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资源(通用12篇)
地理课程资源 篇1
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是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摒弃过分依赖教材的传统习惯, 结合学科特点, 开发符合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切合地区、学校、教师实际的课程资源, 使其更有针对性, 并能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便于教师授课、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作用。
一、用好教材, 拓展其使用空间
新教材是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形式呈现知识内容的, 因而, 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能否成功推进新课程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 从教材的整体入手, 了解其编排意图, 弄清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应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和“媒介”, 让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不仅获得具体知识, 还能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老师要善于运用教材, 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自主开发教材视野以外的教学资源, 并将这些内容与教科书中的文本信息进行整合。从实际出发, 既遵循教材, 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 又要跳出教材。要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 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知识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等多重价值, 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二、努力发掘身边的隐性课程资源
教师的知识与技能, 教学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及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丰富多彩的资源, 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种资料, 在交流中形成的共享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 教师应合理地开发和应用自身具备的资源, 适时展示自己的博学与风采, 蹲下身子与学生分享探究、讨论、交流的快乐。还要把学生的思想观念、见闻经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作为课程资源适当加以利用。把握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课堂上的一些“小插曲”、“突发状况”, 如果善加利用, 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此外, 还要重视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 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 参与社会实践, 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 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 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环境的变化。
三、积极构建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直接目的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增强综合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 要加快与高中地理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新课程地理高考范围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高中地理必修模块、相关选修模块及初中区域地理。其中, 区域地理的复习让广大师生深感困惑和焦虑。这是因为学生在八年级就完成了初中地理的学习, 对其评价要求不高, 导致许多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目前实施新课程的省份使用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跳跃、跨度大, 对学生缺乏的知识基础没有作补充说明, 造成学生对某些地理知识理解困难。因此学生急需一本符合新课标、新考纲要求的、整合多版本教材、科学而实用的区域地理校本课程, 来帮助学生科学而高效地复习。
构建这样的区域地理校本课程, 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高、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 分析处理高、初中地理课程教材衔接问题, 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 知道学生在哪些地理基础知识技能、基本地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储备不足和缺漏的问题, 整合多版本教材的精华, 尽量融合当前学生最关注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和处理, 归纳学习区域地理的规律、方法、技巧, 解析经典区域地理问题。
地理课程资源 篇2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凡是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列入地理课程资源的范畴。开发课程资源,不仅为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参照条件,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并且也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唯教材是举的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懂得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课程资源的开发: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校内资源
1.1.1文本资源:教材(教科书)资源、图书资料
主要包括教材及相关文字资料。虽然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正呈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再说作为文本资源的教材也不是以往相对固定的教科书,而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随时补充、完善的学习材料,尤其地理学科比其他学科有更多的动态数据,以及更多的新的地理事物的发生,要求教师更加关注这些文本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而必要的补充,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优选,组合,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渗透思想方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1.1.2教学用具:挂图、模型、标本、罗盘
包括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等教学挂图;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等教学模型和标本;罗盘、照相机等教学器材等。这些教学用具,可以适当的指导学生进行制作,一方面可以充实学校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1.3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素材库、录象、影碟等
1.1.4校内人力资源:科任教师、班主任、学习专长生以及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学校风气。
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教师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可法和利用的主力军。因此地理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地理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一,提高理念素养,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必须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了解地理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其二,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而且也应该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地理学习与探索。
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变量,是联结家长与教师的纽带,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扮演着[1]
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改变学生角色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学生角色的转变要注意:其一,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其二,学生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其三,学生要很好地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斡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成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1.1.4其他学科资源
目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要淡化学科体系,使地理课教学由单学科转向综合发展,再到跨学科的综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锻炼能力。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如把地理课与历史课、政治课、语文课、物理课、化学课等相结合,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等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的整合等,使教学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服务,构建一个跨学科、跨范围的地理课程体系
1.2 校外资源:
1.2.1科普场所: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地震台、水文站、纪念馆、青少年宫等
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而学校图书馆兼备了这两方面的属性,是目前最可利用的资源。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青少年宫等场所,一方面可以提供活动场所和活动资料,另一方面也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士。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领域,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2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地势;植被;天气、气候和季节等。
1.2.3人文景观(乡土资源):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活和生产经验宗教信仰、民俗活动、文物古迹等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学生研究这些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红学生也会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1.2.4媒体资源:报纸、报刊、网络
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地理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化。它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学的视野,扩大了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大地关系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平台之一,媒体资源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其补充、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当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减少媒体资源的负面作用。网络资源从内容上看,涵盖了工作、学习、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包罗万象;从形式上看,包括了文字、声音、图像等;从数量上看,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服务对象上看,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这些资源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这样使师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
1.2.5社区人力资源:
政界、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家长,这些人中,不少是地理专家或者是与地理相关的人士,请他们有计划地给学生开讲座、一同设计地理活动,或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等等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和地理学科的了解。课程资源的利用
2.1 与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增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的做法大都是“用教材教”,惟教材独尊,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教材半步,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只是重视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视方法技巧训练。对开发课程资源,既没有强烈的意识,更没有实际行动。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比如: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生活;对教材内容顺序作适当调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改写,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除此之外,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等,都是教师要合理利用的资源。
2.2 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
课堂开放包括教材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开放的教材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因此必须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利凭借;教学过程的开放提倡即兴创造,使得课堂教学不在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在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的模式。使学生能真正获得全面发展。[2]
