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中的举例教学(共4篇)
德育课堂中的举例教学 篇1
教学过程中的举例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也是德育老师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举例作为一项教学技术,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举例要具有科学性
举例要具有科学性是指举例要恰当、准确、严密, 要尊重客观事实, 具备科学依据, 能准确反映原理的内容, 具有说服力。因此教师举例必须力求真实准确, 比喻恰当, 用词合理, 表达完整。如果举例极不严肃, 把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事当例子来举, 或生编硬造, 把没有任何根据的东西当例子来举, 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会使学生对德育课和德育教师产生反感和不信任。因此, 教师必须确保所举的例子事实准确, 观点正确, 富有教益。同时, 所举的例子要针对问题的要害。对抽象的概念、深奥难懂的地方,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联系概念时, 可结合经济常识中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物理学中的吸收与排斥, 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 生物中的遗传与变异的例子来说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科学的事例既能达到论证理论的目的, 又充分体现出其说服力和证明力。
二、举例要具有教育性
举例具有教育性是指通过举例使学生自己深受教育, 产生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动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良好品德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精选那些有教育意义, 能激发学生勤奋向上,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例子;另一方面, 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例子。为此, 教师举例要避免低级庸俗, 低级庸俗的例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如在中专学校讲述“职业素质的构成”时, 针对目前一些学生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觉得在中专学习没什么前途, 自暴自弃的现象,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行行出状元”李文山事件。李文山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的毕业生, 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刻苦钻研专业技术, 毕业后开了一家马达专修店。他以精湛的技术, 真诚的服务, 成了远近闻名的“马达维修大王”。通过分析李文山的成功, 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素质对个人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由于是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 也给学生极大的震撼, 使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身价值, 端正了学习态度, 增强了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
三、举例要具有情感性
举例要有情感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举的例子本身要包含情感因素, 能激发学生极高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真正从感情深处由例子上升到理论;二是教师在讲述例子时, 要有丰富、纯洁和高尚的情感。如果师生具有高涨的情绪就会达到比预期还要好的效果。如果所举的例子没有一点情感色彩, 教师讲解没有真挚、强烈的感情, 没有不吐不快的情感冲动, 是不可能产生艺术效果的。德育课的内容本身就渗透了道德感、正义感、爱国心、义务感等高尚情感, 因此教师所列举的事例要包含情感因素, 同时教师在讲解时, 以积极、饱满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如在讲“市场就业方针”时, 饱含深情地讲述当前部分国有企业遇到困难, 相当一部分工人下岗, 生活非常困难, 但国家对下岗职工表示极大的关心, 如给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 给城市困难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险金, 政府购买岗位帮助下岗工人实现再就业。通过这些事例既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竞争的残酷, 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强烈欲望, 又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我国的市场就业方针。
四、举例要具有启发性
举例具有启发性是指所举的事例寓意深刻, 使人有所领悟。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所言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式。它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 科学地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 以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 形成一定的观点的目的。德育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理论内化为行动,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因此, 教师所举的事例中要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达到既能启发学生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 而且学到思考问题的方式。如用“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讲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 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讲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些事例寓意深刻, 包含许多人生哲理, 学生听了之后, 既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悟。
五、举例要有趣味性
举例具有趣味性是指选择的例子角度新颖, 形象具体、耐人寻味, 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目前在德育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学生不重视德育课, 有些学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面对这个问题,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究艺术性, 加强德育课的情趣性。举例作为德育课教学的重要部分, 教师可充分利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事实上, 德育中许多理论概念都具有生动的表现形式或发源形式。从有趣的例证讲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像“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到有力地揭露了形而上学的弊端。“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说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德育教师讲课时, 如能恰当地联系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例就可以把课讲得富有情趣, 激发学生联想、活跃学生思维, 使学生听得更明白, 理解得更深刻, 记得更牢固。总之,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本领。
六、举例要具有代表性
