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进课堂

2024-10-20

流行音乐进课堂(精选12篇)

流行音乐进课堂 篇1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增进身心健康。随着社会发展, 时代变迁, 流行音乐逐步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且不断冲击着中学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发育期, 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行音乐其简单易唱, 通俗易懂,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亲和力的特点, 使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喜好感。那么为什么把流行音乐引进来?什么样流行音乐能引进来?怎样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这就值得我们当代音乐教师关注和思考。

一、为什么流行音乐要进课堂

长期以来, 传统音乐占据着我们的音乐课堂的整个教学, 课堂气氛沉闷, 缺乏生气, 而且传统音乐大多数以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为主, 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而流行音乐反映的大多是时代性较强的旋律音乐, 音域较窄, 对于倾诉学生的思想, 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长足发展, 顺应时代教育, 创新音乐课堂,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题, 是生命力所在, 但往往有些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讲课内容, 自己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不能很好的和学生产生互动,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同时课堂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紧紧在课堂中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使学生无法摆脱传统的教育, 和现实生活实际脱节, 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教师, 即使再有对事业执着的爱, 对学生真诚的情, 也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学创新, 流行音乐进课堂, 是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适应广大中学生对音乐的渴求, 适应音乐课改的要求。同时对我们的音乐教育课增添了新的活力。

流行音乐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的欢迎, 一些著名的流行歌手成为青少年的偶像, 并出现了一批“追星族”。某些好歌如《男儿当自强》、《阳光总在风雨后》以其豪情万丈打动了每一位听众, 使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者精神振奋、充满活力, 从歌曲中吸取前进的动力。还有风靡一时的校园民谣充分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和心态, 加上富于现代气息的节奏, 易于传唱的旋律, 带有强烈视听冲击的表演形式, 使得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而传统音乐作品和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具有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传统音乐的专业性很强, 很难深层次的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对于现行教材中的流行音乐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也很有代表性,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流行音乐也在发展, 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当今的音乐课堂就要引进更多的优秀的流行音乐来充实和发展我们的音乐教育。

二、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可行性

流行音乐是大多数中学生喜爱的音乐类型, 对于优秀的流行音乐, 将其引入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流行音乐是指一部分流行歌曲、影视歌曲、通俗器乐曲、爵士音乐和摇滚音乐等。它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语言生动形象, 歌词简单, 情感表达真切, 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尤其是流行歌曲音域窄、旋律简单、易传唱, 主要以青少年为主, 真声为主, 一般容易学, 不必追求民族、美声那样高难度的演唱技巧, 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欢。如:歌曲《朋友》、《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歌曲反映了学生的共同心声, 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 唱出了同学们的激情, 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流行音乐的风格多样化, 娱乐性强。如果能够将有益的流行音乐引进课堂, 使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 逐步增强自身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并将这些流行音乐中的旋律部分加以分析, 挖掘它们中的民族和古典音乐元素, 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民族音乐的兴趣, 提升他们欣赏流行音乐的水平, 同时也是为同学们学习音乐、追求个性的音乐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

三、流行音乐如何进课堂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 如何将有益的流行音乐渗透到中学音乐教育中去, 改变中学音乐课堂的现状, 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 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 笔者从以下几点来概论。

1. 要正确选择流行音乐课堂内容

由于流行音乐在发展中还不成熟, 音乐创造水平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距, 一些流行歌曲纯粹只是追求商业价值, 娱乐性强, 还有一些成年人喜爱的情爱歌曲。针对广大学生滥听流行歌曲的行为, 这些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认真的选择教学内容, 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主, 挖掘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流行音乐。如:《一封家书》、《大中国》、《永远是朋友》、、《从头再来》、《愚公移山》等。让同学们从音乐中体验情感, 从音乐中寻找生活中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学生之间团结互助, 培养他们对人生和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树立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远大抱负。

另外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 对歌曲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 选择那些作品难度不大, 较容易演唱的歌曲。如《青藏高原》、《回到拉萨》等一些高难度的歌曲, 有些学生扯着嗓子去吼, 不但嗓子变坏, 自己非常难受, 歌声也难听, 情感也没有表达出来。作为我们音乐教师来说, 对于这些歌曲难度较大的歌曲, 要给学生多听, 从音乐中感受, 体验音乐的情感, 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

2. 利用社会文化促进课堂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诸如电影、电视、文艺晚会、文化活动等等与音乐有关的文化艺术形式繁荣多样, 而这些对学生来说, 平时接触很多, 并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和电影中的就有大量非常好的音乐, 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其中有显著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 与电视、电影相结合, 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 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

3. 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

现在的学生时代感都比较强, 接触传媒的手段都是多元化的, 如电视、MP3、MTV、CD光碟、磁带等各种方式, 为他们提供了最新的音乐, 而我们现在的学生, 没有任何禁锢, 接受能力强, 并且之间的传播速度快, 交流能力强, 所以我们要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更多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多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充分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上, 云南参加比赛的9首作品中, 《醉了, 丽江》、《白云》获得一等奖, 《月亮花》获得三等奖, 这表明, 在我国的音乐领域里, 云南不仅有着人们已经知道的原生态歌曲、民族歌曲的丰富资源和知名品牌, 而且在当今比较时尚的流行音乐创作方面, 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力和实力。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其文艺作品理所当然应该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征。力拔头筹的《醉了, 丽江》就是靠着深厚的纳西族文化底蕴, 在浓郁的地方特色中, 渗进了流行的表现手法,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这首歌在民族和时尚的结合上是成功的。作为音乐教师, 则可以从中进行引导, 多角度进行分析, 寻找它和传统音乐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有效对比, 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理解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让他们获取健康的审美体验。这种积极正面的教学引导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不但可以解决我们现行音乐教材与学生审美脱节的矛盾, 还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学习流行音乐, 拓宽我们的视野, 了解他们的需求。

总之, 将更多优秀的流行音乐引进课堂和校园, 势在必行, 这也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如果我们这些音乐教育工作者都付出自己的努力, 耐心、细致的去开展这项工作, 并且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拓宽自身的欣赏视野,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为主导,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作出自己的努力。

流行音乐进课堂 篇2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音乐课堂来掌握一门音乐技术十分必要。器乐和声乐一样,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音乐课堂中有效地学习和演奏乐器,不仅能促进音乐的学习,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情、知、意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实施教学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对器乐天生有着一种本能的喜爱,它能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在初中,大多数学生正处在变声期,器乐教学在调动那些嗓音条件不好、听觉有缺陷孩子的学习热情方面大有裨益。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音乐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要实现这些功能,首先要实现音乐自身的教学目标,具体说就是培养学生喜爱、感觉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象其它学科一样,培养这些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我们确立了打破传统、不拘一格、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指导思想,倡导教师大胆探索、尝试音乐教学的新路子。教师们分别在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中高年级改变块状课堂模式、课内唱歌教学与课外合唱训练相结合、把舞蹈带进音乐教室、把简单乐器引进音乐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器乐和声乐一样,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音乐课堂中有效地学习和演奏乐器,不仅能促进音乐的学习,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情、知、意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实施教学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对器乐天生有着一种本能的喜爱,它能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在初中,大多数学生正处在变声期,器乐教学在调动那些嗓音条件不好、听觉有缺陷孩子的学习热情方面大有裨益。确立了初中音乐课器乐进课堂的实验课题。

该实验的主要内容是:

1.以班级为对象,探索器乐教学的方法及规律; 2.器乐在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中应用的方法与规律; 3.器乐在以综合训练为主的音乐课中应用的方法与规律; 4.分层次教学器乐的方法与规律; 5.对器乐学习冒尖学生的培养与利用。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1.音乐教育更应该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而由于心里和生理的原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有差别的。有的生性腼腆,不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有的嗓音不好,不喜欢唱歌,尤其是初中变声期的学生,总有一部分由于唱不好歌而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信心和兴趣。把器乐引进音乐课堂,首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一种新鲜、好奇的心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其次可以使嗓音条件差一些的学生以演奏乐器的方式参与音乐学习,重新树立信心,逐渐产生兴趣。当这些学生都能主动而自如地参与音乐学习时,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也就得到了基本的落实。

2.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与其它科相比,课堂氛围的营造更为重要。把器乐引入课堂,使音乐课增加了新的音响成分,由原来的人声、琴声的组合变为人声、琴声、乐器声的组合,增强了课堂音响的感染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器乐设计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使许多本来容易呆板乏味的环节例二声部的训练、和声音程的训练等变得生动、有趣。这些都会有效地改善课堂氛围。

3.理想的音乐教学是一种师生全身心参与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应是充满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音乐本身富于变化,其内涵奥妙无穷,学生一旦进入音乐天地,其思想成倍活跃,学会乐器,增多了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参与的能力,使其更能自如的以自己喜欢的唱或奏的形式参与音乐学习活动,进行音乐的再创造。而他们自己创造的音乐,更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也就更容易主动的进入音乐,体验感觉音乐,理解表现音乐。

