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设备

2024-07-26

CR设备(共3篇)

CR设备 篇1

自1996年我国开引进CR设备开始, 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量的CR设备应用于临床, 而且最近几年很多市县级医院也开始引进CR设备。其实设备的说明书中都有体现, 不过因为品牌和种类繁多, 各医院各地区很难达成一致。因此, 本文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维护保养措施。通过对1台CR设备的保养与维护, 观察前后使用效果, 发现故障发生率明显降低, 打印图像信息量大。结果表明此套措施能够减少故障发生, 延长设备寿命, 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了使用效率。下面对此套措施作详细介绍。

1 产品与措施

1.1 产品

KONICA MINOLTA CR设备DRYPRO MODEL 752相机。

1.2 措施

我院几年前购买了1台日本Konica Minolta CR设备, 自安装后的1年中, 使用情况一直不理想。几乎每个月都会出些小故障, 大故障也出现了3次。打印的图像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来按本人的建议实行了一套措施, 之后半年期间机器运行良好无故障发生。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2.1 CR设备的环境

供电电源加稳压器, 保证电压稳定, 且一定要接好地线防止静电产生。调节室内温度不高于25℃, 保持室内空气干燥, 以确保CR设备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工作。每天打扫卫生, 进入操作间的人员带鞋套或穿无尘鞋, 避免室内灰尘太多

1.2.2 指定专业人员操作CR设备

CR的测试部分与显示输出是分开的, 输出的照片影像很容易受后处理的影响。作适当的后处理能够获得比屏片成像系统更多的影像信息, 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获得的信息量比屏片成像更少。后处理中变化照片信号对比度的参数用GA表示, GA值为1.1时, 获得的信息量较大。其他后处理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GA的值变大, CR输出的影像信息也会增加, 影像信号变强但是噪声也会随之增加。所以后处理中GA值的选择很重要, 必须适当。后处理中GS是调整整幅影像密度值的参数, GS值为-0.2时, 影像的密度值会降到0.27, 此时获得的信息量最小。在其他后处理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GS值, 影像的密度值增加, 信号和噪声的密度值也会增加, 当密度值在1.0左右时, 人眼能够观察到的影像信息最多。RE是后处理中频率增强参数, 主要功能是调节频率的增强程度。RE值为3.0时, 获得影像最大信息量。RE有增加照片信号边缘锐利作用, 在其他后处理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RE的值增加, 信号边缘会变锐利, 相应影像的信息量也会增加但噪声边缘的锐利度也随之增加, 因此选择RE的值也很重要, 数值不合适得出的结果往往不理想。RN表示频率等级, 其变化范围共10个值, 分别为0.09LP/mm、0.13LP/mm、0.18 LP/mm、0.25LP/mm、0.35LP/mm、0.50LP/mm、0.70LP/mm、1.00LP/mm、1.4LP/mm和2.0LP/mm。RN的变动应有深刻的理解。对于以上4个参数不仅要理解其内涵更要有丰富的经验作为技术支持。这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 所以只有指定培养专业人员才能使此项工作顺利的进行。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操作适当的变动以上4个参数使CR为临床提供更大量的信息。显示器又分为高亮度和低亮度两个档位:高亮度档条件下, 随着照片密度的增大CRT亮度曲线迅速衰减, 但是变化范围有所不同。低亮度档条件下, 照片密度D≥1.0时CRT亮度曲线不随照片密度变化。

1.2.3 CR设备计算机:定期对CR设备重新启动 (最好不要

超过1周) , 以便于系统自检;每2个月对磁盘碎片进行整理;不在计算机上安装其他软件, 避免由于软件原因, 影响CR系统的运行, 不用此计算机上网浏览网页, 避免计算机感染病毒或者木马导致运行不正常甚至瘫痪。影像工作站:应及时打印影像工作站中需要打印的图像, 避免计算机内存不足的现象发生。IP板:IP板是CR系统最关键的部件, 分为保护层、成像层、支持层和衬层。CR设备运行时, 外伤患者的血液很容易在拍片时污染到IP板, 有时甚至污染到成像层, 因此, 需要定期对IP板进行清洁 (半个月) 。清洁方式为用细棉纱沾无水乙醇擦拭, 然后在阴凉处晾干。此外还要对IP板定期更换, 以防止产生斑点噪声影响照片质量。

