茶艺专业

2024-08-03

茶艺专业(精选12篇)

茶艺专业 篇1

摘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茶叶有关知识的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进行判定入手, 对于茶艺英语教学内容以及高职茶艺英语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英语,学习需求,茶艺英语教学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关茶艺的教学可以起到开阔学生视界, 增强其对于茶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作用。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做好相应的学习需求分析以及教学策略应用就很有必要性。

1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方面的, 以下从文化需求面增强、教材质量需要提升、确保课程设置合理、确保教学内容质量等方面出发, 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分析。

1.1 文化需求面增强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需求不断的增加。众所周知, 在我国茶叶文化和发展过程中,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 反过来也促使了更多的外国人开始理解到中国茶文化的深澳之处。并且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国人也希望能够把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就需要更多懂英语和茶叶文化的双向人才。其次, 如果希望把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则英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语言工具之一, 虽然在现今我国的茶文化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茶艺英语课程,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其整体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此这使得更多的茶叶专业的高职学生就需要加强传统文化、英语方面的知识来作为其未来走向市场与职场的重要基础了。

1.2 教材质量需要提升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更高质量的教材来提升其学习效率。通常来说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中都存在着课程教材并不完全适用的情况, 举例来说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教材选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正常偏好性, 这使得其教材的难易程度存在着很高的偏差值, 最终与其整体的学习层次需求存在着严重的断层情况。其次, 虽然部分高职院校或选择了不合适的教材, 或者是教学进度受到了教材使用的限制, 其结果都是教材的内容更加的枯燥, 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因此只有通过合理的选择英语教材, 在此基础上以进一步的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且有效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3 确保课程设置合理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更加合理的课程设置来优化自身的学习周期。课程的设置对于学习、遗忘周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这意味着更加合理地设置课程实际上能够有效的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英语词汇做到最大程度的了解, 最终能够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重要的助力的效果。

1.4 确保教学内容质量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更加充实的课题教学内容。在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中学生学习需求视阈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其所关注与关心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宗旨进行合理的结合, 并且对于各个方面的质量都进行优化, 才能够在提升基本技能上起到确保教学内容质量的效果。

2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分析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是一项系统性的内容, 以下从茶艺工作专业词汇、茶叶介绍常用短语、茶叶趣闻英语表述、茶艺表演英语内容等方面出发, 对于茶艺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

2.1 茶艺工作专业词汇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中首先应当蕴含有关茶艺工作的专业词汇。茶艺工作专业的词汇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所以这代表着茶艺英语课程的教学的特点的分布应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进行相结合, 最终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到与未来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其次, 茶艺工作专业词汇的学习还能够使让英语专业的融合效果更佳的优秀, 这实际上需要教师对于茶叶知识有着更多的了解, 才能够在情境中掺入更多的词汇, 最终可以让茶艺英语技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2.2 茶叶介绍常用短语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中还应当包括了茶叶介绍的常用短语。英语教师在茶叶介绍常用短语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着眼于讲解茶和茶艺英语词汇相关的术语与短语, 例如教师可以对于常见茶具的应对短语进行介绍,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各种茶叶的短语介绍。其次, 英语教师在介绍茶叶常用短语的过程中还应对于接待礼貌用语和咨询服务用语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茶馆实务短语进行介绍。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介绍茶叶常用短语的过程中, 还应当确保茶艺解说能够与教材的内容相互贴合, 并且具有足够的实用性与合理性, 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茶叶趣闻英语表述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中应当包涵了茶叶趣闻英语表述。英语教师在茶叶趣闻英语表述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根据问卷调查的属性来对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先的选择, 并且还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教学内容具备趣味性, 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当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其次, 英语教师在茶叶趣闻英语表述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练习, 可以让更多的练习效果得以体现出来, 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期待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 最终能够有效的形成必要的英语技能和茶叶见闻。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茶叶趣闻英语表述的过程中还应当坚持以学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并且在给学生分配任务时还应当让学生能够较为容易的掌握好相关的茶艺词汇和表达, 最终能够期待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茶艺表演英语内容

茶艺英语教学内容离不开适当的表演表述内容。英语教师在确定茶艺表演英语内容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允许学生能够根据项目任务来准备表演,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趣味性, 最终能够较为容易的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其次, 英语教师在确定茶艺表演英语内容的过程中还可以让更多的情景得以体现, 并且可以让更多的茶叶专业的知识得到发扬, 最终能够让茶叶情景教学的内容更加的真实, 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确定茶艺表演英语内容的过程中, 还应当不断的增强学生茶叶英语学习的经验积累效果。

3 高职茶艺英语教学优化策略

高职茶艺英语教学优化策略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入手, 以下从增加教师教学经验、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增强评价系统合理性等方面出发, 对于高职茶艺英语教学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

3.1 增加教师教学经验

高职茶艺英语教学优化的第一步是增强教师的教学经验。学校在增强教师教学经验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深刻的认识到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质量是影响行业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其次, 学校在增加教师教学经验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将英语专业进一步的渗透, 从而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中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 最终能够促进其教学经验的迅速积累。与此同时, 学校在增加教师教学经验的过程中还应当鼓励英语教师深入一线来获得茶叶产业的知识与相应的经验, 英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熟悉茶叶企业的运作环节同时也可以获取茶叶专业最新的专业信息, 因此也可以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这些新兴的知识。

3.2 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英语教师在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认识到实践才是提升自身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次, 英语教师在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展开相应的实际操作来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增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还可以合理的利用课程学习期间或假期让学生到茶艺馆去顶岗实践, 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高茶艺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3 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

实践出真知这一名言对于英语专业学习也同样的适用。英语教师在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到茶叶企业的外贸展位来作志愿者, 并且茶艺英语课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到茶博会去进一步的锻炼自己, 最终能够有效的提高茶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次, 英语教师在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的过程中, 还应当秉承着以赛促训和强化技能的教学原则, 这本身也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 英语教师在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的过程中还应当适当的组织相应的英语茶叶应用比赛, 最终能够有效的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和效果。

3.4 增强评价系统合理性

高职茶艺英语教学优化离不开学生成绩系统的有效支持。英语教师在增强评价系统合理性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形成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确保茶艺英语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此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 最终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茶叶行业与领域的就业能力。

结束语

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高职茶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在这一工作中学校和应用教师都应当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升茶艺应用教学的研究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卫红;古能平.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高职茶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5, 04 (20) :47-50

[2]张桂华.“行动导向”的旅游交际英语课程开发与教改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4, 04

[3]朱兰.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ESP课程设计研究——以《护理英语》课程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03

[4]唐丹;谢水璎.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5, 10 (20) :12-16

[5]王亚珍.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0

[6]张雪红.专门用途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对上海三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5, 04.

茶艺专业 篇2

王润贤,曹仁勇,吕梅,李园莉,汪国好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地方相关文件,围绕现代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推进政校行企的深度融合,以基地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以示范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搭建农科教结合平台,强化教学与服务功能,建成了“五位”一体的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创建了“五化”实训模式。该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双员制”+“双分制”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完善了提升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茶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训基地的“造血”之梦。

关键词: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双员制”+“双分制”人才培养机制;“五化”实训模式;“五位”一体的功能

课题项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SXGC[2014]277)、镇江市科技局项目(NY2012028)

作者简介:王润贤(1963-),男,江苏扬州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学士,研究领域:茶学;曹仁勇(1972-),男,江苏盐城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领域:园林规划与设计。

教高[2006]16号文件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1]。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因此,构建具有真实企业化育人环境的、生产实训功能完善的、与市场发展同步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并具有“造血”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向和水准衡量的标准,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更是对《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响应[3]。

正如“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4]。()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江苏省茶产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路》[5],围绕现代茶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地域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政校行企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为内涵,以示范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搭建农科教结合平台,强化教学与服务功能,赢得了地方政府无偿划拨土地1853亩,建成了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和休闲旅游”五位一体的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江苏茶博园,创建了“实训场景真实化、实训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产品商品化”的五化实训模式,实施了“双员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双分制”考核保障机制(图1),解决了学生职业生涯适应能力低、创业能力差,实训基地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和延伸茶产业链,带动了地方茶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总结,提炼出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茶艺人才中的经验。

一、创新机制体制,校地共建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6]。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运作上很难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影响着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因此,学院积极开展机制体制创新,以技术成果为载体,以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为手段,以服务“三农”致富百姓为业绩,赢得政府划拨一国有茶场,组建江苏茗苑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句容市嘉木乡村旅游有限公司两家校内企业,完成了1200亩生态茶园、4000平米茶叶加工车间的`改造工程,并引进了茶叶大型清洁化加工流水线2套,完成了茶艺表演馆、茶史馆、制茶体验馆等建设工程,赢得了江苏茶博园这一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该基地则以满足学院师生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院鼓励师生深入开展教学实训和相关科研项目,完成了江苏省茶叶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基地的实训、科研条件。还成了扬州大学茶学研究生培养基地、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科研基地。

依托该载体,,学院成功承办了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教育部、农业部决定将学院作为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基地。20,学院与当地政府联合承办了中国茶叶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茶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取得了圆满成功。由此可见,校地共建模式也成了茶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引领着当地茶业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教学实训基地运营的新模式。

二、完善保障措施,创建“五化”实训模式

(一)实施“双员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分制”实训考核保障机制

“双员制”(“学员+职员”)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作为学校的学员和企业的职员的“双重身份”,结合茶叶企业的季节性生产任务实施实践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融合。“双分制”的考核管理模式:采用“学分+工分”的评价方式,将后者作为技能考核分及学生参与评奖、评优的条件,以提升实训效果;同时开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吃苦耐劳、学农爱农品质的养成教育,培育学生应职和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该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获证率100%、就业率100%。20,茶艺专业成为省级特色品牌专业;2012年,2010级茶艺班28名学生中,有9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学金,该班级也荣获“省级优秀班集体”。

(二)创建“实训场景真实化、实训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产品商品化”的五化实训教学模式

第一学期实施体验式实训,通过“实训场景真实化”,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茶艺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训过程:茶园―――茶树田间管理技术;制茶体验馆―――茶叶加工工艺开发;制茶车间―――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茶艺表演馆―――茶艺表演、编创练习;茶史馆、茶文化长廊―――茶文化熏陶。

