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用9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篇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品德教育
黄剑鸣
目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问题形势-相当严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旧观念的碰撞,网络问题的出现等,社会上青少年中的品德缺失、网瘾问题、心理问题以及犯罪问题也日见严重,品德教育可谓任重道远。
我们职业学校也不例外,学生的品德素质问题也不断增多,当前职业学校除要加强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外,加强、改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刻不容缓。现在许多企业及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的技能素质意见倒不是很大,而对他们品德素质却意见颇多。近年来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考试不合格率不断上升,其原因可以说大多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缺乏上进心、懒惰、贪图安逸、逃避困难等品德方面的非智力因素问题。
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一切行动的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意识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头脑的同时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有助于我国的全民道德建设。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除当今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因素。以儒、道等学派为精华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它们当中流传下来的许多篇章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礼记》、《大学》、《中庸》、《孝经》、《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等等。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中有些内容已成为历史的糟粕,但许多精髓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仍闪耀着文明的光辉。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平时或简称“国学”)博大精深,当中许多学问都是关乎为人处世的哲理,并高度体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其特征是特别注重对人的品德修养,如孔子的名言“不学礼,无以应。不知礼,无以立。”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记》上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弟子规》对人怎样做到有礼、有孝、有上进心,并即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懂礼仪廉耻、品行端正的人作出了许多详细的规范。而且要求人们的品德修养是循序渐进,从生活的小事做,如《论语》里《学而第一》中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中的第一句是“父母呼,应勿缓”等。
学习根植于本土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振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对青少年以及全体人民的品德教育与修养。当前,我国民间出现了一股很可贵的力量,有一批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热心公益的人士,出来义务地为我国广大的家长、学生作以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讲座,他们的足迹已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给我国当前的青少年品德教育注入了一股春风。他们在全
国各地建立了一些基地,如“海口市孝廉国学中心”等,广州的教学点在惠福路大佛寺,开办的是“少儿诵读传统经典文化学习班”(免费)。这些学习班的效果很好,许多受过学习的家长、学生纷纷感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有极大的帮助。受其影响,有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尝试加入这方面的元素,如上海有些中小学就尝试开展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感恩教育、孝的教育等,据闻效果很好。我国目前还出现一些专门教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民办学校,如上海的“孟母堂”等。虽然他们在办学模式和内容上还有许多争议,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他们办学的出发点和用意还是值得赞许的。广州电视台最近有则新闻说,西班牙某媒体报道:我国政府正在考虑恢复儒、道等的传统文化教育。这则新闻的真实性虽然还未得到证实,我本人认为这是一则绝好的消息。目前我国已悄然地出现了一股恢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就是因为出版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而成为当今著名的文化名人。
当今我国中央政府许多大政方针就很符合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如“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等举措可以说就是孔儒所倡导的“仁”和“仁政”的体现。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这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本质矛盾,适当吸收这方面的元素有利于改进德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研究与传播近年来在一些著名大学如清华、北大、中大等已举办了适合社会精英们研读的学习班,“国学”如能广泛深入地进入中小学的课堂,甚至让普罗大众都加以学习,有利于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因此,我们倡议在中小学的品德教育中应适当恢复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元素,以促进学生的品德教育。当然,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在行动中加以落实,而不是空谈,可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礼貌、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等等做起,一步一步地向品德高尚迈进。
当然,对于学生的教育,除十分重要的品德教育外,作为职业学校,如何通过改革,建设有专业特色与吸引力的职业教育课程,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方面一是应加强探讨如何建设有专业特色与吸引力的品德、文化基础课。改革中重点是如何加入职业教育的元素,形成鲜明的、有别于普通中小学的职业教育特色。如品德课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语文、英语课中的对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文章学习等,使从普通教育转到职业教育的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与兴趣。当然,这在实际操作中会有许多困难,如教材的更新,备课工作的增加等,如同样是教语文、英语,老师对着不同的专业班要进行不同的备课,从而实施因材施教,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学校方面应考虑对这样的备课工作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调动教师因材施教的积极性。二是建设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课程,使从职业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能尽快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提高的职业发展能力。三是增加以实操为主的教学方法,促进职业教学改革的全面提高。通过改革,使职业学校的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从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需要的合格人才。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篇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 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 风俗, 精神的总称。[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 凝聚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 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 把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中国是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相互融合, 交互在一起, 凝结在一起, 有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
