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课

2024-06-01

茶艺课(共12篇)

茶艺课 篇1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经过几千年的积累, 已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内涵的动态的综合体系。它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思维轨迹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人们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 不仅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 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可以增长人文知识, 提高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茶艺作为一门生活艺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以茶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成为时兴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了常规教学中。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茶艺教师, 个人认为这门课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茶叶的起源、分类、加工、冲泡技能等茶艺的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茶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达到“以茶育人”的目的。以下是我对中职学校开设茶艺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几点认识。

一茶艺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待人处事, 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素质, 其核心是要求行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百行德为首”, 道德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中国茶艺提倡茶人精神, 以茶喻人, 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范增平先生将茶人的精神归纳为四点: (1) 理性的思考, 作为一个茶人凡事能做理性的思考, 有所为、有所不为; (2) 沉着的修养, 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 (3) 坚毅的信仰, 能择善固执, 不畏讥怕谗, 明是非、辨善恶, 众善奉行, 诸恶莫做; (4) 正义的行为, 为追求真理, 只问是非、善恶, 不计利害得失, 只要是合乎社会正义, 符合大众公平的道理, 就是赴汤蹈火, 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中职学生无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茶艺课的学习, 及对茶道思想的领悟, 可自省、可审己。茶礼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了敬老爱幼, 懂得了礼仪;茶事的活动使学生更加和睦相处了;茶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体验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泡茶训练也使学生养成了凡事自己动手, 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同时还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二茶艺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 跨越了哲学、美学、文学、民俗及文化艺术等门类, 融汇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综合了插花、音乐、陶瓷、书画、装饰、建筑、表演等领域, 可谓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茶艺教学中, 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通过内容丰富的各式茶艺、茶诗、音乐和茶画等形式呈现出来, 吸引着学生, 在欣赏和实践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人文知识, 同时使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信、满足和成就感。

三茶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茶艺是指在传统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 它包括泡茶的技能、品茶的艺术, 以及在行茶过程中以茶为媒介去沟通自然、内省自性、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茶艺活动以人为核心, 茶艺审美以人为首。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对人之美有仪表、风度、语言等要求。仪表美是形体、服饰、发型美的综合;风度美是礼仪周全、举止端庄;语言美是用语规范、待人诚恳。

在茶艺课上, 学生通过观看茶艺表演视频, 学习科学的茶叶冲泡方法、礼仪规范, 在备具、涤器、投茶、冲泡、奉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茶道所讲究的六美, 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宁静幽雅的品茗环境、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味, 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 潜移默化中, 学生陶冶了情操, 训练了得体的着装、常见的礼仪、规范的言语, 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和言语习惯, 逐渐提升了个人的审美情趣。

四茶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中职学校是直接面对用人单位的职业教育单位。现代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只是直接可用的技术人才, “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人员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对其以后的成才尤为重要。

茶艺是一项协作性很强的活动, 尤其在茶艺表演中表现得更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 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 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 使人们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表演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 即主泡手、助泡手、解说员。主泡手负责泡茶, 助泡手协助主泡手, 负责焚香、赏茶、敬茶等, 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在整个过程当中, 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说员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 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而在不同的场合以及泡茶任务的搭配中, 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泡手的任务, 有时候又要求学生承担解说员或助泡手的任务, 角色的变化意味着学生必须与他人紧密合作。因此茶艺表演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总之, 茶艺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泡茶、品茶等基本知识技能, 更应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功能。庄晚芳教授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 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培养的一种仪式。明确主张“发扬茶德, 妥用茶艺, 为茶人修养之道”。未来, 茶艺教学中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中职学生。

摘要: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将茶艺课纳入常规教学, 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茶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茶艺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团队精神, 对增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茶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治编著.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

[2]庄晚芳.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5

[3]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大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古, 2011 (5)

[4]何哲群.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11 (3)

茶艺课 篇2

这学期我选修了茶艺课,第一次接触了茶艺,对茶艺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对于中国人民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茶,发源于中国,西周作祭品,春秋作菜食,战国作药品,两汉及以后作饮品。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延至今日依然盛行于世界。

茶树分为半乔木型、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喜光怕晒、喜暖怕寒、喜酸怕碱、喜湿怕涝。茶叶按不同标准分为不同的茶叶,按茶的颜色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全发酵茶„„茶中的各种成分对于人体有着不可思议的好处,茶多酚能杀菌解毒,咖啡碱能提神解乏,维生素能美容养颜,茶氨酸能放松减压„„茶叶的制作流程有杀青、揉捻、萎凋、闷黄、发酵、渥堆、干燥等,不同的茶叶制作流程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挑选茶叶的时候,一要看茶叶的光泽度、干燥程度,外形是否整齐;二要闻茶叶的香味是否自然;三要品尝茶的味道是否甘爽、持久;四要摸茶叶,感受茶叶是否柔软、完整,在水中的舒展度和伸缩度如何。

茶中,我最喜欢红茶。红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而成,大叶、中叶、小叶都有,一般是切青、碎形和条形。干茶呈暗红或乌润色,茶汤呈红色、亮红色。红茶有麦芽糖香,滋味浓厚,略带涩味。红茶的性质温和,不含叶绿素、维生素C,咖啡碱含量较少,兴奋神经效能低。我的体质较虚寒,适合喝红茶。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要想泡出好茶,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茶具。例如,绿茶可选择透明无花纹的玻璃杯,黄茶可选择玻璃杯、盖杯等,红茶可选择紫砂茶具、白瓷、盖碗、盖杯等„„总之,茶具的选择与配备要简约、适茶、适境。水的质量是否好对于能否泡出好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见,“清”、“轻”、“甘”、“冽”、“活”为品茗好水。茶水比例、泡茶水温、浸泡时间、冲泡次数也是影响一壶茶好坏的四大因素。

茶礼是茶艺中的基础。首先是环境布置要静谧、洁净、舒适,着装应该整洁大方,茶具摆放时,字画应迎向客人以表示敬意,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再是泡茶过程中,茶具取放要轻、准、稳,冲泡茶要高冲低斟,倒茶时动作要轻盈、快捷、规范,斟茶只斟七分满,再添三分情意。最后,奉茶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一、先客人后主人;

二、先主宾后次宾;

三、先女士后男士;

四、先长辈后晚辈。奉茶中端放茶水不能过高,不能从客人的剪头或头上过,杯子应该放在客人的右上面。品茶之前,要观茶色、赏姿态、闻香、尝味,一杯茶需分成三口品尝,不能如牛饮水,狼吞虎咽。

浅谈酒店专业设置茶艺课的意义 篇3

关键词:酒店专业 设置 茶艺课 意义

酒店管理作为现代服务业翘楚,企业招聘人才的热门,是中、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重要学科。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酒店中高端客人在康乐消费和餐饮偏好上越来越追求时尚绿色,古朴归真。茶文化起源于上古神农氏,兴盛于唐宋,近现代传播到全球,讲究和静清寂陶冶身心,与咖啡、葡萄酒齐名为世界三大名饮。中华茶艺不仅是酒店行业接待世界各地客人时提供的精品服务,同时能体现职业教育修身立德,德技双馨的办学理念。所以,酒店专业设置茶艺课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必不可少。

一、茶艺可以弘扬时尚健康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漫长岁月,几乎从每一页历史文卷中都可以闻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深厚绵延的文化,历久弥新的艺术。

人们走进茶馆,不为解渴,而为宁静的气氛、高品位的娱乐,是最时尚的文化消费。在选茶、择水、备器、雅室、冲泡、品尝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用心体会精神的美。唐代刘贞亮曾有诗言:“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人心浮气躁,学习、工作、家庭等等压力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各种心理失衡。茶文化提倡的和诚处世、不分尊卑、奉献爱心为现代人灵魂的解脱提供某种出口。

