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共12篇)
美育 篇1
今年秋季开学,赣剧、采茶戏、傩舞、陶艺等具有浓郁江西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将进入江西省中小学美育课堂。记者从江西省教育厅获悉,江西省近日就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出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今年起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开足开齐上好美育课程,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音乐、美术课各不少于2节。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每周要增设一课时如舞蹈、戏剧以及赣剧、采茶戏、傩舞、陶艺等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
江西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要因地制宜组建学生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和艺术俱乐部,开展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以及手工作坊等多种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全省每三年举办一届省级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各市、县(区)每三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市、县(区)级艺术展演活动,各大中小学校每年或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活动。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摘要:<正>今年秋季开学,赣剧、采茶戏、傩舞、陶艺等具有浓郁江西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将进入江西省中小学美育课堂。记者从江西省教育厅获悉,江西省近日就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出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今年起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开足开齐上好美育课程,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音乐、美术课各不少于2节。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每周要增设一课时如舞蹈、戏剧以及赣剧、采茶戏、傩舞、陶艺等
美育 篇2
体育和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支柱,其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化合,体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体育之中;体育和美育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美育于体育之中和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应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类依照美的规律塑造物质体”的教育规律.曾繁仁 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 [期刊论文]-齐鲁学刊2003(02)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安排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爱美是人的本性,但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要通过美育的培养而形成。体育是力与美的结合,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体育的美育要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具体应该抓好以下方面。
1.提高体育教师的美学修养。要做到体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体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审美常识,具备审美能力。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样教师的活动本身就成了审美的对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应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达到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使他们体验参与的快乐,为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是“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有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自身就应该是一个具有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人,具有健美体格的人。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教学是使人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是通过体育实践来提高自身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体育课是有条件表现形体美和运动技术美的,然而高超技术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一个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动者通过运动来体验运动感觉、运动能力和审美感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如武术课应该体现攻防练习的特点,教学中可组织学生2人一组进行攻防练习,同时进行武德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快掌握运动技术,实现体育的技术美。因此,结合实际精心设计适宜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体美结合,创造体育美的重要因素。
3.充实体育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美的意识。学校体育教学应在传授体育知识和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如,体操课教学,在完成简单技巧练习的同时,教师尽可能地介绍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并做出优美的示范,使学生认识体育的美,并在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了解到:第一,身体的健康美包括健壮的身躯,发育健全的肌肉、端庄的五官、标准健康的姿势。第二,精神的健康美表现为性格健康的美,包括丰富的感情、刚强的意志、发达的智力、良好的道德。第三,行为美是社会公德的美,它包括光明正大、遵守礼仪、强烈的责任感、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第四,运动技术美是在篮球、足球等多种竞技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美。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美的意识和修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体育美育
一、学院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身心的培养
我院十分重视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规范,对学生体育课出勤率要求严格,一年级开设了体育普修课,二年级开设了体育专项课,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欣赏能力,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学生体质符合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
我院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组织练习。近3学年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均在90%以上(2010年为94.3%,2011年为97.3),高于85%的合格要求。
三、群众性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由学院、专业、各类体育协会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具有良好地开展体育锻炼传统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美学修养,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新生杯球类比赛、拔河比赛、长跑等活动已经形成规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热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此外,各专业班级还经常组织一些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羽毛球比赛、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排球赛、体育趣味娱乐赛等活动,这类活动每学年有数十次之多,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体育锻炼意识。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快乐成才 2006年以来,我院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使我院心理咨询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学院每年为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近3学年,共接待学生心理方面的来访百余次,向学校心理咨询室推荐治疗20余人次。通过咨询,为学生解决了人际关系、学习问题、就业压力、情感困惑等系列问题。此外,学院还结合每年5.25心理健康节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心理电影,展出心理图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方法,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班委会成员,随时掌握学生情况,有效避免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特殊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美育活动是艺术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艺术品质,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是大学生各项美育活动的基本理念。近3年来,我院重视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内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生文艺演出和艺术比赛、大学生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今已初步形成学生积极课外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的喜人局面。
一、搭建美育教育平台,开办多门艺术类选修课
琼州学院不断通过各种措施规范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保证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2008年至今,我院学生共选修的艺术类公共课程达20余门类,2000余人次,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依托学生社团多次举办文艺和艺术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学院独特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虽然未建立艺术类学生社团,但从2008年至今,我院社团仍然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通过和艺术类社团联合,组织艺术类社团活动达20余次。“展现风采树立榜样”学生个人风采展、“心灵驿站之天访夜谈”、“心灵驿站之心灵对对碰”、“青春奉献,感动海南”征文比赛等活动,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感受,发扬了学生对青春的感悟和激情。
