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2024-07-05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共12篇)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篇1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大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重视程度。音乐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比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初中音乐教师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将学生作为中心,以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为出发点展开教学。我国的民族音乐独具特色,舞蹈、乐器以及音符等都具有别样的魅力,因此,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对民族音乐进行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教学方法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艺术家众多,各地区不同的民族音乐拥有不同的特色以及魅力,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而初中音乐教学当中,要想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初中音乐教师应积极引进各地区不同的民族音乐内容,运用特定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因素,并对音乐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音乐教学原则

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出发点。无论应用哪种教学模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当建立在学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同时,音乐教学如果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无法对音乐艺术的魅力进行充分的感知,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行大量的实践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初中音乐教学包含以下原则:其一,个人情感的表达以音乐为媒介,提升表达的直白性和明确性。教师教学中应具备为学生构建不同场景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对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以及演唱者的真实情感,从而从思想上和精神上产生一种共鸣[1]。其二,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对不同种类的音乐进行评价,在欣赏音乐艺术的过程中,对自身的音乐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在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由此可见,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方法

1. 加强对民族音乐基础的教学

(1)民歌教学。我国历史悠久,民族艺术博大精深,民族音乐作为民族艺术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和意义。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中,拥有相对简单的曲调和较强的节奏感,人们在对其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一种震撼。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是民歌创造和产生的基础,作为一种民族音乐,民歌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是对当地语言、风俗以及文化的一种展现,同样包含了文化的情思。由此可见,民族音乐包含了大量的精神和灵魂思想,是该民族长期发展的重要精神媒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最初对民族音乐感到迷茫,教师可以首先将经典的、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民族音乐引入课堂,在播放和演唱过程中,学生会对民族音乐产生一定了解,从而逐渐开始接受民族音乐,并从中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

(2)民族器乐曲的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在广泛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产生的乐器十分多样,并且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在对其发音原理进行了解的过程中,通常可以将其划分成吹、拉、弹、唱四种类型。典型的民族音乐在表演中,其运用的乐器都给予人们一种独特的感觉。例如,《霸王别姬》和《十面埋伏》在表演过程中,典型的乐器是琵琶;在对《喜相逢》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典型的民族乐器包括笛子等[2]。这些乐器各具特色,演奏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这些独特的乐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进行更加充分的体会和了解,展开对民间音乐的探究。

2. 运用民族舞蹈魅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舞蹈艺术及音乐艺术两者密不可分,能够提升整体的艺术价值,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独特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民族音乐产生的民族舞蹈具有更加独特的魅力。舞蹈表演者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初中音乐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我国民族舞蹈表演,如花鼓以及狮子舞等舞蹈形式,不仅能够应用不同的舞蹈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够对不同的音乐种类进行表达,对于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我国的民族音乐多数是歌舞结合的形式,在积极培养初中生对民族艺术的理解能力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民族音乐中的乐器、曲调以及舞蹈等基本组成要素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模仿,对乐器进行练习,从而有效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促使学生的内在素养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积极提升初中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民族音乐教学引入初中音乐课堂,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其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对音乐魅力产生更加独特的见解,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安莉.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196.

[2]董爱伟.初中音乐浏览性欣赏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J].美育学刊,2015,(4):109-115.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篇2

激趣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许多实践证明,决定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二是兴趣。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

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影视图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映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知识兴趣。

(二)巧妙设疑: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刀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音乐课中,巧妙设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推进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例如:在教《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时,导课是这样设计的:为什么每当奥运会健儿取得金牌时,会升国旗、奏国歌?为什么中国北京天安门升国旗是旅游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三)实践操作:

音乐课上要用许多打击乐器。上课前,每生准备一份。根据小组特长在节奏学习中,各小组竞赛,每名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乐器练习节奏。在练习中,学生严肃认真唯恐自己组落后。通过学生边演边唱边击的教学形式,用朗读、拍手、拍腿、跺脚等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方法训练节奏。在实践操作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换位法

教师再也不是课堂的主宰。新课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换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者、参与者。在换位过程中,我努力研究认真思考认为换位决不是教师不主要。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固然重要,没有导演的精心编排,就不会有精彩的表演。所以换位:是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的换位,不是放手不管,是角色的换位,决不是与教师毫不相关,我试着从纯粹的师生关系转换成朋友关系,这样做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整合法

音乐教学紧紧与体育与健康、美术学科相关。只有巧妙地把体育与健康、美术知识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上好音乐课。例如:我在教学〈两个小酒窝〉时,先让学生听音乐,然后根据听到的音乐让学生想象画面,自创舞蹈动作。再放音乐,根据自己创作的画。有的同学两眼注视画面;有的同学轻轻拍打着节奏;有的同学随着乐曲小声哼唱;有的同学随着节奏点动着头。在这里,音乐美加上画面美展现了音乐深遂的意境美,使音乐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孩子们的心田,实现了音乐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我校常年开设武术课,我常把学生学到的武术动作做为我授课的律动内容,使学生感到音乐舞蹈并不陌生。

在节奏教学中,我把体育与健康的游戏运用到音乐课中。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如:《火车进站》该节奏游戏要求拍出正确的节奏。方法是:做几张大型节奏牌子,由二个一组拿着,作为火车站,另外由五人至八人为一列,搭成火车,2/4拍音乐开始,“火车”自由跑到“火车站”前集体按音乐节奏拍出“火车站”牌子上的节奏,如果全体同学能拍对,“火车站”牌子上举,“火车”进站,游戏继续。如果说拍错或不齐,“火车站”牌子放下,表示不能进站,搭火车的第一人退到最后一个位置。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体育与音乐学科的整合。

