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2024-07-30

弘扬传统文化(共12篇)

弘扬传统文化 篇1

摘要: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 应首先在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其次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然后让学生从个性化阅读中品味作品文化的意蕴, 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 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 融载道、情、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 引导学生阅读它们, 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 和圣者、智者对话, 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 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 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 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有利于开阔视野, 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 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 在阅读教学中, 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 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1 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

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 一些初中生、高中生甚至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 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 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 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 只需博览, 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我国的名著里, 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 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 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2 深入控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 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 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 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 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 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 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颐和园》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三峡之秋》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 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让教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 (1) 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 挖掘有关文化常识; (2) 从故事情节入手, 挖掘整篇 (部) 著作的文化内涵; (3) 从课文主题入手, 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4) 从课文词句入手, 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5) 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 挖掘文化意趣。

3 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 意境悠远,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 有体现关爱他人的, 诚实守信, 传统美德的, 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 人性美, 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 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 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达着生活信息, 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 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 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 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 用心灵去体验文本, 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欢看的一部影片, 电视中那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 那明争暗斗的唇舌交锋, 刀光血影的打斗场面, 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当提到三国或水浒, 同学们就会兴致勃发。教学《赤壁之战》时, 老师就告诉学生, 这篇课文让学生自己讲大败曹军赤壁的故事, 同学们很感兴趣。课前, 老师把一些资料粘贴在学习栏里, 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 特别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 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 谁发现的多, 谁的思维最敏捷, 谁就是本课的值堂老师。

这下, 同学们可忙坏了, 有的同学查资料圈圈点点, 在文中旁注, 有的同学借光盘来重温刀光剑影沙场, “能发现多少就说多少”, 不拘一格, 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 “看谁思维敏捷”, 具有挑战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争做值堂老师”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 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加与主动思考, 热烈交流的景象。那一刻, 老师真的激动不已, 就连我也一起融进了那热烈互动的气氛中。

上课了, 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 几十双渴求的眼睛看着老师, 老师微笑着不吭声, 走到最后一排端端正正地坐在位置上。反应敏捷的班长苏浩阳立即跑到讲台上, 扶了扶红领巾, 模仿老师的口气大声说:“上课”。同学们有礼貌地站起来向教师问好, 随后轻微地“嘘”了声, 他们知道本课的值堂老师便是苏浩阳了……

老师微笑着注视着“小老师”, “小老师”熟练地画幅三国简易图, 并用彩笔画出长江及赤壁。他从双方将领的特点到双方兵力的部署, 从地势特点到双方胜败, 分析得头头是道, 像是小小的军事家。几个不甘寂寞的学生想为难老师, 举手说道:“老师, 假如没有火攻, 东吴能取胜吗?”“小老师”不慌不忙, “这个问题我想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教室里沸腾了, 讨论声一阵高过一阵, 有的声情并茂, 有的指指点点, 仿佛他们已进入了角色, 似乎正在见诸葛亮呢!小老师呢, 走下讲台, 和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 老师也参与其中, 这样, 课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身的体察,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 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弘扬传统文化 篇2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我讲话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重任。我们要学习先贤们的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素质,努力学习。要提倡忠、孝、节、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同时我们应该学习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将儒家传统文化与文明礼仪精神完美结合,激发孝心,净化心灵,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弘扬家乡传统文化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张骞;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43-01

我的家乡-陕西城固,是一个坐落在秦岭脚下的山城小镇。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是偏僻和闭塞了些。然而这里所蕴藏的社会人文资源特别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深厚。西汉水利工程五门堰、地母发祥地“五郎关地母庙”、道教胜地“洞阳宫”、陕南第一祠韩氏祠堂名扬中外,三朝太尉李固的故里,更是西汉著名外交家、中华民族“放眼看世界第一人”张骞的出生地和归葬地,全国唯一的张骞纪念馆就建在这里。这些家乡文化的载体,历经历史长河的沧桑巨变,凝聚着城固人民最非凡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和优雅的气质。这些原生态的地域文化,是最本质最朴实的文化精髓。可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却对家乡文化、家乡历史了解甚微。作为一名执教语文学科,综合实践学科的老师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家乡的优秀文化,有义务引导学生到人民生活中间去,在实践当中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拓展阅读视野,真正实现语文教学课内外融合、校内外沟通。近年来,我们学校在弘扬张骞精神校本教研建设上作了一些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了解张骞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提炼和学习张骞精神