2.3 开展研究性学习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多样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其一,深入社会生活就能体验角色。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当一天小工人”,或者“今天我当家”,当“小小导游”等,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来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二,汇入自然生活就能认识世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校与社区应该建立稳定的联系,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创设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三,融入精神生活就能打造人品。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化工厂对农田的影响”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向社会发起倡议。
2.4 促进学科融合:
地理科学综合性很强,与其他各门科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地理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和互补。所以,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既要体现地理课程资源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终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
2.5 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课程资源库一般包括以下环节:资源调查,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明确调查目标;编制调查工作手册或方案;制定调查工作计划;组织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并使资源库能够与其他教师、学校等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常华锋.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地理课程资源 篇3
现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越来越接近与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改理念的核心。面对这样的新模式我们作为教师如何将各种地理资源通过合理的顺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导者,发挥学生的独立学习的意识就很重要。哪些地理资源在哪里用?怎么样用?这是对教师的一个新的挑战。我将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成三部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国家课程资源
1.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教学将各种地理教学图件——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矿产图以及世界各国的地图连贯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将地理知识点由浅入深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模型和模本——我们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相对比较快,地球仪几乎每个教师都有,地球仪最大的好处是直观、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例如:我教初一的学生在讲经纬线的时候,课件很多也很生动,既有动画演示又有立体思维感,但是学生还是感觉到难于理解,所以每次讲完经纬线我都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
另外,我用得最多的是等高线模板,这种教具直观形象,但学校里这种教具相对较少,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受到这种教具的启发我让学生用橡皮泥自己制作等高线教具,学生在自作教具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动手能力,使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实践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一定会用各种道具来做活动完成,这对于学生的记忆来说是很重要的。
3.墩学仪器——幻灯机、投影机、微机扫描仪等,还可包括一定数量的航空图片和卫星图片等。幻灯片和投影仪是常用的教学仪器,它们有很多作用:
(1)它们比较直观,增强学生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讲南方和北方地区,以及西北和青藏地区,学生可能有很多地方不了解,毕竟知识有限。例如:在讲南、北方气温差异,东、西方干湿差异时。只需用两张多彩多姿的图片一目了然。人教版的中国疆域一节中,我国东方和西方的时间差异用了烏苏里江的旭日东升和帕米尔高原的满天星斗的图片,学生看了很直观。
(2)渲染课堂气氛,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用幻灯和投影仪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极大程度减少了教师的表达,直观、形象、简单、生动等。可以使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形象的解释。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在小学阶段,老师就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仅仅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同样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投影仪,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例如:气温降水曲线图,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气温降水规律,然后组织语言将气温降水的规律表述出来。
4.图书资料包括各类地理图书、地图册、地理风光景观画册、教学软件、VCD幻灯片等。为了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标,可购置一系列的地理知识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
二、地方课堂资源
我认为在地理学科中,地方课堂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有自然地理,也可以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中包括名胜古迹,名河名湖,名山名水等,也可以包括自然资源,比如:大庆的石油。人文资源可以是建筑、博物馆等等当然也包括艺术文化遗产。
我在地理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地方课堂资源,这样就可以将乡土地理融合到地方课堂资源中。例如:大庆的乡土地理,我带领学生参观了铁人纪念塔、时代广场、黎明湖、龙风湿地等一些自然、人文地理,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加了学习乐趣,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回来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我美丽的家乡——大庆”。内容如下:
1.大庆的地理位置
2.大庆的气候特点
3.大庆的人口、大庆的资源以及大庆未来发展的状况
4.请你为大庆的发展提出建议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实践地理课对于学生是多么的重要,而且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学校课程资源
1.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建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质地貌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
2.学生编辑地理板报、墙报、布置地理橱窗
3.学生通过广播可以播放地理节目、地理趣味问答、地理常识等
4.可以通过兴趣小组、专题讨论、主题班会、地理小知识竞赛、科普论文竞赛、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启发学生走进图书报刊和网络世界,提高学生学地理和用地理的能力
总之,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目标,为地理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更好地贯彻地理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广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学生的学和深度。对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地理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至关重要的。如今,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地理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化。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学的视野,扩大了学生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太地关系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地理学习和创造性的地理活动。
地理课程资源 篇4
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新时期, 为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水平, 对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进行创新, 初中地理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把乡土课程资源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去, 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
1.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使初中地理教学解脱“纸上谈兵”的困境, 从而身处实践, 更加实际地展开教学。长期以来, 初中地理教学总是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 往往老师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灌输, 并且习惯于“纸上谈兵”, 却不注重地理实际和生活实践, 导致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也不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对各种地理自然现象也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 能够更加形象和具体的把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各种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分布等表达出来, 让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接近生活实际, 更好的促进教学, 从而更好地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2. 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以及价值观
新课标标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不断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和兴趣, 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学习态度, 从而不段提高初中地理的审美情趣。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展开地理教学, 可以增强增强对各种地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树立节约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增强爱护和关心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开展乡土地理课程教学, 让学生深入到地理实践中来,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把实际的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联系起来, 提供更好的利用资源的方法。
二、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
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要求, 也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并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新时期, 我们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方法, 具体的利用方法我们从以下几点来介绍。
1. 利用地理教学案例展开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抽象性的地理概念等知识点, 这时候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有关乡土课程资源的一些实际教学案例资料展开教学, 在实际案例中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把握初中地理教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天气特征的时候, 对于一些寒潮、冷锋等特殊现象的概念理解,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首先收听天气预报, 然后再结合实际案例, 来具体掌握寒潮、冷锋等带来的影响和具体特征, 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初中地理知识。
2.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 新课程标准提出,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整理和分析各种地理信息资源, 并把整合的地理信息资源运用到实际的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去。善于观察生活, 并认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从而展开调查研究, 不断解决问题。因此,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安排地理实践课程,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和理解地理知识, 并且还能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 在讲解中国的气候地理课程时, 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记录学校周围的气候特征, 包括气温、降水量等, 通过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实际的观察和亲身体会, 实际观察研究的结果最终与课本知识相吻合, 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
3. 乡土课程资源利用与研究学习相结合
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展开地理教学, 首先要确定专门的研究学习内容、适当的时机、科学的方法以及适当的场所。在具体活动中, 要把乡土课程资源利用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刻苦钻研精神。另外, 还要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举例来讲, 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然后为各个小组拟定不同的研究课题, 也可由小组自行决定研究课题, 锻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教学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起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新时期, 随着新课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从而不断创新和挖掘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方法, 更好地展开初中地理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3) .