4.学习课堂乐器,能够开发学生大脑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能够促进学生记忆力的增长,培养学生细心而坚韧的学习品质;能够提高学生的读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视奏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其它乐器打下基础。(1)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至少学会一种简易乐器;(2)使学生通过学习乐器,对音乐产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3)发挥音乐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指导思想及理论基础

课题以国家教育方针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以及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创造学和国内外器乐教学专家的研究论述为理论基础。

器乐是把钥匙,可以为人们开启音乐的大门,好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也是凭借一支竹笛、一把二胡迈进音乐门坎的。它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不是教学生把乐器演奏的水平多高,而是凭借它把学生带入音乐,使学生在主动而投入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同时,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心理品质得到提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四、实验措施与步骤

1.健全课题研究网络。本课题以我室音乐教研员为课题负责人,以市制、城区、乡镇优秀教师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研究在我室课题组的统一协调和指导下开展工作。依据我市实际,选定简单易学、携带方便、价格便宜的口琴和竖笛两种乐器,按市直、城区、乡镇三个层次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逐步开展实验。课题纳入我室工作日程,被列为我室十大实验课题之一。2.具体实验步骤计划。

1997年月—1998年1月为规划实施阶段。主要制定实验计划、配备乐器和培训教师。在下发文件、通知和教学意见的同时,举办口琴、竖笛培训班。

1998年2月—1999年8月为实验阶段。除了指导课题的实验外,定期组织器乐教学观摩课,聘请专家听课指导,做专题讲座。下发文件和教学意见,落实音乐教学大纲中器乐教学占音乐教学总课时的20%的精神,并规定在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选和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中,要体现器乐教学。定期听实验课、搞小型讲座、举行观摩课,定期组织介绍、交流经验,指导实验学校写出切合实际、详实完整的实施计划、实验记录、阶段性总结、周期实验报告,保证实施取得理想的效果。

1999年9月—1999年12月为总结、推广阶段。(1)听实验课;(2)查看实验材料;(3)听取各学校实验汇四报,(4)举行观摩课;(5)召开总结、推广专题会议。(6)撰写实验报告,申请验收。

四、期望效果

1.促进全市音乐教学成绩的提高。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音准、节奏、视唱、视奏及唱歌的音乐素质,提高感觉音乐、感觉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促进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优化音乐教育环境,使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确保音乐高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创造精神,培养出既是音乐尖子,又在其它方面优秀的好学生。2.促进全市音乐教学综合改革的健康发展。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培养教师的教改意识。启动音乐教学的全方位改革。促进全市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发展。

浅谈流行音乐进课堂 篇3

关键词:流行音乐;健康;民族;西洋

在音乐课上,当我按音乐书上的内容讲课时,学生就在下面说:“老师,这首曲子不好听,能放点流行音乐吗?”我问为什么,他们告诉我,书本内容是很好,但是形式太单一,反映时代感不强,他们不太喜欢书上的内容,他们喜欢听流行音乐。那么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呢?我尝试着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让流行音乐在音乐课教学中穿插进行。但是,流行音乐良莠不齐,怎样有机地将优秀的流行音乐渗透到音乐课堂中呢?

首先,了解什么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欧美流入我国的一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的统称。流行音乐在英语中称为“popular music”有“大众的”“人民的”“通俗的”等多种解释。它不应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可广泛延伸至通俗钢琴曲、轻音乐、校园民谣等。教师一定要对教授的内容进行认真筛选,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以音乐为本,提升学生的审美力和音乐能力。“优秀”是指歌词健康、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应该引导孩子唱或听一些思想积极向上、热爱国家、珍惜生命、珍惜友情的歌曲。中学生作为一个精力充沛的群体,他们具有好奇心,具有模仿能力、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引导学生真正认识流行音乐,是我们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流行音乐穿插在音乐教学中。

一、学习好的流行音乐,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

1.感受母爱,增进亲情

我们学习流行音乐中有不少体现母爱的精品。如,满文君的《懂你》、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于文华的《想起老妈妈》、张强《烛光里的妈妈》,这些都是赞美母亲的歌曲。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老师提问:你们家里谁最辛苦?学生大部分回答:妈妈。老师提问:既然妈妈这么辛苦,你们知道哪些歌曲是歌唱妈妈的吗?学生们踊跃举手发言,说了好多歌曲。相信学生对《懂你》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学生们唱着唱着,自然就领略到了父母为了孩子而含辛茹苦的付出。再给他们几首赞美母爱的歌曲,此时此刻,对他们的思想何尝不是一种升华,他们的心灵何尝不是一次洗礼呢?

2.深爱祖国,豪情万丈

在流行音乐中,抒发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深深爱恋之情的歌曲比比皆是。孙楠的《红旗飘飘》《追寻》、黄绮珊的《五星红旗》、高峰的《大中国》、罗大佑的《东方之珠》、张明敏《我的中国心》等等都是杰出的代表之作。优美的歌词述说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激昂的旋律抒发了我们的爱国情怀,演唱这样的歌曲,怎能不让学生心潮澎湃?此时,我们并不去追究唱得如何,能够在學生的心灵深处烙下爱国的深深印痕,就足以让我们的学生受益。

二、流行乐曲和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相结合

讲民族乐器时,我没有用陈旧的方式来导入新课,而是让学生听女子十二乐坊的器乐曲,学生听完后问:“这么好听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接着,我再给学生放她们的演出视频。学生看完后很惊讶,原来民族乐器还能演奏这么好听的音乐,正是因为流行元素的加入,这个民族乐器组合表演才风靡全世界。他们的乐曲是把古典的改编成现代流行的乐曲,学生喜欢听,很快进入民族器乐的学习。因为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他们喜欢节奏感强、带有动感的音乐,不喜欢陈旧的音乐。所以,我们用流行器乐曲很自然地过渡到音乐教材的内容,学生就不感觉枯燥无味了。

三、流行乐曲和音乐教材的西洋音乐相结合

例如,学习法国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因为是外国的曲子,学生不了解。我怎样把这首曲子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感兴趣呢?我先给学生放流行歌曲《蔬菜之歌》,因为歌词滑稽有趣,学生都会唱,学生很容易记住了旋律。接着,我再放一首《动物狂欢节》的曲子,让学生对比着听,学生说“这两首曲子相似,一个快,一个慢”,它采用了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所作的轻歌剧《天堂与地狱》中一首康康舞的旋律,原曲速度较快,狂热跳跃,情绪活泼。作者将舞曲加以变形,改为行板,用低音弦乐器演奏,表现了乌龟爬行时缓慢迟钝的形象。在现代与古典、传统与流行的对比中找到教学突破口,让他们在流行歌曲中学到了音乐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这也是“流行音乐”进课堂的最终目的。

好的流行音乐,可以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表演激情,让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更好地接触优秀的流行音乐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城北中学)

浅谈流行音乐进课堂 篇4

关键词:流行音乐,课堂,音乐欣赏

“老师, 课本上的歌曲太老土了, 能不能听听流行歌曲?”这是音乐教师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流行音乐, 是一种特有的、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 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教师必须正视流行音乐冲击中学音乐课堂这一现象, 对待喜爱流行音乐的初中学生, 不应责备和压制, 而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引导和启迪。对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盲目崇拜, 良莠不分现象, 要细致而具体地分析。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处理音乐教学中的“雅”与“俗”的关系?怎样才能把流行音乐作为教育资源引入中学音乐鉴赏课堂, 使它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呢?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推荐欣赏

教师应选取健康、向上、优质的流行音乐作品, 主动推荐给学生, 并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 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 专题鉴赏

好的流行歌曲, 表现的是一个故事, 一部历史, 一段岁月, 甚至是一整个时代。

在奥运会期间, 我给学生推荐了《北京欢迎你》《永远的朋友》《We Are Ready》《超越》等流行歌曲, 这些歌曲宣扬了奥运会“和平”和“友爱”的主题。让学生在音乐中联想到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飒爽英姿, 为他们的努力拼搏而感动。

汶川大地震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关于生命、关于爱的流行歌曲, 我向学生推荐了《生死不离》《众志成城》《因为爱》《天佑中华》等歌曲。当听完歌曲后, 我看到大部分学生眼中泛出感动的泪花, 真切感受到了一种团结、互爱的凝聚力量。音乐的作用的确不可估量, 它能让我们普遍认为缺乏同情心的、冷漠的年轻人学会了关爱他人, 自强不息, 奉献爱心, 珍爱生命。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励志歌曲, 如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刘欢的《从头再来》、周华健的《风雨无阻》、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身残志坚的郑智化演唱的《水手》等, 让学生从这些励志歌曲中获得执着、勤奋、努力和永不放弃梦想的精神。

