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美育课程

2024-11-30

地理美育课程(共11篇)

地理美育课程 篇1

对我国如何培养拔尖人才,各界众说纷纭。2007年8月,时任总理温家宝看望钱学森时指出:“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1]高中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如何借助教育创新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高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南菁中学教师做了一些尝试,下文将以地理学科为例,阐释如何通过开发地理美育课程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一、南菁高中地理美育课程开发源起

(一)高中地理教育的时代使命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审美情操的培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对美的鉴赏需要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的专业审美眼光;欣赏美、体验美需要审美情境的营造。[2]地理学科具有丰富的美育要素和独特的美学特征,研究地理问题能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理解生活、创造未来的热情。

(二)南菁高中美育课程基地及乡土资源的优势

南菁高中是江苏省唯一的美育课程基地,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校区建设依山傍水,水乡建筑、沈鹏艺术馆、地理科技园、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等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所在的江阴市区位条件得天独厚,经济发展优势鲜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形势喜人。总而言之,南菁高中校内外美育资源丰富。

(三)学生美感体验与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

高中教学往往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教学内容较枯燥,教学形式往往单一。学生在升学考试的驱动下成为解题的“机器”。这使得高中生虽然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却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思维变得僵化。紧扣新课程标准,依托校内外美育资源开发具有美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促使师生深度开发课本资源,打破课本的知识局限,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接,将地理课堂的空间拓展,给学生问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提供机会,提升学生的美感体验。

二、南菁高中地理美育课程概览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不断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着自然地理事物、人文地理事物,不断改变着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创造了地理美。这些地理学科中具有美育价值的事物按照所属领域和范畴,可分为地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等领域。据此,南菁高中的地理美育课程包含以下四个门类。

(一)“我国山水欣赏”——品鉴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1. 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

该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的名山大川,介绍旅游景观的赏析方法,探析我国名山秀水景观成因,引导学生对旅游景观进行品鉴并尝试创作山水微景观。其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虚拟环境旅游。依托多媒体技术和南菁高中美育体验中心,教师带领学生在虚拟环境中领略我国名山大川,获得身临其境的美感体验。此外,课堂还借助电脑动画演示岩石圈物质循环,再现奇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对美景成因进行科学分析。

旅游经历交流。学生自制旅游经历PPT,与同学分享自然美,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活动研讨,学生再将旅游线路选择、旅游景点评价、行程个性化的旅游攻略等整理成旅游行程报告。最后,报告成果在班级展出,并据此评选出旅游达人。

山水微景观创作。依托美育体验中心提供的虚拟技术以及实景打造、盆景盆栽制作平台,学生动手进行山水微景观创作,将自然之美变成自己创造之美。

2. 课程价值认识

马克思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即“自然的人化。”[3]地理自然美是指客观自然界中人类认识或改造过的自然事物的美。基于地理课程的美育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置身风景画中,使其享受美并习得审美能力,懂得如何鉴赏美;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景的欣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课程中自由伸展;虚拟技术与实景打造让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的行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家乡的农业园区”——读懂和谐统一的社会美

1. 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

南菁高中立足江阴现代农业园,研究生态农业发展的区位、特点,剖析农业园区的发展状态,为工业反哺农业,为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发展建言献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学习。基础学习主要是指地理课程中与家乡农业园区发展相关的理论学习与感性认识,如什么是生态农业、江阴现代农业园典范有哪些、园区建设的区位与发展状态如何等。课程实施中,学校组织学生了解了申港特种水产养殖、徐霞客热带生态园敢为天下先、科技兴农的精彩故事等。基础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江阴精神所创造的社会美。

二是实地调研。南菁高中地理组与江阴市朝阳生态农业园、美天乳业(生态农场)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农业园区发展状况了解“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在园区内,学生还可深度挖掘生态农业园“畜(禽)——沼——棚——瓜(果、花、木)”等多位一体综合利用模式的意义,理解人地和谐的真谛。学生还可围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等撰写调研报告。

三是农场构建。南菁高中校园边角的预留空地已改造成校内农场。学生在校内农场可以体验饲养家禽、种植农作物。同时,地理教师将校内农场空白图制作成了电子版。学生可以在课程活动中进行农场规划,学习如何布置土地、棚舍,如何引水灌溉,如何生态化处理废弃物。在农场构建活动中,学生需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土地肥力以及农场经营管理及经济收入等多个农业发展问题。

2. 课程价值认识

基于地理课程的“社会美”教育关键要体现人为主体的美。江阴众多科技农业园的建设就反映了江阴人为协调人地关系、建设美好家园所进行的一切探索和非凡的才能、智慧与创造力,蕴含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美。[4]课程带领学生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成就、调查繁荣的市场、游览特色农业园区、搜集家乡的风土人情等,让学生感知美好事物,激发学生审美联想和想象潜能,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感。课程安排学生结合江阴政区图绘制江阴生态农业园分布地图,编写地理小报和社会调查报告论文集,整合调研学习成果;让学生规划构建生态农业园,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出协调的自然环境、社会秩序和人地关系。

(三)“建筑景观赏析”—创造恒新恒异的艺术美

1. 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

体现艺术美的地理课程主要通过对我国传统民居、古代著名建筑与现代十大建筑奇迹鉴赏,引导学生赏析南菁新校区的建筑与规划,从而习得一定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规划的能力。[5]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无主题研讨。课堂围绕“我眼中最美的建筑”开展无主题研讨。讨论时,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示个人学习与研究的成果,最后由学生民主推选出“建筑鉴定师”。

二是校内导游团。南菁高中组建有校园导游团,借此对学生进行导游培训;发动学生自我创造校内建筑景观的解说词,真正领略建筑美感。各级领导、兄弟学校老师来校交流参观校园时,学生导游带领参观校园,体验导游经历,由此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解说能力。

三是动手建模型。江苏省美育课程基地内建筑设计室提供各种材料,让学生可以模仿精品建筑进行设计、创造。

2. 课程价值认识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的美主要表现为“恰当、匀称、表达、优美”。南菁高中的建筑设计由校友完成,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宽广的平台。学生对建筑设计精髓的理解可转变为导游的讲解,成为介绍南菁文化的载体。建筑模型的创作过程是一项考验想象力、力学与美学结合、对人文与科技交融理解的智慧思维过程。学生在课程中可以将耳濡目染获得的美感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建筑模型,实现对美的塑造。

