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深化策略

2024-08-29

网络教研深化策略(精选6篇)

网络教研深化策略 篇1

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现状不容乐观。其一, 信息技术课程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一向不高, 信息技术属于小学科, 同校、同学科教师人数少, 缺乏有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指引, 故开展校本研究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其二, 由于大环境的影响,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本身对本科目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其实, 信息技术教师在网络教研的开展上占有技术优势, 而这样的优势却没有很好发挥。其三, 无论是学科内容的设置, 还是成功教学方法的尝试、合适学习环境的构建等, 都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实践探讨和互相学习, 优势互补, 共同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面对相对匮乏的教研氛围,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如何突破、如何发展呢?

网络教研是以促进教师自我表现为动因, 以跨区域、开放性、多层面的交流为特色的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 网络教研已越来越广泛地引起教师和专家的重视, 围绕着其所开展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总觉得网络教研的开展仍然缺乏相应的实效性, 网络教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而产生, 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出网络教研的优势, 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容明确, 考虑需求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运用, 赶时尚、跟潮流的意识虽然有所纠正, 但用网络平台当面子工程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且网络教研平台已搭建起来了, 但其管理的重心似乎在“网络”, 而不是在如何开展“教研”上, 信息技术教研的重心变成了技术管理, 而忽略了“教研”这一中心点。这种表现尤其是在学校的网络教研平台上更为突出, 让人感觉到所谓管理者和引领者只是网络的管理者, 而不是教研的骨干, 这就容易使网络教研只剩下平台, 而没有教研的内容。

每一种网络教研形式的出发点往往都很好, 各种平台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因为一旦平台搭建起来, 就希望吸纳更多的人来参与网络教研, 我们经常会收到各级教育部门发来的各类学习网站、资料网站的活动通知, 但有些是纯理论上的研讨, 有些是从上而下的单方面灌输, 这就忽略了一线教师的需求, 网络教研的内容不能脱离一线教师的教学。网络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一线教师对课程实施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认识。脱离了一线教师的需要, 网络教研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 网络教研的发展态势自然也就不会好了。所以, 网络教研的内容不能脱离一线教师, 必须紧密联系一线教学的实际。笔者曾参与过一次某个论坛的网络教研, 主持者是某高校的教授, 但最终结果是过程中理论的东西高于实践的东西, 网络教研脱离一线教学, 空洞而无实际意义。

教研活动是对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指导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项主要由教师参与的学习研修活动。网络教研也是教研存在的一种形态, 其活动的主体和活动主要影响都是教师, 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 网络教研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专家、教师都是教研活动平等的参与者, 是实践问题的探索者。我们建网络、做教研, 目的是让教师成为主体, 人人参与体验, 共建共享, 这样网络教研才能充满生命力。比如, 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可以针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教学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主题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突出人文性, 可以来自专家的最新研究, 也可以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参与研究的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作, 认真思考, 积极发言。笔者曾参与了“新学期第一节课怎么上”“微机课堂纪律, 你是怎么处理的”等教研活动, 活动的过程如下:

1. 公布研修主题;

2. 网络研修;

3. 公开课展示;

4. 研讨分两个阶段, 现场研讨和网络研修;

5. 中心教研组的一位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形成教学资源。

这些自主的言说经细心梳理, 可以凸显出教师群体关注的理论或者实践主题, 为群体更深层次的研讨以及专业成长提供生长点。同时, 我们还可以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新研究, 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 制订一系列的教研主题活动计划, 让教研活动更深入、更有效。

二、形式多样, 取长补短

网络教研的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有以个人博客为平台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以专家主持的专业论坛为平台进行远程合作式的主题研究最为引人注目。除此以外, 还有区域性的专业QQ群 (研讨) 、专题学习 (研究) 网站的利用等多种形式。网络教研可以是QQ群的你一言我一语, 也可以是论坛上你一段我一段, 两者各有优点和缺点。QQ群参与人员多、页面更新快, 这要求参与者眼快, 思维也快, 往往是参与者还在思考前面的东西, 后面的东西又来了, 有时让人感到一个问题还没解决, 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论坛讨论, 针对性强, 支持者易于调控, 但是信息量相对较小。所以, 在网络教研的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其优点, 尽力弥补其不足。

