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文化

2024-09-23

弘扬文化(通用12篇)

弘扬文化 篇1

中国梦, 是2012年11月29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习近平说,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共同期盼。1988年, 76位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 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实现中国梦,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 要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实现中国梦, 是以中国文化作为精神家园, 还是以其他文化作为精神家园?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立国根基, 还是以别人的文化作为立国根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做出一致的回答:中国梦必须以中国文化作为价值内核, 以中国文化作为立国强国之本。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 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才能充满自信的去迎接世界。

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民族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形成的悠久历史、民族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等人类发展的组合。对一个国家而言, 文化关乎立国、治国和兴国。

“当有一天, 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美国总统尼克松

那么, 近一百年来, 中国的文化是一个什么状况呢?近一个世纪来, 西方资本文化大举侵入中国, 且畅行无阻。中国社会目前的各种乱象皆来源于此。世界历史已经证明给我们看:凡是用别人的文化作为立国之本, 就意味着是别人的文化附庸, 进而很容易成为别人利益的附庸。如果我们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我们自身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就是在心悦诚服地为西方的利益服务。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和自信, 要扎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今天的世界上, 假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去了构成它最内核的‘自我’的文化, 它的自我认同必然出现危机。”——亨廷顿《我们是谁》

如果不去继承和发扬光大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 也就失去民族文化的“根”, 失去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承载力, 也必然陷入文化的迷茫和文化自卑、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21世纪, 中国的硬实力在增强, 中华民族在崛起, 中国人对自己祖宗留给我们的5000多年中国文化在觉醒!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作为中国人我们开始醒悟, 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 唯有以华夏五千年文明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 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必须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 中国的未来发展必须用本民族文化作为动力来源。那么, 我们自己的文化是什么?具有5000年博大精深的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是什么呢?

一、儒学拯救世界

中国必须要以中国传统主流精神文化——儒家文化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价值依据。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 长盛不衰, 傲立于人类文明史。诸子百家, 三教九流, 中华民族选择了儒家, 这条路一走就是两千多年,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康乾盛世”, 儒家思想影响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两千多年的历史无容分辩地证明, 中华民族对儒家的选择是正确的;近百年的历史也铁证如山, 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的选择也是正确的。纯正的儒家与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

世界四大文明, 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 长盛不衰。五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文化的治世瑰宝, 护佑华夏子孙生生不息, 和谐共处, 长盛不衰。

近代一百多年来, 社会动荡, 争战不断, 持续不断的颠覆性、毁灭性打击, 致使引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被说成是封建、迷信, 这样的文化瑰宝被中国人自己踩在脚下, 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呜呼哀哉, 一百多年, 不要祖宗, 崇洋媚外……一百年后, 我们幡然醒悟:任何社会的进步都首先应该是观念的进步, 而社会观念一定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基, 就没有民族的立足点, 就缺少民族的自立与自信, 从而难以真正吸纳世界上其他的优秀文化成果。2013年11月, 习近平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表示,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他提出, 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坚持古为今用,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因势利导, 深化研究, 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将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 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业已沉淀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从隋唐开始, 就有以儒治国, 以道治身, 以佛治心, 儒释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989年, 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卫生组织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人们很快就会发现, 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 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 或者缺少进步也好, 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和超越时代的, 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属于过去并照耀着今天和未来。”

中国学者的认识更加深刻。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 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 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 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2500年以上之演进, 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 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 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 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 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媒体责无旁贷, 当披荆斩棘, 勇立潮头!为天地立心, 为百姓立命。为往昔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承传华夏文明, 媒体应该一马当先, 当仁不让。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方面, 主流媒体应该担当起振兴中华文明的急先锋。

我们欣喜地看到, 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之下, 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努力创导和不懈努力之下, 当今社会, 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的觉醒和喜爱。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论坛遍地开花, 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弟子规》夏令营, 传统文化夏令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学习热遍布大江南北, 学习传统文化的组织更如雨后春笋, 在神州大地建立起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网站越来越多, 以上种种, 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希望。

二、小结

通过上面分析, 我们明白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功在千秋, 造福子孙后代, 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 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主流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机构, 可以说播什么内容的节目, 就是在教人们什么。所以说, 媒体能救社会, 也能毁灭社会、毁灭世界。今天的媒体, 影响力和范围之大史无前例, 如果媒体播出去的内容是暴力、色情, 是杀、盗、淫、妄, 那么就在教人们恶, 毁灭世界。如果播出去的内容是劝善的, 是弘扬仁义礼智信的, 是劝善的, 是伦理道德教育、是因果教育, 那么就在教人们善, 那么就救了世界。因此说, 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体, 承担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弘扬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如此迫在眉睫, 可是,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电视频道专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这种现状急需改变。在国内几十家卫星频道和数千家地面频道中, 通过每日节目单我们看到, 这些频道的节目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内容:新闻, 电视剧, 娱乐节目等。在这些节目中, 教中国观众向“真善美”的有多少, 教人们“百善孝为先”的有多少?而是潜移默化的在教人们“不以淫为丑, 反以淫为荣”, 老祖宗告诫后人“万恶淫为首”, 可是我们的电视节目在教观众什么?

作为媒体, 国家的喉舌, 应该告诉观众儒释道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正统, 应该把中国老祖宗能够化解世界灾难, 促进和平的方法告诉世界。响应习主席号召, 大力弘扬中华文明。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建国军民, 教学为先。21世纪, 媒体传播的速度、传播的广度、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媒体的教育力量之大前所未有。有人会说, 教育是学校的责任, 媒体可以袖手旁观。可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 是学校对人的影响大, 还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人的影响大, 答案一目了然。今天, 媒体的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 影响终身。

借助当今的媒体, 尤其是主流媒体,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播正能量, 是媒体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现在婴儿扎根的教育是什么?是电视教育。从前是父母家长教育, 现在是电视。从一出生到长大, 先是电视然后是电视和网路在影响他们。这些电视网路在教人们什么, 我们都知道了, 这是可怕的危机呀!