四、创新法

培养创新精神是各学科的教育学的核心任务,音乐也不例外,通过音乐教学,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幻想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幻想能力。教学中,我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低、中年级学生进行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简易词曲创作。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尽管课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

五、欣赏法

随着电教媒体的广泛应用,音乐课件的出现,许多音乐教材都能以声像状态呈现。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法又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学手段。它改变了过去那种只听音乐,看教科书上的图想象。例如:在教<红灯记>李奶奶片段时,我事先给学生准备了〈红灯记〉影片,从电影中,学生深深体会到这段唱词的情感与。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掌握所教内容。欣赏法生动形象,克服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所以这时适当的运用欣赏法教学更有利于音乐课堂教学。

六、表演法

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是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姿体、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或者在教完一首歌曲时,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可以是童话角色,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种即兴表演不但能使学生更快、更独立地记住歌词,而且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总之,表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方法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69

新课改大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呈现一派生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空前高涨,教师引导方法科学合理。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课堂教学方法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依然是现代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适应性更强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亲身体验感知的能力;从不同角度展开引导和启迪,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感知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音乐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借助多种媒体,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视频、文字、音频等材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重播、选播、慢放、快进等功能操作,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例如,在学习《牧童之歌》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学生沉浸在音乐之中,有些学生随着音乐开始手足舞蹈。教师问道:“这首歌曲是哪一个民族的?”学生异口同声道:“新疆。”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新疆民族文化的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新疆民族文化特色。这时教师拿出一面手鼓敲了起来,学生都感觉很新奇。教师介绍道:“这是新疆民族乐器,叫手鼓。新疆人唱歌跳舞都离不开这手鼓。谁会敲手鼓?来试试。”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试试,课堂气氛渐浓。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新疆歌曲,还用精美的新疆民族文化图片加以渲染,为学习教材内容进行铺垫。特别是将新疆特有乐器手鼓展示出来,并让学生亲自演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进入佳境。

二、重视体验,引发学生感知共鸣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针对性地设计众多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提供便利。教师首先要从学生听觉角度形成突破,让学生在聆听中获得音乐感知体验,通过初听、复听、重点听、分析听,帮助学生建立音乐感知基础。学生一旦形成感知共鸣,学习认知建立自然是水到渠成。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试唱、试奏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重要体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演绎活动,获得最真切的音乐感知体验,这对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儿童团放哨歌》时,教师让学生跟琴唱旋律,找出歌曲难点,熟悉歌词,然后分组自编动作进行演绎。学生最喜欢课堂表演,因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学生进行小组彩排演绎,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学生展示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各个小组演绎各有特色,虽然有些学生表演不够自然,也出现了笑场的现象,但学生大都认真表演,课堂演绎效果非常好。教师给学生课堂演绎创造机会,增加了实践体验,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当然是深刻的、鲜活的。

三、侧重引导,完善学生感知体系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学识、认知,还是技能水平,都在学生之上,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学生对音乐有感知体验,但对音乐作品进行解读、对音乐学习资源进行整合,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特别是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通过音乐作品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音乐感知体验中形成新知。

例如,《三年级的小男生》主要表现的是班里顽皮的孩子形象,学生对这样内容的歌曲非常喜欢。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为演唱者设计什么样的动作表情?学生对这个话题有浓厚的兴趣,讨论非常热烈。有学生说:“这个男生有些顽皮,需要设计丰富的表情,如做鬼脸、摇头晃脑、蹦蹦跳跳等动作。”也有学生说:“歌曲带有夸张意味,这个形象应该有更多的夸张动作设计。”教师让学生以导演身份介入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歌曲内涵,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学习效果很好。

综上可知,音乐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整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将学生的感知体验作为重要教学方向和目标;侧重教师引导,提高师生互动水平,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4

一、架构合理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 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实现“心灵净化”, 除去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感和思绪, 保持高度旺盛的“临教”心态。音乐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 学生听课时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何, 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的。例如:在学生唱不好视唱时, 不能火冒三丈, 把学生批评一通, 这样会给学生心理上罩上阴影,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循循善诱, 对症下药, 或请唱得好的同学表演, 再表扬鼓励一番, 这样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于前一种了。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穆塞尔指出:“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中心位置, 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精神饱满,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充满激情, 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人们常说:教师的情感有多真, 学生的情感才会有多深。在一次在上音乐课时, 我要求学生站起来学学京剧的唱腔及走步, 有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 学得特别像, 加上那滑稽的动作逗得全班哈哈大笑, 我情不自禁地拍掌叫好, 随即课堂上充满了笑声与掌声。长时间下来, 学生很愿意跟我接触, 很愿意上音乐课, 课堂气氛也变得融洽、和谐。教师少一份居高临下, 学生就多一份自信与热情。