专业论坛的网络教研必须有着定期的活动计划和实施, 必须要有着明确的话题讨论, 并且话题应该提前一周公布, 让参与者有较好的准备和思考, 也就是让参与者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参与。组织者的话题讨论框架必须有条理、有思维的跨度, 而不应该是凌乱、跳跃性的。组织者的引导必须突出重点, 尤其突出话题讨论的重点, 并围绕重点进行引导和分析。

有些教师的意识仅仅停留在获取网络信息, 希望能够从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现成的资源 (如现成的教学设计、现成的优秀试题) , 而没有参与网络教研的意识和习惯, 这样的做法不能丰富教研资源, 不利于“研”的开展。所以, 即便平台再好, 缺少了参与、交流和互动, 平台只能成为一种形式。久而久之, 在许多教师心里便会逐渐形成网络教研“虚空”的印象, 缺乏吸引力。所以, 网络教研还要与传统教研相结合, 网络教研和传统教研的目的是一致的, 它们之间也是优势互补的。开展网络教研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 提升教研的质量和效益;而网络平台上的教研内容可以看做是传统教研实践内容的映射延伸。对传统教研来讲, 其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全面的、及时的和深刻的;网络教研则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放大”专家的功能, 而且还可以在不相识的前提下, 实现跨区域的互助研讨。比如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上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后感等资料发布到信息技术教师的QQ群上, 各听课教师除了现场的评课外, 还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回去后将再思考的体会发布到平台上, 大家一起交流。再比如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一名普通教师, 笔者加入了携手博客的信息技术教师群后, 能及时感受到浙江省内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近况, 学习到各路专家的思想理念, 及时关注到浙江省内一流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动态, 可以与他们交流研讨, 这样的网络教研让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 使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感受到了这是一项重大的挑战。面对挑战,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更加有组织、有制度, 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平台, 以提升教研实效性为目标, 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 并在专家的引领、教研员的协助指导、优秀骨干教师的率先垂范下, 积极参与, 从理论到实践、从过程到方法朝着一个教与研并进的方向迈进。□◢

网络教研深化策略 篇2

网络协同教研是在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的教研空间和环境下,采用协同的方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享教育教学资源、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由教师自发参与的在线的教学研讨活动。网络协同教研的终极目标是要求参与教研的每位教师能很好地配合、协同,使多种力量集聚成一个总力量,最终达到多方共赢的新局面。网络协同教研开创了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是信息技术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可以为开展网络协同教研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网络协同教研的平台及模式

网络技术、社会性媒介、移动终端等交互功能和智能化的不断增强以及广泛应用,为教师开展网络协同教研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提供了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的机会,让教研活动更加便捷。

一是交流平台,如可以利用QQ群组、微信群组轻松地利用文字、语音、视频进行交流,也可以利用论坛或BBS进行交流。这些平台可以用来开展在线研讨、集体备课、案例点评、电话会议、视频教研、在线直播课堂等教研活动。

二是分享平台,如可以利用QQ或微信群组共享资源,也可以在学科教研网、QQ个人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发布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来分享各自的教研成果,如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研心得等。

三是存储平台,如可以利用FTP空间、百度或360云存储空间、QQ共享空间等平台存储文件。教研团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收集学科资料文献、教学资源、教研成果并分类存放,便于参与的教师随时下载使用。

四是教学平台,如可以利用Moodle、ITtools等在线教学平台以及自动录播等平台开展协同教学和教研活动。有些学校还开发了含在线课堂、作品展示、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等实用功能的在线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网络协同教研的策略

如今的网络环境和技术条件以及电脑和移动终端为教师开展网络协同教研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网络协同教研实际开展及研究情况,总结出以下问题及策略。

1.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研意识

网络协同教研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活动开展在地域上还不够广泛。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意识以及追求发展的自我意识仍不够强烈,学校、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科教研会等组织应通过制度、激励等方式引导和推动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如多开展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比赛或教学评比活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研和学习意识,让信息技术教师主动参与并快速适应网络协同教研活动,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取得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2.确保网络协同教研的有效性

