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2024-08-07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通用12篇)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篇1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最近在学校我读到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东西,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弟子规》。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我们要学习里面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

通过此次学习,我要做到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老师和父母要求我做到的,必须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要好好表现自己。要把自己的能力尽到最大。

学习《弟子规》很容易而对自己真正产生影响却不简单。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不懂得里面的意思,不能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这需要不断的规范自己,不断记得这些教悔,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点点自己的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就说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些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事,但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到呢?父母把我们养育到现在花费了他们多少的心血多少爱,难道就换来我们这样对他们吗?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父母从小教诲我们要谦虚但我们却没有做到,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这样的我们受到的伤害很多很多,但我们还是会去犯这种错误,只因为想得到当时的一点风光。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现在就要好好落实《弟子规》里面的好的思想品质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篇2

一、读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就强调了读的作用, 在读中感悟。特别是传统的文化的学习, 有些是难以理解的, 一时理解不了不要紧, 多读就会自然会打通。再加上小学生处于识记的最佳时期, 多让学生识记、背诵传统文化, 理解其中的精髓, 便能够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1. 朗读

中国古籍《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 而教育应该从儿童着手。儿童在十三岁之前, 天真未泯, 记忆力最强, 最容易教导, 也最需要教导, 所谓“先入为主”。指导朗读活动的老师对《弟子规》的深入学习, 老师自己能正音、利用每周两节“人文教育”课的时间读诵。朗读活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融合, 开展朗读活动。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熏陶道德思想。通过学习, 学生基本上能够朗读《弟子规》。

2. 诵读

在诵读中感受和养成文明礼仪。通过诵读经典, 让孩子与经典融合在一起, 沉醉其中, 让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宁静和谐。我们期望孩子们通过诵读, 生命变得阳光、自信、积极、睿智;我们期望孩子们通过诵读, 成为知书达理的君子。指导老师先要背诵, 以身作则。通过学习, 学生基本上能够背诵《弟子规》。

二、注重理解

对小学生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学习, 不仅仅限于《弟子规》的学习, 也可以利用其他资源进行辅助学习。这要求指导老师能理解深义, 内化践行经典, 从而提升学生素养。

丰富《弟子规》视频资源, 观看《中华德育故事》, 从百度搜寻“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节目中选择适合小学生观看的讲座, 下载《帮妈妈洗脚》《天堂午餐》《感恩的心》《妈妈您知道吗》等公益广告和朗诵视频, 《母亲》《感恩一切》《我爱我的家》等歌曲, 辅助学生理解《弟子规》。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基本领会《弟子规》的大意, 明白了“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幼有序;明白了“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勤俭节约, 不虚荣攀比;明白了“凡是人, 皆需爱, 天同覆, 地同载”, 仁者爱人;明白了“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楞”, 做事谨慎;明白了“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孝顺父母等道理。

三、落实行动

言要落实在行, 言和行统一起来, 才能产生效果。传统文化《弟子规》学习, 不仅仅是学习、理解, 关键是按着里面的要求做, 落实到行动当中。同时也要求指导老师身先示范, 教育学生。

指导老师能在生活中逐步落实《弟子规》中所讲的规范, 以身教去润泽学生, 师生共同在实践中修养道德心灵, 能够慢慢落实《弟子规》。学生以德为本, 德以孝为本。班上一位男孩在小作文《我的妈妈》里写道:“看着妈妈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 我的心里难受极了。”一位女孩写道:“尤其是妈妈上夜班回来, 看上去实在太累了, 有时回来饭都不吃一口。为了我们姐妹俩个过上幸福的日子, 就这样一天天地在外打工挣钱。”还有一位男孩在家吃饭时, 能把妈妈的凳子摆好, 晚上给妈妈端洗脚水。学生基本做到了孝顺父母, 孝敬长辈, 友爱兄弟姐妹, 做事谨慎小心, 为人处世言而有信, 对身边的人、事、物平等仁爱, 能亲近仁德之人, 刻苦认真学习。

四、学以致用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以守则和规范为主线, 吸收《弟子规》的精华, 古为今用, 活学活用。引导学生把《弟子规》化为自觉的行动, 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努力去践行, 让学生学会感悟和反省, 深刻体会《弟子规》的精髓。在小学开展“晨读一节、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弟子规》学习实践活动。以“读书、明理、行善、反思”为主线, 引导学生每天学习一条《弟子规》的名言警句, 学习做人的道理;每天做一件善事, 反思好、记录好善行、恶行日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知行合一、知行并进, 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弟子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41-01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归成为一种潮流,它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用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指导当代文化的前进方向,从中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最主要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社会整体表现出焦躁忙碌,心灵缺失,身心不和谐的大背景下,教育需要一个传统文化的载体,来唤起人们的觉醒,在行为的改变中找到自我。《弟子规》就是这样一种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的读本,它把传统文化的人生哲理具体化、规范化,从个人的实际生活入手,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与规范,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所作,其内容源自《论语﹒学而篇》,内分孝悌、谨信、亲仁、学文四篇,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次序编排,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与技能。它概括简练,易记易诵,容易在生活中践行和在社会上普遍推行,适用于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树立了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标准。虽然仅有1080个字,但它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每一句都是一条行为准则,为人们指明了行动的方向,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从中找到依据,继而付诸实践。

作为学习教材,《弟子规》在教育领域的影响非常显著。而教育不外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现在不少家长、学校乃至企业都拿它作为教育子女、学生和企业员工的重要教材,并在实行的过程中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所以,我们需要宣传和推广这个读本,扩大它的影响力,使其惠及更多人,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到每个角落。

首先,《弟子规》培养孝顺的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它从“入则孝,出则悌”讲起,提倡在日常小事中对父母形成恭敬之心,关心父母,不忤逆父母。它还强调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心存感恩,共同在言行上尊重和爱护父母亲人,营造和谐家庭。

