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共11篇)
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篇1
通过今天王老师的国血教育让我学到了好多。在以前自己在孝方面做的不好,以为自己工作中不能经常给父母亲来打个电话,不能能往常关心父母亲,从来不考虑他们的感受,从不为他们着想。
今天的讲座让我学会了好多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孝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现在的我达不到王老师和圣贤圣人的镜界,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知道了一个人如果不能孝敬自己父母尊重老师尊重他人。那么这个人一定不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生存,没有朋友也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我们时刻意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孝敬父母尊重他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我们要尊重万物,尊重生命,我们都应该真心实意的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的同学、老师,朋友都应该真诚相交。
今天我学会了百善孝为先如何去孝敬反母。就比如自己毕业以后工作了,用自己前两个月的工资为父母亲买一份礼年物,在父母身边陪他们一段时间,陪从母亲一起吃饭,陪着父母去他们想去的地方,为他们买些保健产品送他们检查身体。
孝道是为人之本,一个人必须懂得孝道并践行。对待父母亲一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知道感恩图报,要懂的报达父母老师。让我不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跟着党的步伐向着美好生活前进,并且树立确的信念,为国家社会服务。
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篇2
本刊讯近日,中移铁通四川分公司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开展“提升主动融入移动文化理念能力”移动文化专题讲座,公司两级机关管理人员、部分经营部经理参加了培训。
主讲教师为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党群工作部企业文化管理高级内训师马亚平。授课主要涵盖了什么是企业文化,为什么要建设企业文化以及中国移动文化体系、转型期企业文化建设等内容。通过培训使大家更深刻的理解了移动文化的核心理论体系,促进认同中国移动文化,从而提升自觉融入中国移动文化的能力。
中国食文化讲座 篇3
糟是以糟卤为主要调味料,将原料腌、浸、渍成菜的烹调方法。多用于动物性原料和蛋类,也可以用于豆制品和少数蔬菜。咸菜的特点是糟香浓郁,醪香,散发出令人愉悦的气味,即使不喜欢饮酒的人也会引起食欲。因而,各地菜肴中,出现了许多受人青睐的糟菜,烹饪法中有了专门的糟法(如糟腌、糟淹、糟醉),也是因为有了糟类调料而出现了炝糟、糟煨、糟灶、糟爆、糟熘、糟炸、糟煎、糟媚、糟烧、糟蒸等十来种糟烹方法。
用糟制作食物。始见于北魏《齐民要术》的“糟肉法”。其后,《清异录》上有“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之记载。该书还记有五代孟蜀时食用“糟姜”主事。南宋之际,市食已有糟鲍鱼、糟羊蹄、糟蟹、糟猪头肉、糟黄菜、糟瓜南等。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制三黄糟、陈糟、甜糟、香糟、糟油、陈糟油、糟饼等。糟制食品,除原有品种外还有糟腐乳、糟萝卜、糟鱼、糟蛋、糟鲥鱼、糟肚、糟大肠等。在宋代杭州孤山广元寺就有当时著名的素菜糟烩鞭笋。据说此菜是苏东坡在杭州任刺史时传给寺内和尚的。浙江平湖的平湖糟蛋享誉盛名。它是将蛋壳略有裂痕的鸭蛋插入铺有特制酒糟的甏中,糟渍4~5个月而成的。渍咸后蛋壳完全脱离或部分脱落,壳内有薄膜包住蛋体,蛋白呈乳白色,为软嫩胶冻状,蛋黄呈橘红色,呈半凝固状态。食时不用蒸煮,只用筷子轻轻拨破软壳即可。质地鲜嫩,糟香味醇厚。糟蛋之法,古已有之。明代宋诩写的《宋氏养生部》中收录了制作糟蛋的方法。清代曾懿写的《中馈录》也记有制蛋糟法。
现代的糟法很多,主要分为熟糟、生糟两类。熟糟是将原料熟处理后糟制。一般取用整只鸡、鸭、鸽等,或取鸡爪、猪爪、猪肚、猪舌等,经过煮熟成半成品后,整料分割成较大的块,浸没在糟卤内,使之入味。糟卤配方各异,各显特色,基本配料为香糟、红糟、料酒、食盐、白糖、葱姜等;有的再添加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桂皮、桂花、陈皮等香料,浸化后沥净渣滓,取卤使用。成品为糟鸡、糟凤爪、糟猪爪等。
生糟是原料未经熟处理直接糟制。以浙江、四川等地所制糟蛋最著名。方法是将鸭蛋洗净晾干,在陶缸底层铺置一层食盐、一层香糟,而后鲜蛋分层堆积,一层香糟一层鲜蛋,最后在蛋面上撒一层食盐,加入料酒,缸口加盖用纸密封,经两个月后糟成。也有将生料涂上香糟或红糟等制成,或先将原料切成条、块。然后加盐与糖一同拌腌,待入味后再烹调成菜。
制作糟菜的糟类调味料,品质优异者数福建的红糟、浙江的白糟、山东的鲁糟、四川和重庆的醪糟。
福建的红糟是于酿酒时加入5%的红曲米制成的。以红糟为基础,再行加工制成香糟。其做法是:先将红糟放置砧板上,去杂质后成泥,蒸熟。沙锅微火,下花生油、姜末煸香后,放入红糟泥,下白糖、精盐、老酒,边炒边加花生油。约炒1小时,无酸味即可储存。用红糟可烹出福建名菜炝糟五花肉、爆糟排骨、红糟羊朧、醉糟鸡、糟片鸭、煎糟鳗鱼、糟汁氽海蚌、淡糟香螺片、淡糟鲜竹蛏等。特别是福州的煎糟鳗鱼,其鱼肉之细嫩,糟香味之高雅淡香,使人回味无穷。
浙江的白糟用黄酒的酒糟加工而成。当地有“酒糟,诸物通其味即甘美”之说。用此糟料制作的糟蒸扣肉、糟烩鞭笋、糟河虾、糟青鱼干、糟熘鱼片、糟油青鱼划水、糟香蛤蜊羹、糟毛豆、糟香鲈鱼等菜,是杭州、绍兴等地的名菜。浙江的越鸡更为出名,它以萧山大种鸡为料,宰下治净煮焖后脱骨,斩下头、颈,拆鸡翅、下鸡腿、片鸡身,用盐遍擦后放在陶罐中糟制。糟成后的鸡肉糟香浓郁,令人心醉。
山东的鲁糟以新鲜的即墨黍米黄酒酒糟加入15%~25%炒熟的麦麸和五香粉制成。用这种香糟为调料做成的糟蒸肉、糟煎茭白、糟油口条、糟熘鱼片、糟煨鸽蛋等别有一番糟香。口条是山东人对猪舌的俗称。糟油口条是一道特色菜。制作此菜时,先把猪舌处理净,加入清汤、盐、葱、姜等,用小火煮熟捞出,切片。炒勺中麻油放香糟炸出香味,用洁布滤出糟油,加清汤、绍酒、盐调匀后放入口条浸泡30分钟。咀嚼此菜,糟香满口,舒适夾心。
香糟味型是川菜味型之一。特点是醇香咸鲜而回甜。既用于热菜也用于冷菜。四川和重庆用醪糟来作调料和配料较为普遍,其中以大竹醪糟为著名。川菜的香糟味调料,以香糟叶或醪糟、川盐、味精、香油调制而成。因不同菜肴的风味需要,可酌加胡椒粉或花椒、冰糖及姜、葱。调制时,突出香糟叶或醪糟汁味的醇香。用此法可烹出香糟鸡、香糟鱼、香糟兔、香糟肉、糟醉芦笋、糟醉银杏等。四川的糟香菜肴首推宜宾的叙府糟蛋,它可以直接上桌食用。制作时,将鲜蛋略破,放在用醪糟、红糖、白酒的混合液中浸泡。制成后,质地软嫩,色泽酱黄,光洁发亮。贮存三年以上者,称陈年糟蛋。美食家熊四智先生曾详细介绍过陈年糟蛋的食法。食用时,先撕去蛋膜,每个糟蛋上滴三五滴白酒,撒上白糖,搅拌均勻。待蛋、酒、糖融合后,即可用筷子头蘸少许入口细品,鲜香异常。有人题诗赞曰:“陈年糟蛋生宜宾,佐酒行餐席上珍。少量细咽尤胜绝,拈香入口舌生春。”
