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共7篇)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篇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等一系列战略发展机遇的到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加快扩张、健康发展的大好时机。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要求,结合建水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建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一、建水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分析
建水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众多的古迹,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在省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鸡石”、“通建”两条高等级公路的即将贯通和建水“文化旅游大县”建设的实施,建水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建水旅游业不断升温,有望成为云南既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等知名旅游热区之后的又一旅游热点。省、州提出建设“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区”,给建水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从建水自身的情况看,发展文化产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主要优势及机会
1.建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数量众多、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迹,发展文化旅游业有着良好的基础。
2.建水民族众多,民风民俗淳朴自然,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民间传统文化独具特色,民间艺人颇具实力,民族资源十分丰富。
3.建水处于滇南交通网络的枢纽位置,两条高等级公路贯通后,便捷的交通将给外来者带来便利。
4.建水发展文化旅游的定位与省、州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民族文化大州的总目标一致,发展文化旅游有政策和措施保障。
5.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正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
(二)劣势及威胁
1.由于对外宣传的不足,建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远远落后于其它同类城市。
2.众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未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界对建水的认知还比较低。
3.旅游硬件设施还较薄弱,软件建设不够完善,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刚刚起步。
4.与省内其它地区在旅游及文化市场的竞争上后劲不足。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指示精神以及红河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决定,围绕“新型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大县、特色农业强县”的奋斗目标,从建水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发挥建水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综合开发建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转型,分阶段、分层次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突出特点,理顺机制,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建水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水发展文化产业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益日渐显现,文化产业对市场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进入市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党的文化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原则,也要遵循市场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求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两者的相互统一。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抓住特色,就抓住了生存权与主动权。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文化产品没有特色,文化产业就无从发展。因此,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具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开发,发展优势产业。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初期,应以自己的特色文化为重点,先在重点领域内实现突破,起到辐射和带动效应,进一步促进其它产业的良性成长,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恪守文艺规律的原则。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使大部分文化形态尤其是经营性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市场法规运作,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的调节作用,使文化产品适应社会的需要。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坚持对文化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既要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要注意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使其不受破坏。
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文化产业要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合理地利用人才这一无形资产,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用其所长,才能加快文化产业建设的步伐。
3.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一个投资多元化,特色鲜明,结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的开放的文化形态体系,发挥文化对三个文明建设、增加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的积极作用。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建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红河州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份量,在地理位置、交通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建设“建水历史文化名城区”的要求,根据建水的地域特点,建水应着重发展以下文化产业:
(一)文化旅游业
建水旅游业的发展已被定位为“红河州龙头旅游城市”、“云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正在逐步成为建水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建水旅游业的发展应按照“依托旅游资源,拓展文化内涵,打响城市品牌”的思路,以建水特有的文物古迹、人文习俗、民族风情和区域文化为核心,来带动饮食、住宿、商业、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
1.抓住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红河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机遇,做好对文化旅游景区的区域布局规划,规划方案《*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利用人文这一主线,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在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利用,不断推出具有建水特色的旅游产品,开辟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旅游线路。如以建水文庙、云龙山、指林寺、燃灯寺等寺庙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以朱家花园、张家花园等为主的古民居旅游,以哈尼族、彝族民间节庆为主的民族风情旅游,以建水燕子洞为主的岩洞探险旅游,以建水古桥、古塔、古井、古街为一体的特色资源旅游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
2.配合旅游黄金周、节日、双休日,以曲江温泉、黄龙寺、绵羊冲等景区为主,积极创建以娱乐、休闲为主的生态旅游和短期里程旅游市场。
3.加强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支持,提供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尤其是宾馆酒店的建设,力争在近两年内建成一批新的星级酒店。
4.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积极策划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推出一部“斯文人家·建水故事”方言系列剧,打响“燕归古镇、斯文人家”的建水旅游形象城市品牌,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民族工艺品产业
建水民族工艺品以建水紫陶和民族银饰品为代表。建水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建水民族银饰品具有民族特色。两种艺术品均具有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1.提升两种文化产品的艺术品位,突出品牌及特色,走高工艺、高品质、高价位的营销路子;
2.改革工艺美术陶厂和民族首饰厂现有体制,采取多元投资方式,走组建企业,实行规模经营、连锁经营,实现产销一体化;
(三)文化饮食业
建水有着丰富的地方名特食品:过桥米线驰名海内外;烧豆腐、草芽为建水独有;建水汽锅鸡为滇味名肴。还有许多小吃独具特色。发展饮食业有着良好的基础。
1.建立一座名城饮食城,使之成为建水名特食品的集中展示点。