[2]焦洪霞.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7) .
[3]庾春花.延边地区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 2012, (02) .
[4]周志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科教文汇, 2011, (01) .
地理课程资源 篇5
摘 要: 乡土地理课程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主要对近十年国内期刊、学术论文中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文献进行梳理。通过乡土地理相关概念的界定、地理课程资源理论化、系统化的认知情况、条件性的课程资源的设施配备进行论述。
关键词: 乡土地理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概念界定及分类
早期国外研究突出方面在于理论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乡土地理这个概念进行探究,并对其进行详细分类。此期间的课程资源体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生活化等特点。17世纪,教育理论始祖夸美纽斯亲自讲授乡土地理课程,他认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应该从身边的乡土地理开始。”德国柏林大学教师赫特纳也提出:“地理课程必须从乡土地理开始。”20世纪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尤为重视。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泰勒在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他认为课程目标是对学习者和周边生活的研究,不仅明确课程资源的概念,还引导国外乡土地理研究方向。托斯顿?胡森和纳维尔?博斯特尔斯威特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课程资源的类别进行了详尽区分,分为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教学活动组织资源、制定评估资源。
国内最早出现“乡土地理”一词是在《辞海》中,“乡土地理指的是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其内容包括本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及改造,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情况、交通运输、人文条件和人民的生活情况等”。
二、地理课程资源理论化、系统化的认知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一再强调乡土教学,强调青年学生加强国情、省情和乡情教育的必要性。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校本课程备受关注,乡土教学成为我国整体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后十余年之中,起先一些学者仅对乡土地理、乡土地理课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概念上的界定。随之,常华锋、陈传娣、李树民、郭栋梁等学者在地理课程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原则、内容和教学意义等,并提出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中学地理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尹耀武等基于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课程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资源的不同分类标准指出澧县地理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最后实地调查,分析澧县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学校、老师、社会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张碧霞和焦红霞等从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影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各种因素,最后总结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一般原则和基本策略。
三、国内外对乡土地理资源内容研究
澳大利亚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可以说是现代乡土地理课程的雏形。他们特设“乡土地理”专题:有“土著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环境教育”,并在这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资源运动,许多学校建立和配备了资源中心,后演变为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从教学内容看,英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地理既涉及认识和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内容,又涉及森林锐减、酸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设计改进当地环境的具体方案,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与主人翁意识。
德国、新加坡都采用主题式结构,在各专题中讲授区域地理。有重点地选择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和当前主要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如巴伐利亚州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先讲巴伐利亚地理,然后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讲述德国、欧洲和世界。有关环境地理,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内容,如过多施肥而引起对土地的危害问题,垃圾处理站的地址,以及臭氧层空洞、热带雨林的破坏,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等全球性问题。新加坡则作为一个花园城市和多民族国家,在课程纲要的主题中,有关新加坡城市地理方面内容占有较大比重。如新加坡的水库和休闲设施、都市结构等[3]。
日本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处理建议模块”从整体到具体内容都对学生地理学习做了本土化处理。基于其自然灾害频繁的国情同时要求关注环境和能源、人口、食品及居住和城市问题等课题。
台湾翰林版《地理4》第17章“乡土地理研究”分乡土地理、研究问题与方法、报告撰写与呈现三节内容。第二节和第三节介绍乡土地理研究流程,包括提出乡土地理问题(一般分为生念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三类问题)、搜集资料(乡土地理实察是获得乡土资料的重要过程)、组织资料、分析资料、回答问题和撰写报告等。
中国大陆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相应开设了乡土地理课程,同时并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形成了大批乡土地理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乡土地理研究论著,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四、条件性地理课程资源的设施配备
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开展了学校――社区关系的大量研究,内容涉及学校――社区关系的基本理论,学校与社区有效性交往的要素特点、过程和策略及方式与手段等诸多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交往实践。
俄罗斯所有博物馆的建设无一不考虑到教育实践性原则,尤其是儿童博物馆的建设,把实体、教学大纲和儿童兴趣结合起来。使儿童和青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行为活动方式和内容。社区类资源中的其他资源也被广泛利用。比如:图书馆、歌剧院、电影院、少年宫、科技馆、名人故居、高等院校及教堂,等等。
周顺心通过编写乡土地理的教科书开发地理乡土课程,分析了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编写现状、与教学的关系及教学现状,最后通过实地调查我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网络分类,提出了通过“博客”和网络平台两种非常切实可行的途径进行地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再后来中小学已形成了“乡土地理教育热”,各地编著并出版了大批具有时代特征和浓郁乡土特色的区域乡土地理读本,保证了乡土地理教学的足够课时。
五、结语
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国内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相对国外滞后。其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或个案分析较少,西北地区此现状尤为突出。这与国外研究形成强烈反差;二是在研究内容上,研究重点偏于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的论证与宣讲,对我国实施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问题的陈述,以及各省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编写的乡土地理读本或教材。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资源 篇6
[关键词]校本 课程 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开设《时事地理聚焦》校本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全球地理视野。该校本课程开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得当。《时事地理聚焦》毕竟不是教室课堂,是学生的第二课堂,集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身,需要在课程资源的整合上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时效性
