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德育分析

2024-08-19

课堂德育分析(精选12篇)

课堂德育分析 篇1

“德育体验”是开展学科德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科中的“德育体验”即将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从而更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本文试图分析中美两堂不同类型的英语课,阐述在学科教学中,如何通过让学生“体验、感受、思考”,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中国课堂:立足文本教材开展阅读课

[例1]文本简述:文章主要介绍盲人(Jim Corrigan)如何在医院里开展不同寻常的工作——X-ray技师。由于Jim所从事的职业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很难在阅读中深刻体会Jim的与众不同(unusual),因而也很难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太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与体验,即对盲人Jim的敬佩。因此,在这堂阅读课中,教师打破了文本的原有结构,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受”到Jim的与众不同。

1. 抓住文眼,引发思考

教师打破原有文本叙述的顺序,找到文本中的“文眼”——unusual,这是文本最能激发学生积极体验的起点。

课堂片段回放:

Today I'd like to introduce a friend of mine,Jim.He is strong and healthy.引出well-built生词。He works in a hospital in the dark room.教师开始第一次提问,唤起学生的体验:

T: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job?

S1:Normal,nothing new.

S2:Important,because patients need thefilms.

S3:Boring.I don't like it.Because every day youjust do the same work.

从学生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很难产生敬佩、崇敬等心灵感受。这时教师提出:But I'll tell you his work is unusual because he is a blind man.在Jim's work下面板书unusual,引起学生关注。接着引导第2段阅读,了解暗室冲印胶片的工作流程。

整个文本的解读都围绕着unusual这个“文眼”展开,让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反复理解Jim做的工作为什么不同寻常。之后再让学生从一个盲人的工作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这个“文眼”为学生后面的情感体验打下了基础。

2. 利用冲突,体验角色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盲人工作生活的不便,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扮演Jim (闭上眼睛做盲人状),体验他在暗室工作的情形。

表演结束后,教师第二次提出同样的问题,激发学生体验:

T: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job?

S:Difficult.

学生非常一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教师在Jim's job一栏板书difficult,接着深入提问:

T:I'd like to give you a choice,suppose you are working in this hospital,who would you like to work with,a normal person or Jim?Why?

S:I'd like to work with a normal person,becaus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work with a blind person.

S:He is blind,it's not convenient.

S:He may make some mistakes.

T:How would you feel if he makes mistakes?

S:I'll be angry/worried/sad.

借助角色扮演促使学生对Jim这一人物的理解产生“矛盾”冲突:从最初认为Jim在工作中将会非常困难(difficult),甚至觉得与他共事很麻烦,而后又了解到Jim工作快而有序,这个“矛盾”会激发学生再次阅读时很快地从文本中找出信息并理解Jim如何能做到这一点,进而分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其获得真实感受,将原本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描述的人物情境化。当Jim的人物性格特征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来时,学生对于后面的文本理解将更加准确与深刻。

3. 提出问题,领悟思考

本节课教师前后呼应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不断引发学生体验、领悟和思考,从学生阅读前后回答的变化可以看出学生对人物理解后不断思考的变化:

问题一:What do you think of Jim's job?

问题二:Suppose you are working in the hospital,who would like to work with,Jim or a normal person?

问题一促使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深化对人物的理解与思考:从最初感觉Jim工作平凡无奇,到体验后感知其工作的种种艰辛,最后真切理解Jim是如何克服困难将工作做得井然有序。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问题二的回答则体现出学生阅读中的情感变化,从刚开始的情绪体验:不愿意和Jim一起工作,觉得麻烦;到后来觉得和他一起工作能有很多精神层面的收获。前后对比很明显地看出学生在不断体悟中培养出对Jim的敬佩之情。

随后,教师再次抛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T:Jim is unusual,but have you thought of whyhe continues his work and never gives up even if there are lots of difficulties?What is his attitude towards his work?

S:He likes his job.

使用句型表述:It is because of his love of the job that makes his life and work so unusual.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How can you make your life and work unusual?

引发所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之前在板书上描述Jim工作的词汇都被学生用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学习的态度和领悟。

围绕“文眼”设计问题,有意制造“冲突”,在生生观点的碰撞中感受、领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教师在激发学生深层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升华,教育不再显得呆板。

二、美国课堂:依托project (课题)开展成果汇报教学活动

笔者有幸在美国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听了一堂Gradel0(高一)English Literature课。教师围绕课题,激发感受,注重思考。一堂“德育体验”式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例2]课堂背景描述:教师让每一个学生汇报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A Project——Quilt Square(拼图广场),即:课前访谈家里任何一位祖辈或长辈,了解家庭过往的历史,选择一个家庭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或者继承物(heritage),用绘画或图片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书面写出一篇文章,解释选择该传统或继承物的理由。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给每一个汇报的学生进行打分、评价并作即时点评。

教师选择这样一个视角,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家族历史传统,感受祖辈传承的珍宝,引导学生从认识家庭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笔者摘录部分片段:

1. 寻找祖辈足迹,放飞学生梦想

S:One of my family heritages is Italian.In Italy,DeAngelo means the Angels.My great grandfather came to America through Ellis Island……He wanted to realize the American Dream(实现美国梦)……One of his sons Arthur moved to Glendale California to try and realize the American Dream.He was a 3M Sales Representative……He realized the American Dream and his company was spread throughout California,Nevada and Arizona……

学生讲述了几代人历尽艰辛实现美国梦的过程。显而易见,在回顾家人如何实现梦想的同时,学生对于梦想的理解具体而深刻:追寻梦想的途中包含着挑战、勇气和努力,需要具备坚毅和勇敢,不断改变和超越自我等品质。如此,学生更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2. 追溯文化渊源,树立正确价值观

S:……In the middle of the page is the Hindusymbol,which means peace.The country where my parents come from Hindus strongly believe in Peace.

S:……I put my family's most important value,education.(教育是最有价值的)It is by far the most encouraged thing my family talks about.Being educated is extremely prided……

S:……My grandparents and great grandparentswere builders and brick layers.They did a lot of work with their hands and taught their children(言传身教)to do the same.

通过了解祖辈和家人历经的文化历史,提炼出“热爱和平、重视教育、勤劳工作”等价值观,经由学生之口加以表述,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 展示多元文化,促进融合共生

S:The scenery is of Ireland which is where Iam from.It depicts the cultural aspects including the medieval castles……The German flag represents my German heritage.My great great great grandpa was a potato farmer just like his ancestors.He moved to America during the potato famine that struck Ireland.

本课中学生介绍家庭背景的过程中涉及到几十个国家,范围之广令在场的人震撼。教师不适时宜的总结更是令人信服:

T:What I'd like you know is,the first one isreally about tolerance (包容),about 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quilt square about everyone,that's kind of to show you have to be careful about what you say because you could never know somebody's heritage and someone's history.Do you think you are better at judging the characters of some people?……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消除种族歧视,学会包容,促进融合共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一堂课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个主题: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让学生真正理解包容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在此过程中,教师无需多加解释,只需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综观中美两堂课,对比发现:两堂课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不一,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教学的艺术在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并引发深层思考,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作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找寻学生与文本、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相通点,选择适当的角度,运用相关的资源,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打开心扉、产生共鸣、养成品质。

课堂德育分析 篇2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与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但从哪些角度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这是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美术课在这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淡化德育痕迹,隐蔽自己的德育意图,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渗透”二字上下工夫,把德育“无痕”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文道合一。下面就我在工作中所捕捉到的一些角度,谈谈本人的点滴认识:

一、利用优秀的导入艺术

教师经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言,可以营造情感氛围,将学生轻松诱入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其情感体念,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因此可以利用此阶段将德育教育“无痕”地渗透进去,使美育和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例如在进行中国建筑赏析课的时候,可先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建筑,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08年的北京奥运,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导入新课,去欣赏其他的建筑作品。这样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美术作品

这种方法可在欣赏课中得到很好应用,因为欣赏课要用到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或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同时受到教益和启迪,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一)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

每件作品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创作背景,而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则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中国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等。

(二)利用作品反映的内容。

许多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人物、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这些人物事迹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而且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还有很多作品刻画的是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和各民族的风采,有的则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如:通过鉴赏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可以了解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先驱的达·芬奇所坚持的“人文精神”;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不仅使学生重温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也使学生感受到浪漫主义画派的艺术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作品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创造出许多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特别是有着5000千年文明的中国,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秦陵兵马俑、敦煌壁画以及作为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的甲骨文等。这些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非常有利。

(四)利用作品的命运。

在介绍文物史迹时,结合美术史如我国的近代史旧是一部民族屈辱史,长期饱受外国列强肆掠,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盗卖到海外或烧成废墟,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利用作者的的创作意图。

很多作者利用作品中的表现对象作为抒发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表露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其中又有很多作者借用作品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六)利用作品创作者的生平事迹

在美术鉴赏课中,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气节,热爱大自然的生活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三、利用绘画活动

在绘画课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的美,使他们更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生活!学会发现美,感受美。

四、利用课堂语言艺术

避免说教式的德育渗透首先在语言上做调整,不应总以“你们应该……”“你们要……”“你们必须……”等这一类的语言结构方式进行教育。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个性突出。可由于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和盲目性。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而是像长辈、像朋友。想让这些独立自主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观点,仅凭一两句“你们必须……”的话是解决不了的。

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们什么叫“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是要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体会,适时的拓展,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画家的生平事迹,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们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安定;爱情的纯洁,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等。将德育“无痕”地渗透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联想中情感充分升华。这比起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有效得多。

课堂德育分析 篇3

关键词:德育教学;地震;爱国教育;自由讨论

2008年,从政治经济课程的内容来看,可以说,课本外可以讨论的东西非常多:二月的雪灾,三月的藏独,五月的地震。我决定上一次以学生自主讨论的德育课,我选择了汶川地震。