各地的糟菜很多。如北京名菜糟熘鸭三白,此菜用熟鸭脯肉;熟鸭掌、生鸭肝及鸡鸭汤、香糟酒等熘制而成。特点是“三鸭”呈白色,外罩金黄汁,吃起来鲜中透甜,有浓郁的糟香味。始创于北京全聚德。另一北京名菜为糟煨茭白,此菜以茭白为主料,配以香糟酒,煨制而成,特点是清香鲜脆,糟香四溢,甜中带咸,极为可口。上海有名小吃叫做糟田螺,是选用中等大小的田螺,以调制过的陈糟为主要调料,烹煮而成。田螺肉鲜嫩劲韧,造卤香味横溢,卤汁醇浓,肉卤同吃,更加鲜美。
笔者在研究津菜时发现,糟菜在“水西菜”中占有重要分量。水西庄是天津大盐商查曰乾建造的文化庄园,占地百亩,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水西庄文化涉及园林艺术、诗酒唱和,馆藏典籍、书院教育、刻印出版、地方志研究,特别是饮食文化。当年乾隆皇帝曾四次巡幸水西庄,看到庄上衣食宴饮的奢华,自叹弗如。水西庄美食以津门河海两鲜物产,集南北厨艺之精,创造出精美的水西菜,其中就有糟野鸭等糟菜。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原与水西庄查家有旧。曹家获罪,雪芹年龄小,曾经寄居查家避难,曹有一侧室就是查家某女。因而,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中的园林、饮食等多种方面看到水西文化的影子。《红楼梦》描写的饮食中自然也少不了糟菜出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糟菜,诸如糟鹅掌、糟鸭信等。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吃到的茄鮝,作者连制法都描写的很细:“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到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说了半天,也是一道糟菜。
现在醉人心房的糟菜已经纵贯历史长河,遍及大江南北,成为各菜系普遍采用的烹饪方法之一。
企业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篇4
首先来讲,我明白了执行力的重要性,缺乏执行力就是缺乏一种复命精神,而提高执行力,拥有复命精神就要知道如何去学习,简单来说就是:1。明确学习的目的,学了一定要用,要靠自己来改变学习观念,治疗和预防心灵的感冒,不断摄取先进的知识和现金的观念。2。端正学习的态度,要懂得开放,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要知道放下,经常性的给心灵放假才能继续不断的学习,开放和放下都是为了重生,重生时实现人生的改变!3。找到学习的方法,框架式的学习也就是选择性的学习,围棋式的学习,最终围成自己的知识盘,象棋式学习,逐步推进,不断累积。
其次,就是要把学习来的知识熟练的去运用,有个成功的公式:S(成功)=N(战略)(A(状态)+B(方法))—C(原因),经过学习我明白之前的种。种都是借口,不是你没有时间,不是你没有经历去学习,而是你自己有没有想学的心态。成小功,靠个人;成大功,靠团队。
作为一个楼层管理人员,每天要治理卖场,就是找好与客户之间的尺度灵活的运用,了解商户们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商户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加强自己的主管能力性,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
讲座心得 岭南文化 篇5
讲 座 心 得
题目:
院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地区综合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
一、不断深化对岭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岭南概括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是以今天的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为界与内陆相隔。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大变化。学术界对岭南的领域有不同见解,有的将其狭义为广东的代名词,有的将其广义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广西省的大部分地区。
(二)岭南文化的构成⑴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
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离不开江海水运,喜流动,不保守,便是区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⑵ 南迁的中原文化: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海”,席卷珠江,进而构成岭南文化的主体。
⑶ 舶来的域外文化:秦汉岭南文化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三)岭南文化的特质
⑴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⑵ 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郑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广东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⑶ 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除广州、佛山两大商埠外,潮汕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潮州帮”(潮商)“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既乐于创造新事物又自发性地固守老路子,开放创新与保守陈旧在岭南同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二、岭南文化的传承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一直被视为边缘文化的岭南文化充分显示其强大生命力。岭南人得风气之先,竞相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寻找救国强国的真理,从洪秀全到梁启超再到孙中山,广东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革新发展了的岭南文化从广东辐射全国,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民主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今之计,就应当对岭南文化给予正确认识和评价,做到:充分肯定,大力弘扬,认真正视。
三、岭南文化的发展
(一)弘扬新时期广东人精神。人民群众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无形中便接受了这种文化精神的熏陶,其藴含的价值观念已融化在血液里。岭南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要有效发挥“引领”作用,就要通过具体的载体,将抽象的原则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可,自觉追求的目标体系。因此,塑造岭南文化核心体系要以发展和弘扬新时期广东人精神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加快塑造岭南文化核心。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的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形成过程、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征,每种地域文化都应该具有其独有的能够准确表现其精神实质的核心。