2.过桥米线最早起源于建水,历史悠久,风味独特。重点培植一家有实力的饮食企业,对过桥米线进行更具品质和文化品位的研究开发,将过桥米线打造成为“东方麦当劳”,拓展成为连锁企业,打入外地市场。
(四)娱乐产业
发展文化娱乐业的指导思想是要以生动活泼的、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优秀文艺产品,来满足群众休闲娱乐的需要。其思路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带动一片。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加强对娱乐业的管理和引导,为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提供舞台。
1.盘活电影公司现有资产,广泛吸纳社会和外来资金,组建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娱乐公司,建设大型综合性娱乐场所,使之成为建水文化娱乐业的龙头,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2.以曲江温泉度假区、黄龙寺水上游乐场等乡村度假区为中心和重点,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大型游乐中心,提高文化娱乐和休闲度假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带动其它文化娱乐场所的发展。
3.探索发展娱乐业的新技术、开拓新的娱乐方式和项目,提高文化娱乐的文化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与娱乐的结合,在挖掘建水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娱乐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健康向上的新型娱乐项目。
(五)演艺产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
1.以红河彝族花灯团为试点,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其通过精品展演逐步实现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增强活力,5年后逐步与政府脱钩。走文化演出单位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实现由公益性事业单位向经营性方向的过渡转型。鼓励外来企业集团参与艺术展演产业的投资和经营管理。
2.组建一个文化传播中心,投资建设各类艺术培训基地和活动场地,开发演艺市场;以为群众提供优质艺术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开拓文化服务市场。
3.利用建水丰富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以朱家花园为主要场地,拍摄一部精品电视连续剧,打造建水滇南影视拍摄、创作基地。
4.组建一支建水芒鼓艺术表演团,在政府调控下尝试商业性演出。
(六)体育产业
1.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经济实体,从事体育健身娱乐方面的各类经营性活动。
2.政府投资兴建体育中心,为各类体育竞赛和群众开展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体育活动提供产地设施和技术指导。
3.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承办各种规格和级别的体育竞赛表演;积极开发建水少数民族体育资源。
(七)教育产业
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性产业,要确立教育的产业化意识,真正把教育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来抓,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其适应教育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深化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竞争上岗和择优选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2.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扶持发展民办学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积极吸引省内外资金和设备到建水办学。
3.以建水一中为示范点,积极发展校办产业和教育服务业。以联办等方式,使学校后勤部门从学校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形成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
(八)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1.在两年内完成县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使之成为建水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展示建水历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五年内建设完成县图书馆,完成后可形成公益经营兼容的文化产业运作形式。
3.四年内按照州资金配套政策完成各乡镇文化站的新建、重建和扩建任务,实现全县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
四、主要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组织工作。
2.加强政策扶持,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资金,除积极争取国家、省、州支持外,还应争取社会多方面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合作经营、土地置换等方式,引导投资文化产业设施和经营文化产业项目。
3.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对有较大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给予支持。县财政可拿出部分资金作为文化发展基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鼓励企业赞助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组建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5.创新用人机制,搞好文化产业队伍建设。文化事业单位要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定岗定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红河彝族花灯团要加快文艺尖子人才培养步伐,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组建商业演出团队、发展演艺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6.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落实编制、人员、经费,明确工作职责,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各项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协调工作,发挥职能作用。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篇2
(一) 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 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 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商贸中心、专业市场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配送中心。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 下同)
(二) 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向现货转型, 增加期货市场交易品种。 (商务部、证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优化城市流通网络布局, 有序推进贸易中心城市和商业街建设, 支持特色商业适度集聚, 鼓励便利店、中小综合超市等发展, 构建便利消费、便民生活服务体系。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 增加农村商业网点, 拓展网点功能,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支持流通企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营销网络, 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 (商务部、农业部、工商总局、供销合作总社)
(四)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 推广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 规范货物装卸场站建设和作业标准。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 加快建设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 健全旧货流通网络, 促进循环消费。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供销合作总社)
二、积极创新流通方式
(六) 大力推广并优化供应链管理, 鼓励流通企业拓展设计、展示、配送、分销、回收等业务。 (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完善认证、支付等支撑体系, 鼓励流通企业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创新网络销售模式, 发展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网络商品与服务交易。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 统筹农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 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直销店等产销衔接方式, 在大中城市探索采用流动售卖车。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农业部、粮食局、供销合作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 鼓励商业企业采购和销售绿色产品, 促进节能环保产品消费, 支持发展信用消费。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 围绕节能环保、流通设施、流通信息化等关键领域, 大力推进流通标准应用。推动商品条码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 健全全国统一的物品编码体系。 (质检总局、商务部)
三、提高保障市场供应能力