三、用富于感召力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美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感染力, 是课堂的凝聚剂, 音乐教师的语言除像一般教师那样, 追求语言内容正确、科学、充实之外, 还在语调、语力、语速、语量上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如学唱歌曲《当兵的人》时, 学生虽然旋律掌握了, 但声音却萎靡不振。这时我便说:“我好象觉得咱们这个班的‘兵’都病怏怏的, 没有一点军人的气势。”说完学唱他们的声音, 全班乐开了花。“那你们是不是逃兵?”“不是”学生响亮的回答后, 再演唱歌曲, 声音便有了很大的改观。又如在讲授五线谱时, 针对学生用惯了简谱, 再看五线谱不适应的情况, 编了一首歌谣:“五线谱, 真方便, 五条线, 四个间。高音谱号在左边, 下加一线c调do;对应钢琴白琴键, 加上升降是黑键。”在讲音符时, 我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音符, 让学生描述他们的形象。学生热情很高, 有的说:“全音符象句号”, 有的说:“四分音符象蝌蚪”等等,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此基础上, 我又启发大家将这些描述用歌谣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于是一首描述音符的生动歌谣产生了:“全音符画个圈, 二分音符拖个杆, 四分音符像蝌蚪, 八分音符长尾巴, 十六分音符俩尾巴。”学生们通过自己参与编歌谣, 积极性达到更大的提高。

四、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

一般来说, 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 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 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 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崇敬教师, 就连带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另外, 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 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 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 去鉴赏、品味、思索, 并获得各方面的启迪。

五、注重学生全体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学组织艺术性

在中学的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音乐, 关注音乐, 享受音乐, 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来表现音乐。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非浅。但是, 在音乐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不能强求一致, 因为每个学生的音乐能力会应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培养, 教育条件的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性。所以, 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还应注重个别学生的学习。让每食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也要允许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同时也能大大激发教师自己的教学热情。

摘要:音乐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 是表达人们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不可言传的微妙内在世界情感波动的实存。时代在呼唤, 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音乐课堂上当“主角”的感觉, 那么作为教师应怎样溶入到学生的圈子当中, 和学生零距离接触, 为此我不断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素质——谈中学音乐视唱教学的改革.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1]张新民.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素质——谈中学音乐视唱教学的改革.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

有趣的音乐教学方法 篇5

以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孩子进入音乐的内涵

一、随音乐身体律动

听到音乐,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该要掌握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他们“闻乐起舞”

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之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外显,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者,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而孩子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二、随音乐画图

随音乐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反应声音,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表现声音。正如前者,孩子需要引导对音乐特定的要素、概念做出身体反应,画图也要有所目标。

三、以游戏的动作表现音乐

一边听音乐,一边玩游戏,音乐带动游戏动作,若不仔细听就玩不好游戏,音乐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背景而已。

游戏的目的在于以游戏动作表现对音乐的反应。游戏不要太复杂,配合音乐的拍子传玩具、传球、拍手(个人拍、两人对拍、小组合拍)、猜领袖,或是两人一组,配合音乐,一人即兴动作,另外一人模仿。游戏动作不应过分复杂,而且必须根据音乐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随时做适当的反应。

四、配合图片、影片欣赏

欣赏音乐的同时,配合图片或影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要连续实施太长。最好是在欣赏过程中,老师家长适时地引发一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孩子及时回答。

五、引导发问

在欣赏标题音乐时,家长往往会把重点放在解说与标题有关的各种事物,却忽略音乐的聆听。其实,真正引导式教学不是事先告诉孩子们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让孩子聆听然后发表他们的感想。

在聆听音乐故事的过程当中,家长也并不是一味的讲故事,而要在适当之处向孩子发问,让孩子从音乐当中思考答案“这段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你觉得这是描写哪一张动物?”“为什么?”“这段音乐特别激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六、哼唱主题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孩子从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来引起兴趣,然后配乐音乐哼唱主题。孩子从回忆旧经验的过程中自然而认识了伟大的名曲。

七、配合音乐表现节奏

凡是结构单纯、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随音乐演奏,最简单的就是打强拍、打拍子或是某一个固定的节奏型,孩子可与家长分组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就可以形成合奏,完全靠听奏不需要视谱。家长可根据乐曲节奏的结构设计节奏型,并用不同的符号画成“图谱”。每一个符号代表某一种节奏,而每一种节奏可用人声、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八、配合音乐演奏曲调

当孩子具备了演奏曲调乐器的能力之后,可以配合音乐演奏曲调。适合一边听一遍演奏曲调的乐曲原则上是:曲调简短、节奏简单、音程多级进,多反复性、速度较慢。再者,乐曲中的顽固低音也是很适合演奏的。

九、配合音乐表演戏剧

戏剧与音乐是一体的,歌剧更是戏剧与音乐结合。在音乐欣赏的同时,配合音乐表现戏剧是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统合的表现。活动之前,先要对乐曲内容有所理解。在设计戏剧动作时,尽量从音乐要素的各种表现中引发想象,以音乐来设计动作,不应以完全凭空想象的故事勉强和音乐凑在一起。

十、配合“乐曲提升卡”来欣赏

“乐曲提示卡”是将乐曲整体的架构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在图卡上,让孩子边听边对照。它主要功能有:

①引导孩子欣赏有所方向:不论欣赏什么音乐,一定要让孩子“听之有物”。提示卡将乐曲的音乐要素、结构,按照音乐发展的顺序以视觉的型态呈现,引领孩子有方向地去聆听音乐的内涵。

