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设计

2024-07-26

美育设计(精选12篇)

美育设计 篇1

摘要:数学美育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以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数学美育,职业能力,圆的方程,教学策略

哲学家罗素说: “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数学美是蕴藏于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几何图形、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等之中的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它揭示了自然的规律性,是一种真实的科学美.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还可以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

一、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笔者参加了2014年江苏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的无锡市评委工作和对省赛选手的指导工作,江苏省“示范课”第一名获得者郭群老师的“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能以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为指导,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生活体验出发,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并以“数学美”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在设计思路上,通过课前数学课程网站或教师博客辅助学生进行准备,让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搜索圆的知识,到生活中去找找圆的身影,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的奇妙,发现数学美; 课上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串让学生动口,让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利用圆规、坐标纸让学生动手和动脑,利用几何画板模拟实验做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机会,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美; 另外在教学中把抽象的和学生认为空洞的数学知识变为实实在在、血肉丰满的实例,同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再次让学生深层次地体会到数学美; 课后通过作业和问卷调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流程图: 课程网站或教学博客助预习———创设情境发现 美———深入探究 体验美———应用 举例运用美———反馈训练形成方法———小结归纳思维整合———布置作业课后拓展———评价反馈.

二、教学实施过程

( 一) 找找圆( 数学情境)

课前让学生上网搜索并了解了一些圆的知识:

http: / / www. baike. com / wiki / % E5% 9C% 86% E5%BD% A2.

师: 从古到今,圆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许多物体都给我们以圆的形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圆形呢? 因为圆给我们以美感! 下面就请各组代表上台来展示一下收集成果,让他们领着大家走进圆的世界来看一看: ( 图片PPT展示,略)

( 二) 回顾圆( 数学问题)

师: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圆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墨子作出了圆的概念: “圆: 一中同长也”. 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给圆下定义要早1000多年.

问题1: 我们初中所学的圆的定义是什么?

初中圆定义: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

归纳1: 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其中定点叫做圆心,定长叫做半径)

问题2: 我们已经学习过直线的方程,如何确定圆的方程呢? ( 要确定圆关键是什么?)

由圆的定义,运用坐标法求出圆的方程. 其中圆心和圆上一动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关键.

( 三) 探究圆( 建构数学)

问题3: 如何由圆的定义,利用坐标法求以C( a,b) 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方程? ( 几何画板演示画圆)

第一步: 建立直角坐标系.

第二步: 设P( x,y) 是所求圆上任一点.

第三步: 根据题意| CP | = r. 由距离公 式,得

第四步: 两边平方,化简得(x-a)2+(y-b)2= r2.

归纳2: 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达到数形结合的方法称为解析法 ( 也称坐标法) .

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建系、设点、列式、化简.

归纳3: 方程(x-a)2+(y-b)2= r2( r > 0) 叫做以C( a,b) 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

问题4: 当圆心为原点O( 0,0) 时,圆的方程为什么答: x2+ y2= r2.

问题5: 那么确定圆的标准方程需要几个独立条件?

归纳4: 由圆的标准方程知有三个参数a,b,r,只要求出a,b,r,这时圆的方程就被确定.

因此,确定圆的方程,需三个独立的条件,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问题6: 观察圆的标准方程特点有哪些?

归纳5: ( 1) 明确给出了圆心坐标和半径; ( 2) 确定圆的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圆心和半径; ( 3) 是关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注意“+ ”号.

( 四) 圆的标准方程的运用( 数学应用)

运用一: 已知圆心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程.

例1求以点C( - 2,0) 为圆心,r = 3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

练习一: 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 1) 以C( 1,- 2) 为圆心,半径为3的圆的方程;

( 2) 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3的圆的方程.

运用二: 已知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和半径

例2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x-2)2+(y+1)2= 5

练习二: 说出下列圆的圆心及半径:

方法总结: 在圆的方程中,圆心坐标是取方程中x项和y项后的相反数,圆的半径是取等号后面数值的开方数

运用三: 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例3求圆心为C( 2,- 3) ,且经过原点的圆的方程.

练习三: 已知圆C一条直径的端点是A( - 2,- 2) B( 6,6) ,求圆C的方程.

( 五) 课堂训练

【辩】指出下列方程是否是圆的标准方程,若是,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并画图: 1.(x-1)2+(y+2)2=4; 2.(x-1)2+y2=0;

【认】如图: 在标号为1到6的6个圆中( 图略) .

( 1) 找出方程所对应的图形.

( 2) 指出其余各圆的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并求其标准方程.

【巩】( 表格,略)

【探】你能在坐标纸上自创一个与圆有关的图案并设法求出圆的方程以及圆心坐标吗?

教师展示: “机器人脸”( 图略) .

( 六) 回顾与反思

1.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 获得哪些思想或方法?

3. 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惑?

( 七) 作业与预习

1. 必做题:

( 1) 读书部分: 阅读教材8. 4. 2和8. 4. 3相关内容;

( 2) 书面作业: 课本P92习题;

( 3) 完成表格( 略) .

2. 选做题

探究实际问题: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 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 7 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3. 思考题:

( 1) 标准方程的展开式是圆的方程吗? ( 2)所有的二元二次方程都表示圆吗? 如果不是,怎样的二元二次方程才表示圆?

4. 上网预习圆的一般方程:

http: / / wenku. baidu. com / link? url = toyz VQXNIcl039a BLSGSFHRi9YA7OCIk Ek S0OUfeg73C-GCELc MQBPSE0_OKEVtu L30SQONNP114X775J6vur Nwa Fq V-oej G81R8Rbfn GO.

( 八) 教学评价

通过学校数学课程网站或教师个人博客完成问卷调查、任务完成评价表.

数学家克莱因说: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教师要使数学课堂教学得到预期的良好效果,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职业成长,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用春风化雨般的数学美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在精湛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布局中得到美的享受.

