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2024-06-26

课程标准(通用8篇)

课程标准 篇1

课程目标

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变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分目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观察、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加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践,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至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3.养成勤于观察、敏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

欣赏评书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势、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联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曾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综合探索: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势发表学习成果。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知的愉悦与成功感。

课程内容

造型表现内容说明 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造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表达观念、情感的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美术学习成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应用内容说明 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欣赏评述内容说明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领域应注意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综合探索内容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融美术各领域为一体、与其他学科一体、与社会联系。

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连接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活动。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2.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3.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气氛

4.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5.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7.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8.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二、评价建议: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2.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4.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课程标准 篇2

关键词:中学新课程标准,存在问题,培训建议

我国于2001年实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 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 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 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受当时对各课程的认识的局限性, 再加上十年多的实践证明, 当时的很多内容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需要。因此又形成了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作为新的课程标准, 各地纷纷组织教师积极学习, 以体会新课程理念并更好地把握新的课程标准, 尽快地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往的组织学习虽然为教师更好地把握课改精神起到了推动和指明了道路, 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结合本地中小学以往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及实施, 提出在2011版新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以使2011版新课程培训工作更顺利地开展, 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培训为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正确利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在以往的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集中培训的形式, 受训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培训知识, 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与理解停留在表面, 达不到课标指导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也缺乏跟踪指导, 从而使得新课程标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影响了课程标准的实施。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 培训前期准备, 解决好“学”的问题。

(1) 分层、分专业培训。

传统的培训模式对教师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首先建议在培训前期对辖区内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分专业组织培训一方面培训者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的新课程标准进行细致的分析、讨论。另一方面同专业教师在一起学习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 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享, 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另外, 所有教师的集中培训不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建议在培训中首先对各县区的代表进行培训, 然后由各县区对县区的学校的各科目的教学骨干进行培训, 再由骨干教师负责本学校本专业教师的培训学习。这样一来每次培训的人数下降, 更有利于受训者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整体提高。

(2) 带着问题培训。

在进行个人培训时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 “带着问题学习、研修”。在培训前先让每位受训者研读新课标, 对新旧课标进行对比研究, 找出新旧课表的异同点, 并根据理解在培训会议上进行发言, 对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问题进行交流总结, 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2. 培训过程解决好“用”的问题。

新课标的实施要落实到每位教师的具体教学工作中, 因此如何“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是培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培训工作。

(1) 新课标针对知识技能都做了哪些调整。

教师通过新课程的培训, 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用课标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 教师如何使用课标、如何适应课标变化、抓住课标特点都是在培训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新旧课标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变化?课程标准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影响?如何适应课程标准的改变?都是我们在培训中需要解决的。在培训中通过受训者的积极发言、探讨, 从而加深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 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宗旨, 以指导我们的具体教学工作。

(2) 如何利用课标取舍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目标。

新旧课标在内容上、要求上都做了相应的改变。这些改变怎么与我们的具体教学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新课标的方向?建议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受训者现场根据新课标进行教学设计, 然后进行集中展示, 大家对照新课标要求进行讨论分析, 找出新旧课标在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旧课标的变化、抓住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所有教师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中如何利用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我们在培训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建议在培训中集思广益, 根据受训者对新课标的理解, 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对一些自然学科,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充分体现自然学科的“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 实现分层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由于对新课标认识不够而存在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的做法。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作为基础教育、大众教育,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应该切实把握教学难度, 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启蒙性, 达到分层学习目标。

(5) 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增强评价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要通过各类考试来检验。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 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式, 使得对学生有一个更具体的、更准确的评价。通过培训解决教师的认识, 可以采取学校、家庭、教师、同学、小组互评也可以采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方式进行中和评价。

3. 做好培训后期的跟踪, 随时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培训者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 实时组织相应的研讨会, 多开展一些现场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类型的活动, 组织大家对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与困惑。

三、结语

新课程的培训最终要落实到受训者的实际教学工作中,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切实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来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不是通过几天的培训就能使受训者熟练掌握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不管是培训者还是受训者都要有长期学习与总结的意识, 培训者更应该时时关注受训者的实际教学过程, 长期的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行跟踪, 通过举行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等形式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从而帮助广大教师真正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并积极在教学中按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使得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课程标准 篇3

案例二:每到秋后,小伙伴们放学后,牵上牛,来到一块旷野,把牛一放,就分成二派,打起土仗来,那情景至今令人难忘,激烈、有趣。选位置、筑战壕,隐蔽、躲闪、投弹、奔跑,玩得不亦乐乎。满身是土也顾不上拍打。回家的路上,谈论谁打中谁,谁没被打中,有时争吵,面红耳赤,可第二天又玩在一起了。