第二至第五学期实施项目式实训,结合生产实际状况和岗位情况,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严格按照企业、科研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将茶艺所有课程融汇贯通,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职业化的技能培训。这种“实训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职业化”,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第六学期实施顶岗式实训,采用参与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和实际生产过程。引入“实训管理企业化”模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在生产的各个岗位,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其专业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茶艺”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展创业实践,将个人的设计、技能以商品的形式呈现,实现“实训产品商品化”。“五化”实训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个人发展规律,同时又为实训基地的灵活运行提供了保障。2012年,学院被遴选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生产任务设计适合教学的实训项目和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技术咨询;学生以公司化运作方式自主获取完成任务所需资料和信息、制定并研讨任务实施生产方案,进行生产演练,最后通过相互检查评估和教师点评实现学习迁移和职业能力的巩固和升华,提升了自主学习、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能力。

在“五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推动下,茶艺班的学生以社团的形式,进行省级献演10多次,如献演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国连锁店展销会等。其实训的茶叶产品先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江苏省“陆羽杯”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010年学院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年来,发表相关高水平论文20多篇。

三、构建“五位”一体的功能,实现基地“造血”之梦

学院促进资源融合,努力实现实训基地的共赢发展:(1)将各实训任务与实际生产同步,学生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化的生产需求进行实训,实现实训产品的“商品化”;(2 )开放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开发茶园休闲旅游功能,实现技能实训过程的“商品化”;(3 )鼓励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与推广过程,减少实训基地维护的成本投入,增强实训基地的“造血”功能等。

结合实训内容,三年来,基地年实现利润500多万元;并先后承担了二十多项市级以上项目,项目经费达1000多万元。2010年,学院被批准为“中级茶艺师职业资格鉴定点”,先后承办了江苏省茶园生产管理研讨会、江苏省茶产业技术创新座谈会、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手工茶制茶项目等,并完成了成立江苏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个、江苏省茶业研究所1个。

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2012年,该基地被批准为“江苏省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并荣获了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成了江苏省茶叶科普基地和乡村旅游胜地。

校地共建的实训基地―――江苏茶博园,通过及时转化科技成果,深入挖掘自身服务功能,开展对外业务,使得“实训教学”基地,又是“技能竞赛、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的社会服务场地和“休闲旅游”的场所,符合“集群理论”指导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三结合”、“多方位”资源整合宏观设计原则[7],真正实现了实训基地“五位”一体的功能,不仅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师生科研的平台、科研服务的窗口,还成了观光旅游的胜地,增强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标准化的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标准化的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运营机制。学院在创新机制体制,赢得校地共建实训基地的同时,群策群力,积极开展有效资源的充分整合,最终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学院的教育影响力,开创了现代实训基地运营的新模式,实现了实训基地“造血”之梦。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

[3]教改[2013]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20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Z].

[4]胡勇,朱俊。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40-47.

[5]杨意成,张定。江苏省茶产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4 ):28-31.

[6]沈音乐,陈华鹏“。 基于真实项目”的高职软件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职教论坛,2012,(9 ):78-82.

茶艺专业 篇3

[关键词]茶艺师茶艺基础课程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一、引言

茶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掀起了学习和研究茶文化的热潮,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始研究茶文化这一主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人员即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走在时代前沿的教育行业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茶艺基础”课程在各高职院校遍地开花,甚至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等专业更是将“茶艺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

““茶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课程。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茶文化基础知识、茶叶基础知识、茶与健康、茶具知识、茶艺馆、常见茶叶的沏泡方法等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中国茶发展史、茶的健美功效、中国茶分类及中国名茶、茶叶的生产制作、茶的冲泡和品鉴、茶具鉴赏、茶叶的选购和保存、茶艺表演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以茶修心,以茶养心的方法,并能正確的传承中国的茶文化。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12年9月开设“茶艺基础”课程,2012年9月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而开设,2014年9月开始改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2015年9月还作为全院学生公共选修课开设。本课程既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同时又可以提高全院学生的综合素养。2012年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第一阶段完成后,商贸旅游系建成茶艺实训室,为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我院开设“茶艺基础”课程时间较晚,硬件、软件条件目前都处于完善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二、“茶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校内实训课时不够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基础”课程在大二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共51课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基础与校内实训操作。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没有相关农林专业学习背景,与茶相关的理论基础薄弱。如何在51课时内,是学生对各类茶的相关基础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并能进行相应茶艺表演与创新茶艺表演?这是很大的挑战。

2.实训室条件局限性

实训室设施目前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实训室面积过小,无法满足公共选修课学生的教学要求;实训室内茶具存在丢失破损为及时补充现象,使个别茶具无法成套使用;同时存在玻璃材质的茶具数量不够,陶瓷材质的茶具数量需要增添等现象,茶艺实训室设施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

3. 校外实训教学欠缺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既是实现高职课程设计的重要途径,又是指导高职课程设计的教育理念。“茶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色决定了其理论与校内外实训实践必须紧密结合。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基础”可以达到课程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训教学的无缝衔接,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虽众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建立与“茶艺基础”课程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很难组织学生到校外茶园、茶馆等地参观实践。

4.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未完全纳入课程教学。

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相应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由于我院“茶艺基础”课程起步较晚,现在还未完全实现将国家标准纳入课程教学中,如现在我院还未成为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5.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我院茶艺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目前从事茶艺基础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只有2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其中1人具备高级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缺乏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无法达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亟需对教师队伍进行扩充和培训。

三、对“茶艺基础”课程教学的意见

1.加强师资力量

要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老带新、专业带非专业、师傅带徒弟及进茶厂和进茶叶公司等多种培训形式,使现有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水平都有一个较大提高;学校除了可以聘用学术能力高的的专业教师外,还可聘用一些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建立起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才能使茶艺教学更符合市场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茶艺教学突出酒店专业背景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基础”课程的开设特点是总课时量较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校内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茶叶基础知识、茶文化知识、茶艺服务礼仪等内容融入其中,而并不单独的安排时间去讲授这部分内容。这样就要求在茶艺课程的安排上要主次分明,理论和实践兼顾。例如:在讲解茶艺服务内容时,可以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大堂吧的实践内容,将茶的知识与酒店服务知识联系起来,便于掌握和应用。

3.注重实训教学

3.1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酒店方面的专业人才,从实训教学上来说主要是以酒店方面的实训教学为主。茶艺实训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掌握初、中级的茶艺技能即可。切忌以茶艺或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无限扩大教学内容。在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适当的加入茶艺实训课的内容,不但扩展学生在茶艺方面的技能,而且使本专业的学生走入社会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也使茶艺课程成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endprint

3.2开展校外实训教学

“茶艺基础”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很强,除了在校内茶艺实训室开展校内实训教学以外,我院还应该努力开展校外实训教学活动,而参观考察将是我院下一步开展校外实训教学的重点,“茶艺基础”课程有许多环节是需要学生亲身地观察茶叶后再进行实际操作的项目。因学生对茶叶的了解和认识水平不一,外出考察带领学生去茶园、茶城、茶馆等专业性的场所去实地考察,是让学生最直观接触和了解茶叶的有效途径。

3.3鼓励开展学生第二课堂。

酒店管理专业自2014年成立茶艺表演队, 该表演队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种活动的文艺演出、技能展示以及政府接待等活动。主题茶艺表演、各类茶的茶艺技能训练等内容活动的组织,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情趣。

3.4灵活的考评机制 ,突出茶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茶艺基础课程实训部分的最后考核也应具有实践性。我院茶艺基础课程实训部分的考核增加实训操作考核的分值,取消笔试的分值。使学生不得不主动重视茶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在学好茶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茶艺技能的锻炼。

4.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

茶艺师是国家37个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一种,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我院茶艺基础课程在教学开展中,正逐步的努力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2015年上半年开始进行考试改革,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同时我院我院正向九江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申请批准我校为九江市茶艺师技能鉴定站。

5. 不断完善茶艺实训室的教学条件

实训教学应根据目前现有的实训条件合理安排,使教学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院茶艺实训室现有的紫砂材质类茶具损耗比较严重,破损后没能及时补充,需要马上更新,教学设备的不齐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为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也要适时不断地增添茶具,茶具购买与添置规格应参照全国职业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比赛用具列表。

四、结束语

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增加茶艺基础教学内容,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特色内容之一。如何对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进行充分利用,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每一位茶艺课程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8)

[2]李靓青.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J].学园,2013(24)

[3]付帅.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9)

[4]陈静.高职旅游类专业“茶艺基础”课程内容建设探讨 [J]. 教育与职业 2013(12)

[5]卢常艳;宗桂琴.《茶艺》课程教学初探——以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价值工程》[J].2015(16)

[6]王晓洋,卜燕紅.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为例 [J].《职教通讯》,2012(8)

茶艺专业 篇4

关键词: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1 背景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21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茶叶消费量从10年前的人均每年200 g增至现在的每年800 g,同时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特别在近几年尤为突出。

在我国,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正日渐走俏。茶艺师是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是一种温馨且富有品味的职业。茶艺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很多大专院校开设了茶艺课程或设置茶艺专业及提供茶艺师职业培训项目,甚至设立茶学系。一名合格的茶艺师应当具备以下技能:能够按茶艺冲泡技艺要求,冲泡不同品类茶饮;组织茶艺表演;设计各种规格的茶宴、茶会等。其技术等级分初、中、高3个等级。工作适用场所主要为茶馆(坊)、茶艺馆、茶艺表演团体等。茶艺师是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培养一名高级茶艺师,不仅要靠国家支持和单位的大力培养,还需要其自身的努力和刻苦钻研。如今对茶艺师的要求不仅仅是能为客人冲泡好一杯茶,更需要具备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对美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对不同茶类的识别和冲泡技能,甚至要求具备专业外语水平等,成为茶叶流通链中的重要一环。大力培养茶艺师特别是中、高级茶艺师已是社会各界的迫切需要。中、高级茶艺师的职业前景相当广阔,比如:在茶叶行业内从事各类茶楼、茶坊、茶叶店、茶艺馆的经营管理及高级技术指导;为各家涉外星级宾馆、大型企业公关部输送学员,负责茶会策划、统筹、外事接待及公关策划等项目。

口□目前,茶艺从业人员还没有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检测标准,不少从业人员不专业,流动性较强,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不会鉴别茶叶优劣,不懂茶艺及冲泡技巧,而高级茶艺人才的缺失日益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