教学内容分析:因为这次地震是一次震惊海内外的灾难,可以激发学生的善良之心,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幸福生活,从

而能够学会珍惜、懂得感恩,做到更好。同时也能让学生关注国家政府的行为方针政策,关注世界国际社会的动态,了解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形象,加强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心。

学生分析:这次针对的学生都是大专生,对于问题有一定的分析思辨能力,有着他们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但是在德育课上一直以来都习惯了由老师去教授知识,因此这样的讨论,还是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学目标:从各个角度讨论四川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怎样从政治、经济、文化、慈善、人民等角度去思考这次地震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考方式,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板书:“四川地震”的影响

先由学生提出他们所能想到的内容,然后,教师再进行扩展、分析和总结。学生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四川地震,尽管不够周到细

致,可是真的在认真地思考了。

学生提出的地震影响是:

人才流失。

出现了许多残疾人、孤寡老人及孤儿。

地震让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许多好心人都捐款帮助。

国家财产损失严重。

政治上,中国赢得了举办奥运的机会,同时也受到了台独和藏独的打击,此刻又受到了地震的突袭,对中国来说打击很大。

交通上,大片地区道路毁坏,铁路也有部分受损。

旅游业上,由于地震影响面积广泛,导致四川旅游业严重

受损。

学生们的讨论氛围以及思考出的内容,令我很是惊讶,大大超出了我对他们的预期。

老师分析:

这次地震死亡人数达数十万,堪比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尤其是许多的莘莘学子,在课堂学习中丧生。

地震使千万家庭破碎,无数人死亡,幸存者也有着各种不同的悲惨回忆,不仅是生理上,还有心理上的阴影,尤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更是难以修复。

患难见真情,此次天灾中,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了极大的国家凝聚力,人们纷纷捐钱捐物,出钱出力,努力帮助同胞度过这次灾难。

经济上的损失是不言而喻的,后面详细说明。

政治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整体上说,应该是正面多于负面的。

交通上道路毁坏,居民房屋、城市高楼的倒塌,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

旅游业应该归属到经济里去看。

教师总结:从政治上而言,无可否认,尽管这次地震是次人类灾难,但是这次灾难对于国内政治、国际政治都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国际方面,除了一定程度缓解了因奥运火炬传递、藏独事件引发的中国人和西方世界的民族情绪对立,还拉近了国际与中国政府的距离,西方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慷慨援助,也让不少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和人权、人道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在国内,地震也让政府公务能力得到了另一个角度的展示,

包括应急、救助、公关、执行、效率等。

从经济上而言,经济损失包括灾难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和灾后重建,灾难影响带来的损失。

从慈善来看,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因为此次地震,第一次接触、了解和热衷慈善。中国人经历了那么多自然灾害,却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被极大地震撼。

案例分析:

这是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教师主持及引导为辅的讨论课。讨论的内容是时事政治,是与我国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借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心以及团结互助精神。

教学过程中,学生很有参与精神,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尤其是看到了灾区的许多相关图片和英雄事迹,许多学生都从情感上认识到了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现在的幸福环境。也从情感上为那些遇难的人感到难过惋惜,为那些幸存的人感到高兴。对救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英雄也报以崇敬之心,对那些顽强生存下来的人们产生敬佩之情。

德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分析 篇4

一、通过语文教材进行德育引导

初中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选取的一些思想性与文学性良好的文章, 每一篇教材都能够当作德育的重要题材,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 找准德育的切入点, 以此来进行积极的引导。一方面, 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 必须要针对教材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内容充分挖掘出来, 并针对这些思想道德内容来进行课程设置;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巧妙的德育渗透, 教师可以选取某个环节来点到相应的思想道德因素, 通过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延伸到思想道德因素,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去积极领悟教材中的思想道德。

例如, 在进行《最后一课》教学的时候, 文章中提到,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个时候, 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入的思索, 文章作者本人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 其本身是站在自身的立场来表达真实情感, 教师要反复强调作者在这句话当中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接着, 教师再针对这句话进行延伸, 以中国人的立场来针对汉语进行肯定, 并且通过提前准备的有关资料, 从不同的层面向学生展示汉语的深奥、美妙、博大精深, 使得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汉语本身的巨大魅力, 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 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通过教师人格进行德育示范

个性是每一个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特点, 而各个学生的个性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正是因为个性的影响, 使得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具有互补性、吸引力。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现自身个性方面的不足, 一般都会羡慕别人个性的优势, 这就促使人们去通过交流来寻求自身没有的, 即追求不断完善自身的个性。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不仅是导师, 同时也是自身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 要想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身作则进行更好的德育教育,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其一, 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自身的外在形象, 着装整体, 举止得体, 其往往能够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产生微妙的作用;其二, 教师必须要重视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通过文化素质的提升, 真正塑造一个完美的气质与想象;其三, 作为语文教师, 还要强化自己的行为和说话方式, 以便学生进行效仿, 逐步的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德育教育[2]。