(三)大力加强岭南文化宣传。一是要实施岭南文化精品战略。充分发掘岭南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现代岭南风格和广东气派的文化精品,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树立岭南文化形象,提升岭南文化地位,提升岭南文化的档次和水平。二是要把握时代精神和特色。对岭南文化的宣传要紧紧围遶新时期文化发展时的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引领主流观念、贴近人民生活,弘扬和唱响主旋律,使岭南文化保持与时俱进,始终朝着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前进。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社会宣传、理论教育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地正面宣传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核心,形成有利于岭南文化核心体系形成的舆论氛
围,不断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
(四)进一步提高岭南文化工作者的创新能力。第一,要树立创新意识。岭南文化工作者要把创新摆在岭南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首位,在遵循文化发展共性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积极推陈出新。第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精神,需要坚定执着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岭南文化工作者要保持良好心态和工作状态,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磨砺意志,精益求精。第三,要提高创新能力。岭南文化工作者一是要提高对发展和繁荣岭南文化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永葆创新的激情、活力和动力。
听企业文化讲座的学习体会 篇6
庞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使我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公司本着实事求是.不弄需作假。等相关内容公司提到责任,现就这些问题结合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深入理解责任的内涵,责任是与生俱来的使命,会伴随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庞老师在<<企业管理与文化>>中的讲解中指出:我们 要‘’以身作则,百分百责任‘’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企业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一份责任在肩头,生出力量无限。作为企业的员工都要树立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竭心尽力,踏实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就责任而言,说大点极其神圣,说小点则是每个人做好自己职责范围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做人做事的一种原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要求,甚至苛求。是做不好一件事决不罢休的精神;是一种勇于承担的气概,有无责任心,两者相差万里,责任心虽然看不见,但结果可以证明。责任心虽然无法衡量,但时间可以见证;责任心不分大小,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担当;一种约束;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魅力。
工作责任心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在日常小事中。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一件小事构成的,但也不能因此就敷衍应付的。而要养成用心做事的习惯。一个人有了责任心才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分内之事铭记于心,知道做什么;怎么去做;有无责任心才能尽责,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了责任心才能进取。养成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做每一件事都要细心点认真点尽量少出错。
提高每位员工的责任心,除了制度约束外,文化的力量也十分重要,他可以凝聚人心,激发我们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自我驱动力,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员工与企业荣辱共存,共同前进的和谐氛围。
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篇7
2014年10月11日,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丁鼎教授应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之邀出席“京师人文宗教讲堂”, 主讲儒学系列讲座第15场——《<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当代价值》。丁鼎教授在开场时对该讲座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教授表示了感谢, 称自己到京师这藏龙卧虎之地举办讲座, 感到诚惶诚恐, 并简要介绍了讲座的主题:《礼记》在整个儒家经典体系中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 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直至今日, 《礼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一、《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儒家经典文献体系中, 《礼记》一书虽然成书较晚, 但却占有无与伦比、举足轻重的地位。考虑到大家的疑虑, 丁鼎教授指出, 经孔子整理并传承下来的“六经” (或“五经”) 的确被普遍认为是儒家文化,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 而且“六经”中的《礼》也的确是对《仪礼》十七篇而言的, 而并非指《礼记》四十九篇。既然如此, 那么为何又说《礼记》才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呢?