举例具有代表性是指所举的事例能突出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具有典型意义。德育教学中能论证同一理论的事例非常丰富, 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把它们面面俱到地都讲到。这就要求教师对诸多例子中选择最能集中反映和揭露事物本质的, 能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理解的事例。列举的事例应具有代表性, 如在讲“职业对从业者性格的要求时”, 列举了《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张飞是个性格非常暴烈的人, 这种性格使他在打仗时冲锋陷阵, 不畏生死, 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堪称猛将。但是, 如让张飞去拿绣花针, 他定会气炸肺, 他绝对不可能绣出绣花女那样精美的工艺品。这一事例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职业对从业者有不同的性格要求, 从而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要求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性格, 以便适应未来职业工作, 由此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总之, 在德育课教学活动中, 既要准确地讲述理论观点, 又必须紧密围绕理论观点进行大量举例, 以透彻说明理论,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全面准确理解。在课堂举例时, 既要注意所举事例具有启发性, 富有情趣性和代表性, 同时又要加强例子的科学性、教育性, 使所举例子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德育课堂中的举例教学 篇2
摘 要: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提倡英语课堂教学要讲究举例艺术,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的互动。
关键词:职高;英语;结合生活;引用习语
举例是英语教学中一种非常常见并且相当重要的教学手段。恰当的举例不仅可以使扑朔迷离的语法清晰具体化,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职高英语课堂教学中举例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举例应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举例是连接教材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对教师而言,举例是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而言,举例是一种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参中对于重点的单词和句型都给出了相应的说明和举例,但这些例子并非都适合学生。例如,在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英语第二册第10单元compete in 的注释中,教材给出了这样的例子:The horse has competed in the Grand National for four times.“the Grand National”是(英国一年一度的)全国越野障碍赛马,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另举例子,如:He competed in the 100-meter dash yesterday.学生对百米赛跑非常熟悉,这个例子就合适了。只有选取学生了解、熟悉的例子,教学才可以达到由特殊到一般、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二、举例应结合生活,幽默风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因此,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wherever, whatever, whenever...的用法时,教师可以以经典英文老歌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中的歌词为例。Wherever you go,Whatever you do,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Whatever it takes,or how my heart breaks,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学生对流行歌曲都很感兴趣,这样美妙的歌曲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际生活里总有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例如在讲解look out的含义时,教师可以举例如下:住在二楼的人要从窗户往下倒水,为了提醒一楼的人注意,二楼的人大叫:look out(当心)。一楼的人以为窗外有什么新奇的东西,立刻look out(向外看),结果被泼了一身水。学生听了大笑,look out的意思也就铭记于心了。
三、举例可引用习语,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举例中引用习语,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need的用法时,教师可以引用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在讲too...to...的用法时,可以引用“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在复习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时,可以引用习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e older, the wiser.(姜还是老的辣)Time tames the strongest grief.(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在讲解lead to 的用法时,教师可以引用习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习语,可以更好的掌握英语这门外语。在举例中恰当地运用英语习语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作用。
四、举例可借用学生姓名,集中其注意力
职高生因为初中基础薄弱的缘故,在英语课堂上很容易开小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在某些例子中借用学生的姓名,以提醒其注意。例如,在讲解work out的用法时,教师发现杨丽同学有点走神,可以举例说Yang Li has worked out the math problem with the teacher’s help.(杨丽在老师的帮助下解答出了那道数学题。)这样无形间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既顾全了走神学生的面子,也起到了集中其注意力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引用学生的姓名举例,最好只举好的例子,不举坏的例子,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正确认识举例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掌握举例的方法,是每一位职高英语教师应当具备的技能。为了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为丰富多彩,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多总结,让例句发挥更好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渗透有点,润物无声
在德育渗透中,教师要找好切入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里的“育人点”就是在课堂上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最佳“融合点”。这里的“融合点”就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点”。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找准“渗透点”,让德育直“渗”人心。德育的“渗透点”,或附着于课题中,或附着于课文的重点词、句、段中,但均属虽“隐性”却又“明显”的“渗透点”。只要教师用心钻研教材,是不难发现的。有时这些点融于知识之中,是彻头彻尾的“隐”而不见,教师要“潜心”地钻研教材,才能探寻到这些渗透点。
渗透有时,事半功倍