(二) 辅助鉴赏

在音乐课中渗透时尚元素, 可以让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强, 学习热情更高, 表现力、创造力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习效果也更明显。

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一课时, 可辅助欣赏《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歌曲, 以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形式感染学生。再如, 学唱《中国娃》一课时, 先以一首台湾组合S.H.E.的流行歌曲《中国话》展示中国文化底蕴;学唱新疆民歌《青春舞曲》的时候, 辅助欣赏玖月奇迹组合演绎的流行版本, 浓郁的摇滚风格让学生对这首民族歌曲更加感兴趣;在介绍莫扎特著名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 选用流行歌曲《不想长大》来辅助介绍。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 对即将要学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流行音乐的辅助, 自然而然地将古典音乐作品引入学生的内心, 学生就会意识到原来古典音乐也有如此强大的魅力。这些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附加的内容出现在初中音乐课堂, 衬托了教学主题, 烘托了教学气氛, 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比较法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并不对立。教师可以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对比欣赏两种音乐, 引领学生渐渐喜欢上传统音乐。

首先, 传统音乐来源于“通俗”, 它再逐渐“高雅”, 取材于现实生活。其次, 传统音乐和通俗音乐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很多流行音乐都运用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音乐元素来进行改编和创作。如《唱脸谱》这首京剧风味的通俗歌曲, 就是以民间说唱“京韵大鼓”的基本音调为基础谱写出来的, 将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巧妙融合;歌曲《Remember》融合了古典音乐作品《天鹅湖》里面的元素等。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曲目的对比欣赏, 培养了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艺术的浓厚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另外, 在音乐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分别欣赏作品的原版和改编版, 对比各自的特点。有的古典音乐经过创新改编, 运用现代电声来演绎, 让人耳目一新;有的歌曲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 如宋祖英和周杰伦共同演绎的《本草纲目》。这样, 高雅音乐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对比赏析, 学生逐渐意识到, 流行音乐固然容易接受, 朗朗上口, 但听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疲劳, 而古典、民族音乐虽然接受起来比较难, 也比较慢, 但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及强大的艺术性, 学生能够从中逐渐提升音乐欣赏品位, 培养良好的音乐修养。

流行音乐进课堂 篇5

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谢荷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着我市中小学校,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本次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努力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努力以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除国家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占教学总量的80%—85%,地方学校教学占教学总量的15%—20%。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也就是说,各地、各校可以编写地方的音乐乡土教材和本校音乐补充教材,供教学使用。

闽西乡土音乐文化在我省乃至我国的音乐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闽西客家十番音乐,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新罗区民间音乐目前已有四大种类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分别是:久负盛名、家喻户晓的采茶灯歌舞;独具特色的静板音乐;舒展悠扬的龙岩山歌;还有隆重盛大的适中盂兰盆节。龙岩新罗区的《采茶灯》歌舞、客家山歌《韭菜开花一管子心》、《风吹竹叶》等长期以来被编入国家中小学音乐教材。而闽西还拥有大量优秀的、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还未被学习和了解,甚至面临失传。为此,探索我市民间乡土音乐文化进入课堂的有效途径,开拓新课程教学内容,把优秀的闽西民间音乐艺术引进课题,丰富课堂教学,让孩子们从小学习了解本乡土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成为必要,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发扬闽西乡土音乐艺术文化成为我们课题实验的宗旨。

二、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对象、方法、时间

㈠研究目标: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和实验学校实际的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有效途径。

1、培养学生了解、学习、热爱闽西本土音乐文化,开拓音乐课程资源,弘扬传承、普及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让课堂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

2、在了解欣赏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师生的创造潜能,开展创造性的学习、表演活动。加强学生对本土音乐实践的感受和体验,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质。

3、促进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的热爱、学习和理解,提高音 乐教师对本土音乐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㈡研究对象与内容:

本课题由市普教室和龙岩七中、永定三中、上杭城东小学、长汀二中共同承担。市普教室总负责,进行实验的策划、方案的设计、过程的调控、理论的指导等,龙岩七中、永定三中、上杭城东小学、长汀二中负责具体实施。

1、本课题实验学校为龙岩七中、永定三中七、八年级部分班级学生,上杭城东小学四年级以上部分班级学生,长汀二中高

一、高二部分班级学生。

2、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⑴让学生观赏听赏、学习了解、感受体验闽西本土优秀音乐文化艺术——龙岩山歌、采茶歌舞、客家山歌、竹板歌、童谣等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作品,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

⑵进行音乐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自信心和享受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

⑶激发教师对本土音乐文化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塑造学习型的音乐教师,探索本土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㈢研究方法:

1、本课题实验采取多个子课题整体推进的方法,通过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管理,转变音乐教学观念,规范音乐教学行为,改变音乐教学行为和渗透音乐心理教育,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整体优化。实验方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结合采用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法、对比等方法,各子课题均制定具体教学方法,确定实验班和相应的对照班,在综合分析、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本课题设立4个子课题:龙岩七中子课题、永定三中子课题、上杭城东小学子课题、长汀二中子课题。㈣课题研究时间

2005年3月—2008年12月。

2005年3月—2005年7月为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 2005年9月—2008年10月为实施阶段; 2008年10—2008年12月为总结阶段。

三、课题实施过程

㈠组建课题实验机构,确定实验方案

1、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市普教室主任罗养贤,市普教室副主任赖文军、谢尔辉,市普教室教科室主任黄仁辉为课题总指导;龙岩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郑发祥为课题总顾问,龙岩市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赖国强、副理事长杨振华为课题顾问;成立了由市普教室音乐学科教研员谢荷香为课题组长,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员马继红为常务副组长 的课题实验机构。各子课题分别由龙岩七中、永定三中、上杭城东小学、长汀二中分管领导和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永定县教师进修学校、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员,长汀县教育局音乐教育干部担任子课题实验组组长。各子课题也成立了相应的实验机构,制定了工作职责,明确了各自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2、经过充分的酝酿准备和调查研讨,制定了总课题的实验方案,并分别制定了子课题的实验方案。

㈡明确课题意义,强化多方联动,创建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平台。

1、明确课题意义,确定研究方向。

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市普教室领导在会上做了课题实验的动员报告,并如何做好课题实验提出指导性意见。市音乐教研员组织大家学习音乐新课程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讨论“闽西乡土音乐进课堂”课题实施方案,布置课题研究具体工作,特别明确了课题研究对抢救保护、传承发扬闽西乡土音乐艺术文化,丰富新课程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质的重大深远意义。确定了四个子课题实验校的研究方向:龙岩七中以龙岩山歌、采茶歌舞等民间音乐形式为主要研究方向;永定三中以永定客家山歌、竹板歌等民间音乐形式为主要研究方向;上杭城东小学以上杭客家山歌等民间音乐形式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汀 二中以长汀客家山歌、十番锣鼓等民间音乐形式为主要研究方向。

2、多方联动,收集资料,“走出去、请进来”开展采风学习活动。

四个子课题点分别开展寻访家乡的民间音乐文化采风活动,发动老师、学生、家长等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的民间音乐音像、歌谱、文字材料。走访百岁民间老人、收集了珍贵的文字、音响资料。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时间向文艺团体的老师学习,如:龙岩山歌剧团郭金香老师,永定山歌大王李天生等学习民间艺术技艺,了解民间音乐艺术的发源。提高教师的民间艺术素质。2007年5月,我们还组织各子课题点部分成员到上海、浙江两地学习观摩,开拓教师的视野,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在课题实验开展的几年间,省级教研活动、市级教研活动都单独给出名额,让课题组成员优先参加学习活动。在“走出去”学习的同时,他们把优秀民间艺人,文艺团体的老师请进校园,师生共同学习民间音乐艺术,直观的口手相授,心手相连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3、构建专业引领的平台 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在课题教研活动中,课题组分别聘请了课题总顾问龙岩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郑发祥,聘请了课题指导市普教室主任罗养贤,市普教室副主任赖文军、谢尔辉,市普教室教科室主任黄仁辉等为课题组成员开设专题讲座,就如何做好课题做 专门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构建专业引领的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专业的支持,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㈢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状况,选择教学内容

四个子课题分别跨越三个年龄段学生,龙岩七中、永定三中为七、八、九年级学生,上杭城东小学为四、五、六年级学生、长汀二中为高中学生,为此,课题的开展依据了三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四个子课题点首先分别开展了学生问卷调查活动,摸清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艺术了解的程度,摸透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艺术学习的态度,摸准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艺术喜好的形式、内容,让学生做好学习上的心理准备。每个子课题点根据课题研究实验的方向,并依据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教学计划,选择与新课程教材相融和的恰当的教学内容,使《闽西乡土音乐进课堂》课题实验的开展成为新课程教学的补充,使新课程教学更加丰富和完美,使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㈣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推进音乐新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探索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有效途径

