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2024-07-17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精选12篇)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1

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以下简称16号文) 。这个文件的出台, 标志着高职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了以内涵建设为主, 重点抓教学质量。也就是说, 高职院校已进入了以向办学质量和水平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学习并实践科学发展观, 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深化内涵建设上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紧紧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以深化内涵建设为中心, 大胆开拓创新, 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1 树立忧患意识, 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大意义

自2004年升格以来, 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 抢抓发展机遇, 使学校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师资队伍日益壮大, 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服务社会的功能增强, 社会影响也逐步扩大, 特别是2008年学校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彰显了学校的综合实力。面对已取得的显著成绩, 学校一些干部和教师觉得学校规模扩大了, 大楼建设现代化了, 待遇提高了, 已经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某种优越感, 甚至有骄傲情绪。这种缺乏忧患意识、满足于暂时胜利的认识极易导致不思进取, 后果将是极其有害的。应当说学校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 许多方面与国内先进的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 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因此, 站在新的起点上,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的不足和问题, 增强忧患意识, 努力深化学校的内涵建设。

2008年6月评估结束后, 学校领导班子明确提出把巩固评建成果、推进评估整改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强调要在内涵建设上下工夫, 这是对学校科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2008年下半年, 学校围绕贯彻落实16号文精神, 开展了新一轮的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 目的是要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来破除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陈旧观念, 改革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破解影响学校发展的难题。通过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 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动力, 使学校实现科学发展。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告诉我们, 形势越好, 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拓进取的锐气。通过深入开展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 全校广大教职工对制约、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了清醒的把握;对学校确立的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核心,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目前, 学校正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深化内涵建设上来, 紧紧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 大胆开拓创新, 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以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 向“对手”学习, 向“追兵”学习。努力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下工夫, 在提高办学品质上下工夫,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认清办学现状, 把握学校内涵建设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2008年的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促使我们认识校情的绝好机会。它使我们既看到了学校存在的优势、长处和取得的成绩, 也发现了学校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硬件情况看, 按照教育部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标准, 学校绝大部分的硬件设施都达到了指标要求, 有些甚至高出指标要求很多, 但对教学资源 (设备、图书、网络) 的管理还缺乏有效机制, 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充分, 利用率偏低甚至出现闲置现象, 这也导致了很大的浪费。由于各种原因, 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使有些教学资源既紧缺又浪费。

二是从经费情况看, 学校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由于国家投资有限, 学校只好向银行贷款。目前, 用于学校硬件建设、教职工住房补贴、遗留债务偿还、银行贷款偿还的资金总计接近1个亿, 还本付息已成为学校的一大负担。

三是从教师情况看, 专任教师总体数量不足, 许多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时间进一步充电、提高, 没有精力参与一线工作实践, 进而导致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偏低。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相对薄弱, 没能使其有效地参与到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中来, 兼职教师的作用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四是从管理情况看, 学校办学规模偏大, 产学结合深度不够, 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 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 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某些干部习惯于原则管理、宏观管理、随机管理、粗放管理, 更有甚者只停留在文件管理、会议管理层面上, 不深入基层和实际, 不善于微观管理、过程管理、精细管理;对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不够, 缺乏管理工作的良性互动、学习交流等。

五是从教育机制看, 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导向更加明显, 要求校院合作更加密切, 合作的内容更加深入、具体。但是学校的产学结合虽有措施但未形成系统、良性的有效运行机制, 与行业单位的合作还缺乏深度, 主要表现在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以及订单培养、为行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缺乏深度。

上述种种问题表明, 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承受度上已到了一个极限, 不能再一味地扩大规模、铺大摊子来追求外延建设了, 必须花大力气强化内涵建设。下一步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以特色创品牌, 以质量求生存, 以管理促效益, 不断提高学校科学发展的水平。

3 明确建设任务, 全面加快学校内涵建设的步伐

深化内涵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 要坚持把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上, 明确深化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 突出重点, 攻破难点, 下大力气解决好制约、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激发内涵建设的思想动力。思想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内涵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路径, 要走通这条路径,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来考虑问题、谋划发展、推进工作。只要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我们都要大胆去干、大胆去试。深化内涵建设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历史任务, 要注意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 认真学习研究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现代管理规律, 通过解放思想来获取坚定持久的思想动力, 通过把握规律来增强推动发展的本领, 让广大教职工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转化成支撑内涵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力。

二是要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应用。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逐步深入, 教育思想和理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在专业建设上, 我们正面临着旧的基于学科的课程体系的解构、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的艰巨任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要构建“双师”结构合理与专兼并举的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管理上, 要建立适应课程改革的学习制度、教学制度与管理制度;在教学硬件设施上, 需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设校院、校企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环境上, 要按照职业的要求建设融入行 (企) 业文化的校园环境等。这一系列的改革会涉及学校体制的变化和工作方式的全面调整。因此, 广大教职工必须加强对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努力掌握和研究职业教育课程及其教学的规律及方法, 这样才能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突破。

三是要正确处理规模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关系, 合理控制办学规模。当前, 高职院校的突出问题就是要把发展路径“从重视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依靠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办学经费短缺一直是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 一段时间来, 扩大办学规模成为学校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 规模不是说越大越好。有研究成果显示, 6 000名左右学生规模的大学足以有条件成为质量最好的大学, 而在校生超过15 000人的学校在经济上可能难以正常运转, 办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 学校发展必须由“规模大校”转变为“内涵强校”, 切实做到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注重效益, 以内涵建设为主, 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学校要从自身的资源现状、社会需求及办学条件等实际出发, 找准位置, 以寻求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 通过合理确定和控制办学规模, 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人才培养工作,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是要加强“校院 (企) 合作、工学结合”,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十分重视产学结合, 开展深层次的校院 (企) 合作, 形成以“校院 (企) 合作、工学结合”为基本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校院 (企) 合作、工学结合”的良好平台, 努力建设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着力丰富“校院 (企) 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中强化人才培养功能, 要吸收行业专家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 开发课程和校本教材, 承担专业教学任务, 实施教学质量考核等。着力探索适合专业特点的“校院 (企) 合作、工学结合”的实现途径,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开设“订单式”培养班等。

五是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 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要树立新的专业建设观, 以就业为导向, 及时调研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设计好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努力改造老专业, 培育新专业, 打造精品专业, 逐步形成贴近市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结构。如临床医学专业以“新农合”为契机, 瞄准农村卫生人才的市场需求, 增设为“新农合”服务的专业方向。特色专业建设是打造专业品牌的重要方面。学校要认真研究制订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形成学校统筹、教务处和系共同管理、专业带头人负责的特色专业管理机制, 着力打造省级示范专业和校级精品专业。

六是要大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努力建设精品课程。学校要根据专业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围绕专业课程“怎么设, 如何教”, 积极与行 (企) 业专家合作, 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和项目课程。要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设计课程目标, 以此构建相关知识、能力和态度模块, 选择“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技能标准,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采取多种考核与评价手段, 以实现课程目标, 积极营造教学互动的职业情境, 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要着力抓好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要积极鼓励达到或有条件达到要求的课程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 以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为方向, 督促学校每位教师将课程建设集中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上来, 在课程建设中打造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学团队, 争创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

七是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学校要重点建设好3支人才队伍:一是有一定影响、区域知名度高的专业带头人队伍;二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要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积极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改善师资结构;要丰富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 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要通过完善教师考核和奖励机制, 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对教师既要有严格、短期的量化考核, 又要有长期性的激励措施, 以提高教师对学校的贡献率;要树立精品意识, 重点抓各专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2~3个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 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教师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

八是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改进管理和规范管理。管理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是内涵建设的关键。因此, 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首先是要理顺关系, 健全内部管理体制, 构建高效精干的组织机构及完善运行机制, 明确各方职责, 杜绝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同时,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 并层层落实, 不断推进。要规范管理, 依法治校, 摒弃“家长制”、“一言堂”的管理方式, 走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的管理路子。其次, 要不断改进教学督导制度,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制度, 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积极作用。再次, 学校各部门要在管理中做好服务工作, 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积极改进工作作风, 强化目标管理,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蒉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2