②培养孩子专心聆听的习惯:在提示卡的引导下,必定要“耳听目视”才不会迷失方向,自然而然就培养了专心聆听的习惯。

③复习、介绍、加强音乐要素、乐理:借助提示卡,孩子在聆听的同时,将声音、符号、乐理三者连结,对音乐将有整体的认识。

④作为家长老师评量的工具。可以立刻知道孩子的反应,随时掌握哈子学习的状况而给予适时的帮助。

奥尔夫教学思想

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音乐是结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这恰恰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源于生命开端的,是接近土壤的,是心灵最自然的表露。

2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教育体系不是固定的、封闭的“条条框框”,它的整体内容和方法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和安排,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不断地发展、前进。因而奥尔夫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是充满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

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歌、曲艺、戏剧、民间传说等艺术形式五彩缤纷,还有古诗、童谣、儿歌、寓言、童话,更是浩如烟海。之所以它们能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源于人类自发的需要,是通俗易懂的。只要我们去融合、创新、开拓,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之树也将盛开出奇葩。

5源于天性

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音乐是人人需要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在挖掘人人都有的音乐潜能,是在开发和培养、发展这个天性,使幼儿健康成长,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

奥尔夫音乐教育原则

奥尔夫音乐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幼儿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培养和学习的主动性。

1、强调音乐与内心的交流

2、注重学习过程

3、强调幼儿音乐教育在人的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

音乐课堂审美教学方法探析 篇6

一、重视学生音乐心理发展

学生从儿童到青少年,其心理发展处在从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音乐教学应当根据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

1.明确音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儿童和青少年的音乐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过程,可划分为六个发展主要阶段:

(1)哺乳期:这是人一生中音乐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三四个月的乳儿已能分辨出熟悉的乐曲,在曲调平静、优美舒缓的摇篮曲中能够安然入睡。

(2)婴儿期:从发声节奏与聆听来观察婴儿的音乐才能,艺术发展的萌芽就从这个阶段开始。

(3)幼儿园时期:幼儿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律动感特强,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烈。

(4)小学期:自我表现的欲望进一步加强,希望自己在音乐上也有值得别人称赞的地方。

(5)少年期:在音乐上有一种自我夸耀的强烈欲望。

(6)青春期:有自我表现的倾向,从向意志、情感的传达方面发展,他们喜爱的音乐更具个人感情。

音乐艺术宝库的容量很大,青年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并未终结,一方面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共性,另一方面,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艺术特征,音乐教育和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促进他们音乐心理健康发展。

2.关注音乐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音乐心理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随着青少年心理发展各阶段持续时间的不同和心理发展速度的差异,相应的音乐教育就应跟上。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是接受过早期音乐教育的,莫扎特三岁就能在钢琴上弹简单的和弦,五岁开始作曲,六岁开始旅行演奏的生涯,被誉为音乐神童。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也是从小学习音乐,十三四岁就已掌握了琵琶、二胡、笛子的演奏技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没有两个像滴水那样相似的儿童。艺术教育要讲究分寸感,要注意个体差异即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个人天赋、接受教育能力的差异,决不能千篇一律,应注意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3.坚信音乐发展的可塑性

青少年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很多实验表明,改变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既要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又不能停留在消极被动的适应上,而是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音乐心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音乐史上大器晚成的事例并不罕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的可塑性。

二、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了解和利用学生音乐心理的特点,具体到如何施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自创授课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1.形象性和直观性。一切艺术的主要特点就是形象性和情感性,音乐教学总是根据具体音乐形象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通过听觉、视觉和其他感觉器官对音乐的感觉来学习音乐。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是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想象力的钥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完美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感受音乐的内涵,广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2.实践性和理论性。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是通过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演等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1)创造良好的音乐实践条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倾听,使之置身于音乐环境中,去感受、鉴赏和理解音乐。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理论知识、技能技巧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音乐实践活动是学习音乐理论、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掌握了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又可以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3)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

3.真实性和虚构性。例如欣赏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应着重引导感受第一乐章乐曲的忧郁,体会第二乐章乐曲的恬静优美、朴素轻盈的情绪,领会第三乐章乐曲所表现的火一样的热情,至于一些没有依据的说法就不必介绍给学生了。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音乐教师,更应在这样的艺术教育中体现教学的艺术,用发展的、长远的目光来看音乐教学工作,让音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第二中学)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方法,心灵净化

在人类表达情感的各种方式中, 音乐是不容忽视的一种, 我们应该善于通过音乐来装点和丰富生活, 以缓解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从而起到美化人生的效果。高中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审美享受为目的,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 大部分高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因考试而受到压抑, 在这种情况下, 音乐也就无法有效发挥其情感促进之效果。所以高中音乐教师应通过有效的音乐教学策略, 突出音乐课堂的特点, 以净化学生心灵, 缓解其学习压力,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推动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发展。

一、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切知识皆以兴趣为本源, 一旦离开兴趣, 知识的学习就变得低效而被动, 而兴趣通常又离不开情境。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 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形象表达, 富有韵律美, 容易触动学生内心, 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舒缓压力。以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讲授其中的章节《草原牧歌》时, 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蒙古草原风情、民俗特色及其他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 再通过视频课件向学生讲解暴风雪中龙梅和玉容这两个蒙古族少年奋勇保护公社羊群的英勇事迹。学生对乐章的音乐内涵有了整体感知和深度理解, 就很容易产生内心共鸣, 其学习热情也随之提升。