(二) 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兼容之学。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 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体现。他没有走向极端化, 虚怀若谷, 纳天下之学, 才使他没有中断, 充满活力而且经久不衰, 在当代不断消化、吸收和创新, 仍然盛行。
(三) 经世致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 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 它究天人之际, 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方方面面。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对现世世界有一个超脱的认识, 不迷惘。《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在商业、销售等方面应用的更广。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 不能割断的历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文明, 像古希腊文化, 古巴比伦文文化, 古罗马文化等, 但是从没有一种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有韧性, 因为他们都曾一度中断或者消失, 而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不断流淌, 从不停息, 至今仍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与中国历史相伴相生。从夏朝开始, 国天下至家天下, 中国文化开始有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到了秦始皇合六国, 一统天下之后, 他统一文字促进后来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三国魏晋时期, 文风开放, 形成以建安七子为代表人物的魏晋风骨。南北朝时期, 佛学盛行, 甚至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现象。隋唐时期首创科举制, 兼容并蓄使得是文化大发展, 代表人物像有诗杰王勃、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宋朝尤以词盛行, 有苏东坡, 李清照, 辛弃疾等。到元朝时人们则喜欢传唱曲, 明清以小说为主。近代人们是比较推崇孙先生的三民主义, 当代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经历过几次重大的灾难。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些古文典籍失传, 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重大灾难;汉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文化单一, 缺乏活力;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 禁锢了文化的发展;近代五四运动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片面的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部看成糟粕;当代文化大革命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大洗劫。虽然历经种种磨难,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凭借其深厚的根基不断生长, 在世界舞台上大方异彩。
(二) 中华经典箴言是终身追求
中华经典的箴言包含方方面面, 修身、为人、处事、追求等, 短小精悍即讲明大道理。对于现代人来说,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而精神食粮却缺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往往会感到迷惘, 不知道一切为了什么。中华经典箴言就是我们的人生追求, 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像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告诉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格,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要自强不息, 要有所追求, 而且这种追求是终生的。还有有志者事竟成, 苦心人天不负, 教我们要坚毅、拼搏等。中华经典箴言是我们终身的追求, 学习中华经典, 让其慢慢浸润我们的心灵, 内化为自己的灵魂, 外化为自己的身体力行。
(三) 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才能让后代感知中华文化的神奇, 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更加了解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人民。要爱国, 首先要让我们的人民了解我们的国家, 我们的文化的魅力, 在心灵深处是觉得他们是值得我们爱的, 并且值得我们为此付出的。只有热爱我们的国家, 才有决心, 有信心建设我们的国家, 能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只有国民心往一处系, 劲儿往一处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远吗!
参考文献
[1]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 2013.
[2]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东北林业大学, 200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书香校园 篇3
摘 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课堂、德育活动和养成教育中,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等奠定文化之基。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校园;课堂;德育活动;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8-0005-04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它是我们的民族魂、民族根,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更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传统文化之基。
相国庙街小学(以下简称“相小”)创建于1904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一直坚持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尊老爱幼、善良朴实、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凝结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历届校领导均把这笔财富作为立校之本,努力构建和谐教育。