“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有了德育“渗透”意识并以此为指向,成功地挖掘到“渗透点”还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研究“渗透点”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进程中随机渗透。只有抓住渗透的最佳时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要动情,要晓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路。不能因为渗透而“冲击”教学;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敷衍了事,或“时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1+1小于2的负效应。教师的教学本领、艺术在于如何依据“文路”(教材)顺应“学路”(学生)设计“教路”(教学),匠心独运地创设出“点”(渗透点),“时”(渗透时机)的最佳结合时机,产生1+1大于2的正效应。可见,把握好渗透的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德育渗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渗透有度,恰到好处
在课堂德育的“渗透点”与最佳“渗透时机”的结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知识教学与德育两不误,还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具有特殊性。因为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又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了道德说教课。这就要求教学中不偏向任何一方,而应抑扬有节,调度有方。教师要把握好渗透“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的确是至关重要的,是大有学问的。选准“渗透点”是渗透的“重点”,把握好渗透“时机”是渗透的“难点”,掌握好渗透的尺度是渗透的“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学生制宜,因教材施教,寓教于情,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才能发挥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的作用。
德育课堂中的举例教学 篇4
毛海容
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德”居学生所必备的五种素质之首,更应在小学各学科教育中予以重视和加强。现代美术教育出现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态度、情感、审美及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但这些素质在现代社会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学力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虽然每班每周只有两节课,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我认为只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时常渗透德育,让同学们随时随地受到教育,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还能有所收获,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下面我谈谈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上下五千年,爱国主义是一条粗重的红线贯穿其中,艰苦卓绝奋斗,创造灿烂文化,抵御外来侵略,推动社会进步,爱国主义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过去、今天和未来。人们都会背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人们都会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多数人民的心里扎了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每位美术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小学一年级有这样一些课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雄伟的长城》通过这一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万里长城是举世文明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二年级有《民间玩具》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玩具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间玩具也是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年级有《保护文物》等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年级有《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祖国拥有丰富的艺术遗产,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例如: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艰苦岁月》、《和平》、《白求恩》系列雕塑作品,我国近现代画家王式廓的素描《血衣》、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大型油画《格尔尼卡》等作平中体现的爱国、宣传和平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资源,也起到德育教育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看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录像、挂图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绘制的欲望。如《做奖杯》一课,教师可给学生放一段颁发奖杯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庄严,奖杯的神圣;或放一段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夺魁发奖杯的录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对奖杯的喜爱和尊敬。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四大发明和长江黄河万里长城,我们曾为之骄傲、为之自豪。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美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例如,在教授《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时,历史文物多数是先辈们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大国,在美术教材中也涉及有大量的内容。例如:春秋时期的青铜礼器,北京的万里长城、敦煌的壁画、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永乐宫的壁画、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故宫及江南园林艺术等。介绍或参观这些文物史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在教授《中国画》时,我告诉同学们,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个画种用笔、墨、纸、砚及绘画技巧方面都很特殊,使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争相学习。并通过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世界知名大画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其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确实应该感到自豪,但在骄傲的同时更应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应很好地学习中国画,牢固的掌握它。这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涨,也都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热爱生活,弘扬民间传统艺术