三、通过校园艺术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院通过参加每年学校举办艺术节的契机,以“树形象,立品牌”为重点,以艺术节、主题月、文化周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每一届艺术节活动都更加强调时代性,加入新元素,力求使艺术节更具生命力。
四、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高
美育 篇3
关键词:《美育书简》;席勒;游戏;自由
《美育书简》,也称作《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理论家席勒最重要的美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标志着审美现代性的创生,他也凭借《美育书简》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把抽象的人性当做理论基础,从康德的唯心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本主义美育思想,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提出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改变人性分裂,获得精神上的解放,重新塑造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完美人格,从而使人由审美的自由王国进入政治的“自由王国”。他认为审美教育是改造社会、带给人们真正自由的唯一途径,“应该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即使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观点,也依然能从中获得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1793年到1795年,席勒将自己的美学思想以27封信的形式报告给曾经在自己贫病交加的时候资助过自己的丹麦王子奥古斯腾堡公爵,后来这些信件被公开发表在《季节女神》杂志上,形成了后来的《美育书简》。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席勒提出关于对欧洲政局的转变、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由于革命所引起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美育书简》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席勒的美育思想是以人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使人具备了完整的性格,才能实现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自由,而当时社会的人,却处在野蛮和颓废的两极,相比于原始的希腊人,近代人是片面的、畸形的和精神空虚的。席勒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政治自由的问题,通向自由之路不应该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应当是审美教育,首先让人获得完整的人性,把自然地人变成道德的人。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席勒跟当时的进步青年一样,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强烈反抗封建制度的压迫,期盼着革命的到来,盼望着能重新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幸福国度。当法国大革命爆发,封建专制主义伴随着巴士底监狱一起被摧毁。随着革命的进一步推进,大家看到的却是雅各宾派暴力专政的实行席勒看到的是“污秽和血”,席勒陷入到深深的痛苦和失望之中,当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彻底打破甚至颠覆了德国知识界对革命的期望。席勒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意识到,革命恐怕并不能带给人们真正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生活。而想要达到真正自由的目的,审美是必经之路。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二、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
席勒认为:“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国家没有为我们提供的工具,去打开不受一切政治腐化污染保持纯洁的源泉。”而这里的工具指的就是美的艺术,“人性失去了尊严,但是艺术拯救了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的性质决定了美的艺术是美育最重要的方式。席勒认为,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最重要的条件,只有通过美育,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全面发展、和谐完整的人。因为只有艺术能够不受到政治的污染腐化,打开纯净的美的源泉,用以滋养、培养高尚、完美的人性,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真正的自由。
在席勒看来,“若是让抽象作用尽可能地上升”,就会从人里面分辨出两个对立的因素,一个是永远不变的“人格”,另一个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状态”。这两个因素在“绝对存在”中是统一的,而在有限存在中却“永远是两个”。而人最理想的状态是两者的统一,这两个抽象的对立面相互依存,才能完成统一的整体。所以,人又由两种对立的力量产生两种自然要求,一种是理性冲动,另一种是感性冲动。理性冲动要求有绝对的形式性,它是把凡是世界存在消融在人的自身之内,使人的一切变化处于和谐之中;感性冲动则要求绝对的实在性,它把凡是形式的东西转化成世界,使人的一切素质表现出来。想要获得完整统一的人性,达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使“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得到最好的结合。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这就需要借助文化教养的功能,借助第三种力量——“游戏冲动”来达到统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游戏指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孩童间的嬉戏打闹、玩乐逗趣,而是摆脱了感性的物质需要和理性的道德纪律强制的自由活动。他认为“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所以,艺术需要通过游戏来拯救人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因为有游戏说作为基础,他才最终得以建立整座美学大厦。
三、席勒美育思想评析
席勒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不难看出,席勒当时已经看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看到了资产阶级社会不可摆脱的深刻矛盾。在美学的发展史上,还没有人像席勒一样,把美学和整个人类的进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重点放在人性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把美育的任务提高到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
即便《美育书简》最为“第一部美誉的宣言书”在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它也依然存在着片面性。席勒过分的夸大了审美教育的作用,而过分贬低了物质实践活动的作用。席勒把一切自由、平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审美活动上,却忽略了人类社会不可能离开社会实践活动而单纯的建立在审美活动上。想要实现真正的自由,首先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审美活动打下物質基础,创造条件。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自由的“游戏”,才有可能实现完整的人性,实现真正的自由。
席勒的美育思想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的。在“礼崩乐坏”的当今社会,人们受到人们容易受到金钱的驱使、利益的诱惑,沉溺于金钱、权利、物质享受等等,造成人性的分裂以及人格的不健全,美育就更应该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成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来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实现人的个性的和谐、全面的发展,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美育 篇4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我国的汉字、汉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 能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汉字是依象形会意为本源的, 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汉字中的智慧含量, 感受汉字的严密体系及其形体美。
1. 激趣感受美。
汉字历经千年的演变, 她的字体形象而丰富,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特别是汉字有趣的构字规律, 可以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使学习充满智慧与活力。比如教“聪”这个字时, 说“聪明”的“聪”是耳字旁, 除认真听, 还要用眼看、用口说、用心想, 这样就使人聪明起来了。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它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教学时, 老师可以以这样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构造, 感受汉字的组合之美。
2. 品味汉字笔画美。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 书写起落有致, 形态万千, 笔画美则字美。在教学时, 老师应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书写汉字的笔画变化特点, 然后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的这个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欣赏美的过程。在书写时, 老师要注意指导运笔方法, 一般在起笔、转折、提、钩时稍重, 稍慢;在行笔过程中用力均匀, 在写撇、提、钩的收笔时, 要稍轻、稍快。如, 在教弯钩这笔画时, 我以“手”字为例, 在田字格里范写前,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手”的第四笔, 即弯钩;接着, 我边范写边讲述弯钩的写法:落笔需顿一下, 然后运笔下行时, 笔画向右鼓起呈弧形, 像一抹月牙儿, 行至出钩处, 稍停, 随即提笔出钩。老师通过示范书写, 向学生展示,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笔画的美。
3. 赏析字形结构美。
字形结构对字的美观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字都有着不同的结构, 长短参差, 疏密均称, 左右避让。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 感知每个汉字独特的美学特征。如“森”字, 三个“木”各不相同, 各有变化, 彼此谦让, 彼此包容, 既平稳牢固, 又给人以层层叠叠、树多茂密的形象感。这样形象的字形能让学生产生欣赏地愉悦, 激发想象思维, 从而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 进而有了模仿书写的欲望, 达到书写美观的目的。其次, 写字是种视觉艺术, 练字先练眼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名师的字帖, 在观察中比较, 在比较中练习, 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从而提高书写能力。