在丁鼎教授看来, 之所以说《礼记》在思想意义的重要性上超越“五经”, 甚至是“十三经”的其他经典,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其一, “礼”是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他指出, 儒家礼学历来讲究“陈其数”、“知其义”, 儒家“六经”无不渗透着浓重的“礼学”内容。对此, 丁鼎教授解释道, “数”即是各种礼节和仪式的具体规定, “义”则是各种礼节和仪式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与《仪礼》十七篇和《周礼》单纯侧重于“数”不同, 《礼记》四十九篇涵盖儒家“礼学”的“数”和“义”, 因而更能代表儒家的礼学思想。他又进一步阐释道, 《仪礼》十七篇所讲述的冠、婚、乡、射、朝、聘、丧、祭等八类礼节, 基本上都属于“数”的范畴, 主要讲述各类礼节的具体的行为规范;《周礼》 (原名《周官》) 是一部记述王室职官制度的著作, 按照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个序列, 记述了三百多种官职的设置及其职掌, 基本上属于“陈其数”的范畴;《礼记》一书不仅陈述各种礼的“数”, 而且揭示各种礼的“义”。
不仅如此, 丁鼎教授还介绍说, 《礼记》四十九篇, 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 上至治国方略、社会发展规律, 下至家庭伦理规则, 在《礼记》中都有专章论述。由此可知, 《礼记》集中阐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 在《三礼》之中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精髓。另外, 丁教授以清代著名学者焦循之语进行佐证。焦循曾说, “《周官》、《礼仪》, 一代之书也。《礼记》, 万世之书也。必先明乎《礼记》, 而后可学《周官》、《礼仪》。《记》之言曰:‘礼以时为大。’此一言也, 以蔽千万世制礼之法可矣” (《礼记补疏·序》) 。这无疑肯定了《礼记》在三《礼》中的首要地位。
其二, 《礼记》早在唐代就已取代了《仪礼》的地位。丁教授详细地将《礼记》和《仪礼》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指出《仪礼》十七篇相传是由孔子整理和传承下来的, 汉代所谓“五经”之一的“《礼》”就是指《仪礼》。与此不同, 《礼记》四十九篇则是西汉中期礼学博士戴圣搜集编纂的一部礼学资料汇编;到东汉末期, 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为其作注, 《礼记》的思想学术价值越来越被学术界所重视;到三国曹魏时, 《礼记》便升格为“经”, 并设立了博士, 取得与《礼仪》、《周礼》并列的地位;北朝时, “诸生尽通《小戴礼》。于《周礼》、《仪礼》兼通者, 十二三焉” (《北史·儒林传》) 。可见, 当时的学者重视并热衷于《礼记》之学, 而对《仪礼》、《周礼》已相当冷淡;唐王朝统一天下后, 唐太宗有鉴于由于南北朝时政治的分裂而形成的经学混乱的局面, 便诏令当时的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组织学者撰写《五经正义》, 用以统一全国经学。由于当时人民普遍重视《礼记》一书, “人皆竞读” (《唐会要》卷十五) , 而《礼仪》一书, “殆将废绝” (《旧唐书·杨瑒传》) , 于是孔颖达等人便将《礼记》升格为“五经”之一, 并为其作“正义” (疏) , 从此以后, 《礼记》便取代《仪礼》, 正式进入“五经”之列。根据《礼记》的发展过程及最终取代《仪礼》的事实来看, 《礼记》在《三礼》乃至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其三, 《礼记》思想价值的重要性不仅在三《礼》中居于首位, 而且其地位甚至盖过“五经”。丁鼎教授以朱熹创立的“四书学”作为导引, 指出朱熹在二程思想的基础上, 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 与《论语》、《孟子》两书并列, 合称“四书”, 并为这四部经书分别作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朱熹的“四书学”思想不仅阐发了儒家义理 (包括儒家的天理论、心性论、认识论等) , 而且着重强调“四书”重于“五经”。朱熹曾说“《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 看其他经是打禾为饭” (《朱子语类》卷十九) , 以“熟饭”与“禾”来比喻“四书”与其他经典。丁教授解读道, 朱熹此言是认为“四书”能够直接体现孔孟之道, 相当于“熟饭”, 而“四书”之外的其他经典则与孔孟之道有所间隔, 相当于“禾”。既然阅读“四书”之外的其他经典相当于“打禾为饭”, 也就是说, “四书”比“五经”及其他经典更重要, 丁鼎教授如是总结道。
对于历史上及当今许多人把《周易》看作是“六经之首”的说法, 丁鼎教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坦言, 诚然诸如《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等许多重要丛书的确将《周易》排于首位, 现代学术界也几乎将“六经之首”当成《周易》的同义语, 但考诸相关文献便知, 这种说法虽然渊源有自, 持之有故, 但并不确切, 并不符合历史实际。丁鼎教授指出, 先秦至西汉前期, 儒家六经排列顺序一直是以《诗经》作为“六经之首”, 而并非以《易经》居首。自西汉晚期刘歆《七略》开始, 《易经》才被列于儒家“六经”的首位。至宋代虽有人明言《周易》为“六经之首”、“群经之首”, 但也有人明言《诗经》为“六经之首”。而且南朝齐王俭的《七志》还曾将《孝经》列为众经的首位, 宋范祖禹也明言《孝经》“乃群经之首”。综上所述, 可知将《周易》列为“六经之首”或“群经之首”只是经学史上的一家之言。尽管西汉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用了刘歆把《易经》列于群经之首的排列方法, 但丁教授认为, 这种排列顺序正如现代学者周予同先生所说: 是以六经的撰作时代为序, 而不宜从思想意义的重要性这一角度来解读这一排列方法。谈论至此, 他不无遗憾地表示, 由于《礼记》成书较晚, 因而从未被列于群经之首。他随即又表示, 《诗经》只是一部古代诗歌总集, 虽然其基本精神符合儒家的思想格调, 但并没有也不可能全面系统地阐释儒家的思想学说;《易经》本是一部卜筮之书, 其“易传” (十翼) 主要阐释阴阳变化的哲学思想, 并未对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因此, 丁鼎教授认为, 无论是《易经》还是《诗经》, 虽然它们在排列顺序上都曾居于首位, 但从思想意义的重要性上来说, 都不具备担当儒家“群经之首”的资格。
二、《礼记》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在探讨《礼记》的当代价值之前, 大家不妨考虑一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 作为我国古代封建帝制社会纲纪的“礼”, 有没有“当代价值”?丁鼎教授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的两千余年, 儒家所倡导的“礼”基本上一直被作为“修身”与“治国”的规范, 但自从20世纪初推翻帝制, 走向共和, 社会形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后, 数千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不仅失去其作为社会纲纪、社会规范的地位, 而且往往被看作是散发着“毒气”的垃圾而遭到全盘否定, 人们甚至将中国近代以来经济、文化、科技的落后, 政治的黑暗, 吏治的腐败, 民众的愚昧落后等问题, 统统归罪于儒家所倡导的“礼”。丁鼎教授认为, 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儒家倡导的“礼”固然有其陈旧、过时的内容, 但仍存在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 这些思想内容对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 他不赞成对礼学的全盘否定, 认为应对其理性地、批判地继承和弘扬。
