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革命传统

2024-09-05

弘扬革命传统(共14篇)

弘扬革命传统 篇1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传统

——祭扫回龙大山堡烈士墓活动简报

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之际,为加强我校学生慎终追远、缅怀先烈、纪念先人的意识。2012年4月4日下午,我校团委书记刘维东老师带领学校团员前往回龙大山堡烈士墓,开展了回龙镇中学2012年清明节祭扫活动。

清明节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时机。回龙大山堡坐落在回龙庙子右侧,墓地里躺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川西军区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献出宝贵生命的41位烈士。

清明雨洗烈士墓,风吹松柏苍竹劲,缅怀先烈英雄事,热泪盈眶祭英魂。活动首先由学生代表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共同缅怀那逝去的峥嵘岁月,让先烈们之英灵永远清晰。接着,同学们神色凝重地在烈士碑前默哀致敬,深切缅怀烈士铮铮铁骨和崇高气节。默哀后,学生代表钟婉春代表全体同学发言:同学们应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记住我们的青春誓言,努力学习,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报效祖国,不要辜负家长的期望,不要辜负老师的期望,不要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烈士精神永不朽,烈士光辉照长空,烈士墓前思英雄,无限悲痛无限情。

团委书记刘维东老师在烈士墓前发表演讲,通过讲述当时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在 抗战中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先进事迹,强调全体同学要通过今天的祭扫活动,不仅要学习革命先辈在抗战中不畏困难、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要把这种精神 转化成为学校的发展、家乡的强盛、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后,刘老师带领在场的同学庄严宣誓——“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 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在同学们坚定的誓言下,本次活动也接近尾声。活动最后,刘老师带领同学们绕墓地行走一圈回到原位,向英雄墓碑深鞠三躬结束 了本次祭扫马鞍山烈士陵园活动。

“励 爱国志,铸民族魂”一位参加祭扫活动的学生发表了深深的感慨。通过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全体师生接受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必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 和平环境,以革命先烈为楷模,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勇敢坚强;要继承传统,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 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发愤图强,唱响新时代的红色赞歌!

弘扬革命传统 篇2

这是一次震撼苍穹的精神回望。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6月26日,“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通过凝重的史实、鲜活的形象、饱满的热情回顾了苏区的光辉历史,展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

追寻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弘扬。

弘扬苏区革命传统,要在牢记光荣历史中坚定信念。8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江西瑞金为中心、赣南为主体的红土地上,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行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苏区革命斗争,培育形成了苏区优良革命传统。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弘扬苏区革命传统,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苏区革命传统,要在铭记苏区精神中凝聚力量。苏区精神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凸显了苏区时期具有原创意义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高度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今留在人民心中生生不灭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关心群众、执政为民、模范带头、争创一流”的中央苏区精神,永远闪耀着熠熠光辉。正是这种苏区精神,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顾苏区创建的光荣历史,缅怀先烈的不朽功勋,重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是这种苏区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事业不断进步,使老区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弘扬苏区革命传统,要在致力老区发展中与时俱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苏区革命传统的核心内涵。当年,苏区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夜打灯笼”走遍千家万户,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关心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在新形势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仍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弘扬苏区革命传统,就要以“苏区干部”为楷模,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特别是着力解决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紧出台扶持老区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规划、项目、资金、法规等方面加大倾斜和帮扶力度。老区人民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如今面对老区的发展困境,需要保持锐意进取的干劲、攻坚克难的拼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胆识,发愤图强、昂扬向上的斗志,模范带头、争创一流的作风,不断提高老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弘扬苏区精神 告慰革命先烈 篇3

2009年5月,中共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弘扬苏区精神,告慰革命先烈,推动南雄老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扬,恢复南雄人民应得的政治荣誉,决定成立由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市长许志新为组长的南雄市申报中央苏区县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颜亮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市委决定由副书记颜亮、市老促会会长朱雄、史志办主任陈景泰、副主任李君祥等组成申报组,负责申报工作。朱雄、陈景泰、李君祥负责申报资料的搜集、整理、考证、论证、上报等工作,市委办副主任朱定球负责申报组与市内各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

