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2024-05-09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通用9篇)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篇1

《弟子规》我以前接触到的不多,只是想当然的把它当成是和《三字经》、《百家姓》一样是以前古代儿童刚开始学习的启蒙读物。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一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一个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人内心的贪嗔痴,使我们的境界充其量也就仅仅局限于第一个问题而无法达到更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抛却世俗的欲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就是改变现代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剂良药。但再好的良药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发挥功效。外国人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却时常有把薪火相传几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济世良药全盘否定和摒弃的冲动,岂不痛哉?

一人独自走在街上,发现戴手串的人越来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这的手串真能够安抚我们那份不安、焦虑、怀疑、悲观吗?我想只要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我们还需要借助外来的东西增强自己的内心吗?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我很期待。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二

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精选(共6篇)

。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有段时间,我学习了关于《孝经》的知识,父母在最初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所有东西时候,我们首先回报给他们的是顽皮和顶嘴,我们忘记了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那些日子,我们忘记了父母是怎样把毕生的心血一点一点的传输给我们。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贡献,才能是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有灵魂的人……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三

任时光匆匆流去,岁月侵染几层烟火,我心依缱绻几分墨香,于一盏茶的间隙,手捧一书,在光阴的罅隙捡拾几片落红,问一场繁华落寞后的归宿是否是今生无法逃脱的宿命。然却寻遍千般皆不是,微觉情深为心困。

偶然熏得花香为风起,时而深的智慧为博知。若不是世间种种缘分结识于相逢的路途,就不会有共赏烟霞、同度良宵的机会。也许,昨天的我依然在探问温煦的阳光今日打在谁的脸上;也许,今天的自己依旧在为昨日的琐事耿耿于怀;也许,此刻的我在键盘上敲打着往日的无奈和彷徨……但有一点我始终坚信,那一次受益或许不是终生的却是深刻的。自从接触传统文化后,我常常思考,这一生的多数所得所习,或许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的,若不然,每一个个体普世的道理怎会有共性了?与此同时,我也发觉差异化在习得的知识的同时是必然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而言与人、与自然。

为人之道,不容小觑。人活一辈子,寻求的最终意义纵然无法摸清,却也基本知晓为人之道的重要性。论语里曾说君子是为人的一个方向标。但是世间百态千变万化,众生百相迥然不同。如何让众生心境的参差不齐修得齐头并进,共度幸福人生了。我想那必然是修心、知性、感念、物化、行知方可蓦然回首探寻人生幸福的真谛。然而在这过程中传统文化之道无时无刻不行在心中,用在其中。

回想起自己的那次经历,虽说奇妙,却也生发着几分感恩,几分欣喜。自从偶得传统文化之道的洗涤,心境渐觉清净,内心诸多喜怒哀乐也知是身心无所依傍,内景无所展望所致。故而知晓其本源,方觉刹那间心蓦地清明,原来智慧均在古圣贤为人之道的言论里。说起为人之道,从字体而言,是可以比拟为两个相投的个体相互携手才能描绘“人”字的立。而在与人之道时,知其最重要的是为德之心,人之伦常、人之关联皆是人之本性所发。而这其中的各所及之道理都源于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是我们祖先长期积累的经典。学习这些道理后便觉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卷帙浩繁的书籍里传递下来的传统文化更是让我们现代人受益匪浅。若春风拂过大地,润泽着万物回春的向荣,似夏荷沁带着几分清雅,酥醉着行人驻足流连,传统文化的精髓何止这般的迷人和令人沉醉在其中了。想到世间万物的和谐相处,不由得觉得为人当因入万物的智慧之中。当将其自己植入一片静谧的天空下是否会陶醉着眼前的风景,是否会想那自然的和谐是如何运行的如此完美了?豁然开朗便知,在传统文化的天道之理里早已将任何自然之循环之道融入在其中。

