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标准

2024-09-23

地理课程标准(共12篇)

地理课程标准 篇1

众所周知, 我们这一轮新课程改革, 地理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说明地理不是孤立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抽象存在, 而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时, 要注意确立地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从而使地理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学生不爱学地理的习惯, 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进而落实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

要真正在新课程改革中树立这一理念并非易事, 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甚至考试评价等方面真正贯彻这一精神, 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浅显认识。

首先, 我们作为地理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始终如一地体现这一观念, 要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地理非常有用, 这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从而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 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初步学会观云识天, 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 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生活”。我们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就要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指导学生学会看卫星云图等, 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培养学生根据气候特点和天气状况合理安排生活的能力。

其次, 在我们给学生安排课下活动, 甚至是进行自然和人文的调查活动时也要注意这一点。例如,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 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居住地的区位, 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与之有关的章节时要注意结合社会与自然现状, 合理安排社会与自然调查。这最能体现我们地理学科的特点, 那就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这说明地理科学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最能体现我们地理学科的价值, 是最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再次,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测试, 特别是在地理试题的命制时, 也要注意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落实到我们的地理考试中, 也要体现这一特点。

总之, 只有我们地理教师在以上各个方面真正贯彻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不仅非常有用, 而且非常重要。这才能改变学生对地理枯燥无味、无用的思想认识, 才会爱上我们的地理学习, 从而改变我们的地理地位!

地理课程标准 篇2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学习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因此,地理学习的评价应该做到: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开放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终生发展。

一、传统评价体系注重终结性评价,形成单一的标准,强调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传统评价体系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一般都是人为地划定一个分数值,再根据学生考试分数对其能力、品质作出鉴定,这种评价的科学性越来越低。这种用“筛子”淘汰学生的评价方法,没有过分强调学生是否具备了地理思维,无法考查学生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实际技能,更无法去考查学生是否形成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基本地理理念。因此,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从而掩盖了学生学习和认知方式的独立性,这种旧的评价体系给我国人才培养造成的误区是较为严重的。也是我们改革现有地理学习评价体系的根本原因。

二、评价体系要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对我国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英国《国家地理标准》突出考核、评估功能。在每个关键阶段结束时,要分别进行统一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地理教学质量。中小学校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更科学的方法(模式和定量)表达和阐述问题。地理教师的评价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各个阶段之中,包括测验、平时的档案记录和成绩记录,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在评价学生时,他们采用学校内部的教师评定和外部的全国统一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外部的统一考试是考取“普通中学教育证书”的考试。

因此,我国的地理课程评价更应博采众长,借鉴外国取得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认真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构建基于现代地理学基本理念的多种评价体系。

基本的地理理念包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堂;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由于地理理念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学习的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上进,发展能力,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建立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书面评价包括试卷测试和操行评语。组织考试试卷时,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识记程度,更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综合思考、融会贯通才能抓住解题的要害,以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对学生答问题的总体要求既要用书本知识来指导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又要联系实际问题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试卷的设计上,可以将一套地理试卷分为考查方式不同的两种试卷类型:客观题和能力考查题。客观题注重学生阶段性过关考试,能力考查题则注重选拔性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应用力和评价力,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考生,可以对第二卷放弃答题。也可以适当增加开卷考试的内容,让学生边考边学,以达到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和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操行评价时教师的评语应以鼓励为主,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口头评价要求教师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口头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不能用静态和停止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质量,更不能根据考试成绩对其进行“对号入座”,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应以博大的情怀去认真寻找并精心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的发展。口头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用的最多的,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地理教师不应该禁锢学生思维,提倡“阳光思维”,尽量寻找其“闪光点”,因此,教师在评价上就应该积极化,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采用定量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定与处理,可实行等级制,用以淡化分数。定性评价方面,可采用档案袋评定法,实行个性化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可让学生自己保留学业档案袋,档案袋里应装入学生所学知识取得的成就,包括他人的评语、自己的反思、最满意的个人制作、最好的个人收集整理的地理信息、书面测试成绩最高的试卷等。

3.采用观察法,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搜集评价信息,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依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书面形式载入学生的学业档案,制定具体的评价方式和操作要领,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使用的评语也以激励性为主,鼓励学生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4.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合理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平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富有个性的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自评是学生自己对地理学习过程的客观性自我评价。互评包括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主要使用于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和阶段性的考试终结时。形式可以是书面评价,也可以是口语评价,教师使用何种方式,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阶段性时段的教学特点而定。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采用书面评价较为方便。操作表附后,供各位同行参考。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试题命制 篇3

一、将内容标准转化为学业标准

这是试题命制的第一步。试题命制依据是课程标准。但现行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比较概括、抽象,规定性不强,进行试题命制前教师需要逐条解析内容标准,将内容标准转化成学业标准,使解析后的学业标准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相匹配,成为测验试题命制的重要依据。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这条内容标准,其中“了解”需要教师做进一步解析。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一般要达到“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能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的文字材料、图表资料等)能识别出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及先后顺序”和“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每个阶段的大致内容或特点”的要求。这是教学要求,也是评价要求。具有这样清晰而明了的学业标准进行试题命制则易于操作。

二、依据学业标准命制试题

依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以及学习内容与个人学习能力差异,学生的学习结果可划分成若干等级,如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异”,“优秀水平、熟练水平、基本水平”,也可分为“A、B、C、D、E”,“1、2、3、4、5”等形式。无论怎样划分等级,都应清晰地表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差异。对于这些差异通过命制试题可以基本检测。即试题命制应有不同层次的题目,以便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不同层次题目的命制借助布卢姆的认知能力分类理论(即认知水平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能力复杂程度由低到高排列,表明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质量的高低。借助这一理论命制试题的首要步骤是将转化的学业标准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时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进行细分,从而获得试题命制时的明确指令,即评价标准。