(四)“仰望星空”—领略神秘有章的科学美

1. 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

“仰望星空”课程带领学生认识常见天体,欣赏其形态之美;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把握其运动之美;掌握天文观测的基本技能,体验天文活动的乐趣与激情,回答对浩瀚宇宙探索的疑问。其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学习规律。在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必要讲解、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南菁高中不定期外聘专家来校讲座,介绍天文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和把握物质运动规律。南菁高中天文教学得天独厚的支撑是停靠在江阴的“远望号”测量船。学校多次组织天文社到“远望号”学习、观测,了解最新最尖端的天文技术发展动态。

二是观测操作。月食“红月亮”、狮子星座流星雨、土星合月等天文现象的观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天文学的美妙。学生利用虚拟天文馆软件stellarium精准把握观测的时间和角度,利用高倍率天文望远镜与佳能5Dmark2全画幅单反相机捕捉天文美景。

三是天文科普。无数儿童都曾向往星空,梦想着长大能读懂星空。南菁高中天文课程将观测活动拓展到校外、社区,通过开展露天天文观测活动,发挥观测设备优势,进行天文科普活动,让更多人将“灿烂星空”看得更加真切。

2. 课程价值认识

“仰望星空”课程的众多天文观测活动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也能享受到认识星空的兴奋与喜悦。随着虚拟教学环境日益扩大和广泛应用,依托天文软件模拟宇宙环境、演示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电子制图设计未来的月球基地,这些对未知事物神秘感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高中地理美育课程建设感悟

南菁高中地理美育课程以项目研究为引领,整合学科教学,丰富教学形式,营造开放的地理教学环境,在“学中做,做中学”,为学生自然成长、创新发展创造机会。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天文夏令营、农业园区实践等活动的参与,树立了美好愿景,锻炼了沟通能力,培育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升审美欣赏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6]课程运用多样的教学媒体创设虚拟环境,培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借助地理教育的社会环境提升学生的积极人格和济世情怀。这样的地理美育课程就创造性地达成了地理教育的大目标: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同情以及强烈的道德感,培养学生正直、诚信以及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多年的地理美育课程开发与建设,既提升了南菁师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又促进了学生“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南菁气质的培养。近年来,南菁学子在国际创新比赛中,不少融入地理思维、富有美感的作品获得金奖并申请专利,充分证实了地理美育课程在学生创新潜能激发方面的重要作用。

摘要:基于地理课程的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南菁高中地理组通过开发和实施“我国山水欣赏”“家乡的农业园区”“建筑景观赏析”“仰望星空”等美育课程,搭建起一个美育与创新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实践中提升发现美、捕捉美、品鉴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科学精神与人丈素养的完美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育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地理美育课程,课程设置,审美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兼谈“钱学森之问”[J].人民教育,2014(3):12-15.

[2]张静慧,任国平.南菁美育:破除“空洞”魔咒[J].人民教育,2014(20):54-58.

[3]徐碧辉.从“自然的人化”到“人自然化”——后工业时代美的本质的哲学内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4-70.

[4]徐悠,叶先进等.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J].试教通讯,2009(4).

[5]叶先进,陈光林.书院文化与江南水乡建筑的融合:“南菁高中新址校园建筑赏析”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4(2):68-69.

[6]黄京鸿.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地理美育课程 篇2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纳入教学目的之中,明确指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也要求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宏观上来看,美育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

一、地理美育资源

地理学丰富的内涵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远到世界各地,浩瀚的宇宙空间,近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素材。地理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地理现象和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名山、秀水、奇石、幽林、广原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巨大的美丽画卷,这一幅幅画卷为我们感受美、欣赏美、陶冶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从美学角度讲,这幅画卷中美的内容主要包含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美和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美。

(一)自然景观美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上至宇宙苍穹,下到岩层海底,广袤世界,千姿百态。从欧洲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到北美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从非洲的热带雨林到南极洲的冰雪世界,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曲折幽深的峡湾风光到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沙滩浴场,从撒哈拉沙漠奇景到富士山下的湖光山色和盛开的樱花,从喜玛拉亚山冰川地貌到南海珊瑚岛礁,从云南石林溶洞到新疆风蚀蘑菇„„各种自然景物姿态万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着地球的无限美妙和神奇。中学地理教材描述了世界各地自然景观,学习地理好象坐上旅游列车一样,大自然五彩缤纷和雄伟壮丽的无限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如痴如醉。地理课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世界真奇妙,美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美感的欢悦时刻,就连艺术也欲施而不能”。(彼·伊·柴科夫斯基)自然美是最容易使学生感受的一种美的形式,宇宙与星球、陆地与海洋、地形与气候、河流与湖泊等都具有现实的自然美,都具有迷人的神奇和热烈的情趣,甚至连以地质灾害著称的火山爆发也给人留下壮观美的印象。自然美不但能够给人情感的愉悦和满足,还具备强烈的魅力和召唤力,具有振奋精神的本质力量。多少人为之赞叹、多少人为探索它的奥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去探索,这正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感受自然美、体验自然美。自然景观给与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1.形象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人们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等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天来之水”奔腾不息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三为“险峻美”。险峻虽令人有惧怕之感,但也可形成美景。如西岳华山,历来以险著称于世,“华山天下险”就在于山体四面峭壁干仞,挺拔险峻,山高坡陡。游人登山游览必须经过许多险径才能达到。四为“秀美”。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此外,茫茫大漠、浩淼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密洞之奥,广袤荒原之野,也是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自然景观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2.色彩美。自然景观不仅展示出种种形象美,而且还提供了极为丰富且富有变化的色彩美。色彩美主要存在于地质地貌,天文气象、水体和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中。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而且随着时间、季节、天气的变化,自然景观的色彩变化万千、美丽迷人。从银色的雪域高原到湛蓝的浩瀚海洋,从北国的黑土地、黄土地到南国的紫土壤、红土壤,从灰色的沙漠、戈壁到绿色的森林草原,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绚丽多彩的果木花草,展现出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画卷。亚热带植被覆盖深厚的名山会呈现“春翠、夏绿、秋金、冬银”的色彩变换,这种色彩美十分令人陶醉,杜牧就特别欣赏植被色彩变化的美感,更钟情于枫叶,故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明人余绍祉说黄山:“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是明朝余绍祉对黄山的精彩描绘;“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诗人王勃对浩淼湖景的绝妙写照。

