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体的科学发展

2024-09-20

人的身体的科学发展(精选4篇)

人的身体的科学发展 篇1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也是我们党始终为之奋斗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讲和谐、讲文明、讲发展, 首先是要提高人类自身的和谐与发展, 人类自身的文明水平, 其次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发展, 人与社会的发展;才会有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否则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不可持续的。

1 人的身体的科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人的身体应是灵魂和肉体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交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从20个世纪70、80年代开始, 东、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竞相以“身体”为研究对象, 包括生理的身体、社会的身体、文化的身体、宗教的身体、观念的身体等。试图从身体研究为突破口, 实现进一步认识人类自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1.1 人的身体科学发展的目标

人的身体科学发展的目标应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发展目标。用辩证唯物主义身心统一论观点看, 身体科学发展目标应该是身心统一发展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初期, 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提出“健康第一, 学习第二”。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应作为身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从体质发展的角度看: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适应能力等五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从健康发展的角度看: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维健康观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

1.2 人的身体科学发展的途经

1.2.1 遗传是身体发展的必要前提

(1) 遗传对身体发展的影响

(1) 遗传因素为人的身体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比如人的体型、样貌以及身体各个器官组织机构以及技能的发展等, 这些问题都是由遗传性因素所影响的。同时, 人的大脑机能以及身体机能的发展也与遗传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 也就是说, 遗传因素是后天身体生长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基础性因素。 (2) 遗传因素是不同的身体个体所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遗传因素各异, 所以在不同的身体发育过程中, 受到不同遗传因素的影响, 包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等, 这种遗传因素的差异性, 不仅表现在外在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方面, 同时也表现在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类型方面。 (3) 影响人的身体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遗传因素是其中的一种, 但是却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为人的身体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还需要后天的成长与教育。当前, 我国教育业提倡的素质教育, 值得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同时还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 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科学利用遗传因素发展人的身体

遗传因素对于人的身体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生命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 是一个物质运动的过程, 其通过蛋白质、水、核算等物质的运动而形成了人的身体。这些物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为人的生命的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通过现代细胞工程和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些物质也能够根据人的医院, 进行不断的分割与重组, 再重新进入到人的身体中, 这时则能够产生某些人们所期望拥有的身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类在应用细胞工曾和基因重组等生物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使人的遗传基因的改善成为了可能。

1.2.2 教育是人的身体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类传递社会文明的一种手段, 又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就是指人的身体, 智力和品德的成长过程, 包括天赋特性和后天获得性的一切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发展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教育因素。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而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 教育对人的发展, 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往往起主导作用。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它对人的发展方向具有规定性, 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能够使遗传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体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通过身体活动这个中心媒介, 力求达到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主要的教育目标。

(1) 体育能够促进人的生长发育, 延年益寿

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刺激能够促进新陈代谢, 促进生长发育, 改善人的形态结构。改善人的形态结构不但能够使人体格健壮, 形体健美, 同时还能够改善人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是指构成人体的细胞在不断的繁殖, 通过细胞与细胞质的分化, 逐渐成熟, 进而形成一个完善的细胞进化过程。人的身体机能的发育主要是以细胞和细胞质的发育为基础, 通过细胞和细胞质的生长发育, 为人的身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其所需要的能能量, 在身体器官和机能由新生逐渐到老死的过程中, 主要的表现就是人体机能的新陈代谢过程。在人的身体成长发育的过程中, 物质的代谢与能量的代谢是持续进行的, 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代谢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比如在儿童少年时期, 同化作用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 在不断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国, 当同化与异化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时, 这时人的身体属于成长到了中年时期, 而当异化作用占据主导时, 则代表人的身体技能进入到老年衰退期。

(2) 体育能够提高身体机能

体育锻炼能够使人的身体形态得到改变, 同时也能够使身体机能不断的获得提高。比如说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精神系统的新陈代谢, 对于大脑有着供血和供养的重要作用, 能够有效的调节大脑, 为大脑提供休息的空间, 通过神经系统的平衡来增强机体的灵活性和均衡性, 对于来自外部的刺激则能够更加准确和敏捷的判断, 而对于身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的协调指挥能力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不断的增强, 进而全面提高人体机能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 能够使人的心肌增大、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降低血压, 心脑血管系统也会出现运动加快的现象,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 他们身体自身在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方面的能力会增强, 肺活量的增加能够提高人体的供氧能力。

