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2024-10-06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精选12篇)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1

2014年, 南通市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 “限时讲授, 合作学习, 踊跃展示”成为本轮改革的最强音。正如关元山在《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一书中所言“课堂教学改革是更新教育观念, 要用新的观念来武装头脑, 用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音乐课堂教学在改革的大潮中如何将全新的理念落实在实践中?音乐课堂的合作学习的变奏曲该如何妙手谱就?

一、立足儿童视角, 不变的曲可成独特的调

在第一轮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 因为识谱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难进行, 有些音乐教师就以改革为由, 冠冕堂皇地不教歌谱, 以至于许多学生上了十二年的音乐课, 连这点儿最基本的歌唱技能都不会。而到了2011年新一轮音乐教改的音乐课改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由此看出, 音乐教育改革不是把原有的教学方法完全丢弃, 而是要批判地继承。就拿歌谱教学为例, 如果按最原始的教法就是教师一句一句地范唱, 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这种教学方法因为枯燥, 学生打心眼里厌学, 教学效果便不理想。

识谱教学是音乐教学无法回避的内容, 不是要不要教的问题, 而是如何引导学生“乐学”的问题。于是, 笔者尝试着设计了一系列增强培养学生的音高感的游戏, 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七个学生一组, 每个学生扮演音节中的一个音符, 教师给一个固定音高后, 弹到哪个音, 扮演这个音的学生就出列唱一下。在这种带有竞争性的游戏中, 每个学生都不愿意落后, 都会认真聆听音乐教师的琴声、积极参与, 那么他们就都会有音高方面的提高;接着, 教师可以让两个音任意进行组合, 请其他同学唱一唱, 感受音程关系;然后让两个以上的学生组合成短小的乐句让同学们唱, 体验视唱的成功。这样的方式我们坚持了一个学期, 学生的视唱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把握音乐学习的特征, 勇于创新, 方有新颖的美

教育面向的是人, 每个个体都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因为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非常多, 所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无疑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课堂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教材特点, 兼顾特长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大胆尝试、勇于探索, 带领着学生探究和创造符合自身特点的音乐学习的方式, 音乐学习的过程便富有了多变而务实的美感。

探究式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下的知识探究, 还可以是师生一起的共同探究, 这种方法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一课为例:在课前, 我就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任务, 我和学生们分头准备学习资料, 学生分组负责查找关于作曲家陈刚的资料, 以及这首乐曲的创作素材来源等;我负责搜集根据这首乐曲改编的其他音乐作品, 在课堂上以一组学生为主汇报他们搜集的资料, 其他小组补充完善他们的材料;我展示搜集的音乐资料, 学生欣赏、与原作品进行比较并进行评价。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 让师生都有付出与收获, 这堂课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有利于学生保持记忆力, 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更营造了一种师生、生生平等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三、音乐人的守望相助, 最美乐章在教学相长的坚守中

音乐课堂坚持改革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年轻音乐教师要树立坚持教改的思想与意识。当下的年轻音乐教师是幸运的, 学校领导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都为年轻的教师找好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父”。一般来说, “师父”都是在教学工作中有较为突出成绩的中青年教师, “师父们”接受领导的嘱托对徒弟们传、帮、带, 尽可能地把自己最好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他们, 让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人尽快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但是在传、帮、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 我们这些“师父们”的经验未必适合“徒弟”本身的教学风格, 或者, 不适合“徒弟”所教的学生们, 那么, 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这就要靠年轻的他们自己坚持不懈的钻研, 借鉴“师傅”的教学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音乐教学风格。

二是教改要向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推进。2013年12月25日, 笔者有幸参加了民进江苏省委组织的“阳关助学行动”, 代表民进南通市委会到宿迁送教。那里一个农村小学的音乐老师向我们介绍他们的音乐教学现状时说:我们这里的学生几乎不上音乐课。我们觉得很奇怪, 就问:“你们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吗?”他们回答:“按照一个学校的配比是有音乐教师的, 但是一旦他们进编后, 学校因为缺少语文、数学教师, 就让他们改教语文或数学!”如果连音乐课都没有, 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又从何谈起?类似于这样的学校就应该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 让学生享受全面的、科学的教育, 让音乐教师能尽快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来。笔者至今坚持着和宿迁兼职的音乐老师保持联系, 将音乐教学的前沿信息与他们分享。音乐课堂改革的征程有赖于每一个音乐人的守望相助, 协力共进才能奏响音乐课改的大乐章。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2

一、围绕音乐教学各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

1.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使学生掌握有某种文化价值的内容。即“教什么”。那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看他们需要什么和喜欢什么。旧教材中很多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他们不感兴趣,更无法作用于他们的感情世界。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呢?当拿到新教材时,我激动不已。新教材能从孩子的生活出发,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音乐创作和个性发展,注意弘扬民族音乐和发展多元文化。在没有统一的大纲、统“教学过程和方法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教师独立驾御教材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达成不同结果的各种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论相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不能发挥学4M作角,伯而对教李st产生本利影*。比如:我上三年级第六册歌曲《劳动最光荣》,上课时,虽然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但是不知不觉又以“我”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转变教学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认识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五个特征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比如:上《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一课,首先是师生交流,我会唱动画片《葫芦姓主题歌》(教师唱),你们会唱什么动事片歌曲呀?(学生唱)其次是生生交流,他们分小组、分角色排演动画片《白雪公主》,还有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同样是一课,由多个教师上,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发现优点和缺点。

2.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比如:上《在动物园里》一课,学生学会歌曲后,让他们创作歌词,每个班创作的内容不同,每个学生创造的内容也不一样,学生发挥了学习的潜能,学生的个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等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比如:在上《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学生掌握了二分音符、四份音符而且还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对国旗的无限喜爱之情,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还能用动作表现歌曲,所以这一课达成的目标是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教学设计

梅里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对教学设计所做的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1.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①教学目标的整合性,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在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能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从各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③教学方法整合钱,要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自身条件出发,在一定教学策略指导下,以一种方法为主,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比如:在欣赏《三只小猪》时,我采用故事的发生、发展顺序来让学生欣赏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采用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来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但在欣赏和表演时。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等方法,学生自己说出表演台词和表现三只小猪的形象。课堂效果较好。