3.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山为水动,水回山转,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在夜幕上我们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和圆缺的月亮。有日月流转,有雷电风云变换,有江海河湖灵动,有火山地震的震撼,有台风海啸的狂放,这些自然景观都富有动感之美。此外,风吹林动,流云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4.和谐美。地理事物的和谐美,是以其普遍联系的特性和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为基础的。一个规模宏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小的生物群落或者一条食物链,都呈现着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之美。例如,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林木郁郁葱葱,常绿阔叶的热带树下,生长许多灌木,藤本植物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林中草木丛生,通行极为困难。植物多,飞禽走兽也多,有各种鸟类、猿猴类动物,还有大象、河马、鳄鱼等多种爬行动物。再如,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带,那里气温终年也很高,但一年分干湿两季,湿季时,草类、树木茂盛,原野一片葱绿,有许多食草类动物,如羚羊、长颈鹿、斑马等在各处游荡。干季时草黄叶落,很难见到生物踪影„„漫步在各个不同的自然带,会使人感受到大自然赋于人类的那种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的韵律美。宇宙太空各类天体之间有层次的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运行配合得默契和谐,象是在合奏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二)人文景观美

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景观。例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以及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雕塑、塔?碑?古岩画等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节奏,人类仍在不断地探索、开拓、奋进、创新,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来建设人类之家园,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魅力。人文景观给与人的美感也是多方面的。

1.名胜古迹艺术美。在地理教材中,学生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艺术宝藏。如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巴基斯坦的清真寺;中国的故宫、布达拉宫、万里长城、龙门石窟、秦始皇陵„„。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广袤一千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文物古迹魁首。名胜古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很强的艺术美的特点,反映不同时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知识,而且使他们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2.现代建筑艺术美。自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聚落、道路交通、村舍民居等建筑如雨后春笋,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美。造型优美的如悉尼歌剧院;气势壮美如上海杨浦大桥;雄伟壮观的摩天大楼,优雅秀美的别墅民居,世界各国许多的车站、港口、机场、码头、商业网点、金融大厦、,医院学校、体育场馆,都具有不同风格的艺术美。还有一些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厦门集美海堤、青藏铁路、京珠高速、英吉利海峡隧道、南美伊泰普水电站。它们或雄伟壮观、或金碧辉煌、或神奇莫测、或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焕发着浓烈的时代美。

3.园林艺术美。园林是人们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园林创造出丰富多采的景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中国古代园林以自然山水园为基本形式,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创造理想美的深邃意境。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由很大的不同。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如北京大观圆?颐和园。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圆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的点融为一体。如苏州园林?豫圆。现代园林如昆明的世博园、上海的街心花园等,所呈现的美景无不使游人为之陶醉,流连忘返。

4.田园风光美。地理教材中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田园美景:有亚洲的水稻农耕景观之美,有南美潘帕斯草原牧场景观之美;有热带地区种植园景观之美;有温带地区绿洲农牧业景观之美,还有法国的葡萄园景观之美,斯里南卡茶园景观之美。中国北有麦浪滚滚,南有稻花飘香.东有江浙的桑园,西有新疆的棉田。5.文化艺术美。民族文化是光彩夺目的艺术,艺术是美育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地理学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曲调流畅、朴实抒情的印度民间歌舞,节奏欢快、热情奔放的巴西桑巴舞,喜庆丰收.矫健豪爽的印第安玉米舞,轻盈优美、神韵动人的傣族孔雀舞„„舞蹈是人们表达审美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艺术语言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民族风情,也都表现出了不同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

6.人地和谐美。地理学所研究的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交通、经济与贸易、文化与宗教,都显示了不同风格的社会美。地理科学注重环境美,提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提倡保持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地协调人地关系,追求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美好环境,表现出人类对美的向往。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注重经济.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新加坡就是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国家”。深圳提出要让深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风更正、气更顺、命更长,在2000深圳市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成为我国首座获得该项荣誉的城市。地理学反对过度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避免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自毁家园。地理美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地关系的协调美,即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改造大自然在取得巨大的物质成果同时又能注意保护大自然,使人口——资源——环境处于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荷兰的围海造田、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桑基、果基、蔗基)生态农业模式、南北各异同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新疆的坎儿井水利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网、南水北调工程等,无不体现了人地之间的和谐美。

二、地理美育渗透

1.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文学艺术性

通过教师的语言再现美。教学语言是进行美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可大胆地借助一些优美的诗词歌赋来展现自然景观,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得到自然美和文学艺术美的熏陶。如讲长江三峡时可有表情地朗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讲气候垂直变化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以吟诵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讲授“北国风光”时,可引用毛主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样借助诗词名句来喧染瀑布奇美的景色,使学生既获得了地理知识.又领略到美的意境,享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另外教师的语音要清晰、响亮,首先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

2.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把美育教育融入知识教学中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创设美的情境,激趣导入新课。教师可将地理学科特有的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奇妙的自然现象,典型的民族风情,金碧辉煌的人文景观,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制成课件。或者用生动幽默、风趣艺术的语言,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感受美的意境中身心愉悦。例如.在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一节时,采用下面一段开场白效果很好,“假如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在水质点之后,就会经历一次难以想象的有趣旅行,它曾在唐古拉山的冰晶中闪烁,然后,又融入山谷中的小溪,随小河进入滔滔的长江,又汇入波澜壮阔的海洋,又在阳光下从海面蒸发到空中,跟随大气一起运动,也许它曾闪耀在北京上空的彩虹里,或许它是春的一员,滋润大地,或许它曾是林黛玉那多情的泪水”。以直接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意境之中,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的熏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审美点的对应与关联,把知识传授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和探索世界奥秘的热情。例如在“洋流”一节,教材中知识点是洋流的成因、洋流分布、洋流的影响,与之对应的审美的是洋流的壮观美、规律美、功能美、和谐美。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洋流运动,欣赏自然美、理解规律美、感悟人与地和谐美,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3.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模型.图片板图及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使学生在审美想象中受到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直观教材(图片、资料),抓住每个审美的对象,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审美特点,循循善诱、层层点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自然带”一节教学时,我精心调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片,让学生欣赏各自然带美景,并比较它们之间差异,使学生兴趣盎然。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联系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通过对教材中美和丑两方面的内容的对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倾向,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如在环境问题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进行环境教育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组对比照片:一组是蔚蓝的天空,一组是干净的城市街道,清清的河水,绿油油的草地,鲜花怒放的广场等等;另一组是灰蒙蒙的天空,肮脏的城市角落,杂乱的房屋,乌黑的飘着垃圾的河流等等。通过两组照片的对比,使学生自然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由此产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对丑的厌恶与痛恨,使学生自觉地维护环境美。5.要注重地理美育的升华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兴安岭、长白山茂密的森林,有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有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还有山奇、水秀、石美、洞异的桂林风光„„。祖国之美充分体现在地理教材的字里行间,神州风采表现在每一幅插图、照片上。方志敏同志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深情赞美“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这好象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有令人爱慕之美,这种美的意义在于能激发热爱祖国的祟高情感。只有熟识祖国,才能热爱祖国。地理科学把知识教育、审美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认识到祖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了解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体验到生长在新中国生活之美,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之美,从心灵深处产生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环境美和社会美,亲自感受到家乡之美。爱国之情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萌发的,由热爱家乡发展为热爱祖国,才能把爱热国之情化为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