1.2.3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身体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就促进人的身体科学发展而言, 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去认识人体生长发育、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 认识身体教育的规律性,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指导身体发展的科学理论, 政策法规, 行动计划, 应用科学的方法手段,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动起来, 促进身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每一个人都能健康长寿, 生活幸福, 使民族素质得以提高。

1.3 人的身体科学发展的方法

影响身体科学发展的因素很多, 促使身体发展的科学方法也非常丰富。例如体育的方法、营养供给的方法、卫生保健的方法、自然生态的方法, 教育修养的方法等。综合运用适应于自己的各种发展身体的方法手段, 是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体育养生方法是促进人的身体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系统。但手段的掌握和运用, 必须科学系统。“生命在于科学运动”, 故此在选择身体发展的方法手段时, 必须强调科学性、有效性和适应性。《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有:“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这是养生之根本, 健康长寿之法则。

2 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2.1 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一是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是生态环境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同时要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的人, 自然的人就是健康的人。通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以此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2.2 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前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是社会关系中唯一的能动主体。人既是社会发展目标的设计者, 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实现者。科技进步, 发明创造, 推动生产力发展, 创造社会物质精神财富,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转变生产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建立高效、低能、低污染的生产体系, 倡导绿色而低成本的生活, 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向低碳节能环保生活方式转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 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3 社会的全面发展又为人的身体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人文环境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而社会的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身体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活动环境。

3.1 国家和全社会对人的体质健康的重视是促进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指出“健康第一, 学习第二”。提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意志坚强, 并且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活动力是促进我国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我国民族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代表了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 也代表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加强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 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2 法律法规保障人的身体的全面发展

《宪法》第二十一条中就有“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规定, 《教育法》、《体育法》等众多法律都对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体育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规定。还有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都对发展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教育性特征。

3.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身体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和技术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人的身体发展提供了科学和技术保障。如体育科学、人体科学、心理学、运动技术手段、卫生保健、饮食营养、环境科学、文化教育等科学技术都为人的身体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保障。

3.4 物质条件保障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的身体全面发展提供了健身锻炼所需的基础设施、营养物质、环境优化所需的物质保障, 保证了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以人为本, 以人的身体为本, 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指导人的身体科学发展, 尤其是青少年身体的全面发展, 代表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也代表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对于劳动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同时也肯定了劳动生产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认为其不仅是一种提高社会生产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的方法。

通过教育, 能够将人的个体先天存在的不足和差异进行有效的弥补, 甚至能够超越人的天赋。同时, 恩格斯也指出, 教育能够促使年轻人更快的认识并且熟悉生产系统, 根据生产的需要或者是自身的爱好, 不断的实现由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转变。因此可以说, 教育能够使人们摆脱生产过程中造成的不同的差异性, 而教育指的也是全面的教育, 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 而是通过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全面的普及和推广, 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 以此来促进人的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产劳动则是人类生存与生产中最为基础性的活动, 其不仅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体力和智力发展的源泉, 生产劳动对人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 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 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 他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 并是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人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源泉, 同时也是人的身体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能量, 正是劳动创造了人, 并且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劳动, 能够使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而人的个性和才能也对人的劳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使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发展空间, 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将传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并且将劳动与教育的作用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而马克思主义中也认为,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 认为劳动者成为劳动过程的主人之后, 便形成了一种劳动教育, 这种教育能够使年轻人很快的熟悉劳动操作的整个生产系统, 并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劳动部门。因此, 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 根据共产主义原理组织起来的社会, 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 而同时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将必然消失。”人的全面发展将为社会造就新的生产力, 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为彻底消灭阶级创造物质条件, 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 完成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5 结语

人的身体的科学发展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促进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 社会的全面发展又为人的身体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和人文环境的保障。这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促进、良性循环、辩证统一的科学发展之路。因此, 我们应当加强对人的健康发展的重视, 尤其是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以此实现我国民族振兴,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16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 200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M].中发[2007]7号, 2007.

[3]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9.

[4]唐赤容.皇帝内经[M].素问·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8.

[5]宪法和宪法修正案[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4.

[6]刘举科.论身体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目标与手段[J].体育科学, 2000.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0.

