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学

2024-07-17

美育教学(精选12篇)

美育教学 篇1

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集音、形、义为一体的表意文字,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在小学写字教学中对学生介绍汉字的优美特点, 有益于学生陶冶情操, 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因此, 在写字教学中, 教师应深入挖掘课程的审美因素, 在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美育的渗透, 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我国的汉字、汉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 能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汉字是依象形会意为本源的, 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汉字中的智慧含量, 感受汉字的严密体系及其形体美。

1. 激趣感受美。

汉字历经千年的演变, 她的字体形象而丰富,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特别是汉字有趣的构字规律, 可以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使学习充满智慧与活力。比如教“聪”这个字时, 说“聪明”的“聪”是耳字旁, 除认真听, 还要用眼看、用口说、用心想, 这样就使人聪明起来了。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它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教学时, 老师可以以这样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构造, 感受汉字的组合之美。

2. 品味汉字笔画美。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 书写起落有致, 形态万千, 笔画美则字美。在教学时, 老师应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书写汉字的笔画变化特点, 然后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的这个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欣赏美的过程。在书写时, 老师要注意指导运笔方法, 一般在起笔、转折、提、钩时稍重, 稍慢;在行笔过程中用力均匀, 在写撇、提、钩的收笔时, 要稍轻、稍快。如, 在教弯钩这笔画时, 我以“手”字为例, 在田字格里范写前,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手”的第四笔, 即弯钩;接着, 我边范写边讲述弯钩的写法:落笔需顿一下, 然后运笔下行时, 笔画向右鼓起呈弧形, 像一抹月牙儿, 行至出钩处, 稍停, 随即提笔出钩。老师通过示范书写, 向学生展示,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笔画的美。

3. 赏析字形结构美。

字形结构对字的美观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字都有着不同的结构, 长短参差, 疏密均称, 左右避让。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 感知每个汉字独特的美学特征。如“森”字, 三个“木”各不相同, 各有变化, 彼此谦让, 彼此包容, 既平稳牢固, 又给人以层层叠叠、树多茂密的形象感。这样形象的字形能让学生产生欣赏地愉悦, 激发想象思维, 从而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 进而有了模仿书写的欲望, 达到书写美观的目的。其次, 写字是种视觉艺术, 练字先练眼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名师的字帖, 在观察中比较, 在比较中练习, 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从而提高书写能力。

二、科学指导, 培养良好的品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好字, 对学生识字, 记忆字形, 理解字义, 掌握词汇,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真工整地书写, 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写汉字, 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写字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有重要的作用。

1. 创设美的氛围。

受魏书生讲学中强调的写字四字诀“松”、“静”、“匀”、“乐”所启发, 我将其改为“净”、“匀”、“松”三字诀。我强调, 在练字之前一定要把桌子收拾干净, 在练字结束后一定要把书写文具整理干净, 这是“净”字诀。我鼓励学生在练字之前做深呼吸, 促使呼吸均匀, 以此确保心情宁静。为了使孩子练字时能忘却“任务”, 我在学生练字时会选放节奏舒缓、情调雅致的中国传统民乐来作为伴奏。

2. 形成优美的姿势。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 不论在身体上、心理上都不健全, 因此更应教好学生的写字姿势, 执笔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呢?在每节写字课上, 老师都应强调写字姿势的重要, 并通过挂图和老师的演示,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 感受写字的姿势美;再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和图上的同学比姿势美, 跟同桌比姿势美, 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美的启发, 在对比中形成美的意识。

3. 培养做事严谨、认真的品质。

写字教学能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修养, 其育人功能无处不在。在学生每一次写作业时, 我们许多老师都在不停地提醒:“注意写字姿势!”“一尺一寸一拳……”“作业要端正整洁, 不能乱涂乱抹!”低年级的老师会对学生说:“写字不能心急, 要一笔一画, 认认真真地写, 字要写得端端正正, 清洁整齐。”这便是审美教育, 这便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我们老师只要责无旁贷地指导, 持之以恒, 潜移默化, 自然会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脚踏实地、办事认真、工作细致、观察周密的人。

4.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良好学习习惯。

练字者都知道:“一笔不慎, 整字皆败”。所以写字时, 写字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对每一个字的笔顺笔画都有个数, 而且还要静心、专心、全神贯注, 切忌烦心、粗心、心浮气躁, 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和心中杂念, 学生长期在这样的心态中练字, 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专心致志、凝神静气的品性。

5. 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

练字的过程耗时长、内容枯燥, 不是偏旁部首, 就是间架结构。因此, 有些学生灰心泄气时, 老师应采取很多种方法和方式鼓励他们、表扬他们, 使他们增强信心, 继续努力。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即语文, 语文就是生活。

美育教学 篇2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1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熟悉的旋律荡漾在耳边,我不经跟着轻轻合唱。

为提高青少年审美素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5月23—24日,职教中心全体学生线上参加了由中央文明办三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美育云端课堂”活动。

在“美育云端课堂”中,我欣赏到了多所音乐院校师生及陕西延安、山西吕梁青海化隆等地中小学生在网上共同合唱的抗疫作品《我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10所音乐学院以“音有爱、乐先行”为主题的线上展播。作品歌唱祖国山河、传递团结友爱、增强战疫信心,同时,又以《黄河大合唱》和《白毛女》为主题,连线音乐名家,讲解“黄河”故事,传红色文化,弘扬延安精神。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听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艺术点亮生命,美育丰盈人生。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幅幅历史铭刻的画面,真切感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心中那份为艺术献身,为祖国高唱的伟大情怀。延安精神、红色文化、爱国情怀必将厚植于我们的心间。用艺术致敬延安精神,用美育传承红色文化!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2

美的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说具有特殊的作用,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素质已成为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素质,会影响一个人的审美观念、审美心理以及情操、思想作风和价值取向等素质的健康发展。