深化创新发展主题建设公道正派队伍着力创建“五型”机关文化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以“公道正派”为重点的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公道正派,顾全大局,敬业奉献,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群众公认”的坚强战斗集体,把组织部门的干部培养成为“职业道德靠得住、业务工作有本事、个人作风

过得硬、干部群众信得过”的团结进取群体,去年以来,博爱县委组织部紧紧“深化、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在部机关全面开展了“五型”机关文化创建活动。

一、打造学习型组织

围绕组织工作总体目标,把学习作为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使每个同志努力做到刻苦学习,善于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好范文版权所有

1、丰富学习内容。一是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及时把握中央、省、市领导有关党建、干部、人才等组织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二是认真学习组织工作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有关政策、规定、程序。三是积极学习与组织工作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四是不断学习新技能,每个同志不仅要会办文、办事、办会,还要学习讲话、写作、调研等方面的工作技巧。

2、探索学习方式。坚持每周一下午的部机关集体学习制度、科室每周一个晚上的业务学习研讨制度,学习采取机关干部论坛、轮流讲评业务、学习重要文件等方式进行。同时落实“331”学习制度,抓好干部自学,即每周读3小时业务书,读3小时理论书,记1千字读书笔记。

3、创新学习载体。在机关干部中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要求每个同志做到“月读一本书、旬写一篇文、周周有心得、天天有剪贴”。同时定期交流干部职工学习心得、学习收获、学习方法,每月对个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一次检查展评,达到展示学习成果,互相学习提高的目的。

4、建立长效机制。部办公室负责机关干部的学习安排、组织、检查、考核工作。每月要对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小结,每季度对部机关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年终进行总评,把每个干部的学习情况列为个人和所在科室参加年度考核以及创先争优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塑造知识型人才。

结合组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鼓励组工干部刻苦钻研业务,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做到博学善思,勤于总结,精通业务,学以致用。

1、提高写作水平。部内成立写作互助组,通过互帮互学,使每位同志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提高。同时实行组工信息全员目标管理,目标任务定到部长,落实到科室,年终奖罚。

2、优化知识结构。鼓励干部自觉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丰富知识,提高水平。不定期组织干部到上级组织部门跟班锻炼、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等,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同时定期邀请有关人员讲授现代管理、科技、英语、外经外贸等方面的知识,优化干部知识结构。

3、丰富工作经验。每个机关干部确定一个县直单位、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企业作为工作联系点,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并根据部务会确定的调研题目,每月至少写出一篇调研报告,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4、转化建议成果。在部内开展最佳建议奖活动,每月月底对所提建议及采纳情况在部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年终评选出最佳建议,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经部务会研究采用的建议,由办公室负责分解任务,落实到责任部长、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员。

三、锻造正派型队伍

组织部门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责任重大,要求每个干部都要把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永恒的主题,坚持不懈,加强修养锻炼,努力做到公道正派,坚持原则,敬业奉献,素质优良。

1、遵守职业道德。把《组织人事干部若干行为规范》作为组工干部的言行标尺,工作中做到讲党性不循私情,讲原则不论关系,讲公道不看情面,讲正气不信歪风。同时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和内容,使每个同志都做到文明待人、热情待人、以诚待人。

2、严格责任追究。每项工作要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尤其在干部使用、发展党员、县委县政府临时性中心工作等方面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说情登记制和八小时以外重要事项活动汇报制。凡违反组织纪律、组织程序、徇私舞弊、有损组工干部形象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3、落实评议机制。定期开展“进组织部门图什么,在自己岗位上干什么,在干部群众中形象是什么”大讨论活动,要求每个干部对照“公道正派”的要求,认真查摆和纠正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不公道、不正派、不廉洁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干部作风的根本性转变。

4、强化外部监督。通过设立公开信箱、公开监督电话、聘任部机关监督员、建立部内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开展“开门评部”活动等

形式,广泛听取和收集社会各界对组织部门及每个干部的意见和建议,树立起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创造干事型平台

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激励机制,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通过政绩公开,量化目标,创先争优,激发广大干部自动自发、拼搏进取。

1、实行目标管理。年初部长与副部长签订工作目标,副部长与分管科室长(主任)签订工作目标。同时各科室根据自身工作特点,把工作任务具体量化到每个人,明确目标,明确责任,严格要求,认真实施。

2、改进考核办法。各科室每周根据目标对本科室人员工作进行一次评议,副部长每月对分管科室工作进行一次点评,部长每季度对副部长和科室工作进行一次讲评,年终部领导对科室及个人进行综合考核。部内先进科室和优秀个人由部长办公会议决定,并进行公布,做到凭创新做表彰,论政绩定任用。

3、引入竞争机制。部内科长和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和双向选择制。让表现突出的干部有成就感、政绩平平的干部有压力感,久无建树的干部有危机感,使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率先在组织部门得到充分体现,努力为每个干部提供干事创业、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机会和舞台。

4、落实“三个留人”。认真落实“三个留人”的政策,着重在事业留人上下功夫。部机关对工作踏实、富有创新精神、业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及时给予鼓励,优先提拔重用;对态度懒、能力弱、工作浮、作风漂、纪律散的干部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对违反职业道德的干部坚决予以清退。

五、营造和谐型氛围

按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民主管理、张扬个性的管理要求,强化“以人为本”思想在推动组织工作方面的作用,努力营造诚实为本,以部为家,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

1、创造优良环境。巩固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努力为每个干部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使每个同志都能坚守岗位、尽职尽责,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2、建立谈心制度。部长、科长(主任)、干事之间经常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副部长要与每个同志一月一谈心,部长要与每个同志一季一交流,科室与科室之间,同志与同志之间要经常开展互访活动,形成上级关心下级、下级尊重上级、相互帮助支持,相互关心提高的和谐氛围。

3、丰富业余生活。利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文体活动,丰富干部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干部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学习太极拳、登山比赛、举办元旦文艺晚会等活动,进一步增加同志们之间相互了解,增添了部门活力。

深化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 篇3

《意见》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是深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经济,加快“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有利于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要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强化信息技术产业支撑,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发展新经济,加快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

《意见》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围绕一条主线。即以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二是打造两个平台。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三是培育三个模式。即支持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增强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四是增强三个能力。即增强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基础技术、解决方案、安全保障等能力,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五是落实七项政策。即在体制机制、国企改革、财税金融、用地用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措施保障。

《意见》强调,要提升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三个能力。首先,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技术支撑方面,提出要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新基础建设。其次,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解决方案方面,提出实施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力争形成一批融合发展行业的优秀解决方案。第三,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安全保障方面,提出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工业信息安全管理等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开展安全保障试点示范,依托现有科研机构建设安全保障中心,致力于破解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面临的安全保障不强的问题。

《意见》明确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7项主要任务,包括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强化融合发展基础支撑,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高工业信息系统安全水平。同时提出了完善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和金融政策、强化用地用房等服务、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等7个方面的政策支撑和保障措施。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4

1 领导重视, 带头学法用法

院长、党委书记亲自分管此项工作, 并将法制教育列入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强调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法制意识的提高对医院工作的指导作用, 领导班子成员要把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保障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权利, 提高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来认识, 为全院职工作出表率。20多年来, 采取集中选学和自学等方式组织了《宪法》、《刑法》、《合同法》、《执业医师法》等多个法律法规的学习。“三五”普法以来院党委拨专款10余万元, 用于购买教材、制作台帐、方案演练等。

2 组织落实, 制度保证到位

我院是徐州市卫生系统普法教育工作的试点单位。根据《徐州市卫生局依法治理实施意见》的要求, 1996年4月成立了依法治理领导小组。院长、党委书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 政治处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主要负责普法宣教。各总支书记和机关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 形成强有力的法制宣教网络。坚持做到远有规划、年有计划、月有安排, 并将学习内容分解, 确定年度教育重点, 纳入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3 常抓不懈, 教育形式多样

