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2024-10-14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精选10篇)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篇1

7月3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 分析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研究推进东北发展的相关工作。

李克强指出, 推进东北经济发展, 要注重发挥东北自身优势。一要做强装备制造业, 抓住高铁、核电、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 促进技术、产品创新, 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二要推动东北走在全国农业现代化前列。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农产品深加工, 加快粮食仓储建设, 实施深松整地、黑土地保护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三要面向东北亚加强开放平台建设, 推进互联互通, 以沿海经济带和沿边口岸带动开放。

李克强要求, 各部门要加强指导、做好服务, 东北各级干部要敢于担当、奋发有为, 努力攻坚克难, 推动经济企稳向好, 着力提质增效, 实现老工业基地在改造中升级。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篇2

编者按:12月18日,省委领导同志对我市《聚焦破解五大难题助力全面深化改革落地见效》作出重要批示:“淄博市的做法很好,好就好在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上与中央、省委部署保持一致,下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注重落实及成效。请省委改革办总结这一做法,以适当方式加以推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相继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落实省委领导批示要求,再接再厉抓好我市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并对全市奋斗在改革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感谢。现将《聚焦破解五大难题助力全面深化改革落地见效》全文刊发。

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抓好各项重大改革举措,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近年来,淄博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聚焦聚力学习贯彻上级决策部署、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凝聚改革工作合力、激励基层首创、提升群众获得感五大关键问题,积极探索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淄博特色、有效破解改革难题、促进改革落地见效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子。在2015年省对市综合考核中,全面深化改革3项定性指标全部被评价为“好”,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7%,“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165天(同比增加31天,增幅居全省第2位),在全省群众满意度测评中较上年提高7.92分、提升7个位次;今年1—11月经济指标增幅名列全省前茅,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PM10等指标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代表山东多次接受中央、国务院督导组督察,均受到好评。

一、坚持第一议题传达上级深改会议精神,有效解决上级改革任务非传统方式部署的贯彻落实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和省委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部署安排,不同于其他工作层层召开专题会议、下发指导文件的传统工作部署方式,而是采取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出台具体改革方案,并对最近一个时期改革工作提出具体指导要求的形式进行。同时,不再专门下发领导讲话或会议纪要等文件,而是以新闻通稿作为会议精神传达学习的主要载体。这种方式减少了层层开会、传达落实的中间环节,提高了会议精神的传播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基层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随机性强、不确定性大、规范性不够等问题。

针对这种新情况、新变化,淄博市委确定把传达中央、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深改领导小组会议的首要议题,要求各级领导小组会必须原原本本传达学习上级会议精神,市委改革办对此进行重点督导、专门通报。全市各级在中央和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后,全部做到了“三个第一时间”,即第一时间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实质,第一时间传达宣传政策措施,第一时间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相应改革方案和配套文件,实现了学习传达中央和省市委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各级党委(党组)全覆盖,真正实现了改革推进与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步调一致,不脱节、不走样。去年以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会议15次,全市共出台各类改革文件223件。省委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出台的改革方案全部按要求出台落实到位。

二、坚持“五个一”督察调度通报排名制度,有效解决上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问题。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举措早落地、见实效”。基层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多以点式推进、线性推进为主,缺乏一套系统完整的督导推进落实办法,特别是普遍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管用、闭合运转的制度性安排,改革举措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较为突出。

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淄博市在改革之初,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狠抓改革任务落实上,逐步探索实行了“五个一”督察调度通报排名制度,力求通过一套完善的制度性安排,确保中央和省市重大改革举措高质高效有序推进。“五个一”,即“一月一对接”,每月至少与省委改革办、省各专项小组、省重点改革任务承担部门以及市有关部门和区县沟通对接一次,汇报情况、争取指导,了解情况、掌握进展;“一月一调度”,每月调度面上的改革工作情况,全面掌握全市改革工作进展;“一月一督导”,每月围绕区县改革工作开展情况、市及区县专项小组工作开展情况、领导小组审议出台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自主创新经验推广推介情况等进行全面督导;“一月一排名”,每月按照考核方案确定的量化指标,对各区县、市各专项小组进行打分、排名;“一月一通报”,每月召开一次督导情况通报会,对各区县、各部门推进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指名道姓地点出来,并对下一步整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排名第一和排名最后的区县分别作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连续三次督导评价为“好”的市专项小组作典型发言。与此同时,主动适应改革督察工作范围逐步拓宽、要求逐步加严的新要求,在持续做好对区县督察的同时,逐步将督察范围扩展到市及区县两级专项小组、镇办、基层单位,督察内容包括领导小组出台文件贯彻落实情况、基础业务开展情况、改革创新经验推广推介情况,实现了市、区县、镇办、基层单位四级改革督察全覆盖,推动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今年以来,淄博市开展全面督导12次、专项督导7次,下发督导情况通报19次,召开督导通报会9次,下发督办件19件,督导基层镇办和涉及改革任务的相关基层单位220个。在此基础上,淄博市又把“五个一”督察机制延伸推广到全市面上重点工作。把全市工作重点梳理具化为“十个新突破”,相应建立了十个指挥部(办公室)和督导组,实行“六个一”督查机制,坚持每月一调度、一督查、一排名、一通报、一宣传、一会诊,构建起针对全市各方面工作的大督查新格局,有力推动了全市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改革工作整体水平,淄博市委、市政府又将全面深化改革列入2017年全市“十个新突破”工作重点,举全市之力进行重点调度督导,确保各项改革真落地、见实效。

三、坚持推广推介基层创造、群众受益、可复制的自主创新改革经验,有效解决“上热下冷”问题。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政策配套,形成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合力,最大限度调动地方、基层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基层的改革实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上热下冷”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缺乏主动性,对于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的关系把握不准,等靠“顶层设计”的思想比较重,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高。二是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不够开阔,特别是对一些触及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事项和体制机制性障碍,缺乏行之有效的创新办法和破解手段。三是群众对中央部署的宏观性改革的期待程度与了解程度存在偏差,基层结合实际配套推出的具体改革举措又没有跟上,因而对某些领域的改革有片面认识或误解,影响了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

