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建设(精选12篇)
高校美育建设 篇1
2012年6月29日上午,2012年度中国美术家协会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派遣仪式和“海外研修工程成果进校园”捐赠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同时举行。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副秘书长陶勤;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艺术学院院长徐唯辛及师生代表;本年度10位研修人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等部分往届研修人员数十人出席。仪式由人大艺术学院教授黄华三主持。
在首先进行的“海外研修工程”派遣仪式上,徐唯辛、徐庆平先后致辞,对新一批即将奔赴海外的研修人员表示衷心祝贺,同时对中国美协长期以来对国家美术发展和高校美育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对中国美协、各研修人员和来宾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
吴长江在发言中强调,本批海外研修工程在派遣地区方面实现了突破,首次覆盖到了五大洲,以往较为冷门的非洲、南美洲、大洋洲都将留下研修人员的足迹,这势必填补中国美术家对国际美术整体研究的空白。他随后介绍“海外研修工程”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成长、完善,逐渐形成了针对性强、科学有效、成果鲜活等运行特点,不仅在国内美术界影响日益深远,也得到了中国文联等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成为推动国家美术发展的一支强劲力量。同时,在各研修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国外众多鲜活的成果资料被带回国内,丰富了美术界的信息储备,一支具备国际视野的中青年美术家队伍已初具规模。最后,他勉励研修人员在外期间刻苦学习、认真思考、勤于总结,日后为研修工程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随后,中国美协、人大艺术学院领导向本年度获得研修资格的10位美术家颁发了派遣证书和纪念雕塑,并同研修人员合影留念。
派遣仪式结束之后,进行的是“海外研修工程成果进校园”捐赠活动启动仪式。此次中国美协将两批海外研修成果集以及近年来协会外事展览工作中编撰的成果画册,全数分赠给全国各地150余所主要高校,共计捐赠图书1500余册。陶勤在致辞中提到,此次捐赠活动是协会对高校美育工作的支持和各高校对协会工作协助的回馈,不仅充实了各高校图书馆藏,也将进一步扩大海外研修工程及中国美术世界行在高校中的影响力。她进一步介绍,自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第九次文代会部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以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也正在积极转换教育思路,将素质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力求全面、完善地培养国家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而此次计划实施的捐赠活动恰逢其时。该活动将有助于营造健康、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鼎力支持高校美育工程,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艺术、关注国家文化发展。
随后,吴长江向徐唯辛正式捐赠海外研修工程成果集等书籍,徐唯辛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向中国美协颁发捐赠证书。最后,往届研修人员与艺术学院的同学们进行座谈,就研修经历和体会等情况展开交流和讨论。□
高校美育建设 篇2
一、美育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高校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是目前,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对美育教育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注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或无暇顾及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对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往往是无可奈何。
(二)美育教育内容少,课程专业性太强
在现实生活中,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高校美育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是强调以艺术审美教育为主,而忽视了其他审美教育形式。艺术审美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艺术专业教师兼职开设,虽然在给普通学生上课时有意识地降低了难度,但专业教师的专业思维定式已经形成,专业教材章节框架深入头脑,对公共美育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使得课程的备课不充分,专业性依然太强,与普通学生的原有学习经验难以衔接,致使学生普遍对此类课程兴趣降低。
(三)尚未建立起健全、科学的美育教育评价机制
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科学的美育教育评价机制,美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单一,重视艺术尖子学生,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评价,忽视了更高层次的学生审美要求的内因动力水平评价。
二、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高校美育教育必须遵循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美育教育的规律,改变学生现有思维方式,扩展美育教育的内涵,创新美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提高。
(一)加强大学生对美育教育的思想认识
美育教育作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这些作用、认可这些作用。
1.美育教育对构成大学生的完美人格起着关键作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已指出美育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鲁迅先生也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艺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比如屈原的《橘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学生在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和陶冶。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教育对于构成完美人格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美育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开发。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开发右脑功能对于人的智力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而美育教育在开发右脑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爱因斯坦十分珍惜时间,但练琴、听唱片有时长达几个小时都毫不可惜。他说:“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不会影响研究工作。”这些都说明专业教育和美育教育没有冲突,反而促进专业素质提高。
3.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艺术素养高、形象思维发达的人,不仅具备对美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而且还会把形象思维运用到本专业,在不同专业之间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天文学家开普勒在民歌《和谐曲》的启示下发现了行星的运动定律;18世纪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看到八卦排列图,联想到自己的数学研究,创建了数理逻辑学。可见,创新思想往往在审美中受到启发。
4.美育教育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把美育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的关系联系起来讲,能够较好解决学生美育学习动力问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其中环境竞争力与学生个人所处环境相关,基本上是确定的,而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经过努力是可变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高低又与自身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美育教育又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在,从各种媒体上的广泛报道来看,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已经不是以专业成绩为唯一标准,招聘人才往往要经过初试、面试,甚至三次面试、四次面试,多轮面试的目的就是要考查应聘者的全面素质。这些道理使学生真正听瞳了,想通了,学生自然就有了美育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开阔视野,扩展美育教育内涵
除了艺术审美,美学教育还应该包涵工艺审美、生活审美和自然审美。高校开设的审美课程,如西方美术欣赏、音乐鉴赏课、声乐理论与实践等,偏向艺术审美层次,需要专业基础的支持,这对非专业学生来讲难度是很大的。从现有普通大学生的认识经验和接受形式来看,工艺审美、生活审美和自然审美的形式很适合他们的审美要求。所以应该扩展美育教育的内涵,加强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工艺审美、生活审美和自然审美的教育。
1.工艺审美。工艺审美其实就是人和物相结合,并使人产生心理愉悦,工艺审美的基本表现是实用性要求与审美性要求的相互融合。诸如笔记本的配置和外观造型相结合令自己满意、学校的建筑设计与实用性结合令自己感到满意、课本的内容和装帧自己觉得舒服等。由于_T艺审美不脱离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因而也是大学生中普遍性的审美形式之一。如果每位大学生都能够提高工艺审美水平,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与精神内涵,那么审美才算是最大限度地融入了生活,提升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在高校审美教育中重视和发展_丁艺审美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2.生活审美。生活审美是人类以自身现实生活为对象的审美模式,它主要指人们对自身现实生活能起一种满足感、享受感,能起到一种即时l生的感性精神愉悦。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审美,以审美的模式肯定自身的现实生活,是帮助大学生获得人生幸福感,实施人文关怀的基本途径,我们应充分发掘现实生活的审美价值,倡导大学生的生活审美。因此,高校审美教育中可有意识地开设诸如“形体训练”“礼仪”“幸福人生”等课程,使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自然美、健康美。让大学生在现实生存中充分地肯定和享受现实人生,提升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激发自己发自内心的人生幸福感,是生活审美课程的意义所在。
3.自然审美。自然审美就是人对自然界各种对象与现象的欣赏,这种形式之美,可以使大学生从五岳名川I、小桥流水、雪域高原、黄土高坡、西溪湿地等大自然风景中接受美的浸润,获得审美的体验。因此,高校可开设“旅游地理”“世界各地”“探索发现”等课程来提高学生自然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大自然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启蒙老师。历史上,无论儒、道、佛,思想家们都从大自然现象中获得了广博深厚的人生智慧,大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导师。对于心智发达敏锐的大学生来说,大自然中正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人生真谛。因此,审美教育中的自然之美,又关乎人生之道,欣赏大自然,同时也是获得人生智慧的重要途径。
(三)改变单一的美育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的任务是检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开展美育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美育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相应的评价机制也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
1.知识技能评价与审美观念评价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比掌握几门审美教育课程的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知识、技能可能忘记,但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的养成却可受益终生。对学校美育教育进行评价的时候,少盯着成果展览和汇报演出,多听听普通学生是否喜欢上美育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是否令学生感到审美活动的愉悦,学生们参与艺术活动是否是兴趣使然。评价要多肯定、多鼓励,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在评价情境中应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只是被动的、供他人评价的对象。只有学校评价结果和学生自我评价结果都令人满意,美育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目前,美育教育课程的评价结果往往是以课程结束后的笔试成绩反映,但是大部分美育教育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单纯以笔试成绩反映学习效果往往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该实施不同的课程评价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美育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赏析类的课程,如影视作品的欣赏、音乐作品的欣赏是很难通过笔试环节的死记硬背来评价学习成绩,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非常重要,往往能体现学生真正的审美水平或实践技巧;对于实践类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如素描、书法创作、摄影等课程,可以实施实际操作训练,面试或者以作品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美术理论课程,可采用讨论、交流、写小论文的形式,通过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选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上网、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使学生逐步把论文做透、做深。所以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针对偏理论性和偏实践性美育教育课程灵活运用,评价出学生实际水平。
