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2024-08-23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通用12篇)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篇1

地理教案-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区别它们;

3、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主要利用类型;

5、通过分析世界土地资源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知道世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概况;

6、通过漫画、资料等使学生了解土地利用和破坏的现状,理解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土地资源”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教材选择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主要是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世界耕地、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分布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既复习了前面相关的地形、气候和自然带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打基础,又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部分,教材首先说明了土地与人的密切关系,接着进一步通过一些数字说明由于人口增加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污染等问题,并进一步通过阅读资料“巴比伦的兴废”,提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供同学们思考。教法建议

建议利用讨论法和讲授法,并通过一系列小步子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授课,既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又突出学生活动。

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学习,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提问思考:土地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回答)

2、利用投影片显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3、学生自己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

4、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作为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总结,又可以给学生成就感和提高兴趣

5、教师总结时可以出示一些景观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首先是使学生明确,土地资源包括目前可以使用的和目

前难以使用的各种土地,如沙漠戈壁等。对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土地资源的分布,可以阅读课本插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由于地图上信息量多,所以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维方向,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那两个自然带内?(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可以采用实例教学,通过一些数字、实例、漫画、文章等表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种不合理状况:

1、对于土地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利用景观图片展示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必须都在土地上进行,同时土地提供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物质等。

2、利用数字计算或通过课文的漫画、景观图片、录像等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说明近些年来土地资源减少的状况,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与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归纳出人类破坏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主要内容需体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或保护的内容。【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分类,利用保护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分布挂图 投影片:(1)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图片(复合片);(3)需要回答的问题;(4)土地资源破坏1---一组数字及文字资料;(5)土地资源破坏2----漫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

(提问)我们讲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学生思考回答)(引导)今天我们研究一种可再生资源。人们都说,万物土中生,所以我们就先学习土地资源。土地有什么用?(学生回答)(板书)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承转)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和学校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呢?请设计一块土地利用图,自己定图例、比例尺、方向等画出来。(学生分组活动)(板书)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学生作品展示 投影(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片1)显示学生设计的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学生讲解。

(教师讲解,投影片2)根据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将其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公交占地等。

(思考)沙漠、戈壁、石山、荒地等是土地资源吗?(是土地资源,虽然目前难以使用,但随着人类利用土地水平的提高将来可以利用)那么世界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板书)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分布大势

(投影片3)读挂图(世界地形图、自然带分布图)及教材P56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2、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那几个自然带?

3、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江大河流经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河流经过,可以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并且有河流水灌溉,有利于农业发展。目前大片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

(过渡)通过刚才学习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人类利用,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应用,造成许多问题。

(板书)

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引导思考)读下面的材料,分析世界土地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投影片4,土地资源的破坏1)

全世界耕地每年有5万~7万km2成为沙漠;1/4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水蚀,每年流水冲走肥沃的土壤250亿吨,沙漠吞没的土地约600万公顷; 中国耕地退化7.7万km2,占耕地总面积的40.1%,其中水土流失占34.26%,盐碱化占8%,沙化耕地占1.93%,耕地退化导致低产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条件,甚至成为生态难民。

(投影片5,土地资源的破坏2)读漫画新增人口住房要占一部分耕地、大难临头,漫画说明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结合前面的文字资料,大家进行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产生矛盾,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加重,沙漠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加重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必须要考虑的。请你写一篇文章或画一幅漫画,以提醒人们对土地资源的现状有足够的重视或给人们发出警告,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三、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四、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篇2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1]。其英文表达多数称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实际工作中一般简称为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科学、遥感等学科和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学科。自从20世纪60年代萌芽以来,至今已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地理信息系统已经从少数专业领域(地图学、地理科学)的应用,扩展到众多学科领域,在大部分专业中均有涉及,如环境科学、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学、遥感、森林经理等,目前在政府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渔业部门、水利部门、气象部门、国土部门,甚至公安部门和军事部门都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2]。

随着对GIS认识的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林学专业、农学专业、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等都分别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相关GIS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尚需要若干工作完成,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仍然亟需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以“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设置和改革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一、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专业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是集计算机、地学理论等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同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一样,都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运用。因而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之一[3]。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常见的GIS软件解决土地资源的调查、建库、评价、分析、模拟等问题。学好这些需要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地图学的基础,还要具备土地资源学及土地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相统一[4,5]。