1.分析认知能力

以学业标准“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能识别出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先后顺序”和“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每个阶段的大致内容或特点”为例,命制与这两条学业标准相关的题目前,应分析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根据这一知识内容一般可分为“记得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记忆)、“根据提供的现象或材料能总结出地球的形状”(理解、分析)、“能对人类经历的这一漫长认识过程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三个层次。依据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记忆属于低层次认知水平,理解、分析属于较为复杂的认知水平,而评价需要借助知识与经验进行分析,还要依据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判断,显然属于较高层次认知水平。这样可以依据梳理的认知能力层级命制出相应等级的题目,学生通过测验即可获得这一课程标准的学习层次和具体结果。

2.广泛收集材料

依据梳理的认知能力层级收集相应的材料,是命制试题的关键步骤。收集材料的关键是对应、简洁明了、清晰美观。对应即材料与能力层次要求相一致,充分而不多余,必要而不堆砌。简洁明了即给出的文字图表有用且必要,表述清晰,文字优美。清晰美观是图例清楚,线条明了,标注准确,干扰信息必要而逼真。如依据“记得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收集材料时就是找出与这四个阶段直接有关的信息,考虑每个阶段涉及信息量很多,采用图示较为合适,图示中蕴含着丰富而直接的信息,易于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信息进行判断,适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图1四幅图片“根据提供的现象或材料能总结出地球的形状”可以选择图2系列图示,配上说明性文字,可命出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较高层次的题目。

3.自创多样图像

自创图像包括自己制作和网上搜寻。地图是展示地理信息的窗口,一幅主题鲜明、图例清晰、内容简洁的图像能更全面展示问题的核心,更准确地表明问题实质。但在命制试题过程中,要找到一幅中意的图像非常难,往往广泛搜寻也难以发现合意的图像,自制图像就成为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制图迎来了春天,往往一段复杂的文字通过Excel、画图工具就可转化成简洁明了的图像。如对“通过阅读提供的数据或图表资料,能概括出我国水资源的数量特点”的评价标准进行命制试题时,会涉及到一大堆数据(既要给出世界水资源总量排在前列的国家数据,也要给出人均水资源总量排在前列的国家数据),把这些数据放到题干中不仅让题目臃肿堆砌,也增加学生的阅读难度,弱化题目的考查目的。如把数据进行简单处理,用Excel中的制表工具,就可轻而易举地转化成颇具地理特点、学生一目了然的题目(如图3)。

获取图像资料的有效途径是到国家正规部门的门户网站查找,不仅资料真实可靠,而且有图像分辨率较高,主题突出,图例清晰,信息种类单一等特点。对初中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可获得必要信息,能很好提升学生读图能力。

4.精心编制试题

选择题的编制涉及题干与选项。题干一般包括材料与问题。材料分为文字和图表等。文字材料选取要与试题考查核心(知识与能力)直接相关,并简明扼要,不可拖泥带水,更不能漫无边际。如结合上述图2配以说明性文字,“在海边观察从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现象”,这样表述精要,学生理解起来准确而无歧义,可节约阅读量和信息排查所占宝贵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判断。

读图分析题的编制。除题干表述精简外,重要的是明确考查目的:是知识与技能,还是记忆思维能力。初中生多停留在记忆考查层面,地理高级思维能力一般不做深入要求,但一些国策、重要国情、基本公式、地理规律等需要重点掌握及考查。因此读图分析题(填空题)所留出的空格是考查重要内容和一些经过简单思维获得的内容。

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初探 篇4

一、研究课程标准, 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下, 只具备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论和经验, 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深刻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不再以教材为中心, 也不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把新课程改革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上做足功课, 从而创新教学手段, 树立新的教学观。

二、改变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过去教学中, 教师把具体的知识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进行灌输, 而忽视了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分析方法, 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应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教师不能统一要求学生, 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 要承认和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 所以学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就比较陌生, 他们学起来就会感觉困难一些。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对所教内容进行创新和整合, 调整教学方法, 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 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培养其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和活力的人。

(三) 要注重“双基”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传授, 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是获取知识的载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夯实学生的双基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 要挖掘地理课程资源, 实现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地理课程资源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并不局限于地理教材上的内容, 还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网络资源等, 这都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需要教师, 因此, 地理教师自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下应构建开放的课堂, 作为教师, 应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 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也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材知识一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 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 重新整合课程资源, 运用多种丰富课堂, 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以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 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探索, 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三、不断总结, 认真反思

作为教师, 要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 吸取教训, 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每堂课结束以后, 教师都要进行自我评价, 明白自己成功的地方, 以及失败的地方, 并找出失败的原因, 发现不足及时完善。其次, 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三, 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学结束以后, 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 通过学生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教学, 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另外, 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 虚心学习, 不断成长。

四、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积极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把这一新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地理教学中, 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手段, 首先, 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逐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际课堂上, 很多教师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也不注重启发和引导。试想, 若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 学生的思考会有深度吗?学生能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吗?学生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 匆忙间的只言片语看似课堂气氛活跃, 实际上又绕进了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中去。其次,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促的关系, 学生能畅所欲言,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敢于提出和其他学生和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想法, 加强和学生交流合作, 尊重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氛围中, 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改革大的背景下, 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树立良好的新课程标准意识, 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大胆开拓创新,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积极参加各项课程改革和科研活动,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营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立体空间, 让学生享受轻松、愉快的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提升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程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前的地理教学非常注重师生交往和师生的共同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学地理教学, 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呢?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观念,课堂反思

参考文献

[1]廖宗盛.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1 (4) .

[2]刘兰芳, 田亚平, 邓美容.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

[3]李艳之.新课标视野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4 (4) .

