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课教学(共8篇)
高校美育课教学 篇1
高校美育课并不是一门单独的科目, 而是由一个复杂纷繁的体系组成的。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 高校美育课的作用十分大, 是审美教育系统中的基础课程设置, 如果美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好, 质量不高, 那么审美教育也就失去了核心。 高校美育课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主要是教学计划和内容上的不合理, 再加上枯燥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考评内容, 使得学生很难在美育课的课堂上活跃起来, 教学的瓶颈自然就出现了。
一、当前高校美育课教学的瓶颈
(一) 教学计划不完整。教学计划是提升教学成果的关键因素, 教学计划是否完整关系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成功和教学效果的优劣。而高校美育课的教学计划目前为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主要就是不够完整。首先, 高校对美育课的设置上, 难以规范课时, 很少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制定完整科学的教学大纲, 进度的规划也不够合理, 甚至连学分制度都不能够严格执行。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 但教学计划的不完善却是各个高校的通病, 若想突破高校美育课教学的瓶颈, 制定完整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其中基础。
(二) 教学内容太宽泛。高校在设置审美教育课程时, 常常将必修课和选修课一同设置, 学生既要学习必修课, 也要兼顾选修课, 而必修课的内容常常是过于偏向理论化, 最终考核的要求也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 并不能真正从中体会到审美教育的精髓和内涵;选修课又需要在有限的课程设置时间内让学生接受繁多的内容。学生已疲于主科课程的学习, 又不能在美育课时学习到真正的审美教育, 过于宽泛的教学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自然就随之下降。
(三) 教学方式较陈旧。传统美育课教学方式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审美教育材料, 并结合教材中的理论向学生讲授审美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审美教育的轻松和愉悦, 使得学生觉得和其他课程一样枯燥古板, 无法体会美育课的特点, 瓶颈产生。
(四) 考评缺乏多样化。高校美育课普遍的考评方式与其他科目一样, 以量化的评分衡量学生的美育课学习水平。 单一的评分考核模式会让学生拘泥于试卷和得分点中, 这种方式不符合高校美育课的情感化特征, 不能真正意义上教会学生如何审美。
二、针对美育课教学瓶颈的突破策略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是最主要的计划内容, 高校美育课的课程应当在每学期32到36学时, 占各科总学时的百分之五左右最为科学。 在高校美育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讲授给学生, 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教学时段, 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中找到实践的乐趣, 也能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真谛。
(二) 摒弃宽泛教学内容, 精益求精。针对教学内容这一方面, 教师应当精益求精,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教学目的, 将教学内容分层次教授给学生, 优选教材内容, 精心选择和讲解, 以便于学生归纳整理和总结, 并学以致用。
(三) 创新发展适合现代高校的教学方式。符合审美教育特点的高校美育课才能够真正让学生体会审美教育。在这一方面, 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调动学生审美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感知和体会审美教育的内容。在美育课的课堂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审美有关的相关事物, 并让他们放开思维, 展开想象, 不要拘泥与学校和课堂, 从而达到保证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 开创具有多样性的考评方法。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并不适用于高校美育课的教学, 高校美育课的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审美教育的发展, 因此, 应当创新考评方式, 将审美教育和考试结合起来。例如, 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时,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管乐方面的作品, 让学生以开卷的方式各抒己见, 展开想象, 不能抄袭教材理论, 而是完全用自己的想法将对名画的观点和见解写下来。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结论
高校美育课教学时, 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设置都将很大程度的影响美育课教学的效果。但同时, 必须在进行高校美育课教学时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特点, 将学生的审美水平结合在素质教育中共同看待。目前高校美育课教育的瓶颈普遍存在, 教师需要结合实际, 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以求提升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当代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高校的审美教育课程也逐渐系统化。但高校美育课教学过程中, 只有重视是不够的, 高校美育课的教学仍然处于一个发展进步阶段,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瓶颈也是普遍存在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指出目前高校美育课教学中的瓶颈, 并根据这些问题给予相应的突破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育课教学,瓶颈,突破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泮, 路文.高校美育教育现状与教学方法探析[J].大众文艺, 2011 (07) .
[2]林洁.高校美育教育中的弊端与发展方向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04) .
