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2024-06-11

浅谈作文教学与美育(通用9篇)

浅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篇1

浅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张白梅

养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作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王国维曾经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智育之手段。”而作文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因此,将作文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解美、识别美、创造美的能力,愉悦学生的身心,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作文教学就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近几年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以美激趣,学习写作经验。

“客观存在的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于是,人们便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从而情不自禁地沉醉于美的欣赏之中,并进而做出美的判断,这就是审美活动。”(《美学基础》第八章《审美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教育与学习写作方法相结合,能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到写作知识,并激发写作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篇篇是“美”文。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有河流山川的壮美,花草树木的秀美,名胜古迹的神奇美;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有亲情美,友情美,人格美等。这些章还兼有结构美、表现手法美的特点。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就是这样的“典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张小兴安岭的全景幻灯片并播发优美的观赏音乐,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讲,尽情地欣赏小兴安岭几百里连成一片的林海美景。这样,小兴安岭的整体美就自然映入学生的脑海,孕育了爱美情趣。紧接着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依序观赏春、夏、秋、冬几幅树景的幻灯片,结合学文品赏小兴安岭四季树景的不同色彩,及各类珍贵物产,美妙的林间花园。最后,再启发学生从部分回到整体,由表及里剖析小兴安岭既是祖国的花园,又是艺术宝库的整体艺术形象美。这样,观察、阅读、思维三结合,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而且从中掌握了“开门见山”揭示林海,引人入胜;中间详写四季特色,令人惊奇;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催人奋发的整体文章结构的美,取得了学写、悟道、审美三大效益。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产生审美满足,获得了一次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不断增加就会使审美主体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产生一定的审美趣味,孕育一定的审美理想。”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次次的审美体验中,伴随着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知识,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以美为源,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产生了写作的欲望,还让学生有话可写,因而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要求学生放眼看世界。春天,嫩嫩的柳枝,青青的小草,鲜艳的花朵;夏天,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雨后的彩虹;秋天,湛蓝的天空,飘落的黄叶,累累的硕果;冬天,浓浓的晨雾,皑皑的白雪,挺拔的松柏无不向人们展示自然的魅力。那层次不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建筑,那四通八达,平坦宽阔,造型别致的道路;还有那数量繁多,品种多样,玲珑剔透的工艺品等无不显示出人的神奇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理解、帮助,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体贴;朋友之间的互相理解、帮助;同事、同学间相互协调与配合等,无不显示出社会的温暖。这一切都是美的,我要求学生好好地观察、细细地体味。而通过审美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学生对这一切并不陌生,他们能自觉地感受美,认识美,及时地发现身边的美,从而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这就为作文——创造美,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三、以美为本,写出“美”的作文

“美的创造就是创造者的审美理想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现在创造成果之中。”(《美学基础》《美的创造》)小学生的写作虽比不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然而他们是在用稚嫩的心和别人进行交流,是实实在在的美的创造。因此,我尽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用美的语言、美的结构形式,写出美的形象来。

1、在动笔时创造美。在指导学生认真审题的前提下,发动学生议一议,本次作文可选用哪些关于美的素材,用什么样的结构方式最好。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可以用上哪些好词好句,老师也向学生提供些好词好句,并把它们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写作时用。

2、在批改时发现美。我坚持热情增大,因势利导的原则,以真情打动学生。平时的练笔等第用“很好”、“好”、“较好”等醒目的字眼给予勉励。无论是大作还是练笔,尽量多写一些表示肯定、赞美的眉批或总批,多圈出些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学生看到了老师的鼓励,情感得到愉悦,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变浓了。

在评讲时欣赏美。学生的每篇作文,我都从语言文字是否美,文章结构是否美,描写的景物或人物是否美等方面进行评点,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自己是在创造美,而不是在写作文。每次评讲我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或片断,把自己认为美的地方读出来供大家欣赏。每次尽量多谈一些学生有朗读的机会。总之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能将在阅读课文中培养起来的审美能力运用到审美实践中去,而且能体验到创造美的喜悦,自信心得到增强,其创造美的能力——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将美育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能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写作,收效显著。经过四年的训练(三至六年级),我班学生作文兴趣大增,写作水平有明显提高。我班学生的习作以选材新颖,结构美,内容生动具体而著名。校红领巾广播经常播出我班学生的稿件,《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等报刊上常刊登着我们学生的习作。仅98-99两年我班学生发表近二十篇习作。三年中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得过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八个三等奖。98年10月,我班张菁菁获江苏省教委举办的“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征文大赛二等奖。(这是镇江市唯一的奖项),99年12月在江苏省和镇江市教委举办的“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活动中,我班获省三等奖一个,京口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我班是全校唯一获奖的班级)。在今年6月,我班石蕾在全国首届“长江杯”征文大赛中获三等奖。近几年来,本人也多次获得各类作文大赛的辅导奖。可以说成绩喜人。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总结努力提高,使它变得更完善。