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人不学不知道。若此刻净出尘世,不求闻讯世间种种,我想那必是清修者寻到万物皆空之想,万物皆因一场繁华而落幕。而这起源于人与自然的一种自生自导的果。众生都是修心之人方可名万物皆有最好的归宿,然众生却不得其扼要之精。故而觉传统之精华不慎重要,故而丢弃学习的能动意识。自从学习天道之本后,我时常省内而看外。尘世非渡空境,而知世道之理,万物运行之本,非为道呼所名,而晓其义。人与自然万物若行之合一,当会皆大欢喜。如果我们一味的索取,甚至在基本的规律面前不合乎自然的法,那后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大受惠的是人和万物的共生体,而不是人本身孤立的个体。顺乎自然之道,我发觉认识是在失去时变的宝贵。如我们真的在抓住时就明理之源,自然会在发生前仅仅握住,那时就已然与不和规律的线相交,也渐渐更加和谐自然。至于人与万物皆因一场相遇而关联,何苦破坏彼此对于个体本有的认识。我想自然的事物本身不再重要,若不然,惊讶怎会出于不自然的感觉了。人与自然,难分离,人与万物皆由自然道法运行。素来平添几度离合,不因四季的更替,不因人的改变,这既是自然,也是人与自然可以共存的最基本的法。

恰逢春雨润无声,一场雨落添新颜。沉寂许久方可知,有些相逢是缘。来到学校的时日,一直对传统的文化存于心,却不想那久之未曾滋润的心,适逢甘露降入心底。那份小小的感动是有的,那份战战兢兢的心情是迫切的。学校的几次学习使我原本的初心有了种新的回归。回想当时初中的日子,那时的感觉意犹未尽。现今虽然少有触及,却也明这些道理对人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轻轻地我走了,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那手,却带不走那份感动。如果说一次远行意味着下一次新的征程的结束,我愿将那份心底最虔诚的感动影响着更多的人,将心底最美的风景分享给和我下一次一路同行的人。前方之行,无所顾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路,我看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这一路不说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落寞。这一路有你们,这一次不说道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来一切都是如春花般绚烂,似夏荷般淡雅,犹秋叶般静美,当雪梅般凌然。心在远方,路在脚下。未来的路还很漫长,这一路走来我们感恩老师的辛勤付出,更觉得学弟学妹们——你们的努力更加让基地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受到更多人的感动,影响到更多的人。“行百里者半九十”,继续前行,继续带着学习传统文化的理念去践行,去影响更多的来者。

风轻轻掠过我的耳畔,我打开掩合的书,慢条斯理地行动起来。那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彷佛在我心里来回的传递一个信念,那就是:“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四

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参加了由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7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弟子规》等课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教授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  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资料共享平台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https://)。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五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五千年来所有人的智慧,我们的先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我龙的传人背后的悠久历史带给我们的力量!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篇2

一、独具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长阳小学“精心打造精致教育”在学校的环境、学校的管理等等方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该校引进“CIS” (企业形象规范体系) , 启动学校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建设, 让校园处处流淌着精致的文化, 例如从教学楼墙壁的“攀岩墙”到学校办学理念主题墙的布置, 从徜徉书馆到三原色油画室的装修, 从学校形象人物“阳阳乐乐”到“顽皮猴”独轮车俱乐部标识的设计, 以及阳光艺术节、京剧校园行、课间街舞、地坪画等。这些色彩艳而不俗, 多而不乱, 除了羡慕, 就是由衷地赞叹。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阳光”, 该校倡导:教育是阳光事业, 用“阳光精神”激励学校和教师的事业信念;用教育的阳光照耀孩子们的心灵, 给孩子们一个阳光童年。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动情地说:是什么让一所创办三、四年的学校不断壮大, 而且充满了文化品位, 是阳光照耀下的创造、是追赶太阳的人……

如果说长阳小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 那么海英小学则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校园走廊、墙壁文化, 校史馆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从不同角度把科学文化、艺术时尚与学校的历史和特色融为一体, 建成了有浓郁气息的校园文化。

在办学理念上, 我们高瞻远瞩, 但在现实上, 文化熏陶的美丽却被我们忽视了, 学生成长中的快乐被我们渐渐淡忘了, 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也逐渐迷失了。校校有文化, 但我们的农村小学特色是什么?又体现在哪里?我们如何才能构建“适合自己的”学校文化?我们构建的文化能给孩子一个阳光童年, 能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吗?这需要我们深刻的反思。