为了深入发掘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近年来,相小领导班子经过精心研究后,确定了以“生命教育”为主旋律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传统,创新未来”的办学特色,特别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书写师生幸福人生”的主题实践活动,并制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确定了教师及学生的诵读书目,全方位积极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高品质教育。
一、融入校园,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相小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仁义礼智信,情善精美和”的统领下,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精心布置每一面校园文化墙,用心打造每一间文化室,让每一片土地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当你走入相小这所拥有百年历史文化而又绿树成荫的校园时,就会目不暇接,你也许还没来得及欣赏那绽放的花朵,那一面面会说话的墙壁就会向你点头,那一间间别具匠心的教室就会向你招手。
学生们在校园休息、嬉戏之余,到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墙面上有《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百家姓》,学生张口就可诵读;中国书法历史简介,学生随时可以了解中国书法发展史;环保、交通安全标识,学生看后可开阔视野;国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民族英雄像及简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课外活动时,学生还可以步入“教育展馆”和“相小史馆”,了解相小的历史,感受相小的发展,展望相小的未来;也可以走入“书画室”,欣赏学生的书法作品和美术作品;还可以来到“小提琴学习室”,学习小提琴的技法并奏出美妙动人的旋律。
进入校园沿着甬道向前走,你可以看到小门洞两边写着:“一字一画修身学艺,一身一世求真做人”,横批是“育德寓艺”。这里是艺术园,也是欢乐园,每年学校都要组织各年级学生在这里展示才艺。走进乐园,左边是静苑,造型各异的花池里种植着花草树木,摆放着一排排长椅,每当春夏来临,这里绿树环抱,鲜花盛开,课余师生来到这里品读美文,无限惬意;右边是种植园,在这里学生体味着春种秋收的喜悦。枣树种植区是早(枣)成园,杏树种植区是诚信(杏)园,预祝着每一个在相小读书的孩子早日成才,做诚信之人。
走遍相小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孕育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这氛围浸润着整个校园,让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成就着一个个富有书香气息的孩子。
二、融入课堂,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
相小始终坚把持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同时兼顾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历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可谓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一)以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小始终把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与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相融合,组织开展与节日相关的活动,如查阅这些节日的由来,收集历史上文人墨客描述传统节日的诗歌、散文,开展清明颂先烈演讲、纪念毛泽东诞辰诗词朗诵比赛、童话剧、书画展等系列活动。
(二)以特色活动为亮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周,相小无论工作再忙,都会秉承“寓德于艺”的思想、按部就班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分年级才艺展示。小选手们在作了充分的准备后,个个精神饱满地表演唱歌、舞蹈、乐器、现场书法作画、相声、三句半等节目。节目表演后,学校会给他们颁发奖状,给予肯定和鼓励。届时学校也会邀请学生家长来观看,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看着家长们合不拢的嘴、使劲鼓掌的手,听着他们情不自禁的夸赞,师生们都忘记了疲劳,心里爽极啦!(2)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是学校“一路书香一路歌” 读书节汇报周。其中的9月29日是相小的建校日,在这周学校要举办大型读书汇报演出,诵读经典美文、读书演讲、讲读书故事、剧本表演、开图书交易市场、表彰“读书之星”、“书香班级”等丰富生动的校园读书活动,在全校掀起好读书,读好书的热潮,让校园飘满书香,让学生享受文化大餐。读书节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读书乐趣,让书香洋溢出生命的魅力。
(三)以诵读经典为常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相小把诵读经典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晨读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晨读时间、课前一两分钟时间,进行诵读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时,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在纪律上减少了学生的吵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德育活动相融,让优秀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一)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
思品课:以教材为载体,教师引领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语文课:教师诵读古诗文是最好的语文教育,诗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诗文的内涵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读课,平时还要指导学生的诵读活动。
美术课: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著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书法与中华民族精神浑然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鉴于书法教育的优势,我校在2009年,把书法教育渗透到写字课堂。一至四年级以软笔书法为主,五六年级以硬笔书法为主。课上注重书法知识的讲解,并鼓励学生一笔一画写好中国字,做正直的中国人。学生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单嘉琪、路淑琪两位学生表现突出,学校为他们提供笔墨纸砚,并让他们在书画室展示自己的作品。许多学生参加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也获得各级奖励,成果丰硕。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我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把经典诵读设为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分别以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二年级诵读《论语》;三年级诵读《老子》;四年级诵读唐诗;五年级诵读宋词;六年级诵读《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等经典书籍为主。为了能上好经典诵读课,校领导带头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并且学习了经典诗词,确定了诵读书目。之后,教师利用晨读和课余时间诵读经典,理解其内涵,提升了自身素养,为上好校本课奠定基础。通过诵读经典,孩子们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进步很大。在市区的各类写作比赛中,相小的多名学生荣获了各类奖项。另外,相小还把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围棋和象棋引进三、四年级课堂,以棋启智,以棋育心。2010年,在张家口市围棋比赛中,相小学生均获得全市男女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陶冶了孩子们的思想品行,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素养,使孩子们领略了中华瑰宝的风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改变的是潮流,不变的是传承。无论教学形式如何改变,教学内容如何丰富,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要与之相随,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四、与养成教育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小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良好的行为习惯抓起,让学生从小学会谦虚礼让,诚实守信,勤劳节俭,遵纪守法,让传统文化“生根开花”。
