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

2024-05-09

《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精选5篇)

《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 篇1

《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

《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

(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确保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安全,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行政区域内对动物疫病的预防、诊疗、控制、扑灭,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以及其他与动物防疫有关的活动。

第三条[部门职责] 市、区、县(市)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动物防疫工作。市、区、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动物、锊

返募煲吖ぷ骱推渌

泄囟锓酪叩募喽焦芾碇捶üぷ鳌?/DIV>

财政、贸易、林业、公安、卫生、环保、工商、质监、交通、城管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第四条[政府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乡(镇)、街道、村动物防疫、疫情测报、应急扑疫等基层动物防疫组织的建设,建立动物防疫经费投入机制和动物防疫物资储备机制,制订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保障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条[防疫宣传] 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辖区内与动物防疫有关的管理规范,宣传、普及动物防疫知识,按规定公布动物防疫有关情况。

第六条[强制免疫方案] 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结合当地动物防疫工作实际,编制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强制免疫组织]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编制的实施方案,组织本辖区内动物防疫组织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强制免疫工作。

第八条[强制免疫实施] 从事动物饲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备或者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编制的实施方案,实施动物免疫。农村散养户无能力自行实施动物免疫的,应当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的免疫程序还应当报区、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备案。

从事动物饲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已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加施畜禽标识,将免疫情况载入养殖档案,实施可追溯管理。

第九条[强制免疫效果监测]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对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进行免疫效果跟踪监测,建立免疫统计和免疫监测档案。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开展技术分析,指导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免疫效果。

第十条[饲养场布局] 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布局方案,规范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的设点布局。鼓励和推广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的动物养殖方式。一个食用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只能养殖一种动物。

第十一条[选址情况报告] 兴办(含新建、改建和扩建)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的,应在建设前就选址情况向当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并在建成后依法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第十二条[饲养场防疫措施] 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对本场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负责,落实防控措施,履行下列防疫义务:

(一)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出入;

(二)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定期参加动物防疫技术知识培训;

(三)按规定对人员、车辆、养殖场所、工具进行消毒;

(四)按规定开展强制免疫工作,根据需要做好非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

(五)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养殖档案保存2年以上;

(六)按规定申报检疫,动物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离场;

(七)按规定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

(八)发现动物患有或者疑似患有国家规定应当扑杀的疫病时,立即按规定报告,并执行有关控制和扑灭措施。

第十三条[饲养场疫病检测] 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每年定期对其饲养的动物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检测,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应当委托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防疫组织进行检测,检测应有完备的记录。

第十四条[人员防护措施] 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做好与动物和动物产品直接接触人员的卫生防护工作,每年对其进行定期体检;发现患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应当及时将其调离工作岗位。

第十五条[饲料管理] 禁止使用过期变质食品、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饲养动物。

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饲养反刍类动物。

第十六条[养殖档案] 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

(一)动物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

(二)免疫、检疫、消毒情况;

(三)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

(四)动物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从业人员体检档案;

(六)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从事动物饲养、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发病多、死亡率高时,应当及时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或者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动物诊疗单位防疫规定] 动物诊疗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取得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核发的动物诊疗许可证,按照批准的执业类别和范围开展动物诊疗活动;

(二)配备或者聘用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动物诊疗工作;

(三)建立门诊、病历、处方制度,并对诊疗结果负责,门诊登记、病历、处方应当至少保存3年;

(四)发现动物患有或者疑似患有国家规定应当扑杀的疫病时,应当立即按照规定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不得擅自进行治疗;

(五)治疗传染性动物疫病的,应当有独立的传染病诊疗室和隔离室,对工作人员、就诊动物进行严格消毒;

(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和医疗废弃物;

(七)不得擅自开展狂犬病等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

(八)依法采购、登记、保管、使用兽药,建立台帐,不得使用假劣兽药和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

(九)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动物诊疗活动情况向核发动物诊疗许可证的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十)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其他规定。

第十八条[动物诊疗人员防疫规定] 从事动物诊疗工作的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定期进行体检,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的,不得直接从事动物诊疗工作;

(二)诊疗动物前后进行自身消毒;

(三)按规定书写病历、处方、诊断书等有关文书,有关文书不得隐匿、伪造和销毁;

(四)规范使用兽药、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

(五)诊疗时发现动物患有或者疑似患有国家规定应当扑杀的疫病时,应当立即按照规定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不得擅自进行治疗;

(六)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应当服从兽医主管部门的调遣,参加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有关工作;

(七)执业兽医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兽医执业活动情况向其执业注册的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八)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其他规定。

第十九条[动物诊疗事故鉴定] 发生动物诊疗事故争议时,双方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申请动物诊疗事故鉴定,由兽医主管部门委托畜牧兽医专家进行鉴定;双方当事人应当如实提供动物诊疗事故鉴定所需的资料和证据,配合调查。