音乐美育的基本性质音乐美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音乐艺术内容,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音乐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音乐美育坚持德智体美等诸育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情感与认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它不是狭义的技艺性教育,不局限于培养训练学生的音乐才能和技巧,而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善和和谐个性的人。

智者普罗塔哥拉认为:“音乐教师不只是教会学生识谱、唱歌,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音乐学习中养成自制以摒弃一切陋习。通过和谐的旋律来陶冶性情。)音乐美育应该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完善其个性,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玩味和领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音乐美育如何促进人向善呢?我们知道,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社会舆论和行为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它往往只诉诸于人的理智,总是以说教形式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和客观社会的价值标准,其教育手段和形式显得呆板、严肃和单调。而要使道德教育真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扎根,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想灌输和道德训诫的方法,已很难完全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要使人们的言行、情感、思想意识等自觉地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音乐审美教育将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音乐审美教育既不带任何强制性,又不带个人功利性,它是在诉诸人的情感和唤起人的情感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方式来培养和完善人的道德人格的,因此,它对人的感染力强烈、深刻、持久

音乐美育作为一种由外至内都体现着自由的感性形式,不但在其中积淀着美和智,而且也潜藏着善。音乐美育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良知和德性得到积累,并进而凝聚和积淀为一种自由的道德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使人逐渐变得更为纯真和善良。人们希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构筑起一个完善的心理审美心理结构,使其具备强烈的音乐审美感受力和敏锐的音乐审美判断力。这样,人们在接受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就可以把音乐的美感和他们体验到的快乐吸收到心灵之中,并且逐渐使自己的心灵、德性和行为变得更为完善、更为高尚。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3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1)人的美。(2)劳动产品的美。(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同社会功利性的联系较为曲折。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4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精妙绝伦的翡翠,除了拥有卓越的“先天条件”外,当然也需要后天的精心设计和细心雕琢。好的雕刻工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让翡翠的价值更上一层楼。比如《青云得路》翡翠,作品俏色运用巧妙,黄,紫,绿三色合一。雕琢人物精细、传神,动作造型也是自然舒畅。图案选自传统题材,寓意吉祥。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仔细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认真用耳朵去聆听,总会发现些什么。我们用心去观察我们自己,会发现每天都不一样,总是会有细微的变化。当我们真的用心去领悟其中的意境是,真的会触动我们的心灵。《父亲》这首歌,我平常是有在听的,但是只是为了其中的旋律优美,而去听。但是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看着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这个节目,当时是古巨基在唱着这首歌,我用心去聆听,听到最后我眼泪刷刷的往下流,真的控制不住,最触动我的泪点的是这么一句: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他变老了。这句真的很触动,想着自己的父亲正在慢慢的变老,而自己缺没有任何办法去改变这个事实。

当我们用心去领悟了,真的会有所收获,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5

此次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携手近三百余家艺术院校,十几家著名央地艺术院团,近万名海内外艺术家,八大艺术门类,在六天里通过网络云传播推出四十余场、上百小时的精彩节目,彰显艺术为人民,用艺术致敬延安精神,用美育传承红色经典的主题。

“美育云端课堂”开幕式主要通过对交响合唱《我们》《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三部音乐精品的讲解、欣赏,拉开5。23艺术节美育盛宴的帷幕。

《我们》

首先俞峰院长介绍了合唱艺术的特点,请出了《我们》的词曲作者、中央音乐学院李小兵教授介绍《我们》的创作情况,随后播放了这部当前抗疫音乐力作——云合唱、云合奏《我们》,俞峰院长执棒,集合全国100多所音乐院校共万人师生组成的云合唱团演唱,朗朗、秦立巍、吕思清等著名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国内著名演奏家和乐团首席及国外著名校友等二百人组成的云乐团演奏。深情的旋律、激情的演奏、宏大的音响,极具感染力,收获满屏点赞。

《黄河大合唱》

开幕式主体部分是俞峰教授讲解诞生在延安鲁艺的、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红色音乐经典《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演出情况,著名歌唱家雷佳讲解同样诞生在延安鲁艺的红色经典、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表演、复排等情况。

俞峰教授在讲解《黄河大合唱》时播放了新华社制作的国家相册《黄河大合唱》,通过珍贵图片再现《黄河大合唱》创作、演出情况,播放欣赏了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指挥中央乐团的《黄河大合唱》经典版本视频片段——《黄河船夫曲》。

《白毛女》

开幕式下半场俞峰教授请出解放军文工团副团长、著名歌唱家雷佳,由她讲解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排演、传承。

谈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情趣 审美观点 加强培养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方法、表现技艺的训练,而且要加强学生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培养,以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呢?

首先,透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心灵美。人物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既是社会的产儿,又是大自然的产儿,因此,人的美就包括社会的心灵美(内在美),又包括自然性的形体美(外在美)。但从中学生的作文实际看,他们大都比较注意捕捉人物的外在美,像"长长的辫子"、"水水汪汪的眼睛"等字样在作文中常常出现,而对心灵美却表现不够,甚至会歪曲一个美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人的重要本质是内在美,不能把目光停留有外在美上。要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教育他们:"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漂亮的外表。"人物美的实质在于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美。例如,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为美的形象。《愚公移山》并未勾画愚公的外在形象,他的美在于"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毅然决定"毕力平险"。他挖山的目地是为了开辟道路、方便交通,既利于自己行走,也方便了邻人,因而这种理想是崇高的。

教师要提倡学生 写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的人物。契诃夫说过:"人应该什么都美,容貌、衣服、心灵、思想。"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有千百,各种各色。的确有一部分人,不仅相貌美丽,内心也善良,是美的统一,美的楷模。但是,也确有一部分人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还有一部分人相貌漂亮,而灵魂丑恶。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以相貌的美丑来作为判断人物美丑的标准,而要通过观察人物言行来看他是美是丑。因为人物的内在美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美、语言美表现出来的。