多年的普法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要建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 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习惯, 不经过长期的努力是不行的。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就要求我们对普法教育必须认识到位, 采取多样形式, 全方位、多层次长期不懈地对职工进行教育。在20多年时间里, 结合我院实际, 坚持一般普法教育和卫生法制教育相结合、遵守卫生法律与学习法学理论相结合、创等级医院与依法治院相结合的原则, 紧紧围绕医院的中心任务, 采取常规学习、电化教育、专题讨论、知识测试、方案演练等形式对职工进行法制教育。除特殊情况外, 坚持每月学习“一法” (法律、法规、条例等) 。在普法计划实施中, 我们做到了三个保证。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学习重点。同时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组织重点学习。

4 学用结合, 创建和谐医院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5

力促经济社会发展

官庄村位于谢鸡镇东部,辖9条自然村,共786户3687人。近年来,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纪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官庄村“两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按照《茂名市村级预防腐败具体措施(试行)》精神的要求,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构筑惩防体系,依法大力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官庄村多次被评为高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被省司法厅、民政厅命名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一、加强法纪教育,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官庄村“两委”高度重视党风党纪教育,定期组织干部、党员、代表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意识和纪律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切实做到艰苦奋斗、执政为民。同时,为调动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和自治水平,官庄村非常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期间,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村委会组织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换届选举结束后,及时对新当选的村干部进行培训,增强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

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依法管理村务,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通过宣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逐步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加强,为进一步开展村民自治实行民主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规章制度,形成拒腐防变防范机制。

为了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的良性机制,官庄村依法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村民代表议事决策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等制度。同时,官庄村结合本地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在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委会各下属委员会的同时,官庄村牵头组织成立了维稳协会、文体协会、残疾人协会、农民用水户协会、北运菜生产者协会等。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指导下,各种协会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村内公共事务管理,在村民交流信息、学习知识、反映正当要求、争取政策扶持、维护合法权益、规范交易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严格依法办事,自觉接受监督。

在日常工作中,官庄村“两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本村制定的各项制度的规定办事,切实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村委会按规定每月召开一次民主议事会,讨论布置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村内10000元以上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事项,村委会都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研究,由代表会进行民主决策。对特别重大 的工程项目,村委会还在召开代表会前通过举办“民主听证会”、“参政日”等形式多样的村民自治活动,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村委会的财务严格按照规定由镇理财中心代管,同时村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负责监督,定期清算,及时公布收支情况。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每个项目都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成立指挥部和理财小组,负责工程款项管理、资金开支、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村干部只负责资金筹集、工程规划、质量监督工作,不参与财物管理。

2、为了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官庄村高度重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工作,在村务、财务公开工作中严格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公开时间。按照“协调统一、注重时效”的原则,实行长期公开、定期公开、临时公开相结合的方式。公开栏有关内容每季度或每月更新一次,每次公开的时间不少于20天。二是规范公开内容。主要公开涉农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是财务收支情况,如财务收支、干部的工资报酬和村级招待费、救灾救济款的发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集体资产出租、合作医疗报销、计划生育有关内容等情况。三是规范公开程序。安排专门人员对村务公开工作进行事前布置、事中督促、事后检查。对重要的村务活动,一律要求民主议事在前,决策公布在后,必要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并统一意见后进行公布。对涉及到各类财物收支的,一律审计理财在前,核实公布在后。

四、干群齐心协力,力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由于村“两委”在每一项工作中始终坚持民主原则,真正做到干部清白、群众明白,有效地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了村“两委”的凝聚力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6

关键词:秦皇岛;俄罗斯;旅游,优势;前景

一、秦皇岛环境优势分析

1.历史文化环境优势

秦皇岛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秦始皇曾在这里求仙拜海;魏武帝曾在这里观潮赋诗;清王朝的康熙、乾隆等五位君王都曾在这里登高远望,留下了珍贵的墨宝;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在这里望海抒怀,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不朽诗篇。与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明代万里长城三大名关的山海关位居于此,由于地处要塞,自古有“山海关,关山海”之誉,更有“两京锁匙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早在 1898 年,清政府就正式将北戴河开辟为“各国人士避暑地”,距今已百年有余。许多中外名人纷纷踏入这块带有殖民地历史色彩的避暑地,修筑了数百处风格各异的别墅,为北戴河留下了具有“名人情愫”的别墅群。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成为中央首长暑期办公、休憩之地,成为享誉中外的“夏都”。目前,全市共有以天下第一关、长城之首老龙头、全国八大著名观日出点之一的鸽子窝公园、号称全国之最的滨海大漠黄金海岸沙丘、秦始皇梦求长生不老药的求仙入海处、国内最大的市内野生动物园----秦皇岛市野生动物园、有北国黄山之誉的祖山风景区为代表的四十余个景区(景点)。

2.地理环境优势

秦皇岛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阳光明媚,四季分明。境内横亘着 260 公里古长城,红墙绿瓦;绵延着 126 公里海岸线,沙细、滩缓、水清、潮平,碧海金沙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秦皇岛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优秀的天然浴场与沙滩、海上活动场所。秦皇岛市有完好的山区植被和广阔的林区,森林覆盖率位列河北省第二位,达到34.45%。同时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观鸟基地”之一。对于一年中要度过一半寒冷、阴暗季节的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秦皇岛明媚的阳光、温暖的沙滩、自然的生态环境最能满足他们的出游需求。作为中国北部的交通枢纽之一,秦皇岛在海陆空方面对俄罗斯都有极大的便利。近年来,由于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俄罗斯客源市场的开发力度,俄罗斯已成为秦皇岛第一大入境客源国,并且是增长幅度最快、消费水平最高的重要海外客源市场,特别是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休疗度假的人数越来越多,使得秦皇岛市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接待俄罗斯游客海滨度假最多的城市。根据秦皇岛市旅游局的统计,2011年,接待俄罗斯游客52089人次,同比增长4.6%,2012年,53600人次,位居入境客源国首位,接待俄罗斯直飞包机33架次,比2010年增长一倍。

二、对俄罗斯旅游的深化策略

1.明确城市宣传定位

将长城、海滨、沙滩等魅力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作为宣传重点,与“北戴河相当于俄罗斯的索契”、“中国夏都”、“奥运协办城市”等闪亮的城市头衔捆绑宣传,增加俄罗斯游客对秦皇岛旅游的認同感和亲切感。

2.大型景观高科技化

俄罗斯境内多以天然风景为主, 俄罗斯人对一些经过人为开发, 投入巨资打造的旅游项目很感兴趣。要继续打造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新澳海底世界、秦皇岛野生动物园、乐岛海洋公园等旅游项目,在园内增加一些现代的、高科技含量的旅游设施,完善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功能。

3.创新旅游服务

目前,来秦皇岛的俄罗斯游客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旅游淡季旺季的分界非常明显。可以通过扩充其他类型的旅游服务,例如温泉疗养,吸引冬季的俄罗斯游客。同时,大力创新秦皇岛现有的旅游服务,丰富对俄罗斯旅游的花色品种。例如增加节日型旅游,大力宣传南戴河的荷花节、北戴河轮滑节、昌黎的葡萄酒节、秦皇求仙入海处的庙会、山海关的樱桃节等开拓秦皇岛对俄旅游的市场。

4.加快服务型人才储备

随着俄罗斯游客的不断增多,应尽可能多渠道、多方式地加快培养服务业人才。为提升秦皇岛对俄服务质量和水平,各中、高等院校可加设俄语专业,稳扎稳学俄语及风俗文化,并适时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对现有服务人员加强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和熟悉本服务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掌握本服务业所用的专业知识和基本俄语,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俄罗斯“汉语年”和中国“俄语年”活动每年都在成功举行,也应该经常组织秦皇岛的各高等院校与俄罗斯高校互派留学生和教师相互学习,广泛进行两国之间的艺术、音乐、展览交流活动,以此促进两地的文化、经贸发展。

5.规范市场服务

在北戴河的石塘路市场、各医疗按摩、康复中心等场所,服务价格相对比较混乱,秦皇岛市物价部门应当整治各类价格欺诈现象,还市场公平的秩序,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6.建设河北省旅游纪念品集散中心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地域旅游资源丰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燕赵文化,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丰富的物产是开发旅游纪念品的基础。将富有特色、做工精细的省内旅游工艺品及土特产品在秦皇岛销售不仅可以为货源地带来经济利润、促进文化开发与保护,同时也能丰富秦皇岛旅游商品市场,满足游客购物需要。