《时事地理聚焦》要求课堂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刚刚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能够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时间一长就很可能无法勾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震惊全国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要比“泰坦尼克号沉没”更具时效性,学生对于那种震撼心灵的惨烈画面、子弟兵奋不顾身的救援场景都记忆犹新,会情不自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激烈的交流后,全班再共同探究:与东方之星沉船有关的地理原因是什么?龙卷风一般发生在哪里?长江水温何时最高?发生沉船事件时我们该怎么做?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将时事与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真正使得校本课程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选择性
每天全球新闻事件千千万万,到底哪些内容与地理学科有关?哪些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哪些内容学生能够自主准备?哪些材料学生又能够自我讲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合适的讨论话题。如在开学之初,学生往往对假期游历的景点记忆犹新,教师可以请学生从地理角度畅谈。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人生阅历,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有些话题的选择则应注意男女生兴趣偏向。曾经有一周的全球热点是“印度的军事力量”。刚介绍印度时,女生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印度女性的服饰妆容、印度电影、印度宗教等,但是真正切入主题,解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军事力量时,她们却陷入了沉寂。而此时男生因对军事普遍较感兴趣,变得滔滔不绝,甚至能够将印度、中国、美国、俄罗斯的地缘关系和军事力量作对比。因此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兼顾男女生的兴趣,还要考虑话题的深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
视频影像资源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从中提取的信息数量也是最多的。如今互联网上的新闻资源良莠不齐,新闻评论的主观性较强,甚至易激起学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过分关注,激化某些社会矛盾。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教师要选取积极向上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视频材料。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
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走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环球地理》《探索·发现》等都是较为理想的课堂资源。《走遍中国》以人文地理视角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解析当代中国的新变化。其特点是事件新、立意新,见解深、解读深,眼界广、思路广。《舌尖上的中国》从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将各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融合得相得益彰,其中的食材和美食背后的故事都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环球地理》展示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透视全球瞩目盛事,记录着自然世界的千姿百态。《探索·发现》是“中国的地理探索,中国的历史发现”,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
多样性的课堂资源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全面、科学地进行资源的整合,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角度帮助学生全面看待某一地理事件。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整性
讲授固定的纸质教材固然有利于教师课堂的掌控,但是对于更新度高、与时俱进的课程则可以适时地调整。《时事地理聚焦》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强的不可预知性,需要根据每周时事进行调整。固定的教材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而紧跟社会、把握时代脉搏的资源更令学生期待。同时,每学期教师面对的学生特点及其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课程也要有所调整。此外,校本课程教学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个体化。校本课程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的现实而开展的,是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而设计的,因此,课程开发资源需要实时调整。
总之,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时,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校本课程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地理课程资源 篇7
1. 初中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存在城乡差异
我国的“教育投资偏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 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 因而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经济实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教资问题和教育经费是制约不同地区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活动的重要因素, 而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异也造成了校内“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2. 初中“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参与各方缺乏组织和协调
校内灾害地理课程及其资源开发是全社会的事, 除了教师、学生和校领导的参与外, 更需要家长、社区人员、专家以及校外机构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但多数中学都存在着家长和社区人员支持力度不够、校际合作不够、专家短缺的问题。
3. 教师在观念与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
我国长期实行国家统一管理控制的课程模式, 很多教师习惯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 因此, 教师就养成一种惰性, 即便国家给教师一部分“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权利, 他们也很少主动参与到“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工作中去, 导致教师“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淡薄, 不能主动探索各种课程资源以促进新课程的生成。
二、初中“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1. 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与帮助
为了缓解“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严重两极分化的问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积极拓宽教育经费渠道, 增加各级学校的经费投入, 尤其要增加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 调整城镇与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
2. 加强校际间交流合作
加强学校间联系的途径有很多, 例如, 举行研讨会、学校之间进行结对子活动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既可以取长补短, 又可以节约课程资源。
3. 学校领导应该加强组织和协调
学校领导是一个学校经营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灾害地理”课程及其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人物。“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中, 校领导要充分协调校内外“灾害地理”课程资源的分配。
4. 加强教师间和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共同生成“灾害地理”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资源 篇8
一、当前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发掘的现状