2 茶艺人才培养的需求

2.1 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

茶艺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新专业,在茶艺专业教学方面大部分院校还没有完整的教材,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我国茶叶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茶叶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随着茶叶连锁店、中小型茶艺馆、茶楼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兴起,茶行业人才的大量短缺严重地制约中国茶业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学历+技能+营销”的教育模式,以茶叶种植、加工、科研,产品的包装设计、茶园管理、市场营销、茶文化与旅游、茶叶连锁管理等为核心的高水平专业教育,通过“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来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学生轻松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茶艺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同时,该学院多方位开展与茶农、茶商、成功企业、营销专家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培养和塑造女学生,让她们为传统艺术代言,而将男学生培养为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实现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强力实践的无缝对接,共同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提升茶行业的整体水平,使中国茶叶产业全面走向世界,走向辉煌。茶艺专业是培养茶馆、茶庄服务型人才和茶产品营销型人才的专业,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市场需求。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服务应变技能、促销技能,以及口才、心理承受能力和职业道德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茶艺院校可以与茶馆茶庄多沟通,互相支持,优势互补。

2.2 茶企业对茶艺人才的需求

2.2.1 茶艺馆所需人才技能类型与特点

茶艺馆较之旧式茶馆的重要区别是把单纯的饮茶活动提升为富含文化艺术的品茗活动。每一次品茗过程都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茶艺师的专业与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娴熟的茶叶冲泡操作技能、丰富的调配茶水饮料技能和经验;除具有造型、拼盘、烹饪技艺之外,还具备适时满足顾客求新求异心理的经验;能在了解和掌握休闲氛围基础上营造艺术,能根据需要适时调整茶艺馆环境;还具备相关服务行业的管理经验与技巧,具备面向顾客的较好的亲和力,能提升茶馆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从上述内容分析,茶艺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次序是茶叶、文化艺术、餐饮管理等,从我国茶艺馆1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印证,有的茶艺馆源于茶业、有的源于文化艺术、有的源于餐饮管理行业。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栽培、茶加工、茶贸易知识,还体现在茶采购、茶贮藏、茶艺沏泡技能、茶水饮料调配方面。另外,茶艺文化艺术在茶艺馆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如园林艺术、装饰设计艺术、服饰艺术、水果拼盘艺术、茶汤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茶器具组合艺术、管理艺术、服务艺术、茶水沏泡艺术等。具体体现在物体排列、位置、顺序、组合,以及审美角度上的色彩、质地、形状的和谐统一。茶艺馆的休闲氛围内容十分丰富,不但有装饰点、线、面的布置,还有整个立体空间感觉的设计,不但有静态的布景,还有动态的、变化的、虚化的景观景象,以及休闲、品茶、观景的气氛,大环境体现出精心的构思,表现在茶艺馆建筑形式、装饰格调类型、陈设布置、景观营造、茶器具配置、茶艺技能运用、优质服务、服饰设计等方面。由此可见,茶艺馆所需人才技能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2.2.2 茶艺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茶艺馆提供的环境艺术、休闲氛围、优质服务的层次不断提高,需要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大多数茶艺馆都是中小型茶艺馆,既没有大型茶馆的规模效益,又没有简陋茶馆的低成本优势,同类型的茶馆数量多,经营内容相似,格调相仿,竞争十分激烈。这些中小型茶艺厂家相互之间比试的是谁的茶价更低,茶室、茶点哪个更丰富,导致局部茶馆经济效益不佳的现象。没有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而是在低层次(价格和物质享受)上进行比拼,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茶艺馆缺乏大量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和综合性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形成和开展高层次的竞争,在茶艺馆经营管理、茶艺服务、品茗艺术、环境艺术、休闲氛围、茶艺馆与顾客的亲和力等方面进行竞争,在给予顾客更多的精神享受上开展竞争。高层次的竞争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茶艺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茶艺馆风格趋同、个性日趋减少的状况下,茶艺馆应吸收、培养专业人才,发挥专业人才的优势和特长,在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中开拓创新,形成茶艺馆独有的特色和风格,用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吸引茶客,而这才是提升茶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发展需要有茶艺馆专业人才作坚强的后盾。

3 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据此,在具体专业层面,必须依据行业特点和实践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一个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先完成对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群)的研究,为课程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高职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适应本区域茶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茶艺专业应按照构建课程体系的操作程序,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并经过不断的优化,形成较科学合理、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3.1 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全国高职、高专示范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运而生。校企为共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高职、高专茶艺专业应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及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培养具有茶叶专业理论知识,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掌握茶叶生产加工知识与技能,了解茶叶消费者需求,掌握现代茶叶营销技巧,能从事茶艺服务和茶叶加工与营销管理,具有较高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适应茶艺、茶叶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管理应用型人才。

3.2 构建与职业资格相融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为了能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点,并能与中等职业学校有所区别,同时适应国家职业资格的要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茶艺馆工作的过程为主线,对原有的茶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力求让茶艺专业教学能体现茶艺企业的工作特点,适合茶艺企业的人才需求,并符合国家职业资格的要求。重组后的课程内容与国家中级茶艺师职业资格的要求相融合,并有进一步的拓展,以适应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和企业的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4 对培养方案的理性认识

通过对高职、高专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同样的茶艺课程,在不同的教育层次,目标与授课模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高职的人才培养就必须与中职的人才培养有所不同,其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对学生技能、素质的要求都应比中职学校的要求高,职业资格要求也应该比中职要高。另外,同样是高职院校,由于学院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方向不同,导致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及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茶艺专业由于在国家示范性建设的基础上实行的是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定位为以酒店管理专业为核心课程,所以课程设置的方向为服务类,要求茶艺服务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以茶艺馆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因此,学院应对传统的内容进行重组,以适应市场及企业的人才需求。

另外,随着茶艺师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中级茶艺师的培训市场会不断扩大并趋于成熟。但经过研究发现,高职、高专培训水平参差不一,导致了中级茶艺师水平与能力的参差不一,因此不能满足市场对茶艺师的要求。高职、高专在茶艺师人才培养方面任重而道远。

5 结语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课程开发的不断推进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适合社会、企业需求的人才。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茶艺课程的改革、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万绪.茶艺师职业技能标准的提出与茶艺人才的培养[J].茶叶,2001(1).

[2]卢祺义.上海茶艺培训教育现状分析和探讨[J].上海茶叶. 2005(2).

[3]朱红缨.茶文化学体系下的茶艺界定研究[J].茶叶,2006(3).

[4]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J].农业考古,2006(2).

[5]郭雅敏.茶艺国粹之弘扬[J].茶叶,2006(B04).

茶艺培训,茶艺师培训,先学茶 篇5

台湾十八道

喝茶可分为三道:一苦、二甜、三回味,品茶在于自我品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下面先给大家简单介绍泡工夫茶的器皿,以及它们的用途。

茶壶:古称“孟臣罐”泡茶用的 茶盅:亦称公道杯

茶滤:综合过滤茶渣,能使茶汤浓淡均匀

闻香杯:闻香用的,因为它造型独特能使香气集中往外冒 品茗杯:亦称“若琛杯”用于鉴赏汤色、品茶 茶海:装不喝的水 茶巾:沾壶底的余水 杯托:放闻香杯和品茗杯 茶道:

茶漏:置茶时放在茶壶上,防止茶叶往外漏 茶匙:置茶时使用的

茶捏:捏洗闻香杯和品茗杯,以及茶壶里的茶渣 茶则:用于鉴赏茶叶的外形,以及度量的作用 酒精炉组:烧泡茶时用的水 器皿介绍完毕,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泡工夫茶的十八道茶道:

1、清泉出沸:要泡好一壶好茶,水质是很重要的,我们所选用的是经砂石过滤,较少矿物质污染的纯山泉水。

2、茶壶淋霖:起烫壶的作用、烫盅。

3、若琛出浴:若琛是景德镇一位制杯能手,因为他制的杯小、白、薄,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品茗杯也称若琛杯。

4、倾茶入则:

5、鉴赏佳茗:请看看你们本次所选的茶叶的外形。

6、乌龙入宫:我们把茶壶比喻成宫殿,呈现出乌龙茶的身价。

7、悬壶高冲:高冲有利于激荡茶叶,使它的色、香、味更加容易挥发。

8、推泡抽眉:把壶里的泡末推掉。

9、重洗仙颜:冲洗壶身,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激发茶性。

10、游山玩水:把壶底的余水沾干抹掉。10-

1、(观音出海)

11、关公巡城:平均分配茶汤。

12、韩信点兵:滴滴是精华。

13、鲤鱼翻身:把闻香杯中的茶倒入品茗杯中。

14、喜闻幽香:请将闻香杯轻轻提起,将空杯触及鼻端,深呼吸,喜闻幽香。

15、三龙护鼎:艺术上端品茗杯的姿势是拇指与食指轻抚品茗杯沿,中指顶住杯底。

16、鉴赏汤色:请看看茶汤的颜色是否明亮。

17、细品佳茗:一杯茶可分为几小口,慢慢啜(chuo)饮,会感到口鼻生香,喉底回甘。

18、重赏余韵:重赏品茗空杯余香。十八道介绍完毕,请大家慢慢品饮。

安溪铁观音茶艺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铁观音,体现了和谐健康新生活的时尚追求。

谁人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安溪铁观音品饮艺术,讲究茶叶之优质,泉水之纯净,茶具之精美,茶艺之高雅,茶境之和谐。

安溪铁观音茶艺,源于民间工夫茶,浓缩着中华茶艺的精华。细腻优雅的动作,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安溪茶道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神妙境界,使人在品茶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启发人们走向和谐健康的新生活境界。下面请大家欣赏安溪铁观音茶艺表演。

(一)神入茶境

端正几容、仪态大方,表情亲切自然,愉快地走入茶境。

(二)茶具展示

下面向大家展示的是安溪铁观音功夫茶具:酒精炉、水壶、若琛瓯、茶杯、茶罐。

(三)烹煮泉水

好茶需要好水,山泉上、河水中、井水下,由于铁观音的外形颗粒紧结,为了使它更快地释放出香和韵,冲泡时水温必须达到沸点。

(四)沐霖瓯杯

在热瓯暖杯的过程中,先洗白立杯,然后把小杯放置小茶盘,摆成圆形,再把盖瓯洗净,这不但保持瓯杯有一定的温度,又起到消毒暖杯的作用。

(五)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铁观音颗粒不丢的装入瓯杯,我们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六)舒展香茗