总之, 秦皇岛对俄旅游应该在把握好秦皇岛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优势基础上, 在实施旅游立市战略的同时,明确城市宣传定位,创新旅游服务,规范旅游市场,加快服务人才储备,形成具有文化内涵、适应市场需求的对俄旅游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姚 毅 张冠斌:中俄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研讨会,2006.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7

关键词:口岸物流,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

2005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在辽宁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打造“立足辽宁,依托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五点一线”战略,具体是指重点开发建设大连长兴岛、大连花园口岸工业园、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锦州湾产业园区、丹东产业园区这五个区域,建设贯穿黄渤海沿岸的滨海公路,形成沿海经济带,带动辽宁中部城市群,打造对外开放的新优势。经过3年的努力和实践,沿海经济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刻,如何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使其在国内外合作中占据制高点,显得尤其重要。大连、丹东、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六个港口城市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组成部分,要形成以大连港为中心,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盘锦等港口为两翼,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现代化口岸物流,以此来促进和深化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形成新的开放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带动东北全面振兴。

1 发展口岸物流深化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意义

口岸物流是指利用口岸货物集散的优势,以先进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设备为依托,以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物流资源整合为目标,强化口岸周边物流辐射功能的综合物流形态。从物流的组织现状来看,港口承担着80%以上的口岸物流工作量。因此,港口建设是口岸物流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港口作为海陆运输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既承担着运输方式交换枢纽的职能,又是集聚临港产业和多种功能的重要平台。港口的发展,可以促进货物集散,可以促进内外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港口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港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港兴市的先例,外国有之、中国有之,比如:伦敦、纽约、鹿特丹、神户、新加坡、上海、深圳、武汉等,都是依托港口和临港经济发展起来的。

港口不仅可以为港口城市带来大量的物流、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为重要的是,港口城市可以加速各种生产要素在港口城市和附近区域的集聚和整合,能够带动港口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为银行、保险、贸易、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旅游、餐饮、商业、会展等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港口发达的地方,它依托的城市往往是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经济中心。港口和城市的兴衰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体现,港口口岸与国际物流关系密切。积极推进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带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性经济中心、口岸物流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是全面推动辽宁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我国唯一没有整体开发的重要沿海区域,也是东北地区开发开放条件最好的区域,因此如何高水平、高层次地建设好该区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正是由于没有整体开发,可以避免走弯路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我们应该坚持开放的姿态,博采众长,经过科学开发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完全可以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深圳特区、长三角上海浦东新区、京津冀的天津滨海新区四大开放战略高地后,成为我国第五大开放战略高地。

2 国外发展口岸物流的经验

国外有多年以发展口岸物流带动区域经济的经验,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2.1 以柔性化快速响应货主需求

口岸物流的柔性化就是要根据货主和托运人的需要,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多品种、小批量、多票数、短周期的综合物流活动。德国的汉堡口岸物流可为多家公司开展多种货物,特别是高价值商品的加工、包装、装配、分类、修理等作业。为货物代理人使用EDI通信方式,办理欧盟的海关手续。汉堡共有1700多家专业货运公司,提供高效快捷的公路货运,这些公司的服务范围遍及整个德国和欧洲其他地区,提供各种仓储、配送、进出口集装箱装拆箱和门到门服务。柔性化快速响应速度成为口岸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以合作化形成战略联盟

口岸物流是一个庞大工程,采取合作化的战略联盟方式,加强与腹地及国内外其他口岸的合作与联动,建立口岸物流战略联盟,可有效提升其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美国的洛杉矶紧紧围绕着物流的特定服务,与生产企业建立起许多物流联盟,提供有效的口岸物流作业系统,把买方和卖方联系起来。口岸物流战略联盟成为当今世界先进口岸物流发展的新模式。

2.3 以规模化降低物流成本

整合口岸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口岸物流竞争能力。荷兰的鹿特丹口岸拥有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它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由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2007年已经超过1079TEU,拥有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物流中心,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鹿特丹口岸的物流服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鹿特丹口岸已经先后建成了3个港口物流园区。Eemhaven物流园区、Botlek物流园区和Maasvlakte物流园区,这三大物流园区分别为客户提供大宗产品如木材、钢材、石油、化工产品等的储存、流通加工及配送服务。鹿特丹口岸还有庞大的地下管道网络,把大量的石油及其产品输往西欧客户。运用行业整体优势,高效低成本运作,为客户提供标准化作业流程、一流的管理与信息手段的多元化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成为现代口岸物流发展的有效方式。

2.4 以综合化促进口岸物流的发展

口岸物流发展到集约阶段,形成一体化的物流中心,提供仓储、配送、运输、配货和各种提高附加价值的综合服务项目,将过去商品经由运输、仓储、批发带零售的多层次的流通途径简化为口岸集成服务到用户的门到门服务模式,从而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新加坡积极培育口岸物流链,把口岸发展与加工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工业提供专业、高效的物流服务,提升加工工业水平,进而又提高口岸经营效益。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与吸引外资相结合,将一些临港土地和泊位提供给跨国公司作为物流专用中转基地,鼓励跨国企业在口岸建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发展综合化口岸物流成为现代口岸物流发展的趋势。

3 发展口岸物流深化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措施

口岸是区域物流的枢纽,口岸物流的发展必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通过发展口岸物流经济来深化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建设。

3.1 改善口岸物流发展环境,提高对客户的柔性化反应速度

要进一步完善口岸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与国际惯例相衔接。要在加强海关进出口监管、提高口岸各项管理职能的同时,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尽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促进口岸整体通关效率的提高。辽宁省政府及六城市应建立和完善地方电子口岸,扩大联网报关、网上支付、无纸通关、联网监管等项目使用范围,方便企业合法进出和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加快大通关建设,提高通关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在口岸滞留,努力做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同时,对于口岸的其他各项管理,应该遵循“一个窗口”服务的原则,尽量使商检、卫检和动植物检在一个窗口内实施。要尽力缩短货物口岸滞港时间,在出口退税、外汇核查、核销等金融管理方面也应尽可能为客户着想,提高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积极性。

要大力发展腹地口岸保税物流,吸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转物流货源。通过海铁联运和陆港联动,共建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将大连口岸的港口功能延伸到长春、哈尔滨、沈阳,优化内陆口岸环境,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北各城市经济的发展。

3.2 辽宁沿海六城市口岸应结成战略联盟,加快经济带的建设

通过战略联盟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利益共享,避免内部恶性竞争,打造良性发展格局。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态势,辽宁沿海六大港口,就是点;沿海经济带,就是线;辽宁老工业发展,东北振兴,就是面。通过口岸联盟,将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紧密联系,实现口岸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口岸物流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促使主要港口成为具有国际中转、物流分拨、仓储加工、商品展示、临港服务等全方位增值功能的现代港口。“面海而兴、背海而衰”,“港航兴、产业旺”,这是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打好“陆海集疏牌”,以航带港,加快海铁联运、陆海集疏班线化建设,变综合交通优势为沿海经济带增长极,促进辽宁经济的大发展。

3.3 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口岸规模化,降低成本,形成优势互补

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的发展特色。大连港和长兴岛组合港区以集装箱干线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石油、矿石、散粮、商品汽车等大宗货物中转运输。营口港以发展内贸集装箱、钢材、铁矿石运输为重点,全面发展原油、粮食、杂货运输。丹东港以散杂货运输为主、发展内贸集装箱运输,承接大宗散货运输。锦州港以石油、煤炭、粮食运输为主,发展散杂货和内贸集装箱运输。葫芦岛港以发展石油化工、散杂货运输为主,兼顾电厂、油田专业化运输。

3.4 整合口岸物流的功能,实现综合化发展

口岸物流涉及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口岸通关、增值服务等物流过程,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环节。口岸物流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保证进出口贸易“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有效衔接,增强对外经济的竞争力。传统的港口、航空、公路优势与现代物流业相结合,必将会出现物流功能依托口岸进行整合的新动向。全面提高口岸物流综合协调能力,提升城市总体配套服务能力,以港航建设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促进口岸物流功能和服务水平提升,形成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实现综合化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百度.口岸物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99056.html,2008-04-01.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8