针对这些问题,淄博市在严格落实顶层设计、不折不扣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上级改革意图,从契合中央和省委顶层设计要求、基层创造、群众受益、可推广可复制性强等几方面入手,在全市全面开展了自主改革创新经验推广推介活动,分时段、分批次、滚动式推广推介独创性强、群众认可、推广价值高的改革创新经验,极大地调动了基层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改革热情。今年1月份和7月份,分两批筛选确定了工业精准转调“1+N”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动力提升工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跨区域污染治理、“时间银行”、“村官直审”等20项自主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市推广推介。这些创新经验既有改革的新思路,也有基层的新探索;既有推进工作的新办法,也有增进群众福祉的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淄博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全市改革的整体风貌,为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样板、树立了标杆,且许多创新改革举措在中央和省级层面上得到推广。

推广推介活动由市委改革办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总体实施意见;分管市领导把关制定每项经验的实施方案并召开全市专项推广推介会议;市直牵头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和督导落实;各区县具体负责本区域内推广推介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年底,市委改革办牵头组织对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推广推介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各区县也都参照市里的做法,结合各自实际,确定了区县级改革创新经验进行重点推广推介。活动开展一年来,全市各级共召开经验推广推介会议200余次;向上级推广推介改革创新经验1300余篇次,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有关部门在淄博召开工作现场会、经验座谈会60余次,极大地激发了各领域的改革动力和发展活力。其中,“绿动力”提升工程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与支持,国务院参事室专门听取了淄博市散煤治理的经验做法,给予高度认可;刑责治污的“淄博模式”被全国人大、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在修订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采纳;跨区域边界污染联合治理的“周村模式”得到最高检察院认可,并在周村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检查监督高端论坛”予以推广;全国社保卡推介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等经验做法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里有关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上下一致反映,这一做法完全符合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三十次会议上提出的“四个有利于”的指示精神。明年1月份,淄博市将围绕贯彻落实“四个有利于”要求,再筛选一批重点改革创新经验进行推广推介,在全市形成压茬式、滚动式、常态化、长效化的自主创新改革经验推进推广推介机制。

四、坚持把专项小组工作纳入督察调度通报排名范围,有效解决改革合力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强调,专项小组、改革办、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建好工作机制,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专项小组作为领导小组下设机构,具体负责专项领域改革的研究、协调和推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枢纽。专项小组作用发挥得好坏,对改革工作推进、改革任务落实、部门积极性能动性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淄博市把充分发挥专项小组作用放在突出位置,以专项小组职能的发挥,调动各方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改革。一是高标配备工作力量。对所有改革任务,坚持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口把关,每个专项小组和市委改革办都有一名市委常委牵头,每个专项小组都有一名或几名分管副市长直接参与,并确定一名小组所在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作为联络员,明确一个具体科室承担相应改革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各位市领导亲自出题目、出思路,亲自组织开展调研,亲自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对各类改革方案亲自修改把关,亲自到一线督查落实,各联络员及工作人员积极协调联络、监督指导具体工作,确保了各项改革任务高效顺畅运转。比如,在推广推介改革创新经验工作中,由市、区县分管领导分口把关、牵头负责推广推介的各项工作,市、区县牵头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工作力量和工作资源,形成了齐心协力抓改革的生动局面和浓厚氛围。二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市、区县专项小组均制定了《工作规则》,改革办与专项小组、各专项小组之间、市区县专项小组之间、牵头部门与参与部门之间均建立了协调联络机制,改革办定期召开专项小组联络员会议,及时通报相关改革信息和工作动态,及时帮助协调衔接相关工作,及时研究答复各专项小组提报的相关工作事宜,建立了“改革办—专项小组—牵头部门—参与部门”之间闭合配套联动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协同推进。将专项小组作为重要工作力量,纳入日常督察调度通报排名范围。每月由市委改革办联合有关市专项小组对市及区县专项改革任务进行督导调度,对发现的问题由专项小组提出专业具体的指导意见,有效提升了改革工作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市委改革办每月对市各专项小组的工作进行调度、督导,对各专项小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赋分排名并予以通报。这些措施,有效调动了各专项小组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专项小组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自觉把本领域改革任务放到全市大局中研究谋划,形成了全市一盘棋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和耦合效应。四是强化激励鞭策。研究出台专项小组《工作督导评价办法》,在2016年每月对各专项小组排名通报的基础上,从2017年1月份开始,对每月排名第一的专项小组和连续三个月排名最后的专项小组在督导通报会上分别作大会典型发言和表态发言,进一步激发各专项小组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坚持全媒体全时段统一开辟“深化改革惠民生”宣传专栏,有效解决提升群众知晓率和获得感问题。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基层群众普遍反映,对上级有关改革政策,往往是中央和省顶层设计出台的各项政策了解的更多一些,市、区县一级的具体落实政策由于接触渠道较少,反而不够了解,对具体改革事项的推进落实情况知晓率不高,获得感不强。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篇3

对这“四道难题”要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首先,我们要看到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高校由1978年的24所增加到2000年的52所,再增加到2009年年底的99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也由2.73万人增加到26万人,再增加到137万人。河南高等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发展是主流,这是有目共睹的。出现的问题有的是教育快速发展中伴生的、不可避免的,有的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的则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在发展中解决,不能不发展,不发展问题就会更多、更严重。其次,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四道难题”是全省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高校领导遇到的最棘手、最头痛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否则就会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从而严重制约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后,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难题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有关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引起的。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很难有教育的发展,但是教育自身发展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目前高等教育的模式有许多不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地方,必须通过改革兴利除弊,使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适应教育发展的规律。下面重点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改革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教育经费全部来自政府财政拨款,比较单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校开始收取学费,并通过校办企业和向社会提供咨询、培训等方式有了一些服务性的收入。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实施扩招以来,高校发展允许使用银行贷款,这确实为高校发展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也给高校带来了还贷的压力。目前高校普遍债务累累,少的几亿元,多的几十亿元,每年的还贷付息成为高校领导最头痛的事情,有的已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因此要采取多种举措解决这一问题。