在家庭当中推行《弟子规》,是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开端,有助于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做法因人而异,父母和孩子结束每天的工作和学习后,坚持根据《弟子规》的行为规则来核对自身行为,建立良好行为表格,做到的就打“√”,没有做到的进行反思。在父母子女的对话与交流中,实行透明化处理,父母以身作则,与子女之间彼此监督,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弟子规》培养端正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依据。知识教学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虽然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的学生守则,但无不是大话空话,不利于学生参考,很少有学生在具体行动前去考虑是否符合规定,导致现代社会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而《弟子规》对儿童的立、行、跪、拜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也提到了儿童应该遵守的生活细节。其简短的字句有强烈的行为导向功能,便于在学校教学中推行,改善学生行为习惯,进而扩大影响。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广《弟子规》,让《弟子规》走进课堂,将是培养学生德行的很好做法。学校方面,可以将其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几种切实可行的建议是,把《弟子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课前5-10分钟时间进行讲解;或者结合班主工作,建立主题班会制度,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弟子规》教育,结合学生近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或者单独开设《弟子规》课程,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线索,进行系统教育。《弟子规》的形式利于传诵,学校可每天安排专门时间,全校师生大声诵读,这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以《弟子规》为镜,核对自身行为,有则改,无则加勉。

再次,《弟子规》培养公民的德性,是社会教育的有效手段。钱文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弟子观》,他聚焦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传统美德贯穿于一个个小故事中。这种做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对当代的社会教育更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很多地区和学校开展“学弟子规,做文明人”系列活动,也有很好的反响。《弟子规》强调的是日常生活中个人良好性格品质和品德的养成,并提倡从实践中培养这些个性品质。当全社会都受到《弟子规》的熏陶,当所有人都遵循这些简单朴素的“教条”,《弟子规》的思想就会渗透到每个角落,感染每个人,则整个社会将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为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创造可以依靠和参考的大背景。

作为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弟子规》难免有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内容,有些内容与现代新新人类的价值观念也不相符合。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弟子规》的教育思想的确蕴含着传统教育的精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提出要求,非常实在与可行。只要我们主动去建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注入现代元素,与时俱进,传统就会得到最好的回归。通过《弟子规》,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从中找到做人的依据和行为的准则,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或许还不及完成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但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传统文化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这个目标离我们就不远了。

回归路上,我们看到祖先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构建着温馨和谐的生活世界,我们渴望他们留下的点点星火,能照亮我们回家的路。只有回到了家,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该去向何方?

参考文献

[1] [清]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

[2] 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3] 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 张迎春.《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 J]教学与管理,2001(3).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篇4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无穷宝藏。《弟子规》是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是一本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为使我校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深入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

三、活动过程:

1、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朗诵弟子规比赛。

3、宣布比赛结果。

4、总结: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篇5

更新思想振兴煤炭企业

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孕五千年的物质文明硕果,今天的采矿人在面对企业经济危机——煤企原煤供大于求的2012年,做为红旗一矿井巷作业的全体干部和职工,很有必要静下心来,整理下传统文化的精髓,侧重不同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遵照相关规程、措施勇敢果断地实践、安全文明地创新,多出煤、多出好煤,使企业度过严重的经济形势危机期。

自幼受到矿山文化的熏陶,一个大的采煤队班长一年下来能挣好多钱呢,托他办事的人很多,找个开皮带的好活、或开个电瓶车、在矸仓上翻个渣车了等等,都要送礼、送钱“孝敬”他,以为他很神奇、很了不起,有那么多人看起他;井长就更不用说了,类似于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更是“肥差”„„当时还小也不知道当时的销售情况怎样,反正看到这样家庭的小伙伴平时的生活待遇,心里很是羡慕。

受我舅的影响,高中毕业后没有去上成大学,在焦作煤校的两年以及在登封市xx煤矿测量实习、登封市郑煤集团资源整合矿井xxxx煤业采矿工程实习特别是xxxx2010.9至今的正式工作至今,矿山给我的感受很深、影响也很大,在这里不仅找到了工作,更对矿山别有一番深爱。

一个采煤工作面是矿井原煤生产的最前线区域,这里人员集中,管理复杂,一个好的组织管理是原煤科学、安全生产的前提。

“礼”是儒家学说的标志性范畴。主张使国家“立于礼”,力主推行“礼治”,其实质也就是把管理本质地理解为组织;所谓“礼治”,就是按照“礼”的要求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和规定人群活动模式。儒家的管理学说,本质上是一种组织理论。

1、以礼为治的组织管理模式,首先是在于用“礼”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

加大对红旗一矿采煤一队、采煤二队职工的思想教育力度,加大业务知识教育培训力度,组织职工观摩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片,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教育方式,使广大职工入井有序、乘坐架空乘人装置遵守乘坐规程、标准,井巷行走、运送物料安全文明,执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循环有序推进工作面进度,队部技术员定期组织职工兄弟对采面作业规程提出修正意见,及时报总工办修正完善,针对临时地质条件变化,邀请相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会诊”,有效性制订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确保顺利过构造等地质条件变化。使全队职工形成一种团结向上、齐心挪动泰山的“愚公移山”精神,职工的福利、待遇是矿工兄弟的幸福追求,队长、副队长一定要有一颗公心,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基础,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是当前安全生产的前提。对于矿工兄弟发现的安全隐患一定要表彰,对于其因处理安全隐患没有完成生产原煤任务的情况一定要记工、并且要表扬,对于严把工程质量安全关的班组长一定加薪,总之,管理是一种艺术,组织更是一种“礼”,对于两个采煤队不同的地质条件和采煤机

械情况,两个队部的领导、矿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一定要区别对待,合理组织,优化劳动组织,争取使原煤的产量和煤质更上新高。

2、以礼为治的组织管理模式,其次是在于用“礼”来规定人群活动模式。

使广大职工树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首先要想管理好职工兄弟,做“大哥”的就必须首先满足常人耳目之官(孟子又称之为“小体”)对于声、色、味等等的需求,严格考核,按劳公平、公正、公开地分配工资,允许工人对工资提出异议,耐心细致地讲解教育思想工作到位,消除工人的顾虑,安心努力工作。这个前提做好了,将心比心,工人兄弟就会去想,逐渐就会有心之官(孟子又称之为“大体”)对于“理”、“义”的欲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威信才会慢慢树立,发号施令才会有所推进,组织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实现。发工资这种事现在合法企业都能够做到按劳分配的同时,我们的企业要想要人气、鹤立鸡群,长胜而不衰,人气丁旺,那就必须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之路,加强内部管理,合理分工,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地因人因岗而安排工作。队长、副队长要做好“仁”的实施,做好干部职工思想动态管理工作,对于困难职工,要关怀、要号召全队职工帮忙,做好特殊职工的工作、生活关爱教育工作,要在全队形成一种凡事有人管、各工序有人负责的良好局