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将严重影响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参与网络协同教研的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要精心制定教研计划、设计研讨内容,可以通过调查或头脑风暴的方式广泛征集教师们的需求和建议,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核心问题开展研讨、指导和培训活动,如集体备课、论文写作、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网络协同教研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如可以采用通过文字、语音、视频交流等方式进行研讨,充分调动参与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教研活动能否持续开展的基本要求。

3.制定教研相关规章制度

网络协同教研属于非面对面远程的网络型教研方式,从理论上讲它的系统连接度属弱连接,教研的约束力不强。在参与网络协同教研的人群中,通常发言和互动的只占少数,有些教师喜欢“潜水”,或者仅把网络协同教研作为获取资源和信息的途径,缺乏参与和建设资源的意识。因此要制定教研管理制度,实现网络协同教研的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要适当布置一些任务,挑选优秀教研成果供其他教师借鉴等。

4.发挥骨干教师的核心作用

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往往起到带动和引领的作用,网络协同教研也一样。在开展网络协同教研时可以推荐这些骨干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等。当然也可以推荐有发展需求、有问题意识、有网络组织能力,特别是能形成研究话题的信息技术教师担任组织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网络协同教研的凝聚力。同时可以适当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本学科的网络协同教研活动,以实现跨学科的教研活动,甚至可以邀请本学科的专家加入网络协同教研对教师进行指导。

5.做到线上线下教研相结合

传统教研中的专题讲座、教师培训、听课、说课、集体备课等也是比较有效的教研模式,特别是在情感交流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网络协同教研与传统教研不是矛盾的,不应该相互排斥,而应该互相补充,有机融合。例如,组织教师听课、评课,但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参与的人员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再加上教师碍于面子,有些尖锐的意见还不一定能当面畅所欲言,此时可以利用网络协同教研的形式开展评课活动,做到线下发展向线上延伸,充分发挥两种教研模式的优势,更好地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6.多发掘协同教研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有关网络协同教研的应用平台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关注这些平台的功能并尝试在网络协同教研中应用,以便进一步提高网络协同教研平台的实用性和便捷性,让网络协同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对于大范围信息技术教师的网络协同教研活动,可以结合地域、学段以及学校层次,对信息技术教师以学校为单位按学段进行异质分组开展网络协同教研活动,对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帮扶的同时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与均衡化。

参考文献

[1]陈文红,焦建利,周岩,孙照.网络协同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信息技术,2013(7-8):4.

网络教研深化策略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对教研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在点上的交流作用。过去那种“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改实施及发展的需要。因此,教研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于是网络教研应运而生,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亮丽的景点。

网络教研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但由于网络教研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不够成熟,在国内目前的研究还不多。所以迫切需要探索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如何开展网络教研,来克服传统教研的弊端,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本研究课题拟定为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网络教研探究,研究重点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网络教研的运行模式及其实践策略。

2 研究综述

2.1 中小学网络教研发展的几个阶段

(1)静态建设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常规教研活动方式为主导,网络教研作为必要的补充,资源以信息发布为主,基本没有互动内容。参与范围仅是圈内的少数老师,没有学生参与。如HTML静态页面发布信息。

(2)动态建设阶段。注重交互,面向全体教师,参与者众多,且有部分学生参与。如BBS论坛

(3)学科教研阶段。老师除了上传共享资源之外,开始就教学问题进行在线网上研讨,更多的是面向学生的网上答疑。

(4)全面发展阶段。由单一学科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包括师生、家校互动等等。

2.2 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研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教研在某些大城市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在全国各大城市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人在全国几十个大城市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以便更深入的把握目前全国大城市网络教研现状以及大家对网络教研的认识、态度等。数据库共收到586份网络用户提交的问卷,有效为574份,有效率约为97.95。经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许多教师对网络教研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一些教师思想还没有根本性转变;许多教师不具备网络教研所必须的信息素养。尤其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在进行网络教研活动时,缺乏一定的网络教研实践模式以及实践策略的指导,真正能满足教研要求、功能强大的网络教研平台屈指可数。要想为网络教研插上腾飞的翅膀,必须有更多的相关理论为其保驾护航。