2.教学设计的构建性:“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如’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论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构建,是县指针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设计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比如:在上《音乐探宝》一课,我首先创设了找宝情境,让学生根据找宝的内容来演唱、演奏、模仿、敲击节奏等活动,并有奖品鼓励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力很强,课堂气氛活跃。

4.教学设计情感性:情感性是指澡堂教学设计要注意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设计的情感性要求:一要师生互爱;二要以情激情;三要相互尊重;四要教学民主。

大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大学音乐;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74-1

音乐是通过乐器和声音的组合来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情感以及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大学生欣赏好的音乐,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但是,大学音乐课程不能实行传统的“单向灌输法”,而是应该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音乐,热爱音乐,在生活中发现音乐。传统的大学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十分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在“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大学音乐课程必须要以学生为培养、塑造和发展主体,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一、音乐课程概述、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大学音乐课程是大学教育

大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音乐系的学生,在开设大学音乐这门课程之前,这些学生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和音乐素养。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大学音乐课程有着很好的学习基础,而且音乐专业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他们学习大学音乐、理解音乐内涵十分有利。

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一般是以选修的形式进行学习,音乐一般也不是他们的主攻专业。选修音乐的学生只是想通过音乐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同时拥有更高的艺术修养。所以,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避免音乐课程教学出现散漫、随意、不规范的情况,这也是大学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

大学音乐课程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和非音乐专业的选修课程,教学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大学音乐课程是加强和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在音乐领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选修音乐课程,只是想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开拓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大学生了解音乐、热爱音乐、感受音乐。

二、大学音乐课程的改革

(一)充分运用现代声光音像技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最重要的便是需要聆听。学生主要通过听来接受音乐知识,而单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音乐的兴趣。现代声光音像技术的运用不仅能让音乐课程教学生动有趣,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完全感知到音乐传达出的内容和情感,而随着现代技术不断发展,高科技的设备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感知到音乐传达出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

另外,大学音乐课的课程设置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如果大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只是一些经典的世界名著,也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所以,音乐教学的内容必须要多元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

(二)将音乐的艺术性与音乐的实践性相统一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也必须要进行实践,而音乐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大学音乐课程必须要在注重音乐艺术性的同时重视音乐的实践性。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音乐实践与艺术修养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完美地体现出来,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审美教育。

(三)将多元化音乐与经典音乐相统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音乐也逐渐多元化,所以,音乐教育也必须要体现多元化的特征。如果音乐课程内容中都是经典名著,那么音乐学习的领域便会大大缩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使学生不断产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总结

大学音乐课程的改革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大学音乐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大学生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改革大学音乐课程,完善大学音乐课程体系,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改进音乐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音乐课程的改革,不断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涛.高校音乐课程改革需适应社会发展的探讨[J].科技风,2008,(10).

[2]孟凡虹.高校音乐教育调整教师培养方式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3]陈榕.试论高校音乐新课程的审美要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8).

[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张祎,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渭南师院研究生专项基金12YKZ034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4

一、民族音乐的回归对于高校音乐的教育改革意义

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在整体艺术感官上来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首先,学生能够在被民族音乐熏陶以及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后,培养和提高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素养并开阔视野。自从新文化运动过后,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大多数的核心都在于国外音乐,包括各种音乐形式都趋于外国化,但是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方面却非常少。学生渐渐掌握了欧美和流行音乐,对我国民族乐的了解却仅限于只言片语,仅有的几个高校教授民族乐也无法改变民族音乐日益没落的现状。而民族音乐的大面积回归却可以让我国的音乐教育内涵变得更加完善,也可以使得在音乐方面产生更多的音乐形式。

其次,高校学生应该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和历史更加了解。在完善以及使音乐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合理的同时还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民族音乐的回归可以让学生们明白自己作为学生,身上肩负的关于民族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责任,也明白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就是少数民族音乐。

最后,从来都被看作是一种媒介的民族音乐也可以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使其更加亲近。而学生也需要学习更多的民族音乐知识,知晓民族音乐表达出来的涵义与美感。学会对音乐的品味,通过对音乐历史背景的学习和了解,达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并形成保护历史的观念目标。

二、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中回归的具体内容

(一)关于乐器色彩回归高校音乐

经过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西方和中方的许多文化都开始互相融合。在现代音乐中也是一样,器乐在器色上渐渐被西方的表现形式所创新。为了实现与西方音乐的统一和融合,笙类乐器渐渐开始了键盘化。鼓类乐器和吹管乐器都开始实现了与西方乐器对应的定音和加键化,连弓弦类的乐器都开始了提琴化。这些变化不仅没有表现出我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魅力,还失去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感和美感。因此我国相关学者和专家应该在研究民族音乐回归时首先将民族音乐的乐器色彩矫正和传播。

在我国,所有的民族音乐使用的乐器中都含有自身独特的乐器色彩,每一种乐器的音色和特点都是独特的。而乐器色彩在人们身上充当的角色通常是代表人们对某一种乐器的音高变化或者音质变化而形成的感知。现今,民族音乐的民资心理就体现在对器乐的追求上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这种器乐的追求也在进步。久而久之渐渐表现在了改良乐器、选择和制造乐器以及对乐器的演奏等行为方式里面。古时候曾经有过“八音齐鸣”,不同的音色利用不同的演奏手法融合在一起,非常的令人震撼。器乐有本身的独特音色,但是要将这些音色演奏出不同的感情和动人心弦的声音却需要复杂高超的演奏手法。在演奏过程中,除了将乐器的本身音色表现出来之外,还能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性能。利用民族乐器合奏出来的音乐体现出来的音色是民族经过时间积累、沉淀下来的美,也是民族心理所追求的美。