高校美育课教学 篇2
3.1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动作美
舞蹈动作是构成体育舞蹈最基本的元素。无论是摩登舞或是拉丁舞系列舞种,都是通过人体头颈、躯干和四肢各部位连续和谐而有节律地运动完成的。男、女舞伴各自的身体形态,展现着迥然不同的体育舞蹈动作技术,各自表达不同的动作内涵,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手臂的摆动,腰部扭动,腿部的运动方向均有各自的涵义。由于动作的速度、幅度、力度及动作方向的不断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动作效果。同时不同的动作技术我们会赋予不同的情感表达,这些就构成了丰富多彩、变换多端的舞蹈表演形象。体育舞蹈的`动作美主要体现在舞蹈结构的编排与设计上;选手自身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演能力上。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作美,应注意动作结构的难度设计;动作创编的和谐新颖;动作连接的自然流畅;舞伴之间的默契配合等。
3.2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形体美
体育舞蹈中的形体美与学生的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形体使美能更直观的表达出来,充满力量与活力的健美的身体是体育舞蹈美的载体,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美好的形体能使人精神倍增。如:基本站姿要求挺胸、收腹、松膝、大腿臀部夹紧上提。这种舒展优美、端庄典雅、挺拔刚健的形体,就会给人以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之感。它不断通过肢体动作的完美展现,表达各种美的姿态、造型、意境来征服观众与自己,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形体美,就需要舞蹈者不断加强形体训练,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知识、技术、目的、原理,并根据自身素质条件、形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训练方法,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健美匀称的体形、优雅的姿态只有和内在美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美,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服饰美
舞蹈者服饰的色彩、设计与舞蹈动作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体育舞蹈这项运动的和谐美。不同的舞蹈需要不同款式、风格的服饰来衬托。由于体育舞蹈各舞种的动作技术风格不同,在服饰的色彩与款式上也会各有差别。如:桑巴舞、怡怡舞等节奏热烈欢快的舞蹈,舞伴间的服饰较多采用对比强烈的,能起到互相烘托作用的色彩;而在伦巴舞、华尔兹等节奏舒缓优雅的舞蹈中,舞伴间的服饰则多采用较柔和的,相互协调的色彩。因为不同色彩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诱发不同的遐想,所以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服饰的款式、风格、色彩的运用、选择与搭配,可为人们带来炫目的风采和甜美的想象。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体育舞蹈教学把它所表达的雍容华责、粗犷奔放的健与美艺术形象,完美地呈现给观赏者。
3.4在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气质美
体育舞蹈与其他舞蹈相比,在技术动作、气质要求方面都非常高。它不但要求舞者具有纯熟的舞蹈技术、技巧,还要求舞蹈者要兼备优美高雅的气质。而优美高雅的气质的主要表现就是挺拔的形体、健康的心态、礼貌的言谈、得体的举止和良好的修养,体育舞蹈中舞者的舞姿与舞步都能够充分展现舞者特有的气质美。摩登舞系列舞步追求的是深邃的动作意境,其技术和造型典雅大方,端庄舒展,如:维也纳华尔兹就以其舞姿婉约,动作飘逸,舞步酣畅的气质美来表现人们愉悦与恬美的心情;而拉丁舞系列则舞姿热辣奔放,舞步悱恻缠绵,如:怡怡舞的气质美,就体现在从面部表情到肢体语言都会情不自禁流露出舞者间炽热的爰情。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坚持培养学生在各种舞步学习中的气质美,为学生在曰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地运用美、体验美与享受美打好基础。
3.5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美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多彩的风格使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动人。体育舞蹈的音乐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配乐,它不仅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旋律节奏,更重要的是要在各动作中表现音乐。舞蹈者把内在的艺术情感通过精湛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与音乐融为_体,充分地展现了舞蹈的内涵,表达了音乐的意境,使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更富有感染力。体育舞蹈中的不同舞种都包涵有不同的舞蹈神韵,而舞曲中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像是讲述着美丽的故事,自己用心灵去感觉这些故事、感受音乐,并将其表现在舞蹈动作上,才能真正体现出体育舞蹈中美的神韵来。因此,音乐美感的训练不仅可以激发舞蹈者自身的活力,使得情感与智慧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还能提高审美素养,增强艺术表现力。
4结论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这样能更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自身艺术修养提升的同时,也就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感受力,使他们不但得到了健美的体格、优雅的举止,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愉悦、情感得到了升华,还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美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与享受。g
【参考文献】
[1]姚莉.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5):194.
[2]刘树峰.论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J].剧作家,(2):168.
[3]许昌,陈飞.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25-27.