由于南雄市现存有关二战时期的资料极少,仅存的资料远远不足达到南雄属于中央苏区县范围申报的要求。因此,朱雄、陈景泰、李君祥等从2009年5月到2010年3月止,本着先外后内的原则,前往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档案局、吉安、赣州及赣南各市县区党史、档案、博物馆,各纪念馆等部门,广东省、广州市、韶关市党史研究室、档案局(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民政厅等部门和单位调研查阅资料,并通过省委办公厅查询中央档案馆有关资料,从浩瀚的资料库中查阅5000多万字的文史档案资料,从中收集到50多万字的有关资料,最后形成30多万字的申报论证材料,调查走访了市内有关人员数十人次,从中收集相关资料和物证。这一个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申报组三个同志不分昼夜,白天查阅资料,晚上整理资料,工作非常劳累。顶酷暑、冒严寒,陈景泰同志既做领导又兼任司机,驱车四万多公里,其艰辛程度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到。为此,申报组的三位同志先后病倒住院,人也瘦了10多斤。在资料收集、整理和论证阶段,李君祥付出了大量精力,先后三易其稿,整理论证撰写出30多万字的申报论证材料。在上送申报材料的确认审查阶段,申报组的三个同志不畏艰辛,不怕困难,抱着为南雄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告慰革命先烈的决心,为恢复南雄人民应得的政治荣誉,先后四次在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的带领下,走访中央、省委有关部门,向他们汇报南雄的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朱雄不顾自己已70多岁的高龄,亲自与有关部门领导交涉,坚持整个申报工作,其精神令人感动。

申报中央苏区县的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前往北京、广州等向有关部门汇报、协调工作。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市长许志新、市委副书记颜亮、副市长何光明多次听取申报组的工作汇报,并为申报组排忧解难,在申报工作最困难时及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同时,也得了省委党史研究室、省老区办、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赣州市及其下属各市县区党史、档案部门及南雄市市委办、市政府办,老促会、山区办、博物馆、档案局、民政局、财政局等各单位的全力支持,使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2010年5月,南雄市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它是南雄市党史研究工作和老区建设工作的一项新成果、新成就,既肯定当年南雄人民创建中央苏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牺牲,也肯定了南雄的光荣革命历史,恢复了南雄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它必将激励南雄人民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奋勇拼搏,同时也为南雄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南雄跨越发展。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革命传统 篇4

——记育鹰学校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月活动

为深化“两纲”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意识教育,育鹰学校以孝亲敬老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切入点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起对父母、对老人、对社会的责任,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广泛宣传,深刻理解孝亲敬老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活动动员,告诉同学们,孝亲敬老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品德形成的基础。

二、认真组织,扎实开展主题活动。1、2010年新年学校开展了“虎虎生威迎世博”拜年贺卡制作活动,要求每位同学自制一张春节贺卡向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在贺卡上记录下收到贺卡的心情。有的家长第一次收到孩子的祝福,非常激动,觉得孩子真长大了,他们感到很欣慰。

2、开展“传承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活动。2010年7月,育鹰学校中小学学生代表来到同济大学王平、席与齐老师家中拜访。席与齐老师是一位在战争年代从事革命事业的老人,对党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退

休之后一直从事党史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还

和老伴王平老师一起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工作,为传承革命传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抗日战争年代家庭、社会所遭遇的磨难,特别在讲到外婆家20个人口被日本人放的鼠疫病毒害死,席老师的眼眶不禁湿润了,在场的同学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感觉这与平时从课本、电影上接受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席老师是亲身经历

了这一切。她的老伴王平老师学生时代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他的同学曾经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老师,如果当时从事数学研究,有可能我们国家又多了一个数学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那个峥嵘岁月,国破家亡,满目苍凉,要实现这个个人理想无异于是无稽之谈,于是在学生运动和身边进步人士的影响,王老师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理想,投身到革命的大潮中。两位老师讲完以后,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下午,我们同学又来到了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汇文楼拜访曹英多老师。曹老师毕业于上海市松江二中,后考入解放军学院,最后学有所成,奋战在情报工作第一线,退休以后一直从事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座谈会上,曹老师从实际出发,与同学们交流了学习英语的一些体会,他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谈起,要求我们同学要培养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从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此次活动帮助我们的同学认识到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在认同和传承革命传统中深化了对党的感情,进一步树立了为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3、发扬世博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第六届红色经典小故事讲演比赛。我校李丹丹、刘璐凯同学在朱颖琦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凭借演讲稿《是机遇,是奉献,是提升》进入到了这次复赛中。这篇演讲稿讲述的是我校参与世博安保工作的张帆老师的感人事迹,获得了此次比赛的三等奖,受到了在场观众的一致肯定。

4、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9月20日上午,育鹰学校 “孝亲敬老·和谐我家”预备年级主题诗歌及经典诗文吟诵会拉开了帷幕。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预备2班的《感恩父母》,“白云在天上飘荡,幻化出一幅动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他们这种台下台上互