美的人物不仅仅是指那些英雄人物,在周围普通人的身上也都有美的闪光。在生活中,到处可见美的人:忘我劳动的工人、农民,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认真听课的学生,礼貌待客的服务员……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美来。

提倡描写心灵美的正面人物的同时,也不排斥写心灵丑的反面人物。因为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只是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美与丑。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认清美与丑,从而歌颂美的,批判丑的。

其次,培养学生领略自然风光的能力。中学生一谈起自然风光美,认为杭州的西湖,泰山的极顶是美的,长江的汹涌澎湃是美的,而天天目睹的环境却是一无美处。学生 写《初到校园》,因感知不到校园的美,便在施工的现场凭空添上一个枝叶繁茂、花香四溢的花圃。这说明,他们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还很不够,而这种能力需要多次有意识、有目的地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美具有极大的透发力。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得到美的享受,激起表达美的愿望。教師应和学生一起去观察、交流感受。

观察自然事物的美时,要引导学生发现形式的美。因为美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但自然美却更重形式。形状、色彩、音响、气味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因素。比如:花有绚丽的色彩美、婀娜的姿态美、诱人的馨香美等。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的多面性和易变性。既然自然事物本身具有多种形式因素,人们就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支发现它的美。不同侧面与人的关系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黄山,八音鸟的歌声与"兰香灯笼"的幽香使人感到优雅,山峰的突起与云海的变幻使人感到雄奇。这就是自然美的多面性。自然物还因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的美并不永恒。黄山的"枫松相间,五色纷披",随秋天的过去而改变;"来去无定"的雾气,翻腾变幻的云海,会霎那间化为乌有;雨后瀑布,因久旱而断流;校园里的扑鼻花香,会因花谢则消失。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才能准确地表现自然美。

观察的对象、范围应集中些,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入手;要帮助学生编拟观察提纲,理清观察顺序,选好观察角度,然后逐步提高要求。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为了培养学生感知自然美的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从不显眼的、看来平淡无奇的景色中去发现美。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做到情景交融。因为观察自然景物,除了它本身美的特征起作用外,还受欣赏者的生活体验或者愿望的影响。对于同一景物,不同心境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个人的心境不同,观察同一事物所得的感受也不同。因此,使学生写出不同的感受的作文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作文教学要提高学生表达美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表达美的能力呢?一是用教师积累的生活经验去点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火花。教师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用自己的审美体验、判断,进行诱发。比如指导学生写《我为此而自豪》,可以为伟大的祖国、五星红旗、万里长城而自豪,也可以为改革中涌现出的时代英雄而自豪,也可以为世界冠军刘翔而自豪,也可以为申奥成功而自豪,等等。在这里,教师一要用语言要素加一点拨,使他们进入联想和想象的境界;二要引导学生善于模仿。刚学写作的学生一定要从典范之作的思想、语言、技法等方面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语言文辞的模仿至关重要,因为写作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但是写作往往苦于语言积累不够,文辞贫乏,致使难以表达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要求学生多读优秀作品,训练语感,积累词汇,妙用语句。文章模仿也很重要。我们都有感受,有时当写不出东西的时,不必冥思苦想,而放下笔杆去翻阅一些有关文章作品,这将给你一个感情积累的机会,感情酝酿的时间,也是你得到文章启发的契机,写作思路往往豁然开朗。但教师必须耐心地给予模仿指导,使他们模仿不落俗套,有创见性,不把模仿当抄袭;三要让学生写自由文。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以命题作文为主要形式的,学生老是被动地接受作文训练。他们拿到一个题目,往往头脑一片空白,无从着手,于是任意编造。为文造情,时间一长,作文的兴趣消失殆尽,这就很难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这种情况急需改变。教师应布置学生写一些自由文,让他们有所想而作,有所为而作,有所求而作。比如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自找调查对象,安排时间采访参观,自拟题目成文。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又使他们从社会生活中受到教育。

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实施 篇4

一、准备

从美学角度讲, 美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又分别蕴含着诸多子因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例文, 文章以生活为基础, 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文章多侧面、广角度的基本内涵。

二、施教

在教学中, 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落实有赖于科学的施教程序。一般来讲, 美育教学的施教程序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析事———归纳———求真, 这是教的程序。”“讨论———明理———升华”, 这是学的程序。同时两者又是对应融合的。

1. 析事 (讨论) 。

所谓析事, 就是教师紧紧抓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点拨, 引发学生讨论, 以使其感知美的存在, 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知阶段。意在让学生知其然。例如茅盾的《风景谈》, 第一画面西北大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驼马的枯骨泛着白光”, 给人以恐怖之感, 并不美。

2. 归纳 (明理) 。

所谓归纳, 就是教师在析事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性意见, 明了美的真谛。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悟阶段, 意在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再对《风景谈》作进一步分析, 可引导学生去认识:人是美的主体, 他可以使西北高原不美的沙漠变美, 也可以使西北高原静态的浅层美变成动静相宜的深层美, 从而深化了课文“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的主题。

3. 求真 (升华) 。

所谓求真, 是指教师在析事、归纳的基础上, 借助于旁证和激励等手段, 谋求学生认识和升华。这一阶段是美育教学的感想阶段, 意在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可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家为什么能兀兀穷年笔耕不辍?为什么宇航家能明知危险而笑登太空?是美启发他们的创造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三、控制