仔细观察当下的高中地理课堂, 可以发现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有比较大的空间。这里的空间有两种含义:一是教师的思想空间;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
首先是教师的思想空间。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哪些资源可以引入高中地理课堂, 这不仅仅是由地理知识决定的, 更是由地理教学的视野所决定的。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思想空间是课程资源发掘的第一影响因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 即由于教师的目光只限于应付考试, 导致地理新课教学也会沦为知识点的逐项讲解与相应习题的逐题训练。这样的教学不但不受学生喜欢, 实际上也肢解了地理知识的整体性,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吸收, 更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
笔者曾在教研课上看到一位教师在讲授“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新课时, 直接向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习题作为引入:据报道, 我国航天界可能会于近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卫星, 据此回答:1.在太阳系模式图中, 代表火星的是哪个 (具体图和选项略) ;2. 火星探测卫星将会:A到达河外星系;B脱离地月系;C脱离银河系;D脱离太阳系。诚然, 学生有可能凭经验答出习题的答案, 但作为一节新课, 这样的导入显然是不合适的。在作者看来, 本节更应当基于教材, 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入手去寻找课程资源。
其次是实际的课程资源发掘。目前课堂上看到的属于开发性质的课程资源基本都来自于网络, 有明显的“信息技术”特征, 也就是说这些课程资源都是可以用多媒体来呈现的。这符合信息化教学的方向, 但用得过多, 则容易背离地理课程本身的特征。事实上, 课程资源首先应当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的, 其后才应当是服务于考试的, 如果忽略了前者而对准后一目的去发掘课程资源, 那样的努力将是本末倒置的。
二、课改深化背景下课程资源发掘的途径
为了某一个知识点而寻找几个配套的课程资源并不难, 难的是面对整个高中阶段地理的学习, 寻找到发掘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观察与分析, 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学要从新的视角去发掘课程资源。当然, 这里所说的新的视角并非是指个人的突发奇想, 而是指发掘课堂资源的视角要瞄准学生。
高中学生学习地理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牢固,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只能给学生打下基础, 离提高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学生对如何学习高中地理并不熟悉, 更多的学生还停留在读和背的认识上, 没有意识到地理学科也具有理科特征。基于这些认识, 作者提出发掘课程资源的两个基本途径。
1.通过地理发展史资源的发掘, 让学生认识地理课程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很少有学生了解地理课程的发展史, 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还停留在知识接受的阶段。事实上,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从古代地理学, 到近代地理学, 再到现代地理学, 可谓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 其中有着相当丰富的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例如公元前的希罗多德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对区域界限的研究;又如学生熟悉的地心说与日心说的概念……这些历史资料的呈现,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习的背景,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并不是简单的读与记, 更是基于历史发展脉络去寻找新的对“地”的“理”解。必须强调的是, 每个高中地理教师都应当具有这样的教学意识, 否则仅满足于教材上的知识介绍, 是不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的。
2.是通过地理学习方法资源的发掘, 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有了以上认识, 再去寻找具体的地理课程资源, 这才是合乎逻辑的教学之举。这里以地理学习方法资源的发掘为例, 谈谈作者的思考。地理学习有法, 但很多学生未得其法, 因此对学习地理感到非常困难。事实上, 包括对地理地图的认识与使用、对地理进行的观察与想象等, 都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亟须开发的课程资源, 这也是学生地理学习更为根本的地方。
很长一段时间里, 作者都曾为学生地理学习不得法而苦恼, 更苦恼的是无论怎样逼学生读和记, 学生的学习成果依然不尽如人意。这就提醒作者可能还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事实果然不出所料, 原来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的学生对地图的认识都存在方法上的问题, 更加谈不上地理观察与想象了。于是作者以地图认识、地理观察和地理想象这三个概念为关键词,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进行了专门的强化, 搜寻了大量的地理资源, 发掘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了对地图的认识, 对地理的观察与想象, 形成了良好的地理学习基本功, 从而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 高中地理教学重在对地理的认识和对学习方法资源的发掘。缺少了这个前提, 其他任何努力可能都会收效甚微。
三、发掘课程资源对教与学的拓展与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在这个过程中, 课程资源是教学依存的基础, 对教与学的拓展有着鲜明的影响。
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课程资源的发掘有直接的影响, 而教学资源本身的内容与呈现方式又会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作用, 尤其是符合地理知识发生规律的课程资源, 可以反过来促进教师对地理教学的理解。作者在引导学生“探究宇宙”时, 搜寻到了某网站上谈到的对宇宙的认识, 极大地拓宽了作者的视野, 因此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设计了一些题目, 后来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这说明课程资源的发掘对教学确实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
地理课程资源 篇9
一、调查缘由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对连云港市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以“调研为先、需求为本、资源超市、精确推送”为指导思想,通过调研学生对资源的需求,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资源,是教师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设计本次调查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明确地理学习资源的内涵和提升途径,以供教师借鉴。
二、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按照学生对资源内容需求和资源设计需求,及其对应的资源和资源设计的常态形式,设计了调查指标。问卷调查要能够反映不同年级、性别等学生的评价意愿。按照样本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等原则,考虑样本误差和成本,每个校区为40数量样本,并对调查员也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具体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学生对资源呈现格式需求程度调研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数字化资源呈现格式需求存在差异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件、音视频是数字化资源的主体,其中高一年级学生认为文本资源和课件资源是主要部分,分别占到25%、28%,因为高一年级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数字化学案是高中教学的主体,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课件资源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高二年级教师侧重于文本和音视频资源,因为高二年级是学生学习最不稳的阶段,重视音视频资源,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市级高中学生侧重于图表和文本资源,占到64%,因为社会对市级高中学生的考试升学期望值比较高。从表中还看出,游戏资源已成为学生需求资源的一部分,说明对学生情趣资源的研究十分必要。
2.数字化资源呈现的常态形式调研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数字化资源呈现的主要常态形式是巩固练习,占到35%,与表1中文本资源均值32%相当,说明应试教育仍是数字化媒体应用的关键;PPT课件比例占到24%,与表1中课件比例23.4%相当,表明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课件是学生自学学习的重要资源;音频、视频虽然只占到17%,但也反映出高中学生对此数据不太满意,因为学生认为音视频教学可以激发自己学习兴趣。通过图2还看出,作为学科重要价值的图表资源占24%,而学生对图表的需求仅占17%,反映了学生对图表认识不足,说明作为学科符号的地图尚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3.学生对数字化资源设计需求调研