张骞,陕西汉中城固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应募西征,率堂邑父等百余人由长安出发,取道陇西(今武威、张掖、酒泉一带),向西域进发。被匈奴守军俘获,匈奴用高官厚禄诱降,张骞不为其所动。十年之后,张骞乘机逃离,经焉耆溯塔里木河到达龟兹(今新疆库车东)、疏勒(今新疆哈什),沿天山南麓,再跨越葱岭,终于抵达大宛国界(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又在大宛国王的帮助下,最终到达大月氏。张骞回国途中,再次陷入匈奴军,又被拘禁。一年多后,张骞乘机带上胡妻和随员堂邑父逃出,再度跋山涉水,终于在元朔三年(前126)4月初回到长安。张骞出国时带有一百余人,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他的生还,是人类历史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他目睹沿途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人情。张骞回国把这些见闻向朝廷报告,汉武帝大加赞赏,封张骞为大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学习张骞就要学习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学习他“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学习他持节不辱使命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张骞精神的重要意义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组织实践课,以实践探究为依托,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张骞精神

在张骞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中,我们积极动员学生参与活动,为保护张骞文化遗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号召学生每班轮流定期到张骞墓进行扫墓活动。学生们在这里有的清理杂草,拣拾垃圾;有的同学别出心裁,煞费苦心地制作了一些警示牌,标语安放在醒目位置以提醒游人。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影片《张骞》,带领学生参观“张骞通西域”大型花岗岩雕塑。这些观摩使学生获得了更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张骞形象铭刻成学生心目中引以为豪的不朽的历史丰碑。通过“品读”与“探访”,我们的学生既经历了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又使学生对张骞精神有了深切的体验、感悟和认同。学生从中感受到家乡城固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内涵,树立了保护张骞纪念馆与其他乡土景观的意识。

三、参与社会实践,重点围绕“宣传和弘扬”张骞精神

我们建立张骞名字命名的文艺社团,悬挂张骞图片宣传牌,在校园网站、橱窗、黑板报等开辟张骞专栏,组织讲张骞故事,办张骞小报,集张骞名言,写学习张骞心得,开展“张骞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张骞精神大家谈”征文和主题班队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宣传和弘扬张骞精神的活动,既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优化育人环境,也有效培育和增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民族精神。在全县组办的每年一度的张骞文化艺术节上,我们组织本校学生,积极参与艺术节节目的组织和排练。记得节目任务一下达,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全线动员。有的找素材,有的编动作,有的窜台词,争先恐后为活动献计献策。排练中,同学们克服困难,不辞辛苦,反复练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在上述实践活动中,我们注重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充分与人交往,与社会交融。充分的展露自身才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篇4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 风俗, 精神的总称。[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 凝聚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 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 把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中国是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相互融合, 交互在一起, 凝结在一起, 有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

(二) 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兼容之学。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 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体现。他没有走向极端化, 虚怀若谷, 纳天下之学, 才使他没有中断, 充满活力而且经久不衰, 在当代不断消化、吸收和创新, 仍然盛行。

(三) 经世致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 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 它究天人之际, 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方方面面。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对现世世界有一个超脱的认识, 不迷惘。《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商业、销售等方面应用的更广。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 不能割断的历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文明, 像古希腊文化, 古巴比伦文文化, 古罗马文化等, 但是从没有一种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有韧性, 因为他们都曾一度中断或者消失, 而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 从不停息, 至今仍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与中国历史相伴相生。从夏朝开始, 国天下至家天下, 中国文化开始有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到了秦始皇合六国, 一统天下之后, 他统一文字促进后来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三国魏晋时期, 文风开放, 形成以建安七子为代表人物的魏晋风骨。南北朝时期, 佛学盛行, 甚至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现象。隋唐时期首创科举制, 兼容并蓄使得是文化大发展, 代表人物像有诗杰王勃、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宋朝尤以词盛行, 有苏东坡, 李清照, 辛弃疾等。到元朝时人们则喜欢传唱曲, 明清以小说为主。近代人们是比较推崇孙先生的三民主义, 当代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经历过几次重大的灾难。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些古文典籍失传, 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汉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文化单一, 缺乏活力;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 禁锢了文化的发展;近代五四运动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片面的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部看成糟粕;当代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大洗劫。虽然历经种种磨难,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凭借其深厚的根基不断生长, 在世界舞台上大方异彩。

(二) 中华经典箴言是终身追求

中华经典的箴言包含方方面面, 修身、为人、处事、追求等, 短小精悍即讲明大道理。对于现代人来说,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而精神食粮却缺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往往会感到迷惘, 不知道一切为了什么。中华经典箴言就是我们的人生追求, 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像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告诉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格,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要自强不息, 要有所追求, 而且这种追求是终生的。还有有志者事竟成, 苦心人天不负, 教我们要坚毅、拼搏等。中华经典箴言是我们终身的追求, 学习中华经典, 让其慢慢浸润我们的心灵, 内化为自己的灵魂, 外化为自己的身体力行。

(三) 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才能让后代感知中华文化的神奇, 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更加了解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人民。要爱国, 首先要让我们的人民了解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文化的魅力, 在心灵深处是觉得他们是值得我们爱的, 并且值得我们为此付出的。只有热爱我们的国家, 才有决心, 有信心建设我们的国家, 能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只有国民心往一处系, 劲儿往一处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远吗!

参考文献

[1]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 2013.