案例三:小时候,大家都会制弓箭(用竹枝弯成)、手枪(用自行车的废链条)、弹弓、诱捕田鼠的工具(用竹筒做)、鐵环、打竹筒等玩具。

以上三个案例,引起我深深的思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进,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正在纵深发展。改革与发展是趋势,是必然结果,但改革的方向、性质、内容、方法等如何?细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课程解读》,我深深领会这次体育课程的改革有新的突破,在五十多年体育学科教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的变化。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在这四条基本理念背景下确立的三级目标体系,以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等新观念正在逐步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减少,与之形成对比的“启发式”“学导式”“快乐式”等方法正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转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之风已逐步形成。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转变

1.简化和改造传统的竞技运动教材。传统的教材大部分是按照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来设计的,并不是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认识能力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运动技术的传授、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成绩的获得,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因此,必须对传统教材进行简化和改造。剔除一些“难、繁、偏、旧”的学习内容,降低教材的要求。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占用许多时间的内容应予简化。一些系统教学的传统内容,如篮球教学,我们可以采用“破除系统化”的做法加以改造。从体验开始,让学生了解篮球对身体健康的好处,使之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

2.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根据现有的器材,结合学生实际和项目特点,打破常规,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做到一种器材多种用法。如跳绳既可用来做绳操,又可用于辅助立定跳远、行进间多级跳;既可用来拔河练习,又可用来安排接力游戏;既可打成各种绳结或绕成球状代替投掷物,又可利用绳子打结的特性教学生学习野外生存、自救的本领。单杠除了悬重与支撑外,还可以回环;除了发展上肢力量外,还可以发展灵敏性、平衡性(在单杠上行走)。手榴弹和实心球可以组合成简易的保龄球游戏。体操棒和小皮球可以当作垒球来打。跨栏的不同摆放可让学生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障碍练习。小体操垫可以练习背髋肌和腰腹肌,还可用来摆图形,练拳击。铁环不仅能滚,而且能掷,还能“飞”。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有报载:南京市的“报纸大王”卫红老师善于用报纸制作各类教具来上课。广东中山市的杨建民教师“突发奇想”,用操场上的50把扫帚上了一节生动、活跃、有趣的体育课。在庐山举行的一次教学展示活动中,有一位教师用青蛙来上“立定跳远”课。

课程资源的开发可极大地拓展现有的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促进学生人格和人性的健全发展。特别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引入教育领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因此,教师除了要不断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项目特点发动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一些废旧物、生活用品、生活设施、生产工具等制作简易的器材。本文开头的案例三,这些玩具其实是学生非常熟悉又非常喜欢的,制作简单、材料易找。类似的还有毽子、沙包、沙袋、陀螺、垫子、藤圈等。笔者在上一节投掷课时,课前提出了研究性课题:请你联系生活体验,尝试用4种以上不同投掷物和投掷方式进行投掷练习。上课时有的学生用硬纸板制成“飞盘”来扔;有的用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当手榴弹来投;有的用彩纸绕成各色各样的纸球进行抛接;更有趣的是两个同学别出心裁,用几块颜色各异的绸布做成袋子,用匙扣连在一起,下面吊一个小石块,向空中投掷,等它下落时,里面灌满了空气,饱胀的小绸袋变成五颜六色的降落伞,一时间把所有的同学都吸引了过去。我注意观察这两位学生的表情,他们内心充满快乐与自豪。

课程标准 篇4

第一部分 前言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专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之一。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是培养学生在有声语言创作方面高超艺术鉴赏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是在广播电视各类节目中以有声语言为主要工作手段进行节目传播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

播音员、主持人不仅是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任务,同时,由于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有声语言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使用现状对公众产生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在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播音专业人员所使用的语言往往被较为客观地认为是一个国家通用(标准)语言的具体体现等原因,因此,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不只是为了满足信息传播的实用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文化传承的历史和社会要求。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通过系统观摩不同时期有声语言创作的精品,培养学生在有声语言方面的艺术鉴赏力,从而使他们逐步获得对于有声语言创作的感知、理解和判断的能力。应该说,提高有声语言鉴赏力的途径并无固定模式,但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多接触有声语言方面的作品。“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经常处于一定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自然有助于创作能力的提高。第二,要通过鉴赏优秀作品,尤其是鉴赏精品作品来提高其在有声语言创作方面的鉴别能力。第三,也要提高多方面的修养。语言是活的,语言 1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也在社会生活中发展。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语言艺术的修养也不可能很高。在鉴赏作品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会深入理解一部作品的方法,掌握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如社会的和创作的背景、创作者的情况、创作意图、创作者的语言观、创作观和公众对作品的评论等等,从多方面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

