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美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2024-05-15

寓美育于数学教学之中(精选10篇)

寓美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1

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

问题是内容空泛,文风不整;模式化、浮浅化。对策:

一、使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二、通 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三、通过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四、培养美的文德文 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审美创造训练。用书面语言描述自然境界之美和社会人生之美,表达美好的思想和健 康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学生要写出一篇“美文”,除了必须在文中倾注高尚的美好的思想 感情外,还必须掌握语文表达方法,用美的语文形式反映美的思想内容。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启迪学生创造美 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

综观中学生作文现状,问题颇多,主要表现有二:

其一,内容空洞苍白,文德文风不整

按理说,现在青少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反映在他们作文中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有声有 色的。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乏味苍白的,或不疼不痒,泛泛而谈;或闭门造文,不切生活实 际;或刻意模仿,有抄袭之嫌。

譬如,在写《秋天》一文时,许多同学仅仅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到处在收获庄稼,树叶变黄,天气转 凉,除此之外,好象再没有别的可写了。城市的同学写秋天,几乎都不写自己身边的景物及各种变化,更多的 是写农村的景物,又让人啼笑皆非,什么谷穗二尺长,谷子和大豆种在一块地里,甚至写农民在挥汗如雨的收 割麦子,等等。

继言之无物而来的是文德文风不正。有的同学刻意模仿范文,甚至模仿某些作家的“文气”,给人以少年 老成之感。有的还弄出笑话来,如一个同学写《秋天》时,模仿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写道:“秋天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也停了。„„母鸡是最不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个鸡蛋,可惊喜。”抄袭现象在学生作文中 也时有发生。有的同学写《秋天》时,把作家峻青《秋色赋》中的大段抄入自己的文章。

以上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生活圈子太小,观察能力培养不够,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但根本原因还 是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现状有关。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繁重的课业负担,巨大的精 神压力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熏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全部挤掉了。学生的生活圈子就是家 庭——学校——家庭。他们对周围的许多人、事、物、景都不能亲自去观察、体验,只能想当然地写,“参考 ”着写。尤其是城市的学生,他们获得的信息,大都来源于电视、报刊、杂志等,知识面很广,但缺乏实践和 亲身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文由“言之无物”到“文德文风不正”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审题立意模式化、浮浅化

在审题立意方面,学生的作文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模式化,诸如大公无私、助人为乐、战 胜困难等,假话、大话、空话太多。就象一位学生家长所言:“她(指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 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之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 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注:《教育时报》 1998年1月10日第4版。)

二是浮浅化、庸俗化,暴露出怕吃苦、爱攀比、图慕虚荣、不劳而获等诸多思想问题。如有的同学在写《 我希望„„》这篇作文时写道:“我多么想不付出努力就轻而易举地超过别人啊!”还有同学写道:“真希望 我是一名市长,这样就不用天天骑自行车,就可以天天坐高级轿车上班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的方面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片面性,不注重素质教育。具体讲 是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另一重要原因在家庭方面。许多家长一方面视 孩子为小皇帝、小公主,百般宠爱,有求必应,把极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视为对孩子最深的爱,而很 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致使不少中学生身上存在骄娇二气。同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丑恶思想的抬头,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诸多方面的影响,久而久之,使孩子原 本纯净的心灵变得不再清澈,思想浮躁,缺乏对真善美敏锐的觉察力,自然也就无法写出真挚动人、文质兼美 的作文了。

为改变我国目前作文教学现状,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应该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序》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 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只要善于观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美。事实证明,中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敏感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 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它 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观察美的基础上,进而引 导学生想象美,使情感与想象沟通,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观察得到的素材,要经过加工,才会有审美 价值。在学生的作文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唤醒学生经过多次观察储存于大脑的“内在图式”,激发学生作文的 兴趣和激情,且授之以法,指导学生选取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

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要 珍惜学生偶尔露出来的智慧火花,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例如写《雪》,一般同学都在歌颂雪的纯洁无瑕、美丽多姿。有位同学则毫不客气地贬斥雪的虚伪,用美丽的外衣掩盖世上的丑恶与肮脏;写雪的穷凶极恶,依 杖狂风,耀武扬威;写雪的残忍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抒写了不怕风雪严寒的意志和迎接春天到来 的信心,揭示了与“洁白”相对的另一种美的精神。对这种有创意的作文,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并以 此为范例来打开其他学生的思路,以启迪广大同学创造美智慧。有时可有意识地给学生出一些“反弹琵琶”式 的作文命题,像《良药可口利于病》、《开卷未必有益》、《巧妇巧为无米之炊》等。