1.增加政府投入

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是民生、是未来,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高校出现巨额债务,政府有责任帮助解决。从河南省的情况来看,近些年来,来自财政的教育投入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扩张快、基础差、基数小,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国家要求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对高校债务,政府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的方式,或一次性解决,或实行贴息的办法予以缓解。

2.以老校区土地置换收益还贷

老校区一般都位于市区比较繁华的地带,近几年土地升值很快,应该价值不菲,但是有一部分老校区至今仍处于“闲置”状态,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加强协调工作,使其发挥作用。

3.广开融资渠道

高校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的支持,也要寻求社会、企业和广大民众的支持,要采取妥当的形式和优越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的捐款和馈赠。比如,教学楼、基金会均可以捐赠者的名义命名,学校也可以为捐赠者树碑立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富人越来越多了,这种捐助办学的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此外,高校还可以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获取收益。

二、改革高等教育结构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难发生在学生身上,但根子在学校、在社会。从学校来看,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1.努力培植和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声誉和影响的名牌大学

河南有1亿多人口,有100多万在校大学生,却没有一所全国一流的大学,仅有一所大学进入了“211工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这是河南的重大损失:一方面大批优秀的人才苗子(高中毕业生)流失到了省外,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又很少,因此就出现了“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却比较多”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应对基础比较好、发展势头比较好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予以重点扶持,使其尽快进入全国一流大学的行列。

2.切实加强职业教育

近些年来,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比较快的发展,学校和学生的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学校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师资队伍仍然比较薄弱,教学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加对高职高专的投入,并采取定期培训、向企业聘请和向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3.按照社会和市场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高等教育转为大众化以后,学科设置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既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多数高校来说,要把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放到第一位。

三、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最近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临终之前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人才培养问题,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好的标志就是能够考一个好分数,教育成功的标志就是学生能考上大学、考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最终当上官。结果培养出的大部分是“五分加绵羊”式的“好学生”,走出学校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数千年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必须扭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已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创新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学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革新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式,由“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确保学科和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大学课堂;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开展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组织管理信息化。

四、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这里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如何管教育,一个是学校自身如何管理。

从政府来说,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可综合利用立法、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及必要的行政措施来行使对教育的管理,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高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可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各种咨询服务活动,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

从学校内部管理来说,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育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要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尊重学术权利和学术自由,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管理和决策作用。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只有坚持不懈地深化教育改革,才能有助于“四道难题”的破解。

(作者系河南省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篇4

知识产权法院要在“专”字上做文章、下功夫,不断增强创新思维、前瞻意识、国际视野,继续深化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着力破解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自贸试验区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司法服务。完善由技术鉴定、技术调查、技术咨询、专家陪审组成的“四位一体”技术事实调查认定体系,明确技术鉴定人员、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专家、专家陪审员等参与技术事实查明的专业匹配、角色定位和方式路径,着力破解知产案件技术事实认定难题,增强技术事实认定的客观、准确和高效,促进知产审判专业化、民主化。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引领国际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规则的制定,发挥好基地的研讨、交流、辐射作用,提升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影响力,力争成为亚太地区最受青睐的知识产权案件诉讼首选地之一;着力在审判工作中准确把握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和技术秘密等不同类型的司法保护原则和司法裁量标准,形成各类案件审判指引;通过运用证据规则,引导权利人选择依据损失确定损害赔偿的方式,最大限度呈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严厉惩治各类侵权行为,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有效保护权利人利益,更好保护创新。运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打破时间、地域对案件审理的限制,构建在线审判平台,打造网络法院、智能法院、移动法院。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园区法官工作机制,发挥好“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陈惠珍法官工作室”的作用,促进知识产权纠纷在园区的有效预防和就地解决。建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志愿者服务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和司法建议工作机制等。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篇5

【热点摘要】

1.2014年11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2.2015年是改革的关键之年。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改革达87次之多。

3.2015年是国企改革攻坚年,央企改革,南北车合并建“中国神车”。2015年1月10日,盛传了许久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合并消息终于落地。南北车合并后,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命题聚焦】

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重点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因为当前中国存在的最突出问题还是发展问题。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的。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③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宣言,而今正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来践行。实现中国梦为什么要深化改革?

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决定我们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和发展的体制机制。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⑤改革开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等。3.列举近年来我国实行的改革。

①统一城乡养老保险制度;②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③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两免一补”政策;④异地高考政策出台等。4.请你向人们宣传改革开放的意义。

①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②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⑤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①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

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护党的各项改革措施;

④树立平等、开放、竞争、参与的国际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

⑤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6.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②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

⑤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自己。【新题预测】

一、选择题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这表明()A.改善民生已成为我党执政立国之本

B.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党和政府把各项工作的中心彻底转移到改善民生上

D.我国已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2.“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些重要举措()①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②体现了走共同富裕道路 ③有利于促进我国早日实现总体小康

④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习近平强调,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此重视“改革”表明()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②党和政府攻坚克难的坚定态度,是我国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③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④改革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进行根本的变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 D.①②③

4.据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自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习近平9次离京调研考察,改革均被提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次离京考察中,更有7次直接强调改革。我国领导人之所以如此强调改革,是因为()①改革是强国之路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我国的经济政治等体制还存在很多弊端 ④改革是党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2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②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 ③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为了让全体人民同步、同等富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说法错误的是()A.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B.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 C.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为了让全体人民同步、同等富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据此回答7~9题 7.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对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要把发展转变到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轨道上来 B.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D.要更加注重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

8.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因为我国()①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②农业基础仍不稳固 ③基本经济制度已不适合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④经济结构不甚合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需要我们()①把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作为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②深化科技体系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④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日前“延迟到65岁领取养老金”改革方案进一步酝酿,引发了关于延迟退休问题的新一轮争论。有人认为,在退休金双轨制的当下,谈延迟退休有失公平正义。对此,你的看法是()①公平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②公平总是相对的,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③促进公平正义离不开合理的制度 ④只有建立正义的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绝对公平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公布2015年3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二十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3 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并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立法法》赋予地方更多立法权,有利于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和对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权限进行规范。新法进一步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并完善了制定行政法规的程序等。

(1)《立法法》的修改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2)当前,《立法法》的修改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3)面对《立法法》的修改,生活在法治国家里,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

12.足球改革 2015年3月16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对外公布《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共有50条改革措施。足协改革、联赛改革、国足建设、青训体系、申办世界杯、中国联赛足彩,这些振奋人心的内容都写进了方案。这是自今年2月27日,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后,《方案》具体内容的首次发布。评论认为,改革的力度超乎想象,中国足球改革和发展的春天真的来了!(1)足球改革方案的出台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

(2)足球改革方案的出台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为响应国家出台的足球改革方案,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做?