人的身体的科学发展 篇2

科学的实践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的创立分不开的.正是由于科学的实践观以及唯物史观的.创立,才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辈理论家中的有益思想因素,通过对科学的实践观、主体客体关系、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类解放关系的具体研究,深刻揭示出人(个体与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

作 者:汪松明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政教系,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4 26(2) 分类号:B17 关键词:实践   实践观   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的价值,肯定

价值根源于人的需要, 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主体意识和意志的实现。人的活动过程, 不仅是人的价值创造过程, 也是人对自身的价值逐渐肯定和实现的过程。人不仅创造物的价值, 是物的价值的根源, 而且也创造人自身的价值, 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是人在改造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改变。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 在人本身的发展和价值方面作了许多新的阐释和确认, 凸显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在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方面, 扬弃以往过于重视物的价值的片面发展过程, 重新在科学的基础上重视人的价值问题, 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充满了对人的现实关怀的人文主义精神。

一、科学发展观肯定人是价值主体

价值主体只能是人而不能是其他存在, 因为正是人的需要性才在最初的意义上形成了人所具有的价值属性。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它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 它的价值诉求所满足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所肯定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 是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原则的。以人民群众作为根本的价值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贯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解放和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并且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 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提出来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新的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理性选择, 是集体意志的体现, 它从能动性方面反映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人的价值选择性。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把人民的发展要求体现在现实的发展实践上, 使发展更加符合人的需要和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是价值的导引者, 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正体现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合理的发展方向, 在本质上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现存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现实已经危机到人的存在与发展, 人们渴望用一种新的发展价值理念指导人的社会活动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新的、更加科学的发展理念, 就是发展是以人为目的的发展,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是人与环境, 人与社会, 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肯定人是发展主体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人之外的事物所进行的运动, 而是人的活动, 是人的主体力量的显现,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 一句话就是以人为主体的发展。科学发展突出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把人的价值超越于物的价值之上, 赋予人以真正的合乎人性的地位, 而人的这种地位的确立不是一种人为的主观意愿, 它根源于人的主体力量的展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只是依靠资本的多少和资源的丰富程度, 其更大地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力量的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特别提出:发展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发展要依靠人民”, 发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也是全体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她的作用体现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理性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真实认识和对这些规律自觉遵循和应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在党。”[1] (p119) “党的执政能力如何, 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地方是它实现于人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主体活动之中。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对社会规律的把握, 并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当今时代, 面临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困难和发展的片面性, 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下来, 并要求在社会各个领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理论, 真正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最佳方向, 是人类本身对合规律性要求的理性自觉。

三、科学发展观肯定人是发展目的

现实世界是人的活动的世界, 也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如果把人之外的任何事物作为目的, 那么人就只能沦为手段的命运, 也从根本上失去了人作为主体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发展, 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体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更是从各个方面诠释了人是目的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的需求,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人的生存创建一个“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环境, 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工作的切入点是解决人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2] (p29) 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在建党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 带有总结性地指出“进行民族主义革命,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进行改革开放, 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 实现人民利益。现在, 我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任务, 同样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 实现人民利益。”[1] (p178) 科学发展观真实地把人作为价值目的人文理念融入了理论体系的实质和内核之中, 真正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并把这种诉求落实到发展的实践之内。发展只有以人为目的, 才能确保发展实践的价值方向上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四、科学发展观肯定人是发展动力

发展是是事物运动朝向积极方面的变化, 它根源于事物的内在矛盾。社会的发展源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可以说在人类社会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是社会运动的原动力。首先, 人的需要是引发人的生产劳动的第一个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的需要推动人的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运动。而且, 伴随着社会的运动和发展, 人的需要也不断的发生改变, 人所产生的新的需要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在范围上都比原先的需要更高级、更广泛。新的需要构成了促进了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 形成了不断提高和扩展的循环系统。其次,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主要矛盾更是当下社会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人的因素对社会的作用才能在合理的形态上得以表达, 使人的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促进力量。因而, 党把发展作为其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既是科学的实践方法也是现实的必然要求。第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的能动性要素, 并且作为第一生产力、还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也是人所创造的, 没有什么比人更能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要素和力量了。人是发展的动力, 是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 更是对人作为主体、目的的确证、肯定。

五、科学发展观肯定人是发展尺度

马克思主义是从现实的人出发, 是为了解决现实人的非人存在状态, 为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开辟一条科学的道路。马克思分析社会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都是从人出发, 最终还回归到人自身。恩格斯说:“人只需要了解自己本身, 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 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 真正依照人的方式, 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的话, 他就会猜中现代的迷了。”[3] (p65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人的异化存在形态并从中得出人之所以与人的类本质、劳动、劳动产品相异化, 从而造成人与人相异化是由于现存的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私有制, 人民只有在社会革命实践中克服现存的社会制度, 才能最终实现人之为人的理想社会。在《共产党宣言》他们对未来理想社会所作的经典描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p294) 在这里他们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一个标志来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具有全面的能力和全面的素质, 能自由而全面地运用社会生产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能力。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其中之一就是“是否以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用其来衡量各项事业是非成败, 在这里已充分体现了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尺度性作用。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把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要求, 并进而形成:“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 (p7) 人所生存和创造的世界, 不能离开人而存在, 人应该成为实践结果的评价标准之一。人是实践主体, 是价值主体, 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受益者, 是标准的制定者, 也是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