动的朗诵形式,让人眼前一亮;预备1班的《孝亲敬老》诗歌朗诵,同学们的表情自然,感情丰富,收到评委老师的好评;而预备3班用“三句半”的形式表达孝亲敬老的含义,更是赢得了台下最热烈的掌声,这种形式符合预备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通俗易懂,具有创新意识;伴随着优雅的音乐,父母对子女关爱的点点滴滴在同学们心中慢慢呈现,让同学们与父母的心更近了,一篇篇优美诗文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敬意和浓浓的祝福。

此次朗诵会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在经典诗文朗诵中同学们潜移默化的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我和祖辈话世博”主题班会和“孝亲敬老和谐我家”主题教育。

2010年正值上海世博会召开之际,为促进代际交流,增进亲子沟通,有些班级还邀请祖辈或父母到校参加“我和祖辈话世博”主题班会活动。班会课上,同学们与父母一起分享参观世博的经历和趣闻,一起畅谈世博会带给他们的震撼。

还有部分班级将孝亲敬老活动与学生行规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相融合,有的通过《和您在一起》系列读本和《弟子规》,开展学孝、知孝、行孝活动,有的通过与家长通信、调查问卷开展情感体验活动,注重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孝亲敬老活动的有效性。

此次活动,学校荣获区德育室的“优秀组织奖”,学校德育处的主题教育方案被评为一等奖,张颖琦、陈凌芸老师的活动方案被评为三等奖,初一(4)班的宋瑞、初二(1)班的石若愚同学制作的电脑小报荣获二等奖。

当然在活动中也反映出在社会转型期期间,有时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还比较混乱,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和研究,对如何将革命传统教育和传承中华民族良好美德与青少年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紧密联系起来进行仔细思考和探讨。

上海市育鹰学校德育处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篇5

又一个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不热闹,反而有点凄凉。革命先烈们,你们牺牲了多少啊!

这几天,我看了电影<<两个小八路>>,他们很勇敢,在无数

……他们为了革命,和鬼子、当汉奸的二鬼子拼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凝聚了多少他们的血汗!这两个小八路年龄只有十几岁!

枪中发出的子弹,是战士们发出的呼喊; 中冒出的巨火,是战士们对日军的憎恨;大炮中冒出的巨烟,是战士们内心为革命而奋斗的志向长城。一个个烈士们倒在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上,赢在了革命战场上,他们用血抹亮了自己闪耀的名字,用生命换来了现在美好的生活,用高声的呼喊换来了解放后和平美丽的祖国…… 烈士们,你们在说什么?啊!我听见了!你们在说:“为了革命,为了下一代,冲啊!”你们走了,但留下了无数后人的

弘扬革命传统 篇6

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是1958年3月8日在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倡导下创办起来的新中国第一所农村职业中学,1995年又建成江苏省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我们是一所扎根老区,服务老区的职业学校,建校60年来,学校为黄桥老区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数万名品德优秀,技能过硬的一线技术人才,帮助一万多户老区家庭脱贫致富。

一直以来,学校秉承“成材先成人”的德育理念,不仅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以老区精神来激发学生,以革命传统来教育学生。现就学校深入开展“红刊进校园、师生学红刊”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三个需要

开展“红刊进校园、师生学红刊”活动,组织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对全校师生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习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曾提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等论断。二是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德育内容之一,“红刊进校园”活动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阵地之一,能够让广大师生了解革命时期的生活及革命先驱们的壮烈事迹,增进对革命时代的伟大革命精神的认识,从而激发师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三是培塑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需要。

培塑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学红刊是对老区精神的弘扬,而老区精神中所包含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要素,都是新时代工匠必备的素质要求。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红刊进校园”这一活动载体,大力培塑的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开展五项活动

1.学红刊内容。学校各个班级都设有读书角,将政教处定期下发的《中国老区建设》《江苏老区》《铁军》《大江南北》四种红色期刊作为必备书目,要求学生利用中午、晚自习前等空白时段进行阅读,原汁原味地学习红刊内容,同时撰写心得体会,加深对老区精神的理解。

2.讲红色故事。组织各班开展“红色故事大家讲”主题班会,让学生讲在学习红刊看到的革命先烈故事,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各班推选优秀选手参加学校举行的故事会,从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3.唱红色歌曲。要求每名学生学唱2-3首红色歌曲,并组织红歌大合唱比赛,在全校掀起唱红歌热潮。4.看红色电影。组织全校师生观看《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等红色影片,进一步强化对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5.观红色基地。由学校团委牵头,组织开展“忆革命英烈,继爱国之志”祭扫烈士活动,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认真学习,苦练技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神圣使命。