相小本着以人为本,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把礼仪教育贯穿始终,从细微处着眼,从学生在校生活的点滴中做起,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具体说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礼仪教育。第一、教师率先垂范,把礼仪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第二、找准礼仪教育的关键期。我们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文明礼仪推广周,尤其针对九月份新生入学,利用学生开学之际,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形体姿态和常用礼节的规范要求,能够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使学生明白“知礼、明礼、善礼”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关于文明礼仪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第三、抓好学生的礼仪行为训练。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操巡演组,由他们利用课堂、活动、集会对学生“课堂礼仪、行进礼仪、问好礼仪、集会礼仪”等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规范的指导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举止。(如课前课后起立,见到老师行鞠躬礼,进入办公室称谓等)。第四、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文明礼仪手抄报大赛以及每学期末各班评选一名文明礼仪之星参评学校文明礼仪之星等。第五、家校合作,共同努力。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校领导发现学校凉亭的两侧是孩子们喜欢的“乐园”。起初那是一片空地,到了夏季,长满野草,开满野花,而孩子们却格外喜欢。之后,学校进行规划,把这片空地建成了“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其中诚信(杏)园里种着杏树,早(枣)成园中长满枣树,还种有玉米、黄豆和一些蔬菜。德育处利用课余时间或队会时间,组织学生来到这里,中队辅导员指导他们翻地、播种、施肥、拔草、浇水、收获,整个“乐园”相当热闹。在这儿,学生不但学会种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同时也增长了城市孩子的见识,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通过进行养成教育,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每天早上学生身穿整齐的校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面带微笑地走进校园,彬彬有礼地向老师问好;放学时,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有秩序的离校;买零食、乱扔垃圾、破坏公物、骂人、不诚实等现象越来越少了。这样,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传承,整个校园也呈现出一派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篇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流传一个帖子,内容是原浙大副书记郑强教授《将浙大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像共产主义理想》的演讲中的经典语录。其中“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教育应该让中国懂得自尊,而不是更多的崇洋媚外”、“日本人为什么不道歉?因为他们知道,日本人的尊严和历史最重要,相反其它亚洲的不满太没有分量,所以他们可以置之不理,这点要向他们学习”贴中字字犀利却直击人心,句句揭露了我国教育现状的软肋,这不禁让作为教师党员干部的我们反省和深思。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自古以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师德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有诸多的道德规范、道德教育思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修养,新时期的师德修养应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蔡元培,历代先贤都对师德修养提出过深刻独到的见解。可如今教师教书敷衍了事,“有偿补课”热潮屡禁不止,教师与家长冲突不断等问题不断出现,再次提醒教师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造者,还是道德示范者。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董仲舒则主张教师“治我要严,待人要宽”。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曾说:“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传统师德之美,而且说明教师只有成为“人之模范”,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做学生 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记得我刚入校当教师之时,由于职业学校会严格要求学生的职业仪容仪表及意识培养,所以当时会一直要求学生不许染发、烫发,不许佩戴首饰等等,可是学生还是不断的在违反校纪校规,在我了解原因的过程才发现学生觉得教师都可以烫染发,那自己也跟风和效仿。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会影响着学生,此后的我开始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多读书,多学习,经常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和案例去教育学生,也不断反省自己,做到言传身教,一段时间后有了可喜的效果:当我在教室里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时慢慢的我会发现教室越来越干净;当我手拿笔记本通知事情时慢慢的我会发现学生做笔记的人越来越多;当我看到学生都报以微笑时慢慢的我会发现学生的礼貌用语越来越多等等,此外,面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比如收红包、有偿补课、虚假教学等要严厉制止,端正师德师风,回归教育本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在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大的成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 篇5
大家好,我是。
2012年11月,第18次报告以12个字首次总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强大,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正义,法治,倡导爱国主义,奉献,诚信和友好。
当我在身体,电视,宣传栏看到这12个词,都对我们的小学生感到好,大,好空。但自从我们学校读这些古诗以来,我逐渐认识到我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的祖先总是给我们一个例子。
今天,十大元帅之一朱德,他父亲的荣誉是口碑。当他在家时,他非常尊重他的父母,他的人充满了赞美。他后来从陆军作为一名军官,到父母送钱去孝道。当指挥官总统,命令一个强大的力量对敌人,但他仍然错过家人的亲人。当他得到了他母亲死亡的消息,他很伤心,写了一个感人的妈妈的记忆,以维持他对他的母亲的无限想法。
我们是太阳的八十九点,是社会主义者 新生力量。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然后我们需要从一个位开始,从我们自己的开始,然后呼吁广大人民实践价值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模版) 篇6