总之, 人的实践活动是为人本身服务的, 是为了创造出更加适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科学发展观正是对目前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片面性现象和结果而提出的发展理论, 它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其一, 它坚持了科学的立场, 遵循客观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其二, 它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最根本的价值标准, 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社会发展的客观法则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和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说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真正统一, 是科学性的最正确表达。

参考文献

[1]《时政文献辑览》, 2006年3月-2007年3月。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 2002.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 人民出版社, 1956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高原环境对人的身体影响问题 篇4

我因为成绩问题可能要去当兵,我又有个亲戚在西藏当团长!所以准备去西藏。 但是我又听说高原环境对人有很多影响,比如红细胞增多等。。。甚至还有人说平原地区人去高原寿命都要减少!~ 请问高原环境具体对人的哪些地方有影响?这些影响都会带来什么后果或疾病?寿命会降低吗? 请认真回答,最好能有数据支持,而且要有凭有据!~ 在此谢谢了!

问题补充:

我要去的地方是海拔4700米以上!平原人去高原长期居住人的心肝脾都会变大吗?这个对身体有何影响? 回来后会有平原病吗?具体是什么病?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最佳答案

高原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 ,其特点是低压、低氧、气候干燥寒冷、风速大、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照射量明显增大。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杨国愉等日前完成的一项题为“高原缺氧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护”的研究表明 ,在高原环境下 ,随着海拔的升高 ,空气中的氧分压不断降低 ,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缺氧环境中 ,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由于人的神经组织对内外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因此在缺氧条件下 ,脑功能损害发生的最早 ,损害程度也比较严重 ,且暴露时间越长 ,损害越严重 ,特别是对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持久。 研究人员发现,高原缺氧对人体感觉机能的影响出现较早 ,其中视觉对缺氧最为敏感。在海拔 4300米以上高度时 ,夜间视力明显受损 ,并且这种损害不会因机体的代偿反应或降低海拔高度而有所改善。人体的听觉机能也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受到影响,大约在海拔5000米左右 ,人的高频范围听力下降 , 5000~ 6000米 ,人的中频和低频范围听力显著减退 ,而且听觉的定向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这可能也是高原缺氧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此外人体的触觉和痛觉等也会在严重缺氧时逐渐变得迟钝 ,在极端高度时还可能出现错觉和幻觉。 在记忆影响方面 ,由于记忆对缺氧极为敏感 ,在海拔 1800~ 2400米时 ,人的记忆力便开始受到影响 ;5000米左右出现记忆薄弱 ,此时已不能同时记住两件事情了 ;以后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记忆损害 ,从记忆的下降到完全丧失记忆能力。研究人员认为 ,记忆损害可能与大脑里面的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变化有关 ,缺氧主要影响短时记忆 ,一般不影响长时记忆。 急性高原缺氧将严重影响人的思维能力。海拔 1500米时 ,人的思维能力开始受到损害 ,表现为新近学会的复杂智力活动能力受到影响 ;3000米时 ,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全面下降 ,其中判断力下降尤为明显 ;4000米时 ,书写字迹拙劣、造句生硬、语法错误 ;超过 7000米时 ,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研究人员认为 ,缺氧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危险性在于 ,主观感觉与客观损害相矛盾。如缺氧已导致个体思维能力显著损害 ,但自己却往往意识不到 ,做错了事也不会察觉 ,还自以为思维和工作能力“正常”。此外 ,急性高原缺氧时还会使人的注意力明显减退 ,在海拔5000米以上时 ,注意力难于集中 ,不能像平时那样集中精力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而且 ,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注意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窄。 研究人员指出 ,高原的特殊环境特点对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影响是明显的。对抗缺氧的最好办法是供氧 ,如对初次进入高原的人配备简易的便携式供氧装置 ,这样有助于将缺氧所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人对缺氧有一个适应过程 ,一般需要 1~ 3个月的时间 ,因此在首次进入高原之前 ,最好有计划地、间歇性地暴露于不同高度的环境中 ,使机体有足够的时间对环境变化进行代偿 ,以此减轻和消除由于缺氧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高原缺氧知多少 西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高原上空气稀薄,氧气较少,使人类的正常呼吸受到较大的影响。 由于空气密度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的,也就是说,愈到高处,气压愈低。为了便于计算,利用气象学上得出的气压与高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用760毫米水银柱这一平均值代表海平面气压,来算出每一高度上气压对海平面气压的百分比,此百分比就是此高度的含氧量占平原含氧量的百分比。 拉萨市海拔3649米,含氧量占平原的64%,狮泉河海拔4278米,百分比为59%;那曲海拔4507米,百分比为56%。 