丁鼎教授以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理念及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为着眼点, 从近代到现代的历史隧道中感知不同时代的踏浪扬帆者对礼学思想的不同运用。康有为的《大同书》虽然深受西方进化论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但从总体来看, 还是植根于《礼记·礼运》提出的“大同”思想。康有为依据《春秋》公羊三世说和《礼运》中的“小康”、“大同”说, 表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即由“据乱”进为“升平” (小康) , 由“升平”进为“太平” (大同) , 进入大同社会后, 人们都会成为快活无比的“神圣”。据此, 丁鼎教授强调说, 显然康氏在《大同书》中追寻的理想社会, 既有儒家传统社会理想的特色, 又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世界。并且《礼记》在近代中国的时代价值不止于此, 孙中山就曾极力推崇《礼记·礼运》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理念, 主张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共和社会, 这便是将《礼记》思想充分运用于时代的产物。他感叹道, 在现代中国, 《礼记》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依然是国家领导人和思想家运筹帷幄的重要法宝。20世纪后半期, 邓小平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的“小康社会”中的“小康”二字, 实际上源于《礼记·礼运》, 蕴含富足、礼义和公正的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手中, “小康”二字化用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 并对小康社会的标准、内涵、实现途径和时间都作了明确的阐释, 将“小康社会”定义为“中国式的现代化”, 使得“小康”一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随后, 丁鼎教授从“和谐社会”的角度切入, 进一步揭示《礼记》在现当代散发的时代光辉。像《礼记·儒行》提出的“礼之以和为贵”, 《礼记·中庸》所言的“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说法表明, 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的主导精神是“和”。正是这一基本精神, 决定了“礼”的社会功用, 即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丁鼎教授认为进入21世纪后, 我们党和国家断然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方略,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党全国的历史任务, 是对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批判地继承和超越, 体现出向崇尚和平共处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回归, 也是《礼记》一书现代价值的体现。
丁鼎教授开心地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重视弘扬传统文化, 曾于2013年专程到山东曲阜考察中国孔子研究院, 并在座谈会中发表重要讲话, 这被看作是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示。习总书记近几年来多次在讲话与文章中引用《礼记》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礼记》的当代价值。丁教授在现场还详细为大家解读了这些事例, 比如习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曾化用《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来勉励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创造;又比如, 在2014年6月28日举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 习总书记发表的题为《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的主旨讲话中, 两次引用《礼记》的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他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 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 和平共处, 和谐共生……”他又说:“坚公平正,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丁鼎对此解释道, 其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典出于《礼记·中庸》, 原文为“辟如四时之错行, 如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典出《礼记·礼运》。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作为当下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之道, 而将“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看作是人类社会的远景目标。对《礼记》的引用等证明了《礼记》在治国安邦领域的价值, 丁鼎教授如是总结道。
另外, 丁鼎教授也肯定了《礼记》中的“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当代价值。他认为《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和《中庸》提出的“不 偏”、“不易”、中正、平和的为人处世之道,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努力弘扬光明品德,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并积极入世, 兼济天下, 造福社会。《礼记》的诸多思想理念不仅成为鞭策知识分子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思想圭臬, 而且也被我国许多高等学校作为办学目标的校训。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诸多高校都从《礼记》中选取相关文字作为校 训, 如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河南大学的“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等。这绝非偶然,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学校认识到了《礼记》的现代价值。不论在学校教育范围内, 还是扩展到社会中, 《礼记》中的相关思想已内化为人们的言行规范, 无形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中国食文化讲座 食肴之将话食盐 篇8