美育设计 篇2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第四册教材)执教:江西省安远县九龙小学 钟晓英

注:

①笔者执教的《快乐的节日》获2007年赣州市小学优秀电教录像课评比二等奖。②此文《以美育情 以情激趣 情趣和谐》在2007年第2期赣州市《创新教学改革通讯》上发表。

一、教学设计思想

这一单元以“快乐的生活”为主题。《快乐的节日》是一首唱了五十多年的儿歌,如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如何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出发点。于是,我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创设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以美育情、以情激趣、情趣和谐的教学过程中感受、理解、欣赏语言文字,在获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的同时发展语言,从而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也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生活的快乐。

3、感悟拟人句的表达效果,练习说写拟人句。

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感受生活的快乐。

四、教法

这是一篇以“快乐”为主题的儿歌,其语言生动活泼、清新自然,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美不胜收之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主体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快乐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五、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快乐的节日〉〉一课的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 活实际,回忆快乐的六一,畅想快乐的六一。

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强调要让 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学习〈〈快乐的节日〉〉的过程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中国有许多节日,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呢?

2、师:在这众多的节日中,属于我们少年儿童自己的节日是——

3、师:对,是六一儿童节。你看,一说到六一,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可见,六一儿童节的确是一个-----快乐的节日!

4、师:来,请小朋友伸出右手,让我们一齐把这个快乐的节日写上去吧。(师生共同板写课题)

5、师:让我们微笑着快乐地读一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节日,53年前,有一位名叫管桦的叔叔准备了一份节日礼物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小朋友,那是一首优美的儿歌,你们想听吗?(师诵读)

2、师:你们喜欢这位叔叔送给我们的礼物吗?那就让我们轻轻地翻开81页。

3、师: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儿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可以用你们常用的方式来解决它。(生自由读文)

4、师: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快乐的游戏。(认读生词)

师:看来,玩游戏挺有趣的,让我也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来,好吗?(认读词组)

5、师:读得真不错,我想课文你们也一定会读得很棒!(学生齐读课文)

二、深入探究,品读儿歌。

(一)第一小节

1、师:读了这首儿歌,你知道这首儿歌一共有几个小节吗?(3小节)

2、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书中的小朋友一起欣赏快乐的第一小节。

3、师:刚才,你都看到了什么?(生:„„)

4、师:当你看见什么时你最快乐?(接着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而导)(1)(生:看见小鸟我很快乐„„)(出示课件:小鸟飞图)师:你看,小鸟在前面飞着,仿佛是在给我们带路,风儿吹着我们,凉爽极了!在这快乐的节日里,连小鸟和风儿都能令我们快乐。就请你快乐地读一读这一句吧。(2)生:穿漂亮衣服我觉得很快乐。(出示课件:小朋友图)师:为什么? 生:„„

师:是啊,六一那天,小朋友都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远远望去,就像许多花儿开放。

(3)生:来到花园里、草地上,我很快乐。

师:是啊,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想想看,当春天来临里,花园里的那些花呀、草呀、都会怎样?(生:„„)

师:说得真好,春天来了,鲜花开了,草儿绿了,一切都显得那样美丽,那样生机勃勃。活泼可爱的我们也像春天一样,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4、师:哦,接下来请小朋友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快乐地想像: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穿上了漂亮的衣裳,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这时,你想在花园里,草地上干什么?(生:放风筝„„)

5、师:(出示课件:小朋友在草地上游玩的图)太有趣了,我们可以在这里捉迷藏,放风筝等等,能在这么美的地方玩自己喜欢的游戏,那真是景美、人美、心情就更美了。你能把你心里的美和快乐读出来吗?(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朗读:A 先自由地练读第一小节.B指名读,评读。C 请你邀请一位好朋友读一读。D师评价:嗯 真是两位快乐使者,你们的快乐感染了我,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让我们一同分享这节日里的快乐。师邀请学生读。E齐读。)

(二)第二小节

1、过渡:我们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我们像花儿一样健康美丽。在这快乐的节日里,还有许多小伙伴来向我们祝贺呢!你看——(出示课件)

2、师:这些可爱的鸟呀、树呀、花呀都来参加我们的六一活动呢,它们会怎样向我们祝贺呢?

3、师:多么美妙的节日贺礼呀,让我们用快乐的声音来感谢它们吧!(生朗读)

4、师:除了这些花呀、鸟呀,自然界里你还想邀请谁来参加我们的活动?(生:„„)

5、师:你能仿照这个样子说一说吗? 出示:小鸟在前面带路。

花儿向我们点头。蝴蝶————— ———————

6、师:能邀请这么多的朋友来参加我们的六一活动,那场面就像走进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它们都说: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为什么说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提示:长大后,你也许是个医生、也许是个警察„„你会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7、师:我把大家说的综合起来:因为我们健康美丽,给世界增添无限的生机,所以他们都说—— 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生读);因为我们志向远大,能把祖国的未来建设得更加美好,所以他们都说——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生读)

8、师:让我们按照提示连起来读一读。

(三)第三小节

1、师:六一是快乐的,每年的六一,我们都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庆六一活动,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回忆那些美好的时刻。(出示课件:我们学校的庆六一图片)

2、朗读指导:多么美好的六一啊,快乐的我们会越跳越激动,越唱越响亮,所以朗读时,情感也应该是这样变化的,声音由低到高,由轻变重。(生读最后一小节)

3、师: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和许多小伙伴在一起玩得特别的开心。其实,在那天里,和我们在一起过六一的,还有亲爱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正是因为有了长辈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的生活才会那样幸福、我们的节日才会那样快乐!那就让我们满怀幸福、心存感激地再读读这一小节。

三、链接生活,畅想六一。

1、师:今年的六一马上就要到了,在学校里,你认为应该怎样应祝六一,你会最快乐?

