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美育教育

2024-09-24

音乐课堂美育教育(精选12篇)

音乐课堂美育教育 篇1

艺术教育中包含音乐教学, 但是现如今的音乐课堂更关注的是成绩, 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考的内容, 没有从审美方面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兴趣, 忽略或轻视了艺术教育。实际上艺术教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完善了人格, 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在艺术学习中, 随着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说“,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蕴涵词曲作者的情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 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方法, 让学生接受审美教育, 引导学生通过视、听、思、唱等多维度、全方位学习音乐, 在欣赏、想象、学习中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染、震撼, 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功能和效用, 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的进程。

如今的小学音乐教材都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有许多非常适用于小学学生的结构简短、节奏欢快、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材里的这些优点, 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在现如今的音乐教学中, 很多教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优秀的教学经验, 如:运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用律动和表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游戏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欲望;创设教学环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作品魅力;用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等等。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 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唱歌学习中创造美, 感受美, 以美塑情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调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唱歌是小学低年级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歌曲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它是音乐形象的反映, 律动的表现。每当学生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时,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随音乐产生律动, 这时学生自身的动作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的美感, 给人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和谐感受, 让你获得美的享受。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有一句话说的好“趣味无争辩。”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 不喜欢什么音乐都是因人而异, 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但是不能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匮乏等原因的局限, 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这时就应该通过音乐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小学的音乐教学应有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责任, 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 对所有时期的音乐都应该有所了解和欣赏。教材中安排的国粹京剧、民歌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教材。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 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从审美情趣来看, 学生喜欢新颖、多元的音乐风格。作为教师, 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音乐, 更应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让孩子欣赏更多外国歌曲。例如, 我在教唱五年级第六单元“告别时刻”中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时, 我创编了以“我是导演”为主题的音乐活动, 以《友谊地久天长》作音乐背景, 让学生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导演一个毕业典礼上与好友分别的场景。就是通过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想象, 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协调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 将场景、人物、情感、音乐融合起来, 让学生尝试用音乐去阐释心理、阐释情景, 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制, 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喜爱它!

这个设计非常煽情, 非常生动, 视觉和听觉都获得了美感, 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 最终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当然, 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 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 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 扩展音乐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陶冶美育情操

小学阶段的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比较弱, 而且好奇心与模仿能力特别强。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心态扭曲, 迷失方向, 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身心, 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音乐教师应当认清自己身上的重任, 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 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的内外活动, 通过听、唱、讲、跳、演、比等教学手法, 让学生体验每一个作品的美感和情感,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 陶冶美育情操, 提高音乐素养。

总之,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音乐知识的学习, 还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渗透美育教育能够设计准确, 达到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最终目的。

摘要:如今的小学音乐教材都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实际上艺术教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完善了人格, 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在艺术学习中, 随着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说,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美育,创造,音乐教学,音乐素养,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张前, 王次召著.《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音乐课堂美育教育 篇2

“音乐让孩子知道,何为美,如何学会美,如何把美传递给更多人。”有受访者如是说。

告别“应付考试”,让孩子享受音乐

如今33岁的张炎,在装修搬家的时候,找到了自己上小学时的考级证书,拿到这张证书之后的,他再也没有摸过手风琴。直到单位人事部门在履历里发现他在中学时填写的这项“特长”,请他在公司年会上表演,张炎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找不到左手贝斯键的位置了。

“当初学琴,只是为了考级,然后换算成分数,进重点初中。”张炎说,自己学手风琴的原因,是父母要求他学,而选手风琴的原因,是因为手风琴左右手配合较难,所以在同龄人里,考级级数一般低于学钢琴的,在换算成当时某所重点初中的入学评分时有优势。然而,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张炎的手风琴就被放在了柜子深处。后来,他问过一起学琴的同学,大家的经历也大多如此。“只是为了考级拼命地反复练几首规定的曲子,练到自己都想吐了,谈不上喜欢,自然也不会再接触。”

张炎发现,自己昔日的小学、中学同学群,正在成为新的小学入学群,已经有子女的同学们,竞相讨论着入学信息,没有孩子的同学反倒少了许多话题。在这些讨论内容中,不少人开始争论该让孩子学什么乐器。他发现,与自己那一代人只学某一种普遍使用的乐器不同,如今一些家长开始让孩子另辟蹊径。“管弦乐、民乐、打击乐,什么都有,前些年不少人选择小众乐器,其实是盯着某几个学校的特长生招生。不过,现在特长生招生这扇门关闭了,家长们对孩子学习音乐的态度也开始转变,逐渐去功利化,变成让孩子享受音乐。”

葡萄树中法音乐教育机构创始人田萌,还记得她刚到法国大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时,初遇其他国家同学的情形。田萌发现,与国内很多孩子是为了升学才学音乐不同,很多外国留学生,最初其实是因为兴趣,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才选择接触音乐,开始学习音乐。这样的差别,令她感慨颇深。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同学、同事的经历,田萌反思着过度应试化的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不利影响。在她看来,音乐学习应当是一个享受音乐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去挖掘内心深处的美好,并学会借助音乐将这样的美好感染给更多人,而不应当是“仅仅学会几首曲子来应付考试”。

把美传递给更多人

一些拥有管弦乐或民乐队的学校,在过去几年会有特长生招生,由于“大众”乐器竞争人多,有的家长则选择小众乐器,而非考虑孩子的兴趣。但是,这样的逆向选择也会扎堆,往往几年后,小众乐器的特长生名额也竞争者云集。

范女士一直想让女儿学大提琴,因为这在特长生招生时是一个“万金油”乐器。对于中小学而言,不论是管弦乐团还是民乐团,大提琴都有一席之地,但女儿明显不喜欢学大提琴,为此母女俩没少拌嘴,家庭关系也一度紧张。

“导师的四个孩子,除了一个还在念大学,其余都是做律师医生什么的,在社会上颇有地位,但都不是从事音乐行业。”田萌回忆她在圣诞节时,到导师家中参加聚会的情形。“客套寒暄之后,四个孩子,有的弹琴、有的唱歌,非常专业,节日聚会成了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

四个来自音乐家庭的孩子,却并非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但是都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并且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这给田萌带来了观念上的冲击。“在他们看来,学音乐不是为了进好学校,也不是打算以此为职业,而是综合素养培养中必不可缺的。以这样理念学到的音乐,不仅仅能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情趣,也成为家庭内部以及邻里社区之间的黏合剂。”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一个老师在大教室里对着几十个孩子教同样的内容,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英国利物浦大学音乐学硕士张铭洋说,“音乐教育的根本还是用音乐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高质量音乐教育教学要循序渐进、精准施教、触类旁通、以乐教人、以美育人。”

在张铭洋看来,音乐教育本身就是美育的一部分,“音乐让孩子知道,何为美,如何学会美,如何把美传递给更多人。”要实现这样的美育,就需要对孩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启发他们。