二、GIS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中的体系设置

考虑到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学科,单纯的讲述相关内容,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又因为许多概念和原理比较难懂,十分抽象,因而需要合理的设置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位置。

我院根据教学实际,首先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一课程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理念。在大二上学期开设《地图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地图计算机制图学的地理参考理论和方法。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同时开出《基础遥感》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同时掌握遥感科学的技术和知识,起到互补的作用。因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导论式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特点,大三又开设《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专门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行业的专题应用课程。大四开设《GPS技术》,让学生了解数据获取时地理坐标的表达和建立过程。

整个结构框架,很好的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进行,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其知识、原理,熟悉地理信息系统在整个学习中的结构。

三、GIS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有了上述结构上的良好的保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进行课程的进行和改革。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众多的优势[6]。在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概念往往都很抽象,诸如“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等,学生一般不太能够接受、理解这样的概念,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就减弱。再如“数据采集内容中的图层”概念等,之前学生一般都没有接触过,头脑中无法形成对应的理解,所以更无从谈及对此内容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生动的图件、动画等,让学生感受到鲜活的知识,直观的体会相关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原理等。

(二)利用模型进行演示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研室购买了一批教学模具,一些难以用语言、动画表达的概念,可以借助模具来展示。如在地图投影内容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地球仪和屏幕的相对关系来表达地图投影的概念,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达投影的类型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产品内容时,产品类型有数字地图和纸质地图两种类型,数字地图部分我们利用计算机屏幕显示一幅相关图件,而纸质地图部分我们可以给大家展示一幅某地区的土壤图或土地利用图,学生立刻就有了明确的对比。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的同时开设同步的实验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学时保证达到24学时。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数据的采集、处理、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输出等地理信息系统主干内容,具体的实验例子以国土事例为主。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机房,通过投影仪给学生演示基本的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部分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式进行[7],既能够加强操作技能,又把所学的课程知识连贯起来。通过24个学时的实验课程,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各项实际的操作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GIS课程结合基础遥感课程联合开设了1周的课程实习,以GIS和RS所学基本知识为基础,布置实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相应的地学任务。通过教学实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GIS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并不是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方式,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可以阶段性的提出几个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部分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授,通过课下准备和课堂演讲,锻炼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课程也开展了网络化的教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网络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校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相关教学资料、发布课程练习题、批改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咨询、上交作业等互动。我院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连同教案、练习题、教学大纲、参考文献等内容一同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下自学和练习的素材。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通过录播教室进行全程录像,制作了高清晰的课堂视频,学生可以利用视频在课下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四、小结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这门工具,通过掌握相关技术完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管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置好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整个学科专业中的架构。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大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促进课程的网络交流与互动,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学习的力度。多种途径、综合完成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GIS课程中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杏元.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陈明利,刘佩茹.基于GIS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5,(11).

[4]尚颖娟,刘秀华,谷达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

[5]常胜.资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6]闫志刚,杜培军.当前GIS专业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与建议[J].北京测绘,2006,(3).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TL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31-2

0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林业、渔业等行业对土地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但是随着工业的不断开发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成为土地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土地信息系统融合了计算机科学、地理科学、测绘遥感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能够对地理空间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采集、存储、查询等操作,为土地资源研究和管理提供可靠参考。在信息化时代,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结合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多来源、多动态、多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

1 地理信息系统简析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分析和处理大量地理数据的综合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测绘遥感技术、地理学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相互配合,实现对地球表面、空间的地理相关数据的采集、输入、存储、查询、显示等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相对于其他性质的信息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借助编码程序对系统中储存或处理的信息数据进行标记,使得地理信息数据具有编码属性,可以通过检索,简单、快捷的掌握各种资料[1]。土地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土地地理位置、相邻关系、图层划分等地理空间特性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多种技术,表现出多方面的功能,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编辑、处理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突破了传统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功能,实现了对地理数据资料的采集、编辑以及整理的功能,可以根据存储需要,应用相关的地理信息处理软件将整理好的地理信息数据和图片以特定的形式存储在系统,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检测纠错和修改,并补充其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建立完整的地理信息网络[2]。