(十一) 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 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农业部、粮食局、供销合作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 完善中央与地方重要商品储备制度, 优化储备品种和区域结构, 适当扩大肉类、食糖、边销茶和地方储备中的小包装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 强化市场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 增强市场调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加强市场应急调控骨干企业队伍建设, 提高迅速集散应急商品能力, 综合运用信息引导、区域调剂、收储投放、进出口等手段保障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农业部、财政部、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
(十四) 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战略任务, 加强规划和引导, 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鼓励流通领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创新, 加快推广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粮食局)
(十五) 推进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粮食局)
(十六) 支持流通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服务商加强合作, 支持开发和推广适用于中小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粮食局、供销合作总社)
(十七) 加强流通领域信息安全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
五、培育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
(十八) 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 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支持中小流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健全中小流通企业服务体系, 扶持发展一批专业服务机构, 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和管理咨询等服务。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粮食局、供销合作总社)
(十九) 鼓励发展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 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拓展连锁经营网络。 (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
(二十) 积极推进批发市场建设改造和运营模式创新, 增强商品吞吐能力和价格发现功能。推动零售企业转变营销方式, 提高自营比重。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粮食局、供销合作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 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 积极发展统一配送。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粮食局、供销合作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流通品牌创新发展。 (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
六、大力规范市场秩序
(二十三) 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生命安全等商品的流通准入管理, 形成覆盖准入、监管、退出的全程管理机制。 (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 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 建立涉及人身健康与安全的商品检验制度。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 改进监管手段和检验检测技术条件。细化部门职责分工, 堵塞监管漏洞。 (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公安部、粮食局)
(二十五) 建立健全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酒类、中药材、农资等商品流通追溯体系。 (商务部、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
(二十六) 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加强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督管理。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 建立平等和谐的零供关系。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
(二十七) 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 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 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共享。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
七、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开放
(二十八) 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 健全部门协作机制, 强化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相互衔接, 提高管理效能。加快流通管理部门职能转变,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加强统筹协调, 加快推进大流通、大市场建设。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粮食局)
(二十九) 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严禁阻碍、限制外地商品、服务和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 (商务部、税务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等部门负责)
(三十) 严厉查处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一)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 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商务部、发展改革委)
(三十二) 进一步提高流通产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引进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带动传统流通产业升级改造。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走出去”, 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等方式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 (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三) 积极培育国内商品市场的对外贸易功能,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商务部牵头)
八、制定完善流通网络规划
(三十四) 制定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 做好各层级、各区域之间规划衔接。 (商务部牵头)
(三十五) 科学编制商业网点规划, 确定商业网点发展建设需求, 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各地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商业网点建设需求, 做好与商业网点规划的相互衔接。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 新建社区 (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区) 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严格社区商业网点用途监管, 不得随意改变必备商业网点的用途和性质, 拆迁改建时应保证其基本服务功能不缺失。各地可根据实际发布商业网点建设指导目录,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 (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
九、加大流通业用地支持力度
(三十六)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流通业建设项目用地标准, 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流通业各类用地。鼓励利用旧厂房、闲置仓库等建设符合规划的流通设施, 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 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供应。鼓励各地以租赁方式供应流通业用地。支持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流通业。依法加强流通业用地管理, 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 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
(三十七) 制定政府鼓励的流通设施目录, 对纳入目录的项目用地予以支持。 (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
十、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三十八) 积极发挥中央政府相关投资的促进作用, 完善促进消费的财政政策, 扩大流通促进资金规模, 重点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农产品和农村流通体系、流通信息化建设, 以及家政和餐饮等生活服务业、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绿色流通、扩大消费等。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粮食局、供销合作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九)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流通产业特点,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开展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等质押融资。改进信贷管理, 发展融资租赁、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保理等业务。充分发挥典当等行业对中小和微型企业融资的补充作用。拓宽流通企业融资渠道, 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上市融资、设立财务公司及发行公司 (企业) 债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 改进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方式, 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证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