13.2015年3月,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开播,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平凡的世界》中是对苦难奋斗的讴歌,是对人性温情的发现。孙少安的隐忍、忠厚、温柔、可靠,默默的为着他所珍视的一切而努力奋斗着;孙少平对外边世界的渴望,“我迟早要扒火车去外面的世界”。《平凡的世界》真正的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改革,一群渺小而又平凡的农民用他们的生命和力量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做着最不平凡的事情。(1)这群平凡的农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点赞?

(2)《平凡的世界》真正的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充分说明 4

了什么?

(3)《平凡的世界》中所体现的改革开放,对当前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4)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为代表的这群农民的奋斗历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篇6

关键词:金融深化,麦克米伦缺欠,中小企业,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

一、我国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现象产生的根源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与其融资的地位长期以来是不对等的。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欠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必须找出根源并进行有效治理。

在上世纪世界三十年代全球大危机期间。英国金融产业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英国金融业和工商业调查报告, 因金融产业委员会是以麦克米伦爵士为首, 故称《麦克米伦报告》。报告对中小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需求远远大于金供给的缺口进行了详细阐述, 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缺口便被称为“麦克米伦缺欠”

进入八十年代初产生了研究麦克米伦缺欠的S-W模型。该模型分析了形成麦克米伦缺口的原因是信贷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有能力提供资金的银行与对资金有迫切需求的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银行相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银行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必然会以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向经营规模较小、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由此产生逆向选择高利率的中小企业贷款。然而分析发现, 银行收益不会随着贷款利率提高而提高, 银行预期收益会在利率的某一点达到预期收益最大化后, 随利率提高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存在而使银行预期收益降低。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利率水平是银行提供资金的临界点, 超出临界点的信贷资金需求与信贷资金供给就出现缺口, 即麦克米伦缺欠。

由此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麦克米伦缺欠的根本原因是银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信贷资金配置。银行的信息弱势肯定会导致信贷市场的信贷资金配给的市场失灵。资源帕累托最优配置需要借助于“看得见的手”即以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介入方式。然而, 以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地位, 依靠政策性金融治理中小企业的麦克米伦缺欠最终易产生对市场经济模式的背叛。在严格的金融制度安排下的非正规金融成为解决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欠的有效途径。

二、金融管制下的中小企业的麦克米伦现象化解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近二、三十年中,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制度安排, 成就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力军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对金融内生性需求与金融制度安排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 于是金融约束向金融放松过度期间的非正规金融成为中小企业资金供给的主体, 非正规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繁荣补充了融资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缺位, 中小企业的麦克米伦缺欠得到缓解。客观地说, 非正规金融对于中小企业发展魅力是不可否定的:

1、非正规金融缓解了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担保难问题

麦克米伦缺欠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正规金融提高了信贷资金供给时对抵押担保的要求, 使经营规模小和固定资产少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非正规金融的“人情贷”降低了抵押担保的要求, 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中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2、非正规金融降低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融资的交易的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随着交易次数增多, 相应的可降低资金交易的管理成本和议价成本。正规金融开展的信贷业务是按每笔收费, 对于资金需求数额小、频率高的中小企业办理贷款业务的边际成本要大于大型企业;非金融机构的融资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局限于熟地的熟人, 程序简化, 操作简单, 因此成本较低。

3、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实现了资金的有效配置

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是信贷市场的垄断主体, 也是市场的垄断者。在资金配置上重点支持了国有大企业, 而国有大企业长期在国家的保护下缺乏竞争意识, 导致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低。非正规金融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资金使用的无效率, 保证资金良性周转的基础, 形成良好的宏观资金环境, 缓解了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欠。

4、非正规金融避开了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贷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麦克米伦缺欠产生的根本原因。正规金融的信贷业务需要对中小企业信息的全面了解, 尤其是对于金额大的信贷供给, 搜集企业准确的信息非常必要, 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凸显。非正规金融在一定地域的特殊圈子内安排使用资金, 避免了在信息掌握上的难度, 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资金投向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金融深化下的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欠难题破解

尽管非正规金融以自己的方式服务于中小企业, 但对于中小企业求助于此资金获取渠道实属是无奈选择, 原因是过高的利率使中小企业要么为超高收益铤而走险, 要么因借贷成本过高陷入高息借贷的恶性循环中, 最终风险还是转嫁于非正规金融借贷组织。另外非正规金融组织在融资、投资方面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时常产生法律、经营、道德等方面的风险, 借贷双方的互为风险近年来愈演愈烈。2009年以来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事件濒发, 民间借崩盘、老板“跑路”现象待续不断发生, 导致非正规金融对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欠缓解的作用受到强烈的冲击, 因此规范民间借贷, 避免非正规金融组织游走于合法与违法边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金融深化改革基础上的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成为破解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欠难题选择的又一路径。

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 放松对资金价格的严格管制, 使资金价格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变化的信号, 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 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深化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问题。金融深化的目的是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加快经济的增长。基于这样的考虑, 笔者认为正规金融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欠问题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金融深化基础上的正规金融介入中小企业是破解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欠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激发现有正规金融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2013年7月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时, 我国的各类银行反映不同, 其中有些大银行担忧有实力的大企业面临被中小银行抢夺的风险, 站在中小企业角度思考, 利率管制的放松也会产生大银行服务格局的改变, 中小企业也会成为大银行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服务对象的选择。首先, 利率的市场化为正规金融向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风险补偿制度, 正规金融机构可以以自由、科学的定价对信贷需求者配给资金。其次, 有利率的权衡, 正规金融将会积极改变在掌握中小企业信息方面劣势, 并借助于其强于非正规金融获取信息优势和风险管理的优势, 有效解决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欠问题。

