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标准

2024-06-18

物理课程标准(精选10篇)

物理课程标准 篇1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武学斌

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新课标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全体同学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大幅度提高。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教学设计中这些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学生的各种见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也都采取给予正面积极评价的方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对科学探究的神秘畏惧心理,减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压力,增强了探究学习的信心。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这种探究式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实践表明,《学案》的使用非常奏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看成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创造性工作的话,那么制定新的教科书则是第二次创造性的工作,而教师依据新课标、按照新教科书实施教学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创造性的工作了。因此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就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行动研究法”是目前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以上是我在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中一点体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为了逐步完善自我我还要继续努力认真学习及时总结。

物理课程标准 篇2

课程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给教师的理解带来一些模糊性, 因为它的表达范围太过广阔, 因此, 一线的教师会对内容标准中的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在理解物理课程的目标方面, 有许多教师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 对教学目标的分解技术的本领比较弱, 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 根本不懂得一个行为目标可以分解成多少的要素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例如, 在网络上是我现成的教学目标, 而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据资料显示, 我国现在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编写得太过宽泛, 教师使用起来比较生疏, 难以抓住其中的要义。做好基于“上海市物理课程标准”的常态教学, 不仅是物理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同样也是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既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需要兼顾我国的课程标准, 以便使得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之后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 上海的教师提倡教学目标的简单化, 从简单的教学目标入手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到所要学习的知识。

2.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1) 教师在教学中要由简到难“优化教材”。比如, 在上海版的物理教材中有这样的一节课中介绍了“运动和力”。它是这样来安排课程结构的: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力、重力、力的合成、二力平衡、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教材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 先学习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力的定义之后再学习力的大小和方向, 而是在实践认知中将物理的知识传输给了学生。

在认识力的过程中, 可以将认识分成四个方面, 一是需要学生简单的认识“机械运动、直线运动”;二是引进“力”的概念;三是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力的作用;四是通过归纳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得到巩固。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的井然有序, 学生在学习完一章之后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外一章, 章章递进, 让学生在心中建立一张巨大的学习网络结构图。学生在学习完整本书之后再次测验教学效果, 是非常有效的。

(2) 观察实验为基础, 关注物理探究的本质内涵。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 在实验中学习物理科学知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快乐中逐渐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有许多的困难需要解决, 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 难度相当的大。因此,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通过探究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教师可以以教室为地点, 通过观察窗外的物体为线索, 通过倒影成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之后, 慢慢掌握调节物体成像的要领, 在实践过程中明白和理解“成倒立放大像”的条件, 学生以这个为线索作为实验的数据, 最后再次动手实践验证实验是否成立。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而学习到本课的最核心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简单地重复规律, 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规律, 运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个性特长。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接受学习的新知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教材合理安排了综合探究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选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作为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物理知识, 还在快乐中接受了新的学习内容。

在上海的物理课程标准中, 专家们经过多次的探讨和研究, 将面向所有学生改成了学生在快乐中全面的发展。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 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在物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 希望教师能引导学生, 挖掘更多的教育因素教好学生。

摘要: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 物理课程标准非常的宽泛, 这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教学目标的过于模糊。本文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详细的地介绍了物理课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期为奋斗在教育岗位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启发。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0) .

浅谈物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标》特点

通过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认真研读认识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尽可能多的物理知识?是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是解尽可能多的物理题目?尽管这些并不构成当前基础物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却驱使教师、家长、学生们把物理教育的目的主要局限在以上三个方面。

《标准》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内容标准”所规定的是全体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标准》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感悟)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

新的一轮课改着重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举措是要变以“教”为中心教学模式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的内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呢?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反映了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层面、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

根据改革的需要,人为地将学习方式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①被动性。中国的孩子象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教育选择“服从”作为价值取向。②接受性。我们目前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学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不接受也得接受,学生没有主体性可言,结果学习情绪低落、抵触、厌学,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勉强为之。