二、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1. 小班化教育的价值体现的是人本化、个性化和发展最大化。

随着小班化班级人数的减少, 学生学习、活动空间的增大, 小班化教育学校对教室这个教育资源作用的发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较高的要求, 创设一个优美、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已成为小班化教育的追求。营造一个“学习生活的家”, 让师生在“家”里和睦相处, 共同成长。走进两个学校的每一个教室, 都非常漂亮, 做到了教育性和童趣性、普遍性和个性化、动态性和功效化的统一。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海英小学的一年级教室, 独特而又美丽的课桌椅, 生态墙面的布置, 加上绿色盆栽、学生作品, 让小班化环境的创设与小班化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长阳小学的每个教室都设置了一张非常漂亮的教师办公桌, 拉近了师生心理和情感的距离, 有种家的温馨舒适感觉, 使教室保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我相信这样优雅洁净、富有内涵的人文班级环境, 定能在育人路上发挥“润物无声”的功效, 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

2. 小班化课堂的“以人为本”。

通过观摩课、专题讲座、个别交流, 我们充分领略了两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魅力。小班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根本目标, 在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主体, 实行多向互动, 实施差异教学, 优化各种教学策略, 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而优质的发展。

在海英小学通过听课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 他们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组教学资源空间。在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潜能的前提下, 变传统教学中“师教生学”的单向交流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性交流, 全方位的、立体的和谐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内畅所欲言, 发表观点。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 让所有的学生围绕着教师无话不说, 无拘无束地动起来。

长阳小学的小班化课堂提出“让学生名字进教案”、“少一半学生, 多一半关爱”、“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没有盲点”, 要求教师把教育的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制订教学计划, 落实教学目标, 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真正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要求每一堂课做到“四个百分百”:关照100%、互动100%、达标100%、开心100%。长阳小学还要求老师们要有浓浓的“亲生情结”, 倡导“面带微笑进课堂, 课堂从微笑开始”。在他们的课堂中, 可以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 看到学生积极活跃的表情, 可以听到学生的欢歌笑语, 听到学生思维绽放的声音。

3. 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

小班化教育突出“以人为本”也表现在学校管理上, 海英小学要求行政领导和老师们树立服务意识, 行政领导要甘当绿叶, 做好吸铁石, 把师生家长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落到实处, 老师们要真心诚意为孩子服务, 为孩子的发展不计得失地奉献着。据该校华校长介绍, 每年都要举行“大手拉小手, 快乐共成长”小班活动, 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 很开心、很快乐。长阳小学“以人为本”管理富有特色, 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阳光服务”, 这是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 对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 也是学校管理思想的精髓。他们提倡服务要像阳光一样灿烂、温暖、公平、无私。关注每一个个体, 做好每一件小事, 小事成就大梦想。提供优质的差异化服务。让服务充盈着一种阳光精神, 以服务赢得口碑、赢得发展机遇。他们提出“精心服务, 赢心凝力, 树立人本意识”、“精细管理, 释放潜能, 树立主人意识”。该校介绍, 学校对人才的选聘上实行唯才是举, 给教师、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善于开掘每一个人的强势智能;在学校管理中注重广开言路, 开阔视野, 汲取群众智慧, 取众家之长, 融会贯通, 开拓创新。他们的“阳光津贴”、“阳光培训”、“阳光岗位”、“阳光团队”、“阳光学分”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在农村, 我们的办学环境是很差, 可我们也有我们办学的优势:可以进行小班化教学, 学生有很大的活动空间, 我们利用了吗?教育中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人生成长“吗?成长是美丽的,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是否快乐和幸福?这确实需要我们一起思考, 为更多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摘要: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本文总结了赴南京、上海两地三所学校学习培训的感悟和认识, 通过实地学习认识到只有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中学学习心得 篇3

■ 关于语文的学习

基础知识贵在积累.平日遇到的字、形、音、成语一定要积累.文言文要吃透课本.只要充分掌握了课本上的文言文,就算考试中遇到未读过或未见过的东西,也可以根据积累的知识,将里边的虚词、实词、句式分析清楚.语言应用及阅读,平时按老师传授的方法,注重练习,练习不求多,求精.同样,作文素材平时就要积累,比方说多看一些名人故事等,还要注意一些成语、词句、格言的运用,这些都在于平时的积累.平日多读报,多读美文,适当地进行背诵,然后有意识地在平常的作文练习中使用这些东西,真正考试时写作文就会如鱼得水、妙笔生花.