地理课程标准 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在《中地参》第3期已全文刊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部制订的第一部全国性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它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阶段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新世纪地理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并已产生重大影响。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根据课标编写的地理实验教科书,从秋季上学期起已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一年级试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部计划20秋季新学年开始,将新课程、新教科书实验规模扩大到全国小学及初中起始年级学生数的10%~15%。此后逐年上升,秋季的新学年起始的小学及初中年级新生,原则上全部实施新课程,现有教学大纲最终将被新课标所取代。

?在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阶段,地理课程如何适应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要求,从课程理念、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和优化,并形成创新特色,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初中地理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将地理知识作为学习过程的载体,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内容标准”,即课标中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对教学内容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它作为初中地理课标的主体部分,与现行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样,都具有规范课程内容的功能。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领会课标在课程内容、要求等方面形成的创新特色,以加深对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理解。

?一、内容选择更精简,有利于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新中国颁布的教学大纲,反映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发展和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内容选择以自然地理为主,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承,轻技能和科学观念培养等倾向。80年代以后,课程内容的总体特点是知识量逐渐精简,难度逐步降低;人文地理不断加强,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经济、文化、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初中地理课标要适应普及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标”,以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从课标制订的宏观层面看,内容选择宜少而精,应突出重点和关键性问题,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相适应。

?首先,初中地理课标在内容选择中删减了一部分较难的内容。例如,地轴倾斜的地球运动引起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的形成以及时区换算、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内容,往往是制约地理学习的“瓶颈”,并导致不少学生因此而丧失学地理的兴趣。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内容标准”已基本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和抽象的学科理论。

?其次,不强求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的完备性。内容过于庞杂,课时矛盾突出,是长期困扰初中地理教学的难题。以1978年颁发的地理大纲(试行草案)为例,世界地理内容包括“世界地理总论――各大洲(大洋)概述――大洲分区――国家(地区)”四个层次,除了要讲授七大洲、四大洋外,还须在大洲之下讲17个分区、52个国家(地区)。1990年地理教学大

地理课程标准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修订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6

“活动建议”作为《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中相对于地理教学大纲新增的内容,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重要理念的载体,也是改进地理传统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部分。“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活动建议”作为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是达到“标准”的重要指南。“活动建议”不仅是编写教材中活动部分的指导,而且还是各省各县编写校本与乡土教材的指向标。

“活动建议”体现出了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两条:(1)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2)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一、“活动建议”的分类

“活动建议”中列出79条建议,主要参考李家清教授对地理实践活动的分类,再结合各教学活动的定义,笔者归纳统计出以下类型(如表1所示)。

经过统计后发现,“活动建议”中地理调查类、地理专题研究类、地理宣传展览交流类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类的活动占比例较大。能在室内进行的活动如地理设计创作类、地理专题研究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类、地理游戏类、地理宣传展览交流类、地理教具制作与应用类和地理视听阅读与写作类等类型的活动占74%,占有绝大比例。而地理野外考察类、地理调查类、地理观测类等室外活动类型占26%,比例较小。且每种类型再细分下去就会发现其中各细分类型的活动比例不均,有些单一,比如地理观测类中都是天文观测。

二、对“活动建议”的修订建议

1.增加地理观测类活动的类型

对于地理观测类活动,4条有关地理观测的“活动建议”的内容都是天文观测,笔者认为有必要增添类型,应加入有关气象观测和经纬度观测的活动。例如:“建有气象站或者地理园的学校,在学习有关气象的内容如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时,可以组织学生对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云等有关天气的要素的观测。”

2.通过参考大学相关地理专业的实习策划书,提高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可操作性

对于地理野外考察类活动,以下为“活动建议”中所举例子的代表:“有条件的学校,可对水井进行定点、定时观测,记录水位、水色等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主要原因;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测。”可以看出所举例子中第一条比第二条的建议要具体些,第二条常会因太笼统而被忽略,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此类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建议可以参考大学相关地理专业的地理野外考察的实习策划书,对于这类给学生感受强烈的地理实践活动,应当举出一些实例代表给一线地理教师,来增强其可操作性。

“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检测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笔者认为这条“活动建议”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方面考虑得不太周全,既然是自然灾害,要学生去监测要考虑可行性的问题,学生进行这类活动时,如若发生事故,教师是负责不起的。

3.增大地理室内实验的比例

79条活动建议中只有1条是关于地理室内实验类活动的,而地理实验在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和事物的观察与体验、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都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并且比起地理野外考察来说可操作性大幅度提高,所占用的课时也相对来说少得多。所以,针对地理室内实验的活动建议应再提出一些,如:“模拟大自然中沉积物的分选;验证太阳光的直射、斜射与气温高低变化的关系。”此类实验笔者认为应借鉴理科如物理学科,也应出一个实验手册来给教师进行此类地理实验提供参考,既可以节省教师的精力,也可以使地理实验更具规范性。

4.增加竞赛类活动的类型,增加其生活实用性

关于地理竞赛类活动,4条有关竞赛的活动建议都是辩论赛或者演讲赛的形式,笔者认为,应该多增加有关于地理生活技能的竞赛,如:“计划到某地旅游,请尽可能选择出你认为经济实惠或便捷的路线。”

5.减少关于文本教具的制作活动,增加制作模型与标本采集

对于地理教具制作与应用类活动,通过进一步分类后发现,这类教具制作活动缺少地理模型制作或者是标本采集的活动,可以适当增加类型,减少关于文本教具的制作活动。

综合以上对“活动建议”的分类,笔者发现,“活动建议”中的活动类型繁多,且每种活动类型都有典型的代表,但是在各个细化的类型上分布的均匀性有待加强。“生活化的地理”是我们地理课程改革的主题,而地理活动是使得学生的地理生活技能等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对“活动建议”一内容的修订也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中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篇7

一、中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概况

我国早在1912年, 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就已经明确提出课程标准一词, 这是我国课程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课程标准。随后的一段时间里, 我国教育界一直沿用“课程标准”这一词汇, 直到1952年, 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 将课程标准总纲改为课程计划, 各科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20世纪90年代,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 人们开始重新提及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也再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视野。1991年, 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计划指出, 我国要在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 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2001年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 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目标, 它具有法定的性质。