美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精妙绝伦的翡翠,除了拥有卓越的“先天条件”外,当然也需要后天的精心设计和细心雕琢。好的雕刻工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让翡翠的价值更上一层楼。比如《青云得路》翡翠,作品俏色运用巧妙,黄,紫,绿三色合一。雕琢人物精细、传神,动作造型也是自然舒畅。图案选自传统题材,寓意吉祥。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仔细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认真用耳朵去聆听,总会发现些什么。我们用心去观察我们自己,会发现每天都不一样,总是会有细微的变化。当我们真的用心去领悟其中的意境是,真的会触动我们的心灵。《父亲》这首歌,我平常是有在听的,但是只是为了其中的旋律优美,而去听。但是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看着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这个节目,当时是古巨基在唱着这首歌,我用心去聆听,听到最后我眼泪刷刷的往下流,真的控制不住,最触动我的泪点的是这么一句: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他变老了。这句真的很触动,想着自己的父亲正在慢慢的变老,而自己缺没有任何办法去改变这个事实。

当我们用心去领悟了,真的会有所收获,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教学与美育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关系 做法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就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因此,语文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且“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教学的特点,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公民呢?这实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几年来,我用美学的观点研究语文教学,运用审美的手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一、描绘艺术形象,使学生鲜明的感受美

怎样使学生鲜明的感受美?要认识美感的突出特征,就是美的直觉性。当你看到一轮明月高悬在夜空中,当你听到悠扬洞箫声从远处传来,你就会凭直觉自然地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这就是一种美的感受。要使作品的艺术境界活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凭直觉感受到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让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形式应该是表情朗读课文和生动形象地描绘课文内容。这样引导的美感能使学生倾心于课文本身,有助于培养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课文中自然地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比如,朗读朱自清的《春》,“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花满地是的,红的象火,粉的似霞……”这样描述,就可能将生动的画面映入学生的脑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便能引起强烈的兴趣,并受到教育。再如,我们讲《沁园春·雪》,可以先将准备好的“雪景”与“雪后天晴的景色”利用幻灯显出,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享受;然后让学生朗读古代描写“雪景”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再放《沁园春·雪》的配乐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伟壮丽景象。从而使学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伟大的祖国,也激起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二、寻找美德题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新编语文教材中,只要潜心研究,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题材比比皆是。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思想,要依据教材中自身的内容,有意强化,但不生拉硬扯,要自然而然,潜移默化,顺理成章地进行教育。学生自然在长时间反复接触中,逐渐形成崇高的传统美德,分辨是非,净化自己。

例如《我的老师》中体味出一个教师纯真的爱。《小麻雀》的作者同情弱者,救助弱者,与那种以强凌弱的霸道行径形成了强烈而鲜明对比的美德流露于字里行间。

语文课进行美的教育不是外加的,而是从语文本身挖掘出来的。这种美的因素,有时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在相当多的议论文中也有。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找课文中的因素,运用文章的魅力,去加强对学生的教养与情操的熏陶。语文教材离不开情和意,要使学生接受,主要从打动感情人手,从中引导学生领悟文中的主旨。通过情的感染,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并深刻的感受美。

又如,《荔枝蜜》的结尾这样写道:“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这里蜜蜂酿造生活的含义,仅靠词汇及其搭配本身是难以理解的。教师要启发学生把蜜蜂和老梁等劳动者联系起来,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比照,从而对蜜蜂的赞美之情便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样,不仅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而在审美活动中也领悟到了全文的主旨。

三、培养想象能力,丰富审美享受

美感过程中的认识与体验是统一在想象中的。想象越活跃,理解越深刻,情感体现就越强烈,人们的审美享受也越高。一篇有高度表现力的作品,通过想象,可以把人带进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引进光彩夺目的想象世界。这是想象中的“再想象”,即根据语言的表达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有关事物的想象。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反映生活的文章是培养創造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不见一个“喜”字,而处处皆显喜意。好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么温柔,多么有人情味呀!言简意丰,余味无穷。学生也许还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教师却要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以《春雨》、《雨中情》等题目进行写作,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可面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却感到没啥可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再创造的能力不高,形象思维能力不强。培养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美,写他们生活中感受至深的人和事,特别是写新人新风,学生就会在创造和想象中得到美的享受。当他们完成一篇作文,写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物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就受到了美的陶冶。

把美育融于语文教学 篇7

那么,如何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呢?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的。

一、用美的课堂语言营造美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之前,我总是尽力设计一些或优美、或富有哲理的语言,有时作为导语引生入文,有时作为过渡语巧妙衔接过程环节,有时作为结语警醒激励。这样,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使之心理愉悦,情感升华。例如,我在组织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时,拟了这样一段话来创设活动情景:青春,一个多惹眼、多富有活力和想象力的词眼。高亢的歌喉、轻盈的步伐,言辞激烈的辩论、热情滔滔的演讲。挥笔在学习的赛场、奔跑在奥运的绿茵场……如此引导学生搜索一幕幕青春勃发的情景,激起学生的青春豪情。在活动过程中,我一步一步地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最后在活动结束之际,我又用这样一段话作总结:青春,是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瑰丽的光芒映照着我们灿烂的面庞。青春,是一汪汹涌彭湃的大海,雪白的浪花激荡着我们奔放的热情。青春,是一首余韵不绝的歌曲,跳跃的音符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感受优秀儿女的青春风采、吟诵多情诗人的青春华章,我们感悟到:青春需要珍惜把握,青春需要奋斗进取。我们要用智慧和汗水谱写青春一一这人生的第一序曲,让生命的辉煌从此闪耀。如此趁热打铁,点燃学生奋斗的火焰,让每个心灵充满希冀与信念,岂不是获得了一种崇高的心理情感?