三、强化三个保障

1.强化组织保障。学红刊,弘扬老区精神使一项长期德育任务,学校校长室牵头,教务处、政教处、团委等部门通力协作,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落到实处。

2.强化时间保障。今后,我们不仅要让师生专题学,更要推进“红刊进课堂”工程,让全体师生更加重视,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强化效果保障。对于“红刊进校园、师生学红刊”活动,我们决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要精心组织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学,确保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深入开展“红刊进校园、师生学红刊”活动既是新时代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的需要,也承载着播种红色种子,弘扬老区精神,助推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今后我们要把它作为学校的德育主阵地,进一步开展各项活动。

1.营造浓厚氛围。在校园墙壁、橱窗、走廊、楼道等处围绕红色校园文化主题布置好相关的条幅标语、图片墙报等,在校园广播站设立“每日读红刊专栏”,诵读一篇红刊文章,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精神。

2.深化“红刊进课堂”活动。

充分挖掘语文、德育等学科的教育潜能。语文老师每周至少组织一次读红刊、学红刊活动,通过诵读红色诗文,讲红刊故事等形式,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德育老师利用课堂主阵地解读红刊内容,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3.搭建红刊教育平台。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篇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 风俗, 精神的总称。[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 凝聚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 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 把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中国是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相互融合, 交互在一起, 凝结在一起, 有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

(二) 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兼容之学。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 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体现。他没有走向极端化, 虚怀若谷, 纳天下之学, 才使他没有中断, 充满活力而且经久不衰, 在当代不断消化、吸收和创新, 仍然盛行。

(三) 经世致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 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 它究天人之际, 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方方面面。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对现世世界有一个超脱的认识, 不迷惘。《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商业、销售等方面应用的更广。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 不能割断的历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文明, 像古希腊文化, 古巴比伦文文化, 古罗马文化等, 但是从没有一种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有韧性, 因为他们都曾一度中断或者消失, 而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 从不停息, 至今仍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与中国历史相伴相生。从夏朝开始, 国天下至家天下, 中国文化开始有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到了秦始皇合六国, 一统天下之后, 他统一文字促进后来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三国魏晋时期, 文风开放, 形成以建安七子为代表人物的魏晋风骨。南北朝时期, 佛学盛行, 甚至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现象。隋唐时期首创科举制, 兼容并蓄使得是文化大发展, 代表人物像有诗杰王勃、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宋朝尤以词盛行, 有苏东坡, 李清照, 辛弃疾等。到元朝时人们则喜欢传唱曲, 明清以小说为主。近代人们是比较推崇孙先生的三民主义, 当代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经历过几次重大的灾难。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些古文典籍失传, 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汉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文化单一, 缺乏活力;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 禁锢了文化的发展;近代五四运动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片面的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部看成糟粕;当代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大洗劫。虽然历经种种磨难,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凭借其深厚的根基不断生长, 在世界舞台上大方异彩。

(二) 中华经典箴言是终身追求

中华经典的箴言包含方方面面, 修身、为人、处事、追求等, 短小精悍即讲明大道理。对于现代人来说,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而精神食粮却缺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往往会感到迷惘, 不知道一切为了什么。中华经典箴言就是我们的人生追求, 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像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告诉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格,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要自强不息, 要有所追求, 而且这种追求是终生的。还有有志者事竟成, 苦心人天不负, 教我们要坚毅、拼搏等。中华经典箴言是我们终身的追求, 学习中华经典, 让其慢慢浸润我们的心灵, 内化为自己的灵魂, 外化为自己的身体力行。

(三) 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才能让后代感知中华文化的神奇, 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更加了解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人民。要爱国, 首先要让我们的人民了解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文化的魅力, 在心灵深处是觉得他们是值得我们爱的, 并且值得我们为此付出的。只有热爱我们的国家, 才有决心, 有信心建设我们的国家, 能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只有国民心往一处系, 劲儿往一处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远吗!

参考文献

[1]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 2013.

[2]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珍视传统节日 弘扬传统文化 篇8

关键词:传统节日 文化 弘扬 传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有多少,大大小小,放假的不放假的,也有二三十来个。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节”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思考,本人对本院高职生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不少同学不能准确说出我国重大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的由来,更不清楚这些节日的习俗,在一些同学的印象里,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元宵节就是吃元宵(汤圆),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中国传统节日在不少大学生面前变成了“吃货节”,相反他们对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倒十分热衷,头头是道。由此看来,当今大学生不知传统节日并非笑话,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那里显得苍白而尴尬!然而,传统节日并非需要多么高的学历、多么深的学问才知晓,那么为什么不少人知之不多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考量。