高校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篇3
一、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着特殊性。
首先要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舞蹈的魅力所在,即舞蹈之美。舞蹈离不开美,它是以人体韵律动作为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而人们获得舞蹈美的艺术享受,是从舞蹈的外部形态动作开始的。舞蹈中曼妙的动作、优美的造型、娴熟的技巧及神韵都是通过舞蹈的形态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必须依靠动作的变化形成流动之美。动作是舞蹈的基本语言,人物的感情是舞蹈动作的主体,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舞蹈动作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同时使动作也富有了性格和活力。舞蹈要求动作必须是准确、流畅,并且有节奏的完美表现出来,而在这些动作中又富有着韵律感,从韵律中表达着舞蹈的美。
通过舞蹈教育,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舞蹈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舞蹈过程是按着一定节奏、韵律不断变换人体姿态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所产生的美感。舞蹈与音乐是分不开的,任何一种舞蹈都是具有着极强节奏感的。
舞蹈学习的过程是寻找舞蹈感觉的过程,又是对造型艺术美的探索过程。在领会动作、节奏和韵律的同时。充分地感受舞蹈所带来的意境之美。舞蹈的意境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把观众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享受。舞蹈的意境美来自积极的题材、深化的主体、典型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并着力追求形态与意境的完美统一。舞蹈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当代的新舞蹈创作中,有许多优秀作品,都是以意境取胜的,如:舞蹈《母亲》,舞蹈朴实,生动、准确地塑造了一位默默奉献、勤劳善良的藏族母亲形象,达到了虚象和实象的统一。美的意境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将作品加以提炼升华,从而创作出生动可人的形象,引起观众的联想,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通过学习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同时,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培养集体责任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提高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形体训练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形象。形象是内在的素质,良好的形象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舞蹈训练可以纠正错误的姿态、调整肌肉以及加强动作的准确性,使身体更加健康匀称,体态舒展大方,从而提高自身的气质,展现出高品位的内在素质与修养。舞蹈艺术把人的情感与形体高度融合,可以说是人的身心合一、高度协调的训练。同时,舞蹈的训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开发智力,使学生的大小脑并用,有利于提高记忆力和表现力。
在塑造体态美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个人情感的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舞蹈对个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具有着强烈的影响,它可以激发学生通过身体表达感情的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心灵的科学。
三、通过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激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加剧。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加强专业心理辅导,还可以通过舞蹈的美育教育这一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有效地解决。首先通过舞蹈的学习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在舞蹈中,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的积极作用,是个体的大脑神经产生兴奋、镇静和平衡三种情绪,缓解大脑工作的紧张感。其次,舞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从而更加有力地增强自我的同一性。再次,舞蹈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人格结构更加完善。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要消除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学习舞蹈的尴尬感,鼓励大学生勇于做新的尝试,勇于超越自己,从而建立起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高校中的德育与美育 篇4
一、德育与美育的辩证关系
从中西教育史上看, 融善于美即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思想渊源和学理依据自古以来就有机地联为一体。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非常重视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的统一。孔子认为, 诗、礼、乐三者是统一的, 诗、乐等美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论语》中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又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乐可以治内而为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意思是诗赋予人们各种情感, 并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把这种感发变为一种行为的规范, 它要求人们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 由此而维护一定的政治制度;而乐则可陶冶人的情操、德性, 改变人的不良习俗, 把理智上认为应该这样做, 变为在情感上自觉去做。从而使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把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到了近代, 更是将德育和美育相提并论。比如,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启蒙者, 他根据西方近代心理学原理, 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和美育, 认为“三者并行逐渐达真善美的理想, 又加体育, 便成为完全之人物”。[1]与王国维同时代的大教育家蔡元培是第一个把美学原理应用于教育的人, 他当教育总长时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教育中“忠君”和“尊孔”这两条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提出了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即体、智、德、美四育) 五项教育方针。他还把美育的作用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认为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奏效, 因而主张借助美感教育来实现。他说:“美感者, 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 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 而为之津梁。”[2]在西方, 早在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便以善论美;柏拉图则明确地把“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 [3]主张美和善的统一说;亚理士多德也认为“美是一种善, 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一种善”, [4]因而他十分强调音乐的陶冶、净化功能, “音乐应该学习, 并不是为着某一个目的, 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 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5]近代以来, 德国古典美学家、美育的创始人席勒提出, “美育”的初衷便是通过美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 进而拯救整个社会。他强调“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 [6]强调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的重要作用。现代西方德育界所盛行的“行为技术学”更是与儒家的德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反对灌输与过分的约束, 反对与人为敌的清规戒律, 注重暗示与心理感召, 强调创造出一种舒适而富有美感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 人的行为能被有效地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同时又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与生产效率。综上所述,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他们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融美育于德育之中, 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今天, 德育和美育仍然是中国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它们相互区别, 但又互相联系。《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审美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内容之一。德育与美育应密切协调, 共同育人。
首先, 德育与美育有着重要区别。美育即审美教育, 是对个体的审美情感体验与认知力及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与陶冶,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 致力于人的精神上的平衡、和谐、健康、愉悦, 以实现自身的美化, 因而美育更多体现为一种情感教育, 着重于对人的感性激励, 影响人的趣味、性情、心理, 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活动的日益丰富, 美育的内涵已不仅仅限于认识美、感受美, 它所涉及的
高教论坛·2009/8
内容更加广泛, 既有主体感受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 还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 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是按照时代社会的理想和道德要求来规范、养成个体的品质、思想、行为, 它所要承担的是受教育者理性的教育内容, 致力于调整和发展人的道德意识, 建立有序、有礼、有节的人际和谐关系, 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具有准确的把握, 并能够用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这才是德育的本质属性。目前高等学校德育的实施主要是紧紧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来展开, 更多采取正面的、科学的理论灌输以及与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 培养大学生兢兢业业, 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从中我们看到, 德育解决的是道德信念等理性问题, 美育则是一种生命教育、美育与之既不是从属关系, 也无法相互替代。只有遵循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本质规律, 才能保证受教育者获得全面科学的教育。但是, 美育与德育又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7]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 使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 从而成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美育对于道德的作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情操, 读他们的作品, 会使我们养成这样的品格:厌恶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 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 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 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8]在德育中导入美育, 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 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一个人只了解了某种道德规范, 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 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 行为才有内在的动力。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或熏陶, 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 由于美育能激发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能动感受, 使人产生激情, 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 思想情操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80