音乐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唱几首歌”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教育机构,都拥有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以达到美育的效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于发布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通过在2015~期间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73个县市区的572314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进行监测,发现学生演唱表现较好,但音乐听辨能力与赏析能力有待提高。

监测报告还显示,在对音乐的节奏、节拍、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基础要素的听辨上,四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52.9%,八年级只有53.8%。在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体裁与形式、情绪与情感以及名家名曲的赏析方面,四年级学生的题目答对率只有66.1%,八年级只有63.2%。

导致学生歌唱得好,听辨能力和赏析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很多学校的音乐教育能力仅仅局限于“教唱几首歌”。另外,不同学校的音乐教育,不论是软硬件条件还是师资生源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一些拥有乐队、舞蹈队的知名学校,音乐教学能力远胜普通中小学,对于音乐特长生的吸引力也更强,形成强者更强的态势。

不过,这样的态势正在被改变。按照教育部“普通中小学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的要求,近几年许多城市逐渐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释放优质学位用于派位入学。这也让家长们对音乐教育的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升学,而是提升综合素养。

特长生招生被取消后,一个新的情况也随之出现,一些中学有传统的音乐团队,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失去特长生之后,这些团体该如何补充新鲜血液呢?记者观察到,已经有一些中学教育集团,为集团内对口小学进行音乐课外活动扶持,这样的新方式,不仅在教育集团内保留了音乐特色,也丰富了相关小学的音乐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当然,还是有很多中小学,缺少足够的音乐教育资源。“虽然很多家长都希望学校多教音乐,但学校从场地到乐器资源都确实有限。”有公办小学音乐教师坦言,“此外,音乐教学是非常专业的,也是存在细分领域的,没法做到一个师范学校毕业的音乐老师,又教唱歌,又能教各种乐器,又能指挥乐队,还能带舞蹈课。”教育部的报告也显示,在配备了艺术专用教室的学校中,39%的四年级和31.9%的八年级音乐教师从不或很少使用音乐专用教室。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3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美育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则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进行美育渗透呢?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要在美育的大背景下开展音乐教学。再次,要强调以课程知识为载体,重视教授学习方法。

正文:

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老师,我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有这样一些感悟和思考:

音乐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学科目,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鉴赏和对美的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美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如何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歌唱和欣赏乐曲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音乐形式中的各种美和丰富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这是很重要的。

冼星海曾经说过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带给人类美的享受,可是作为一名中学的音乐老师,我却发现我们音乐课堂教育中的美育渗透存在着好多问题,比如美育的德育化、美育的知识化、美育的技能化、美育过程的简单化和机械化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同样,在音乐教学中也有一些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现在实行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只是充当了多媒体放映员,却忽视了教师自身对学生的作用。二是提倡学科综合,有的教师就刻意横向拓展,比如在音乐课上饶有兴趣讲起了历史故事。音乐课不是历史课,偏离了音乐主线大篇幅的去讲历史故事实属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三是在音乐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渗透。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结合自己从事音乐教学10余年的经历,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更新教学理念,灵活机动扎实教学

在教学理念上,要注意学习音乐教育科研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把以教师为本的观念转换为以学生为本,既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要在教学设计中贯彻美育方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当使教学情感渗透在教学活动的一切行动之中,注重以情动人、以情带声。

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课给自身带来的美感体验。作为音乐教师不论是在唱歌课还是欣赏课中都要能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通过互动与学生一起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发挥出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这样学生在与教师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比如:在教授《青春舞曲》这首歌时,因为我曾经去过新疆,所以在引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组在新疆拍的风景图片:第一组是戈壁和草原,展示新疆的辽阔;第二组是我在天池游玩时的景象,还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等,展示新疆的美丽富饶;第三组有维吾尔族的舞蹈、服饰等,展示新疆的民俗风情。根据这三组不同画面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体验到新疆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这首歌曲的极大兴趣与热爱。在学唱歌曲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利用手鼓、碰铃等为歌曲伴奏,每个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全班同学边唱边伴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既学会了歌曲又体验到了音乐的美。美育教学的渗透是理性的,更应该是情感的,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实,不论在学习歌唱曲目或是欣赏曲目,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性的加入铃鼓、串铃、三角铁、沙锤等各种小乐器进行伴奏,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协作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的美,实现了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2)要不断巩固和提高音乐专业技能水平

除了严谨的备课,我们平时要多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因为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素质,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不进步我们的音乐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改过去黑板、粉笔加风琴的单调模式,设立了专业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具,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单要懂音乐而且还要会操作多媒体教具,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具的作用,把抽象复杂的学科知识通过声音和图象形象直观的表述出来。但是,音乐课上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等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多媒体教具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聆听名家的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变成了多媒体放映员,这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呢?同样,也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美的愉悦,获得美的提升。所以,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具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注重用现场的琴声、现场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唱歌课或是欣赏课。

(3)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要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人格美,为学生树立美的榜样,通过自身美的言行影响学生,通过榜样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学生实现美的感受与渗透。

(4)要在美育的大背景下开展音乐教学

在教学中要用健全的教学理性和积极的教学情感来科学的制定音乐课程目标,主动把音乐教学目标融入到美育目标之中,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学会了唱歌,欣赏了音乐,而是要明确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达成什么样的美育目标。

教学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音乐教学不能单纯为了教唱而教唱,要强调以音乐课程知识为载体,重视教授学习方法。就音乐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实践,使学生能够用真切饱满的感情、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美好的声音表达个人情感,远比仅仅学会几首歌曲,会哼几句小调更有美育意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可以自己获取知识,终身受用。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会歌唱与欣赏的同时获得美的提升。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就音乐而教音乐,而要从审美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把音乐融入到美育之中,让音乐课成为美学教育渗透的重要基地,让美育成为音乐课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2.《山东美育》(第一期)

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篇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业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取向。因此,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 利用艺术作品特有的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等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 成为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它对人们的情感发展、德性发展、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一、美化情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有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心灵, 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 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音乐所演绎的情绪与意境, 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是无穷无尽的, 优秀音乐作品的美化情感功能也是难以估量的。

音乐的美育功能之所以能起到美化情感的巨大教育作用, 就在于“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美育以这种“最情感的艺术”为观照对象和教育手段, 使受教育者能够以感性的方式 (无论是聆听欣赏还是唱奏表达) 直接体验音乐作品蕴含和表现的情感, 获得情感上的感染、满足、宣泄、升华, 形成一种精神上的“高扬状态”。例如,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就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为了祖国, 为了人民战斗到最后一刻;在今天, 一曲《爱的奉献》唱出了人们心中共同的心愿和大爱的情怀, 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 资助那些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 关心那些失去亲人家园的灾民。

音乐美化情感的功能, 还能激发人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热情。音乐审美作为人类实践的精神超越层面, 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的活动, 它的创造性可以使人从自然的, 甚至“异化”的存在状态中超拔出来。当今的大学生承担着繁重的课业和就业压力, 再加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往往使他们终日忙碌, 疲惫不堪, 无所适从, 出现精神上的困惑、偏差、焦虑, 而优美的音乐常能使人从现实的羁绊和精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得到感情的释放和精神上的超然。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 歌词的语言美, 音响的意境美, 表演的形态美来感染和影响着人们, 促使人们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塑造德性

