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须深化改革(精选5篇)
解决问题须深化改革 篇1
北京市城市生产服务合作总社自成立以来, 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三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市总社成立初期, 正值上山下乡知青返程高峰, 北京市有数十万知青待业, 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同时, 受十年动乱影响, 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缓慢, 商业服务网点数量不足, 群众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为此, 市总社先后在全市建立了11个区联社, 102个街道联社。在各级政府领导下, 以组织知青就业为主要目的, 在一无资金二无场地的困难条件下, 广开社会门路, 大力兴办生产服务企业, 新一代联社集体经济应运而生, 为解决返城知青就业这一全国性的社会难题闯出了新路。这一时期在联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联社经济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各级联社共有独立核算企业5800个, 职工13.7万人, 累计完成销售收入七百多亿元, 纳税五十亿元, 累计安置待业青年六十多万人次。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各区、街联社与市总社逐步脱钩, 解决返城知青就业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 市总社转入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全面发展直属企业时期。这一时期市总社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以资产重组为手段,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从整体上增强了直属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开创了城镇集体经济的辉煌局面。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 许多老体制下的集体企业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模式, 按照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 有些集体企业面临着倒闭、破产。许多企业债台高筑, 官司不断, 市总社直属企业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许多已进入退休年龄段, 社会保险参差不齐, 有些甚至没有上过养老、医疗等统筹保险。集体企业暴露出的另一大问题是人员流动性强, 人事档案管理混乱, 丢失档案现象也较为严重。近些年来为工资、保险、退休等问题引起的上访、诉讼等事件多有发生, 同时也影响了首都的安全稳定。市总社又一次面临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挑战。
如何走出困境, 面对历史的抉择, 2005年市总社确定了机关转企改制, 深化体制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提出了三项主要任务:一是重组优良资产, 将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好企业组建成控股公司, 继续发展, 轻装前进。如出租汽车、电气安装等公司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对没有发展前途的、有可能成为包袱的企业坚决地进行清理。有的注销, 有的破产, 有的改制脱钩。总共清理了七十余家企业。三是彻底解决多年来沉积在所属企业中的下岗职工、未参保职工等遗留问题。这些职工有的多年不上班, 有的在其他地方工作, 但人事档案一直在企业中存放。其中相当一部分职工快到退休年龄, 有的已超过退休年龄, 而且多数是没有缴纳过社会保险或只缴纳了一部分。如果没有妥善的安置, 没有纳入正常的社保体系中, 那么将会产生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市总社领导班子认识到虽然发展是硬道理, 是第一要务, 但稳定更是第一责任, 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经济成果, 有了也会丧失掉。为此我们在深化市总社体制改革工作中, 以解决所属企业下岗职工, 未参保职工养老保障为突破口, 首先为分流安置这些职工争取政策并得到市政府的支持, 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财政部分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同时市总社直属系统动员各企业清理人员, 进行拉网式查找、统计, 并集中时间分期分批将全部统计出来的人员补齐保险, 转入所在街道或人才中心, 有的顺利办理退休手续。对于有些因丢失人事档案等原因引起上访和诉讼的, 虽然市总社并没有直接责任, 但为了解决这些职工的实际困难, 市总社每年都拿出几十万元。至2010年底, 通过补办五险一金, 先后妥善安置下岗职工一千二百多名。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奋斗, 改制进入控股公司的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同时, 被清理的企业遗留的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特别是人员的清理, 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和社会的负担。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六十年大庆以及各重点时期, 为确保首都的安定稳定做出了贡献, 完成了市总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使命。
解决问题须深化改革 篇2
4月10日,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表示,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3月28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亦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
何谓“利益固化藩篱”?简而言之,就是某些既得利益者,为保障已有的利益好处,并使其具有持久性和延续性而设置的屏障壁垒。既得利益的获取往往来自于公共权力的运用,或者说是来自某些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和机构。利益主体为维持其所得利益的持久性和延续性,往往程度不一地反对改革、阻碍改革,千方百计拖延改革。既有的体制机制成为既得利益者的“保护伞”和“护身符”,而这些既得利益者往往是现有体制机制的设计者和构建者。也就是说,如果要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就必须改革利益者本身,就必须从现有“蛋糕”中切分出一部分来与既得利益者之外的人共享,这无疑相当于“割自己的肉”,这个特点决定了改革的难度必然大乎想象。