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9]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 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 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 而且是美的, 甚至是崇高的。
可见, 德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美育有赖于德育的指导和升华, 从而使审美意识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德育则有赖于美育丰富其内涵, 由此达到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的作用。德育的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 人的内心世界是最丰富而又最易变化的。塑造人的灵魂, 雕琢人的内心世界, 是一件非常艰巨和复杂的艺术创造, 用简单呆板的说教方式是不能奏效的。因此, 进行德育工作, 既要有思想性和逻辑性, 又要有情感性和形象性;既要言之成理, 以理服人, 又要融理于情, 以情感人。
二、实现德育与美育完美结合的基本途径
如何将美育与德育完美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 高校中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 以塑造美好心灵为宗旨, 实现德育与美育目标的统合
从古至今, 人们对教育的目标提出过各种各样的主张, 诸如培养君子、真人、绅士乃至于全面发展的人。无论如何表述, 实际上都是对人格理想的一种诠释。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 道德和审美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 不存在主辅、本末的问题。因之, 在实施过程中, 德育和美育的培养目标理应统一起来。这不仅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完美的人生状态, 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的统一, 首先在德育目标的取向上, 要克服社会本位的偏差, 扭转泛政治化的工具论倾向, 应把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作为学校德育的追求。其次, 在美育目标的取向上, 要克服“唯艺术美”的倾向, 树立大美育观, 将人性之美作为美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美善结合的原则, 包括美育为德育服务和德育采用审美形式两个方面。从美育方面来看,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并非人一生下来就会审美;虽然美善价值的同一性决定了美的道德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并非人人都能从美的载体 (如艺术) 中体验道德情感, 这正如贝多芬的音乐和毕加索的绘画只对于“具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的人来说才有价值一样。而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觉到形式美的眼睛只能由美育来造就。所以在大学里应抓好美学、美育艺术欣赏等课程的教学, 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他们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 通过开展诸如校园艺术节、文艺晚会等课外活动, 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来看, 为了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有必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实施审美化的道德教育。德育课程的教学是高校实施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作为德育课教师, 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化, 要能以情感己, 再以情感人。否则, 如果教师把德育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果和空洞的教条, 自己都不相信, 学生又怎能不兴味索然甚至对其生反感呢?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可以通过欣赏一些高尚的文艺作品以增强感染力, 通过选择生动形象的对比事例和真实可信的榜样以增强说服力, 通过播放好的影视作品以加强震撼力。这种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讲授方法, 贴近大学生的审美情感, 容易激发起大学生的审美兴趣, 实现其道德心理与审美心理的融合, 使道德教育既合理又合情, 从而到学生的认同。
2. 以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诉求, 实现德育与美育统合
道德和德育的价值在于在人和周围环境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种和谐的关系包括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的标准就是人和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相依相伴、互为条件、彼此依赖的良性互动关系。而这种和谐的关系, 恰恰体现了美的精神。关于美是和谐的观点,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曾提出并系统地阐发过, 他们提出的“黄金分割率”, 对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和谐为内在精神统领德育与美育内容, 是德育与美育得以整和的契合点, 最终达到“天人和、人己和、己己和”的至善大美境地。为此, 第一, 要增加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的内容, 包括身体和谐、心理和谐和身心的和谐。第二, 要体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使学生学会在交往中通过沟通、对话、分享, 达到不同主体的和平共处。第三, 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道理。
3. 以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情境为催化剂, 实现德育与美育途径的统合
人是理性的存在, 也是感性的存在。通过创设积极有效的教育情境, 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等智育目标的达成, 而且是实现德育和美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创设积极的教育情境, 提供情理交融、情境交融的教育空间, 充分利用情感的激活功能、驱动功能、陶冶功能、弥散功能和调节功能, “以情感为纽带”,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滋暗长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交互影响与升华。首先, 要创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 使其心灵受到感化。在高校里, 德育美育互渗互补, 主要是创设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对于拓宽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智慧, 陶冶学生情感, 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德育观过分强调社会规范和纪律约束, 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 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需要, 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 一味地对其进行滔滔不绝的灌输教育, 难以达到好的效果。为此, 现代德育应该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心理”活动, 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感悟, 以达到德育的效果。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看成有丰富情感的人, 积极组织、创建轻松的育人气氛, 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 心灵的对话, 形成师爱生的情感氛围, 这样既可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好的条件, 又能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向交流打基础。只有德育美育互渗互补, 创设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才能发挥其独特的感染教化功能, 使学生在美和善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其次, 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通过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 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学会按照美的规律改造我们的生活。再次, 通过各种艺术活动, 使学生在阅读、鉴赏和表演中, 理解作品积极的思想内涵, 受到精神上的洗礼。最后, 通过精心设计、入情入理的德育课, 利用美的教育手段, 吸引学生沉浸于其中, 以不直白显露教育意图的间接方式实现德育和美育目标。
总之, 高校应将德育与美育完美地结合, 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 达成德育和美育的双重目标。综上所述, 只有在目标、功能、途径等多方面, 把德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人格, 才能培养出善与美的统一、社会人格与个体人格相统一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安仑.美学研究与应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19.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4.
[3]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25.
[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41.
[5]伍鑫甫.西方文论选 (上卷)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95-96.
[6]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7]艾迪生.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22.
[8]樊莘森等.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473.
舞蹈美育建设论文 篇5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先如数家珍般将舞蹈的美育功能一一道来:舞蹈被誉为艺术之母,它古老而又具青春活力。舞蹈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自身生命质量的一门艺术,是通过人自身的形体运动来实现的艺术行为,其本体特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效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舞蹈美育不可或缺。
资华筠从80年代起率先在全国普通高校进行舞蹈美育讲座,她边讲边舞,身体力行地把舞蹈美育灌输给莘莘学子。普及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资华筠认为是人们头脑中,甚至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美育功能理解上的差距。
当然现在情况好多了,虽然舞蹈美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目相比仍是弱项,但它毕竟有了发展。尤其当前艺术教育、美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被日益看重,舞蹈美育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时机,舞蹈教育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高兴之余也不乏忧虑,因为大好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资华筠谓之为:大干快上,一哄而起,滥编教材,影响了舞蹈美育事业发展的质量。她在本次政协会议上的提案便是就此有感而发的。她说,最近一段时间舞蹈教材编写之风盛行,由于看好市场,往往突击出版舞蹈美育教材,有人甚至不到一个月就编出一本。她本人也接到不少要她担任美育丛书主编的邀请,要求完稿的期限极短,她觉得短时间内赶出来的教材质量难保,便一一谢绝了。