1、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推进新课程教学的发展,推动课题的正常开展

我们课题实验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探索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有效教学方式,为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时以新理念为准则。我们强调教师的民主平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上要求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上要求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实践练习的学习策略,使本土音乐艺术的学习逐步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件趣事,由此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更加爱上音乐课。

2、课题以子课题校教研组活动为中心,注重常规课堂教学的研究开展

各子课题校依据自己实验班的教学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开展教学活动,在子课题组长的带领下,做好每个实验阶段教学内容的选择,特别是注重每个课时教学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容量的把握,教学课型的定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重难点问题的探讨,教学案例设计等都做细致的研究,把课题实验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实处,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由此探索本土音乐进课堂常态的、适合本土学生教学实际的、具有时效性的教学途径。

3、开展课题专题教学教研活动,共同研究、探索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有效途径,推动课题实验的良性发展。

三年来,总课题组组织开展了六次大型的课题现场教学教研活动。(2005年12月龙岩七中、2006年4月长汀二中、2006年10月龙岩七中、2007年5月上杭城东小学、2007年 12月永定三中、2008年4月长汀二中)龙岩七中的黄曼英、章哲老师,长汀二中的李春蓉、刘月舟、刘丽老师,上杭城东小学的谢飚英老师,永定三中的张洪、郑晓玲老师分别在教研活动中承担公开课教学。每次子课题教研活动,都凝聚着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智慧与心血,任课的老师更是十分认真的对待公开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地研究设计教学案例,努力为课题教学活动提供一节优秀的、有特色的、有价值的研究课,每次的课题公开教学活动,成为课题活动中的重点和亮点,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实践和反思,积极探索着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课题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推进了课题研究实验的良性发展。

4、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课题实验更加有效的开展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学习,四个子课题实验校还积极开展课外的实践学习活动,组织兴趣小组,排演乡土音乐节目,如山歌表演唱、山歌联唱、采茶歌舞、器乐合奏等学生喜爱的节目,在课堂上,课间活动中,学校的晚会上,社区的活动中,市、县(市、区)的文艺汇演活动中参加表演和比赛,使课堂教学成果得以延伸和巩固。为学生提供发挥才能、表演展示的平台。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课题实验的开展,课题实验的意义得以升华。

㈤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推进学校音乐文化艺术的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及办学特色。

课题实验研究的开展,从更深意义上说,推进了学校音乐文化艺术的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层次,使学生素质得到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和艺术内涵。如龙岩七中的子课题实验也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的主题之一。

四、课题研究成果与分析 ㈠学校的面貌有较大的变化

1、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首先是通过学习本土音乐的技艺、收集本土音乐的音像 乐谱、积累了本土音乐的知识,提高了本土音乐的素质;二是为了把优秀的本土音乐引进课堂,教师对本土音乐形式和内容的选择甄别,无形中提高了对本土音乐的鉴赏力;三是通过对本土音乐进课堂方法和途径的积累探索,提高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能力;四是三年多来课题实验的各种磨练,音乐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主要体现在:多位课题组成员在全国、省、市、区级的音乐教学比赛中获奖。上杭城东小学谢飚英老师在参加2008年全国首届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龙岩七中的章哲老师在福建省首届中学音乐优质课评选中获二等奖,在市第六届中学音乐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上杭中都中学孔凡菊老师在市第六届中学音乐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龙岩七中李烨翔老师在市第七届中学音乐优质课评选中获二等奖。三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共撰写了《闽西乡土音乐进课堂》课题专题论文35 篇,其中黄曼英老师的论文《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获福建省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章哲老师撰写的论文《山歌越唱越有味》获全国第四届教育创新与实践论坛征文三等奖,并收入汇编。案例《民间音乐之花在校园盛开》获龙岩市第六届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一等奖;李烨翔老师的论文《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初探》获龙岩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 一等奖。

2、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根据各子课题校实验的结果证明:《乡土音乐进课堂》课题实验的开展:

⑴弘扬传承了本土音乐文化,树立了学生热爱家乡音乐文化的自豪感

课题实验开展前,大部分学生对本土音乐漠然无知、接触甚少、甚至认为是“土老冒”的东西,喜欢本土音乐的学生少之又少、会唱、会演本土音乐的学生更是寥落星宸。课题实验开展后学生们对本土音乐文化所持的态度有了大幅度的转变,他们意识到本土音乐文化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之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们开始为能够接触、了解、学习、创造并拥有这样的民族音乐文化而深感自豪。如:龙岩七中课题实验开展后调查,有87.45%的学生希望把龙岩山歌传承下去。又如:长汀二中实验校对400多名学生的“乡土音乐进课堂”的问卷调查表明,98%的学生认同“音乐伴我成长,家乡的音调难以忘怀”。由此课题实验的开展,树立了学生热爱家乡音乐文化的自豪感,弘扬、传承了本土音乐文化。

⑵增长了知识、学习了技艺、培养了兴趣

如:龙岩七中课题实验开展后调查:会唱龙岩山歌的学生已经从之前的35.09%飞跃到了96.2%。同时,有96.36%的学生们会向周围的人宣传龙岩山歌。长汀二中课题实验后调查:89%的学生喜欢本土音乐;72%的学生能写出三至五种以上汀州民间艺术形式;78%的学生能完整演唱三至五首以上长汀山歌;实验证明课题实验开展后学生增长了本土音乐文化的知识、学习了本土音乐基本技艺,学生对乡土音乐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学习主动性得到加强,由此为学生终身 学习本土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⑶加强课外实践,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课题实验的开展,也为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色彩。各子课题组在把乡土音乐引进课堂的同时,课外还组织山歌、舞蹈、器乐等兴趣小组,不仅使课内教学学习得以延伸,而且加强了课外实践活动,乡土音乐技艺得到锻炼和强化,如:永定三中每天20分钟的课间文艺广场活动,为学生乡土音乐学习实践,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和展示的平台,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上杭城东小学学生的课外乡土音乐实践活动,县广播电台专门录制了一期广播节目,进行播放,并送省电台参赛,获得省二等奖。又如龙岩七中创作的山歌表演《民间音乐之花在校园盛开》,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本土音乐综合素质,此节目还荣获2005年龙岩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和福建省第二届校园艺术节二等奖。学生在各种实践表演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学习兴趣得到巩固,表现力得到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得到很好的树立。

3、推进了学校音乐文化艺术的建设,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及办学特色。

课题实验的开展,活跃了学校音乐文化,无论是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还是课外实践活动,都丰富了内容、增加了形式、增添了特色,从整体上推进了学校音乐文化艺术的建设,学校艺术内涵更加丰厚,民族品位更加淳厚,办学特色更加独特。整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得到很大的提升。如:龙岩七中课题实验的开展后,学校音乐文化艺术活动更加丰富,因此2006年获得福建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㈡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1、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乡土音乐内容的渗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立体生动、丰富多彩,学生更加热爱音乐;

2、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丰富的乡土音乐教学内容,必定带来更多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喜闻乐见,更加爱上音乐课;

3、课堂教学的策略更加灵活:围绕乡土音乐内容而制定的因地制宜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充满时效,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快乐;

4、学生学习更加热情主动:学习自己家乡的、身边的音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学习便捷、具有亲切感,由此学习更热情主动;

5、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和生命力:乡土音乐的融入,使课题教学独具特色,而只有特色的事物永远充满生命力。㈢初步探索出闽西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积累了收集资料的经验;

2、积累了整理甄别资料的经验;

3、积累探索出收集资料法、主动探究法、模仿练习法、聆听欣赏法、感受体验法、观察发现法、对比总结法、实践表演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把乡土音乐顺利地引进课堂;

4、积累了课题研究的经验:了解了课题研究的一系列程序和步骤,学会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依照实际情况以及实验中不断生发的问题,调整实验方法、协调矛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使课题实验按既定的方案顺利前行。

5、提高了课题研究能力及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加强了问题意识,反思的意识,特别体现在教学的综合处理能力,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课后的反思总结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加强。㈣初步建立了校本音乐教材

三年来,我们四个子课题校的师生各收集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百余首,收集歌(乐)曲一本、收集音像带若干,我们总课题精选了一些最优秀的乐曲,汇编成一本优秀乡土音乐教材,这些校本音乐教材都是我们今后推广和开展乡土音乐教育、教学非常宝贵的资料。

㈤辐射、影响、推动着新课程教学的发展

课题的开展,影响和辐射了我市中小学校乡土音乐进课堂音乐教学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开展。我们在各种市、区级教研活动中,宣传并号召开展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在我们四个子课题校开展,而且在我市中小学较大范围内得到开展,这种意识理念已逐渐深入音乐教师心中,并付诸在教学实践上,许多学校纷纷主动开展乡土音乐进课堂的教学活动,如龙岩一中、上杭一中、永定一中、长汀一中、武平实验中学、龙岩市松涛小学等学校都积极开展学校课题研究活动,成效显著。在我市近几年的教研活动中,乡土音乐教学题材的课,异彩纷呈。我市在福建省首届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现场教学比赛中,上杭一中邱国花老师教授的《客家山歌》一课,龙岩市松涛小学曾峰老师教授的《采茶扑蝶》一课,分别获得一等奖,曾峰老师教授的《采茶扑蝶》一课,还被选送参加2008年全国首届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这些乡土音乐教学题材的课,新颖且富有特色,皆获得一致好评。由此 《闽西乡土音乐进课堂》课题开展所带来的成效以及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具有适切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将推动着我市音乐新课程教学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五、课题研究之反思

1、课题实验的开展得到了市、县(区)、校各级领导的极大关心、支持和重视,但还是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活动的开展有局限性;

2、音乐教师本土音乐技艺的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对本土音乐作品素材的收集、甄别、整理是一项长期的宏大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4、在本土音乐教学上,还应从作品的形式内容上作更细致的学习研究和理解,才能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5、课题实验的深远意义已不言而喻,而广泛的持久地开展下去更是任重道远,需要多方的合力。我们将期待着、努力着!