冲泡中,第一次冲水马上倒出,因为铁观音的外形颗粒紧结,为了加快香和韵的舒展,必须加温再加温。

(七)悬壶高冲

提起水壶,对准瓯杯,先低后高,冲入瓯杯的水柱保持均匀而有力度,怒地是使瓯里的茶叶均匀地吸收水分。

(八)春风拂面

左手提瓯盖,轻轻地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掉,然后右手拿起水壶把瓯盖冲净。

(九)瓯里酝香

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一种,生产环境得天独厚,采制技艺十分精湛,是天、地、人三者的有机结合,茶叶入瓯冲泡,必须等待一至两分钟,放能斟茶。

(十)三龙护鼎

(十一)行云流水

(十二)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民间称它为“关公巡城”,把茶低斟,倒得均匀。

(十三)点水流香

把瓯里的点滴香茗分在各个小杯,浓淡调匀,以表达对品茗者的平等和尊敬。

(十四)香茗敬宾

接下来敬请各位嘉宾品赏中国名茶安溪铁观音。品赏时,首先看它的金黄色的茶汤,接下来闻它天然的独特香气,最后呷(ga)上几口缓缓品啜,您会觉得味道甘鲜,齿颊留香,味无穷。

从来佳茗似佳人,喝茶要喝铁观音。安溪铁观音茶艺,演绎的是和谐自然,体现的是健康快乐。

谁能品出铁观音的特殊香韵,那真是人生的一件快事。愿今天的茶艺表演能给各位嘉宾留下美好的回忆,愿铁观音的香韵永驻您的心田。

炒青绿茶茶艺表演

绿茶是我国的主产茶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制茶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茶类,也是我国出口的主要茶类之一,占世界茶叶市场绿茶贸易量的70%左右。

按加工过程中干燥方法的不同,绿茶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炒青绿茶具有香高、味浓的特点。下面请大家欣赏炒青绿茶茶艺表演。

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心平气和,通过这支香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并达到驱除妄念的目的。

鉴赏圣泉水

下面请大家欣赏清澈的纯水,好茶还需配好水。明代茶专家说:“七分茶配三分水,这茶就十分”所以说茶和水是密不可分的。

叶嘉酬宾

叶嘉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既是请嘉宾欣赏茶叶的外观形状,高级炒青绿茶外形条索紧实匀称,油润银灰绿。

冰心去凡尘

冲泡绿茶一般选用玻璃用具,这样能够很好的欣赏茶艺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不断变化。我们选购了这套晶莹剔透,令人耳目一新具有了高度品味的玻璃茶具,下面把原本就是干净的玻璃杯再烫洗一遍,以示对嘉宾的尊敬。

玉壶养太和 冲泡绿茶宜用80℃的白开水,玉壶养太和就是将开水预先倒入玻璃壶中,放置冷却一会,从而避免绿茶熟汤失味。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优质茶比喻成让人一见倾心的佳人,下面用茶叶投入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甘露润莲心

即向杯中注入三分之一的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高档绿茶极为细嫩,所以冲泡的水温为80℃,用这样的不温不火的水泡的茶才能色味极美。

凤凰三点头

冲泡绿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使水壶有节奏的三起三落。而水流不间断,这样的冲水技法称为凤凰三点头,意为凤凰在向嘉宾点头致意。

观音捧玉瓶

佛教故事中是传说观音菩萨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瓶”,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春波展旗枪

茶艺演绎大事业 篇6

她的这一演,演绎出一番事业。

陈红雨是万州区人,她曾在昆明做了9年的广告人,空闲时间喜欢与茶为友。为了让自己的茶艺获得提升,2005年她到专业机构接受培训,并获得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书。此后,客串为当地的茶艺培训单位当老师,由此与茶结缘。2009年初,陈红雨回家探亲,发现重庆茶艺人才的培训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于是就决定抓住这个商机:租了一套每月1000元租金的房子,就是几套课桌,还有教学必备品,就开始有学生来报名学习了,学员不多,但陈红雨把每一个学员都当成朋友一样的教学和交流,她的学生都当她亦师亦友。

她办茶艺培训,最开始也没有想到能把茶艺当成事业,只是想以茶会友,她喜欢这种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的方式,到现在她也还是喜欢这种交谈方式,不论是学员来咨询还是朋友来访,她都是先泡上一壶茶,放上音乐,再才慢慢地进行交谈的内容。她还喜欢没事就约朋友来她教室喝茶,她开玩笑说还有人把她误认为茶托的。通过这种方式,学员不仅能学到茶叶及茶文化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结交一批爱茶惜茶的朋友。是现代生活修身养性、陶冶个人情操、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的最佳方法。

喝茶是中国人的传统,但真正懂得茶文化的人不多。10月31日,记者应陈红雨老师的邀请去参加了重庆第二届茶友会,据说第一届是今年1月29日举办的,来参加的人有100多,在重庆民间举办这种活动还是首次。

茶艺培训修身养性,白领追捧凸显商机。她在重庆的茶艺培训不仅仅是收学员培训,还有团队培训占了很大的比重。先后培训过的团队有中国银行、重庆市女子监狱、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忆念美美容学校、重庆三闲堂等。另外茶艺表演的市场更大,两年时间来陈红雨做过的表演有10多个企业和团体,每次表演都好评如潮,她在重庆名气渐大。请她表演的团体已排到了明年。

创业需善于变通,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已经行不通了,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创业思路和服务对象,能变,善变,会变,才能获取市场回报。事实上,把茶艺培训从一个就业培训项目,转变为生活享受的培训项目,陈红雨的成功,就在于她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变通。

相关链接:重庆茶艺网:http:// www.cqtea.net ■编 辑 刘 辉

茶艺专业 篇7

茶艺是“茶”与“艺”的融合,从广义上讲,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拓展一系列茶事活动,等等;从狭义上讲,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业专家、学者、茶人热捧“茶为国饮”“弘扬中国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业经济”,目的是通过做茶饮茶弘扬中国的茶文化,中等职业学校开办茶艺这一特色专业,其目的也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推动我国大力发展茶饮产业,在茶叶商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中国茶叶的附加值,促使人们沿着富裕、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品茶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

一、中职茶艺专业目前存在的两大误区

(一)专业的学习过于侧重机械式的茶艺表演。

在茶艺表演专业课教学中,有一个致命的现象:学茶艺表演就是记住或是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净器、置茶、润茶、冲水、敬茶,学会了这些就学会了茶艺了;或是有如社会上有些人的一种说法,掌握了一些茶的冲泡程序后,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就认为自己会进行茶艺表演了。就泡茶而言,本身应该是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如果将泡茶的过程戴上“茶艺”这一桂冠,那就不同一般了。艺术是被人们欣赏的。茶艺中有个“艺”字,整个茶艺过程应处处体现出一种美感,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几个动作,千茶一泡。真正茶艺师的茶艺表演,是将不同的茶叶,分别选择使用不同的茶具、水温、程序、方法,将一道道茶的色、香、味、形发挥到最佳状态,茶艺师优美、柔和、夸张的冲泡动作,端庄、美丽、得体的气质,以及精美的茶具,和主题相吻合的服饰、环境等构成一种整体的美。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茶艺师应有娴熟的冲泡技艺和整个冲泡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宁静致远、从容不迫的气质,这也恰恰是一般人机械学习茶艺所不能领悟和表现的。

(二)茶艺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过低。

茶艺专业学生培养定位在会泡茶的服务生,与饭店服务员区别在于:懂一点茶艺知识,会茶艺表演。由于定位过低,学生在校学习的有关茶的知识和技艺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模糊和淡化,最后也就是和其他服务员没什么区别。

二、提升中职茶艺专业专业品质的途径

茶艺专业要有发展和提升,有自己的独特的色彩,茶艺专业的学生除了服务是有共性的外,更要有自身独有的内涵,这对于从事茶艺专业教学的师者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中职茶艺专业要提升专业品质,需要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提高。

(一)茶艺技能的提升。

一技,泡茶之技。选器、选茶、选水、温度、冲泡、贮茶,这些技能是茶艺的基础技能。不同的茶叶,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制作工艺的差异,有不同的茶性。外形紧直挺秀的开化龙顶生长在常年云雾缭绕深山之中,选择冲泡的水温较西湖龙井高,龙顶选器适合长高型的玻璃杯,而龙井则适合低矮型的玻璃杯或是瓷器杯,以保持龙井特有的栗香。又如“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高山流水”“关公巡城”等技能,则需经过千百次的训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勤练出真功的。

二技,服务之技。服务语言、服务心理、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服务技能。目前,茶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十分走俏,主要去向有茶业公司、茶艺馆、茶楼、茶庄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服务行业,因此学生要严格按照茶艺师职业要求和茶艺人员应具备的服务技能进行训练和学习,这样才能认真做好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在接待服务过程中,除了和谐得体的着装、亭亭玉立的站姿、典雅的坐姿、轻松而怡然的走资、优美的手型、优雅自信的举止,为嘉宾提供良好的外观享受外,还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为顾客提供茶叶知识、茶叶冲泡技能,传承中国的茶文化的能力。

三技,适时营销。茶艺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的能力。茶艺师不仅仅是一位泡茶的能手,也是一位会营销的生意人。茶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人们对茶有着不同的偏好,也就是说不同的茶适合不同的人来饮用。中职茶艺专业需要在茶叶营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如学习电子商务,开设网上商店卖各类茶叶,让学生在茶叶市场实习,等等。在营销专业课教学中,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制胜,而且能科学地应用营销基本理论,使之与茶文化、茶产业、饮品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提高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

四技,会喝茶。一个学习茶艺,一个会泡茶的服务人员,如果从没喝过茶,或是喝的茶叶的品种不多,不懂茶性,只是机械地冲上一杯解渴的茶水,又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客人?茶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对茶有了充分的认识,茶圣陆羽著《茶经》,宋徽宗著《大观茶论》,他们如不喜茶,不喝茶,不研究茶,如何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成为全人类的遗产?所以,茶艺专业的学子除了茶技、服务之技,营销之技外,还应拥有一技,那就是会喝茶,那怕是能适应茶的那一种独特的苦味也行。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根所在,而中国的年轻一代,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从小解渴的不再是传统的开水、酸梅汤,或是茶水,而是含有大量的添加剂的各类各种软饮料、可乐、果汁等,哪怕是冠以茶为名,也不是我们茶艺中说的茶,而是充满着各种添加成分,只是带有一点茶香的饮料,因此,肥胖已是一道风景。学茶艺的学生不喝茶不愿品茶不只是个别现象。茶艺专业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承载着传承中国茶文化的使命,学茶的人不喝茶,那么,茶,为国之饮,从何谈起?