第二十条[市场防疫措施] 兴办动物、动物产品批发市场的,应向当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兽医主管部门应出具有关动物防疫条件的书面意见。

经营动物、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应当对本市场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负责,履行下列防疫义务:

(一)设置相对独立的功能区,不同种类动物交易区域应相对隔离,每个动物交易区域内的摊位相对独立,活畜禽与消费者有隔断设施;

(二)配备清洗、消毒设施设备,对交易区域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进行动物批发交易的,还应当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四)确定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动物防疫工作;

(五)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动物防疫情况向当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六)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一条[染疫动物处理] 染疫(含疑似染疫)动物和动物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动物的尸体以及染疫动物排泄物、相关污染物,由货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经检疫不合格或未经检疫又无法补检的动物、动物产品,货主应当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前两款所需处理费用由其所有人承担,但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按各级人民政府制订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的规定承担。

第二十二条[病害动物运输] 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污染物的运载应当实行封闭式运输,并采取防渗、防漏和避免病原扩散的措施,运载工具在装前卸后应当严格清洗消毒。

第二十三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完善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划定应急处理场地,建立区域性公共无害化处理设施。

第二十四条[风险评估及暂停输入] 对本市外输入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实行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从本市外输入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暂停输入,暂停期由输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视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状况确定:

(一)监督检查、检疫、监测发现可疑重大动物疫病或者人畜共患传染病的;

(二)其产地存在动物疫病防控隐患,被有关部门通报的;

(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情节严重的;

(四)其他违反国家和省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第二十五条[输入备案报验] 单位和个人从市境外输入动物和动物产品,在输入前3天内报输入地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登记备案,输入时应持有效的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证明向输入地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验。无有效检疫证明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不得输入。

第二十六条[疫病监测和报告] 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的报告体系,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动物疫病进行全面监测、风险分析、预警和预报,及时发现、诊断和报告已出现的动物疫病。

发生动物疫情,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进行确认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动物疫情信息。

第二十七条[应急预案启动] 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或者外省市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有可能影响本市的,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估,需要启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八条[强制扑杀补偿] 为扑灭重大动物疫病而强制扑杀动物和销毁动物产品,以及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由兽医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损失情况进行评估核实,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评估核实结果,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对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必要的补偿。

第二十九条[检疫验证] 从事加工、经营、屠宰、诊疗、使用、贮存、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验证动物和动物产品提供者出具的检疫证明、验讫印章或标志、畜禽标识,建立登记台帐,并留存检疫证明原件或者复印件,以备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查验、追溯。

第三十条[质量追溯管理] 动物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实行追溯管理制度。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对其提供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具追溯凭证,载明物主名称、产品名称、产品来源、该批次数量、免疫、检疫和质量检验等信息。

动物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由市兽医主管部门会同贸易、工商、卫生、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一条[配合义务] 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监测、监督任务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拒绝配合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执行。

第三十二条[法律责任衔接]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已有规定的,由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规章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拒不改正的,按每只动物100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第三十四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二)、(三)项规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五)、(七)、(八)、(九)项规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二)、(五)、(七)项规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作无害化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并可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不暂停输入动物或动物产品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从本市外输入动物和动物产品未登记备案的,可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输入动物和动物产品时未报验的,可并处2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法律责任]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非经营性行为,罚款的最高限额为2000元。

第四十四条[名词解释] 本办法所称重大动物疫病,是指下列动物疫病:

(一)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

(二)呈爆发流行的国家规定的二、三类动物疫病;

(三)国内新发现或者病原不明的动物疫病。

第四十五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09年月 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2005年1月1日起发布施行的《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市政府令第212号)同时废止。

《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 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动物防疫, 预防、控制和扑灭疫病, 促进养殖业发展, 保护人体健康,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四川省实际, 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坚持综合防控原则。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林业、公安、财政、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商务、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城市管理等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和其他有关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预警分析、疫情报告以及其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等技术工作。

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实施、疫情调查监测与报告等动物防疫工作, 协助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工作。

第六条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规定职责组织做好本辖区内动物疫病的预防和疫情报告工作, 协助做好疫情控制和扑灭工作。

村 (居) 民委员会、社区应当配合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督促村 (居) 民依法履行动物防疫义务。可根据需要配备村动物防疫员协助实施强制免疫和疫情观察报告等动物防疫工作,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费补助。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省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按规定制订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监测计划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市 (州) 、县 (市、区) 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制订相应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八条市 (州) 、县 (市、区) 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监测计划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订实施方案, 建立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机制, 做好动物疫情预警;可根据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制订动物疫病免疫计划,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并报上一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或者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 实行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合作机制, 共同制订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方案, 组织对易感动物和相关职业人群进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监测, 及时通报信息, 按照职能分工开展防控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做好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加强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普及。

第十二条从事动物饲养、诊疗、屠宰、经营、隔离、运输、演出、比赛、展览、研究实验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依法履行免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疫情报告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义务, 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监测。