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高亢的西北腔》教学为例, 教师可选出几首西北风格浓郁的歌曲, 例如《信天游》《黄土高坡》及崔健的《一无所有》等, 这些歌曲具有相似的旋律和曲风特点, 是西北原生态风情的真实写照。学生在高亢、自由而辽阔的旋律中深深地沉醉了, 也会不由自主地对西北民歌生发出仰慕和喜爱之情。

二、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高中学生受到青春期性格的影响, 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性与参与意识, 而传统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并遏制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 高考压力也导致学生不得不在文化课学习中投入大量精力, 还有的教师认为高中学生逐渐趋于成人化, 对于自我表现不再像小学或初中学生那样积极,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够重视, 甚至表现出畏难情绪, 心生抵触。然而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音乐活动, 其对音乐内涵才有更透彻、更深入的理解, 才能被音乐打动而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研究音乐活动, 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例如在《独特的民族风》章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民歌比赛, 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同时在课下让学生收集耳熟能详的各族民歌, 例如藏族民歌《神奇的西藏》《走进西藏》《天路》《天堂》《鸿雁》, 维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和彝族的《情深意长》, 中原民歌《牧羊曲》《沂蒙山小调》, 南方民歌《小河淌水》等, 这些民歌无不优美动听, 婉转多情。通过歌曲介绍和让学生亲身演唱, 学生对歌曲内涵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各民族歌曲的曲风特点也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从而对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心生敬佩和赞叹之情。

三、利用流行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启迪学生智慧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历来备受争论, 高中音乐教师对此也展开了深入探究。流行音乐大多节奏欢快、旋律简单, 且蕴涵了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其中不乏表现同窗友谊、咏叹生活、表达内心情感与感伤的歌曲, 学生听后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将一部分流行音乐元素有选择性地引入音乐课堂, 有利于促进音乐教学, 同时也为音乐课堂活动提供了情感切入点, 从而帮助学生体验正向、积极的情感, 有利于净化学生心灵。

流行音乐大多与学生生活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流行歌曲应尽量积极向上, 富有教育意义且感情真挚。例如《听妈妈的话》《妈妈我爱你》《栀子花开》《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 这些歌曲或感恩母爱之伟大, 或珍惜同窗之友情, 还有一些更为早期的歌曲, 如《从头再来》《相信自己》等励志歌曲, 有利于激励学生, 壮其心志, 使其勇于对抗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努力拼搏。

四、结语

音乐直击人的灵魂深处, 我们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充分发挥音乐固有的情感渗透效果, 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激发学生正向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与高尚的情操, 获取关于真、善、美的人生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赵洁.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B版, 2014 (6) :218.

[2]刘占朝.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J].吉林画报 (教育百家A) , 2014 (5) :131-132.

[3]田祖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4 (7) :256-257.

高中音乐教学方法探究 篇8

一、高中音乐教学现状

1. 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 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作品脱离实际, 教学目标不明确;同时, 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而没有兴趣的音乐课, 则形同虚设。

2. 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 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 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3. 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 音乐教师单纯地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 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 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 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 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 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 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 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4. 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一致, 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 轻素质, 不仅教学效率低下, 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 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 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 以纸笔测验为唯一评价方法等等。

二、素质教育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1. 立足实际, 强化高中生音乐体验。

开展音乐教学时, 应重视学生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体验, 并将体验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程中。音乐是集音响时间、情感为一体的一门艺术。音乐艺术, 换句话讲, 时间流动的音响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时间流动的缺失, 也即无法释放音乐情感, 基于音乐多种形式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高中学生通过一定的聆听、鉴赏以及表现、律动、创造等实际体验, 碰触音乐旋律, 培养音乐情感的感悟能力, 领会音乐所蕴含的艺术之美的音乐学习过程, 也即体验音乐情感的全过程。对此, 在流动的音响内, 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 直面音乐, 触碰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 进而使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在全身心感受、吸收下得到全部的升华释放, 达成音乐与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共鸣。

2. 鼓励创新,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强调, 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音乐课不同于其他课程, 更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在有情感体验、有心灵参与的学习中增加音乐素养, 才是成功的音乐课。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离开了一定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选择情绪感染力强、音乐形象鲜明的乐曲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 以便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教师可将音响、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 创设一定的课题情境, 从而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 引起兴趣。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 兴趣被激发之后,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开展学习。