1992年,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就提出要制订国家教育标准, 即国家课程标准的设想并作了相关规定, 并详细划分了初、高中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时以联邦 (中央) 国家权力和管理机构为代表, 对俄罗斯联邦在其职权范围内制订国家教育标准, 以确定基础教育大纲内容的最低限度、受教育负担的最高限度以及对毕业生水平的要求。但有关国家教育标准的制订一直没有启动, 直到1994年国家又专门颁布了直接针对国家教育标准的课程法规《普通基础教育国家教育标准法》 (草案) 以及2001年的修订草案。在这个法律中进一步规定:“国家教育标准评定普通基础教育质量状况的数据体系, 它体现社会的意志, 并考虑到个人和教育系统可以达到的国家教育标准的可能性”;“国家教育标准是俄罗斯联邦唯一的标准法规, 它规定各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大纲必修内容的最低限度、学生最大学习负担量、对已掌握该教育大纲的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就是说, 俄罗斯将在联邦法律的水平上保障学生获取知识的标准。

二、中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比较

1. 俄罗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在2004年俄罗斯联邦颁布的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对普通教育完全中学阶段的学生实施标准化教育, 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个阶段, 其中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两个水平:基础水平和专业水平。每种类型的课程标准都被分成了三大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毕业生水平要求。

俄罗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Рабочаяпрограммапогеографии6-8класс) 分为:发展知识 (освоениезнаний) 、掌握技能 (овладениеумениями) 、智育 (развитие) 、修养 (воспитание) , 以及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способностииготовности) 这几个部分。发展知识部分要求: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 自然地理的性质特征, 不同地区的居民和经济;俄罗斯在地域上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保护环境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途径。掌握技能部分要求:能找到目标区;利用国际间交流的“语言”———地图、统计资料、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以找到、说明和解释不同地理数据;应用地理知识解释和评估各种现象和过程。智育部分要求:认知兴趣、智力和创造能力在观察周围环境, 解决地理问题, 独自获得新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修养部分要求:对自己家乡、地区、国家的热爱;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尊重环境, 生态文化。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部分要求:在日常生活中, 要保护周围的环境, 应有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的区域应改善居住环境;独立评价一个生活领域的环境质量。

2. 我国初中地理课程目标

2001年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 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目标, 它具有法定的性质。

三、结论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 两国的课程标准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的地方。两国课程标准都强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比较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同方面也比较明显:

1. 俄罗斯重视地理思维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相对我国的三维目标, 俄罗斯将“智育”目标和“应用”目标单独列出, 体现了俄罗斯对地理学科智力价值和地理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视。如“智育”目标, 要求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地理认知兴趣、智力和创造能力。其次, 从课程目标具体内容看, 俄罗斯的要求更高, 也蕴含着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知识”目标中, 俄罗斯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 还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其性质特征。在“技能”目标中, 强调学生对地理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对地理知识的应用。

2. 俄罗斯课程目标具体体现俄罗斯的文化特色

从课程目标的整体特征看, 俄罗斯课程目标文化特色明显。从“知识”目标看, 俄罗斯课程目标将学生掌握“俄罗斯在地域上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作为重要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本国知识的同时, 能更深入了解本国的地理特色“地域上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从“技能”目标看, 俄罗斯强调培养学生利用国际交流的语言——地图、统计资料等对环境进行评估和解释, 强调地理学习的国际交流价值。从“修养”目标看, 强调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地区、国家的热爱, 与其它国家的相互理解。在“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目标中, 要求学生能保护生活的环境, 有社会责任感等。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 俄罗斯课程目标与本国国情结合比较紧密, 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摘要:俄罗斯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新的地理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俄罗斯本土性等特点, 它的这些优点对于我国新课改背景下全面修订地理课程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我国制定更加系统完整的地理标准, 本文试图对俄罗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进行解读并得出相关启示, 为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周盈科, 陈澄.俄罗斯地理课程设置[J].地理教学, 1999, (3) .

[3]АТЛАС.Физ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Начальный курс.6 класс (скомплектомконтурных карт) .-М.:Роскартография, 2002.

[4]ГЕОГРАФИЯ МАТЕРИКОВ И ОКЕАНОВ.7 кл.:Атлас.-М.:Дроф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ДИК, 2002.

地理课程标准 篇8

一、概况

《面向生活的地理:国家地理标准》第一版于1994年由美国地理学教育全国实施计划颁布,并于2012年出版经过修订的第二版。《标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地理视角、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并在这三个部分的共同作用和指导下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人。

2001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并与当今社会实际相结合对《标准(实验稿)》进行了系统地修订,于2011年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也于2003年颁布。

二、学科地位

1989年美国教育峰会上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明确指出地理为国家五大核心科目之一。而在中国,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地理都是一门副科,并且在高中甚至把本属于理科性质的地理划分为文科,其地位远不能跟语数外相提并论。但是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不分文理,地理学科终于可以回归自己的学科本位。不过,改革尚在进行时,随着考试方案的改革,地理学科的改革也亟待作出相应的对策。

三、体系编排

美国《标准》规定了K-12年级共三个阶段(即K-4年级、4-8年级、9-12年级)的任务和目标,分别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十八条标准。从结构上来看,美国《标准》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便编排,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接受和理解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中国《标准》从初中开始编制,分为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编排的结构大体一致,但是由于两个版本是分开编制的,难免出现知识或结构上的不合理。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同,很难说中美《标准》孰优孰劣,不过单从结构上来说,美国《标准》的确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四、课程理念及目标

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知识为个人服务,这一点从美国地理课程标准的题目《面向生活的地理:国家地理标准》就可以看出来,其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生活服务。而中国地理课程标准更主要的是培养公民的相关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观,具备基本的地理技能。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只是更强调的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以及“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五、课程内容设置

美国《标准》的设计是K—12年级为一体的,相互联系却又划分了阶段。在课程内容上的设置每个阶段都主要分为六个板块,分别为:空间术语中的世界、地区与区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环境与社会、地理的用途等。难度由浅入深,知识结构呈螺旋式上升,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理解起来更容易。中国《标准》分为两个阶段,即初中和高中。初中阶段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以及乡土地理。高中阶段则以系统地理为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从整体上来看,中美两国的《标准》都是由易到难,由现象到规律的设计。美国《标准》过渡更自然,而中国课程内容的设置则相对独立,从而导致内容上不可避免的重复。