3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网络教研运行模式及其实践策略

3.1 理论依据

3.1.1 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就是对具体学习目标具有认同感,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归属感,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共同体个体或组织的成长为目标,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以相互作用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来发挥群体动力作用的学习集体。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学习形式,即通过学习共同体倡导的活动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将之视为一种组织关系,即通过它来考察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将之视为一种教育存在方式,即将学习共同体推而广之,认为它是自古以来的一种教育存在,各种形式的教育都是它的特例或应用;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学习环境,正如它所试图构建的学习的各种支撑条件。

网络教研也是在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指导。

3.1.2 反思性教学理论

1933年,杜威发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其中就针对反思性思维做过相关的论述。首先他把反思性思维界定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知识的形式,根据其支持理由和倾向得出的进一步结论,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坚持不懈的和细致缜密的思考”。

反思性教学理论对网络教研有重要的启示。在对反思性教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反思是一个能动的认识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贯穿于网络教研的全过程,是网络教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主体又是受教育对象。要成为反思性的研究实践者,教师应把自己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及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研究行为以及研究效果。通过反思,教师能够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形成对要研究的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成为真正教研的主人,克服自身的盲目性以及被动性。

3.2 运行模式

中小学网络教研的运行模式是对网络教研活动包含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过程的理论描述。本文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共同体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以及本人对曾经参与的网络教研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教研的实践模式,见图1:

(1) 个体反思,提出问题

这里的个体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简单单的“回顾”,在实践活动中,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反省、思考、探索问题。但是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可以构成课题,这些问题应该是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 自愿申报,组建团队

中小学教师在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进行课题的申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问题的所在,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问题的解决。个体教师在进行课题申报后,管理员在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之后给予个体教师一定的权限。申报通过的个体教师,可以在网络教研平台上自由地进行团队的组建。这样,所有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员都可以申请参与针对此课题的教研活动。

(3) 共同研讨,确定主题

在团队组建之后,通过网络教研平台,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此次探讨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这样可以使整个团队对要解决的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共同研讨,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加明确,确定了研究的主题。

(4) 活动准备

在共同研讨,确定主题之后,成员要搜集、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同时,对信息技术操作不熟练的成员要进行简单的培训,尤其要让他们能够熟练的使用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教研活动。本环节为接下来教研活动的开展做了前期准备。

(5) 方案设计

网络教研具有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等特点,所以要保证网络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要精心设计出周全详尽的解决方案。设计要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应以大量的事实以及调查研究为前提。

设计出的方案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多个解决方案,然后再进行方案的选择与优化。方案设计好之后,还应不断的修改与完善。

(6) 组织实施

实施阶段是网络教研的最重要阶段,在实施之前要进行成员的分工,分工要充分考虑到成员的兴趣、爱好以及其特长,这样更有利于解决方案的顺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协作精神,加强成员之间的协作,使他们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网络教研的重要特征,所以在网络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形成一个彼此交流、合作互助的“研究共同体”,成员在此共同体中不断成长。教研组长在整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组织、协调各成员的工作。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使整个教研活动顺利进行。

(7) 反思评价

反思是网络教研活动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研究者批判的考究自己的行动与情景的行为。首先整理与描述,即对自己在整个教研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其次对有关现象与原因作出批判性的评价、分析与解释。网络教研活动中的反思还应包括群体反思。团队成员考察原有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在反思中新感悟、新发现来修改原有的方案,然后再付诸实施,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

(8) 展示结题

网络教研也是一种研究活动,所以最后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通常采用论文、报告、教育叙事等形式。研究成果的展示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接受更多的人检验。参与网络教研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撰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心得,让更多的人分享成功的果实。全国各地的其他一线教师可以访问,并对此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9) 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网络教研中的同伴互助是指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自己与更多的学习同伴之间相互切磋、合作交流,共同的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一般采用三种形式进行实施:对话、协作和帮助。专业引领是指由专业人员介入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力求在较高层面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重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专业引领应用到网络教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为教师提供的一种支持和帮助。所以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贯穿于教研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3.3 实践策略