面,营造一种团结和谐的大家庭氛围。

学习弟子规感悟 篇6

要想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正如《弟子规》所言:“首孝悌”,衡量一个人品性德行的第一准则即为孝。“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在于“孝”。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知道恭敬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首孝悌”,当一个人孝悌做到了,他会推己及人,他对自己的父母孝,对别人的父母同样也会恭敬的对待。

学习《弟子规》以后,我对孝有了新的认识。“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的恩情是我们这一生都不可能报答得了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做到为人子女的孝道。父母是我们人生最重要、最有恩情的人,也是最容易为我们忽略的人。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等你有了钱的时候,父母也许不一定能够享用。古语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等到你有了时间和金钱奉养双亲的时候,恐怕双亲俱已不在了。这样的情形不正是人生的痛楚吗?不管多忙,都应该抽出点时间来陪陪年迈的父母,不要让我们的一生留有太多的遗憾。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何不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为父母做点事、那怕是一点小事,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而不要让他们在无谓的等待中慢慢老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对父母的孝敬我们要善于体会,要能从父母的言谈当中,听出他们的心理需求,把这份关心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给点钱,给他们买点东西,而是儿女们的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聊聊天等精神方面的关怀。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回家的次数比原来多了很多,回家的时候尽可能多的为父母做点事情,在我回家的时候就是他们休息的时候。女儿受我的影响,在假期里的表现常常令我感动,看着女儿有模有样的洗碗、做饭、洗衣服感到欣慰。就在前几天,我吃坏了东西,上吐下泻,女儿一起床就跑到我跟前说:“妈妈,你躺着,我做早饭。”吃着女儿做的煎鸡蛋,我心里热乎乎的。吃完饭,女儿又端来温热适中的水让我吃药。当我在电脑上写网络研修的作业时咳嗽了几声,在一旁玩耍的女儿不声不响地端来一杯水,说:“妈妈,别太累,休息一会儿吧。”每次出门,身后总会传来女儿稚嫩的叮嘱声:“妈妈,注意安全,早点回来。”女儿的表现不正是对《弟子规》里“孝”的最好诠释吗?感谢《弟子规》让我和女儿一起成长!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之操心,和睦了,父母就少了一份担忧,也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在孝敬好父母的同时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因为这样我们的父母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

“孝”的另一个方面,我认为还要照顾好自己,时刻关怀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我们的生活。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去年暑假,我做手术,因为怕父母担心,只告诉了姊妹,特意瞒着父母,出院以后,弟弟在给我打电话时无意中被母亲听到了,母亲带着哭声的话语让我难忘。母亲从小晕车,出不了远门,我生孩子的时候母亲都没能过来,可这次母亲硬是让父亲骑了两个多小时的摩托车把她送过来,看着母亲担心的眼神,我觉得自己很不争气,这么大了还让父母操心,实属不孝。因此我认为关心家人,关心自己,也是孝的根本体现。

有人说尽孝很简单,无非是事业上求上进,让父母少惦记;婚姻稳定、家庭和睦,让父母少操心;常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让他们少挂念„„帮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洗洗碗就是在尽孝道,的确尽孝就是如此简单但却并不容易,简单的事长久为之,难免会心生厌烦,而那份坚持才是大孝之道。“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篇7

大班幼儿的年龄5~6岁, 他们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 但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阶段。在大班阶段利用《弟子规》来对照幼儿的行为,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逐步地去纠正, 从而使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礼仪。对大班幼儿进行学习礼仪的培养, 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有利于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大班推行诵读经典《弟子规》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幼儿不仅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还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借助《弟子规》, 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大班幼儿进行学习礼仪的养成教育:

一、创设丰富的诵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幼儿园工作规程》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列为重要的教育原则。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园内礼仪教育文化环境建设, 除了在幼儿园整体环境进行彰显《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创设, 如在幼儿园的围墙文化、走廊过道、楼梯等开辟《弟子规》专题礼仪宣传栏, 还要求各班根据各年龄段礼仪教育的要求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这样, 让幼儿园校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无声地、静态地传递着礼仪教育的信息。

我们在环境创设方面, 一是师生共同围绕主题活动内容, 开展本阶段的礼仪教育主题墙创设。如大班主题活动“我自己”, 在进行主题强创设时, 就融合《弟子规》中的内容对幼儿的礼仪教育, 在生活上“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在行为上“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在学习上“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二是在班级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里, 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 “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 幼勿坐”, “美食一条街”里的“对饮食, 勿拣择”等。这样, 让幼儿们在生活、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 理解礼仪内容, 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二、开展有趣的诵读活动, 促进幼儿的学习礼仪养成

1. 多种诵读方式。

大班以培养幼儿学习礼仪为主, 我们选择《弟子规》孝敬父母、行为礼仪、学习礼仪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诵读活动, 主要以“余力学文”为重点。利用每天的午餐活动、午间活动10~15分钟和每周一节礼仪教育活动来保证《弟子规》诵读活动的时间。在每次学习《弟子规》原文之前我们都选择一些小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机械记忆。在指导幼儿进行吟诵《弟子规》的过程中, 采用配乐诵读、节奏诵读、接句诵读多种形式的诵读, 大大调动了幼儿诵读的积极性, 提高对经典的感受力。

2. 诵读展示活动。

每学期幼儿园都进行《弟子规》诵读展示活动, 主要是围绕“三八”“元旦”“六一”等重大节日开展各种展示评比活动, 让孩子们在展示中学习与内化礼仪。如在六一“诵读经典, 传承礼仪”主题庆祝活动中, 我们大班分为两部分展示活动, 一是集体配乐朗诵;二是亲子诵读比赛。在亲子诵读比赛规则设置为, 会根据现代译文说出《弟子规》原文;接诵比赛, 说原文的上半句接着说下半句;亲子诵读, 家长说一段故事, 幼儿说《弟子规》原文等多种比赛活动, 让家长参与评比, 进一步推动家长积极参与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3. 家园共读活动。