另一方面,茶本身的保健功效也令现代医学惊叹不已。经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化学成分,是全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如咖啡碱,一般每150ml的茶汤中含有40mg左右,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消除疲劳,抵抗酒精、烟碱的毒害。如茶多酚物质,在绿茶中的含量一般为干茶重量的15%~35%,可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抗衰老、抗辐射。如丰富的维生素B族、C族,在边疆少数民族生活中离不开茶饮,正是因为茶叶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抵抗力,维持消化系统正常机能。此外,多种矿物质如钙、镁、铁、锰,以及氨基酸等,都是健康身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二、茶艺课培训提高学生新兴的就业技能

茶艺作为茶文化表现的具体载体,是当下新兴的服务项目,酒店专业增加的精品课程,可以拓宽学生就业技能和职业选择。但是做好一杯茶,使其成为艺术,让客人赏心悦目,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

首先,茶艺是一种礼仪,不同于普通的商务礼仪培训,茶艺服务讲究的是清新淡雅,不卑不亢。比如服装不宜鲜艳,要与环境、茶具相配。春天要穿淡淡的衣衫,冬天要穿暖暖的小袄,着旗装改良或者汉唐风格的服装。

其次,茶艺注重手的保养和手势的柔美,茶艺工作要求从业者有一双纤细、柔嫩的手。手上不要戴戒指,最多带玉质的镯子,一定不留长指甲,更不能涂甲油,因为在泡茶过程中,客人的目光始终停留在茶艺人员的手上,看泡茶的全过程。另外手的熟练操作以及动作柔美自然程度也会影响客人饮茶的心情。温壶、温盅、置茶、冲水、分汤、敬茶都需要长期坚持练习,除泡绿茶的水温需80℃外,其他茶类多需95℃以上热水,初学者被热水烫伤是经常的事。

最后,茶艺还是一种讲学,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温婉并且善于倾听。做茶过程中,茶艺人员要为客人讲解茶的名称和产地,沏泡的工具和步骤,以及品茶的技巧,及时解答客人询问。

三、茶艺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义礼智信,茶艺培训正是这种处世态度的继承,体现在就业教育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展三十多年,各行业生产蓬勃兴旺,但是在金钱面前有很多人迷住双眼,不讲操守,没有底线。如果学校的毕业生不知敬畏,到企业不守制度,对客人的服务没有真心,那么职业技能培养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学茶艺,就是叫人把利益放下,把心放下,淡泊从容地面对世界。在一期一会中,珍惜当下的人、事,不强求过往,不辜负期望。通过茶艺课训练,学生塑造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德行基础。

四、茶艺课技能训练为学生开创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茶艺服务可以跨界融入餐厅和康乐服务部门,也可以独立经营,茶艺师已成为高档酒店和一线城市的热招人才。学生通过茶艺技能训练不仅了解茶的制作与品饮,而且对诗词经典、历史风俗、养生保健、心理健康都要有一定涉猎。学校培养的茶艺师可以经过国家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茶艺师的基本素养和职业技能,就可以为就业广开新途径,也可以为服务行业中这一朝阳项目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郑春英.茶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对茶艺新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篇4

一、重视茶文化的概念及重要性

时下,源于中国的日本的茶道风靡世界,中国茶道相形之下变得薄弱。目前有些茶艺教师传授茶艺表演,却忽略了茶艺的内涵,忽略茶文化等。现在很多学校授课只采用一本实操教科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深入理解茶文化知识。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我发现在课程中增添一定的理论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进一步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譬如,我在首次课上提出“神话”和“战争”两个词,整堂课的中国茶文化内容均围绕这两个词展开, 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同时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二、茶艺教学改革举措设想

1.依照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要生活化。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老师应该做到:了解学生;确定教学内容;对课程生活化, 采用模块化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运用循序渐进的技能考试方法。确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和高职人才质量的分析。培养有较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并且掌握茶叶生产加工知识和技能,了解茶叶消费者需求,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要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师先为学生做演示,再让学生练习。学生不是简单地模仿教师动作, 而是在掌握基本操作程序和要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中国茶艺的神韵。

2.注重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思考的适当时机或最佳时刻为他们指点迷津或适时点拨。例如,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过程中, 抓住茶道的“道”字设疑 、激疑 , 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其中的深刻内涵。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都能激起学生思维的震动,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授课时,鼓励思变,共享喜悦。茶艺课中关于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表演程 序编排、表 现法则等 方面 ,鼓励学生 自己创新 ,使他们创造的动作编排更“合茶性、顺茶理”,更体现出不同茶艺的韵味。

3.培养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想使学生愿意学 ,除了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课程与学生的就业相关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这些内容都应该通过教学合同告诉学生, 使学生明白。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教课程。教师一定要围绕课程目标组织课堂教学;教学要惠及大多数学生。改变以教师课程为主的状态,与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为活跃课堂气氛,可设置有趣的话题,调整学生的情感状态,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如提出该节课要探索的、要解决的、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主动探索中华茶文化的兴趣,感受求知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介绍茶艺基本概念和茶叶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根据茶叶的不同特性,编排出红茶、绿茶、白茶、黄茶、花茶和乌龙茶的操作步骤。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讲解动作要领、表现手法,使学生领悟到“具有较深的哲理”的精神层面。

4.优化师资力量 ,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学校除了聘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外, 还聘用一些有多年从事茶文化、茶与健康研究的具有较丰富的技术应用实践经验和能力专业人才,优化师资力量,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转换及人格感染等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情感调控方法。在茶艺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利用移情的方法,让学生积极转换角色,从而体验到在不同特定场合下特有的心理感受。例如,在讲解茶艺礼仪和茶室设计时,让学生扮演茶艺师的角色,身临其境地为客人服务并积极参与茶室环境设计、艺术装潢布置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茶艺精髓的理解。

茶艺课习茶心得 篇5

泡茶,从一开始的只懂抓一把茶叶丢进杯中,然后直接往里灌热水到现在的学会整套用玻璃杯冲泡绿茶;从一开始的只能在台下默默注视着茶艺表演的同学到现在的可以亲手动手操作。

就像老师所说的,她来给我们上课,就是一种放松、享受。我们何尝不是呢?每节课哼着小曲来到教室,小心翼翼的端出茶具,做好净手,净具,然后就等待着接受心灵的洗礼——冥想。虽然到现在还没有达到老师说的什么都看不到的境界,但是还是很享受这个安静的,心静下来的过程。

行礼、出具、翻杯、温杯、投茶、摇香、高冲、奉茶、收具、行礼这一系列过程,经过几个星期的学习,我们一一掌握了。最初学习每个步骤之前,都会感觉到很难,掌握不了其中的窍门,于是只有不断重复练习,钟老师的可爱小茶包们也成为了我们练习的动力。开心的是,我也在温杯环节拿到过一个小茶包哟。几个环节里,我认为最难的要数高冲了,总是掌握不了高度,而且容易把水倒到杯外,要么就是水流断断续续,要么就是手都抬高回到原处了,茶杯里的水还没有到位。所有环节都学会以后,再回忆之前的过程,就不会觉得那么复杂了。在不断操练中,会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能够感受得到泡茶其中的趣味。

茶艺的五字真经 篇6

1“神”是艺的生命

“神”指茶艺的精神内涵,是茶艺的生命,是贯穿于整个沏泡过程中的连结线。从沏泡者的脸部所显露的神气、光彩、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等,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境界,对他人的感应力也就不同,这反映了沏泡者对茶道精神的领悟程度。能否成为一名茶道家,“神”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作为一名初学者,不应只拘泥于沏泡动作的到位与否,更应平时多看文史哲类图书,欣赏艺术表演等,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领悟能力,才能在不断实践中体会到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茶艺“神”之所在。

2“美”是艺的核心

欣赏茶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此处重点谈谈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是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例如,泡茶前由客人“选点茶”,可用数种花色样品由客人自选,“主从客意”,以表达主人对宾客的尊重,同时也让客人欣赏了茶的外形美;置茶时不用手抓取茶样,是讲文明卫生的表现;冲泡时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犹如对客人行三鞠躬。另外,敬茶时的手势动作,茶具的放置位置和杯柄的方向,茶点的取食方便等均需处处为客人着想。在整个泡茶的过程中,沏泡者始终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操作,双手配合,忙闲均匀,动作优雅自如,使主客都全神贯注于茶的沏泡及品饮之中,忘却俗务缠身的烦恼,以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3“质”是艺的根本