2 结果

2.1 半年内CR运行良好, 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2.2 对比措施前后同一患者的影像图片, 由专业医师进行对比, 得出结论一致认为影像的信息量有所增加

3 结语

用以上维护和保养的方式, 增大了影像的信息量。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了真实有力的科学依据。方便了医生的诊断, 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 减小了漏诊, 误诊的现象, 为减小医疗纠纷, 缓解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纠纷做出了贡献。而且CR设备基本靠进口, 其造价非常昂贵。维修费用也相当高。维护和保养能够使CR设备正常的运行, 减少了故障率。降低了维修成本, 为医院创造了经济效益。所以正确的维护和保养既具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是一项一举两得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钱晓阳.医用电气系统安全的讨论[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5, 29:29~33.

[2]余厚军.X线数字摄影 (成像) 技术原理与应用之一间接数字化摄影[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620~622.

医用数字X线设备DR和CR 篇2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用数字化设备取代传统X线机摄影。计算机放射摄影CR(Computed Radiography)和数字化放射摄影DR (Digital Radiography)技术是医学放射学科推动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

传统的X线成像是经X线投照,将影像信息记录在胶片上,在显定影处理后,影像才能在照片上显示。传统胶片X光机成像过程是基于光化学理论,数字X光机则基于光电子学理论。X光胶片采用卤化银为主要的感光材料,感光乳剂中卤化银颗粒大小和颗粒度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数字化X线成像则不同,而是将投照后的X线转换成光电信号,经过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在荧屏上显示黑白灰阶影像。目前放射学科常用的数字化X线影像有2种:计算机X线摄影CR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R。

1 CR的成像

CR成像原理是用影像板IP (Imaging Panel)替代传统的胶片增感屏,用存储介质记录X线影像,通过激光扫描使存储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再用光电倍增管转换成是信号,经A/D转换后,输入计算机处理,成为高质量的数字图像。

1.1 CR的成像过程

CR的成像要经过影像信息的记录、读取、处理和显示等步骤。

1.1.1 影像信息的记录

用一种含有微量元素铕(Eu2+)的钡氟溴化合物结晶制成的IP代替X线胶片,接受透过人体的X线,使IP感光,形成潜影。X线影像信息由IP记录。IP可重复使用千余次。

1.1.2 影像信息的读取

IP上的潜影用激光扫描系统读取,并转换成数字信号。激光束对匀速移动的IP整体进行精确而均匀的扫描。在IP上由激光激发出的辉尽性荧光,由自动跟踪的集光器收集,复经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放大后,由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影像信息。由IP扫描后,则可得到一个数字化图像[1]。

1.1.3 影像信息的处理

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经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改变图像的特性。这是CR优于X线照片之处,X线照片上的影像特性是不能改变的。图像处理主要功能有:灰阶处理、窗位处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和X线吸收率减影处理等。

1.1.4 灰阶处理

通过图像处理系统的调整,可使数字信号转换为黑白影像对比,在人眼能辨别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这有利于观察不同的组织结构。例如胸部可得到两张分别显示肺和纵隔最佳图像。

1.1.5 窗位处理

以某一数字信号为0,即中心,使一定灰阶范围内的组织结构,以其对X线吸收率的差别,得到最佳的显示,同时可对这些数字信号进行增强处理。窗位处理可提高影像对比,有利于显示组织结构。

1.1.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

选择血管造影一系列CR图像中的一帧为负片行数字减影处理,可得到DSA图像。

1.1.7 影像的显示与存储

数字化图像经数字或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人眼可见的灰阶图像。荧屏上图像可供观察分析,还可用多帧光学照相机摄于胶片上,用激光照相机可把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直接记录在胶片上,可提高图像质量。激光照相机同自动洗片机联成一体,可减少操作程序[2]。