二、用美的朗读吟诵体味美的情感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读得好不好,就可以看出他理解得透不透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美的朗读吟诵,指的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传达作品中或悲或喜、或哀或怨的情感。特别是在教学优美散文和古诗文时,我更注重学生的朗读体验。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点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朗读时,有同学指出:节奏读得鲜明,但没有读出感情。于是我及时提问引导:那么到底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又该如何读出这种感情?学生一时也回答不好。我继续给学生朗读揣摩的时间。经过学生揣摩并相互讨论后,学生明确应读出恬静、淡泊、悠然自得的情感,但就是不知如何把这种情感传达出来。这时,教师就得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把美的情感通过声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受到实实在在的感染。于是我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听读比较,判定哪一种读法更好,然后还引导学生分析两种读法的区别。学生在分析中学会了如何通过声音的轻重、长短、缓急变化来传达不同的情感。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再来体味文中美的情感,用美的吟诵带给我们自己心灵的激荡,悠悠然、陶陶然,醉在其中。教学中,我常以读课文为突破点,以美读促进理解,以美读加深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读中陶情冶性,形成高尚的情感志趣。其实,读不仅可以体验文章的情感美,还能体味文章的形象美、音韵美。加强美读,确实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用美的电教素材创设美的意境

现代的课堂教学,多媒体电教手段风靡一时。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只有通过多媒体演示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电教手段也只是教学辅助方式之一。我在运用这一辅助手段时,注重它优于其他手段的可观、可感效果。所以,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通常是用来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用扣人心弦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撩人心魄的画面来演示情境,用动人心旌的文字来阐释情境。这些美的电教素材的组合,既打破了教室35平米的空间局限,也超越了课堂45分钟的时间界限,引发了学生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美的意境,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获得了巨大的身心愉悦,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冲动。我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常为学生选配一些经典的古曲,让学生在悠然的意境中读出古人的雅致和心绪。在鉴赏和练笔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幽邃的画面中捕捉交灵的情感火花。渐渐地,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品格。

语文教学美育浅谈 篇8

关键词:语文,美育,功能,现状,措施

美育即审美教育, 又称为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 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内容, 是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陶冶情感, 完善和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语文教学活动在大众抑或大多数教师心目中都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 是一门工具学科。然而,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在于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教育部2001年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观念, 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自由活泼的个性,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 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是学校教育核心的、最终的目的。也是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不应忽视的责任。

语文课程的美育是通过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来逐步地培养, 这种活动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进行的, 虽不像音乐、美术等专业课程那样明显, 但是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材中的人、事、景, 都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吸引人、打动人, 这些形象作为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它们一方面具有美的感染性, 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这种思想倾向性是利用生动的形象进行某种思想的宣传、灌输, 当学生在领会形象时, 便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就受到了一定的美育教育。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 使枯燥的文字学习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感官满足, 感染、吸引学生的情感, 在学生心灵打上美的烙印, 学生也会逐渐对语文课程本身产生向心力, 从而亲其师, 乐其道, 对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现状

当前,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强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 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视智育、轻视美育的教育观念却根深蒂固。小学生在美育方面的缺失太多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现状又如何呢?

1. 忽视教材美育内涵的挖掘, 隐性追求教学质量

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本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出发点, 但在打着质量是生存根本, 没有质量哪来素质的口号, 不合时宜的教学评价标准仍然像孙悟空戴的金箍一样紧紧地锁在每一位教师头上。在这种环境下, 一些教师, 口头上高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 手中高举着教改的旗帜, 而实际上进行的依然是追求高分数的应试教育。教师对知识性的内容唯恐学生稍有疏漏, 反复讲, 反复练习, 对于教材中包含的美育内容则避重就轻, 蜻蜓点水似的一点而过。

2.校内外美育实践难以实现

当前, 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素质教育搞得再好, 学校出了安全问题, 会马上招致上级领导, 学生家长, 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与责难。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学校根本不敢讲可以干什么, 只讲不可以干什么, 甚至课间活动都要求教师在校园里巡视, 监督学生有没有不安全的行为和活动, 生怕出一些事故。学生校内活动处处被“安全”的大棒子控制着。校外的活动同样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双重管制。三四年级的学生, 连我们北方常见的榆树和杨树都很难辨得清。一些农村孩子原本常见的采集、捕捞、种植、养殖活动, 早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3.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美育理论修养亟待提高

我调查、访问过为数不少的老师, 在他们心目中美育是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 美育的任务怎能让语文学科承担?对“美育”的认识非常肤浅, 美学常识知之甚少, 美育的理论水平几乎为零!教师有关美育理论的水平急需提高。

三.小学语文学科美育实施的途径

其实,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 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美育任务就不难完成。

1. 挖掘教材内在的美育资源

从教材的内容安排和编者对具体课文颇具匠心的选择, 不难看出现行语文教材中包含着美育内容, 这些内容作为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它们一方面具有美的感染性, 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带一定的思想倾向性。这种思想倾向性是利用生动的形象进行某种思想的宣传、灌输, 只要我们教师能摆脱单一的“成绩意识”, 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内涵, 以美育德、以美引善求真, 教材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 都能通过生动的形象吸引人、打动人, 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领会形象时, 学生不自觉地受到思想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的形象的感染力来吸引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身心结构发生相应的转变, 从而在学生心灵打上美的烙印。这样做的话, 语文学科的美育任务和目标就不难实现。

2. 注重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师形象蕴含的美育资源

教师是美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师形象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美育资源。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知美、欣赏美,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能力, 决定了教师的榜样在学生形成审美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流畅的教学组织, 优雅庄重的形象和谈吐, 漂亮的板书, 甚至得体的服饰都能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愉悦的快感, 给学生的感官造成一种满足感, 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的作用。

拿最常见的朗读课文来说, 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 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 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 美的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读得有感情, 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 使学生在读中再现课文描绘的意境, 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观念,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感情。再次, 教师可以辅以视频、音乐、画面以及游戏等手段,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 帮助他们进入课文情境,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当然, 仅仅依靠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教材中提供的美育内容, 有很多需要在课外才能得以完成。如对大自然中蕴含的美好山水、园林、天气景色, 可爱的动物, 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等等, 在社会生活中蕴含的感人至深的人和事, 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身的参与才能触发学生的真情。