(二)关于声色回归高校音乐

在我国而今的民族音乐现状上来看,由于一味的追求中西乐相结合,导致原本民族音乐上的声色被忽视,当需要利用民族乐器进行合奏表演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单个乐音本体中具有的色彩,在感知声色的时候,人们可以在听觉方面感受到音高以及音质的变化。声色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而这种特性存在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让音质变得更加悦耳以及追求音高定量中存在的色彩感。而声色具有的心理性存在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音高的变异性,以及追求音高定量中存在的色彩感。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心理性和物理性都包含在了其中,但是由于不同地方的民族不同,因此他们也具有不同的心理声色。具有变异性以及定性的民族音乐发出来的声会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后出现不同的变化。例如腔音的变化,不论是高音变强还是变弱,对声色的影响变化都是非常多的。在传统的民族声乐和民族器乐中腔音的表现都是不同的,在声乐中包含了抖音、滑音等,在器乐中包含了注、吟、绰等。当一首民族音乐采用了多种不一样的心理声色的时候,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整体音乐的表现力都会显得格外的饱满和强烈。将心理声色运用得当,不止可以将音乐的审美需求完美的表达出现,还可以将音乐本身的语调和声调仔细的诠释出来。而这些,都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最重要的色彩元素以及基础。在一些稀少的地域地方,仍有一部分在努力保存原生态的音乐,这些音乐中就存在有非常多的带腔声色。在显示出民族文化和音乐标识的同时,他们作为能够展现出我国声色音乐独特美的稀少存在,也成为了我国音乐文化的重点保护对象。

(三)关于五声变化调色回归高校音乐

在中国,所有的民族音乐中都具有相应的民族调色。调色指的是对其本身以及变化产生的色彩进行调试,其实是音乐的声音在一定的音高环境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心理反应,通常有徵和羽两个种类。其主要特征是针对羽和徵多宫多调的色彩体系,由小三度、小二度组成的三音列是调色的主要核心。经过偏音和正音互相变化可以达成转调的多变,在其中可以用偏音来代替正音,在这里要感受到音乐调色的变化可以从首调工尺谱字命名的调色变化着手。另外,人们由听觉生理调节对音乐的调高渐变构成的调色变化,是调色变化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地域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民族,而不同的民族也代表了会有代表各民族独特的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旋律结构。这些旋律结构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划分成了许多种色块,这些色块就是组成我国民族音乐色彩的主要构成部分。民族音乐中形成的调色美是因为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不断的在进行音乐调色交替而形成的,而五声性变化的调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中一直以来最夺目的一部分势必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应该将其继续传承、传播下去。

(四)关于多线并进回归高校音乐

在现今的高校音乐教学中,若是希望让我国的民族音乐回归到原本的地位、散发属于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美,就必须追求多线并进的乐色。将许多种不同的音色结合在一起,追求合奏时音乐音色的饱满以及美感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质。受西方音乐观念和科学化理念影响,我国的很多传统民族乐器的制作工艺以及制作材料已经和曾经有了巨大差异,导致乐器的共鸣腔体受到影响的同时也令乐器再也发不出传统民族乐器的个性音色。在曾经,我国民族音乐的色彩表现形式和特性都是非常多样和特别的,除了追求柔美和刺激感,还有一定的紧张感。对于经过千年沉淀后的乐色,更加强调的是多线条的旋律色彩组合而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地域独特的民族音乐。要让多线并进的乐色回归民族音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将西方乐理和中国乐理进行区分,被掺杂了西方文化的中国民族音乐始终不是正宗的民族音乐。

三、结语

融合了西方文化和乐理的中国民族音乐并算不上是正宗的传统民族音乐。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具有丰富饱满的音色、具有耀眼动人的特质,可以表现的领域也渗透在了方方面面中,具有强烈的艺术精髓。可是这些都逐渐被人们丢弃在了历史长河中,许多学生对中国自身的音乐不感兴趣,却对西方的音乐大力吹捧。这些情况都是需要民族音乐回归来解决的,有了纯正的民族音乐才能够培养出纯正的民族之魂。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中民族音乐的回归做了简要分析。首先介绍了民族音乐的回归对于高校音乐的教育改革意义,提出了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认识,明确自身肩负的关于民族音乐传承的重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中回归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韩东.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中民族音乐的回归[J].黄河之声,2015,08:19.

[2]刘爱雪.浅谈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J].北方音乐,2015,17:181.

特殊儿童音乐教学改革的设想 篇5

课程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中间的必要环节。我国于1993年颁发了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试行),把特殊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范畴。课程计划的颁布,使得特殊教育的学制、性质、任务都更加规范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对象也有了较大变化,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仍然一直停留在七年前制定的试行方案上,若仍沿用课程计划已明显无法跟上现代特殊教育的步伐,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尊重个性发展和社会对智障儿童的人文关怀。培智学校需要更加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案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一、我国特殊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严重

受传统中小学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特殊音乐教育的教材是教师根据已有教学经验的反映,教学方法是教师已有知识的传授,课程设置则是已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而在学习方法上,孤独症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通常是“老师教什么歌曲,我就学唱什么”,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此外,特殊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的决定权被教育行政机构高度集中起来,形成了数十年来特殊音乐教育采用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统一目标,统一评价等模式,难以做到把孤独症学生与其他学生分开教学,区别对待。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收效甚微,久而久之会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进程造成影响。

2、知识更新较慢且陈旧

近年来,普通中小学音乐课程一直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改革,并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与基础教育相比较,特殊音乐教育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具体表现为,特殊音乐教育仍在沿用七年前的试行课程设置方案,使用的教材,教参过于陈旧;培智学校对文化课过于重视,忽视了孤独症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劳动、生活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及身心素质的培养。因此,我国特殊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滞后于普通教育,滞后于时代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要求,难以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

3、片面重视教材,忽视培养目标

不可否认,音乐教材的编制是一个重要环节,但特殊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存在认知缺陷的特殊人群,过多的强调课本学科知识,要求孤独症学生掌握认谱、试唱、打节拍等技能,并不有利于孤独症学生获得实践性的劳动技能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产生了矛盾,在教法和学法上也容易出现偏差,从特殊教育和特殊儿童的关系来看,过分注重音乐教材知识灌输是不切实际的要求。

由此可见,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思想千篇一律,教育方法教条化的倾向,导致特殊音乐教育活力不足,缺乏创造性和实用性,这些因素制约着特殊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