(四十) 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有条件的鲜活农产品。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完善并落实家政服务企业免征营业税政策, 促进生活服务业发展。落实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 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 完善流通业税制。 (财政部、税务总局)
十二、降低流通环节费用
(四十一) 抓紧出台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实施方案。优化银行卡刷卡费率结构, 降低总体费用水平, 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加快推进工商用电用水同价。切实规范农产品市场收费、零售商供应商交易收费等流通领域收费行为。 (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粮食局)
(四十二) 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确保所有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全部免缴车辆通行费, 结合实际完善适用品种范围。 (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
(四十三) 深入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 坚决取缔各种违规及不合理收费, 降低偏高的通行费收费标准。从严审批一级及以下公路和独立桥梁、隧道收费项目。按照逐步有序的原则, 加快推进国家确定的西部地区省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进度。 (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十三、完善流通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四十四) 推动制定、修改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 提升流通立法层级。抓紧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 积极推动修改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 研究制定典当管理、商业网点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全面清理和取消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规定。 (法制办、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工商总局、农业部、质检总局、粮食局)
(四十五) 积极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 加大流通标准的制定、实施与宣传力度。 (质检总局、商务部)
十四、健全统计和监测制度
(四十六)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科学规范的流通统计调查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不断提高流通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水平。加强零售、电子商务、居民服务、生产资料流通等重点流通领域的统计数据开发应用, 提高服务宏观调控和企业发展的能力。 (统计局、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粮食局、供销合作总社)
(四十七) 扩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覆盖面, 优化样本企业结构, 推进信息采集智能化发展, 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及时, 加快监测信息成果转化。 (商务部、粮食局)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篇3
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力有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政治性政策性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有力有序推进。为此,无锡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建立了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市(县)区及列入改革试点的单位也都层层建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行动纲要》、《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操作性。在工作运行上强化组织力量、规范管理秩序。市委宣传部增设了“文化改革与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日常工作;建立了办公会议、方案论证、重大事项报告、督导检查等制度,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新格局
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无锡市坚持以“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为突破口,加快建立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新型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着眼改变过去文化行政部门既办文化、又管文化的状况,将原市文化局所属的文艺院团、国有文化单位全部剥离。成立了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专司“办文化”的职能:市文化局作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履行抓规划、抓政策、抓导向、抓市场、抓服务的职责。按照中央和江苏省关于试点城市文化行政部门归并的要求,在市广电部门实行局台分开、台网分开的改革,将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归并,组建了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简称文广新局)。新组建的市文广新局,除统一履行文化行政管理职能外,增加了拟订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职责,并将原设在广电部门的动漫办整体平移至市文广新局,与文化产业处合署办公,从而改变了过去文化行政管理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现象,实现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与此同时,有效组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的行政处罚和相关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组建了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形成统一、规范、有力的文化市场执法力量。
三、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激发文化发展内在活力
解决文化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转变体制、转换机制。无锡市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的改革路径,增强文化单位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对列入改革试点的市图书馆、市博物院、市文化馆、《江南论坛》杂志社、《太湖》杂志社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起以人员聘用制度为重点的用人制度和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普遍推行岗位管理,探索建立理事会制度,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对列入改革试点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市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会同其主办单位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协调市发改委、劳动局等部门梳理和完善劳动人事政策,组织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在抓好人员分流、身份置换的基础上,实现单位性质由事业转变为企业,成为以图书营销为主的文化经营市场主体。对现有文化资源抓好优化配置,以无锡歌舞团为主体。整合无锡滑稽剧团、无锡评弹团、无锡市文化艺术学校及相关场馆等资源,组建了无锡歌舞剧院,打造“国家重点艺术表演院(团)”、“国家舞剧创作基地”,并组建市文华演艺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市歌舞剧院2008年演出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推动本市广电网络资源整合,成立江苏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搭建了广电网络发展新平台。
四、实施新闻宣传与产业经营“两分离”改革,增强传媒集团的传播能力和产业功能
新闻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政治敏感性强,政策要求高。组织实施难度大。无锡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精心制定方案,积极慎重地推进新闻单位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确保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和人民喉舌性质的前提下,强化传媒集团的舆论宣传主阵地、文化产业主力军作用。在“两分离”改革中做到“四个分”:一是实行资源分离,对无锡广电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进行清产核资,区分宣传资源与经营性资产,将广告、印务、发行等经营性资产从事业体制中全部剥离出来,转为企业。二是实行机构分设,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的新闻宣传机构和人员继续实行事业体制;将剥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分别组建广电、报业发展有限公司,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宣传主业服务。三是实行人员分开,广电台和报社的新闻采编播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不混岗、不兼职,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原事业编制的人员需转入到新组建企业工作的,采取派遣输出的方法,保留其事业身份和档案工资,收入由企业确定,退休时按事业性质办理手续;新录用到公司的人员,全部按企业性质人员办法办理。四是实行管理分类,宣传与经营“两分离”后,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继续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宣传上,设立编委会,实行集团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经营上,广电、报业发展有限公司均设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后,使从事宣传的人员专心钻研新闻业务、从事经营的人员专门研究市场,提高了传媒集团的办报水平和经营层次。