浅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篇2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发现和挖掘英语教学中美的因素, 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 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学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授课的内容和借助声音的表达外, 态势语是极重要的构成因素。要使英语课堂教学成功就应讲究态势语美。态势语美能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成功增辉。

一、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情感, 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 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课堂出现某种心理气氛。教师上课应当和颜悦色, 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遵循英语教学原则, 把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变为灵活多样的富于兴趣的活动, 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充满乐趣的情景, 把学生吸引到快乐的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乐于学习。对于dialogue (对话) text (课文) , 只要能演的, 可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用英语表演。对学生的表演, 教师应面带微笑, 亲切自然地加以肯定, 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在美的环境中运用英语语言成功的喜悦。所以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的经验说明了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在教学中, 意气风发的教师总是受人欢迎的, 而情绪不良的教师则令人生厌, 这一点绝非夸大其词。特别是对刚入学的大学生, 尤其要注意情感教育。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很不完全成熟, 思想幼稚, 情绪强烈多变, 积极性容易调动起来, 也容易受打击。他们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 往往带有感情色彩, 或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有时, 他们不愿意学英语, 仅仅是因为不喜欢某一位老师。

二、教师要有从容亲切的神态

在所有的态势语中, 神态是教师用来辅助有声语言的最重要的手段。作为教师, 如能熟练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再伴之以从容亲切的神态, 便可以点燃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火花, 使之产生与教师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收到语言、情感传递的良好效应。从容亲切的神态可以是颌首的微笑、展眉的喜悦、由衷的鼓掌、动情的赞许, 也可以是期待的目光、轻轻的叹息、巧妙的暗示, 凡此种种都可以使学生惬意欢悦、心驰神往。教师在课堂上, 对学生提问时, 态度要和蔼, 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要讲民主, 让学生有插话、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要认真听取学生回答。对答错者有帮助有鼓励, 对有创见者要赞扬。相反, 当教师对学生尤其是英语成绩偏差的学生表现不满时, 那皱眉、撅嘴、摇头、摆手、瞪眼、发火等神态的流露, 会使学生产生老师在冷落、在厌恶、在歧视他们, 并由此产生对立情绪。也许这是下意识的流露, 然而正是这不起眼的短暂流露, 却失去了一次与学生坦诚的交流, 彼此之间多了一层隔阂。教师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潇洒大度, 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这种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正是我们英语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三、教师恰到好处的手势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课是以道德传人、以理明人、以情感人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 他们都具有真理的启迪、知识的传递、感情的激发、艺术的展示、行动的导引等美学功能。教师不是演员却似演员, 教室不是舞台却似舞台。教师在这舞台上既要道白, 又要有上乘的表演。为了能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 自然地进入学生的眼和脑,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精而特、雅而美的手势。例如, 讲monkey (猴子) 一词时, 如果教师模仿猴子举目远眺的动作, 并顽皮地眨眨眼睛, 会强烈地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注意, 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在教“physiology” (生理) 这个词时, 学生往往对单词重音抓不准, 如在读重音时, 教师在高处打一下手势, 加以夸张, 学生很快就纠正了。在教shy (害羞) 一词时, 可把脸扭过去用手捂住, 做出很害羞的样子, 学生看到这个动作后, 就很快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一堂英语课有令人过目难忘的手势在传达着教师的激昂、愉悦、憎厌、紧张、震惊、企盼等心理感受, 定会让学生拳拳服膺。当然如果动作过火则滑稽轻浮, 既让气氛沉闷, 又显示教师的刻板, 因此恰到好处的手势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优美的语音语调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兴趣

英语语音语调的和谐、流畅、自然、抑扬起伏,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讲英语时, 不论自己水平多高, 从来都是读速适中, 吐字清晰准确, 一丝不苟。这种认真的态度 (包括语音语调的美) , 不仅会使听课人叹服, 而且也对学生提出了一个无声的要求。反之, 如果教师上课时讲的语音语调速度太快, 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 使听课人的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及时, 势必会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 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当然, 假如教学语言速度过慢, 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而且将导致教学对象的精神涣散, 从而使感官和大脑皮层细胞从兴奋转入半抑制状态, 降低听课的兴致和效果。