为了构建家园学习共同体,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 家校短信平台等途径与家长沟通, 提高家长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达成教育共识。在吟诵《弟子规》有关“孝”的内容, 不少孩子能主动帮家长擦桌子、扫地;学习“余力学文”方面幼儿会主动整理图书, 爱护图书, 知道看书要一页一页地看等。在孩子点滴进步变化过程中, 家长感受到了诵读经典《弟子规》的好处, 既增长了知识, 又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三、巧妙融合实践活动, 内化幼儿的学习礼仪品质

我们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进行行为实践活动, 将《弟子规》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如在科学发现室进行探究影子的变化实验中, 我们提供各种材料, 鼓励幼儿运用材料大胆操作, 给孩子充分讨论相互学习的机会, 不断验证自己的发现, 从而达到一种“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的学习境界;在“我来当家”活动中, 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附近超市购物, 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 如果在购物过程中遇到困难, 引导幼儿有礼貌地询问与营业员, 要做到到“尊长前, 声要低”。

教育哲学视域下的《弟子规》学习 篇8

【关 键 词】弟子规;教育哲学;人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65-04

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复兴热”尤为突出。复国学之路,兴国学之本,渴望依托传统文化带来教育的腾飞。《弟子规》幸运地成为这一浪潮中的风口浪尖,不断掀起学习热潮。然而,细观体察,晓然可见:这些学习浪潮中的种种“赶流行”、“追时髦”;从一开始“无人知晓”到“句句熟背”的规言警句,却鲜有学子顿思字里行间的深意;支持、倡导学习《弟子规》的背后,学校和家长渴望复苏的更多还是“学习成绩与风尚”,关注的还是生存问题。本文试图透过教育哲学视域,结合“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的辨析,以哲学的高度慎思《弟子规》学习这一教育现象,指出理性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学习者、内容和方式,诠释《弟子规》学习的教育哲学意义。

一、《弟子规》学习目的追问:生存意义抑或存在意义

追前赶后的《弟子规》学习热中,许多学校开设“读经诵典”课程、开展“经典朗诵会”等相关活动。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青少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识度,在一定范围内弘扬了传统文化,开辟了国学复苏的路径和渠道。这层目的上的《弟子规》学习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深思读经热背后的“内心理由”,却不禁让人追问:《弟子规》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复苏,真正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是以生存意义为最终目标的学习,还是源于存在意义的学习?这一点,无疑是《弟子规》学习中最为重要也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

(一)以生存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生存,时常提及并不陌生,潜移默化中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汉代刘向在《说苑·尊贤》中指出:“夫圣人之於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生存之意即指活着、活下去。随着时代的更迭,今日的“生存”还意味着发展,甚至是占据,拥有更多的资源。在这类“生存意义”的指引下,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便渐渐演变成存活、发展、拥有。

首先,许多学校热热闹闹组织学生读经,诵读《弟子规》,深层原因就是“存活”。一个学校的存活为什么与一本清朝的蒙养之文有关呢?社会舆论的宣传、相关条文的指示、家长的期望共同牵系着学校课程的开展。没有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位教师愿意看到生源的流失,因此一定要追赶这股“复古风”,《弟子规》、《三字经》迅速燎原于学校的每个角落。

其次,更多家长在媒体宣传中迷失,渴望孩子得以更好发展之心炽烈,“读经热”在这样的期待中更加沸腾。更好的发展是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吗?那么,究竟家长期待熟读《弟子规》后,孩子哪些方面得以发展呢:是更加知书达理,还是更懂孝悌礼仪?是更加温顺谦和,还是更懂友爱弟兄?又或者说,其实很多家长并没有以这些目的为出发点,也没有仔细思索读一本经书背后的深意。让孩子分数考得更好、搭建通往名校的桥梁,生存才是王道。

再者,时代物质的进步也营造了浓厚的知识拥有之争。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身都在追求着掌握知识的最大化。当然,这样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洞悉更多的社会万象。可是,当这种拥有知识朝着“盲从”、“尾随”的方向发展时,究竟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真的有用,是对学生成长的哪些方面有用等根本性问题就变得渺小,甚至是忽略不计了。

(二)以存在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人作为人的存在,便会涉及到存在问题。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依据,在其解决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才是人生的枝节问题——生存。存在意义下《弟子规》的学习目的正是“人的存在”,找寻存在本身的意义、厘清存在的价值和依据。

第一,《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以人的存在”为本。广为流传的教育口号“教育‘以人为本’”,而教育实际中以之为本的是人的生存还是人的存在呢?真正基于人的存在为本的《弟子规》学习,才能在弘扬传统文化之时,得以晓见弟子的存在需要;才能结合规言谨句,在字里行间中渐渐使弟子们裹保一颗清醒的头脑,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源头找寻到奋斗、拼搏的核心动力。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经得住飞速发展的社会的考验,才能确确实实让复古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开出智慧之花。

第二,《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正如前文所述,在应试背景下《弟子规》的学习变得偏激,大多数家长、教师渴望从中找到学生取得高分的法宝,而我们的学生也渐渐习惯了“功利性的学习”、“目的性的读经”。笔者并非认为,《弟子规》的学习应完全与分数无关,但更想肃清的是,一本传统文化经书的诵读,最本质和最核心的目的应回归到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当代青少年对于生存必要性的质疑、对于学习目的的怀疑,才能真正引领弟子们良性的、有意义的读经诵典。

第三,《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致力于提升“弟子”的人生境界。提升人生境界一直都是学习目的的必要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由于达到这一目的过程持久、学习效果不易检验等,它便显得“高深”和“难以达到”。《弟子规》的学习目的也受此制约,似乎仅能停留在“记背”层面上。那么“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仅仅背诵之后就能真正做到了吗?孝悌、谨信、泛爱众不仅是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更应该成为弟子学习、修养的终身目标。真正肩负起提升人生境界这一目的下《弟子规》学习才能散发其迷人的传统文化蕴香。