二、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课程改革是特殊音乐教育多年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事物本身发展所需要的,也是孤独症学生的教育要求使然。按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结合笔者在两所培智学校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心得,现对培智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改革及发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设想。

1、培养目标的制定

在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之前,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特殊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培养目标指导,才有利于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及培智学校在音乐教学中遇到的现实情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公民目标:培养孤独症学生具有公民应有的情感道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劳动职业目标:培养孤独症学生学会正确的日常行为,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简单的劳动技能,努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个人修养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情趣,以及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方案为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2、教学方法的创新

特教音乐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不是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面对孤独症学生接受、认知能力较差等问题,尤其在特殊教育个别化的倡导下,教师不该让所有的学生上着相同的课,读着相同的教材,获得相同的知识,这是不合理的。

在音乐课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做出多元化的教学选择,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以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譬如笔者在本文中提到的学前教育过渡教学法,个别化教学法,整体互动教学法,体态语言教学法,即兴音乐体验法等教学方法,都是笔者经过亲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而成,希望能为特教音乐教学方法改革尽到绵薄之力。

特教音乐教师要努力研究适宜孤独症学生接受的教学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生活场景,不断寻找最佳的授课方法,开创出一条适合当今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帮助其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

3、课程建设的改革

特殊音乐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课程内容注重突出康复训练、生活习惯、和审美修养的特点,以体现特殊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通过课程内容的整个可以实现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目标。孤独症学生对于记住完整的歌词,唱准音高,准确认谱,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特殊音乐教育不应过于强调学科系统知识的掌握,而是把培养学生的感知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等放在首位。

课程实施时要适时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并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音乐这个中心点,向其他学科延伸发展,横向联系,创造学科知识综合化。

(2)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情感态度的养成。学科知识的价值在于能为孤独症儿童能力培养与人格养成提供一个载体,音乐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和技能,并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环境、探寻知识,通过课程把知识、技能、情感、品德、价值观的教育目标统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以音乐“导真,引善,立美”,促进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 篇6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改革;创新途径

音乐是人们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带有普遍性和强有力感染性的艺术,人们通过想象和情感表现做到了交流必不可少的音响结构,它是我们人类精神世界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在我们中学音乐的授课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的欣赏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观的重要途径,因为音乐欣赏是审美教育价值直接和具体的体现。新课标中此门课所规定的课程性质目的相对于课改前音乐课,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是音乐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内容。

一、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培养

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包含在音乐的素养之中,具体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对音乐的表现、对音乐的审美等各方面能力。其中,初中音乐教学重点是音乐发展的感知、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学习音乐的有关文化等,同时通过培养音乐教学来提升学生音乐的修养。所以,我认为音乐赏析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审美音乐、钻研音乐的文化素质等。因此,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1.引导学生用心灵和耳朵感知音乐

让学生能在音乐中体会到声音甜美、形式流畅、意韵奥妙等是我们鉴赏音乐的重要目的,这都需要教师授教中带领学生深入倾听音乐的本质,对学生听觉感知力进行培养,形成好的聆听习惯,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同时体会到美。

2.用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美妙实施教学

想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蕴含的美,就要创设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情境。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创造有助于学生体会音乐魅力的情景,培养学生音乐的感受力。如,授教“音乐与时代”时,目的在于感知古代音乐的审美兴趣,体会古代音乐中蕴含的特点,想要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在不同时代的特征,我们可以引入古代杰出的音乐文化,从而更好地感受中国古代音乐所有的意蕴美,把学生带到感受、探讨古代音乐的情景中。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

1.教师应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审美包含在教学内容中,这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审美欲望,例如,在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鉴赏时,让学生体会到古典音乐所具有的风格特色并加深对其的审美体验,同时欣赏浪漫主义音乐,感知其时期所抒发出来的感情特征及其各种艺术内在基础的音乐体现风格,更深刻地体验到当时的音乐美妙。

2.教师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

教师要让学生从音乐的表达形式上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喜好,使其能在激发的情感中对音乐进行审美,从而学生的心灵之门敞开了,情操也得到了培养。

三、丰富艺术的审美

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知识对个体欣赏音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音乐文化知识在进行审美和被激发出来的审美观点的想象不是必备的,因此,音乐欣赏中音乐的素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色和包含其中的文化知识的认知,都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例如,我们在欣赏少数民族的民歌中,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不同文化,探究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加深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和体会。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特点和规律深入了解到音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音乐成为主体,调动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品评、感知等。

总之,音乐的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表现形式,我们要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欣赏,钻研其作品所包含的内在和蕴含在其中的知识,使音乐鉴赏力逐步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生想要更好地去求知,提升音乐的鉴赏力,可以向课外延伸,提倡学生多听音乐、扩大音乐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用实际提升学生积极欣赏音乐,给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这样学生才能使想象的翅膀飞翔,让创造的思维打开,去研究、去实践,去创作,这样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张久美.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抚顺市新抚区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

创新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动力 篇7

当然音乐教学对创造力的培养, 首先需要音乐教学的创新, 需要一种创造性的音乐学习。我们不希望看到, 想学音乐而不愿意追随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情景, 所以我们的音乐教学必须创新。

一、教材的创新

21世纪世界教育正朝国际化、民主化、多样化、现代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那么21世纪中国的音乐教学改革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 回过头来, 我们很清醒地看到以往教育在观念上、方法上、模式上的陈旧。曾记得有位同学这样说过:“老师, 你不要教我们教材上的歌曲了, 这些歌曲都老掉牙了, 我们都不感兴趣。”听到这我心里不免有一些悲凉, 我觉得音乐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已不符合学生的胃口, 被学生认为“不感兴趣”, 除了学生审美能力欠缺外, 我发觉课本内的音乐教学也已满足不了学生多方面的音乐需求, 学生也有喜、努、哀、乐, 酸、甜、苦、辣的感受, 我们的教材所选歌曲虽然好, 但也有点刻板、单调, 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所以我们的教材应创新, 适当的创新和补充新的教材, 使之能反映现代社会学生的生活情趣, 以适应学生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一个音乐老师来说, 只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才能培育出更具有创造力, 鉴赏美的能力的人才, 以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往往是老师, 任何结果都必须由老师一人来判断, 这就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而现在的教育我们把被动变主动,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老师要由原来知识的传授灌输到引导儿童主动学习, 由原来的讲授转变为观察、倾听、指导和帮助。国庆节准备节目的时候有一个舞蹈是《十月是你的生日, 中国》, 在这个舞蹈编排前, 我首先让同学们听了四遍音乐, 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联想的翅膀, 发挥想象的空间来想象各种动作, 同学们各抒己见, 经过一次次筛选、改编、实践、讨论以及老师的指点, 终于获得了成功。演出时同学们那种自信、那种富灵性而发自内心的微笑, 完全把自己融入优美的音乐中。