我们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美育教学体系,要制定艺术教育标准,进行舞蹈美育基础理论攻关,使之逐步完善。资华筠认为,美育不同于一般美学课程,也并非只是传授某种技艺,它是人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人才培养,还是普通学校的舞蹈普及教育,都应该站在一个高起点上,要明确舞蹈美育的宗旨、作用和科学化标准,才能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多的潜在功效,在提高人的情商、智商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资华筠介绍说,美国曾制订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规定舞蹈是所有学校规定性课目,同时提出了实施方法和具体标准。目前,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也普遍将舞蹈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这显示出当今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我国,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科学化的统一评估标准。其实,美国搞的这个艺术教育标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完全可以制定出比它更好的。
资华筠最近正主持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国民素质教育中舞蹈美育训材科学化探讨。该课题涉及多门学科,立足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育和具有可操作性、可判定的学科科学化标准。资华筠希望该课题的研究将对美育师资具有指导作用,它不是简单的提供教材,而是给出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和示范性例证,教师可据此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而不是束手束脚地“照猫画虎”。
当前舞蹈美育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资华筠说她在提案中有这样几条建议:
一、艺术教育的各门类都应在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论证,明确其宗旨、功能、方法、标准、评估手段。
二、教育部应重点抓出一套高质量的舞蹈美育教材。各地因地制宜编写教材,都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下进行。
三、学校的舞蹈课和师资培训都应采取常规教学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的形式,以便教师能经常了解到学科研究的最新思想。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美育培养 篇6
关键词:体育;美育;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5-01
美育是美的教育、美感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综合,也可看做是审美文化教育或美学文化教育。美育作为体育的一个显现属性,可以将美育逐步渗透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与之充分融合。体育和美育是高校教育中两个有着特殊关系的重要方面。体育蕴含着美育的因素,是培养人的形体美和心灵美的重要手段;而美育教育又使体育教育更为丰富、完美、完善,脱离美育的体育是低级的、枯燥无味的、不值得欣赏的。体育和美育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是完美的体育。但是,在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美育的意义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教学观念滞后,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很好地融入美育理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增强美育的渗透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教学中应渗透的美育观
美在体育运动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塑造完美健壮的身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目标中我们可以充分感觉到美的体现——形体美、动作美、道德美等,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教学的美育渗透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之一。
1、强健的体魄和完美的身体。体育教学的内容就是教会学生运动的技能,培养其良好的运动习惯,并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其首要目标是要传达给学生体育锻炼可以塑造个人强健的体魄和完美的身体的讯号。只有拥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其他的日常工作。因此,体育教学中这一观念的灌输与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并且通过教学中的体育锻炼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自己的改变,以助于更好地从事体育锻炼。
2、美的动作以及审美能力。塑造个人美的动作是体育教学传达的另一个重要讯号。“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是对动作美的很好形容。通过体育教学来增强学生对于动作美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坐、行、动的姿势。另外,体育运动中无论是哪一项都能流露出美的信息。例如,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地展现着自我的优美动作以及自己的青春活力。再如,足球运动员每队 11 人都不停地在场上移动,精妙的传球,大力的射门,多人精彩的传切配合,每一处都流露出运动美。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既会动作又懂审美,在活动中产生特定的知觉状态,使其精神处于一种高峰的情感状态,能在实践中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
3、体育教学中的道德美。运动本身就有一股精神力量存在,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本身就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坚持就是胜利。完成比赛、超越自我就是胜利、就是美。美未必体现在必须夺冠,美体现在人的精神,美体现在场上的激烈竞赛,场下的互相拥抱,体育所能带来的道德美是其他学科所比拟不了的。正如它的许多主旨目标一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贵在其精神所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受到熏陶,从而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体育教学与美育的整合
1、树立“以美育人”的教学观念。体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生理健康是外在身体与外形的健康,心理健康是人精神层面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领悟体育运动本身内在的美。体育“以美育人”的教学理念表现在:在参与身体锻炼及运动技能学习的同时,思想能够融入美的学习境界,了解体育运动中美的特征、美的本质,教会学生怎么去审视美,怎么做才是美,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体育的美并不是空的理论阐述,而是实实在在的锻炼,要靠具体的形态美感染人、鼓舞人。
2、更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多年来,许多体育教学工作者始终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单一式”的教学片面地追求学生能跳多远、举多重、跑多快等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而忽略了学生体态、心灵、审美等方面的培育,脱离了美育培育,使体育课让更多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但是要对学生进行形体美的培养,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和人格的培养,在体育中融合美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对课程进行了重新优化设置,根据群体的差异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充分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
例如:三大球项目都是团体项目,团体项目就要涉及团队间的配合、个人的人际关系能力,因此在它的训练中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团队间的技战术教学以及团队间协作精神的培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来自人的内心,美更是一种气质,体育教学中对于美的气质可以做出很好的诠释,健美操、舞蹈、瑜伽等在美妙富有节奏的音乐中完成,学生融入整个练习过程之中,身体得到锻炼,心灵受到熏陶。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项目,使学生自身转变观念,学习某个运动项目并不是单单为了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而是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发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美”的教师。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牢牢把握教学规律,注意分析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现实遇到的各种问题。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美的知识,树立美的形象、美的言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1)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以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2)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体育教学必须身体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展示自己完美的示范动作和饱满的精神面貌,用美的形象鼓舞学生;(3)体育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准确深刻的,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时,要力求生动、扼要和易懂,语言丰富,使学生产生美的志趣。
体育是途径,美育是目标,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组织者。深入了解体育运动美的本质,将美育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树立体育美的观念,促进终身体育健康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仇春霖.大学美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崔自璞.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注入美育的探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高校美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篇7
一美育历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须
我们中国很久以前就被奉为“礼仪之邦”, 这与先人重视美育密不可分。在古人言论中曾多次提及音乐、美育, 并给予相当高的定位:孔子门人强调“礼、乐、射、御”四习并修, 其中“乐”居第二。荀子说音乐可“正身行”、“广教化”, 有启迪人的思想, 陶冶人的情操, 提升人的素质的作用, 音乐可“美风俗”, 让社会风尚得到美化。白居易更是将音乐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和人神, 移风俗, 莫尚于乐”。中国绘画及画论、中国书法、中国建筑、中国雕塑、中国诗词歌赋等艺术的传承和影响, 均是古人重视美育的成果和例证。
近代, 第一个从西方引进“美育”概念的王国维论及美育:“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 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1]。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美学》中将美育特别提出, 与体智德并为四育, 指出“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2]。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完整提出了教育应包括德、智、体、美的纲领。[3]