利益固化藩篱作为一种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作为一种改革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现实难题,已广泛渗透并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成为横亘在改革路上的险滩路障。比如,妨碍投资积极性的各种审批制度、挫伤创新创业的各种不合理规定条款、阻碍司法公正的各种法文条例等。调查研究表明:不少群众反映,中央改革力度确实很大,但他们实实在在获得的改革红利还不显著。中央层面对改革的决心大、动作大,但一些部门和地区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对改革担心多、动作小、跟进不力等现象。
与此同时,在改革进程中,流于形式、敷衍了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比如,在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领域,一些部门和地区将“含金量”低的事项取消和下放,对那些真正“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却抱着不放。还有的只是提出取消和下放一些行政审批事项的总量,仅满足于召开会议、下发会议纪要等方式来“落实”,使理应扎扎实实落到实处的改革举措流于形式,既有的利益格局难以被打破。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无可置疑,要对既得利益群体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既得利益群体绝不会轻易做出妥协,其反弹是必然的甚至是剧烈的,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好攻坚战。
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长远的利益出发,克服地区利益保护主义,形成全国一体的竞争市场,解决城乡和区域利益固化问题。改革不仅要激发活力,更重要的是让人民群众普遍过上幸福生活,着力解决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和难题,以此增强民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应该成为当下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必须坚持的改革观。
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必须全面整顿党风政风和规范政府职能。要真正做到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把利益规范在制度里,把资本约束在善治和市场竞争中。还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清理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清除一切阻碍合理竞争的市场壁垒,纠正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行业利益、阶层利益对公共利益的侵害,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须“蹄疾而步稳” 篇3
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走好了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让人激动,步子更当稳健。
随着深化改革的推进,我们会有更硬的骨头要啃,一些“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是改革航船一定要涉过的险滩。无论是提出改革方案,还是大胆先行先试,都需要在“小步快跑”中不断探索、找出规律、凝聚共识。我们既要有奋蹄向前的信心和勇气,又要有稳妥可行的步骤和措施。这里的关键是“进一步”。因为如果不进这一步,改革就难以深化下去,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当进入深水区时,改革的难度伴随着风险成倍加大。而与此同时,新的障碍、新的壁垒、新的棘手问题又在以往的改革过程中产生。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没有这个“进一步”的解放,没有这个突破性的“进一步”,改革的美好愿景将很难成为现实。
解放思想是深化改革的先导,思想解放的力度,决定着改革突破的深度。目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等等;无论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解决起来都有赖于思想解放。思想的闸门能够打开,发展的瓶颈方可打通;思想上能够突破,行动上方可突围。
改革是人在改革,是改革者催动着改革骏马飞奔。“蹄疾而步稳”,对改革骑手来说,需要掌握高超的本领。我们必须把高度的责任感、清醒的危机感化为加强学习的紧迫感,把外部的巨大压力转化为内部的高度自觉,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实践,一面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一面克服我们的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以更大决心和勇气、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将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深化改革须从理顺利益关系入手 篇4
一、当前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焦点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要求相关的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实现重大突破和制度创新。然而, 相关的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相应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必然会影响其与之相关的利益得失。而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改革采取的态度和行动, 从而也将影响改革的进程乃至成败。
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如何确保人民政权牢牢掌控在代表多数人利益的“人民公仆”手中的问题, 其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政治体制改革的焦点是如何理顺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关系, 人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是解决利益冲突最根本的保证, 故理顺关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政治民主进程。虽然, 总的来说, 不同群体间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 但不容否认的是, 其中确有一部分人把自已的利益临驾于人民利益之上, 事实上已经成为人民利益的损害者。目前中国政治制度的不完善, 使干部群体中的部分以权谋利者将权力作为追求利益最有效手段, 通过权力寻租直接窃取社会利益蛋糕中本该属于他人的部分, 这些热衷于轻松获得不当利益的群体将是深化改革的主要阻力, 改革能否继续深入, 取决于能否冲破这种隐藏在社会内部的阻力。