2、生:„„

4、师:这些设想都挺不错,你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和合理的设想写下来,交到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说不定,学校会按照你的设想来庆祝六一呢。

四、放眼世界,拓展延伸。

1、师:六一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小朋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是怎样欢度六一的?(出示课件)

①日本一个中有3个儿童节,这是孩子们正和许多巨大的卡通模型一起狂欢。

②奥地利的维也纳是音乐的故乡,那一天,孩子们在教堂外听着优美的歌声快乐地画画。③泰国的儿童节,小朋友穿戴整洁、盘腱而坐,祈求并感谢神明给他们带来健康和快乐。

④最有趣的要数匈牙利的儿童节了,那一天,他们会戴上面具或在脸上涂上各种颜料,扮成小丑或各种动物在街头玩耍,十分开心。

2、师:六一是全世界的小朋友共同的节日,其实,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来,让我们高举右手,为我们的幸福生活画张笑脸吧。(完成板书)

五、赏读全文,欣赏音乐。

1、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幸福的微笑快乐地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2、师:这首儿歌不但读起来好听,唱起来也非常动听,让我们一起欣赏音乐。(出示课件)

3、结束语:这首儿歌让我们一同沉浸在了快乐之中,生活让我们如此快乐,我们也应该快乐地面对生活,让我们一起珍惜今天的快乐与幸福,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六、快乐的作业自己选。(出示课件)

1、快乐地读一读这首儿歌。

2、快乐地背一背这首儿歌。

4、快乐地唱一唱这首儿歌。

也谈中学音乐课的美育教学设计 篇3

一、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于音乐的速度,可以让学生参与律动;对于节奏,可让学生学习打击乐。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审美领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二、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听音乐的能力,最直接的审美教育就是音乐欣赏。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初中音乐教材中。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利用教材的这种安排,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完整的,课堂的气氛也不活跃,不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也不高。因此。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搜集同一首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这样既可增加信息量,又可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其中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方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接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可以用讲故事、讨论、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它们可以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整体参与意识。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效果。

4充分运用电教媒体

视频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中的背景画面。都使音乐意境的体现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都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音乐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盎然。

三、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果,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也可以让学生带一些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或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美育设计 篇4

一、纯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美育课程的局限性

纵观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通识美育课程, 我们发现, 艺术史以及绘画等方面的纯艺术类课程成为通识美育的中坚课程, 这一课程结构从很大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界仍旧将美术教育与美育教育等同起来。关于何为美育, 蔡元培先生曾经很明确地指出, “有的人常把美育和美术混在一起, 自然美育和美术是有关系的, 但这两者范围不同, 只有美育可以代宗教, 美术不能代宗教”[2]。然而, 可悲的是, 一个世纪过去了, 这种现象并未改观。中小学美育是图画课, 大学美育则普遍是艺术史、素描色彩等通识课程。正如前文所指出的, 二者有关联性, 但是不仅完全不对等, 而且当学生以“美”的标准去要求艺术的时候, 他们对现代艺术所形成的基本印象就是“看不懂”和“乱七八糟”。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 西方现代艺术已经以“反美学”的姿态对西方传统艺术中的“再现性”和“审美性”做出了根本的反叛。从野兽派艺术到达达主义艺术, 从观念艺术到行为艺术, 无论哪一种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 都无法从审美角度加以诠释, 而更多包含的是对于“艺术与其置身其间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的联系”[3]92的思考。中国当代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深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在尝试从多元角度解读社会现象的同时抛弃了“美”的原则, 在或变形或扭曲的造型中, 在或冲突或糅杂的色彩中传达着当代人在生活的泥沼里发出的呐喊。现代纯艺术本身的“反美学”倾向, 使得希望通过纯美术教育来达到美育目的的做法显得一厢情愿而不切实际, 不仅达不到应有的美育效果, 还使得学生无法更深入地理解现代艺术, 无法理解艺术中所包含的人类多元的精神世界。这不管是对“美育”还是“艺术”的普及本身都是有害而无利的。另一方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纯美术所代表的高雅艺术本身就不符合大众化的审美需求, 如果我们在课程结构中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通过理解和接受高雅艺术来实现自我美育, 这本身就背离了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 其虽沿袭了以往精英化教育的模式却难以达到精英化教育的目的, 自说自话的教育教学方式最终变成了掩耳盗铃之举。

二、设计艺术符合大众审美教育的需要

然而, 审美之本能, 人人皆有之。既然高雅的纯艺术不能成为大众化美育的最佳载体, 那么, 如何开展美育呢?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 蔡元培认为, “社会美育要有专设的机关, 如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音乐会、剧院、影戏院、历史博物馆、古物学陈列所、人类学博物馆、博物学陈列所与植物园动物园。”“在这种特别的设备以外, 又要有一种普遍的设备, 就是地方的美化。”地方美化的各项措施, 包括道路、建筑、公园、名胜的布置、古迹的保存以及公墓等[2]6。从蔡元培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 他所希望的美育是孕育于生活的, 所谓“地方美化的各项措施”所指正是设计艺术的各种形态。

从现代设计艺术诞生之初,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人物莫里斯就曾经提出“设计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口号, 只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之下, 这一美好的愿望只能成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如今, 时过境迁, 设计艺术在大众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入现实的生活, 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的品质’所充满。”“显然, 当代设计文化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在这种被‘设计’出来的审美文化中, 所强调的是, 任何日常生活用品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来加以呈现, 所强调的是, 传统的高雅趣味向现代的大众审美风俗的转换, 这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都在‘跨越边界、填平沟壑’的后现代时代的确大行其道。这样, 现代设计所覆盖的领域就被无限拓展开来, 从时装、美容的身体包装到工业设计、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外在成品, 从室内装潢、城市建筑、都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到包装、陈列和编辑图像的视觉表象, 都体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关怀。”[3]84蔡元培先生曾经勾画的“地方美化”的蓝图今天不仅得到了实现而且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 设计艺术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是蔡元培先生曾经厌恶的“商铺门上贴着无聊的春联, 地摊上出售那恶俗的花纸”[4]的低俗审美现象在今天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今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的希腊柱式建筑, 排队买LV的人群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暴富之后的虚弱心态, 也折射了其审美的无力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的设计教育者们长期以来只注重‘设计教育’的一个方面, 即对于一个好的设计人员的培养;而现代设计教育的另外一个方面的重要的任务, 即对于甲方和公众进行普及型的审美设计教育和对于一个接受设计的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培养, 却长期以来被中国设计教育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5]由于高等教育美育长期的纯艺术指向和对于设计艺术通识化教育研究的不足, 使得学生的求知需求和学科的理论架构之间不成正比, 教师在给学生开设此类课程时没有合适的教材, 而在自行组织课程时也往往陷入课程如何架构才是最适合非专业学生的设计通识教育课的迷思之中。因此, 建构适合广大非专业学生的设计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理应成为高等教育通识美育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纯艺术和设计艺术二者学科属性的对比, 希望厘清“纯艺术”和“设计艺术”二者在通识美育中的作用不同。一方面, 艺术史、绘画等“纯艺术”性课程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高雅审美需求, 能够对有兴趣的同学进行一定的高雅艺术知识普及;另一方面生活化和普及性的设计艺术更加符合大众化教育时代高校学生普遍的审美需求, 应该将其纳入通识美育课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同时, 可以预见的是设计艺术通识教育的推行将能够通过提升受众审美品位来形成保障中国设计艺术自身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反作用力。