品茶的目的是为了欣赏茶的质量,一人静思独饮,数人围坐共饮。乃至大型茶会,人们对茶的色、香、味、形之要求甚高,总希望饮到一杯平时难得一品的好茶,沏泡者千万不可以为自己有青春容貌、华丽服饰、精巧茶具等优势就可以成功。特别是初到一地,由他人提供境、器、水、茶,自己全然陌生,稍一大意,就会有失水准,不一定能泡出好茶来。尤其是在懂茶知茶不多的情况下,更要谦虚谨慎,向他人求教,自己试泡,待掌握了茶性,就能充分发展茶的品质特征。

要泡好一杯茶,应努力以茶配境、以茶配具、以茶配水、以茶配艺,要把前面分述的内容融会贯通地运用。例如。绿茶的主要特点是其碧绿的色泽,有了“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的名优茶,在贮存中还要控制多种条件,以保持其“三绿”的特点。沏泡时,能否使“三绿”完美显现,就是茶艺的根本。一般说来,在冲泡前要请客人欣赏干茶样,由于干茶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茶样会吸湿还潮,加速了自动氧化,有的还经过鼻嗅、手摸等,使茶的色、香、味、形都起了变化,因此这些小样在观看之后切勿再倒回茶样罐内,应单独放置以作他用。其次,冲泡时尤要注意水温的调整,名茶宜用80℃开水;中泡,并不加盖,避免高温烫熟叶底,不使汤色、叶底泛黄。

4“匀”是艺的功夫

茶汤浓度均匀是沏泡技艺的功力所在。在港台地区常举行泡茶比赛,评分时除了仪表、动作之外,就看同一种茶谁泡得恰好,三道茶的汤色、香气、滋味最接近,实质上就是比“匀”的功夫:将茶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全融合在茶汤之中。用同一种茶;中泡,要求每杯茶汤的浓度均匀一致,就必须练就凭肉眼能准确控制茶与水的比例。不至于过浓或过淡。一杯茶的茶汤,要求容器上下茶汤浓度均匀。如将一次冲泡改为两次冲泡就会有较好的效果。第一次先转动手腕冲入容器1/4~1/3的水量,勿使茶叶漂浮在水面,谓之浸润泡,当茶叶吸水舒展(约20~60秒)后,第二次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冲水入容器,使茶叶上下翻动,达到茶汤均匀的目的。又如,用壶泡茶,在分茶汤时要用巡回分茶法(美称为“关公巡城”),并以最后几滴茶汤点入茶杯中,调节各杯之间的浓度(美称为“韩信点兵”),有的将茶汤先倒入茶盅(亦称茶海、公道杯),待其均匀后再分注入杯。在调节三道茶的“匀”度时,则利用茶的各种物质溶出速度比例的差异,从冲泡时间上调整。

5“巧”是艺的水平

茶艺文心—谈茶文学 篇7

关键词:茶,茶文化,茶文学,发展历程,现状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并广受文人、政客以及平民大众的欢迎。从古至今, 在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充分体现了茶的文人情怀和独特的文化属性, 同时也成为现代人研究茶的发展史的宝贵资料。本文重点对茶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 茶文化到茶文学的发展历程

《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说:“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解之”。这就说明我国对茶叶的利用至少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在《华阳国志》中还记载有人工栽培茶园的历史, 到了西汉和三国时期, 茶已经发展成为皇室的高级饮用品。从西晋到隋朝, 茶逐渐走向市井, 《广陵吾老传》中记载有这样一段话:“晋元帝时, 有老姥每旦独提一若器, 往市留之, 市人竞买”。这就说明茶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产, 并且受到大众的喜爱。唐宋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茶文化也逐渐形成, 并诞生了很多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最为著名的就是陆羽的《茶经》, 作者一生嗜茶, 最终将其心得和体验汇编成此书, 书中描写了唐代和唐以前与茶叶有关的知识以及作者的饮茶实践, 自书诞生至今, 受到历代爱茶人士的推崇, 成为我国茶文学的代表作。到了宋代, 宋太宗在建安设宫焙, 专操北苑工茶, 并大兴龙凤团茶。到了宋徽宗时期, 由于统治者的个人偏好, 专著《大观茶论》一书, 对茶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明朝明太祖开设茶司马, 专进行理茶的交易, 并在洪武二十四年间, 颁布了“废团茶, 兴叶茶”的诏令, 这一时期也诞生了大量的茶文学作品。鉴于唐代中国茶文学的兴起时期, 下文重点分析了唐代茶文学[1]。

2 唐代茶文学

2.1 唐代茶文学的发展历程

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兴盛促进了茶文学的发展, 使茶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用品上升到一种具有文化代表性的物象。在《全唐诗》中记载了关于茶的诗作有600多首, 充分说明当时的文人对茶的喜爱程度。鉴于唐诗是唐代文化的代表, 下文就以茶诗来分析唐代茶文学。

茶文学在唐代的发展要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初唐时期, 茶诗的数量最少, 创作源头主要是来自僧人和寺庙。然后被逐渐传入到民间和文人雅士阶层, 其中李白有一首叫做《答族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作品, 这是唐代最早提到茶的诗, 除此之外, 还有以杜甫、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初唐杰出诗人, 也都有描写茶的作品问世, 为后期茶文学在唐代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杜甫的《寄赞上人》, 其中有“紫荆具茶铭, 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 来往亦风流。”这两句诗, 说明当时饮茶已经成为文人隐士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方式, 寄托了浓厚的文人情怀;王维的《河南严尹第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 其中有:“花醥和松屑, 茶香透竹丛。薄霜澄夜月, 残雪带春风。”王维的诗向来能够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想象, 这前后两句诗描写出了一幅已经美妙的冬日夜景, 有霜、雪、月、茶香一起勾勒出凄清中带有幽香的场景, 让人心驰神往。孟浩然的《清明即事》也对茶有所描述,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嬉。空堂坐相忆, 酌茗聊代醉。“这两句诗也是描写了清明时节一幅美丽动人的清明春景, 草长莺飞, 但是却更衬托出空堂独坐想念故人的沉痛, 只能以茶代酒, 聊以自慰。说明茶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是普通的饮品那么简单, 尤其是在文人的世界里, 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情感, 甚至可以和酒相提并论的。但是也可以发现, 初唐时期文人对茶的描述大多限于寄托感情上, 并没有真正的专门为茶赋诗。根据相关统计发现, 这个时期描述茶的诗共有33首[2]。

到了中晚唐时期, 茶诗的数量渐渐增多, 而且对于茶人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因为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茶著作《茶经》, 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是爱茶之人的必读之书。茶经的问世, 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 使茶和酒以及饮食一样成为了一门学问, 于是随着人们对茶的深入了解, 与茶有关的诗词作品也逐渐增多。陆羽本人及爱茶, 曾南下游遍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个地区, 考察搜集到了大量的一手茶叶栽培、制作的资料, 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经验, 并写下《水品》一文, 但是已经失传。后来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 曾详细地开列出一张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以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单。陆羽的挚交赵磷曾说:“陆羽性嗜茶, 创始煎茶法。至鬻茶之家, 陶其像置于锡器之间, 云宜茶足利。”说明当时, 在卖茶之人的心中, 已经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体系, 包括茶学、茶艺、茶道,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因此从唐代以来陆羽就被人尊为“茶圣”, 一是后人对其贡献的肯定, 二是人们对茶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广泛的推崇。《茶经》虽然只有七千多字, 但是分门别类的描述了茶的起源、茶具的挑选、茶的制作过程、茶的烹煮和饮用方法等。

