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

2024-09-20

音乐课堂教学(共12篇)

音乐课堂教学 篇1

摘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方式表现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当代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情感交流, 多鼓励学生, 激励他们勇于创新, 积极参与活动,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使他们畅游在音乐的世界中。文章围绕如何欣赏音乐展开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欣赏,教学方法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之前大多数人认为, 音乐课无非就是唱唱歌那么简单。随着创新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在, 大家都能很清楚地认识到, 音乐教育不仅局限于歌唱教学那么简单, 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已成为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音乐教学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呢? 下面我就结合平时上课经验积累阐述观点。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音乐课堂 中结合其他学 科。提倡学科整合是新的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欣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前可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然后请学生轻轻闭上眼睛, 想象自己是在宁静的秋夜, 坐在乡间充满新收的稻谷香的谷堆旁边自己依偎在妈妈的怀里, 安静地倾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同时播放歌曲录音, 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又如在欣赏《马刀舞》时, 可以根据乐曲速度与情绪分一分段落, 这些段落分别可以用什么线条表示, 又分别可以用什么颜色表示, 自己试着画一画。

2. 引导学生大 胆表现。 因为音乐 欣赏课侧 重的是聆 听及感受, 这往往会使课堂变得沉闷而凝重。针对这一点,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用这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感受到的乐曲表现出来。而这时, 教师起关键作用,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如表演好的小组可奖励小红旗, 表现好的学生可得红旗, 而表演差点的小组或个人可以给予鼓励, 适当地放宽要求, 再给他们表演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顺利获得红旗等。

二、应用多媒体, 创设视听美

1.运用视频 和多媒体 组织教学。 通常音乐作品都是以象征性、模拟性等手法将现实中的一些现象用音乐形式表达出来, 有时还可以通过视觉刺激人们的大脑, 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更有助于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因此, 我在组织教学时经常运用视频和多媒体教学, 除了让学生听音乐外, 还“看”到了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 例如 : 在欣赏《彼得与狼时, 我先让学生听, 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情节, 了解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是以不同乐器进行演奏表现, 然后我采用视频播放《彼得与狼》的芭蕾舞表演。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 , 视频上的芭蕾舞表演的故事也在进行着, 学生看得、听得相当入迷。教学效果的强化就自然明显了。

2.将视听融 入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而在课堂中展示这些环节时, 我们会发现, 很难用语言表达一些抽象的场景。如铜管乐、管弦乐的欣赏。为了解说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乐器的形状、听辨乐器的不同声音、欣赏乐器所演奏的乐曲外, 我还让他们了解乐曲是将乐谱、乐器及人演奏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乐曲《梁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与理解作品。视听效果启发学生想象, 使学生身临其境。

三、适当调动身体, 感受音乐的美

1.跟随音乐 动一动。 律动是指学生能跟随音乐节拍 , 进行有节奏的动作的一种活动。律动能帮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场景、故事情节、情绪等,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韵律感。例如:在欣赏《闪闪的红星》这首歌曲时, 歌曲第一部分是雄壮有力的, 这时我让学生随着歌曲的节奏做踏步动作, 表现小英雄的那种勇敢, 而第二部分, 旋律比较舒展, 这时我让学生随着歌曲的变化, 手拉手随歌曲节奏轻轻晃动自己的身体。同一首歌曲有着不同的速度情绪, 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动作中看出来。这满足了学生好动的特性, 而且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情绪及所表达的内容。

2.跟随音乐 奏一奏。 节奏 , 在音乐作品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是音乐的灵魂。在欣赏过程中, 让学生随音乐敲出节奏,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乐感, 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欣赏《时间像小马车》时, 可以让学生用双响筒敲击节奏表现马蹄声;又如在欣赏《鸭子拌嘴》时, 可以让学生用叉模仿作品里的节奏, 不同的节奏分别表现了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路、两鸭子相遇到两鸭子拌嘴等。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乐感。

3.适当地运 用音乐游戏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 适当地运用音乐游戏,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如听赏《拍皮球》时, 我让学生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拍一拍皮球, 使其更好地感受作品带来的欢快、活泼的气氛。又如在学习《传、传、传》时, 我让学生随音乐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方式表现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当代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情感交流, 多对学生进行鼓励, 激励他们勇于创新, 积极参与活动,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使他们畅游在音乐世界中。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教学法.

音乐课堂教学 篇2

在准备这一课时,试教了多次,也修改了多次教案,一开始,我都是由老师示范后,再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但是这样的课堂很明显是不合格的。于是我重新分析了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将教材中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哪些需要老师示范的、哪些由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的都标注出来,然后再来设计教学,写出大概之后,再具体的修改了几次,最终才去试教,这次试教请了学校的各科老师来听课,希望从他们的经验中,从他们当中找到不足。果然,这些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他们大部分老师都提出要我写板书,因为自己在平时习惯性不板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都没有板书过。我吸取他们给我的意见,重新修改教案、试教,最终将教案改成现在这个。

在这次的课堂中,《网络音乐厅》比试教的时候上的顺利一些,学生们也差不多都学会了,接下来是我对自己这堂课的几点反思:

1、在引入时,我先引导学生说说喜欢的歌,并播放一首他们都喜欢的歌(吉祥三宝)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这个引入是比较成功的,本来我设计着是播放一首儿歌,认为这样比较适合学生,但是在试教时,感觉学生们没有什么激情,因此选择了播放学生们都喜欢听的歌来激趣。

2、这堂课主要是有两个内容:网络收音机和查找音乐,前者是学生们都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我在教网络收音机时,是由我自己示范为主,而在教学查找音乐这个部分是让学生先尝试,在让生尝试前,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们用“百度”搜索我规定的一首歌,而且我将找得最快的学生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竞争意识,就会更积极的来探索、学习这个内容。但这里有一个缺点就是有失广泛性,搜索歌曲的方法并不只有“百度”搜索,学生当中一些能力强的学生还知道很多搜索的方法,这一点,我没有处理的很好,需要改进。

3、最后一个重点“下载音乐”是比较失败的,一开始我看到学生们都会下载,所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评课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就是我没有将它的重点性突出来,我回想了一下,的确,下载音乐也属于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但是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是一笔带过的感觉,重点不够突出。