二、《弟子规》学习者的谨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在《弟子规》的学习中,许多学校和家长都称呼学习者为“弟子”。弟子,主要是指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童蒙,亦是谈及教育对象时的“学习者”、学校及教师眼中的“学生”、家长口中的“孩子”、社会普遍称呼的“青少年”、“儿童”。

nlc202309031944

(一)作为“儿童”的弟子

原名为《训蒙文》的《弟子规》,是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之一,其学习者正是需要接受蒙养的适龄学生,从这一角度来讲,儿童理所应当是《弟子规》的学习者。一方面,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弟子,体现了现代儿童中心主义“作为儿童的儿童”这一思想,承认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此时的“儿童”这一概念已比古代的“弟子”有所进步,不再将弟子视之为“小大人”了,这确实是看待学习者层次上的飞跃。另一方面,以“儿童”的角度诠释弟子,也将影响到整个《弟子规》学习体系的阐释。若仅仅将“弟子”视为“儿童”,那么前文所言的以人生境界提升为目的便显得更为“高深”,与弟子们的距离更为遥远了。

(二)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站在“人的存在”的角度,我们眼中的“弟子”不仅是“儿童”,还是一个“人”。我们需要看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但还应看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共性——作为“人”的存在。首先,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并非是忽略弟子的“儿童”性。弟子在年龄阶段上仍属于儿童,蒙学教材《弟子规》正是依循其学习特征进行撰文,设计成三字一句形式便于儿童诵读和记忆。其次,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也不是一味强调弟子与“成人”的共性,借此说明应该重视弟子的“非儿童”。站在人的存在角度,“儿童”和“成人”同样分享着尊严、存在的意义,共同面临着人的存在所必须面对的诸如有限、死亡等问题。最后,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只为了更客观、科学地看待弟子。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学习者的范围逐渐扩大,古代对于弟子的划分和认定就显得局限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一方面仍然依循弟子年龄本身的学习特点,需要提高一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弟子的“存在需求”,需要积淀更多的存在智慧。

三、《弟子规》学习内容扣思:哲学理念下的批判性吸收

在《无声的中国》中鲁迅曾云:“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今时今日,我们并非选择抱着古文死掉,用传统文化的糟粕应对当世的文明;同样,我们也并没有舍掉古文而生存,全然抛弃传统文化之根。怀抱经典美文,构建存在意义下的《弟子规》学习迫在眉睫,其核心便是《弟子规》内容的甄选。

(一)修订式接受《弟子规》节选

不少学者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本清朝年间的《弟子规》中一些内容已经难以与时俱进、不符合现代社会人的新形象,甚至有的字句中包含着封建守旧的思想遗风;行文中部分字句强调男尊女卑、牺牲个性,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为了保护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更加纯真的成长,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在这份良苦用心下选择了一种“非真实性”的知识学习。有的学者反复深入研究、征求多方专家意义,形成了“现代修订版《弟子规》”,开辟了学习内容择选的新方式。诚然,学者们的见解都很真切,无一不是为了筛选出更为现代的、科学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培育祖国的花朵。笔者在这一点上从未质疑。那么,除了删减、修订《弟子规》的学习内容,是否存在其他的理性、科学吸收传统文化的方法呢?

(二)批判性理解《弟子规》全貌

从存在主义出发,呈现知识原貌不仅是知识本身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弟子了解知识的“原生态”,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与删减版、修改版的《弟子规》学习相较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学习《弟子规》的原文全貌。任何知识都是扎根于一定历史时间、空间的土壤之上的,它烙刻着时代的印记,字里行间展现着时代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而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了解知识原貌,进行反思,评判性吸收,才能从根本上领会存在意义。从存在角度出发,死亡、有限等问题都是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我们确实应保护弟子的心灵,但更应理性、健康地开放弟子的心灵。如《弟子规》的“入则孝”章节中提及“丧三年,常悲咽”,有的学者认为此句不适宜弟子诵读,不应该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灌溉父母去世的消息。那么,是否弟子不去诵读,现实生活中就不会出现“死亡”、“去世”之事;是否弟子回避死亡话题,他们的亲友就会永葆平安,显然不是。还知识以真相,不仅仅是对知识、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应对相关问题的传统方式之传承与弘扬。

四、《弟子规》学习方式明辩:双重知识叠加的理性学习方式

从《弟子规》的知识类型来看,其内容属于社会知识范畴,但从知识的获得途径而言,又属于人文知识范畴。《弟子规》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体现出了其作为一种“社会知识”的“规范性”和“策略性”;[1]而创作并流行于清朝的《弟子规》,是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众爱,而亲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结合清朝年间具体的孝悌、处事之道所归纳撰文,这一知识的获得正是对各种具体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结和反思,[2]因此,它又属于人文知识。

《弟子规》知识的属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交叉性。既需要社会知识学习方式中的“观察”、“交流”与“实践”,也需要人文知识学习方式中的“体验”、“移情”和“反思”。理性的选择、因人而异的采用能更好地掌握《弟子规》的内容,达到体悟“人的存在”之深意与熏陶传统孝悌之文化的双重效果。

(一)观察与体验并举

《弟子规》的学习内容朴素、简洁,但却涉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仅停留于记背层次上的学习是不够的。从社会知识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诸多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反观社会百象是较好的学习方式。诸如“入则孝”、“次谨信”,社会生活中都可观察到章句实意的再现。借以社会情境的印证,能够生动地展现吟诵内容,给学习者留下更为牢固的知识印象。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不适宜用来学习《弟子规》。从人文知识角度出发,《弟子规》学习的是历史人文知识,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人文需要”,产生一种“体验需求”。通过体验,既可以巩固观察阶段对于学习知识的基本了解和领会,还能通过异时异地的“共鸣”而体悟到更为深刻的人的存在意义。

nlc202309031944

(二)交流与移情同行

仅仅通过观察和体验,并不意味着就能很好地掌握《弟子规》,交流和移情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社会知识并非是孤立的、死板的,它较为开放的知识特性要求《弟子规》的学习也应采用“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弟子间的互动磋商、质疑,甚至是争论、辨析,最后才能进一步达到批判性的吸收。人文知识也不是共性的、必然的,它较为个性化的创作本质要求《弟子规》的学习还应采用“移情”的学习方式。移情,是人文作品与学习者体验之间的桥梁,可以连通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间的蛛丝马迹,可以缩短知识本身所处历史时期与学习者当下的时间、空间、社会和文化“距离”。通过移情的方式学习《弟子规》,能真正成为一名“弟子”,不仅体验现世百象,也能感悟传统文化。