2、是教会学生以专业创作者的眼光去评价有声语言创造性劳动的必要途径。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培养的“有声语言精品鉴赏”能力,不是让学生对有声语言作品进行低层次的一般观赏、评论,而是培养学生作为专业创作主体通过看、听、思考等形式对有声语言作品所蕴含的表层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获得对整体形式的把握和内在意蕴的领悟能力,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具有审美意味情绪的全过程。有声语言的表达本身是有创造性特征的,鉴赏本身也是创造,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活动。一个人的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尤其是对于声过难留、过时不候的有声语言,这方面鉴赏力的培养要经过审美心理准备(接受有声语言表达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概念),感受、理解(掌握鉴赏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听和看加深认识)和思想感情上的升华(激发欣赏者的创作冲动,成为理性的欣赏者和主动的创作者)三个阶段,构成有声语言鉴赏的完整的心理过程。

3、通过鉴赏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有声语言创造力的提升。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具有新闻性的特征,强调信息传播的准确、快捷、深刻,另一方面具有艺术性的特征,强调传播过程能给人美的享受。语言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处理也是一样,在强调满足新闻性的同时,也要突出创造性的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

4、也是建立学生节目意识,充分感知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良好渠道。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互动与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 2 参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教、学、做”的统一,以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给学生创造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营造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

2、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对学生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对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完成从初学者到胜任专业工作的“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让学生能在今后变动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不断学习,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课程多媒体课件的编辑与制作,具有清晰简明、系统严谨、重点突出、讲解直观等特点,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扩充教学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4、课程的设计思路。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课程本身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是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有关文件精神,加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职业能力、职业目标与要求为依据将课程教学单元化,突出了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的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分量与比重,使课程结构更具有职业针对性。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大课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观摩、讲评和课堂讨论,力求精讲多评,讲评结合,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评析作品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提高对有声语言作品的鉴赏能力与专业素质。

考核方式为笔试。到目前为止主要采用写鉴赏论文的形式,一方面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一方面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鉴别作品优劣的能力。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评价系统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得以强化,在日益丰富多样的播音主持创作形态中,学会科学地分析、评价播音主持的多样性创作,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他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课主要讲授和介绍播音与主持作品审美和鉴赏的原则、方法、标准、功能、规律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有选择性地介绍、观摩、点评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播音与主持作品和节目,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课程子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在有声语言创作方面高超艺术鉴赏力。

2、通过系统观摩不同时期有声语言创作的精品,培养学生在有声语言方面的艺术鉴赏力,从而使他们逐步获得对于有声语言创作的感知、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3、教会学生以专业创作者的眼光去评价有声语言创造性劳动。

4、通过鉴赏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有声语言创造力的提升。

5、建立学生节目意识,充分感知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大量接触有声语言方面的作品。经历处于一定的艺术氛围中,通过耳濡目染,从而内化为自身的创作能力。

2、经历优秀作品鉴赏的时间联系,尤其是鉴赏精品作品,来提高其在有声语言创作方面的鉴别能力。

3、经历深入理解一部作品的实践方法,开阔自身的创作视野。

4(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优秀播音与主持作品的精髓所在,激发和保持对播音与主持节目创作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模仿优秀播音主持人的习惯。

2、增强竞争意识,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教学要求

(1)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有一定的专业准备,即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掌握有声语言鉴赏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类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方法;

(3)本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与评介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评议相结合,教学需要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结合,需要一定的音像设备保证。

二、课程框架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的教学内容目前只包括两方面基本部分;一是有声语言鉴赏的一般原理,二是有声语言鉴赏实践。具体包括一下几个学习单元:

1、有声语言创作的特征与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对象。(4课时)

2、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任务与意义。(4课时)

3、有声语言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4课时)

4、有声语言作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4课时)

5、播音主持作品鉴赏的方法。(4课时)

6、新闻评论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4课时)

7、专题解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8、综艺娱乐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9、儿童青少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10、广告服务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11、电视谈话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12、直播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4课时)

二、学习单元内容标准

1、有声语言创作的特征与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对象。(4课时)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明确有声语言创作的特征,熟悉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对象。

⑵学习内容:

有声语言创作的特征;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对象。

2、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任务与意义。(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明确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任务与意义。⑵学习内容:

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任务;有声语言作品鉴赏的意义。

3、有声语言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有声语言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⑵学习内容:

有声语言艺术美的本质;有声语言艺术美的特征。

4、有声语言作品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有声语言作品的内容和美的形式。⑵学习内容:

有声语言作品内容美的要点;有声语言作品形式美的要点。

5、播音主持作品鉴赏的方法。(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播音主持作品鉴赏的方法。⑵学习内容:

播音主持作品鉴赏的方法。

6、新闻评论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新闻评论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新闻评论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7、专题解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专题解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专题解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8、综艺娱乐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综艺娱乐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综艺娱乐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9、儿童青少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儿童青少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

⑵学习内容:

鉴赏儿童青少年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10、广告服务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广告服务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广告服务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11、电视谈话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8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电视谈话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电视谈话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12、直播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鉴赏。(4课时)

⑴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鉴赏直播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和要点。⑵学习内容:

鉴赏直播类节目播音主持作品的方法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课程的教学法采用“3+2”组合式教学法,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课堂上只能用三分之一的教课时间观看节目录像,听评节目;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关键词”的形式揭示教学要点;最后用三分之一的时间组织学生就节目内容进行课堂讨论。

为了使教学进一步规范化,我把这三个“三分之一”归纳“3”个教学环节,即课上主要采用话题式进入主题、案例法呈现内容、讨论式讲授观点的三段式组合教学法。“2”个课后作业,即每次课程结束时指定一个具体节目和一篇具体评论文章两项内容供学生课外学习,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上检索的方式寻找相关信息,消化教学关键词,加深对节目的了解和认识。3+2”两个内外循 8 环的教学环节构成每一次完整的教学链。

本课程教学环节中的要点和难点问题就是典型案例的选取,这方面的难度非常大。在教学中,我摸索总结的对鉴赏案例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教学案例是为适应教学需要而选择的,其性质是用于教学,用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2、明确教学案例的特征。第一,要带问题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第二,案例的内容是特有的,是对说明这个教学观点有作用的。

3、突出教学案例的功能和作用,是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4、对历史案例的使用要有现实案例作为参照系,而对于当代节目的案例的选择则要体现前沿、前卫的特征。

5、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案例则选择具有相近、相关或相反关系的案例来替代,并对学生做出说明。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荐更多的节目内容让学生课下消化,从而养成学生课下听好节目、看好节目的好习惯。

7、尽量不和其他阶段的专业教学相冲突,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明确再丰富多样的节目样态都需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样态来呈现,语言功力的培养对于有声语言传播者至关重要。

二、评价考核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三、教案编写建议

教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 有效的资料,教案应具有科学性、9 适应性、前瞻性、特色和创新精神。实训教案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建议教材

王强.播音主持作品赏析.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适用.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8.

(二)教学参考书

[1] 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付程.播音创作观念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4] 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5] 徐光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6] 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第2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三)网络教学资源

充分开发案例材料和信息、网络资源,制作案例材料,开发多媒体课件等,供学生学习和实践。利用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扩充学生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四)图书馆资源

学院图书馆、系图书资料室、各系网络机房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这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智力资源

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上的智力资源,如邀请有关专家和行业人士为学生和教师讲课、汲取经验。

编制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编 写 人:邱硕

编制时间:2012年7月20日

审 核 人:

复 核 人:

体育课程标准(2011)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根据多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借鉴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了课程目标体系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提供明确的指导,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四级水平,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目标。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学有余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测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易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确立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各地区和学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

(五)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自我评价能力。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各方面的说明及目标如下。

(一)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运动参与的目标: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二)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本方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健康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方面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水平四(7~9年级)

一、运动参与 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学习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等。

【评价要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并进行自我评价。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学习目标: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如认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意义,对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等。【评价要点】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及价值,并相互评价课内和课外锻炼时的表现。

二、运动技能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学习目标1:简要分析体育比赛中的现象与问题。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简要分析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与问题。如简要分析奥运会、兴奋剂、球场暴力等事件与问题。【评价要点】对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与问题的认识。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写出关于举办奥运会意义的小文章。学习目标2: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基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评价要点】对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自我测定心率,并说出心率与运动强度和密度的关系。

(2)基本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与锻炼的能力。如根据体育学习或锻炼要求以及实际情况设置个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等。【评价要点】发现和解决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找出自制的锻炼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修改。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学习目标: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技术动作的正确性以及速度、远度或高度。【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掌握跳远的助跑、起跳等技术的程度。(2)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评价要点】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战术的熟练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运球、传球、投篮技术的运用情况,以及对传切配合等战术的熟练程度。

(3)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体操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器械体操、技巧、健美操、街舞、啦啦操、校园集体舞等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与组合动作。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身体姿态、节奏感、协调性、柔韧性、力量和表现力。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健美操、以单腿摆越成骑撑和后摆转体90°下为主的单杠组合动作、以分腿骑坐和支撑后摆挺身下为主的双杠组合动作等的质量。(4)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游泳或冰雪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在基本掌握并运用蛙泳或滑冰、滑雪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其他泳姿或有一定难度的滑冰、滑雪技术等。