二、科学指导, 培养良好的品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好字, 对学生识字, 记忆字形, 理解字义, 掌握词汇,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真工整地书写, 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写汉字, 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写字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有重要的作用。
1. 创设美的氛围。
受魏书生讲学中强调的写字四字诀“松”、“静”、“匀”、“乐”所启发, 我将其改为“净”、“匀”、“松”三字诀。我强调, 在练字之前一定要把桌子收拾干净, 在练字结束后一定要把书写文具整理干净, 这是“净”字诀。我鼓励学生在练字之前做深呼吸, 促使呼吸均匀, 以此确保心情宁静。为了使孩子练字时能忘却“任务”, 我在学生练字时会选放节奏舒缓、情调雅致的中国传统民乐来作为伴奏。
2. 形成优美的姿势。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 不论在身体上、心理上都不健全, 因此更应教好学生的写字姿势, 执笔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呢?在每节写字课上, 老师都应强调写字姿势的重要, 并通过挂图和老师的演示,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 感受写字的姿势美;再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和图上的同学比姿势美, 跟同桌比姿势美, 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美的启发, 在对比中形成美的意识。
3. 培养做事严谨、认真的品质。
写字教学能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修养, 其育人功能无处不在。在学生每一次写作业时, 我们许多老师都在不停地提醒:“注意写字姿势!”“一尺一寸一拳……”“作业要端正整洁, 不能乱涂乱抹!”低年级的老师会对学生说:“写字不能心急, 要一笔一画, 认认真真地写, 字要写得端端正正, 清洁整齐。”这便是审美教育, 这便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我们老师只要责无旁贷地指导, 持之以恒, 潜移默化, 自然会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脚踏实地、办事认真、工作细致、观察周密的人。
4.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良好学习习惯。
练字者都知道:“一笔不慎, 整字皆败”。所以写字时, 写字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对每一个字的笔顺笔画都有个数, 而且还要静心、专心、全神贯注, 切忌烦心、粗心、心浮气躁, 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和心中杂念, 学生长期在这样的心态中练字, 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专心致志、凝神静气的品性。
5. 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
练字的过程耗时长、内容枯燥, 不是偏旁部首, 就是间架结构。因此, 有些学生灰心泄气时, 老师应采取很多种方法和方式鼓励他们、表扬他们, 使他们增强信心, 继续努力。
美育 篇5
“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有着其它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年,在广东省教育厅正确的领导指示下,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下,美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有机结合,把美育教育工作渗入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教学成果,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院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
1、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
秉承“潜心教学,大爱育人”的教风,我院教师积极开设了学生感兴趣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各位兼职美育课老师不辞辛苦,认真备课,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我院卿 老师的《日语影视欣赏》、金 老师的《韩语影视欣赏》、龙 老师的《宫崎骏动画作品欣赏》、李 老师的《电影与科技》、李 老师的《影视鉴赏》、向 老师的《英文影视大片欣赏》、万 老师的《音乐欣赏》、邵 老师的《社交礼仪与形体训练》、李 老师的《漫画入门》、周 老师的《看电影学沟通》、古 老师的《茶艺茶道》等,都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听录音、看投影、录像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美的意识,树立美的思想。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的课程,尤其是美术课。
2、加强艺术教师的配备、艺术团队的建设和艺术教育的管理
我院开展美育教育的老师们都是兼职教师,从学院各科任课老师和辅导员队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大部门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艺术天赋很足,可以胜任艺术教师的职责,胜任美育课程的教学。我院艺术团队建设方面也颇有特色,其中团委文艺队同学们艺术娱乐能力很强,在学院大小艺术演出中表现突出。我院文艺队的同学们,不辞辛苦,坚持训练,彰显广铁人特有的精气神。我院各级领导和老师也比较重视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学院团委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美
育教育的管理。老师,同学们也积极投入到美育教育的管理之中,每次文艺表演都会积极参加,出谋划策,为我院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优化艺术场馆的建设及艺术设施设备的配备
在我院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进行艺术场馆的建设,进行艺术设施设备的配置,尽最大的努力,为美育教育提供条件。如:我院本部礼堂的重新改善,灯光、音响、舞台等的重新布局,校园内各个宣传栏的合理规划利用等,为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文艺节提供条件,为更多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等艺术实践活动提供合理的设备。礼堂等艺术场馆的建设不仅服务于美育教育,也服务于其他的主题活动,如:‘助学,筑梦,铸人’主题系列活动、“青年之声”、“智慧团建”、“1+100”团干部联系青年工作等,把美育工作渗透在各项、各科教育教学活动中。
4、加大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
在我院领导的重视下,美育教育工作有专项经费投资,本学年,就投资大约二十多万用于修建场地场馆、灯光、音响、舞台设备等。在美育教育教学方面也有经费投入,如:经常提供条件让美育老师进修深造,去专业艺术院校学习充电。
二、积极开展课余艺术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我院依托科技文体艺术节,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在2016学年之际,我院为全面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鼓励我院学生从自我做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氛围,学院
类活动及竞赛项目,承接好团省委“挑战杯”、“彩虹人生”、“创青春”、“科技文体艺术节”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院是工科院校,没有配备专职艺术教师;艺术教育投入资金需进一步加强;用于艺术建筑的面积不足,艺术场馆需进一步扩大。
四、今后工作的打算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今后,我院无论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是在课余活动中,都会更加积极开展美育教育。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以美的范式带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美的愿望和热情。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下边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媒介发现美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挂图、实物、幻灯、多媒体等媒介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发现美。如教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荷塘月色》时除了反复吟诵文中描写的文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荷花的图片播放一些曲 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发现荷塘月色的美。又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闭着眼听配乐朗读并要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春天艳丽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唤起他们对春天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带着一种美的感受进入课文意境。接着笔者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等五幅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春天美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春天很美。接着问道:“什么最美”“花朵美绚丽盎然的小草给人一种活力美、力量美。”就这样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寻美的乐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社会美的核心是心灵美。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副素淡朦胧、清幽美妙的水墨画。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
三、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德育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要求。美育的目标与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义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充分说明了两者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四、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
五、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輸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我们不妨逐步引导学生多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引导学生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于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贬之于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
美育 篇7