二、加快推进政治民主进程
马克思认为, 权力会腐化人, 人一旦掌握了权力, 就会追求自己的利益, 将自己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如果不加以防范, 无产阶级也必然会“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例如, 若干部任用主要由上级决定, 与民意关系不大, 就会造成官员对上不对下“负责”, 这将使国家或地区发展前景完全维系在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政治道德上, 因而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若此官员自身并不廉洁, 就会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防范“公仆变主人”手段的缺失是现行政治体制难以根治以权谋私的重要原因。政治民主化是从制度上解决这一弊端的根本举措。因此,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加快政治民主进程。
政治民主就是让人民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并运用这些权利来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通过充分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形式, 确保政权掌握在代表多数人利益的社会精英手中, 并让“社会公仆”按照人民的政治意志行事, 让权力接受公众的监督。人民大众的选票和舆论监督也是制约腐败的最有效武器之一, 也是保证胡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理念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
政治民主的核心是要实现党内民主, 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民主是协调干部与群众利益最重要的途径。只有形成干部既要对上更要对下负责, 干部利益与人民利益协调一致的制度保障时, 才能确保干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公仆”。人民的政治权利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或者说人民当家作主才不再是一句空话。从理顺利益关系的角度来说, 贪污腐败主要是借助权力来谋取利益, 其权力是获利的基础, 若人民有监督甚至收回权力的能力, 对以权谋私者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威慑。从这个意义出发, 基层干部的公推直选是政治民主中最有效最重要的利益协调机制之一, 逐渐升级基层单位民选官范围, 从村逐渐向乡、县、市级扩大, 应当是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重要方向。民众的选票是对以权谋利者的强烈威慑, 是对无为庸人的根本否定和对那些有能力、有志向、真心为人民谋利益者的充分肯定和拥戴的优胜劣汰机制, 可确保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代表人民利益的能人精英群体手中, 因而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
然而, 政治民主对权力滥用和以权谋私构成强大的制约, 必将减少希望以权谋利群体的未来利益, 因此也必然会遭到来自该群体的强烈阻击。他们一定会找出各种理由来阻挠或拖延其进程, 以最大限度的维持其权力寻租的时间和机会。
政治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 是广大群众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有效武器, 也是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就是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充分发扬人民民主, 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 享有各项公民权利”。
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 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 是人民大众渴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最深层动因和强大动力, 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的愿望, 充分汲取人民群众支持改革的力量, 并且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热情参与, 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效。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及阻力
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 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并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是如何理顺不同经济主体 (中央与地方、不同行政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政府与企业、老板与工人等) 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 财税体制改革就是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 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理顺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 投资体制改革需要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一系列改革都与政府改革的取向密切相关, 而政府改革成功的关键是通过理顺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 减小社会冲突成本, 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不同群体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政府作为强势群体在主导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有政策、资源配置、税收和动员能力等多种优势, 行政权力就是其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垄断优势。政府与其他主体 (企业、居民) 争利稳操胜券, 但政府垄断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效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打破这种行政垄断,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需要构造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产权边界清晰的微观主体。这是提高市场活力、促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条件。