正如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A l f r e d N o r t h Whitehead) 所说:“教育中唯一重要的是各式各样的生活。”[6]环绕在大众日常生活周围的现代设计艺术彰显了广大民众不同的生活趣味和审美形态, 如果它不是通识美育的重中之重, 那什么是呢?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A].见:顾森, 李树生主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第3卷美术思潮与外来美术1896-1949[C].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8:3-5.

[2]万青力.蔡元培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A].潘耀昌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

[3]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7.

[4]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A].见:顾森, 李树生主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第3卷美术思潮与外来美术1896-1949[C].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8:6.

[5]祝帅.设计观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5-6.

美育议论文:美育是一种刚需 篇5

那么,素质教育与美育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我们应该从美育这一命题出发,去探讨一下其中的关系。美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说法。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狭义的美育主要是指艺术教育。而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也就是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不仅追求灵魂的完美,而且是超过这种完美的“天人合一”。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人们思想情感、个体意识的再造。这一美育观的重新明确,高度地评价了美育的地位与作用,把美育从一般的、泛泛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提的层面中超拔出来,凸现出来,构成了一个宏观的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所折射出的明晰的影了。从论域范围看,素质是人们特有的综合能力,是社会物质活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因此,素质教育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物质活动。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素质教育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美育;而美育反作用于素质教育。这种关系决定着素质教育只有和生动活泼的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再加上德、智、体、劳教育,我们才会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最高的目标。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中国儒家的《乐记》、《礼记》,古代的先哲们早就注意到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诗”“乐”的陶冶情性、塑造人格的特殊作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又一独出的建树。

然而,由于科学对教育的异化和当代“左”的教育思潮的影响。这一教育观念并没有健康地递传下去。目前,素质教育与美育脱节的根本症结在于:我们的一些同志还没有真正地理解美育的广大而又丰富的内涵,只限于对美育狭义的理解,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再者,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素质教育与美育以及各种能力培养的联系,我们要深入地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把美育贯穿在其中。

美育设计 篇6

关键词:《美育书简》;席勒;游戏;自由

《美育书简》,也称作《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理论家席勒最重要的美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标志着审美现代性的创生,他也凭借《美育书简》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把抽象的人性当做理论基础,从康德的唯心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本主义美育思想,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提出通过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改变人性分裂,获得精神上的解放,重新塑造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完美人格,从而使人由审美的自由王国进入政治的“自由王国”。他认为审美教育是改造社会、带给人们真正自由的唯一途径,“应该把美的问题放在自由的问题之前”。即使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观点,也依然能从中获得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1793年到1795年,席勒将自己的美学思想以27封信的形式报告给曾经在自己贫病交加的时候资助过自己的丹麦王子奥古斯腾堡公爵,后来这些信件被公开发表在《季节女神》杂志上,形成了后来的《美育书简》。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席勒提出关于对欧洲政局的转变、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及由于革命所引起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美育书简》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哲学沉思的产物。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席勒的美育思想是以人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使人具备了完整的性格,才能实现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自由,而当时社会的人,却处在野蛮和颓废的两极,相比于原始的希腊人,近代人是片面的、畸形的和精神空虚的。席勒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政治自由的问题,通向自由之路不应该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应当是审美教育,首先让人获得完整的人性,把自然地人变成道德的人。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席勒跟当时的进步青年一样,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强烈反抗封建制度的压迫,期盼着革命的到来,盼望着能重新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幸福国度。当法国大革命爆发,封建专制主义伴随着巴士底监狱一起被摧毁。随着革命的进一步推进,大家看到的却是雅各宾派暴力专政的实行席勒看到的是“污秽和血”,席勒陷入到深深的痛苦和失望之中,当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彻底打破甚至颠覆了德国知识界对革命的期望。席勒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意识到,革命恐怕并不能带给人们真正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生活。而想要达到真正自由的目的,审美是必经之路。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二、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

席勒认为:“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国家没有为我们提供的工具,去打开不受一切政治腐化污染保持纯洁的源泉。”而这里的工具指的就是美的艺术,“人性失去了尊严,但是艺术拯救了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的性质决定了美的艺术是美育最重要的方式。席勒认为,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最重要的条件,只有通过美育,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全面发展、和谐完整的人。因为只有艺术能够不受到政治的污染腐化,打开纯净的美的源泉,用以滋养、培养高尚、完美的人性,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真正的自由。