3.3.1 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形成网络教研“研究共同体”

“研究共同体”事实上是一个实践共同体,而对实践共同体的一般理解是:它是指这样一个群体,其所有的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个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在网络教研过程中,研究共同体应树立一种“问题即探究和学习机会”的信念,形成寻求问题解决最佳方案的的集体力量。研究共同体应围绕问题开展对话,在对话中应强调经验共享,同时,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支持、质疑和帮助,强调他们之间的鼓励和挑战,形成一个团结、友好、积极向上的氛围。使研究共同体的成员能够在这种研究氛围中不断的成长。

3.3.2 加大专业引领,提高网络教研的质量

网络教研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和进行的。它不仅需要从实践中进行经验的总结,更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不仅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更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人员的参与。这是网络教研得以深入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性的研究人员主要包括:专家、教研人员、大学教师等。相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他们有高层次的学科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中小学教师长年处于教学的第一线,他们虽然不乏教学的实践经验,但在进行具体问题的研究时可能会无从下手。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教研不至于步入误区,使网络教研活动顺利向纵深方向发展。

3.3.3 个人反思与群体反思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行为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持有的观念、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研究的性质。在网络教研中要开展教研叙事研究,增强反思的过程性。教研叙事研究即是鼓励引导教师讲述自己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自己在讲述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4 结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网络教研如火如荼进行着,人们逐渐的认识到探究网络教研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理论来指导实践。中小学网络教研为中小学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开了一扇新的门,让他们呼吸到了自由、清新的空气,为教研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钟和军.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4.9.

[2]韩郁香.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创新[J].教学与管理,2004.12.

网络教研深化策略 篇4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教研模式

网络教研是指以信息技术理论为指导,以教育研修网络为重要平台,彻底打破传统的教研模式,实施开放化、个性化的教学研究活动,实现日常教研和网上教研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和积极探讨,从而使教研活动得到有效扩展、提升且富有成效。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教研成为现代教育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研模式,能够全面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同时,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传统的教研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网络教研具有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系列的优秀课程资源,满足教师的个性化的需要,让全体教师都能参与教研,积极参与沟通和谈论,使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运用,使教研活动具有网络化、信息化和时代化等特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教研模式以教育教研研修网为重要平台,包括教研资源生成、教研资料呈现和教师在线互动三个环节,使之相互联系循环发展。网络教研与传统的教研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实现骨干名师资源的最大化,网络教研活动能够容纳各种类型的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化,网络教研可以运用网络平台把课程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教研实施策略

1.采用电子备课,多主体参与

传统教研活动大多采用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需要参与教研的教师必须亲自走进现场,这往往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还受到时间、空间、经费以及人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难以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研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为教师实施网络教研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以其为重要依托构建起新型的网络教研模式,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研活动的作用。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备课环节,为进行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备课方式是教师进行个人备课,属于单一的个体行为,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教师可以把整个备课过程在网络上进行,实现教师备课的网络化,从而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化使用,不断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首先,教师要成立网络教研小组,做好备课的准备工作,组长确定备课计划和主题,对备课具体内容进行合理分工,让教师根据备课内容进行学习,自主消化具体知识内容,也可以与教研组成员进行交流探讨;然后,实施主体的网络备课,全体教师将资料提交平台,通过网络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设计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教研组长对教学设计建议进行汇总,交流达成共识并形成定稿,供教师共享。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集体备课定稿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采用网络电子备课打破了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化,让全体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研讨过程,让网络电子备课成为一种集体、共同的行为。