4、在整堂课中,我很重视能力较弱的学生,因为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会学会,并不需要你特别的去关注,但是能力弱的学生就比较困难了。因为是两、三个人一台电脑,于是在指导他们学习中,我不时的强调让能力弱的学生多练习、多操作,而且还请能力强的学生在旁边指导能力弱的学生,这样能力强的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自己也巩固了学习的内容,而能力弱的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操作,这样各个方面的学生都能很好的进行学生。

5、在教态方面我自己认为是比较亲切自然的,但是我忘了这一堂课是音乐厅,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是我自己却从来没有表现出激情,让听课的人感觉我和学生格格不入,评课老师说的不错:教师在课堂上要当表演者。只有自己投入了,学生才会更投入到课堂中来。

音乐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现音乐本性

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为主要目标。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音乐课堂,在音乐课堂中始终贯穿以音乐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审美创美的能力,设计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抒发感情,在精神上获得享受。

一、教师身先士卒,以情感为本,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罗杰•诺斯说:“音乐的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激情”。音乐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表达、无法转译的,这是音乐的情感本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逐步提高他们有效的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那么教师就是引爆心灵的火焰,本身就是灼热强烈而富有热情的。为了使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和意志品格得到培养,教师必须身先士卒。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因始终以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运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以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形成师生和谐、融洽、感人的课堂教学气氛。例如:教唱国歌,如果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抗日义勇军的故事,有关国旗的故事,那就变成了历史课或政治课,而不是音乐课。只有以音乐为本,强调好附点和三连音的功能,始终让学生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中去聆听去感受,民族尊严、爱国情感才能真正获得提升。

二、以音乐为本,远离浮华,围绕音乐开展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始终贯彻以审美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理念。音乐课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因此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音乐、感悟音乐和创造音乐的主要途径。上述《西风的话》一课中,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在朗诵诗词、讲解诗词上,一遍遍朗诵之后的收获就是学生们对文章越来越熟悉、朗诵得越来越流畅。课堂上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非音乐的要素上了;下课后,得到的却是音乐以外的东西。与其花时间讲解诗词,到不如多分析下背景音乐《秋的喁语》的旋律走向、音乐气氛、乐句的起伏和起止上来,倒不如把时间让给学生,请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朗诵形式或艺术手法去表现作品意境。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有了教师的这些提示,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带给他们情感上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在音乐课上,教师应抛弃烦琐的理性讲解、分析,设计丰富多彩的可操作性的音乐活动,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做、想去做、想象的出做出来的效果,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音乐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三、以简单为本,让学生在自然流畅的课堂中感受体验音乐

好的音乐课就像是一场音乐会,让人感觉不出教学过程设计的痕迹,非常自然流畅。教育就是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音乐教学也是如此,音乐课就是要上得简单。如在全国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大河之舞》,就是将节奏贯穿始终,通过节奏的一次次变化变奏,讲课一次次升华。虽然是针对小学生,但是这堂看似深奥的课,却上地浅显易懂,流畅自如。听课老师也评价:“很简单却很实用的一节课”!反思这节课,课堂紧紧围绕节奏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音乐、积极参与表现,不断地创造。我想,这应当是音乐课追求的境界。

四、多种音乐教学形式的大胆尝试和运用,多方位多角度体现音乐性。

1、通过课前音乐师生问好,把学生领进一个美的环境。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课的开头不能千篇一律的用语言师生问好,要根据音乐课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歌唱氛围,用轻松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教室,师生音乐问好,发声练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优美旋律的熏陶,进入宽松的欣赏氛围和想象空间,使他们感觉轻松自然。心情愉悦,精神饱满,为上好音乐课奠定了基础。

2、通过多声部合唱培养学生在演唱中聆听和声效果,提高多声部演唱能力,感受另种意境下的音乐。

合唱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于培养学生多声部的感觉,丰富音乐表现手段,拓宽音乐感受层面,形成集体协作精神有积极意义。在合唱教学中我首先从练习主和弦开始,先进行一个声部,其它声部依次进入。引导学生边唱边听。合唱不只是唱。还要建立和声听觉。唱一个声部听另外一个声部,使学生被丰富的多声部音色所吸引,从而引起练习的兴趣。如在合唱教学时,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唱好二部合唱,要求声音和谐、均衡、统一,指导学生运用轻巧而富有朝气的声音和起伏变化的力度演唱歌曲,表达自己的感情。切忌:将二声部机械地能合在一起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一定不能忘记处理作品,让学生在唱一首二部合唱的歌曲时,两个声部能均衡、协调的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增强感染力。

3、通过指导学生倾听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所以我把开启学生音乐想象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此对所有歌词的乐曲首先是听,在听的过程中去思索、去想象。如:在指导学生欣赏《苗岭的早晨》乐曲时,我设计了初听、分段听、再听“三步曲”,在老师的诱导下让学生边听,边看录像、插图,边联想。明朗清新的旋律把学生带到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秀丽图景之中,使他们产生了: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百鸟在山林中尽情欢唱,苗族同胞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情景,仿佛置身其境,产生“音画”效应,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节良好的音乐课,教师既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呆呆地坐在那里光唱,这样学生对音乐课很难产生兴趣。也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的不停的忙动,这样课堂纪律既乱,学生又累。教师还会力不从心。参与者的强度和规模应该是:有动有静、全员参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小组进行活动,使动觉参与和心灵参与相结合。从而达到个体动静互换,整体动静互换,使一节课张弛有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势、身体、乐器、伴奏、合奏、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动中学音乐,在动中感受音乐,在动中发展想象,在动中愉悦身心。——在动中体验音乐!