[2]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 篇5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标语吧,标语不但折射着时代精神,也体现了执政的方向和智慧,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那么什么样的标语才是好的标语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标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1

1、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2、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3、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4、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5、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6、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7、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

8、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9、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

10、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11、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2、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13、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14、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15、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16、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17、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8、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19、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20、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21、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22、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3、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4、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25、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2

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6、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3

1、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2、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3、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4、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5、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6、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7、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

8、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9、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10、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11、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2、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13、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14、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15、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16、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17、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18、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

19、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20、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21、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22、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

23、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24、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25、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26、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27、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28、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29、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30、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31、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32、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33、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34、诚信——让世界流淌干净血液。

35、美德不是孤独的,而是有邻居的.。

36、世界因诚信而更加精彩。

3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8、身兼德美,行入孝悌,上善若水,遗善无累。

39、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40、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41、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42、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43、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44、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45、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4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47、以诚立身,用信处事。携手诚信,镌刻未来。

4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9、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50、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51、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52、弘扬传统美德,从我做起。

53、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挖掘优秀文化精髓。

54、正视传统文化的正面效应,重视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

55、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

56、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

57、明了传统美德,泰然为人处世。

58、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幸福中国。

59、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60、人尽其取责,诚实守信。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4

1、发扬优良传统,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

2、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4、弘扬优良传统,感悟优秀文化,创建魅力家园。

5、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8、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9、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10、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1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13、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14、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15、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16、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7、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8、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19、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20、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精神文明。

2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22、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4、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挖掘优秀文化精髓。

25、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

26、正视传统文化的正面效应,重视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

27、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8、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29、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30、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31、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5

1、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5、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6、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7、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8、弘扬优良传统,感悟优秀文化,创建魅力家园。

9、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10、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1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12、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13、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4、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1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1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7、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挖掘优秀文化精髓。

18、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

19、传播东方智慧,点睛中国商战。

20、发扬优良传统,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6

1、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2、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3、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4、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5、普新道新德,及优生名仕。

6、正视传统文化的正面效应,重视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

7、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8、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9、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10、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1、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12、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13、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14、扬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15、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16、传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

17、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18、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19、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20、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7

1、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2、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3、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4、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5、我们的古迹,我们的祖国,你不爱护,我不爱护,谁来爱护。

6、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7、文化遗产保护:尊重历史,造福今天,开创未来。

8、保护古迹,责无旁贷。

9、文化遗产日:一天的提醒,每一天的行动。

10、祖先的、我们的、子孙的——请保护文化遗产。

11、古迹属于你,属于我,是我们的共同财富。

12、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13、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14、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15、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16、宇宙好汉,生命短暂;传承文明,文化遗产。

17、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18、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

19、尊重历史,憧憬未来。

20、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8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6、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7、德不孤,必有邻。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1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2、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13、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1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5、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6、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1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8、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19、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德育实效 篇6

一、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有做正气的中国人

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冲击,让有的孩子对祖国母亲的感情淡薄了,对民族的土壤厌弃了。甚至连最基本的,做一身正气的人,做自力更生的人,做勤劳勇敢的人的血性和气概都缺失了。本人从事德育特色研究多年,希望能够淘取民族精神的金钥匙,打开学生心灵。

1.设立“弘扬民族精神月”,集中开展民族教育

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从未断绝;我们炎黄子孙,一身正气。于是,我校将每年的11月定为“弘扬民族精神月”。在这个月中,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热情,弘扬民族精神。例如:举办民族文化文艺汇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进行革命故地重游。从“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到“爱国如饥渴”的班固;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位卑不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

2.日常活动不放松,点滴落实更见功

除设立“弘扬民族精神月”之外,我们也非常重视日常民族精神教育,例如:升旗仪式检阅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意识形成的初级阶段,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逐步使学生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铁一小学在每学期开学之初以及每周一都会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表达爱国热忱,使学生了解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学生也愿意做鲁迅先生所评价的那样的人——中国的脊梁。

二、弘扬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做自豪的中国人

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中国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身为中国人感到悲哀。甚至有的学生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津津乐道,反而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植文化根,铸中华魂,引导学生做自豪的中国人。

1.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为传统文化自豪

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孩子的传承。我们充分借助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清明节开展“忆传统、学先烈、爱学习、做先锋”主题教育,到烈士陵园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号召学生学习先烈们胸怀大志,为理想奋斗的气概;又如三八节、教师节,组织学生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向教师表达节日的问候等,借助节日的契机,让学生充分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2.亲自实践学传承,感受文化精髓

我们熟悉的古代文物玉如意,常见装饰中国结,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结发源于旧石器时代,历经十万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精致、精美、优雅、对称,极具视觉冲击力,代表着无私、友谊、真诚、平安、吉祥、和谐。我们尝试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中国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感受中国结的发展变化,去体味中国结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粹、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不仅滋润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也提高了其作为祖国儿女的荣誉感。