媒体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借助电视和网络等媒介, 把千万年来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圣贤智慧, 留下来的千年不变的真理, 留下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方法等等一切优秀中华智慧传给中国的下一代。

中国的媒体到了拿出行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了。据了解, 2014年7月开始, 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的中小学将开始全面开始学习《弟子规》。这个消息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不光是中国人的, 它更是世界的, 是永恒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作为华夏子孙, 这样的宝贵财富一定要继承呀!

中国新一代国家领导人, 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描绘了富强崛起美好光明的蓝图, 正带领全国人民高高举起实现中国梦, 继承和振兴中华文明的大旗, 作为媒体, 作为对人民进行传播、教育的大众传播机构, 理应担起历史的重托, 扛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时不我待, 即刻行动。

摘要:主流媒体,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播正能量, 是媒体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习近平说,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他说, 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养浩然之气, 塑高尚人格, 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 必须以中国五千年文明所创造的民族文化作为文化之本, 作为民族复兴的灵魂。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主流媒体,弘扬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张洁云.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1 (01) .

[2]马振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方向[J].科学社会主义, 2007 (04) .

[3]杨彬.从文学的发展看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 2005 (02) .

[4]张洁云.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 2011 (02) .

弘扬文化 篇2

在这种局势下刚刚结束不久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我相信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这个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多少炎黄子孙都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成长,多少中国人继承了这种文化底蕴。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我国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久远的历史文化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自身的文化得到空前重视,也更加重视于与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其次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过一直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水平固然提高了,但是人民的精神水平也迫切需要提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另外,文化在一国国力的考量范围内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融合的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我认为针对我过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在坚持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上首先应该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保留。因为文化建设,自然就是建设我国特有的文化,而这些独特的文化大多数都来自我国56个少数民族各自具有的特别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舞台艺术异彩纷呈,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但其中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传统文化的开发规划不力,在有些地区,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没有长远规划,多为民间自发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种自发开发模式只追求文化开发的短期经济效益,忽略了传统文化遗产的稀有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也不够,品牌意识淡薄,传统文化资源虽然在旅游活动中不断得到开发,但是这种开发多数还处于低层次和表面化上,传统节日、民族饮食、民居、服饰、民俗等方面内涵的挖掘还十分欠缺。还要注重特色开发和重点打造,形成品牌,目前,品牌意识缺乏或没有充分发挥以形成品牌的问题尚比较突出。

例如我自身有所经历,我曾经去过云南丽江和泸沽湖,哪里的自然美景和民族风俗自不用说。但是由于近年来旅游事业的开发,许多商家注入,使得丽江四方街一带大量兴起酒吧行业,但是此种酒吧多位现代化小资型商业,期中缺乏对当地独特文化的保留。也反映了在经济发展下,文化弘扬的阻碍。

这种状态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所以应努力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有许多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在开发前要有科学有序的规划方案,突出其精华,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给世人以耳目一新、难以忘怀之感;在开发前期阶段,政府要承担主导作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价和统一规划安排,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方案,有一个统一的部署,既突出各地的特色,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每个开发项目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形成区域优势;开发要侧重于特色和民族区域优势,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使其融入现代文明,推陈出新。

笛声悠扬 文化弘扬 篇3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是一种民族乐器,也是一件工艺品,因箫笛上多雕刻有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它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玉屏箫笛已成为玉屏的一张文化“名片”声名远播,并孕育了浓郁的侗乡文化底蕴。

铜仁市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作为中国箫笛艺术学校,在近期举行了以“领略箫笛风采,传承侗族文化”为主题的第二届笛子演奏比赛。该校四、五年级共计21个班的学生参加了此次笛子演奏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激情演奏,表演形式多样,各有千秋。

经过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和学生们的激烈角逐,最终四(8)班和五(7)班学生获得大赛一等奖,四(3)班、四(5)班、五(4)班和五(5)班学生获得二等奖,四(2)班、四(4)班、四(9)班、五(1)班、五(2)班和五(9)班学生获得三等奖。

弘扬文化 篇4

一是以历史的视角看待地域文化的底蕴, 去粗取精, 去弱取强, 传承本土历史文化。盐城地处黄海之滨, 历史上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 范仲淹、吕夷简、晏殊三位宋代丞相曾在盐城做过盐监官, 又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和全国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所在地, 红色文化、海盐文化和湿地文化积淀相当深厚。盐城是淮剧和杂技的发源地, 所属九个县 (市、区) 有“中国发绣之乡”、“中国二胡之乡”、“中国书法县”、“中国散文县”、“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小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面塑之乡”等多个特色文化县 (市、区) , 传统文化资源丰饶, 传人辈出。盐城电视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和分析本地的文化遗存, 梳理出具有产业开发价值与竞争优势的文化资源, 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开发后劲的现代文艺节目和文化产业。盐城电视台创办了《唱响淮剧》、《艺字号巴士》、《石头剪刀布》栏目, 举办了“淮剧大典”、“淮剧票友戏迷演唱大赛”、“老年才艺大赛”、“首届少儿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 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电视文艺节目和内容产业经营活动。

二是以现实的视角看待地域文化的个性, 扬优蓄势, 巧妙发势, 发展电视特色文化。凭借盐城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 盐城电视瞄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富矿和核心资源, 寻求启动文化资本的突破口。我们大力实施精品战略, 《唱响淮剧》采取戏迷、票友自动报名参赛的方式, 集纳遴选业余尖子选手, 展示淮剧的传统精华;组织《淮剧大典》, 特邀各地专业淮剧团梅花奖、白玉兰奖的得主和优秀演员演唱经典唱段, 制成专题片刻成光碟进入市场销售;开办《石头剪刀布》情景剧专栏, 选择有关住房、上学、看病、就业、医保、社保、拆迁、物价等社会热点事件和故事, 编成短剧, 挑选社会业余演员进行排演, 拍摄电视短剧。这些活动不仅充实了节目内容, 也获得了相关行业的资助, 还成功进入市场营销, 增强了电视媒体的扩张力和内容产业的延伸力。