(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需要通过时间去沉淀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虽然中职生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文化修养到此结束。文化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最青春年华之时,赋予一定的文化熏陶,这将是一个人终身的精神财富。茶艺,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以茶会友,茶话会、茶沙龙、茶吧等场所,茶歌、茶舞、茶诗、茶艺等茶文化表现形式,都将会提升文化的素养。茶艺表演主体是表演者,每个动作、神态、语言、仪表均应体现一个“美”字,“美”不仅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求内在。表演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要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茶叶基本知识、美学知识、礼仪知识等,必须懂得“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如,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林瑞萱女士在《太极拳和泡茶之道》一文中提到,练习泡茶的同时,要练习太极拳。仔细推敲一下,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和茶艺的确有相关的联系,茶艺表演要体现“和”“敬”“圆”,而打太极拳的姿势,从头至尾双手呈弧型,始终如抱着一只球,并不时在空中划出一个又一个的圆。从打太极拳的速度来看,缓慢均匀,和茶艺表演时从容、自然的气质要求是一致的。如果能练好太极拳,并将太极拳的延绵不绝、柔和坚韧的动作、气质运用到茶艺中,就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地方特色文化的提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出产的茶叶有着不同的滋味,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有现代的后起之秀开化龙顶、安吉白茶等。从古到今,茶叶的品名越来越多。中职学校开设茶艺专业本身就特具地方特色,一是学校身处产茶区,学生家中不乏有种茶、制茶、卖茶者。茶人最喜用这个词来体现他对茶的了解,这就是“茶性”。“茶性”,顾名思义:茶是有性格的。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茶叶品种、不同的制茶工艺一定会带来不相同的茶性,显然,不同的茶类,自然有不相同的冲泡方法,相同茶类虽然其冲泡方法相同,但产地不同、用水不同,甚至泡茶的人不是同一个,其滋味都会是不相同的。茶性,是一个爱茶之人或是学茶之人必须懂得的,它和地方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要让学生参与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之中,搭建特色文化平台,让学生成为茶文化的组织者、参与者、宣传者。为体现茶艺专业的地方特色,应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有意义的茶事活动,在校内以茶艺竞赛为主题,开展茶歌演唱、茶舞茶艺表演、茶诗茶词朗诵等竞赛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祥和、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浸润于浓郁的茶香中;在校外举办形式多样的茶艺表演晚会等茶事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茶艺表演技艺和演唱技能。各种以茶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使茶艺专业在第二课堂中更加生动精彩,更富有生命活力。

(四)茶艺回归自然。

真的茶艺并没有那么神秘不可测,茶艺专业学习需回归自然。如茶艺表演的学习,我认只需抓住三个重点,就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叫茶艺。茶艺表演的三个重点是,第一,冲泡程序设计科学;第二,表演者应具有较高的素质;第三,表演形式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科学冲泡是基础,表演者的素质高低是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源于生活才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茶艺表演关键在于“艺”,“艺”是技艺、技巧。茶叶冲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是表现“艺”的前提,对不同的茶类应设计不同的冲泡程序,才能充分展示茶叶的色、香、味、形,达到茶艺表演的目的。如开化龙顶单茶的冲泡,它的主要程序为备水—烫杯—置茶—润茶—冲泡—观展示杯—奉赏干茶—敬茶。一般绿茶冲泡表演时,“奉赏干茶”为程序的第一道,而在开化龙顶茶艺中,却将其安排在冲泡以后,因龙顶单茶在杯中不能立即展开,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须等片刻才能浸出,此间穿插观赏干茶恰到好处,这样安排更具科学性。再如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几乎已形成固定的模式,有18道和20道之说。厦门大学茶艺中心的乌龙茶冲泡,“分茶”与一般的表演次序有所不同,是先在每个杯中加入茶水(称为韩信点兵),每一杯都点到,以示公平,再来回巡酌,看哪一杯少补上一点(称为关公巡城),这样,每杯茶汤的量和浓度基本一致。总之,一种茶的冲泡程序设计,以及冲泡水温、时间的控制,茶与器具的配置,水的选择等,都应从茶叶内含物是否充分溶出,汤色、滋味、香气等能否充分展示该茶的品质特点诸方面去考虑。茶艺表演以冲泡好一杯茶为前提,如果表演不能把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充分展示出来,那么动作再优美、环境再优雅是徒劳无功的。所以,茶艺要回归自然。

总之,中职茶艺专业提升教学品质,除了要求学生学好茶艺专业知识、掌握各种冲泡技能外,还必须懂得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更要让学生懂得中国茶艺中包含的茶德、茶礼,将“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将茶礼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闻香识茶、以茶施教,以精湛的技艺展示自己的才华,茶艺专业课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记住:茶是不会让你失望的,选择了茶,就选择了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茶艺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培养目标低、专业学习过于侧重机械式的茶艺表演的两大误区, 本文提出在中职茶艺专业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提高学生泡茶、服务、营销、品饮茶方面的技能, 同时将“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将茶礼转化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 多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种以茶为主题的形式活动, 展示地方特色茶文化, 提高茶艺的品味, 以茶施教, 闻香识茶, 将中职的茶艺回归于自然。

关键词:中职茶艺专业,误区,专业品质

参考文献

[1]徐南眉.少儿茶艺——新的课外教育形式[J].茶叶第一期, 1999.25, (1) :46-47.

[2]陈杖洲.在少儿中开展茶文化活动的探讨[J].广东茶叶:33-35.

[3]白仲兴.浅谈茶艺专业课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

茶艺专业 篇8

专业现有教师12人 (专任教师9人, 兼职教师3人) , 其中高级职称3人, 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实践, 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早在1998年, 我院参与的《茶叶名茶机械化》课题获农业部“丰收项目”三等奖;近年来, 茶叶教学团队主持教育厅、江苏省高教协会项目、学院科技项目多项。多年来, 本专业共发表科研和教改论文近40篇, 主参编行业教材近10部。

本专业的品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块递进式”三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实践教学以实际岗位技能, 划分成不同的技能模块, 学生在不同的模块之间进行循环实践与演练, 逐层递进。实践教学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职教集团企业成员单位、校外合作企业, 全程参与校内基地生产与管理, 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围绕核心技能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茶业行业以及江苏就业状况, 目前茶艺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茶企业, 其主要工作为茶叶生产管理、茶叶加工、茶叶表演、茶叶营销4种岗位, 因此确立“茶园管理”、“茶艺”、“加工与审评”、“经营与管理”等为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围绕岗位职业技能, 以建设专业核心技能切入点,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三、一流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条件

1. 茶叶现代化加工教学工场:

以原有的江苏省著名茶叶企业———江苏省句容市高庙茶场为基础, 以“安全、卫生、清洁”的生产理念, 在原有加工厂房与设备基础上, 引入江苏扁平类茶、卷曲类茶、针形型茶的杀青、揉捻、做型、烘干清洁化生产机械30台套, 并配套清洁、除尘设备, 实现配套化、连续化作业, 减少茶叶污染, 降低人力成本, 使茶叶生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加速茶业产业形成, 成为服务“三农”的示范。

2. 茶艺表演实训中心:

位于高庙科技示范园和校本部, 分茶艺实训室和茶艺馆两个部分, 茶艺实训室以江苏主要名优茶编创而成的各类茶艺为主题进行设计, 能满足30名学生同时进行茶艺实训;茶艺馆则以当前中国顶尖茶艺馆的标准进行建设, 既有农村小茶馆, 亦有高档茶艺表演标间, 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现代茶文化氛围, 能满足学生预就业实习的需要。力求建成省内最大茶文化展示中心与茶艺表演实训基地, 并建成省内一流的茶艺馆, 成为江苏省对外展示茶文化艺术的中心。

四、“三依托三结合”双师培养措施

依托“茶叶现代化加工教学工场”、“茶树种植资源圃与良种繁育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 与目标管理相结合, 增强教师的生产经营能力;依托句容市高庙茶场示范点, 与科技帮扶相结合, 增强教师的服务“三农”能力;依托常州市溢壶茶馆、镇江市中艺茶道馆等校外合作企业, 与挂职锻炼相结合, 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 专职和兼职并重”的方针, 从行业和企业中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 建立10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 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五、服务“三农”

成立“茶艺”社团, 通过地方茶艺开发、编创与表演, 对地方茶产业中品牌进行宣传与促销, 在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同时, 实现服务地方茶产业的目的。实现生产标准化, 并积极利用知识、技术、先进的教学实训条件等优势,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积极开展茶叶技术人员和新农民培训, 计划今后2年中完成新农民培训100人次, 职业技能培训200人次。