总之,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将理性的分析自然地融进感性体验中,去除过多的修饰和花哨的教学手段,用音乐的手段去解决音乐课堂中的问题,让音乐课回归音乐本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享受乐,这样才符合我们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课堂教学 篇4

关键词:流行音乐,初中,音乐,教学

初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因此将流行音乐融入进我国初中音乐课堂既可培养学生们的兴趣,也可激发其对于学校课堂音乐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选择适合的流行歌曲,有积极向上意义的优秀作品,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流行音乐的独特鉴赏能力。

一、教学巧妙融入欣赏课程,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

初中音乐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优秀音乐作品鉴赏活动,学生既可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环境中学到初中音乐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起其对音乐的学习热情。随着流行音乐逐渐被熟知与喜欢,尤其是年轻人,音乐教学中更需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程中,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我国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多数包括一些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而缺乏流行音乐的植入。因此长久以来,初中音乐教学课程较为枯燥无趣。而在目前阶段学生通过电视或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可以接触到流行音乐,教师在此时将流行音乐合理地引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随着近些年来流行音乐地位的不断上升,而流行歌曲在教学方面,演唱与伴奏的结合需更多被关注,需不断对流行音乐的教学方式等做大致总结,对教学的内容等也进行不断地整合展开,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音乐等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也将具有艺术生命力与魅力的美好事物不断传承下去。让学生通过音乐培养积极情绪,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针对性地教学,满足其兴趣与心情。要培养其乐感,培养起初中学生音乐节奏、旋律、风格等感受与鉴赏能力。

例如,可引导学生唱出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类别,如周杰伦与方文山合作的大多数中国风音乐作品结合了民族音乐元素,其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如周杰伦的《青花瓷》《烟花易冷》《千里之外》等流行歌曲均融入了浓厚的中国风元素,令学生说出自己的鉴赏方向并加以整体总结规范,会由此提高学生对于流行音乐或歌曲的范畴与民族元素的结合的鉴赏能力。

二、指导学生结合旋律理解词意,培养学生向上励志意识

在众多的流行曲目中还是有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曲非常具有励志性,受到很多初中学生的欢迎,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这些励志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流行音乐歌曲具有不同的旋律与歌词,其都蕴含着词作者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的内涵与感动故事性。教师需多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近距离地用心交流,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但需注重背后的故事,为学生讲述更为深刻的内容。流行音乐歌曲具有其自身优雅的旋律、动人心弦的歌词,其广受年轻人欢迎,当然包括初中生,融入了流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的内容性愈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富有深刻情感的音乐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以此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流行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例如,初中生较为喜欢《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的一系列歌曲,其歌词内容积极向上,教导人积极勇敢,敢于挑战,充满青春活力,教师可以运用此鉴赏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英文歌曲的鉴赏力。此外,披头士乐队的《Hey,Jude》《Let it be》等歌曲也广受学生欢迎,学生在其中获得生活动力,吸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掌握整体方向,流行音乐结合感恩教育

流行音乐会使学生某种情绪易于表达,或者给其一些人生的感悟,其在歌词上更加能够给人共鸣。初中学生处于身心成长阶段,教学中应利用各方面资源完善学生的性格与品质。音乐教育结合感恩教育是必要的教学内容。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最直观感受,培养其认真积极欣赏音乐的心态,剖析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最易被触动的情绪。教师要更多的从歌曲的背后为学生讲述故事,也易于其文学素养的发展。还可结合多媒体等方式,对其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具有故事性的影像,探究这段旋律或这句歌词背后的意义,其所代表的情感更有意义。开展优秀音乐作品鉴赏活动,学生既可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环境中学到初中音乐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例如,教师可选择《红旗飘飘》《强军战歌》等红色经典歌曲振奋学生内心,以此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也可选取筷子兄弟的《父亲》等曲目培养其感恩父母的情感。

四、结束语

音乐课堂教学 篇5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陶官小学 周欣 莎士比亚所曾经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应该说,没有不爱音乐的学生,但却有一些不愿进音乐课堂或进了音乐课堂却心不在焉的学生。显然,音乐课并不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喜欢,相反的是受到了排斥和厌倦,这不能不说是音乐课堂的悲哀。在我执教的多个班级音乐课中,学生也表现出了对音乐课堂的不同态度与热情。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也不尽相同,但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在音乐课上拖延而来,或在音乐课上表现出无所谓的消极慵懒心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学生连进音乐课堂都显得心不甘情不愿的话,那又何谈音乐教学的功能,又如何有效实施音乐课的教学呢?音乐课虽非主课,但被学生如此“打入冷宫”,遭受排斥,我的心头不免有些惆怅。面对现状,我们除了一味地在学生身上找问题,也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探求缘由,对症下药,主动营造快乐生动的音乐课堂,使学生找回对音乐课堂失落的爱,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在教学过程中光靠艺术本身的魅力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巧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机会,引导学生沉浸在艺术的想象、体验、探究、审美、理解、创作和表现等情境中。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创造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那音乐教学这个大舞台便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流连忘返,获得音乐学习的无限乐趣,使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有趣的导入,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唻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同学们学的也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时,已经三次出现了所要学的《雪绒花》的旋律部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第二声部的难点部分和歌曲处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

又如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这一课时,以往的教学当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导入——作品简介——作品欣赏——谈体会或唱奏主题音乐,这种教模方式只重教师讲授,忽视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对欣赏课失去了兴趣,甚至讨厌上欣赏课。于是我根据新授的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采用提问和吸引学生最好方法之一的讲故事法逐渐导入:谁知道毛泽东诗词?基本上每个班都有几个同学知道其中几首,然后请朗诵好的同学用动听的声音给大家朗诵,接着放录音欣赏并向学生展示毛泽东诗词,既有视觉欣赏效果又有配乐朗诵效果。先让学生感受音乐与姊妹艺术间的联系,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个铺垫,然后给学生讲述娄山关战役的故事以及这首诗词的来历。然后再提问:想听听这首诗词和音乐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吗?通过这种互相联通、互相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审美能力。

导入的目的是让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2、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厌学,使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

在这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我拿出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分小组选讨论交流,看到这些东西同学们你都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完全释放了出来,京剧的角色、服饰、唱腔、历史等等,都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听到我想让学生所知道的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这样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再次是气氛渲染,让会唱京剧的学生演唱熟悉曲目,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这就激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热爱。这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学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激发了学生热爱京剧并将我国国粹发扬光大的热情。又如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时我采用对比形式请同学们聆听全山石《娄山关》的独唱与合唱《忆秦娥●娄山关》,让他们体验用不同形式演唱毛主席诗词有什麽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且感受音乐风格是什么样的?(悲状美)音乐中心意境是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轻松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快乐体验。我认为音乐其实就是一种体验,音乐欣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音乐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样既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意识,又为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1)如何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很枯燥,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和声形式及不同节奏训练例如:

ⅹ 0 ⅹ ⅹ ⅹ Ⅰ ⅹⅹ ⅹ ⅹ — Ⅱ 我 们 爱 你 美 丽 校 园。

0ⅹ ⅹⅹ ⅹⅹⅹ ⅹⅠ0ⅹ ⅹⅹ ⅹ— Ⅱ 校 园是 我 们的 家 我 们爱 它。这样不仅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自始至终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力为最终目的。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它将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吗?这些音乐教学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是太“专业”?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的问题?于是我思索并大胆在唱歌教学过程中不再单一的做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的引导学生。例如学唱《十送红军》时用lu母音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经过大量实践,事实证明音乐的基本技能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注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上音乐课的目的是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音乐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识谱教学还要不要教、如何教?