三是以未来的视角看待地域文化的潜力, 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 提升电视文艺节目品牌形象。盐城台成立了大型活动部, 招募文化业内资深的行家担当策划和组织要任, 每月组织一到两次大型文艺活动。如2008、2009、2010连续三年的“5·18”经贸洽谈会暨湿地文化节, 邀请到国内当红的大牌明星来盐献艺, 其票务收入和现场转播广告收入及后期制成碟片的销售收入都相当可观。大型文艺活动已成为盐城台内容产业创收的支柱之一, 锻炼了队伍, 扩大了创收渠道, 提升了电视媒体的美誉度和公信力。盐城台自办的“广电文化周”活动, 全台各频道、频率及有关部门自编自演节目, 在台内外共演出20余场。这些资源经组合、包装成40多档不同样式的电视文艺节目, 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统筹发展

电视文化产业和文艺节目发展、提升离不开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离不开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 也离不开对市场的培育。

一是在政策和管理机制上体现“实”, 打造扶持电视文化产业的浓烈氛围。发展电视文化产业要依赖市场运作手段才能保证降低成本, 实现盈利。比如大型文艺活动的票务销售, 一场活动演出公司就要拿走上千万元。电视台完全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在销售票务时将一些营销高手推上市场。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也要主动配合, 回报有关赞助商和赞助单位。这其中, 售票人至关重要。我们拟定奖励政策, 让售票人每卖出一张票得到20%的劳务薪酬。2009年“5·18”和2010年“5·18”湿地文化节的大型文艺活动, 台内售票业绩最高的人一次就获得劳务薪酬20多万。有运行机制规则摆在那里, 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谁多劳谁就多得。这种绩效挂钩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也是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弘扬端午文化文章 篇5

--五纬路社区携手源圈平台端午节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主要习俗有挂菖蒲,挂艾叶,戴香囊,赛龙舟,饮黄酒,吃咸蛋,吃粽子等。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丰富居民端午节期间的文化生活,增进邻里和谐。源圈平台与五纬路社区携手举办了此次端午节活动。

舞蹈《中华通络操》

小游戏《托乒乓球》

舞蹈《小晴蜓》

舞蹈《小书童》

社区领导向老人们送粽子

表演团队合照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把居民凝聚在一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源圈社区以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队伍中来,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树立和弘扬党校文化 篇6

【关键词】树立;弘扬;党校文化;党校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党校人的血脉是什么,党校人应该有怎样的精神家园?发挥“三个阵地、一个熔炉”作用的党校及党校人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文化、发扬什么样的精神呢?笔者认为,党校文化或者说党校精神应该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党校人应该把“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结果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党校人应该用“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理念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党校人要不愧于“党校人”这个光荣称号,必须使“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发扬光大。

一、提出党校文化的科学依据和党校文化的科学内涵

在改革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党校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优秀人才,这是党校追求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党校文化。党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党校全体教职工和学员在实现大规模培训干部战略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念形态和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辐射等作用,对党校的发展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

党校发展史及《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告诉我们,党校是党的干部成长的摇篮、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在我党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党校为党的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实事求是精神和能力的干部。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一刻也没有离开实事求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找到了“实践——认识——实践”这个公式,这把锐利的思想武器和认识路线引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最终取得成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其更具有指导性,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方面,又提出了求真务实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194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为延安中央党校的礼堂落成题词“实事求是”,从此这四个大字成为中央党校的校训,继而成为全国各级党校的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求”就是去研究、去探索,“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党的事业要发展,党的干部必须学会实事求是,必须脚踏实地地探索,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规律,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转型不断加快的今天,要取得改革攻坚的新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开辟和拓展新的境界,以创新的思维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培养干部实事求是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党校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党校人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

二、怎样弘扬党校文化

弘扬党校文化就是要弘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这一精神成为党校人的灵魂,让这一文化成为党校人的血脉,成为党校人的核心价值取向。

首先,党校干部队伍必须要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理想和抱负的人是不会有求索和创新的勇气和决心的。人常说,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神圣的人才能从事神圣的事业。作为党员干部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要有良好的党性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工作作风,自己的“身不正”,如何去教育引导学员以“正”人?因此,保持党校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弘扬党校文化、发挥“摇篮”和“熔炉”作用的先决条件。为此,一是组织人事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和对党的事业负责的高度,严把党校进人入口关,党校进人要严格审查,不是党员坚决不能调入党校,并力争选拔党性强、能力强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党校干部队伍,党校教师的选聘还必须具有一定教学专业知识。缺乏党性修养的人喜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人害怕吃苦,是不会有求索、创新精神的。这种人如果进入党校就会损害党校的形象,影响甚至带坏学员,贻害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组织部门应该站在事关党的事业兴衰的高度严格把关。二是党校主管部门和党校领导班子要对党校自身干部教育切实负起责任,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文化理念引领方向,坚持党校姓“党”和政治立校的原则,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坚持党性教育贯穿教育教学活动始终的原则和“教学探讨无禁区、三尺讲台有纪律”的原则,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思想上、言行上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弘扬党校文化为地方发展鼓与呼(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奋进);努力营造“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育人理念和文化氛围,通过党员职工学习例会、学习心得交流、教学理念研讨、举办学习专栏等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重点方位固定标语宣传、重大节日文化娱乐活动等彰显党校文化的内涵,增强党校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凝聚力;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职工队伍建设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学习考察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增加实践经验,激发工作热情,启迪思维灵感。培养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踏脚实地的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三是党校人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以理论上的清醒达到政治上的坚定,以博学善思、精益求精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释疑”、“解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教育、示范引导学员,启迪学员多途径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教育引导学员提高“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员“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党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的干部来推进完成的,党校对党的事业的贡献在于为党培养千千万万个具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干部。为此,必须通过弘扬党校文化引领和推进“培养工程”的实施。一是发挥“摇篮”作用,跟踪干部成长。一些地方不重视干部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只让干部“放电”,不给干部“充电”,还嫌干部素质不高。这种观念必须转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干部终生都需要“摇篮”。我们要很好地使用干部,就必须很好地培养干部,只有很好地培养干部,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干部进党校学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级党委必须高度重视,把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党的事业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状况及干部成长的需要,未雨绸缪,提早地进行党性、知识、能力的提升培训,让党校这个“充电器”跟踪干部成长。二是做好“熔炉”,铸就坚强干部。熔炉做不好,就炼不出好的钢铁。党校建设搞不好,就难以培养出坚强有力的干部。近年来,各级党委在党校建设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党校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新形势下干部教育的需要。必须加大入力度,整合现有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把党的干部教育这个大熔炉做精、做强,使之真正承担起干部党性锻炼“大熔炉”的作用。三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干部“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党校自身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如采取教学双方互动式、研讨式、参观交流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方式,因材施教,分类施教,以理论联系实际、务实、探索、创新风格的教学活动教育引导学员,以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启迪学员思维,开拓学员思路,提高学员“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能力。四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一方面是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思潮、经济形势及受训干部工作实际,通过教学活动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一方面是紧密联系学员的思想实际,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增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增强学员“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能力。