种畜禽场、奶牛场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的动物疫病监测、净化方案开展工作。

第十三条从事动物收购贩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进行备案, 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 收购贩运的动物附有检疫合格证明;

(二) 运输动物前、后对运输工具进行消毒;

(三) 建立收购贩运台账, 真实记录动物品种、数量、来源、免疫、检疫合格证明编号、畜禽标识及运输、销售等信息。

第十四条对从事动物生产经营和疫病预防、检疫检测、监督检查、现场处理疫情以及在工作中接触动物疫病病原体的人员,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并定期体检。

第十五条禁止屠宰、经营、运输、遗弃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丢弃下列动物产品:

(一) 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

(二) 疫区内易感染的;

(三) 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四) 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五) 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第十六条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集中处理纳入公共服务范围,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从资金、土地等方面支持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建设和运行, 鼓励推广使用环保、高效、低耗能的设备及新工艺。

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运营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运营情况, 并向社会公布收运、处理等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对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置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隔离场、屠宰加工场所、交易市场、中转场所、科研教学单位、动物诊疗机构等应当配备相应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对其场所内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具备无害化处理条件的, 应当委托专业的无害化处理运营单位集中处理。

第十八条农村散养户和城镇居民应当向无害化处理运营单位报告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信息。无害化处理运营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收运处理, 并不得向农村散养户和城镇居民收取处理费用。

不具备无害化集中处理条件的, 农村散养户应当在动物防疫人员指导下按照国家规定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十九条弃置的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 按照《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划分的责任区, 由相关责任单位负责收集、清理, 无害化处理运营单位负责收运、处理。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

享受政府保费补贴的保险合同发生保险理赔的, 在对死亡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依据保险合同予以理赔。

第二十一条对在疫病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 或者因依法实施强制免疫造成动物应激死亡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

第二十二条屠宰、经营、加工、隔离、中转、运输的动物和加工、经营、中转、运输、贮藏的动物产品应当具有检疫合格证明和验讫标志。

第二十三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根据检疫工作需要, 指定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疫收费按照省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执行监督检查和官方兽医实施检疫时, 应当规范着装, 统一标识, 持证上岗。

第二十四条动物检疫实行申报制度。屠宰、出售、运输动物以及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前, 货主应当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其设立的检疫申报点申报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受理检疫申报后, 应当及时指派官方兽医对动物或者动物产品实施现场检疫。检疫合格的, 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加施检疫标志;检疫不合格的, 由官方兽医出具处理通知单, 并监督货主或者屠宰厂 (场) 按国家技术规范处理。

第二十五条动物屠宰厂 (场) 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 对进入屠宰厂 (场) 的动物进行入场验收并建立台账, 无畜禽标识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 不得入场;

(二) 分割的动物产品的包装具备加施动物检疫标志的条件;

(三) 为动物检疫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

(四) 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 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处理;

(五)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动物、动物产品,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得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 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

(二) 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三) 未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或者加施畜禽标识的;

(四)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动物产品, 货主应当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检疫合格的方可进入。检疫所需费用纳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二十八条跨省输入动物及动物产品, 应当经指定通道进入, 并向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或者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按规定设立的检疫申报点申报检疫。

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或者检疫申报点应当对输入动物、动物产品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检疫标志等进行查验;符合规定的, 货主对运输工具消毒后, 加盖监督印章方可进入。

指定通道由省兽医主管部门科学规划。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根据规划公布指定通道并设置标识。

第二十九条跨省输入继续饲养的动物抵达目的地后, 货主应当进行隔离饲养观察, 并在24小时内报告当地乡镇畜牧兽医站。隔离饲养观察期满后, 动物无异常的方可混群饲养。

第三十条运输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车辆通过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承运人应当出示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第三十一条从事动物诊疗或者诊疗辅助活动的人员,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或者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证书, 凭与具备诊疗条件的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 向当地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或者备案。

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人员, 应当向当地县级兽医主管部门申请登记, 取得乡村兽医登记证, 并在规定的乡 (镇) 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

第三十二条从事动物诊疗和诊疗辅助活动, 应当遵守有关动物诊疗的操作技术规范, 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兽药和兽医器械, 禁止使用人用药品。

第三十三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需要, 经当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可以在车站、港口、机场、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等相关场所派驻官方兽医, 相关单位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行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根据其性质、情节、危害程度, 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第 (三) 项规定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整改;拒不整改的, 可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遗 (丢) 弃本实施办法第十五条所列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无害化处理, 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可处三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第 (二) 、 (三) 项规定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整改;拒不整改的, 可处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货主给予警告, 可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实施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货主给予警告, 责令改正, 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乡村兽医违反本实施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规定, 不按规定区域从业或者违反有关动物诊疗操作技术规范,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 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给予警告, 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情节严重的, 由原登记机关收回、注销乡村兽医登记证。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的行为, 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本实施办法所称病害动物及病害动物产品, 是指病死、死因不明、染疫或者经检测有害物质不符合规定的动物及动物产品。