咨询好多同行众说纷纭。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有的学生基础差,根本对识谱没有兴趣。不教识谱吧,的确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唱会歌曲也一样能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教识谱吧,学生兴趣不大也很枯燥。可是我觉得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是音乐学习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只有有了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例如在中小学的竖笛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识谱简直就无法吹奏,反过来也因为有了器乐教学才能加快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样在歌曲教学中,识谱也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那麽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识谱枯燥的问题呢?一般我会采用分段练唱降低难度以及抢答比赛的游戏形式,这样不仅降低了识谱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识谱不再枯燥乏味,还能使会识谱的同学带动不会识谱的同学,并激发学生学习歌谱的积极性。就这样,仅经过一年的时间在我的学生就基本消灭了不会识谱的现象。

音乐课堂教学 篇6

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游戏趣味性音乐新课程标准指明了兴趣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小学音乐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基于小学生的性格特征积极好奇心理,可通过借助音乐游戏的形式去让小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各类音乐知识、技巧等,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音乐游戏的必要性

从小学音乐教学相关的研究来看,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主张玩乐音乐学习法,因为从小学生的成长阶段来看,游戏是其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动天性,能发挥其自我潜能,将自己的纯真天性表现出来,且对小学生开展的游戏大多与生活联系紧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音乐情感的激发,更能促进其对音乐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运用。

将音乐游戏引进课堂教学中,调节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而舒缓学生紧绷着的神经,且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借助游戏的形式,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音乐技能及情感。此外,音乐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合作方面的内容,这显然可以消除-学生间的冷漠情绪等,培养了团协作精神,利于小学生融入集体。而从小学音乐教师的角度来说,应当积极结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及各方面具体情况,从其个性需求出发,讲求游戏设置的针对性和趣味化,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音乐游戏的对策

(一)设置针对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游戏的开展,应当从活跃课堂气氛做起,因为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基于此,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仅仅将音乐游戏规定为听歌、唱歌,显然是极为局限的。在音乐游戏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等,讲求对音乐课堂气氛的有效活跃。如在节奏练习这节课中,音乐教学可以从小动物走路这个游戏开始,然后强调游戏中,为了体会节奏沉缓,教师说“大熊猫来了”,小学生就可以模仿熊猫慢悠悠地走路,并边走边回答“走走走”;为了体会节奏跳跃,当教师说“小兔子来了”的时候,小学生们则可以回答“跳跳跳”,同时学着小兔子蹦蹦跳跳的走路姿势,为了体会轻盈明快的节奏,教师可以说“小鸟来了”,然后学生“听令”后马上展开“双翅”,并同时回答到“飞飞飞”,在此游戏中,借助对动物动作的模仿,让小学生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的节奏,这样,在欢快的游戏氛围中,枯燥的音乐教学突然变得轻松明快,而小学生的表现欲强,这种游戏形式能提起学生的参与兴趣,真正融入到游戏过程中,在趣味性的教学中,促进了小学生对音乐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二)发挥学生潜能,极大地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赞可夫认为,在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开展,旨在让学生从音乐中来,然后再到音乐中去,不难看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大重点目标,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基于此,让他们参与进音乐游戏的时候,应当从激发他们的思维入手,注重对其自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在教会小学生对“do、re、mi”等七个音后,在进行音乐游戏的设置时,教师完全可以针对小学生设置一个音乐编制游戏,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律动创作,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选七个小学生扮演“小矮人”,然后依次为他们标注1~7的数字,在此基础上,在游戏中让他们进行位置的变动,并根据此来编创音乐旋律,同时,也要积极鼓励他们去进行简单歌词的配置,然后自己进行试唱,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评审,选出其中最动听的一组音符。通过这种音乐编排游戏,能有效锻炼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他们在音乐创造力的提升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设计游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当前的小学生多为家中的独生子,大多从小处于父母的溺爱之下,这样的成长环境必然导致很多小学生在性格方面会自我、蛮横,等等,在生活中不注重与人合作。基于此现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开展音乐游戏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现状,教师要多设计能促进学生之间合作的音乐游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如可以设计“钻山洞”这一音乐游戏,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先进行分组,然后让每两个学生组成一组,让其中的一组先站出来搭好“山洞”,让其他的同学依次通过,通过组的学生站在他们的后边继续搭起“山洞”,在欢快背景音乐的氛围下,学生同组之间就需合作搭好山洞,便于其他学生通过。同时,同组还要紧密合作,以便安全钻过其他同学搭好的山洞,这种音乐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小学生的社会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四)强调教化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诚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言,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借助有效的音乐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情感和品质等,完善学生的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借助音乐游戏这一独特的方式,可以对学生就道德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此来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有效健全。如在《好朋友》这节音乐课中,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及需要,教师可设置“说拉手,一起走”的音乐游戏,然后组织学生在背景音乐《拍手唱歌笑呵呵》的氛围中,自制精美的音乐卡进行朋友间的互赠,借此形式来向朋友传达自己的祝福与关心,在这种音乐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机拓展,引导小学生们思考,除过好朋友,还可以将自己的关怀和祝福送给谁,这时,有的学生说残疾人,有的说爷爷奶奶等,后续发展中,应多鼓励学生以艺术的形式为他人送去关怀,使关爱他人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了发扬,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寓教于乐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音乐游戏,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激发了小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参与热情,促进了其对音乐知识及技能的探索,培养了其创新精神,不但促进了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发展,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宪发.探讨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4,(13):127-128.

[2]石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2013,(02):213-215.