再次,发挥党校领导班子“火车头”作用。弘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党校文化,党校领导班子必须强化这种文化理念和精神,发挥好“火车头”的作用。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过程,只有认识正确,才能拿出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开辟一片新天地。党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具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干部,这也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党校领导班子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路线,就认识不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需求等客观事物,就不能开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所以,增强“火车头”的带动力,有必要重申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问题,即坚持实事求是问题。一是深入实际调查,掌握一手资料。通过调查摸清本校干部队伍现状,掌握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个性结构等,时刻把握干部队伍的思想动态,从而因势利导;调查培训资源,根据自己的培训资源决定所承担培训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当前培训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应该积极主动出击,调研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以有为才能有位、有威的竞争姿态开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二是分析研究,布局培训工作。将自己的培训资源与培训需求合理有效地连接起来,达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即扬长避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三是组织实施,创新增效。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培训工作的实施细则,以超前的思维、周密的安排、严谨的态度组织实施培训工作,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推进培训工作,以令人满意的效果巩固培训地位。为此,还应该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实施激励,凝聚培训力量,使培训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总之,“火车头”必须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推进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

吴新亮,中共洛南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挖掘草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篇7

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文化,总是有它存在的根据和条件,有它的实践和成就,草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是一样,在长久的实践中,草原音乐文化积累了许多经验,有着它的科学性、美学要求和风格特点,蓝天碧野养育了万物生灵,它是神的造化,生命的圣地,蒙古族民歌是继我国的古筝、昆曲后被国家推荐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项目,同时又被列为“新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代表作”。

提到大草原,人们便会联想到那悠扬、动听的马头琴,深情、悠长的牧歌,走进大草原,你会被那歌声所陶醉,蒙古族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字少腔多、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音乐的内在品质也大都饱含苍凉、孤独、悲怆的艺术之美,使音乐更加连绵不断,意韵更浓,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草原人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异彩纷呈,感受草原文化的绚丽多彩,意蕴淳厚的内在神韵,只有你身临其境,融入到流溢着真切情感与文化底蕴的牧人心曲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音乐和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正是因为对草原深深的眷恋,让我对草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让我如饥似渴的想更多了解这儿的历史、这儿的文化、这儿的音乐、这儿的人们。

草原是民间艺术的摇篮,是民间文化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因此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草原文化它产生于大草原,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中最富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背歌谣唱出马背风情,马背歌谣孕育出马背民族魂,有人说蒙古人有三件宝:草原、骏马和长调,蒙古人的道路是在马背上走过的,情感是在马背上抒发的,喜悦是在马背上获得的,业绩是在马背上创造的,蒙古族有着和草原一样的宽广胸怀,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造就了它独特的性格,而大自然又给予他们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在创造光辉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绚丽的草原文化,其中音乐便是草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音乐正是蒙古人的心声,无论你身处什么地方,无论你是什么民族,只要你听到蒙古人演唱的草原牧歌,便立刻能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它的韵律,表达了草原人的气质,反映出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在浩瀚的民族音乐海洋中,草原音乐文化如同颗颗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蒙古民族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民族,内蒙古有“歌海”之称,蒙古族又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的美称,难怪有人这样讲:“假如有三个蒙古族骑手同行,他们当中必有两个是歌手,另一个便是说书艺人”,漫长的岁月里,草原养育了蒙古人,蒙古人以草原为父母,以草原为家,有了草原就有了家,就有了我们今天伟大的草原文化,在草原每一个蒙古包里,每一位草原人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缕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歌中透射出草原人胸襟的开阔,她从蒙古族历史的源头涌出,向民族文化的渊源奔去,千回百折,波澜壮阔,一直激荡着草原人的心灵,滋润着他们的生活,汇成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

是的,内蒙古大草原就像一条长长的河,辽阔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塑造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偌大草原简直是个天然的大花园,大舞台,从东到西,即便是你走进荒漠中,也能听到大漠戈壁为你唱出的苍凉歌谣。无垠草原,遥远戈壁,情最真,意最切,奏响的是一曲曲草原生命的韵律,一位著名哲人曾这样说过:”没有哪个民族能像蒙古族那样,用音乐和歌声去传送历史,记载生活,对生存在广阔地域又善于遥望奔突的民族,他只能把知识的殿堂建在心灵上”,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一生是由丰富多彩的民歌音乐伴随着,孩提时有摇篮曲陪伴,享受母爱,青少年时代通过爱情歌曲抒发心中的思恋,女儿出嫁双亲含泪唱起送亲歌,长辈们以训谕歌教导子女,即使一个人到达了人生的终点,仍有葬歌相送,而对蒙古人来说须臾不离的亲密伙伴一骏马,赞美的歌声更是连绵不断,多少年来,历尽沧桑,草原人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创作了神奇的历史和幸福的未来。

蒙古民歌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相传和积淀,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艺术,而且是灵魂和精神,是智慧和聪明,她所展示出的那种苍劲,雄浑、博大、宽广的气魄,触动着人们心灵最深处的情感,代代相传,永不断绝,给后人的凝聚和生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仿佛创造了一个永恒,它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主流和代表,草原人用世代的经历与拚搏创造了音乐,那歌中、那乐器声中都蕴含着浓浓的草原情,这是一个无法估量的音乐宝库,令世人叹为观止,丰富多彩又种类繁多的蒙古族音乐歌曲怎么又是这曲曲几千字可以概括的?