省级课题、市级重点课题 《闽西乡土音乐进课堂》课题组

流行音乐进课堂 篇6

【中图分类号】J605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等形式,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创造行为。但不少学生对音乐课都不太感兴趣,原因是音乐教材里的音乐多是古典高雅的,当代音乐内容少,禁锢了学生们活跃的思维。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流行音乐,甚至部分学生痴迷于流行音乐。原因是它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能让他们感受到熟悉亲切,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尤其自一夜成名的各类“选秀”活动在各大媒体广泛开展以来,学生让流行歌曲进课堂的要求更是热烈。

学生毕竟不具备分辨音乐的能力,容易受浮浅音乐的不良影响。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对于流行音乐,要看有没有适合教育发展的教育意义。比如孙楠的《五星红旗》,词好曲好,唱得也好,每一次聽起来都能让人的爱国情感瞬间沸腾;还有《怒放的生命》《夜空中最亮的星》《我们都一样》《《龙的传人》等流行歌曲,优美隽永、正直大气。内容健康向上,易于传唱。适当地进入课堂,可以让音乐课堂不再那么陈旧、古板、无趣,又可以有效的达到净化人的心灵,启迪智慧。

在流行音乐进课堂实践中,我尝试用以下方法。

一、正视现实 疏通引导

绝大部分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但对“流行音乐”的概念非常模糊,不懂得如何去区分流行歌曲中的优劣作品,关于流行音乐的发展,形式,风格更是一无所知。既然无法动摇流行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作为音乐一线老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正视现实,引导疏通学生去辨证地接受流行音乐,甚至有目的有意识地探索流行音乐。

(1)课前引导:在音乐课前节选播放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欣赏,并留有一定时间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蕴含一定的思想教育作用,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2)课内拓展:在音乐课上适当积极地拓展,从流行音乐引入,培养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是有一定联系的。

(3)开主题班会:开展关于流行音乐的主题班会,如“我最喜欢的流行歌手(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风格”“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不同”“中学生应如何选择欣赏流行音乐”等等。

(4)课外涉猎:学校组织在课余做一些关于流行音乐的讲座及播放适合中学生欣赏的了流行音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有所收获。

(5)撰写音乐小评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中的美与丑”……. 让学生自主发挥,从步骤、方案到结论,老师只是做些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扩大知识面,还会触类旁通,而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二、题材丰富,内容广泛

人体要营养均衡,需吃五谷杂粮,那么在音乐“食粮”上呢?自然也需要“杂”。以前我的音乐课老师上课只讲十分钟的课本,剩余35分钟只做两件事情,一是放唱片,让学生听;一是弹钢琴,他弹的许多曲子至今仍很熟悉。他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不把音乐课当成只教唱歌,而是将音乐当成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的一种手段。”

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我给学生的音乐就是挺“杂”的,既有杰克逊令人眼花缭乱的MTV,也有让人回味励志歌曲《隐形的翅膀》、《我们都一样》、《阳光总在风雨后》,既有缤纷的音乐剧《猫》,也有绚丽多姿的“女子十二乐坊”、周杰伦的《青花瓷》、TFBOYS的《青春修炼手册》……

学生比较喜欢周杰伦,而周杰伦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流行歌手。所以在课堂上用周杰伦作为教学素材非常合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为此我平时就有意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布置学生事先了解周杰伦的经历、性格、教育情况、主要作品风格特征、作品价值等。而这些工作平时学生都有了解,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就会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途径。

三、培养动机,把握特性

流行音乐进课堂要把握几个特性:

(1)经典性 什么是音乐中的经典?贝多芬、莫扎特、舒曼是经典,但经典不仅仅是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真正的经典是那些能够经历时间的洗刷,依然熠熠生辉的音乐作品。流行可能成为经典,但不等于经典。曾经满大街都是:“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但时间才过去不久,《两只蝴蝶》的歌声就很少了。吹尽狂沙始到金,《让我们荡起双桨》、《月亮代表我的心》、《众人划桨开大船》已经几十年了,却依然时时回响在城市的夜空,这才是经典。

(2)特色性 经典是不多的,那么我们的课堂中不妨也引入一些有特色的音乐,哪怕它们还称不上经典。像“急智歌王”张帝的唱功并不出色,但他即兴填词回答各种刁钻古怪问题的演出方式可为一绝,称得上有特色性的。另外像“破铜烂铁”把生活器具乐器化的打击乐演出,也是极具特色性的。

(3)时代性 “与时俱进”也是我们音乐课堂的指导理论,我们要时时关心外面的音乐世界,应该把具有时代气息的健康作品引入课堂。像《吉祥三宝》,《常回家看看》,在无意中就让孩子们学会了孝敬父母,歌词言简意赅,用的都是花季少年所喜欢的语言,是在积极的鼓励他们做什么事都要勇敢自信,当然也应该介绍给我们的学生。

四、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21世纪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的知识途径越来越广, 特别是网络得到普及之后,学生更会关注网络上的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热点歌曲,并且私下谈论。我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指导思想: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教学为中介,以审美教育为途径,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适当引入流行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和谐、整体的发展。

(2)形式多样 激发兴趣:流行音乐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能有效地调节学生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开发自身潜能。因此,我们根据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特有的功能,善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悦耳动听的旋律、神奇变幻的节奏,声像并茂的动感画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有趣。

初中音乐“合唱进课堂”初探 篇7

就个人而言, 要想真正学好音乐、终生热爱和学习音乐, 让音乐的美伴随生活、伴随一生, 那就要求个人要具备相应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拥有较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对某项音乐专长的学习, 而在众多的音乐专长里把人声作为乐器的歌唱是最合适的, 它可随身携带, 可随时随地进行练习。面对班级这样群体性的歌唱教学, 合唱既能突出技能学科的特征又能照顾到班级的群体性, 是不二的选择。以下结合笔者“初中音乐合唱进课堂的实证研究”课题研究的心得, 谈谈“合唱进课堂”的基本环节。

一、明确“合唱进课堂”的内涵

理清“合唱进课堂”内涵是实施“合唱进课堂”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合唱进课堂”不能照字面理解成音乐课堂教学多一项合唱教学的内容, 它是歌唱教学的一种模式———合唱式歌唱教学法。以班级为对象的学生群体与百里挑一的合唱队员有着质的区别, 绝不适合将专业合唱训练的方式套用在课堂的歌唱教学上。因此,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合唱进课堂的内涵, 分清“合唱进课堂”与合唱教学的区别,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合唱相关能力要求, 建立长期的、循序渐进、可操作的训练目标支架, 从心理上放下合唱难的思想包袱, 为合唱进课堂做好心理上的接受和准备。

二、支架引导, 填充、整合难度适宜的合唱素材

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毕竟区别于合唱队的教学, 教师切不可用训练合唱队的要求和高度进行课堂的合唱教学, 那样的教学对师生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也绝不会有良好的效果与收获。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 参考美国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借鉴和吸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根据合唱的训练步骤搭建相应的中、长期支架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材料进行必要的简单合唱曲及相关能力练习的补充, 并整合成有梯度、可持续的新教材, 为合唱进课堂提供教学内容保障。

三、完善自我, 掌握和熟练运用合唱教学的方法和要求

合唱教学是以气息、科学歌唱方法 (高位置歌唱状态) 训练为核心, 含音准、听力、速度、节奏、控声、歌唱心理等相关歌唱能力训练的系统歌唱教学。要将这些内容与要求有效地融入课堂歌唱教学, 虽然不要求教师自身有过硬的歌唱能力, 却要求我们至少要拥有听辨对错和正确示范的能力, 掌握和熟悉运用合唱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至少应具备此项能力训练的科学方法。所有的音乐教师都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 都有一定的歌唱基础;大多数教师也都接触过合唱训练, 多少有些经验与积累, 在这基础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完善自我, 掌握及熟练运用合唱教学的方法与要求, 为“合唱进课堂”提供必要的技术能力保障。