蔡元培先生进一步分析, 美的对象之所以能陶养人的感情, 因为它具有普遍性, 超脱性两种特性。先生举例分析:一瓢之水, 一人饮了, 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 一人占了, 他人就没得并足。这种物质上不相容的惯例, 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而美的对象, 就大不相同。名山大川, 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 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 美术馆的图画, 人人得而畅观。如齐宣王所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 “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 这都是美的普遍性。植物的花, 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诗人所咏叹的梅、杏、桃、李, 则以花为多。动物的毛羽, 所以御寒, 人因之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 孔雀之尾, 乃专以供装饰。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 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 何以要图案?可知美的作用, 是超越实用的范围的。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 又有超脱性以析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 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些品质就是由于感情的陶养, 而源于美育。[1]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意识形态的革命矫枉过正, 谈美被冠以“小资产阶级情调”, 美育淡出了教育的纲要。前人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精简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而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美育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美学界活跃着一批学者, 他们思想解放, 成果卓著且胸怀民族大任, 多方努力多次论证反复建议, 得到了时任中央领导的李岚清同志鼎力相助, 终在九十年代中期促成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复生, 美育重进教育纲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现关于美育的论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重要作用。”[4]为美育的目标、意义及定位研究奠定了基本精神。此后, 广大美育工作者耕耘在美育园地, 在美育实践和理论上都很有收获, 其中不乏重大成果:如对大学美育课程结构的设计、艺术教育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对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关系的论述, 各类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 各类艺术教育的经验总结, 对历史人物美育思想的研究等, 都有较大突破或前进。
国外的美育有较长的历史。由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 国外的美育与国内的美育在认知观念上和美育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国外并不关注美育的理论研究, 也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评估美育, 因而没有明确提出类似美育定位的问题, 而是从人性发展的需要, 把焦点放在具体的各门类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上, 格外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认为艺术的魅力和陶冶作用是感性的和隐性的, 润物细无声, 不需要教化的语言去明说。这种认识虽然片面, 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却不乏经验可借鉴。
二当前我国高校美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美育认知存在着问题。虽然美育已被列入教学计划, 但很多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美育心存不屑。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 人们养成了直接看效益的习惯, 重技术才能的培训, 轻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校将审美教育的课程定为公共任选课, 这样的定位就显示美育似乎无足轻重;造成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轻视, 认为美育无关紧要, 可有可无;也误导教师对审美教育的目标定位模糊:美育似乎无所谓达到怎样的实际收效。
2美育课程存在着问题。当年高校美育上马时就有些仓促, 有点浮躁, 一拥而上, 师资培训不足, 往往一人开一门课, 不具备相互交流共同提升的条件, 至今问题仍未很好解决。目前我国各高校美育课程都已开设, 但课程结构不稳定, 课程设置较随意, 各门课程之间沟通不够, 缺乏逻辑的统一性。不少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 甚至不用教材。各门课程的内容不规范, 不能按教育部大纲统一进行。课程考核及成绩记录不规范不严格。这些也影响了美育的收效和形象
3美育管理上存在着问题。高校美育至今在管理上无现成的章法可循, 许多高校从领导到管理部门, 都不同程度存在认识模糊、接受牵强、落实无序的现象。美育的目标管理不明确。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美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的浪费。据了解, 很多学校只求开出美育课, 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就可以了, 至于如何管理相当松散, 且美育课属全校任选课, 大都是晚上上课, 教学管理基本是空白。高校美育普遍缺少相关机制的支持和保障, 缺少相关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仅靠美育教师的自律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4美育研究存在着问题。由于前述的历史原因, 高校美育研究在建国后起步较晚, 相比较德育、智育、体育的研究, 高校美育研究还相当薄弱和零散, 很多涉及美育的根本性认识仍很肤浅甚至是空白, 如美育在人才培养及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问题、美育的现状和如何走向成熟的问题、如何提高美育层次和实效性问题、美育的终极原因问题、审美修养与和谐人生构建问题等, 就鲜有人问津。
高校重建美育已过去十多年了, 大学审美教育离开当初设想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加快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功效, 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三我国高校美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美育发展趋势存在两种可能性, 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若要培养的是经济实用性人才, 则美育会遭削弱, 甚至名存实亡;若坚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则美育会不断完善, 推助人才素质和修养的提升。
1美育因不能直接显示其实用价值而可能逐渐被削弱。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根据社会气候的风向标转动的。当前社会在很大范围内对人才的需求是短视的实用主义的, 只要专业知识学得扎实, 有技术, 能动手, 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就行。受其影响, 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正创建一种新模式, 围绕培养“卓越工程师”、打造专业精英人才的目标, 做所谓“实用型”教学计划, 很多非专业教育都被削弱, 何况原本就被认为是装饰高等教育的美育, 很难免于被冷落在旮旯里的命运。美育由名存实亡走向消失是完全可能的。
2美育因独具的功能而可能跃上一个新台阶。尽管美育不能满足急功近利的需要, 但它对精神的陶冶, 对人性的塑造, 对和谐人生的构建, 对智力开发和事业的发展等,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长效功能, 这是很多人都感受到的事实。很多著名科学家事业的成就都曾受益于审美修养的启迪和滋润。当人们认识到人才培养需立足长效机制时, 美育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得到强化和完善。大量事例显示, 一个不懂审美、不爱审美的人, 不仅人生是单调枯燥的, 人格也可能是不完善的。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美育乃顺应了人性的需要。缺失审美教育, 一任学生自发的审美观, 就可能孳生低俗、丑陋、怪异、偏执的审美误解, 这样的案例现实中并不少见。
美育重进高校, 来之不易, 需要多方的坚持和完善。目前高校美育正处在发展的又一个十字路口, 上质量、上层次, 提高实效性是关键。为此, 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 摸清实情, 总结得失, 紧贴我国国情, 借鉴国内外经验, 重新整合美育资源, 理顺其间的关系, 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和层次,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既勇于继承传统, 又敢于突破创新。若此, 美育的第二个春天就会来临。
参考文献
[1]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C].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蔡元培.美育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3]云风花品读古人论学之道省思今日教育之事http://blog.zzedu.net.cn/user1/yunfenghua/archives/2009/107971.html
合唱活动在高校的美育价值探析 篇8
一、合唱在高校中的推广形式
合唱活动是大学公共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大学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形式, 通过合唱活动的教学, 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再通过合唱活动的艺术实践, 又可以锻炼他们艺术上的表演经验, 是于教育、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培养形式。既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有培养了审美情趣, 这种实践推动了高校人才的培养实践。
二、合唱艺术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美育价值
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走进大学, 这个和高中模式完全不同的环境, 更多的是要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在高校, 不仅仅是单纯的靠学习成绩取胜, 具有创造力和身心健康也成为了新的标准。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渐渐体现到了创造力等综合能力上, 而学习艺术的要旨就是创造性, 只有创造性的艺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当代大学生对于艺术的学习, 尤其是音乐艺术的学习和熟悉, 不但能陶冶情操, 也能使其开阔视野, 思维更加敏锐, 并通过对音乐艺术的鉴赏、实践, 更好的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合唱艺术是一个多声部演唱、群体配合的艺术活动, 在演唱时必须全心投入, 才能达到完美和声效果, 这要求每个声部的每个同学, 都要领悟歌曲的内涵, 并通过自己的想象, 细心体会作品的意境。演唱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投入感情, 然后通过和声去感染观众。合唱队员在表演过程当中不仅是演唱者, 也是欣赏的观众, 每个声部的融合, 都需要用心的去聆听, 只有融入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达到情感的投入, 从而更好的演绎。所以, 每位合成队员都要用心体会, 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创造出带有感情的感人的美妙人声。
2.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唱活动是以集体训练方式为主的艺术活动, 因此, 最主要特点就是“合”。合唱不是追求个人的美, 而是展现集体美的过程;不是要求个人的个性化演唱, 而是各声部和谐的演唱。合唱队的人数从二三十人到七八十人都有, 根据声音形式可分为同声合唱、混声合唱, 根据和声形式又可分为二声部或多声部合唱。训练方式一般为集体训练。因此, 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 必须默契配合才能完整的展现作品。
在演唱中, 从音准、节奏到呼吸、换气, 以及每句换气的气口和时间点, 气息的强弱处理, 都必须整体统一。这就要求每位队员在自己演唱的同时, 去聆听身边声部的声音, 每个声部又要去聆听其他声部的声音, 然后反复斟酌、练习, 才能最终完美展现出艺术作品的艺术效果。
合唱的训练过程漫长又艰苦, 需要每位队员配合, 团队意识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是一个淡化个性、彰显共性, 放弃小我、统揽全局的一种高度协作与统一的追求过程。合唱队员通过长期的训练、磨合, 逐渐的融入的整个团队, 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在将来步入社会后, 也能后适应社会需要, 做一个有团队意识的新型人才。
3. 提高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
合唱活动从最开始熟悉歌谱到最后走上舞台呈现给观众, 要经历次次次排练、彩排, 在排练中互相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通过沟通相互了解, 也有着共同的演出实践经历, 不仅是对艺术的共同追求, 也慢慢建立起了友谊, 通过外出演出的经历, 也加深;彼此的感情;同时, 合唱又是一个讲究秩序和纪律的集体活动, 大家共同参与的同时, 也对合唱队的常规管理有了直接的了解, 比如各个声部的划分中, 都要有声部长, 是因为在合唱训练的期初, 都是要分组进行训练, 最后再达到统一的声音。在这样的模式下, 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另外, 当团队中遇到冲突和矛盾时, 必须是牺牲小我, 牺牲个性的时候, 也从另一方面, 锻炼了同学们的集体意识, 团队意识也会加以培养。因此, 合唱活动不仅从性格上、行为习惯上规范了自己, 也在团队中提高了组织能力和解决矛盾能力, 通过艺术实践, 让全面的得到了发展, 激发了学生的潜质。
总之, 大学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 富有朝气的, 大学合唱活动是大学没有的重要内容, 也是为大学文化增添色彩的重要环节。因此, 大学文化创新不能只是一句空话, 要不断丰富尼日, 增强新引力和号召力, 合唱队是一个有效的平台。我们也应该继续加强合唱对建设, 完善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建设, 充分发挥高校的优越性, 通过学生活动, 是更好的推动校园文化美育教育的发展建设, 使科学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开花结果。
摘要:合唱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能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也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这几个方面展开, 研究和探索合唱活动的美育价值。
关键词:美育作用,培养,价值,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艺术研究, 2014 (20) .