2、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 建立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民营银行

这是金融深化从组织体系寻求的突破。2013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13号) , 不仅是对我国迅速增长的企业和个人的财富的保值与增值在渠道的拓宽上的政策鼓励和引导,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难题, 为民间资本堂而皇之地投资金融领域给予了政策支持。这一体现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金融制度安排, 实质是通过建立正规金融这一安全、健康的模式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及资金使用的问题, 更能有效改善我国中小企业麦克米伦缺欠, 必须加快对这一政策的实施, 原因是:

(1) 保证民间资本运营安全的基础上流入到中小企业。近年来, 我国民间资本的集聚量增长。2013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40万亿元。然而, 投资渠道却受到了严重制约, 股市的低迷, 楼市的不稳定和诸多限制及其他投资市场的较高技术性要求, 影响了民间资本杠杆作用的发挥。民间闲散游资集聚参股地方金融机构不仅避免了上述的风险与制约, 还能保证有限的资金资源进入零散的实体经济, 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2) 保证民间资本运营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宏观调控。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传统的中介指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利率水平等, 自2011年起人民银行按季发布全国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融资的方式在增加, 很多直接融资方式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其中的民间借贷资本就是中央银行无法掌控的。具体体现是:中央银行的紧缩型货币政策的实施因对民间借贷资本是失控造成总量调控失灵;中央银行在选择性调控政策实施中因民间资本的逐利性填导致经济结构的调整失效。民间资本参股地方金融机构, 将其纳入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 宏观调控机制也将趋于完善, 为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3) 保证民间资本运营安全的基础上带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有银行垄断金融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地位我国大银行的金融业的的金融垄断现象仍旧存在, 它们在获取了金融业务经营的特许权后, 通过进行歧视性的金融服务获得垄断利润, 民间资本参股地方金融机构, 按市场规范动作, 不仅在金融服务提供方面的多样化, 满足社会需求, 也会促进市场机制完善, 带动垄断地位的银行以市场规则发挥其金融报务功能。

(4) 保证民间资本运营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与中小企业的良性互动。对我国GDP贡献率达2/3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其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阶段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的全宜之计是民间借贷, 由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民间借贷组织的先天不足, 导致双方合作中的风险较高, 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将民间借贷组织合法化。民间资本参股地方金融机构正是民间借贷合法化的最佳制度模式, 这种形式不仅弥补了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中的金融机构缺位现象, 也保持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的主力军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金融深化一定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金融深化下的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缓解所面临的麦克米伦缺欠问题, 也会通过正规金融所带动非正规金融完善的基础上让中小企业摆脱麦克米伦缺欠。

参考文献

[1]张建伟, 法律、民间金融与麦克米伦“融资缺口”治理——中国经验及其法律与金融含义[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科学社会版) 2013 (1)

[2]李海燕, 化解我国“麦克米伦缺欠”的途径探讨[J], 2011 (17)

[3]杨秀萍、张淑玲, 货币紧缩条件下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 (6)

课程改革要着力破解“四个难题” 篇7

为了出人头地, 为了上大学, 为了日后有个好工作等名利而读书, 是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课程改革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方法, 所以就必须对这些严重影响和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开刀。

2. 形成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课改首先要改的是文化, 要发展和繁荣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校文化, 创设书香校园, 创造课改自觉、教育自觉的境界。静下心来想教育, 潜下心来搞研究, 这是学校文化之根, 一切教育的方案和措施, 都会在这种文化中立足和升华。

3. 教师的专业化从何而来。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是从不断学习和科学化的实践中来。而教师的学习, 要靠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来实现;科学化的实践, 也要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来达到。因此, 要加强学校制度创新, 鼓励和鞭策教师不断学习向上, 鼓励和鞭策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不断追求科学和严谨。

4. 课堂教学改革。

破解水价改革难题的经济学分析 篇8

1 加快水价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水价等领域的改革。这是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和土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的基本国情水情决定的; 是完善水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在经济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和最经济的办法; 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和战略举措。

1. 1 水资源价格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水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优化配置。①在水资源取得方面,多数情况下的无偿取得和少量有偿取得并存。水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取得与终端消费的低水价,造成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高消费和浪费现象。②水资源及其产品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方式并存。我国大部分的水价还是政府定价,导致价格信号失真,影响资源优化配置。

1.2水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适应

我国水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定价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适应,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较高,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多种水价,水资源产品与制成品比价关系不合理。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必须加快水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形成相对合理的水资源产品与制成品比价关系,真正体现水资源禀赋及所有者权益,合理补偿环境损害成本[2],从制度上理顺资源分配关系。

1. 3 水资源价格定价机制不完善

我国水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定价机制不完善,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市场决定水资源及其产品价格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水价改革相对滞后,水价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完全真实反映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一些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难以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合理消费形成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

2 破解水价改革难题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实不能改变,只能直面,但水资源无偿和低价使用,用水效率和效益低下,水严重浪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也应当改变。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中还存在水价制度不完善、政府管制过多、产权不清、外部性、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相互交织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中的“搭便车”或免费使用。加快水价改革,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激励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觉节约和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完善水价制度约束,使欲浪费者羞于浪费、不敢浪费,并为浪费承担责任。要建立水价激励约束机制,调节供求关系,优化资源配置。