作文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斟词酌句,反复修改润色,这是提高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指导学生修 改作文,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促进思考,使学生体味到写作的甘苦,并学习到修改的方法。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第三,通过教师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自己的作文到底怎么样?美在哪里?不美,又在哪里?这都是学生作文后急于 知道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通过作文批改和讲评,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不 仅要讲究美的形式,更要讲真话,抒真情,在文中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语从思想内容到文字表达,都要细细斟酌,使学生读后既明白努力的方向,又得到美 的享受。批语要有感情,即使是指出缺点,也要让学生看出老师的期待与鼓励,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必要时 还可当面批改,与学生开诚布公地交谈,最终使学生心领神会。

作文讲评是面向全班同学进行的总结性的评论进述。教师要善于通过对比讲评使学生明辩美丑,品评优劣。实践证明,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讲评过程中,对于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作文,不妨通过“美 读”的方式来强化写作收获。“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务期尽力发挥作者当 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 莫大的收获。”(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1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有位老师就曾 作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配上音乐“美读”他们所写的作文,效果非常好。听者、朗诵者同样感受着美的体验,获得了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了他们新的写作欲望。

第四、培养学生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文德文风,说到底是思想品德和思想作风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文德文风问题,就必须让学生走出生活 的“三味书屋”,做生活的有心人,实实在在地接触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只有这样,才能 写出内容真实健康,形式平易朴素的好作文来。

语文教学大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勤观察、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以及书写工整、文 面整洁等良好写作习惯。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的形成,决非一 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常抓不懈,坚持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最终会使学生的作文达到内容与形式、作文与作人的美的统一。

寓美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多年来, 我在作文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 有机地渗透德育,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作法是:在审题中, 确定德育导向; 在选材中, 把握德育契机; 在评论中, 强化德育效果。

一、在审题中, 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 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 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 反之, 审题有误, 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所谓德育导向作用, 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 弄清为什么写, 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 或是说明一个道理, 或是吸取一个教训, 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 就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 具有导向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因此, 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 而对题目的含蓄、隐蔽、深刻的本质, 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 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 社会阅历少, 知识经验贫乏, 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如不加以正确引导, 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 偏离题目要求, 当然也不会写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所以, 我在指导学生审题中,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

例如, 在指导学生“写家乡一处你所喜爱的景物, 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这次习作中, 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次作文提出几点要求?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次作文要求可以分为三点: ( 1) 写家乡一处景物; ( 2) 要抓景物特点细致描写; ( 3) 这处景物必须是你所喜爱的”。可见, 学生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三个方面较为正确地理解了题意。古人云: “文以意为主, 文为意而发, 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写。于是, 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 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有的学生说: “我想写家乡的松花江。松花江的特点是江面宽、江水急、江上来往船只多, 江岸游人络绎不绝。我是喝松花江的水、吃松花江的鱼长大的, 松花江是我家乡的骄傲, 所以我要写松花江。”有的学生说:“我想写家乡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的特点是树的数量多, 树的种类多, 每到夏季那里就是绿色的海洋。家乡的森林公园, 不像原始森林那样天然形成, 它是林业工人叔叔亲手栽植的, 它绿化、美化了我的家乡, 它防风、排涝, 成为家乡的绿色屏障, 所以我要写森林公园。”有的学生说:“我想写我家门前的小花园。小花园的特点是花多、草多, 还有一座假山。这座小花园虽比不上大公园美丽, 但是这里的花是我亲手栽, 草是我亲手种, 假山是我亲手堆。清晨, 我在花下晨读; 傍晚, 我在草地上乘凉。我对小花园有特殊的感情, 她是我心目中的乐园, 所以我要写小花园。”从几个同学的发言中, 已经不难看出, 他们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里没有刻板的训导, 没有牵强的说教, 然而学生已经在学作文中悟出了“道”, 正像春雨那样,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 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 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 而且要学会选材, 这样, 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 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 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从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来看, 主要是“假”“空”“抄”现象严重。“假”是说假话, 口是心非; 写假事, 胡编乱造。“空”是内容空洞, 无具体事实。“抄”是东拼西凑, 抄作文选。这样不仅严重地影响作文的思想质量, 而且助长了一种不正确的文风。