回顾近些年,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乐坛上辈出的草原民族音乐艺术家,可以看出,他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草原,更离不开养育他们的这片热土,是草原文化丰富了他们的艺术人生,是草原给予他们深深的音乐艺术感悟,聆听那些优秀,经典的音乐艺术作品,不光是让带着许多故乡情、泥土情的草原人听了叫好,同样也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一致认可和赞誉,谁都会被这扑面而来的清新纯朴的气息所陶醉,会被一种发现的新奇感攫住,倾心听一曲曲草原晨曲,听一首首草原牧歌,犹如站在苍茫草原向大自然倾诉,当你置身草原,骑着骏马奔驰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耳边传来动听悠扬的牧歌旋律,又有谁会不为这大自然与人的完美契合而震撼?又有谁会不为这歌声与美景所陶醉?这歌声乐曲仿佛天籁之音降落人间,这美是发自内心的美,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每当听到这些苍劲、优雅、意味深长的草原音乐歌曲,宛如一支爱的旋律,如果你用心去听,那么你的心就会“醉”的,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在干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底蕴深厚.绚烂璀灿的音乐文化,在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的皇冠上熠熠生辉,她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对于“草原曲”艺术中文化意蕴的认识,我们永远也不能穷尽,它的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

正如蒙古族的一句谚语所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火,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歌”,草原民歌浩如烟海,洋洋洒洒,数量之巨,其品位之高,它在广袤无荫的大草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拨动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琴弦,唱出了音符之外的感觉和味道,让你感受到音乐的自由与生活的美好,草原民歌它的群众性很强,草原人喜欢以歌、舞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表现着草原风情的民族艺术的成功,一半要归于草原民间艺术的积蕴之厚,一半则归于创作者的琢磨之功,这些取自辽阔草原的音乐艺术作品,独立不羁,从不流俗,有着自己的见识,那就是这块土地上的民族文化积蕴,这种文化特质在今天生活里的反映,还有更深的一层,它有待我们深的挖掘,更好的弘扬,内蒙古的民歌、音乐,艺术誉之瑰宝,誉之浑金璞玉,并不为过,只要稍加琢磨,便会放出夺目的色彩。

历史的实践再次证明,艺术的评价是绝对不能把接受者的感情排斥在外的,只有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懂得民族音乐艺术的真谛,越是扎根于民族土壤的艺术越具有顽强长久的生命力,真正民族的东西,也是最为世界所接受的东西,草原民族文化艺术,它代表着一个民族更深更广的文化背景,它的艺术内涵来自中华的民族文化沃土,它净化了人的思想灵魂,升华了人的浩然正气,讴歌了人们的心灵,通过音乐也让世界了解了草原的文化,并使之传播,发扬,立足挖掘草原民族文化,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精髓,在民族音乐基础上出新、创作出反映时代的艺术作品,是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方向,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课题,这本身就是西部文化艺术的大开发,草原艺术创新的超前意识应该真正体现到这方面,正是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根,有了这样的民族之根.才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枝繁叶茂,前程似锦。

弘扬“胜利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篇8

作为国有特大型资源型企业, 胜利油田40多年的开发建设历程既是一个中国“石油人”艰苦创业的发展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企业经营环境, 胜利油田在新的“胜利文化”创建活动中, 在继承传统创业精神的基础上, 培育和提炼出了“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 明确提出了“百年创新, 百年胜利”的企业愿景, 企业文化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全面创新”的重要转变, 体现着胜利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如果说, 胜利油田的“第一次创业”主要依靠的是艰苦创业、敢于拼搏的精神, 那么, 实现“百年胜利”的“第二次创业”将主要依靠“胜利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 进一步弘扬新的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之花”, 让创新变成每一个油田管理者和职工的自觉行为, 才能不断产生“创新之果”, 实现油田的持续发展。

1. 弘扬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树立创新与变革的价值观。

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指出, 追求卓越并非是一种成就, 而是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出类拔萃的进取精神和心理状态。对于曾经创造过辉煌的胜利油田来说, 面对新的挑战, 就是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坚决抛弃僵化保守、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维惯性, 要敢于把原来成功的经验否定掉, 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在变革与创新中寻求和把握发展的机会, 引导和激励职工把争创一流、不甘落后、追求更高更新的技术和业绩作为“共同愿景”, 并以这种变革与创新的价值观来引导企业的组织变革、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近年来, 胜利油田着力宣传和培育“坚守胜利、发展胜利, 永不气馁、永不言败, 永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和气概, 强化“地下所有资源都能找到”、“找到的储量都可动用”的创新意识, 就是新时期“胜利人”创新与变革理念的典型体现。

2. 弘扬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作为创新的价值导向。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的, 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企业创新主要不只是以科学或技术上的重要性, 更是以对市场和顾客的贡献来衡量其价值的。简单说, 创新的实质是要满足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是在企业中得到实行并产生实际效果的思想或技术。被公认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企业”的3M公司 (明尼苏达州矿业和制造公司) 的创新理念是:“创新=新思想+能够带来改进或创造利润的行动”。对于资源型的胜利油田来说, 面向市场的创新导向, 实际上就是要把为企业创造效益和效率作为根本的指针, 把职工的创新行为引导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来。新的胜利文化提出了“效益至上”的经营理念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经营宗旨, 实际上就体现了这种自觉的创新导向, 它也应该成为胜利油田衡量各方面创新效果的根本标准。这种具有明确市场导向的创新行为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3. 弘扬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营造鼓励参与和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企业管理学有一个说法:“你不射门, 你百分之百没有命中率”。创新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的相互交流和撞击, 依赖于全体员工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投入, 这就需要构建平等、民主、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 尊重员工的个性和首创精神, 构建激励员工参与创新和提出创新建议的有效机制, 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像油田模范王为民那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地尝试和创新。即使是对那些员工提出的未被接纳的革新思路或建议, 企业也要给予真诚的赞赏, 以保护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同时, 创新总是具有巨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又具有巨大的风险性, 因而有可能遭到挫折或失败, 但风险往往又意味着机遇和未来。所以, 创新需要有锐意进取、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人。而企业更要宽容地对待失败, 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 “只有容忍错误, 才能够进行革新”, “允许失败, 但不允许不创新”。胜利油田在创新文化建设中, 也应该树立起这样的创新理念:最大的风险是“什么都不干”。可以说, 如果没有一种鼓励尝试风险、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 就很难说有突破性的成功创新活动。