在中晚唐时期, 除了陆羽对茶有较深的研究和描写之外, 很多文人雅士也以诗赋茶, 比如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详细描写了煎茶的方法, 说明当时人们对煎茶已经颇有研究, 不是只用简单的开水冲泡。还有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中不仅描写了煮茶饮茶的欣喜之感, 还用茶农的生活状况作为对比, 变现出当时茶贡制度下茶农的艰难生活。中唐时期流传下来的茶诗数量一共有130多首, 不仅数量较初唐增长了许多, 对于茶的描写深度也更近一步, 不仅仅限于以茶即情、以茶属意, 更注重描写茶本身, 内容涉及非常广泛, 为后人品茶鉴茶留下了丰富的参考资料[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文人在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文学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首先因为他们把自身的情怀寄托在茶身上, 使其从单纯的饮用品上升到与酒相似的具有社交性质和情感表达功能。其次, 文人对茶的喜爱促进了茶市场的形成, 越来越多人开始种茶、贩茶, 直接推动茶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易物。最后, 文人通过文学作品把饮茶感受、煎茶方法等记录下来, 为后人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并为研究茶的发展史做出了极大贡献。唐代专门描写茶的著作除了陆羽的茶经还有温庭筠的《采茶录》, 陆龟蒙的《品第书》以及毛文锡的《茶谱》等。

2.2 唐代茶文学繁荣的原因分析

2.2.1 政治因素

茶在唐代能够如此盛行以至于衍生出茶文学, 这和当时的政治因素分不开。历史记载, 唐朝很多皇帝都非常喜爱茶, 再加上当时社会安定, 国家经济繁荣, 统治者有了更多修身养性的时间, 而茶就作为其理想的修养饮料。在这种形势下, 文人政客们自然愿意为了符合统治者阶级的意愿, 创作大量的茶文学作品。

2.2.2 文化因素

当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都比较稳定且繁荣的时候, 文人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文化创作, 因此唐代的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唐诗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 很多优秀的作品流传至今, 广为传诵, 全唐诗中收录了两千三百多诗人的将近五万首作品, 这种空前的繁荣气象令人叹为观止。正因为如此, 才带动了茶文学的形成。很多文人雅士心性高洁、淡泊名利, 而茶自身就带有这种属性, 和文人的心理不谋而合, 因此逐渐被寄托了深厚的文人情怀, 在诗词创造的过程中, 就会不自觉的以茶属意。

2.2.3 饮茶风尚

唐代时期饮茶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风尚, 上到皇宫贵族, 下到市井庶民都对茶非常喜爱, 并且随着南北统一, 饮茶的风气逐渐扩展到全国上下。众所周知, 饮茶之风始于僧侣之间, 而佛教在唐朝的兴盛也直接促进了茶文学的发展。

3 现代茶文学

现在文人对茶也极为喜爱, 诞生了大量的茶文学作品, 其中以散文为主。不过也有很多作家对茶并不十分精通, 只是纯粹将其当做提神消渴的饮品, 茶文化到了现代时期反而衰落。比如鲁迅就曾在其散文中提到自己喝茶并没有什么细腻、敏锐的感觉, 喝两角一两的好茶和两角一斤有粗茶味觉差不多, 而梁秋实更是在《喝茶》中说:“我不善品茶, 不通茶经, 更不懂什么茶道, 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这是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有关, 社会动荡, 人民生活疾苦, 文人们自然无心品茶、鉴茶。但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 社会安定, 一些文人又逐渐恢复了对茶的兴趣。著名作家贾平凹对茶十分喜爱, 其发表的《品茶》一文写的就是几个文人在一个叫子兴的诗人家去品茶, 喝茶之初大家并不了解这茶的来由, 只是说一般、无味、清淡等, 但是等他们知道这是著名的西湖龙井茶之后就开始大家赞赏, 说出各种溢美之词。贾平凹借这篇散文表达了对当时饮茶风气的批判和讽刺, 说明现代的茶文学作品已经不仅限于以茶寄情, 或者是简单的描述茶的特性, 而是能够和社会现状相结合, 创造出更加深刻的茶文学作品[4]。

作家尧山毕在壮年之后由忌酒饮茶, 曾写《君山品茗》一文, 非常精细的描写了茶艺师冲泡君山毛尖的场景, 将美人、美景、美茶的意境渲染的淋漓尽致。青年作家余杰非常钟情于成都的茶馆, 创造出《茶香里的温柔》、《成都茶馆万岁》等作品, 充分表达对茶的感情, 从其写作的“如果有人找我, 我不在茶馆, 就在去茶馆的路上”可以看出其对茶的喜爱非同一般。从这句话也可以发现, 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固定的品茶场所, 茶馆, 它作为当时墨客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地方, 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也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载体。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根基, 在人们对茶的研究品鉴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为后人研究茶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人们也更多的精力去品茶、鉴茶, 必定会诞生出更多优秀的茶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唐代茶文学繁盛原因考略[J].农业考古.2014 (5) :34-35.

[2]李建华, 刘丽莉.中国唐代茶文化探析[J].茶业通报.2013 (4) :211.

[3]张慧琴.中国传统文化中唐代茶文化浅析[J].艺术品鉴.2014 (12) :44.

茶艺服饰的美学原理 篇8

根据现代茶艺事物的发展, 主体研究人对古代、当代、现代服饰在茶事活动中的审美关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茶艺术与服饰艺术的关联体系, 重点研究茶艺术的作用力和服饰艺术中的哲学思考, 表现美的茶艺术哲学和美的服饰艺术原理。茶艺服饰的美学基础有美的实质、也有审美的必然, 审美对象决定于审美人物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方法等等。

1、茶艺服饰美学通常分为茶艺的美学、服饰的美学、人的美学和茶艺服饰的社会公共美学。茶艺的美学包括了茶文化的哲学美学和人的社会学美学, 服饰的美学包括了服饰精神美学和服饰心理学的美学。

2、茶艺服饰的美学, 是与茶艺术、服饰艺术、人文艺术、环境艺术、生活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而茶艺服饰的美学就必然地存在下去, 且广为实用和收藏。茶艺服饰美学划分为实用美学这一大类, 它包括了茶艺术的装饰美学基础、茶艺术的技术美学原理以及茶的社会化育美学态度。茶艺服饰美学成其为多数与茶产生的类别分支内, 其关系密切又相联, 提炼出的每一分支美学都可以成为一组美学学科, 其定义也多为大众所接受。那么, 研究茶艺服饰美学的目的应该是研究茶艺和服饰的审美方法, 达到公众的审美观点基本统一为茶艺服饰美学的基本目的。

3、茶艺服饰美学的基本目的, 就是要求茶艺服饰在多元审美活动中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审美活动观点, 但又具备其他艺术的审美属性。茶艺术为审美的主体, 服饰艺术为审美的直观对象, 二者结合形成共同的审美基础。单独的一件茶艺服饰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品进入审美对象范畴, 他与其他服饰一样, 都是与人体或其他艺术体有机结合, 方能成为艺术审美而被列入审视和欣赏的美学范畴。

4、茶艺服饰的承载者主要是人, 一名在视觉艺术上具备完善的公众认知度的人, 就可以成为茶艺服饰组成审美的对象, 而人又在不同程度上往往总是变成美学审视的自然主体, 人的容貌、身高、语音、眼神、发型、学问、技艺等等成了第一个和最重要的审美元素。采用黄金打造的茶艺服饰也不能获得审美者对人的审美容忍。这就要求茶艺服饰针对人的取舍上应该做足服饰导航线, 那就人的重要性。

5、由于审美的对象会因审美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产生不同审美观点, 要达到初视、印象、记意、影像、回味、品位、赞许等过程形成一种审美历史观, 那么, 对各种审美的对象、审美的主体和审美的客体都必须做到影像记意的历史备忘录, 包括审美命题的科学性。否则, 茶艺服饰的审美主客关系始终会导致审美的障碍物, 而不是引导体。

二、茶艺服饰的形式要求

1、茶是我国老劳人民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饮品结晶, 是世界人民共同热爱的产物。因茶而繁衍出的各种艺术体系名目繁多, 并渐渐形成多位美学思潮。它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学、书画等。茶艺服饰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是茶最基本的艺术载体, 是人类认识茶艺术的美学的基础。人们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茶艺术, 但惟有茶艺服饰一直成为所有新艺术体的必然也是首要条件。