大家好,我是。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每当我在车身、电视、宣传栏等看到这12个词,都觉得对我们小学生好远、好大、好空。但自从这学期我校推出诵读古诗文我渐渐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身边,我们的祖辈一直给我们做着表率。
今人,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他对父母的孝敬是有口碑的。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就非常敬重,父老乡亲们对朱德赞不绝口。他后来从军当上军官,向父母寄物汇款尽孝道。当了总司令,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乡的亲人。当他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非常悲痛,写了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以寄托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社会主义的新生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我们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进而呼吁广大的人民群众践行价值观。
新时期应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篇7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从小的方面来讲,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发扬传统美德。从大的方面来讲,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那时的人们的思想水平、时代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糟粕性的、过时的东西出现,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还应该与现实条件相结合,推陈出新。
1)天人合一的精神。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和天地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他们只能和谐相处,而不能相互替代。人类活动必须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2)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息,就是因为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精神。在这种文化包容的精神下,各种思想才得以相互交融,打破了思想文化封闭性和保守性,不仅带来了中国历史上学术的繁荣和昌盛,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历史上,儒教、道教、佛教本是相互对立的,但却逐渐走向融合并最终成为一体,就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和谐是中国文化精神应有的题中之义,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
3)重徳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人的道德修养非常重视,《易经》中强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大地可以包容万物,品德高尚的人的胸怀也应该向大地一样,能够包容万物。只有重视道德修养,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完美人格境界,也正是对至善至美的完美人格的追求,中华民族的发展才能经久不息,中国才能成为世界礼仪之邦。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些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似乎已经并不适用了,可我们依然能够从中借鉴学习。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要科学的对待传统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
1)古为今用原则。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因为有历史的东西都是好的,而是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存在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事实已经证明,无论是全盘接受传统文化,还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都是过于片面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着眼于现实问题,着眼于新的时代要求,这样,我们就会有的放矢,知道应该传承些什么,该怎样传承。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应该放弃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发扬和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
2)推陈出新。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吸取其他文化的营养,不断推陈出新,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应该继承前人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3)去伪存真。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认识传统文化,求传统文化之真,那么我们就要转变态度,破除过去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估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认清传统文化在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维护团结统一的政治条件、维持国家民族的团结富强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化解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可能存在的巨大价值。其次,我们还要沉下心来,把过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拿过来反思,反思其是否符合实际,对于不符合实际的就要予以修正。
4)中西互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结构方面的差异给中西文化互补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今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弥补西风文化的不足之处。西方文化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事实证明,许多原本在西方很好的东西到了中国就走了样儿,所以,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相信中国文化具有西方文化不可比拟的优点,而这些优点是我们在融会贯通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基础。
三、新时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学校教育。让传统文化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把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与其相关的专业课,开展传统文化的学术讲座,通过这些课程让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此外,多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可以通过活动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理论创新。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随着时代条件、思维方式等的变化,传统文化只能满足人们一部分的现实需要,而不能全部满足。要想传统文化满足人们更多的现代需求,就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更多的精神文化财富,用新文化、新理论来满足人们的现代需求。