五、教师漂亮的板书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同汉语一样, 一篇好的英文书写可以使人爱不释手, 百看不厌。英语斜体书写的流畅、舒展为人所称道。教师不仅要注意到书写的笔顺, 还要注意到运笔的姿势、力度, 使学生感到一种美的韵味。假如学生觉得老师的板书是急急忙忙一挥而就, 而且无规则可循, 那学生势必放松在书写方面的努力, 而体会不到书写本身的乐趣。所以教师的英语板书必须是美而规范的。

英语课堂教学一旦与美育相结合, 就能各呈其妙, 相得益彰。一堂优秀的英语课, 宛如一段音乐, 曲调和谐, 便会令人陶醉。在愉快中教学, 会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使之张弛自由, 精神愉快, 既紧张又轻松, 既有利于活跃思维, 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美育与美术教学 篇3

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指美术教学不论在知识结构上、课程设计上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不能脱离美的教育,即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美育要贯彻始终。

关键词:美育;美术教学;艺术

课标中虽然作了这样的规定,但认真落实则是另一回事。目前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把美术课当作“图画课”进行纯绘画性的训练;二是把美术课当“照顾课”“搭配课”让生病、体弱的教师在教室中挂块事先托人画好图画的黑板,由学生随便练习绘画;三是有的学校因缺少专职美术教师或强调“主课”学习紧张,随意砍掉或不开设美术课,只是在应付检查时在课程表上,随意挂上几节“美术”课的小牌。像这三种情况,无疑是在思想上抱着放弃美术课的态度。其原因除客观存在的一些困难因素、条件外,主要还是对美育的重要意义和通过美术教学这一传播途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他们不知道美术课不单单是只传授纯绘画的课程,而是培养美好心灵的课业,是促进少年儿童在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上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门使眼、脑、手协调作用,通过感觉器官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课业;是一门培养观察、分析、判断、记忆与表观、创造能力的课业。他们更不了解学习美术还有助于其他课业的理解与形象记忆。学校不重视美的教育将严重阻碍知识上、智能上与操行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美育确实是可以通过各种课业、活动来进行,但在美的存在形式中,美术教育是美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正如人体解剖有助于猴体解剖的理解,研究了最高级的发达的完备的形式,就不难理解较低级的不发达不完备的形式,就不难理解较低级的不发达不完备的形式。”(朱元潜《西方美学史·序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一种最简捷、最有效的办法。因此,美术课在这方面应该是当仁不让的。

像问题的第二种情况,其实并没有比第三种情况好多少,只不过是形式犹存而已。从某种角度上讲,其结果比第三种情况更坏。一是给学生造成美术课可有可无的观念,上课不认真学,或做其他作业;二是教师缺少认真备课,学生得不到正确指导,作画习惯于临摹,养成依样画瓢的恶习。这不仅使教学费日损功,更可悲的是养成懒惰的习惯,阻碍了学生智能的发展,是与“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宗旨背道而驰的。

目前,学校的美术教学中以问题的第一种情况最多。这也许是受旧教材的束缚,纯技法性课业较多,忽视赏析课和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的学习,但归结原因还是对美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缺少认识。课标中规定小学美术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智能,同时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所以,仅是教給学生作画方法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任务。现以素描课为例,作素描先要凭眼睛观察、辨别,再用脑子分析、判断,抓住美的感受、美的本质,去伪存真加以大胆取舍,以后借助于手的灵巧敏捷地予以表现,这是作画的正确方法与步骤,是美术教学所必须遵循的。通过素描教学可以达到:(1)使眼、脑、手得到协调配合的训练;(2)助长审美感受与能力的提高;(3)同时使技巧能得到严格的训练。这三点是互相并进而获得的,但一、二点尤为重要。已故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学生学画,以养成眼的鉴赏力为先,而手的描写次之。因画者总是先为鉴赏力,才有创造力。”我们的美术教学主张把学生培养成艺术家,尽管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艺术家,但必须反对那些使学生陷于工匠式的学习俗套,只追求作品表面的华美,而不求物体本质结构的甚解,显然是错误的,至于作画采用打格子放大的机械式办法,使学生的眼脑手处于机械式的运动,或者以黑板报美化代替了主要的教学内容等做法是不足取的。至于临摹教学,原是为了学习前人与别人的作画技法,是学习中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以临摹代替写生课,会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遭到挫折。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

近年来,我们使用的新编教材之所以好,就好在击中时弊,在教材上改图画课为真正的美术课,设有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内容,给美术以完整的概念和全面的知识;还大大增加了欣赏课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开拓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学生真正了解美术课的一部分,新编教材还以较多的内容介绍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端正学生具有正确的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观与心理素质,并借以激发其爱国主义思想。

因此,美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任务,只有紧紧抓住美育这条主线,才能出色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常锐伦.美术教学参考用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浅谈美育教学的多样化 篇4