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 是指处于同一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中, 包含一种或者多种规定动物疫病卫生状况清楚的特定动物群体, 并对规定动物疫病采取了必要的监测、控制和生物安全措施的一个或者多个动物养殖、屠宰加工等生产单元。

动物饲养场包括动物中转、寄养、交易市场等临时饲养场所。

《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 篇3

安顺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情况报告

(2013年8月22日在市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安顺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的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2008年1月1日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实施以来,我市以强化动物防疫工作为基础,以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全市动物防疫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促进了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40.3亿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8.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一、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

(一)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情况

1.市级。成立市畜牧兽医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2010年,将2007年新组建的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由原来的正科级事业单位升格为副县级事业单位。2.县级。2010年,我市各县(区)原畜牧兽医局合并到农业局,为促进畜牧业发展,2013年2月,市编委下文将西秀区等6个县(区)的畜牧兽医局从农业局中单列出来,成立独立的畜牧兽医局,为财政全额拨款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目前,平坝县、普定县已组建了单独的畜牧兽医局。

3.乡级。按照机构改革相关政策,我市各县(区)原乡(镇)畜牧兽医站陆续被合并到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截止2012年底,全市83个乡镇都撤销了原畜牧兽医站,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

(二)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情况

1.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队伍建设情况。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数为101人,在编59人,在岗45人,其中:市级编制20人,在编11人,在岗11人;县级编制81人,在编48人,在岗34人。

2.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队伍建设情况。市、县两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编制数为61人,在编49人,在岗53人,其中:市级编制12人,在编6人,在岗6人;县级编制49人,在编43人,在岗47人。

3.乡镇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情况。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中原畜牧兽医站编制数412人,在编322人,在岗179人。4.村级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情况。全市现有村级动物防疫员1466名,其中,60岁及以上的166名,60岁以下的1300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的1092名,高中文化的231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的143人。

(三)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兽医实验室建设情况。2010年以来,市级投入资金90万元对市级兽医实验室进行了建设和完善,并于2011年12月通过省农委考核验收;各县(区)共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对兽医实验室进行了改造、更新设施设备等。目前,平坝县兽医实验室已通过省农委考核验收,西秀区、镇宁县、紫云县已经上交了考核验收报告,普定县、关岭县也具备了考核验收条件。

2.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原乡(镇)兽医站基础上,新建了25个乡(镇)兽医站,改建了11个乡(镇)兽医站,按填平补齐原则为68个乡(镇)兽医站购置了冷链设备、兽医实验室设备、溯源体系设备、办公设备等,共计投入项目资金839.27万元。目前,全市已完成新建或改建62个乡(镇)兽医站的业务办公用房,68个乡(镇)购置了必要的仪器设备、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有效改善了防疫检疫工作条件。

2008年以来,我市没有集中连片暴发的区域性动物疫情发生,突发动物疫情带来的损失被控制在了最小范围。

二、动物防疫工作开展情况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普法宣传,营造依法防疫的良好氛围

一是从2004年秋季起,每年春秋动物防疫期间,市政府都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动物强制免疫的通告》张贴到全市各村组,强化广大群众对动物防疫的了解。二是坚持以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农村采用普法宣传车、张贴挂图、悬挂横幅、发放资料等形式开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三是加强从业人员普法培训。2008年以来,全市共举办法律法规和疫病防控知识培训940期,培训3.9万余人次。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严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 1.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通过推行“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动物防疫双向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动物防疫工作的依法行政行为,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在每年的春秋动物防疫工作中,我市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均达到了农业部要求。2008年以来,国家强制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禽流感、新城疫免疫密度均达到了存栏数的80%和应免数的99%以上。二是全市禽流感继续保持清净无疫,人畜共患的炭疽连续9年无疫病。三是全市畜禽死亡率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大家畜(牛、马)1%、中家畜(猪、羊)5%、家禽(鸡)13%的指标以内。2.推行“动物防疫日”制度,抓好非集中免疫季节应免动物疫病补免工作。我市将每月15日订为“动物防疫日”,于2010年2月起开始实施,主要针对在春秋集中免疫期间没有免疫的畜禽和非春秋集中免疫期间新补栏的畜禽,通过推行“动物防疫日”制度,提升了全市平时补免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动物群体免疫率。

3.实行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规模养殖场的防疫监管。每个规模养殖场都落实一名兽医部门技术干部为动物防疫负责人,对本规模养殖场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负责监管并承担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的相关责任,并对负责人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对外公开,实现挂牌管理。据2013年春防统计,全市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追究制的规模养殖场有345个,其中进行挂牌公示的规模场有307个。