2、人们对茶艺服饰的审美主要是因人而起, 是人就要分清男性与女性, 这对茶艺服饰的审美起到举足轻重的关系。性别可以塑造和体现美学的审美态度。性别同样具备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美学精神, 人们对美的追求向来是性别为上, 女性表现出的美学观点占有绝对的审美优势, 男性则长期处于被动审美局面。对于先性别而后内修的认知, 已是世界各美学大师们公认的一种现象, 其原因在于女性性别的崇高美, 早已达到了自然唯美的至高境界, 人们多以对女性体态的审美采用“享受”二字来形容。而男性的体态千奇百怪, 人们无从找到最佳的审美标准进行美学术语的描述和定论。因此, 茶艺服饰的人物基础为女性是极其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

3、服饰在人类文明史上属主流文化源, 它所拥有的美学原理理论广为第三或第四美学思潮所应用, 人们一生致力于服饰的研究和开发, 对直接和间接的行为美学、思想感情、性别观点、种族肤色、色彩设计、材料科学等等发起一次又一次革命浪潮。最终对性美学的革命达到了!体暴露的历史新高度, 而处于这个高度的中心却是以女性为主, 这说明在服饰包裹下的人体美, 还不足以达到人们对服饰美学的常规需求。

4、但作为一门传统美学中的茶艺, 其对于性别美学的需求还处于高度禁忌和捍卫的时期, 连最基本的尝试都不曾允许过。有些茶的第三方着力点, 如茶楼、茶座这些场所, 也曾尝试过使用酒吧的方式, 将酒艺师和茶艺师在人体美学上下功夫, 但这种收效十分的不明显, 只能算冰山一角。人们对此做法也不以启齿, 有的直接将酒元素定为俗, 茶元素定为雅, 高雅的人体美学是精神的痴情, 俗套的人体美学是视角和肉体的占有。这为多数茶艺服饰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创造和保障机制, 对于茶艺服饰的华彩和庄严有着最为强大的表现力。其基本要求可以分为重女不重男、重古不重今、重雅不重俗、重单色不重多色、重实用不重虚设。

5、为体现茶艺服饰的品位和魅力, 设计师应首先以茶为核心基础, 以人为表现形式。男女服饰的风格还应有实用范畴的基本规律, 男性的应该是阳刚、朴质和庄严。女性的别致、柔美、华贵、丰盈和飘逸。从审美角度上讲, 这样的基调可以表达出最本质的茶艺属性和服饰属性, 为审美程序提供了外在的区别和内在的功能指引。从而达到对人的美学审视提供了较科学的审美程序, 获取较高的认同感和评判。

三、茶艺服饰的逻辑

1、从古至今, 人们对茶艺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追捧, 以至于形成了茶艺表演、茶艺待客、茶艺职业等社会常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 必然地导致一些激烈的竞争机制, 其逻辑推理中也就出现了茶艺分类的质量和艺迷群体。在各种茶艺活动中又分为了男性和女性的物质。男性的茶艺活动多为茶艺项目中的茶艺职业型人群, 他们的支持者基本处于第三服务业的青年工人。而女性的茶艺活动多为茶艺项目中的茶艺待客型人群, 她们的支持者大多是商业界名流或政客。在茶艺表演这一类别中, 男女艺员都有, 但目前我国很专业对口的艺术类茶艺演员并不多见, 他们的支持者大多是艺术界人士, 观众还处于看热闹的范围。

2、就在这些类别中, 从逻辑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们的大多数茶艺工作者对茶艺服饰的理解还处于一个高度空白时期, 想当然的茶艺服饰层出不穷, 而合格的茶艺服饰却难说有几件。从服饰的美学角度来看, 当前这些茶艺类别中的服饰都没有充分的理由表达出从业者的个性美和人体美。茶艺从业者的服装不论从布料取材, 还是形象设计, 都充满了职业随意性, 造成了不伦不类的审美逻辑推理。如从事乌龙茶艺的人身着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装;从事大唐茶文化的人身着大清王朝的旗袍;从事太极茶艺的人身着青布马褂;从事少数民族茶艺的人身着西装革履;从事茶馆参茶的人身着武术服加上一根武打腰带等等。这对于一个被定格在高雅层面的茶艺来说, 完全是一种超级搞笑。

3、一个具有高品位的行业, 其服饰要求首先要有其足够的本源文化背景;其次要有足够的受众行为目标;第三是要有足够艺术审美自信。如果将茶艺服饰定格在无知无罪的位置上, 逻辑推理自然也就成全茶艺为低劣的艺术板块。如果将茶艺服饰定格在知而不为位置上。逻辑思维会理解为艺术不作为, 并对审美程序结构进行重新评判。

四、综述

茶艺之所以美, 她是女性混合在茶艺服饰中的舞者, 男性是隔着超然的修饰品, 在男女之间, 不能为兴趣定论茶艺服饰的取舍, 较之于日常所见的搞笑服饰搭配。有时想起来, 还真难为了他们长期而无用的表情。一方面是这些茶艺人员在整体文化层面上非常粗浅,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压力, 造成大量茶艺人员急于快速获得经济收入, 想方设法为自己拔苗助长, 从而自定义一些不符合美学要求的服饰登台演出。

我们说茶艺服饰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职业个性和艺术个性的结合, 对于人的、茶的、物的、行的组合, 都要体现姿态的淋漓尽致, 而姿态取决于所有基本的审美标准和创意思想。在茶艺表演艺术中, 演员的服饰在色彩感方面为主旋律, 拥有华丽和清纯的结合方可获得观众的认可, 随后才是茶艺术的表现, 其舞蹈的优美, 茶艺技艺的施展, 步伐的飘然和声色的清脆, 无不由服饰的形式一一表露出来。

在日常工作茶艺活动中, 工作者的服饰应作重于淡雅和整洁, 对于容貌、皮肤、发型、指法等远远高于表演要求, 这才是日常茶艺活动的主旋律, 客人朋友近距离收获的是种原始而又现代的美。

摘要:据统计, 我国自1995年开始有茶艺比赛史到现在, 全国已有三万六千三百三十五名茶艺冠、亚、季军, 赛出了一千七百三十名茶王。而自封的茶叶泰斗、茶艺泰斗就多达五千九百多名。这种现象正好反应出茶艺行业的空洞和恐惧感, 如此惊人的数据结果是, 没有一名冠军、茶王或泰斗对茶艺本身负过任何责任。他们还不知道湖北一名服饰设计师设计了三套茶艺服饰, 被日本一家茶道组织以六十万元的高价购得了设计和使用专利权。试问有那个冠军或泰斗动了脑髓在这方面, 又创造了多少经济财富?这就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最大差别, 也是茶艺与服饰最需要推理的方向, 三万多冠军不敌三件服饰本来就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词:服饰,美学,茶艺,原理

参考文献

[1]、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中国现代科学出版社

[2] 、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茶艺文心——“茶文学”教学初探 篇9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 养成对学习对象相关资料的检索、甄别、分类、分析等能力, 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在专题阅读中, 掌握对某一类题材文章的分析和认知能力 ( 即体裁、主题、表现方式等的同异) , 进一步提高文学和文化素养。

3. 领略中国文学中茶类作品的文化内涵, 分析思考茶文化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 产生对中国茶文学的注意、兴趣和研究甚至是创作的欲望。

二、教学难点

1. 对于不饮茶和对不关注茶文化的学生来说, 本课难在启蒙。

2. 对特定题材的一类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的方法, 本课难在启发。

3. 一些茶文学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是难点。

三、教学设计

( 一) 课前课题布置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以下课题, 并搜集相关资料:

1. 按照不同的文学体裁搜集典型的茶文学文本, 将其归类, 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2. 分析茶文学作品中呈现了茶的哪些特质, 作者是怎样将作为可饮食的茶的植物属性和作为文化载体的茶的人文属性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