4. 弘扬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不创新, 就死亡”。现代企业处于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和快速更新的技术进步中, 对于有着辉煌历史的胜利油田来说, 巨大的成就或成功的经验, 都只能代表着过去, 石油企业永远面对着未来的资源、技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挑战。对于作为资源型国有企业的胜利油田, 没有丝毫的理由可以沉醉在以往的成就或当前的良好状态中, 面对改革过程中的复杂矛盾、国内外石油市场竞争以及资源短缺等严峻挑战, 胜利油田从上到下都应该确立一种面向未来的忧患意识和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危机感, 弘扬胜利人负重奋进、超越自我的优良传统, 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 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 及时把握各种创新的机会, 使企业始终保持在创新的动态过程之中, 以持续不断的全面创新来创造企业全面的竞争优势。

5. 弘扬胜利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就要在各级领导者管理者中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

现代企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管理者文化, 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和行为的导向、示范作用对于胜利创新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而创新被公认为企业家的基本职能, 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只有那些从事创新活动并使企业获得成功和超额利润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才可以被称为企业家。尽管企业家总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最珍贵的人才资源, 但是, 企业家精神应该是对胜利油田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普遍的素质要求, 弘扬胜利精神, 首先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倡导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鼓励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去改变已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去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只有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真正具备和发扬创新、变革、追求卓越经营业绩的企业家精神, 才能培育形成创新文化, 引导企业从创业走向创新, 从胜利走向胜利。

加强写字教学,弘扬祖国文化 篇9

一、明确目标, 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前提

过去写字教学的要求偏于知识性, 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等。实践证明, 这种要求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重新定位了写字教学的要求, 简化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它更重视的是写字的学习过程, 要求“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间架结构只需“注意”。这样提是试图降低难度, 适当减轻低年级孩子的负担。在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标对写字教学的要求, 既不能任意降低要求, 甚至省掉写字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 又不能拔苗助长, 结果得不偿失, 不利于学生写字能力的提高和身体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与习惯是教师共同的任务与追求。在教学中, 教师在教给学生汉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 各科作业都应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教师都要以正确、认真的书写来作为学生的表率, 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示范, 榜样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小学生都有很强的模仿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中起到一种榜样的作用, 这种榜样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备课时, 我们要求教师要事先练习几遍, 熟记每个字的结构, 每个笔画的位置, 以及要突破的难点等。这样, 在上课示范时才能胸有成竹, 下笔如有神。平时, 不管是板书还是批改学生的作业, 只要是一提笔, 都要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 安排好字的结构, 注意字的笔顺, 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

这样长期坚持, 不仅老师规范了自身的写字姿势, 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提高了自身的写字水平。而且对学生来说, 他们也看到了活生生的写字“标本”, 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三、激发兴趣, 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关键

对于写字教学来说, 兴趣也同样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固有的心理特点,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 开展各种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1) 讲故事。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 涌现过许多的书法家, 到今天还流传着他们的奇闻轶事。在学生写字前以这些名人的故事来激趣, 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王羲之“力透纸背”的故事, 柳公权勤奋练字的故事, 郑板桥“卖字助穷人”的故事等。学生就会被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练字的精神所感染, 为他们高尚的人格所打动, 从而受到启发, 在写字过程中个个表现得兴趣盎然。

(2) 开展比赛。小学生生性好动, 好胜心、荣誉感极强, 他们总渴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针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在写字教学中, 适当安排一些比赛活动。对表现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也给予肯定。比赛活动结束后, 还进行学生作品展览。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写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巧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动, 注意力不集中, 而写字辅导往往只能挨个儿来, 难以照顾到全体学生, 教学效率不高;教师的书写不够美, 能熟练书写的字体种数也很有限, 达不到让学生体会、欣赏优美的汉字的目的;对笔顺的规则讲解不能得心应手, 学生学得枯燥, 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等。这时, 如果你能在识字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就会使写字教学增色不少。所以运用“Powerpoint”和“Photoshop 6.0”制作写字的简单课件, 动态地演示字的结构、笔顺及书写规律, 当屏幕上显示汉字一笔一画书写的过程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四、学会方法, 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重点

(1) 观察法。学习写字, 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笔顺, 养成观察习惯。学生通过观察, 既了解古人造字的规律, 了解祖国的汉字文化, 又从中学到观察汉字、比较联想、识记字形的学习象形字的方法, 达到了学会汉字知识, 提高书写与欣赏能力的目的。

(2) 比较法。要提高写字能力, 在练字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对小学生来说, 写好一个字, 都有一个由不好到好的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进行对比, 比出差距, 找出不足, 在“比”中取得进步。

徐州本土文化弘扬问题研究 篇10

一、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当地人创造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就是本土文化。本土文化不同于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范围更广,既包含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也包括了历史传承的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涵盖了一个地区的衣食住行、人文精神、历史渊源等多个方面。通常,对于文化,除了思想和精神内涵以外,都有独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本土文化也不例外。目前,本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第二类,以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类,是有影响力的现代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就像“文化土特产”,具有城市本土的个性特征和独立品质。凝聚了一个城市长久以来的智慧,体现着当地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本土文化是一个城市立足于全国“城市之林”的软实力。可以说,本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魅力,同时也需要保护和培育。将之转化为旅游业、展览业、演出业、影视业、培训业、讲座业等多种文化产业,不但必要,也很可行,可以从多种角度促进徐州市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方面,既然本土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开发本土文化所带来的效益难以立竿见影,但是本土文化有着百折不挠的韧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往往会在未来的某一刻或者培育过程中带给城市一定的经济效益。