盐是人类最早认识的结晶体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与食文化的发展相随相伴。开始,先人们并不知道这么多道理,在原始人类时期,人们过着渔猎生活,啖肉饮血,从动物血肉中很自然地摄取到食盐,所以还不需要刻意去寻求这种物质。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农业兴起.食物开始以谷物为主,于是人类就有必要到自然界中去寻找食盐的新来源了。
有盐始知有味,有味才有文化。不论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皆离不开盐。然而,由于社会不平等,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生产的盐也分出三六九等。上等盐归帝王享用,下等盐属百姓使用。
相传由孔子编纂的《尚书·商书·说命》中就记载了“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春秋管促认为:“十口之家,十人食盐。”孔子曰:“不得其酱不食”。上古时许多肉菜为淡味。须蘸酱而食。酱即是由肉与盐制成的。
古代中国人将盐视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将盐称之为“国之大宝”(《三国志》)。氏族社会中据盐泉者才能统治社会并有资格与其他氏族交往。传说历史上黄帝占着盐池(山西运城),蚩尤欲夺,就发动了“阪泉之战”。黄帝联合其他部落,打败了蚩尤,夺回了盐池。炎黄之战也是为了夺盐地。从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所立的国都(平阳、蒲坂、安邑)位置来看,都靠近盐池。为了争盐竟然引起大战,可见盐对于古人之重要。
食盐在自然界中的贮存状态有很多种。每年大量雨水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汇成小溪,注入江河,最后奔流入海。海水经日晒蒸发,食盐成分不断浓缩,海水便成为食盐最丰富的资源。据测算,海洋中所储存的食盐约有100多万亿吨,这是海盐。
一些内陆的河流注入湖泊,经不断蒸发浓缩,凝结在湖底和湖滨的食盐就是湖盐或池盐。有些盐湖原来就是海洋的一部分,因地质变动后来成为盐湖。盐湖干涸后堆积了大量食盐,遇到地壳变动而埋入地下,就形成了岩盐,也称崖盐。开井汲水,得到盐水,熬卤取其盐,这就是井盐。
据估计,我们的祖先从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就逐步食盐和采盐了。但无论哪种天然食盐,总混有不少杂质。主要是镁、钙、钾的氯化物和硫酸盐。所以,从天然食盐水中提取食盐、纯化食盐的加工工艺也随之兴起。
我国先民煮海作盐的活动,传说兴起于神农时代。先秦《世本》说:“黄帝时,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尚书·禹贡》记载,夏禹命青州贡盐,表明那时山东的渤海沿岸及泰山一带已是盛产海盐了。
早期的海盐生产方法是淋沙制卤和煮卤成盐,这种工艺一直延续到明代。淋沙制卤,就是利用海沙来吸附潮水带上来的盐分,然后或以人工舀水浸卤,或用潮汐淋洗,来获得较浓的卤水。大约在宋代,发现稻麦杆灰有吸附海盐作用,于是普遍用之。《菽园杂记》说:“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俟晒结浮白,扫而复淋”,即是此法。
宋代的制盐法有两种,一种是熬盐的炉灰在灌水前被撒在田里,并由此而获取凝聚到草木灰上的天然盐。此法具有极大的营养学意义,它可以保证盐里含有海水和草木灰中的钾、碘、镁、铜和其他离子类的微量无机物。草木灰法使中国人与西方相比虽然对盐的摄入量大,而对健康危害较少,盖因其在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中含钾量较高。保持了钠-钾平衡之故。
海盐的晒制法在我国出现较晚,元代时才兴起于福建。约在明代中期的正德、嘉靖之际,在河北沧州兴建了长芦盐场,出现了与现代海盐晒制法基本相似的、完全的晒盐法。此法的大致步骤是:在海滨掘沟待海水浸入。沟旁建数层晒池。这种晒池,长芦、山东、辽宁称为“卤台”,淮北叫“沙格”,闽粤叫“盐埕”,也叫“石池”。涨潮时海水灌满沟渠,退潮后将海水车入最高一层晒池。经曝晒浓缩后逐层放至最低池。此间不断以石莲子等估测卤水浓度。经曝晒后得到颗盐。在清代又融合了意大利人的“天日风力晒盐法”经验。从此晒海盐法完全取代“煎煮海卤”产盐法了。
我国的盐池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气候干旱或半干旱地带。分布在西起新疆,向东经青、藏、陕、甘、宁、内蒙、晋,直至吉、黑等广大地区中,以山西运城的解池最为著名。《山海经》中有“景山,南望盐贩之泽”之句,所言“盐泽”就是指河东盐池。
解池的卤水是一种多种成分的混合溶液,园氯化钠的溶解度相对于其他成分要小,所以在不断的“集工采捞后”,盐民(亭户)便创造了开畦用卤水晒盐法。据记载,远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这种亭户了。唐代,畦盐生产已得到大力推广,十分兴盛。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池盐出河东安邑、西夏灵州(宁夏灵武)。今惟解州种之。疏卤地为畦垄,而堑围之,引池水注入,久则色赤,待夏秋南风大起,则一夜结成,谓之盐南风。”书中提及的南风为热风,既可使卤水加速蒸发,使食盐“一夜结成”,而又稍稍提高了芒硝等的溶解度而抑制了它们的结晶,遂提高了池盐的质量。
井盐产于巴蜀。巴蜀远离海洋却从没缺少过生活用盐。这得益于2亿年前古四川盆地曾经是一个类似于今日中东死海的古盐海。井盐是以凿井的方法开采地下天然卤水及固态岩盐,其主要的“绝活”为凿井技术。
上世纪80年代温哥华世界钻井技术研讨会在有关人类最早钻井史的研讨中,俄罗斯人和美国人正为他们的二三百年的钻井史争辩、激动。当时的中国代表却一语惊人:“我们中国人早在一千年以前就已经能用钻头掘到几百米深了。”
著名的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有鲜明的论述:“今天在勘探油田时所用的这种钻探深井或凿洞的技术,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这种技术在汉代就已经在四川加以应用,不仅如此,他们长期以来所用的方法。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在利用蒸汽动力以前所应用的方法基本相同,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
中国学者也早就注意到了李约瑟博士文中提及的深钻技术,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诸多记载,但准确的时间应该被界定在宋代。苏