音乐的美是以善 (道德伦理) 为前提的, 并且总是表现着善的内涵、以善为旨归的,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科学和艺术也是为最高的善服务的, 而这最高的善同时就是最高的真和美。”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它与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一样, 浸透了社会精神, 一切高尚优美的音乐艺术都包含着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理想。对音乐的这种伦理内涵, 安塞尔美的说法是:“音乐的形成力是人的伦理的本质的表现行为, 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的伦理的美的表现。”音乐作品必然以音乐美的形态把这些具有教化意义的内容外化出来, 作用于人们的道德人格。

中国古代也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并强调音乐在人格塑造、立国兴邦中的作用, 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们都认为音乐可以修身养性, 培养品德。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的理论, 强调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 肯定音乐对于改造社会、教育人等方面的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它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 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 能够让人得到一种高尚的感动与共鸣。

三、开发智能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还有助于铸造智能人格, 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都曾受过音乐方面的训练, 或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同时又是音乐家;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位小提琴手;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有极高的音乐修养;英国前首相希思是指挥家;西德前总理施密特是一个很好的钢琴手;波兰前总统帕德莱夫斯基是著名钢琴家;尤其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仅从小学小提琴和钢琴, 而且他还认为音乐有助于科学活动, 它能帮助科学家们造成适合创造思维的情绪。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 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智能即人的认知能力, 它主要由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这些能力都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开发作用。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智力和创造力的影响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促进以听为主的感知觉的深化。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受教育者通过聆听欣赏和唱奏乐曲, 对音高、音色、音响的强弱等的差别, 感受日渐敏锐、反应日渐准确、把握日渐细微, 其感官、大脑皮层在乐曲变化万千的音响的良好刺激下, 功能愈益完善, 处理和分析听觉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还有利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心理学家梁承谋教授认为:音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却因其听觉刺激的瞬时变化特点和起伏波荡的旋律、节奏而非常容易引发联觉和联想, 易于改变人们惯常的固定认知模式并触发想象, “使人进入一个无意想象丛生的幻想世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之所以有助于想象力的提高, 根本原因就在于音乐能激发起人的情感活动, 是情感“点化”出了丰富的想象, 是情感在“浇灌”着想象力的生长发展。由此可见,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创造力的开发, 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积极发展, 它可以启发灵感, 刺激想象力、创造力, 与智育相辅相成。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 它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 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

四、保持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它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音乐的保健医疗作用的认识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论述音乐医疗作用的书籍很多, 《左传》论述有音乐和疾病关系的文字:《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五端冕而听古乐, 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 则不知倦”。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毕达哥拉斯认为, 可用音乐, 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 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 适当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身健康。

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调整心理, 解除疲劳, 修养身心, 获得精神上的放松,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悠扬的音乐可使人的愉悦心情得以升华, 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 也可以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研究结果表明, 不愉快情绪会使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 能引起各种溃疡、癌症、心脏病等;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许多音乐家的长寿无不与愉快欢乐的情绪有关。另外, 体育表现为外在的情感运动, 它与音乐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音乐以其和谐、起伏的律动使人获得一种快感, 它能使人的自身能量随着音乐情感的引发而得以释放, 从而获得能量转移后的快乐, 得到积极的休息。同时音乐也能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由此可见, 广泛地培养音乐人材, 不断提高人们的音乐水平, 对于把音乐应用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开发特色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是全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当前, 世界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 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在关注必不可少的职业准备等应用层之外, 还应该注重人文知识的吸纳和内化, 深化为人文精神。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的人文关怀精神, 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健全人格的人。要做到这些, 音乐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 结合当今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首先, 需要营造一个美的氛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人文校园, 营造一个美的氛围, 就是全面营造人文教育的环境。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 校园艺术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从幼儿园到大学, 人生启蒙有意义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积极进行音乐学科建设, 设置必修课、选修课, 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及其他文艺团体, 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等活动, 是提升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其次, 要对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将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其他课程中适当引入音乐教学的一些手段, 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美术鉴赏中的相关音乐欣赏;诗歌朗诵中的配乐诗朗诵等。这是提升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一个崭新的途径。另外, 教师还要从生活中寻找新鲜的切入点, 融会贯通, 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使学生在欣赏或创作音乐的同时回归生活, 回到自我。长期坚持这样做, 学生就会在几年的音乐学习中形成一条完整的音乐思维链。这种综合的贯通过程即人文主题的呈现过程和音乐体验的过程, 其最终走向就是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获得。

最后, 需要开设一些特色的课程。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了适应自身发展以及应对校际间竞争的需要, 各学校应适时开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可依据各高校的区位优势, 结合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民族等地域人文特点, 充分注意挖掘与吸收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 开设创新性强、教学效果突出的课程。尤其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流行音乐, 教师应加强对其时代感的正确理解及相关技术的感悟和学习, 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握流行音乐, 提升欣赏水平, 填补流行音乐教育的空白。教师可以根据新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 结合音乐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的有关特点编写系统的教材, 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总之, 音乐有着非凡的魅力、奇特的功效, 它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21世纪人类科技、交通、信息及经济高速发展, 人才成为生产力要素的关键因素。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素质教育中, 艺术教育是一个重要领域, 而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作为独特艺术形式的审美教育。重视实践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重视音乐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 提高和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教育大辞书:美育条目[Z].商务印书馆, 1974.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3]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4]王次沼.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教育 篇5

美育是学生最容易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渗透美育教育,能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熏陶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和谐高效。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美育教学?如何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数学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数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呢?这里我就数学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的语言美包括教师音质、语调、语速的标准性。教师和谐磁性的语音、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语速,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教师必须坚持用数学语言教学,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数学教学的语言不仅要有逻辑性与概括性,还应追求语言的节奏感、幽默感、新鲜感,以达到学生学数学的欲望。教学中语言要有新鲜感。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学中语言还要有优美感。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振奋豪迈、兴奋激动、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2、教师的教态美

教师的教态美包括: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性格习惯等。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态度和蔼可亲、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大方,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是无声的语言,美的教态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和蔼可亲的面容可以让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容如果能把美渗透到板书中去,那么它就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领略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板书设计美包括:板书设计色彩美,板书设计形式美,板书设计变化美,板书设计内 容美。其中,板书设计色彩美更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红色笔作辅助线,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在数学课题学习中创造美

数学是最容易再创造的一种科学。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给学生自由自在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处于积极创造的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在活动中品尝数学美的甘甜,如:讲“勾股定理”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既推导出勾股定理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但勾股定理的计算并没有结束,为激发学生的创意,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实际状况,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一只蜘蛛从长方体(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30厘米、40厘米、50厘米)底面一顶点到达顶面对的顶点捕捉小虫,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行走路线。你认为哪种方案最近,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创造新天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也只有这种含有较深的意蕴、较高价值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创造美。