2. 1 水资源价格定价机制现状

目前我国商品水价格定价机制分为三类。①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 供水经营者通过拦、蓄、引、提等水利工程设施销售给用户的天然水( 原水) 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采取统一政策、分级管理方式,区分不同情况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按供水对象一般分为农业用水价格、生活用水价格和工业用水价格。农业用水价格最低,每吨0. 005元,南方一些地方还免费; 生活用水主要是供应自来水公司,每吨0. 1 元; 工业用水价格较高,达到每吨0. 15 元。②自来水公司供水价格。自来水公司通过自来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生产出来的符合相应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水,属于自然垄断性产业,因此其价格不可能通过竞争产生,多由政府按供水对象定价,分为居民用水、工业用水、行政事业单位用水、经营服务业用水、特种行业用水。从全国36 个大中城市调查来看,生活水价平均每吨2. 9元,工业水价平均每吨3. 83 元,行政事业用水平均每吨3. 67 元,经营服务业用水平均每吨4. 25 元,特种行业用水平均每吨14. 53 元[1]。③瓶( 桶) 装水价格。生产商通过对自然界的优质天然水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形成瓶装矿泉水、纯浄水、矿物质水等,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目前500 m L的瓶装水,一般价格为1 ~ 10 元。如果将瓶装水价与城市生活水价进行对比,每吨水价格相差690 ~ 6900 倍,即使刨去成本因素,也有巨大价格差异。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巨大的价格差距和扭曲状况,不仅导致许多水利工程供水单位和自来水公司的低水价和亏本经营,同时造成了极不合理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比价关系。

2. 2 水价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要促进生活和生产的全面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根据经济学的需求和供给理论,就是要提高水资源价格和水商品价格,以促进节约用水,减少水的浪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没有理顺,市场化程度低,行政干预多,水资源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等因素,导致水资源价格极低,供求关系无法通过价格得到正确体现,水资源产品和制成品比价关系极不合理,工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同时,政府在是否提高水价的决策中,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水是公共产品和不可替代的资源,缺乏需求弹性,提高水价,不会有效降低水的需求。因为在市场机制下,决定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或增加是根据这种商品是否具有需求弹性来判断。如果商品需求缺乏弹性,则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价格尽管有较大的变动,但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不大[3]。二是认为提高水价会加大企业成本,抬高物价水平,增加老百姓的消费支出和用水支出,影响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这两种误区导致水价过低,水价成本还达不到按国际惯例的成本构成( 资源成本、工程成本、环境成本) ,造成缺水严峻形势下水的严重浪费,用水效率和效益双低。

水价改革存在误区的原因是忽略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水不仅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还具有私人属性。河湖水、地下水以及在城市公园、广场、道路等公共场所的用水,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公共产品; 居民在家中使用计量收费的水,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私人物品。由于水价长期过低或免费,导致水的公共产品属性凸显,私人属性弱化,才被认为水缺乏需求弹性。二是水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同时还具有可重复利用性。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粮食、食用油、食盐一样,有其最低需求量,水价改革就是利用水的可重复利用性,让水的需求富有弹性,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利用水价来推动减少水的需求量。因为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使资源配置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利益,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是生产者、消费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在市场自愿交换中发现和形成的[4]。例如火力发电厂在无偿或低水价使用时,都使用一次性冷却用水。当提高水价和征收水资源费后,几乎都使用闭合多路循环冷却用水,大大降低了水的消费量,水费可能更低。

2. 3 水价改革与节水的关系

水资源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就是许多用水过程中不是将水完全消耗掉,可通过一定方式收集处理后再次利用。水价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使人们充分利用这种属性。当水价较大幅度提高时,能够促使人们加强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重复利用水,或者集中处理污水,使用再生水,使得水的实际需求量会继续下降,促进全社会的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在生活用水领域,水价改革将促使居民将厨房用水、洗衣水和洗澡水等用水收集起来冲厕、拖地和浇花等,提高用水效率,降低用水量,同时降低消费水支出。在工业用水领域,水价改革将促使企业发生用水变革,通过技术更新、技术创新,尽可能地增加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水的实际需求量,同时也降低生产成本。在农业用水领域,水价改革将促使农业用水实行计量用水收费,改变按亩计收的方式,使实际消费水量直接与水费挂钩,改变农业用水户用多用少一个样、没有节水动力、大水漫灌、浪费水等现象。

3 破解水价改革难题的措施

加快水价改革,不是简单地提高水价,而是水价有升有降,理顺水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关系,疏导多年积累的价格矛盾,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利用价格杠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价格是市场经济最核心的变量,是影响市场主体行为选择的基本约束条件,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信号,市场发现并形成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加快水价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当前,水价改革已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和推进水、石油等领域价格改革”的要求,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同时,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的要求,加快制定各行各业用水定额,实行计量用水、计量收费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还要在管理、供水、用水和排水等诸多环节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人们的节水动力,以抑制人们的浪费行为,推进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

3. 1 推动行业用水价格改革

用水价格改革的核心是计量收费,分类供水。因此,一是要尽快制定生活、工业和农业等各行各业的用水定额,特别是各种农作物的用水定额,用定额控制来推动总量和效率控制; 二是要实行完全计量收费,改变一些地方存在的用水包月制、包费制、数户共用一个水表,以及农业用水水费实行按亩计收等计量方式,将用水量可视化; 三是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也就是阶梯式水价制度。水价关系民生,要区分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对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水量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对非基本需求部分的水量价格更多由市场调节[5]。在坚持不增加多数人生活用水和多数单位用水支出的前提下,按照定额内讲公平,定额外讲效率的原则确定基本水价,建立定额内低水价、定额外高水价制度,促使用水户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循环用水次数,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 2 建立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

水价改革即要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同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履行好政府价格管理和监督职能[6],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更好地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要建立对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用水总量和万元GDP耗水量的考核制度,通过层层建立节水责任制,督促政府主动节水; 其次要建立政府部门对供水企业的考核激励制度,对采取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的企业,公共财政应给予必要的补助; 再次要改变公共管网或输水渠道的漏水量全部计入供水量和供水成本的制度,以激励供水单位加强管理,减少漏水量,提高供水效率,降低供水成本[1]。