六、课程实施

美国《标准》提出“doing geography”,需要从五个方面技能的获得来实现,一是提出地理问题;二是获取地理信息;三是组织地理信息;四是分析地理信息;最后回答地理问题。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技能都同等重要。因此,在课程实施方面,他们更偏向于对具体行为的阐述。同时学生在学习上大多数时间是在执行老师的布置任务,在长期实践的作用下他们会去思考,会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技能才由此获得。中国《标准》也有相对应的活动建议,但大多数活动由于课时等方面的制约无法得以实现。

七、启示

通过对中美两国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能够获得一些对我们当前背景下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考改革后地理课程对于学生的负担大大减小,更有利于地理课程实践取向的实现;②高考改革后,由于地理课程只参与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则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初中和高中地理进行统筹,学生不必为了最后的考试成绩而学习,而是出于由衷的兴趣而努力;③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不再只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分数的追求,而是通过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从而服务于其生活。

总之,进步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尚在进行时,通过比较才知道哪些弯路不能走,无需摸着石头过河,也能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摘要:高考改革全面推行在即,地理课程的改革也需紧跟步伐,而课程标准作为学科的纲领,其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更新及时则不至于课程改革滞后。本文将中美两国的地理课程标准进行简要比较,意在其中寻求不同且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高考改革,中美,地理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地理课程标准 篇9

为更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适应不断深化的素质教育, 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尚需完善的地方, 国家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进行了修订。修订稿已印发, 并在2012年秋执行。那么, 修订后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与原标准有何差异?教师又该如何把握这些差异?此类相关问题均值得我们探讨。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实验稿在整体结构框架上是相同的, 仍沿用四部分的结构, 各项目也与实验稿保持一致。但修订稿在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上有较大的修改。

一、前言的修订

1.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更加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培养方向, 明确提出“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也是修订稿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需求的结果。

2. 课程性质部分

课程性质部分修订稿作了较大的调整, 明确地指明了地理课程性质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 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特征, 在原来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三大特征。它立足地理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 强化了地理教育特有的德育价值和素质教育功能。

3. 课程理念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表述更加简洁, 把一些重复性的理念作了删减。删除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三大理念。

4. 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设计思路上, 初中学习中的四大内容没有变化。虽然修订稿仍然没有严格规定四大学习内容的顺序, 但修订稿提出“地球和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这种变化强调了地球和地图的基础性, 更加契合修订后注重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对教材编写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另外, 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对乡土地理也作了调整, 由过去的“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调整为“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 也可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这种变化更加符合课程标准注重“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二、课程目标的修订

对课程目标的修订整体差异不大, 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 以及为生活服务的课程定位体现得更加明显。如在知识和技能目标中, 修订后的标准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 还对学生技能的要求由较含混的“学会”改为明确的“掌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 在继续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 适应当前全球形势和我国自然灾害发展频繁这一国情, 增加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这一情感目标。

三、课程内容的修订

1. 内容标准的修订

对内容标准的修订更注重学生的操作性。

(1) 强调动态的学习, 降低学习难度。如实验稿的标准中关于人口和民族这部分内容, 标准是“说出我国人口数量”, 但该条标准在修订稿中删除了。这样学习更加灵活, 也能更好地处理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态学习观。

(2) 适应环境变化, 增强知识的“生活性”。如在天气的学习中,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修改为“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表述更加具体;在自然资源的学习中将过去的“运用实例, 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修改为“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另外, 为了适应全球环境的新特点, 使地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修订稿中增加了更多“生活性”的知识。如自然环境学习中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这条标准, 在乡土地理中也要求能“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的影响”。

2. 对活动建立的修订

(1) 活动建议部分采取活动类型指导和具体建议结合的方式。不同于实验稿中各学习内容后提供具体的活动建议, 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每部分学习内容之后的活动建议部分采取活动类型指导和具体建议结合的方式。如在海洋和陆地的学习中, 活动建议部分指出:“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此为活动类型指导。“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 模拟海底扩展、大陆漂移。”此为具体活动建议。这种宏观和具体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更具提示性, 广大一线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类型指导设计出更多的课堂、课外活动。

(2) 活动建议提供的具体活动时效性更强。如“围绕‘高速铁路建设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 “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 自拟题目, 撰写小论文”, 体现了当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些问题。

(3) 活动建议中的活动更能体现科技发展对学科的影响。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

3. 对说明部分的修订

为了照顾到各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说明部分对哪些内容为选学作了明确说明。世界地理中的南、北极地区, 中国地理部分的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列为选学区域, 乡土地理由过去的必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同时降低了世界地理中地区学习的最低数量, 由5个减为4个。此外, 在乡土地理中提倡各学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 (乡、镇以下) 的校本课程, 充分体现了标准中“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四、实施建议的修订

1. 教学建议部分

实施建议仍采用原来的编写结构, 但各种建议更细致化, 可操作性更强。它更加强调了教师教学的重要性, 用举例的方式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可以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经纬网内容的学习, 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类似‘设计出行路线’进行救援的任务”。

2. 评价建议部分

评价建议部分修改较大, 在进一步细化对三大课程目标评价要点指导的同时, 更是将当前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单列出来, 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众多可参考的具体评价方法。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建议部分还增加了“评价的实施”和“评价结果的解释”两大内容, 指导性更强。

3. 教材编写部分

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更加强调教材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提出要“充分考虑地理教科书的地区适应性”这部分更好地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增加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 “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两条建议, 并增加了对中学必备教学用具的要求。这些时代特色更加明显。

五、解析修订版地理课程标准

1. 突出学科特点

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和人文的基础学科,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决定了地理是中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 而要想学好地理, 实践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修订后的标准在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地理特色。强调了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作用, 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性, 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2. 创新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 修订后的标准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成就, 如增加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把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 如开展高速铁路建设利弊的辩论, 说明人类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

3. 照顾地区差异

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改变了原来一刀切的方式, 规定既有必学内容, 也有选学内容。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内容, 也可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这些都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差异性, 能较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4. 紧密联系生活