三、创造课堂教学思维数学之美。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中学生 “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的进力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音乐课堂美育教育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渗透;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6-0151-02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活动通过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等审美活动,来使学生体验、理解和热爱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罗丹说:“艺术即情感”,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抒发和激发人的情感。它能对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完善起到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而要想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就要通过音乐本身来实现,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音乐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的教育实践相联系。

1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音乐的美育作用早已被人们所重视。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最终完善高尚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他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在我国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前言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既然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在音乐教育中也应该重视美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对美的感觉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2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②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③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发展。

3音乐教育中美育渗透实施的主要措施

3.1开设有目的的音乐欣赏课,陶冶学生情操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在新的世纪里面,在人才的概念上的两种声音值得我们留意:①人才已由专门型向复合型转变;②对人才的人文要求更加强烈,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有兼容并蓄的思想,还要有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价值历史遗产的尊重。音乐欣赏作为美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拓展思维,启发灵感,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思想水平作用已得出定论。因此在新的世纪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列人教学内容,其重要意义一定会得到凸现。

3.2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体现美

声乐是用人的嗓音来演唱的音乐。一副好嗓子唱出来的音乐,给人的自然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想要唱好歌,光有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树立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同时还须具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感,才能感受并表现音乐作品具有的各种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3.3音乐教师必备的审美规范

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而且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①教学仪态。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既要潇洒、活泼,又应稳重、端庄,表情、姿态应亲切、自然,手势准确、自如,充分展示教师的审美修养,给学生以优美感、高雅感;②教学语言。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所以,音乐教学语言要特别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尽力使用美的语言。板书方面,文字应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③教学气质。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音乐教师的优秀教学气质来源于其心理品质及学识基础;热爱生活——有着真诚美好的情感,有着良好的审美修养,对生活的美和教育的艺术有着独到见解与体验,总是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充满爱心——爱学生,爱音乐,爱教学工作;具有童心——纯洁、真挚、心灵年轻;兴趣广泛——视野宽阔,知识丰富。

3.4借助教材,让学生感受美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际中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音乐方面的爱好,学生往往是在不断地感染和培养中受到启发,产生兴趣的。那么平日教学时,应时时刻刻注意从美的音乐、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等方面提高学习情趣,从而去感受美;①感受美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不可分的统一体,从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人们如不能很好地感知旋律,便失去了对音乐美的享受;②感受美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如果没有了节奏的依托,便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节奏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③感受美的音乐。一位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干练的教师应当是一个艺术家,他们教育学生,如同琴师一样,触动着人类灵魂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安慰之;④联系实际,让学生鉴赏美。音乐能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激发人的情感,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鉴赏美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启发”和“对比”的教学方法,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评审美,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如《让世界充满爱》,学生不仅被优美的旋律深深陶醉,更被深沉的命题、博大的情怀和时代的朝气所感染,激发对世界和平使其的憧憬。通过鉴别《长城组歌》、《黄河大合唱》的内在美丽,并且互相讨论和陈述,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史,使其更加热爱祖国,激发了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激情。我们的每周升国旗、唱国歌,使学生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美育渗透。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能够使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其教学过程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愉悦。康德曾说:“非功利而生愉快。”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认识真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

参考文献

1 许玉兰.音乐美育与南京体院附校部学生的素质教育.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 朱 波.音乐教学在美育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及其作用

3 宋 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4 王 克、杜 光.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

Of Music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Ma Haiyan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ro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usic education in the importance of infiltration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篇7

在以前的社会中, 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凭借着音波的震动而产生的声音, 是审美意识的表现。音乐教育也属于文化的一种, 能使人产生美妙的感觉, 陶冶人的情操。它的主要的特征有:

(一) 情感性。音乐是一可以抒发感情的艺术。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 只要用心投入, 就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现在很多的大学也都开设音乐鉴赏课,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气质, 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情感。在艺术欣赏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富有情感, 如果缺少了情感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 所以说, 音乐教育是否成功, 就要看是否投入了情感在里面, 因此, 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 要判断这首歌是否好听, 能否引起我们的共鸣, 就要看这首歌是否有感情在里面。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 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来产生积极思想, 对人生的感悟或许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 技能性。在音乐教育中, 技能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 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话, 那么对以后的音乐学习就会增加困难;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 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对技巧的学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 在疲惫的时候, 听一下舒缓的音乐, 就可能会感受到舒服一点;在很烦躁的时候, 听一下安静的音乐, 就可以放松情感。所以说, 音乐是可以给人正能量的。

(三) 形象性。艺术是具有形象的, 如果艺术中缺少了形象的话, 那么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了。因此, 在教授一门艺术的时候, 一定要讲解其具有的生动形象性, 在此基础上, 才能真正地理解艺术的要素。音乐的艺术形象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东西, 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 那么它所代表的事物就相当于是其中的感情, 这样抒发的感情可能会更具体一些。音乐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 我们现在都能够接触到音乐, 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存在音乐。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核心是让学生们拥有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让同学感受音乐的律动来感觉到美的存在, 感知生活的美丽, 让人们在无形中接受着美好的事物, 通过在音乐上感受美, 从而在生活上创造美。

(一) 树立审美的意识, 以美现真。音乐是通过对人们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来达到传播某种精神、某种社会现象的目的, 激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快节奏的社会过程中, 人们往往过于追求效率, 却忘了追求生活的质量, 失去了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更别说去创造美的能力。听音乐是人们想要放松时的重要工具, 人们在歌声里体会到美丽的存在;人们在歌词里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让人们对于生活更加的充满希望、期待。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 已经与人们生活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因为音乐, 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美丽, 发现美的存在, 在音乐中尽情的享受, 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因此, 音乐教育可以树立人们的审美意识, 以美现真。

(二) 提高良好品质, 以美积善。音乐非常具有感染力, 音乐通过音乐人的编写以及专业歌手的演唱, 以良好的表现力对社会的某种精神进行传播, 让人们接受着社会的正能量。音乐教育是老师通过传授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技巧来培养人们的情操, 人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力量。比如常回家看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等歌曲教育了无数的人, 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优秀传统精神。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 让人们拥有音乐技巧, 而是让他们发现社会的美好、生活的真谛。

(三) 激发创新思维, 以美激智。科学认证, 人们的脑袋分为左脑和右脑, 左脑是人们的数据模拟库, 通过对某种数据的分析, 来达到思考的目的。左脑发达的人, 对于数据就会特别敏感, 脑袋运转速度也会比一般人更加快。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对音律、音韵等等的识别来使人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 长期下来, 可以培养人们思考的能力, 激发人们的智力潜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音乐是人们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选择之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方面的表达能力, 因此, 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与道德修养、开发人们的大脑。

摘要:音乐教育所产生的美育功能是一种美妙的情感, 其中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从音乐教育中能够抒发美好的感情, 培养审美意识, 这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功能,感情

参考文献

[1]刘冰.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J].文学教育 (中) , 2010 (02) .