【评价要点】对于所学不同泳姿或有一定难度的滑冰、滑雪技术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所学自由泳或者滑冰技术动作的质量。

(5)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武术类运动项目的1~2组技术动作组合。如基本掌握并运用9~10个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等。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武术套路的连贯性、力量及其运用能力。【评价方法举例】由教师或者体育骨干作为进攻方,观察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防身术的情况。

(6)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其他较复杂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竹竿舞、花样跳绳、抖空竹、踢花毽等项目的基本技术。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数量及运用情况。【评价方法举例】学生相互评价运用踢花毽技术进行课外锻炼的情况。

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学习目标1:提高安全运动的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具有较强的安全运动能力。如比较全面地掌握安全运动、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基本掌握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等。

【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注意安全以及帮助他人安全运动的行为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互相保护或帮助他人处理运动损伤的表现。

学习目标2:将安全运动的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安全行动的意识和能力。如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骑车以及特殊天气(如下雨、下雪、大雾等)条件下注意安全,懂得自然灾害(如地震等)或突发事件(如火灾等)发生时主动规避危险的知识和方法等。

【评价要点】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的行为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在横穿交通拥挤的街道等情况下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身体健康

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学习目标1: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如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懂得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学会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毒品等。【评价要点】对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说明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的关系,或说出2-3种有效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学习目标2:基本掌握卫生防病的知识和方法。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基本掌握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如知道乙型脑炎、肺结核、肝炎的预防方法,不歧视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不滥用镇静、催眠等成瘾性药物。

【评价要点】对所学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了解程度。【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或写出肺结核病或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学习目标3:基本掌握青春期保健知识。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遵循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规律,基本掌握保健知识和方法。如知道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学会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预防网络成瘾等。【评价要点】对青春期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说明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学习目标:在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如在球类运动中提高灵敏性等。

【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灵敏性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篮球运球突破时的灵敏性。

(2)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速度水平。如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中提高速度水平等。

【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速度水平。

【评价方法举例】测评学生30秒快速跳绳或踢毽子的次数。(3)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力量水平。如在体操类运动中提高力量水平等。

【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力量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完成单杠或双杠动作过程中所表现的力量水平。

(4)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心肺耐力。如在田径类运动中提高心肺耐力等。

【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心肺耐力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测试学生800米(女)、1000米(男)跑的成绩。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目标: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并果断作出决策。如在篮球比赛中,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等。

【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中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的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果断决策的事例。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学习目标: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并保持稳定情绪。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分析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如正确认识挫折的原因,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评价要点】应对挫折或失败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分析自己在乒乓球比赛失利时的情绪变化和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学习目标:树立集体荣誉感。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如在比赛中为了集体的最终胜利,愿意为同伴创造更好的进攻时机等。

【评价要点】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表现。【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谈谈个人目标服从集体目标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体育活动、比赛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如表现出公平、诚实、友爱、礼貌、尊重等行为。

【评价要点】平时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的道德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发生的较典型的违反道德行为,并相互评价体育活动中的道德表现。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在实施本标准的过程中,各地、各校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分别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参见附录1)。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问题,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

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体现学习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还应注意有所侧重。

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师应结合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目标是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为了更好地表示目标的层次性,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意义的行为动词。

3.目标难度适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

(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

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基础、身体特征、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重点,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

5.重视健康教育。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

(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应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

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见附录2中的案例

1、案例

2、案例3)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4.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5.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评价建议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标准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一)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本标准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在确定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目标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2.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以便改进教学。

3.发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

1.体能。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

2.知识与技能。主要根据本标准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评价指标,评价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等。

3.态度与参与。主要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以及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

4.情意与合作。主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情感表现、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等进行评价。

各地、各校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确定各水平学生不同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的权重分配。

(三)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本标准强调各校根据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学习评价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和可操作性,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通过学习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应主要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如等级制评价、分数评价等),对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指标应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如评语式评价等)。对水平一的学生应主要采用评语式评价;对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学生可以采用评语和等级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水平四的学生以等级制评价为主,结合评语式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1)。在对学生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以及期末测试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给出综合成绩,写出评语(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2),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最后,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进行班级汇总(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3),上交给学校教务处。

3.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本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建议教师将每学期结束时的测试结果、学生在该学期体育与健康学习各方面的进步幅度(即进步成绩=期末成绩-期初成绩),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录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评价指标(如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有效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四)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既要采用教师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努力发挥其他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有关人员的评价作用。

1.教师评价。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起主要作用。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须尽力做到全面和准确。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具体反馈以及改进与提高的建议。