四、“合唱进课堂”的实施

面对班级这样的群体, “合唱进课堂”的实施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定要讲究实施技巧, 切不可生搬硬套合唱教学的模式机械地进行各种合唱能力的模块训练, 这样的方法很快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给吓没了, 合唱的实施方法必须做到不是合唱训练却又能达到合唱能力训练的效果。教师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 对所需渗透的能力通过夸张、形象的表演与示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 及时切入相应能力的渗透教学, 这种根据目标支架将各种合唱能力的训练无形地融于歌唱教学过程是“合唱进课堂”的有效实施方法, 它既可以完成歌唱教学的内容, 又可以让学生的合唱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合唱进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所渗透的能力训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气息训练

歌唱气息控制是歌唱的基本技术, 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气息控制能力决定歌唱者的演唱能力。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流动、张弛可控、有表现力的声音必须以气吸作为基础。气息的训练方法很多, 如“闻花香”、“狗喘气”、“打哈欠”、“吃惊”等,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方法与经验进行, 但都必须给学生一个气吸支撑点的概念和感觉, 让学生深刻理解是科学歌唱的声音由气息带出并支撑着的声音, 而不是用“喉咙”唱出声音。推荐方法:用“ho”、“hu”先进行短促的气息练习感受腹部弹跳的支撑点及气息送经声带的感觉, 然后再用打哈欠的感觉进行有控制气量的叹呼气式长音练习, 最后再选用适合的歌曲旋律进行长短气息练习。教师在歌唱教学中通过范唱或示范音乐, 引导学生通过听辨有无气息支撑歌唱的区别, 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气息歌唱的兴趣,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气息体验与练习, 达到融气息训练于歌唱教学中。

(二) 高位置声音练习

现行的合唱歌唱方法大多采用直声唱法, 它属于美声唱法的范畴, 是美声唱法的一项技能。“合唱进课堂”歌唱教学的声音训练应该遵循直声唱法的原则, 做到有气吸支撑点、高位置及通灵的, 但只要是科学的声音就可以了, 不管是什么唱法, 教师都应该遵循直声唱法的原则结合个人的方法与经验进行系统的歌唱教学。

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 或称其“面罩共鸣”。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是一种集中、明亮、松弛且具穿透力的声音, 歌唱感觉也比较轻松, 音色比较明亮优美。合唱的声音由个体的声音融合而成, 它不强调明亮, 更讲究个体声音的圆润、通灵, 以及集体 (声部内与声部间) 声音的融合、统一与和谐。要达到这个效果, 就得对所有个体进行高位置声音的训练, 使之融合、统一为一个整体。中小学生的合唱一般采用直声唱法, 讲究气息支撑下的高位置发声, 练习方法也有很多:如“打哈欠式发声”、“跟远方的人打招呼”、“哼鸣”等, 让学生明确保持喉部放松多用鼻咽壁的力量进行发声。推荐方法:在打哈欠的状态上进行保持口形的“hu-o-ɑ-e-i”母音的长音练习, 待状态相对稳定后, 高音区多用带“i”和“e”的母音进行练习, 以利于高位置歌唱习惯的养成, 中低音区的声音训练应该在高位的基础上加上开喉及叹气的感觉, 多用带“u”和“o”的母音进行练习以增强中低音区的音色的饱满与厚度。教师在歌唱教学中通过用夸张的高位置声音范唱或示范音乐, 引导学生通过听辨有无高位置歌唱的效果, 激发他们对学习高位置歌唱的兴趣,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高位置歌唱体验与练习。待学生对气息与高位置歌唱有一定体会, 后可多用“哼鸣”进行气息与高位置歌唱的同步练习。

(三) 视唱练习

视唱的含义为看谱, 即唱旋律。此项音乐能力对学生能否深层次走进音乐、掌握主动学习音乐的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视唱能力一般通过用元音或唱名曲音阶、音程、旋律等进行练习, 练习过程一定要遵循“由用钢琴带学生练唱到逐步脱离钢琴独自哼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推荐方法:找一些学生熟悉的简单歌曲, 要求学生根据对歌曲的音高及节奏的印象对歌唱旋律进行视唱, 此法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积累视唱能力的基础。此外, 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聆听自己所唱的旋律, 并用心感受其音高, 这有助于学生快速培养音高概念。

(四) 多声部练习

多声部练习是合唱训练项目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是掌握合唱能力的重要标志, 它同时包含着个人演唱能力、集体意识、协调与合作能力等内容的学习, 是“合唱进课堂”歌唱教学方式的意义所在。一般可采用听辨单音、音程、单旋律、二部旋律及模唱的从简到难的方式进行, 逐步培训学生从单声部的有音高概念到音准把握、从多声部的音程概念到掌握音准。面对班级这样的歌唱群体, 教师应该降低要求, 务必通过夸张的对比示范和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量融多声部练习于学生的歌唱对抗游戏中, 或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进行练习。方法有很多:找些学生熟悉的简单儿歌, 将节奏一样、感觉差不多的两条旋律当做二部进行练习, 对熟悉的歌曲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比较自信, 也容易找到感觉, 很快就可达成。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确立多声部练习的信心。如:

也可引导学生找出单旋律小节或乐句的和弦根音为旋律编配简单的二部长音或节奏根音旋律, 再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 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多部练习, 都应该强调学生在自信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要聆听其他声部音高, 以在意识上加强学生对多声部练习的音程概念的培养, 这样才能有效且相对快速地锻炼学生的多声部合唱能力。

(五) 歌唱心理练习

这里的歌唱心理指克服心理障碍, 养成相对夸张的音乐表现意识与习惯。许多人或合唱队, 他们的歌唱都很漂亮, 可你总觉得这歌声少了点什么, 实际上少的就是歌唱心理, 他们有唱歌的技巧却无善于表演的歌唱心理。“音乐是语言尽头的一种情感”,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在诠释着某一份特定的情感, 没有情感的歌唱只能称之为唱歌, 要想完美诠释音乐的内涵,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歌唱心理。良好的歌唱心理是从唱歌升华至歌唱的翅膀, 它是歌唱训练必不可少的内容。可通过情绪模仿、场景表演、模仿幼儿园教师夸张地给小朋友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方式进行表演心理的训练。

此外, 教师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还应该从学生噪音保护的角度出发, 多采用“轻声唱法”进行训练。“轻声唱法”是指在保持良好歌唱状态的情况下多用气息进行小音量的重情感演唱, 它既可有效保护学生的声带, 又能帮助学生更容易找到喉部不使劲而使用鼻咽壁张力的感觉, 能让学生有效感受及巩固歌唱气息与歌唱位置。这一点很重要, 教师在任何内容的训练过程中都应该经常要求和提醒学生采用“轻声唱法”。

本人通过一年多的实证研究证明:“合唱进课堂”歌唱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多声部合唱能力及合作意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音乐课堂歌唱教学的效果, 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当然, 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合唱训练习惯, 只要大家能根据自己的中、长期合唱能力提升的目标将各项合唱能力 (特别是多声部歌唱与合作能力) 训练有效地融入歌唱教学中, “合唱进课堂”就会摆脱口号, 得以实现, 将音乐歌唱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初中音乐合唱进课堂的实证研究”课题研究的心得, 阐述了初中音乐合唱进课堂的必要性, 总结了“合唱进课堂”的四个基本环节:1明确“合唱进课堂”的内涵。2支架引导, 填充、整合难度适宜的合唱素材。3完善自我, 掌握和熟悉运用合唱教学的内容和要求。4“合唱进课堂”的实施。师者若能将各项合唱能力 (特别是多声部歌唱与合作能力) 训练有效地融入歌唱教学中, “合唱进课堂”就会摆脱口号, 得以实现。

关键词:初中音乐,合唱进课堂,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小云.如何有效实施课堂合唱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 2011 (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1) .

[4]金世余.支架式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J].研究, 2006 (2) :96-97.