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一书中讲到:“人一生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人与物的问题, 二是人与人的问题, 三是人心的问题”。如果说与自然的关系靠自然科学来解决, 人与人的关系靠社会科学来处理, 那么人心的就需要艺术宗教来慰藉。此时情感体验就成了必然, 因为艺术宗教在安慰心灵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教育中, 宗教学没有设置的现实基础, 于是如何挖掘课程资源, 让学生的“情商”与“智商”共同发展, 就成了时下探讨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自然科学在中学课程设置的比重增加, 宗教道德日益边缘化, 于是在新的信仰没有填补空白之前, 物质层面的追求就会占据主导, 这种缺失的苦果是, 使人养成极端的现实主义, 享乐主义等消极态度, 随之而来伴随道德滑坡。这一场景, 不得不归咎于我们情感教育的缺失。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不能从新在课程设置中硬性的加入宗教学的内容, 因为现实的尴尬是它会与自然科学相抵触, 那我们如何弥补这种缺失呢?北大校长蔡元培面对彼时国运危艰, 情感失落的中国, 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此不失为一剂良方, 时观今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
传统价值观为美育提供了文化基础。
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诠释, 本身就包含对道德情感价值观的解读。如果“真”理解为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话, 那么“善”就解读为人类社会关系, 而“美”, 就可诠释为道德艺术层面。传统价值观此种解读正是他为哪个时代提出的理想方式。
其次, 社会发展为美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仓廪实知礼节, 衣食足知荣辱”。美育如果承载道德的作用, 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艺术教育同样需要物质支撑。诚然, 亦有特殊性, 物质为艺术的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但物质却不对艺术起决定作用。人类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 同样可以创造震撼心灵的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 物质的充裕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提供了更广的空间。
基于以上两点基础铺垫,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把情感道德教育贯彻好就有了必要性与可行性,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具体实施如下:
1. 真正落实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审美情感教育, 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等, 但美育的特殊功用却不可替代。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 具有独立社会和生命意义的个体去看待, 要根据其天性、心理、及情感需要, 去启动调控好学生的情感。美育的重要意义不是要学生记住美术史, 亦不是熟读评论家的专业解读, 而是让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感受, 诸如情绪、甚至偏好等。教师可以利用其视觉欣赏优势, 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视觉欣赏艺术, 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 只停留在像不像的层次上, 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思想。如《李白行吟图》此幅写意画,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笔墨技法, 历史地位等层面, 我们应该让学生对其情绪、神态进行解读, 进而引导学生对作者艺术观的理解。教师在此时起一个引导作用, 我们不能以“知道者”的身份告诉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感受。以此来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 通过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使其内在精神和情感升华到道德层面。简言之, 即“美育”蕴含道德情感教育。
2. 注意搜集现实素材, 挖掘情感资源。
烈的需要”。审美者的欣赏评判能力, 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美术教育中重视学生情商培养, 是尊重学生素质“差异性”的表现。人的素质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个性上, 还表现在后天的发展上, 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具有相同倾向的学生在表现相同主题和内容的作品时, 在形象、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不尽相同。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具备, 不仅要有美学知识, 还须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作为支撑。教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指向,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 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任何作品, 只要进入课程资源, 就已成为过去时。因此, 教材和学生本身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 那么如何杜绝枯燥的讲授, 找到情感体验的切入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搜集现实素材。比如, 油画《父亲》, 教师应该以此画为引导, 让学生对自己的熟悉的人进行“素描”, 此“素描”不一定以绘画的形式存在, 亦可以文学或音乐的形式, 让学生对另一个生命个体描绘, 整个过程不管是以何种艺术形式进行, 学生已经完成了情感体验, 即完成了道德教育。此种道德教育的成果可能包括学生对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认识, 此时美术作为德育的补充作用已经完成。
3. 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种策略, 它有利于解决抽象性和具象性间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之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 可设计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故事、场景等, 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 让学生投入到情景中, 萌发对形象的情感。课堂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和发展: (1) 让学生观察生活, 自主学习。 (2) 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欣赏艺术后说感受、, 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艺术。 (3) 有效组织, 高效参与,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结合绘画创作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
4.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 使其情感内化。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因此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立足于把学生思维活动展开, 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 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 并从中学习最基本的艺术常识, 养成发现美, 积累素材的习惯, 提高艺术鉴赏和表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把心中的想法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享受成功的欢愉。与此同时通过艺术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 陶冶情操, 发展创造力, 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力的条件,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应用情感体验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让“美育”为情感道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补充是可行的,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转变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营造自主、合作、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面对人生。以期达到美育、德育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摘要:情感体验是人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高度后, 对精神的必然要求, 这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时下, 我们遇到的困惑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价值观的灌输, 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
关键词:美育,情感教育,宗教,情商
参考文献
[1]伍德明、时伟主编.《中小学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杜威教育论著选
美育 篇8
一、欣赏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都属于自然美。人们说, 美育像春风, 无处不在, 令万物充满生机;美育又像春雨, 润物无声, 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美之韵》教材无论是低年级, 还是中、高年级, 都是以单元的形式, 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从《美丽的四季》到《诱人的瓜果》, 从《花儿芬芳》《奇石美》到《神秘的星空》, 图片的选取形象逼真, 语段的描写生动具体, 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 设计了“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环节, 能触发学生的想象, 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教学中可抓住作品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 唤起学生美感、陶冶学生情操。
二、关注生活美
生活美是美的现象形态之一。指人类社会创造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 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现在的小学生, 正处在儿童与青年的过渡阶段, 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对较高层次的美感到枯燥无味, 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 常常善恶不辨。因此, 教师要通过综合活动校本课程中美的教学, 引导他们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 引导他们鉴赏含蓄的美, 联系生活实际, 让他们懂得劳动的美、助人为乐的美, 体验亲情美、友爱美、成功美, 爱护身边美的环境。如高年级《亲情美》一课, 教学时在《爱的奉献》的音乐背景下, 学生欣赏一组亲情照片, 其中有一幅画面十分感人:汶川地震时, 一位母亲在灾难降临时紧紧抱住孩子……救援官兵挖出他们时仍保持着这个姿势。此时, 每一名学生都会深深体会到美就是人间真情, 美就是和谐, 就是和睦相处。这动人的情景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呢?