■ 关于数学的学习

数学是学习理化生的基础.只有把数学学好了,理化生才可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我觉得数学就是一种工具,应用好了,得高分的空间就很大.数学不可轻视小题和基础题,大意失荆州啊!做大题步骤要严谨,要特别注意答题过程,抓住每一个得分点.当然,数学考试一般最后会有难题,量力而行,能抓多少分就抓多少分,懂得适当的放弃才是上上策.数学复习时,要做到每天都题不离手,学会每天总结.我的经验是把每次考试的错题总结在一个本子上,复习时拿自己的错题本复习效率较高.

■ 关于英语的学习

要把英语的学习当做一种享受.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异国文化,那是很有趣的.除了做题,英语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声朗读和背诵.很多人不喜欢放声朗读,那是很不好的习惯.要珍惜集体早读的感觉.平日可以多阅读一些英语报刊杂志.也许很多人都尝试过,但一段时间后觉得没啥效果就放弃了.其实,如果你能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自己的语感来了,不知不觉中就比别人学得好了.

■ 关于物理的学习

很多人也许会发现,做物理题时不知该用什么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由于对物理原理以及物理模型的认知不够所造成的.物理的学习很注重对原理的理解,平日多看书上的概念,把一些原理理解透了,物理学习就会轻松很多.

■ 关于化学的学习

化学是一门很注重细节的学科,平常要把一些很细小的东西都在本子上记下来,时常翻阅.化学虽然是理科,但是有一些东西还是需要记忆的.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篇4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而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果不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也不可能在民众中间扎下根来;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恰恰是因为融入了中国元素、变换了中国面孔,才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从而得以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生长于中国这片沃土,必然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吸纳、继承和发展,从而被赋予鲜明的中国魅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脱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枝繁叶茂、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毛泽东很善于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阐释道理、揭示规律。1938年10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党的学习任务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孔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毛泽东将这两个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和理解。在他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它是跨时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论。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新认识,毛泽东才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进步意义的成分科学地加以阐发,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比如,“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贵在力行、循名责实、重效致用、实干兴邦”等思想,并赋予了它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再比如,《管子》中,即有“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记述。我们党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同样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比如,和谐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在“万物一体”本体论基础上,和谐被视为世界万物的最高伦理,是处理人天、人际、身心等关系的理想范式。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生存向往、一种文明形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渊源,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纽带。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 “黏性” 特质,能够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遵循文化底线构筑起基本价值观的统一体

价值观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大于差异性,多种价值观的存在就会彰显社会的开放与活力。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小于差异性,就会引起韦伯所说的“价值的争斗”。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主导价值观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主导价值观与我国目前存在的其他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性大于和合性,从而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此,吸纳各种文化视角和价值立场,重构主导价值观,构建“一主多元”格局,是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发展的必然走向。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告诉我们,各个民族的文化总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而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是进行新的创造性劳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价值理念为主包含多种价值理念的丰富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而不同”主张的是,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社会的整体和谐;“和为贵”追求的是人际环境的和谐。博爱并不是西方所特有的价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博爱的价值理念。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韩愈的“博爱之为仁”;墨子的“兼爱”,“老而无妻子者,有所持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这些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各派对爱的理解虽然有差异,但却一致认为,爱不仅涉及家族内部成员,而且超越了家、族、国的界限,推向天下、万民和世界,即博爱。因此,我国构建主导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把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博爱”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充分展现我国主导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今天,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我们寻求文化多样化发展、谋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除了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对话机制之外,还需建构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礼”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心得 篇5