要充分发挥地理美育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责任感,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善于挖掘美育因素,还要善于生动、形象、准确的教学语言,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接的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地理审美活动设计

1、活动的目的

通过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活动步骤(1)活动设计一

课堂上地理图片审美鉴赏活动。①展示图片(多媒体);②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地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欣赏到的地理美景观和地理现象,并写出个人审美鉴赏文字成果;③交流文字成果。

(2)活动设计二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性的审美、赏美活动。①在学校所在地区,学生各自选择审美对象进行审美鉴赏,把各自认为美的或不美的对象用文字或拍摄图片的方法记录下来;②展示(用黑板报或多媒体)图片成果;③写出审美文字成果并交流。(3)活动设计三学生个人收集森林的自然景观图片的课外的审美活动。①个人搜集森林景观图片;②举行一次讨论会,主题是森林对自然环境,人类发展的贡献;③交流文字成果和交流图片。(4)活动设计四

学生绘制母校的校园规划图的课外实践性的审美、创美活动。①?个人绘制校园规划图;

②?展示(用黑板报)规划图成果;

③?开展评选最美的规划图的赏美活动;

浅谈地理美育的实施 篇3

1.以地理教师自身的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应以自身美的素质、美的教学艺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活动中,在美的环境和气氛中,学会审美,提高美的鉴赏力。

2.誘发美感,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为了消除人们对地理的误解,还地理的本来面目,教师可以从学生步入地理世界的第一天开始,就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参观、访问、调查等来体现地理的美,使学生在地理美的陶冶之中,唤起探索地理美的兴趣,强化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另外,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外部学习环境,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活跃思维、开展想象。富有美感的地理板图和电化教学手段等,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转化。

3.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优美的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而且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常常表现为:讲授新课善于引人入胜,课堂提问能够启发思维;巩固已学知识善于回答学生疑问,逐一分析讲深讲透;教学重点再三强调,知识难点讲解通俗易懂;描述地理事物字斟句酌,地理用语准确无误;辅导自学激发兴趣,教学语调抑扬顿挫。这种语言艺术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是需要经历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磨砺才能掌握的。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创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课题,应该进行探索实践。我们地理教师应该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地理美育课程 篇4

一、在教学活动中,以“美”启智

教学艺术不是艺术教学,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是使用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殊技艺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追求教学艺术,即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创设和谐生动的教学情境 ,以美启智 。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使学生发展智力、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怎样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呢?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 把它创设成为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积极感受美,追求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地理教材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者俱全,教材中有大量丰富美的底蕴。例如讲到热带、亚热带时,自然会有椰风蕉雨的意境;工程建设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开展以美启智的非常好的素材。我们在进行地理知识传授时, 结合美育教育将使地理教学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收到更好的综合教育效益。

2.以生动的语言美启智 。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打破沉寂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我们上好课的前提。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常常表现为:讲授新课善于引人入胜,课堂提问能够启发思维;巩固已学知识,善于回答学生疑问,逐一分析讲深讲透;教学重点再三强调,知识难点讲解通俗易懂;描述地理事物字斟句酌,地理用语准确无误;辅导自学激发兴趣,教学语调抑扬顿挫。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结合诗句渲染意境。如讲东北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时,我引用诗句:“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使学生深受感染,投入到课文中描述的情景中。

美的语言确实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地理教师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听、看、想、做。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陶醉于艺术享受中。这就是教师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3.促进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 ,以 美启智 。

现代教学把课堂视为一个由活动与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 是一个在发展智慧能力的同时丰富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必须把情感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紧密结合,使认知和情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整体。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作用,以形成认知情感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主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把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多角度考虑,学生思维的空间变大了,情趣更浓了,认知和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何东昌先生曾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培养美感,加强美感教育,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用崭新视角看待现代人文教育, 把美学教育思想融汇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较全面地体现了审美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达到以“美”育人?

二、在教学活动中,以“美”育人

1.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 — ——育人 。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孕育美的因素。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为“雄伟”:即壮美 ,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 ,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似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黄果树瀑布等就富有雄伟之美。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富有秀丽之美。三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黄山的神奇绝妙,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审美效果。

2.用地理教学过程的美 — ——育 人 。

地理教学过程绝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过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像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如在“大陆的漂移”教学中,我采用了录像设疑教学法,先用录像向学生展示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特征及两岸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特征,学生发现它们非常吻合相似之后,感觉非常惊奇、有趣,同时疑问随之而来:“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 ”“它们会不会原来就是同一块大陆? ”等等。

3.用地理教学手段的美 — ——育 人 。

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教师要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性强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学生兴趣盎然,一面欣赏茂密的热带雨林,湿季时原野一片葱绿的热带草原,苍劲挺拔的针叶林……一面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 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强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

美育在旅游地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5

关键词 美育 旅游地理学

一、概念的界定

(一)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互相关系的一门学科。从旅游活动的行为性质来看,旅游被看作是部门经济地理学,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活动,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种新兴产业来看,旅游地理学被看作是部门经济地理学,因为旅游地理学是服务行业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科。