初中化学课中的“美育”教学 篇3
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 “美育”
一、严谨的化学知识结构美
化学中的知识多而杂,琐碎难记,这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但这些繁杂的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如果把这些知识点找出内在的联系,将其“穿成串,连成线,织成网,编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让学生领略到繁而不乱,琐而有序,牵一毫而动全身的整体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色彩纷呈的化学变化美
初中化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色态及化学实验现象时,同样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首先是颜色的变化。教材中有关颜色变化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及实难较多。如碱式碳酸铜、胆矾的受热反应,颜色由绿色变黑、由蓝变白;向无色的盐酸、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溶液由无色变血红色;向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纯碱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入无色的酚酞变成美丽的桃红色。这些色彩纷呈的典型的化学变化的实验的演示,无疑将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使学生感受到“美”在化学变化中,化学变化产生“美”,美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同时也使学生在“美”中产生了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调动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玄妙的物质微观结构美
在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时,引导学生体会“一滴水中大约有16.7万亿亿个水分子”、“若能把1亿个氧原子排成一行,它们的长度也不过只有1厘米多一些”等数字使学生感知到“分子、原子”很小。结合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鸟笼”彩图,让学生感知“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的微观空间的动态美;在引导学生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云”时,结合引导观察用高倍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的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中国”文字的照片,以及金刚石、石墨结构图模型,从中让学生感受到排列有序的微观空间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学习动机。
四、生动流畅的语言修辞美
如教材中讲原子及原子核的大小及原子的构成时,就用了一个形象直观的比仿:“原子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原子核比原子双小得多,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中相当于一只蚂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形象的比仿,不仅加深了对原子、原子核概念的理解,而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世界的概念,从中感悟出在一个微观世界——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在大脑中描绘出原子的形象,从而体会到微观世界的无穷美妙。
五、脍炙人口的文学美
1.成语中的化学美
人们熟悉的一个成语“滴水穿石”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能够成功。这成语中所蕴藏着化学知识是: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溶解,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CO2+H2O=Ca(HCO3)2。又如炉火纯青、信口雌黄、味同嚼蜡、点石成金等成语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2.诗词中的化学美
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一首名诗《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既反映出作者临危不惧、襟怀坦荡的英雄气慨,又说明这里面包含着CaCO3=CaO+CO2↑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一系列的化学知识。
3.名言中的化学美
法国著名的幽默作家拉罗什弗科有一句名言“风可以把蜡烛吹灭,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在引导学生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来欣赏这句名言所蕴含的哲理和丰富的化学道理。蜡烛是由石蜡制成。石蜡和木柴中都含有碳、氢等元素,它们和空气中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即燃烧,而燃烧是有条件的: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因蜡烛的火焰较小,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也较少,被风一吹,随着空气的流动,放出的热很快散失,使温度降低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不能燃烧,火焰熄灭。生活中消防人员在扑灭森林大火时,常使用吹风灭火器,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而篝火则与之相反,风吹篝火起了富氧的作用,如同火上浇油,越吹越旺。
4.物质的性质与传奇故事美
物质的发现及对其性质的研究,有时往往是科学的偶然发现,这其中自然有科学家的传奇色彩的故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蓝矾的性质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讲述“屠狗妖”、农药“波尔多液”与葡萄园的故事。这样可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物质的性质,加深了对性质的理解。
六、严肃认真的化学科学美
1.化学用语中的科学美
科学的美是用特殊的科学语言来表达的,只有懂得这种语言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美。以硫铁矿在氧气中高温反应为例,在教学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不仅要教给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配平方法,而且更应该让学生知道其中蕴含着精湛的科学知识:化学式必须写正确,不能随意改动化学式内数字,因为这些数字赋予了深奥的科学含义;表示的物质由“质变”到“量变”的变化过程,它反映了一个深奥的哲学思想;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即变化前所有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变化后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彰显了科学美永恒的真理性。
2.化学实验中的科学美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与科学的实验操作分不开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知到化学实验现象的美妙,而且更要让学生领悟到化学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先通入氢气一会儿,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净,然后用酒精灯火焰加热;反应结束时,先要把酒精灯撤走,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即概括为“氢灯灯氢”。这个实验操作非常科学的。若违背这一操作规程,势必要出现爆炸等不堪设想的后果。