只有当教师具备德才兼备的文化修养, 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永恒的吸引力, 在学生脑海与心灵当中树立高大的形象, 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欢, 使得学生能够在与教师接触的过程中, 不自觉的学习教师的这些优点, 在教师长久影响下, 德育的效果自然更为理想。

三、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延伸

阅读给予人们的不仅包含知识的累积, 更为重要的在于精神方面的熏陶。人类从阅读中学会为人处事, 从优秀的著作当中学习优秀的人格与品德。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不仅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尽可能多阅读, 同时还应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具有德育作用的书籍。

例如: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不但是针对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补充的重要措施, 并且也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组织一些形式多元化的语文活动, 如:课堂开始前诗歌故事演讲、讨论会、辩论比赛、写作比赛、书画展览、阅读交流会、课本剧表演以及黑板报竞赛等形式;或者是联系我国传统的节日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如:五一节、国庆节、端午节以及清明节等, 抑或是根据当前社会时事新闻组织学生针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等。

综上所述, 尽管德育教育并非初中语文教学考核的首要目标, 但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这就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将德育渗透到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进一步加大道德品质的教育力度, 通过努力探索, 使得德育能够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以此来全面保障德育的渗透范围,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骥, 石茶, 宋建卫.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融入的意义[J].语文建设, 2013 (14) .

德育微课堂3 篇5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大家好。这节德育课的内容是有关法治的。你们知道什么是法治吗?你们对法治有哪些了解呢?

下面我们听一个故事来加深理解。二、借用故事,培养情感。

16岁的小兴,自打接触网络游戏后,就着了迷,经常往网吧里钻。苦于家里管得严,小兴就想出这么一招:每天一大早打着上学的旗号,背着书包直奔网吧,差不多到放学点儿了再回家。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时间,小兴不仅把父亲给的学费等都送进了网吧,还因为钱不够,不断向父亲索要周末补习费等各种费用。后来到期末,小兴拿不回成绩单,父亲起疑找到学校,才知道儿子竟然已经半年没有上学,学校也没有和家长沟通!而就在小兴父亲深受打击的时候,又传来另一个“噩耗”:小兴因为上网缺钱,从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中学生身上的20元零花钱,结果被少年法庭判处缓刑。

三、借用歌曲,升华情感

齐唱歌曲:《牢记核心价值观》:

我们手拉手,我们心相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大字牢牢记心间。法治、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价值的目标,鼓舞咱,嗨!鼓舞咱,嗨!从小立志全面发展!

我们手拉手,我们心相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大字牢牢记心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价值的取向,指引咱,嗨!指引咱,嗨!从小立志全面发展!

我们手拉手,我们心相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大字牢牢记心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的准则,规范咱,嗨!规范咱,嗨!从小立志全面发展!从小立志全面发展!

将德育融入课堂 篇6

关键词:德育;教师;学生

G633.8

第一届山东省德育优质课选拨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笔者有幸参加了这场活动,对德育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了德育融入课堂的必要性,看到了德育融入课堂的威力和未来!下面就德育融入课堂的必要性和如何融入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课标要求教学有三维目标,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实际教学中,很多一线老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往往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没有把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入到课堂中去。

首先,将情感教育融于高中化学教学中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就指出了几点,主要概括为:(1)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积极参与化学科学活动,将化学知识与社会和生活相连;(3)关注化学的相关特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4)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等。总之,情感教育成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需要以饱满的精神进行教学,学生要以端正的态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在化学实验时要认真观察和操作,学生间和师生间彼此互帮互助,这种和谐、友爱、严肃、有序的情感气氛充溢整个教学过程。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除此之外,在高中化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情感教育是人的基本需求,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二者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情感,在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更有利于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友好互助,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的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情感教育能够推动教学改革。在高中化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二、如何将情感教育融于化学教学过程中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丰富的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深刻、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如何将情感教育融于化学教学过程中成为目前教育者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情感意识

情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情境,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点,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化学知识和科技发展是密切相连的,教学中可适当介绍化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切入点,介绍化学知识,如,在教学“氯气”时,教师可从生活中的自来水说起,阐述自来水消毒剂的变迁。总之,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其创新性、实践性、生活化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面对新课标的要求下,化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强化情感的倾向性,用理智来实现对情感的支配。教师更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厌学情绪,挖掘知识点,提高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内心积极学习的情感,让学生从消极的学习情绪中解放出来,实现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例如,针对“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难点,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比较、想象、归纳、提炼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清楚地展示化学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攻克难点。

(三)创建和谐的师生和学生关系,渗透情感教育

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主要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化学教师可将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而学生间的团结友爱更利于他们的共同成长。一方面,化学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师生关系的构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试验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知识,同时化学教师还要注重课下学生的生活问题,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当然,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个性,包容学生等基本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间的关系进行情感教育也是必要的。化学教学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化学教师就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在共同学习知识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使学生更有集体感和责任感。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在这一阶段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德育,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方位的人才,这也是我国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让德育走进课堂 篇7