随着现代社会高度文明的发展,国内城市规模极速扩张的同时,城市本土文化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所谓的文化底蕴成了博物馆的陈设或者书本里枯燥的文字,再加上浓重的商业色彩之后,千城一面,失去本土文化的特色。复兴和弘扬城市本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长久以来,尽管人们从各个角度试图将城市本土文化发扬壮大,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城市没能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徐州蕴藏着汉文化的精髓,闪烁着楚文化的光辉,包含了儒道佛文化的元素,更有彭祖的千年历史和个性的地域文化。因此本文以有着悠久历史的徐州为例,对关于本土文化弘扬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徐州本土文化现状

(一)徐州本土文化的优势

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庞大的本土文化资源。徐派作家王茂飞这样评价自己的家乡: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

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宛如斜挂于历史苍穹中的璀璨星河。自古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有九里山古战场,今有淮海战役新遗迹。而以云龙山水、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除了这些风景名胜以外,徐州更是徐州唢呐、唐人供、跑竹马、纸塑狮子头、琴书、柳琴戏、梆子、香包、剪纸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3年12月,我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68家,其中4A级景区13家,3A级景区26家,A级景区总量;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省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均列全省前列。

4000年徐州本土文化更是渗透到徐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早晨的一碗雉羹,到晚上舒筋活络的五禽戏,还有长辈们喜爱的徒步运动和年轻人最爱的动漫博物馆。在徐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徐州的本土文化丰富而又精彩,古老与现代并存,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徐州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徐州本土文化弘扬存在的问题

1、盲目跟风,毫无规划

目前随着各类学堂在徐州的兴办,“文化热”席卷徐州。很多人盲目跟随“文化热”,毫无规划的开展各类讲座或者节庆活动,虽然前期颇有成效,但很快衰落,并且将本来美好的本土文化硬生生的覆盖上商业和利益的浓重气味。

2、缺乏创新,涉及面窄

徐州在本土文化的展现方式上过于死板毫无新意。对于传统的两汉文化,目前徐州主要的宣传方式有3种,汉文化讲学,节日庆典和汉文化博物馆。而汉服、汉礼等作为汉文化的重要部分,只是博物馆的几张照片或者节庆上模特身上所穿的现代汉服。事实上,其他的城市,在本土文化宣传上采取了多种的方式,也涉及了更多层次。比如长沙的火宫殿,用地道的长沙美食吸引了长沙人和国内外游客。还有湘西凤凰的烟雨凤凰歌舞剧,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为人们再现了沈从文比下那个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凤凰古城。相较之下,徐州在本土文化弘扬模式上缺乏创新,涉及的方面也过于狭隘。

3、忽略了文化对当地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徐州有着4000年的历史,徐州的本土文化对当地人的影响更是深远。但是,现代社会迅猛发展,新事物不断闯入人们的眼帘,人们为了跟随时代的步伐,渐渐不再关注本土文化的发展,很多现代徐州人对自己的家乡那些传统的本土文化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城市及时的意识到本土文化的远离,并积极采取补救的方式。而徐州目前还没有积极的行动,并且徐州在江苏省尚属于经济发展欠佳地区,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置。在快速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忽略了本土文化,没有意识到千古流传的文化精髓正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软实力。

三、弘扬徐州本土文化的建议

(一)规划先行,绘制蓝图

俗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徐州本土文化的弘扬也必须规划先行,勾勒科学、严谨的蓝图。徐州市委、市政府应对徐州市本土文化的弘扬加强重视,制订政策保障徐州本土文化弘扬工作的开展。2011年9月,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徐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徐州旅游奖励办法》两个文件,推动我市A级景区的发展。2013年12月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传承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发展,但是还只是杯水车薪,徐州市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并依据规划开发弘扬本土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弘扬方面,徐州各类新闻媒体也应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条有序的对徐州本土文化进行宣扬,甚至可以考虑将本土文化引入大学生的课堂,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二)文化魅力,创新模式

徐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徐州市旅游局局长曾讲,应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徐州已有汉文化景区、徐州博物馆、龟山景区等,还有建设中的丰县汉皇族陵旅游区及整合中的沛县汉城文化旅游区等。下一步还会继续将会把静态的资源变为动态的体验项目。在宣传弘扬方式上,也将开拓创新。如常州的春秋淹城就是成功案例。常州以淹城遗址为基础,把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静态观赏型项目、互动演艺性项目和体验游乐式项目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元素,创新春秋文化的展示,对春秋文化、故事、人物进行“二次创作”,实现淹城游客全年龄段、全天候的覆盖。开园以来,乐园良好的发展态势让文化界、考古界、旅游界都看到了创意的力量,证明了本土文化的全新演绎在现代社会仍魅力无限。就徐州目前的本土文化弘扬模式现状,对模式创新总结为“四化”,衣食住行体验化;传说故事有形化;民俗活动大众化;政府主导产业化。充分发扬徐州本土文化的魅力,创新弘扬模式,必将取得良好效益。

(三)整合资源,优化利用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化利用,是徐州本土文化弘扬解决问题的关键。2014年9月19日在徐州举办的第十八届省运会正式开幕,在开幕式表演中出现了来自民间的演员们为带来了本土文化表演。跑驴、大头娃娃,还有燃起的汉灯,无一不向人们展示着徐州本土文化的魅力。徐州作为全国第一个非省会城市举办如此大赛事项目,引来了全国甚至国际上的极大关注,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幕式表演既带给广大观众朋友们美轮美奂、震慑心扉的表演,又展示了徐州的本土文化,更重要的是,虽然表演的演员们并非专业人员,只是徐州寻常的市民,但依然用他们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展示徐州市民的风采。不得不说这次的省运会,充分利用了从民间到传统、从儿童到老人、从学生到军人、从传统方式到现代科技的社会各界的各种资源,并加以优化利用,才能获得如此震撼的效果或如此庞大的关注。也充分证明,整合各界资源,并加以优化利用,是徐州本土文化弘扬模式的重要方向。