③封闭性。我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或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气质,老师授课时,孩子们背挺得笔直,待老师提问时,孩子们如背圣经般地将老师期望的答案背了出来。孩子们做练习时鸦雀无声,十分安静,孩子与孩子之间一般不许有交流。更多的乖孩子为了迎合老师不敢也不会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老师的意志就代表了学生的意志,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

我们的精英教育模式,追求学业成绩突出,以同伴为竞争对手,暗暗较劲,以排名压倒对方为目标,各自封闭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缺乏合作精神,缺乏交往能力。

现代学习方法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它主要表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①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或强制。学习的内在需要(学习的动力)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学他感兴趣的东西时,学习效率才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如果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命、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一种真正的自我学习。学生只有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人类的理想,祖国的未来)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富有意义的学习。

②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学习的依赖性。

主动学习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学习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或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尽如此,每个学生同时也有一种独立学习的要求。教育的现实是,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包办代替、不给机会,依样画葫芦,不许有“标新立异”。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的情况非常普遍。

③独特性。人的智力呈现多元性(语言、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存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因此要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不要搞“一刀切”“一锅煮”,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现象,独特性也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④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性和意识,“实践出真知”,“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吃一口比讲一百遍的体会都要深刻,因此有的教育家提出“体验是最好的教学”,传统教学由于缺乏体验导致:学了数学不会理财和统计;学了物理不会换电灯泡;学了化学不会对付衣服上沾的油漆;学了生物五谷不分……

⑤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产生学习的根本的原动力就是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没有问题的学习,严格来说只是一种机械地训练。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新成就

《标准》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改进评价体系

《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主张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六、要求灵活

《标准》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比较明确具体,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无论在范围和层次要求上都比较宽泛。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为教材编写者编写出不同要求的教材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4

东宁县绥阳镇中学 陈忠成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我省全面展开。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它向教师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以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要和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此谈点心得体会。

一、对《物理课程标准》领会:

《物理课程标准》体现了物理学本质观。在内容标准部分增加许多社会需要、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理内容,增加许多与社会、生活、科技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物理的研究是物质世界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这种研究所采用的手段是实验,因为人类只有掌握了宇宙法则、物质世界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遵循规律办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一点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其价值定位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强调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发展应该包括的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隐含着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帮助教师树立“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观念进而加强对教材的优化整合。《物理课程标准》用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的课程理念进行全面设计,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物理、科技物理、人文物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对某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求是采取一系列主动式行为描述方式。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做到:

1、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学生,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学生以学习为主,这种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此次课程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2、转变教师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的促进者。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课堂上的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鼓励。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师生之间由于这种和睦、温暖的关系,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2)教师是教育的科研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3)教师是教学中的服务员。

教师要转变角色,由领导者变为服务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摆出教学过程领导者的姿态,课堂上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学习要达到怎样的程度等,主要由老师说了算,容不得学生商量。这样,难以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就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消极情绪埋下了种子。这将是课堂教学的最大转变,是教学的创新,由此会活跃课堂气氛,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导”,使自己由课堂教学过程的领导者转变为服务员。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目的改变为学习目标,把“为什么学”转变为“我学什么”,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它表现为引导学生以探究性的方式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过程的指引,帮助学生分析采用不 同程序、不同步骤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开展概念的教学时,为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提供现象发生的条件,为现象表现出规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等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的帮助指引,真正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服务作用。

(4)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以探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 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 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循于常规,学生自主参与,创造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积极提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具有综合功能。

通过探究创新过程,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了科学的方法,体验探究、创新成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兴趣,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5

物理组 罗晓洁

从教以来到,开始的教学依据教学大纲,后来依据新课程标准,至今居然已经有二十几个年头了。手里捧着物理新课程标准,在思考一个久远的问题,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老师在传播着什么?如何传播?这是一个永远需要思考的问题!只要教学生涯没有结束,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不能停止。

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有了新的体会。我认为教学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应该采用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老师不要替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旁观者。我认为我们现在进行的新课改下的双案导学,其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帮助者,老师起引导和引领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科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雪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