关键词:深化改革,生态建设

在2008年泾川县被确定为全省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县, 经过一年的多方努力, 在2009年已完成主体改革的各项任务, 承包到户率达100%。国家林业局及省及相关部门先后分别在泾川县召开了北方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林下经济现场会。

1 注重生态保护抓改革, 切实加强资源保护管理

泾川县属于生态脆弱区域, 集体林地的近90%是人工生态公益林。针对生态保护问题, 我们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经营的基础上, 始终坚持把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作为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不断建立完善资源保护管理制度, 切实加强资源保护管理, 确保了全县生态资源安全。强化农户管护主体责任。按照“产权到户、责任到户”的要求, 引导农户采取承包、联户、委托等多种形式, 共有6.9万农户签订了合同, 形成了家家户户参与管护的良好局面;强化政府保护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各级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法定职责, 制定完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生态公益林管护办法和林地征占用管理办法, 县、乡、村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 组建115个护林协会, 成立15个义务护林防火队, 不仅没有出现林改之初担忧分到一家一户怕出现乱砍滥伐的问题, 而且使生态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管理, 体现了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相结合的管护制度的效力;强化林木抚育采伐管理责任。研究制定了《泾川县集体林木采伐管理办法》, 统一编制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方案, 科学合理确定抚育采伐量、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 按照农户个人提交申请、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初审、县林业局审核, 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审定的程序, 及时审批下达抚育采伐指标, 实行林木抚育采伐管理公示制, 对安排下达的抚育采伐指标、采伐地点、采伐强度等内容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为7d, 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今年在飞云乡坡头村、太平乡朱家沟村开展了抚育性采伐试点工作, 间挖刺槐大干苗木104.7hm2, 实现80多万元的收益, 农户 (参与) 人均增收899元, 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户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

2 创新并完善各项机制, 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林权流转、抵押贷款等相关制度, 不断探索并尝试放活经营权和保障收益权。制定出《泾川县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 按照办法的相关规定, 双方协商、签订合同、逐级审核、登记备案的程序, 全县共有6510农户参与林权的流转。

成功流转5667hm2林地, 流转金额达到298万元, 每户年均增收458元。同时, 县上成立农村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 及时调解各类林权纠纷, 切实维护了农民群众利益;建立完善公益林补偿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了《泾川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对纳入国家补偿范围的5万hm2集体公益林补偿资金713万元, 全部按照“产权到户、补偿到户”的政策要求, 适时兑现并发放到农户手中;对1.7万hm2地方公益林, 由县财政筹资49万元, 建立了地方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 充分调动了群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 使群众更加珍惜和保护公益林资源;建立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县委、县政府多次研究部署, 使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有序进行, 将200万元筹措资金用于风险保证, 林业、金融部门积极配合, 积极宣传、有效引导, 全县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3亿元, 有效解决了5674户资金不足的实际问题。采取国家、地方及群众自筹的形式, 筹集保险金额达80.5万元, 全县境内实行政策性森林保险达80.1%, 使林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 主抓造林, 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

泾川县林业部门把森林资源的建设工作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长期性的首要战略任务来进行, 实行分户与规模造林同步、经济树种和生态树种同步, 政府支持, 地方督导, 并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使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地保护, 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鼓励并动员群众分户造林。近3a结合实施三北、天保、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 多方筹措1032万元专项资金, 采用了以苗代补、先造后补等多种形式, 积极宣传引导, 群众积极参与, 把承包林地当成自家责任田, 自觉履行承包合同义务,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全县累计完成分户造林5533hm2, 每年造林面积是林改之前的1.8倍;集中开展工程造林。对泾川县境内的泾汭河流域、残塬沟壑等多处重要的生态脆弱区, 进行统一规划, 加以重点扶持, 采取连片栽植、分户经营新模式, 对山系、沟壑、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现已完成4333hm2的工程造林任务,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效果;积极推进树种的改优。将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效的相结合, 改造低效林地, 进行补植补造, 如在疏林地种植云杉、油松、落叶松、柿子、山杏等, 利用此类经济林和生态绿化树种加以优化树种结构, 改优4133hm2, 不仅使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 还有效提高了林分质量, 使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4 强化指导务实推进, 促进深化改革

泾川县将改革创新意识和兴林富民作为根本, 把深化改革、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作为推动林业发展的大事来抓, 列为“一把手”工程。

4.1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坚持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林改, 严格实行县级领导分片包抓、县直部门联系帮扶、乡镇干部抓点示范、技术人员挂牌指导的林改工作包抓责任制, 定期督查指导, 促进工作落实;县上多次召开专项会议, 听取各方深化林改工作的汇报, 分析形势, 切实解决了林改中出现的问题, 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证。

4.2 建立完善林业管理服务机制

成立了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核定编制, 设立了专门服务大厅, 实行了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方便了农民群众。全县14个乡 (镇) 全部组建了林业综合管理服务站, 组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69个, 为215个行政村配备了林权管理信息员, 聘请600名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经培训签订了相关服务协议, 给予一定的报酬 (每年每人5000元标准) , 农民技术员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 为发展林业产业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4.3 建立并进一步完善部门协作推进机制

全县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列入县域经济的总体规划发展中,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相关职责, 对林业建设工作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 将已筹到的230万元资金投入到重点林区、林下经济、重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支持群众发展林下经济。

4.4 建立并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将综合改革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按照所下达的任务, 及所签订的责任书, 严格考核, 兑现奖罚, 促进了林业改革工作的发展。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9

1 科技法制建设的深化发展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 一个国家科技法制建设的发展程度是与国家的治国方略和科技事业赖以发展的经济方式密切关联的[1]。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个带全局性的关键性突破。在以竞争性和法制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科技力量将直接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活动, 使得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对于知识与科技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效影响极大, 因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 科技法制建设必将不断拓展和深化。

对此, 早在1990年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 代表们提出的第127号提案就建议加紧制定中国科技进步法。随后, 科技进步法法律草案被迅速列入了七届全国人大立法计划, 并得以在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作为一部指导和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 总结了我国科技进步工作的经验, 将党和国家关于科技进步的基本方针、政策法律化, 调整和规范了科学技术活动的全部内容, 规定了科技工作的基本准则, 并为其他单项科技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了基本依据, 从法律上确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优先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

因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实际是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问世的同时, 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从法律的角度定位和规范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职责、推广工作的原则和国家对推广工作的保障机制等重大问题。该法律的出台为依法实施和开展农技推广奠定了基础, 成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此后, 我国先后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当地实际, 制定并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 标志着我国农技推广事业发展开始逐步迈入法制化的轨道。及至2004年,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又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将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确立了农业机械化的法律地位。

1996年,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加速科学技术进步, 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的配套法律, 其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确定了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应遵循的原则, 规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措施及技术权益的归属和分享, 通过法律手段的规范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两部法律的颁布, 为技术商品的转移、转让和技术交易提供了法律保障, 标志着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法律框架已基本形成。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人类遗传资源, 加强人类基因的研究与开发, 促进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1998年6月10日经国务院同意,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 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体制、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以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出境的审批程序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成为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自2006年始, 科技部又根据国务院立法计划, 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 总结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经验, 调研整理了国内、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关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法规、国际公约、政策措施, 对《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及时的修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半导体集成电路已成为信息业的核心和支柱, 布图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渐成为各国法律发展和国际贸易关注的热点。为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鼓励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2001年3月28日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 规定中国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创作的布图设计, 外国人创作的布图设计首先在中国境内投入商业利用的, 外国人创作的布图设计, 其创作者所属国同中国签订有关布图设计保护协议或者与中国共同参加有关布图设计保护国际条约的, 都享有相应的布图设计专有权, 并明确受保护的布图设计应当具有独创性, 即该布图设计是创作者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 并且在其创作时该布图设计在布图设计创作者和集成电路制造者中不是公认的常规设计。同年12月, 国务院又发布了新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修改了现行条例与2001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WTO中有关规定不一致之处, 体现了遵循著作权法原理、结合计算机软件特点和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处罚这三大原则, 使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2002年6月29日, 鉴于中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扩大城乡就业、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肯定了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明确了各级政府在促进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中的义务和职责, 提出了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以法律形式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 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同日, 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有强盛竞争力的根本标志, 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我国几十年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政策实践基础上, 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以法律形式促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倡导科学方法, 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同年8月2日, 国务院还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其最重要的变化是,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承诺而做出的修改, 即对于任何一个属于世贸组织成员的著作权人,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将受到同等待遇。