成果之一:创新机制体制, 构建茶艺生产性实训基地。深入开展机制体制创新工作, 对原有的老茶场人员、场地进行改造, 引进了茶叶大型清洁化生产加工设备, 配备相应实训设备设施。进行了茶艺表演馆、茶史馆、制茶体验馆的建设与改造工程, 完成了江苏茶博园这一校内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该基地以满足学院师生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 不断完善设施设备和机制创新, 不仅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龙头、学生实习实训的中心, 还是教师教学科研的平台, 为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扬州大学等多家单位提供了科研场所, 同时也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乡村旅游、农业生态观光的景区, 极大程度地巩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地位, 为学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茶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同时为挖掘现代化实践教学功能、开创实训基地运营思路奠定了基础。该载体将科技转化与生产实训相结合, 使得我院在茶艺科技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中一路领先, 也获得了政府与社会的认可。2012年, 成功承办了中国茶叶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茶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成果之二: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创建五化实训教学模式: (1) 实施“双员制”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双分制”实训考核保障机制。完善的实训体系, 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学院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考核保障机制:推行“双员制” (学生兼具“学员+职员”双重身份) 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茶叶产品的生产进程设计课程的教学进程, 按照生产季节的典型工作任务实施教学, 从而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 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融合。采用“双分制” (学分+德育分) 的考核管理模式, 强化实训教学效果。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 保障实训的顺利实施和提升实训效果, 采用“学分”+“德育分”的双重计分模式, “学分”作为必要条件, 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德育分”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考核条件, 同时开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吃苦耐劳、学农爱农品质的养成教育, 从而培植学生应职和岗位职业能力。在该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保障机制的推动下, 学生获证率100%、就业率100%。2010级茶艺班28名学生中, 有9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学金, 该班级也荣获省级优秀班集体。 (2) 创建“实训场景真实化、实训项目综合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产品商品化”五化实训教学模式。根据茶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真实的实训场景中, 学院不断完善实训体系, 建立了“五化”实训教学模式:第一学期进行体验式实训, 通过“实训场景真实化”, 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茶艺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训过程:茶园———茶树田间管理技术;制茶体验馆———茶叶工艺开发;茶叶车间———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茶艺表演馆———茶艺表演、编剧练习;茶史馆、茶文化长廊———茶文化熏陶。第二至五学期进行项目式实训, 结合生产实际状况和岗位情况, 将茶树栽培与保护、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艺表演与编创等实训项目打包进行, 严格按照企业、科研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各项专业技能培训, 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师傅, 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职业化的技能培训过程。这种“实训项目综合化”、“实训教学职业化”, 在真实的场景中, 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同时环环相扣,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责任感。第六学期进行分项式强化顶岗训练, 采用参与式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和实际生产过程。

成果之三:开发基地造血功能, 实现五位一体实训平台。学院创新机制体制, 促进资源融合, 努力实现实训基地的共赢发展: (1) 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化生产需求, 将各实训任务与实际生产同步, 实现实训产品的“商品化”; (2) 开放实训基地、实训项目, 开发茶园休闲旅游功能, 实现技能实训过程的“商品化”; (3) 鼓励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 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与推广过程, 减少实训基地维护的成本投入, 增强实训基地的造血功能等等。

如此, 将师生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完善成能够满足“技能竞赛、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的社会服务场地和“休闲旅游”的场所, 真正实现“五位一体”的功能。2010年以来, 学院先后承办了江苏省茶园生产管理研讨会、江苏省茶产业技术创新座谈会、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手工茶制茶项目等, 并完成了江苏省茶叶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成立江苏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个, 江苏省茶业研究所1个。2012年, 该基地成为省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三省一市“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通过这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院还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省部级项目立项9个。并先后接待了“茶学泰斗”陈宗懋院士、中国茶叶研究所杨亚军所长等知名专家及多位省部级领导。2010年5月,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项目验收专家的意见指出, “校企结合切实有效, 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良好, 双师结构队伍稳定, 教学资源丰富, 工作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 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强。

摘要: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专业始建于1983年, 是江苏省内高职高专院校中特有的专业。但由于江苏茶产业总量不大, 近二十年来, 本专业总共毕业了10届学生, 为社会培养了近300名茶叶技术人才, 为江苏茶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取得了较好的办学业绩。

茶艺服饰的美学原理 篇9

根据现代茶艺事物的发展, 主体研究人对古代、当代、现代服饰在茶事活动中的审美关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茶艺术与服饰艺术的关联体系, 重点研究茶艺术的作用力和服饰艺术中的哲学思考, 表现美的茶艺术哲学和美的服饰艺术原理。茶艺服饰的美学基础有美的实质、也有审美的必然, 审美对象决定于审美人物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方法等等。

1、茶艺服饰美学通常分为茶艺的美学、服饰的美学、人的美学和茶艺服饰的社会公共美学。茶艺的美学包括了茶文化的哲学美学和人的社会学美学, 服饰的美学包括了服饰精神美学和服饰心理学的美学。

2、茶艺服饰的美学, 是与茶艺术、服饰艺术、人文艺术、环境艺术、生活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而茶艺服饰的美学就必然地存在下去, 且广为实用和收藏。茶艺服饰美学划分为实用美学这一大类, 它包括了茶艺术的装饰美学基础、茶艺术的技术美学原理以及茶的社会化育美学态度。茶艺服饰美学成其为多数与茶产生的类别分支内, 其关系密切又相联, 提炼出的每一分支美学都可以成为一组美学学科, 其定义也多为大众所接受。那么, 研究茶艺服饰美学的目的应该是研究茶艺和服饰的审美方法, 达到公众的审美观点基本统一为茶艺服饰美学的基本目的。

3、茶艺服饰美学的基本目的, 就是要求茶艺服饰在多元审美活动中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审美活动观点, 但又具备其他艺术的审美属性。茶艺术为审美的主体, 服饰艺术为审美的直观对象, 二者结合形成共同的审美基础。单独的一件茶艺服饰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进入审美对象范畴, 他与其他服饰一样, 都是与人体或其他艺术体有机结合, 方能成为艺术审美而被列入审视和欣赏的美学范畴。

4、茶艺服饰的承载者主要是人, 一名在视觉艺术上具备完善的公众认知度的人, 就可以成为茶艺服饰组成审美的对象, 而人又在不同程度上往往总是变成美学审视的自然主体, 人的容貌、身高、语音、眼神、发型、学问、技艺等等成了第一个和最重要的审美元素。采用黄金打造的茶艺服饰也不能获得审美者对人的审美容忍。这就要求茶艺服饰针对人的取舍上应该做足服饰导航线, 那就人的重要性。

5、由于审美的对象会因审美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产生不同审美观点, 要达到初视、印象、记意、影像、回味、品位、赞许等过程形成一种审美历史观, 那么, 对各种审美的对象、审美的主体和审美的客体都必须做到影像记意的历史备忘录, 包括审美命题的科学性。否则, 茶艺服饰的审美主客关系始终会导致审美的障碍物, 而不是引导体。

二、茶艺服饰的形式要求

1、茶是我国老劳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饮品结晶, 是世界人民共同热爱的产物。因茶而繁衍出的各种艺术体系名目繁多, 并渐渐形成多位美学思潮。它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学、书画等。茶艺服饰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是茶最基本的艺术载体, 是人类认识茶艺术的美学的基础。人们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茶艺术, 但惟有茶艺服饰一直成为所有新艺术体的必然也是首要条件。

2、人们对茶艺服饰的审美主要是因人而起, 是人就要分清男性与女性, 这对茶艺服饰的审美起到举足轻重的关系。性别可以塑造和体现美学的审美态度。性别同样具备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美学精神, 人们对美的追求向来是性别为上, 女性表现出的美学观点占有绝对的审美优势, 男性则长期处于被动审美局面。对于先性别而后内修的认知, 已是世界各美学大师们公认的一种现象, 其原因在于女性性别的崇高美, 早已达到了自然唯美的至高境界, 人们多以对女性体态的审美采用“享受”二字来形容。而男性的体态千奇百怪, 人们无从找到最佳的审美标准进行美学术语的描述和定论。因此, 茶艺服饰的人物基础为女性是极其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

3、服饰在人类文明史上属主流文化源, 它所拥有的美学原理理论广为第三或第四美学思潮所应用, 人们一生致力于服饰的研究和开发, 对直接和间接的行为美学、思想感情、性别观点、种族肤色、色彩设计、材料科学等等发起一次又一次革命浪潮。最终对性美学的革命达到了!体暴露的历史新高度, 而处于这个高度的中心却是以女性为主, 这说明在服饰包裹下的人体美, 还不足以达到人们对服饰美学的常规需求。

4、但作为一门传统美学中的茶艺, 其对于性别美学的需求还处于高度禁忌和捍卫的时期, 连最基本的尝试都不曾允许过。有些茶的第三方着力点, 如茶楼、茶座这些场所, 也曾尝试过使用酒吧的方式, 将酒艺师和茶艺师在人体美学上下功夫, 但这种收效十分的不明显, 只能算冰山一角。人们对此做法也不以启齿, 有的直接将酒元素定为俗, 茶元素定为雅, 高雅的人体美学是精神的痴情, 俗套的人体美学是视角和肉体的占有。这为多数茶艺服饰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创造和保障机制, 对于茶艺服饰的华彩和庄严有着最为强大的表现力。其基本要求可以分为重女不重男、重古不重今、重雅不重俗、重单色不重多色、重实用不重虚设。

5、为体现茶艺服饰的品位和魅力, 设计师应首先以茶为核心基础, 以人为表现形式。男女服饰的风格还应有实用范畴的基本规律, 男性的应该是阳刚、朴质和庄严。女性的别致、柔美、华贵、丰盈和飘逸。从审美角度上讲, 这样的基调可以表达出最本质的茶艺属性和服饰属性, 为审美程序提供了外在的区别和内在的功能指引。从而达到对人的美学审视提供了较科学的审美程序, 获取较高的认同感和评判。

三、茶艺服饰的逻辑

1、从古至今, 人们对茶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追捧, 以至于形成了茶艺表演、茶艺待客、茶艺职业等社会常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 必然地导致一些激烈的竞争机制, 其逻辑推理中也就出现了茶艺分类的质量和艺迷群体。在各种茶艺活动中又分为了男性和女性的物质。男性的茶艺活动多为茶艺项目中的茶艺职业型人群, 他们的支持者基本处于第三服务业的青年工人。而女性的茶艺活动多为茶艺项目中的茶艺待客型人群, 她们的支持者大多是商业界名流或政客。在茶艺表演这一类别中, 男女艺员都有, 但目前我国很专业对口的艺术类茶艺演员并不多见, 他们的支持者大多是艺术界人士, 观众还处于看热闹的范围。

2、就在这些类别中, 从逻辑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们的大多数茶艺工作者对茶艺服饰的理解还处于一个高度空白时期, 想当然的茶艺服饰层出不穷, 而合格的茶艺服饰却难说有几件。从服饰的美学角度来看, 当前这些茶艺类别中的服饰都没有充分的理由表达出从业者的个性美和人体美。茶艺从业者的服装不论从布料取材, 还是形象设计, 都充满了职业随意性, 造成了不伦不类的审美逻辑推理。如从事乌龙茶艺的人身着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装;从事大唐茶文化的人身着大清王朝的旗袍;从事太极茶艺的人身着青布马褂;从事少数民族茶艺的人身着西装革履;从事茶馆参茶的人身着武术服加上一根武打腰带等等。这对于一个被定格在高雅层面的茶艺来说, 完全是一种超级搞笑。