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和交互型资源设计关注度很高,占到60%,原因是实验型资源和交互型资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特点,易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游戏探究型资源占到16%,学生喜欢游戏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娱乐性,更在于它的模仿性与现实性、新奇性、有趣性,它能够引发挑战和好奇心。批判实践型和个性表达型分别占到13%和11%,说明学生注重自身个性的张扬和思考力、观察力、表现力的表达,这些隐性的能力恰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性能力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
4.数字化资源设计的常态调研
从图4可以反映出操作交互型和方案设计型比值都比较高,共占到53%,说明教师注重数字化资源的预设。但同时对叙述展示型关注度占到20%,说明教师主导主体双重身份的地位仍未根本改变。探究推理型的试题占到12%,说明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探究型学习设计对于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比例还比较低,表明教师缺乏对探究型资源的设计能力。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依靠资源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正成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问题探索研究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因此,基于资源开发的教与学,探索出方法服从内容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深入改革与师生发展。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数字化资源开发与设计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质量。因此,按需开发与资源定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按“需”推送———针对学生需求精准开发多样化资源
调研数据发现,当前数字化地理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缺乏有效组织,过多的数字化资源造成过多的选择,超出学生查阅和选择的可接受限度,需要对数字化地理资源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进行整合与归类。
(1)突出数字化文本资源的开发———高中学生
数字化文本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文字材料。数字化文本资源有学案、巩固案、学习辅导素材等,学生便于巩固和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所有高中学生都很关注精品性的电子文本。
(2)注重数字化游戏资源的开发———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游戏资源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游戏式学习使学生在利用地理课件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等,游戏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所学知识。
(3)加强音视频资源的开发———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学生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高一时的新鲜感,上课时会出现走神、开小差现象。影像多媒体能实时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掌控发展状态;声音色彩等因素能让学习者感觉身临其境,建立共享经验,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学习效果提高。
(4)精选地理图表资源的开发———高三年级
地理图表资源体现了学科特色,不仅是地理环境的镜子,还是发现地理问题的窗口,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的杠杆。对高三年级学生要重视图表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做到识图、绘图、画图,通过图说、图释、图文互换、图表互换,追求心中有图的创新境界,培养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因“材”订制———针对学科特点强化数字化资源设计
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注重学科特点,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数字化资源设计,并围绕“资源支架、学习支架、思维支架、问题支架”对教学进行了逻辑化设计。探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促进有效教学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意义,坚持由课程资源的集散地转向课堂资源交互研究,是资源开发的根本选择;在模式建构中,重点是模式建构和策略应用,因为这两点最富有有效教学的内涵,最能体现主体的生命力量,促进主体生命超越。
(1)数字化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探究型实验教学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虚拟仿真与真实体验相结合,基本技能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由于地理事物的宏观性和联系性,不能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在数字化实验室里解决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主要模式有猜想 - 假设 - 验证。
(2)数字化游戏探究型资源设计
通过游戏资源在各个学习环节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自主练习支架创设的关键是游戏支架设计,核心是图文转化的设计,对图文转换试题的设计是否准确可以评价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主要有游戏规则、角色扮演、游戏任务等模式。
(3)数字化操作交互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数字化学习资源,使学生可无限次的反复观看并操作视频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主要有反复操练与练习、咨询、指导等基本模式。
(4)数字化批判实践性型资源设计
地理课程资源 篇10
一、捕捉学生偶发事件
在地理教学中, 由于初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 他们有时会在课堂上搞些小动作或恶作剧等, 面对这种情况, 如果教师采取直接批评指正的策略, 学生往往会不情愿接受。相反, 教师如能结合教学实际, 巧妙利用这些偶发事件, 使之成为及时有效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地理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不经意的轻松氛围中获得知识, 并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捕捉学生课堂疑问
学贵有疑。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由于在新旧经验中产生了矛盾, 往往会提出地理问题, 这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而且为课堂的生成展现着无限的可能性。
如, 讲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即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地球最热的地方不是在赤道附近, 而是在非洲的北部呢?”对于学生的疑问, 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明确该地区纬度低, 地处热带地区, 气温高, 而且降水稀少, 晴天多, 光照强, 陆地面积广大, 夏季增温快, 从而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 随着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认识在深化, 思维获得发展, 在学生知识与情感共生的状况下, 呈现的是弥足珍贵的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
三、捕捉学生个性见解
在课堂上, 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 依据学情, 设计具有“开放性”的地理问题, 创设诱人思考的地理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充分调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经验、灵感, 促成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
四、捕捉学生错误回答
在地理课堂上, 面对学生的答问错误, 教师要学会赏识, 不要轻易否定, 善于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 挖掘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通过启发引导, 使这些“错误”成为我们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为地理课堂的动态生成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美丽”。