在席勒看来,“若是让抽象作用尽可能地上升”,就会从人里面分辨出两个对立的因素,一个是永远不变的“人格”,另一个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状态”。这两个因素在“绝对存在”中是统一的,而在有限存在中却“永远是两个”。而人最理想的状态是两者的统一,这两个抽象的对立面相互依存,才能完成统一的整体。所以,人又由两种对立的力量产生两种自然要求,一种是理性冲动,另一种是感性冲动。理性冲动要求有绝对的形式性,它是把凡是世界存在消融在人的自身之内,使人的一切变化处于和谐之中;感性冲动则要求绝对的实在性,它把凡是形式的东西转化成世界,使人的一切素质表现出来。想要获得完整统一的人性,达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使“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得到最好的结合。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这就需要借助文化教养的功能,借助第三种力量——“游戏冲动”来达到统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游戏指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孩童间的嬉戏打闹、玩乐逗趣,而是摆脱了感性的物质需要和理性的道德纪律强制的自由活动。他认为“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所以,艺术需要通过游戏来拯救人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因为有游戏说作为基础,他才最终得以建立整座美学大厦。

三、席勒美育思想评析

席勒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不难看出,席勒当时已经看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看到了资产阶级社会不可摆脱的深刻矛盾。在美学的发展史上,还没有人像席勒一样,把美学和整个人类的进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重点放在人性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把美育的任务提高到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

即便《美育书简》最为“第一部美誉的宣言书”在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它也依然存在着片面性。席勒过分的夸大了审美教育的作用,而过分贬低了物质实践活动的作用。席勒把一切自由、平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审美活动上,却忽略了人类社会不可能离开社会实践活动而单纯的建立在审美活动上。想要实现真正的自由,首先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审美活动打下物質基础,创造条件。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自由的“游戏”,才有可能实现完整的人性,实现真正的自由。

席勒的美育思想放在今天也依然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的。在“礼崩乐坏”的当今社会,人们受到人们容易受到金钱的驱使、利益的诱惑,沉溺于金钱、权利、物质享受等等,造成人性的分裂以及人格的不健全,美育就更应该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成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来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实现人的个性的和谐、全面的发展,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朱立元.《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美育设计 篇7

第一层:初读课文, 品味字词意象美 (语义层) , 培养审美想象力

阅读教学的第一层次是语言文字系统的生字新词, 阅读审美的第一层次则是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音、形、义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品味字词意象美 (语义层) 。意象, 即意境。品味字词意象美, 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 透过语言文字这个人类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反应, 去感受字词中蕴含的形象、图景、画面, 以及环境、场面、情节等等内容体系, “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 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叶圣陶语) 《刷子李》第一教学目标是认识6个生字, 读读记记10个词语。结合审美教学: (1) 从生活经验中想象“刷浆”的情景; (2) 想象央视《沂蒙》中李月投奔八路军身背“包袱”的样子; (3) 多媒体播放《西游记》片段, 认识“师傅、徒弟”; (4) 情景表演“半信半疑、威严、发怔发傻”的神态; (5) 说说为人处世中的“诈”; (6) 动手实践, 体验“透亮、搜索”等现象; (7) 感受意象, 想象“清爽”:夏天雨后的空气真“清爽” (清洁、凉爽) ;今天作业完成了, 心里真“清爽” (轻松、爽快) ;这个问题讲得很“清爽” (清楚、明白) ;热天吃“冷狗”, 滋味好“清爽” (清淡、爽口) ;“刷子李”刷浆白得“清爽” (整洁、干净, 看了爽心悦目) 。 (8) 趣说奶奶煮饺子把不该露的“馅”给露了, 想想课文“露馅”的意思, (比喻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事情暴露出来) 。

阅读审美第一层次就是引领学生用鉴赏的目光从一个字想到一幅图画、由一个词想到一种景象, 去品味字词的意义, 领略字词的意象, 感受字词的情趣, 形成审美想象力。

第二层:精读课文, 体味人物形象美 (显义层) , 培养审美鉴赏力

阅读审美第二层次是在阅读教学的“形象系统或材料内容”上融入审美, 结合《刷子李》第二教学目标“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 引导学生体味人物的形象美。精读课文, 思考:刷子李的形象美吗?美在哪儿?

(1) 美在有“德”, 刷墙有规矩。规矩一是承诺工作质量, “只要身上有白点, 白刷不要钱”;规矩二是声明工作数量, “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规矩三是表明人格尊严, 做工不是当奴隶, 享有抽烟、喝茶等休息权。

(2) 美在有“才”, 技艺很高超。侧面衬托:“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有高招, 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正面描写:“手臂悠然”, 可见刷浆悠闲自在的样子, 一点不觉得劳累, 从感觉上把劳动当作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伴着鼓点, 和着琴音”, 从听觉上给人一种“极是好听”的音乐美。“雪白的屏障”, 从视觉上表现刷子李的活“绝”活“美”。再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在你的心目中, 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 (德艺双馨的人) 讨论:有德无才是什么人?有才无德是什么人?无德无才又是什么人?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德才兼备) 这样, 学生在阅读审美中很自然地获得了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阅读审美, 不仅要教师善于引导, 而且要学生认真阅读, 因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是在“透彻了解整篇文章, 没有一点含糊, 没有一点误会”的认真阅读中才能得到培养。

第三层:探读课文, 寻味作者的融象美 (隐义层) , 培养审美创造力

阅读审美的第三层次是在阅读教学的“题旨意蕴系统”及写作特色 (隐义层) 上跟进审美教育。《刷子李》的教学目标3是“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寓入审美, 让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 寻味作家的融象美。融象, 是“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 构成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高超技艺的?