(三)实践与反思携手

《弟子规》知识归属范畴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实践和反思是必须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处于社会知识层面上,学习《弟子规》的落脚点便是行为、思想的实践。因此,实践不仅成为学习的目标,同样也是学习的方式。通过观察、交流,学习者已基本能够在自我和他我的理解差异中取精去糟,实践是将这一知识巩固的最佳方式。处于人文知识层面上,学习《弟子规》的核心方式是反思,是自我与他我、个体与社会经过上述学习方式后的再次交锋,这种反思意味着对于知识本身的最终审核和批判性检验。作为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更需要弟子的反思,无论是人生境界问题的疑惑,还是人之存在意义的不解,都需要学习者的潜心反思。经过反思后的批判性吸收才能给予学习者更多思考的欢乐,体验学习本身的真乐趣,激发学习《弟子规》的长久热情和兴趣。

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从没有遗忘历史精华,我们的教育更加渴望晓见传统文化在新技术年代“复苏”与“兴隆”,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经典得以时代检验的有力佐证,也可以踏循传统经典,在洪亮悦耳的《弟子规》朗朗书声中看到“弟子们”的谨言慎行。教育哲学视域下对于《弟子规》学习的审思,旨在探求理性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正确看待学习者,从而阐明学习的辩证性意义:期待着吟经诵典的新时代“弟子们”知书识礼、谦谦君子的背后是理性的头脑、明亮的双眸、思辨的智慧和扎根于内心深处的传统经典之苗,以及终将绽放的瑰美国学之花。

参考文献:

[1][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3]John Wilson.Perspectiv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

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3(02).

[4][清]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5]Ruitenberg,C.Introduction:The Question of Method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J].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

on,2009(03).

[6]石中英.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弟子规学习心得 篇9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我觉得里面的内容对规范我们的行为很有用,认真学习它,会使你对人对事的看法有所改变,会使懵懵懂懂的你顿时醒悟。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弟子规》第一章“孝”里面的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听,父母责备的时候,要心悦诚服地接受。”读到这句话时,我对照一下自己,觉得自己真是个不孝女。平常我做错了事,妈妈批评教育我的时候,我不但不当一回事,反而总是发脾气,甚至跟妈妈顶嘴,过后还会恨妈妈,埋怨妈妈不疼我。现在学习了《弟子规》,想想以前的我,真是太不懂事了,太让妈妈伤心了。原来,不听从父母的教导,就是对父母的不孝,我不想做不孝女啊!以前的我,为什么就这么糊涂呢?我感到自己真是无地自容。

现在好了,有了《弟子规》这一指路明灯,我决心要改过自新,以《弟子规》的行为规范为标尺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我一定时刻谨记:要恭敬地听从长辈的教导,心悦诚服地接受长辈的批评,孝敬长辈,做父母的好孩子。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跟父母顶嘴、怨恨父母了。

学习弟子规心得 篇10

忙碌了一段时间,安排从今天起开始学习《弟子规》,在自己的博客中作为读书笔记进行记录,有助于自己记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 学而篇》第六条。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写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是儒家的经典重要所在。总序就是《弟子规》的总纲领,他勾勒出《弟子规》的总的内容纲要,《弟子规》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就是儒家教导所有的学生、弟子,应该如何从从家庭做起,从自身做起,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并如何落实。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与人共处,道理简朴而且实用。

弟 子 规 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读之物语: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感悟“首孝弟”

古人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对他人也会友善的,工作、生活自然顺利。我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年冬天,他还在县城里读中学。他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由于父亲去世得早,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母亲的身上。除了繁重的农活,还要忙家务,喂鸡、喂猪,给他筹措学费,里里外外都是母亲忙碌的身影。

一年到头不停地操劳,让母亲过早地苍老了,头发开始花白,皱纹也爬上了她的额头和眼角。每次看见妈妈苍老疲惫瘦削的身影,他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疼痛。他曾经想过不再去读书了,回家帮妈妈做农活。可是妈妈态度非常坚决地对他说:“孩子,妈再苦再累也要供你读大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呀,妈就指望你了。”

他学习十分刻苦。课余时间,别的同学都玩去了,有的聊天,有的打球;只有他或在教室里埋头做作业,或是找一个僻静的角落认真读书。

一天,他从家里回学校,走了很远的山路后,终于到了县城。这时,他的肚子饿得咕咕叫,累得脚也拖不动了。看着路边飘着饭香的小吃店,他感觉更加饥饿难忍。可是他舍不得衣兜里的钱,这钱来得很不容易,再说也实在太少,他还要留着做伙食呢。

最终,他还是忍不住在路边的小摊边要了一碗便宜的清汤面。热腾腾的面一端上来,他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哇,太香了!他埋头吃着面,并没有看见一位老婆婆走到他的面前。等他抬起头来,猛得看到一个人站在面前,不由得吃了一惊。

老婆婆穿着一件旧棉袄,花白的头发在寒风中显得有些凌乱。她盯住他看了片刻,然后用颤抖的声音哀求道:“我几天没吃东西了,求您给点吃得吧。求您啦„„”他楞在那儿,简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婆婆无助地望着他,象一个即将淹死的人。

突然,他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钱都给了她,然后,转身离开了那儿。

我曾经问他:“当时你是怎么想的?那时候你也很困难呀,钱虽然不多,对你来说,也是非常珍贵的。”

他沉默片刻,慢慢地说道:“那一刻,我想起了妈妈„„”停了一会儿,他接着说,“真的,当时我并没想什么,只是一看见那位婆婆,不知怎么就想起我的母亲。所以,我就把钱全给她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的确,孝悌是仁道的根本。一个对亲人都不好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对别人好呢?