音乐课堂教学 篇7

人们对于“家乡观”这个字眼并不陌生, 然而, “家乡观”究竟是什么?怎样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体现出“家乡观”?一些音乐教师对此却很少去深究。

笔者在深入调研中发现:由于一些音乐教师自身缺乏应有的“家乡观”理念, 因而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 对新教材或是完全照搬书本上的东西去教, 或是浅尝辄止……导致了音乐课程有了不同程度的“缩水”, 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也难以顺利实现。

江西, 不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 还有着一大批优秀、丰富、翔实的本土音乐资源遍布全省各个地区, 如高亢辽阔的兴国山歌、优美古朴的赣剧和生动活泼的采茶戏等。我们音乐教师作为艺术的传播者, 有这个职责去传播家乡的音乐文化, 弘扬人间正气, 塑造美好心灵,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地努力, 并且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把“家乡观”引入音乐教育中, 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传承江西历史文化及其地方音乐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本土音乐, 应该对其本土的历史文化做一详细的探究。对于江西本土音乐的教育, 教师首先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家乡观”理念, 积极、主动收集、整理一些描述江西的地域地貌、人文风情等书籍, 认真读懂江西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 并努力传承这一文化, 因为这些历史文化与其本土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认识这一点尤为重要。其次, 在对江西的历史文化有一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再涉及与自己有关的专业, 广泛收集江西各个地方流传的经典音乐进行分类、梳理, 并加以学习、消化。在自身了解、掌握了江西本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乡土音乐”进课堂等形式, 使学生爱乡音, 重乡情, 不断激发学生对江西本土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培养学生深深热爱自己家乡音乐的情感, 达到有效增强学生维护、发扬自己家乡音乐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坚持以审美为核心, 旨在塑造美好心灵

音乐教师在备课时, 就应着力挖掘出江西的每一首本土音乐作品中的独特美, 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应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现这种美, 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使学生为课堂上展示的本土音乐所吸引、所感染, 与之产生共鸣, 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 情感得到提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镜子, 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 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在鉴赏江西本土音乐的同时, 只有坚持以审美为核心, 才能培养学生正直的理想和信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即塑造出美好的心灵。

三、面向全体学生施教, 关注个性鼓励创新

在传授江西本土音乐的同时, 音乐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施教, 使每个学生作为一名江西人都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家乡音乐的独特韵味。然而,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音乐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并未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有的提问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以至于一堂课下来, 绝大多数学生对这堂课没有收获到一定的成效。这种教学法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对学生传授本土音乐时, 要重视每个学生的积极作用, 要深入了解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对其本土音乐的不同认识, 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使得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一定的施展。

四、倡导人人“爱江西、爱家乡”, 培养全面发展新人

首先, 音乐教师应当发挥学科优势, 引导学生在鉴赏江西本土音乐的过程中“求真、向善、尚美”。要因势利导, 教育他们“爱江西、爱家乡”, 为他们培养一种“家乡观”的理念。同时, 要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体验自己家乡的音乐, 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美的氛围中激发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音乐课堂教学 篇8

1.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 从音乐这门学科的学科特点看, 音乐属于美育学科的范畴, 其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 音乐学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素养, 是为了陶冶学生情操而设置的一门学科, 且音乐学科的考核形式与内容较为简单, 音乐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的是一剂调味料的角色。 因此, 其教学模式只有呈现出轻松、活泼的特点, 才能够足够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 也才符合音乐的学科基调。 另外, 从小学生的特点看,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 他们不愿被禁锢在严肃的课堂氛围中, 而更乐意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 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 将音乐知识包裹在游戏的外衣下, 既可以满足小学生爱好玩乐的天性, 又可以满足教学的内容要求, 学生对于音乐游戏的接纳程度远远高于普通的课堂教学。 权衡下来, 音乐游戏不管是对于音乐学科的教学要求还是对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方面, 都显现出其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

2.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将音乐游戏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认知, 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进一步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首先, 在运用音乐游戏进行音乐教学时, 虽然表现形式为游戏, 但是其音乐知识教学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 只是换了一种教学呈现方式, 学生在游戏玩乐过程中, 按照老师的路径走向在逐步了解音乐知识, 音乐知识被镶嵌在游戏过程始终, 学生对于游戏的投入程度越高, 其对于音乐知识的接触度便会越高, 学生在自我参与的过程中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便会逐渐深入, 自身音乐素养也会得到快速提升。 其次, 音乐游戏可以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起到激励作用。 音乐教学过程中, 不仅需要教师的“教”,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 学生只有参与其中, 才能够将其学习成果展现出来, 教师才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为之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方向。 音乐游戏便能够快速帮助学生打消紧张与羞涩感, 快速融入课堂教学氛围当中, 通过音乐游戏参与,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对于音乐的自信心, 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3.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情景表演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难度, 通过情景表演这种故事情节性的演绎, 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理解障碍, 加快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速度。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内容设置多呈现出较强的故事性, 因此, 老师可以充分迎合这种趋势, 将音乐内容编成小故事, 让学生对其进行演绎, 在演绎过程中融入音乐元素, 使之成为小学生的记忆情景, 方便学生之后对于音乐知识的回忆。

3.2音准训练游戏

音准训练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 具备较强的理论性, 大多数小学生在接触音准教学的过程中, 都存在一些记忆与理解方面的难度, 但是若将音准教学转化成小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模式, 将其与游戏相连接, 则可以大大降低小学生的学习难度, 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 老师可以将音乐中的音阶比喻成爬楼梯, 把小跳音程比喻成蹦跳的小白兔, 让学生类比理解音阶与小跳音程的概念。 在进行音准训练时, 老师演奏不同的音阶和节奏, 让学生通过表演爬楼梯或者小兔子蹦跳对老师的演奏进行表现, 老师根据学生的表演, 自然可以分辨出学生是否已经掌握音准知识, 由于音准训练游戏与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较为接近, 因此小学生很容易置身其中, 并且领会音准的含义。

3.3综合音乐游戏

综合性的音乐游戏是针对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进行的音乐教学, 考验的是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整体把握。 综合性音乐游戏集合了情景表演、 音准训练游戏及识谱游戏等多个游戏类型,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也将使自己的音乐潜力得到最大限度激发。 例如, 在学习一首新歌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歌曲进行情景演绎, 使学生掌握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 老师演奏歌曲的节奏, 学生依据节奏感进行爬楼梯与小兔子表演, 在让学生识谱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扮演高音谱与低音谱中的音阶, 在老师弹奏到相应的音阶时, 学生要站起来予以配合。 这种音乐游戏方式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 并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教师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应该正视音乐游戏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为强化教学效果提供助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晶.探析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 2015 (14) .