在教学方法上, 我们要勇于创新。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三、教学环境的创新

当代音乐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学环境的创新改革。我常听到有的老师说:“音乐课就是一少部分学生的休息课”, 这句话已经很好地说明了问题, 不要把音乐课上成“讲授式”“机械式”的课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创设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同时, 也要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大部分人认为音乐课就是在教室里上, 但不知同学们走出教室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 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唱歌、跳舞、做游戏, 他们也想尽情地交往、表现, 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音乐情感的体验交流, 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扬。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环境。

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篇8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现代汉语大词典》)在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中,除了学习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所学的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与风格,从而更好、更准确地诠释音乐。这样才是最理想的一种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为有益。

然而,时下的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音乐作品分析这一内容,或者说是专业技能课中的一项重要技能的缺失,从而极大地影响对音乐的准确诠释与完美表达。

从上课内容记录可以看到整个专业课教学几乎全是基本技术、技巧的练习,整个过程中几乎见不到作品内涵的分析以及音乐表现方面的内容。学生由于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不是来自自己独立的理性分析而仅仅是对老师或音像资料的简单而抽象的模仿,他们的演唱与演奏一定是淡而无味的。这种缺失音乐分析的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再加上学生的长期模仿,还导致学生因缺乏独自理解作品内容和把握音乐情绪的能力,从而缺失富于个性的艺术创新能力,使音乐表现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缺失音乐分析的专业技能课最大的危害还在于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之后,难以胜任新的工作,突出表现为在接触到以前老师没有教过的新的音乐作品时,对音乐作品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以及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茫然无措,从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也是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造成当前这种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原因

造成这种缺失音乐分析的纯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欠缺与不重视而导致的唯技术论观念。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中有两个甚为时髦的词汇,一曰“感觉”,二曰“悟性”,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去模仿、去“悟”去“感觉”,或者干脆就是“跟着感觉走”,这种教学不可取。在缺失音乐理论分析的前提下,学生靠什么来“感觉”,凭什么来“悟”?准确性又有多少?

有一些教师认为音乐分析相关理论知识简单理解为是作品分析理论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归专业技能课来负责。不可否认,在音乐艺术类院校均开设相关方面的课程,但作为所有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必须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这门课程只能是对音乐分析公共基本原理的大框架、粗线条阐释,不可能对各个小专业的各类体裁的作品进行详尽的分析,所以在专业技能课中加入音乐分析的内容十分必要,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具体作品具体分析,才能对音乐作品有较为准确的理解与完美的诠释与表达。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能在专业技能课教学中才能得以完美的解决。或者干脆说理论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应该融入音乐专业技能课,这才是我们理想的、完整的音乐专业技能课。然而二者分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还有的老师与同学认为,他们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歌词和器乐作品的标题来“悟”或“感觉”音乐作品的情绪。现在我们就以有歌词的声乐作品与有标题的器乐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河北民歌《茉莉花》从谱例可以看出,流行在江苏一带的《茉莉花》旋律以级进为主,曲折多变,结构规整匀称,体现出来的是江南的委婉与细腻,而流行在河北一带的《茉莉花》,音乐进行中频繁的跳进,节奏方面,多处附点节奏及切分节奏的运用等使旋律开朗活泼,体现出来的则是北方的爽朗与豪放。几乎相同的歌词却迥乎不同的情绪,用歌词来“感觉”作品的情绪在这里显得何其荒谬。

山西民歌《刨洋芋》与小提琴独奏《思乡曲》从谱例可以看出迥然不同的两种音乐情绪(一个是欢快而富于情趣的《刨洋芋》,另一个是充满悠悠思乡之情的《思乡曲》)竟然是运用同一个音乐材料而组成的旋律来表现的,通过歌词或标题来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可靠性有多大?

音乐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当前缺失音乐分析的纯技术为主的音乐技能课教学模式无法阐明音乐的内容和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及演奏、演唱水平。必须对当下这种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三、理想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的提出及描述

为了使我们的音乐技能课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对原有的技能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在原来的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音乐分析的内容,技能课教学模式由原来的“练习曲(练声曲)+作品演唱(演奏)”变为“练习曲(练声曲)+作品分析+作品演奏(演唱)”。

对作品的分析包括音乐作品背景材料的分析与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节奏、节拍、力度、速度、调式、织体、音程、和声、旋律、曲式等)的分析。

当然,并不是在讲任何一部作品之前,都要将这些要素系统地讲一遍(这样就变成理论课了),而是针对不同作品的特点,对其相应的要素进行分析。

从以上论述可看到,在专业技能课融入音乐分析之后,学生在演唱(演奏)音乐作品时,理想的分析代替了抽象的“感觉”,独立的思考代替了简单的模仿,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把握更加准确、对作品的诠释更加完美。

四、理想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的意义

1. 加入音乐分析的新的专业技能课教学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学生在学习技巧的同时也获得了分析作品能力。

学生在演奏(演唱)作品时不再盲目模仿,而是有了自己的思考与研究,为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富于个性的艺术创新与二度创作提供了积极有力的条件,还可以使学生在碰到新作品之后由以前的手足无措变得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为音乐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所。