(二)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锻炼旅游地理教学语言美

(一)教学语言的文学性。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旅游地理景观、规律、原理的名诗佳句,用富有情趣的诗词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庐山风景区时,可以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思考,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要怎样观赏自然景观?学生的审美注意迅速被唤醒,思维被激活,很快学生从诗句中得出,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这样就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下,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

(二)将音乐融入教学中。好的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如讲到长江时,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这样不仅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而且加深对祖国风光美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增加旅游地理教学手段艺术美

(一)风景图片美。有很多风景图片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比如报纸中的,杂志中的,邮票中的等等,学生要学会收集和欣赏这些风景图片,可以张贴在教室内供大家欣赏。

(二)多媒体艺术美。随着这些年来,多媒体走进课堂,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越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和外界紧密接触的课程,许多教学内容仅凭教师的巧舌如簧,学生还是会感到百闻不如一见。比如讲到长城时,不仅要讲它的地理位置,更要讲它悠久的历史,还要講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再配上多媒体教学手段,长城的各种美感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四、利用课外活动加强美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旅游地理教学应该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因为它是旅游地理学科审美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实践美、延伸美、创造美的重要场所。无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旅游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课外实践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把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使审美教育有封闭转变成开放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扩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实现,个性得以发挥,自身提升了审美能力。在学生体验到愉快的美感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使学生的地理审美鉴赏能力进一步发展,更大能量来扑捉更新鲜的地理事物,来挖掘美、创造美。

总之,在教学中既要根据学科特点又要结合美育特征,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方法来揭示其中的美,使美育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

[1]叶学良,查有梁.大学美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张法.美育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冯淑华,田逢军.旅游地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黄京鸿.新课程地理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6]丁锦宏.教育学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篇6

一、在课堂上体现地理教学的美感

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优美的语言, 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 而且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教师的语言描述应该是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 同时可引用一些名言名句。例如, 在高中上册讲述各种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时, 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等名句来加深学生印象;在下册介绍农业生产特点时, 可用“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等名句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板书、板画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板书时若能清晰明了、整齐有序, 就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略到美。板画具有突出的表现力, 有了好的板画, 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会显得更形象、更具体, 从而展现美、创造美。

二、在教学过程中传播科学, 弘扬真善美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联系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现象、事物进行阐释, 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学会思考什么是真善美。例如, 在学习“彗星”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在向学生介绍清楚彗星的组成、运行等特点后, 及时说明彗星被称为“扫帚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从而使学生明白“彗星出现是灾难的象征”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使大家知道彗星拖着尾巴是一种天文现象, 而且每隔一定时间, 人们就会看到同样的现象。再如, 地理教学中还可对平时说的“天狗吃月亮”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等等。可见, 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天文知识, 展现地理学科的自然美和科学美, 让他们领略到科学美的博大、广奥,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鼓励他们努力钻研科学知识, 学好本领, 进一步用科学来解释自然现象、批判迷信, 激励他们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教师要满怀爱国情感, 熏陶和感染学生

地理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阵地。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刻板地说教, 要满怀爱国情感, 用自己对祖国真挚、热烈的情感, 去熏陶和感染学生,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面, 要使学生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 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物产资源。这一切都是离不开地理教学的。因此, 地理课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特殊教育价值。我在教授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交通运输”这一部分内容时, 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下尽量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近些年来) 我国各项交通运输的建设成就。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在课上我又进一步带领学生从京九、青藏铁路的建设很自然引申出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建设的亚洲之最, 甚至世界之最。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不失时机地表现出深切的忧虑, 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 使他们不仅看到我国在各方面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同时也使他们知道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从而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不知不觉中, 爱国之情与忧国之心就会熔铸成学生的拳拳报国之志!

四、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环境美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环境美的教育也成了中学美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尤其要贯穿一条主线, 即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协调好人地关系, 增强他们环境美的意识。为了更加充分地进行环境美的教育,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环境, 地理教师除了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美的教育外, 还应该设置一些专题探究课。例如, 我在讲授高中下册第八单元关于“环境问题”的内容时, 设置了一节专题课———“环境与人类”。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 在课上热烈讨论, 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实, 节约每一度电, 爱护每一株小树、小草, 不乱丢每一片纸屑……都是环境美教育, 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渗透。这些事看似小事, 却并非小事, 它们能够体现出美感的内涵。

寓美育于初中地理教学中 篇7

一、学习地理, 欣赏美

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山脉等都是初中地理的学习内容, 它们源于自然, 朴素清新。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到原始的非洲热带草原, 从神秘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撒哈拉奇妙的沙漠景观, 从幽深的挪威峡湾风光到南极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 从樱花盛开的富士山到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沙滩……各地自然景观千奇百怪, 使人如痴如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令人无限遐想, 充满梦幻。诚然, 自然美不仅赏心悦目, 更具特殊魅力。为此, 多少勇士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漂流、攀登、探险……

记得在教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观看了一些非洲的风景图片和《动物世界》的视频资料, 同时简单介绍了台湾女作家三毛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天后, 学生邀我参加他们自发组织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行”的活动。回来后学生们纷纷在周记中抒发情感:

·我们生活在祖国第二大沙漠的边缘, 在记忆中, 听到和看见的都是荒芜、干燥和贫瘠。现在, 我们要从另一角度亲身体验戈壁和大漠, 感受其震撼和壮观!

·我们无拘无束地走在荒漠戈壁上, 充分享受空旷, 抛开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 对着大漠高声呐喊:“我们来了, 你喜欢吗?”