[2]张勇.如何提高高年级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J].小学教学参考, 2015 (30) .

音乐课堂教学 篇9

关键词:心灵感悟,小学音乐,音乐审美,欣赏享受

标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帮助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 使学生受益。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 学会感受音乐, 欣赏音乐, 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音乐艺术细胞, 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 欣赏音乐, 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审美;欣赏享受

晓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娟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教学者应该做

到:假如音乐是清泉, 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 就让它烧得更旺。让学生更好地接触音乐, 更多地参与音乐, 用心灵去感悟音乐, 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新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体现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表明要以音乐审美价值为核心, 使教学丰富多彩,

生动有趣, 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达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的目标, 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感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基础性的又是终生性的。小学音乐教学, 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不同音乐的欣赏, 能够培养其优良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 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感受和鉴赏是学习音乐的必不可缺的部分, 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即注重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审美欣赏音乐, 学会用心灵去感悟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逐步培养鉴赏音乐的经验, 应采取多种课堂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体验, 鼓舞学生勇于发表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和见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音乐, 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

一、用语言唤醒音乐情感

言为心声, 人类通常用语言来表达情感, 教学语言作为沟通音乐作品的桥梁之一, 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帮助学生更为顺利地感受到音乐中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便于孩子们理解。

(1) 用语言展现音乐文本

音乐文本即歌曲的歌词。优秀的歌曲大都赋有优美的歌词, 歌词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的质量, 歌词也起着抒发歌曲旋律, 表达情感的作用。例如《小宝宝睡着了》中的歌词:小宝宝, 睡在摇篮微微笑, 摇篮像只船, 妈妈轻轻摇, 摇啊摇啊摇啊, 一摇一摇睡着了。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充分利用歌词, 引导学生们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中, 在聆听演唱中感悟歌曲内容。

(2) 用语言引人入胜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通过不同形式语言的引导, 让学生投入到音乐情境当中。如描绘化的语言, 能够让孩子在优美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进而借助通感效应达到与音乐作品的呼应, 更好地进入音乐情境。比如学习《月夜》时, 可设计如下教学语言:夜幕悄悄降临了, 晚风轻轻地吹着, 星星眨着眼睛, 月亮妈妈望着小宝宝们, 好像在说睡吧, 睡吧, 宝贝, 做个美梦吧。接着可以播放音乐,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中去, 用心灵去体验品味音乐, 体会音乐的宁静、柔和与甜美。

(3) 用肢体语言活跃气氛

古语有:言之不足歌以咏之, 歌之不足舞以蹈之。可见, 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 自己首先要置身其中, 或喜或悲, 陶醉于中, 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享受, 学生可在教师肢体语言的暗示下, 潜移默化地领悟;同时, 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情感的了解, 如手脚并用, 唱跳结合等。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并做到体有所动, 动有所得, 心灵感应, 身心参与, 收获无穷。

二、靠视觉点燃音乐情感

视觉与听觉是相通的。古代名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若不是作者眼中有景, 心中有情, 是很难创作出这些千古绝唱的。因此, 聆听音乐时, 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 可以帮助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积极体验, 让学生在逼真的视觉情境下点燃音乐情感, 获得美的感受。如欣赏《森林水车》这一名曲时, 教师可以展示出各种水车的图片, 让学生熟悉水车并产生对水车的喜爱之情, 随后展示出森林中水车旁的小动物和花草的图片, 同时播放《森林水车》的音乐, 让孩子在视觉的直接感受下, 引发内心情感, 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中欢快、充满朝气的情感。

三、设情节释放音乐情感

情节是吸引人, 激发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要素。充满幻想的小学生们对故事情节更是钟爱。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 设计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清洁化教学, 让学生在富有戏剧性的情境中更好的感受音乐。同时, 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都蕴含着美丽的故事,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间的感人故事, 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有着小英雄的抗日故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设置, 让学生们置身情节当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更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学生得到了身临其境般的音乐体验。

综上,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好的音乐能拨动人的心弦, 打动人的心灵, 给予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激发人内心的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 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让学生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 提高其审美情趣, 陶冶其情操。

参考文献

[1]孙清.《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之经验》, 陕西西安

音乐课堂教学 篇10

一、引入新潮音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们在讲授传统音乐时,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作品的理解相对简单。比如我们欣赏陕北传统民歌《走西口》,介绍作品产生的年代背景、流传时间的久远,讲解悲怆委婉的旋律结构、如泣如诉的歌声所表达的真挚情感,会使学生在欣赏中体味那个年代背井离乡谋生的艰辛,引发对那个年代爱情表达的联想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并且随着赏听作品的结束,似乎就已经完成了一般的教学程序。而新潮音乐则可以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音乐作品使聆听者在欣赏中产生更宽泛的联想。我们同样还说《走西口》,但这里讲的是陈其钢的“为17件弦乐器而作”的《走西口》。乐曲开始,在精心编织的新奇而凄凉的背景下,民歌《走西口》的动机隐约浮现,欲说还休,把人们引到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伤感中。中间,旋律跌宕起伏,音型的变化,不同乐器技法的展现,民歌主题的多次出现,悠然起伏的琶音都给人以遐想的刺激……最后,大提琴依依不舍的啜泣把听者又拉回了伤感失落的现实世界,乐曲恢复了一开始的苍凉和平静。乐曲引发了听者的联想思绪。这种联想已不单单是歌词中所表达的送哥哥走西口的离别倾诉和让人心碎的叮咛,也不仅仅是听者在歌词引导下的简单联想,而是在17件乐器演奏出的浑然乐曲中,进而联想到当时苦难的人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无奈,无奈中的走西口,对走西口路途的想象,送哥哥走西口的思恋心情和嘱托,对哥哥走西口的未来憧憬,憧憬哥哥早日回到家门口。