1.2 CR的技术特点

CR的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线量减少。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并进行传输。

CR拥有标准DICOM-医用数字通信协议传输、DICOM存储、DICOM打印,使连接RIS-放射信息系统和HIS-医院信息系统非常方便,使PACS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可行,为医院联网提供更宽广的数字平台。CR的价格适中,可以在现有的X线设备不做任何改装的情况下与其直接匹配使用,使机器升级换代,还可以多台机器共用一套CR系统,使用灵活,经济有效[3,4]。

2 DR的成像

1986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15届国际放射学会上,首次提出数字化放射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的物理学概念及临床应用报告。DR是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是由电子暗盒、扫描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视器等组成,是直接将X线光子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是一种广义上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2.1 DR的成像原理

DR是一种X线直接转换技术,它利用硒作为X线检测器,成像环节少。它是指在专用的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读取感应介质记录到的X线影像信息,并以数字化图像方式重放和记录。DR是影像增强器式的数字化摄影,即由影像增强器、光电摄影管、CCD、监视器、A/D转换器件组成,这种成像方式并非是直接的数字化。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直接数字化放射摄影称为DDR,但人们习惯称为DR。DR由于探测器技术的不同可分为3种平板探测器技术。

2.1.1 直接平板探测非晶硒技术

(Direct Radiography Detector DRD)探测器成板状,它把X线能量直接转变成数字信号,用晶态硒涂覆于薄膜晶体管陈列上,每个基本像素单元在控制电路的触发下,像素储存电荷按顺序传到外围读出电路,经14bitA/D转换,直接输出数字化信号。

2.1.2 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技术

(Flat Panel Detector FPD)所谓间接转换是指X线先于碘化铯闪烁发光晶体作用变成荧光,然后通过有源陈列检测并输出信号。有源陈列中对应于每一像素,有一非晶硅光敏二板管。非晶硅薄膜晶体管开关,通过电子线路将开关选通信号读出,经14bitA/D转换后形成数字化电信号。

2.1.3 转换平板探测器

它是利用几百个性能一致的CCD摄像机整齐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其前方是一幅荧光屏,X线摄入荧光屏发出影像,每一CCD摄像机摄取一定范围荧光影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由计算机处理将图像拼接成完整图像。

2.2 DR的技术特点

DR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图像质量,降低受照射的X线剂量,由于DR系统具有较高的量子检测效率,可以显著降低受照射的X线剂量。数字化X线机形成的数字化图像比传统胶片成像所需的X射线计量要少,因而它能用较低的X线剂量得到高清晰的图像,同时也使患者减少受X射线辐射的危害。DR系统在曝光后5s左右即可以预览原始图像,再经过处理后,转到PACS系统,即可以提供给医生在工作站诊断图像,成像快捷,大大减少患者等待时间,DR做到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5,6]。

3 CR与DR的比较[7,8]

DR的图像清晰度比CR图像高,主要是由像素尺寸决定。DR的拍片速度明显快于CR,拍片间隔为5s,直接出片,CR拍片间隔Imin以上,从拍片到胶片显像需3min。CR可与原有的X线机兼容使用,DR则不能。DR系统能直接获取数字图像数据,而CR系统是利用残留的潜像来生成图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信号存在衰减。DR的噪声源比CR少,DR的信噪比比CR高。从工作效率上来讲DR优于CR,因为免去暗盒的传送与放置,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DR可以实现相应的曝光功能而使病人受到较低的辐射剂量[9]。DR探测器寿命长,可用十年以上,CR的IP板只能用一年左右。DR是直接转换技术,集成的DICOM3.0标准协议使DR的网络集成特性更强。

综上所述,CR和DR比传统的屏片摄影,无论在X线剂量、宽容度、对比分辨率、出片时间及后处理等工作都具有优势。由于CR、DR等数字X线设备的出现,取消存储胶片的麻烦,并可以方便地接入PACS系统,实现图像信息联网,便于传输、存储和诊断,促进远程放射学科的发展。