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用自己的话, 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做到“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口”。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他们也都是社会中的人, 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 写真事, 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 我在指导学生选材时,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或亲耳所闻、亲眼目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 及时把握德育契机, 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例如, 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基础训练, 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第一次作文, 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自己做的一件好事, 而且我也从中了解到个别同学的作文选材不真实。

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 以文悟道, 第二次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 并且声明不告诉家长, 不秋后算帐。我觉得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明辨是非的极好机会。“是”和“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是”和“非”, 有的孩子能分清, 有的孩子分不清。如果“是非不分”, 或把“是”写成“非”, 或把“非”写成“是”, 那样文章的思想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是写好作文的首要问题, 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学们明确了要求, 解放了思想, 纷纷动笔成文。别看有的同学会把无中生有的好事安到自己头上, 但他们决不会轻易把别人做的坏事写到自己名下。于是, 一些鲜为人知的错事便一件件跃然纸上了。有的学生写:自己为了玩电子游戏机, 撒谎向妈妈要了5元钱。当妈妈询问要钱做什么时, 自己胡编说交给老师了, 妈妈问老师收钱干什么, 自己又答不上来, 只好支吾说不知道。现在想起来真惭愧, 既对不起妈妈, 又对不起老师。有的学生写:自己在家门前玩, 发现一辆没上锁的自行车, 便骑走玩了几圈, 回来发现还没有人来取, 又骑走玩了半天。后来, 整整骑一周才送回原处。虽然没见到车子主人, 但可以想象失主多么着急, 悔不该当初干这样的事。有的学生写自己和父母顶嘴, 有的学生写自己考试打小抄, 有的学生写自己欺负同学, 甚至有的学生写出自己作文时抄袭别人的范文等。全班40多人, 虽然都写错事, 但选材无一相同。从一篇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的作文中, 我看到一颗颗诚实的种子正埋入他们的心田。孩子们在文题面前的反思, 在选材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真求实, 正说明了他们在作文中逐步学会了识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 正在不断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 弘扬正确思想的能力。

三、在评改中, 强化德育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改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

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评论、鉴赏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 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 评论一篇作文, 在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褒是贬非、扬善抑恶、爱美憎丑、留真去假的评论过程。所以, 我在作文教学中, 注意通过评改作文, 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 产生强化意识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 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例如, 结合语文基础训练, 我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我长大了》。应当看到当代的小学生思想活跃, 聪明开朗, 但也应看到独生子女增加, 家庭娇惯, 生活条件优越, 也使部分学生依赖性强, 不关心他人, 轻视劳动等。因此, 我出的这个作文题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密切相关, 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作文前, 我领着学生重温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作文时, 我要求学生要选择真实、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长大了。作文后, 我开始组织学生评改。有的学生写道:我已经12岁了, 可是在爸爸、妈妈眼里, 我总是小孩。他们什么事也不让我自己做, 我几乎过着一种“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小姐生活。有一次, 老师开会, 我们早放学一会儿, 不等妈妈来接, 我自己背着书包穿过4条马路来到妈妈单位, 把妈妈吓了一跳。妈妈惊奇地问我怎么来的? 我自豪地说:“我自己走来的, 我长大了!”这位同学读完作文后, 其他同学立刻从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 同学们认为用“独立背书包过马路”这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向妈妈证明“我长大了”, 选材好, 以小见大, 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长对我们太不放心, 把我们看作蛋壳里的鸡雏; 二是我们依赖性太强, 12岁了才第一次自己独立过马路。