3. 思考茶文学作为茶文化的文学载体, 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文化人生的态度,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以及这些内容和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有没有共鸣和距离。

( 二) 课堂环节预设

1. 不同体裁的茶文学文本资料的分类整合及简单分析, 课堂上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并略谈感受 ( 学生掌握的资料不必求全, 同时可择自己有感受的文本进行分析) 。

( 1) 茶赋

A. 第一篇茶赋———晋代杜育《荈赋》

灵山惟岳, 奇产所钟。厥生荈草, 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 受甘露之霄降 ( 以上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及条件) 。月惟初秋, 农功少休; 结偶同旅, 是采是求 ( 以上写茶的采摘) 。水则岷方之注, 挹彼清流; 器择陶简, 出自东隅 ( 以上写茶器) ; 酌之以匏, 取式公刘 ( 以上写饮茶之法) 。惟兹初成, 沫沈华浮。焕如积雪, 晔若春敷 ( 以上描写茶汤) 。

本赋全文已经不传。作者以文学语言描写茶事全过程, 虽未深及比兴, 但画线语句呈现出茶的艺术美感, 引人产生美好联想。

B. 盛唐茶事———顾况《茶赋》

稽天地之不平兮, 兰何为兮早秀, 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 厚地复糅之而萌。惜下国之偏多, 嗟上林之不生。至如罗玳筵, 展瑶席; 凝藻思, 开灵液; 赐名臣, 留上客; 谷莺啭, 宫女嚬; 泛浓华, 漱芳津; 出恒品, 先众珍。君门九重, 圣寿万春, 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 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 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 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 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雅曰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可怜翠涧阴, 中有碧泉流。舒铁如金之鼎, 越泥似玉之瓯。轻烟细沫霭然浮, 爽气淡烟风雨秋。梦里还钱, 怀中赠橘, 虽神秘而焉求。

本赋画线语句点明茶的特性适合于“幽人”, 寄托了作者清幽雅淡、涤荡尘嚣的胸怀。

C. 宋代茶思———吴淑《茶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黄庭坚《煎茶赋》、王十朋《茶赋》

D. 清人茶趣———纪昀《荷露烹茶赋》、梅曾亮《普洱茶赋》

赋作为一种善于铺陈的文体, 写茶常涉及其体貌、功用、饮食方法等, 宋人以后更联系典故、社会、经济、趣味等, 足见茶与社会生活交涉渐趋深广, 文人所抒写的情思及其文学表现亦渐趋丰富。而赋体文章词句曼长, 辞彩华茂, 故不如诗词之为多。

( 2) 茶诗

A. 最早的现身———晋代左思《娇女》

本诗五十六句, 被陆羽《茶经》选录十二句, 内容主要涉及茶事, 无多文学启发。

B. 诗仙赏茶———唐代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C. 诗僧茶道———唐代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 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 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 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本诗第一个提出了“茶道”的概念, 并借“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的“三饮”诠释了领悟茶道的过程, 突出不“自欺”的“真”, 可谓茶文学中醒目的篇章。

D. 七碗茶歌———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以上节选本诗一段, 被人称为“七碗茶歌诗”。其借“七饮”的过程描述了作者饮茶的精神享受, 似已是一首“得道”之诗, 细味之可探知腹有诗书的文人的内心世界。

E. 茶诗宝塔———唐代元稹《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元稹的这首宝塔诗与前一首卢仝的诗重在写超脱的精神世界不同, 读到最后, 展示的是一种儒家积极的人生态度。

F. 东坡试茶———宋代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 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 半岭松声万壑传。

苏轼以茶与明月、清泉交沁共生, 伴随着万壑松风, 表达了自己超然的人生观, 这种由茶体现的人生态度, 还可在《试院煎茶》“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等诗句中觅得。

附: 茶词曲荐读存目

宋代黄庭坚《西江月·茶》 ( 北苑龙团) 、宋代秦观《满庭芳》 ( 雅燕飞觞) 、宋代刘过《好事近·咏茶筅》 ( 谁听碧琅玕) 、金代王喆《解佩令·茶肆茶无绝品至真》 ( 茶无绝品) ; 元代李德载《喜春来·赠茶肆》 ( 茶烟一缕轻轻扬) 等。

( 3) 茶文

茶性拟人———宋代苏轼《叶嘉传》

本文是一篇以拟人写法写出的纪传体茶文, 文章中一些语句描写“叶嘉”的诸如“风味恬淡, 清白可爱”“勃然吐气”“真清白之士”等语句及其相关情节内容, 写出了人即是茶、茶即是人的清高纯粹、苦正不阿的品质, 似为作者人格的映射。这篇文章以典型的艺术手段将茶品与人品有机结合, 彰显了茶文学融合茶性之说明与人文之关怀为一体的文学理念。

其他荐文存目:

宋代欧阳修《〈龙茶录〉后序》、宋代唐庚《斗茶记》、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明代徐岩泉《茶居士传》、明代张岱《闵老子茶》等。

( 4) 茶联

对联是传统文人雅好, 嘉联不胜枚举, 因其形制精短, 故不利铺陈, 宜选择切题高雅、命意高远且有寄托的茶联进行欣赏, 如清代溥山的茶联: “竹雨送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将几种高雅的因素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氛围, 读之令人神往。

2. 分组讨论课前布置的课题。经过讨论, 应可获得以下领悟:

( 1) 关于茶的特质, 前人多有概括, 如宋代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 “茶之为物, ……冲淡简洁, 韵高致静。”这些都是以茶的植物属性为基础, 经过人的品味而得出的概括性结论。我们发现, 这些美好的形容词也可以用在概括人的优卓品格之上。且茶文学中的茶, 可以和象征着美好内涵的明月、清泉、松风、竹雨等意象连缀, 和谐一致地表现文人的士大夫情怀。

( 2) 从最早的晋代杜育的《荈赋》开始, 茶文学一般的都是兼顾茶事 ( 既生活中如何使用茶) 与茶品 ( 即茶的品质与人品相通之处) 而展开的, 这是此类茶文学和某些单纯叙写茶事的科学类文献 ( 如唐代陆羽《茶经》) 的不同之处。

( 3) 茶文学发展到宋代苏轼、明代徐岩泉的笔下, 全然人格化, 表明文人对茶品的全面接受, 并愿意把茶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以茶作为自己人格的代言。

( 4) 茶文学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内容多样, 如宋代唐庚《斗茶记》以“终日蒙福而不知”的斗茶体验, 将自然的茶和随顺自然的生活联系起来, 又如宋代黄庭坚《煎茶赋》中由煎茶而产生了“盖大匠无可弃之材, 太平非一士之略”的关于修齐治平的感慨。我国文化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 而茶文学的载道则体现为明哲 ( 即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综合体现) 、养德、明思, 更重要的是与发现“人”的美好品格相一致。

( 5) 茶文学中有的内容无甚寄托比兴, 全然可作为科学文献视之, 而本课材料所引, 重在将茶品和人格有机联系、融洽一体者, 方可见出文学类文本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 也才更可看出茶文学作为一门特殊题材的文学作品, 其彰显人文精神的功用。

( 6) 文人之所以可以由茶文学表现深广的人文关怀, 尤其是美好的人格向往, 究其原因还在于茶品与人品的共性。如宋代苏轼《叶嘉传》以茶的“苦”与人的苦行苦诤联系起来即是明例。后代文学作品抒发此类感悟者很多。特别是当前可见的茶品种纷繁, 依据不同品类可获得不同感受。

( 三) 课后引申探讨话题

1. 高中生接触到的此类文学类文本明显不足, 且高中生爱喝茶的似乎不多, 对茶有研究的更为少见。作为高中生, 如何面对茶文学文化, 如何发现和感悟其中的文学艺术魅力和人生真谛, 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2. 茶在小说、戏曲等文学类文本中的体现本课未探究, 还有待进一步研讨。