2.开展论坛交流,提高主体能力

信息技术能够为网络教研的有效实施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在网络教研开展的具体过程中,首先,网络教研组长可以根据教师的具体需要,积极开设教学主题贴吧,教师可以把实际教学情况、教学反思、教学疑点等问题发在主题贴吧上,让教师以发帖、跟帖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在主题贴吧上进行交流,这样教师能够在平等的氛围中讨论与探讨,从而使实际教学中一些具体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师在相互交流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主体能力,进一步内化教材知识;同时,一些在线专家也要积极参与论坛讨论,充分发挥专家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论坛交流的实效性。其次,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说课、评课以及磨课等诸多教学方面内容置于论坛上进行交流,使网络教研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比如:在教学《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把本节课教学的导入、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设计以及重难点的把握等内容上传到网络论坛上。然后,其他教师把听课的具体体会发布到论坛交流中,教师也可以针对“数据计算中涉及到数值引用和地址引用的理解运用,以及函数的正确选择和熟练运用”等问题进行对话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最后,其他教研教师对于听评课活动进行小结,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表格数据的基本操作过程缺乏体验,实际运用能力较差,针对此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从而摆脱教师与教师或者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尴尬局面,提升了教师的参与意识,增强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全面提高了教师的主体能力,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发展。

3.拓宽资源渠道,让信息呈现多样化

传统的教研活动通常采用讲座、示范课等个人主体的方式,这种教研方式属于信息的单向传播,个人在教研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其余人处于被动参与的局面,教研效果收效甚微。为了彻底改变传统被动的教研方式,不断拓宽教师的资源渠道,给教师提供广阔的研究平台,教师要积极运用网络手段,把其看作教师获取、提炼、交流等信息的重要工具,不断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采用图片、录像、文字、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方式体进行交流。同时,网络教研也打破了教学资料由教研员提供的单一渠道,网络教研的每位成员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创造者,实施多样化的资源提供方式。比如:教师采用“同科异构”的方式,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自己备课上课,并把课堂教学实录上传网络教研平台上,让更多参与研讨的教师观看课例,采用跟帖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探讨,使教师在观看课例中相互学习,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通过拓宽教学资源的来源和渠道,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不断丰富网络教研活动的资源,有效地扩展参与教师获取信息的范围以及视野,让其从不同的方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以此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总之,网络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方式,是信息网络技术和新课改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指导教研工作,积极采用电子备课、开展论坛交流以及拓展信息资源渠道等各种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使之成为未来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让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巨大变革。教研活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积极转变教研方式,以信息网络技术为重要依托,实施新型的网络教研模式,从而不断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本文在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教研模式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网络教研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研,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栋.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实施策略与平台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吴岚.《信息技术》网络教研现状及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深化校本教研推动学校发展 篇5

我校在该项工作上注重落实四个环节,取得了明显实效。这四个工作环节为: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二是总体布局,突出重点;三是抓实计划,创建特色,四是注重过程,做好记录。校长作为专业发展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最大支持和投入。

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以“四个立足,一个创建”为核心,创出了自己的特色,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一、立足全体

校本教研工作要面向全体教师,学校高度重视通识培训,包括:党员先进性教育、师德师风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教师专业化培训、有效课堂的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校还倡导人人有个性化的培训专题,并建议发展方向,仅以干部的培训专题就可见一斑:校长书记专修“现代学校制度与文化建设”、“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领导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负责引领督导教师们的言行;教务主任专修“课堂教学管理”、“新课程”方面的培训,参加与新课程教学相关的所有学习;德育主任专修“班集体管理与实践”、“德育管理干部研修”、“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培训,牢牢抓住学校德育和家长学校建设的要点。这种通识培训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教师的心灵充盈起来,文化底蕴丰厚起来。学校的校本培训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并通过收获交流等方式扩大学习效果,外出培训也本着“教师自愿、人人主动”的方式确保想学习想发展的老师有均等的机会参加各类级别的学习活动。

二、立足长远

校本教研工作应深入到管理的内核,并引导全体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因此,多年来我们注重在教师的修心、修为上多动脑筋,让教师享受学习的快乐,并提出了“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品”、“让书香溢满校园”的理念。这里的“读书”是大概念,不仅要读懂文字的书,还要读懂教育全过程这本大书,真正形成“活到老,受教育到老”的思想和行为。正因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抓住了教师发展的未来,所以深受教师们欢迎,用我们老师的话来说:“在校本教研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变得‘丰富而宁静,朴实而高贵’了。