——学习传统文化 让信仰回归

近两年,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经常在耳边响起,而且对比越来越鲜明。一种是全民道德水平大滑坡,另一种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当今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民族信仰的缺失,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是这种缺失的信仰。

单位组织了一次传统文化讲座,有些东西的确得到了重新认识。讲师主要讲了《弟子规》,以前只是听人说过,但具体内容还真不了解,通过这次讲座知道了,弟子规就是教言行举止、做人处事基本道理的规范。又细细看了一遍,发现所有内容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做起来又都不是很难的基本常识,教导我们尊师重道、孝敬父母、诚实待人、本份做事,没有很深奥的不能理解的知识,但同时,352句的弟子规要是完全做到,又不是所有人都做到的。从生活点滴到人生志向,都教如何做,每一句每一字都清晰明了,单独做每一件事都做的到,300多句每天遵守一件,也要一年才行遍,可见为何这些礼节曾经一度被称为繁文缛节。现在看来,既然称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那么礼节多是理所应当的,可是我们一度想丢弃的这些“缛节”,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所认同,所使用,我们自己反而盲目的学习西方文化,在享受自由民主的同时,丢失了自己的礼节,信仰的转变让

我们这个礼仪文化的发源地,礼仪断流,道德滑坡,是时候静下来想一想了。

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道德水平。我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说、盲目的学习的事,不是学几次弟子规,开几门传统文化课,道德水平就会提高的,我们有句俗话说的是,学好不容易,学坏快。为什么学坏快,因为舒服,舒服当然做起来更容易,要想“父母责 须顺承”那多不自由,多没个性,不听父母的和父母对着干,多自我,当然来的容易,要想改,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要耐心的教导,长期的学习,才做的到。

化道德规范为信仰,遵守道德成自然。在学习知识与提高水平之间,个人认为还有一个“信仰”的问题。既然《弟子规》中的每一句都是一件事的做法,还容易懂,为什么遵守起来,会那么困难,《弟子规》教了如何做,没有说为什么要那么做,而这个“为什么”就是信仰。信仰不等于迷信,信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制约人行为的本质,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好的,如果能让这个本质长期的发展,就是学好了传统文化,所以信仰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很重要,所有人都认为遵守礼仪、道德规范是正确的,无论做什么事,就应该那么做,有了这样的信仰,道德规范遵守起来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那么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就提高了。

无论什么事,盲目永远都是事情发展的死穴。追求事物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篇6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

“营改增”学习心得 篇7

5月27日,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3]37号) , 规定自2013年8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以下简称“营改增”) 试点工作。笔者结合自己最近两个月的学习和体会, 对“营改增”的相关文件和实例做了一些思考, 形成了以下的学习笔记, 望和同行共同学习。

2“营改增”的必要性

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 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 二者分立并行。其中,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这种税制安排适应1994年税制改革时的经济体制和税收征管能力, 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这种划分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 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 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具体表现为:

第一, 从税制完善性的角度看, 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 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 影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在现行税制中增值税征税范围较狭窄, 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被打断, 中性效应便大打折扣。

第二, 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 将我国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 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本次增值额, 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全部的营业额, 且无法抵扣。如果一件商品由生产者流通到最终消费者的中间次数越多, 则按营业税方式 (上次转移的成本) 重复征收的次数就越多, 消费者负担的税负成本越多。不可避免地会使企业为避免重复征税而倾向于“小而全”、“大而全”模式, 进而扭曲企业在竞争中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同时, 出口适用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但由于我国服务业适用营业税, 在出口时无法退税, 导致服务含税出口, 导致我国的服务出口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三, 从税收征管角度看, 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 税收征管也面临着新的难题。比如, 二者越来越难以清晰界定, 是适用增值税还是营业税的难题也就随之产生。