第二,地理数据管理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海量地理数据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根据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进行调整,及时更新其中的各项指标,同时,可以科学的对图片和文本进行专题分类,并能够根据工作需要,实现与其他管理系统的资源共享,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交换。

第三,制图和图形处理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包含先进的制图软件,能够将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制作成图形或图表,并对完成的图形或图表进行编辑和修饰,从而更直观的展示各方面的数据,同时,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还可以绘制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和全要素地图,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第四,数据输出与转化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并通过数据输出相关的结果,为土地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便利,方便工作人员分析、编辑、修改、评价相关数据,并且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高效输出不同类型的地理图形和数据,转化为客户所需要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 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地籍指的土地的位置、权属、类型、数量等内容的记录,地籍管理则是对土地的权属问题的登记和变更处理,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到地籍管理中,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地基管理效率,实现地籍管理的信息化。地籍管理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以宗地为核心实体,实现地基信息的输入、存储、检索以及综合分析等功能,可以为相关地籍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地籍,可以更加科学的实现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并准确划分已投入利用土地的权属和等级,同时实现对土地使用、居民分布、地表覆盖率等相关信息的全面分析,并以图表的形式存储下来,方便管理人员的地籍管理工作[3]。此外,相关部门要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和融合,从而建立完善的地基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统计、检索、分析等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地管理地籍信息。

2.2 土地评估与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评估、规划及利用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控制、监督、协调土地的利用情况,从而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對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例如聚类分析模型、因子分析模型、多方案要素分级模型等,对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土地资源数据率,可以根据掌握的土地质量和数量信息,分析土地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例如对土地的农作物产量进行预算,通过分析和运算得出相关数据,并分析出粮食和人口最适宜的比例,进一步确定土地的适宜性,为土地的利用和规划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3]。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可以提高土地评估、利用规划的效率,防止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

2.3 土地定级估价中的应用

在土地定级估价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定级处理的过程中,要建立图件数据库,将具体的地形图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展示。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利用扫描仪器扫描比例地图,利用先进的图片处理技术进行合理的修正,确保地形图的准确性。土地定级估价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输入相关坐标,对地理位置进行精确的描述,并分析土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例如几何定义和性质,从而确定不同土地的差异性。在土地定级估价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完成系统维护、土地定级、土地估价三个模块的构建,系统维护模块主要是备份相关数据、设置评估区域、管理用户及权限;土地定级模块则是调查样点的数字化、调查数据的输入以及分值图

的相关管理;土地估价模块主要是估价参数的设置、样点地价的测算、基本地价的测算以及宗地地价修正体系的建立等[4]。

2.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主要借助遥感监测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具体包括土地利用变更版图的绘制,并采用电解分析技术将历史数据与变更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参考。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土地数据录入、土地变更分析、土地数据输出等功能,其中土地变更分析是整个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核心内容。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资料制作动态监控图表,实时监测和分析数据的波动情况,从而为相关土地版图的编辑提供参考,同时,将土地变更图层放入数据库中,便于系统用户查询,若土地变更现状图层存在错误性操作现象,系统用户可在历史数据库获取原有资源,对错误数据进行还原[5]。此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实现对土地现场勘测的监督,可以有效减少土地执法人员的工作压力,及时掌握土地违法案件的发展和变化的形态信息,为执法机关和决策执行提供科学、高效的信息服务。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理信息系统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的优势功能,可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处理,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要在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各个功能模块,将其应用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定级估价以及动态监测等方面,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整体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

参 考 文 献

[1] 马瑞衢.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47-348.

[2] 石立山,张翼飞.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1,08:30.

[3] 金建华.论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371.

[4] 郭晓静.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08:232-233.