3、一个具有高品位的行业, 其服饰要求首先要有其足够的本源文化背景;其次要有足够的受众行为目标;第三是要有足够艺术审美自信。如果将茶艺服饰定格在无知无罪的位置上, 逻辑推理自然也就成全茶艺为低劣的艺术板块。如果将茶艺服饰定格在知而不为位置上。逻辑思维会理解为艺术不作为, 并对审美程序结构进行重新评判。

四、综述

茶艺之所以美, 她是女性混合在茶艺服饰中的舞者, 男性是隔着超然的修饰品, 在男女之间, 不能为兴趣定论茶艺服饰的取舍, 较之于日常所见的搞笑服饰搭配。有时想起来, 还真难为了他们长期而无用的表情。一方面是这些茶艺人员在整体文化层面上非常粗浅,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压力, 造成大量茶艺人员急于快速获得经济收入, 想方设法为自己拔苗助长, 从而自定义一些不符合美学要求的服饰登台演出。

我们说茶艺服饰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职业个性和艺术个性的结合, 对于人的、茶的、物的、行的组合, 都要体现姿态的淋漓尽致, 而姿态取决于所有基本的审美标准和创意思想。在茶艺表演艺术中, 演员的服饰在色彩感方面为主旋律, 拥有华丽和清纯的结合方可获得观众的认可, 随后才是茶艺术的表现, 其舞蹈的优美, 茶艺技艺的施展, 步伐的飘然和声色的清脆, 无不由服饰的形式一一表露出来。

在日常工作茶艺活动中, 工作者的服饰应作重于淡雅和整洁, 对于容貌、皮肤、发型、指法等远远高于表演要求, 这才是日常茶艺活动的主旋律, 客人朋友近距离收获的是种原始而又现代的美。

摘要:据统计, 我国自1995年开始有茶艺比赛史到现在, 全国已有三万六千三百三十五名茶艺冠、亚、季军, 赛出了一千七百三十名茶王。而自封的茶叶泰斗、茶艺泰斗就多达五千九百多名。这种现象正好反应出茶艺行业的空洞和恐惧感, 如此惊人的数据结果是, 没有一名冠军、茶王或泰斗对茶艺本身负过任何责任。他们还不知道湖北一名服饰设计师设计了三套茶艺服饰, 被日本一家茶道组织以六十万元的高价购得了设计和使用专利权。试问有那个冠军或泰斗动了脑髓在这方面, 又创造了多少经济财富?这就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最大差别, 也是茶艺与服饰最需要推理的方向, 三万多冠军不敌三件服饰本来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词:服饰,美学,茶艺,原理

参考文献

[1]、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中国现代科学出版社

[2] 、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什刹海茶艺酒吧街 篇10

荷花市场位于今什刹海前海西岸,形成于清末,每年阴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开市,以经营河鲜及各种风味小吃为主,此时正值前海荷花盛开,俗称荷花市场。这里曾是老北京平民消夏胜地,作为季节性市场,曾盛极一时。北平解放前,已逐渐萧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荷花市场逐渐消失。

1984年在编制什刹海景区总体规划过程中,规划荷花市场。在初步治理的基础上,于1990年8月1日荷花市场重新开业,当时以经营中式小吃为主。1996年荷花市场更名为什刹海古玩市场,经营也由小吃改为古玩旧货为主。1998年,北京什刹海文化发展公司在荷花市场开业,发展什刹海“水上游”旅游项目。

2001年荷花市场复建为一、二层错落相连的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3752平米,邻水一侧辟出宽4米左右的木栈桥,形成一条风格古朴的步行商业街,2005年,荷花市场被北京商务局(现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命名为“什刹海茶艺酒吧特色商业街”。

茶艺、酒吧特色街

什刹海是北京城享有盛名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沿岸名胜古迹和民居民俗生活区组成。今天,这里仍旧保存着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的历史风貌,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恭王府花园、银锭桥等古迹给风景如画的“三海”平添了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海面,不知疲倦的晨练者把什刹海从美梦中唤醒。而清脆的车铃声更是打破了夜晚的静谧,那是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在带着游客串胡同。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经海西沿,过银锭桥前往后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胡同,了解普通老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荫街到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验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和御花园。

白天的什刹海,沿堤垂柳依依,满塘枝荷沁香,成群野鸭戏水;湖边有自得其乐的老北京,有悠哉游哉的外地客,有半掩半开的各色小店。如果能约上三两知己,在“梁祝茶馆”听一曲古琴,品一壶香茗,让人乐而忘忧,感叹人生其乐无穷。

这里还隐藏着一条著名古巷。那就是烟袋斜街。历史上这条街以卖烟袋、烟具为主。如今,伴随着烟袋斜街特色商业街的改造,街内近60家商户正在转型向传统文化产业进一步靠拢。目前除餐馆、酒吧之外,街内商铺主要经营的是民间工艺品和地方特色民族服装、服饰以及文房四宝、珠宝玉器、装裱字画等,古朴的店面和招牌烘托古老的市井文化,营造出一条具有旧时京城风韵的繁华街市。

夜晚的什刹海又换了另外一副摸样。泛舟湖上,看湖岸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荷花市场人群熙熙攘攘,酒吧菜馆高朋满座,人们在这里或听着酒吧歌手低吟浅唱,或呼朋唤友契阔饮宴,或独坐一角小酌一番,放松着自己的每一根神经,享受着这无边的三海夜色。古典与现代的相容,传统与前卫的碰撞,品酒眺湖,微风扑面,湖光粼粼,游船杨柳,窃窃私语……的确别有一番风味。

为了全面开发什刹海风景旅游区,恢复荷花市场的昔日盛景,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启动了荷花市场复建工程,全部拆除了原来的临时建筑,营建起仿古风格的新建筑,在前海西岸,矗立起一排二层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连绵三百多米。所有房屋均青砖灰瓦,朱漆大门,雕梁画栋,粉饰彩绘,南倚岸边的游船码头,面对水中的碧绿荷花,成为什刹海边的一处崭新景致。

杭州囊括三个茶艺金奖 篇11

杭州于2005年被国内十家茶业权威机构授予中国茶都称号,时隔一年后,在由国家劳动保障部主办、在杭举行的全国茶艺技能大赛上,杭州的茶艺能手从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80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囊括前三名的全部金奖,并荣获“全国茶艺技术能手”称号。

这是中国茶界的幸事,也是中国茶都杭州的幸事。特别是这三位全国茶艺技术能手,全都来自杭州茶馆服务一线的茶艺师,而且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倡导茶为国饮的今天,在全国茶馆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刻,我们从当今年轻的茶艺技术能手身上,看到了我国优秀传统的茶文化得到了新的弘扬与传承。陈芳、袁非、沈黎明三名全国茶艺技术能手,成了今天茶艺行业的话题。

陈芳来自杭州“你我茶燕”,是这家茶馆的茶艺总监,这位来自杭州郊县的姑娘在茶楼泡茶已有10余个年头。早在上个世纪末,她在杭州举办的一次茶艺活动上就被选评为杭州的十佳茶艺小姐,八九年过去了,这次参加全国比武的她,表演的是“九曲红梅”。杭州素以西湖龙井闻名,而她则以杭州西湖乡的九曲红梅茶为载体,用茶、用艺、用茶席和她娴熟的技能,让人透过茶香想起咏梅西湖的林和靖和陆游。中国美院的一名知名教授看了她的比武表演录像后说:整套茶艺表演是一曲茶与文化结合最优美的舞曲。

袁非是一位在东海舰队当了五年海军的复员军人,参军前他在杭州“湖畔居”茶馆当服务员,五年后复员,他让父亲陪同回到工作过的茶楼,找到老总要求仍回茶楼当茶艺师,茶楼老总自然喜欢,他在部队入了党又爱茶,茶楼也委他以重任。他参加比武表演的是祁门红茶,茶艺队的教练告诉他这是小平同志夸奖过的茶,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深挖祁门红茶的历史,表演的茶席上他向老师借了徽墨、歙砚,还特意准备了“黄山松”。他在沏泡祁门红茶结束时讲到:祁红茶香让他想起了徽墨与歙砚的千转百回,想到了中国的山水国画,想到了蕴味无穷的徽州文化……他获奖之后,单位的老总对记者说:袁非爱茶,心中有茶,是他获奖的基本点。

沈黎明,也在西湖边的“湖畔居”茶楼工作,他优秀的茶艺曾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有一次,德国汉堡的一名议员作客茶楼被他的精湛茶艺吸引了,2006年“汉堡中国节”他被邀请去汉堡作茶艺表演,在汉堡市政大厅他还受到这名议员的接见。不过为了中德文化交流活动,他失去了这次全国比武赛事的初选,杭州市茶楼业协会和浙江省茶叶学会为此专门为他给大赛组委会打了报告,组委会根据沈黎明的实际情况,破例同意他参加全国比武决赛。他每天的接待任务多,但他一边不耽误工作,一边复习应知理论,又抽闲练沏茶、摆台席。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龙井茶礼表演也赢得了众多专家的好评。一位业内了解了沈黎明的专家说:“小沈泡茶已整整8个多年头了,他每天的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他泡一年茶可抵人家三年!”是的,到过“湖畔居”茶楼的人都会看见他穿着青衣长衫、佩着团徽,忙上忙下地给客人殷勤泡茶的情景。成绩来自辛劳,技术缘于勤练,在小沈的身上让人看到了中国茶人的希望。

三名全国茶艺技术能手花落杭州,这给杭州这个中国茶都增添了光彩。有了他们,茶都的茶一定会更香。

如今,全国茶艺技能比武技术能手的表演已被刻录成光盘流向全国,走向世界。技术能手们勤学苦练、爱茶敬业、无私奉献的茶人精神和他们的故事正在被人广泛传诵。

Three National Gold Medals for Hangzhou

By Jia Ji

November 10, 2006 is an unforgettable day for tea professionals in Hangzhou. On the day, three tea-service professionals in Hangzhou captured the three gold medals in a national tea art and skills contest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It was no coincidence that the top-level contest was held in Hangzhou and the three gold medalists were from Hangzhou. Back in 2005, Hangzhou was designated as China’s capital of tea by top ten authoritative tea organizations in the country. One year after the honor, more than 80 tea art performe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gathered in Hangzhou to compete for three gold medals.