(四)城市精神,民风塑造

打造专属于徐州的城市精神,重塑民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民风塑造则会对城市精神和城市软实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徐州的两汉文化中,汉礼是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先对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礼仪之邦”徐州在城市精神,市民整体素质方面大不如前。打造徐州城市精神,重塑徐州民风的问题炙手可热。

弘扬孝文化 发展大旅游 篇11

刘荣喜在致辞中指出,博山区是中国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为做好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文章,区委、区政府坚持立足山城特色,以孝文化、饮食文化为切入点,打造了孝文化旅游节、美食文化节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盛会,并以此为载体,积极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博山的城市形象。

此次孝文化旅游节暨美食文化节以“弘扬孝文化、发展大旅游”为主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已经成功举办了博山旅游形象代言人及最佳旅游商品评选、鲁山风光摄影大赛、文姜庙会、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厨艺技能比武等多项主题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活动的举办必将对提升博山区旅游吸引力,丰富“陶风琉韵·休闲博山”城市内涵,加快老工业区转型振兴增添新的活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更好地推动博山文化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大发展。

开幕式上,还为该区获得山东鲁菜馆、山东省“不可不吃的100种美食”、“不可不去的100个地方”、“不可不买的100种特色商品”的单位及博山区最佳旅游购物商品单位授牌;为博山区劳动技术能手颁发证书;为博山区旅游形象代言人颁发聘书,同时,还为博山区颁发了“陶风琉韵·休闲博山”奖牌。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又观看文艺演出以及“美丽博山我的家”摄影作品展、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博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示,并参加美食节系列活动。

弘扬文化基因创新驱动发展 篇12

1 打造弘扬卓越的文化平台

21世纪以来,我国支农、惠农和富农政策不断加强,推动农机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机企业产业升级、营销转型步伐加快,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发展路径和发展趋势,科学分析、有效应对,是推进协调、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一是围绕主题、体系支撑。发展是企业永远不变的主题,从全球看区域,中国市场呈现出的是全球竞争;从区域看全球,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央财政连年大幅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7 00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217.5亿元,推动了我国农机市场成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发展最好最快的市场。国际知名农机跨国公司在加速抢滩中国的同时,凭借新技术和高端产品优势垄断我国高端市场。企业的最终竞争就是文化生态的竞争,需要根据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梳理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文化建设层次、实施方法、任务进度进行明确、细化,力求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努力塑造追求企业目标实现的文化体系。

二是把握过程,树立理念。行业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还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我国农机企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爬坡期”,在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方面面临着发展的“突破期”,需要加快产品升级、产业转型步伐,实现发展突破,缩短同跨国公司的品质差距。积极提升工艺、液压、材料等技术加工和应用水平,通过精益设计、精益制造和精益管理的全过程实施,塑造积极恪守的精益要求,形成敬畏科学、坚持创新的要素集成,努力实现中国农机高端产品的突破和跨越。

三是强化牵引,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数据时代的微信、微博等多种传播工具,抓住产业升级、营销创新及文化创新中典型事件,通过理念支撑、制度保障、机制牵引和行为规范,积极构筑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知行统一的追求卓越企业技术、质量和服务等文化执行体系。梳理修订管理流程,完善新产品营销策划、新产品开发流程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机制牵引追求卓越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 实施驱动创新的文化机制

实施创新驱动,构筑具有企业特色的创新文化,是企业应对市场挑战,谋划未来优势,统筹发展布局的有效选择。我国农机企业面临第2个10年发展机遇期,需要以创新文化驱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谋划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

一是客户导向,价值输送。企业为用户提供的价值方案越独特,越能得到用户的认可。从当前农机市场表现看,销售情况比较好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那些价值方案提供比较独特的企业。品质、品牌构筑的经营能力成为传递价值的首要因素。农机企业应着眼于大中型农业装备产品的前沿技术领域和客户导向进行布局,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满足客户价值诉求,延伸企业黄金价值链。

二是秉承创新,战略推进。与国家政策、产业格局、市场趋势和自身目标同步共频,接轨领先技术,依靠战略谋胜,提升产品品质,推进产业升级,持续融合液压、自动控制、微电子、信息与生物等新技术,向大型化、一体化、智能化、广度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及其配套智能农机具的研发、制造能力,提升多功能大型麦稻联合收获机、大型玉米收获机械和多种经济作物收获机械产品品质,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价值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承接制造业转移机遇,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

三是要素集成,管理再造。围绕企业发展、员工增收和产品创新,积聚正向能力和发展要素。以自主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文化为实践载体,培育内生性的企业文化,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管理,不断提高成本优化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结构上向技术高端调整,在管理再造上向内涵式发展推进,在市场拓展上向国际化迈进,在盈利模式上向产品经营与资本运作互动并举转变,努力打造管理黄金价值链。

3 推进人才制胜的创新文化

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核心因素。企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人才聚集、作用发挥的历程。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要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文化。坚持公平、公正和择优原则,建立灵活多样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全球视野、战略发展和要素所需的范围内,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淘汰,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尽其用。坚持项目带动、高端引领,大力培养、引进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的水平和竞争力。由我国农机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谁拥有人才“富地”谁就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中国一拖坚持“事业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给想干者机会,给能干者舞台,给干成者激励”人才理念,建立健全识才、引才和用才制度,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序时目标和产业布局,创新引才机制,畅通引才引智渠道,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和管理团队,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拖(洛阳)铸造有限公司创新人才管理,推进人才闭环管理,确保优势人才脱颖而出,为提升农机产业核心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提供了全力支撑。

二是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培训是企业精确化育才、用材的主要手段。建立培训体系,按照企业目标,制定培训重点目标和内容,实现培训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设,确保培训的及时性和延续性,以体系的支撑推动人才的培养。健全培训制度,根据人才规划,结合经营目标,认真做好培训调研、教师选聘、推进和保障制度,形成活力充沛的管理机制。加强培训的绩效评估,对培训的方式、内容和效果进行跟踪考核,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性。

上一篇:通航企业下一篇:地理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