[摘要]21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程改革”)对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培养要求,相比之下对美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是略显单调和不足,但是具备良好审美和人文素质对学生的人生观培养又显得尤为重要。如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各?事物和文化冲击的影响,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信息中保持判断力是美育教学的重点。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教师解放思想,杂合有利条件,多样化地进行美育教学。

[关键词]美育;教学;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6502

一、小学美育的必要性

美育是指在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而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旨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创造美的能力。关于美育的重要性,半个多世纪前,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冶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可见美育在人心净化中的重要性,良好的审美素质是美好人生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个人对可见事物关于美丑的判断,更是内心关于真善美的情感判断,它直接影响到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作用。美育是情感教育,也是素质的教育、道德的教育。

二、新课改下小学美育现状

(一)没有美育教学观念,忽视美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是应试教育在中国还是“大行其道”,因为高考制度唯分数论的改革缓慢,学生各主科的成绩高低仍然是学校、老师、家长评定学生是否优秀的硬性指标,这造成了整个学校的美育氛围淡化,美育的重要性被忽略。

(二)美育范围狭窄,难以形成全面的美育效果

很多情况下,学校错误地将美术课、音乐课等艺术教育局限于甚至等同于美育课,艺术课程肯定是美育教学的主要部分,但是其他学科的美育开展和渗透也同样重要,不可忽视。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单一的知识,没有在情感、美感上得到更多的开发和解读,造成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

三、发挥艺术课程在美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上面论述了美育在小学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两大方面的问题:美育重视问题、美育理论建设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解决的,需要在实践中探讨,在探讨中实践。多样化的开展美育教学是必须和必要的途径。多样化的美育教学中重要的部分是艺术教育的实施,所以艺术课程在美育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学科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美育理论知识,做好美育教学,为各科的美育开展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四、美育应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各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的一大阵地。无论是数学、语文、英语、体育等课程,教师在教学课程中都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就拿语文课来举例子。语文教师应积极探寻课本中最能激发美好情愫的图景,精巧创设学习情境,如选配恰当的音乐,声情并茂地教授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有所期待,引导、调动学生的美好情感,让他们沿着美好的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另外,语文课本中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特别是诗歌、散文等,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美,激活学生的情感,由情入理,寻文悟道地进行思维迁移,激起学生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除了语文的美育教育,数学的简练之美、体育的动态之美、英语的口语之美等都应该是教师课堂教育探讨的重点。教师应发挥、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五、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是美育的催化剂

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是美育的催化剂,好的人文校园对学生的美育开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拿本校来说,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首先,原来严重影响学校美观的变压器被拆除,进而新建了现代化的以黄色调为主的大门,与新建的黄色教学楼相得益彰(如图一),充满生机活力,美丽大方。

以上这些环境建设促进了学校的人文氛围,反映了人文校园硬件设施的提高。当然,软件设施的建设也不能少,学校近年来提出的“爱的教育”特色文化建设更是将学生的美育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爱的教育”提出的现实依据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爱为源,润泽生命”的办学理念是本校新时期下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教师素质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有利于美育教学的开展和提高。

六、教师个人审美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美育教学的动力

作为美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本身审美素质、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培养,所以教师审美或立美能力不足将会造成美育教学没有动力。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直接授课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具备较高的审美和人文素质是必要与必需的。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审美品质,才能在教学环境中落实美育教学,启发学生美的心智。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审美和人文素质是一个难点。从目前全国多数小学美育师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处于极其匮乏的状态。教师的提高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学习,所以学校有义务和必要多开展例如“爱的教育”(如图六)等启发家长与教师情感的培训。

在我校不仅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还定期请美学的专家和学者到校演讲,定期举办美育教学研讨会等。学校成立美育小组,开发建设本校的美育教学体系,开展美育优质课比赛(如图七),让所有的教师参加到美育课程中来,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文化特色探索出独特的美育良方。

总之,美育工作庞杂而微妙,它分布于学校各个课程、角落、教师、学生当中,你不观察它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是它又是那么重要,没有它,人类文明将会日渐衰落。各小学应该重视和做好美育教学,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会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的人生大树才会埋下良好的种子!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篇5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曾利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担负着美育任务,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理解和欣赏数学美,既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能得到情感和美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用心挖掘小学数学中美育的因素,还要善于探寻美育的途径。下面就粗浅地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的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彩色插图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低年级教材,插图版面,数量较多,且彩版印刷的图画清晰,色彩鲜艳,画面形象可爱,这些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联社的教育。特别是刚入学校时,打开数学课本,一幅色泽鲜艳,形象生动的新年入学图跃入眼帘,小学生们顿时感到“好美啊!”这首先就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直接感受到图画中呈现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周围事物的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其它如认识10以内各数的主题图、例题、应用