[2]谢聪.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J].科技信息, 2009 (35) .

[3]谢聪.高师音乐教学方法研探[J].科技信息, 2008 (34) .

浅谈把美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篇8

一、开展实践活动,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

重视音乐实践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美,在实践中融入美育,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 获得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基本途径。

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各种各样,可组织合唱队、小乐队、笛鼓队、节奏乐等学科性兴趣小组,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必要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有计划地抓好大家唱、歌咏比赛、学生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等活动。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辟第二课堂,如组织电子琴兴趣小组、音乐剧表演兴趣小组等,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美的教育,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

(一)教授电子琴:电子琴班由对音乐兴趣并自主报名参加的学生组成,人数一般在10到15人之间。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对乐曲进行简单的配器处理,如我在编排七年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8页《春之歌》中,选出8位学生分成双簧管1位同学、长号1位同学、小提琴1位同学、打击乐4位四组乐器,我写乐曲分谱,让每个同学拿到各自的声部对照乐谱练习,在练熟自己的声部后进入合奏阶段,学生在合奏中互相配合、互相交流,老师再适当地加以点拨。每完整演奏完一首乐曲学生就非常激动,好像他们也是交响乐队的乐手一样。

(二)表演音乐短剧:课前先让学生自己查阅音乐短剧的有关知识自学,然后和同学讨论心得,一起研究剧情、道具制作;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剧情,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剧情的理解,适当分配好角色以及导演剧情的排练。如对七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皇帝的新装》的排练。这部音乐剧分成四幕进行表演:1序曲,音乐选用德沃夏克的《幽默曲》片段,2皇帝选裁缝,音乐分别用:八人舞蹈伴奏音乐用歌曲《天竺少女》、皇帝上场用《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片段裁缝上场音乐用广告脑白金音乐。3大臣看新衣音乐选用:裁缝用《纺织姑娘》流行歌曲,大臣看新衣服音乐用《江南style》。4皇帝游行音乐选用:大臣上场用《小苹果》、皇帝游行《运动员进行曲》。整部音乐剧音乐风趣幽默,学生语言贴近生活,服装奇葩,道具新颖,效果很好,在学校晚会上表演时既引起全场轰动,又有教育意义。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亲自参加音乐活动,并从中感受美、 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等。

二、串讲教学内容,以内在之美引领学生自主成长

情感体验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是渗透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材包括唱歌、音乐知识、欣赏三个部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教材中的美育呢?我以为有如下几种。

(一)在中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除了他们创造出的闻名遐迩、不同凡响的文化艺术瑰宝外,他们高尚的品格、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意志,更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在一单元或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可以把这一单元或这一学期的课文内容串讲起来,并在串讲中设计一些问题,加以拓宽、迁移,使学生产生共鸣。如在教育湘版音乐教材八年上册第七单元时,串讲时可以先行介绍本单元学习了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贝多芬的《欢乐颂》等,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有个回味的过程和整体的认知,随后话锋一转,你最喜欢哪个音乐家?他有什么动人的事迹?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一来,用名人典型的例子唤醒了学生幼小的心灵,用名人的高尚品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美的教育,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我们莆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而这些学生们不一定能熟悉,怎样在教学中引入有着特色美的莆仙音乐呢?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泥土的歌”(一)时,我加入了“莆仙音乐”元素的讲授。课前我做好乡土音乐的挖掘工作,整理适合教学的乡土音乐, 也请同学通过各种形式接触莆仙音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用方言演唱了莆仙戏《状元与乞丐》文凤中状元当天演唱的《乞丐歌》, 总结了莆仙戏的社会作用,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引导学生讨论、 交流所了解到的有哪些莆仙民间歌曲,各有什么特色等。接着请同学用方言学唱莆仙小曲《阿妹羔》,可以师生合唱,可以结合现代的节奏自由演唱,学生在演唱中认识了莆仙音乐,总结莆仙音乐的特点,掌握了知识,领略了地方特色美。同时请学生课外去查找山歌 《三十六送》进行演唱,使学生在自然之中升腾起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注重教师形象,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读书,而且育人。同时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学生。而作为“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心目中的智者、示范性、敬爱的教师,应该辐射着人物形象。要让学生看教师美的模样,聆听教师美的语言,感受教师美的情感,领悟生活之美。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非常注重以下三点:

(一)认真对待每一堂课。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教材, 吃透教材,融会贯通,并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来安排教学环节,通过生动的音乐语言、鲜明的音乐形象来进行教学,还可通过各种演出或个人表演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觉得很直观,使学生能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每一节课都应构成一幅美的艺术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学生每听一节课, 都能真正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教育,不然,一走出校门,音乐就失去了生命。

(二)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爱无疆,任何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作为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对他来说显得特别的重要,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崇敬教师,就连带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对这门功课不发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受压抑,更谈不上全面发展。

(三)仔细考虑每一个细节。如:初中音乐唱歌教学,我发现学生为什么老是没有声音,而且老是会沙哑。于是我就给学生练声,结果学生有一点声音了,音又不准了。我又认真看了书,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后才知道原来初中的学生在变声期,声带在发育期不稳定,容易疲劳,不能大声唱歌,音也不能太高,不能超过小字二组的D,还不能唱太久等等。现在我尽心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唱的,把每首歌调到适合学生唱得了的音域,并让学生轻声演唱, 之前的不良现象不复出现了,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把每首歌曲完美地演绎给听众。

四、注重体验情感,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往往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音乐教学就是教室里的唱歌和舞台上的演奏,这样势必会造成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的成长脱节。而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身体各器官起共鸣共感,而表现出美好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和谐,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 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从而养成统一性。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一)通过讨论,激发情感

如在教授歌曲《东方之珠》时,我请同学欣赏后回答两个问题: (1)为什么1842年英国侵略者能强占我香港岛;1553年葡萄牙能侵占我澳门?(2)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分别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只有我们自己的祖国强大了,才能扞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只有现在我们好好学习掌握了本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

(二)利用多媒体插图,感受情感。

插图可以使音乐形象化。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插图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更迅捷,更准确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获得美的情感教育。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一首歌曲欣赏时,教师可以利用牧民放牧的彩图让学生欣赏,使学生仿佛进入草原之中,然后教师指着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聆听音乐,并适时提问,让学生好象置身于这样的境界里翩翩起舞,享受音乐,从而受到美的感染。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的优势,抓住教材的重点,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美”的因素,利用大自然的优美的环境,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摘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主流方向,音乐教学中同样需要美育的渗透。本文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开展实践活动、串讲教学内容、注重教师形象、注重情感体验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全面引领、启迪学生自然成长、自觉成长、自己成长、自由成长。

音乐课堂美育教育 篇9

一、美育的自身特点

席勒认为:“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 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能够成为“审美的人”便是美育。美育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计划性、循序渐进性、科学性、集中性。