二、引入新潮音乐,可以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作品

我们在欣赏谭盾的音乐作品《地图》中,既有《傩戏与哭唱》《打溜子》反映湘西人家婚丧嫁娶风俗仪式的场面,也有《飞歌》中苗家女子与大提琴的对话,还有《石鼓》中的石头敲击、摩擦奏出的不同节奏和音高……这些原生态的音乐元素被谭盾采集回来,进行有机地整合,以大提琴贯穿始终,把湘西原生态的音乐和最现代的交响乐融合在一起,配以大屏幕上的音乐画面一同展现给听众,它促使听众在耳听目视中不再囿于一曲或一段原生态音乐的乐曲欣赏,而是从立体的、外延的、极富想象的角度去欣赏。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在这里变得悦耳动听,有了极大的吸引力,像是在音响、视频里注入了某种特殊的气质。应该说是谭盾的“寻根的路子”使他恰当地选择了这些民俗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使它们具有了生命力。这就是新潮音乐的魅力,它会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欣赏新潮音乐作品,从中愉悦自己,提高自己。

三、新潮音乐中的许多作品很容易被学生接纳,并在接纳中达到美育的效果

首都师范大学的冯兰芳老师在《现代音乐与大学生》一文中说:“音乐是大学生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们始终关注着音乐创作的发展与变化。而今,关注音乐的不仅是音乐专业的学生,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对音乐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他们认为音乐不仅是文化现象的体现,同时也是时代与社会变革中的产物,是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们所欣赏的音乐种类不再只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古典音乐’,各种‘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等也都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们对‘现代音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这类音乐,在关注音乐本身的前提下,还关注这种艺术形式在历史变革中的发展,以及关注作曲家使用的音乐物质材料和语言等。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了对这类音乐渴望深入了解的欲望。”

新潮音乐的作曲技法和表现形式,应和了青年大学生追求时尚、思想前卫的心理。中西乐器的融合、视听效果的同时展现,把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受到了心灵的震颤,他们会沿着作品的旋律,去思维想象,接受音乐艺术美的洗礼,享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因为新潮音乐作品已不是传统音乐元素的简单重复、或原生态音乐的简单再现;也不是纯粹的西洋音乐的展示、西洋乐器对中国乐曲的演奏或中国民族乐器对西洋乐曲的演奏。而是将古老的中国文明与现代的西方文明相互交融在一起,创造出的各种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这其中产生于同现代在校大学生几乎是同龄的许多新潮音乐作品,以其全新的表现形式、深邃丰富的内涵、必然会被在校大学生们欣然接纳。大学生也会在接纳中受到教育,在受教育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

音乐鉴赏课是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音乐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普及与直接的课程,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为基础来进行教学。鉴赏课上要使用的音乐作品的选择,是关系着鉴赏课能否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的关键。新潮音乐作为在一个时期出现、有着共同的特征而又不同于同一时期传统音乐的音乐现象,说到底还是一种文化。对于这种音乐文化,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作品的技法、表现手法和方式有悖于人们习惯中的传统,或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就一概否定。但也不能以“新”概全,是“新”就好。新鲜事物同样需要一定的成长期。我们应该相信,新潮音乐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成熟、日臻完美,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爱。我们在普通高等学校鉴赏课中引入新潮音乐,也不会停留在尝试的水平。一定会在引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更深入地了解新潮音乐,在指导学生们的课外活动中进一步读懂新潮音乐,也一定会让更多的新潮音乐作品进入普通高校的音乐鉴赏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健伟.艺术之梦与人性抉择——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当代困境缘[J].中国音乐学,1989,(2).

[2]蒋一民.现代派,民族魂——听朱践耳的交响组画《黔岭素描》[J].人民音乐,1983,(6).

乡土音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篇11

关键词:乡土音乐;小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61-01

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先生提出: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解释即“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 具体而言:“乡土音乐”就是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的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的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苏州有着优秀的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昆曲和评弹,还有一些经典的苏州方言民歌、山歌、小调。

一、“乡土音乐”对学生、教师、学校的作用

1、“乡土音乐”充实音乐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大潮下,音乐课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只注重演唱的技能、技巧的练习向注重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转变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音乐课堂更加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乡土音乐”着眼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接触自己生长环境下的民间音乐,强壮音乐课堂,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欣赏和了解乡土音乐元素的精华同时,继承和发扬本土的艺术形式。

2、“乡土音乐”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促进教师专业性

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传道授业的引领者,“乡土音乐”走进课堂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动力,促使我们进一步钻研和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学习的过程,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乡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里所隐藏的乐理知识,也能很好地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整体提高教师的素质。

3、“乡土音乐”课程能满足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校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其内容只强调了共性和统一性,把他最重要的个性和地方却忽视了,有些课程根本无法适应我们本土的学生需求,他们对此非常陌生,没有实际生活经验,无法理解。远远满足不了地方上不同的需要,大力开发“乡土音乐”课程资源,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它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能让学校更加具有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学校对此也非常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开发。

二、“乡土音乐”走进小学课堂

1、教学形式注重生活化,让“乡土音乐”不在陌生

“乡土音乐”需要学生具体的情感支撑,教学形式必须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我们也要帮助学生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生活经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注重体验式教学,如:在学唱《茉莉花》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熟习的流行音乐,加上乡土音乐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加地喜爱乡土音乐,觉得离自己很近。利用经典的苏州民歌,让学生看到风光无限的苏州美景和融洽和谐的人文精神,从而更加了解家乡——苏州,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热爱家乡之情。

2、教学形式注重活动化,提高学生参与性

我们期待个性鲜明的学生,并不希望他们只是一个模式的产品。应该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教学中多些活动,让全体学生多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表达,开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快乐。音乐是快乐的。只要让学生能体验到一次的成功喜悦,就会打开学生心中求知的动力。使学生在参与中学生成长。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富有意思的活动,其中蕴含乡土音乐知识。如:《茉莉花》的演唱过程需要很多的自制的伴奏乐器,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演奏各种乐器,让他们零距离感受音乐,通过看、听、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其中。利用欣赏苏州民间器乐曲,感受姑苏江南的风韵。

3、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弘扬“乡土音乐”文化

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电脑、电视、电影、VCD等多媒体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他们习惯了这种方式,如果古老的艺术不注入一点现代元素,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新奇,反而会被学生排斥,很可能会被渐渐遗忘。如:在《茉莉花》乐器演奏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个乐器的声音特点,演奏富有时代感的音乐。这样学生对乐器也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兴趣。

利用苏州传统音乐艺术和文化遗产昆曲和评弹,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这类艺术的古老历史和表现形式,学会欣赏和聆听,从而更高层次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唱山歌、小调、和街头叫卖歌,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在歌声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和苏州生活的惬意。通过学念苏州方言民谣,感受词描绘的风俗人情和节奏带来的快乐。

“乡土音乐”教育是小学地方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和发展,更新艺术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艺术的力和艺术情操,优化艺术课堂。使音乐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要以注重于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组织课程内容,淡化学科中心,努力将音乐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03):84-94

[2]勤编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发展研究》,《中国音乐》95年增刊续集。

深化音乐课堂共享音乐快乐 篇12

音乐为本, 明确思路

如果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一节歌曲教学公开课, 我们会如何做呢?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翻开教材, 选择歌曲, 然后, 绞尽脑汁地思考, 有些什么形式和花样能使这堂课丰富多彩?打击乐伴奏、歌曲创编、歌曲动作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多媒体资料有什么?如何制作PPT课件?