题背影插图的设计都很美,教师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辅助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数学产生热爱,并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美育因素不象艺术那样外显和鲜明,因此,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小学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是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原前提和关键。例如可让学生在对图形的认识中,感受到不同图形的形式的美,在几何图形中,长方形具有对称、稳重之美,正方形具有刚劲、宏伟之美,圆具有柔和、流畅之美,等腰三角形具有平衡、庄重之美,而所有的对称图形则具有匀称、平衡、稳重之美。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中,不仅了解到这些图形的特征,还产生了欣赏美的一种愉悦的感受。又如,数学的数字和符号,它们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十个记数符号0、1、2、3、4、5、6、7、8、9,它们在不同数位上就代表不同的数值,用这十个数字与位置结合,就能写出一切自然数,而“+”、“-”、“×”、“÷”、“=”、“<”、“>”这些数学符号更是形式简单、内涵丰富,能清楚精确地表示计算方法和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数学和符号的认识,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与精致的美。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渗透美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中,教师善用教材内容中的美的因素,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更牢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

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就可在课前设计观察引趣和课后设计运用提高两个小环节。课前教师出示美丽的蝴蝶标本、红艳艳的枫叶,问学生:这些昆虫、树叶好看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被这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案吸引住了,都说:很美,它们的形状都是对称的。接着出示“天平”、“剪纸图案”,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美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类对称图形,研究它的特征和运用,学会画美丽的对称图案,并进行评选,学生积极性很高,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性,在运用中继续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陶冶了美的情操。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6

榆中九中

钱雪萍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本文挖掘物理美,并阐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特殊功能和实践过程。

关键词:美育、物理美、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审美化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美育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和促劳等功能。充分揭示各门学科的审美要素,并结合学科内容实施美育,既能高效地传授知识,又能有效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物理审美化教育是指深入挖掘和科学揭示物理美,并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艺术化的教学形式,组织审美化的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美育德,完善学生人格

“审美化教育的影响不是强制,而是在自由与安全的心理空间中,通过对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实现的。” 物理中的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增长见识,掌握科学知识,并陶冶高尚情操,形成良好品格,其育德作用是明显的。通过美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美和善的事物更为喜爱和向往,优化生活情趣,美化言行举止;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和完善人格。象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七色光(白光色散),使无数初入物理学殿堂大门的中学生留恋忘返。还有天体运动的完美构图、卫星发射的壮观场面、飞船登月的现实美谈、电磁作用的广阔空间、激光技术的奇特功能、核能开发的美好前景等等都让学生欣喜若狂,如痴如醉。一个人喜欢真善美,厌恶假丑恶,生活趣味浓厚,就会以纯真、坦诚的态度对待生活,他的品质就有可能得到发展,思想道德会变得越来越高尚。

德育和美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发展人的精神,构建人的人格,培养人们和谐完善的心灵,崇高臻美的道德品质。美育所激发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可以互相渗透和重迭。物理中的每一项科技成就和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事例都是德育和美育的最好素材,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象哥白尼为真理献身的悲壮行为、牛顿致力科学物我两忘的曲折经历、伽利略面对宗教的错误审判不屈不挠坚持研究科学的品质,法拉弟拒绝制造商高薪聘请和女皇授予爵位的不图名利的美德,还有爱因斯坦一生热爱和平、并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这一切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他们敬仰科学家非凡的才智、高远的志向、惊人的毅力、崇高的精神和完美的人格,经过长期的熏陶,会不知不觉地以伟人为楷模,树立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和面对挫折,以淡泊的态度对待名利地位,以快乐美好的心境求知求学。其言行举止既符合道德规范又符合审美规范,道德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稳定,人格品质也变得越来越完善。

2、以美启智,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现象复杂、规律繁多、理论深奥。平淡的说教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智育中渗透美育,向学生充分展示物理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剖析科学美和艺术美,把求知和审美结合起来,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积极的教育,从而接受教学信息,完全可以达到以美启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美育既是形象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学生在美感中精神愉悦,智力被激活,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例如,一位老师在“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课件,插入奥运会比赛的真实镜头,让学生目睹“运动快慢与美”的情景之后,学生个个精神焕发,余兴未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相关教学内容,在美感中度过了一节课并掌握了知识。又如在平面镜成像、杠杆平衡、磁感线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模型和实验等媒介,展示对称的物理图像,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和深刻印象,他们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公式蕴含丰富的科学美感,但教师如果不作引导,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些符号,无法体会其中的美。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有必要剖析其简洁与和谐美,尽可能将理性的美形象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牛一定律”与“质能关系”的深广物理内涵和强烈的科学美感。教师的审美素质在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比如:教师传授教学内容虽是“老生常谈”,但他们饱满的情绪、优美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娴熟的技巧却能深深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陶醉于科学魅力之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动力。