七、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美
在教学木炭可用来制“黑火药”的用途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节日绚丽多彩的焰火,影视中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教学“干冰”的性质与用途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到人工降雨、干粉灭和影视舞台上诸如《天仙配》、《西游记》中的一些云雾缭绕,虚无飘渺的幻境。
八、祖国灿烂的化学文化美
智慧的古今中国人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祖国的灿烂化学文化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如我国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化学工艺发明很早,“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铜”,还有“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对探索生命的奥秘有着重要意义”。
初中化学课中的“美育”教学 篇4
化学中的知识多而杂, 琐碎难记, 这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 着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但这些繁杂的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如果把这些知识点找出内在的联系, 将其“穿成串, 连成线, 织成网, 编成片”,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从而让学生领略到繁而不乱, 琐而有序, 牵一毫而动全身的整体美,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色彩纷呈的化学变化美
初中化学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色态及化学实验现象时, 同样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 首先是颜色的变化。教材中有关颜色变化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及实难较多。如碱式碳酸铜、胆矾的受热反应, 颜色由绿色变黑、由蓝变白;向无色的盐酸、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 溶液由无色变血红色;向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纯碱溶液或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入无色的酚酞变成美丽的桃红色。这些色彩纷呈的典型的化学变化的实验的演示, 无疑将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 使学生感受到“美”在化学变化中, 化学变化产生“美”, 美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同时也使学生在“美”中产生了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调动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玄妙的物质微观结构美
在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时, 引导学生体会“一滴水中大约有16.7万亿亿个水分子”、“若能把1亿个氧原子排成一行, 它们的长度也不过只有1厘米多一些”等数字使学生感知到“分子、原子”很小。结合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鸟笼”彩图, 让学生感知“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之间不是静止的, 而是不断运动”的微观空间的动态美;在引导学生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云”时, 结合引导观察用高倍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的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中国”文字的照片, 以及金刚石、石墨结构图模型, 从中让学生感受到排列有序的微观空间结构美, 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学习动机。
四、生动流畅的语言修辞美
如教材中讲原子及原子核的大小及原子的构成时, 就用了一个形象直观的比仿:“原子很小, 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体积之比, 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原子核比原子双小得多, 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 而原子核中相当于一只蚂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形象的比仿, 不仅加深了对原子、原子核概念的理解, 而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世界的概念, 从中感悟出在一个微观世界——原子里, 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在大脑中描绘出原子的形象, 从而体会到微观世界的无穷美妙。
五、脍炙人口的文学美
1.成语中的化学美
人们熟悉的一个成语“滴水穿石”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 事情一定能够成功。这成语中所蕴藏着化学知识是: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溶解, 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CO2+H2O=Ca (HCO3) 2。又如炉火纯青、信口雌黄、味同嚼蜡、点石成金等成语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2.诗词中的化学美
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一首名诗《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既反映出作者临危不惧、襟怀坦荡的英雄气慨, 又说明这里面包含着CaCO3=CaO+CO2↑ CaO+H2O=Ca (OH) 2 Ca (OH) 2+CO2=CaCO3↓+H2O一系列的化学知识。
3.名言中的化学美
法国著名的幽默作家拉罗什弗科有一句名言“风可以把蜡烛吹灭, 也可以把篝火吹旺”。在引导学生学习燃烧的条件时, 来欣赏这句名言所蕴含的哲理和丰富的化学道理。蜡烛是由石蜡制成。石蜡和木柴中都含有碳、氢等元素, 它们和空气中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即燃烧, 而燃烧是有条件的:可燃物、空气 (或氧气) 、温度。因蜡烛的火焰较小, 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也较少, 被风一吹, 随着空气的流动, 放出的热很快散失, 使温度降低到石蜡的着火点以下, 所以蜡烛不能燃烧, 火焰熄灭。生活中消防人员在扑灭森林大火时, 常使用吹风灭火器, 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而篝火则与之相反, 风吹篝火起了富氧的作用, 如同火上浇油, 越吹越旺。
4.物质的性质与传奇故事美
物质的发现及对其性质的研究, 有时往往是科学的偶然发现, 这其中自然有科学家的传奇色彩的故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蓝矾的性质时,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讲述“屠狗妖”、农药“波尔多液”与葡萄园的故事。这样可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物质的性质, 加深了对性质的理解。