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 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有关法规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 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制度。2003年, 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及《专利代理管理办法》等多部条例和办法;此外, 还修改或废止了多项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不一致的知识产权规章或文件, 在很短的时间内初步建立起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同年, 国务院对1999年颁布实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进行了修订, 将其第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 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可以授予特等奖。”根据该修订,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作出了相应的修改, 重新公布。

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反映自1993年以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新情况、新要求,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于2007年12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修订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突出自主创新, 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方针和战略, 强调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推动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资源共享, 强化企业在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了科研诚信和宽容失败的制度, 完善了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和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 从财政、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各方面构建起促进自主创新的制度体系。2008年12月27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专利法的决定,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旨在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鼓励发明创造, 推动发明创造的应用, 提高创新能力, 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此外, 根据2010年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 对2001年第一次修改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作了第二次修正。

2013年1月16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又决定对《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四部行政法规关于罚款数额的规定作出修改, 以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 中国地方科技立法也更加活跃和多样化, 有立法权地区结合当地科技进步需要制定了大量地方法规和规章, 范围涉及科技进步、技术市场管理、科普、成果推广、高新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等, 不仅数量多, 而且操作性强。

总之, 自具有基本法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颁布以来, 我国科技立法在其形成的体系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已崛起为新的重要法律部门, 成为对科技活动各种关系实行法律调整的现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科技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虽然这个基本框架还不十分完整, 科技立法本身在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 但其标志着我国科技立法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并为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2 科技法制建设深化发展的成因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土壤条件。一个国家科技立法的发展程度, 一方面, 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程度、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以及科技进步对法律需求程度直接关联;另一方面, 同治国方略和科技事业赖以发展的经济方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 早在1997年,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讲座结束时的讲话中就指出, 当今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 必然推动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这就需要大力加强科技法制建设,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3]。因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科学技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发展中国家, 如何融入科技全球化的大潮, 充分发挥后发性优势, 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进步, 推动科技立法走向深入, 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形势,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发展高技术的新战略。我国自然也不例外。199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其发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 要求到2010年, 重大学科和高技术的一些领域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些新兴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必须发挥国家的宏观科技管理职能, 使高技术的发展始终处于国家法律的监督管理之下, 逐步建立起包括高技术在内的中国科技法体系。

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涉足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但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却是始于80年代, 尤其是90年代以来,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蓬勃勃发展起来, 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有资料显示, 我国高技术产业在1995年的工业总产值为4 301.4亿元人民币, 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10.7%;1997年,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达到6417.6亿元人民币, 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12.2%;1998年, 我国电子工业实现总产值5477.5亿元, 按产业规模计算已跃居世界第4位[4]。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将为我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而要实现这种跨越, 则离不开相应政策和法律的指引与保障, 必须强化知识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意识, 进一步优化知识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 加快建立完善的发展知识经济和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需求的科技立法, 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和促进自己的知识产权建设。

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作为21世纪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科技发展在生产效率、流通渠道、交易市场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 因之, 在知识经济时代, 如何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开辟和培育新的科技市场以及谋求在科技市场竞争中的有利位置, 使之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便成为各国科技政策制定者和科技立法者关注的重点。就我国而言,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科技成果主要供应方的研究机构在面向市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99年, 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完成了实行向企业化的大转制;及至2000年, 我国全部技术开发类研究机构均已完成了企业化改制, 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科技与经济相互割裂的局面。但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据1996年6月5日韩德乾同志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专题研究班上讲话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我国, 每年取得的三万项左右的成果中, 最终能在生产中得到稳定使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大约只有20%, 能形成产业的仅有5%, 大量的科技成果难以变潜在生产力为现实生产力。不仅如此, 而且大多数得到应用的科技成果, 其推广面占适用面的比例也显著偏小。因之,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通过加强立法, 赋予改革中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 以国家法律的权威, 用专门法律的形式对转化中的问题进行规范, 以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为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至此,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诞生的条件已趋成熟。科教兴国战略自1995年被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提出后, 工业、农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依靠科教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翌年,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 又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而“当中国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际上就打开了要走依法治国之路的大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的内在需要下提出的”[6]。因之, 在以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之下, “事实上, 作为公共政策或社会政策的一种, 许多宏观科技政策本身就体现在具体的法律之中, 而且不少具体科技政策也表现为通过‘依法行政’来施行的行政法规或条例”[7], 即通过实行法治来推动和促进科技管理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总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种种新的社会关系相继出现, 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也就接踵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和趋势, 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并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 根据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政府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管理科技活动, 按照法治的方向和原则建设与发展科技法制, 从而建构起科技发展中的法治秩序。

3 新时期科技法制建设深化发展的对策

科技法制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科技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其还只是形成了初步的科技法律体系框架, 不仅内容还不完备, 而且实施的效果也有待改善。已有实践证明, 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法制建设, 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发展的全局, 而且也决定我们能否从容面对新科技时代的挑战。

第一, 有效实现科技问题处理和科技关系规范的法治化。新中国的科技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无论其是在理论上, 还是其在实践中, 都亟待实现其法律化。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尤其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政策法律化工作, 及时将实践检验证明成熟的科技政策上升为法律。可以说, 科技政策法律化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且契合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目标以及“依法治国”的方略, 因而确保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真正落到了实处。

已有实践告诉我们, 科技政策侧重政治指导, 其虽然有原则性较强的一面, 但有缺乏强制性的不足, 并不具备法律拥有的恒久性和稳定性, 因之,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语境下, 科技问题处理和科技关系规范应确立科技法制的重要主导地位, 做到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和科技法制各自应有的比较优势。与之同时, 还应注意到法治的建立从来就不仅仅只是建立制度, 其实现还需要以观念的建立为作为最终目标。科技问题处理和科技关系规范的法治化, 其不仅指科技政策实现法制化, 更重要的在于从执政党到国家各级机关都需要充分树立起依法行政的法治观念, 并且党和国家各级机关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第二, 进一步完善科技立法与实施的相应监督机制和环节。科技立法与实施的监督工作不仅是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且也是实施我国科技法律、切实保障科技权利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针的贯彻和国人权利意识的增强, 科技法监督的重要性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现代化的今天, 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法的监督机制, 就不可能保证科技法制的真正建立, 因为科技法监督是维护科技法应有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实践也告诉我们, 树立和强化科技法监督意识是建立和健全科技法监督机制的前提, 只有建立和健全科技法律法规的监督机制, 才能使我国科技法制的内容真正得到全面贯彻和保障,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

科技立法与实施的监督机制是以严格的法律责任、明确的追诉和制裁程序为基础的, 其由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执政党监督、司法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监督等所组成, 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监督制度。因之, 在我国当下行政体制下, 要真正使其发挥效力, 在重视社会监督和强化专门监督的同时, 必须使已有的各种监督形式走向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 只有充分保障科技法制的强制性, 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权威性。此外, 我国在科技立法的环节上还需注意科技法规范的量化、具体化, 制定出专门的追诉程序、法律责任, 以增强科技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第三, 大力加强科技法制建设的研究、宣传工作。针对我国当下科技法制建设的理论推进与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 尤其是我们对科技法制建设中面临着的一系列重大的实践问题还缺乏应有的深入研究的现状, 应大力加强科技法学的学科建设, 深入开展科技法学基础理论、实践问题和预测性研究, 加大对具有科技、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将其充实到我国科技、与科技发展相关联的各领域, 以提高我国各科技活动领域的立法、执法与司法水平。与之同时, 还应注重现有在职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提高问题, 建立起相应的科技和法律培训机制, 以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法制建设必须的基础性工作。