[2]刘波.合唱艺术概论[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高校美育建设 篇9
一、“ACG文化”中的美感
美育教学就是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 是一种感觉, 是一种对于事物的思考产生的情感, “ACG文化”通过色彩的丰富、人物形象的饱满、场景的和谐、画面的精致来触动人们对于美的一种思考, 它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ACG文化”的魅力来提升感受美的感觉、欣赏美的眼光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 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感知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真正的美。
“ACG文化”既然可以引领高校美育教学, 那么它用来传播没得方式就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ACG类容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高校美育教学。美育教学就是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 那么ACG作品中就要大量突显美感, ACG面对的是感情色彩丰富的人, 学生会从中接受美的信息进行思考然后创造出美。ACG就相当于是一个中介通过其中的思想传递美的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所以“ACG文化”需要富有感情, 爱憎分明。ACG需要有鲜明的感知美的主题, 这样的ACG作品才会显得饱满, 若ACG作品显得单调乏味就不能吸引眼球, 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完成传递美这一过程。“ACG文化”的思想快速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不断的被“ACG文化”的思想所引导。例如:思维逻辑强的柯南、声张正义的犬夜叉、克服无数困难成功的网球王子……这些作品都会让人们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拼搏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些都可以是学生从中感知到美。
二、“ACG文化”主旨的表达
“ACG文化”在美育传播的过程中, 画面的构造作为传播的重要媒介, 它的表现形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画面只是为了机械的完成美育的传播过程那么本来富有活力的ACG画面就会被破坏掉, 变成枯燥的教育课, 不利于学生接受还有可能会产生叛逆的心理。但是如果ACG的画面只是注重画面的构造不突出反应“ACG文化”的主旨也没有达到“ACG文化”引领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的效果。注意到“ACG文化”传播中画面构造的重要性不是生硬的重复、画面人物形象不相协调, 这不但不能辅助“ACG文化”反而削弱了它的传播的效果。
“ACG文化”美育教学中, 辅助传播的换面当然不需要太过于注重主旨内容的表达。但是画面的构造、人物的形象确实对于“ACG文化”引领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育教学中要求ACG的人物饱满、赋有正义, 以传播美感、正确思想为目, 不可使画面太过于喧宾夺主, 不能突显要表达的主旨, 达不到“ACG文化”引领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的效果。在讲“审美关系”时设计了这样的动作右手指向窗外的一棵小树作为审美客体, 左手指向学生为审美主体, 然后右手移向左手为审美关系的构成, 这样就很好说明了美感来自美, 物决定心, 坚持了美的客观论。
三、“ACG文化”的实践
“ACG文化”的实践引领高校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就是指审美主体在感受美, 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 “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 这也是“ACG文化”引领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组织学生进行美育实践是高校美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ACG文化”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比课堂教学影响更加深远。学生在美育实践中调动全部身心, 把所学美育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效果, 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艺术美的真谛。
四、总结
美育教学就是对于美的感受, “ACG文化”产生的美是对事物的思考产生的情感, “ACG文化”通过色彩的丰富、人物形象的饱满、场景的和谐、画面的精致来触动人们对于美的一种思考。美育教学就是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 那么ACG作品中就要大量突显美感, ACG面对的是感情色彩丰富的人, 学生会从中接受美的信息进行思考然后创造出美。它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ACG文化”的魅力来提升感受美的感觉、欣赏美的眼光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 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感知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真正的美。“ACG文化”是一种非语言文化, 它的传播对于引领高校的美育教学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因为它是一种非语言文化所以对于“ACG文化”的推广就显得比较有难度, 而且在现在这个时代对于美育教学并不是那么重视, 所以“ACG文化”对于引领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是显而易见的。“ACG文化”既然可以引领高校美育教学, 可以说ACG内容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高校美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陶东风、金元浦、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M];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02)
[2]谭佳英;动漫亚文化的文化体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3][法]让.波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 (译) ;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9)
高校美育建设 篇10
一、当今高校音乐美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音乐美育不够重视
音乐美育有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开发人的智力的功能。通过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热情,并能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2001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经教育部领导批准后正式出版。《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小学音乐课程的国家标准,是21世纪我国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这一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于音乐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但要使得全国高校全面践行这条改革的路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全国高校对音乐美育还没有确立一个高度的认识。
(二)周期长、见效慢、高校实施较薄弱
音乐美育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础的,如果对音乐不具备基本的知识积累,甚至不懂音乐的组成,是很难起到音乐美育的功能的。音乐美育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常识,经过长期的音乐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从基本的音乐符号开始,到能够进行音乐欣赏并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影响人的身心,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作用,从而才能使得人的素质能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但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实施音乐美育,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三)师资缺乏,素质待提高
在音乐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教学教育内容进行选择,运用何种教育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手段等等的问题,都应该按照音乐美育中审美原则的要求,这就使得音乐美育教师应根据教育的目的,选择好相应的音乐作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合理的描绘,添加音乐的渲染,再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音乐美育教师不但具备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有较高超的教育能力,而且能够灵活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相当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美的基础上,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体作用。目前,国内专门从事音乐美育方面的教师并不多,且在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上都有待提高。
(四)音乐美育课程安排不完善
作为一门通过音乐来激发人的热情,并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的课程,合理的课程安排及教材内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当前国内,专门开设音乐美育这门课的高校较少,对其进行一定课时量的安排就少之又少。一般非艺术专业高等学校开设的音乐美育课都是作为选修课来安排,课时一般为学期36个学时,学生修完可获得两个学分,并且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加上学时偏少,因此根本达不到音乐美育的目的。
(五)音乐美育的教材缺乏
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寻求一套既涵盖文化、美学,又体现音乐和其他艺术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优秀的音乐美育教材能够综合与比较的进行审美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继而纯化他们的审美,拓宽人生境界。目前,音乐美育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抽象性高,缺少感染性和形象性;对于“美”的研究较多,“育”就偏少,没有很好地应用教育原理和方法;从内容上讲,缺少对美育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探讨;与大学生心理结合得不够紧密,缺乏创新性;不够与时代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等等。
(六)监督和评估体系不完整
作为一门学校开设的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课程,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有利于促进此学科的成长和发展。由于音乐美育在高校整体发展不够完善,非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对此更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督与评估体系,没能从学校管理、学生评价及教师个人角度安排相应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七)缺乏示范性学校
示范,就是起到带头先锋作用。创建示范性学校,无论是从课程的开设情况,还是教材的选择等方面,都可以有可参考的对象,各学校可以定期将本校的音乐教师送往优秀示范学校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后再根据本校的自身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此达到示范的作用。但目前,可供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参考的学校选择严重缺乏。
二、针对当今高校音乐美育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一)明确音乐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音乐美育是完整的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战略体现,高校必须迫切的认识到音乐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重视师资的建设。
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水平的各项活动,定期为学校音乐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拓宽音乐教师的教学路径,保证音乐教师在业务与教育方法上都能过硬,通过音乐美育教师引导学生前往音乐神奇的国度,感受心灵的洗涤。
(三)完善音乐美育课程设立。
开设当今大学生倍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有利于提高审美意识的,起到陶冶情操并开发思维能力的音乐美育课程。将音乐美育课程由选修转为必修,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使得音乐美育课程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充实音乐美育教材。
对高校学生进行专门的研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整理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针对不同受教育者进行调整,将音乐美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在接受音乐美育的同时,激活其艺术灵感和创造力,辅助其专业的学习和进步,从而得以全面发展,这也体现了音乐美育真正的功能所在。
(五)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从教研室、教师及学生的角度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可以定期按照参与评价的主体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方法、态度和效果各方面的评价,可以使个人也可以是学生集体。他人评价较个人评价而言就更为客观、严格,在此过程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评价。
(六)建立示范性学校。
组织专业人员在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建立示范性学校,引导其他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对音乐美育进行开设与实施,从而起到示范的作用,在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中彰显音乐美育特有的功能。
三、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将审美教育、文明教育、艺术教育进行到底。音乐美育在高校的全面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通过对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学校秉持以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为原则,将美育全面融人学校教育生活,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力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显章.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参考,2000.