三、感知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 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 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美之韵》通过剪纸、根雕等艺术作品的欣赏, 使学生感知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所焕发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而对学生进行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的教育。如《变换的线条》一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线条的形状、体验线条的性格、表现线条的美感、拓展线条的作用, 使学生感知线条疏密、粗细、刚柔的艺术感染力。再如《精美的贺卡》《可爱的泥娃娃》等课, 通过读一读、赏一赏、做一做等环节, 使学生感知艺术之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唤起人类行为的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可见, 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并积极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 对学生自觉感知艺术之美、接受审美情感教育, 具有现实的意义。
四、体验成长美
有人曾说, 成长美是竹笋露出地面的欣喜, 是花开刹那的艳丽, 是树木参天的超越, 是海纳百川的气势。当然也有风雨的打击, 蜕变的痛苦, 变化的不适。一个人的成长不也是如此吗?小学生每天都在亲人的呵护下、在老师的关爱下慢慢地成长。他们又该如何体验成长之美呢?校本课程《美之韵》通过《我的身体》 一课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的奥秘; 《我会学习了》《学会感恩》《在实践中成长》《在规则中生活》等内容则引领小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冷静地选择、坦然地面对生活, 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学会在军训实践中锻炼自己, 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个人都有梦想, 人生没有梦想将是空虚的, 就如同飞机失去航标, 船只失去灯塔, 终将被社会所淘汰。为了引导学生心怀崇高的梦想, 《美之韵》校本课程分不同年段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低年级, 教师通过《长大了做什么》一课, 让学生互相述说童年的梦想;中年级, 《我的理想》一课给孩子们搭建畅想未来的平台;高年级, 《我的梦想》一课中, 首先展示宇航员太空授课的画面和运动健将刘翔飞腿跨栏的瞬间, 然后, 学生展开讨论: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教学, 学生不仅懂得了梦想是美好的, 还深深地领会到要想实现伟大的梦想, 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 好好学习,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将来实现光辉而灿烂的梦想!
五、激励创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 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通过美育培养起来的感受美和鉴赏美都是为了创造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在教学《我们的小城》时, 可设计如下环节:1.歌曲导入:请随着歌曲唱一唱《小城故事》, 听后说一说我们家乡的古城有什么特点?2.读一读:读完“兴城古城”介绍之后, 你有什么感想?小组内互相交流。3.规划未来:画一画未来的家乡或写一写未来的古城。通过画面或文字的再创造,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乡美,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心理美育解读 篇9
心理美育的特点
心理美育是建构人的审美心理以促成其敏锐的审美能力和形成美育心理的素养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 它自然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 但心理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 又必然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性。心理美育主要是一种关于形成美的观念、建立审美心理结构, 从而养成自觉美育心理的教育。而形成美的观念与审美心理、养成美育自觉, 首先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尽管这种知识不必像专门的美学和心理美学以及美育学那样专业化、系统化, 但关于美、美育、心理、审美心理的知识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才能使之内化为相应的心理意识, 转化为相应的心理能力。因此, 心理美育首先是一种知识教育, 一种关于美、美育、心理、审美心理等的认知教育, 具有特定的知识性。
心理美育的知识性特点, 要求所施教的知识内容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知识的基础性, 即着重于形成审美心理、养成美育自觉的美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例如关于美的一般观念、审美心理的一般内涵、美育心理的状态功用以及社会、自然、艺术中的一般审美感受、理解和辨识等。二是知识的鲜活性, 即着重于现实的审美发生与审美态势的新鲜活泼的知识, 提供最新的关于美或心理美学的有益成果, 使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动态发展中不断更新, 能尽快适应新的审美现象和审美事实。三是补缺性, 即针对具体的个人审美需求或审美能力的弱项、缺漏, 选择相应的审美知识予以施教, 例如欣赏自然美需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知识, 而欣赏园林建筑需要造型、对景、借景以及形式美的知识, 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则需要文学知识等。四是层进性, 即心理美育的知识性教育需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逐渐使人的审美心理由积累而变得丰厚稳固。知识越丰厚, 审美心理的建构就越稳固, 审美的自觉能力也越高。随着审美经验的积累, 甚至能转化为审美的自觉。这就是具有深厚美学、心理学素养的人一般有更突出的自觉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赏析性。心理美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 它往往要面对现实的具体生动的审美对象, 并通过对这些审美对象的赏析, 形成个体的审美经验, 使之成为审美心理能力的基础, 因而具有赏析性。
对审美对象的赏析, 是具有直接实践性的心理美育。如果说知识性是提供心理美育的理性基础, 那么赏析性则是将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实践能力的最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赏析, 才能获得真实的审美体验, 形成审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也才能培养起审美情感, 真正地知美、懂美、爱美。
审美对象包括艺术对象的赏析过程, 实际上也是心理美育的过程。首先, 赏析需要有一个审美情景的注意, 在注意的前提下去感知对象, 有助于感知能力的培养。其次, 赏析又是一种动情观照, 既要呼唤和激发起赏析者的情感, 又要使赏析者在赏析过程中投入情感, 在主客体的情感交流、感应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并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得到心理沉淀, 这有助于审美情感的培养。再次, 在赏析的过程中, 赏析者凭借自己对对象的感受理解,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 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对象进行补充与再创造, 这又有助于审美想象力与审美理解力的培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赏析, 审美心理主要构成元素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都能得到育化、陶冶, 因而赏析不能不是心理美育最重要的特点。赏析性使心理美育同时具有了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 因而也就具有了有效性。但必须注意的是, 赏析对象的选择应该是高品位、有典范性的, 按照歌德的说法:“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 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鉴赏力的培育也就是心理美育的目的和效果之一。