(1) 用曲折的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 引领学生鸟瞰全文, 整体把握。概括:活“美”、活“绝”——行外、行内:“不信”, 徒弟:“半信半疑”。接活:“较上了劲”。刷墙:“手臂悠然”。徒弟:搜索“白点”, 居然没发现“粉点”, 竟然看见“白点”。师傅:揭秘“白点”, 徒弟:“发怔发傻”。师傅:“好好学本事”。情节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作家一波三折的写作思路, 让学生荡漾起忽而褒扬、忽而压抑、忽而昂奋、忽而郁闷、忽而紧张、忽而轻松的情感涟漪, 再次刻画了刷子李的三个“规矩”显人奇、一袭黑衣显艺绝、一番教诲显情真的感人形象。

(2) 用生动的细节。细节决定文学作品的成败。作家运用细节揭秘“白点”打动学生的情怀:“刷子李提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 那白点即刻没了, 再一松手, 白点又出现, 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 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作家细腻的笔触充满生活情趣, 在幽默中显现真实, 在风趣中衬托技绝。

(3) 用鲜明的对比。屋檐尤其难刷, “谁能一滴不掉?”“可刷子李一举刷子, 就像没有蘸浆。”大家都做不到, 刷子李做到了, 这就是他的技艺高超!恰当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格外鲜明。真是:满身诙谐诠释出奇人风趣无限, 一手绝活演绎人生永世精彩。

美育设计 篇8

江西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要因地制宜组建学生兴趣小组、艺术社团和艺术俱乐部,开展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以及手工作坊等多种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全省每三年举办一届省级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各市、县(区)每三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市、县(区)级艺术展演活动,各大中小学校每年或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活动。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美育设计 篇9

关键词:梁启超,美育思想,趣味教育,情感教育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宣传家和教育家, 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非常重视整个国民素质的培养, 认为“世界之运, 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 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 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1) 在他看来, “凡已过所以能在世界之林中立稳脚跟, 其国民在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等方面必有一种独立精神。” (2) 在此基础上, 梁启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新民”为其出发点, 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其内容, 以艺术 (音乐、美术、文学) 为其手段, 以塑造完全人格为其最终目标的美育思想体系。

一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出发点:塑造新民

梁启超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逃往日本, 期间对维新改良及其失败进行了反思, 得出了仅依靠上层皇帝与少数贵族必然失败而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的重要经验教训。而依靠人民又必须改造旧的“国民性”, 塑造新的“国民性”。这就是他于1902年在《新民说》一书中提出的“新民说”。他认识到, 国家民族的兴亡, 人民的文明程度是最重要的, 只有新的人民, 才能有新制度与新国家。由此, 梁氏提出了国民性改造, 其核心是变传统的依附型人格为近代的独立自主型人格, 变盲从的子民为有个性和思想的国民。

二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内容:趣味教育与情感教育

1. 趣味教育

1922年, 梁启超在欧游之后, 提出“趣味教育”的重要课题。关于什么是趣味, 他并没有给予直接的定义, 而是在各种文章中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趣味丧失掉, 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2) 趣味首先是快乐、高兴、有兴趣, 这是梁启超肯定的含义。“趣味的反面, 是干瘪, 是萧索。” (3) “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 生活才有价值。” (4) 可以看出, 梁启超所说的“趣味”, 是指一种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及人生精神, 能鼓舞与指引人们去积极地生活与奋斗, 去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 是一种超利害得失、超生理欲望的审美愉快即美感。这样, 梁氏的“趣味教育”在本质上就成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

然而, 这种趣味又有高下区别, “凡一种趣味事项, 倘或是要瞒人的, 或是拿别人的苦痛换自己的快乐, 或是快乐和烦恼相间相续的, 这等统名为下等趣味。” (5) “尤其是人生在幼年青年时期, 趣味是最浓的, 整天价乱碰乱迸, 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 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6) 这样, “趣味”就需要培养、教育, 需要从低级趣味超越而来。梁启超列出四项趣味的主体: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在劳作、学问主要还是以一种谋生的职业手段的条件下, 趣味毕竟是有限度的, 游戏中所产生的趣味又往往稍纵即逝;而艺术比之劳作、学问、游戏却具有更为普遍、持久的影响力。因而在这四项主体中, 艺术教育是他最看重的。而在艺术教育中, 他尤其推崇音乐、美术、文学。他说, “美术的功用”, “是把那渐渐坏掉了的爱美胃口, 替他复原, 令他常常吸收趣味的营养, 以维持增进自己的生活康健。明白了这种道理, 便知美术这样东西在人类文化系统上该占何等位置了”。 (7)

2. 情感教育

梁启超在1922年为清华大学中文学社进行课外讲演时作了《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的报告, 在报告中以大量的事例深入讲解了情感教育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 真正引导并推动人去做事的是情感, 但情感有好坏之分, 而情感教育, 就是将情感中善的、美的方面发挥出来, 淘汰涤荡那些丑的、恶的方面, 使人们在善的、美的情感激发下, 从事有益社会的活动, 实现人格的完满。

梁启超将情感教育看做是造就审美世界观的艺术教育, 他希望人们通过艺术来陶冶美的、善的情操, 领略生命的真谛, 以达到“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 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 (8) 的境界, 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审美的最高境界, 也是针对当时人们情感麻木、责任意识模糊的社会现状而提出的, 用情感涵养的方式来实现国民人格的再造, 生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激发起强国兴民的责任意识。

三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实施手段:文学、艺术

要实现“新民”的重要途径就是文学艺术, 特别是新型文艺形式小说。梁启超提出说, “故欲新道德, 必新小说;欲新宗教, 必新小说;欲新政治, 必新小说;欲新风俗, 必新小说;欲新学艺, 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 欲新人格, 必新小说”。 (9) 他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小说具有“常导人游于他境界”与“感人之深”的两大重要特点, 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通过文学这一途径来实现。他还精辟的总结了小说对人产生影响的四种方式:“熏”、“浸”、“刺”、“提”。“熏”是沉入小说境界中, 使其慢慢感化, 潜移默化地对人的心灵与人格起作用。

梁启超提出, 以艺术进行情感教育的路径有三条, “第一, 对境之赏会与复现……第二, 心态之抽出与印契……第三, 他界之冥构与蓦进……” (10) 三条路就是通过对艺术品从形式到内涵到意义获得的欣赏过程, 达到感官、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愉快与满足的过程。

梁启超通过对艺术尤其是文学小说、美术、音乐的功能和特点的论述, 明确地将文学与人的品性的改变相联系, 从而将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利器。