(三)加强疫病实验室监测,预测预警动物疫情风险 2008年至2012年,一是通过采集血清样品进行实验室免疫抗体监测,全市共计监测口蹄疫15985份、禽流感26619份、猪瘟6660份、新城疫8315份、猪蓝耳病190份,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农业部要求的70%以上的标准;二是全市共采集样品10273份送省农委,对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猪蓝耳病、布氏杆菌病、牛结核、疯牛病等动物疫病进行了病原学监测。

(四)依法开展动物检疫和卫生监督工作 1.努力抓好产地检疫工作,严防疫病传播。2008年至2013年6月,全市共完成牲畜产地检疫281.2387万头(匹、只),检出染疫动物99头,均按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控制了动物疫病的源头传播。

2.严格屠宰检疫,确保肉食品卫生安全。2008年至2013年6月,全市共完成牲畜屠宰检疫149.4047万头(只),检出染疫动物154头,均按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从2012年起,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管工作,其中:2012年全市全年屠宰环节监督抽检“瘦肉精”5438份,均为阴性,为任务数的244.95%;2013年上半年共完成“瘦肉精”抽检3891份,均为阴性,为全年任务数的60.99%。3.强化流通环节监管。一是加强对“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时段的监督执法检查,切实保障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畜禽及产品质量安全;二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组织市、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分别对各县(区)生猪定点屠宰场、肉食品经营市场、活禽交易市场进行执法检查,不断强化检疫监管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强检疫环节和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严厉打击收购、屠宰、经营、加工病害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2008年以来共计对畜禽及其产品运输车辆进行消毒5.2954万辆。

(五)保障投入,创新动物防疫保障长效机制 目前,市、县、乡三级均已把动物防疫经费纳入了各地的财政预算。2008年至2013年春防,市、县累计投入动物防疫经费2188.886万元,其中,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1430.52万元、疫苗配套经费200.1411万元。

在动物疫病防控补偿机制方面,各县区把补偿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在补偿标准方面,普定县根据省、市防控补偿标准,下发了更加细化、更具实际操作性的《关于畜禽防疫反应死亡及疫病扑杀补偿标准的通知》,为顺利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及时兑现补偿工作提供标准。

在完善动物疫情处置机制方面,一是成立了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下设办公室在市畜牧兽医局;二是制定了《安顺市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三是市畜牧兽医局组建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应急处置突发性重大动物疫病工作领导小组;四是完善了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储备充足的应急技术装备和物资;五是建设了通讯网络、信息平台,各县(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动物疫情测报站的疫情信息一律从网络传输报告。

三、《动物防疫法》贯彻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基层防疫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队伍薄弱

1.县级机构。一是各县(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编制和人员严重不足,还不同程度被抽调,影响了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现有人员基本上集中在屠宰场实施动物屠宰检疫,面上监管存在较大困难。二是各县(区)单列的畜牧兽医局和动物卫生监督所性质为事业编制,事业人员行使国家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影响了执法工作的开展。2.乡(镇)级机构。乡(镇)长期抽调畜牧兽医站技术干部从事中心工作,依托乡(镇)来完成的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地检疫等工作缺人干事,导致基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及产品安全监管存在困难。

3.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不稳定。我市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年龄老化(50岁以上占70%)、学历低(初中及以下占74.5%)、无专业化(90%以上均是跟师学艺),加之动物免疫病种繁多(强制免疫病种有5种,其它因病设防免疫病种有10多种)、免疫注射工作量大(平均每个村防疫员每年要注射1万余针次)、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农户居住分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等因素,特别是由于报酬低(每人每月200元),很多村级动物防疫员从事一段时间后就不愿再从事动物防疫工作,造成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不稳定,村级防疫员责任心不强。(二)动物防疫检疫设施设备不足和落后

一是开展动物检疫的装备落后。目前的检疫手段依然是一支体温表,一把刀子,一把钩子,以感观检疫为主,科技含量不高。二是村级防疫室的冷藏设备不足。全市1834个村级防疫室中,以前购买的冰箱大多数已坏,目前只有924台冰箱可用,村级防疫室的疫苗不能保证按要求保存,给畜禽免疫注射的效果带来较大隐患。(三)动物疫病防控补偿机制不完善

动物疫病防控补偿的依据目前只有2001年财政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颁发〈牲畜口蹄疫防治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财办农〔2001〕77号),我市没有制定相应的动物疫病防控补偿标准。动物疫病防控补偿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补偿范围窄。目前,只对因发生口蹄疫需扑杀的牲畜进行补偿,而对国家强制免疫造成免疫反应死亡的畜禽没有规定补偿标准。二是病种太少,只有口蹄疫,在发生其它疫病需要补偿时,由于缺乏补偿依据,只能参照口蹄疫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三是补偿标准低。按照现行补偿标准,猪最高补偿600元/头、奶牛最高补偿2500元/头、水牛最高补偿1500元/头、黄牛最高补偿1200元/头、山羊最高补偿300元/只、绵羊最高补偿2500元/只,与市场价差距太大,执行困难,容易引起养殖户不满。四是补偿标准笼统。在现行的补偿标准中,猪、牛、羊只按照大、中、小3类来进行补偿,但是对于大、中、小区别标准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实际操作中随意性大。