历史发展告诉我们, 科技法要得到有效实施, 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是全社会的公民和组织了解它并遵守它, 因之, 我们各级政府应当把学习宣传科技法列入普法计划, 在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以提高民众对科技法重要意义的认识, 从而增强其贯彻执行科技法的自觉性、紧迫感, 使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真正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之中。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教训, 各级领导干部、各有关部门尤其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准确理解法律应有的精髓实质, 自觉把宣传科技法的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此外, 针鉴科技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有关宣传科技法的教育工作还应有长远的打算, 以促进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

第四, 进一步通过立法的手段优化科技法律体系。鉴于我国科技法体系还只是建立了初步的和基础的框架, 配套法规、实施细则还不完善的现状, 国务院应尽快制定出完整、全面的实施细则,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的落实做到具体化。与之同时, 国务院还应进一步制定当下科技实践中急需的专项法规, 完善各部委规章, 以推动科技事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针对由于我国存在着立法背景、立法主体和立法权限等因素的差异, 实际造成了各种相应调整科技关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统一, 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局面, 应明确划分我国各级科技立法主体之间的立法权限, 同时明确规定各种科技法律文件的效力层级, 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裁决机制。当立法条件趋于成熟时, 在清理有关科技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 应及时进行科技法典的编撰工作, 以更加简洁、抽象的形式调整好科技关系, 以消除庞杂规范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异, 进而从源头上控制不同规范之间的冲突, 确保我国科技法律体系有更好的逻辑统一性。

第五, 努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指导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的核心定位不是西方式科技法制的延伸, 其是开放性的, 既包括中国传统法制中有益的成分, 也不排斥其他发达国家取得的科技法制建设的成果。这一外延性特征, 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已不只是一般性的法制建设, 而是演化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的理念指导下, 当代中国科技法制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为精神动力, 根据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需要来加以适度推进, 从总体上确保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具体而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应该遵循以下一些价值导向:其一, 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质;其二, 始终不渝地保持我国科技法制建设的中国特色;其三, 科学认识科技法制建设实际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进程;其四,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技法制建设应有的领导地位。

总之, 在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 科技发展必须迈上法治的轨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法制建设的进程中, 我们必须站在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从更加贴近中国现实出发, 按照科学技术的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来分别立法并付诸实践;与之同时, 还应充分体现法的人文关怀,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努力探索出一条政治、文化、科技、经济、生态与法律之间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既是转型期中国法治发展的必然, 也是法治中国希望之所在。

摘要:自具有基本法性质的《科技进步法》颁布以来, 我国科技立法在其形成的体系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为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把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将科技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 对于保障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进步, 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开发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 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法制,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范晓峰.科技政策发展与科技法制建设——科技立法工作的回顾与思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30

[2]杨一凡, 陈寒枫, 张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405

[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96

[4]《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0) :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4

[5]刘国新.中国共产党治国社会方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329

[6]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221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10

一、深入教师教育, 为学校注入强劲动力

我校提出的口号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 只有学生成才、教师有成就感, 学校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我校坚持以人为本, 将教育定位在关注学生的发展, 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以教改科研为先导,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以情境为中心, 营造成功的育人氛围;以发展为中心, 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以活动为中心, 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体验、感悟, 在实践中成长。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 为培养优秀教师, 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 为培养研究型教师, 学校建立了校级名师长廊, 分列在整个办公楼的走廊内, 以先进教师的成功事迹影响全体教师, 引导教师的自我成长。

第二, 在校本培训方面, 我校建立了校园论坛, 包括“师德学习”“班主任管理”“同读一本书”“百家争鸣”等板块, 促进教师的学习与交流。学校还利用网络资源, 在校园网上开设读书专栏, 由学校规定教师应读的篇目及读书量, 要求教师每周在留言板上写下不少于200字的随笔。随笔必须是教师的真实感想, 不得抄袭, 若发现雷同学校将严肃处理, 去年向教师推荐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在阅读之后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留言板上不仅印下了他们与名家思维碰撞的火花, 也扩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第三, 在课堂教学方面, 我们曾对69位教师的授课进行了记录, 并在各教研组一一加以评议。教师们互相评价, 指出优点和不足, 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为教育带来生机

为了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 以感情引路, 让“无情”的管理变成“有情”的接纳, 让师生充满幸福感。我校建立了“校园之星文化甬路”“名师长廊”, 让榜样引路, 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师生努力奋斗, 鼓励教师走学习之路、专业化研究之路, 激励学生走全面发展之路。如今, 以“校园之星文化甬路”和“名师长廊”为代表的文化长廊已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第二, 以激励性的语言打造校园文化。依照这个思路, 我校的校园文化牌融入了人文关怀, 例如, 垃圾箱边的警示语“垃圾入箱”换成了“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的温馨提示, 校园内去掉了“不要”“禁止”类的标识, 师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着、收获着。同时, 为了让校园标语更具有激励性, 我校在语音室、图书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科技室、实验室等多个专用教室添加了文化口号, 各个口号都带有本学科的教育特点, 例如粘贴室的标语是“胸存沟壑描七彩, 手执丹青贴斑斓”, 剪纸室的标语是“巧手剪乾坤, 方寸展异彩”。用激励性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 从而起到良好的文化育人作用。

第三, 更新各班的“班级文化墙”, 建立成功林、成才苑, 让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 让更多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建立成才林的教育立足点是“欲成事先成人”, 让学生学会做人, 在林中栽种几百棵树苗, 为班级设立“理想树”, 为学生设立“成人树”, 并以学生的姓名为树木命名, 在每个学期末评选出“阳光文明星”“阳光规范星”“阳光乐学星”“阳光智慧星”和“阳光特长星”, 并颁发荣誉证书, 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感悟学校的“树人”内涵。建立成才苑的教育方向是“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 学生人人都有潜能, 个个都能成才。为激励学生勤奋进取、发展特长, 各班在每学期末评出三名特长星, 并颁发荣誉证书, 以此激励学生发掘潜力、发挥特长、努力成才。

三、采用梯度评价, 激发学生的活力

我校的梯度管理内容保留了以前的德、智、体、艺术、科技、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之处是梯度管理突出了阶段评价, 并做到日日记录、周周评价。具体评价方式如下:以班为单位, 每周组织学生评选各类星级学生, 得到一定数量荣誉星的学生可在月底的评价中升级为“月光星”, “月光星”再通过努力达到一定的标准, 从而获得“阳光星”的称号。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追求“阳光星”, 特以学生的姓名为校园的花木命名并长期保留, 这成为学校一道美丽的景观。晋级式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充满着挑战与激励, 各级别的荣誉成为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 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 这种多元的、梯度式的评价方式能时刻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过去, 追求更高的目标。

我校在制订评价规则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改变了以往大而化之的管理方法, 按照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分成若干个评选小组。每个小组有五至八人, 每周在各个小组中评选出“文明星、规范星、乐学星、智慧星、特色星”各一名, 学生只要日常表现优秀就可以加星, 违反校规校纪的要按规定扣星, 加星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星级荣誉。新的操作规则对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 机会都是均等的, 评价标准也是明确的, 如给品德表现良好者授予“文明星”, 给遵守校规校纪表现良好者授予“规范星”, 给学习表现积极者授予“乐学星”, 给课堂考查优异者授予“智慧星”, 给在科技、演讲、体育等文化活动中成绩优异者授予“特色星”。分组评价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了自信。

另外, 在梯度管理中我校还注意到了利益链接, 即充分挖潜教师的“内隐动力”, 将学生评价融入学校的整体管理规划之中, 使学生管理与教师利益实现对接, 改变过去教师与学校管理脱层的局面。利益对接引导班主任争做智慧型班主任, 对班主任实行星级管理, 改变了过去的制度压制, 通过政策引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 让教师自觉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利益链接不仅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发展, 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评价, 鼓励师生共同发展、实现进步。

四、打造班级文化, 关注学生的成长

我校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教育的核心, 学生一旦置身于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 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循序渐进中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文化是学生展示特色的重要平台, 表现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个性方面。我校围绕“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管理原则, 鼓励学生自主设立班规、班训, 将班级读书、写作、艺苑采风等栏目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 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班主任在打造班级文化时也推行了不同的措施:有的班主任借用文化墙展示学生的特长, 建立了风采树和心愿树;有的班主任将学生的照片贴在成长树的每片树叶上, 开展“我要做一片美丽的树叶”活动, 加强爱班教育, 借助文化墙加深学生的“班荣我荣、班耻我耻”观念, 使班级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11