3. 我们读过一些关于茶的实用类文本, 往往说明性强, 且就题论题。但其实古文中的一些文章就等于是现在的实用类文本, 但是其文学性很强, 常旁涉相关话题, 引人联想。如何把现代汉语语境中的实用类文本写得更有文学性和人文色彩, 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4. 茶除了与文学结缘, 还与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有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课余时间依据兴趣搜集资料, 进行分析。

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述评 篇10

1 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1.1 茶艺英语研究的“ 小众性”

通过数据资料显示, 在2015 年以前, 发表茶艺的相关文章共有13063 篇, 但其中含有英语翻译相关内容的仅占266 篇。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 目前我国的学者多数重视对茶文化的研究, 研究茶艺英语翻译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国的茶艺英语翻译研究的起步也相对较晚, 至今仍处于萌芽阶段。涉及到茶文化英语翻译的文章中都提出了相关问题, 也写出了解决思路, 例如:钟卫红, 古能平等。从文章的比例上我们也能看出, 重视茶学的人数较多, 而重视差异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也是我国的茶艺活动发展较差的原因。

1.2 茶艺英语研究的“ 必要性”

许多学者认为, 在中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 中国对茶文化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对外宣传不仅可以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同时可以让世界更多国家了解茶文化, 学习茶文化。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英语, 出版的书籍也以英文书籍为主, 因此茶艺英语的研究十分关键, 同时也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 它是产业的需求, 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需要。学者杨俊惠在发表的论文中指出:英语在中国茶产业对外交流和贸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茶艺的英语研究是现阶段应该实施的一件大事。经过不长时间, 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关于茶艺的英语研究课程, 无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求同学们重视这节课, 安徽, 湖南的部分高校开设了《茶学英语》和《茶艺英语》等课程, 一些大学教师也提出了茶学相关专业对英语知识掌握的必要性。石玉涛明确指出:“中国的茶企业需要的是既懂茶学专业知识, 又懂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可以用英语推销茶产品, 用英语组织差异活动的开展等各项活动, 能够做到最基本的用英语交流, 用英语介绍茶产品以及茶艺活动的事项。宋华英在《高职学生差异技能的培养研究》中提到, 随着中外交流与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 发展的也越来越频繁, 茶艺英语成为茶艺活动的重要环节, 所以各大高校对茶艺英语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加周到, 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越来越重视。

1.3 茶艺英语研究的“ 迫切性”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研究茶艺以及从事茶艺工作的人。随着近几年茶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茶艺师的需求量也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持有专业茶艺等级证书的人还很少。随着近几年国外的大批游客出现在中国各大旅游景点, 许多茶艺馆也涉及对外的茶艺服务, 而从事茶艺服务的工作人员来说, 必须要持有茶艺资格的等级证书, 之所以茶艺资源的等级证书少的原因是“茶艺英语”的等级较高, 考试难度相对较大, 导致了许多人没有拿到茶艺师资格证书, 随着一些不法商家的介入, 有许多人花钱办理假的茶艺师资格证书, 在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的时候, 露出了破绽, 给中国的茶文化带来不良影响。如今, 用地道的英语与外国人交流成为了中国推广茶文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茶艺师的选择上可以为优秀的茶艺师提高工资, 让更多造假的人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为成为一个优秀的茶艺师而努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才土感慨到:“中国是茶文化发展的大国, 同时也是茶叶的发源地, 但近些年来, 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上缺少影响力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 推广的意识不强造成的。”也就是说明了我国缺少茶艺英语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1.4 茶艺英语研究的“ 困难性”

茶艺活动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业, 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中, 最大的困难就是应该如何保持翻译的准确性。例如:人们经常说的品茗中的品字, 许多商家将其翻译成“savor”, 这个翻译其实是不正确的, 在美国当代英语资料宝库中并没有显示“savor tea”这个词, 而这样的搭配也是存在着语法错误的, 当我国的学者查阅到英国及美国的书籍时, 发现品茗的正确翻译是“sip tea”,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中国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时, 要明确自己治学严谨的态度, 同时也要考虑到英文搭配的习惯和风格, 还要将中国的特色的茶艺意境传达清楚, 这给茶艺活动的英语翻译带来了如此大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茶艺英语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茶品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 茶艺英语研究的主要方面

2.1 以教学目的为主的研究方式

中国各大高校普遍对茶艺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是缺少统一的课程规划, 教学的思想不够集中。对茶艺与英语的结合相对较晚, 授课缺少组织性, 学校的茶艺专业教师应组织集体编写茶艺英语教材, 确定茶艺英语的教学目标, 按照计划培养人才。其次, 许多学校的茶艺英语作为选修课, 没有统一的教材, 考试的形式也多以开卷为主, 纵容了学生逃课的思想。另外, 教师讲课过于随便, 没有大框架, 也存在不备课的现象, 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许多茶艺英语教材内容过于精炼, 不能够突出重点, 例如:在《茶文化与茶艺》一书中, 部分章节涉及的茶艺知识不足三页, 给学生带进了学习的误区。所以, 在进行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自己通过资料进行教学或制作成ppt进行教学,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同学进行交流, 互动。第三是, 教师队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缺少茶艺英语研究的高素质人才, 所以茶艺教师也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状, 许多教师对传授课程的内容了解的不是十分透彻, 学生对茶艺英语的了解也就不会深刻。根据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情况, 很多学校安排的是年轻的教师, 许多都是刚刚毕业不久的教师进行任教, 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较年长的教师有着很大的优势, 但在茶艺英语的口语发音上可能稍差了一些。第四是, 学校对茶艺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校涉及的茶叶知识大多数是培养学生栽培, 种植茶叶的, 课程也是以《茶学专业英语》为主, 很少有高校开设《茶艺英语》的课程。第五是, 教学的手法相对落后, 茶艺英语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多数教师是对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 实践的机会较少, 导致课堂的气氛非常压抑, 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做着自己的事情, 没有达到教育目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味的依赖于教材, 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 同时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效果。在适当的情况下, 学校教师应改进教学的方法, 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丰富同学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视频短片或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茶艺英语。第六是, 加强教师对茶艺英语的认识, 有些教师缺乏国际化的意识, 导致了茶艺英语停滞不前, 教师可以定期到国外进行英语水平的培训, 回归后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茶艺活动相结合起来, 从而提升茶艺英语的能力。最后是茶艺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 教师在教学计划中, 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许多专家发现, 茶艺专业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对茶艺英语的学习没有热情。

2.2 以翻译为目的的研究方式

从翻译的角度考虑是对茶艺英语成果的展示, 茶艺活动的翻译是茶艺英语研究的重点, 茶艺是中国文化活动之一, 怎样在茶艺活动中将“信, 达, 雅”的思想清楚的表达出来让更多的国外友人所熟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3 以宣传为目的的研究方式

在市场上唯一能够找到的《茶艺英语》书籍是林治和李晶欧编写的。这本书不作为大学的教材, 仅仅是作为宣传茶艺文化知识的科普性读物。2009 年2 月此书配有英文的解说, 这本书共发行了三次, 在2014 年再版时却少了音像资料, 是该书的一大遗憾。现如今, 许多外国友人在中国茶馆品茶, 欣赏茶艺活动时, 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这需要专业茶艺人才用英语为外国人进行讲解。在讲解前, 专业的茶艺工作人员应该通读一下《茶艺英语》这本书, 目的是与国外游客进行更好的交流, 更好的宣传我国的茶艺和茶文化。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两大方面对茶艺英语的研究进行分析, 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翻译两方面入手的, 提出了目前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的弊端和解决方案。由于茶艺英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 影响的范围也相对较小, 但茶艺英语对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各大相关院校也为茶艺英语的研究做了相关努力, 开设了许多关于茶艺英语的课程, 注意到了茶艺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高校而言, 茶艺英语“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怎样实现茶艺英语的有效教学是当务之急。而未来的茶艺英语研究主要是翻译方面, 在高素质人才聚集的时代, 怎样将茶艺及茶文化宣传出去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何文芳.基于“支架”理论的我国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J].鸡西大学学报.2012 (01)