[2]徐希茅等.音乐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高校美育建设 篇11
摘 要:品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其在整体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品牌校园文化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重要课题。南京林业大学在品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思路和做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真正使得美育这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重要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达成。
关键词:品牌校园文化 德育教育 美育功能
中国分类号:G631
品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其在整体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南京林业大学在品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思路和做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真正使得美育这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重要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达成。
一、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的重要性表现
校园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会文化,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是学校德育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重要课题。如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特色?重要在于加强把美的德育功能倾注到校园文化中去,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氛围。
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是塑造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性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美育能自觉培养学生自爱与爱他,以及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爱和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通过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美育的作用和功能有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方面的表现:
一是美育的个体塑造。这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因为美育以具体的形象去激发人的情感活动,使人在这种情感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二是美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即使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也可以在美育活动中实现感情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美育的文化建构功能。这是指,在审美形象之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理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育可以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体验、领悟到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内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建构。具体到高校来说,美育在校园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则更加明显。
二、校园文化发挥美育功能应正确处理的问题
重视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必须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一是美育要与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各校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学科专业、历史传承不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做到多样化,将丰富性与自身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符合美学的基本准则。
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体现于细节,做到润物细无声,不必千篇一律建上万平米的广场、百米长的人文走廊,只要能做到一草一木都能实现美育功能,举手投足之间的建筑、设施、校园的花草树木等景观的美更加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就足以。
二是美育要与精神文化氛围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包括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这要求将人际环境、校风、学风和教风以及各类精神文化和艺术活动氛围等人文因素也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切记走形式,讲排场,只强调功利性与实用性的建设,只美化物理环境,而忽略那些真正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大学的环境不能和社会一样,大学要高于社会,因为大学是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未来社会要比今天社会更美好,更接近理想。”要把真正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美育校园文化的人文因素加以强化。
三是美育要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育人。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求真、向善,能培养学生的崇高感、优雅的风度、恰当的处事方法、敢于负责的勇气。这更要求高等学校建设必须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文化环境。
只有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才是和谐的高等学校。这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朴实、朴素、凝重、沉思,强调通过学校办学理念的整体布局,加强教师立德树人的高度,加强管理人员全员育人的力度,加强教职工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深度。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才能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真正建立并升华起来,高等学校的育人理念才真正得以实现。
三、高校特色品牌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110多年办学历史的南京林业大学是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坚持素质教育、强化艺术教育、凸显审美教育。学校以首任校长郑万钧等发现并命名的“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水杉” 作为文化标志,创新思路、培育载体、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坚韧挺拔、昂扬向上、心无旁骛、精诚团结的水杉精神,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德、智、体、美有机融合的水杉校园文化品牌,探索、创新出高校审美教育的一条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与社会声誉。
1.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审美教育
南京林业大学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明确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同样都是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校园文化建设联动机制,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有独立的艺术学院和艺术专业,开设了美学、绘画、音乐等多门艺术课程。学校充分发挥教学主课堂、校园文化辅课堂、社会大课堂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大学生进行情操陶冶、心智开启、人格塑造,引导大学生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学校连续多年举办感动南林平凡人物评选和颁奖、宣传活动,树立先进人物形象,作为师生的学习榜样。在活动环节上,有目地的设计了“这就是我的南林”朗诵、评选校园十大标志性景点等审美教育。学校两次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在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考核中,得到专家评审一致好评,获得优秀。endprint
2.创建水杉文化品牌,凸显审美教育功能
学校着力建设水杉校园文化品牌,由水杉剧社、水杉影院、水杉讲堂、水杉学校四个项目共同组成,协调运转,将素质教育融合于优秀的文化载体,将审美教育渗透于精湛的艺术形式,润物无声促进激励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水杉剧社:“演戏先做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审美教育的根本属性。在日益注重科学技术和理性规范的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淡漠了对精神价值、道德信念、审美理想、文化传统的需求。基于此,学校于2000年创建了水杉剧社,水杉剧社排演的剧目崇尚红色和先进文化,强调演戏先做人、演戏先修身,学生在角色认知、真情演绎的同时,情感得到高度的共鸣与张扬。十余年来,水杉剧社几十万观众也随剧情起伏跌宕、净化升华,形象、生动、深刻地接受了美育教育。水杉剧社先后排演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由著名戏剧家田汉之女田野悉心指导的优秀剧作26部,演出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水杉剧社排演的话剧《日租房》真实展现了大学生丰富敏感的成长历程,获“江苏省校园戏剧节最佳剧目奖”。2014年,我校水杉剧社演出《探长来访》作为江苏省内唯一入围参演的高校作品参加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11个普通组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优秀组织奖”、“优秀剧目奖”和“校园戏剧之星”称号等三项大奖。同时,多部剧本被省市电视台改编,受到中央和地方媒体的报道百余次,被省级以上表彰十余次,是“全国百优社团”、“江苏省十佳社团”,成为江苏省高校和戏剧界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品牌。