由于初中地理在基础教育中目前仍处于“副科”的地位, 所以学校、老师、学生对地理的关注较少,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修订后的标准更加强调地理的“生活性”。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地理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主科为升学, 副科为生活”, 虽然有点偏颇, 但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是有益的探索。同时, 这也更加符合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这一定位。

5. 利于教师潜力挖掘

在实验稿的实行过程中, 就有一线教师提出标准的活动建议较少。针对这一问题, 修订后的标准在给出更多时代气息浓厚的活动建议的同时, 还提供了可进行的活动类型。这种方式能给一线教师更多的启示, 广大一线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适合当地的地理活动, 可将专家的指导和一线教师的经验相结合, 充分挖掘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潜力,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澄, 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版) .http://www.eol.cn/zt/201202/xinkebiao/

地理课程标准 篇10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地理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及存在意义, 且更贴近生活和现实, 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确实有用, 更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也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生具有具体、形象、感性成分居多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加之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 开展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地理生活化教学完全有其现实可能性。

一、教学情景生活化,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足教材, 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 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易于接受和理解,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在讲解区位布局这个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南充的大型商场 (成都人民商场、盛华堂商场、新世纪商场等) 的区位, 并找出它们布局的共同点。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学生平日经常光顾的地方, 对其周边环境也很了解, 所以思考起来兴致非常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得出结论:都位于南充市中心主干道的十字路口。因为这个地方交通便利, 来来往往的人流量很大, 市场需求量很大。这样学 (本章、本册书) 讲了什么内容, 包含哪些线索, 各章各节分别隶属于哪些线索, 等等。例如在讲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之前, 我把具体内容进行了重组, 分别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 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并介绍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分析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由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通过这样的宏观介绍, 学生大致掌握了近现代史的线索。通过学习, 学生就能较容易地系统掌握知识了。

在分层次方面, 讲完近现代史上册内容后, 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请问在遭受列强侵略过程中, 中国人民是怎样抗争的?”学生听到这个问题, 感觉无从下手, 不知道该从何答起。于是我提醒学生从阶级和阶层角度来分析, 在启发和引导下, 学生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几个方面归纳总结, 了解和熟悉了上册的基本内容。通过上述步骤, 学生既可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又可从微观上掌握具体知识, 这对于初三未开历史课, 或即便开了历史课但仍然不重视历史课学习的学生克服思维的无序性和培养对教材的整体感知及整体思维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生对区位布局中的市场最优原则就能理解得很透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来导入教学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也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愉快。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关键, 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碰撞, 才会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教师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 这些知识点很重要, 那些知识点很有用, 但学生根本不在意, 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了。因此, 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并适时将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换言之就是将生活融入教学过程中, 让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 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 了解地理, 掌握地理。如在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刚开学的时候19点30分上晚自习, 天还大亮, 而现在18点30分上晚自习, 天已经暗下来了?通过身边的实际生活现象, 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身边的现象与教材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了一起, 真实自然, 学生记忆深刻, 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借助生活经验, 进行“生活化”的技能训练

地理基本技能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种能力,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而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的“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 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训练材料尽可能来源于生活, 用生活经验来突破训练内容。例如将学生带到野外, 进行实地考察, 辨识什么是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并理解这些山体各部位等高线在图上的走向。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记忆深刻, 基本上能够运用自如。

四、挖掘乡土地理资源, 巩固所学知识

家乡的地形、土壤、资源、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

(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做到这点, 老师必须杜绝“一言堂”, 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 允许学生发言, 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有时候老师甚至需要故意犯错, 激发学生纠错的习惯。师生平等对话, 老师不要不放心, 认为每个知识都必须亲自讲过才放心, 要大胆发动学生,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平等交流。“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生灵光”, 让参与与对话成为课堂上师生的重要链接, 目的是在师生、生生交流切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们由原来只听、只看, 变成去寻、去学、去钻,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长期坚持,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一定能够得到激发。

上述四个方面对解决学生学习历史的问题并非孤立, 而是紧密联系的。要彻底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因此, 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那种希望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十分有害的。希望在课改的大背景下, 所有学生都能够变得爱学历史, 也希望历史强大的教育功能能够发挥出来。

大胆改变条件, 巧解物理问题

朱述钧

(徐州市第二中学, 江苏徐州

审题过程是做物理题目的第一步,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都会注重培养学生准确审题的能力。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 在审题时也能做到准确梳理已知条件, 由已知条件找到突破口, 深入解题。但是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些题目, 即使已知条件梳理得很准确, 物理过程也分析得很清晰, 运用的解题公式也没有问题, 但入手去解题时, 会发现解题过程很复杂、很繁琐, 甚至走入死胡同。这时建议大家应该停止继续“硬啃”, 而是要重新考虑题意, 既然原有的已知条件都已分析清楚, 并且充分利用, 却并不能顺利地完成求解, 或是花费了很大精力才能完成, 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可以跳出原有的惯性思维, 大胆地去改变题目给出部分的条件, 也许就能找到一条解题的捷径。我们来看这样的一道题目。

例1.如图1所示, 一物体从斜面上高为h处的A点由静止滑下, 滑至斜面底端B时, 因与水平面碰撞仅保留了水平分速度而进入水平轨道, 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在C点, 测得A、C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x, 设物体与斜面、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则 ()

根据已知条件, 这道题正常的解题过程为:

等都应该纳入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乡土地理了解家乡的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等情况, 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 这就将“生活化的地理”落到了实处, 也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运用书本上学习的知识来诠释家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工业区的布局时, 可以通过分析南充市高坪航空港工业集中区的区位来巩固该部分知识。学生通过挖掘乡土地理知识可以得出航空港工业集中区的区位特点:环境优美, 处于城市的下风向;境内水系发达, 水资源充足;周边区域自然资源丰富, 有全国最大天然气田普光气田, 全国最大石油天然气共生型气田龙岗一号, 全国最大的天然苎麻基地, 西部最大的优质丝绸加工及出口基地等;地理位置优越, 工业区东南侧为成南高速公路和城市绕城高速, 北部有南充市机场, 基础设施完善。这样, 学生对工业区的区位影响因素便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到的“影响因素”是取自生活的, 必然也能用于生活, 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五、多种渠道渗透“生活化”的地理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生活渠道学习地理知识, 比如订阅与地理相关的报纸杂志, 用好用活学校图书馆中的地理文献资料, 从网上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 观看电视上与地理有关的节目、栏目等。