3. 3 理顺水资源价格和制成品价格的关系

我国除有三类经营商品水的单位并有多种水价外,还有直接从地下、江河和湖泊取用自然状态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对其征收水资源费,对不同地点的水资源标准( 价格) ,一般从低到高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和矿泉水三种标准。对水资源费标准,一要按上述商品水水价改革的各项措施相应进行改革,如对超定额取水的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 二要理顺水资源费标准和其制成品的水价关系,如提高直饮水生产商瓶( 桶) 装原水水资源费; 三要对农业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取水要征收水资源费,改变农民无偿用水习惯,促进农民节约用水; 四是将水资源费计入水资源制成品的供水成本中去,以充分反映水资源的价值及所有者权益。

3. 4 推动公共场所用水价格改革

我国还存在一些不需要私人付费的无偿用水领域,如在河道、湖泊的少量取水和城市公园、广场、道路等公共场所的用水。这些地方的水是一种公共产品,属于人们使用没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用水无需付费或由国家财政、单位付费,人们浪费水的行为随处可见。如同其他公共产品在使用过程产生低效和浪费一样,对这些领域内的用水,只靠提高水价去推进节水是做不到的,这种情况就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市场失灵”[1]。对这些领域的用水可通过确立产权或者由政府加强制度建设去解决: 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倡导节水文明,培养全民节水意识,牢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信念,养成好的节水习惯。二是完善制度,逐步确立产权,改变无偿用水现象,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三是加强政府管理,建立严格的用水制度,对公共场所的用水也要实行计划用水、控制用水,用水量层层分解指标到责任人进行考核; 同时,将更多的水由公共产品变成私人产品,从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节水之路。四是要努力构建节水优先的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水资源—产品—废水”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水资源—产品—废水—再生水”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转变。

4 结语

对于水资源这种不可替代但可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水法》规定的水价制度,一旦实施较高的水价和计量收费,加上实行严格的管理,就会改变各行各业的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厉行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既不增加过多的经济支出,也不减少人们的舒适度和经济福利,破解目前水价改革的两难困境,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节约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王治.坚持节水优先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水利,2015(9):6-9.

[2]新华网.为什么要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EB/OL].[2015-12-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1/c_118509404.htm.

[3]刘海藩.领导干部西方经济学读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4]林兆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N].光明日报,2013-11-29(02).

[5]韩文秀.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N].经济日报,2013-11-19(04).

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篇9

一、福建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福建省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的有利条件:一是省直及各市、县、区 (管委会) 均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 并在本辖区内实行了养老基金统筹, 为这次提升统筹层次打下了基础;二是全省社保信息数据大集中的“金保工程”建设取得成效, 使经办工作步入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新阶段, 为并轨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三是全省社保机构“经办能力达标三年行动”圆满结束, 为并轨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全省机关事业单位体制内与体制外人员的数据采集、测算、风险点评估等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为我省现行试点制度与全国改革方案衔接打下了思想基础;五是中央大力支持福建加快发展以及赋予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 为我省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开了一扇门。

这些有利条件是福建省做好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的压舱石。但与国务院的要求相比, 仍有许多差距:一是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偏低, 要实行全省统筹难度较大;二是各级经办机构办公经费普遍紧张, 工作场所简陋, 影响了信息化建设和经办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三是并轨改革的前期工作准备不足, 许多工作仍处于调查研究或等待观望阶段;四是有关部门的职能尚未完全理顺, 退休人员审批权限与养老金发放经办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 个案问题协调难、化解难;五是改革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新矛盾新问题需要化。

二、破解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难题的对策建议

国务院的《决定》是总体框架, 具体到每个省 (区、直辖市) , 在贯彻落实中还会遇到许多各不相同的问题。对于福建省来说, 改革应从何下手呢?笔者认为, 必须结合省情循序渐进, 优先解决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问题, 迈好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的“最先一公里”。

第一, 要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这次改革原则上实行属地化管理, 我省要根据国务院《决定》和实际省情, 尽快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意见。首先, 要研究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为让广大参保人员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建议我省制定《实施意见》时, 要下决心一步到位实行省级统筹, 养老金也一并进行社会化发放。实行全省统筹后, 预计养老金收支缺口将达9亿元左右, 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 但长痛不如短痛, 我省要充分利用中央大力支持福建加快发展和赋予先行先试特殊政策的机遇, 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其次, 要研究确定纳入改革范围的单位和人员。要根据国务院《决定》, 凡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 (单位) 、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都得参加这一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统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单位缴费比例偏高或偏低的, 都要统一调整为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 个人统一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 并实行“300%封顶、60%托底”政策, 由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兜底责任, 形成单位、个人和政府三者共担的新机制。为理顺关系和便于管理, 建议将已参保的转制改企单位 (已执行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员除外) , 全部移交企业保经办, 补贴费一并转移;建议将执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的非在编人员、个人缴费人员以及执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员, 也全部移交企业保经办, 补贴费也一并转移;再次, 要分类细化改革前后待遇的衔接办法。凡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和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 都要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规定, 实行“老人老办法”和“新人新制度”;凡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 都要实行“中人逐步过渡”的政策, 把改革前没有实行个人缴费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并设定一定期限的过渡期。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中人”如何逐步过渡, 以及“视同缴费年限”如何认定。关于“视同缴费年限”如何认定的问题, 建议分类分别对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服役期间的年限, 当地机关社保统筹前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工作的原国家干部和全民固定工的连续工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已计算连续工龄的年限, 均应视同为缴费年限。另外, 企业转入人员以及合同工、集体工, 应从参加工作时补缴养老保险;最后, 要研究同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人社、财政等部门要深入调查摸底, 做好财务的预测预警工作。凡是财政供养的机关事业单位, 都要根据“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 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的规定, 普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对予财政非供养的单位, 建议按照“鼓励建立, 自愿参保”的原则, 视单位经济情况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第二, 要切实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三分政策, 七分执行”。全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根据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的实际需要, 适当增加经费, 适当充实工作人员, 切实加强经办能力达标建设, 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 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一要加强经办机构场所建设。要适当扩大办公场地, 添置必要的办公设施, 全面改善工作条件, 努力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化要求的经办服务窗口。二要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业务经办流程, 建设“数据向上集中, 服务向下延伸”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系统, 积极打造“网上服务大厅”, 全力推进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关系转移、待遇核定和支付等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人性化, 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三要加强经办人员能力建设。全省各级经办机构, 要大力开展经办业务培训, 努力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服务质量优的经办队伍。要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规范权力运行, 推行政务公开, 完善社保信息披露制度, 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三, 要切实加强经办服务作风建设。面对社保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全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 巩固好发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创新工作机制, 改进工作手段, 确保并轨改革顺利推进。一要加强政策宣传。实行并轨改革后, 处在变革之中的人, 有一些担忧和疑虑是很正常的。全省各级经办机构要切实加强改革政策的宣传和解读, 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并轨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各项具体政策, 使他们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和主动参与改革。二要深入调查研究。改革之难, 难在如何面对新问题新矛盾。例如, 《决定》规定的参保范围内的人员与参保范围外的已参保人员如何理顺关系?应保未保人员与应保已保人员如何区别对待?财政非供养单位职业年金缴不起的怎么办?有关部门的职能交叉如何理顺?等等。为了保证并轨改革平稳过渡, 全省各级经办人员要深入调查研究,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不断细化具体操作标准, 促使这项重大改革顺利实施。三要转变服务态度。要强化窗口标准化建设和服务形象建设, 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 缩短办事时限, 提升服务质量。经办业务时, 要推广使用服务文明用语, 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声暖语问候、一腔热情接待, 努力做到真情接待零距离、真心办事零差错、真诚服务零投诉, 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支付。