五、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
国有文化资产是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国有文化资产进行有效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无锡市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新体制。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和市财政局组成的“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简称市文资办)。
机构设在市委宣传部,由市政府授权文资办依法行使出资人的职责,负责监管无锡广电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所属的国有文化资产近50亿元。制定实施《无锡市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晰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主体的职能,规范对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经营重大事项的监督管理。制定实施《无锡广电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年度综合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和《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综合考评两大传媒集团及其领导班子在完成宣传任务、履行社会责任、资产运营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业绩,改变了过去考核时只注重经营业绩的状况。这一新的体制,使“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原则得以有效落实,既确保了国有文化资产对宣传主业的保障和支撑,又确保了国有文化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六、壮大文化产业,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在城市文化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无锡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形成城市新的文化优势的重大举措,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政策扶持,突出重点领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群。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2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3%上升到4.5%。一是突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依据无锡文化产业基础,积极争取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等相继落户无锡,并在市(县)区建立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一个基地、多个园区、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园区总面积已超过40万平方米,成为无锡文化产业的集聚区。二是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强化市属国有文化传媒集团(中心)的投融资功能,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政策允许的文化领域,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出规模和实力,积极探索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的路径,培育和打造“十大文化骨干企业”、“十大文化战略投资者”。2008年,广电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提前两年达到“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报业集团营业收入达到3.1亿元,整体实力有了新的提升;灵山实业公司文化旅游业收入达到1亿元。全市民营文化企业茁壮成长。三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采取编制产业规划、实行政策扶持推动、加大招商引智力度、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推进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市新增动漫原创、网络游戏、版权交易等企业51家、累计达到121家,动漫产业年产值实现20亿元;全年完成上级批准立项的原创动画片达8108分钟,列全国城市第四、江苏第一,其中《东方神娃》、《秦汉英杰》、《哈皮父子》等10部动画片先后荣获全国少儿动画精品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动画片奖等奖项。工艺美术设计、软件设计等产业呈现出良好态势,全年产值达9.5亿元。四是催生新兴文化业态。推进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加快新兴传媒业发展。目前全市数字电视覆盖105万户,数字移动电视安装接收终端约4000屏,手机报用户数达到5万户。同时积极开发古玩、工艺美术品拍卖市场,拉长文化产业链。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篇4
上传时间:2008-8-2
5穗字〔2008〕5号
(2008年4月2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精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创我市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粤发〔2006〕17号)的部署,现就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继续解放思想,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迫切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是广州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我市以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世界眼光谋划广州发展、用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促进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广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一些长期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没有根本消除,制约了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迫切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深化文体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是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党心民心的需要,对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目标和总任务,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开创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塑造岭南文化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交融的城市先进文化品格。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维护和保证国家文化安全。正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把两者有机统一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全过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4.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用时代要求审视文化工作,以世界眼光谋划文化工作,以改革精神推动文化工作,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改进文化建设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形成激励创新创造的法制环境、政策导向、激励机制。
5.坚持积极稳妥、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根据我市文化领域不同行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有领导、有步骤地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三)总体目标。
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严格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有机统一;形成富有效率与活力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文化事业单位活力充分激发,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明显提高;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覆盖城乡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
好保障;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布局科学、结构优化、所有制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增强文化引领功能,使广州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中心。