初二地理土地资源的练习题 篇4

1.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原的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B.平原的土地利用以草场为主

C.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较单一D.珍惜每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关于我国耕地与地形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B.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

C.高原地区没有耕地

D.江南丘陵地区耕地很少

3.我国平原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林地、石山B.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C.草地、林地D.沼泽、滩涂

4.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是()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D.人口多,耕地少

5.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草地B.林地C.旱地D.水田

6.难以利用的土地是()

A.沼泽和滩涂B.沙漠、石山和冰川

C.宜林荒地D.宜垦荒地

7.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B.修筑梯田C.深耕D.植树种草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8―9题

8、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B.这种趋势有助于工业的发展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9、为了保证我国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开垦草原,扩大耕地面积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新建城市、道路时,绝对不能占用耕地

10.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是()

《土地资源》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状况。

3、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大量资料和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能力开展教学。

3、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土地资源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

2、重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状况。

三、教学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状况。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谁能说出它的优势 和劣势?

新课讲解:

一、土地资源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活动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讨论的既热烈又充分,现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小结如下:(1)由于我国面积辽阔,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复杂多样,加上各地农业发展的历史、生产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大部分土地经过人工改造利用已成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63.9%)等,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约占总面积的17%),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至今未能利用,仍为戈壁、荒漠、高

寒石山(约占总面积的19.1%)。

(2)从同学们的概括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从文字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改造后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即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对发展农业是一种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山地的比重大,山地一般不利于农耕。利用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交通运输也比较困难,但林、矿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开发山地,保护耕地,增加林地,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之一;而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又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区域差异明显

中国地形图、中国降水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彩图秦岭—淮河以北的旱田、彩图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田。

(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作物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西北内陆地区耕地相对集中分布的地方?

(2)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有什么区别?

(3)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4)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

归纳总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地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

初二地理《海洋资源》教案 篇6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活动]读我国沿海盐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看看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哪个产的海盐较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最大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转折]对于海洋资源,应该说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但是鉴于人类对陆地资源开采的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呢?请大家讨论“想一想”中的题目,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进一步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的渔民确实在采用第一种捕鱼方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转折]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污染了海洋。污染源包括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针对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探究活动

1、活动名称:海产品调查

活动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

活动步骤:

(1)寻找10种日常用品,条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

(2)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和原因。

(3)开一个主题为“人类与海洋”的班会,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2、活动名称: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篇7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土地利用变更,对比分析

1 前言

国务院于2013~2015年年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它利用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其它专题数据,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技术, 查清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 建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2007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力调查, 它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 采用遥感影像调查, 实现图、数、实地一致, 做到全面、真实、准确, 之后从2009年起, 每年进行了变更调查, 形成了每年的变更调查数据库。

国情普查的地表覆盖信息数据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都覆盖了全省的自然地表, 二者信息数据虽然分类有所不同, 但主要地表覆盖分类信息都可以归并对应, 客观上二者数据对比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尝试使用较为合理的技术流程和工作方法尽量客观、真实地反映这种差异。

2 概述

2.1 分析所用数据

2.1.1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

湖南省××县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主要包括地表覆盖数据 (LCA) 、正射影像图 (DOM) 、统计分析报表。

2.1.2 土地利用变更成果

湖南省××县2014年度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成果, 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和汇总表格。

2.2 工作内容

地理国情地表覆盖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分类对应关系非常复杂。根据《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GDPJ01-2013) 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GB/T21010-2007) 对各类地类的定义及采集指标, 从中选取两者在定义上相似的典型地类进行对比分析, 主要内容如表1。

2.3 技术路线 (见图1)

3 对比分析

3.1 对比分析的方法

3.1.1 数量对比分析

通过从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报表和土地利用成果汇总表获取的面积数值, 计算地理国情普查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数量上的差异值和差异百分比, 分析差异原因。

3.1.2 空间对比分析

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地类图斑、线状地物与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数据叠加开展空间分布对比分析, 比较两种调查成果同类地物共同分布的区域及数量和差异分布的区域及数量, 并分析差异原因。

3.2 分析情况

3.2.1 数值差异情况如表2

3.2.2 空间差异情况

3.2.3 原因分析过程和结论

依据地理国情地表覆盖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数量和空间分布上的对比分析, 原因如下:

(1) 内容定义:两种调查中对有些地类的内容定义不大相同, 例如:土地利用调查中培育、种植花卉草皮等的土地被认定为水浇地, 也就是耕地范畴, 而在地理国情中这部分土地分别划作园地 (花圃) 和草地 (其它人工草地) 的范畴;土地利用中固定用于林木育苗的土地也就是苗圃被认定为其它林地, 而在地理国情中苗圃属于园地的范畴。

(2) 采集原则:国情地表覆盖分类的基本依据是地表覆盖物的物理特性, 而非土地利用分类中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 即可理解为“所见即所得”。如土地利用中的滩涂因季节、经济利益、暂时需要等原因种植农作物, 在国情中根据“所见即所得”的原则被认定为耕地。

(3) 上图最小面积指标:例如, 国情指标中≥140m2的房屋就可上图, 而二调标准中建设用地≥400m2才上图;二调标准中宽度≥1m的道路、沟渠都要上图, 而国情指标中的道路、沟渠宽度≥3m、长度≥500m的才上图。

(4) “批而未用”土地:土地利用调查中耕地等农用地已征用, 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 调查时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 称为“批而未用”土地。土地利用中“批而未用”土地按建设用地确认, 而地理国情中没有此种概念。

4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存在问题

(1) 2009年完成的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时间到现在已经相隔六年时间, 虽然年度土地利用变更工作每年都在进行, 但是仅限于建设用地和新增耕地的变更, 其他用地类型之间的变化没有体现, 比如耕地变成果园或池塘, 数据的准确度无法保证。

(2) 土地利用是一项按年度更新的任务, 变更的依据除了影像, 还有各县市国土局提供的批地红线, 部分批地红线下发时并未建设完成, 而当年变更就按照红线进行“批而未用”建设用地上图, 有些大型公路、铁路建设周期长, 在建设过程中因实际问题发生线路改道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而造成土地利用数据部分建设用地认定的错误。

(3) 土地利用数据中存在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和田坎系数等面积概念, 但是没有空间范围, 对空间叠加分析有影响。

4.2 建议

(1) 土地利用数据中线状地物所占面积较大, 但没有空间范围, 采取以线状地物宽度生成缓冲区的办法, 参与空间叠加分析。零星地物面积较小, 未参与空间叠加分析。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篇8

1.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在自然资源分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因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可更新资源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的事实,培养学生初步建立起资源保护的观念。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为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用具 景观图:各种自然资源;实物标本:铁矿石、煤、一杯水、一块木材。教学提纲 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生存于地球上,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等所需要的物质、能量,都取之于自然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什么,也就是分析地球上主要有哪些资源。[展示景观图] 各种主要自然资源

[展示实物标本] 将铁矿石、木材、煤、一杯水置于讲台上。

[学生分组讨论] 请同学注意观察黑板上的景观图和讲台上的实物标本,将同学分成五组,确定下列五个议题,每组一个,讨论5分钟后,每组推选一个发言人发言。

议题一:土地的重要意义 议题二:阳光及其利用 议题三:水和水的利用 议题四:森林的作用 议题五:煤和铁矿石的利用

[提问] 刚才我们讨论的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都叫自然资源,请同学们注意分析自然资源概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们是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还是由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自然存在。)②它们对于人类有没有应用价值?(有应用价值。)[教师总结] 凡含有上述两个属性的,即可称为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板书)

这些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叫做自然资源。

[练习] 判断下列事物,是不是自然资源? 土壤(是)鱼虾(是)春小麦(否)汽车(否)草原(是)袋鼠(是)

过渡 明确了自然资源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概念,还要明确自然资源都包括哪些种类。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板书)

[教师讲述] 按照自然资源在短时间内能否再生或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我们分成两类,即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练习] 判断下列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并说明理由。①太阳能:可更新资源,因为太阳不停地发光发热,人类可以永远利用,取之不尽。

②森林: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③石油:不可更新资源,开采完了,不能短时间内再生。

④水:可更新资源,因为水在地球表面是循环运动的,可以不断地重复利用。⑤铁矿:不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不可再生。⑥鱼: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⑦土壤:可更新资源,可以重复使用。⑧煤:不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不可再生。

[教师总结] 把大家上述的判断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的概念。

①可更新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板书)②不可更新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的资源。(板书)。[提问] 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可更新资源,就会破坏可更新资源的事实,请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资源?(要保护自然,使自然资源不被破坏,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篇9

1. 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及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并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许多东西是得益于自然界的奉献。比如:我们做饭用的铁锅,它来自于自然界中的铁矿。大家分析一下,铁矿从哪里来?(自然界)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使用价值,即有用)可见铁矿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叫做铁矿资源。下面请同学们说出家里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来自于自然界?是何种自然资源?