三、各学科间融会贯通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初探 篇9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以后, 小学音乐教学得到了发展的机遇, 但同时也存在挑战。所谓机遇指的是新课改提出小学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小学生,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锻炼小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 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达到提升人格魅力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忽视挑战的存在, 许多小学音乐教师水平不高, 教学没有方法, 缺乏创新意识, 无法启发小学生的音乐潜力。甚至有的小学音乐教师不是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的, 而是其他学科教师代替的。以上种种教学的现状表明小学音乐教学亟待改革。下面, 笔者对此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小学音乐教学效率要想得到提高, 教师就必须及时改变教学策略,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 小学音乐教学越来越体现出高效和快捷。我在音乐教学中, 经常会组织学生到多媒体教室去进行学习, 通过设计教学课件实现音频和视频的结合, 给小学生更加直观和清晰的展示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发挥主动性。比如在讲歌曲《踏雪寻梅》的时候, 我会利用投影技术给学生播放雪景的照片, 以及孩子们打雪仗的视频, 把课堂氛围调动起来并且创设教学情境, 让小学生仿佛身处其中。然后, 我会利用音响设备播放歌曲, 让小学生跟着范唱先去模仿。当小学生对歌曲有了一些认识以后, 我在把这首歌的视频动画播放给学生, 画面出现生动的场景, 主人公骑驴赏花, 怡然自得的神情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在小学生掌握了歌曲以后, 我让他们发挥想象把刚才视频中的画面画出来, 这样还会促进与美术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音乐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让小学生更具有活力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写照。因此, 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小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艺术的素养, 锻炼小学生的音乐应用技能。小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比较好奇, 这源于他们的思维还比较单纯。所以,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兴趣, 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音乐教师只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才能够让小学生更具有活力。同时, 教师应把生活融入课堂, 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人生和体验音乐, 享受学习音乐的乐趣。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 我用小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首先让小学生想象在田野里或者公园里玩耍的情景, 然后问小学生都喜欢什么小动物, 最后回归主题, 给学生随着音乐播放王二小放牛的动画, 让小学一边观看动画一边随着音乐进行演唱, 最后引导小学生交流感受。通过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极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鼓励小学生登台表演, 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活泼爱动, 因此, 音乐教师要善于鼓励小学生进行表演, 锻炼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比如, 我会让学生在班级里给其他学生演唱, 烘托课堂教学氛围。我还会定期组织班级“音乐会”, 让每个小学生都表演一个节目, 促进全员参与到音乐课堂上。学校里举行文艺汇演或者运动会的时候, 我也会帮助小学生排练节目, 登上更大的舞台去表演。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讲一年级《数鸭子》一课时, 我会先让小学生想象自己心目中的小鸭子形象和老爷爷模样, 再让小学生随着播放的音乐编一些动作配合演唱。我还会给学生准备一些道具, 分别扮演小鸭子和老爷爷。然后, 我在讲台上给其他小学生表演数鸭子, 配合上欢快的节奏以及小学生诙谐幽默的表演, 会极大激发全体小学生的表演欲望。又如, 在教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时, 我也会边范唱边表演动作, 让小学生产生好奇感, 让他们体会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有效提高师生互动, 优化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

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对此, 音乐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 把课堂教学的主人还给小学生, 让小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避免对小学生发号施令, 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要求, 尽量让音乐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教师要经常与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找到学生真正的想法, 做小学生的朋友。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于是, 我会给小学生留出自由的时间, 辅导他们进行音乐训练。当教学任务完成以后, 我会跟小学生一起做游戏, 促进师生之间形成默契。播放课堂教学时学习的歌曲, 增强小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然后组织小学生进行摸耳朵比赛, 训练学生反应能力。当我喊“左耳朵”时, 小学生就用右手摸左耳朵。当我喊“右耳朵”时, 小学生要用左手摸右耳朵。通过这样的小游戏, 可以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使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五、注重课堂评价的作用, 善于激励小学生不断进步

小学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在课堂评价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动力, 让小学生对音乐产生好感。比如, 当所教授的音乐知识学生都懂得以后, 我会鼓励他们要再接再厉, 发挥自己的优势。当所教授的音乐知识有学生不理解时, 我会安慰他们不要放弃, 坚持就是胜利。课堂评价的方法有很多, 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以外, 还有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对学生评价等。在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 家长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的家长要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在家里引导小学生进行音乐演唱和音乐表演, 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之, 小学音乐教学要秉承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小学生音乐技能的锻炼, 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许琴.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初探[J].课外阅读旬刊, 2012 (21) .

论当代音乐教学方法 篇10

一、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好奇心, 这是一门技巧。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 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 如:以往在教唱歌曲时, 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 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 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 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 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 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 了解学生的心态, 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 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 “读”懂音乐, 感受音乐。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 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些作法不但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 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老师与学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 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 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 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 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 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 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 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 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 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开拓个性的舞台,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教学模式启发了我们,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 坚持以学生为主, 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 通过适当点拨, 发挥向导作用, 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 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 使学生更多的参与, 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 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 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茉莉花》时, 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再如, 教材中的《拍手歌》, 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 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 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三、以比赛的方式开展学习, 促进学习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 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 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 就是利用这一点, 实现教学目的。在我每次上音乐课时总是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 并准备了很多小礼物来鼓励大胆的学生, 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 我在设计学生认枯燥的力度标记时, 采用了分组进行抢答, 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 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 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 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上器乐课时, 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 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如需要配打击乐时,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 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 甚至为学生演唱的歌曲做伴奏。此外,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 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颇有兴趣, 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例如:《森林奏鸣曲》这一节音乐活动课, 由欣赏乐曲入手, 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 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 学生通过活动就更能理解乐曲情感, 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 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 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 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一个锻炼的机会, 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进而体现“互动”为音乐课堂所带来的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多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民族特色是需要大力提倡的。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民族特色, 更完美的将自身融入各类环境中提供了保障。音乐来源于民族, 是各个民族的产物, 由此解析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并是传统文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必然要素, 更能体现各个民族的内涵和精神价值。音乐作为普遍艺术的共同纽带培育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对全部人来说它是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艺术媒体。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对中国人来说, 音乐是发自内心的, 是人的精神, 对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受音乐的影响。而且在现代化社会当中, 民族音乐的本质更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