类似的还有,举行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中国书法的比赛,吟咏言志、对仗和谐的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三、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做快乐的中国人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自私任性,堕落懒散,缺乏基本的文明规范,与人交往,从不相让,生活因此失去了快乐。为此,我们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做快乐的中国人。

1.培养尊老爱幼,体会付出的快乐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倡导在家帮父母做家务,在校帮学弟学妹干活;坐在公共汽车上,真诚地为身边的老人让座……

2.提倡尊师重道,体会感恩的快乐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校园环境布置方面,我们贴出“程门立雪”等尊师重道的故事;规定学生见到师长主动问好等日常行为。

3.号召团结友爱,体会互助的快乐

学习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得道多助”等思想。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打造和谐的同学关系,快乐不在于得到的多少,而在于心理的满足。

四、展望未来工作 ,德育教育任重远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道德高地 篇7

今后, 我们要立足山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祥地的优势, 对儒家文化的精华进行继承和创新, 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保留好我们的基因和DNA。我们要立足工会的组织职能优势, 发挥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发挥好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和集体的示范带头作用, 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我们要立足培养先进的职工文化企业文化,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合贯彻其中, 打好基层基础,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工的精神追求, 外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坚持道德引领

坚持道德引领, 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明确要求, 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职工宣传教育活动、素质建设工程、职工文化助推计划的重要内容, 依托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工会阵地, 向广大职工推荐、提供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文艺作品, 并积极推动“诵读经典”活动, 积极引导广大职工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挖掘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 组织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纪念活动, 使广大职工更加珍视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 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和政治立场。

积极推进“厚道鲁商”三级联创活动。积极动员广大企业参与到“厚道鲁商”倡树行动中来, 以遵章守法、诚信经营为基础, 以人本管理、和谐共享为核心, 以创建“诚信鲁商、责任鲁商、文化鲁商、和谐鲁商”为目标, 以品牌建设为重点, 通过诚信创建、文化建设以及系列主题活动, 引导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齐鲁风格、时代特征的新鲁商文化品牌。

融入宣传教育

融入宣传教育, 激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充分利用好工会宣传舆论阵地,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宣传, 使“三个倡导”日益深入人心;注重发挥好先进典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广大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积极发挥工会宣传阵地作用, 通过开设专版、专栏、专题、推出出版物等方式,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天天见、不断线。

充分发挥重大典型的引领作用。树立一个先进典型, 就是树立一面旗帜。要充分发挥全国“最美职工”、一线产业工人先进楷模吴吉林同志, 创新型一线工人典型王进同志等引领作用, 努力提高典型宣传成效。

深入宣传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把劳动理念宣传作为工会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 大力宣传爱岗敬业和在岗位练兵、劳动竞赛、创新比武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迹。充分利用“五一”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齐鲁最美职工”评选等重要活动, 掀起宣传高潮, 全面展现劳模先进人物的风采。

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坚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展示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之中, 大力宣传“劳动创造幸福”的理念, 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劳动观。

突出实践养成

突出实践养成, 汇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大力开展实践活动, 引导广大职工在工作实践中, 发挥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作用。

大力开展“善行义举进企业”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 围绕“让好人好事上榜、给最美职工作画、为先模人物讴歌”的思路, 推广“善行义举进企业”活动的经验做法, 组织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职代会、厂务公开、签订工资集体协议、劳模风采、岗位建功、安全生产等开展建榜活动, 鼓励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创新创造, 大力宣传身边人、身边事, 引导职工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热潮。

深入开展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和“道德讲堂”进企业活动, 积极倡导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 引导职工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大力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继续开展全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创建和命名活动, 强化职工爱岗敬业、恪守职业准则的责任意识, 引导广大职工在平凡的工作中无私奉献、岗位成才、争创一流。

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积极推进职工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建设, 倡导职工通过志愿服务, 激发职工中蕴藏的温暖、友善、和谐的正能量。

注重以文化人

注重以文化人, 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将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工作的主渠道、主战场,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文化活动中, 努力达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持续打造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职工文化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转化为企业职工的思想自觉。通过宣传推广一批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典型, 着力打造彰显工会特色的“齐鲁文化大道”宣传品牌, 不断增强职工文化企业文化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全面提升职工文化企业文化的感召力。

着力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倡导全民阅读, 努力建设书香社会, 广泛开展“争当学习型员工读书行动”, 引导广大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进一步提升广大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和素养。

弘扬传统文化 塑造人类灵魂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书育人,塑造灵魂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3月提出了“八荣八耻”, 这是把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引导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而传统美德的形成又离不开传统文化, 所以弘扬传统文化, 塑造人类灵魂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历史老师, 有效利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教育学生, 以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更是责无旁贷。

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更是海纳百川, 影响深远。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更包含许多种施德施惠的思想, 囊括许多修身养性的内容, 蕴含许多处事的哲理。所以结合儒家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十分必要。