四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最终目的:塑造完善人格

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趣味教育, 其宗旨都是为了改造国民素质, 塑造完善的人格。梁启超把情感的培养, 仁的实现作为人格完善的核心。情感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涵养一种大的同情心, 是一种与天下万物共命运的普遍情感, 是由个人的丰富情感扩充到对亲人、朋友、国民, 甚至天下人的同情心上, 这种大同情心的生成必然产生大责任。趣味教育主张“无所为而为”, 不把做事当成获取另一目的的手段, 使人的现世生活成为充满幸福感、充满热爱生活之情、充满欣赏意趣的充实、乐观的生存, 成为显现生机和魅力、确证自我的自由存在。

五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启示

梁启超的情感教育对今天的美育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来训练学生的情感。我们今天的美育一定是情感性的, 而不是技能性的。现在学校美育中存在的很重要的问题, 就是对学生和对课程的评价都只停留在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上来进行, 艺术课教学脱离了情感性和趣味性。一堂美术课被肢解成了一些美术知识、美术画法的学习, 学生的情感没有被调动, 画笔没有成为学生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一个媒介和手段。孩子们对艺术课的情趣大大减弱, 画出来的作品是僵化的、呆板的、毫无创新的, 虽然达到了技能水平的要求, 却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养成没有任何益处。我们的学校艺术课程应该从打开学生的情感阀门为出发点, 激发孩子情感的同时以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 抑制不良的情感为立足点, 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进行艺术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不断的陶冶学生的情操, 这在艺术课堂的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也是一个人拥有完全人格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 梁启超的情感教育在解决当今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碧辉.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与情感教育[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 2008

[2]冯慧娟.梁启超美育思想[J].教育前沿 (综合版) , 2007 (2)

美育设计 篇10

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一书中讲到:“人一生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人与物的问题, 二是人与人的问题, 三是人心的问题”。如果说与自然的关系靠自然科学来解决, 人与人的关系靠社会科学来处理, 那么人心的就需要艺术宗教来慰藉。此时情感体验就成了必然, 因为艺术宗教在安慰心灵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教育中, 宗教学没有设置的现实基础, 于是如何挖掘课程资源, 让学生的“情商”与“智商”共同发展, 就成了时下探讨的课题,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自然科学在中学课程设置的比重增加, 宗教道德日益边缘化, 于是在新的信仰没有填补空白之前, 物质层面的追求就会占据主导, 这种缺失的苦果是, 使人养成极端的现实主义, 享乐主义等消极态度, 随之而来伴随道德滑坡。这一场景, 不得不归咎于我们情感教育的缺失。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不能从新在课程设置中硬性的加入宗教学的内容, 因为现实的尴尬是它会与自然科学相抵触, 那我们如何弥补这种缺失呢?北大校长蔡元培面对彼时国运危艰, 情感失落的中国, 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此不失为一剂良方, 时观今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

传统价值观为美育提供了文化基础。

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诠释, 本身就包含对道德情感价值观的解读。如果“真”理解为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话, 那么“善”就解读为人类社会关系, 而“美”, 就可诠释为道德艺术层面。传统价值观此种解读正是他为哪个时代提出的理想方式。

其次, 社会发展为美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仓廪实知礼节, 衣食足知荣辱”。美育如果承载道德的作用, 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艺术教育同样需要物质支撑。诚然, 亦有特殊性, 物质为艺术的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但物质却不对艺术起决定作用。人类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 同样可以创造震撼心灵的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 物质的充裕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提供了更广的空间。

基于以上两点基础铺垫,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把情感道德教育贯彻好就有了必要性与可行性,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具体实施如下:

1. 真正落实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审美情感教育, 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等, 但美育的特殊功用却不可替代。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 具有独立社会和生命意义的个体去看待, 要根据其天性、心理、及情感需要, 去启动调控好学生的情感。美育的重要意义不是要学生记住美术史, 亦不是熟读评论家的专业解读, 而是让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感受, 诸如情绪、甚至偏好等。教师可以利用其视觉欣赏优势, 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视觉欣赏艺术, 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 只停留在像不像的层次上, 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思想。如《李白行吟图》此幅写意画,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笔墨技法, 历史地位等层面, 我们应该让学生对其情绪、神态进行解读, 进而引导学生对作者艺术观的理解。教师在此时起一个引导作用, 我们不能以“知道者”的身份告诉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感受。以此来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 通过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使其内在精神和情感升华到道德层面。简言之, 即“美育”蕴含道德情感教育。

2. 注意搜集现实素材, 挖掘情感资源。

烈的需要”。审美者的欣赏评判能力, 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美术教育中重视学生情商培养, 是尊重学生素质“差异性”的表现。人的素质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个性上, 还表现在后天的发展上, 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具有相同倾向的学生在表现相同主题和内容的作品时, 在形象、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不尽相同。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具备, 不仅要有美学知识, 还须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作为支撑。教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指向,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 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任何作品, 只要进入课程资源, 就已成为过去时。因此, 教材和学生本身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 那么如何杜绝枯燥的讲授, 找到情感体验的切入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搜集现实素材。比如, 油画《父亲》, 教师应该以此画为引导, 让学生对自己的熟悉的人进行“素描”, 此“素描”不一定以绘画的形式存在, 亦可以文学或音乐的形式, 让学生对另一个生命个体描绘, 整个过程不管是以何种艺术形式进行, 学生已经完成了情感体验, 即完成了道德教育。此种道德教育的成果可能包括学生对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的认识, 此时美术作为德育的补充作用已经完成。

3. 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种策略, 它有利于解决抽象性和具象性间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之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 可设计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故事、场景等, 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 让学生投入到情景中, 萌发对形象的情感。课堂情境的创设还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和发展: (1) 让学生观察生活, 自主学习。 (2) 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欣赏艺术后说感受、, 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艺术。 (3) 有效组织, 高效参与,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结合绘画创作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情感。

4.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 使其情感内化。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因此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立足于把学生思维活动展开, 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 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 并从中学习最基本的艺术常识, 养成发现美, 积累素材的习惯, 提高艺术鉴赏和表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把心中的想法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享受成功的欢愉。与此同时通过艺术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 陶冶情操, 发展创造力, 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力的条件,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应用情感体验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让“美育”为情感道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补充是可行的,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转变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营造自主、合作、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面对人生。以期达到美育、德育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摘要:情感体验是人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高度后, 对精神的必然要求, 这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时下, 我们遇到的困惑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价值观的灌输, 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