六、严肃认真的化学科学美
1.化学用语中的科学美
科学的美是用特殊的科学语言来表达的, 只有懂得这种语言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美。以硫铁矿在氧气中高温反应为例, 在教学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 不仅要教给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配平方法, 而且更应该让学生知道其中蕴含着精湛的科学知识:化学式必须写正确, 不能随意改动化学式内数字, 因为这些数字赋予了深奥的科学含义;表示的物质由“质变”到“量变”的变化过程, 它反映了一个深奥的哲学思想;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即变化前所有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变化后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彰显了科学美永恒的真理性。
2.化学实验中的科学美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与科学的实验操作分不开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感知到化学实验现象的美妙, 而且更要让学生领悟到化学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先通入氢气一会儿, 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净, 然后用酒精灯火焰加热;反应结束时, 先要把酒精灯撤走, 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即概括为“氢灯灯氢”。这个实验操作非常科学的。若违背这一操作规程, 势必要出现爆炸等不堪设想的后果。
七、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美
在教学木炭可用来制“黑火药”的用途时, 可引导学生联想到节日绚丽多彩的焰火, 影视中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教学“干冰”的性质与用途时, 可引导学生联想到人工降雨、干粉灭和影视舞台上诸如《天仙配》、《西游记》中的一些云雾缭绕, 虚无飘渺的幻境。
八、祖国灿烂的化学文化美
智慧的古今中国人民,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祖国的灿烂化学文化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如我国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化学工艺发明很早, “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铜”, 还有“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蛋白质和核糖核酸, 对探索生命的奥秘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 化学课中的美存在于各个方面。教学时, 教师潜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 培养敏锐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 接受美的教育, 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继而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向上, 发奋学习, 不断创造出更加绚丽的美。
摘要:“德育为首, 五育并举”乃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美育”被片面地认为, 只有在艺术上才能找到, 只有在美术课、音乐课上得以实现。其实不然, 各门学科都隐含着“美育”内容, 尤其化学这一自然学科更具有它自身美的特点。
高校美育课教学 篇5
语文教育应该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美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现行语文教材,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形神俱佳。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审美教育的元素。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课文内容入手,结合各类语文教学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灵之中。
一、加强朗读,提高语感,以美的语言本身的魅力去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更应反复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其意,审视其美。诗歌和散文具有音韵和谐美、结构精巧美、意境典雅美;记叙文(包括小说、戏剧)形式上表现出的是语言的流畅美,内容上揭示的是人性之美;说明文体现的是科学美、思辨美,劳动之美;议论文具有逻辑上的严谨美等。感受这些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热爱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引导学生理解和品味语言,从感受语言美引渡到感受思想美
感情是作品的生命。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时,一定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母亲去地坛中端着眼镜寻找儿子的场景,事情虽小,却蕴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母女间的浓浓亲情。教学时可启发学生:你们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爱子之情是普遍的,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
三、观察自然、亲近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就是间接地观察自然、亲近自然。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阅读、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山清水秀、月白风清、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的阴柔之美,领略崇山峻岭、海阔天空、暴风骤雨、雷鸣电闪的阳刚之美。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故都的秋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直接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
四、把握形象,以美育人
美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学生既可欣赏俊俏的形貌、潇洒的仪态、动听的言辞、文雅的行为、温柔的性格,又可感受移山填海的劳动场面、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须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备课时要“入得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
高校美育课教学 篇6
一、“ACG文化”中的美感
美育教学就是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 是一种感觉, 是一种对于事物的思考产生的情感, “ACG文化”通过色彩的丰富、人物形象的饱满、场景的和谐、画面的精致来触动人们对于美的一种思考, 它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ACG文化”的魅力来提升感受美的感觉、欣赏美的眼光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 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感知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真正的美。