一、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

1.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它以四时为框架,以文化为脉络,几乎包罗万象的涉及节气、艺术、饮食、处事、礼节、养生、服饰、民俗等文化元素,处处蕴含着中华民族流传千百年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3.中华民族每一个古老节日的背后,都蕴涵着无比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美好动人的情感,动人心弦的传奇,亘古未变的情结,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被一代代人不断吸收、补充,揉进了千年的文化脉搏中。这些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深深地浸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融化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赏。

二、以节日为载体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传统节日,是文化模式中最生动、最具个性意义的内容之一。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看到的文化风情,不易感知的文化底蕴,都会在节日里鲜活地、生动地、集中地表现出来。节日文化具有相对独特、多元融合、种类和遗存丰富的特点。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现有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2.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要不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仍然要把握传统节日的内涵,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获得对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精髓的认同,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对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又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节日正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传统节日,既有物质文化的存在,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表征,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而且,任何文化遗产的保护,活态的保护远胜于静态的保护;大众参与的保护,远胜于单个传承人的保护。传统节日正是通过大众共同参与的方式得以生生不息。

4.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需要载体的。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传统节日及其相关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知节日,可以知历史,知感恩,知文明,知文化;知节日,能梦想,能憧憬,能期盼,能精诚团结,能戮力同心……传统节日仿若一根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它们有中华民族的根、有中华民族的血肉、有中华民族的灵魂、有中华民族的风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而建设、规划好传统节日正是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凝聚海内外华人、传承中华美德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1.开设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节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和重要意义,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2.多方位开掘课程的人文内涵

进行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研究,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通过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展各种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课,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的评价却是“效果平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方式的古板和陈旧则是屡屡受人诟病。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亲身参与的活动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一年中节日时序为线索,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某个节日为契机,创设“节日情境”,将班级学生按人数、男女比例、不同民族分成若干个小组(以节日的数量为依据,每小组5-8人为宜),每小组分2-3个汉族及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同时确定一名有一定号召力的学生做小组长,带领各自组员在课前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如节日起源、发展、传说、故事、饮食、节日活动、意义及相关诗文等),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融入各自家乡的地方文化,并将准备的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制作成精美的PPT,在课堂中推选出一名优秀的代表展示小组的准备成果,给大家清晰的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大家一起来评价。这样,既让大家了解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及参与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既有相互竞争,又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知识的内化,并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使学生自觉的学习、接受、弘扬和传承节日文化。

4.丰富校园的节日文化活动

“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能力和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节日期间,要以节日为载体,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清明踏青扫墓、端午举办体育竞技、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文演讲、中秋赏月、诗文朗诵等,同时,召开主题班会,更新学习园地及校园宣传栏的内容,校园之声及电视台及时播放相关节日的节目,加强节日文化宣传力度,重视生活文化这种“无形的教育”,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节日的文化氛围,修身的人文氛围,感受到节日文化的厚重底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传承节日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的驿站,节日遗产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是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文化是在传播与传承中发展与创新的,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保护、弘扬和传承节日文化的最佳场所,时下,对于传统节日,当代大学生不能在只是简单的过成“吃货节”或享受几个假日,而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生活态度,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认识。要让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中华美德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回归传统,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正确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重拾一份精神文明的信仰,引导学生在心灵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的殿堂,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吴艳霞.挖掘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内涵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高职院校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例证与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2).

[2]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艺术百家,2012(3).

[3]李心峰.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J].艺术百家,2012(4).

[4]代长河.中华传统节日民俗的继承和弘扬[J].北京农业,2014(11).

[5]袁娟.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重认[J].城市地理,2015(4).

[基金项目:2014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课题“以节日为载体在高职院校中弘扬传承华夏文明”(项目编号:2014B--151)。]

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革命精神 篇9

弘扬革命精神

----解放街小学举行清明扫墓活动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四-六年级同学举行了一次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活动。

4月2日上午,同学们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高台烈士陵园。首先,由县武警代表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县上领导整理了花束,接着为烈士默哀三分钟,以表达对先烈的无限哀悼。我校的四年级二班被命名为“杨克明中队”。然后全体学生宣读誓词,传递象征革命精神代代传承的火炬,宣读的誓词在纪念碑前久久的回荡,大家嘹亮而坚定的声音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佩。

之后,同学们有序的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并向革命先烈进献小白花。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大家静心感受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寄托着对烈士们的崇敬和哀思。

弘扬革命精神 篇10

文秘本09班

林飞

学号:200901404117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看完了《辛亥革命》这部荡漾着民族豪情的纪录片,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我深深的被那一代代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民族生死存亡而不懈为之奋斗的青年人而自豪。林觉民、喻培伦,小湖北,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信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心爱的妻子,优越的家庭的环境,在追求中国未来的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正是这些内心充满爱国之情的年轻人,缔造了“辛亥革命”这个中国发展史上不朽的传奇!