但实现这些的前提是, 政府改革将自己从经济主导者地位解脱出来, 弱化自己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完成政府的职能及角色转换。然而, 政府改革进程中放弃的每一项行政权力, 都意味着放弃相应的既得利益, 这无疑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其难度可想而知。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任何行为主体 (各级政府、企业、个人) 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这个意义出发, 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应当主要来自有更多既得利益的经济主体———例如某些地方政府、某些垄断行业 (或企业) 集团。而推动经济改革的主要动力来自其他在经济发展中利益受损 (或减少) 的经济主体。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主要是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来自强势主体的阻力远大于来自弱势主体的改革动力。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理顺利益关系”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的, 而由强势主体主导的政策和法律必然会对强势主体有利, 就很难达到“理顺”的初衷。最典型的实例是:近年来, 在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情况下, 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立法、出台实施细则、颁布各种文件获取部门利益, 设置寻租机会、创造产生腐败条件的现象却越来越多;在分税制调动地方抓经济积极性,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下, 中央各部门为与地方争利出台的条条框框限制也日益增多。于是跑部立项, 跑部钱进又盛行起来;创业、投资和企业经营, 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政府各部门和行政性事业单位繁多和重复的注册登记、审批、年检、检查、执法、收费、罚款等等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多年, 但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冲突愈演愈烈, 而每次获益最大的都是强势主体的实践已经表明, 绕开政治体制改革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突破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只有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 (例如通过政治民主程序确保官员是为多数人谋利益的执政代表) 并监督其按多数人意志执政, 或是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制定有充分的发言权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制定且认真实施有利于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和法律, 并以此约束或规范强势主体的不当利益冲动等等。“理顺利益关系”才有根本的保障和实现的可能。
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联动
总之, 改革的本质是不同主体间利益的调整, 即使利益的蛋糕不断在做大, 也不可能让所有群体的利益分配比例同时增加。改革的深入必然会影响 (甚至损害) 某些群体的利益, 而利益受损群体为保护现有利益而作出的抵制将是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无法兼顾所有群体利益的情况下, 保证改革稳步推进并且阻力最小的方案是:从理顺利益关系入手, 在充分兼顾不同群体改革利益诉求的前提下, 改革的取向须更多地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事实上, 只有让利益的天平向大多数人倾斜, 改革才能得到最广泛的社会支持, 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 才能形成推动改革延续不断直到成功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 为了防止政治民主自身的局限性, 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在照顾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 也尊重少数人的基本利益, 以保证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关系, 决定了深化改革必须二者联动。由于改革涉及利益调整错综复杂, 也决定了其进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只能在保证政治经济大局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探索, 循序渐进, 并不断总结, 逐步完善。
任何一种改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也不可能因坐等条件完全成熟而延误时机。深化改革肯定有风险, 但维持现状可能风险更大。为了促进社会进步, 我们应该义无反顾, 敢为人先地推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尽管可能遇到挫折, 但只要把利益调整的天平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倾斜, 就把握了深化改革的大方向, 就一定会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成功。
摘要: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因此, 深化改革须从理顺利益关系入手, 其利益的天平必须向大多数人倾斜, 其成功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群体的积极性。改革的策略是在确保政治大局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推进改革。
解决问题须有好的方法论 篇5
看似波平如镜的表象,实际上存在着不同种类的问题,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很少有人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固定程序。那些广受业界尊崇的商业巨鳄,那些为大项目呕心沥血的商业精英,似乎也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他们典型的回答是:“问题出现了,我们就讨论一下。感觉对了,就继续进行。”
实际上,解决问题有更好的方法,首先必须改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要想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你必须集中精力在解决问题的程序上而不是问题本身。一旦清楚了完善且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程序,你就会对自己每次作出的选择充满信心。当企业家们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做起事来就会事半功倍。