3、以美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体验,最使人感到愉悦的是美感,艺术的健体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散文的诗情画意、小说的动人情节、绘画的精巧构图、雕塑的形神魅力、音乐的美妙旋律、舞蹈的优美动作„„无不让人赏心悦目、愉情怡神、益身健体。物理美对学生同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们经常被“花桥倒影、天狗吃月”所吸引;因“苹果落地、电磁感应”而振奋;着迷于“对称的物质结构、和谐的运动状态”;陶醉于牛顿力学理论、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发展。”达尔文把美育看成是培养和训练儿童健康和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审美的健体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医学和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在审美愉悦中,血液分泌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很好地调节人体的节律,并使全身器官协调地运转和发挥作用;所有感觉变得更灵敏和精细,能有效地促进大脑兴奋中心的转换,减缓学习疲劳的积累,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使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保持旺盛的精力,从而增强体质和体魄,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一部分学生以顽强的毅力承受着重压,学有所成;但很多的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思进取。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乐教乐学”,而美育能使教学充满快乐和生机,实现益智、育德、健体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或多媒体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美以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实验教学的新奇美对学生吸引力很大,象“纸锅烧水”、“空瓶吞鸡蛋”、“人造彩虹(色散)”、“魔镜成像”、“电路黑箱”等等实验给学生带来无限乐趣和美感。学生通过物理实验,不仅能目睹优美的物理现象,而且能通过操作实验,手脑并用,促进肢体、身心和谐发展。

4、以美促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 物理世界非常之美,有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也有光彩夺目的科学丰碑。在这些丰碑上不但记载有先驱们的丰功伟绩,还铭刻着他们为科学献身的崇高思想和无瑕美德。

爱美、追求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是美和真。”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美所激发的创造热情,是探索科学奥秘的巨大动力。

浅谈大学语文与高校美育 篇7

一、大学语文教育现状

1. 高校和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课程历史十分悠久,从20世纪初期北京大学开设国文课程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文化交融碰撞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转向于西方语言和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却渐行渐远。在大部分高校,学校把英语课作为重中之重,认为学习英语是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法宝,大学生们也乐此不疲地忙着练习口语、英语考级。尽管大学语文在大部分高校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人们对于英语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学语文。有学者做过专门的调查,被调查者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仅占26.6%,认同大学语文被设为必修课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9.4%。[1]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于将来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逐渐忽视,教师也丧失教学的热情,因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教材陈旧,最终导致大学语文成了一门“边缘学科”。这种情况,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就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 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失望。

除了对大学语文缺乏应有的重视之外,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失望也是导致该课程“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和了解,目前大学语文的教材选择内容单一,多为古代和近现代的经典篇目,这些篇目大多远离目前大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教材若过于注重对经典的阐释和研究,就容易被经典所束缚,缺乏时代感。同时,还有许多篇目是中学和小学曾经学习过的,缺乏新鲜感,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除了教材篇目陈旧之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使大学生们产生了厌烦感。大部分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缺乏和学生的互动,无法和大学生活跃的思想、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相适应。这使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往往是上到后来学生越来越少,老师只好敷衍了事。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大学语文课逐渐淡出了高校教育的视野。

二、大学语文与美育的关系

应该说,“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人文基础课程,开设时间较长,课程覆盖面广,是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孔子在《论语》中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指出要用诗歌来感发人的意志,通过礼来促使人成长,实现人的自立,最后还要通过音乐来使人完善,实现最高人格。这实际上说明了文学在美育和人格教育中的作用,由此可看出大学语文与美育的密切关系。

1. 大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审美鉴赏力。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美育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使他们真正明白美育的内涵,以指导他们的言行。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身就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任务是培养能自觉学习、有鉴赏能力、有文化修养的中国大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经典文学篇目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去发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美,从根本上说是塑造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正如席勒所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3]

2. 大学语文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人性之美。

大学美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内在品质上展现人性之美。大学语文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播作用,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感化教育下,完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中国有数千年的思想文明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甚至被人窃取,比如近些年来韩国要为汉字申遗、为端午节申遗等,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守住属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用的养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通过大学语文中的经典篇目,把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身上所具备的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传达给大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这正是培养学生道德精神的关键环节,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美育的精神———追求人性之美。

3. 大学语文是智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完整自由的人格。

席勒曾说过:“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4]美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塑造完整自由的人格。大学语文的教材中,很多篇目都体现了伟大人物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渗透了古代和现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它作为一种中介,通过阅读、思考等多种方式,将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人格,在精神上达到无限的自由,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在面对五光十色、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不再迷茫和困惑,实现审美的和自由的人生。