《辛亥革命》是一部历史巨著,它讲述了孙中山在中国危难之时所领导的伟大的爱国启蒙运动。孙中山先生他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中国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他的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这部电影不仅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还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并且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纪念辛亥革命,就是纪念那些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存亡而奋斗的革命志士们。当然,纪念不光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历史,纪念还是为了更好地感知当下。无数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居安思危,不能固步自封。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光阴荏苒,一百年转瞬即逝,今日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可否认辛亥革命为我们今日的成就奠定的基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但我们也应适时回望,铭记历史,在历史经验教训中,把中国做大做强!周恩来总理年轻时就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至今日我们则应抱着“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前进”的崇高信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国家建设,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行。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弘扬家乡传统文化 篇11

关键词:传统文化;张骞;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43-01

我的家乡-陕西城固,是一个坐落在秦岭脚下的山城小镇。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是偏僻和闭塞了些。然而这里所蕴藏的社会人文资源特别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深厚。西汉水利工程五门堰、地母发祥地“五郎关地母庙”、道教胜地“洞阳宫”、陕南第一祠韩氏祠堂名扬中外,三朝太尉李固的故里,更是西汉著名外交家、中华民族“放眼看世界第一人”张骞的出生地和归葬地,全国唯一的张骞纪念馆就建在这里。这些家乡文化的载体,历经历史长河的沧桑巨变,凝聚着城固人民最非凡的智慧、高尚的道德和优雅的气质。这些原生态的地域文化,是最本质最朴实的文化精髓。可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却对家乡文化、家乡历史了解甚微。作为一名执教语文学科,综合实践学科的老师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家乡的优秀文化,有义务引导学生到人民生活中间去,在实践当中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拓展阅读视野,真正实现语文教学课内外融合、校内外沟通。近年来,我们学校在弘扬张骞精神校本教研建设上作了一些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了解张骞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提炼和学习张骞精神

张骞,陕西汉中城固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应募西征,率堂邑父等百余人由长安出发,取道陇西(今武威、张掖、酒泉一带),向西域进发。被匈奴守军俘获,匈奴用高官厚禄诱降,张骞不为其所动。十年之后,张骞乘机逃离,经焉耆溯塔里木河到达龟兹(今新疆库车东)、疏勒(今新疆哈什),沿天山南麓,再跨越葱岭,终于抵达大宛国界(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又在大宛国王的帮助下,最终到达大月氏。张骞回国途中,再次陷入匈奴军,又被拘禁。一年多后,张骞乘机带上胡妻和随员堂邑父逃出,再度跋山涉水,终于在元朔三年(前126)4月初回到长安。张骞出国时带有一百余人,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他的生还,是人类历史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他目睹沿途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人情。张骞回国把这些见闻向朝廷报告,汉武帝大加赞赏,封张骞为大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学习张骞就要学习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学习他“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学习他持节不辱使命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张骞精神的重要意义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组织实践课,以实践探究为依托,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张骞精神

在张骞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中,我们积极动员学生参与活动,为保护张骞文化遗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号召学生每班轮流定期到张骞墓进行扫墓活动。学生们在这里有的清理杂草,拣拾垃圾;有的同学别出心裁,煞费苦心地制作了一些警示牌,标语安放在醒目位置以提醒游人。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影片《张骞》,带领学生参观“张骞通西域”大型花岗岩雕塑。这些观摩使学生获得了更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张骞形象铭刻成学生心目中引以为豪的不朽的历史丰碑。通过“品读”与“探访”,我们的学生既经历了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又使学生对张骞精神有了深切的体验、感悟和认同。学生从中感受到家乡城固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内涵,树立了保护张骞纪念馆与其他乡土景观的意识。

三、参与社会实践,重点围绕“宣传和弘扬”张骞精神

我们建立张骞名字命名的文艺社团,悬挂张骞图片宣传牌,在校园网站、橱窗、黑板报等开辟张骞专栏,组织讲张骞故事,办张骞小报,集张骞名言,写学习张骞心得,开展“张骞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张骞精神大家谈”征文和主题班队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宣传和弘扬张骞精神的活动,既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优化育人环境,也有效培育和增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民族精神。在全县组办的每年一度的张骞文化艺术节上,我们组织本校学生,积极参与艺术节节目的组织和排练。记得节目任务一下达,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全线动员。有的找素材,有的编动作,有的窜台词,争先恐后为活动献计献策。排练中,同学们克服困难,不辞辛苦,反复练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在上述实践活动中,我们注重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充分与人交往,与社会交融。充分的展露自身才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弘扬传统美德 实施素质教育 篇12