摘要:医学影像技术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发展也出现一些先进的数字影像设备,其中数字化放射摄影DR和计算机放射摄影CR是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设备,本文着重介绍2种设备的成像原理及设备技术特点,并对DR和CR进行比较。DR等数字X线设备的出现,取消存储胶片的繁琐,便于传输、存储和远程诊断,促进远程放射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CR,DR,X线成像

参考文献

[1] 姜波等.DR与CR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对比[J],中国医疗设备,2008,(3) :91~92

[2] 卫阿盈.数字化影像设备CR和DR[J],医疗卫生装备,2006,(2) :55~56

[3] 陈志辉等.X线平片信息数字化技术[J],医疗设备信息,2004,(9) :39-41

[4] 王凤鸣,李国雄.X线数字成像设备[J],医疗装备,2002,(6) :3-4

[5] 宋承木等.直接数字化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6) :83~84

[6] 赵强.医学影像设备[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7] 李清军等.DR的特性与临床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4,(8) :39-40

[8] 杨凯.常规X线图像数字化成像技术CR与DR的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3) :74-75

CR设备 篇3

临氢设备是指在含有氢气的环境中运行使用的设备, 是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关键设备。临氢设备用钢板主要是2.25CrlMo, 对应国内牌号为12Cr2Mo1R、美标牌号SA387Gr22C12以及欧标牌号12CrMo9-10厚钢板。近年来, 随着国内汽车尾气排放等环保要求的提高, 中国石油行业对汽、柴油产品的升级换代步伐在不断加快, 对油品升级所需的临氢CrMo钢板需求量大幅度上升, 国内已逐步开展对12Cr2Mo1R厚板的研究[1]。目前, 对于超特厚临氢设备用钢板, 国内除个别钢铁厂开发成功并小批量供货外, 临氢设备用2.25CrlMo厚钢板仍主要从日本、欧洲等地进口;而且100mm以上厚度钢板需用钢锭生产, 成本较高。为了满足国内石油、化工行业的需求, 替代进口, 在借鉴国内外钢铁厂生产经验的基础上, 利用宽厚板生产线先进的设备能力, 结合临氢设备技术条件的要求, 制订了更加严格的技术要求, 并通过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对2.25-Cr1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找到最佳工艺, 获得稳定的组织和性能;凭借合理的化学成分和先进工艺, 成功地采用连铸坯开发了125 mm厚度的临氢设备用2.25Cr1Mo特厚钢板。

1 试验过程

1.1 试验材料要求

结合临氢设备技术条件的要求, 制定了125mm厚2.25Cr1Mo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要求;与美标、国标和欧标相比, 提高了w (C) 下限, 降低了w (Si) , 大幅降低w (P) , w (S) 。2.25Cr1Mo钢板的熔炼成分和化学成分要求如表1所示。

以上熔炼成分和成品成分均要满足J系数、X系数要求;与美标、国标和欧标相比, 上表中对J系数、X系数的要求更加严格。

2.25Cr1Mo厚钢板力学性能要求需满足如表2, 3所示的规定。

2.25Cr1Mo厚钢板回火脆化倾向评定结果应满足Vtr55+3.0ΔVtr55≤10℃。

表2, 3中所示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检验所需试样均为横向试样。

实验材料为国内某钢厂生产的临氢设备用2.25Cr1Mo钢板, 生产工艺为:转炉炼钢—LF精炼—RH真空脱气—连铸—轧制—正火 (加速冷却) +回火。其化学成分如下 (质量分数/%) :w (C) =0.10%~0.12%, w (Si) ≤0.10%, w (Mn) =0.40%~0.50, w (P) ≤0.006%, w (S) ≤0.002%, w (Cr) =2.30%~2.40%, w (Mo) =0.90%~1.10%, 其余为Fe及微合金, J系数35~41, X系数 (6~7) ×10-6。

1.2 试验方案

在GLEEBLE-3800热模拟机上对实验钢种进行热模拟实验, 取样部位为钢板角部厚度1/2处, 测定相变点和静态CCT曲线;结合实验室试验, 确定2.25Cr1Mo钢板热处理工艺为950℃正火 (加速冷却) +715℃回火, 并对热处理后的试样进行模拟焊后热处理, 研究试样模拟焊后热处理前、后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1 实验室热模拟结果