·我屏住气息, 盘坐在戈壁滩的砾石上, 透过沙漠里一丛丛的芨芨草, 静静看着远处的落日, 落日的余晖像金色的鱼鳞洒满整个天空。这时, 我被沙漠的壮美所折服。

我被学生们的朴素情感深深感动, 正是大自然的魅力促使人们向往和追求自然美。因此,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 用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观念和美的力量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大自然的信心与勇气。

二、学习地理, 创造美

人们为了生存, 必须进行生产劳动, 不断改造自然。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种种壮举。从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到令国人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从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围海造田工程和跨海大桥到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人类用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 装扮家园。可以说, 劳动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创造了美。这一切都能激发学生探索美、欣赏美, 并以饱满的热情创造美。

三、学习地理, 接受熏陶

初中地理教材向学生介绍了古今中外许多对地理学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及其光辉事迹。例如: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 哥伦布与他的“新航路的开辟”, 徐霞客和他的《徐霞客游记》;又如:李四光、竺可桢、金庆民等人的事迹。为此,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准确、具体和生动地为学生介绍那些对地理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既要肯定他们的先进性, 又应指出其局限性。值得一提的是, 无论讲到哪位杰出人物, 教师都应向学生强调: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 不仅在于他们潜心研究、科学严谨的态度, 更在于他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由此, 规范学生的行为,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积极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学习地理, 欣赏艺术

1. 欣赏插图

初中地理教材图文并茂, 其插图作品可分为两类。一是民俗素描画。例如明快、悲怆的非洲大鼓, 朴素、简洁的各种传统民居, 优美、动人的傣家孔雀舞, 柔美、矫健的印第安民间玉米舞, 豪爽、奔放的巴西桑巴舞等。二是各种名胜古迹。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这些民俗和古迹是世界各地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它既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情趣、理想信仰和审美要求, 又展示了不同时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这些插图给初中地理教材增添了色彩, 使学生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民族修养, 让学生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获得艺术享受。

2. 巧妙结合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各种能表现美的素材, 与初中地理教材巧妙结合。

例如, 在教学“我国北方地区”这一内容时, 我以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为课堂导入, 事先做了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背景图片依据诗词的内容精心挑选:有大兴安岭茫茫的林海雪原, 有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 有气势壮观的黄河壶口瀑布, 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 还有浩瀚无边的沙漠戈壁, 再配上饱含激情的朗诵。如此巧妙结合, 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人笔下祖国山河的壮美, 更体会到文学手法的艺术之美。再如, 在教学“长江”这一内容时, 我先让学生朗诵《长江之歌》的歌词, 再让学生听《长江之歌》的歌曲,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长江的奔放之姿和豪迈之美。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中的美育教育 篇8

一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但地理教师除讲自然、讲美景外, 更要注意语言美, 教师上课时不仅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还要倾注感情, 用充满魅力的语言才能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用优美深情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讲山能让其感山之巍峨, 说水能令其能感水之浩渺, 叙馆庭院仿佛见之红墙璃瓦, 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更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美感。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 有许多内容还可充满情感吟诵诗词渲染意境,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瀑布”时, 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如讲“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时, 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 形态万千, 有的像玉笋、翠屏、老人、斗鸡, 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 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丰富, 有的像瓜果、森林, 有的像飞禽、走兽, 还有的像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在诗情画意中, 学生深受感染, 自觉地投入到课文特有的美景中去。

二教材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内容十分丰富, 极富深韵, 它首先蕴涵了自然美。例如, 在地理教材中能体会到我国华山的险峻之美, 庐山的奇秀之美, 黄山的雄壮之美, 泰山的精巧之美, 能感受到长江从唐古拉山走来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气魄之美和青海湖的恬静、奇特之美。又如沙漠的海市蜃楼、峨眉山的金顶宝光、茫茫大漠, 浩渺烟波之旷, 原始丛林, 雨打芭蕉, 风起松涛, 幽林鸟语等, 这些自然美不仅展示着自然风光, 如果教师准备充分, 富有深情地讲解, 还会让很少踏入社会的学生产生向往之情,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觉美中培养一种爱国情感。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发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细细品味教材中的自然美。

三地理学科的图像美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像丰富。在地理图像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 又有示意图、统计图表;这些图像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 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 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或多媒体的演示图。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地图和图表中的地物、图例、注记、图形、色彩等协调统一之美,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图形轮廓的曲线美, 图例符号的简明美, 地物比例与分布的均衡美, 以及物体模型等。例如, 高二地理选修《旅游景观的欣赏》这节有黄果树瀑布图、黄山云海图、青海湖鸟岛图、北方园林中的建筑图等。从这些图中分别可看出, 黄果树瀑布好似万练倒悬, 气势磅礴;北方皇家园林错落有致, 色彩浓重, 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 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这些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教育, 还可以教育学生认识自然、欣赏自然, 吸自然之灵气改造自然。这样的美教育人、美也改变人, 美也感人, 还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四与音乐的结合美

音乐和地理仿佛不相关, 但地理课配上音乐, 风光片配上音乐等, 美育则更为突出。如讲《文化景观与环境》中, 以黄土高原为例, 可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照着我的窑洞, 晒着我的胳膊……”笔者曾经就这样在讲课中富有情感地唱给学生们听, 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学中也有音乐之美, 学生们非常激动。这时, 教师适时提出歌词为什么写成“西北风、东南风”, 而不是“东北风、西南风”?为什么“照”的是“窑洞”而不是“竹楼”?这里的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借此引导学生分析“西北风、东南风”是因黄土高原所处位置受季风影响, “窑洞”是因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干燥等影响。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形成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特有文化景观的原因, 以及相互的关系等, 这样的讲课方式效果极佳。又如, 在讲中国河流《长江》一节新课导入的时候, 教师可运用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 同时声情并茂地朗诵“你从雪山走来……挽起高山、挽起大海……”, 把学生带进美妙的情境中。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雪山大海指什么, 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 水系如何分布, 水能丰富与否, 为什么等。学生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 积极思考上述问题, 也获得了美感。像上述这样把音乐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还收到了良好的美育教学效果。

地理课很适合进行美育教育, 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素材, 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身边的实例多想几个方法去有机渗透美育成分, 就会把地理课上成人人爱听的, 能够提高学生美学兴趣的地理课。

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9

一、弄清中学地理美育的作用

1. 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集聚大千世界之精华, 展其特色, 现其原理。谁不好奇神秘奥妙的宇宙天空、海洋大漠?谁不向往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向往感时, 教师随即指出:地理知识可以告诉你这一切。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地理美育能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

地理学科中涉及自然美、人为环境美的内容十分丰富, 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通过教学, 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 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

3. 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追求美的良好愿望。

自然环境美、人为环境美、教师的形象美、举止美、语言美、板书美、绘图美和心灵美等等, 都能够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美的良好愿望。久而久之, 就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了解中学地理美育的内容

中学地理美育的内容大致有:

1. 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美。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为海洋。浩瀚的海洋, 汹涌波涛似有千钧力, 滚滚巨流犹如万重山, 它不仅是富饶的宝库, 美丽的海底世界更是令人神往。至于占地球面积29%的陆地, 尤其多彩多姿。无论是幽深的亚马孙河原始森林, 或是莽莽的非洲热带草原上, 或是令人生畏的沼泽地, 听着虎啸猿啼、狮吼狼嚎、马嘶鹿鸣, 你都会觉得自己置身在一个原始而奔放的世界。被誉为“大自然宫殿”的阿尔卑斯山;被称为“贝多芬交响曲”的维多利亚大瀑布;中国东北大地,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地森林茂密, 一派“林海雪原”的景象;长江中下游平原, 阡陌纵横, 园田锦绣, 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华南地区, 山青水秀, 榔树林立, 又是一番“南国风光”……广袤世界, 千姿百态。也欲施而不能。”正如彼·伊·柴可夫斯基所说:“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美感的欢悦时刻, 就连艺术———这就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美。

2. 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美。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多少年来, 人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大地母亲神圣的怀抱里, 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宏伟蓝图。如果说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力量的象征, 那么印度的泰姬陵可以说是表现出一种美的旋律。更有世界奇迹万里长城, 敦煌千佛洞, 拉萨布达拉宫, 玲珑剔透的苏州园林, 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建筑宏伟, 造型独特, 无与伦比, 尤其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有这一切, 它们都是大地之子———人类的智慧结晶。

3. 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美。

天体运行、气候变迁、四季交替、沧海桑田之变化……太阳系里的九大行星一边自转, 还几乎在同一平面上绕太阳公转, 旋转的速度和轨道也几乎没有差错。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 终年高温多雨, 林木郁郁葱葱, 植物多、飞禽走兽也多。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带, 那里气温终年很高, 一年分干、湿两季:湿季时, 草类、树木茂盛, 原野一片葱绿, 有许多食草类动物, 如羚羊、斑马等在各处游荡;干季时草黄叶落, 很难见到生物踪影……所有这一切, 不仅使人得到一种更为满足的理性美的享受, 还使人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那种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的韵律美。

三、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1. 寓教于乐, 寓教于美。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把美育融入知识教学中, 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如, 在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这一内容时, 采用下面一段开场白效果很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跟随水质点一起经历难忘又有趣的旅行:它曾在唐古拉山的冰晶中闪烁, 然后融入山谷中的小溪, 随小河进入滔滔的长江, 又汇入波澜壮阔的海洋, 又在阳光下从海面蒸发到空中, 跟随大气一起运动。也许它是春的一员, 滋润大地, 或许它曾闪耀在北京上空的彩虹里, 或许它曾是林黛玉那多情的泪水。”以直接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 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意境之中,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的熏陶, 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2. 要注意教学语言的文学艺术性。

教学语言是进行美育教学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诗词名句来渲染地理事物, 使学生既获得地理知识, 又领略到美的意境。如讲气候垂直变化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一诗;在讲“桂林山水”时, 可引用“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讲授“北国风光”时, 可引用毛主席的“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这样通过教师清晰、响亮的语言和优美的诗词歌赋来展现自然景观, 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得到自然美和文学艺术美的熏陶。

3.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联系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 通过对教材中美和丑两方面的内容的对比, 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倾向。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如在“环境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组对比照片:一组是蔚蓝的天空, 干净的城市街道, 清清的河水, 碧绿的草地等;另一组是灰蒙蒙的天空, 肮脏的城市角落, 杂乱的房屋, 乌黑的飘着垃圾的河流等。通过两组照片的对比, 学生自然知道什么是美的, 什么是丑的, 由此产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对丑的厌恶与痛恨, 使学生自觉地维护环境美。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 进行环境教育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此外,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 让学生掌握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环境美和社会美, 亲自感受到家乡之美。爱国之情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萌发的, 由热爱家乡发展为热爱祖国, 才能把爱国之情化为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

浅谈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性 篇10

关键词:美育;审美;高校;公共美术;文化艺术

从人类发展最早的活动上来讲,审美活动是属于全民的。早在洪荒时代就有了“首饰”,古人类将每一颗彩色的石珠手工打磨并对穿打孔,用细绳索串联挂在手臂、脚踝、颈项上。这一行为已经与最初的将猎物利齿打孔串联佩戴以彰显“勇敢”有了本质的区别。当古人类对石珠的形状、大小有了取舍甚至对颜色有了涂绘装扮、搭配选择之后,这件挂饰已经与彰显“勇敢”的功利性质渐行渐远,直至完全成为一种“审美”的需求。人类在长期的造物活动中,同时也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类似于“首饰”的例子颇多,如原本只是“蔽体御寒”作用的衣服在材质及颜色、款式上的发展;原本只是储物作用的陶器在造型、色彩、图案上的发展等。这些资料都可以从民俗社会学中找到,足以证明审美活动是一种全民的活动。正如美术教育家丰子恺讲过的“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而知也。”社会的大发展不断给文化艺术冠上的高贵的光环使得其与大众日常生活愈加脱节。与文化艺术的接触在今天成为研究、成为鉴赏、成为具备高层次文化素养的人群才有资格讨论的素材,普通市民阶层则选择了自动疏远的态度。德国古典文学美学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也提到,人最初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是具有完美人格的。而工业社会的大发展促就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社会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分工的需求间接引导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出现,但却误导了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容。这不仅使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也使得原本完善的人格出现了严重的缺口。席勒在当时便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弥补人性发展的这种遗憾。

审美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与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内容,文明是文化的升华体。考察人类各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其文明都是全民普遍文化的积累,是文化沉淀的继承和创新。

原始未经涂绘或上釉彩的素陶与釉陶、彩绘釉陶是大不一样的。一般性的因为某种需要而创造物品与在这个物品实用性基础上进行加工美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需求层次,如果人民群众普遍认为任何物品的装饰美化都与自己无关,那是专业人才的分内之事,甚至发展到对美化内容不予理会,那么群众的整体层次就会降低,由普遍群众文化组成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将降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审美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陷入现在高校的专业分科而罔顾“审美教育”,这不仅是对人类文化沉淀的漠视,也是个人完善人格养成的障碍,更会造成全民文化素质的降低、衰退以及社会发展阶段文明的低迷。