三、探索大学语文与美育结合的新途径

尽管大学语文是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在高校教育体制中却长期受到“冷落”,面对这样的尴尬现象,首先应该要突破过去的“大学语文是工具”的观念,积极探索把大学语文的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

1. 教材的选用应和当代社会相结合。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免学生耳熟能详的陈旧篇目,避免和中学语文甚至小学语文相重合。中国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经典的优秀文章浩如烟海,在这些经典篇目中,尽量选择那些新颖却没有被人发现的优秀文章,以新鲜新颖又不失经典的作品吸引学生注意,真正以“美文”打动学生。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大当代文学作品的比例,选择接近当代社会、接近现实人生的文学作品,增加时代感,以“美的文章”培养学生“美的情致”。

2. 改革教学教法,把“美的形式”融入教学方式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平面式的,以讲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教育手段带来了新的变革,多媒体的应用正越来越多地走进教学课堂中。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方式,可以把平面式的教学改变为立体式的教学。在介绍相关作品的同时,可以加入图片、音乐和影像资料,用更加感性的方式吸引学生;还可以播放和作品相关的电影、电视,真正把“美的形式”融入课堂,用“美的形象”去教化大学生,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3. 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感。

除了以“美文”、“美的形象”去感发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去创造美、欣赏美、评价美,成为美的参与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也可以选取带有争议的作家和作品,引导学生讨论、评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以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去深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说:“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5]这种内心的“诗境”即是对于美的向往,有了这种对于美的向往,才能更好地去创造美、追求美,而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正是美育的目的。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改变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力求把大学语文和美育相结合,真正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春彦,李素娟,王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从部分高校问卷调查谈起[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下).

[2]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5.

[3][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4][德]席勒.席勒散文选[M].张玉能,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235.

浅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美文与美育

0 引言

语文教材中优秀篇目比比皆是,蕴涵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利用其优势和长处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昂扬的情趣,才有无尽的吸引力,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结合《荷花淀》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创建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对学生施以影响,因而有利于调动学生产生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首先要精选审美媒介。进行审美教育必须借助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其传导作用。审美媒介多种多样:就教学来说,教材就是媒介;就教法来说,运用的各种手段即是媒介。就教材而言,应根据各种文体的特点,选出可供品味咀嚼的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内容作媒介,或者按类把零散片段组合成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媒介。其次要渲染审美气氛。教师要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意趣横生的人事、形象逼真的动作等创设审美情境,渲染审美氛围,创设出特有的审美情境。这种情境氛围既能够使学生处于情感感染之中,以情动情、引起共鸣,又能够在和谐愉悦中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

《荷花淀》取材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战争就意味着流血,就有牺牲。但通读小说,作者没有着力刻画残酷的战斗场面,而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比比皆是: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战争与和平的巨大反差无疑就是本文教学中审美情境的最好切入点之一。

2 激发审美情趣

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是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课文中包括水生嫂在内的五个妇女的对话,把几个憨厚朴素的农村妇女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我们听到的是近乎幼稚的语言,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心灵感触到的是她们对丈夫的牵挂和对爱情含蓄地表达。能发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等于发现了美。

3 激起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对于审美追求、真理追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才能强化审美活动的内驱力,才能谈得上审美教育。在“夫妻夜话”一节中,对水生参军,妻子由不理解到理解,由困惑到支持,联系写作背景,就不难发现人物内心转变的轨迹:先国家后小家。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境界就是美的最高境界!

4 诱发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应该是客观的对象,而应该是自我的情感。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惊异感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为了达到激发审美体验之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了如下两种方法。第一:设计审美论题。意思是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色,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多个审美论题,供学生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鉴赏评析时自由选择,效果不错。我在教学《荷花淀》时设计了《荷花淀的人情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话传神、情深意切》、《荷花淀.对话描写比较赏析》、《水生夫妇的爱情观》等论题,从多个角度使学生产生美的启迪与体验。通过选题鉴赏,学生们普遍认为没有强迫接受知识之感,思维有自由飞翔的天空,因而愿意倾心赏美,并能够陶醉于趣味无穷的体验与想象之中,作称心快意的审美品味。如此,也正合乎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说法。第二:寻找审美亮点。美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如果不善于或不能够寻找出审美亮点,就不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要对美的媒介有美的体验,必须具有美的审视力。教师只要重视知识的多点项的指导,多角度的引导,多方位的比较等思维方式的训练,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提高审美能力

当代青年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他们既易受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也易受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这势必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准确理解。有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这可以说就是受错误的审美观念毒害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清除这些不良的消极因素,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以便正确地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要准确地理解美,鉴赏美,必须要有准确地把握美的性质的能力。由于美的性质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不仅要观察他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他的内在本质。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以其语文能力为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要让学生领会、欣赏作品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

总之,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可谓“美文”,是审美的客体,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教学是二者沟通的桥梁。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和美的表达力;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所必需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志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可以“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不仅是美育的重要手段,而且历来都是感化青少年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同时,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广丰.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中国教研交流.2007年第3期.