一、弘扬“仁”的思想, 培养“爱”的情怀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孔子提出“仁”, 仁者爱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人际关系。孟子、董仲舒也都以“仁”来劝化人民、规范人的道德行为。以后, 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 更!把“仁”视为天理的核心。朱熹特别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是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仁者, 无私无畏, 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所以教师不仅要以仁爱之心教书育人, 更要让学生学会修“仁”、施“爱”。“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育学生要心存仁爱, 学会待人接物时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让学生学会乐于助人。真正体验到爱是阳光, 会驱散冬日的阴霾, 爱是春雨, 会滋润干涸的心田, 爱能化物于无形, 爱能让生命更饱满。让学生学会与爱同行, 与爱相伴, 从而构建和谐的班级, 共建和谐的校园。让我们给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爱的种子吧, 它必将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发芽、开花……

二、铸成坚强意志, 培养崇高气节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这种品质已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文天祥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 宁死不屈, 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在民族危亡之际, 无数中华儿女面对列强的屠刀横眉冷对, 以铮铮铁骨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尊严。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素材, 更是培养其坚强意志和崇高气节的无声语言。

和平年代培养学生的意志就是要学生学会面对困难不退缩, 要敢于尝试、勇往直前。面对各种不良诱惑能不为所动, 有抵抗力、免疫力。学生的气节主要表现为骨气, 尤其是步入社会后,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要坚挺一身傲骨, 守住做人的准则:能不为利欲熏心, 能不为权钱迷惑, 做一个正直之人, 做一个廉洁之士。

三、培养责任心, 铸就使命感

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事开太平”。就是说, 之所以创立、发展儒家思想, 目的是要让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已深深镌刻在无数仁人志士心中, 激励他们报效国家。

其实, 人生与责任相伴, 责任与人生为侣。要让学生意识到走出教室他们就是班级的象征, 走出学校他们就是学校的旗帜, 从而树立起维护班级荣誉, 维护学校荣誉的责任心。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所以从小培养其责任心和使命感, 将来他们才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栋梁, 才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四、要表里如一, 知行合一

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即人的内心和行动必须保持一致, 不能说一套, 做一套, 说得好, 做得差。陶行知先生十分推崇这一学说, 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 并终生践行这一理念。他“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的言行深深影响着我们, 我们不是把对教育的挚爱停在口头, 而是转化在日常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中, 做到行胜于言、知行合一。对学生, 也要严格要求, 让他们明白善恶标准、是非观念, 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身体力行,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让他们懂得“君子慎独”的道理。这些良好的品质, 也会造福将来, 会帮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脉, 会助推他们事业的成功。

五、做到知书达理, 处好五伦关系

《论语》中说:“不学礼, 无以立。”“礼”, 即理也, 指待人敬而有礼, 行为端庄,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礼貌待人。儒学讲究“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就是说对人恭敬而无过失, 对人彬彬有礼, 走到哪里都是兄弟姐妹, 都是你的家。可见, “礼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优美的媒介”。礼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礼可以变路人为朋友。因此要求学生从小做到知书达理, 谦恭和善, 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也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儒家思想讲究五伦,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意思就是作为孩子要孝顺父母;作为领导要关心下属, 作为下属要尽力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作为丈夫要有道义, 有恩义, 作为妻子要有有情义, 有德行;作为兄长要友爱、关心弟妹, 作为弟妹要尊敬、听从兄长;与友相处, 要言而有信, 不能背信弃义。否则, 亲人不亲, 朋友非友。

学生总要长大成人, 步入社会, 要扮演各种角色, 要处理各种关系。所以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会处理五伦关系对其人生影响巨大。这些关系处理好了, 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 也必定是和谐而井然有序的。

弘扬传统文化 篇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共同期盼。1988年, 76位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 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实现中国梦,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 要解决文化传承的问题:实现中国梦, 是以中国文化作为精神家园, 还是以其他文化作为精神家园?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立国根基, 还是以别人的文化作为立国根基?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做出一致的回答:中国梦必须以中国文化作为价值内核, 以中国文化作为立国强国之本。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只有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 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才能充满自信的去迎接世界。

那么什么是文化?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民族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形成的悠久历史、民族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等人类发展的组合。对一个国家而言, 文化关乎立国、治国和兴国。

“当有一天, 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美国总统尼克松

那么, 近一百年来, 中国的文化是一个什么状况呢?近一个世纪来, 西方资本文化大举侵入中国, 且畅行无阻。中国社会目前的各种乱象皆来源于此。世界历史已经证明给我们看:凡是用别人的文化作为立国之本, 就意味着是别人的文化附庸, 进而很容易成为别人利益的附庸。如果我们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我们自身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就是在心悦诚服地为西方的利益服务。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和自信, 要扎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今天的世界上, 假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失去了构成它最内核的‘自我’的文化, 它的自我认同必然出现危机。”——亨廷顿《我们是谁》

如果不去继承和发扬光大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 也就失去民族文化的“根”, 失去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承载力, 也必然陷入文化的迷茫和文化自卑、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21世纪, 中国的硬实力在增强, 中华民族在崛起, 中国人对自己祖宗留给我们的5000多年中国文化在觉醒!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作为中国人我们开始醒悟, 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 唯有以华夏五千年文明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 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必须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 中国的未来发展必须用本民族文化作为动力来源。那么, 我们自己的文化是什么?具有5000年博大精深的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是什么呢?