第二种思路:同样是确定教材, 然后开始反复听、反复唱这首歌曲, 看一下歌曲哪些地方能打动我们?歌曲的节奏、歌曲的旋律、歌曲的速度、歌曲的节拍、歌曲的写作方法、歌曲的风格有什么特点?歌曲的主题、歌曲的高潮在哪里?总之, 在综合分析歌曲音乐特点的基础上, 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确定本节课教学方案。

比较一下, 上述两种思路哪一种更切合新课标的精神和思想呢?我认为:两种思路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理念, 第一种更多地注重音乐课的形式, 从外到内进行深入, 关注的是怎样上课有新意, 怎样能调动课堂气氛, 而关注音乐很少, 第二种更注重音乐的内在, 注重让音乐本身来说话, 注重从音乐的角度带领学生感受音乐。

俗话说,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音乐也是这样。有三类音乐教师:第一类音乐教师自己能感受到音乐的美, 并把这份美传递给学生;第二类音乐教师自己能感受到音乐的美, 但还不能找到最恰当的方法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第三类音乐教师自己就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 更谈不上传递给学生了。所以, 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感受音乐美并能够传递音乐美的第一类教师。

审美体验, 深化课堂

备好课以后, 在教唱歌曲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音乐课“听”什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课离不开学生聆听音乐, 那音乐课上学生应该“听”什么呢?前一段时间到各个学校听了一周的音乐课, 发现好多教师在音乐课中的“听”就是听歌词, 听歌词中唱了什么, 听歌词表达了一个什么内容?其实, 这只是听的一部分。我觉得:音乐课中的“听”更重要的是听音乐, 即听节奏、听音高、听旋律、听情绪。例如, 歌曲《在祖国的怀抱里》, 听节奏, 我们听到的节奏是紧凑密集的, 所以歌曲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活泼欢快的;听结构, 歌曲分为四大句, 是启承转合的写作方法;听音高, 一二句在低音区, 是叙述的口气, 要唱得亲切自然, 三四句在高音区, 是情感的抒怀, 要唱得激动深情。这样学生从音乐和歌词两方面理解了歌曲, 就容易把歌曲唱得更准确了, 所以我们让学生听音乐时要做到: (1) 听门道, 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 (2) 听情思, 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 (3) 听美感, 从音乐展示的美的韵律中享受音乐; (4) 听历史, 从音乐散发出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 (5) 听文化, 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格中认知音乐。

2.音乐课“唱”什么?

一首歌曲如果不用感情去演唱, 那演唱出来的声音就是没有“灵性”的, 既不会感动自己, 也不会感动别人, 那还怎么进行“审美教育”呢?有了情感的歌声才是最美的。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学生每次演唱时就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比如歌曲节奏的拍击、空拍的停顿、各种音乐记号的学习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唱, 为什么这样处理歌曲。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参与其中, 做学生最忠实的听众, 关注学生演唱的每一个细节, 从节奏的准确、速度的把握、音色的处理, 情感的表达等多方面仔细聆听, 针对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从音乐的角度进行评价, 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真棒、很好。在歌曲总体上, 自始至终牢牢把握歌曲的曲式结构, 明确段落的逻辑发展关系, 做到心中有整体感、全局感, 高潮和结束应该如何处理, 在对学生提出逐层要求的基础上, 尝试不同的演唱形式, 如合唱、齐唱、领唱、分组唱及无词哼唱等, 培养学生听辨歌唱声音的习惯和能力, 并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音准和演唱, 进一步加深音乐体验和演唱兴趣。这样, 学生就会在一次次的练习中, 逐渐唱会歌曲、唱美歌曲, 从而更加喜欢歌曲。

3.音乐课“思”什么?

音乐课上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关注音乐呢?在听完某首欢快的歌曲之后, 我们可能会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活泼的还是抒情的?学生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欢快的、活泼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中的快乐。面对这一问题, 我们首先要将歌曲中的音乐元素提炼出来。如紧凑的节奏、较快的速度、跳跃的旋律等, 让他们真正从音乐元素中体验感受到快乐的情绪, 并且围绕这些音乐元素设计和展开教学。所以, 不单是让学生说出欢快的还是抒情的,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有欢快活泼的感觉, 是节奏的因素还是速度、旋律的因素, 让学生从音乐要素中真正感受到这种欢快的感觉。在课堂上进行拍手、跺脚等身势练习时, 让学生从头到尾在强拍处拍手, 并不能起到音乐练习的目的, 因为跟着音乐的强拍连续拍手是人的本能, 不需要我们在音乐课中进行专门训练。假如我们变换一下练习方式和途径, 只在乐句的规定小节拍手, 如在《丰收之歌》每句最后一小节拍手或在每句二四小节拍手, 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

4.音乐课“编”什么?

音乐具有创造性的质体, 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音乐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 但很多时候我们偏离了音乐学科的最初方向。比如在现实中, 看到很多的创编歌词, 上一段唱的是小熊, 下一段再换个小狗、小猫之类, 这样的创编注重的是歌词的文本, 而不是音乐本身。我们看似让学生创编了新的内容, 但这样的创编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意义不是很大。音乐律动创编也可以根据乐句编排动作相同的乐句用相同的动作, 既让学生创编了动作, 又在创编动作中理解了乐句。即兴创编不是自由创编, 即兴创编离不开高效的指导, 在即兴创编过程中, 教师仍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上一篇:人的身体的科学发展下一篇:锅炉热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