长期以来,在我们音乐教学中长期处于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态。理论课只讲理论,技能课只教技术,二者没有很好地结合,导致理论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应用,这也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喜欢上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技能课上融入理论分析的相关知识、强调理论分析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理论的兴趣,更可以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这种专业技能课教学的新模式当中完美地结合。或者可以说,这种新模式下的专业技能课课堂是音乐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环节的最理想的场所。

3. 这种新模式的专业技能课又是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通过对各专业的各类体裁的作品进行分析,无疑是对作品分析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不仅使技能课获得理论的指导,同时作品分析理论课也从各专业技能课上的各种音乐体裁的分析中获得有益的补充,真正实现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互渗互利、共同提高。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篇9

1.1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创新前的准备

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目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填鸭子的教学方法不但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之会降低其自身的音乐情操。在对初中音乐教学方法创新前需要准备以下内容:第一, 内容丰富的音乐教学材料, 优秀的音乐教材在讲解过程中会提升学习氛围, 通过贴近生活的资料, 还能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音乐带来的乐趣。第二, 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音乐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音乐能力, 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 多个层次对音乐教学目标展开深入的剖析, 以便于产生深刻的理解, 对学生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1.2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选择与生活十分贴近的材料, 音乐教学切忌采用说教式的方法, 这样既无趣、又缺乏新意, 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有较好的吸收能力。而选择与生活贴近的教学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贯穿到整个音乐之中, 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 还为教学增加了一定的艺术品位。第二个环节是适当的添设情景再现内容, 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抽象的音符、音标有所疑问, 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应用学生喜爱的曲目和影视作品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第三个环节就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与音乐有关的活动, 为社会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2 主要的创新性初中音乐教学方法

2.1 情景再现式教学方法

情景再现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去亲身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奥秘, 当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便会对所学内容会产生情感, 自然而然的去主动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含义。举例而言, 教师在讲解歌曲的时候, 可以向同学展示当时作者创作的画面, 并要求学生去仿照其行为, 通过模仿来感受歌曲涵盖的感情。情景再现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走向学习音乐的正确道路, 无论是通过编唱、伴奏还是任何一种模式, 都能够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 这也这种教学方法目前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2.2 联合式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可以通过联合式教学方法, 何谓联合式教学方法, 即教师通过分组的形式, 将同学分成各个小组, 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研讨、协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简单而又有效, 教师在课间对研究成果的检查, 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去纠正错误。随着小组成员讨论的不断深入, 学生自身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这种形式不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压力, 轻松愉快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音乐感情的重要途径。

3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增加初中音乐教学的途径

音乐这门学科源于生活, 更高于生活, 不难发现在生活中与音乐有关的途径众多, 在影视作品、音乐节目等等都可以寻找到出色的音乐标记, 这些标记如果得到老师的合理传递, 会吸引大批学生, 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增加初中音乐教学的途径让学生感受更多样化的音乐类型, 不仅可以开拓了学生们的眼界、还加深了其对音乐的理解程度。目前教师大多通过收集出色的音乐资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播放, 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 多途径的教学便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3.2 优化音乐学习流程

音乐教师需要对目前的学习流程进行思考, 针对一些问题采取必要的解决方案, 而优化音乐学习流程是目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第一, 由于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限制导致出色的音乐作品无法被同学赏识到, 所以必须对学习模式进行优化, 打破传统的局限, 开展音乐活动, 通过视频、音频等途径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第二, 教师要从以往的指导者转变成组织者, 而真正的核心应该是初中生, 学生要有主动自主学习的条件,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激发自身兴趣, 通过不断的努力, 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

3.3 制定科学的教学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音乐教学方法也被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生活更为紧密、音乐活动开展筹备工作要更加详细等等。这些要求的提出, 使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再适用于此, 必须制定更加科学, 更加符合当代背景的教学理念。就目前国家形式来看, 音乐材料极为丰富, 学生与音乐的关系也较为融洽, 所以应该强调实际生活与音乐的接触力度, 通过视听上的结合, 来让音乐的欣赏层面不仅仅停留在听觉方面, 更多的则是视觉震撼。制定合理的教学思想, 对学生学习音乐有着推动作用。

4 目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应解决措施

4.1 目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由于音乐在初中教学里属于副门学科, 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开展音乐的最大目的。但目前教学方法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对培养学生没有明显的帮助。更有甚者私自占用音乐课时, 使得学生的能力迟迟得不到锻炼。其次, 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没有新颖的内容, 就无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处于‘自导自演’的情况。

4.2 针对目前问题采取的措施

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初中音乐教学任务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 比如说投影仪、电脑等工具, 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换成直观、生活形象的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乐趣的同时, 还保证了教学质量。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不容小觑, 优良的环境促进师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 缓和上课紧张的氛围, 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多了, 学生学到的知识便增加了, 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在提高。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这些措施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5 结束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社会的要求, 也是对学生音乐教育的要求,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协同努力。本篇论文主要从创新性初中音乐教学方法、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目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对应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 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尤其是在音乐教学方面。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提升自身的素质, 在素质教育的行业中具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如何加快音乐教学的建设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基本要求。本篇论文将对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李强.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初探[M].新课程, 2013.

对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篇10

一、目前我国音乐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陈旧的教学观念阻碍了音乐专业教学的发展

当下, 我国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观念, 还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是相对落后, 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还得不到相关人员重视, 尽管有部分院校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纳入了教学大纲当中, 但是能适应其特点, 并配合其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却还是没有, 所以对音乐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音乐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

音乐专业教学模式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这当中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学观念的落后。目前我国音乐专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都处在一个探索时期, 更注重的是音乐理论知识教学, 实践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音乐专业的教学效果也就不是很理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 就是老师一味地讲, 学生一味地听, 师生之间的沟通较少,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老师将知识灌输进大脑这一阶段, 教学模式相对落后。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中, 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大部分对学生进行的都是音乐理论知识教学, 实践技能练习相对比较少。这样一来, 整个音乐专业教学都是在进行理论知识授课, 特别的枯燥无味, 学习方式比较单一, 学生对学习音乐专业知识丧失兴趣, 只能一味被动的接受教育, 不能对其产生兴趣主动的去学习, 音乐专业教学中缺乏乐趣, 没有欢乐的课堂氛围, 学生整体学习效果降低。