一、儒学拯救世界

中国必须要以中国传统主流精神文化——儒家文化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价值依据。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 长盛不衰, 傲立于人类文明史。诸子百家, 三教九流, 中华民族选择了儒家, 这条路一走就是两千多年,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康乾盛世”, 儒家思想影响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两千多年的历史无容分辩地证明, 中华民族对儒家的选择是正确的;近百年的历史也铁证如山, 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的选择也是正确的。纯正的儒家与真正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

世界四大文明, 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 长盛不衰。五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文化的治世瑰宝, 护佑华夏子孙生生不息, 和谐共处, 长盛不衰。

近代一百多年来, 社会动荡, 争战不断, 持续不断的颠覆性、毁灭性打击, 致使引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被说成是封建、迷信, 这样的文化瑰宝被中国人自己踩在脚下, 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呜呼哀哉, 一百多年, 不要祖宗, 崇洋媚外……一百年后, 我们幡然醒悟:任何社会的进步都首先应该是观念的进步, 而社会观念一定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基, 就没有民族的立足点, 就缺少民族的自立与自信, 从而难以真正吸纳世界上其他的优秀文化成果。2013年11月, 习近平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表示,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他提出, 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坚持古为今用,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因势利导, 深化研究, 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将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 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

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业已沉淀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从隋唐开始, 就有以儒治国, 以道治身, 以佛治心, 儒释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989年, 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卫生组织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人们很快就会发现, 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 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 或者缺少进步也好, 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和超越时代的, 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属于过去并照耀着今天和未来。”

中国学者的认识更加深刻。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 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之积累, 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 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2500年以上之演进, 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 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 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 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 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媒体责无旁贷, 当披荆斩棘, 勇立潮头!为天地立心, 为百姓立命。为往昔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承传华夏文明, 媒体应该一马当先, 当仁不让。在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方面, 主流媒体应该担当起振兴中华文明的急先锋。

我们欣喜地看到, 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之下, 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努力创导和不懈努力之下, 当今社会, 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的觉醒和喜爱。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论坛遍地开花, 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弟子规》夏令营, 传统文化夏令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学习热遍布大江南北, 学习传统文化的组织更如雨后春笋, 在神州大地建立起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网站越来越多, 以上种种, 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希望。

二、小结

通过上面分析, 我们明白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功在千秋, 造福子孙后代, 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 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主流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机构, 可以说播什么内容的节目, 就是在教人们什么。所以说, 媒体能救社会, 也能毁灭社会、毁灭世界。今天的媒体, 影响力和范围之大史无前例, 如果媒体播出去的内容是暴力、色情, 是杀、盗、淫、妄, 那么就在教人们恶, 毁灭世界。如果播出去的内容是劝善的, 是弘扬仁义礼智信的, 是劝善的, 是伦理道德教育、是因果教育, 那么就在教人们善, 那么就救了世界。因此说, 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体, 承担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弘扬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如此迫在眉睫, 可是,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电视频道专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这种现状急需改变。在国内几十家卫星频道和数千家地面频道中, 通过每日节目单我们看到, 这些频道的节目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内容:新闻, 电视剧, 娱乐节目等。在这些节目中, 教中国观众向“真善美”的有多少, 教人们“百善孝为先”的有多少?而是潜移默化的在教人们“不以淫为丑, 反以淫为荣”, 老祖宗告诫后人“万恶淫为首”, 可是我们的电视节目在教观众什么?

作为媒体, 国家的喉舌, 应该告诉观众儒释道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正统, 应该把中国老祖宗能够化解世界灾难, 促进和平的方法告诉世界。响应习主席号召, 大力弘扬中华文明。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建国军民, 教学为先。21世纪, 媒体传播的速度、传播的广度、影响的范围和深度, 媒体的教育力量之大前所未有。有人会说, 教育是学校的责任, 媒体可以袖手旁观。可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 是学校对人的影响大, 还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人的影响大, 答案一目了然。今天, 媒体的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 影响终身。

借助当今的媒体, 尤其是主流媒体,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播正能量, 是媒体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现在婴儿扎根的教育是什么?是电视教育。从前是父母家长教育, 现在是电视。从一出生到长大, 先是电视然后是电视和网路在影响他们。这些电视网路在教人们什么, 我们都知道了, 这是可怕的危机呀!