总之, 通过游戏、即兴演奏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通过语言、动作和音乐全面的有机结合, 学会和掌握音乐, 提高音乐素质。通过音乐课在学生们心中唤起对音乐美的感知。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这一教学原则, 不仅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让学生来学习,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的音乐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发展学生的思维, 扩宽学生的视野, 将音乐的学习变成学生自身的修养。这样做不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某些音乐技能和技巧, 而是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开始, 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对音乐审美价值的正确观念。同时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 与学生平等相处,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完成我们的教学目的。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 坚持以学生为主, 教师要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发挥向导作用, 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浅析 篇11

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小学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传统音乐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不够,难以从单独的音乐作品体会音乐的节奏、韵律和感情。音乐教育归根结底是审美教育,目前一些小学音乐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用游戏或流行音乐贯穿教学环节,学生对无拘无束、没有压力的学习形式充满兴趣,而真正的经典音乐反而没有激起他们多大的兴趣来,使得小学音乐课堂缺失了音乐,流失了美感,没有真正的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路

(一)从学生游戏中来

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如做“找领袖”游戏时,他们边玩边念口诀,如: “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

(二)從学生的爱好中来

小学生的爱好很多,例如,他们爱念儿歌。他们在儿歌声中游戏,在儿歌声中学习,在儿歌声中长大。于是,教师可以运用“儿歌法”教学生记那些难记的音乐概念,学那些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

(三)从学生的“已知”中来

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未知”“后知”。如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一歌时发现,学生们很爱唱这首歌。但因为他们识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视唱歌词。他们爱画画,也爱认画,我就“以画代词”。《洗手绢》的第一段歌词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衣,我也来……”老师在黑板上先画一个红太阳,再画一朵白云彩,然后画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头像,最后画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头像。一年级的小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着,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出来了。

(四)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例如:要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学生再唱就不难了。

(五)从教学难点中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难点中,运用“重复讲解,反复示范”的方法,有时未必能解决问题。而创造一种巧妙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口琴教学中,学生有时摸准了音位,又搞错了吹吸。怎么办?为了让学生摸准音位,我让学生在口琴上贴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图”,然后照着镜子吹,“照镜子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音位问题。为了解决吹吸问题,我创造了“手势视唱法”,把右手握拳向前推当作“吹”,把左手变“鸭嘴形”向后拉当作吸,让学生边打手势边视唱,手势打准了再上琴吹,难点一下子解决了。

三、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情景,用情贯穿始终

在学习《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时,一开始我先描述一段山谷中的景色做铺垫,然后模仿表演了山谷中的回声,创设了情景,让学生根据刚才对老师的观察进行讨论,并分组让学生做回声游戏,通过游戏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对比,体会回声的美,同时巧妙地引出对力度记号f与p的认识。在歌曲学唱和拓展环节,我紧紧抓住“友谊的回声”中的“友谊”二字,从歌曲第一乐段表现“回声”到第二乐段赞美“友谊的回声”,再到最后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用情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出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在对歌曲进行拓展和创新时,我启发学生把歌词中表现回声的“噢,噢”换成了一句亲切的问候“你好!你好”,使歌曲的表达更加清晰、深刻。在本堂课结束时,我还用“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这种原来看似很正常的告别形式,来进一步表示出了师生之间友谊的回声,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音乐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动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等,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在学唱《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我启发学生通过与课件中的小乌鸦打招呼的形式来认识12356这五个音符,并让他们给飞乱队形的小乌鸦按照音高重新排队。学生们很高兴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在玩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启发学生和小乌鸦比赛舞步来解决歌曲中节奏难点,学生们把节奏编成了自己的舞步,边跳边掌握了节奏。

(三)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怎样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呢?在音乐教学中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比如:在教唱《理发师》一课时,我在课前做了这样的思考:“怎样才能在上课一开始就抓住孩子们的心呢?”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精彩的开头,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新颖、亲切的感觉。我思索再三,决定采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花儿乐队《嘻唰唰》作为导入课题的音乐,这首活泼欢快的乐曲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劳动的场景中去,有目的地创设了一种愉快劳动的音乐氛围。而歌曲《理发师》表现了理发店的老爷爷愉快劳动的情景,很自然地就可以引入本课的主题。学生在欢快而轻松的音乐声中自由地边扭动着小屁股边做着擦桌子、扫地、洗衣服等的动作。再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边听新授歌曲范唱边观察老爷爷在做什么,然后进入听唱歌曲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盛娟.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成才之路,2008(36)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初探 篇12

1. 关注内心情感的体验式教学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音乐中表现的, 通常是作曲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因此, 通过音乐体验情感, 是涉世不深的高中生了解人生、透视生活、剖析世界的重要窗口, 可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如聆听《江河水》, 那如泣如诉的音调使人感到无限的凄楚, 哀怨。在听《春节序曲》时, 我让学生踩着音乐模仿秧歌的舞步, 用动作体验音乐的情绪, 既锻炼了音乐的节奏感, 又发展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学生还根据音乐创编动作, 再把编创的动作连起来形成一个组合, 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一节课下来, 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这种上课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因为学生不仅仅是观众或听众, 还是表演者、欣赏者、评论者、创造者, 是参与的主体。可以说, 音乐鉴赏的最初阶段是聆听阶段, 是欣赏阶段, 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鉴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鉴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 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 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鉴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过程。