如, 教学“东西半球的划分”时, 许多学生说:“把本初子午线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这些学生的理由是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分界线, 即以纬度0°为界, 东、西半球也应该以经度0°作为分界线。面对学生的错误, 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读地球仪, 让他们找出本初子午线所经过的国家。这时, 有学生提出, 如果以本初子午线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许多国家会被人为划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位于东半球, 一部分位于西半球, 所以不应以本初子午线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这时, 教师再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经线, 让学生读地球仪发现, 这条经线基本上从海洋经过, 如果以此经线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就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由以上教学过程, 我们可看出, 学生的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 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善待学生的错误, 启发学生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在学生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促进新的知识点得到生长。
五、捕捉课堂教学“意外”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常常会发生一些“意外”, 影响我们正常的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仔细揣摩这些意外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利用这些意外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使之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如, 上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 当我演示完地球公转后, 把地球仪放在讲台桌时, 地球仪的支架掉了, 这时我不慌不忙地说:刚才我们通过演示知道了, 地球公转时, 太阳直射光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除了赤道, 其他地方一年的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有规律地发生变化, 由此产生季节的变化, 现在地球的架子掉了, 我们来设想一下, 假如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夹角为0°, 还会发生季节的变化吗?接着, 我用掉了支架的地球仪进行演示, 学生发现太阳直射光线只停留在赤道上, 地球每一个地方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及昼夜长短保持不变。这样, 本来课前准备未曾预料的“意外”却成了整个课堂的亮点, 学生也得到了一次地理思维的训练。
总之,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 而在教学实践中,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 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及时捕捉地理课堂上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把教学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08.
[2]张娟妙.初中地理优秀教说课经典案例.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9-06.
地理课程资源 篇11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探究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地理专题,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活动。当前,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相对独立地去发现、创造,其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实效
1.实践运用
教师结合所在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和问题,基于不同年级段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心智特征,设计参考课题或挖掘、发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研究课题。教师选择恰当时机、合适方法和场所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具体应用以“重庆市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课题为例。
本课题涉及的教学内容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修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选修6“环境保护”);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目前重庆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
2.实效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研究性学习,初步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其中12.5%的学生认为较有意义;课程结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96.2%的学生表示喜欢,3.8%的学生认为课题较繁杂,不是很喜欢,但学生均表示参加研究性学习虽累但收获了快乐。课题研究表明有如下五种实效。
(1)促进多学科综合学习,激发探究兴趣。笔者指导的课题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知识(如地理与化学、生物、语文等学科),促进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调查中,95.2%的学生认为通过课题研究,发现了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可巩固已学学科知识,90.5%的学生认为激发了学习相关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学生感叹:“发现自己对地理学科中环境污染的分布及表现认识不到位,对化学学科中有关有机物的降解知识掌握不好;让学习更贴近社会现实,增强社会意识,激发我的求知欲”。
(2)提升实践能力,培育探索精神。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从周围环境中去寻找问题,通过调研考察、问卷设问、专家采访、上网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进而综合分析资料,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地理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探究“重庆市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课题时,学生考察了沙区街道,提出了改进分类箱、宣传分类的好处、加快建设我市现代化垃圾处理场等建议。
(3)形成科学态度,强化使命感与责任感。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学生提到:“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社会实践让我们更接近科学,更了解科学,培养了我们良好的科学态度”,“我体会到了科学真理背后,需要付出太多,但用自己的汗水,却锤炼了一种精神,相信对每个人都十分有益”。
(4)提高沟通能力,凸显团队精神。在课题结题总结中,许多学生谈到,课题活动大大培养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课题活动以小组为基本的实施和评价单位,组长的威信、能力、责任心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课题质量至关重要。由于编组和选举组长完全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因此小组的团结和凝聚力从一开始就有了保证。学生在课题组最大的成绩之一是:“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力量强大且增进了友谊;明白了同学合作、伙伴间互相合作,既分工又协调才能获得更大效益的道理”。
(5)增强抗压能力,培养耐性意志力。在课题调查中,87.5%的学生认为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时感到困难,许多学生都谈到在项目实施中曾遇到过失败,如不知道具体应找哪些部门进行调查;由于经验不足,以至于课题研究进展不大,资料来源广泛,查阅时难以集中等。有学生提到“某次调查对我们是很好的锻炼,我也切实感受到语言交流作用,尽管有拒绝,但我认为整个社会还是支持我们的”,“我们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的积累经验。对待失败与挫折,我们学会了坚强的面对,不再轻易说放弃”。不难发现,学生经受挫折与磨练,能够促使他们不断成长。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1.选材体现与时俱进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根据学校所在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与学科的相关性进行选择,侧重于热点(公众的关注度)、现实(学生亲身经历、身边感知参与、观察反思、讨论批判的事物焦点)、难点(学生学习教材的难点)等。
2.方式注重学研结合
地理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地理学科教学的许多内容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拓展和延伸,而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形成的能力、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地理学科学习中。
3.评价强调以评促学
富有成效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性学习积极的结果将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也一定能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结果,因此,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同时它又强调以预期的良好结果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他人的结果来激励学生。