东坡的《蜀盐说》中写道:“蜀去海远,取盐于井……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至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东坡居士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只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蜀盐说》还让中国人的这项伟大发明没有成为一段消失的历史。
西方人罗伯特·K·G·坦普尔也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认为,是中国宋代盐井钻井技术直接引发了西方现在钻井技术的发明。就连现在的机械钻井取盐、采石油、采天然气都是在卓筒井技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学者们为了查找证据,深入四川盆地。走遍千山万水,在大英县找到了始创于北宋庆历年问(公元1041-1048)的千年卓筒井传世之地,发现了中国古文明的活化石。在大英县卓筒井镇,盐工们正像一千年前这里的宋代一样,用竹片和竹筒从地下120米处提取制盐的卤水。而井口只有一只碗口的大小,所使用的挖井技术在宋代就可达到地下1000米的地方。设备看来很土。吊上引杆,接上汲筒,蹬几下吱扭的羊角车。再拽住强韧的篾绳,百来斤的装满卤水的汲筒就从海碗粗细的竹井口被提上来,钩开筒底的牛皮线,白花花的卤水一下就喷涌到填了胎的竹篓子里。在卓筒井前方几十米外的半山腰上一座粉墙黛瓦的房子上冒着熬卤的袅袅青烟,当地人都到这大顺灶柜上买“花盐”,有时候还要些刚出井的卤水,沉淀一下用来制做泡菜,那泡菜格外的脆口咸香。食文化学者熊四智先生说,川菜鲜味鲜在哪里?鲜就鲜在使用的是自贡井盐。
蜀地开采井盐大约创始于战国时期,据晋人常璩所撰《华阳国志·蜀志》载:“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地。蜀于是有养生之饶焉。”李冰在带领巴蜀百姓开山移土、修筑都江堰工程时,可能同时发现了成都平原的地下卤水。开凿井盐,既富国利民,又推动了凿岩穿井技术,他的这项伟绩毫不逊于在水利方面的贡献。
自秦初李冰开凿广都盐井直到赵宋初年为大口浅井的初始时期。北宋时,川民们发明了“卓筒井”小口径凿井技术,被誉为“石油钻井之父”。至于煮盐,川民们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用天然气为燃料来熬制井盐,方法叫做“敞锅熬盐”,虽然历代在操作工艺细节上都有改进,但基本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人们对于盐的需要,由生存、生理的需要扩展到对调味的需要、心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食文化审美的需求。
在中国各大菜系的烹饪中,无不包含用盐的学问,即使在其他类别食品中也离不开用盐的艺术。如食糖中加盐味更甜,醋里加盐味更鲜等。
盐与茶、酒关系密切。茶圣陆羽讲究煮茶用盐调味。藏族的酥油茶至今还要放入酥油和盐巴。国酒茅台发端于“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是川盐的兴起促进了美酒的发展。
人类食盐的发展轨迹离不开海洋这个生命的摇篮。故而人类进化几百万年来对咸味就有着天生的嗜好。在寻找咸味食品的漫长过程中,先人发现咸水和盐结晶,人们开始食用粗盐,近百年开始用精盐,近二三十年又出现了低钠盐、加碘盐、锌盐、铁盐、钙盐、硒盐、调味盐和竹盐等多品种盐。虽然过量摄入盐(平均6克)有害健康,但维持人体几十种元素的平衡盐是健康的关键因素。因而,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缺的食物。
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篇9
陈峰董事长企业文化讲座学习心得
9月9日有幸参加陈峰董事长企业文化讲座,陈董事长首先从个人人生奋斗讲起,能够有今天众多学位都离不开他不断的自修取得,接着揭示了家润多加入海航的重要意义:①是历史的转折(生死转折),一次历史的跨越,有新的未来;②员工新的职业生涯的扩大;③为海航商业提供重要力量。并阐述了他对家润多企业的看法:①认同海航事业,认同海航文化;②企业经营平稳增长;③具有想干事业、能干事业的精神。然后讲到了缘分,表达了对家润多及湖南其它企业全体同仁加入海航集团的欢迎,要求家润多广大员工要珍惜缘份,融入海航,借助海航平台,加快发展,为打造海航中南商业网做出积极的贡献。讲座中,陈董事长自始至终围绕海航企业文化,回顾了海航集团的创业、发展历程,高度概括了海航18年来从单一航空运输企业发展成为包括三大板块、七大产业集团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以及2010年集团取得的优异成绩,全面阐述了海航集团打造“世界级卓越企业”的目标追求和海航文化的丰富内涵。回去后我认真学习了董事长讲座中所做的笔记,研读数遍,感触多、体会深、收获大。
陈董事长在讲座中多次提到了“感恩”,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会把“感恩”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会把“感恩”作为教育职工的目的,会为使职工“感恩”做出如此巨大的投入付出,海航一至以感恩的心态经营事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海航,感谢改革开放,给予海航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怀有这样感恩的心态,海航把“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作为企业的宗旨;创新与责任,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每一个海航人都能够做到舍弃个人利益,把团体的进步和公司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企业正是因为有这批负有责任感的员工而从金融海啸中浮出水面,而国家正是因为有海航这样优秀的企业,全国生产总值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我们作为家润多的一名员工,作为一个能在安稳工作环境中不受风浪冲击的人应该倍加感恩,也更应担负起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的历史使命。在工作中的感恩,似乎抽象,却更应该铭心刻骨。赋予每个人的工作岗位,来源于一个企业多年的稳扎稳打,刻苦经营;来源于其他同事的齐心共事,通力合作。我们每一个家润多人的感恩,是要把集团公司当成一个整体,大家共同经营,造就生机盎然的环境,这才是每个企业员工自我发展的源头活水,安身立命的站脚平台。牢记感恩,既是做好工作的实践基础,更是作好岗位的精神动力。通过本次聆听陈董事长的讲座,我深知自己离集团公司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将立即强化意识、加速学习、牢记感恩,进一步加强工作能力与方法,提高团队对外服务质量,识大体、顾大局,在具体工作上,善于思考,勤于琢磨,大胆创新,使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能力上都得到更大提高,绝不辜负自身的工作做岗位和领导同事的热切希望。
传统文化讲座主持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尊贵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是今天公益讲座的主持人刘梦瑶。
为了保证本次讲座完整而有秩序的举行,我要宣布讲座注意事项:
1、请将您的手机调成震动和静音状态,以免影响他人,半分钟完成,现在开始。
2、本会场为无烟会场,请勿吸烟。
3、讲座期间没有休息,请需要如厕的,轻轻走动,不要大声说话。谢谢!
今天在座的都是最有涵养的,最棒的成功人士,请用掌声告诉我:可以做
到吗?