偏关项目攻坚破解发展难题 篇10

虽然偏关县境内的煤炭、石灰石、白云岩等矿产资源种类较多, 储量也较大, 但与相邻的河曲、保德两县相比, 无论是资源的储量还是矿产的质量, 均显逊色。县里最具资源优势的水泥灰岩、富镁白云岩两大矿产资源, 因长期受到投资紧缺和产业政策等不利因素的制约, 开发利用起步晚、进展慢、规模小, 长期以来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在本土工业中, 煤炭、电力、冶炼、建材和农产品加工是偏关县的五大支柱产业, 在工业和信息产业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 长期以来, 这些产业一直是以生产能源、原材料为主, 高度依赖资源、大量消耗能源, 属于粗放型的工业结构。

回顾“十一五”克服薄弱环节

按照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 偏关县“十一五”期间强力推进以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的项目攻坚, 在偏关县晋电化工、穗宝乳酸及山西益生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建成并投产了三个较大的工业项目。

其中, 偏关县晋电化工有限公司于2007年投资8 000余万元实施了“综合利用矿热炉高温烟气余热发电综合配套技改”项目, 投产后年新增工业现价产值1.5亿元, 年新增实现利税2 400万元;该项目还使硅锰合金产品的单耗下降到行业先进水平。晋电化工因其显著的经济与节能效益, 被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社会工作领导组确定为山西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穗宝乳酸有限公司于2008年投资2 600万元, 实施“生物乳酸钙喷射液化新工艺技改”项目, 竣工投产后产能大幅提高, 工业和利税实现了双丰收, 同时节煤3 000余吨。

益生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09年投资近5 000万元, 实施5万亩菊芋种植及年产5 000吨菊粉新产品开发项目, 建成后经济效益明显, 工业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十一五”时期, 偏关县传统落后的“五小企业”已历经国企改制、民营改组、改造更新、淘汰瘦身、结构调整等工作, 截至2010年, 偏关县本土型规模以上骨干工业企业达5户, 驻地大型国企1户, 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多亿元, 年工业总产值规模近9亿元, 其中重工业完成比重占99.42%, 轻工业完成0.05亿元, 比重不足1%。

“十一五”末, 由于本土型传统产业的骨干民营企业晋电化工有限公司已经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技术改造与结构调整步伐, 实施多个以调产升级为目标的重点项目, 以及山西焦煤集团正兴、正仁煤业有限公司在建的年产210万吨大型煤炭综采、露采工程等一批重点调产工程即将竣工投产, 使偏关县传统工业新型化、新型工业规模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同时, 由于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 必然会使偏关县工业加速迈向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跨越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化工业道路上。

2010年偏关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6.5万吨标煤, 完成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64吨标煤的指标, 实现了较大比重的降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亿元, 同比增长1 4.4%, 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 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成绩来之不易, 偏关县县域工业是在“十一五”期间坚决淘汰关停产能落后的小煤矿、小炼铁厂、小炼焦炉、5 000千瓦以下硅铁合金矿热炉等情况下实现的。县域工业的强势发展, 为偏关县争得了忻州市工业先进县的荣誉, 也为“十二五”时期偏关实现经济翻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十二五”紧抓战略机遇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偏关县确立了积极推进以突出三大主攻方向、走出四条发展之路、建设五大绿色基地、培育六大主导产业的“3456”发展战略。

偏关县政府组织各部门先后参加了港洽会、新洽会、珠洽会、煤博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 吸引了山西焦煤、同煤、中国华能、大唐、中国海成、龙源、中电投六大集团投资公司, 先后签约进驻偏关。六大集团公司预计“十二五”期间在偏关县投资总额达130多亿元, 项目涉及新型煤炭洗选产业、新型电力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化工产业及新型墙体材料产业。这对于偏关县实现项目翻身、经济翻番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 偏关县在建的重点项目包括晋电化工有限公司、晋电化工有限公司等六个。

面对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汹涌浪潮, 面对周边市县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 下一步, 偏关县为实现转型跨越赶超发展, 将紧紧抓住产业振兴与工业城镇化加速期、新技术革命成长期、基础建设加大期这一鲜明特征, 牢牢把握准 (格尔) 朔 (州) 铁路、灵 (丘) 河 (曲) 高速即将建成, 国家“十二五”电网建设规划“西电东送”特高压线路途经县域周边为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四电”外输提供更为便捷的入网途径, 209国道改线项目正式上马等历史机遇, 加快偏关的转型发展。

“十二五”时期, 大项目依然缺乏, 成为制约偏关加快发展的短板。面对“十二五”艰巨的攻坚任务和自身发展明显不足的县情实际, 偏关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深化煤电新基地、构建和谐新环境的工作新思路。

上一篇:策划运作下一篇:农业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