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问题的类型,究竟是关于人还是关于钱。问题其实只有两种:即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你可能难以接受,一定会说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实际上,只不过有时需要同时运用这两种问题的解决技巧。一旦将两者混为一谈,你就会遇到麻烦。
托马斯在新泽西有一家由60个连锁店组成的汉堡零售公司。高中毕业后,他从叔叔那儿借了1000美元辛辛苦苦地创下了这家公司。开始的3年里,他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8小时,直到请得起人为止。
问题出在托马斯的第一位员工身上,这个家伙是他一手栽培起来的。托马斯把他从街上的售货摊带进了办公室,他现在已是公司的执行副总裁,住着公寓,开着奔驰。
有一天,他突然对托马斯说要辞职。当时,托马斯并没搞清状况,他问对方,如果加薪是否愿意留下来。对方虽然同意,但却要求每年加薪5万美元。这种要求近乎敲诈。
这个例子中,托马斯遇到的是人的问题,而不是钱的问题。假如他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会平静下来,协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会平心静气地想:“当然,每年5万块钱可以把事情搞定,但应该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一定是因为其他事而想跳槽,我们需要好好谈谈,给他戴戴高帽,然后把这个问题解决,可能只要给他1万美元和一辆新车就足够了。”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佩妮25岁的儿子在深夜里还狂欢饮酒,大声囔囔,令她十分恼怒。她曾经试着定一些家规,但根本不起作用。后来,她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儿子赶出这个家,让他独自去闯荡。但他是她唯一的儿子,又不想彻底断绝关系。
佩妮看似遇到了人的问题,其实是钱的问题。我问她,假如她每月花800块钱在外面租一个公寓给儿子住,情况会怎样?她这样对我说:“那一切就都解决了。”当我给她指出问题症结时,她意识到原来她面对的不是人的问题,而是钱的问题。
你可能会想:“人是如此的肤浅,总是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才不要以收买他人的方式过完一生。”不错,你说对了。但若想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就必须准确分析问题类型,千万不要将人的问题与钱的问题混为一谈。
必须开口询问
生意场上,知己知彼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你该多快采取行动。如果你独享一项基因工程药物的专利,那么你可能有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来解决问题,有充分的时间为即将采取的行动作准备。但在IT行业,往往几天时间内就必须作决定。
在计算机行业,你可能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作决定。英特尔公司是第一家制造256K电脑芯片的公司。早在其他还在销售16K芯片,并且坚信下一代产品只能是64K芯片时,英特尔就已经在销售256K芯片了。它只比竞争对手快了1个星期,结果这1个星期却给这家公司带来了1.3亿美元的利润。
因此,了解对手是关键。但如何获取对手的相关信息呢?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询问。除非触犯行业规则,否则不妨拿起电话直接询问。他们可能不回答你,但精明的提问者知道,提问并非只是希望得到对方的答复。因为通过研究人们对问题的反应,你可以了解到许多信息。
我曾经受邀在一家大型包装公司举办的年会晚宴上作演讲。晚宴时,我被安排坐在公司总经理与他们最大的客户——一家《财富》100强之一企业的副总中间。其间,我问坐在我左边的公司总经理:“你们公司的生意占他们公司业务多少份额?” 总经理回答说:“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不想把所有的包装生意全部交给一家公司。”
几分钟后,我又问右边的那位副总:“你给了这家公司几成包装业务?”令我惊讶的是,他回答说:“27.8%。”于是我说:“我喜欢你们的分散业务。”他回答道:“不过,我们最近进行了调整。如果现在有哪位供应商愿意合作,我们将把所有的业务都交给他们。”
这是坐在我左侧的总经理渴望获得且可能获知的信息。因为他认定那位副总不会透露,所以就没有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确信对方不会回答,也一定要开口提问。
抓住问题的核心
对于如何处理本行业的问题,企业领导人经常滥加假设。我曾经在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担任总裁。同事们告诉我,做这一行业合同违约率高达20%,也就意味着只有80%的合同会如约履行。损失的20%,或者因为买方资金不足,或者因为卖方也违约了,或者产权地段出了问题等,这就意味着公司每年将会因此遭受超过1亿美元的损失。
有人告诫我,“做这一行就是这样,你无法改变。”事实上,我们仍大有可为。关键在于你能牢牢地抓住解决问题的初衷。
先来看看你能否解决以下这个问题:画一条穿过纽约、达拉斯和旧金山的直线。你的脑海里就自动跳出一幅美国地图:纽约在东边,达拉斯在南边,旧金山则在遥远的西面。然后,你会不假思索地说:“画一条穿过三者的直线,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假若我为这个问题增设一个附加条件,那它就会迎刃而解。画一条直线,按如下顺序穿过三座城市:首先是纽约,然后是旧金山,最后是达拉斯。如此一来,问题就变得十分简单,你也立刻意识到,你所需做的只不过是绕着地球仪画一条直线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我再举一个旧金山湾区地铁的例子。规划人员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旧金山湾区的交通问题。可在设计地铁的过程中,他们开始醉心于设计一个技术上臻于完美的地铁系统,以致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按照最初的规划,地铁的长度是198公里,需要投入7.22亿美元。可最终他们投入16亿美元修建了一条长为1.6公里的铁道。运营成本是预期成本的465%,而且几乎没有人愿意搭乘这些技术完美得难以想象的地铁。
加利福尼亚中央山谷也曾因为类似问题而重蹈覆辙。政府计划投资35亿美修建一条连接贝克尔斯菲市和弗雷斯诺市的高速铁路,南北距离长达160公里。我在贝克尔斯菲市熬过3年半的时光。那里夏天午夜温度高达43摄氏度,冬天则弥漫着令人窒息的雾霭,因此我非常理解人们急于逃离贝克尔斯市的心情。当然,也没有人愿意乘坐高速火车去弗雷斯诺。因为他们更愿意开着自己的皮卡车,听着乡村音乐歌手的歌曲去那里。
【解决问题须深化改革】推荐阅读: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需深化体制改革10-15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1-07
制造问题还是解决问题07-16
解决难点问题10-19
解决新问题05-10
解决关键问题05-10
合作解决问题05-17
问题解决式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