The three gold medalists are all in their 20s and work in teahouses in Hangzhou. The honors signify the city’s success in carrying on the country’s fine tradition of tea art.

Chen Yanfang works as a tea art supervisor at a teahouse named You and I, Tea and Swallow in Hangzhou. The girl from a suburban county of Hangzhou has worked in teahouses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In the late 1990s, she was awarded one of the top ten girls for tea arts service in a citywide competition. This time, she staged a performance named Red Plum Blossom. Though Hangzhou is known for the Dragon Well Tea, she used Red Plum Blossom tea to display her adept service. The performance integrated tea, tea sets, service ritual and her skills and made enjoying a cup of tea at a teahouse a highly pleasurable experience. A professor with the China Academy of Fine Arts watched the tape of her performance at the competition and enthused that her performance was like a musical piece that combined tea and culture.

Yuan Fei had worked at the Lakeside Teahouse before he joined the navy. After the five-year service, he came back to the Lakeside Teahouse again. He feels strongly attached to tea and things involved with tea. His ritual performance at the competition was about Qimen Black Tea, a famous brand produced in Anhui Province. He learned from the coach that Deng Xiaoping had a liking for this tea. To prepare himself for the competition, Yuan read up books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tea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 Anhui province where the tea has always been popular. He even used ink and inkstand produced in Anhui province as his props. The general manager of the teahouse attributed the gold medalist’s success to his passion for tea in general.

Shen Liming is Yuan Fei’s colleague at the Lakeside Teahouse. His service at the teahouse attracts customers. One day, a councilor from Hamburg, Germany, who was enjoying tea at the teahouse, was fascinated by Shen Liming’s service ritual. He invited Shen to perform his tea art at the 2006 Chinese Festival in Hamburg. However, Shen Liming’s visit to Hamburg overlapped the preliminaries at the 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Hangzhou Teahouses Guild and Zhejiang Tea Institute jointly petitioned to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for Shen’s participations in the final.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bent the rule for Shen. After busy preparations, Shen presented the Dragon Well Tea performance at the tea art competition. An industrial insider commented, “He has been working as a teahouse waiter for eight years. A year of his work experience equals three years of others!” Shen is a big attraction at the Lakeside Teahouse. Customers can always see him there, weari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gown and filling teacups for customers.

Naturally, tea professionals in the city are proud of the three gold-medalist colleagues who are believed to have added honor to Hangzhou, China’s capital of tea.

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述评 篇12

1 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1.1 茶艺英语研究的“ 小众性”

通过数据资料显示, 在2015 年以前, 发表茶艺的相关文章共有13063 篇, 但其中含有英语翻译相关内容的仅占266 篇。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 目前我国的学者多数重视对茶文化的研究, 研究茶艺英语翻译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国的茶艺英语翻译研究的起步也相对较晚, 至今仍处于萌芽阶段。涉及到茶文化英语翻译的文章中都提出了相关问题, 也写出了解决思路, 例如:钟卫红, 古能平等。从文章的比例上我们也能看出, 重视茶学的人数较多, 而重视差异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也是我国的茶艺活动发展较差的原因。

1.2 茶艺英语研究的“ 必要性”

许多学者认为, 在中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 中国对茶文化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对外宣传不仅可以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同时可以让世界更多国家了解茶文化, 学习茶文化。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英语, 出版的书籍也以英文书籍为主, 因此茶艺英语的研究十分关键, 同时也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 它是产业的需求, 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需要。学者杨俊惠在发表的论文中指出:英语在中国茶产业对外交流和贸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茶艺的英语研究是现阶段应该实施的一件大事。经过不长时间, 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关于茶艺的英语研究课程, 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求同学们重视这节课, 安徽, 湖南的部分高校开设了《茶学英语》和《茶艺英语》等课程, 一些大学教师也提出了茶学相关专业对英语知识掌握的必要性。石玉涛明确指出:“中国的茶企业需要的是既懂茶学专业知识, 又懂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可以用英语推销茶产品, 用英语组织差异活动的开展等各项活动, 能够做到最基本的用英语交流, 用英语介绍茶产品以及茶艺活动的事项。宋华英在《高职学生差异技能的培养研究》中提到, 随着中外交流与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 发展的也越来越频繁, 茶艺英语成为茶艺活动的重要环节, 所以各大高校对茶艺英语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加周到, 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越来越重视。

1.3 茶艺英语研究的“ 迫切性”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研究茶艺以及从事茶艺工作的人。随着近几年茶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茶艺师的需求量也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持有专业茶艺等级证书的人还很少。随着近几年国外的大批游客出现在中国各大旅游景点, 许多茶艺馆也涉及对外的茶艺服务, 而从事茶艺服务的工作人员来说, 必须要持有茶艺资格的等级证书, 之所以茶艺资源的等级证书少的原因是“茶艺英语”的等级较高, 考试难度相对较大, 导致了许多人没有拿到茶艺师资格证书, 随着一些不法商家的介入, 有许多人花钱办理假的茶艺师资格证书, 在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的时候, 露出了破绽, 给中国的茶文化带来不良影响。如今, 用地道的英语与外国人交流成为了中国推广茶文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茶艺师的选择上可以为优秀的茶艺师提高工资, 让更多造假的人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为成为一个优秀的茶艺师而努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才土感慨到:“中国是茶文化发展的大国, 同时也是茶叶的发源地, 但近些年来, 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上缺少影响力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 推广的意识不强造成的。”也就是说明了我国缺少茶艺英语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1.4 茶艺英语研究的“ 困难性”

茶艺活动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业, 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中, 最大的困难就是应该如何保持翻译的准确性。例如:人们经常说的品茗中的品字, 许多商家将其翻译成“savor”, 这个翻译其实是不正确的, 在美国当代英语资料宝库中并没有显示“savor tea”这个词, 而这样的搭配也是存在着语法错误的, 当我国的学者查阅到英国及美国的书籍时, 发现品茗的正确翻译是“sip tea”,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中国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时, 要明确自己治学严谨的态度, 同时也要考虑到英文搭配的习惯和风格, 还要将中国的特色的茶艺意境传达清楚, 这给茶艺活动的英语翻译带来了如此大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茶艺英语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茶品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 茶艺英语研究的主要方面

2.1 以教学目的为主的研究方式

中国各大高校普遍对茶艺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是缺少统一的课程规划, 教学的思想不够集中。对茶艺与英语的结合相对较晚, 授课缺少组织性, 学校的茶艺专业教师应组织集体编写茶艺英语教材, 确定茶艺英语的教学目标, 按照计划培养人才。其次, 许多学校的茶艺英语作为选修课, 没有统一的教材, 考试的形式也多以开卷为主, 纵容了学生逃课的思想。另外, 教师讲课过于随便, 没有大框架, 也存在不备课的现象, 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许多茶艺英语教材内容过于精炼, 不能够突出重点, 例如:在《茶文化与茶艺》一书中, 部分章节涉及的茶艺知识不足三页, 给学生带进了学习的误区。所以, 在进行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自己通过资料进行教学或制作成ppt进行教学,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同学进行交流, 互动。第三是, 教师队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缺少茶艺英语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茶艺教师也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状, 许多教师对传授课程的内容了解的不是十分透彻, 学生对茶艺英语的了解也就不会深刻。根据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情况, 很多学校安排的是年轻的教师, 许多都是刚刚毕业不久的教师进行任教, 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较年长的教师有着很大的优势, 但在茶艺英语的口语发音上可能稍差了一些。第四是, 学校对茶艺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校涉及的茶叶知识大多数是培养学生栽培, 种植茶叶的, 课程也是以《茶学专业英语》为主, 很少有高校开设《茶艺英语》的课程。第五是, 教学的手法相对落后, 茶艺英语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多数教师是对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 实践的机会较少, 导致课堂的气氛非常压抑, 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做着自己的事情, 没有达到教育目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味的依赖于教材, 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 同时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效果。在适当的情况下, 学校教师应改进教学的方法, 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丰富同学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视频短片或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茶艺英语。第六是, 加强教师对茶艺英语的认识, 有些教师缺乏国际化的意识, 导致了茶艺英语停滞不前, 教师可以定期到国外进行英语水平的培训, 回归后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茶艺活动相结合起来, 从而提升茶艺英语的能力。最后是茶艺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 教师在教学计划中, 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许多专家发现, 茶艺专业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对茶艺英语的学习没有热情。

2.2 以翻译为目的的研究方式

从翻译的角度考虑是对茶艺英语成果的展示, 茶艺活动的翻译是茶艺英语研究的重点, 茶艺是中国文化活动之一, 怎样在茶艺活动中将“信, 达, 雅”的思想清楚的表达出来让更多的国外友人所熟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3 以宣传为目的的研究方式

在市场上唯一能够找到的《茶艺英语》书籍是林治和李晶欧编写的。这本书不作为大学的教材, 仅仅是作为宣传茶艺文化知识的科普性读物。2009 年2 月此书配有英文的解说, 这本书共发行了三次, 在2014 年再版时却少了音像资料, 是该书的一大遗憾。现如今, 许多外国友人在中国茶馆品茶, 欣赏茶艺活动时, 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这需要专业茶艺人才用英语为外国人进行讲解。在讲解前, 专业的茶艺工作人员应该通读一下《茶艺英语》这本书, 目的是与国外游客进行更好的交流, 更好的宣传我国的茶艺和茶文化。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两大方面对茶艺英语的研究进行分析, 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翻译两方面入手的, 提出了目前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的弊端和解决方案。由于茶艺英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 影响的范围也相对较小, 但茶艺英语对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各大相关院校也为茶艺英语的研究做了相关努力, 开设了许多关于茶艺英语的课程, 注意到了茶艺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高校而言, 茶艺英语“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怎样实现茶艺英语的有效教学是当务之急。而未来的茶艺英语研究主要是翻译方面, 在高素质人才聚集的时代, 怎样将茶艺及茶文化宣传出去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何文芳.基于“支架”理论的我国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J].鸡西大学学报.2012 (01)

[2]陈潇潇.我国报刊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J].大学英语 (学术版) .2006 (02)

[3]黄淑美, 欧阳中一《.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农业考古.2005 (04)

[4]许瑾.影响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社会情境因素——从家庭背景看自我概念水平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内在化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08 (03) :61-64

上一篇:民间户外体育组织下一篇:小学语文成语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