[2]陈潇潇.我国报刊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J].大学英语 (学术版) .2006 (02)

[3]黄淑美, 欧阳中一《.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农业考古.2005 (04)

[4]许瑾.影响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社会情境因素——从家庭背景看自我概念水平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内在化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08 (03) :61-64

高校应开设“茶艺”课程 篇11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茶文化所释放的伟大融合力是东方优美文化的底蕴,对世界产生很大影响。茶融天地人于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文化的表现正在不断扩大、创新和发展,茶文化的内涵就是中华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

茶文化有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茶色清新怡人,茶香悠远轻盈,茶味甘爽清冽,给人带来直接的生理愉悦感受。因茶的愉悦感受而幻化出的松涛、田园、高山、流水的意境之美,将人紧张的压力、烦恼的心情转变进入为轻松、闲适的氛围中。由饮茶而产生的诗、画艺术作品欣赏,是意境之美的升华;诗词音乐的韵律与茶文化结合,也是意境的表现。杜甫在《重游何氏五首》中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可以说是茶文化与美学的天然联系,把品茶时感受的轻松、平静的氛围意境,引入中庸和谐思想,从茶汤的品尝中感受到大地山川等自然的奇妙;体味不断微妙变化的真味、真香、真气,从而领悟自然的真谛,享受相互交融的精神美感。

对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荣辱观,引领到广衰的时空中,去感受博大、丰富和深邃的茶文化,领悟真、善、美的生活品味,人文精神素质才有望养成。

让学生在自我与优美传统的茶文化相互拥抱中,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以及人生的创造美,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物质生活更高远、更有价值的东西,引领学生通过茶艺文化中美的事物、美的思想资源,使学生获得全面的道德和审美熏陶,从而懂得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造就学生自己审美判断的眼睛和心灵,陶冶和净化学生的情操,高品位的人格质量和人文素养,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高职学生茶艺技能培养研究 篇12

茶为国饮, 自神农以来, 滋养着世代炎黄子孙。在当今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条件下, 她越来越受到中外茶人的青睐, 可以之养身健体、敬客会友、寄托精神、创业营生。饮茶之热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茶艺师。茶艺师既是饮茶热的产物, 又是饮茶热的“加速器”。她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作为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 为茶和顾客搭起了一座温馨而有品味的绿色之桥。

升温的市场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鲜血液, 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茶艺专业、茶艺课程和茶艺师的培训项目, 如何培养茶艺人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当前茶艺从业人员, 在稳定性、整体素质、技能的全面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

二、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 茶艺师职业定义为: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分设五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 一定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 有较敏锐嗅觉、色觉和味觉, 有一定美学鉴赏能力的茶饮艺术服务人员。五个等级的茶艺师, 在礼仪与接待、茶艺准备与演示、茶事服务与销售、茶艺馆布局与设计、茶会组织与管理、茶艺管理与培训等六项指标内容上有五个不同等级的要求。

三、茶艺行业人才的需求

1. 茶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刺激茶艺人才需求量的上升。

中华茶文化渊远流长, 博大精深, 茶文化对人们来说既是物质层面的给养, 又是精神层面的享受。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人们对文化层面消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茶饮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和功效, 受到人们的青睐, 茶文化休闲产业也在近几年热起来, 茶叶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茶馆、茶楼、茶坊、茶会所等纷彩呈现, 所有这些又刺激了茶艺人才市场, 要求茶艺人才在质和量上都有稳定的保障。

20世纪90年代, 高职院校一些新专业如茶艺专业、茶学专业应运而生, 旅游专业和一些休闲类专业也开设了茶艺课程。教材和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

2. 茶艺人才技能要求。

对于茶艺人才, 2002年6月国家制定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 茶艺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 得体的接待礼仪, 娴熟的茶叶冲泡操作技能, 丰富的调配茶水饮料技能和经验, 能揣摩顾客心理, 适时推介茶叶和茶具, 进行茶事服务。对于茶艺技师和高级技师, 还要求能在以上茶饮服务能力基础上, 对茶艺馆进行设计和布置, 能进行茶艺的编创, 对茶艺馆进行技术管理, 并能开展对初、中、高级茶艺师的培训, 能提升茶馆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内容, 高职院校对学生茶艺技能的培养应该包括:茶文化知识、茶叶相关知识、茶具相关知识、接待礼仪、茶艺冲泡技能、文化艺术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栽培、茶加工、茶贸易知识, 还体现在茶采购、茶贮藏、茶艺沏泡技能、茶水饮料调配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茶艺文化艺术也是多方面的, 如乐器表演艺术、插花艺术、装饰设计艺术、服饰艺术、茶饮调配艺术、语言艺术、管理艺术等。另外,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茶艺英语也成为茶艺重要技能之一。

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茶艺人才

2006年以来, 教育部16号文件等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 从理论和实践上为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扫清了道路, 指明了方向。高职茶艺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茶艺服务人才,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 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优化培养的途径, 为社会培养适应茶业经济的高级人才。

1. 优化教学团队, 提升教学水平。

茶艺服务行业,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教材和师资力量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还需要进行系统的、高质量、专业化的培训学习。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对茶艺师国家标准和茶艺相关资料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另一方面, 教师可定期到专业培训机构集中培训学习, 到各个茶艺馆、茶会所实践学习, 多与茶艺一线服务人员交流沟通学习, 不仅要学习茶叶、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和茶艺技能, 还要增加人际交流、服务礼仪、茶楼经营管理等课程。还可以聘请茶馆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日常的教学。只有不断优化茶艺教学团队, 提升教学水平, 才能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2. 构建与职业资格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至关重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茶艺师技术领域和岗位要求, 参照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尝试以茶艺馆工作的过程为主线, 重组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适应培养高技能型学生和企业的要求, 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 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而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技能茶艺服务人才, 就必须强调校内学习与茶艺馆等工作场所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

另外, 积极参与各级技能文化节和茶艺技能大赛, 让学生通过舞台展现, 现场表演, 锻炼胆量, 锻炼茶艺技能, 增加茶艺表演的经验。

4. 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复合型人才。

茶艺服务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茶艺本身, 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文体素质。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为例, 开展了针对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琴棋书画培养工程, 既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又强化了学生的琴艺、棋艺、书法、绘画技能。很多有这些才艺的同学, 在2013年中华茶艺技能竞赛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茶艺的教学活动和组织竞赛, 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茶席创新到茶品创新, 从茶具创新到解说词的创新, 创新可以无处不在。今年, 本人带领学生参加浙江省茶艺技能竞赛, 所编的创新茶艺“缘定今生”新娘茶, 在传统茶俗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表演, 增加了一些创意元素, 如茶席布置, 以时尚暗纹提花的米色桌布为底布, 桌布中间衬上一块42cm见方的传统婚礼用大红锦缎, 色彩温馨、鲜亮、喜庆, 又不失时尚感, 桌角盛开的百合, 既象征了新娘新郎纯洁的爱情, 又暗示新婚夫妇百年好合, 白头偕老。茶艺解说词也注入了同学们的努力和创新, 如以“春秋天合, 凤凰佳得”喻赏茶, 以“冰清玉洁, 凤凰戏水”喻洁具, 以“凤穴求芽, 水晶送祥”喻投龙井茶、置冰糖, 象征新娘新郎的爱情冰清玉洁, 甜蜜美好。

六、结语

身为一名茶艺教师, 本人不断探索茶艺课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2013年完成校本课程《中华茶艺》, 经常参与和企业如杭州紫萱度假村、青藤茶馆的合作, 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文化节和茶艺技能竞赛, 提高学生的实际上岗工作能力。本文的研究, 再一次为课程改革与开发、提升教学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万绪.茶艺师职业技能标准的提出与茶艺人才的培养[J].茶叶, 2001, (1) .

[2]姜春红.项目教学法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

[3]付帅.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3) .

[4]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12) .

[5]刘春燕, 黄美莲.规范茶艺市场, 提升茶艺人员素质[J].茶叶通讯, 2005, (4) .

上一篇:控制及信息协议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