关键词:美育,情感教育,宗教,情商

参考文献

[1]伍德明、时伟主编.《中小学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杜威教育论著选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以美的范式带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美的愿望和热情。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下边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媒介发现美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挂图、实物、幻灯、多媒体等媒介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发现美。如教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荷塘月色》时除了反复吟诵文中描写的文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荷花的图片播放一些曲 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发现荷塘月色的美。又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闭着眼听配乐朗读并要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春天艳丽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唤起他们对春天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带着一种美的感受进入课文意境。接着笔者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等五幅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春天美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春天很美。接着问道:“什么最美”“花朵美绚丽盎然的小草给人一种活力美、力量美。”就这样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寻美的乐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社会美的核心是心灵美。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副素淡朦胧、清幽美妙的水墨画。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

三、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德育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要求。美育的目标与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义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充分说明了两者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四、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

五、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輸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我们不妨逐步引导学生多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引导学生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于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贬之于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

美育设计 篇12

关键词:美育,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形象为手段, 以情感为核心,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由此可见, “美育”也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美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 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 以达到美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有鉴于此, 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层面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 探索语文课堂中的美育策略, 以期对中职语文课改的深入开展有所帮助。

一、善引领, 以人性美激励学生求真、向善、爱美

人性美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是人们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 以高教版《语文 (基础模块) 》教材为例, 在“阅读与欣赏”部分选编了大量优秀作品, 有的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 有的充满着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有的表现亲情的可贵。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 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性、感情方面的教育和熏陶。所以我们应自觉加强美育, 发展学生心灵深处的真、善、美的成分, 使语文学习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自觉需求, 点燃中职生的理想信念, 激活中职语文课堂。

如《语文 (基础模块) 》下册第一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 从多个侧面揭示了人性美的丰富内涵:《合欢树》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 作者通过追忆母亲以及对合欢树由来的叙述, 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善良》谈论的虽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善良”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挖掘, 作者通过对善良与凶恶的对比分析, 热情讴歌了善良的伟大力量, 表达了对善良的坚定信念;《人生的境界》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 启发我们深入思索人生的意义,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选读课文《父亲的手提箱》节选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获奖演说, 作者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 讲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感悟及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 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沉思念。这些美文或美在境界, 或美在善良, 或美在爱的付出, 或美在对爱的感恩。教师在讲述的同时, 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人性美进行感悟、发现和追求, 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重欣赏, 以自然美唤醒学生陶情、冶性、愉心

自然赋予我们一切, 自然中的天地万物绚丽多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既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 又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然、放松地欣赏美的景色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以自然美唤醒学生陶情、冶性、愉心。

如《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我的空中楼阁》, 是一篇奇颖秀逸、情思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 它描绘的是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眉黛似的远山, 苍翠欲滴的山林, 虚无缥缈的小屋。表达了追求大自然的美, 厌弃尘世俗流、纸醉金迷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教学时,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 让学生沉浸在李乐薇精心营造的空中楼阁中, 为她的美文、美景所陶醉。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生机盎然, 能唤起人的生命活力, 教师的教学就应使学生有思有感, 可赞可叹, 让山水之美激发起中职学生生命、思维和感情的活力, 与学生一起感悟幸福的真谛, 追求心灵的归宿, 让学生明白不是世界没有美, 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美育, 把课文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生的未来相联系, 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此鲜活的教学理念, 造就了鲜活的语文课堂, 学生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流连忘返。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教师可以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来到滁州城, 依次介绍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享受美景!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 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景色, 积累了素材, 拓宽了审美视野, 并自然地内化为自己的阅读、审美感受。

三、弃偏见, 以科学美引导学生启智、激趣、求异

科学深奥、严谨、枯燥, 科学家老迈、严肃、古板, 这是常人的偏见, 也是我们的误解。其实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 它呈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内在精神, 和艺术品一样, 它同样让人产生一种寻味无尽的审美愉悦。中职语文教材中客观存在着大量的科学美元素, 审美化的教学活动犹如“登山探宝, 下海寻珠”。我们应摒弃常人的偏见和误解, 以美学的眼光, 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发现科学美、欣赏科学美、感受科学美。以科学美引导学生启智、激趣、求异。

如《语文 (基础模块) 》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 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科学美的无穷魅力。《科学是美丽的》揭示了科学之美的意蕴, 课文通过引用丰富的事例, 阐述了科学世界各种形式的美感:原子中“云深不知处”具有奇妙的朦胧美;生命之源叶绿素中的“绿色秘密”具有诱人的神秘美;“生命之梯”DNA回旋曲折的双螺旋具有旺盛的活力美;“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具有复杂的精致美……科学之美, 千变万化, 美不胜收!《南州六月荔枝丹》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严谨美。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对荔枝的描述准确与否, 课文从科学的层面一一剖析开来, 或肯定, 或否定, 或纠正偏差, 客观、翔实地介绍了荔枝的形态结构、贮运、习性、产地、栽培史等。作者措词准确、生动, 融科学知识与古诗文于一体, 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极高的艺术修养。《飞向太空的航程》表现了科学精神的崇高美。《中秋月》从科学和人文两个角度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让我们了解了中秋月的科学知识和人们钟爱中秋月的原因, 体现了科学真和美的统一。再如教学拓展模块第十八课《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时, 引导学生:热爱文学, 沉浸于艺术, 或许不能改善物质生活, 但可以充盈我们的内心, 慰藉我们的灵魂, 提升我们的修养。只要我们用探询的眼光去寻觅文学作品中的美, 触摸令我们感动的东西, 我们就会陶醉, 就会震撼, 就会从蒙昧走向智慧。进而让学生从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事例中明白:“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 是精神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 笔者深深感受到中职学生的内心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同样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等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地完成知识的传授, 而应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 以此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趣味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保坍型聚羧酸减水剂下一篇:CR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