音乐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得不到创新, 课堂上还是采用老师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学生一味听, 教师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不多,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 音乐专业教学改革力度提不上来

尽管现在国家提倡教育教学的改革, 但是高职院校对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还是不够, 学校本身不能仅仅是传授音乐理论知识, 还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和兴趣的培养,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这当中就有一些问题存在, 很多学校都在强调教学改革,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还是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教学资金缺乏, 教师队伍素质提不上来等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音乐专业教学的改革速度。教师的教案、音乐专业教材, 都不能及时的进行更新, 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始终得不到落实。

二、对音乐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中, 改革高职音乐专业教学已经成为所有高职音乐专业老师的共同目标,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以现代的教学理念为核心, 加大音乐专业实践教育力度, 通过对音乐专业的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的职业能力, 转变教学重点, 把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教育作为教学重点, 提高音乐专业的教学效果。

(一) 丰富音乐专业教学内容

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学都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育, 忽略了音乐专业实践教学, 要想创新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 就要重视实践教学,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音乐技能, 在这种教学当中, 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整体的音乐专业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 丰富音乐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音乐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比较单一的, 存在很多的弊端, 所以现代音乐教学应该往现代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课堂中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应该增加, 不同的音乐专业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根据音乐专业学生本身的特点和兴趣进行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 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 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 音乐专业教材更具有针对性

教材的选取在音乐专业教学当中是很重要的, 要考虑到音乐专业教材的实际性、时代性, 能够和时代契合, 适应社会的需求。教材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音乐专业的行业发展需求, 配套契合的教学课件, 学习指南一类的教学材料, 共同教学。音乐专业教材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 不应难度过大, 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也不应该过于简单, 内容太简单会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对音乐专业的学习研究能力,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 提高音乐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音乐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和音乐专业的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联系, 只有将音乐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提高, 才能使音乐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讲课评比, 及时发现教师授课中的问题, 并给与解决。还要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聘请高水平教师, 安排现有教师定期培训、进修。鼓励教师做科研, 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撰写音乐专业论文, 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素质。

三、结语

我国在音乐专业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已经取得一些成效。要想进一步加强音乐专业教育教学, 就要对音乐专业教学模式不断的进行改革,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不断完善音乐专业教育体系。在音乐专业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音乐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音乐专业人才。

摘要:近年来, 我国教育教学模式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音乐专业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和提高中。音乐专业在高职教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对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文章就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提高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水平, 为社会培养出多层次人才。

关键词: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曾辉艳.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何晓堾.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分析[J].音乐时空, 2014, 13:112.

试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很大成就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的一个基础素质教育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艺术欣赏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从而提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音乐教育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普通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规范和标准,但是在校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还是呈现一个较低水平,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重视这个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要求。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事业刚刚处在一个萌芽期,因此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更没有一支高质量的音乐教师队伍。因此,相关音乐课程的开设也成无体系的混乱状态,甚至有凭教师个人兴趣开课的现象出现。大部分音乐课程是作为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的,主要是一种欣赏活动,不但无法覆盖到每一个学生,而且选修课的形式使学生放松了对音乐课程的掌握和学习,教学成果也无法得到保障。

其次,教育体系不完善。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应的制度不够完善,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成体系的音乐教学体制。再加上校领导对高校音乐教育程度不够,对音乐教育的本质缺乏认识,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因而是其逐渐被边缘化,这成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难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学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部门管辖,大多数是处于一种无管理状态或者多方共同管理的状态,从而造成了音乐教育的无序和混乱。另外,由于音乐教育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使得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间歇性,常常以举办活动和听讲座来代替音乐课堂教育,大大削弱了音乐教育应有的效果。同时,也正是由于校领导的忽视,使得与音乐教学相配套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多媒体设备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音乐教学。

再者,基础设施不齐全。高校的音乐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时期,应该涉及更广阔的内容,着重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使学生获得欣赏和创造的能力,因此也要求授课教师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理论基础,但是纵观我国当下高校音乐教师队伍,虽然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在各高校扩招之后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基本的需求。另外,高校的大部分音乐教师大部分是毕业于艺术院校或一些专业艺术团体的本科生或专业人士,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且缺乏专业、系统的教师技能培训,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教育的水平。

二、促进音乐教学水平的方法

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并不是刻意培养专业艺术水准的学生,因此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应该正视并重视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当下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的途径。

(一)严把教师质量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教师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学校要严格把控音乐教师专业水准和教学质量,努力建设一支有质量保障和数量保障的,能够充分满足高校音乐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从而提升音乐教育课堂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出音乐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推动学校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

(二)加强管理

高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对学校成功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帮助作用,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普通高校的领导要提高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尽快建立起科学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并提高音乐教师入职门槛,保证教师的质量和水准,同时加大对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满足应有的硬件需求,确保学校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高校应该将部分专业性强的音乐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并建设一套完整的必修、选修以及相关讲座并行发展的多样的音乐课程模式设计,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同时还可以听到更多前沿的音乐讲座,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应该从上到下给予高校的音乐教育足够的重视,将音乐教育改革作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来提升全民的素质水平,培养真正用得上的人才来迎接未来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师范学校音乐班的教学改革 篇12

一特殊的历史状况

湖南武冈师范学校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湘西南的武冈市, 是全国重点师范学校之一, 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 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 学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1998年, 中等师范教育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随着招生并轨和师范生毕业不包分配, 中等师范学校生源质量开始下降, 甚至招生困难, 以后愈加严重。从2002年开始, 是我国师范教育的大变革时期, 全国除了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外, 绝大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停止招生, 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改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来完成, 招收五年制小学教师大专班。而实际上湖南省的中等师范教育改革是从2000年开始的, 全省只保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可继续招生, 其余所有中等师范学校停止招生, 能与其他学校合并的就合并, 不能合并的学校就自谋出路办中学、培训基地、技校等等。而武冈师范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远, 不能与其他学校合并, 只能自谋出路, 重新改组, 因此, 学校教育目前就分成三大块, 一块办普通中学, 一块搞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另一块就是中专教育。本文所要论述的音乐班也就是中专教育这一块。