“ACG文化”既然可以引领高校美育教学, 那么它用来传播没得方式就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ACG类容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高校美育教学。美育教学就是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 那么ACG作品中就要大量突显美感, ACG面对的是感情色彩丰富的人, 学生会从中接受美的信息进行思考然后创造出美。ACG就相当于是一个中介通过其中的思想传递美的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所以“ACG文化”需要富有感情, 爱憎分明。ACG需要有鲜明的感知美的主题, 这样的ACG作品才会显得饱满, 若ACG作品显得单调乏味就不能吸引眼球, 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完成传递美这一过程。“ACG文化”的思想快速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不断的被“ACG文化”的思想所引导。例如:思维逻辑强的柯南、声张正义的犬夜叉、克服无数困难成功的网球王子……这些作品都会让人们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拼搏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些都可以是学生从中感知到美。
二、“ACG文化”主旨的表达
“ACG文化”在美育传播的过程中, 画面的构造作为传播的重要媒介, 它的表现形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画面只是为了机械的完成美育的传播过程那么本来富有活力的ACG画面就会被破坏掉, 变成枯燥的教育课, 不利于学生接受还有可能会产生叛逆的心理。但是如果ACG的画面只是注重画面的构造不突出反应“ACG文化”的主旨也没有达到“ACG文化”引领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的效果。注意到“ACG文化”传播中画面构造的重要性不是生硬的重复、画面人物形象不相协调, 这不但不能辅助“ACG文化”反而削弱了它的传播的效果。
“ACG文化”美育教学中, 辅助传播的换面当然不需要太过于注重主旨内容的表达。但是画面的构造、人物的形象确实对于“ACG文化”引领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育教学中要求ACG的人物饱满、赋有正义, 以传播美感、正确思想为目, 不可使画面太过于喧宾夺主, 不能突显要表达的主旨, 达不到“ACG文化”引领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的效果。在讲“审美关系”时设计了这样的动作右手指向窗外的一棵小树作为审美客体, 左手指向学生为审美主体, 然后右手移向左手为审美关系的构成, 这样就很好说明了美感来自美, 物决定心, 坚持了美的客观论。
三、“ACG文化”的实践
“ACG文化”的实践引领高校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就是指审美主体在感受美, 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 “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 这也是“ACG文化”引领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组织学生进行美育实践是高校美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ACG文化”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比课堂教学影响更加深远。学生在美育实践中调动全部身心, 把所学美育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效果, 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艺术美的真谛。
四、总结
美育教学就是对于美的感受, “ACG文化”产生的美是对事物的思考产生的情感, “ACG文化”通过色彩的丰富、人物形象的饱满、场景的和谐、画面的精致来触动人们对于美的一种思考。美育教学就是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 那么ACG作品中就要大量突显美感, ACG面对的是感情色彩丰富的人, 学生会从中接受美的信息进行思考然后创造出美。它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ACG文化”的魅力来提升感受美的感觉、欣赏美的眼光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 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感知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真正的美。“ACG文化”是一种非语言文化, 它的传播对于引领高校的美育教学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因为它是一种非语言文化所以对于“ACG文化”的推广就显得比较有难度, 而且在现在这个时代对于美育教学并不是那么重视, 所以“ACG文化”对于引领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是显而易见的。“ACG文化”既然可以引领高校美育教学, 可以说ACG内容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高校美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陶东风、金元浦、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M];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02)
[2]谭佳英;动漫亚文化的文化体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3][法]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 (译) ;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9)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篇7
美育 (又称美感教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 美育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体育中蕴涵美、表现美,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美育也可促进体育, 按美的要求进行锻炼, 更是“健、力、美”的和谐统一。鉴于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 体育教学中进行美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形势下, 如何将美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审美能力, 使学生在自觉地体育活动中, 塑造美的体型, 培养美好的情操, 达到以美育身、以美育心的效果,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目前大学生的审美误区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新知识快, 他们的身心正处于一个生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美的追求有着强烈的渴望, 但由于审美素质的“先天不足”, 许多学生缺乏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 他们对美的追求存在偏执的眼高手低, 盲目排斥传统, 追求奇特怪诞的审美倾向。有的学生追求时尚, 盲目地以明星的服饰、发型为标准, 有的女生瘦身、美白过了头, 弄得自己瘦得干柴, 脸白得毫无血色, 一脸病态, 给自己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作为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 由于在家集数身宠爱于一身,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与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意志薄弱, 无法面对挫折与考验, 人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对美丑交织, 光怪陆离的复杂世界, 大学生急需美育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素质, 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塑造美好的心灵, 建立完美的人格特质。