1.美育的计划性

根据社会的需求, 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学方针及其以往的教学经验, 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活动, 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美育的循序渐进性

美育的活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必须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地进行教学活动。在美育形成过程中, 必须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 遵守循序渐进地原则, 做到连贯、完整、系统来进行教学。

3.美育的科学性

科学性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而且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性来传授美感教育。要使学生对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那么就要树立学生进步的、健康的审美理想, 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

4.美育的集中性

学校不但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 而且还具有集中的审美教育环境, 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的同时, 学校还能推动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 以便学生在审美感受中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当今学校美育的内涵

美育又名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它不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且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它就像德育和智育一样, 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生活。美育作为国家教育规定的五大教育内容之一, 不仅是古今中外教育界均已认同的教学内容, 而且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美养德, 以美育人”换言之就是用美育的思想贯穿人的品德, 以此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说, “以美养德”就是用美来塑造完美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健康的个性、滋养善良的心灵。“以美育人”, 则是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艺术熏陶人、用形象塑造人、用活动引导人、用教育成就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要时刻把美育思想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 在加强美育的同时,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美育素养, 通过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进行渗透, 以美育特色课程建设为基础, 创造出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出美育的办学特色, 推进学校全面的内涵发展, 使学校成为一所质量过硬、风气优良、彰显美育特色的知名学校。

三、音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以听觉艺术为主的基础素质教育, 它是对思想、情感、社会生活的反映,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或者创造生活?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使音乐具有一种美的感受。音乐教育的主体是人, 是为了学习音乐而教育, 最终的目的不是对音乐的关注, 而是对精神层面上的提高。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上的一种表达方式, 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 教育应面向大众。音乐教育的主要使命是为以后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 使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 让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和喜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是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 运用美育来衬托学生的道德品格是任何学科都无法超越的。通过对音乐的美感教育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绝非偶然的。总之, 音乐教育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它是思想和艺术的融合, 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的应用

音乐教育思想是学校美育形成的一种方式, 它所形成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作为普及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便是音乐教育, 它区别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音乐以艺术美为主体, 来培育学生们心灵美的花朵, 感人肺腑的音乐能营造他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学生们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提高鉴赏审美的能力。

审美的需求是人对音乐需求的主要方面。所谓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 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 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是人们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音乐教育思想的主旨是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 通过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来激发学生们对美的感受。

在人类的教育实践中, 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所谓音乐的本质是一种有特定思想内容的音响形象,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审美性的主观反映。这些特点决定了音乐学科内容必然是绚丽多彩的, 其中蕴含的美育因素是美妙绝伦的, 包括了生活美、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等多方面内容。在音乐教育思想中渗透美育, 会有力地促进音乐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音乐的学科特点使之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成为一种必然。这种美育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达到学校美育的形成目标。

总之, 音乐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内容, 它有着提高学生美学修养的能力, 陶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 培养其审美能力, 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和谐的沟通。最优化的音乐教育思想, 是以学校美育为中心。教师们应该在教授音乐的同时, 去帮助学生感受自然美、体会形象美、欣赏旋律美、体验情感美、激发创造美的潜能、不断提高对美的创造力。使音乐的教育思想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 去开垦荒陌的心田, 去涤荡污浊的心灵, 使静止的音符沉睡在教学中的美质音乐, 还其本色, 以教者的才情, 使音乐教学具有美育风范, 使学生真正的开拓视野, 让我们在美的氛围中共同来探究学校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的应用吧!

摘要:现如今的音乐教育, 对学校美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或者把美育与艺术科目的技术层面混为一谈。而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指通过学校的途径对学生们实施的美育。社会主义学校的战略目标, 就是要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音乐教育指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音乐技能的一切教育, 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音乐教育, 在这篇文章中, 我将“美育”这一思想运用到音乐教育领域, 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应用探究。

关键词:学校美育,音乐教育思想,应用探究

参考文献

[1]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

[2]沃尔夫冈·威尔施.重构美学[M].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2 (6) .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1) .

音乐课堂美育教育 篇10

一、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是指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也常常用于指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它是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而产生, 在维新变法中起步,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并逐步壮大起来的。学堂乐歌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带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可以说, 学堂乐歌的兴起是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创始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由于学堂乐歌产生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与其他国家文化碰撞比较激烈的特殊历史时期, 因此形成了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无论在歌词或旋律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中国早期的学堂乐歌的创作者大多留学日本, 也正是他们开辟了中国学堂乐歌创作的先河, 因此在受到了较多的日本学校歌曲的影响。比如, 在歌词的创作上追求与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 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文字与歌曲内容统一起来, 而不提倡把歌词写成儿童难以理解的文言文或古风化的语言。另外, 在曲调创作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选曲填词, 这也是当时日本乐歌的主要创作方式。由于沈心工、曾志、李叔同、辛汉等我国最早的学堂乐歌的创作者都曾留学日本, 因而大多也就采用这样的创作方式, 而这种方式也较好地适应了当时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 对学堂乐歌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校园歌曲的发展及现状

校园歌曲, 是受广大学生喜爱, 广泛流行于校园的歌曲, 它体现了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校园歌曲朝气蓬勃、毫无矫饰, 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 听起来十分亲切感人, 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 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 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 充满活力, 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20世纪70年代中期, 校园歌曲在台湾兴起, 并且发展迅猛。大陆校园歌曲的产生, 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歌曲。到了20世纪90年代, 《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等作品又将校园歌曲推向了巅峰。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记录着年轻人梦想与激情的音乐篇章, 校园歌曲, 以真诚与纯洁为标志, 给人们, 尤其是年轻人们留下了青春的证明与印迹。

现代校园歌曲以“技巧趋于现代、精神走向中国”为创作原则, 因而也被称为“现代的民歌”。它从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并将西方乡村歌曲的音乐元素融会其中,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通俗歌谣体”体栽。音乐结构短小精悍, 旋律简洁朴实、清新爽朗, 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它不论写景物, 写风月还是写爱情, 在文字意境方面都给人以美感, 散发出淳朴的乡土气息, 是青年学生求新、求变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动表现。

然而当今的校园里就连小学生们随口唱出的也都是社会上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表面看来, 流行歌曲旋律上口、易学、符合社会潮流, 青少年们随口唱唱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进一步来看, 学生们演唱社会流行歌而不去唱校园歌曲, 正说明了我们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缺失, 也说明校园歌曲与学生产生了距离。

三、发展校园歌曲, 加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自1902年我国有了最早的校园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至今, 校园歌曲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对音乐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 在学堂乐歌兴起的形势下, 出现了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家, 从而为中国音乐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基础, 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次, 通过乐歌活动, 展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音乐的兴趣, 丰富了人们的音乐文化的修养, 活跃了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 从而肯定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 通过乐歌活动, 系统地把西方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及音乐会的演出形式介绍到国内, 使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再如, 通过乐歌活动, 肯定了集体合唱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使“集体歌唱”这一形式深入人心, 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坚实基础。总之, 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有着十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也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的基石。