2.25Cr1Mo钢的CCT曲线如图1所示。

2.2 金相组织

试验钢板在950℃正火后采用水冷方式加速冷却, 试样心部冷却速度≥1℃/s, 然后在715℃回火。根据图1的CCT结果, 钢板组织应为贝氏体;试验钢板实际组织如图2所示, 1/4厚度处以及1/2厚度处均为贝氏体组织。

2.3 力学性能

在试验钢板的1/2处取样, 室温和-30℃下2.25Cr1Mo钢板的力学及工艺性能如表4所示。在试验钢板厚度的1/2处取样进行高温拉伸试验, 不同温度下的拉伸性能如表5所示。

最大模拟焊后热处理制度为690℃×32h, 最小模拟焊后热处理制度为690℃×8h, 升、降温速率<100℃/h。在钢板一端角部、厚度1/2处取样, 最大和最小模拟焊后热处理前、后的拉伸性能如表6, 7所示。

由表4, 5可看出, 2.25Cr1Mo厚钢板的室温拉伸强度和高温强度有较大富余量, 常规力学性能优良且分布均匀。从表6, 7可知, 经过最大模拟焊后热处理, 常温拉伸性能中的Rp0.2下降90 MPa以上, Rm下降超过70 MPa, -30℃低温冲击值下降十几J。经过最小模拟焊后热处理, 常温拉伸性能中的Rp0.2下降60 MPa以上, Rm下降超过40 MPa, -30℃低温冲击值下降十几J。

2.4 钢板回火脆化倾向

按照ASME SA387的技术要求进行步冷试验, 对经过最小模拟焊后热处理以及经过最小模拟焊后热处理+步冷试验的试样进行夏比冲击试验, 计算步冷试验前、后夏比冲击值为55J时所对应的转变温度的增量来判断回火脆化敏感性倾向大小。根据冲击试验结果绘制的步冷试验前、后转变温度曲线如图3所示。回火脆化倾向敏感性指标Vtr55+2.5ΔVtr55=-94.9℃, 完全满足ASME SA387标准中小于10℃的要求。

3 与国内外材料的比较

与国内外同类材料的比较如表8所示。

通过与国内外同类材料的比较可知, 本实验所用125mm厚度2.25Cr1Mo钢板w (P) 、J系数、X系数、抗回火脆化系数等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材料先进水平相当。

4 结论

(1) 125mm超厚2.25Cr1Mo钢板采用连铸坯轧制, 经过正火 (加速冷却) +回火热处理后, 钢板1/4厚度处与1/2厚度处均为贝氏体组织, 力学性能优良, 完全满足临氢设备使用要求。

(2) 125mm超厚2.25Cr1Mo钢板经最大模拟焊后热处理及最小模拟焊后热处理后, 其力学性能并完全满足临氢设备使用要求。

(3) 与国内外同类材料相比, 本试验开发的2.25Cr1Mo钢板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摘要:介绍了某超厚2.25Cr1Mo钢板的开发与各项性能的试验过程, 以及与国内其他材料的对比数据, 该材料达到了临氢设备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2.25Cr1Mo,热处理,临氢设备,超厚钢板

参考文献

[1]何贝, 徐光, 袁清.压力容器用12Cr2Mo1R钢150mm超厚板热处理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特殊钢, 2015, 36 (6) :45—48.

[2]姜洪生, 张汉谦, 丛郁, 等.临氢设备用12Cr2Mo1R (SA387Gr22CL2) 厚钢板的开发[J].钢铁, 2008, 43 (12) , 67—70.

[3]杨海林, 王祖芳.压力容器用12Cr2Mo1R钢板的研制[J].宽厚板, 1997, 3 (1) :17—21.

[4]王炜, 乔坤, 钱亚东, 等.临氢设备用12Cr2Mo1R (H) 钢板的研制[C].第八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 2011.

上一篇:美育设计下一篇: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