一、树立德育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所诠释的课程概念, 不再是学科教学的总和, 而是指学校教育中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活动。新课程从教学目标上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从教学内容上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学环节的渗透, 从教学形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从课程结构上强调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与互补。因此, 确立德育的学科地位,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必须树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德育课程观, 将德育改革融入新课程改革中, 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德育课程体系, 让德育走进课堂;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学科德育, 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发展学科德育, 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创新, 以课程建设确保德育实效性的落实。

二、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的实质是教书育人。这个原则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究其原因, 一是认识不到位, 缺乏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二是没有建立起操作性强的学科德育实践体系。20多年来, 我们始终把学科德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性举措, 努力建构学科德育的实践体系, 在国家课程中加以落实。

(一) 构建学科德育的目标体系

为了指导和帮助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致力于学科德育目标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先后编写了各学段学科德育纲要, 提出了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从1996年开始, 我们在中小学开展“目标教学实验”, 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注意“三维目标”的落实 (知识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 ;2000年编写了初中各年级各学科的《学科德育教学指要》, 帮助教师把握教科书中的教育点,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三维目标”后, 我们又将其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课程内容, 注重新“三维目标”的设计, 在教学思想中体现, 在教学行为中落实。

(二) 构建学科德育的方法体系

我们在一般方法的层面上提出了“五个结合五个统一”的实施规律和“六要六不要”的实施原则, 强调依据学科特点选择实施方法。

1.“五个结合五个统一”的实施规律是:

指导思想的旗帜鲜明与方式方法的潜移默化相结合, 做到灌输与感染的统一;教育内容的方向性与教育目标的层次性相结合, 做到个性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统一;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学科特点的差异性相结合, 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做到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学科中的德育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改革相结合, 做到德、智、体、美诸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统一。

2.“六要六不要”的实施原则是:

—要自觉教书育人, 不要以智代德;二要紧扣教科书, 不要画蛇添足;三要融会贯通, 不要牵强附会;四要情理交融、以趣激学、以情励学、言传身教, 不要空洞说教;五要符合学生实际, 不要概念化、简单化、成人化;六要课内外结合、知行统一, 不要搞形式主义。

3. 依据学科特点, 选择实施方法。

文科和艺术学科以形象思维为主, 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形象性联系在—起, 要求教师抓住形象思维情境交融的特点,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产生情感体验, 从中受到教育。数、理、化、生物、自然等理科以逻辑思维为主, 其思想性是以抽象的方式蕴含在科学性之中的, 主要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基础, 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以知传知, 以情引情, 以行导行。

(三) 构建学科德育的管理体系

首先是建立区域性学科德育管理体制。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 教研、科研、行政和督导四位一体, 协调配合, 齐抓共管。学校内部校长全面负责, 主管教学校长牵头, 教务处组织实施, 德育处配合, 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具体落实。体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德育与智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结合, 既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其次是建立以教育督导为主体的学科德育评价机制。初步建立了包含学科德育在内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形成了政府对学校、教育局对校长、校长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四级评价机制。把学校实施学科德育纳入中小学督导评估, 作为衡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之一;把教师教书育人列入教学水平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 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依据之一;把学科德育列入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之一。

三、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发展学科德育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是“让德育走进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 我们紧紧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把建立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实施德育的课程化管理作为学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基本途径加以落实。德育课程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主渠道时间空间的保证性、受教群体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和方式方法的灵活性等优势来落实德育目标。20多年的学科德育研究和实践让我们深深感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课堂, 德育内容的有效落实在课程, 德育目标的有效实施在主体参与。因此, 从2002年起我们便着手研究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 探索适合学生参与的课程模式和管理方法。

(一) 完善德育课程基本框架

德育课程从功能上看具有培养良好行为、增强法律意识、塑造健全人格、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心理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奠定做人基础之功能。它包括一切对学生品德发展有影响力的教育因素。从结构上分为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 从内容上我们把德育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系统, 其中显性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个子系统, 隐性课程包括环境氛围课程和体制性课程两个子系统。在学科课程中做到必修和选修课程相结合, 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初步形成以学科课程为重点、活动课程为延伸、隐性课程为依托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德育课程的运行机制, 确保课程的落实。根据德育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素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四个条件、五项标准、六个环节。即:具备“教程、教师、课时、环境”四个条件;实施“目标、重点、内容、反馈、评价”五项标准;落实“备课、授课、活动、反思、教研、评课”六个环节, 体现教学要求的一致性。

(二) 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

1992年, 我们编写了《法律常识》, 2002年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段《礼仪修养大家学》, 2005年编写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 2006年编写了《中小学生荣辱观教育读本》, 2008年编写了《学生奥运礼仪读本》, 2009年编写了《小学生综合实践教程》, 使地方德育课程日趋完善。2007年, 通过“项目带资金”长效机制的建立, 指导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以及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 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德育课程, 几年来, 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总投资50余万元, 开发课程包括心理健康、女子教育、安全自护、青春期健康、读书指导、艺术鉴赏、影视赏析、国学知识、民族宗教、习惯养成、生活指导等20余项;同时, 还将研究性学习与德育有机结合, 让学生自选课题, 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人物采访等形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百姓, 增强责任感。此外, 我们还注重制度建设, 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南开区学校德育课程基本框架》、《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制定了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课堂教学督查制度、德育学科教研制度、优秀课程评比制度、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德育综合评估制度等, 做到德育课程管理制度化。