水杉影院:优秀影视作品的形象教育。電影是直观形象的艺术展现形式,很好的熏陶、感染并且启迪人的思维与情感。2006 年,学校创建了水杉影院,每个周末在学校最好的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免费播放一场电影,并邀请知名美学专家、著名影评人于肇华教授每周走进影院为学生讲解影片的深刻内涵、深远意义。同时,学校还和南京工人影城签订合作协议,师生凭有效证件可优惠欣赏电影,一些好的影片可优先走进校园。目前,学校正在申报筹建全国影视教育基地,和南京另外三家影城签定合作协议,努力拓展学生欣赏影视的渠道,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爱影人、爱乐人协会,协会会员众多、发展良好、成绩显著,已有老字号的韵味和影响。几年来,学校通过直观、形象、综合的影视艺术教育,促进学生把情感同信念、道德联系起来,使学生情感有了明确的指向,有力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和人格品质。
水杉讲堂:高雅艺术与优秀文化的体验教育。学校“内建外引,筑土成台”,2006年创办了“水杉讲堂”。邀请社会精英、时代明星、杰出校友、高雅艺术团(院)等走进校园,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克服烦躁、净化心灵”, 使学生在高雅艺术与优秀文化的“零距离”体验教育中真正感受到艺术美与科学美,用优秀思想文化艺术陶冶、培育学生。水杉讲堂成立以来,相继邀请了中央民族乐团、中国京剧院、比利时皇家交响乐团、比利时阿波罗管乐团、瑞典爵士乐团、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话剧院等一批著名艺术团队来校演出。先后邀请著名作家林清玄、石康,知名学者纪连海、袁腾飞,社会名人郑强、刘墉,艺术家六小灵童、黄孝慈,歌手林志炫、周传雄,以及杰出校友等二百余人来校讲座讲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情怀、文学素养、思辨能力,推动了专业知识技能交流融汇、优秀传统文化碰撞沟通,树立了正确价值观。
水杉学校: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教育。正确的审美情趣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之上。学校以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指导,于2009年3月成立水杉学校,吸收一批能说会道的、能唱会跳的、能写会造的学生。通过初级—中级—高级的“三级”培训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培养一批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躬身耕耘”的学生骨干,引领全校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校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初级阶段为人才储备阶段,主要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中级阶段为精英训练营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水平,采取调查实训、论文撰写、素质拓展等多种培训方式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高级阶段为“未来领袖”培训计划,以导师制、项目化的形式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创新发展、全面成才。通过水杉学校近五年的培养,涌现出一批有正气、有朝气、有勇气、有才气、有组织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干部,培养出一批信得过、靠得住、会学习、能工作的骨干力量。
3.发挥学校特色,实施生态美育
多年来,南京林业大学发挥学校特色,发展了学校“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树木”,意味着学校要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服务于林业主战场;“树人”,蕴涵着学校把培养“为真、为善、为美、为人、为学、为林”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倡导“和谐生态,由我创造”,注重将生态环境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通过增设社会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等学科专业,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引进文科专业学科带头人,发展人文学科,营造校园人文生态氛围。学校实施通识教育,加强人文基础课程,设置文学类、经管类等四个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模块,文理兼修。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态环保教育活动,通过面宽人众的群体组织、内容丰富的载体活动、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大力探索与实践学校优美生态环境教育,努力彰显美育实效。仅2013年来就组织开展了150余场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社会性活动,前后近30000人次参加。由于学校生态环境美的教育成效显著,一名教师和一名研究生被选拔为中国援助外国志愿者赴圭亚那指导当地林业建设;两名本科生获得“拜耳青年环境奖”;大学生牧青环协获江苏省“优秀学生社团”、“十佳社团活动”等荣誉。围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切身需要,将戏剧艺术融入项目,通过“课本剧排演”、“以书换票”、“爱心书柜”、“服务储蓄”等全新途径,打造“一体三翼全方位”全方位运作模式的“戏剧实现梦想”项目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4“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参考文献:
1、周远清,阎志坚编:《论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4期
3、侯长林:《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23期
4、郭荣梅:《浅议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文表达》,《中国成人教育》,2014年第4期
略谈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的美育 篇12
1.1 图书馆的建筑美与标志美
视觉审美是指有意识、无意识地接受一些物象的构图美、色彩美、创意美之后, 心情愉悦。因此, 图书馆的建筑要体现出一种建筑艺术和文化品位, 让这座知识的殿堂具有高雅的文化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用美好、清新的环境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图书馆可以用表明事物特征、具有深刻内涵、造型别致、给人以想象空间的某种标志, 表达丰富的理念和高雅的文化, 进而成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知识化的物象。让学生一步入图书馆, 就能受到图书馆文化积淀的影响和文化精神的陶冶, 瞬间拉近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并被图书馆的美好环境所吸引, 留下难忘的印象, 愉快地度过读书、学习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图书馆的造型设计与标志设置都要有创造性, 用线条、造型等特有的语言形式, 表达一种美的形态、深刻的内涵、丰富的哲理和最佳的视觉效果。当然, 这种刻意方式既要有理性的思维, 又要有灵感的悟性;同时, 要从设计师高雅的精神境界, 展现出图书馆文化的深厚积淀及古老文明的源远流长。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 图书馆的建筑美与标志美会使图书馆的形象更加亮丽。
1.2 图书馆的绿化美
在追求图书馆的建筑美、标志美的同时, 也要注意图书馆的色彩。通过绿化进一步展现图书馆的环境美。绿化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当葱郁的植物、色彩缤纷的花朵以及匠心独巨的人文景观映入视野, 会使人产生一种兴奋、快慰、愉悦的情感。绿化要做到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统一、相结合。可以种植草坪, 可以栽培攀缘植物。让草坪和攀缘植物与地形有一个完美的结合, 充分表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图书馆通过精心的绿化及在适宜的地方设置一些雕塑, 让学生像欣赏艺术一样鉴赏图书馆、接纳图书馆、贴近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
1.3 图书馆的内部环境美
图书馆为学生营造一个整洁、宁静、高雅的阅览环境, 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现代化图书馆应该具备的条件。学生步入知识的海洋, 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一段时间之后, 大脑、视觉和身体会疲劳, 这时一个盆景、一株花卉、一幅字画等饰件作用于视野, 就能使人顿感轻松, 在短时间内消除疲劳, 无形中起到了调节身心的作用。图书馆大厅摆放一些名贵稀有的花草树木, 在满足视觉需要的同时, 也提高了图书馆的文化品位。阅览室应摆放散发清淡香味的盆花, 如米兰、茉莉、白兰, 窗户上挂一些悬垂植物。这样, 既给人美感, 又使小环境清新、舒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美、自然美的同时, 也起到了防尘、防燥、防火和杀菌作用。
2 用图书馆的文献美陶冶学生
美的文献是美育的前提和保证。图书馆的文献美是图书馆吸引学生的有效手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倾向、审美情趣选择一些美的文献, 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进而达到美育的目的。图书馆要有重点地收藏一些美学理论书籍, 特别是马列主义美学理论著作, 重点收藏一些中国古典的美学名著、论著以及西方具有相当影响的美学名著, 同时要全面收藏我国近当代美学著作。另外, 要多收藏一些内容浅显、语言生动、具有趣味性与审美情趣的美学普及读物, 系统、全面收藏代表社会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的当代典型文学作品, 广泛收藏艺术类文献。因为艺术图书是审美教育的基本文献之一, 对于改变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文学、轻艺术的美学知识结构失调现象, 大有裨益。
3 用图书馆馆员的服务美影响学生
3.1 服务态度美
图书馆馆员要树立“读者第一”的服务思想, 千万百计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努力以尽善尽美的服务态度感染学生, 坚持使用文明礼貌语言, 让学生来到图书馆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从而促进图书馆利用率的提高。
3.2 服务项目美
举办各种专题美学系列讲座, 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激发他们学习美学的兴趣和热情;利用宣传栏及时向学生推荐、评价各种优秀图书、精美画册;举办各种艺术专题图片展览;利用电教室视听设备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
4 以书育人, 引导学生读好书
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藏书的作用, 引导和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以健康有益的书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导读是图书馆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1) 用鲜活的方式, 向学生推荐好书, 激发其阅读兴趣。精心为学生编写书目简介,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 使他们有选择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获得对学习和生活有帮助的资源。
(2) 了解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读书活动, 倡导学生多读有意义的书, 开展形式多样的书评活动, 让他们尽可能抒发自己的读书心得, 以评书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为他们提供充分交流读书心得的空间。
总之, 通过图书馆审美结构所产生的审美效应, 使学生在浓厚的审美氛围中, 逐渐形成审美自觉性。一旦学生具备了审美自觉性, 就会迸发出审美激情, 能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 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