今天的讲座非常的精彩,非常感谢河源市女企业家协会主办本次活动,也非常感谢河源碧桂园·东江凤凰城协办本次活动。
一、介绍河源碧桂园·东江凤凰城
说到房子,想必使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所好的房子能给生活中带来高雅、给家增添多一些温暖,我想,家给到我们的温暖是最可贵的。下面让我们听听美丽的河源碧桂园·东江凤凰城。
总结:碧桂园·东江凤凰城:可能是河源最好的房子,对于碧桂园来说,“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碧桂园对品质社区生活的追求。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责任,而在碧桂园的家门口,就能享受国际一流优质教育理念,让孩子从小接受国际教育,爱孩子我们都会给孩子最好。
说到孩子,我们就会想到教育,那我们应该怎么去教育我们的孩子,中华传统文化,在座的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是因想学习聚集在这里,共同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这一次的传统文化公益大讲堂是在河源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刘越香在中国妇女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她在会议期间提出的加强妇女的传统文化教育,引起了广东代表团的共鸣。并且此次大讲堂也传达了中央总书记的会议精髓。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河源第一届,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从河源开始出发:做到千家万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但要落地,还要扎根,传给我们的下一代。
二、介绍讲师:张老师
今天的大讲堂,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张老师和宋玉平老师,分享他们渊博的知识。
张老师在他的课堂里提倡作为新一代的女性应该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对女人格外重要。男人成功和女性成功不一样。大家说男人在事业上只能选择成功,女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你不成功,可以选择一个成功的老公,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尤其在困境当中,寻找出路的女孩子,一定要靠自己,建立“四自”精神基础。总结:张老师的分享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女性的意义所在,并且我们要成为时尚、智慧、自信、独立、健康并重的新时代女性
三、介绍主讲师:宋玉平老师
他是北京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师,年青时历尽坎坷,但她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努力学道,悟道,宣传和传递中华文化,她在全国巡回演讲上百场,是无数人从中收益,是千百个家庭获得幸福,她朴素、低调、以帮助他人得到幸福而荣耀——她就是宋玉平老师
总结:宋老师简单浅显的分享,让我们在场所有的人令人倾佩。传统文化不单单只是他的责任,更是我们为人父母塑造我们的孩子的责任。再次把尊贵的掌声送给我们的宋老师。
四、抽奖环节
五、结束语
现在的社会已经给我们铺垫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我们能够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造福我们的下一代,这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你的人生是另一个境界。辉煌的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是其中的一份子,有我们的一份奉献。而不是简单的一次听课任务,要把今天学到的传统文化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在这里,衷心祝愿每一位女性朋友都能够成为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新一代女性,同时又是事业成功,又有家庭幸福的女性。
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讲座式”教学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 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78-01
1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修课的地位和作用
我院从2013年初开始,积极探索与实践围绕提升军校学员人文素质能力的选修类课程,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先进军事文化、文学作品鉴赏等四个课程模块为核心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体系。《西方优秀文化选讲》是该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学员西方文化素养、增强国际意识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帮其树立爱国奉献、博采众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促进学员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修课共计20学时,主要选取西方文化的部分优秀典型成果,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阐释西方文化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内涵和精神。
2 “讲座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讲座式”教学是汲取和借鑒学术讲座所具有的某些优点而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具有内容新颖、主题明确、相对独立与完整等基本特征。正因如此,“讲座式”教学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探讨基于不同课程的“讲座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其利弊等问题。
在《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修课实施过程中,采用“讲座式”教学有其必要性:首先,《西方优秀文化选讲》作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课时非常有限,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应有其自身特点。与专业课教学相比,人文素质类课程忌讳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特别要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以体现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学内容广、形式新、手段多等特点。其次,参与《西方优秀文化选讲》的学员学历层次较高,思维活跃,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因此,《西方优秀文化选讲》实践“讲座式”教学,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信息量大、内容新颖、贴近生活等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讲座式”教学实践的“四个注重”
3.1 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
“讲座式”教学最大亮点是突破教材内容框架限制,以学员需求为基础,采用模块化设计,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将其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系列讲座。
《西方优秀文化选讲》选取古希腊罗马文化、宗教与文化、文艺复兴文化等模块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筛选、对比、关联等方式,把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再次细化和分解,组合成若干主题讲座。这些内容再以高度凝聚和新颖的“讲座式”题目呈现出来,不仅体现教员对授课内容的深化及拓展,更体现对授课内容的独到解读。如下表所示:
3.2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人文精神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单独存在,没有了现实生活,人文精神培养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
“讲座式”教学具有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如在“西方文化的精神沃土——古希腊神话解读”一讲中,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如“木马病毒”、“泰坦尼克号巨轮”、“俄狄浦斯情节”等与古老的希腊神话相联系,让学员体会文化源于生活,智慧源于民众的道理。在“熟悉与陌生——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文明”一讲中,结合理论、实践、社会生活等多方面,探讨学员疑惑的某些问题,触发学员新的思考和感悟,激发内在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以形成独特学习体会。
3.3 注重发挥教师队伍的团队优势
“讲座式”教学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团队教学的优势。为此,成立3人课程实施小组,高职或高学历教师担任组长,督导教学。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立授课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安排等教学环节。依据小组成员学业专长和兴趣爱好安排授课内容,每位成员承担不同模块教学内容,以求“精”备课、“精”讲课。
“团队型”师资队伍,不仅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更发挥了团队优势,实现教师的最佳搭配。此外,不同模块的教师在授课中有了对比和比较,增加了竞争意识,更好发挥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注重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集声、像、动画、文字等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不仅传载的信息量大,而且更直观和生动,便于知识的获取和接受。与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极大延伸了教学的时空感,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
“讲座式”教学中,注重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如在“文学与艺术”模块的授课中,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辅助手段,确保教学内容的展现更加多样和立体,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重要教学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吕建伟,张卫红,杨建军.任职教育课程的讲座式教学方式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
[2]张文焕.讲座式教学法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2002
【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讲座传统文化08-25
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感想07-25
传统文化论坛讲座辅导员培训提纲06-04
弘扬传统文化心得体会06-26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08-26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05-09
校园企业文化讲座心得体会700字10-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06-30
传统文化论坛学习心得07-07
听企业文化讲座的学习体会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