对于各地区的美术教师来说,掌握一些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方法,提高民间工艺美术的鉴赏能力,对教育学生了解民间工艺美术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继承和发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很有现实意义。例如,在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中,通过对作品的赏析,使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如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旧光盘,一根柳条,一团泥巴,几个贝壳,几张纸片等,在劳动人民手中都被赋予了艺术生命。这些风格各异的艺术蕴藏着劳动人民永不竭止的创造力,浓缩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极强的审美感染力。启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师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作。既使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显得稚拙、天真、不成熟,也耐人寻味。也是这种“真” 与“拙”恰恰在情感传达上流露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与信心,再现了人性中的天真和意趣。
又如,剪纸是我国流行最广的,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形式。劳动人民凭着一把剪刀、刻刀和一张纸,就能创作出许许多多为生活增彩添喜、生动活泼、受群众欢迎、极富艺术情绪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在《剪纸》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懂得剪纸艺术的一般知识,掌握基本的剪纸方法,也懂得了剪纸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美化环境、装饰物品、烘托气氛,了解人们用剪纸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和表达其欢乐的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欣赏和制作,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思想感情。
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不可再生资源日趋枯竭。因此,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存意识的增强,更多的人愈来愈重视生存的环境,重视生存的质量。“环保”已成为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焦点。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由此,我产生了“环保、美术一体化”的想法,即结合本学科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把环保教育充分渗透在美术教学活动之中,以“环保”为主题,通过艺术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的思考、分析、探索、创新,促使学生形成强有力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以图构建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意识。在绘画课中利用范画进行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教学《树和鸟》这一课时,我准备了两张漫画,第一张画的是:地面上有许多树桩但没有一棵完整的树,就连剩下的最后一片树叶,也早已枯黄得残缺不齐。然后,上面飞着一群可爱的小鸟,它们正在伤心地流着泪。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小鸟为什么会这样伤心?”学生们都抢着问答:“树都被砍光“小鸟的家没有了。”接着,我又出示第二张画,画面上是一片树林,但这些树一棵棵都耷拉着脑袋显得无精打采,眼里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似乎在等待什么。有几棵树已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已是痛苦不堪的样子。没等看完这副画,学生们都已坐不住了,个个都想为这张画添画些什么。他们很明白这树林里少了什么,需要什么。通过这两张漫画的欣赏,使学生更加形象更直观地了解树和鸟的关系,以及鸟护树,树养鸟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懂得了保护树木,爱护鸟类的重要性。
从这些课上学生不但学会了画各种树、小鸟、动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进而最终能够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对美的发现。
在美术教学中对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传统绘画、雕塑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欣赏可以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美术教学中的技法训练则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如《生活与设计》这一节时,谈到服装设计,我特别联系了中学生的服装设计——“衣服是无声的语言,它随时向别人传递着你的身份、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信息。同学们正处在充满活力的学生时代,因此,服装应当能体现出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而耳环、戒指、美容化妆等成人的打扮暂时还不适合同学们。不是有人说,青春就是最好的化妆吗?”同学们笑了起来,下课后,原来佩带饰物的同学悄悄把饰物摘了下来。
六、教育学生寓德于美、寓德于爱。在学习《做贺卡》时,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尊重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尊重老师不一定采取很隆重的方式和赠送昂贵的礼品,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也可表达这份情感,礼轻情意重呀!我让学生谈谈平时该怎样尊重老师,通过讨论,学生渐渐明白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和同学和睦相处等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尊重。因此这一节课同学们都特别遵守纪律,作业质量也很高。再如,教授《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课,通过欣赏我和我的小伙伴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感受世间的友谊伟大,认识到人人都生活在爱中,同学们要珍惜这份爱,用爱心去对待家人、老师、同学„„总之,教育学生尊重老师等长辈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 小学美术教育对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潜在作用,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灵魂得到洗涤,品质得到升华。
2009年8月31日在天津市教育学会举办的美术学科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
【德育课堂中的举例教学】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11-20
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德育07-26
生物课堂中的德育06-13
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07-05
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06-28
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06-22
地理课堂中的德育案例论文08-28
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教育10-04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11-10
谈德育课堂中的学生深度参与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