(三) 建设课程环境, 探索课程模式

德育课程更加强调适合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环境建设。我们除了要求各学科课程要结合内容创设教育情境外, 还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德育课程环境。为了满足社会实践课的需要, 2002年即建立了具备知识教育、国防教育、农业劳动、家政服务、技能培养、军事训练等功能的南开区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05年根据新课程要求又先后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包括手工制作、动画制作、劳动实践等20个专业课在内的南开区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 (以上两个基地均为全国优秀素质教育基地) 为了满足影视教育课的需要, 天津市南开区自1983年在全国率先建立校园“爱子影院”后, 全区现有“爱子影院”39个, 学生不出校门便可观看爱国影片。此外, 我们还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市档案馆、广东会馆、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等10个基地确定为主题教育课堂, 通过教育情境建设让学生感悟教育内涵, 使教育目标得以落实。

课堂德育分析 篇8

关键词:德育,主体性,回归现实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试行) 》中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的方方面面。

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 在分数仍然是家长, 学生, 乃至学校主要, 甚至是唯一追求的目标的情况下,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往往就容易被忽略掉。而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也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又怎么能接受老师课上的说教呢!

在信息时代, 由于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趋丰富多样, 而学生们从多种媒体获得的信息多数没有经过社会专业部门的选择, 这就使得大量的信息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对学生是极有害的。尤其是他们在网上接收到的信息, 基本上是未经过筛选的。这些网上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在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改变着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

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来贯彻德育教育呢, 笔者就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亲其师而信其道”——改变教学观念, 增强学科魅力

所谓“爱屋及乌”。一个学生往往是先喜欢这个老师, 然后才喜欢这个老师教的学科, 很难想象学生不喜欢你, 而会认真的上你的课。所以要想对学生在思想上有影响, 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情感人, 融洽师生关系

卢梭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课堂上, 一方面,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来看, 对待学生的弱点、缺点以至错误, 要给予真诚的、热情的、严肃的朋友式的批评、教育和帮助, 而决不能歧视、讽刺和挖苦, 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另一方面, 教师应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 允许学生发表意见, 要充分相信学生,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一点, 学生也才能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学生也就会尊重老师, 师生关系才能融洽, 课堂氛围也就融洽了。但这只是第一步, 要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还必须做到:

2、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科魅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 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要提高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科魅力, 首先就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

比如, 我在讲“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时候, 就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刘翔的成功, 一个是建国前我国运动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参加奥运会。两相对比, 很明显的得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国破则家亡, 国兴则家昌”, 为国争光, 不仅是为了国家, 对自己也是有利的。所以我们时刻要将自己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使大家既深刻的认识到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也将爱国主义的种子埋入了大家的心田。

二、“真实的最有力量”——摆脱片面说教, 回归现实生活

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对学生产生影响就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 德育的目标也不是要把大家都培养成圣人。那么他的标准也不该是高高在上, 让人觉得不可企及的, 而应该是具有可操作性, 和这个时代是同步的。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德育才是真实的、有力量的。

比如我在上《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这一框时, 讲到要艰苦奋斗, 我就将这个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在一起, 指出班级几乎每个学生的桌面上都放着饮料, 有的还不止一瓶。课间休息的时候, 有的同学左手可乐, 右手烤鸡翅, 吃的一嘴油, 这是艰苦奋斗吗?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就说明他们对我的观点有所认同了, 然后我进一步阐述, 为什么要艰苦奋斗, 怎样艰苦奋斗等问题, 将德育进一步贯彻。

三、“榜样的力量”——重视自身修养, 提高道德素质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要想让德育在学生心中扎根, 教师的榜样力量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构建中职德育有效课堂 篇9

一、掌握中职生特有的心理状况

1. 中职生的挫折情绪与偏差行为。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 挫折感是个体需要不能满足, 其目标受到阻碍或推迟实现所引起的心理矛盾和情趣冲突,而中职生的偏差行为受挫折影响的因素相当严重。中职生的挫折情绪主要是由学习上的挫折感而引起的。中考的失败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挫折。由于学习成绩差,又担心自己在新班无立足之地、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甚至没有受过一次表扬,因此,他们对一切活动毫无兴趣,整天处于焦虑苦恼中而不能自拔,甚至导致精神创伤或偏差行为,如拖延交作业时间、逃课、对自己放任自流等,这些既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又影响了整个班级或学校的管理。

2. 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意志力。

中职生常常意气用事,对所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对反感的事物深恶痛绝,取得成绩时表现兴高采烈,遇到认为是不公平的事则愤而慨之;喜欢夸大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情感,极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愤怒、悲观,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出现偏激行为。