4.成果形式提倡多样
地理课程资源 篇12
(一)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指因为海洋而生成的文化, 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在物质方面所有与海相关联的物质存在和生产;第二, 在精神方面所有与海相关的观念意识;第三, 在社会方面所有根据海洋生存环境产生的规章制度、风土人情;第四, 在行为方面所有打上海洋印记的行为活动方式。
(二) 依托海洋文化的地理校本课程资源
依托海洋文化的地理校本课程资源是指沿海地区特有的包含人们对于海洋的意识、观念、知识等, 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好处的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地理教科书、各类馆室与教育基地、乡土教材与社区环境、音像影视作品、地理遗存和人文自然景观、网络资源六大类。
(三) 依托海洋文化的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依托海洋文化的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是指通过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 对当地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借助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和布置研究性课题、开设选修课等形式, 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海洋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情感的一个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入手,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钻研探索。
二、依托海洋文化的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目标
(一) 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在当地出生成长, 对于沿海的地理环境有着最直观的认识, 充分把握好这种情况, 开发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连接起来, 在生活中开展地理学习, 使学生对于学习更有亲近感, 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更加明白所学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第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活动机会, 确保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 学生提升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增强了互助合作的意识, 建立了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对校本课程资源的探究和体验, 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会了创新和总结, 初步形成了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三, 促进沿海地区的学生良好性格和开放意识的养成。随着时间的累积, 大海形成了自己广博、浩瀚、深沉、开拓、奋发、进取的精神气质和意象特征, 古往今来歌咏海洋的诗词作品层出不穷, 比如“海不辞水, 故能成其大”“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这既是人们对海洋的感悟, 也是海洋给人们的启迪。我们的教育正需要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坐标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性格和开放意识。
(二) 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依托海洋文化提出学校育人目标。海洋奔放、宽广、博大、昂扬、争先的意象特征既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来发扬, 也可以作为学校的文化底蕴来积淀;既可以作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参照来追求, 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榜样来熏陶。依托海洋文化, 学校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例如在学校的绿化雕塑的设置上, 在教室走廊和空间布置上, 在校徽、校歌、校训的设计上, 在壁画挂像的安排上, 在校园活动和校报校刊的组织上都可以采用海洋文化的元素。依托海洋文化, 学校可以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形成海洋育人的特色。
三、依托海洋文化的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内容
第一, 从课本内容到现实的延伸和拓展。从地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入手, 把这些内容作为原型用来系统地思考家乡的地理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将日常生活经验运用到思考和理解课本内容中去, 让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化。
第二, 从现实问题出发与课本知识的结合。围绕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开发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智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地理的思维能力和地理意识, 这样不但极大地拓宽了课本内容, 开发了校本课程资源, 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地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目的。
(二) 将研究性学习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为基础,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并充分考虑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 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两者在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上高度一致, 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在价值取向上趋于相同, 都追求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的专业得到茁壮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得到有效确立。在内容资源上互相补充, 都是立足于所在地区的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学习方式上共同求新, 都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和学习的动态性过程。在评价机制上一起完善, 更加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潜能, 这些都是两者能够有机结合的基础性条件。
海洋文化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调查研究、组织实施、评估调整三个步骤, 组织实施部分要由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构成。教师按照能力特长、个性气质、兴趣需要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研究小组。然后教师指导各个小组利用课余和假日时间分头搜集整理资料。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 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地理论文, 出版地理小报、专题图片等形式进一步整合, 最后汇编成校本选修教材。
(三) 开设地理校本选修课
中学地理校本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文化地理校本课程资源, 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之外的一种补充。教师不但要按照现成教科书进行授课, 而且还应有能力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地理校本选修课无疑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 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地方特色;课程内容结合当下的发展趋势,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个人成长密切相关;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学地理校本选修课主要有地理专题讲座、地理课外活动、地理主题班会、地理专题竞赛等基本类型和活动方式。地理专题讲座是教师根据学生前期研究性学习搜集整理资料汇编而成的教材, 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引申和发散, 深化和拓宽学生的认识。地理主题班会和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跟国家、当地的重大节假日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主题, 然后围绕主题搜集资料开展活动。地理专题竞赛包括海洋地理知识竞赛、地理小论文评比、地理演讲比赛、地理主题辩论会等, 让地理校本选修课充满竞争气氛, 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记忆力和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