[2]黄冬.重视美育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文教资料.2007年36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9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以有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责无旁贷,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密切,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的提法是不错的,“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等便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产生种种困惑,如1篇游记教完了,于是总结说:“文中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怎样呢?……”难道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学生的确深受教育了吗?再说,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也就不宜一律牵强地给所有的作品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遇到的情形。然而有1种因素能够贯穿于诗文的始终而无所不在,这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一言以蔽之,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入、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其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青年,使他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人。有一位科学工作者曾经说过,就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使自己深受大自然的洁净美丽,并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的。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从这文教学中的德育的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地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主。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转化有培养。

(一)形象美蕴涵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到接受审美教育。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如《古井》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东头的古井,附近是络绎不绝的担水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家乡的

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在教学《小珊迪》时,我边吟诵课文,边播放抒情的曲子,让小朋友在音乐中,诱发情感,体会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

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教师在领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用紧扣课文主题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课,并适当配合一些体态语言,同样能引起小朋友有效感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优美的语言是从精彩的词句中品味出来的。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触摸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盲童留连于花繁叶茂中”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触摸这一词语,写出了盲童对触摸春天的感触,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样触摸春天的。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三)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细读默念,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观潮》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杭州真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说杭州西湖就好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二、联系实际,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使学生从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几乎囊括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的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和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的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创造美要靠丰富的想象。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创造美呢?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提高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语句优美的文章还需要多作解释吗?此时与其让学生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不如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妙处。于是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地点拨提醒他们一边欣赏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感情,一边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再现北大荒的秋天之美,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再创作的快乐。

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我也做到了尽善尽美,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兴趣阅读抓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二)读好书好读书,审美观悄然而生。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在阅读中萌发的。

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读。言显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着他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及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读。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无声的读,即默读。默读较利于理解内容和中心。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则应要求学生琅琅地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记忆精彩句段内容,想象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抓意境想象读。为了引人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描写。如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情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传神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思绪,使之生发想象和联想,得到美感体验;有的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命运或作品的旨意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让读者体味、辨析、感悟。因此,阅读作品中这部分内容,应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例如,在教《台湾蝴蝶》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它们成群结队在树木花丛间、山石溪水畔偏偏起舞,犹如片片彩霞,在空中袅袅飘动。”“这些蝴蝶谷温暖如春,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野草翠绿,鸟语花香,环境十分清幽”这两句话展开想象,把头脑中能想到的蝴蝶样子及其周边环境通过添画方式表现出来,使原来由三个个体组成的单调板画顿时活跃起来,黑板上出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大小蝴蝶,它们形状、颜色、飞行的姿态各不相同,山、石、水、花等组成的背景更是烘托出一片群蝶飞舞的热闹场面。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激发,他们在平淡之中发现了神奇,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满足,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审美对象外现的形、质、色,还有画面所内涵、所跃动的灵性之美。

抓构思、布局联系地读。小学生口述见闻或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教师总叹学生说话、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划篇布局能力差,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文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使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如下三个步骤:

1、指导观察;

2、启发讨论;

3、完成创造。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先给学生一天的观察时间,让他们寻找观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课启发学生当堂讨论,由于学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备。因此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有的说,我的妈妈长得美;有的说,××同学的心灵美;还有的说,家里的某一盆花长得美。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思路打开,创作热情高涨,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完成对美的创造。

四、在生活中体现美,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上的格调和趣味。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就形成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美同样存在于童话故事中,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摹仿性。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的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二)审美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对比的方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讲的是有一只花公鸡,长得很漂亮。它先后去和啄木鸟、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啄木鸟忙着给树治病,小蜜蜂忙着去采蜜,青蛙忙着捉害虫,它们都不跟公鸡比美。公鸡不明白为什么,去问老马。老马告诉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公鸡听了老马的话,再也不去比美了,它从此以后每天早起给人们打鸣报晓。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一是把爱夸耀自己美的公鸡与爱帮人们做事的啄木鸟等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公鸡以前的表现与后来的表现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融会贯通,并努力提高自己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体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再创潜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考 文 献

[1]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2]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李文倩,《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4]盛雪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3期

上一篇:2018国内十大热点新闻下一篇:《事说师生关系》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