校园生活也几乎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历程, 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或多或少的校园情结, 对校园歌曲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校园歌曲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易学易唱。发展校园歌曲、发挥校园歌曲的影响作用, 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歌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 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的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 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 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 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 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社会上音乐活动的状况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网络歌曲、流行歌曲作为时尚文化代替了校园歌曲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这也是由青少年特有的生理和心里特征所决定的, 他们对流行歌曲有所偏爱, 而流行歌曲的存在发也挥着它应有的作用。许多学生喜欢唱爱情主题的流行歌曲, 其实并不一定是真正陷入了爱情的漩涡, 只是现在的青少年普遍“渴望长大”的一种表现,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校园歌曲、加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就成为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在高尚、健康和低级、庸俗的界线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探究

黄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本文阐述了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提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教学理念, 就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方面作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职非音乐专业;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素质;音乐欣赏

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课时安排一般30-38个学时, 占1.5-2个学分。面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学上更应注重课堂的精心设计。

一、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设计反映一堂课基本的教学要求与规范, 宏观上体现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理念, 展示教师教学特色及个性与创新。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 从启动、真动到自动, 激发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动, 为学生创造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从而达到教化育人之目标。

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理念

与其它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创设问题, 分组讨论,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触动学生求知的兴趣奋点。如在欣赏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时, 先让学生倾听《保卫黄河》后进行中外乐曲对比, 感受不一样的作者却有一样的爱国情怀。给学生自由发言, 语言为桥, 把听到的、看到的, 网上查到的音乐知识大胆地讲给同学们听。

提倡对学生进行理想的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自动”是学生“动”的最高层次, 学生能自动, 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帮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的优点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精心设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

1. 生活化的游戏设计。

单纯讲音乐理论知识,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我们把这些理论知识变成有趣的游戏, 那么学生就会很快学到知识, 而且记得牢。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 我把节奏练习变成拍手练习、分组对比。接着, 为了巩固学生已学的节奏型, 进一步指导学生玩节奏组合拍手游戏, 把节奏组合写在投影屏幕上, 分组分小段练习, 小组间要衔接紧凑, 让学生读出节奏并拍手。这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娱乐中学习。

2. 生活化的表演活动。

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 让学生进行生活再现的表演, 这种表演不需要很专业, 只要学生能把意思表达出来。如在教唱歌曲《再见吧, 妈妈》时, 让学生一起商量讨论怎样在歌曲表演的活动中将对妈妈的爱表现出来, 并派出一人扮演军人、一人扮演妈妈。结果学生们边唱边做出生活常见的动作, 表现出母子情深依依不舍情景。无疑加深了学生对歌曲内容

和把关。这不但影响学生的现实思想,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以后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们在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过程中, 情感得到升华, 心灵得以净化, 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校园歌曲可以产生直接的、巨大的感染力, 使学生们充满道德、激情, 摆脱狭隘的个人利益。在音乐教育中, 通过优秀的校园歌曲是学生得到美的愉悦, 真的启迪, 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 渗透至人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 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同时, 我们也呼吁广大词曲创作者能创作出更的理解, 使他们从歌曲的表演中得到一些启示。

3. 生活化的角色扮演。

充分发挥高职生的模仿能力, 可以把音乐剧中的音乐提炼出来, 让学生根据音乐自由想像, 从而满足学生扮演社会角色的愿望, 锻炼他们生活中的审美意识。

4. 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

音乐欣赏课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它不能全靠卷面考试和听辨应试, 其考核的方式应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课堂上让学生先聆听作品, 感受音乐的特点、情绪, 根据自己的经验, 理解音乐, 展开想象, 之后由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情况等作简单介绍。课堂上表现均可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考试则采取开卷考试。

四、教师自身素质要求

教师应灵活掌握教材与教学尺度, 做个“有心人”, 善于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知识需要, 敢于拓宽教材, 适当增加教学内容, 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 理解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 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作为教师, 要掌握一定的史学、文化史及外史等知识, 同时积极练就扎实的音乐基本功, 加强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观念多种学科相渗透, 互相联系, 教师言之有物, 而非信口开河, 这样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最好的。

综上所述,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生活化的课堂设计是为学生在学习中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平台, 营造生活化的氛围,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老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 更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 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的问题, 使素质教育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

[2]田玲.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J].音乐天地.2006 (04) :6-7.

[3]赵金霞.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探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邓娇.论高职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时空, 2007 (18) :76-

[5]刘自圣.马晓纯.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欣赏课教学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4 (9) :124-125.

作者简介:

黄芳 (1979-) , 男, 广西平果人,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办公室主任, 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多适合广大学生心里发展的作品, 在曲风上增加一些时尚元素, 让新时代的校园歌曲真正走进校园。

摘要:校园生活几乎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历程, 校园歌曲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也都有着不同的记忆, 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 校园歌曲与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 因此, 发展校园歌曲, 加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优秀的校园歌曲可以产生直接的、巨大的感染力, 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在感受音乐美的愉悦和陶冶过程中, 情感得到升华, 心灵得以净化, 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渗透到学生的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 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学堂乐歌,校园歌曲,音乐教育,美育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2]俞玉滋, 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

试论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篇11

音乐教育;特征;美育功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38-02

一、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在阶级社会里,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它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映和产生情感的艺术门类。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又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当通过教育手段使音乐审美能力进入最高境界时,将会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达到启迪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音乐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性

音乐是一种抒情的艺术。作曲家通过有目的而组织的音响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也自然会得到直接的感受。在艺术教育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就是情感活动的基础。富有情感是美感最重要的特征,审美对象能否唤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则是判断作品审美价值和艺术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情感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是善于抒情的艺术,它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其教育功能是以情绪感染和情感共鸣为途径来实现的。人们可以从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这种情感既不是纯生理性的喜怒哀乐,也不是纯个人的自我表现,而是有社会性的和思想倾向的。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因此,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凡是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无不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而那些忽视情感的音乐教育,有悖于音乐的审美特点,因而很难获得成功。

2.技能性

由于艺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和创造能力。因此,一切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能技巧训练。这样,技能性就成为一切艺术教育的共性之一。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它不能只停留在纯知识传授阶段,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总是为了音乐的聆听(欣赏)、演唱演奏(表演)和创作(表现)而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必要的技术训练,它所肩负的美育任务就无法完成。例如,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包含有声乐演唱技能、器乐演奏技能、识谱技能、视唱练耳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都要在具备“音乐耳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而“音乐耳朵”的培养正是以各种形式的听觉训练为前提,以多方面音乐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因此,从总体上来看,音乐教育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