2.学生评价。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小组内评价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提高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3.其他人员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需要得到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和鼓励。建议让班主任乃至家长等参与到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来,上述人员的评价可以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参考。

(五)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判断体育与健康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分析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体育与健康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尊与自信,提高体育与健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

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中考”等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以免影响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分为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和挂图、卡片、图片、音像资料等。教材具有帮助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帮助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等重要作用。本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水平一至水平四均要编写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参考书;水平一至水平三不编写教科书,水平四可编写1册教科书。根据本标准对健康教育教学的要求,相应健康教育的内容可编写在教师教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水平四)中。

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性

教科书编写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科书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2.科学性

教科书编写要以体育与健康的科学原理为基础,符合学生认知与运动能力发展的特点,遵循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律和具有逻辑性。教科书中的观点、引文、文字表述和数据等要正确无误,插图要清晰、准确。3.实用性

教科书编写应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科学锻炼的方法,强调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健康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使教科书的内容与实践课教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4.可读性

教科书编写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内容新颖有趣、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使教科书成为学生理解体育文化、健康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师益友。5.发展性

教科书编写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注意选取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长远影响的内容,引导学生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6.差异性

教科书编写在贯彻本标准精神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特点,体现独特的思路,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还应满足使用教科书地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需求。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开发体育与健康的校本课程,形成各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特色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应当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常、有效地实施。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班主任、活动课教师、校医、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其他课程教师、社会体育人才、社区医生和学生家长等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他们参与教学指导、教学评价、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督促学生参加校外体育锻炼等。

(二)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各地、各校应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规定配齐体育设施和器材。同时,还要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其他的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实施。

1.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场地和设施资源。学校既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的各种场地、设施等开展体育活动,如墙面、树林、食堂、较宽阔的走廊、空地等,也要利用社区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资源辅助教学。2.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可以一物多用,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小足球的球门等。3.妥善保养场地、设施和器材。学校要通过优化管理,加强对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维护与保养,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要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文化性等原则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所开发与利用的内容一定要与身体练习相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则不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校和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运动项目时,还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对某些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与此同时,注意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等内容资源。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可以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改造场地与器材等手段,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2.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健美操、攀岩、街舞、软式排球、软式橄榄球和软式足球等新兴运动项目。在注意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造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把追求时尚的项目转变成健康向上、参与性强、安全有益的教学内容。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应大力继承和发扬。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武术、舞狮、舞龙、踢毽子、抖空竹、竹竿舞、蒙古式摔跤、抢花炮、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补充和丰富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

(四)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附近的地形、地貌,根据当地气候和季节特点开展教学,例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适宜的水域进行游泳,利用郊野进行远足,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橇、滚雪球、打雪仗,利用山林开展定向运动和登山运动,利用沙地进行沙滩排球和足球等。教师还可利用季节特点进行教学活动,例如,春季组织春游活动,夏季开展游泳活动,秋季组织登山和越野跑,冬季开展滑冰和滑雪等。

(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渠道地获取体育与健康的有关信息,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健康知识和素养,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六)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标准 篇6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坚持如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二、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着重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 的融合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专题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所有五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时间,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三、四学期或以后。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或以后开设。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涉及的其他内容,如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考虑到课程管理的原因,放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置;而通信技术等,考虑到设施设备条件等因素,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自行开发相应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特征,应使维持学生的持续经历,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两个短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同样,若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评析

按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2004年秋季即将实施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6大模块。与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相比,新课程标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课程目标体系力求有新意。原课程纲要中只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同时还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进行了具体表述。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然而,“过程与方法”本身,并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目标,最多只能是学习的途径、内容或要求。此外,从教学目标论的视角看,这只是将能力目标进行了分解,分解成“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方面。

2.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例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学科知识不再进行低水平重复,而是从用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又如,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趋向与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异,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零

起点”与“非同一终点”的教学要求。

3.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大量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要注意“任务”、“问题”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不要简单重复,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

和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费。

4.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新增部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5.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提升信息素养”、“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便是这种思想的凸显。6.课程地位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而原有的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将其作为“副课”。

7.内容表述方面,原课程纲要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内容的条目,新课程标准不仅列出了内容的条目,而且明确提出了学习应达到的程度(标准),以及例子、建议等。8.课程实施方面,改学时管理为学分管理(每1个学分相当于18个学时)。总学分为2+2+(X),即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其中必修模块2学分,科目(5个选修模块)内选

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同时要求,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9.课程评价方面,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10.教科书编写方面,强调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强调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指导。

11.新课程标准中还就教学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提出了建议。

12.存在的不足: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间存在“断层”现象。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尚未制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免成了“空中楼阁”,这就难免事实上还要从“零起点”去考虑问题。同时,“信息素养”一词宜改称“信息素质”,其理由在《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3日三版《e教育》发表的《“信息素质”与“信息素