原文的小作者也参加了评论, 她说:“确实如此, 但是从那件事之后, 妈妈开始对我有了一种信任感, 妈妈也承认‘我的女儿确实长大了。’”接下去,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收拾屋子,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洗衣服,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刷碗,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钉钮扣,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给爸爸妈妈做饭……同学们在作文中大声疾呼: “我们不要做‘小皇帝’, 我们要做生活的‘小主人’”。通过互评互改作文, 孩子们的心灵在互相交流中受到熏陶, 思想在互相启迪中得到升华。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 表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对不良风气的抨击。为了把“作文与做人”进一步统一起来, 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 而且要求家长把孩子在家的真实表现反馈给老师, 以便我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强化德育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东西全都有所为”。这一精辟论述, 深刻地揭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揭示了“教作文与教做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作文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它是一种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学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的深度就在于它反映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做所为的相互渗透之中。实践证明, 作文教学为德育工作、教书育人提供了基础, 以文悟道、相机渗透, 又推动了作文教学。这就是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 有机地渗透德育, 这对于提高人才素质, 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至关重要的。从“在审题中, 确定德育导向;在选材中, 把握德育契机;在评论中, 强化德育效果”几方面展开论述, 阐述了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的观点。

寓美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篇3

一、教师的语言揭示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所以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引导观察感受美

感受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配有众多的插图,它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助手,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感受图画之美。如在教学古诗《村居》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想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学生很快就看出图上画着等景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说说你觉得哪种景物最美?为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昂,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觉得草地最美,因为草地嫩绿嫩绿的。”有的说:“我觉得杨柳最美,因为杨柳的枝条非常柔软,像小姑娘的辫子。”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初夏季节草地的美景。学生在如此美妙的情景中学习课文,就觉得轻松容易了。

三、创设情境感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运用课件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先引导学生一边观察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听课文朗诵,接着,我用生动的语言对图画进行了整体描绘,最后让学生表情朗读,口述等,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正如学生口述中所说的:他们仿佛看到了漓江的水清澈的样子,没有一点杂质,仿佛置身在桂林的山上,感受到了山的奇与险,学生得到了一次真正的美的享受。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

四、推敲词句品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性的课文,无论哪种题材,其语言都各具特色。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小说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只要细细品鉴,便会回味出“美”来。在古代诗歌中,传神字眼随处可见,它的妙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白居易在《暮江吟》这首诗中写到:“一道残阳铺水中”。这里的“铺”字,不但形象的将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而且透过这个字,可以看到诗人一改前人悲秋之气,抒发赞秋之情。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去找这种传神字眼,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个字用得好。这样,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训练了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感情朗读抒发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感情朗读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教师恰当指导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并经过教师的指导,朗读时就能进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如我在讲读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后,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指导他们读出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众鸟齐飞”的图片,启发学生边看边想象课文中的美景,激发学生内心视象,把课文中内容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整节课学生都十分投入,课文内容也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六、指导作文表现美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首先,观察是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其次,指导是关键。指导学生学会选用准确的精当的词句,学会引用优美的语言。经过长期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注意讲究篇章结构的美,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结构方法,如开篇点题,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等方法,学生边学习边揣摩边实践,所写文章的结构逐渐具有了美的韵味。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篇4

茶陵县尧水学校 杨艳芳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德育教育是一面具有伟大的号召力的旗帜,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当恰当地把握时机,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德育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取德良好的效果。

一、要注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时,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金色的鱼钓》,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我在教这段话时,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又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

二、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我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如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把握,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准确把握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我就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事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挽回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要注意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各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我在教《桂林山水》时,通过朗读,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使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要把语文课文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以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同时,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外,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如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一定要争气》后,要引导学生奋发学习,建设社国的本领,学习了《列宁与卫兵》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学习了《寒号鸟》则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办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这些都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提高思想觉悟。

参考文献:

寓安全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5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全人类的共同呼声。因此,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止受到伤害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重于泰山,防范胜于救灾。为了减少和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结合物理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防溺水

暑假期间,许多同学都喜欢结伴出游,特别是因为天热,大家都愿意到水边玩耍、游泳,往往这时,就很容易发生危险的情况,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方面的教育,增强其安全意识。在学习了《光的折射》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岸上看池子里的水会变浅,让学生意识到在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不可轻易下水游泳,以防溺水。又如在学习了《浮力》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人在水里是要下沉的,所以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会游泳要使用救生圈,以增大浮力,增强安全性。再如在学习了《压强》时,让学生讨论,若在冰面上滑冰时,突然听到“咔嚓”一声,应怎么做?不小心,陷入了泥塘中,为什么越动陷的越深,该怎么办?