三、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一)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电影放映、演出中介、美术设计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步伐,进一步做大做强。其中,资源优势突出且经营状况较好的单位,要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成为市场主体;市场竞争力强、资源优势未得以充分发挥的单位,通过资源整合,逐步有序地缩减国有资本,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公司制改造;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单位,依法依规破产或撤销。整合全市出版和发行资源,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以集团化建设为重点,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通过股份制改造,使之成为我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转制企业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为着力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
(二)优化新闻媒体组织结构。整合市属媒体内部资源,建立宣传和经营业务相对分开、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相辅相成的组织结构。剥离出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等经营性业务及影视剧、娱乐等节目制作和销售部门,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制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壮大宣传主业服务。深化报刊发行体制改革,通过公司化改造、网络化经营、营销化运作,实现自办发行产业化。积极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牢牢把握新闻类、时政类等导向性、政治性节目的制作权,探索实行台内节目制品人制、节目社会化制作的制播分离模式。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管理的规定,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一城一网、兼顾利益”的原则,整合全市广播电视资源,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
(三)积极稳妥推进文艺院团改革。根据广州文化发展总体布局和文艺院团情况,对院团实行分类改革,部分院团继续实行事业体制,传承发扬地方特色艺术,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部分院团转制为企业,开拓文艺演出市场,重塑市场主体。转企改制坚持“一团一策”原则,经过科学论证,选择合适的转制模式,并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好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按照市关于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结合文艺院团实际,切实做好人员的安置工作。改制后五年内政府在财政上继续给予扶持,为平稳过渡、谋取发展创造条件。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推行资金投入方式、用人和分配制度及运行机制改革,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全面实行“团场结合”,整合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剧场,打造专业艺术演出品牌。积极募集社会资金,资助和支持文艺院团创作精品、培养人才。
(四)推进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要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优化市社科院组织结构,创新投入和运行模式,进一步增强活力。整合广州文化艺术创作研究资源,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评估和动态管理制度,实行绩效与投入挂钩,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改革市属博物馆管理体制,部分博物馆下放区管理,制定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
县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5
一、发展我县文化产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表现形式。
(一)我县文化资源的丰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县文化资源种类多、品位高、潜力大,一是种类多,积淀了以秋收起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山背、古艾国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黄龙禅宗文化为代表的禅文化、以九岭山脉次原始森林为代表的绿色文化、以黄庭坚、陈氏五杰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蚕桑、茶叶、供砚、木雕工艺制品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二是品位高,作为中国革命重要历史事件,秋收起义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山背文化作为江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符号、古艾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载入《史记》、黄庭坚、陈氏五杰名扬海内外,宁红茶享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美誉,表现出我县文化资源独有的魅力;三是潜力大,我县独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产品,只要扎实求证,认真规划,努力实施,就可以开创一门学科,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经济,具有深厚的潜力。
(二)我县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是打造了文化品牌,培育了“双井之春”艺术节品牌,社会关注度、参与度显著提升;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工作,全丰花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宁河戏”、“一圣仙娘花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次在全丰调研了解到,全丰镇充分利用全丰花灯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优势,组织民间艺人活跃在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区,去年演出近200场,获得收入70余万元。目前,有广东、浙江等演艺公司邀请全丰花灯表演队赴当地表演;做大名人文化品牌,举行了黄庭坚草书邮票首发式、拍摄了《大宋才子黄庭坚》电视剧;挖掘红色资源,拍摄秋收起义专题片、组织了高规格的苏区论坛;成功申报中国“书法之乡”。二是群众文化方兴未艾,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三是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高位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扎实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全县乡镇网络整合,多措并举繁荣群众文化;四是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县委、县政府对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投资488万元对国保单位秋收起义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投资7300万元对省保单位黄庭坚纪念馆进行扩建,投资80余万元对省保单位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进行维修。
(三)强工兴城战略为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我县强工兴城战略取得重大成就,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是引进了以浙江义乌创业园为代表的一批小商品、手工装饰品企业。工艺品生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具有劳动力密集、门槛低、见效快、增收明显的优势,能形成对文化产业的硬支撑;二是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了黄庭坚公园、马家洲公园、大洋洲公园,在建的有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一批文化项目,为我县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我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无法与其他产业相提并论,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我县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经营主要在网吧经营、印刷复制、电影放映、图书发行、书报刊零售出租、娱乐场所经营、音像制品零售出租、打字复印、文体用品零售、室内棋牌游戏等领域,产业发展仍处在自发性状态,布局分散,组织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产业集群,经济效益差。
(二)文化资源挖掘整合不够。资源开发能力弱,资源综合利用不够,开发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资源优势还不能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比如,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如何衔接,文化资源与蚕桑、茶叶、工艺饰品生产如何结合,没有一个协调机构来搞统一策划、对外营销,旅游部门推介景点,没有一份完整的导游词;作为闻名全国的宁红茶、双井绿,经过数十年努力,外包装品位得到提升,但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被挖掘,仅见数种茶叶印刷了黄庭坚诗词,创新力、影响力不强。同时,文化产业市场不健全,文化消费水平低,市场容量有限,也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
(三)文化创意人才奇缺。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聚集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发展产业所需的管理型人才、创意型人才、市场营销型人才奇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更为缺乏。同时,由于人事编制部门的条件限制,使得文化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在万顺木艺公司了解到,因为文化创意滞后,该公司产品趋同化倾向明显,不能满足顾客求异心理,导致市场份额降低。该公司2010年销售额近1千万元,今年估计在200万到300万元之间,下降幅度明显。而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资源只是一个潜在的优势条件,如果没有强大的创意能力来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那么再优秀的文化资源也只是形同虚设,创意能力的缺乏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