进一步而论,“孝弟”还蕴含着深广的智慧。因为“仁”是从孝悌开始的,而慈悲必然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堪布益西彭措在《因果明镜论》中开示道:“慈悲是无尽的宝藏,在慈悲中自然蕴含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通过爱他利他就能将其引发出来。”又说:“从母爱的例子我们应当了解,人真正成长的标志在于其内在爱心的发展!在爱心的沐浴之下,会使我们的智慧和德性得以发展。”

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一位外国老太太有一道难解的题。她走过很多国家,比如美国、日本等等,都没有人解开这道难题。后来,她听说中国人非常有智慧,便专程来到中国,看是否真是这样。

她随意来到一座公园里,见一家人正兴致勃勃地游玩,便走上前,说想请这家的三个孩子帮自己解一道题。他们愉快地答应了。老太太对孩子们说:“这个小瓶子里放着三颗拴着线的石子,瓶口只能通过一颗石子。假设这个瓶子是一口深井,现在这口井很快就要灌满水了,你们必须在五分钟之内逃出来,否则,就会被淹死。你们每人各拉住一根线,把石子从瓶子里拉出来就算逃出来了,明白了吗?”

孩子们点点头。随着老太太一声;“预备,开始!”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迅速将石子拉了出来,接着中间的小男孩看了看姐姐,也迅速把石子拉出来。最后,最大的女孩子从容不迫地拉出了自己的石子,总共用了不到一分钟。

老太太不由得瞠目结舌,她这道所向无敌的难题竟然被三个中国孩子轻轻松松地解决了,就象做一次游戏。老太太很不甘心地问小男孩:“你为什么不先出来呢?”男孩儿说:“因为妹妹最小啊,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她又问最大的姐姐:“你最后出来不怕被淹死么?”小女孩说:“宁愿自己淹死,也不能让弟弟妹妹淹死啊。”

以前人们做这道题的时候,就是因为都争着出来,结果全堵在瓶口,谁也出不来。这三个孩子因为懂得长幼有序,懂得利他爱人,所以能够轻松化解难题。老太太突然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中国先哲关于“孝弟”的教育真是太伟大了!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以前我对国学只知皮毛,自从学习《弟子规》后,我获益匪浅。《弟子规》不仅增长了我的智慧,更震撼了我的心灵。我有如下几点学习体会:

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我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我觉得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应加倍努力,给父母以更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晚年更加快乐。

二、待人接物要有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和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知道这些名言警句,但我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争强好胜。想一想,这种情绪真是要不得。如果常常有这种情绪,就会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在单位里就会和领导同事相处不和睦,会时常抱怨领导对自己不公平,同事对自己另眼相待,这样会使自己没有朋友。学习《弟子规》让我充分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以后我会更好地协调和同事及领导的关系,更好的工作。

三、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培养人的德性,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后明白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学文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我曾经就是那样,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学生,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学习传统文化。

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时刻反省自己,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郭开宸家长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篇11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课前口令

良好的课前准备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课堂,他们往往比较新鲜好奇,不知道课堂的规矩。规范学习习惯应从课前准备开始。预备铃响前(或一节课下课时),我用“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组织口令,让学生提前将下节课的学习用具准备好并整理好穿着安静地趴在桌子上等待上课。这个习惯的养成需长期坚持,有些孩子没做好时,我不着急批评或一直指责,而是让他们反复诵读这课前口令,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能自我提醒,在诵读声中逐渐安静下来准备用具。一段时间下来,书桌摆放越来越整齐,班级的面貌有所改善。

二、课堂规范

活到老学到老,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课堂上阅读课文时,我用“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明确读书的要求,逐渐纠正了学生读书时心不在焉、拖拖拉拉的习惯。并通过诵读“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让学生明确读书应该“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问题学习,有疑问要请教老师同学帮助解答。读书时,我还不忘提醒孩子端正坐姿,“步从容,立端正”“勿践彧,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然后在“坐如钟”的姿势下开始写字,要求“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只有端正坐姿整理好桌面和握好笔才能写出工整的字体。良好的坐姿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长期的渗透,学生的坐姿得到训练,视力得到较好的保护。

三、课间课后

课间十分钟,有些孩子喜欢翻阅班级“图书角”的书籍,但是上课铃声一响,有些孩子直接把书随手一扔跑回座位。一本本精美的图书凌乱地摆放在书架上,时间一长,这些书籍容易脱落或破损,甚至被人涂画。看到这样的图书角,我走进教室后静静地过去整理,学生看到后默默地上前帮忙。整理后,我板书“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之,有缺坏,就补之”这些内容,让学生反复诵读,接着再解释意思,过程中就有孩子按捺不住站起来说说图书角了。我顺势问孩子该如何做,在讨论声中植入爱护书籍的习惯,最后还有孩子自告奋勇担任“图书管理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图书角大多数是整齐的,凌乱时,我又会用上面的内容强化教育,孩子们也会互相提醒。长期强化教育,大部分孩子逐渐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有些甚至给每本课材都穿上了一层美美的书套并工整地躺在课桌或书包里。

课间十分钟,有些孩子喜欢在教室或走廊奔跑,奔跑的速度往往比较快。二年级第一学期,我们班的欧阳同学上完厕所走在拐弯处就被快速奔跑的廖同学狠狠地撞倒在地上,后脑勺着地,立马起了一个大包。欧阳同学被撞疼后,立马激动地大骂廖同学。廖同学本来挺害怕的,但是挨骂后也立马言语还击。后来两个孩子在走廊扭打起来。等我赶到时,看着这两个“斗红了眼的公鸡”,我知道,要是处理不当,他们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深。我没有马上问事情的原委,决定采用“冷处理”,让他们先反复念读“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在诵读中冷静下来。半小时后,他们握手言欢。我的《弟子规》才粉墨登场:“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言语忍,忿自泯”“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让他们知道拐弯处应该宽转弯,而且不应该奔跑。撞倒人后应该道歉,被撞后不能说“秽污词”,如果双方能够“言语忍”,那么自然“忿自泯”。知道了同学之前应该亲如兄弟,摒弃“市井气”,懂得了友情的珍贵和宽容待人。借这次契机,我回到班级趁热打铁开展了“兄道友,弟道恭”的主题班会,让全班同学齐诵读这些内容,并让两个当事人说说自己的错误。其他孩子也开始支招如何处理同学的冲突。班会课在热烈的讨论声中进行,下课我们又再次诵读了以上内容。以后一旦班级有冲动的学生吵架打架,其他学生会用“言语忍,忿自泯”“兄道友,弟道恭”等句子劝架,这类事件逐渐减少,班级气氛较为和睦。