3)文化产业。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新闻、报纸等大众媒体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文化环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文化产品对人们的影响,文化产品如果跟学校教育相一致,就会产生积极影响,如果跟学校教育相背离,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转化成现实的精神文化产业,有利于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传播正能量,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比较广泛,其中不乏有一些已经与现在的社会条件不符,如果不加以区分而盲目的发扬传统文化,可能会使封建腐朽思想泛滥。所以,我们要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迁,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当今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原则,途径
参考文献
[1]鲁力.新时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与途径研究[J].船山学刊,2016.
[2]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
[3]郭晓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建设[J].山东大学学报,2010.
抵制低俗图书 弘扬优秀文化 篇8
孟白(学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我觉得“抵制低俗读物”不仅仅是出版社的事,也是决策部门,或者说制定法规政策部门的事。出版社是经营单位,如果出版社感觉上级决策者鼓励的是GDP增长,对GDP很看重,那么出版社就会多出一些所谓经济效益好的图书,更追求利润。但如果鼓励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那么出版社就会更偏重追求社会效益。现在有一些出版社的主管部门,不懂出版。他们衡量出版社的标准,常常就是每年经济增长的百分比。而利润的增长,包括码洋销售额的增长,不可能是直线的,有时甚至不可能是那种很平滑的曲线,极有可能是大起大落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的经营者就很难向上级交代。而这时出版管理或决策部门的导向就很重要,到底是看重GDP还是社会效益。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要搞清楚文化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这在国外是有定论的,就是文化产业是不可能贡献很多GDP的。所以,我认为,在现在出版社转制的时候,《博览群书》提出“抵制低俗文化”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有助于我们思考到底应当怎么办。
怎样定义低俗图书
金明善(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首先要给低俗图书下一个定义。我想,如果存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就应该算作低俗图书:一是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相背离;二是以低级趣味吸引和取悦读者,哗众取宠;三是单纯以赢利为目的。但在现实中,如何具体把握低俗图书的界限很有难度,特别是当低俗图书打着通俗图书的旗号出现时。出版社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把通俗易懂、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推荐给受众,这不属于低俗的范围,而且这正是出版社细分读者对象、扩大读者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出版社追求和发展的方向。比如我社秉承“学术读物通俗化”这个思路,出了一系列茶座:《经济学家茶座》、《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等,既叫好又叫座。我们的定位是:“轻松、休闲、高雅;有识、有趣、有用。”我想,它也适用于绝大多数的通俗读物。
抵制低俗读物,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为具体的对象不同,低俗的定义也不同。据《参考消息》法新社一条消息,说苏丹一位女记者因为穿裤子获罪。控诉她的人认为穿裤子有伤风化。由此可见各地关于低俗的观点由于受传统风俗等影响,很不一样。低俗不能一概而论。成人读者和未成年读者、城市和乡村、普通读者和研究性读者,对于低俗的界定是不同的。我觉得,现在大多数出版社还是有责任心和良知的。另外,即使出版社以赢利为目的,也不是想要通过低俗就能实现其目的的,因为读者是有鉴赏力的。《博览群书》现在提出这个话题很有现实意义。出版业要改革,从过去公益性事业单位转变成经营性文化企业,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图书出版这个行业是讲求社会效益第一的。在理念、价值观、经营上,出版社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目前产业竞争非常激烈,经营者很容易就迷失方向。
建设优良的图书生态
张黎明(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感谢《博览群书》举办这个座谈会。谈到对低俗的判断,确实有一个价值多元的问题。不同族群、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阅读诉求。在界定低俗与否的时候要慎而又慎,尊重读者对文化的多元选择。
怎样抵制低俗图书呢?我认为,很有必要建设一种优良的图书生态。这个生态里边包括诸多方面的要素。首先,作为图书生产、传播的中心,抵制低俗图书,弘扬优秀文化,出版社责无旁贷。北大社愿积极响应座谈会的倡导。我们一直将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服务社会当作自己的使命。例如近几年推出的《中华文明史》、《儒藏》、“学术史丛书”、“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名家通识讲座丛书”等,受到学界和社会的欢迎,都是弘扬优秀文化的出版实践。
其次,是制度生态的问题,要有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部门已开始退出出版经营领域。同时,政府在优化制度环境方面加大了力度。有关部门对低俗文化的监管在加强,例如近几年进行整治低俗音像制品、网络的活动,都很有必要。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其重要的体现就是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规定的制定、完善和执行。比如打击盗版,出版社能有多大力量?更需要的是执法部门的作为。
第三,是阅读环境的问题。这里指的是社会监管环境建设,包括新闻媒体、学校、学术团体、图书馆、家庭等各方面。比如针对中小学生阅读的学校、家长的监管,比如传媒的图书批评、引导,这样来充分发挥阅读社会对低俗图书的批判和抵制作用。我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看到过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一个统计,美国1991-2000年有6300多种图书因为低俗遭到抵制。抵制这些图书的力量,只有9%来自政府,其他的抵制行为都来自学校、图书馆、出版基金会等民间组织,以及学生家长。
转制下的出版社怎么做
缪宏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我认为,现在出版界的大背景是转制,转成文化产业,也就是企业化。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出版社的管理者并不是按企业规则来管理的,企业化单位却是事业化管理。这就很麻烦。因此,我觉得无论是抵制低俗图书,还是弘扬优秀文化,在出版社具体的管理、操作上一定要首先弄清楚。不然,出版社自身的问题不解决,怎么能搞好出版物的问题呢?
另外,我还想谈的一点,就是目前低俗图书是很复杂的。有内容低俗的、名字低俗的、营销手段低俗的,这些很容易被察觉。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类似高校教材的这种书。按说教材应当是找最好的专家来写,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教材。但有些出版社不以为然,认为能赚钱就行。所以,现在名字相同的教材常常有成百上千种,而这里面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互相抄袭,结果还号称自己是权威的。像这种图书,是否也应当算作低俗呢?我想,低俗图书的形式是很多的,这需要由权威部门来制定标准,予以认定。这样,再进行批判和打击,才有规则。
高继民(青岛出版社副总编辑):《博览群书》在目前的环境下,推出这样一个选题,我感觉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出版社、出版业如何在产业化的环境下去弘扬优秀文化,值得大家思考。我讲几点想法:一是环境和群众的文化需求问题。环境是一个大问题,这是外因。我特别赞同张黎明先生讲的图书生态的概念。其实整个出版界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从某种角度来说,低俗其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产生的毒害,违反了法规和政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对它进行规范。