四.保证小学美育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

1.彻底改革学校考核制度

学校的考核制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指挥棒, 陈旧、落后的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语文学科贯彻和落实美育任务的拦路虎、绊脚石。只有摒弃单纯的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应试能力的培养,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2. 开放师生教学活动的时空

针对语文学科美育教育的现状, 我认为除了要求教师要做好在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之外, 还要动员所有参与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成员的审美意识, 大力解放思想, 去掉束缚在广大师生身上的绳索, 为师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热情的服务和周到细致的生命安全保障, 让广大师生能够在校园内外广阔的世界里去接触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 在社会的广阔的大舞台了解美、接触美、感受美, 从美好的大千世界中汲取“美”的营养, 增强对“美”的辨别能力, 提升美的素养。

3. 教师培训

为保证小学美育内容全面实施, 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在提高教师美育理论水平和加强教师自身美育修养方面, 教师进修管理部门要加大培训的投入力度和培训范围。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美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篇9

一、形象性

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的, 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 引起人的美感, 因而它具有形象性, 可感性, 直观性的特点。各种类型的美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没有美, 我们看到的美的事物, 美的内容, 首先我们看到了它的样子, 样子好看, 美丽, 我们就有兴趣, 我们就想看, 它给予我们以美的感觉, 美的享受, 越看越想看。历史教育也是这样, 有了这种感觉, 就能把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起来。

一是要具有可视的效果。课本上的插图、图片、人物、建筑、科技成果、出土的文物等都具有可以直接看到的效果。如讲“唐三彩”, 可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彩图, 学生看到了黄、绿、青三色, 就比较容易形成美感。如若能让学生再亲眼看一看“唐三彩”的出土文物或者模型, 不仅看到色彩, 而且看到立体形状, 审美效果就会更佳。

二是语言要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教师通过语言, 能把历史事件讲的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如讲斯巴达克, 如何树立斯巴达克的形象呢?可以这样描绘“这位奴隶英雄是色雷斯人, 个子长的特别高大, 金黄色的头发与金黄色的胡子几乎连成一片, 声音洪亮。脸上总是带着坚毅的神采等”一位起义者的英雄形象就体现出来了。“斯巴达克从黑色战马上跳下来, 他在沉思中抚摸着马头, 像有千言万语要对这匹跟随他出生入死的战马说, 然而, 他又是默默地用自己的头靠近了战马的眼睛, 依贴在战马的嘴边。突然, 斯巴达克怒目炯炯, 一跃上马, 拔出利剑, 果断的对战马说:‘如果我胜利了, 我可以从克拉苏那里得到更多的战马。如果我失败了, 我决不能让你成为俘虏!’”斯巴达克一剑向战马的尾部猛刺, 战马在嘶叫中向前冲奔, 斯巴达克挥剑招呼战友:“冲啊, 杀死克拉苏!”斯巴达克的英雄形象就显示出来了, 有声有色的描绘使学生身临其境, 就好像我们面前真的出现了斯巴达克这个英雄, 在万马军中纵横驰骋, 如虎入羊群, 所向无敌。

二、情感性

情感是人们认识转化为行动的连接点。审美教育正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它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因此, 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

历史教师讲课要带着感情, 带着激情去授课。最好能达到身临其境, 把我们师生融入到其情境中去, 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就像讲我们自己的故事, 置入其境, 感受那些事情, 来龙去脉。不要当旁观者, 在讲别人的故事, 显得无关紧要, 漫不经心, 没有热情, 没有激情, 就得不到预期效果。

讲述巴黎公社, 用欢快激动的感情讲3月18日革命的胜利, 用热烈兴奋的感情讲3月28日巴黎公社的胜利, 用愤慨激怒的感情讲五月流血周中匪徒对公社的残杀, 用自豪崇敬感情讲公社战士保卫公社的英勇斗争, 用悲愤痛惜的感情讲公社的失败及其血的经验教训。教师在讲述巴黎公社的时候, 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 起起伏伏, 学生也随着教师的感情变化而变化, 使学生感受到了巴黎公社社员为保卫公社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 感受到了公社社员的那种主人翁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一次伟大尝试波澜壮烈, 令工人阶级向往。

总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教师动情, 学生情动, 触景即生情, 用情去感受, 审美教育从“动之以情”着手去拨动学生的感情, 激起学生的热情通过我们长期地有意识地指导, 就能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迪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对美好的事物无限向往, 无限热爱。

三、愉悦性

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寓教育与娱乐之中, 寓教育与美的享受之中。美育主要是靠美的事物的感染, 是出于审美者内心的愿望和要求。游一处名胜古迹, 听一首动人的乐曲, 看一幅迷人的图画, 读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 看一场婀娜多姿的舞蹈, 都能引起人的愉悦之情, 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正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欢乐之中, 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陶冶, 接受了教育。因此, 开辟第二课堂, 经常性地带学生走出课堂, 到田园中去, 到历史古迹中去, 到传统教育基地去, 到红色旅游景点去。使学生感受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 悠久的历史, 可爱的家乡。亲身体会我们祖国的美好。第二课堂的效果比纯粹的说教, 直接告诉学生什么什么, 效果要好得多。

一首《抗日战歌》再现了在人民战争路线指引下, 武装斗争的烈火遍地燃烧, 人民战争的大海怒潮汹涌, 亿万军民举旗挥戈, 痛杀敌寇的宏伟场面;一曲《过雪山草地》激起了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思想境界的崇敬;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使学生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是领路的旗帜、航行的风帆, 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并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信念。我们提倡多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能使课堂丰富多彩, 气氛活跃, 使课堂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生动, 活泼, 明快。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愉悦, 并使学生获得了思想上的教益。如果能够组织力量编制一套配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以形象为主、以感情为主、以欣赏为主的多媒体系列设备, 那么,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定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显示出新的活力。