二、防火

火利用得好能为人类造福,为人类服务。如果随便玩火或防火意识不强,火就会对我们进行严酷的惩罚。因此,我们要有防火意识,随时注意防止发生火灾,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如在学了《透镜》后我让学生讨论这样一题:“小红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矿泉水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又如在学习了《家庭电路》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什么不可私自乱扯电线,乱用大功率用电器?若发现因电起火,为什么要赶快切断电源,不带电泼水救火?另外,针对学生多数为寄宿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到: 在宿舍内不要使用电炉、热得快、电暖器等大功率电器,以免电路超负荷,引起火灾;不要在房间内乱拉电线,以免电路缠绕搭头引发火灾; 晚上熄灯后不要在宿舍内点蜡烛照明。

三、防触电

电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家用电器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也给家庭和孩子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在使用家用电器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电器损坏、人身伤亡和火灾等事故 在《组装简单的家庭电路》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闸刀开关为什么不能倒装;用电器的开关为何要接火线;螺丝口灯泡的螺旋套为什么接零线;大功率用电器的插座,为什么

只在火线上接一根保险丝等。另外,针对安全教育的内容,我们开展了题为《安全用电,人人有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在班内校内交流展览,向自己周围的人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认识到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让学生了解雷电知识,增强防雷意识。

四、防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

如在学习了《惯性》后出示题目:“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与伤害,是与物体具有惯性有关的,为了减少此类事故的再发生,在公路交通管理中有许多要求和措施,就你所知,请写出任意两条。”学生思考讨论后给出:如请系好安全带;请勿超速行驶;雨雪天气,路滑请慢行;严禁超载行驶等等。又如学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让学生分析:“铁路部门在站台的两边画有警戒黄线,当有列车通过时,严禁行人在铁道边黄线内行走或停留,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了快速行驶的列车周围空气流速增大,因而周围气压减小,行人靠近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容易被卷入火车轮下。

五、防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海啸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海啸等灾害。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让学生分析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可以通过敲打上下暖气管道以求生,分析其中的道理。又如在学习了《超声波》后,让学生认识到,声音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是我们人耳可以听见的可听声,但是对于小于20Hz 的次声和大于20000Hz 的超声,是我们人耳所不能听见的。地震、海啸来临时动物会很敏感,主要原因是某些动物能接收地震、海啸时产生的次声波。强烈地震发生前,人们常可以直接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例如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等等进行预测。

寓德育工作于语文教学之中 篇6

陕西山阳县户塬中学

郭茂稳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第一要点“正确处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强调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如何才能做到根据语文的特点,寓德育工作于语文教学之中,受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呢?我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引导学生品读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抓住关键词语。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除结合课文进行外,还必须在练习题中深入挖掘。“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由此促进科学创造和发明。

例如:在教学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揣摩运用中的第一道讨论题。我就紧扣题目“立意,选材,组材这方面与一般回忆母亲的文章相比,有什么高明之处”的“立意,选材,组材”我先指导学生对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围绕表现母亲优秀品德这个中心选材,组材?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较容易找到。但是立意方面是较难理解的,这一点也是文章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一般的回忆母亲的文章所不可企及的。那么是如何立意的呢?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文章中的第九至十三自然段,母亲那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时时激励着作者。文中两个“尽忠”的目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上快 乐的生活”,体现了母亲博大的胸怀与生前的希望,体现了作者爱母亲与爱天下的劳动人民完全一致的感情。使学生领悟到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名族,爱共产主义事业完全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引导学生对短文进行评析。

“德育工作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例如,义务教育版课本第五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稿,我在教学新闻时,让学生仔细阅读,细心体味。

这篇新闻写什么?突出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从这篇新闻整体看,它的“结构严密,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思想深刻,气势雄浑”,启发学生理解前面这一句话,深入领会。使学生整体把握短文的思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情感,从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写作。

写作是语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义务版语文大纲中指出写作训练要“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也就是说在写作训练中,培养他们健康的理想,情感,意志和性格。