另外,目前出版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协调。我觉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
念。社会效益是一条底线,这条底线就是标准。我们不能违反,否则就要受到制裁。而在这个规则、底线内,经济效益就是唯一的衡量手段。当然实际情况可能不像我说的那么简单。作为一个出版社,在这个资本时代,面临的诱惑很多。比如说,如果我们出一本高雅的书会亏损10万元,而出另一本较低俗的书能赢利10万元,怎么选择?倘若从生存的角度去想,我们就很可能去做那低俗的书。所以,出版社对这个问题应当制定一个标准,来维护自己的底线。这是相当关键的。
低俗文化不等于俗文化,俗文化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但不能再低,再低就过了线,就成了低俗。对于出版社来讲,这种追求与出版社自身的理想和定位有很大关系。大学的出版社,追求的是学术。而像我们这样的出版社,现在主要是做菜谱等生活类的图书。这些东西属于俗文化。但是,这种俗不是低俗。
李春华(中国文史出版社图书策划室主任):现在是市场经济,一本好书,出版社若不出,良心上过不去,因为好书总有社会需求;但如果出了赔钱,就是出版社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做图书策划的,每年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抵制低俗的图书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策划选题的时候就尽量不去策划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看到有些低俗图书卖得很好,心里也不是滋味。可想想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又不能这样做。现在讲经济效益,但文化产品又有它的特殊性,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因此,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出既有社会效益又能赚钱的书,可做起来并不太容易。
学术书要走向普及化
王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助理):我认为,图书中的低俗化倾向是日趋严重了,我们需要分析它产生的原因。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30年的社会转型造成的。随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们的道德观念也有了一个变化。不能说这个变化不对,但是要注意到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的滞后发展中出现的裂痕这个问题。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想这里面既有政府的责任,也有社会的责任,但就出版社来说,还是要努力去转变这种状况。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宗旨是“传播学术经典,关注大众阅读”,专门的学术著作不必说了,大众方面怎么做呢?我们就是把学术普及化,这就等于是和那些低俗图书在争市场,通过和他们争夺读者,来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比如我们策划了一套《中国历史小丛书》,本着正本清源、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想法,请的全是社科院和其他高校的大家,目的就是为了纠正现在戏说历史的现象。不过,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感觉到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问题,即现在的学术评价机制要求专家必须出学术成果,而专家撰写的这些普及化的读物对他们自身的学术评价没有用。然而普及的东西还是要专家来写才能写得好,因为做到深入浅出的普及是最难做的。我希望我们的学术评价体制能有所改变化,让专家们能更多地参与到这些事情中来。
另外,出版社现在都面临转制问题,一刀切地全部转为企业,让企业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艰难选择,不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做法。我建议,目前的转企改制,最好不要一刀切,要允许有第三条道路。比如在美国,真正市场化的纯商业运营的出版企业只占全国出版单位的30%左右,大量的出版机构是所谓的非赢利性的、享受免税的、在运营机制上却又是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的文化学术类的事业出版机构。他们是国家文化(包括宗教)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这些事业出版机构的投资人出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了国家的文化(包括宗教)学术事业,市场化运营的收益反过来会继续资助文化学术出版。如果我们的产业政策也能有所调整,使这一类事业出版机构有更好的生存空间,我相信就会对抵制低俗读物起很大的作用。
庞旸(中国和平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博览群书》在目前办高雅的主流文化刊物很难的情况下一直坚持高雅文化的阵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有些学者说,现在整个社会有一种民粹主义的倾向。从国家的整个社会思潮来看,经历了上个世纪从二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提倡大众文学,到解放后要求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的时期,再到六七十年代对知识分子的态度走向极端。当时的民粹主义是最高领导者提倡的,提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知识越多越反动”等,把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化放到最低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拨乱反正,批判这种民粹主义,但实际上又有了某种精英化的倾向。从当时大众文化的心理来说,一般民众也很崇尚高雅文化。从90年代开始,经济市场化了,社会又开始逐渐回归到民粹主义。这种回归不是官方提倡的,而是民间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朔最早提出来“解构”,他把很多崇高的、精英的东西都解构了,后来又有很多作家尝试一种通俗化、平民化的写作。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时代,平民文化的抬头更凸显出两种文化的不同,形成所谓“小众”的高雅文化和大众的娱乐文化两个不同的市场。
出版社要生存,就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出有人买的书。所以出版人确实有一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比如我社是少儿出版社,我们从心底里是想给孩子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但是又必须面对市场的接受情况。我们一直在尝试怎么把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是怎样把高雅文化搞得通俗有趣,但又不能庸俗无聊。这就需要出版社在选题策划上下大功夫。《所罗门王的指环》(劳伦兹著)、《与世界伟人谈心》(房龙著)、《名家析名著》(通俗版)等都是我社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
李和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宣传策划部主任):我觉得,要想达到“抵制低俗图书,弘扬优秀文化”的目的,就要不断地宣传,不断地提醒大家。从目前整个出版领域来说,低俗图书是不可能被一网打尽的,存在一点可以,但是过了界就不行,就需要不断地敲警钟。尤其是现在出版社面临改制,生存越来越难,图书占领不了市场怎么办?就来一本低俗的吧,结果就越过界线了。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性。
我个人对于弘扬优秀文化这一点,体会更深一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宗旨是“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这么多年来不管多难,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最难的一套书是《亚里士多德全集》,出了整整10年,一年出一本。那时没有补贴,出学术著作本本都赔,社长咬着牙、跺着脚把它做成了,就是因为我们觉得把优秀文化传承做好是自己的责任。近几年我社又出了《吴晗文集》、《康有为全集》、《康德著作全集》等,都属于文化传承方面的图书,但面临的问题都是有价无市。我觉得很疑惑:这么好的书,可为什么就没有市场呢?文化传承我们自己是做到了,但是我们的下一代呢?这就是我今天想重点表达的意思:要培养读者,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读者也是出版社的一个责任。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需要大家大声疾呼。只有随着读者阅读习惯的养成,对高雅读物的要求才会增多,而低俗读物的市场也就自然减少了。