四、进一步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的打算和建议

(一)加强基层防疫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进一步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各级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着力解决县、乡动物防疫和产地检疫等工作各个环节缺人干事的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动物防疫法》相关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畜产品安全意识,增强各级各部门对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争取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营造人人关心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人人重视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市级培训市、县业务骨干,县级抓基层防疫和执法人员培训,一级抓一级,每年培训1至2次。

(三)进一步补充和充实动物防疫检疫设施设备

一是配备屠宰场检疫检测实验设施设备和装备必要通讯、交通、取证、监控设备,逐步提高屠宰检疫技术含量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所需的装备水平。二是积极争取资金补充和充实村级动物防疫室的设施设备,特别是冷藏设备。(四)建立逐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的机制

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农医发〔2008〕16号)关于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经费保障机制相关要求,借鉴省内其它市(州)的经验和做法,逐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报酬,确保动物防疫员队伍稳定。(五)完善扑杀环节补偿机制

《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 篇4

【发布日期】2004-06-23 【生效日期】2004-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无锡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办法(2004修订)

(1990年4月11日无锡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制定 1990年4月22日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根据2004年5月26日无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2004年6月17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无锡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办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和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

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第四条第四条 本市集会、游行、示威的主管机关是市和区、县(市)公安机关。

在区、县(市)范围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由举行地的城市公安分局和县(市)公安局主管;游行、示威路线和集会地点跨两个以上区、县(市)的,由市公安局主管。

第五条第五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法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有关规定不需申请的除外。

第六条第六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负责人必须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合法身份证件,在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五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申请书。以信件、电话、电报或者其他方式提出申请的,主管机关不予受理。

申请书中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集会、游行、示威的目的、方式;

(二)集会、游行、示威使用的标语、口号;

(三)集会、游行、示威的人数;

(四)集会、游行、示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集合地点、解散地点及途经路线;

(五)集会、游行、示威使用的车辆、音响设备及其他器材设备的名称、种类和数量;

(六)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的姓名、职业、住址。

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名义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的,必须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申请书必须加盖该单位的公章。

符合上述申请条件的,负责人应当同时填写申请登记表。

第七条第七条 主管机关接到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书后,应当及时审查,在法定期限作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书面决定;决定书应当载明许可的内容,或者不许可的理由。

决定书应当在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日的二日前送达其负责人,由负责人在送达通知书上签字。负责人拒绝签收的,送达人应当邀请其所在地基层组织的代表或者其他人作为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通知书上写明拒收的事由和日期,由见证人、送达人签名,将决定书留在负责人的住处,即视为送达。

事前约定送达的具体时间、地点,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不在约定的时间、地点等候而无法送达的,视为自行撤销申请;主管公安机关未按约定的时间、地点送达的视为许可。

确因突然发生的事件临时要求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必须立即到主管机关报告并填写申请登记表;主管机关根据申请登记表应当立即审查,在二十四小时内作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

第八条第八条 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要求解决具体问题的,主管机关可以通知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同申请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协商解决问题,并可以将申请举行的时间推迟五日。

有关机关或者单位负责人接到主管机关的通知书后,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安排与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进行协商,并应当将协商结果及时报告主管机关。

第九条第九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主管机关认为将影响集会、游行、示威顺利进行或者严重影响交通和社会秩序的,在决定许可时或者决定许可后,可以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变更原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时间、地点和路线,并及时通知其负责人:

(一)在交通流量大的路段和时间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

(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路线已有他人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并已获许可的;

(三)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地点与参加的人数不相适应的;

(四)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地点、途经路线在同一时间内有重要外事活动、大型体育比赛或者有其他重大活动的;

(五)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地点和途经路线正在进行道路施工或者市政建设的;

(六)影响集会、游行、示威顺利进行或者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其他情况。

第十条第十条 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煽动民族分裂的;

(四)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对主管机关不许可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在提出申请后,接到主管机关通知前,可以撤回申请;接到主管机关许可的通知后,决定不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应当及时告知主管机关,参加人已经集合的,应当负责解散。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外地公民不得在本市发动、组织、参加集会、游行、示威。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或者参加违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责、义务的集会、游行、示威。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对依法进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公安机关应当派出人民警察维持交通秩序和社会秩序,保障集会、游行、示威的顺利进行。

在集会、游行、示威过程中,人民警察有权制止无关人员加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必须维持秩序,并应指定专人协助人民警察维持秩序,严格防止其他人加入。

集会、游行、示威的负责人和维持秩序的人员应当分别佩戴明显标志。标志样品应当在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一日前送主管机关备案。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集会、游行、示威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所在地举行或者经过的,主管机关为了维持秩序,可以在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未经人民警察许可,任何人不得逾越。