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武晓琳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作了新的修订,我经过从头到尾认真地学习体会到,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

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优点,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教育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由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

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除具备与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外还需了解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应该对学生加强STS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物理课程标准 篇7

人类社会步入20世纪以来, 现代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科学各个领域的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并且在各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交叉、渗透及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 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科学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1]科学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可以从宇宙进化的观点审视自然界的可能性, 并要求在其过程中综合运用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因此, 科学课程从分科走向综合成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2]

目前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共存分科形式和综合形式, 综合科学课程消除了学科之间的界限, 培养了学生以整体的眼光观察和思考自然的能力, 并提高了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科科学课程中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清晰, 逻辑性和系统性强。有研究表明, 以综合科学课程形式学习的学生在发散性思维和实验技能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欲望, 但在计算和规则运用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3]作为课程的中观结构,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分科科学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是否有差异呢?是不是由于课程标准的差异导致上述的学习结果呢?在本研究中, 我们通过对《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准 (2011年版) 》[4] (以下简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和《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1] (以下简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的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回答上述问题。

二、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点的统计

(一) 统计方法及统计量

本研究中对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理知识内容进行了难度的比较, 将难度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由于物理课程标准和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有所不同, 对两个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进行了统一。科学课程标准中将“认识”层次归入“理解”层次, 但这两个层次还是有区别的, 所以将认知性目标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和“应用”四个层次, 行为动词“说明”列入“理解”层次进行统计, 并对行为动词进行了如表1的赋值。

对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科学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求的物理知识点进行了广度和深度的统计。广度是物理知识点的个数, 深度代表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要求程度[5], 在本研究中深度值越大表明认知要求程度越高, 深度值 (D) 具体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上式中pi为第i个知识点层次的赋值, N为知识点总量。知识点以最小单位进行统计, 比如“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将分为“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认知性目标——认识层次) 和“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认知性目标———认识层次) 进行统计;又比如“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将分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体验性目标———经历层次) 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认知性目标———了解层次) 进行统计。

(二) 物理知识点统计结果及广度、深度的计算结果

三、统计结果的分析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知,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广度大于科学课程, 但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深度却小于科学课程, 这说明初中物理课程内容涉及到的面广, 要求学习的程度低。表3从各种学习目标类型具体分析了广度, 初中物理科学课程的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目标任务均比初中科学课程多。从各类知识所占比例可以看出,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中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所占比例高于科学课程。表4从各种学习层次具体分析了深度, 在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中A层次和B层次的学习任务比科学课程多, 而C层次和D层次的学习任务比科学课程少。从各种层次知识所占比例可以看出,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中C层次和D层次的内容所占比例低于科学课程。通过表3和表4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

四、结语

本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对2011年版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科学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求的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得出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广度大于科学课程, 深度小于科学课程的结果。从比较分析中我们得出,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中对技能性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要求明显高于科学课程, 而且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中体验性目标的经历、认同、内化三个层次的连贯性较好。因此, 笔者认为在实施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时, 有必要相互借鉴、补充, 努力做到突显课程的三维目标,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摘要:对2011年版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的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统计和计算, 从定量的角度比较了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内容的难度, 得出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广度大于科学课程, 深度小于科学课程的结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初中科学,课程内容,比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刘健智.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8) :54-57.

[3]刘江, 等.科学课程学习者与分科课程学习者在高中理科课程学习中的差异性分析[J].化学教育, 2007, (9) :37-40.