实施“营改增”是国家“十二五”税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安排, 此项改革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我国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所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问题。为深化产业分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优化税收结构、降低企业税收成本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可以说, 这是继增值税转型税改后, 我国税制改革历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在新形势下, 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 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 符合国际惯例, 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3 当前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当前营改增试点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 (不包括铁路运输) 、部分现代服务业 (简称营改增“1+7”) 。“1”指交通运输业, 包括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和管道运输服务;“7”则代表目前纳入营改增试点改革的现代服务业的七个行业:

(1) 研发和技术服务, 包括研发服务、技术转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工程勘察勘探服务。

(2) 信息技术服务, 包括软件服务、电路设计及测试服务、信息系统服务和业务流程管理服务。

(3) 文化创意服务, 包括设计服务、商标著作权转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广告服务和会议展览服务。

(4) 物流辅助服务, 包括航空服务、港口码头服务、货运客运场站服务、打捞救助服务、货物运输代理服务、代理报关服务、仓储服务和装卸搬运服务。

(5) 有形动产租赁服务, 包括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和有形动产经营性租赁。

(6) 鉴证咨询服务, 包括认证服务、鉴证服务和咨询服务。

(7) 广播影视服务, 包括广播影视节目 (作品) 的制作服务、发行服务和播映 (含放映) 服务。

营改增后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管理, 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税率为: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 税率为17%;提供交通运输业服务, 税率为11%;提供现代服务业服务 (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除外) , 税率为6%;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应税服务, 税率为零 (如: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 。

一般纳税人按照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其所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应税服务等所含进项税金可以抵扣, 但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的, 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增值税扣税凭证, 是指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农产品销售发票、铁路运输费用结算单据和通用缴款书) 。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的, 为小规模纳税人, 按照销售额和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4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重大意义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将带来经济发展方面的变化。

第一, 企业税收负担的变化。原增值税纳税人向“营改增”纳税人购买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可以得到抵扣, 税负得以下降。在“营改增”纳税人中, 小规模纳税人由于3%征收率的降低以及增值税价外税特征导致的税基缩小, 税负得以下降;部分一般纳税人由于增值税的先进计税方法及11%和6%两档低税率, 税负得以下降;部分一般纳税人则由于制度和自身业务等因素, 税负相对增加, 有待于通过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 产业结构的变化。原增值税主要适用于第二产业, 原营业税主要适用于第三产业。“营改增”统一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税收制度, 平衡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税收负担, 特别是解决了第三产业重叠征税问题, 将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进而对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将带来财政税收体制方面的变化。

第一, 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关系的变化。营业税主要是地方税, 增值税主要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营改增”后, 需要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 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第二, 税收征收管理体制的变化。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 营业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 “营改增”后, 需要重新整合税收征收管理体系, 推进税收征收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田亮, 蔡志伟.有关我国“营改增”政策颁布及其影响的探讨[J].中国市场, 2013 (28) .

[2]王立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市场, 2012 (40) .

[3]高培勇.多重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布局下的中国结构性减税[J].中国市场, 2012 (50) .

新课改学习心得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启发;改革

新课程所反映的课程共建文化要求重新对教师进行角色定位,重新诠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从一个传统意义的“塑造型教育①”的灵魂工程师变为一名实施“服务型教育”的组织者。

教师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教育”的工作者,这种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十个字:平等、理解、宽容、爱心、共勉。老师实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激励和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记得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班里100%的人都怕她,尽管她从不打人,但是她说的每一句话就像“圣旨”一样管用,现在想来,应该是她好的授课方式吸引了我们,我们由衷的敬佩她而并非怕她,这也充分证明了一名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我上本科时的一位李老师说在新大附中有一位英语老师,教出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学生都喜欢她的英语课,这对我们很多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神话。我曾经很努力的工作,每天早去晚回的拼搏在教育岗位上,学生也就能拿到70多的平均分。我很好奇这位老师是怎样工作的,但李老师说那位老师很少听写,但一听写学生都可以拿满分,她也不上多余的课,但是她的每堂课都有一个出彩的地方,比如她教单词,shampoo这个单词,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就能记住,她交给学生的方法是用语言诠释出来:她爱我吹泡泡。非常的形象,我在班里实验了一下,果真效果很好。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我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堂语法课的教学比较。一(9)班运用的教师灌输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一(10)班则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还有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使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學创造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传统文化的个人心得 篇9