薛昌词(光明日报社编委):对各位和各位所在出版社对《光明日报》主管主办的《博览群书》杂志社的支持表示感谢。《博览群书》的宗旨就是给大众推荐优秀的图书,弘扬优秀文化,所以希望各位在杂志上多推荐一些你们的新书、好书。今后不光要推荐书,还要就图书出版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些研讨、批评。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篇9
4月9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构建自强文化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六盘水历史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奉献、包容、创新、超越”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构筑六盘水“精神高地”,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六盘水、建设六盘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日前,记者采访了市文体广电局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用传统文化构建精神殿堂
中国凉都·六盘水,是一座移民城市、生态文化城市,古属牂牁,为夜郎国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3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2000多年前夜郎古国的故里,是悠远文明的发源地。
“三线建设”时期,六盘水率先被确定为与攀枝花配套开发的重点地区。“三线建设”,不仅为六盘水创造了巨大的工业物质财富,也孕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为了重温“三线建设”伟大历史,全面展示“三线建设”的丰硕成果,讴歌“三线建设”者的丰功伟绩,缅怀“三线建设”英烈,继承“三线建设”精神,弘扬“三线建设”文化,为我市的后发赶超和同步小康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
我市将把弘扬“三线精神”与弘扬贵州精神、贵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六盘水精神结合起来,构建六盘水超越、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把“三线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增强全市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引导和激励干部群众在新的实践中奉献建设家乡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开创新的业绩。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市文体广电局将进一步加大“三线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把六盘水建设成为“三线文化”的聚集区、展示区、辐射带,不断彰显“三线文化”魅力,增强六盘水文化软实力;深入实施“一套书、一首歌、一个场馆、一部电视剧、一套文艺节目、一批‘三线建设’遗址”的“六个一”工程,把“三线精神”组织成可读、可看、可听、可唱、可演、可参观体验的实体,打造六盘水“三线文化”“独创本”。
同时,要把弘扬六盘水精神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持续深入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六盘水历史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弘扬“三线精神”和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构筑六盘水“精神高地”,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六盘水、建设六盘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全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年年有锦标”、“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年年创品牌”的要求,全市上下掀起了文化建设的热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此外,市文体广电局在规范管理、加强指导原有体育社团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成立了市桥牌协会、市网球协会、市足球协会等26个体育社团。
文化建设和交流活动迈上新台阶。去年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申报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队伍拓展模式”获得文化部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资格,成为贵州省首批获此资格的市州之一(另一个为黔南州)。另外,我市文艺创作原生态音乐作品《我爱我家》获得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该奖项为文化部在群众文化艺术方面颁发的最高奖项)。
大力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队伍拓展模式”的相关工作,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和全民健身日、全国文化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截至2013年底,我市公共图书馆借阅书刊量140543册次,接待读者37444人次。
促进地域文化和
新型文化产业发展
六盘水有37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仡佬族6个民族为我市的世居民族。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凝聚着六盘水各族群众的智慧和情感,形成一个个独特的艺术符号,大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其他类不可移动文物近2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7处。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基本摸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建立保护机制,建立资料档案和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体系,整理、申报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各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登记建档,并评审出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重点组织和复兴了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苗族四月
八、布依族六月
六、回族开斋节、仡佬族吃新节等民族节日活动,大力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加大民族文化园建设。建成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生态博物馆、海坪彝族文化园一期工程、陇脚布依文化生态园一期工程。
虽然我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工作有所加强,但与周边的云南、贵州凯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08-2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知09-25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10-20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有可为10-05
202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09-26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08-21
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19
弘扬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城市优秀征文06-20
关于弘扬工匠精神优秀作文800字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