媒体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借助电视和网络等媒介, 把千万年来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圣贤智慧, 留下来的千年不变的真理, 留下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方法等等一切优秀中华智慧传给中国的下一代。

中国的媒体到了拿出行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了。据了解, 2014年7月开始, 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的中小学将开始全面开始学习《弟子规》。这个消息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不光是中国人的, 它更是世界的, 是永恒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作为华夏子孙, 这样的宝贵财富一定要继承呀!

中国新一代国家领导人, 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描绘了富强崛起美好光明的蓝图, 正带领全国人民高高举起实现中国梦, 继承和振兴中华文明的大旗, 作为媒体, 作为对人民进行传播、教育的大众传播机构, 理应担起历史的重托, 扛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时不我待, 即刻行动。

摘要:主流媒体, 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播正能量, 是媒体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习近平说,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他说, 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养浩然之气, 塑高尚人格, 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 必须以中国五千年文明所创造的民族文化作为文化之本, 作为民族复兴的灵魂。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主流媒体,弘扬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张洁云.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1 (01) .

[2]马振清.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方向[J].科学社会主义, 2007 (04) .

[3]杨彬.从文学的发展看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 2005 (02) .

语文教学应弘扬传统文化 篇10

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中应把综合性活动展示作为校本教学活动的主旨, 大力推进课改进程。有感于语文教师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历史责任,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如下探讨:

一、教师用热情感染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 自己首先要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 提高文化素养。只有用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做基础, 才有可能完成传承文化的使命。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师不仅要悉心学习古典文化, 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倡导者。教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文化的传承。教师如果只空洞地灌输道理或者就文章谈感受, 难以引起共鸣。其实只有教师把这些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相结合时, 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教师真正投入, 才能起到“不令而从”的效果。回首学生时代自己的老师, 当一张张面孔都已经渐渐模糊的时候, 那个讲《我的母亲》时不禁泪流满面的老师, 那个读《石壕吏》时不禁拍案而起的老师……却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

二、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知识, 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 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真正价值, 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熏染。语文新教材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在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等先贤身上, 闪耀着的淡化个人、强化群体的人文精神, 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等。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杜甫“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上的动力,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 挖掘有关文化常识; 从故事情节入手, 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 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三、诵读经典, 搭建文化积淀的阶梯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 就方法而言, “读”是第一大法, 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 不仅仅是默读, 更注重于朗读。“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 促进语文素养发展, 教师不应忽略。

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 阅读经典。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十分繁重,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 必须引导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读经典。课外阅读中, 学生会接触到不少成语, 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 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 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 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基本含义, 并将成语融汇到自己的语言积淀中。此外, 在课外活动中, 可以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 开展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累收集热情。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 广播、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 日积月累, 那么他们语言积累的成语就越来越多, 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相应地稳步提高。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 运用时就会信手拈来, 游刃有余。

四、利用传统节日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节日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 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月的古诗文, 朗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诗篇, 进行赏月品诗, 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在清明祭扫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 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 都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 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端午节来临之际, 引导学生搜集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 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 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此基础上整理资料, 通过出板报,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 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 感悟人生哲理, 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而且使学生积累宝贵的说写素材, 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 一箭双雕。

教会孩子感恩,弘扬传统文化 篇11

在学习《弟子规》“孝”的部分时,教师不但给学生讲解每一句话的意思,还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感恩父母。一些当了母亲的教师向孩子们动情地讲述自己育儿的经历:怀孕时,虽然吃了东西就呕吐,但为了肚子里的孩子,还是得吃,吃了吐,吐了再吃;孩子出生后,日夜颠倒,父母也只能陪着孩子,白天孩子睡了,还要继续工作……父母为孩子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让孩子们回去与父母聊天,让父母讲讲母亲从怀孕到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并把这些事情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他们写道:母亲怀孕时为了我有个健康的身体,十个月没看过电视;母亲挺着个大肚子上班,挤公共汽车时,总是用手护着肚子,怕别人伤害我;刚出生的我半夜总是哭,父亲抱着我,不停地哄我,当我再次睡着时,父亲的手都麻了,天也亮了,父亲也该上班了;我三个月大的时候病了,要打点滴,由于血管太小,护士扎了好几个地方都找不到,爸爸看到我那么难受,流泪了……通过聊天,孩子们了解到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心血,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还小,很难体会父母生养的恩德有多深,为了让他们亲身体验,有些教师开展护蛋活动,让孩子们与一只鸡蛋形影不离地呆7天,把自己的做法、感受写下来。孩子们有的说:“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十个月,能够完好无损,是多么不容易啊,而我连半个小时都做不到,就把鸡蛋宝宝弄破了。妈妈,您实在太伟大了,谢谢您!”有的说:“这7天里,我为了怕鸡蛋碎了,我哪也不敢去,连球都不敢打,难受死了。鸡蛋饿了不会哭,闷了不会闹,不用拉屎拉尿,我都觉得照顾他很累。可以想象得到,妈妈为了我,不知放弃了多少自己想干的事,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养大是多么不容易,妈妈,您辛苦了!”通过护蛋活动,让孩子们直接地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悉心呵护的慈爱,护蛋只有7天,可父母是以这样的心境爱我们一辈子的。孩子们明白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孝顺父母,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那么,如何去孝顺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呢?教师又回到《弟子规》的学习中,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弟子规》里每一句话的内容,并相机讲一些古今孝顺父母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孝顺父母。孩子们把自己所做的事记录在联系手册上,父母就孩子的表现写出自己的意见、建议、鼓励。教师也给予鼓励,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孩子们做得越来越好。