三、其他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调研组通过考察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工作,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强烈感受到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种综合的效应,对于提升县域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县域吸引力,增加当地居民对本县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本地区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我县文化产业时不我待。结合其他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调研组归纳了几点对发展我县文化产业的有益启示:
(一)制订一个好的规划。德化县人口31万,面积2232平方公里,该县于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外,重点发展陶瓷文化产业,注重挖掘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陶瓷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向上申报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创意基地,培育品牌龙头企业,引导陶瓷企业打造陶瓷文化背景与内涵,成功创建省级陶瓷文化示范基地3家,市级陶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陶瓷雕刻技艺等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促进了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目前,该县有陶瓷企业1100家,民营陶瓷研究所182家,2010年陶瓷产值82.3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4.23%,成为该县经济支柱。
借鉴该县经验,我县应尽快制订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制定科学计划。规划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明确产业格局,合理选点定位、精心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重点。
(二)找准一个强的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中,要借鉴仙游经验,该县做大做强工艺品生产产业,当前聚集的资金过100亿元,生产厂家3300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年创产值160亿元,出口创汇1.25亿美元。我县发展文化产业一是要项目带动,以文化旅游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珍惜良好的发展态势,多部门协作支持尚达信公司开发的温泉度假旅游及双井村文化旅游项目,以此为修水旅游引爆点,带动其他旅游项目开发。二是品牌带动,依托祈福工艺饰品品牌,带动其它产品开发;做强宁红茶叶品牌,做优绿冬、一家蚕桑品牌,使之成为文化旅游的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三是创新带动,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建立文化旅游、茶叶、蚕桑、工艺饰品创作基地,设立相关研究中心。
(三)出台一套实的政策。根据我县实际,在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根据我县文化产业的特点,制定完整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本。所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应当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内容涵盖文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竞争政策、产业序列政策等。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工业项目一同对待,享受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及用地、用电等优惠。尤其要厚待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如全丰花灯艺术的传播、万顺木艺和传统贡砚制作艺术的传承。调研组了解到,全丰花灯虽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至今尚未通过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演出不合法,极大制约了该艺术的传播;万顺木艺的用材指标争取较难、融资渠道狭窄;以前有较大规模的工艺美术厂改制后,贡砚生产急剧萎缩,现在只剩下王令开的一个家庭作坊在生产,年产值不到100万元。对这些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较深厚的产业,不能等同于一般企业视之,文化部门应该尽快完成全丰花灯表演的行政审批,林业部门要优先满足万顺木艺公司的木材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政策在调整当地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应,体现产业政策的精髓。
(四)创新一套新的体制。文化产业发展涉及众多行业,需要综合协调,一是要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兼任,统筹和协调本县文化产业的各项资源,定期召开协调会,分类指导,以加快本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考虑到我县已经成立文旅委并开展工作,建议按照“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扩充文旅委职能,充实文旅委办公室力量,支持其承担起文化产业相关工作;二是创新工作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专户专项使用;引导企业投资、社会融资,加快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论证、推介等工作。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篇6
告
关于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
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有游戏室2家、歌舞厅11家、文化广场2处、书店5家,棋牌游艺室101家。网吧14家。文化用品销售18家,音像制品销售9家。印刷厂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
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营业收入1200万元,缴纳税费11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310人。全县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间故事》
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阿××增刊》、《双胞迷城:××》、《哈
尼文化丛书》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我县自以来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节暨哈尼太阳节”,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靓丽名片。2010年“两节”期间省内外客商与我县共达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项,协议总投资为亿元,共接待游客达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综合收入达169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并被人民网等评为2010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之一。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十大产业。针对我县
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来主导分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缺乏产业规划,对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对文化旅游来讲,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 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低。
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党校与我县的县校合作为契机,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
产业发展规划。
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力争“十二五”时期,在全县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号,布局合理的文化标志性设施。二是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资产。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改革。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明确岗位责任,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二是对歌舞团
进行深化改革,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全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打破身份、职称,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三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理顺隶属关系。四是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与全市统一步调组建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变文化市场以往多头管理的局面,得到集中、有效的监管,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篇7
公共财政 (Public Finance) 是指国家 (政府) 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 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 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