三、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原则
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体育教师的仪表、形象会成为学生直接的审美对象。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遵循教师先导美的原则。
1. 在教学中体现风度仪表美
体育教师的风度、仪表体现教师的道德、品行修养以及审美能力, 体育教师经常和学生相处, 教师的一言一行、风度仪表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甚至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和准则。因此, 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风度仪表, 严格执行教学常规, 教态亲切和蔼, 仪态稳重大方, 示范动作正确优美,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风度仪表的典范。教学中, 从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 主动关心帮助学生, 处处严格要求, 以饱满的情绪去影响学生, 使学生在体育中感到运动的快乐, 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达到体美共育的效果。
2. 在交流中体现语言美
语言是体育教学中组织教学, 传授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之一, 和谐的语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优美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真诚相见。简洁、明快、严谨、深刻, 有激励性、感染性的语言形式经科学设计, 巧妙应用, 对营造活泼、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感染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这一工具, 以其圆润悦耳的声调, 抑扬顿挫的节奏, 生动形象的讲解, 再配以优美、舒展的技术动作, 向学生展示体育教学所特有的语言美、人体美和技术美, 进而获得良好的体育审美教育效果。
四、体育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1. 结合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 对自己的身体更加关注。他们特别注意自己身体的匀称, 肌肉的健美, 肤色线条的鲜明, 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和锻炼, 使自己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优美的体型。体育作为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而进行的教育, 对人有最直接最明显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人体的塑造上, 这种塑造往往不是盲目的, 而应在美的规律引导下进行。如站的时候要求学生挺胸收腹, 两臂自然下垂, 形成一种优美挺拔、精神旺盛的健康美。人体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锻炼分不开的, 通过运动可获得朝气蓬勃的健康美。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倾向, 鼓励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塑造自己健康的形体美, 确立“健、力、美”的人体观念, 从而提高对美的感受力。
2. 通过实践体验, 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体育美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必须通过对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才能实现。对美的理解越深刻和对身体机能越了解, 通过体育的形式越能迸发出对美追求的热情。教师应充分把握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 发挥美学的教育功能, 引导学生既要在身体的内质上又要在外形上朝着健康美的方向发展, 更好地表现和创造体育中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美”的这个特点, 新颖多样, 丰富多彩, 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有艺术性和趣味性,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人的美包括身体美和人格美, 而和谐发展是身体美的最高表现。身体美, 一要健康, 二要符合美学标准, 这些都可通过运动来实现。长期运动可以使你的动作变得灵敏协调, 身体变得结实匀称, 人变得更加自信, 浑身散发出美的韵味。人格美主要表现为意志美和品德美, 体育运动要求人体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障碍, 如中长跑、定向越野等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毅、果断、奋力拼搏的意志品质。体育比赛具有激烈、对抗的特点, 通过体育比赛可培养学生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文明礼貌、坦诚友爱的良好思想品德和体育道德作风。因此, 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美育, 通过体育美育使学生在健美形体的基础上, 真正做到内在美、外在美和谐统一。
五、创造良好的人文体育教学环境
优美的教学环境本身就是理想的教育场所, 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对学生形成感性愉快和领悟愉悦的审美境界都具有无言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场地器材布置要整洁安全、方便美观, 尽力构成一种美的环境, 这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很重要的。学生在红色的跑道, 绿色的草坪, 整洁的场地, 个性化的器材, 人性化的布局和充满活力的运动场面下, 无不感到自己处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在这种充满美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会被大大激发, 把体育课当成身心愉悦的场所, 能主动学习和锻炼。其次, 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 要严密紧凑, 引人入胜, 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真正把体育教学变成快乐体育的课堂, 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 又陶冶了情操。
六、结语
21世纪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而且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主动地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 培养学生以形体为主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和行为美。体育教学中进行美育,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刻意地去追求塑造健美的体型、人格的完善, 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 才能将健康的美育贯穿到体育教学中, 使体育教学中的美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金康.体育美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5.