[5]邹初本.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流行音乐进课堂 篇8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喜欢听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工是很多音乐教师把古典音乐捧上天,而大部分学生却喜欢听流行音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该如何运用新的音乐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培养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应转变观念,变“堵”为“疏”,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吸引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否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为此,教师应保持良好的情绪,要通过幽默的语言、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学才会取得良好效果。而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学生感兴趣是肯定的,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内容的正确选择:所选的内容要具有吸引力,不应只是流行歌曲,还应包含通俗钢琴曲、经典影视音乐、轻音乐等,要让学生接触到优秀的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作品。如,《中国娃》《同桌的你》《望乡》等通俗歌曲、曲艺型风格的《前门情思大碗茶》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教师有选择性地将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也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途径之一。

二、引导

由于受到外来音乐文化和某些音乐作品商品化包装的影响,以及音乐创作范围不断扩大,使得现代流行音乐作品良莠混杂、雅俗交织,学生哼唱的流行歌曲,既有高雅的,也有庸俗、低级的。音乐教师如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那么,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面对流行音乐良莠不齐的问题,关键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去辨别,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品位。特别是对那些悲观厌世、庸俗低级的歌曲,要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其不良影响进而自觉抵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对比”是最好的引导手段,即把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和低俗、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和学生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如,在一节音乐课上我先播放了一首前几年流行的歌曲《爱的死去活来》,然后又播放了《精忠报国》,听完这两首歌曲后,学生们的反应不一。通过分析、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定《精忠报国》是一首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审美品位得以提升。

三、挖掘

教师要在运用现有教材内容的同时,摆正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位置,并积极运用新课程理念不断挖掘新的课程资源,有选择性、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如,一度在歌舞厅里流行的舞曲《兔子舞》,其内容健康向上,节奏欢快活泼。在一次七年级的公开课上,我则用其作为学生进教室时的舞蹈音乐,学生听到音乐后能马上随着音乐节奏欢快地起舞,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之中。由此看来,教师有选择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教学策略 篇9

策略一:创设民族音乐进课堂的良好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兴趣、情感往往产生于一定的环境。在教学民族音乐时,我从创设民族音乐课堂良好的环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一是提高学生对民族经典音乐知识的认知程度。利用板报介绍民族音乐知识,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也可以开展民族音乐知识讲座,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

二是学校在承担教育部立项的“民族根文化与特色高中构建之研究”课题时,利用学生进校、离校、大课间、午休前等音乐欣赏时间,专门播放“中国古典音乐”,如古琴曲《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营造民族音乐熏陶的氛围。

三是让有民族器乐特长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民族器乐特点并演奏。我所任教的年级有许多学生从小就学习民族器乐,如笛子、二胡、葫芦丝、古筝、琵琶、唢呐等,我让学生将器乐带到学校,让他们介绍有关知识,包括展示演奏技能。通过分享,达到对民族器乐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四是挖掘地方音乐资源。比如我市的海州区“五大宫调”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市具有当地风俗的一种音乐形式。学生通过亲身的考察、访谈、录音、拍摄等实地工作,深入到了该音乐产生、发展、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实地访谈、采风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五是设置身体力行的情境体验。如欣赏《黄河船夫曲》,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进行大胆而有效的实践体验。组织学生“搬钢琴”劳动,让他们体验号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策略二:通过模仿活动体验民族音乐妙处

课堂上的模仿活动就是生命能量的激活,指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反复复地做某些动作,加深心理体验,来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从民族音乐作品的音色、节奏等方面进行动作模仿性体验,这种模仿性动作承载了丰富的教学意义,“是声明,是表现,是信息,是孤寂状态下的隐秘现象”。

模仿对民族音乐技能训练非常有效,尤其是对节奏感强的民族音乐的学习,用动作调动声明能量,实现参与、交流和创造。教师打一遍,学生模仿打一遍,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一遍遍重复模打,直到学生能够正确拍打节奏为止。在循环往复的动作模仿中,学生的身心世界日渐丰富。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模仿民族音乐情节或民族音乐形象。模仿有利于让学生把握音乐本体要素,如音高、音程、和弦、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调式、和声、曲式等,学生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握以上的音乐本体元素,就能进一步提高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比如,教学生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时,我先分析了这首民歌的特点:歌词语言丰富而多彩,内容表达幽默而风趣,句式中大量运用衬词衬句,使用了呼牛吃喝声和模仿锣鼓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模仿性练习体验衬词的韵味,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表达。

此外,视唱民族乐曲,演奏民族乐器,学跳民族民间舞蹈等都需要一遍遍的模仿才能掌握唱奏跳的技能技巧,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我们要让音乐课“活”起来,创造一种表演的情境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只有创造这样的课堂气氛才能感染学生,并能增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信心。

策略三:通过演奏活动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我在教学中组织了民族器乐演奏活动,通过器乐演奏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特定时空中,有内容表演,有器乐演奏,有观众观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形成了一种艺术理解的互动,让演奏者产生兴奋,让观众产生了情感交流,让教师找到了指导的话题,三方互动交流中,又有着艺术生成,使演奏活动浸染了生命成长的气息,从内容、情感和技巧等方面对民族音乐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学生参与民族音乐演奏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不能只是停留在一种纯技术性的操作平面,而是要让学生在参与演奏过程中理解并传达音乐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起伏跌宕的旋律音韵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濡染。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演奏过程时,要细心地要求他们通过演奏技术的处理,表现出作曲家所标记的一切规定性,同时要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赋予作品新的审美个性。演奏的适度和分寸,体现了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理解。由于缺乏生活经历,学生对演奏的处理往往一味地投入感情,结果成了无意义的渲染。

我们先后成立民族器乐队,指导学生学习演奏民族乐曲。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自己的“小天地”尽情发展。多年的活动小组的学习使他们受益匪浅,在“五四”青年节、元旦文艺汇演、市学生文娱节目展演中都有着不凡的表现。学生伴奏的《阳光进行曲》《普爱校歌》和演奏的《凌波仙子》《战马奔腾》《甩花腰》等节目,先后获得省、市文娱展演一等奖。

我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民族器乐队每周定期进行排练,演奏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小调,以多样的形式加强民乐进课堂的力度,很好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音乐视野,提高了民族音乐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特长。

策略四: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丰富精神生活

对民族音乐欣赏方法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想象。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段经典性的音乐描写,即“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几句,其中描写了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由快速到缓慢,再到细弱,再到无声。作者把音乐形象变成视觉形象,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于形象的流转消长中传达出乐音的微妙与婉转。这里对音乐的想象起到了重要作用。艺术是需要想象的。学习民族音乐,也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照亮学生心灵的一种智慧之光。如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草原上有美丽的蒙古包,有丰茂的水草,有飞驰的骏马,有成群的牛羊;天空中有飘逸的白云,有灿烂的阳光,有和暖的微风;牧民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高亢悦耳。通过想象,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河南地方音乐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究 篇10

一、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意义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 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民族音乐魅力, 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 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土音乐进课堂, 需要音乐教师审美认识提升。这也正是一种由文化观念所引导的音乐教育行为。在长期缺乏文化观念的音乐教育中, 我们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有本土音乐, 根本就不会唱家乡的歌。学生的情感兴趣是靠教师来激发的,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很有情感、富有激情的人。以自身为例, 信阳位于大别山腹地, 历史悠久, 托楚承吴,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特色音乐文化, 如河南光山的《竹马舞》《龙灯舞》, 商城的《我随歌声画中游》《对花》等, 这些音乐不仅旋律动听, 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 乐于歌唱, 而且和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形成互补。教学过程中, 我就在教材“天南地北河南人”中, 补充进几首富有信阳特色的民歌, 拓展教学内容, 丰富音乐课堂。学生唱得饶有兴致, 我也被和谐优美的本土音乐感染, 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商城民歌《茶妹子》, 学生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一名来自新县山区的学生, 自告奋勇地用方言演唱《捡棉花》, 令同学们耳目一新, 兴致勃勃。不少同学都争相展示自己会唱的民歌, 课堂气氛热烈而和谐。

可见, 地方民族音乐以自己特有的亲和力和扩散度影响着孩子心灵的成长, 折射出别的地区和民族音乐无可替代的光辉。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地方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介绍给孩子们。只有从就近区的民族音乐着眼, 把学生最熟悉、感觉最亲切的地方民族音乐的精髓展示出来, 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民族音乐的理念;同时, 对于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 增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情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将地方民族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势在必行。

二、实践与探究

地方民族音乐积淀厚重, 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 不可能将它们照单全收地一股脑儿搬进课堂, 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和提炼。

1. 立足实践, 不断探索创新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教学应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 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性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 表现音乐的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尽可能体现几方面的转化, 立足实践, 不断探索创新。

(1) 生活化。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生活经验, 获得知识, 增长能力, 达到全面发展。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采茶舞曲》时, 我们就可以从学生了解信阳名茶的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从说茶、喝茶、品茶谈起, 从而引进欣赏信阳民歌《喝茶请到信阳来》, 之后再欣赏《采莲曲》、民舞《竹马舞》等, 感受本土音乐的魅力,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本土音乐的热情。

(2) 活动化。民间音乐本就来源于劳动生活中, 是人们对生活最朴实的表达。我们就应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教育形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活动方式, 重视学生自主性的探索、研究、学习活动, 重视学生与周围环境中人和物的对话与互助, 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积累、思考、提炼、归纳信息, 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 认同和喜爱民间音乐, 激发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与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身心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3) 信息化。如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 只要我们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去搜寻积极有意义的网络信息, 比如现代蓬然兴起的原生态音乐及其唱法, 我们的学生对它既陌生又新奇, 我们就可以借此时机运用网络来关注其最新的动态, 加以探讨, 并依据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 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 那么我们的音乐课堂不就会变得更加生动而更富有魅力吗?