以上特点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表现出热情高涨,精力饱满,但在缺乏理智控制时,因过度的情绪反应产生不负责任的冲动行为。比如,两个班级的两名学生因为排队打饭时的先后顺序产生了矛盾,结果每个人纠集了班上的十多名同学打起了群架,受到了处分,正是由于这种过度冲动造成的。又如,在考试时,教师曾见过这样的一名学生,接过考卷,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趴在桌上要睡觉,教师问他为什么不好好看一看卷纸,学生回答:“反正都不会,看了也白看。”从这里也可看出这些学生遇到困难,不是积极想办法克服,相反却采用逃避的手段,这正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二、针对中职生品德问题采取的辅导教育活动

1. 做学生的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

倾听是心理教育的会谈技巧之一,有助于教育者接受和理解学生的非言语信息和言语信息,根据上下文或其它线索理解未明确表达的信息。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所叙述的内容,而且要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等搁置一边,从学生的角度去体察,达到“感同身受”的境地,使学生以你为知己,对教师有良好的接纳态度,愿意与老师分享自我,这样,教师可以得到正确的信息,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 正视学生行为的反复,耐心开导教育。

学生品德行为的反复现象是德育中的常见现象,较容易出现在自制力差的学生身上。教师应该用正常的心态面对,没有必要用“屡教不改”的话去伤害他们,甚至对该生产生失望、视而不见的态度。教师对学生丧失信心,学生自己就更容易自暴自弃。面对品德行为反复的学生,教师应该有耐心和细心,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坚持监督和教育,正确运用消退、强化的心理教育法。例如:当学生出现好的行为时及时表扬和鼓励,强化正确的行为;对他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消退或抑制。这样一来,学生会慢慢地用正确的行为替代错误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德育。

音乐课堂闪光的德育 篇10

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教育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科, 不但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德育教育一种特殊手段。前苏联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艺术, 特别是音乐, 道德内容是其灵魂, 是其存在的意义”。在音乐课堂中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 鲜明的音乐形象, 生动的教学内容, 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是音乐在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特有的育人方式。努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并树立为人类生活更美好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利用课堂主阵地, 抓好德育渗透。通过音乐教学及各项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音乐习惯, 树立报国的理想。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艺术, 开阔音乐视野。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美、发现美、运用美的艺术, 去为人类创造更美的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说身边的人, 谈身边的事, 把音乐融于生活, 把生活带入音乐气氛中, 让一切变得美好。

学校音乐课它不仅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娱乐功能, 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功能, “对学生的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意识品格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激起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寓教于乐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音乐教学是积极的情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结合, 是构成良好学习音乐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 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 使学生在特设的音乐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 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实际, 拓展德育常规内容。社会在不断地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 德育工作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 只有不断地优化德育常规内涵, 使之更具体, 更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才能使德育工作行之有效。根据学生心理, 研究常规落实方法。空洞的说教不会产生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 对于中学生, 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 我们在常规落实的措施上,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蹲下来看孩子, 采取合理有效、中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在活动中训练, 在竞争中落实, 激发热情, 激励自治, 鼓励自信, 缓解焦虑。对于一个音乐教师来说, 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音乐学习气氛, 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优秀的作品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 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 引起情感的共鸣, 不由自主地接受它, 从而达到“修身养性, 壮情炼志”的目的, 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 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 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 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 对不良现象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 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 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上好音乐课。密切联系社会、家庭, 开辟“大德育”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因此, 德育工作必须密切和家庭、社会的联系, 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 广开渠道, 努力营造“大德育”的氛围,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仍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 在本职岗位上, 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学自强的, 具有良好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素养的一代新人,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 既重言教, 又重身传, 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新时代的学生。

让德育渗透语文课堂 篇11

一、结合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本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键词句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在备课时非常注意课本中的关键词句,一旦发现适合进行德育教育的词句,我都会有效地运用它们。

如在执教《清澈的湖水》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让学生对“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话进行细读,推敲“攥”的含义。在学生对“攥”字进行推敲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洁为什么要紧紧地把面包纸攥在手中?她为什么不把面包纸丢到湖里?”问题抛出之后,学生陷入了沉思,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他们终于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词句可以作为德育的载体,只要用心就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结合课本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图文并茂是新版教材的一大特色,由于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他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大都对课本中的插图非常感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他们在对插图进行观察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如在执教三年级的“识字、学词、学句”时,我发现课文中有八幅关于北京首都建筑物的插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我在课后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更多的关于首都北京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们在家长的协助下搜集到了很多相关的图片,有长城、天安门、圆明园等。看了这些图片,我很欣慰,问道:“同学们,你们搜集了这么多的建筑物图片,你们对这些建筑物的历史了解吗?”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很茫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对圆明园的历史有所了解。我妈妈说圆明园本来是一座非常漂亮的皇家园林,但它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下变得满目疮痍,这段历史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一席话激起了学生们的讨论热情,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自己的爱国情感,这也是我所乐见的。