[4]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物理实验教学 篇8

一、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能力

高中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有很匮乏的感性知识和主观理解的片面性,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做一个实验,并辅助电教手段,那么,学生就会感到真实、形象,就会喜欢上物理课。而且演示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渗透学科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物理作为实验学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不光能演示实验,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亲手做实验来体会前人对未知领域的方法,或验证前人的科学结论。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误差的能力和归纳结论的能力。

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

有一篇文章写了这样一件事,在兼有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题,问:现在是九点一刻,再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重合?中国学生听后赶忙拿出纸和笔进行计算,而国外学生则不慌不忙地抬起手臂,将腕上手表的时针和分针调至重合,可想而知,中国学生费半天劲,结果还不一定正确,而国外学生的答案立刻就出来了。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学习习惯于理论的计算,而国外学生则善于实践;同时它进一步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历来只重视了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做事”的能力。检验人才水平的高低最终不是看“做题”的能力,而是看“做事”的能力。“做题”与“做事”对于人的锻炼是有很大差别的。前者是虚拟的,后者是真实的。“做事”不仅需要智力,还需要协调能力以及情感、毅力等各种因素,比“做题”需要的能力更全面。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我们目前的教学,演示实验由教师做,学生随堂实验少而又少,实验性习题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基本是有名无实;在国外的许多国家,自然科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实践活动上,他们几乎每节课都有实验,或者演示实验,由老师或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或者边讲学生边实验;还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看电影,或用微机模拟操作等;还开设参观课、观摩课、实践日;经常搞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找材料、制作各种模型。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自创实验,从事丰富多彩的小制作。并对其作品给以评定,给予表扬或奖励,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荣誉感,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造激情。

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创新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也只有创新人才,才是最受欢迎的人才。

三、实验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讲到底,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问题,就像装知识的“口袋”,又像学知识的“机器”。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和实践中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现成的实验,自己动脑去设计实验,动手去制作实验器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取长补短的优良品质,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总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将是一个很好突破口。

物理课程标准 篇9

通过这些天的学习,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一、我对新课程改革的领会:

(一)、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二)、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物理课程标准 篇10

贺海军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笔者经过学习和思考,以为只要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就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忠实贯彻。下面就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浅见。

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现代物理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物理学习的效率、进度和灵活应用程度有着最大的影响,思维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例1]一焦距为而小于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轴重合,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

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像将()。若将此透镜沿轴向右平移

A.一直向右移动

B.一直向左移动

C.先后左移,接着向右移动

D.先向右移,接着向左移动

很多人认为,上述情况下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将一直向左移动。理由是当透镜向右移动、物距在化时像将一直向左移动。其实,这个结构只有在平移,但依题意效果上却是使M在范围内变

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题中虽是透镜向右

范围内变化。

是像点向左或向右移动的转折点。所以在此过程中,像点应是先向左移,接着向右移动。这样,如果前面结论扩大到透镜移动的全过程,就会导致一系列错误。

必须强化学生关注物理规律和结论适用范围的意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通过典型实例讲解与练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规律和结论存在局限性,切勿随意扩大它们的适用范围。

注意: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真正掌握,关键在于解题过程中的反复琢磨和不断领悟,切忌停留在概念和规律本身的文字上下功夫。选择和设计典型例题和习题,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则学生物理思维深刻性自然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活化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人所共知,中学物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经过以下程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物理问题模型化);正确选择条件和规律;应用数学关系求解;验证所得结论。显而易见,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出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正如钱学森所说的“模型就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利用我们考察的机理,吸取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次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完成物理模型的建立,这才是最重要的,做不到这一点,后续动作无从谈起。

[例2]据报道,1992年7月,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一项卫星悬绳发电实验,取得了部分成功。航天飞机在地球赤道上空离地面约3000向发射一颗卫星,携带一根长20

处由东向西飞行,相对地面速度大约,从航天飞机上向地心方,电阻为的金属悬绳,使这根悬绳与地磁场垂直,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假定,且认为悬绳上各点的切割速度和航天飞机的速度相同,根据的感应电流,求: 这一范围内的地磁场是均匀的,磁感应强度为理论设计,通过电离层(由等离子体组成)的作用,悬绳可产生约

(1)金属悬绳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悬绳两端的电压;

(3)航天飞机经地球运行一周悬绳输出的电能(已知地球半径为6400)

本题情景新颖,刚开始一看似乎非常陌生,通过联想可以转化为学生所熟知的“发电机模型”。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悬绳产生的电动势为:化和守恒定律,悬绳输出电能等于外电路电功:非常熟悉的,这是一道典型的“起点高、落点低”的好题。