解析:设斜面倾角为θ, 斜面底边长为x1, B、C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x2, 如图2。物体到达B点的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

碰撞后只保留水平分速度vx

在BC间减速运动, 到C点速度减为0, 根据动能定理:

将 (1) 式代入 (2) , 整理得

故正确选项为B。

用这种解法虽然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但是过程较为繁琐, 运算量也较大, 对于一道选择题而言, 耗时较多, 尤其是在考试时, 会影响答卷的速度。

地理生活化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它关注教学的情境、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 是让人学会生活。生活需要创造, 因而教育也需要学以致用, 超越现实。总之, 地理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地理教学源于生活, 以生活世界为依托, 又高于生活, 以超越现实生活为旨归。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地理生活化教学, 能够弥补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的不足, 消除两者严重脱离所造成的恶果, 优化教学过程, 实现真正的发展。

摘要: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突破课堂教学空间, 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 使“地理教育回归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进行“生活化”的技能训练, 挖掘乡土地理资源, 多渠道渗透“生活化”的地理知识都是进行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庄作齐.论地理教学生活化[J].宁波大学学报, 2004, (3) .

[2]陈丽萍.浅谈生活化教学.广西社会科学, 2003, (2) .

[3]施志锦.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成才之路, 2009, (13) .

[4]李忠.浅谈地理教学的生活化[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3) .

[5]李成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 (6) .

地理课程标准 篇11

一、新中国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的颁布

——第一阶段:1949—1956年的兴旺时期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这种三分法在1956年的大纲中已有雏形。

知识方面,1956年大纲中沿用的是1948年提出的“地理知识”的概念,表述为:“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能力方面,大纲“说明”部分中首次提出“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以及“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许多有实践意义的技能和熟练技巧”,这些技能和技巧涉及地图、地理测量仪器、地理图表的使用以及地理观察。

情感方面,这部大纲的德育目标是新中国地理教育中德育发展的基础。以这部大纲为起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发展步入“起步阶段”。但是,这部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表现出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的特点,而且这一阶段也是比较教条地全面学习苏联的阶段。

二、1963年大纲与逐渐萎缩的地理课程

——第二阶段:1957—1976年的萎缩时期

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是根据1958年国家颁布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以及在这个教育方针推动下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所取得的一些新鲜经验而制订的。

地理知识方面,1963年大纲第一次使用“地理基础知识”这个高度概括的词汇。在1948年以前的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地理知识学习的目标一直是与情感教育的目标混在一起表述的。从1948年的课程标准开始,把地理知识学习作为第一条目标的做法,至今没有改变过。

技能要求方面,在1956年大纲首次提出技能之后,1963年的地理教学大纲中,正式把“掌握运用地图等基本技能”列为地理教学目的之一。以后40多年中作为我国大陆中学地理教学基础的“双基”的提法和地理课程目标“三分法”就是在那个时候确立的。

思想教育方面。196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改变了原来用纯粹“政治”目标替代德育目标的倾向,强调了“地理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同时,1963年大纲突出了“人类中心论”的观点。

总体来说,1963年大纲的教学目的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较之1956年大纲要明确和具体得多,教师比较容易领会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仍然有偏高的倾向,如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就很难通过地理教学来实现,而培养学生“战胜自然”的雄心又显然有出脱离当前人类掌握科学技术的水平与能力,缺乏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思想。

三、新大纲的颁布与地理课程的复苏

——第三阶段:1977—1986年的恢复时期

1986年大纲不仅强调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要求,从而使中学地理教学的三项职能趋于完善,这较之1978年及其以前的大纲可说是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大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也较1978年大纲更加全面和明确,教学目的中的德育目标一改过去空洞、笼统、拔高、脱离实际的现象,体现了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德育目标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为德育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1986年《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显地体现出新思想,与之前相比,其德育目标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明确提出了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②贯彻了“三个面向”的原则;③利用乡土地理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④德育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

四、九十年代地理课程发展与新大纲

——第四阶段:1987—2000年的稳定时期

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试用)本着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寓德育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的精神,对思想教育的内容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充实和提高。以往地理教学大纲一般都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1992年大纲中不再提出关于国际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要求,而是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思想”。另外,在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的教育。同时,这一大纲实现了目标分层,即大纲中规定的对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属于识记层次的部分,有的要求知道,有的要求记住;对于地理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对于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大纲中用“了解”、“认识”、“懂得”、“受到”、“树立”等不同的词汇,来表述其要求的不同层次。

五、新程课改革——第五阶段

1,教学大纲的“双基”和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识与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增强地理能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3)地理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更具体、明确。如“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四条,第一条目标涉及的内容,偏重自然地理。第二条目标涉及的内容,侧重人文地理。第三条目标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第四条目标涉及地理技能。而地理教学大纲则没有进一步细化到具体,许多内容让教师无法把握。

2,教学大纲的“能力”和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共同点都是重视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关键目标。掌握“过程与方法”,能更好地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促进作用。

(3)地理教学大纲对“能力”的要求阐述比较概括,而课程标准则更加具体、细化地描述。地理课程标准还更加突出了地理信息的整理、分析、运用等。地理课程标准不仅重视学生最终获得的地理技能,而且还强调能力的培养过程。

3,教学大纲的“德育”和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地理教学大纲的“德育”和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关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后,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

地理课程标准 篇1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 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科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人才。正如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认可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的:“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须。”地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由地理学科教学的特性决定, 地理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地理内容为中介, 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主要途径, 辅以地理研究性学习和各种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这也是贯彻“两全”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地理教学绝不等于单纯的地理智育, 而是德智体美劳心为一体的教育渠道, 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探讨素质教育各要素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一) 地理教学与德育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体体现在: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 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地理学科作为落实“两史一情”教育的相关学科, 其德育内容主要有:

1.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教学中, 把爱国主义作为理想教育的起点, 把以培养爱国情感、振兴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小学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纲要》中也做了明确规定。地理教学中许多地理事实材料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诸如黄山、漓江等秀丽多姿的名山秀水, 象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典园林、故宫、长城等人文景观, 都能促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从认识家乡、认识祖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 特别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家乡的发展变化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并使之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 这种有血有肉的爱,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更能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达到很好效果。

2. 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 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一节有关地表形态变化内容说明了运动和变化规律;内外力作用内容通过内外力作用分析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通过地表形态在外力作用下缓慢改变, 最终产生质变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内容教育;通过板块理论形成和发展内容的介绍, 对学生进行否定之否定规律教育;再如通过“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 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通过贯穿地理教材始终的人地关系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普遍联系规律的教育。总之, 通过对地理教材的挖掘, 并将之融于地理教学之中, 从而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传输给学生,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 正确的人地观是品德素质典型表现。

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为了实现党和国家制定的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地理学科在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地理教学内容中一条贯穿在教材中的主线就是人地关系。教学中通过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内容的分析、讲解或参观家乡环境的变化, 如太湖、淮河等污染带来的影响,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估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明确任何轻视环境作用, 置环境对人类影响而不顾的个体或群体行为都会受到环境的惩罚, 使人类走向灭亡。这样可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提高学生的素质。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能使学生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 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二) 地理教学与智育

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起重要作用, 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1. 地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地理知识作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知识, 是形成学生智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识是智育的基础, 技能要以知识为指导, 而思维和能力也是结合知识来训练和培养的, 因而要特别重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 使学生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包括乡土地理) 的基础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首要任务, 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 学会地理观察, 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 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 地理是训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学科。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想像、观察、记忆等都离不开思维, 因此, 思维是智能素质的核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地理思维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本质联系在人脑中的概括和反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教学时, 指导学生将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或者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等人文因素, 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维, 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 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和死记硬背现象。地理知识内容极其丰富, 知识面极为广阔。教学时要指导学生从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去进行地理思维。地图是获取地理知识重要源泉, 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所以要指导学生读图并进行思维。在地理课上, 学生通过对各种地图的阅读、分析, 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在长期观察地图的基础上, 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相似性, 并进一步研究两岸的地质构造, 岩层和古生物的相似性创立的。

训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主要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地图、地理图表、地理实物和地理模型的观察以及实地考察等形成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通过对他们之间关系的分析,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工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环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分析, 揭示了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 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 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地理教学重视通过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和区域比较,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思维、想象、表达等能力。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绘制各种地图、统计表;制作简易的地理模型、标本, 进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 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三) 地理教学与美育

美育是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素材, 地图、画片、景观图、素描图、地理照片都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就是用美的地理事物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 引起学生的美感, 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 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感受, 情感上产生共鸣, 性情上得到陶冶。

地理对象中诸如昆仑、长江、黄山、漓江等自然界雄伟的山峰、幽深的峡谷、秀丽的河川、玲珑的怪石;姹紫嫣红的花草、光彩绚丽的朝霞、雪白晶莹的雾淞、五光十色的矿石、幻化迷离的彩虹;奔腾的江河、涨落有序的潮汐、飞泻的瀑布、变幻多姿的云彩等, 无不给学生以自然美、色彩美、动态美的享受。学生融化在大自然中, 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教师通过形象地描绘、看图片和录像, 讲解大自然野外考察和旅游活动等方法和途径, 开拓学生视野, 陶冶性情,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美育功能。

人地关系不仅是地理学核心, 更是审美教育的科学视角, 人地关系的发展是为了谋求和谐, 这就是美。地理教育不是美的地理事物的罗列, 而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用人地关系观点审视美的地理事物, 即给学生一双辨别美的眼睛, 一个创造美的观念。欣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荷兰的围海造田、中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等。

(四) 地理教学与身心健康

心理素质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一个健康的人要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以及适应社会和道德健康。社会的不断进步, 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竞争的日益加剧, 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 还要有强健的体魄, 还要有敏锐的思考力, 强烈的求知欲, 广泛的适应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要通过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 而地理无疑是培养学生这些良好心理品质的最好学科之一。

地理教学中通过介绍地理前辈们舍弃优越的物质生活、投身祖国建设怀抱的光辉范例, 为地理事业餐风露宿、进行各种考察活动等内容的传授,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志向;通过介绍登山健儿的事迹, 以及自己组织的野外考察、地学旅游等活动中艰辛的付出, 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及不怕挫折, 不畏艰险, 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同时也说明强健体魄, 良好的身体素质的重要性;通过地理学家们为地理科学事业执着追求和献身的精神 (如魏格纳、李四光等) 的学习,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格、乐观的情绪和心理调适能力。

地理教学中进行的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和专题研究等活动, 不仅使学生的眼耳口手同时得到锻炼,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还能使学生对周围的地理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野外考察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野外考察实践, 使学生感到乐趣, 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激发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在野外考察活动中, 通过他们之间的互相帮助,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品质, 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地理教学还常用社会调查等方法, 了解区域的特征, 使学生与社会广泛接触,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与应变能力。通过野外考察与实际操作, 使学生既经受锻炼, 增强体魄又动手动脑, 培养劳动技能, 养成劳动习惯, 树立劳动观点。同时, 通过学生自制地理教学模型、用具和地图等提高手工制作技能, 使劳动技术得到发展。

以上学生全面素质的各个方面又是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的特点, 是结合智育过程形成爱国主义信念、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意识。地理教学中的美育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欣赏, 在形成自觉爱国和环境保护意识的过程中, 产生认识的升华, 获得美感。而身心健康则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 身体和心理素质又彼此影响。身心素质既是进行德智美的基础和前提, 又有待于德智美的充实和提高, 这几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与该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不开的。作用越大, 地位越重要。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深层次的。因此, 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必然应是主角、主课、主渠道。

上一篇:弘扬文化下一篇:晶体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