人的思维主要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形式,任何事物的成功创造都不是其中单一思维形式的最终成果。进行文化艺术活动主要侧重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熟练运用只有通过广泛的审美活动才能完成。五四运动期间,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這里的美育范畴就包括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一切能够引起人们进行审美思维、审美活动的“术”。“美术”是美育内容的一个部分,美术鉴赏课的意义和不可缺失性,就在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艺术作品使观者感受到形形色色的和谐。丰富的感官,使人的本质力量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最终造就敏锐的形象思维能力。

美术的诸如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这些社会功能,使得美术活动必然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记录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文明都在美术作品中得以形象的记录。进行《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以来,笔者发现直到今天刚接触这一课程的学生还是普遍地认为“美术”就是“画画”,这是一个非常狭义的理解。随着“以美育代宗教”提出以来,“美术”就有了更为细微、广泛的概念。所属造型艺术的绘画、建筑、雕刻、工艺美术等,以及书法、摄影等视觉艺术统属于美术。例如,代表史前文明的岩画、彩陶;代表奴隶社会文明的青铜器,陵墓等,这些都成了阶段文明的载体。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将更加丰满。

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美术鉴赏》课程,其重要意义着重体现在它的教育、审美、认知、娱乐这四个社会功能上。它可以通过非常直观形象的艺术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道德修养的启迪教化,如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中国画作品《女史箴图》、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油画作品《碎石工》、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等。以《女史箴图》为例,作品虽取材自当时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但在当时人们识字率低的社会现实局限下,其社会影响力以及产生的教化作用却远远高于文学原著。这也是美术作品在美育的一切内容中最独特的功能体现。艺术家以自己的生活高度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并将这种深刻的感受融入作品之中,以寄情于物的方式感化观者,以期达到共鸣,正如鲁迅说的“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作品中规劝女性恪守“妇道”的封建伦理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虽然已经失去了光环,但画面人物形容生动、衣裙款款;线条流畅婉转,设色典雅秀丽,作品本身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它的审美价值。即使我们因为时代性或者各种其他原因不能认可艺术家的精神立场,无法体会作品的教育性和认知性,也依然不妨碍我们对作品本身的欣赏和品读。画家以日常生活为场景布画,又为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提供了直观的考证资料。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美育过程,是我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美术”在这里所代表的绝不仅仅只是一副“画作”,或是观者对这幅画作的视觉接收。这个对艺术作品品鉴、解读的审美过程,就像梁启超说的:“把我们卑下平凡的境界压下去”,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得到了一种救赎。

如果此时的美育仅仅只是培养人们欣赏美、创造美形成一种审美观或者美学素养,那不免又陷入狭义。将美育融入人生的美学趣味和全面教育的审美境界中,强调美育对人生的促进功能才是现代美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程孟辉,译.

[4] 王德胜.美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仇春霖.大学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王世琴.应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的高职美术手工课教学思考[J].美术界,2014(2).

[7] 王树明.新课标下的美术教学思考[J].读与写旬刊,2012,09(10).

浅谈美育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一、美存在于地理学中

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地理学科, 包罗万象。上自宇宙太空, 下至岩层海底, 有世界各洲各国, 也有祖国大江南北、广袤世界, 千姿百态。“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美感的欢悦时刻, 就连艺术也欲施而不能。” (柴科夫斯基)

无限宇宙———壮丽神秘的美。晴朗的夜晚, 遥望苍茫的天穹, 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是一个神话般的银河, 隔着银河互相辉映的织女和牛郎……仰望星空, 宇宙谜团, 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太阳系的起源?地球以外是否还有生命?他们又在哪?……宇宙是那么朦胧而充满无穷的奥秘。

生机勃勃的太阳之子———地球。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唯有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美丽世界, 它是太阳的骄子, 人类的摇篮。原始粗犷的自然美:大自然赋于人类的美丽奇观到处可见;雄伟的珠穆朗玛峰, 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南极北极的极昼极夜;华丽精巧的现代美;中国的万里长城, 巴黎的艾菲尔铁塔, 小城威尼斯等, 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博大而精深的神州。中华神州, 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是一个“美丽的大观园”。

祖国环境多彩。在神州辽阔的大地上, 地形、气候多样, 自然景观各异:东北大地, 一派林海雪原的景象;长江中下游平原, 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华南地区, 又是一番南国风光;横断山区, 谷底四时如夏, 山顶白雪皑皑;西北内陆, 有大漠戈壁, 也有片片绿洲……祖国山河多姿。辽阔的国土, 多彩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至于数不尽的名山大川, 秀丽多姿的湖河泉瀑。其数量之多, 风光之美, 景色之幽丽, 造化之奥妙为各国所罕见。我国历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在浪游四海, 寻幽访古后, 还为壮丽山河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轶闻、佳话, 更增添了山河名胜的光彩。

二、美的教学应包含在过程当中

1、地理美育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地理学科中涉及自然美、人文美的内容十分丰富, 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情感, 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

2、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 而地理集聚精华, 展示特色, 观其原理, 谁不向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谁不好奇神秘奥妙的宇宙天空、海洋大漠?在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 向往欲时, 教师随即指示, 你怎样去了解?又怎样去欣赏、评价?地理知识可以告诉你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地理美育能使学生受到艺术教育。

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环境, 身边的美好事物常被我们忽略, 当我们仔细观察时, 就会发现这些地理事物是那么美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身边的地理事物。比如, 带学生去参观文物古迹, 或浏览风景名胜, 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平常中的美, 学生就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4、地理美育能激发追求美的良好愿望。

自然美、人文美、教师的形象美、语言美、板书美等, 都能够激发学生追求和向往美的良好愿望。久而久之, 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中实现美的途径

1、以地理教师自身的美影响学生。

俗话说“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教师应以自身美的素质, 美的教学艺术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美的活动中, 在美的环境和气氛中学会审美, 提高美的鉴赏力。

2、诱发美感, 激发求知欲, 启迪思维。

为了消除人们对地理的误解, 还地理的本来面目, 教师可以从学生步入地理世界的第一天开始, 就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如幻灯、投影、录像、访问、调查等来体现地理的美, 使学生的地理美的陶冶中, 唤起探索地理美的兴趣, 强化好奇心, 激发求知欲。另外, 富有美感的教学内容和外部学习环境, 能够吸引学生集中注意、活跃思维、开展想象。富有美感的地理板图和电化教学手段等, 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转化。

3、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

上一篇:安全管理工程下一篇:老年人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