临时警戒线以金黄色的绳带、警戒牌、警戒栏为标志,或者可由人民警察排列标兵线。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在下列场所周边距离十米至三百米内,未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不得举行集会、游行、示威:

(一)国宾下榻处;

(二)重要军事设施;

(三)航空港、火车站和港口。

前款所列场所的具体周边距离,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任何人不得扰乱、冲击和破坏。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警察应当予以制止:

(一)以暴力、威胁手段扰乱集会、游行、示威的;

(二)聚众冲击集会、游行、示威队伍的;

(三)以其他方法干扰、破坏集会、游行、示威正常进行的。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应当按照主管机关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行进路线及其他事项和平地进行,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应当遵守下列事项:

(一)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

(二)不得妨碍交通、破坏交通工具、损毁绿地、园林和其他公共设施;

(三)不得诽谤、污辱他人或者扰乱公共秩序;

(四)不得沿途涂写、刻画、张贴宣传品;禁止发表、呼喊与集会、游行、示威目的不相符的演说、口号;

(五)不得举持与集会、游行、示威目的不相符的旗帜、横幅;

(六)不得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或者煽动他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集会、游行、示威在进行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改变集会地点、行进路线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

(一)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或者交通堵塞的;

(二)发生火灾事故的;

(三)发生严重治安、刑事案件的;

(四)遇有其他不可预料情况的。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应当予以制止:

(一)未依法申请或者申请未获许可的;

(二)未按照主管机关许可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起止时间、地点、路线进行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规定的;

(四)在进行中出现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情况的。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不听制止的,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命令解散;拒不解散的,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手段强行驱散,并对拒不服从的人员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

任何人不得阻碍或者抗拒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和本办法的,依法追究集会、游行、示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外国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和本办法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修订)》 篇5

【发布日期】2005-09-07 【生效日期】2005-09-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天津市

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2005修订)

(2003年10月30 日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根据2005年9月7日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森林资源的培育种植、采伐利用、经营管理的,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林业工作。区、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林业工作。

乡镇林业工作机构对基层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提供服务。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贯彻国家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根据生态建设需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增加对林业建设投入,加大力度重点发展公益林业,推动生态建设,提高林业科技水平,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植树造林,加强森林保护和管理,保证森林资源稳定增长。

第五条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森林的利用方向和生产经营目的,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实行分类经营、管理。

公益林业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

第六条第六条 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建设,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七条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造林绿化、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科学研究及推广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第八条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公民有权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进行制止、举报和控告。

第二章 林地林权管理

第九条第九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森林、林木、林地,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权属:

(一)国有的土地上自然生长的森林、林木,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单位和个人营造的林木,其所有权属于营造单位和个人。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其所有的土地上营造的林木和自然生长的森林、林木,其所有权属于该集体经济组织;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营造的森林、林木,其所有权属于承包方,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三)在国有的土地上义务栽植的林木,归使用该土地的单位所有;没有明确使用单位的,归国家所有。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义务栽植的林木,归该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另有协议或者合同约定的,按照协议或者合同的约定确定所有权。

(四)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合作营造的林木,为合作各方共有。

(五)农村村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上种植的林木,其所有权属于个人。

第十条第十条 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依照前款规定实施流转的,应当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森林、林木、林地,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书,确认其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权发证的具体工作,由市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林权证书是该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单位之间发生林木、林地所有权、使用权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在本区、县范围内的,由区、县人民政府处理;跨区、县的,由市人民政府处理;与外省、市之间的争议,由市人民政府与有关省、市人民政府协商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林木、林地所有权、使用权争议的,由当地区、县人民政府处理。

申请处理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和有关确权资料。

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林木和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都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变动有争议的林地,或者在有争议的林地进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章 植树造林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市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确定森林覆盖率目标,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各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规划进行造林绿化。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在宜林荒山、河渠沿岸、海岸沿线、湖泊水库周围、公路铁路两侧和其他水土易流失的地区,应当分别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林、沿海防护林、护路林等公益林。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造林绿化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实行负责制:

(一)宜林荒山荒地,属于国家所有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组织造林;属于集体所有的,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组织造林。

(二)国家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学校和其他单位管理范围内适宜造林的土地,由该单位负责造林。

(三)农村村民使用的自留山,由农村村民负责造林。

在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土地上承包造林的,应当签订合同。违反合同的,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公益林建设必须遵守全面质量管理规定和技术规程,规范管理制度,对造林规划和设计、种苗准备、整地栽植、抚育管护等主要工序实施全过程管理,重点工程还应当推行招投标和监理制度,确保造林质量与成效。

市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植树造林加强指导和监督,组织检查验收,核实造林和成林面积。对未完成植树造林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应当责令限期完成。

实行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重大和特大质量事故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章 森林资源管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市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建立森林资源清查制度。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森林清查,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和监测体系,掌握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统计行政管理部门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每五年组织一次全市森林资源清查工作。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国有林场、苗圃、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撤销、合并、改变隶属关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征用、占用林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临时占用林地的,按照下列权限审批:

(一)临时占用公益林林地面积五公顷以上,其他林地面积二十公顷以上的,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临时占用公益林林地面积不足五公顷,其他林地面积二公顷以上不足二十公顷的,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临时占用公益林以外的其他林地面积不足二公顷的,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临时占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期满应当归还并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到期不及时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逾期不恢复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征用、占用林地应当支付的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应当支付的人员安置补助费,依照《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临时占用林地的补偿,按照用地单位与林地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签订的协议执行。

第五章 森林保护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督促有林的单位订立护林公约。

国有林场和有林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配备护林员,并落实管护责任制。护林员负责巡护森林,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检查森林火灾隐患,维护林业管理秩序;对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提请当地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在行政区域交界的林区,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护林联防组织,负责联防区的护林工作。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工作。森林防火实行行政首长区域负责制。

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的5月31日为森林防火期。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和林政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林政队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森林公安机关。

林政管理机构、森林公安机关和森林植物检疫站,根据国家规定的权限,履行其职责和义务。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林区设立木材检查站,负责检查木材运输。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市和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森林、林木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其经营管理的森林、林木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病虫害,应当及时进行防治,并报告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生严重森林病虫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除治;发生危险性检疫病虫害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设立临时性森林病虫害检疫检查站,防止疫情蔓延。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规定森林植物的补充检疫对象,并负责对森林植物进行检疫。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禁止在封山育林区域内砍柴、放牧。

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山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封山育林区采挖或者移植林木。需要采挖或者移植林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所在地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符合以下条件的予以批准:

(一)申请采挖或者移植的林木权属清楚;

(二)采挖或者移植后对森林无明显破坏;

(三)具备符合规定的更新方案;

(四)具备符合规定的水土保持方案;

(五)本年度申请采挖或者移植林木的全部数量未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从林区运出木材必须持有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木材运输证明。

运输森林植物及其林产品(包括乔木、灌木、竹类、野生珍贵花卉、苗木、林木种子、繁殖材料和木材等),必须持有县级以上森林植物检疫机构签发的检疫证书。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和邮政部门,凭木材运输证明和检疫证书办理承运、邮寄手续。林业执法人员可以进入车站、港口、机场、货场进行检查。

第六章 采伐管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森林和林木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实行限额采伐。

国家批准的本市年森林采伐限额,由市人民政府下达到区、县人民政府和铁路、公路、城市绿化主管部门。

人工商品林实行不同于其他林木的采伐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人工商品林按照合理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由经营者依法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确定的合理年采伐量,安排采伐限额。

达到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规模的人工商品林经营者,可以单独编制年采伐限额。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在采伐限额编制单位内,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本年节余需要结转下年使用的,应当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符合以下条件的予以批准:

(一)本年度未出现滥伐林木行为;

(二)具备符合规定的更新造林计划。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人工商品林的采伐限额不得用于采伐其他林木,但其他林木的采伐限额可以用于采伐人工商品林。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采伐林木实行采伐许可证制度,采伐林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证采伐。农村村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负责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主管部门不得超过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年采伐限额发放采伐许可证。

负责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主管部门必须使用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印制的林木采伐许可证。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林木采伐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制度。对公益林必须加强保护,严格管理,其采伐实行分级审批,具体权限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对人工商品林,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林木经营者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依法审批。

铁路、公路的护路林木和城镇林木的更新采伐,分别由铁路、公路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批准。

一级河道护堤、护岸林木的更新采伐,属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范围的,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属于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审批范围的,由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审批。

水行政主管部门接受委托进行审批时应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委托要求,并接受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铁路、公路、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和接受委托的市水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林木的更新采伐进行审批后,应当在三十日内向市和所在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人工商品林的采伐不得影响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对采伐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或者造成生态破坏的,应当采取水土保持或者生态保护措施。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区、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林木采伐实行伐前勘察核实、伐中监督采伐、伐后验收更新。

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采伐限额管理、采伐审批和采伐许可证发放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章 支持和保障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应当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

商品林的营造和管理费用,以经营者的投入为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予以扶持、指导。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按照国家对林业实行的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金融机构和林业经营者可以协商确定贷款期限,政府视情况实行财政贴息。林业经营者可以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贷款。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依法征收的育林基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全部返还林业生产经营者。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建立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森林资源、林木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规定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森林火灾消防、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业执法和森林资源的清查、保护管理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政处罚,由区、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封山育林区内砍柴、放牧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下的罚款;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损坏的,依法赔偿损失,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违反本办法规定采挖或者移植林木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以暴力、威胁手段阻碍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和护林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穿着公务制服,佩戴统一标志,出示执法证件。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林区的范围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划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1月8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同时废止。

上一篇:高一满分作文参考800字下一篇:传统文化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