三、结合社会调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亲身体会课文中蕴含的知识和道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社会调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明白了道德的真谛。

再以《清澈的湖水》为例,我在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的河流进行调查,探究这些河流究竟有多少被污染了。调查结果让学生非常震惊:周边的河流无一例外地都被污染了。上课的时候,我和学生探讨了河水被污染的严重程度和被污染的河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李明同学说:“我一直以为学校周边的河流没有被污染,通过调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河流被污染得很严重,这是我之前无法想象的,以后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这些河流的保护,防止它们受到更加严重的污染。”听到他这样说,我说道:“是啊,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很多河流都受到了污染,如果这一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总有一天人类会失去自己生存的空间,也就是说人类会毁在自己的手中。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一起守护我们的地球。”说到这里,学生的内心充满了惶恐,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环境污染的可怕。他们再学习《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的时候,对小洁的举动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这也在无形中对他们进行了德育。

实践证明,德育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切身的体会,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结语

当然,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方式还有很多,但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总之,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阵地,我们要发挥好这一阵地的作用,让德育在无形中得到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德育教育在课堂 篇12

(一) 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中职学校致力于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 这就导致很多中职院校只重视技能的训练, 忽略了德育教育, 加之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大多数缺少丰富的知识积累, 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以及价值取向认真的对待知识, 没有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或者道德观去弥补学习能力的欠缺。所以, 在中职的教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们缺少知识补给与价值观形成的缺陷, 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自身知识的丰富, 由此学生们面对新的知识与挑战也会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方法, 精神境界也同时得到了提升。另外, 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对于课程的安排会根据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学生们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以及完好的价值取向, 就会不适应这种调整, 不能很好的接受各种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所以, 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是势在必行之势, 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二) 促进学生就业

综合性人才是企业如今选拔人才的重要尺度, 中职院校的学生们大多数学习时间都花在了专业技能上, 而传统的中职职业教育也是为了技能性的培养。但是如今的企业为了适应大时代的要求,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品德要求更加注重。如果中职院校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文化, 会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领会了先进的思想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有利于自身行为的规范以及素质的养成, 长此以往在就业的过程中相比较那些没有独立思想、美好情操的技术人才就会更加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 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在研究中发现, 中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后都会深入到用人单位的基层进行工作。而基层工作需要学生们有着过硬的技术本领之外, 还需要有兢兢业业, 戒骄戒躁, 艰苦朴素的道德情操。所以, 在中职院校的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要在就业之前就培养学生们能够扎实工作的思想, 用德育去教育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 培养出学生们敢于吃苦, 勇于担当的职业道德以及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怀。由此, 才能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培养学生们高尚道德情操, 则对于学生们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面对人生坎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的一生, 使之终身受用。

二、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进课堂的方式

(一) 内外兼修达到德育教育目标

中职学校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教育引入课堂。在课堂中, 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 可以采用各种形式, 在课前导入时间播放语段有教育意义的动画, 新闻或者是故事。在上课之前也会对于中职学生的着装有着要求, 比如说:整洁干净, 不允许出现奇装异服的现象。教室是否的整洁, 学生是否标志卡的佩戴等进行检查, 从内在与外在要求学生, 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

(二) 将德育融于教学内容之中

除上述在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中职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这就需要中职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中巧妙的将德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 用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 在讲课的过程中设立一些情景, 并且将发言权交给学生, 抽出5—10 分钟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对一些时间, 新闻, 名言警句, 或者有启示性意义的漫话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的发现问题, 并且对某一个现象或者实践进行分析, 锻炼和学生的逻辑思维, 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顺其自然的完成德育教育。

(三) 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点, 引起道德共鸣

根据实践经验, 我国各大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枯燥, 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就没有深刻的领会道德教育所要传达的精神。

例如: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 教师可以就所讲专业课程播报一些当下案例, 引起全员讨论。就某中职院校的经济理论教学为例子。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们播放了海尔集团在进口货电器进军中国的形式下采取的应对之策的视频短片。观看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考虑一下, 海尔集团除了技术性战略之外还有这什么样的思想战略, 海尔集团作为民族企业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道德情怀”。不出所料, 大部分的学生都分析出海尔集团在经营战略上打出了民族品牌是借助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并表示这种爱国情怀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购物时候的心理。此时的课堂上, 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怀其实已经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思维之中。所以说, 在中职的课堂上, 只要教师能够将自身课程特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就可以有效的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我国职业教育尤其特殊性, 输出的人才必须有着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才能从容的应对毕业自后直接就业的现实。这其中品格的培养, 道德良知的形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这种特点, 德育教育进课堂成为近几年中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我国大部分的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开展还不够深入, 从而笔者立足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实际, 分析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并找到使得当下中职学校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希望对中职学校的德育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职院校,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小琴.浅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3)

[2]李静.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学校教育, 2009 (3)

上一篇:自然教学创新思维培养下一篇:澳大利亚学徒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