趣味性。趣味是心理的一种特殊爱好和心灵的一种满足性愉悦。一个人的趣味, 既反映了一个人特有的心理取向和爱好追求, 也反映了一个人爱好追求的高低。趣味的形成因而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心理动机从而支配人的审美选择。心理美育就是要诱发和培养人的趣味, 从而将对美的求知变为爱好, 把爱好变为乐趣。因此, 心理美育必须注意趣味性这一特点。
关于趣味在心理美育中的重要性,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谈到过,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思是一个人懂得做这件事的道理, 不如爱好这件事去做它;而爱好这件事去做它, 又不如以做这件事为乐趣。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趣味一经形成, 便逐渐从自觉意识导向一种下意识状态, 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心理定式而去寻求相应的精神满足。而心理美育实质上就是以美育美, 既激发人的爱美天性, 也培养人的爱美风尚, 还能使人获得审美的乐趣。但是这一审美趣味性特点, 应该注意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趣味性应是多样的、适度的, 趣味的过分和痴迷, 会导致病态性爱好即嗜好, 就会造成顾此失彼, 使心理爱好失去平衡。这会造成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或者以自己的一己偏好不尊重乃至排斥他人的爱好, 或者仅凭兴趣爱好而丧失理智。例如自己痴迷通俗歌曲, 便对高雅音乐毫无兴趣, 甚至认为高雅音乐一无所取;或凡通俗歌曲不问好歹, 尽皆入迷, 这就不是健康兴趣了。再就是趣味有高低之分, 不能用低级趣味去刺激或迎合受教者。鲁迅曾经说过:“油滑是创作的大敌。”其原因便是油滑包括一些以伤害人的自尊心为笑料或粗俗的噱头之类, 乃是一种低级趣味的表现。一般来说, 低级趣味追求的是一种生理快感, 而高级趣味追求的是精神快感, 前者造成不健康的心理, 后者则培养健康和健全的心理。因此, 在进行心理美育时, 必须选择施教内容和施教方式, 要以具有高尚情操和健康内容的审美对象来施教, 同时要形成相应的审美情景, 在审美关系中来施教。艺术作品当然是进行心理美育并使受教育者获得审美乐趣的审美对象, 但艺术作品也是要选择的。适合成人趣味的作品未必适合青少年儿童;而市场畅销、有所谓轰动效应的作品, 也未必就有高尚健康的趣味。
个别性。人的心理结构及其要素虽然大致相同, 但由于人的个人生活经历如出身、教养、实践方向、环境遭遇以及诸如年龄状况、性别差异乃至遗传因素、血型类别等, 会形成人的不同性格状况, 造成个体的个性心理特点。这些差异, 影响着个体的审美需求、审美能力、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从审美趣味的角度讲, 正如刘勰所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 蕴藉者见密而高蹈, 浮慧者观绮而跃心, 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也正如李贽所言:“盖声色之来, 发乎性情, 由乎自然……故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 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 旷达者自然豪放, 雄迈者自然壮烈, 沉郁者自然悲酸, 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 便有是调, 皆性情自然之谓也。”总之, 心理美育具有显著的个别性, 要求因材施教。
心理美育的个别性不仅是由人的个性心理差异造成的, 还因为在审美的具体实践中, 主体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即使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 个体也往往“孤立”地与对象发生关系, 自有其审美的着眼点, 也自有其审美的心理距离和移情现象, “各以其情而遇”从而自得其乐、自得其益。因此, 在心理美育中, 不能强求一律, 而必须兼顾个体心理特点, 使个体的审美心理融入其个性心理, 进而促进个性心理的良性发展。
心理美育知识性、赏析性、趣味性、个别性的特点, 在美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是相互联系, 互为一体的。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 会增强心理美育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心理美育的实施原则
按照心理美育的特点, 心理美育实施原则可以概括为基本的三条:
知识准确性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无论是美的知识、理论, 还是审美心理的研究探讨成果, 都必须准确、科学, 言之成理, 持之有据。当肯定的要肯定, 当否定的要否定, 当介绍的要介绍, 当存疑的要存疑。科学的知识是明晰的, 不仅能懂, 而且能用。切忌用似是而非或自己尚未消化的知识去误导审美心理的建构。当然, 一定的美或审美心理的知识理论, 要受一个人的哲学观、审美观、人生观的制约与影响。在分辨知识的是非正误真伪时, 要力求运用进步的哲学观、审美观、人生观, 从而吸收、融化正确的知识, 以促进正确的审美心理的形成。
对象的完美性原则。对象的完美性是指审美对象的完美或曰尽善尽美。这意味着在进行心理美育时, 施教者必须提供尽可能完美的审美对象。虽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但就某一具体审美对象而言, 它必须具有完美性。以艺术作品为例, 它应该是思想与艺术、形式与内容、阴柔与阳刚以及虚实之间、疏密张弛之间的一种完美结合。这样的作品, 才能给人以更丰富的感受、更强烈的情感、更活跃的想象和更费思索的领悟与玩味, 从而获得复杂多样的审美体验, 受到真正的心理美育。完满性原则, 实际上也是取法原则, 取法标准高, 所得也丰;取法标准低, 所得也吝。这自然不是说有一定缺陷的对象不能作为心理美育的一种材料, 而只是意味着, 了解了完满的对象便能了解不完满的对象, 从中可以进行美丑或正反对比, 获得辨识完满与不完满, 并尽力避免不完满的那种心理。“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取法乎中, 仅得其下”, 这不仅是一般教育的原则, 也是审美心理教育的原则。因此, 完满性, 要求我们在培养美育心理时, 必须尽可能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审美对象。在艺术中, 应以名著、名画、名曲、名片等为审美对象。
形式的快乐性原则。心理美育不能脱离心理功能, 也不能脱离美的教育, 这种教育需要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能激发快乐感的活动形式。在这种快乐感中才能寓教于乐地达到心灵净化和情感升华。因此, 快乐性意味着不带任何的强制性和直接功利性:从一定意义上讲, 快乐性原则也就是“游戏原则”。“游戏”是心理美育的常见形式, 它自由惬意, 不具有直接现实功利。但游戏活动的结果, 却使身心和谐、精神快适, 情操得到陶冶, 在审美的愉悦体验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愿望和审美取向。
此外, 还可以用特殊的感官训练原则强化审美感官。例如通过音乐、绘画的赏析, 训练和培养人的节奏感、旋律感、色彩感、空间感等, 使其具有懂音乐的耳朵或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这种训练和培养中, 由简到繁, 由单一到多样, 在养成审美感官敏锐的同时, 进而使其联觉、通感、想象等心理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心理美育必须结合具体施教对象的心理水平来展开。年龄层次不同, 学历阶段不同, 职业分工不同, 个性气质不同, 甚至性别特征不同, 都会使一个人所具有的心理水平、状态显示出具体特殊性, 适合成人的心理美育的内容和方式, 不一定适合儿童;适合学生的心理美育内容和方式, 也不一定适合已经从业的人员。例如可以用“情诗”、“情歌”来培养青年人健康的爱情观, 却不必用于少年儿童。因此, 心理美育的原则, 是具体而灵活的。因为美育本身, 就忌呆板、忌僵化、忌千篇一律。
摘要:心理美育是关于人的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全面教育, 研究心理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美育,特点,实施原则
参考文献
[1].歌德:《歌德谈话录》,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
让美育真“美” 篇10
那么, 如何让美育不再“看上去很美”呢?