——开篇《弟子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个人感受,分享传统文化给我带来的变化、给学生带来的改变。

开学刚接触到这个课题,我有点不知所措。在专业角度上,我可能经常思考的是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无理数√2能用三角形的一条边表示出来?为什么沙井盖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为什么逛街去买东西而不是去买南北?至于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怎么学,又怎么教?我开始是没有头绪的。后来在蔡校长的主持下,七八年级的班主任经过了一系列的学习和交流,另外我也偷偷地查了一下万能的百度百科,我理解到——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理解了这点,我恍然大悟。传统文化并不像那高深叵测的熵变与焓变公式,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贯穿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指引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校园里,我校全市首推的传统文化课程《弟子规》、我们的写字课、书法课等,都属于传统文化。

我校首选的教材《弟子规》,所讲的是圣人的教诲。第一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全篇1080个字,360句,涵盖了113条做人准则。教材设置通俗易懂,每日力行贴近学习,贴近生活。背诵和理解弟子规很重要,所以每节课前我都会让学生一起诵读一遍,再结合本周力行的内容做详细的讲解。展示一些学生的力行图片,表演一个力行的场景,同学们学的有趣,也上心。教学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更在于实干、在于做到知行合一。弟子规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从弟子规的第一篇”孝“开始做起,先学孝道,再学做人。我和我的学生一样,学了一句,背一句,与他们共同学习,然后将所学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两周前我和学生一样也为爸妈洗了一次脚,从他们脚底的裂纹、从他们和蔼的笑容和注视的眼神,我极大地感受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不容易。洗的是爸妈的脚,洗的是我的心灵。

不断改正自我,亲近善知识。按照弟子规的教导去生活,慢慢地会发现自己的生活逐渐充实,原来生活中的坏习惯也在慢慢地改正,生活不再枯燥,工作也逐渐变得适应和顺心。

当然,任何一个优秀的文化要在一个教育贫瘠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

学生是一方面。我班大部分是学困生,自制力差,基础差,每天面对语数英生地史各科的作业已经应接不暇。让他们再分心真心学习弟子规,刚开始他们是力不从心的。有的同学甚至会问,我-1-2等于多少都没学会,如何行善?但我对他说,你不知行善,学了-1-2有何用?不知善者终将被社会唾弃。学生跟着老师学习,日行一善,渐渐地他们懂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家里,他们认真做作业;以前不为父母着想的同学会帮父母洗衣拖地做饭,也会为父母洗脚梳洗头发。在学校,他们渐渐地懂了见到校长师长会问好;在教室也能安静地阅读,不打不闹;在餐厅文明进餐,不浪费,吃多少打多少。在学习上,同学们的成绩也有所提升,这次期中考比第一次月考就进步了不少。长此坚持下去,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家长是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授课,多数家长担心会加重学生负担。并且在部分家长的思想里,把孩子送来这里,学校和老师就应该负责孩子的一切,包括思想和成绩。他们无力,或忽视家庭示范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极为重要作用。所以家长们刚开始是不理解、不重视的。最初布置的家庭力行作业,有反馈的不到十个家庭,但反馈的效果非常不错,洗衣拖地做作业,学生在家里变听话了。后来布置的洗脚做饭等作业,有反馈的家庭达到三十多个。反馈回来的效果是非常棒,例如“平生第一次接受儿子洗脚,超赞!”“家有大厨初成长,孩子第一炒菜,为了鼓励下次再接再厉,我也是豁出去了拼命吃,光盘行动。”“这个超级享受又难得的洗头机会给孩子他爸抢了去!”家长们也在逐渐地适应和接受,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课程带来的可喜的变化。整体上,老师学生家长都在改变。而这种改变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随时代发展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教训子女,宜在幼时,先入为主,终身不移”。我们比其他兄弟学校走得先,走在前。我相信在蔡校和赖校的带领下,全体同仁同心协力,逐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我们终将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辉煌。

我的分享到此,谢谢大家!

上一篇:《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下一篇: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