注意:物理题目题型繁多,千变万化,究竟用哪一种方法去解题呢?处理“生题”的关键是如何突破新情景,并能通过联想、类比等思维途径建立与新情景对应的物理模型。也就是把具体的物理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同时,在旧知识与物理模型之间架设桥梁,才能快速有效地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法。由此可见,“建模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滤掉多余和无谓信息的干扰,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搜索出有用信息,准确锁定开放性(不确定性)题目的合适目标,捕捉题目中描述的背景信息与物理知识原型的明确关系,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例3]图1为一测量灯泡发光强度的装置,计可在底座

是一个有刻度的底座,两端可装两个灯泡,中间带一标记线的光度;悬绳两端的电压即路端电压:

;根据能的转

。解答此题所需知识都是学生移动,通过观察可确定两边灯泡在光度计上的照度是否相同。已知照度与灯泡的发光强度成正比、与光度的灯泡和一个待测灯泡,分别置于底座两端。(1)怎样测定计到灯泡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有一发光强度为待测灯泡的发光强度?___________。(2)简单叙述一个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方_________________。

本题重要的是由题目提供的测量灯泡发光强度装置示意图,照度与灯泡发光强度成正比、与光度计到灯泡距离平方成反比等信息,得出照度。这个关系式。据此可知照度相等时就有,当然就可求得待测灯泡的发光强度

测定方法就出来了;接通

。至于减小实电源,移动光度计使两边照度相同,测出距离和验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就行了。

图1

注意:有的题目信息是间接的,甚至是巧妙无形地存在于题目中;有些题目精心设置一些颇具迷惑性的前提和容易上当的歧途;有的题目则有意提供较多的已知条件;不少题目布设某个或数个重要的潜在过程或保存着弹性较大的思维空间,造成漏答现象的发生等等。总之,命题者总是想方设法使题给信息呈现模糊状态,对解题方向起着某种误导作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筛选有用、正确的信息,才能迈上解题成功之路。

3.引导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空对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物理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学好物理、用好物理,真正成长为用丰富物理知识武装起来,有一定实践能力和辨证发展眼光的二十一世纪青年人才。

[例4]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生长。若不考虑流星及外星球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论述一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地球公转周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以及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趋势。

地球公转周期可视为,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因此,主要是找出太阳与地球间平均距离和地球环绕太阳速度的变化趋势。因为太阳内部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剧烈的热核反应,辐射出大量的光子,由此据质能方程,太阳质量将不断减小。从太阳质量变小作为切入点,一切问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太阳对地球引力也将不断减小。因而由地球公转的向心力,可推断出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会不断增大,并导致地球克

服太阳引力做功,地球环绕太阳的速度变小的情况,这也可从轻易得出结论。显然这种情况下地球公转周期是增大了。正是由于太阳质量的不断减小,辐射光子的功率也随着逐渐减小,且由于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相应变大,所以辐射到地球表而的热功率就变小,地球表面温度当然也就逐渐降低。

注意: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整个空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树立一种思想,那就是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本来就根植于人类所处的环境中,是一门鲜活生动、多姿多样的科学。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现代科技的催化作用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以“物”明“理”,见“物”思“理”,不要简单理解为单纯从理论到理论,用公式套公式。

4.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在立足牢固掌握物理学科内容、拥有坚实学科能力的基础上,物理教学要适当地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部分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切入点,关注与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复合交叉和有机融合。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物理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诸如三角、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知识都可以成为物理解题的有效工具。所以,强化物理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绝对不能轻视。因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数学意识淡薄,数学归数学,物理足物理,泾渭分明,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思路的闭塞,这是学生解答相当一部分物理题失败的原因。

[例5]氡是一种放射性稀有气体,当它被吸入人体后,将继续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出射线形成“内放射”,严重损伤人体组织和器官,导致病变和癌症。而我们居室下面的土壤、房屋使用的建材、日常饮用水、煤以及天然气就会放出氡(),故氡被称为居家里的隐蔽杀手:

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氡稳定同位素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差为136

B.氡元素位于元素岗期表第六周期ⅧA

C.氡气分子式为,D.氡元素性质稳定,很难与其他元素化合

(2)研究表明,放射性元素铀、钍、锕在放射性衰变中都能形成质子数为86的三个不同原子,分别被称为“镭射气”“钍射气”“锕射气”,可分别表示为

A.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B.尽管它们结构不同,但它们化性相似

c.它们都具有放射性

D.它们原子最外层均为8电子

(3)建材中含量最多的钋(Po)发生

衰变生成氡,请写出该核反应方程_________?、R、,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4)放射性物质致痛的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互换

D.染色体变异

(5)降低居室中放射性污染的方法是()

A.勤开窗户通风透气

B.利用其他元素中和

C.加热使放射性物质分解

D.不用放射性超标材料

(6)采自地质深层的矿泉水常溶有岩石所含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的氡,下列关于该类矿泉水说法正确的是()

A.该矿泉水宜存放一段时间再用

B.该矿泉水越鲜越好

C.鲜用和存放一段使用对人体危害是一样的 D.越深层开采矿泉水污染程度越小

此题以居室环境污染,有害气体氡对环境污染为背景,设置了6个小问题,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对氡污染来源、人体危害以及如何防护等知识的了解情况,还有物质结构、核裂变反应、基因突变等重要化学、物理、生物知识点,是一道理、化、生跨学科综合题。

上题:(1)应选D;(2)应选D;(3)核反应方程为

;(4)选A;(5)选AD;(6)选A。

注意: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综合科命题的重要特色。引导学生立足于物理学科内核心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充分利用数学工具,注重与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有机结合,反复揣摩、用心领悟,顺利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应用,是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

1.了解科学源流,培养科学素养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把科学史上前人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适当地加以简要反映,使学生感受到前人的创新情景,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顽强的探索精神和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由此开展的相关活动。这些内容的介绍,重要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了解,而是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责任、艰辛和使命,还有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以《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介绍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在当时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的情况。那时许多科学家以无私的科学献身精神,投入到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广泛研究中,其中热情最高、最执著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他对电流磁效应作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后,得出了“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这一英明的科学论断。最后还可以特别强调,法拉第是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和无数次的失败后才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有意思的是法拉第正是因为实验操作时没有同时看电流表的这一失误,使他耗费了这十年的心血;可贵的是他信念坚定,毫不气馁,终于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在物理学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最后再引导学生共同利用实验设备探索这一问题。

另外,研究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发研究性学习物理方面的资源。如“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驾驶员为什么不能超载和酒后开车”“军事上的隐形与反隐形”等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领略成功与挫折的甘苦。

2.开发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一个人仅仅有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科学好比是一艘在雾海中夜航的巨轮,需要人文来导航”。人文提供的是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是用来解决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宽松、愉快、高效、人文与科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贯通。

[例6]知识大道(位于淀山湖畔的“东方绿洲”,是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它由知识大道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组成)的雕塑群由162位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杰出人物的塑像组成。下列是其中的部分人物:李时珍、曹雪芹、法拉第、莎士比亚、伏尔泰、宋应星、黄宗羲、拉瓦锡、王夫之、汤显祖、瓦特、贝尔。请将他们按所作主要贡献的领域进行分类,填写出姓名。

科技领域__________,思想领域______________,文学领域________________。

这道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试题在上海高考能力测试卷中的出现,的确给中学物理教学注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要求,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导向作用。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应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始终,甚至是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然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巧妙严谨、润物无声,不能生硬和造作。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唯有此,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高中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周久磷.从素质教育的要求谈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世纪之交的物理教育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3]吴超男.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师的自我修养.当代教育论坛,2005.6

[4]韩叙红.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2005.2

上一篇:涪江北办发〔2011〕33号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下一篇:职场新人修炼五大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