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是自然资源,有的不是;有的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有的则间接来自于自然界。教师要做好点评,让其辨明“真伪”.

二、新课教学

(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大自然中有哪些资源?什么是自然资源呢?

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都是自然资源。所以,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即具有自然属性,还应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即经济属性。

教师举例说明:铁矿石、小麦、甘蔗和闪电哪些是自然资源? (铁矿石是;小麦和甘蔗虽然对人类有用,具备了经济属性,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而是经过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所以不是自然资源;闪电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它只具备自然属性,不具有经济属性,不是自然资源。 )

教师总结:判断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时,要看是否同时具备“自然”和“经济”属性。

过渡: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那我们就来看看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图片: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学生谈感受)

同学们说一说自然资源与我们衣、食、住、行、学习各方面的关系。(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自然资源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疑导读:

(1)土地资源属于什么资源?

(学生充分想像,积极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人们把秧苗种入土地,秋天水稻收割后,在耕地上种植一季绿肥作物。来年春天,将绿肥犁入农田。这样不仅增加了肥源,恢复稻田的肥力,对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所以土地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说能够循环使用。咱们把像它这样循环周期较短的自然资源叫做可再生资源。

(2)煤炭资源属于什么资源?

煤炭是由沼泽中的植物遗体转变成泥炭,泥炭长期被埋入地下,经过高温、高压及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这一过程需要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煤炭资源总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小练习:考一考下列几项中,哪些是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多媒体展示图片: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核能、天然气、花岗岩)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纠错。

过渡: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循环使用,是不是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结合两个实例,完成课本P64“活动2”.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

(1)从可以循环利用的角度来看,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3)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及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可以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承转)针对可再生资源的特点,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呢?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点评:合理利用,并且注重保护和培育,使其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形容我们伟大的祖国,你知道地大物博是什么意思吗?那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自然资源的特点,希望同学们搞清了这个问题后,对我国自然资源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对比知现状

大家请看这样一组数据:(大屏幕展示)

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

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

(师问)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这五句话所反映出的我国资源状况?

(生答)我国资源丰富。 用投影仪在原内容的右侧,依次打出:

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但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

但人均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但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通过以上数据,大家能否说出我国资源状况除了资源丰富外,还有什么?

(生答)人均不足。

(师问)我国资源丰富,又为什么会出现人均不足呢?

(生答)我国人口众多。

教师可补充说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约l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师问)如果以人均资源占有量这一指标衡量。还能说我国资源丰富吗?

(生答)不能。

教师总结: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相对短缺的状况,也是我国国情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我们既要看到资源总量丰富的一面,更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势必还会继续减少。所以说,我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本国资源的承载力相平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资源消耗量还会上升,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师问)我们知道在我国许多地方存在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情况,我国许多自然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这又会给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生答)使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下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的紧张状况。

2.阅读材料谈收获

学生阅读课本P65“阅读材料”,谈谈你得到的收获或启示。

经济发展→资源需求增大→进口石油→巨额外汇(负担加重)

教师总结:如果我国更多的自然资源都发展为进口物资的话,我国经济发展的负担将更加沉重,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答或教师提示)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三、课堂小结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篇10

【知识技能】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能源开发的条件;

3.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及综合开发的意义;

4.理解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分析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及山西能源综合开发的意义;

2.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理解“开发”与“整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评判地理事物的合理与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3.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三、教学方法

导入渐进法、创境设问法、多媒体展示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我国近些年能源需求的数据及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图片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表。

学生讨论:我国能源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教师归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所以加快能源资源的开发加快能源基地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举措。