论美育与语文教学 篇10

一、充分展示教师美, 诱发学生的感受美

当今的学生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不够的, 还应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浓厚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审美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才会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培养, 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美的爱好者, 更是美的体现者, 把美的仪表、美的语言、美的板书、美的人格、美的情感、美的行为、美的教学情景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传递给学生, 发挥榜样的作用。

1. 注重仪表之美、服饰之美是教师永恒的话题。

教师走进教室时, 不应随随便便而不修边幅, 不应懒懒散散而自命清高。上海某校要求女教师化淡妆。像演员上台演出一样, 教师上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完美的形象, 让衣着服饰、举手投足都显出美的魅力。近日, 武汉一所中学明令禁止女教师穿黑丝袜, 教师得体着装惹争议。时尚有度, 教师着装得体最关键, 吊带衫、低胸、露背装、露脐装、超短裙及短裤、单薄透明的衣衫、过于紧身的服装、凉拖抑或特别高的高跟鞋都不适合教师的身份。此外, 过于怪异的奇装异服、色彩过于艳丽的服装同样不适合。

2.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尽善尽美的。

首先保护好嗓子, 让自己的声音干净饱满, 应该像播音员一样, 在课前对自己的语言修饰再修饰, 力争每一节课都字正腔圆, 进行美的交流。教师的语言不应该夹杂方言, 更不应该将粗话、脏话和难改的语病带进课堂, 否则会使课堂语言缺乏感染力, 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教师语言应该准确、优美、简洁, 而又自然亲切。

二、挖掘教材美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美育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 本身就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 语文教学是美的矿藏, 翻开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 是一个丰富的美学世界。可以说语文课“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 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 兼容内容美和形式美。因其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是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美和大自然中高山耸立的形态美、九曲黄河的曲线美、百花争艳的色彩美、欢歌笑语的神韵美、鱼翔浅底的动态美、万山红遍的静态美等自然美的无限丰富性, 使作品的内容显得气象万千。另外, 这些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 又具有多姿多彩的形式美, 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那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罪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 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 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及论述、说明的字里行间。所有这些美都在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词汇、句式、文风的形式建构之中呈现出来, 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正是这些美的因素, 蕴积人类的智慧与经验, 以及在形成这些智慧与经验过程中的艰辛, 而为今人的美育提供了无限的材料。但是, 在学校的审美教育过程中, 以美的塑造、存在、集合到美的领悟、贯通, 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引导、明确和整合, 以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层次和审美训练。这一过程的完成还要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敏感等因素, 通过审美个体的个性化反照, 思想上的自由性来体会和领悟。教师要掌握这些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原则, 并将其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达到通过美育整塑人格的目的。

1. 抠字眼, 领悟语言的文字美。

课文作者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 力求完美。教学时, 教师应该注重从文字入手, 培养学生审视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 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 吞长江”中的“衔”“吞”, 看似平凡, 却是作者深厚语言功底的充分体现。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 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 用一“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两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作者能发现美, 懂得欣赏美, 用文字表现美, 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师应抓住文中的关键字, 深挖细抠, 使学生在学习作者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 认真体会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 品句子, 感受自然美。

自然界的山光和水色, 雪夜风花本身无知无情, 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 正所谓“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句, 从而了解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领略作者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 感染和熏陶学生。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写道:“于是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麦田浅鬣寸许。”这段文字先写水, 继写山, 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 勾魂摄魄地凸显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 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融化, 山峦积雪刚刚消融, 柳条鹅黄初染, 麦苗冬眠初醒。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 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 更给这世界以生动、贴切的比喻, 使之可感、可触、可信, 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出匣宝剑, 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是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 辞采藻饰渲染, “如剥蕉心, 愈剥愈出”, 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在教学中, 教师如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流光溢彩的自然美, 唤起美感, 陶冶情操。

3. 重朗读, 享受音乐美。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 运用指读、齐读、接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 从中感悟文章的情感美、音乐美。这种“以读激情, 融情入文”的方法, 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 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 再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 加上教师的范读, 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旅途漂泊、寂寞孤苦的感叹。应当说教师恰当地创设意境, 对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思想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也是渗透美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4. 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 但对于认识不够深的中学生来说,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很难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美。运用多媒体, 能把抽象的文字叙述转换为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 将文字教材中蕴涵的意境美、形态美、韵律美同时展现、发挥和升华。学生被多媒体创设的美所吸引, 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教材的意境中, 领略美的意境, 感受美的情趣, 体验美的奥妙, 在令人陶醉的美中受到教育, 提高审美能力。如我在教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时, 用幻灯片展示了罗布泊过去的美景 (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 牛马成群, 绿林环抱, 水如明镜……) ;接着又展示了一组恐怖现状的句子 (20世纪70年代, 仙湖消逝了, 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在观看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培养欣赏能力。

实践证明, 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 从教师到教材再到教学, 让学生学习体会美、欣赏美、判断美、评价美, 以至表达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及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02) .

[2]湛玉钊.语文美育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1) .

[3]何欢兰.语文美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语文 (理论研究版) , 2004 (02) .