二音乐班的教学现状

以前的音乐班是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而设立的, 而改革后的音乐班, 并不是培养小学音乐教师, 而是一种非师范性的中等技能教育, 但是其教材、教学方法、开设课程、管理模式, 仍然和以前一样。其教材仍然还是用过去的中师教材, 课程设置是声乐、钢琴、舞蹈、乐理, 视唱练耳、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等。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目的不明确

教师不清楚所要培养的学生将来是从事什么职业, 很盲目;学生也不清楚毕业后找什么工作, 教书肯定是不可能, 因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专业课分配不恰当

专业课的分配跟以前一样, 每个学生必须学好声乐、钢琴、舞蹈。这在大学里也是不可能学好, 一个中专生三年时间怎能学习好呢?这是过去高等师范学院的要求, 现在也正在改革。

3招生困难和生源流失

每年招生工作如同作战, 其实用做生意来形容更贴近, 竞争相当激烈。各学校每到招生期间就下指标给学校每个教职员工, 要求必须完成任务, 多完成就奖, 少完成就罚。招到的学生文化素质和各方面素质都差, 也就是所谓的“差生”, 考不上高中没地方去的学生。因此这样的学生招进来在管理上就非常困难, 学生学习也非常自由, 一般读一年或者一年半, 就走人了, 外出打工或者干其他什么去, 因此学生流失非常大, 流失程度在60%以上。

4教学形式陈旧

教学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填鸭式教学。教师机械地照本宣科, 只要课本上有的就照教不误, 而且教法陈旧, 缺少新意;理论式教学。音乐理论内容太多, 实用技能技巧太少, 音乐定义、概念一大堆, 形式又呆板, 学生觉得枯躁无味,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厌恶学习;保守式教学。教师思想保守, 不敢创新, 不思进取, 教学手段陈旧, 没有活力和激情, 没有新鲜感, 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难以使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教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1教师不能及时适应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

计划经济时代的师范生包分配, 学生各方面素质好, 好管理, 教材上有什么, 老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 学完后成绩合格就可以顺利毕业参加工作。从过去的按部就班的教学到改革后的选择性教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培养对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等等, 都给教师带来无所适从的感觉, 找不到正确的定位, 也就只能按照原来的教学大纲教。学生认为学了这些知识又不能去教书, 没有用, 学不学无所谓, 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2教师同外界交流少

自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后, 在学校面临生存问题的同时, 教师也都觉得自身前途渺茫, 都想往外面跑, 无法安心本职工作, 也无法安心与外界的交流, 这样导致教师的知识陈旧, 教法简单, 没有创意。

3学生自身的原因

因为不包分配导致招生困难, 生源素质差, 学生认为在这样的学校读三年找不到工作, 学了也没有用处, 学不学无所谓, 教师也没有什么更新颖的东西来吸引学生,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生源也就慢慢流失了。

四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

1教学方法的改革

专业化教学。音乐教学必须按中等技能教育的程度培养学生, 音乐教材要符合中等技能教育的特点;实用化教学。音乐教学必须面向社会, 教师所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在社会上用得上的内容, 以便使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学以致用;技能化教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选择器乐、声乐、舞蹈作为自己一项特长, 以适应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多样化教学。音乐教学应该丰富多彩, “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并重, 包括民乐、戏剧、话剧、电影、卡拉OK等等, 用以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的知识面横向拓展;审美化教学。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把德育、美育融于音乐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 发挥想象、联想, 启迪创造精神, 提高审美意识,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和音乐鉴赏能力。

2专业课的改革

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 声乐课主要是传授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 但它们的技巧又是很难掌握的, 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中专生在校只有三年时间, 都用来学习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也不可行, 因此还不如学习一种近乎通俗唱法的歌唱方法, 即以美声唱法中的气息控制及共鸣的运用, 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和通俗唱法中的轻声、弱声以及个人感情表露等技巧为功底, 不片面追求高音和音量, 多运用人的自然声区, 更注重自身内在情感流露, 以情为主, 情带声, 声情并茂, 简单明了。声乐课要改掉过去的大课形式, 采用一对一的形式上课, 教学内容不要只教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 要根据现在学生的具体情况多考虑用通俗唱法教, 把民族和美声唱法的技巧, 如气息、咬字等过渡到通俗唱法里面来。舞蹈课要改变过去只教民族舞或古典舞的局面, 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教给他们一些容易学会又能让他们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又对他们在社会上有用的舞蹈组合和现代舞, 要让他们能自己创造、编排实用而又有一定艺术价值充满青春气息的舞蹈。钢琴课要改掉过去死板的基本功训练, 因为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出有好成绩的学生来, 我们何不教他们实用的即兴伴奏或通俗而又简单的歌曲改编的钢琴曲呢?最好用电子琴教学, 电子琴方便学生练琴并且经济实惠。

3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舞台

检验音乐班学生学习的好坏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 因此学生的课外活动要很好地利用起来, 定期的汇报表演, 定期的各项比赛都要实行。组织文艺演出队定期下乡演出, 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能为以后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而努力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走得进来走得出去。

4学校要成立务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小组

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招聘活动, 到用人单位项岗实习, 参加竞聘,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对已毕业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与服务, 这样既为需要服务的毕业生提供信息指导服务, 又可以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 从而不断改进就业与教学的指导工作, 提高办学水平, 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 以此来贯通出口拉动入口, 以便更好地拓宽生源渠道。

事物只能在矛盾和解决矛盾中生存和发展, 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一样。只有不断地去发现缺点和不足, 更新教育观念;只有立足于现实, 锲而不舍地努力, 不断开拓创新, 增强现代教育理念, 提高教学综合素养, 才能不断促进中专音乐教学的改革, 才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才能走出困境, 走向辉煌。师范学校音乐班教学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张淑珍.音乐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2]冯光钰.20世纪中国音乐思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3]叶林.音乐审美欣赏[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5.

[4]谢嘉幸, 杨燕宜, 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5]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5.

上一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下一篇:混沌粒子群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