(4) 技术化。多媒体课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 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多媒体技术, 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 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与鉴赏。音乐欣赏是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 恰到好处地运用课件, 让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适时引导, 激发民族情感

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 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熏陶, 既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职责所在, 也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如在欣赏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时, 我们就可以对比欣赏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20世纪30年代, 一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唱遍各个革命区。它是在表达什么呢?同是“红色歌曲”, 他们的音乐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这里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学生的兴趣有了, 再从安排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红色故事”出发, 介绍该曲的创作背景, 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视察河南期间还在省军区礼堂专场观看了商城民间歌舞的演出;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怀仁堂观看演出后还接见了演职人员并和他们合影留念, 演出同时也引起了全国文艺界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关注, 中央歌舞团、铁道文工团、煤炭文工团及河南省歌舞团等先后来商城整理优秀节目, 学习演唱和舞蹈技巧, 从而为商城赢得了“歌舞之乡”的美名。这种适时的引导,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不同地方民间音乐的不同特点, 同时丰富了学生视野, 还激发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带入了歌唱的情境。

3. 提高素养, 感染学生心灵

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呼唤高水准的“双师型”音乐专业教师。他不仅要做音乐专业教师, 传授乐理常识和一般性音乐技巧, 而且必须力求使自己变成谙熟和精通这一地方文艺的民族文艺家。因此, 我想老师们应努力做到自我超越, 使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人, 从而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4. 嘉宾进课堂

本土音乐教学虽然越来越为各音乐教育者所重视, 但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 乡土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总是难以突破音乐课堂教学的藩篱。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也渴盼教学形式的变革。封闭式学校管理再也不能进行封闭式教学, 学生必须关心社会, 关心地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状态, 所以在必要时把有关学者、专家、演唱者请进课堂, 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传经送宝, 让部分音乐特长生深入乡间访问民间艺人都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流行音乐进课堂 篇11

一、竖笛吹奏为演唱歌曲奠基

在音乐教学中,多声部歌曲的合唱教学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竖笛教学时要有意地进行训练,包括呼吸力度的控制,训练声音的音域、位置、音色等,视唱、练耳、表情、情绪等,竖笛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合唱训练中,运用竖笛吹奏旋律,熟悉掌握后分声部合奏,声部合奏可以先由老师担任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的学生合作。器乐合奏完成后,进行合唱训练,先由老师担任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的学生合作。第二声部的学生先轻唱,再慢慢放开声音跟老师唱,渐渐地让两个声部合起来。借助竖笛解决学生相互串调的难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吹奏自己的声部,接着合奏,相互聆听和声效果,再让学生把这种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也可以从每个声部分出一部分学生来给自己的声部伴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唱的兴趣,又提高了合唱的能力。学生的相互合作,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竖笛演奏促进音准能力、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竖笛有固定音高,音准直接反应在指法上,有鲜明的直观性。学生在吹奏中听到了音高,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音准感。因此,竖笛吹奏对视唱练习很有帮助,对把握不准的音高,可借助竖笛,吹一吹,让竖笛帮助找到准确的音高。在指导学生进行旋律创作时,教师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检查:第一,让学生把创作的旋律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视唱,唱不准时用竖笛吹一吹,感受旋律进行是否通顺。第二,让同桌两人用上述方法交换检查,检查各自创作的旋律是否通顺,是否流畅,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创作。对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对优秀的创作旋律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单一的欣赏作品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枯燥的感觉,影响学生欣赏的兴趣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将竖笛吹奏运用到欣赏教学中,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适合学生活泼好动善模仿的特点,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学生吹一吹、听一听,在愉悦的欣赏活动中,全身心地体验、感受、理解音乐。教学时,一是让学生用竖笛吹奏欣赏曲目的音乐主题旋律,有些可让学生背下来,学生熟悉了乐曲的主题旋律,有助于对全曲的欣赏。二是通过演奏欣赏曲目中有特点的音乐旋律,直接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增进学生的感受力,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三、竖笛演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合奏是器乐一种最常见的演奏形式,合奏能力也是器乐演奏技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奏可以使学生在多声部演奏中感受更多层次的音乐形象,体验更加丰富的情感,同时使学生在合奏过程中逐步意识到:我们个人的力量在社会中是很渺小的,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才能真正体现个人的才华。

四、在“人人会一门乐器”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继续探究

我校在“四会五能”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人人会一门乐器。“四会五能”教学思想被评为广东省社会哲学重点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器乐教学给合唱教学和音乐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它既注意各个声部之间的音量分配,同时又做到了节奏、音高准确,声音和谐统一。由于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力的不同,因此造成了这样的结果。通过训练引导学生要先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是优美、抒情还是雄壮、有力,通过对比,才能吹奏和演唱出好的音色来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通过器乐教学,学生渐渐掌握了对音乐要素——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的处理,这对于表现合唱作品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竖笛教学这个领域探究不止。

流行音乐进课堂 篇12

一、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1. 以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触景生情,情由境生”。音乐的情境教学是指对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形象性描述或对其环境的设置、模拟和设置出与之相匹配的场景,很快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并表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2. 以情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的开头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一节课开头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优劣。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甚至会导致教师的讲课成为学生的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导入新课的艺术效果。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音乐课中,教师就要根据音乐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探究”的方式设计开头,巧设疑问,以疑激趣。例如在上音乐欣赏课《蓝色的多瑙河》的时候,开始这样设计:先提问学生四季分别给人的感觉,然后放《春之歌》的音乐片段给学生听,提问学生音乐的情绪怎样?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如果用音乐形容四季中的一季,适合哪一个季节?解答后指出这节课要欣赏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音乐。在音乐课堂开头,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寻找答案,当找到答案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3. 以疑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经常性接受挑战,思维不断被激活,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新的想象、新的问题和新的创意。

4. 以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争强好胜,教师可精心组织比赛,激发学生探究。比如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欣赏几首不同民族的民歌,提问:哪个小组听出来的民歌最多?这些民歌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探究的愿望也就强烈了。

5. 以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重视探究的体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成功的体验更是每个学生的渴望,可以说体验成功是学生持续探究的强心剂。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其难易程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客观地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努力探究的收获,体会成功的愉悦,乐学、会学、学会,真正地培养起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

学生在学习中有三种层次的表现,即被动应答、自觉适应和自动创造。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追求第三种活动水平,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参与感知、操作、体验、讨论等活动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在主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我,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

1. 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思想的解放会给学生带来诸多探求创新的空间。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才会勇于探究,为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等地融入学生之中,做他们的朋友,揣摩他们的心理,倾听他们的声音,鼓励他们时时有新的认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之中,创造一个能自由探索的音乐空间。

2.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料。

“提倡学科综合”是新音乐课标十大理念之一,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所以,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沟通课内外,融合学科间,让探究学习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化有限的教材资源为无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到课外探究,允许学生把课外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为他们提供解决的策略,促使他们深入探究。

3. 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

郭声健老师在《艺术教育论》中说:“艺术活动本质上要求主体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和投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否则,不管是艺术还是艺术欣赏都是难以顺利进行的。”如《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关民歌的调查,准备好材料,设计好讲稿,确定好讲解和操作人员,将材料带进课堂,然后在课上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如甲组介绍所搜集的民歌,乙组介绍一些不同风格的民族民歌,丙组介绍一些由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而丁组则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一组民歌。整堂课教师只做了一些补充性的介绍。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网络技术与视听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欣赏变得空前开放。在教学中可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把音乐欣赏带进网络世界,把电脑与组合音响接轨,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Internet网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教材某些章节、内容的学习拓展开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课题的研究。学生针对所有探究的问题,在Internet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在局域网上共享资源。在一次“音乐与舞蹈”的课中,一位同学代表其小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其收集、整理的有关《天鹅湖》舞剧的资料、图片、音响,使全班领略了舞剧的美,很自然地调动起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并激发起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三、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正确评价

针对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方法,这就是重探究过程,重相互合作,重集体评价,重激励引导。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音乐审美,音乐老师可以在初中音乐欣赏的考试中进行一些改变,即变书面考试为用表演自编音乐剧、配乐朗诵故事、小组唱等多种新的评价方法。教学必须从被动接受型、使学生学会知识、培养知识型人才,向主动探究型、使学生学会认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必须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转化。探究式学习不仅能促进思维提升、智慧增值、认知结构重组,而且能丰富情感,完善心理,促进身体器官的敏锐。另外,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了新的意义。正所谓“温故知新”。

总之,“探究”是适应音乐课改革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把“探究”带进音乐课堂,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包容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体验音乐,人人有提问,时时有交流,自由地想象,主动地探究,让学生都能喜爱音乐、走进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2.

[2]初中探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6.

[3]创新教育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9.

[4]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8) .

上一篇:录音技术论文下一篇:太阳能采暖及热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