[4]陈江.论语文美育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3) .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篇11

1. 意境美。诗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述事物来展现一定的意境。我们教学古诗,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会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意境感受。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把自己带入情境之中,和作者心灵相融,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产生心灵的共鸣。如读《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后两句中,诗人用高声说话怕惊动天上仙人的丰富想象来烘托楼的高,山寺夜之静,读来让人生发一种飘飘欲仙的意境,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美感。通过这样联想诗的意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激发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

2. 氛围美。看到赏心悦目的风景,读了优美的诗句,我们常冠之以诗情画意来形容,会情不自禁地产生美感。的确如此,一首好诗就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图,它通过环境氛围的渲染和描述,给人们展示一个充满情味和鲜美的世界。比如课本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仅用十个字,就把连绵不断的群山,波浪翻滚的黄河奔腾入海的气势映入我们的眼帘,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画了一个巨大的轮廓,读来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美的情味。这种环境氛围借助景物的渲染,创造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的素质。

3. 修辞美。诗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凝华的美,而不同的内容又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使诗意锦上添花,读来顿生美感,美不胜收。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用了夸张的手法把祖国山河描绘得气派雄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仔细揣摩,细心挖掘,加强学生对古诗内容和艺术手法进行品味,寻找美的因素,那么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 意匠美。意匠是指诗文、绘画等的构思设计。诗是语言的精华、是美的象征,谈起诗就会联想到它的结构形式以及艺术构思的奇妙之美。结构整齐之美自不必提,单就有不少诗用字之巧、选词之妙,在表达诗意中似乎违背常情,但却得到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意蕴。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这种看似无理却又妙趣横生的设计之美是颇为多见的。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既是无人,又出现人语,真是妙趣叠生,构思之巧给诗意增添了美的色彩。而在《题西林壁》中,作者在选词和构思上也颇为精巧。如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这里诗人观察庐山有横看,有侧看;有远看,有近看;有高看,也有低看。由于观察位置、距离、角度的不同,同一座庐山在诗人眼前竟呈现出各异的样子。类似的诗很多,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诗中体现的意匠美,会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优美,感悟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从而能够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5. 吟咏美。古诗的韵律严整,吟诵时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可谓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在教学时,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学生获得声音艺术美的享受。不同内容的诗,运用不同的节奏、重音和语调去吟诵,可以激发学生不同的美感。如,朗读《春晓》《鹅》等诗可用欢快的语调;《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用婉转低沉的语气朗读来表达作者的失落又渴求理想的心情;《示儿》中“死去原知万事空,家祭无忘告乃翁。”可用悲壮深沉的语调来读等。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诗意多指导学生富于表情朗读,增强声音艺术感染力,培养学生美的情趣,让学习古诗成为艺术修养的课堂。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12

一、美育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据, 它和数理化等教材一样集知识性、工具性于一体。但所不同的是语文教材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性, 因为在语文课本中讲到的很多“情”和“境”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 作为语文教学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这要求教师凭借教材的内容创造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 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思想, 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 讲课时要突出渗透点, 课后要结合练习检查渗透点的落实情况。

二、美育与语文活动相结合

语文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效率的手段,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 包括讲故事、演讲、辩论、调查报告、办报等, 这些内容较切合中学生好奇的心理, 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因此, 在语文活动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接受, 得到的东西也一定能理解深刻。例如每日的课前三分钟演讲, 就可以要求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有关传统美德的名言, 叙述名人名家的优秀事迹,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 抒发自己的肺腑之情。又如在学习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时, 可以围绕对“礼”字的理解, 要求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社会调查, 然后写出调查结果并分析调查情况原因, 让学生自己从中体会。学生通过真真正正地亲自动口、动手、动脑, 很自然地认识到:对个人而言, 礼仪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对国家而言, 讲礼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而增强继承和发扬文明礼貌传统的思想, 自觉维护我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这样的教育活动方式要比教师机械、教条地照本宣科效果显著得多。

三、美育与语文写作相结合

语文写作本来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但运用在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 则更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 教给他们要懂得“为什么要爱”, “怎么去爱”。平时我特别强调学生要写日记, 不仅仅是为了练笔, 更重要的是让我更加了解他们。曾记得一个同学在日记里写道:“我恨我妈妈, 她管我太严太多, 还打我骂我。”当时我想, 他们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理解和尊重, 又谈何理解和尊重他人呢?应该找这位同学谈话, 但缺少感性认识, 光讲理解、尊重, 学生是很难接受的。于是, 我改变了方法, 先着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 详细地记下父亲或母亲在星期天干了些什么, 也记下自己干了些什么, 然后完成作业《我们家的一天》, 并在作文课上进行讨论, 这时同学们已达成共识:“爸爸妈妈干得比我们多, 比我们累。”趁热打铁, 第二周我又布置了《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让学生把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关于爸爸妈妈的真实故事写下来, 他们在回忆过程中已经由了解父母而逐步理解父母。再写《我理解了他们》, 学生们更多的是在表示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实际行动真正理解、尊重、热爱父母。就连那位同学也在这反复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教育, 他在文章中写道:“爸爸妈妈既平凡又伟大, 我应该为有这样的爸爸妈妈而自豪。自己的事自己做, 帮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学生们的可喜变化, 我感到无比高兴。但传统美德教育还需继续深化下去, 于是我又设计了《让世界充满爱》一题, 把学生理解父母、尊敬父母的好品德推而广之, 要求他们去理解、尊敬其他人, 如老师、同学、朋友等, 大家都互助互爱, 使世界更美好。这样利用语文写作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和成果, 使我更坚定了语文学科是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学科。学习语文, 孩子们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 又何愁众多的独生子女不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呢?

社会发展需要人才,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我们需要艺术家, 我们也需要科学家。我们需要伟大的行政管理人员, 我们也需要庄稼人、磨坊主和面包师傅。”社会更需要有美德的人, 现在是家里的好孩子, 学校里的好学生, 将来是社会上的好公民。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更要重视美德教育在各学科的渗透, 发动学生、组织学生, 让他们广泛、自觉、热情地参与传美教育并将其当做学习的重心, 使肩负着振兴中华历史重任的他们成为把传统美德继续与发扬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 使传美教育真正蓬勃发展起来。

摘要:本文认为对学生进行的美德教育, 可渗透在语文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可以与语文教材、语文活动、语文写作紧密结合。

上一篇:深化发展建设策略下一篇:颗粒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