养”辨析》一文中已有论述。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彭绍东 《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24日第3

课程标准 篇7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课程理念,审美,学科综合,文化多样性

中国音乐教育发展以音乐教育改革为历史节点而形成的脉络。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为标志, 并以课程为中介推进教学改革。201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再次发起。2012年3月, 教育部颁发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次课改推陈出新, 其中关于课程理念的解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是我们把握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总体而言, 本次课标新理念体现在“一个核心”“两个重点”。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置于课程理念的首位, 这一点与《实验稿》的观念完全一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课标理念一以贯之对审美理念的坚持, 突出体现了音乐课的“审美”学科教育属性。其实, 这一观念既是当代音乐学科价值的体现, 更是现代美育思想的继承。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出“美育 (即情育) 是也。”1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开拓者蔡元培先生鲜明主张美育应单独提出, 与德智体并列, 认为“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二位先贤的教育观念一直深刻的影响着中国音乐教育思想。上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审美教育思想传入中国, 其审美体验的音乐教育观念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 可以说,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将音乐审美视为课程核心理念。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当下音乐课标中的音乐审美理念是近现代美育思想和当代审美音乐教育观念结合的时代产物, 审美音乐教育理念的确立既是一种历史的概括, 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时代需求。

二、关注学科综合

本次新课表提出:“关注学科综合”3, 较之《实验稿》的“提倡学科综合”4理念虽只有一词之差, 却态度转变显著。所谓学科综合, 是指在教学中避免单一学科内容, 注重学科交叉内容的教学模式, 是现代教育的趋势之一。音乐学科综合一般认为有三个层面的综合:1.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 譬如唱歌、器乐、欣赏、作曲等;2.音乐与姊妹艺术学科之间的综合, 譬如美术、舞蹈、戏剧, 乃至文学等;3.音乐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综合。此外, 还有一个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综合等。5

从学理层面来看, 学科综合是一种合理的教育观念。但在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即学科综合的标准模糊。正是由于在这方面存在误区, 导致改革实验阶段音乐教学存在音乐学科主体失位的情况, 亦即音乐课成了美术课、历史课等。本次课标提出关注学科综合, 并且强调“音乐课程的综合, 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6这一界定既为课程理念澄清了内涵, 也为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的标准。笔者认为音乐学科综合在在常态教学中都是存在的, 只是过去没有特别强调。实验阶段之所以出现音乐学科失位现象, 是课程理念自身强调所导致的结果。诚然, 音乐学科内部本身就是综合性质的, 演唱 (奏) 、识谱、乐理以及作曲等都是音乐学科的有机构成, 并为泾渭分明。课标过分强调反而导致了学科综合在实践教学中的走样。

三、文化理念的提倡

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 音乐课程需要关注“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文化理念有两层含义, 一是本民族文化, 二是世界多元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安尼·西格在《苏雅人为什么要唱歌》一书中指出, 苏雅人首先是为了他们文化的传承而唱歌。“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因为这些民族文化是历史上维系该民族生存的经验体系和民族智慧的结晶。”7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而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而言, 音乐教育具有保护民音乐文化安全的责任和使命。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来看, 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教育呈一体状态时, 其民族文化就容易延续。反之, 其民族和文化就容易解体。总之, 无论从历史的, 还是当代的角度, 音乐教育都必须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

多元文化是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趋势, 在后现代思潮引领下, 多元文化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管建华认为, “今天, 中国的音乐教育学不可能回避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教育学以及后现代学术的出现, …因此, 毫无疑问, 在全球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学也将开始它的学科转型, 从单一文化和单一学科的音乐教育学转向多元文化和多学科的音乐教育学。”8因此, 我们需要理解二者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应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体, 以理解多元文化为参照。新课标解读指出:“‘多元文化’, 指的是多种文化的并列关系, 同等的价值取向, 同等的地位, 无主次之分, 无轻重之别。‘文化多样性’虽然也有‘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含义, 但是, 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音乐基础上的多样性。” (9) 因此我们要明确, 民族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是一种共存又有别的教育关系。它是一种以民族文化为基点, 以多元文化为半径的音乐教育图景。

四、结语

从《实验稿》十条理念到现在的五条精神, 新音乐课标理念更精练了, 学科性更突出了, 教育观念更明确了, 教学理念更合理了。新课标理念在继承实验阶段的成果基础上修正了一些在在改革中存在的教学失误, 并通过课程理念进行强调。因此, 新课标理念是十年音乐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 是教改十年中出现的问题的积极回应, 是改革经验的阶段总结。

参考文献

[1].原载《教育世界》第56号<癸卯年十四期>。转摘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161-163, 转引自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纪年 (1840-2000)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第333-334页.