导入新课: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素有“煤炭之乡”的美誉。本节课我们就以山西省为案例讨论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发展的方向及开发过程中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板书课题:能源的开展——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讲授新课】

课堂活动:阅读教材,学生归纳能源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资源开发条件)。

学生归纳: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

创设情境:“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学生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

教师强调:区域的资源状况应从资源的分布、种类、品质、组合状况、开采条件等角度来分析和描述。

学生归纳:资源状况——分布广、煤种全、品质优、开采条件好……

知识拓展:教师讲授我国煤层气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教师转承:了解了山西省煤炭资源状况,让我一起来分析其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

创设情境:多媒体“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我国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情况对照表”。

学生讨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意义。

教师归纳: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能源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而且我国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工业中心与城市分布图”“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良好交通条件。

学生归纳: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教师归纳:前面我们从资源状况、市场交通条件综合评价了山西煤炭资源开发背景——山西省具备能源基地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

板书归纳:

(一)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条件:分布广、煤种全、品质优、开采条件好;

2.市场条件:市场广阔;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教师转承: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步伐,取得了许多成就。

课堂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自1982年以来山西利用能源优势是如何加快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并取得了哪些成就。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掌握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2.在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图表资料分析水资源特点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3.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培养他们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教学难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提纲

一、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数量特点:总量不少,人均很低 2地区分布悬殊

(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2)西北干旱地区缺水很严重(3)华北地区用水最为紧张

3.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1.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 2.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措施——兴修水库 3.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总结)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教学反思:

对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同学们容易理解,但对于如何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同学们有的就会搞混淆,特别是南水北调图,还有些同学看不懂,所以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用心

爱心

土地资源地理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难点:

植林和毁林对土地侵蚀的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太阳能有哪些优缺点?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复习提问: 世界淡水紧缺原因?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解决对策(1)开源

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 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③废水处理再利用 ④海水淡化 ⑤人工降雨等 案3例 海水淡化

通过案例阅读能够分析、归纳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局限性。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

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

2.海水淡化的现状: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我国天津等地区。3.局限性: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运用的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本将有望降低。⑵节流

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复习提问

中国北方缺水的原因 水 南多北少 地 南少北多 →加剧缺水 1.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l 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

2.已做工作: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减至2002年的537立方米;从1998年起,已对20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3.措施: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阅读我国《水法》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规定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1.解决水资源问题,既要有技术措施、科学管理,还要有法律约束等。

2.理解关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和实行供用水合同制的节约用水原则。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保护水资源综台措施的规定。活动世界水日活动

活动提示本活动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学校日常用水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节约用水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等。活动建议

1.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活动的目的及评价指标,为学生进行有效活动指明方向;

2.据学校用水状况,设计学校用水现状调查表,调查的时间一般选3—5天比较合适; 3.调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但小组内需有明确分工与合作; 4.调查结果以小论文或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等形式进行;

5.对学校可行的节水途径和节水方案的提出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等。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复习提问: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⑶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建议:在讲述本部分时,应结合当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讲解,以增强理解的直观性。)阅读怎样衡量土地的质量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学会分析土地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具体分析。(对于本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当地实例进行)1.从农业利用的角度分析:

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壤层的厚度、土壤肥力水平、距水源远近、潜水的深度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2.从工矿和城乡建设用地的角度分析:

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受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等)和气象灾害(暴雨、大风等)威胁的程度。

此外,在衡量土地质量时,还应注意土地的通达性,包括土地离现有居民点的远近、交通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劳动力与机械到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提问: 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 土壤侵蚀定义: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当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6。耕地的土壤侵蚀现象更为严重,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案④例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石漠化是与我国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并列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教学建议

1.让学生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上,属于南方地区的山区); 2.回顾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特点;

3.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木,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最终导致石漠化。阅读土地退化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危害

提示通过阅读了解土地退化对各地造成的危害巨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⑵具体措施。①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②工程措施

包括水利工程和水上保持工程。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③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例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等,同时,发展合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板书设计

§3.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2.科学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原因: 2.对策

(1)开源

⑵节流(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⑶提高耕地质量

(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2.表现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

⑵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 ②工程措施

上一篇:移民安置管理实施办法下一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