一、加强领导, 增强“传美”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充分认识传统美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进一步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功能, 加强领导, 开发教育资源, 促进了“传美”教育工作有力开展。在学校开展了传统美德教育的专题系列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总结出了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不同的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采取分层教育, 确立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 在初一开展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的教育;在初二开展爱班级、爱学校、爱家庭的教育;在初三开展爱人民、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二、规范管理, 提高“传美”教育的科学性

为了促进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科学有效地进行, 我们充分发挥课题的牵动作用, 以点带面, 推动全校性的“传美”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立科研机构、制定规章制度,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 强化领导、规范管理。在课题运作过程中, 采取目标化管理, 包括目标的确定, 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考核和目标完成质量的评估四个环节。我们对实验材料采取档案化管理, 全员负责, 责任到人, 为传美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保证。在教育内容上, 有的放矢, 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将传统美德教育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纳入德育目标体系中,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把建章立制、建组织网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机制相结合, 将规范、标准、科学的管理与考核评估奖励相结合, 形成了良性实验研究运行机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培训, 强化“传美”教育的基础性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和示范的作用。为此, 在开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 我们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培训, 提高教师对传统美德教育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师德建设, 使教师明确在素质教育中要以身作则, 用民族传统的美德和现代文明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言传身教于学生, 做全社会美德的表率。几年来, 由于我们从教师队伍抓起, 从基础抓起, 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广开渠道, 注重“传美”教育的全面性

多年来, 我们将传统美德教育, 渗透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 其主要途径是:

1. 开展学科渗透教育。

通过挖掘各科教学内容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开展教育活动, 是传美教育最有效、最常用的组织形式。在学科渗透教学中, 教师注重发挥其教育艺术, 在教学某环节上通过插入师生讲述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或扮演角色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通过教材中优秀人物品质去感染学生, 将优秀人物的美德转化为学生的美德。几年来的学科渗透教育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育艺术、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也日益养成。

2.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活动是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弘扬继承传统美德的载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人生,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

3. 开展学校环境影响教育。

学校环境影响教育就是把学校环境设计成一个育人的大课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 注意加强营造学校传美教育氛围, 使传美教育时时不忘、事事体现。在室内外楼层悬挂伟人、英雄人物画像。班级教室悬挂名人名言、诗词格言条幅以及定期举办学生手抄报、书画展等。

4. 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

几年来, 通过学农基地, 组织学生到农村体验农民的勤劳俭朴;通过学军基地, 组织学生到部队去接受军事化严格训练, 体验军营生活, 陶冶情操;通过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实践不断获得体验、锻炼和感悟。

摘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而且形成了许多优秀的美德,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中小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是实现“以德治国”, 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民族综合素质, 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需要,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继承先烈遗志 弘扬革命精神 篇13

今天(2015年4月3日),我们马场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在马场烈士陵园隆重集会,举行清明节给烈士祭扫活动,是深切悼念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而献身的公安干警。

中午1:30时全校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扫墓歌》来到马场烈士陵园。扫墓活动由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组织,参加扫墓的学生706人,教师39人。在活动中开展默哀、鸣炮、奠酒、学生敬献花圈、花环、花篮共计200余个,少先队员代表发言,学校副校长陈翔作题为《继承先烈遗志 弘扬革命精神》的讲话。扫墓活动在沉痛的气氛中进行。

陈校长讲到:我们站在烈士墓前就是悼念为了我们马场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英勇捐躯的英雄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而献身的公安干警;就是品读革命志士的顽强、坚贞、崇高和不朽的事迹;就是铭记革命先烈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讲在此安葬的先烈们为了他人的幸福,远离家乡,英勇奋战,不惜献出自己最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

重点强调: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被一代一代传诵。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先烈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为他人谋幸福的高尚品德不应该被遗忘,他们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万古长青。他们的英勇事迹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他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他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有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流血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今天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今天,处在和平美好的环境中,面对烈士墓,我们缅怀革命烈士,铭记革命历史。作为教师要重温教师誓词,为教好书育好人贡献自己的一切,作为学生要集中精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打好人生第一底色,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禁的挑战:日本争夺我国的钓鱼岛、菲律宾抢占我国南海部分岛礁、美国在各方面欲控制中国等。这都需要我们每一名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像烈士们那样无私奉献,甚至在关键时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的同学要继承革命传统,像革命先烈那样,要努力学习,为捍卫伟大的祖国要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用强捍的身躯抵抗外来侵略。