[2].高叔平.蔡元培全集 (第三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第3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第4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第4页.

[5].参见曹理对音乐教育协同融合原则的具体阐述, 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第88页.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75页.

[7].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10, 第4页.

[8].管建华.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J].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第8页.

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改革;体育教师;体育教材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体育(1~6)、体育与健康(7~12)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体育课程标准》)从而取代了使用多年的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标准无论是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一、对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经历了七次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以后的体育改革打下了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的体育课程中的以下问题也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如:课程观念的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教学方法单调薄弱,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运动成绩,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适应性不强等。课程观念上,突出表现学术性课程和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而对于学生生活教育的课程薄弱;课程内容强调对知识掌握,对于技能和情感等方面要求较少;知识则只强调记忆,较少强调应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整和也强调过少。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体育课程标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构建了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这是体育课程标准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课程标准在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拓展课程的学习领域、划分学习水平、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等方面改革力度大,有创新,特色鲜明,时代感强。教学建议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训方法的改革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体现了新的课程和教学观念。

二、对教材的影响

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体育教材应依据体育课程标准而编写。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赋予了体育教材新的理念,即体育教材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学挂图、幻灯以及多媒体电子教材等多种形式。另外,从新的体育课程视角来看,各种体育场地、器材和校内外体育资源,也与教材一样,都是可以广泛开发和利用的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可使之转化为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纲一本”或“一纲几本”的影响下,教材知识一本或几本,并且这些教材大多是围绕运动技术项目、发展身体素质或发展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等内容来编写的,过多地体现了竞技体育的思想和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规律;重视各门学科的学术性的经典内容,忽视知识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知识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课程标准”出台后,将改变“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一种教科书,教师按教科书教,学生按教科书学”的现象。同时,也将改变过去教科书内容陈旧、人文性缺乏和版本更替较慢等现象。“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限定教师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学习领域而不是科目,因此它不直接规范教材,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间接影响教学材料的编写。国家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自身资源和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从而使教材更具有适应性、易读性等。

关于“一纲多本”的理解。国家为了实现教材高质量和多样化,实行了“一纲多本”和严格的审批制度,教材经过严格的审查通过后方可在试验地区进行试验。“一纲多本”要求的是“多样化”,而不是“多本化”,也就是说不能造成多套教材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相同的体系、相似的内容、一样的风格)。“多样化”是指教材在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体现出不同的体系、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地区特色等。所以,“多样化”与“多本化”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影响

教育目标最终将由学习的结果进行表示,不能没有结果的学习,也不能学习没有结果。以前,“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达到的成果,各界人士也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评价学校整体教育效果。出现应试教育之后,学习成果的评价不可避免地由考试的成绩而定,当然成绩越高,教育就越有成效。教育变为精英教育、专业教育,由此使学校、教师和学生负担沉重。课程标准将对此种现象进行改观。因为课程标准规定是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这将保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这些最低标准是基础教育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和提高全民素质所必需的要求。这些要求将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和有创造性的发展。

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转变了体育学习评价的观念。

首先,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突出表现为过分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体育课程标准增加和完善了学习评价内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制度、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和评价的公平性。

其次,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程过分注重定量评价和终结评价,而《体育课程标准》不仅注意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多数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注意相对性评价。在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进行评价时,不太强调单纯的记忆,而是比较强调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再次,体育学习评价形式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形式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即教师对照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和打分,而《体育课程标准》倡导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时,既要有教师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的评定,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定,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评定。

四、对教师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解释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教育即教师活动本质就是传道受业,传授知识。在实施《体育课程标准》之前,体育教师的角色相对单一,实施《体育课程标准》之后,体育教师的角色和专业行为方式有了深刻变化。

首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地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在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上,应从唯一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转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上,从等同于一个从事运动技术教学的教练员,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从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教”或少教,是为了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

其次,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学方式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更加注重情境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再次,促使体育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与知识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领悟使教师专业面临巨大挑战,教师的领悟将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结果。当教师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的时候,教师职业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当教师是一个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才具备了不可替代性。单就运动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而言,专业的教练员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甚至一个稍有体育特长的人,就可以替代体育教师的工作。但是,就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以及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言,那就只有合格的体育教师才能胜任。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的独特作用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体育教师的职业才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此过程中,也就是教师职业的专门化的过程,要求体育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和拓展,不仅应具备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提高其教学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

[2]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2.

[3]何敏学,宋强.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114-115.

[4]杨丽娟.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改革[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1-3.

上一篇:小白兔的故事作文共下一篇:王见南小学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