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篇7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课本,不断挖掘教材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环境保护常识、环境保护的前景等内容.有目的地、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当地与环保教育结合起来.在学到“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时,联系最近两年河南山东等地麦收季节出现的烟雾天气,造成人们流泪、咽喉疼痛;秋季多次出现的沙尘暴,使空气中尘土飞扬,人呼入这样的空气,疾病不可避免;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例在身边时有发生,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清洁空气的重要性.在学到“化石燃料的利用”时,除让学生知道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热污染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及森林树木的乱砍滥伐;让学生意识到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消除污染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重视环境问题,不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化学教学中,很容易接触到有害有毒物质,因此,必须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化学教学目标,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法制观念,为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为营造优美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规范实验行为,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接受化学知识、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其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环境污染物.因此,我们应在实验教学中,规范实验行为,减少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达到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问题,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的第一课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药品的取用规范,节约药品,不要撒在实验台上;点燃镁带后的白色固体要回收,不乱丢乱放等等,给学生作出表率.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在做“酸的化学性质”后酸的回收等,都要预先给学生讲清楚,尽管回收处理比较麻烦,远没有乱丢乱倒方便,如果贪图方便,实验室的下水道的污染物积少成多,就会造成实验室长期的危害和隐患.例如,酸遇到铸铁的下水道可能造成氢气的爆炸,后果可想而知.尽管许多学生以后不会致力于化学事业,但他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环保的行为习惯,这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惜花费一些精力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和习惯.为了改进实验教学,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乱淌.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例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有二氧化硫气体生成进入空气会造成污染,要求学生事先在集气瓶中装少许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二氧化硫;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要先点燃最后一个酒精灯,后熄灭最后一个酒精灯以防止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开展课外活动,强化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和实验探究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我们同样不能忽略课外活动中的环保教育.因为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把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扩大学生视野,既可发展学生能力,又可体会环保的实际意义,巩固环保意识,进一步确立环境观念.

1. 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也使社会了解学校环境教育情况,呼吁社会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扩大环境纪念日的效应.

2. 进行生活中的环保教育.

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3.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环境专题讲座.

化学教师应在课堂或其他形式,组织有关环境知识专题讲座.例如,“水体污染及防治”,首先介绍水体污染的分类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然后讲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及危害,有富氧物质,石油、酸、碱、盐等无机物,重金属、难降解的有机物等;最后介绍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

寓德育于学习教学之中 篇8

一、实际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教学中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大家学,抽象变为具体,数学不再神秘。

例如,在教学《分类意义》一节中,我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记录测量结果,让学生积极动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践,产生于生活需要,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的孤立难懂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动,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即课上师生互动,课下学生主动。

例如,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齡特征,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看书,做到仔细读、动脑想、动笔画、动手做。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抓住时机,画龙点睛

例如,讲“正方形的认识”一节,可以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讲原则,教育学生要堂堂正正做人。讲“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育学生一看、二定、三算、四验,遇事沉着冷静,先动脑想一想,否则将遇事则不达,最后教育学生要认真书写、注意格式,养成好的书写习惯,给人以美的感受。

四、育德渗透要从课内走向课外

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靠课堂内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课外的训练可以解决在课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为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叫成绩优秀的学生牵头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他们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

例如,为了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可以开展“一帮一”“一起红”活动;学习了圆周长公式,让学生认识了“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后,可开展“小小故事会”活动。进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古代的人们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作为跨世纪的新一辈,我们不能愧对祖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好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富江乡学校)

寓美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9

文/吕国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地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把德育与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能力地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数学教学的学科性、教育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小学数学教学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它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分述如下:

一、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对此,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分析、讲解,浅显地提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数学知识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渗透实践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及其验算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运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又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概念时,从2x6=12算式引入,导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又用概念去指导练习,然后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看到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使学生逐渐领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有一定的方向。因此,我们在教学数学知识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如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节时,可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另外在学习练习有关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时间与圈数时,可以补充后来的神舟飞船系列和嫦娥系列科研活动,尤其是“玉兔”月球车的探测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感受到数学对科技的贡献,对伟大祖国的贡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意“精讲多练”。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认真作业、自觉检查和看书复习的习惯。还有,教师要特别注意表率作用,即要言传,又要身教,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结合有关内容,通过有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以及一些数学史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反映我们地大物博的数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统计表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再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材料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我们也要告诉学生,不能停留在感叹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上,因为从明代开始,中国数学就逐渐落后于西方,导致勾股定理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直到20世纪初,中国数学家踏上了学习并赶超西方先进数学的艰苦历程,如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同时也可使学生认识到闭关自守的无益,切实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它们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述寓支持于监督之中 篇10