在学习《弟子规》“泛爱众”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时,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我们感激的人,除了父母,还有谁。通过讲解、启发、举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历尽艰辛养育我们,给我们以呵护和温暖,使我们得以成长,当然应该感谢。历史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成为我们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沃土,应该感谢。革命前辈浴血奋战,创建了我们的共和国,应该感谢。照耀着璀璨的灯光,享受着清凉的空调,不是应该感谢那些在黑暗的、令人呼吸不畅的矿井里劳动的煤矿工人和高温车间里的电厂工人吗?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们应该感谢。同学给了我们关心和帮助,我们应该感谢。我们应该感谢周围的一切,因为它们给了我们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这些应该感谢的人和事物,是无穷尽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教给学生感恩词,在吃饭之前和睡觉前都在心里默念,不要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感恩词是这样的:感恩父母生我育我,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恩赐;感恩教师教我成就我;感恩同学的关心与帮助;感恩农夫的辛勤劳作;感恩所有帮助与付出的人。在让孩子们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如何去做,从小事做起。如要感激老师,就要尊重老师,可以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拿作业本、双手接过老师递给的东西,老师的批评要乐意接受等。感激同学,就要帮助有需要的同学,不计较同学的缺点,对同学的缺点要忍让。感激农夫,就不能随便浪费粮食。感激清洁工,就不要随地丢垃圾,见到地上的垃圾要主动打扫……总之,要求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并用实际行动去报恩,每天都想想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自己为别人做了什么。

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育,孩子们学会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去爱别人,对别人心存感激。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谢谢”,听到孩子们见到老师时发自内心的一声问候;见到地上的纸屑孩子们自觉地捡起;孩子们能善待他人的误解与错误,多了宽容和理解,少了伤害与摩擦。妇女节,孩子们不但给自己的母亲送上祝福,还给老师和女性长辈送上祝福。哪个同学有困难,孩子们就会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如六(1)班的张昱晟同学患病住院,要一大笔的治疗费,在短短的一天里,六(1)班的家长、同学、老师就捐款一万多元,帮他度过难关。本学期末六(1)班的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能记住父母生日并表示祝贺的达到95%,有好吃的让长辈先吃的达到98%,父母批评乐意接受的达到92%。

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使孩子们成为感情丰富,道德高尚,自己快乐,对别人有益的人。

改变教学模式弘扬传统文化 篇12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教师不但要传承人类文明, 而且应该与时俱进,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是新课标的核心。它更加注重张扬学生个性, 体现出极大的人文关怀。这既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内省, 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我校不断学习、尝试, 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了“教学合一”, 构建起了民主开放的课堂,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预习导学, 渗透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重在熏陶。如有一次, 我去听本校一位语文教师讲授胡适写的《我的母亲》, 在预习导学阶段, 他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你能背出有关歌颂母亲的诗句吗?2.你能给母亲唱一支歌吗?3.你能举几个真实的事例反映母爱的伟大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都踊跃发言。在有学生背出“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时, 教师又趁机发问:“你能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母亲吗?”而当一个学生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时, 有几个学生竟然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这样就把学生热爱和孝敬母亲的教育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二、自主合作, 在探究中学习传统文化

布鲁纳指出, 学生必须通过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其强调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的自我感悟, 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 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 以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教师授之以渔, 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

此阶段总的原则是让学生大胆地想, 大胆地说, 大胆地写, 让学生获得心灵的自由, 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

2. 合作探究阶段, 教师设置任务, 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们尝试过两人组合 (同桌) 、四人组合 (前后两排) 、随机组合, 并设置情景, 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 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 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 不仅形成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而且在交流中形成了探究的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题:“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人有很多, 你能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吗?”学生交流探讨了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焦裕禄、孔繁森等人的事迹。学生发言过后, 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这些人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该怎么做呢?”这一问, 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的伟大精神。

三、课堂延伸, 实践传统文化

坚持学以致用, 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捷径, 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所以, 我们尽量利用各种机会, 尽可能地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资源, 并想尽办法,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从而让学生增强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的意识。近一年来, 我们指导学生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 并开展了演讲会 (每日一讲, 课前3分钟) 、辩论会、故事会、读书会、诗歌朗诵会、小报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虽然以上活动并不是每次都精彩, 每次都完美,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至少能让学生参与其中, 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植入他们的内心。

上一篇:水质保证下一篇:民族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