高原反应应对措施(高营养) 一、高原的环境特点 1. 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2. 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3. 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4. 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高原的环境特点确实非同凡响。对此,人体并不是被动地应付,而要根据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短期的旅游者而言,调整是暂时的,而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则早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化。让我们看看在高原地区,人们的体内将经受哪些变化。 1. 血液系统 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随后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 呼吸系统 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也即须吸入5升的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而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人体必须吸入7.5升的空气,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此时,人们会感到呼吸急促,如果加上运动,就更有气不够用的感觉。 不过,在高原上居住有利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控制,这与治疗支气管哮喘所使用的低压氧舱原理相似,相当于在-2500米高地区的压力。高原四季分明,湿度低,空气中臭氧含量高,太阳光辐射强度高等,这些都有利于哮喘病人的康复。事实上,当地居民就很少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 3. 循环系统 由于缺氧,旅游者一般的情绪兴奋和轻微运动都会使心跳加速。初到高原,人体的晨脉(清晨初醒时的脉搏)较海平面水平高20%左右。10天后,晨脉应降至原来水平。所以,通过测量晨脉的变化程度和恢复到原有水平的时间,可以判断人体对高原的适应能力。高原地区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低,当地人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也很低。 4. 免疫系统 在高原环境,担当人体免疫重任的T淋巴细胞会受到损害,使机体非常容易遭受细菌感染。 5. 生殖系统 男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精子的数量和活动能力明显减少,而且异常形态的精子增加。但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回到低海拔地区,这种现象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女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痛经和月经失调发病率增加。自发性流产,早产及先天性畸形非常常见,这也是雪域高原人口出生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情况对旅游者不是问题。 三、见识高原病 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会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旅游者逗留时间短,人体调整幅度就有限,所以仍可能出现高原病。以下是识别高原病的要点,记住,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高原病,首先要做的是赶紧上医院。有不少高原病非常凶险,必须及时治疗。 1. 急性高山病 最常发生在进入海拔3300米以上高原的第一、二天,尤其是第一天的起初6-9个小时。 识别要点:头痛,加上以下任一症状:全身疲乏无力,头昏眼花,失眠,恶心和呕吐。 2. 高原肺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原肺水肿死亡率为40%。 识别要点:出现以下情况中两项以上者:休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咳嗽,虚弱且活动量明显减少,前胸有堵塞感,皮肤苍白且发绀,心率增快。 3. 高山脑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山脑水肿病死率为14%。 识别要点:有急性高山病的症状,无法走直线,出现精神异常。 4. 慢性高原病 指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 识别要点:乏力,头痛,头晕,发绀,运动时缺乏耐力等。 5. 其它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旅游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500米:在暗处的视力减弱。 1500-1800米:高级思维功能减弱或缺乏。 3300米:简单的算术变得非常困难。 4600米:写字和考虑问题受到影响。 5500米以上:100%的游人会患上咽喉炎和气管炎。 四、进入高原前的准备 1. 从决定去高原旅游的那天起,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无氧锻炼的时间。无氧锻炼指大运动量的剧烈运动,可使机体对缺氧状态产生一定的耐受力。 2. 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品。在高原地区,呼吸系统非常容易感染,应带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高原卫生条件有限,容易患肠胃炎,可以带上环丙沙星或磺胺类药物。还必须准备利尿剂乙酰唑胺,它是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主要药物,可以消除阵发性夜间呼吸暂停,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减少晨起时的头痛。服用方法,每天两次,每次125毫克,或每天一次,每次250毫克。在进入高原前24小时开始服用。 3. 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可达15-20度,需要带上足够的防寒衣物。 4. 准备好抗紫外线的防护用品。 5. 如果乘飞机直接进入高原地区,在低海拔地区起航前一个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吃油腻的食物,不喝酒。如果乘汽车或火车进入高原地区,要做好每天的行程计划,最好每天上升高度控制在400-600米。每到一个新的高度,要休息几天,使体力逐渐恢复并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如果徒步或骑自行车,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事先请专家制定一个科学的登高方案。

上一篇:粉体工程基础下一篇:音乐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