学习《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 篇12

关键词:《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误区

传统文化在沉寂多年后, 最近几年却犹如枯树逢春, 逐渐火热起来, 这与国家政策上的宣传有密切关系。2009年,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向领导干部提出了如何通过读书提高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习主席指出不仅要读书, 而且要有选择地读书, “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养浩然之气, 塑高尚人格, 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习主席的大力宣传, 使得一直都较为沉寂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其中, 《弟子规》一书在学习热潮中俨然成为领头羊之一, 显得较突出。学习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 但在学习过程中若不注意筛选糟粕和讲究方法, 亦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即从国人学习《弟子规》的情况分析入手, 探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

一、《弟子规》学习之现状及反思

《弟子规》在公务员领域的热度, 在公务员考试中反应最为明显。2013年湖南益阳、辽宁鞍山、河北等地公务员考试中大量出现与《弟子规》相关的试题。到2014年, 各地公务员全真模拟试题中更是无处不乏《弟子规》的身影。与之相应的是, 《弟子规》一书由几年前基本无人问津, 到这几年的销量不断激增。如北国网一则新闻的标题即为《2013年鞍山啥书最火———〈弟子规〉》。而在不少行政单位, 也悄然掀起公务员阅读《弟子规》的热潮。

在我们的高等学府———大学里, 也常常可见学习《弟子规》的身影。如2012年东华理工大学, 向所有在校学生号召《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再如2013年, 当2013级新生步入中山大学时, 被学校要求完成一份十分特殊的暑假作业, 即阅读《弟子规》并写读后感;今年,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900余名大学新生刚刚踏入校门, 就收到了学院发给他们的两本书, 其中一本就是《弟子规》。

在社会中, 全国不少地方开设了类似于私塾的国学班培训机构, 在这些培训机构往往以记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书籍为主。如据大众网2013年报道, 自2008年始, 由一群义工发起成立孝谦传统文化学习中心, 组织“草根讲堂”, 免费为少年儿童进行国学经典的授课。据义工介绍, 他们那里最受欢迎的就是“弟子规”班。

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得知, 上至中央下至地方, 全方面掀起了学习《弟子规》的热潮。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卷形式上, 还要实际考察其效果。就目前学习《弟子规》的实际情况看, 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 学习的方法较单一。在学习《弟子规》时, 显然成人的学习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但无论学习的年龄层次有何区别,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学习, 目前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私塾的学习方法———记诵法。

其二, 不少学习流于形式。目前学习《弟子规》,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 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自觉自愿地学习, 往往是被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特别容易出现“一阵风”的学习情况。当相关政策号召一提出来, 学习立刻就闻风而动, 但时间一久, 上级不再反复强调, 学习热情迅速退潮。

其三, 学习效果不理想。目前对于学习效果的检验, 仅仅到能完整无误地背诵《弟子规》为止。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 由于是记诵, 随着时间的推移, 没有实践巩固, 记忆效果越来越差, 很容易将之前背诵的成果付之流水, 因此学习效果是极为糟糕的。这里有一个问题尤其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 若仅仅止步于记诵, 那无疑是舍本逐末。学习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播并能实践我国传统文化中值得提倡的部分。

总体而言, 学习传统文化固然是好事, 但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二、原因探寻及对策

对于在学习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所出现的问题, 探寻其原因, 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某些形式的检查, 如考公务员学习《弟子规》大多纯粹就是应付考试, 再如儿童学习则往往是基于父母或老师的要求。这样, 学习就沦为考试工具, 或成全父母的虚荣, 或满足老师的要求。并不能真正体会学习传统文化其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2.施教者没有结合受教者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整个中国基本处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 施教者并无多少闲暇余力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进行探讨, 往往在学习传统文化时, 习惯性因袭传统学习方式———记诵。

那么,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实效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多做努力。

其一, 学习需有所取舍, 不能全盘接受。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固然有许多好处, 不然, 不会传播得如此悠久绵远。但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儒家哲学》一书中所指出的:“无论怎样好的学说, 经过若干时代以后, 总会变质, 掺杂许多凝滞腐败的成分在里头。” (1) 传统文化的产生有其独特土壤, 有些东西在当时或许有积极意义,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 已经成为丧失了其特有的价值及意义, 成为可以抛弃的对象。例如, 《弟子规》云:“三纲者, 君臣义。” (2) 这里讲的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 显然随着时代的变迁, 已经没有价值。所以, 在学习的时候, 需持一种批判的眼光,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其二, 读书, 尤其要擅读书, 读活书。传统文化的语言与今天的白话文有别, 语言存在隔阂。读书时容易出现拘泥于字句的解释, 不能认识到作品背景及自己当前的生活环境是有差别的, 一到实践时就发现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弟子规》中提到:“事虽小, 勿擅为。苟擅为, 子道亏。”意思是弟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擅作主张, 必须请示师长之后才可以行事, 否则将会得到“子道亏”这一极为糟糕的结果。当然, 弟子因为人生阅历有限, 若盲目行事容易出错, 多请教师长自然对为人行事是大有裨益的。但若过于坚持这一原则, 则陷入到僵化的地步, 挫伤了弟子行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假设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弟子若必须请示师长后方能行事, 则恐怕万万不行。正如孟子所说的:“尽信书, 不如无书。”读书, 切记不能死读书。

其三, 知行合一。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的学习上, 必须有实践相伴。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其实目前已经有一些较好的举措可以扩大范围进行推广。例如, 2010年湖北汉南地区纱帽中学要求学生寒假要为父母洗一次脚、倒一杯水、唱一支歌、讲一个故事, 通过短信、电话等各种形式给长辈拜年。这些活动都从实践上行之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效果。

其四, 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学习《弟子规》目前并不属于应试教育范畴。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 应结合其学习的特殊性, 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如2014年的公益广告中《回家篇》中的《摆双筷子回家吃饭》、《63年后的团圆》等;2011年始黄石下陆有色中学开展“古诗文读书考级”活动, 每学期根据考察评选“诵读小才子”、“小孝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这些活动, 让国人在休闲娱乐之暇,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为枯燥的记诵式学习方法开辟了新路径。

总之, 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学习, 无疑对于当前国人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和问题, 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只有不断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改进, 我们的学习才能持之以恒地有效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逸安.中华经典藏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 2009.3.

[2]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3.

上一篇:春节期间廉洁自律汇报下一篇:温暖人心的微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