少先队员代表发言中讲到:革命烈士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远昂扬,灵魂永远高尚,步伐永远坚定!我们一定把烈士们生前最殷切的希望变成我们明日最辉煌的现实。

追忆革命岁月,弘扬爱国精神 篇14

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追忆革命岁月,弘扬爱国精神 系 别:地科系 专 业:土管 班 级:4

学 号:03309434 姓 名:郑耀东 指导教师: 时 间:

前言 一. 主题

寻历史足迹,访革命先烈,扬时代精神 二.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年青人提出的“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希望和要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见》精神,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穿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内涵上来理解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调动广大青年学生走向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三. 目的

(一)本次实践通过参观烈士陵园,开展纪念活动等形式重温血写的岁月

(二)本次实践旨在加强我们的政治思想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加大公众对我党革命历史的了解,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 四. 概况

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2011年8月20号,我们迈着红色足迹,来到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听取了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并观看了馆内陈列的烈士遗物,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我们的心灵经受着巨大的震撼。南京雨花台雨花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站在纪念碑前,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才换了了今天美好的生活。通过这次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参观瞻仰,对英雄事迹的了解,达到了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并加倍努力为了建设祖国更美的明天而奋斗的决心。

走进雨花台景区的大门,就可以看到那些威严的革命烈士雕像,他们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再现了那个黑暗岁月里他们对革命的坚定,我们的心里不由得涌起了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走过台阶,我们来到了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仰望着雄伟庄严的烈士纪念碑,碑身是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大字,背面则是由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而与烈士纪念碑遥相观望的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门庭南上方刻有邓小平手书的馆名。纪念馆整个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1988年建成对外开放。纪念馆内陈列着雨花台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史料。他们当中,有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恽代英、罗登贤,有刘少奇的第一位夫人何保珍、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的妻子徐全直,有毛泽东介绍入党的毛福轩、曾任新四军秘书长的朱克靖、八路军359旅政治部副主任刘亚生等等。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澜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雨花台还是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吟咏之地,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鲁迅、田汉、郭沫若、刘海粟,都留下了吟咏雨花台的优美诗篇。

然而就是这么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国民党统治的22年中,项英,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10万名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在此壮壮烈牺牲,雨花台到处洒满了先烈的鲜血。

22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阴霾;10万,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烈士,至今只留下1500个名字和144张记录血一样历史的黑白照片。

别人都说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可以割舍,什么都可以付出,那已有三个月身孕的白丁香在牢狱中为什么如此的坚决?“投降,为了孩子“?不,不,不!她选择了“不屈,为了革命”!当内心那作为母亲的内疚和革命的信念在交锋时,要作出抉择,远远比死的本身更为艰难。1932年12月3日,一朵丁香花飘落在屠场,却带着勇敢和自信。

他站立墙壁一隅,面对狱卒,平静地说,“蒋介石走袁世凯老路,屠杀爱国青年,献媚于帝国主义,较袁世凯有过之无不及,必将自食恶果„„”狱卒奉令举枪,双手颤抖,很久没能扣动扳机。这是恽代英最后一次演讲。他面对的是,那些将对他执行死刑的狱卒。恽代英一生演讲无数。听过他演讲的人说,他态度和蔼、谈吐从容、嗓音洪亮,听众会越聚越多,会场满了,人们便在场外隔窗倾听。他四处宣扬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新思想。他曾深刻影响过毛泽东、周恩来、薄一波等有志青年,以及黄埔军校的诸多学员。恽代英的才情和改造中国的热度,持久而不灭。他说: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他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由于演讲太富感染力,他在安徽宣城被军阀称为“六大叛逆”之一,遭到通缉;他在黄埔军校任过政治总教官,亦被蒋介石认为是“黄埔四凶”之一,被重点缉拿。1930年,他在上海被捕入狱。1931年,蒋介石得知后,立即下令处死。4月29日,行刑时,当一名行刑手扣不动扳机后,又换了一名。恽代英被枪杀于狱中,时年36岁。参观完了纪念馆之后,徜徉在这优美的雨花台烈士陵园风景区里,脚踩着埋葬着无数烈士先驱的这片土地,我们的心情激荡着,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这次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那个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的腥风血雨时期,先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正是我们今天社会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神,先烈们的甘于奉献的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始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些死难的共产主义将士,他们也曾是那样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他们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了今天的新中国。

上一篇:银杏叶为话题作文下一篇:医学影像毕业生自我鉴定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