为此,我们采取了制定科学的教师发展方案的方式。首先,学校制定了《教师发展学校三年规划》、《青年教师共同成长计划》、《教师学年读书计划》等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案。其次,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每年的年底开展教师个人规划年度自查,持之以恒地坚持对教师进行教育法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学业务、学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政治、业务学习和培训。

三、立足方法

校本教研工作必须要从方法入手,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想一想、做一做。学校积极创办“教师发展学校”,确立了“为了每一位教师的成功”这一理念,为此,学校制定了比较详尽的《创建教师发展学校,提高校本教研质量》这一规划草案,力求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我校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快速发展,努力使我校形成一支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素质精良、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养成研究思考习惯、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队伍。

学校采取了多种学习形式:

1. 专家引领与个人自悟的结合

我们邀请了周围校本教研方面的专家来我校进行观摩,对教师的片段课进行了手把手的指导并针对同类型课的关键点进行了讲解,使老师们在自我体验与借鉴他人的教学感悟中领悟了不同类型课教学的基本模式、讲授原则以及如何在预设中机智地处理教学生成。

2. 现场讲授与录像观摩相结合

我们邀请了名校的一线教师、校长与老师们一起探讨交流实践中对理论的思考,他们为老师们带来了生动、精彩、风趣的主题讲座,并进行了交互式的穿插汇报交流。在录像观摩中,我们观看了《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新课程环境下的理想课堂》、《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还在网上下载了名师的视频讲座,组织全体教师观看。

3. 读书沙龙与读书论坛的结合

“书香校园”建设是我们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成为书香教师”的路途中,我们通过摘记笔记、好书推荐、心得交流、校报荟萃、观后有感、共读共赏、师生共读、寒暑假集中读、学期中分散读、教研组同读等各种形式营造读书氛围,倡导读书习惯,组织教师读书论坛和主题读书沙龙。

4.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如果说专家资源我们更多依靠请进来的话,老师的实践体会主要靠走出去。学校积极创造机会,组织老师分批分次外出学习考察,参加一些观摩活动,回来后人人上交学习日志和学习汇报,老师将所学所见所感在组内及学校团队内交流以扩大学习效果。

5. 个人思考与心得交流相结合

在“教师发展学校”的成长中,每个教师对教师职业生涯的思考也不尽相同。从老师们上交的体会中我们感觉到,从校本教研内容到校本教研形式都给老师们带来了充实、快乐、思考与成长,我们将这些可贵的“思想”集中发表于校报,以求摩擦出思想的火花,引发深入的思考。

四、立足实践

校本教研若脱离了教师工作实际,是不可能走长远的。因此,我们从实践出发,从教师的工作出发,以教研组为单位,形成了每学期进行的常规制度。

1. 单周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开展专业化学习或集体读书活动

为切实有效地开展好教研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和互相合作,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我们通过评课、案例学习与分析、课标学习后的讨论、观看录像课后的研讨等活动,共享教学经验,互相学习,促进教师知识的互补;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课标,探讨教学方法;利用书籍开拓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在与书本对话的同时,我们倡导教师间的同伴互助,相互交流,在不断的争鸣和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建立个人博客

提倡写教育教学日记,时间长了,很多老师已逐步养成记录教育故事的良好习惯,大家都竞争成为学校最为勤奋的教育博主。

3. 举行“我的教育教学故事”交流会

活动中,教师们结合书中的内容对自己身上发生的教学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教育名家的所作所为相比较来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读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 坚持“师徒结对”的培养工程

抓好中青年教师参加教研课题和各类竞赛活动,在青年教师中开展粉笔字、钢笔字基本功训练活动。

5. 进行组内专题培训活动

由教研组长带头,校级骨干教师承担,每学期有主题有重点地进行组内专题学习和培训,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

6. 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的研讨课、展示课、汇报课活动

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针对问题开展扎实有效的研讨,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造就一支不断成长的自我反思型的教师队伍。