[2]金大陆.体育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高校美育建设初探 篇8
【摘要】台湾高校的美育建设工程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笔者以台湾东吴大学为例,借鉴台湾美育培养模式,对大陆高校的美育建设提出构想。笔者认为应在在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和认证监督等方面进行开发和创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台湾高校美育 机构 课程 审美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99-01
一、台湾高校美育建设概况
审美教育不应该只为累积知识,更应该培育创造力,它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必要能力,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创意产出的动力源泉。在台湾不论是高校美育建设还是社会美育环境建设都有着一套完善的体系,值得我们借鉴的是高校成立了大学艺文中心、大学博物馆或艺术馆,这些机构作为载体,开设通识选修、必修等多元课程,成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主阵地。
台湾的高校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其中公立大学的资金是政府调拨,所以相对于私立大学来说有着更多的美育资源和环境。就以台湾公立交通大学为例,“它的艺文中心成立于1988年,占地面积是180平方,分为两个楼层,在台湾高校中起着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火车头角色。”[1]在经费上,台湾公立的高校举办美育活动,很大的一部分是由教育部门拨款专项资金,另一部分是由艺文中心自行筹备,一般校友或者企业成为投资的主力军。
纵观整个台湾高校的美育建设,少不了社会的美育环境和设施。笔者在台湾交换学习期间,多次到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孙中山纪念馆等社会美育场所进行参观,而这些场所几乎是免费,即使收费面向学生时也较低。台湾高校的美育建设以社会美育场所为依托,能够更好的开展。笔者以台湾最早的私立大学东吴大学为参照,提出自己的关于美育建设的几点构想和初探。
二、台湾东吴大学美育建设亮点
1.成立美育中心,各部门独立合作。
台湾东吴大学美育中心成立于2013年,和台湾其他学校相比成立时间较晚。原名为艺文中心,后整合校内相关表演展览等艺文资源,更名为美育中心。东吴大学美育中心成立后,重点落实校园人文艺术教育推广与深耕,在建构以大学校园为中心的人文艺术教育之外,更加注重让本校师生透过“五感”重新体验美。通过练习观察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文创接轨,搭建理论与实操桥梁,整合校内外文创资源,创新东吴品牌。
2.活动形式多元,整合校内外资源。
东吴大学美育活动丰富多样,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五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力。每学期伊始,美育中心就已做好本学期美育活动的“行事历”,以小卡片或者书签的方式发放给同学,提醒学生积极参与。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美育中心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特长,每人负责一类活动板块。这些板块包括视觉展览、表演艺术、松怡厅音乐会、演讲比赛和工作坊等等,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3.开设多边课程,落实知行合一。
东吴大学美育活动连结“通识教育中心”和“人社院”的文创课程,推介“美学大师讲座”、“多元文化赏析课程”以及“文创业师讲堂”,规划“文创移地教学”,有效落实校园人文艺术教育推广,扩大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国际移动能力。
其开设的“创意人文学程”,包括“文案写作”、“创意城市”、等文化创意课程。美育中心的文创活动也与这些课程的学习紧密相关,例如“时尚美学的品牌经营故事讲座”、“生态摄影讲座”,在课程之外还给全校学生接触文创的机会,也配合课外实践开展相关活动。
4.学分毕业认证,完善制度体系。
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参与各类艺文活动,以期有生活化、多元化之美感体验,强化其美感意识,进而提升生涯发展中的美感内涵,东吴大学特制订《美育活动实施办法》。其中第三条将参加美育活动列为毕业标准,要求学生最迟在延长修业期限内需参与校内艺文活动至少4场次,方可毕业。学生在参与美育活动后,需要完成一定的作业,活动中配有老师进行点名,成绩需要经过美育活动指导小组的老师进行评价和审核。
三、对大陆高校美育建设的启示
1.成立专门的美育机构。
目前我国高校较少成立专门的美育机构,美育活动的开展也没有系统的计划,较多还是配合学校教务处的安排开展活动。笔者认为成立美育中心等专门的艺文中心,能够提高一个校园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人文创造力。对内能够提供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特质,让莘莘学子产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对外可以与社会资源合作,利用文化活动唤起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人文美学素养与生活美学意识。
2.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2]活动的开展是短效的,光有审美体验是不够的,因此应该配合相关课程在理论上的学习,会使美育活动的开展更有长效性。对比台湾,我们开设的课程稍显单调,缺乏时代新鲜力,因此在课程中加入一些审美教育的元素和课程是必要的。比如在通识选修课程上,增加影视音乐绘画艺术类、传统文化类,文化创意等课程,这些都是贯彻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海峡两岸大学的课程表对比,看出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3.与社会美育资源结合。
高校与社会上的艺术展览资源合作,把高雅艺术请到学校。各省市都会有艺术馆、博物馆、民俗馆等社会美育的场所,高校可以建立与这些场所的联系,定期合作举办相关的讲座展览。“另外也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社会实践,去感受、欣赏、评价社会和艺术的美。”[2]比如历史专业的学生寒暑假亲身到文化古迹考察,美术专业的学生边欣赏边写生,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在实践中积累美学素养。
4.与毕业认证相挂钩。
美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有一个评价监督机制,我们高校可以参照台湾高校的毕业认证的方式,不是作为学分而是只要积极参与次数达到,就可以完成毕业认证。以这种方式督促学生更好的参与,在参与活动之后布置一项简单的作业类似心得感悟,既不会给学生增加太大的压力,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沉淀。这种方式可以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再加以补充添加。
四、结语
通过借鉴台湾东吴大学先进的美育开展方式,我们反思在机构设置、课程开设、社会资源和认证监督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高校要给大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理想,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廖敦如.文化驅動力——從“文化價值”的觀點評析大學藝文中心的生成與發展[J].臺灣藝術學報,2008,(10)
[2]闫红霞.素质教育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探索[J].河南教育,2013,(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