一、充分认识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国家机关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履行监督职责,与西方议会监督有着本质的区别。吴邦国委员长指出,“人大既要监督又要支持政府工作,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可见,人大监督工作要着眼于促进“一府两院”工作,要把支持促进“一府两院”工作作为人大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于监督工作的全过程。

1、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是辩证把握监督与支持关系的本质内容。支持促进是监督工作的目的,监督是支持促进工作的一种方法,同为人大工作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是一个有机整体。过去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对监督与支持关系的把握不够准,要么怕把监督讲多了会影响同“一府两院”的关系,要么又怕把支持讲多了会削弱监督的力度。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支持,但监督的目的和实质是支持。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并不是要弱化人大的监督职能,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人大监督职能,有利于把握监督的正确方向和原则,有利于正确实施监督法,对增强监督实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2、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是坚持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必然选择。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同“一府两院”的关系,不是西方国家“三权鼎立”的关系,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决定和执行、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配合、分工合作的关系。这种根本目标一致,既监督,又相互配合、分工合作的关系,决定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应当把支持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3、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是国家机关根本目标一致性所决定的。人大与“一府两院”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国家机关,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保障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机关内部根本目标的统一性,决定了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与支持的一致性。

4、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是增强监督实效的客观需要。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支持和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依法进行监督,给予肯定是支持,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也是支持,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支持,即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支持。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关键在于树立支持的理念,把支持贯穿于监督的全过程,即运用人大监督方式,帮助被监督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从法律、环境等层面给予支持,促进问题的解决,确保监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准确把握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着眼点

人大与“一府两院”职责和分工不同,但工作目标相同,努力探索监督与支持的结合点,始终把人大监督的重点与支持促进“一府两院”工作、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有机统一起来,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进一步调动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监督与支持的紧密结合。

1、围绕党委重大决策,寓支持于监督之中。要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确定人大监督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通过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履行好法定监督职责,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决策部署贯彻实施,始终做到与党委的工作合拍、合力,与政府的工作同心、同步。使人大的有关调研成果和审议意见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推动重大决策的落实,支持地方工作大局。

2、围绕破解“一府两院”工作难题,寓支持于监督之中。难点问题的出现往往源自于部门之间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加强调研和沟通协调,统一思想,让“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工作合力。人大监督要促成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关键在对于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法律法规范围内,为“一府两院”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其能够正

确对待人大监督,诚心诚意接受人大监督。跟踪政府工作的推进适时切入,寻找合力以增强监督实效。

3、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人大监督支持的核心。要做到思发展大局、议发展大事、谋发展大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善于运用法律规定的监督方式,积极履行法定职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大监督工作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时期人大监督工作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树立支持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实现监督与支持的有机统一。

4、围绕促进社会和谐,寓支持于监督之中。能否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意见较为集中的问题纳入人大监督之中,始终坚持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支持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三、建立完善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机制和方法

要做到寓支持于监督之中,讲究监督的方式方法很重要。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坚持目的、动机、效果的统一,实现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1、在严格依法履行监督职权中体现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要严格按照监督法的要求,既到位、不能越权,凡是法律规定属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要尽心尽责,工作到位;属推动性的监督,人大或提出意见建议,或作出决议、决定,具体工作由“一府两院”组织实施,人大不包揽属于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凡属纠偏性的监督,人大提出督办意见,由“一府两院”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认真办理,人大不直接处理问题,这样,既认真履行了人大监督的职能,又充分尊重了监督对象的权利,使人大的监督无论是监督内容和监督形式,都符合监督法的规定。

2、找准监督切入点、帮助破解发展难题。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一府两院”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行大量开拓工作。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满腔热情地予以支持、帮助,围绕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或发展阶段党委的总体工作部署,如生态立省、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抓大项目建设等重大课题及时切入,增强监督针对性。同时,“一府两院”推进工作的过程中,有时也非常需要人大的推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人大在此时切入开展监督工作,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取得良好效果。

3、要把提供舆论支持贯穿于监督过程中。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涉及面广,法律性和政策性强。人大在确定监督内容和形式后,要注重上下思想的统一,为“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善于把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违法案件及时暴光,跟踪督查,抓出成效。

上一篇:杨瑞雄08年述职报告下一篇:金平湖宝藏我来说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