我们立足“高效管理”、“高效课堂”、“高效班队”的研究,将校本教研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大力开展备课组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如:每学期分学科、分专题开展高效课堂的“有效研究”;利用“科研日”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评课”的学习培训,并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德育论坛、读书论坛;此外,我们还尝试开展了“学生管理大家谈”的研究,通过组织资深班主任的培训与研讨,由班主任领衔组织本班科任教师、家长的培训,并开展深度汇谈,共同研究班级学生现状,挖掘经验,发现问题,同时畅谈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的发展愿景,然后再回到班级、课堂中创造性地实践,做到了德育、教学、科研工作高度融合,各门学科高度整合,学校与家庭积极互动。通过全体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有了较大改变,班风班貌明显改善,班级文化日趋成熟。

加强校本教研深化课程改革 篇6

一、改革教案撰写形式

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校按照课改理念的要求, 使教师在备课环节有了“自主权”, 在书写内容、项目、格式、字数上不作统一要求, 提倡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教案, 备课以学生为主, 既备“教”又备“学”。在教案写作形式上, 实行写电子教案、表格式、活页式、增添式教案。提倡课后写好反思, 将成功与不足及时记录, 及时修改教案, 扩充、增减内容, 不断丰富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们将写详案的时间腾出来, 钻研教材、教法、学法, 精心准备教具课件, 将多媒体手段运用到教学中, 使备课的实效性得到发挥。

二、集体备课, 制作教具, 资源共享

我校在实施过程中, 制定了一系列制度, 让实验教师在每周一下午进行教研活动外, 每天下午还抽出时间集体备课, 交流当天的教学心得, 研究第二天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用具等。凡公开研讨课, 都采取集体备课, 一人执教, 平行班借班上课, 或三人同上一节课进行研讨, 评课时确定中心发言人, 互相切磋技艺。同组教师共同制作教具、课件, 共同使用, 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教师吃透教材, 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教研活动中, 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了, 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发挥。

三、全员上好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 重点推出特色课

根据学校课改工作的目标和部署, 全体教师每人每学期推出2节研讨课。在课堂实践中, 使教师强化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 在课堂上每位教师都能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注重学生活动,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注重教师点拨技巧, 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同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思维活起来了, 手动起来了, 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勤学好问、探求知识的创新意识培养起来了, 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习惯养成了, 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 课改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

四、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向教研要质量

课改使学校教研活动有了新的定位, 将着眼点放在改革教学方式和变革学习方式上, 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上, 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 互通情况, 交流经验, 探讨方法, 解决问题, 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课改信息。如, 开展“如何使课堂活而不乱”、“关注学生健康发展”、“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设计与应用”等专题讨论, 老师们各抒己见, 并达成共识, 及时解决了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要求每位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班务工作的周反思和月小结, 及时总结积累点滴经验。实践证明,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教学与反思相结合, 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与提高。

五、课改与课题相结合, 走科研兴教之路

为使教师们人人有课题, 个个搞研究, 我校申报了《着眼学生发展,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省级研究课题。学校还确立了校级研究课题《抓住评价改革核心, 深化整体课改工作》, 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其中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 已能较充分地展示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内容, 反映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绩, 使每位学生都获得信息, 在成长记录袋中, 有许多项目是学生的自评、互评, 还设计了“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同学的话”等栏目, 让学生在评价中与伙伴交流, 与教师、家长对话, 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成长记录袋打破了以往注重学校评价的做法, 不局限在学生校内的学习上, 而是延伸到课外、社会中、家庭里。对学生的学习形式、情感、态度等全方位评价。学校每学期对教研课题进行一次总结交流, 通过交流来检验教研课题实施的成效。

六、创造机会, 展示教师课改成果

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教师们在实践探索中会有问题和争论。为此, 学校创造了许多机会, 展示教师在课改方面的做法、收获。力求引起教师的更多思索。如, 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 包括说课、评课大赛, 论文大赛, 教具课件制作大赛, 电脑技能操作大赛, 案例评比和研究成果展示等, 通过这些活动, 教师的个人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 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上一篇:市政施工安全管理下一篇:高校食堂的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