2. 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辅助式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可使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的音乐画面中, 引发他们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音乐情景, 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丰富多彩、细致的感情。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 增加了一些脸谱和其他剧目的彩色照片, 找到京剧唱段的视频录像和京剧有关的知识, 如生、旦、净、丑的角色, 唱腔旋律, 京剧的伴奏乐队等, 做成相关知识链接, 声形并茂, 形象生动, 一目了然, 学生兴致盎然,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因材施教, 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个性特长, 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到音乐中,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当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如在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套曲中的《梦幻曲》时, 请学生根据音乐要素以及音乐情绪上的变化想象音乐所描绘的内容。课上有时会邀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为《梦幻曲》配舞, 高雅的芭蕾很适合表现乐曲的意境, 舞蹈的韵律随着音乐的节奏展开, 乐与舞的融合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生用色彩来表现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受, 大多选择浅蓝色, 淡紫色, 不只选用一种颜色, 还有运用多种浅淡颜色描绘的。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还用画笔描绘了自己的梦幻世界。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写了音乐随笔, 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它以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 把我们带进了温柔优美的梦幻境界。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 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 旋律几经跌宕起伏, 婉转流连, 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学生对音乐这种深入内心的理解不禁让我感动至深。

师生面对同一音乐审美对象, 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持信任态度, 对他们相对于艺术所处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以音乐权威自居, 要持一种寻找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音乐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4. 用非音乐的手段巩固音乐的收获

温故而知新, 需要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把所学知识串起来。我有时利用音乐作品中出现的数字, 做一个数字游戏, 把所学过的音乐作品回忆起来, 同时总结每一部作品的特点, 教师自制课件, 学生想到哪部作品, 就播放主题片断, 以加深印象。如合唱《阳关三叠》、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第一新疆舞曲》、室内乐《鳟鱼钢琴弦乐五重奏》、管弦乐《1812年序曲》等等。这些作品中都出现了数字, 利用出现数字这点相似性, 把这些作品串联起来, 所学的知识也不容易遗忘。对于音乐家的记忆方法可以利用他们生活年代的形似性和国家之间的关联, 如提到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就会想到和他一样同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莫扎特、海顿、巴赫、亨德尔, 提到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会想到舒曼、舒伯特、肖邦、门德尔松, 提到聂耳就会想到冼星海等等。趣味化的复习方式使知识的串联变得很容易, 并且印象深刻。枯燥的知识因为有了多样化的记忆方法变得轻松愉快。

5. 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与鉴赏音乐

“比较”的学习方法更具理性思维的特点。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正是在比较和鉴别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无论是作品思想性的高低还是艺术性的优劣, 只有经过比较和鉴别才能知道。我们所说的比较, 并不是指教师简单地将比较的结果告诉学生, 而是指教师提供合适的视听资料让学生自己进行各种审美比较。

如欣赏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时, 先听歌曲独唱《鳟鱼》, 然后欣赏童声合唱《鳟鱼》, 由学生总结比较二者歌曲演唱形式的不同, 以及歌曲表现力上的差异, 演唱者音色的不同, 单旋律与和声的丰富, 都使同样的作品听起来有不同的感受。学生讨论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 通过欣赏声乐作品, 加深对主旋律的印象, 并了解歌曲内容。然后欣赏钢琴弦乐五重奏《鳟鱼》, 了解钢琴弦乐五重奏的音乐知识, 比较每一个变奏的特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如第一变奏描绘河水清澈透明, 第二变奏中小提琴演奏对位声部, 以描绘小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无忧无虑地游动, 嬉戏。第三变奏音乐变得激烈而隐伏着危险出现。第四变奏音乐显得更为紧张不安, 以描写小鳟鱼遇到了不幸。第五变奏音乐显得悲痛凄凉, 结束段与乐章开头相呼应, 恢复了开始的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 表现了欢畅的情绪。由学生比较器乐曲和声乐曲的特点, 总结出声乐曲由于有歌词, 内容具体形象, 而器乐曲变化丰富, 没有歌词的限制, 能够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题材、体裁、风格、流派的作品, 丰富学生的音乐曲目积累, 在进行音乐鉴赏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音乐作品的题材和体裁, 要有较明确的归纳和提示。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归类, 如民歌、艺术歌曲、曲艺、歌剧、管弦乐、交响乐等,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 有些独具风格的音乐体裁, 或包含着作曲家对世界的认识态度, 或包含着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可以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中, 陶冶性情、锻炼人格、感悟生活。另外, 了解音乐中各种风格与流派的性质和特点, 是音乐鉴赏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音乐的风格与流派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 它既有多样性, 又有统一性。其多样性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主题的多样性, 文化思潮的多样性以及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等。所谓统一性就是一定的时代, 一定的民族在音乐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主导风格, 如莫扎特与贝多芬都属于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这是他们的统一性, 但是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汲取奥地利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 作品清新, 充满诗意, 旋律纯朴、优美, 织体干净、细致, 配器注重音色效果, 在创作手法上开拓了动机性展开的结构原则, 和声充满活力, 节奏空前活跃, 旋律的表现力极其丰富, 增强管弦乐的交响性和戏剧性。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对音乐风格的理解是对音乐作品鉴赏的先决条件, 因为音乐的风格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而呈现出来的, 它体现出独特的音乐美学特征。

上一篇:中小学心理教师下一篇:作文教学理论改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