被誉为“绿都”的福建省三明市,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是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共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他就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把林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发表了看法。

被誉为“绿都”的福建省三明市,山清水秀,生态优良,令人向往。这个有着丰厚植被的林区,在林业方面拥有了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等多个国家级品牌,2005年6月,国家林业局又批复三明作为全国惟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三明林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又是一年春景时。万物生机勃发的二月,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采访中,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三明的山更绿,林农的腰包更鼓;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培育壮大林产工业产业集群,让林业经济再上新台阶;把林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村愈加富裕文明……叶继革就林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胸中智慧和情感溢于言表。

叶继革说,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05年11月在福建省率先通过省、市联合检查验收,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并在林权抵押贷款、林木产权流转、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等配套改革方面取得创新突破,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新形势下,林改工作如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如何增加林农收入,如何提高林权证的含金量、如何使林权与农村社会保障相结合、如何使农民拥有的林木资源真正变成风险保障和应急保障等问题,让林改衍生、链接出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崭新的课题。

让林改真正惠及于民,始终牵挂着叶继革的心。叶继革十分关注在深化林改的过程中,各种配套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情况。他深入林区,走访林农,向基层干部了解情况,督促有关举措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使林农切实从造林、育林、护林中致富。叶继革说,我们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各项配套改革:切实加强对林地使用费的收取、使用和管理,保证村级集体经济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积极探索实行林地使用费收取使用与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林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让林农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加大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力度,积极推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这一简单便捷的方式,让林业经营的中小散户和农村弱势群体真正受益;加大林木林地产权流转的规范力度,确保广大林区群众有山可耕、持续增收和就业;加大林农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组建护林联防组织,创办家庭联户、股份合作或股份制林场,鼓励和引导林农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并形成网络;坚持林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林业科技发展力度,引导林农走科技兴林的路子;主动适应集体山林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对策,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提高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福建省全力推进的“海峡西岸”建设得到党中央的支持,三明正在举全市之力,力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如何创造有特色的平台,如何集聚优势产业发展,始终是叶继革十分关注的事。叶继革表示,我们将用好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这块牌子,力求在两岸林业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作用,培育壮大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非一日之功,除了要有战略发展的眼光之外,还要与当地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基础相适应。早在两年前,三明市委、市政府就把林产工业列为全市重点培育的三大产业集群之一。现在,已初步形成人造板及木竹制品、制浆造纸、林产化工及生物利用、森林食品等四个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实现产值53.9亿元,比增33.6%,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态势良好。叶继革说,在发展上,将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扶持50家重点骨干和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突出抓好目前亚洲产量最大且设备最先进的大亚木业45万立方米刨花板、永安林业林板一体化、青山纸业瓦楞纸等60项林业在建、续建、技改项目。特别是要下大力气抓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2个市县领导挂钩帮扶重点企业的发展,促使我市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重点围绕榨干用尽三明林产加工企业的初级产品及林产化工和杉木类等制品,策划生成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家具、装饰装修材料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林业产业向纵深发展。大力发展笋竹业,重点抓好竹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竹山道路建设,兴修山地水利,促进竹林稳产高产;鼓励和引导笋竹加工企业通过整合布局,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打响现有的知名品牌,并加大竹装饰板、竹木复合刨花板、竹炭、竹醋液等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积极顺应生态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趋势、新要求,培育壮大以清流为中心的花卉苗木业,以明溪红豆杉、泰宁雷公藤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中心的森林旅游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市生态效益型经济的发展壮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明市76%的人口在农村,农民人均拥有林地面积是耕地的10余倍,林木林地资源是林区群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林区群众亦农亦林,大部分农民也是林农,林农耕山致富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为此,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根本之策和有效载体。叶继革说,三明既是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又是福建的产粮区、农作物主产区和全国重要优质烟叶产区。我们将以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为载体,全面推进明台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苗木花卉、森林休闲观光、林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三明大农业、大市场、大开放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生态良好的优势,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为载体,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研、协会“六位一体”的机制,打好“林业牌”和“特色牌”,争创更多单打冠军。目前,三明烟叶产量占全省一半,成为全国四大优质烟叶产区之一;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珍稀花卉苗木基地;7个县(市)获9个“中国特色之乡”称号,已创1件原产地证明商标和46项省名牌产品、26个省著名商标,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农林产品共有120多个。林业和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环境卫生、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叶继革对三明的林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说,近年来,三明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福(州)银(川)高速公路三明段建成通车,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全线动工,从江西向塘经三明至福建莆田的双线快速铁路今年可望开工,三明机场开工续建,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特大型工业项目相继落地,三明将成为海峡西岸连接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这些都为三明林业的腾飞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相信,这个充满魅力的“绿都”,将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深化发展建设策略 篇1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总体部署、重要举措和任务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必将为国家治理领域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决定》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建党93周年和建国65周年的重要时刻,在我国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这个《决定》的颁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外汇储备和进出口贸易总量第一的世界大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3年,中国是世界外汇储备和进出口总量第一、经济总量第二的世界大国,已经走进了国际舞台的中心,正按照责权能统一的原则,积极发挥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国际影响力,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分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事”,这个“国际惯例”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而市场经济又是建构在法治制度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是新阶段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维护好发展好国家核心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重建开放新优势,实现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跨越的唯一途径。与此同时,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500美元左右,不仅排在世界第82位,而且正处于跨越“中低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经济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的软转型比经济的硬转型显得更加迫切和困难。我们虽然基本完成了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但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社会比较发达、法律体系比较健全、政府行政比较规范、公民素质比较文明”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它是一匹“好马”,同时又是一匹“野马”。我们收获了市场经济带给经济社会发展的激情;也承受着它带给经济社会的各种深刻影响。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必须客观面对由此而来的一场新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来临的事实——从传统社会到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已全面展开。但这种全面转型既有前两次转型不规范、不彻底带来的胶着,又未经过历史、文化、思想及制度设计的充分酝酿和足够准备,转型期各个领域出现的各种乱象,放大了人们对社会矛盾的认知和感受,加剧了人们对生存状况的不满,使社会矛盾集中凸显过程中的阵痛更加强烈。因此,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极其繁重、矛盾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是加快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切实化解“成长期的烦恼”,实现经济社会平稳顺利转型的迫切要求。

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和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最基本方式与最鲜明特征,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我们党要紧紧按照五个“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更好地运用法治这个重要工具,维护和发挥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3年,广东人均GDP达到58540元(按当年汇价6.1:1折算,约为9597美元),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7%;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9∶47.3∶47.8,城市化率67.8%,人均预期寿命达76.6岁。总体上判断,广东已经完成了从小康型社会到“宽裕型小康(中等收入国家)”的过渡,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跨越的阶段,并开始进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国际化促进市场化,以城镇化为载体,加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期,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繁重。

广东必须切实改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发展方式依然粗放的短板,破解好地区之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解决好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等社会矛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公平正义等关系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才能率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要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的“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广东必须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法治广东”建设,努力营造国际化法制化的发展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要在宪法的规范下,加快地方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和完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大幅度实质性减少审批为重点,坚决取消一批、下放一批、向社会转移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切实改变政府权力“越位、缺位、错位”问题,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杜绝行政权力对微观行为的干预,减少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根治重审批轻监管的痼疾,努力实现以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为导向,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协同性。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统一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要以建立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为重点,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根本方向,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切实协调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做大民生蛋糕,确保财政资源更多用于提高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水平。贯彻“底线思维”,坚决兜住民生底线,当好老百姓的“守夜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加快建设公平社会。

要以明确权力边界为重点,按照“放得开、用得好、管得住”“适度自由、不踩底线”的原则,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赋予社会组织相应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协调权力,充分发挥其在完善社会服务,优化创新社会管理,增加公共产品,促进社会自治,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平,建设社会诚信,实现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参与力量互动的多元化社会治理机制,加快建设和谐社会。

要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改革现行外资进入和民资出境的行政审批制度,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统一,打造率先接轨国际惯例的投资贸易便利化先行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上一篇:电动控制系统下一篇:美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