一是课堂应该成为美育的基点。 不仅是音乐、 美术课, 其他课堂也是美育环境, 要寓美于各科教学当中。 课堂既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美育的一条重要渠道。 只要教师认真挖掘, 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造美的氛围, 把美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去感知和欣赏美, 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扩大其艺术视野,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自觉地去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这样美育就水到渠成。
二是校园文化也是美育的重要部分。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它通过各种文化艺术营造美育氛围, 对学生进行隐形的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学校优美的环境对学生的审美有很好的陶冶作用, 它也是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增强创建校园美的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珍惜美的观念。
高校美育建设初探 篇11
【摘要】台湾高校的美育建设工程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笔者以台湾东吴大学为例,借鉴台湾美育培养模式,对大陆高校的美育建设提出构想。笔者认为应在在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和认证监督等方面进行开发和创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台湾高校美育 机构 课程 审美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99-01
一、台湾高校美育建设概况
审美教育不应该只为累积知识,更应该培育创造力,它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必要能力,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创意产出的动力源泉。在台湾不论是高校美育建设还是社会美育环境建设都有着一套完善的体系,值得我们借鉴的是高校成立了大学艺文中心、大学博物馆或艺术馆,这些机构作为载体,开设通识选修、必修等多元课程,成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主阵地。
台湾的高校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其中公立大学的资金是政府调拨,所以相对于私立大学来说有着更多的美育资源和环境。就以台湾公立交通大学为例,“它的艺文中心成立于1988年,占地面积是180平方,分为两个楼层,在台湾高校中起着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火车头角色。”[1]在经费上,台湾公立的高校举办美育活动,很大的一部分是由教育部门拨款专项资金,另一部分是由艺文中心自行筹备,一般校友或者企业成为投资的主力军。
纵观整个台湾高校的美育建设,少不了社会的美育环境和设施。笔者在台湾交换学习期间,多次到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孙中山纪念馆等社会美育场所进行参观,而这些场所几乎是免费,即使收费面向学生时也较低。台湾高校的美育建设以社会美育场所为依托,能够更好的开展。笔者以台湾最早的私立大学东吴大学为参照,提出自己的关于美育建设的几点构想和初探。
二、台湾东吴大学美育建设亮点
1.成立美育中心,各部门独立合作。
台湾东吴大学美育中心成立于2013年,和台湾其他学校相比成立时间较晚。原名为艺文中心,后整合校内相关表演展览等艺文资源,更名为美育中心。东吴大学美育中心成立后,重点落实校园人文艺术教育推广与深耕,在建构以大学校园为中心的人文艺术教育之外,更加注重让本校师生透过“五感”重新体验美。通过练习观察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文创接轨,搭建理论与实操桥梁,整合校内外文创资源,创新东吴品牌。
2.活动形式多元,整合校内外资源。
东吴大学美育活动丰富多样,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五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力。每学期伊始,美育中心就已做好本学期美育活动的“行事历”,以小卡片或者书签的方式发放给同学,提醒学生积极参与。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美育中心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特长,每人负责一类活动板块。这些板块包括视觉展览、表演艺术、松怡厅音乐会、演讲比赛和工作坊等等,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3.开设多边课程,落实知行合一。
东吴大学美育活动连结“通识教育中心”和“人社院”的文创课程,推介“美学大师讲座”、“多元文化赏析课程”以及“文创业师讲堂”,规划“文创移地教学”,有效落实校园人文艺术教育推广,扩大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国际移动能力。
其开设的“创意人文学程”,包括“文案写作”、“创意城市”、等文化创意课程。美育中心的文创活动也与这些课程的学习紧密相关,例如“时尚美学的品牌经营故事讲座”、“生态摄影讲座”,在课程之外还给全校学生接触文创的机会,也配合课外实践开展相关活动。
4.学分毕业认证,完善制度体系。
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参与各类艺文活动,以期有生活化、多元化之美感体验,强化其美感意识,进而提升生涯发展中的美感内涵,东吴大学特制订《美育活动实施办法》。其中第三条将参加美育活动列为毕业标准,要求学生最迟在延长修业期限内需参与校内艺文活动至少4场次,方可毕业。学生在参与美育活动后,需要完成一定的作业,活动中配有老师进行点名,成绩需要经过美育活动指导小组的老师进行评价和审核。
三、对大陆高校美育建设的启示
1.成立专门的美育机构。
目前我国高校较少成立专门的美育机构,美育活动的开展也没有系统的计划,较多还是配合学校教务处的安排开展活动。笔者认为成立美育中心等专门的艺文中心,能够提高一个校园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人文创造力。对内能够提供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特质,让莘莘学子产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对外可以与社会资源合作,利用文化活动唤起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人文美学素养与生活美学意识。
2.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2]活动的开展是短效的,光有审美体验是不够的,因此应该配合相关课程在理论上的学习,会使美育活动的开展更有长效性。对比台湾,我们开设的课程稍显单调,缺乏时代新鲜力,因此在课程中加入一些审美教育的元素和课程是必要的。比如在通识选修课程上,增加影视音乐绘画艺术类、传统文化类,文化创意等课程,这些都是贯彻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海峡两岸大学的课程表对比,看出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3.与社会美育资源结合。
高校与社会上的艺术展览资源合作,把高雅艺术请到学校。各省市都会有艺术馆、博物馆、民俗馆等社会美育的场所,高校可以建立与这些场所的联系,定期合作举办相关的讲座展览。“另外也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社会实践,去感受、欣赏、评价社会和艺术的美。”[2]比如历史专业的学生寒暑假亲身到文化古迹考察,美术专业的学生边欣赏边写生,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在实践中积累美学素养。
4.与毕业认证相挂钩。
美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有一个评价监督机制,我们高校可以参照台湾高校的毕业认证的方式,不是作为学分而是只要积极参与次数达到,就可以完成毕业认证。以这种方式督促学生更好的参与,在参与活动之后布置一项简单的作业类似心得感悟,既不会给学生增加太大的压力,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沉淀。这种方式可以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再加以补充添加。
四、结语