3.形象性

形象性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以塑造自己本门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内容。如果没有形象,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本内容的。音乐是凭借音响流动,依靠听觉来感知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虽然是非视觉性的,但由于它不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所以通过表象、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仍然可构成有思想情感的、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因此,音乐的艺术形象是比较宽泛的概念。由于音乐教育中体现的形象特征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能力,所以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材都借助了文学(歌词)和标题而使音乐艺术形象更加具体化、确定化。这无疑是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的客观依据之一。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育人功能的原理在于,美的事物能感动人,在美的事物的巨大感染下,审美者的情绪情感被激发,并潜移默化地按照美的事物所倡导的审美理想去实践未来的生活。

1.培养审美意识,以美启真

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为中介来实现各项功能的,组织学生开展审美活动,使学生在认识真理、道德感化、情感净化、智能提升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38页)

例如,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歌剧《白毛女》,曾使无数的国民党逃兵,成为冲锋陷阵的勇士。究其原因,就是生动的艺术形象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中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当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使人的审美能力达到较高境界时,将会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并能起到启迪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

2.培养良好品格,以美储善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特别是能激发人的道德情感。

健康的音乐蕴涵的政治思想内容和伦理道德内涵,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以完善,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如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通过对长城的赞美和歌颂,说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强盛和力量的象征。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此外,在音乐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既可以通过协作使学生形成群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锤炼学生吃苦耐劳的个性品质。同时,各种音乐教育技能的训练还有助于学生的毅力、自制力和耐心、细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激发形象思维,以美怡情

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被称为有形象的乐音组织。而音乐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运用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形象思维的运用和发展可以使人联想到音乐、绘画、舞蹈、书法、影视等各种艺术门类。蔡元培先生说,“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

4.激发创造思维,以美促智

科学关于人的右脑为“模拟脑”、左脑为“数字脑”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种多向思维的交替运用,可以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结合联想、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过程,有促进智力开发的作用。所以,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把音乐比作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另外,音乐教育中的听音训练,可培养学生敏锐的视听觉能力,从而达到“耳聪目慧”的效果;歌唱训练可以锻炼呼吸器官的功能,增强肺活量;乐器和律动的学习,能锻炼手指乃至整个身体的协调与健美。由此可知,音乐教育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威.音乐审美(欣赏)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中国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

浅谈美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篇12

所谓渗透, 即不同的事物交融在一起。有人认为,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美育, 那为什么还要谈渗透呢?事实上,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种, 而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艺术人才, 重在艺术才能和艺术技巧等方面的训练。美育则不同, 它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 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 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 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有崇高情操与富有实践能力的人。前者务实, 后者务虚。下面就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渗透美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点点滴滴渗透美

音乐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的艺术, 虽然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才能表现, 但是艺术的音乐关键要使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 这里的情感和欲望就是美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教育, 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特别是孩子, 首先要让他们愿意学、乐意学, 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点点滴滴渗透音乐的美,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音乐教学中, 努力做到不怕麻烦, 认真备课, 力求运用直观的插图、幻灯、录像等手段来创设音乐情境, 来唤起学生的视觉美、听觉美, 形成一个立体欣赏维度, 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时, 通过观看美国故事片《音乐之声》, 了解乐曲的历史背景, 精美的画面、优美的歌声、动人的故事情节, 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继而引导学生欣赏另外几首插曲《雪绒花》《哆来咪》《攀越群山》等。在学生的欣赏过程中, 再配以生动的语言, 以缩短歌曲与学生的距离, 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强烈共鸣, 内心积淀起强烈的感情, 急欲表达,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格外投入, 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二、利用多种体裁和形式时时处处体验美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 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 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的侧重点应落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陶冶情操上,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 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 学校浓厚的艺术氛围令人陶醉。早晨, 在校园的晨光中,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开始唱响, 美妙的《校歌》开始回旋,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始生机盎然的吟咏, 迎接一个又一个上学的孩子;课间操孩子们踏着《英雄少年》的节奏集合在操场上, 集体舞动《感恩的心》;中午, 圣桑的《天鹅》优雅地响起, 柴可夫斯基的《船歌》开始荡漾, 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开始流淌;黄昏时分, 一曲萨克斯《回家》, 一曲《渔舟唱晚》, 一曲《牧童短笛》欢送孩子们高兴地离开校园,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利用音乐课堂、课间十分钟、专置音乐欣赏时间, 时时处处广泛地、大量地展播中外名曲, 努力让学生摄取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 扩大音乐视野, 进行美育渗透。

另外, 在教学中, 注重过程, 不单纯追求教学结果, 让学生体验过程的美是课堂教学所应该做到的。例如在学习律动这一技能时, 我抛弃了传统的、单一的靠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 尝试采用少儿电视频道《智慧树》栏目中的“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自主创编动作, 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律动。由于学生个性不同, 爱好各异, 每个学生所创作的动作各不相同, 千姿百态。生动有趣的动作使学生边做边笑, 有趣极了, 效果大不一样。在这样的教学中,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记忆力和模仿能力, 又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是快乐而有个性的, 这个过程是愉悦的、美好的。

三、利用音乐的作用和意义方方面面表现美

音乐教育, 老师切忌一味地纸上谈兵, 而是要让学生多实践、多表现, 使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 让美德潜移默化, 沁人心脾, 真正达到一种高端体验。

在教学《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 学生十分喜爱这首歌。抒情优美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 歌唱了小乌鸦关爱生病的妈妈的动人故事。学生边唱边表演, 每个人都想来演小乌鸦, 经过音乐形象的感染, 孩子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有了升华。这时候, 老师积极引导, 与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相结合, 提倡孩子回家帮爸爸拿拖鞋、帮妈妈端水、帮爷爷捶背、帮奶奶盛饭, 等等。在下一节音乐课时请孩子们自由地说说他们在家都做了哪些“感恩”的小事, 并及时地给予评价和鼓励。让一首歌成为一粒种子, 通过老师的浇灌、培育, 在孩子们的心中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这是有效的教育, 这是美的导行,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自身的行为美。

音乐是群体性的活动之一, 在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方面, 它起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时, 老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开火车比赛, 每个人都必须参与, 学生的集体观念顿时激发。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 齐心协力才能争得第一名。于是, 他们在分配“车头”“车厢”角色时, 能力强的同学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课堂上没有了歧视、嘲笑, 没有了自卑、怯懦, 只有平等互助, 共同提高。这样, 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集体团结的力量, 合作与帮助的快乐。

以美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音乐教育中有效地渗透美育, 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以美扬善、冶心、悦情、导行。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来扬善弃恶, 分清好坏, 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等艺术实践。通过音乐达到育人的目的, 又通过育人的过程更好地学习音乐。总之, 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让孩子从小懂得求真、向善、爱美, 这是音乐教育和美育互相渗透之后的完美境界。

摘要:美育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美好事物来进行, 其中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培养艺术人才, 重在艺术才能和艺术技巧等方面的训练。美育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 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 转移人的心理气质, 改变人的精神面貌。音乐教育与美育相互渗透, 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渗透

参考文献

袁祖舍, 高长梅, 吴玉红.学校审美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上一篇:国际金融监管下一篇:电子的概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