文化产业 (Culture Industry) 是按照工业标准, 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公共财政与文化产业关系上, 有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具有商业化、赢利化等特征, 应该由市场机制去解决, 即亚当·斯密所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会自行调配, 无需政府干预。也就是说, 文化产业发展不需要政府过多支持与插手。比如, 在美国, 国家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很少, 基本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但另外一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 认为文化产业虽有市场性的特征, 但也有公共性的特征,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部分公共物品, 具备一定的公共性、福利性。因此, 政府一定要对文化产业采取扶持政策。比如, 法国、韩国等国, 不仅对整体文化建设重金投入, 而且也非常重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与扶持。
笔者认为, 我国是一个历来重视文化公共性的国家, 文化产业所生产和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在我国同样具有公共性特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其实是似二而一的混合整体, 对文化发展的财政支持应当有大文化的经济视野, 应当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高度, 完善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机制与管理模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将成为拉动GDP的重要力量。近年来,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 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25.8%, 占GDP的比重达到2.75%。可见, 公共财政与文化产业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二、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不畅通
文化产业的投资可分为几个渠道: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等。由于政府部门包办体制及一些政策的不确定性, 导致民间投资成本过高, 外资由于在文化市场进入方面受到一些制约, 也比较难进入。这些情况导致了投资渠道过于狭隘, 一些民间投资与国外投资业呈现出重复无效益, 高投资低回报等问题。
(二) 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总体经费偏低。2008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18.68元, 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仅为0.4%。
二是地区间的文化事业费差异悬殊。2008年北京市的人均文化事业费为87.40元, 是河北省的12倍。
三是城乡差异悬殊。据有关资料显示, 如果减去城市投入部分, 以全国农业人口计算, 2008年农村文化投入人均仅有两角钱。
四是财政支出结构与方式不合理性导致的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比例过大的趋势还在上升, 特别是财力比较薄弱的地区。
上述情况, 如果不改变, 再怎么增加财政投入也很难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 地方政府出台的文化产业财政补贴政策效果有限
以动漫产业为例, 各地政府的普遍做法是:为入园的动画创作者提供数年免费或折扣的房租优惠, 为本地创作的动画片在播出上提供每分钟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的奖励 (实际上奖励资金的最终受益者是电视台或外国购买方) ,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产动漫在数量上的增长, 但无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
(四) 税负过重
一是重复征税。比如在增值税方面, 现行的增值税征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征税问题。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型产业, 其资产的大部分表现为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形式, 属于无形资产。其在开发的过程中, 投入往往占成本的大部分, 但企业在纳税的时候并不能抵消一些投入。同样的, 一些艺术行业也存在着类似的重复纳税问题。二是有些文化产业的税负比较重。例如一些成本高的音像制品, 发行期间交纳的税种繁多, 如营业税、所得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和关税等。再例如数字动漫行业及新闻媒体行业, 当前还缺乏体现行业自身特点的税收政策, 而且这类行业的相关媒体需要大量节目内容, 这在无形中也加重了税负。
三、创新公共财政体制,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 完善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政策
第一, 完善法制, 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业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每年增加幅度不应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的方式, 减少地区间文化事业投入的差距;文化事业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倾斜, 缩小城乡差距。第二, 增加国债资金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中央政府每年在国债项目资金中拿出5%以上的份额作为引导性资金, 带动社会资本,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连年实施, 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 我国应将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放在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特别要增加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 改进财政补贴方式, 变“普享式”为“绩效式”
以动漫产品为例, 目前, 财政补贴往往是直接奖励能在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由于文化企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这导致财政补贴实际上补贴给了电视台, 文化企业“赚了吆喝不赚钱”。建议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 鼓励文化企业出精品。政府可以采取预购的方式, 以高于电视台播出费数倍的价格来预购高质量的动画片, 再卖给电视台。这种方式将形成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 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三) 发放文化消费券
为扩大消费,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近年来推出了购物券、旅游消费券等, 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文化产业。本文建议地方政府推出文化消费券, 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文化消费的类型和服务。
(四) 财政出资, 对外输出我国文化
文化产品的输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让外国观众接受新的文化是很困难的。在这方面, 日本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日本外务府曾利用“政府开发援助”中的“文化无偿援助”资金, 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的播放版权, 并无偿地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电视台播放。例如, 日本官方曾无条件将《足球小将》的动画片给伊拉克的电视台播放、把《岛耕作系列》送给海外的官员和企业, 通过这些产品输出日本的文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这些国家的观众开始接受了日本文化与产品, 此时日本企业就将产品价格调整到正常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财政来源 (完善税收体系) 方面可做好如下几点:
1. 针对文化产业新的业态, 要及时调整税制, 避免税
收流失, 本着“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 努力构建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税收体系。
2. 适度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和范围。
制定《文化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严格界定文化企业。经认定的企业, 享受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的各类税收、财政补贴、融资、土地等扶持和奖励政策。文化管理部门应加强指导, 加快企业的认定工作, 使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能落到实处。在一些地区开展试点, 使从事文化产品运营、文化衍生品生产等处于产业链条中下游的企业也能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3. 实施更具激励性质的税收政策, 鼓励社会对文化行业的捐赠。
例如, 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方面, 对于所有公益文化事业, 扣除比例可以略有提高;对于一些经过认定的文化事业, 可允许全额扣除。
4. 探索对“文化侵略行为”和文化奢侈品课以重税。
例如, 前文谈到的文化产品“低价倾销”行为、近年来上海等地举办全球巨星演唱会、百老汇歌剧、冰上芭蕾、名画展等 (以及包括F1赛车、网球大师杯赛) 已对国内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理应被课以反倾销税、高税率的消费税。
参考文献
[1]周志强.农民应享有同等文化服务[N].人民日报, 2010-02-23
[2]魏鹏举.公共财政扶持文化产业的合理性及政策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5)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08-08
发展县文化产业05-29
十七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精华总结07-03
深化对法院文化建设的认识09-14
寸金学院深化公寓文化建设的途径07-05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李长春)07-20
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报告05-20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11-20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10-14
市深化改革发展建议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