通过借鉴台湾东吴大学先进的美育开展方式,我们反思在机构设置、课程开设、社会资源和认证监督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高校要给大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理想,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廖敦如.文化驅動力——從“文化價值”的觀點評析大學藝文中心的生成與發展[J].臺灣藝術學報,2008,(10)
[2]闫红霞.素质教育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探索[J].河南教育,2013,(8)
作者简介:
语文学科与“美育” 篇12
语文学科“美育”教学的任务主要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美育”教学的素材因其没有系统性而较分散, 因此必须灵活地因文而异,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利用作品自身素材
1. 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富含哲理、积极向上的题材, 这些内容都是“美育”教学的绝好素材。例如:《人生境界》一文的内容就是“启发我们深入思索人生的意义, 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白洋淀》则是:“教育学生追求真理, 实现伟大理想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操守。”这类文章, 本身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美好人格的。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部分语言非常优美, 中华语言的绚烂精美尽显其中。《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 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从如诗的语言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从如画的风景中体会到美妙的自然形态。古诗词教学部分的内容也博大精深, 通过诵读《诗经》《楚辞》及唐诗、宋词、元曲等, 可使学生感受诗词文学的韵律美、节奏美、结构美、语言美。
二、利用作品的延伸内容
引导学生感知作品本身的语言美、艺术美、人格美, 这是“美育”教学的第一步, 仅掌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利用课文分析来探究作品高层次的“美”, 引导学生去鉴赏美, 可使“美育”教学又深入一个层次。例如:从阅读与分析《南州六月荔枝丹》中, 可使学生领略到文学的艺术美与结构美, 体会到这些说明方法及层次的同时, 还会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美。
古诗词的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体会到韵律美、结构美、语言美, 在诵读中还应引导学生读出作品所描绘的美好物态及人格魅力。如:《将进酒》, 不仅要体会到诗体的“感情奔放, 气势磅礴”, 还要体会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感。诵读苏轼的《赤壁怀古》, 去体会词作豪放语言风格的艺术美, 同时还应该体会到古战场雄奇壮美的画面美, 以及作者的“人生如梦”的情感……诸如此类的教学比比皆是。
三、走出课堂, 积累审美经验
大自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 以其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给人类极大的审美享受。如:春华秋实、风花雪月、名山大川、社会典范等极其丰富多彩。
1. 体味自然美。
在讲完《故都的秋》之后, 让学生走向旷野充分领略真实秋天的美妙所在, 找出两者的共同点, 指出不同之处, 比较文学美与自然美的差异, 感悟自然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好多文章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教学。诸如《合欢树》《我的空中楼阁》等。
2. 感悟社会美。
《好雪片片》讲授完以后, 让学生去街头观察周围的围观者对待“残疾人”是怎样的做法与态度, 同情?不屑?帮助?从自身回味中比较反思。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对待流浪老人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从中感悟, 得出正确对待流浪人的态度与方法, 以此来净化我们心灵中那些消极的思想, 升华我们的人生境界。
3. 领略和谐美。
“自然美是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而变化的。劳动创造了人类, 也创造了第二自然。自然美已经不是自然原始的美, 它蕴含着人类的劳动、斗争和创造, 是自然物象和人类社会属性的统一和融合, 是‘人化的自然’。”人类创造的奇迹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才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和谐美, 如:三峡大坝、都江堰、三北防护林等等。让学生充分领略人类——伟大的创造者的创造美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美。
4. 课外专题。
在课外活动中, 可以搞一些关于“美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来播放一些专题片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如:山峡、黄河、长江等, 以此来欣赏自然风光的险、奇、峻和波澜壮阔、浩大无边;古建筑的故宫、各地的园林, 以此欣赏从古至今的人类智慧奇迹;古字画、碑林等名品, 了解绘画和艺术的知识, 达到鉴赏作品的高度。这样通过观看、评价来发现美、鉴赏美, 积累审美经验。
四、鼓励学生弘扬美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美育”活动, 完成了从感知美、发现美到鉴赏美的发展过程, 从上述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了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事物以及美的内涵和外延, 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渗透、洗礼, 使自己的心灵、品行得到升华, 达到物我如一, 自觉地在学习生活中展现美、弘扬美。当然, 展观美、弘扬美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1. 衣着大方整洁。
现代生活的五彩滨纷令人眼花缭乱, 衣着、发型的“前卫、流行”也在学生中纷纷流行。要顺应时代潮流, 教育学生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穿合适的衣服、梳合适的发型, 使之真正体现学生时代朝气蓬勃、整洁美观的风格, 展现出当代学生的气质美、服饰美。
2. 语言文明, 礼貌待人。
现代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语言的繁荣, 新的流行语言、惯用语言等纷纷涌现, 教育学生要正确使用规范化的语言, 做到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使用敬语, 展现学生的语言美风貌。
3. 环境优美、清洁。
美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 要求学生从“不乱扔东西, 不浪费一滴水, 不损害花草树木”等“小事”做起, 进一步做到制止别人做这些破坏环境的“小事”, 从而促进环境的清洁, 提高环境质量, 展现中学生的行为美。
4. 助人为乐, 弘扬正义。
通过上面的教学,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美丽”情操, 会把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到现实中, 做到与同学友爱, 助人为乐, 对校外不良行为自觉抵制, 见到老、幼、妇、弱会关心、帮助, 能做到明辨是非, 伸张正义,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5. 专题应用美。
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经验之后, 可以鼓励学生去应用美学知识去举办一些专题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板报、歌咏比赛等, 把掌握的美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 这些活动也装点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使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靓丽多姿, 充满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