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与流行音乐

2024-05-17

中学生与流行音乐(共9篇)

中学生与流行音乐 篇1

中学生与流行音乐调查问卷

日期:性别: 古人云:礼,天地之序也。乐,天地之合也。

一 选择题。

1.你经常听流行音乐吗?()

A.经常B.经常C.偶尔D.极少E.从不

2.你认为中学生听音乐的利弊关系是怎么样的?()

A.利于弊B.弊大于利C.没关系

3.你喜欢的流行音乐歌手是哪个国家的?()

A.大陆B.港台C.日韩D.欧美E.凭自己喜好

4.你认为听流行音乐对你有帮助吗?()

A.有B.没有C.补清楚D.或许吧

5.你喜欢一边学习一边听音乐吗?()

A.喜欢B.不喜欢C.偶尔

6.当你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时,你觉得学习效率怎样?()

A.好B.不好C.还可以

7.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你想听什么样的音乐?()

A.伤感B.非主流C.DJD.轻音乐E.其他

8.你认为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能让低落的情绪变的好一点吗?(A.可以B.不一定C.有一定影响

9.流行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A.热情奔放B婉转悠扬C.心里平静D.浪漫感人E.心情舒畅

10.你觉得自己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是什么?()

A.好听B.别人都听C.情绪发泄D.其他原因

二.是非题。(在括号内打对号)

1.你很不希望在听音乐时有人打扰你?是())否()

2.你曾经被一首最爱的音乐所感动的哭了?是()否()

3.你听音乐的时候是心情选择音乐吗?是()否()

4.你喜欢听节奏慢的流行歌曲?是()否()

5.你花在音乐上的时间比游戏上的多?是()否()

某某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感谢您参与本次调查“中学生与流行音乐”活动!您对我们的问卷如果有什么宝贵的意见,留下你的笔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生与流行音乐 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原则,学生音乐心理特征

1. 音乐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 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 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通则”。 (1) 它是人类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2) 对于音乐教学来说, 它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原则作为指导。教学原则的制定要以音乐自身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音乐学、教学论所提出的普遍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3) 等为依据, 脱离开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音乐教学原则就会失去它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家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提出了许多符合音乐学科特殊性的教学原则, 如情感体验原则、参与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创造发展原则 (4) 等。

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 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生时, 其实真正教的, 并且必须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也就是说, 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成为实旆音乐教学原则最根本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 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 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特征, 就成为中学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的关系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2.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及音乐心理特征

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 应首先了解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状况。

2.1 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2.1.1 生理发育状况

一般认为, 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两部分 (他们分别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 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 这一时期生理发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 生长发育形态的显著变化:青春期是骨骼肌肉的发育的最快时期, 身高与体重都迅速上升。 (2) 生理机能的健全:中学生生理机能的各方面随着体形剧变的同时也迅速增强, 逐步健全, 大脑发育也基本健全。 (3) 性发育趋向成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出现了“第二性征, 性发育开始变得迅速。 (4) 开始进入“变声期”, 嗓音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2.1.2 心理发育状况

随着中学生生理的巨大变化, 其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

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 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 也有别于成人, 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 学习的主动性, 自觉性增强。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健全和大脑发育的基本成熟, 中学生以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而中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相比, 已经接近较理性的科学体系, 这就促进中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意识地进行逻辑的分析综合活动, 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独立思考能力, 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正确与错误, 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甚至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见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 这必然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 情绪、情感日益丰富, 但同时又缺乏稳定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 中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激情.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越来越复杂。同时, 中学生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具有跃进式, 暴风雨般的性质。他们爱憎与明, 遇到高兴的事会欢呼雀跃, 见到不台理的现象则义愤填膺。同时他们的情绪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 例如:在取得成绩时, 他们振奋, 高兴得手舞足蹈, 而一旦失败, 则叉容易泄气、消沉。有时会因一些小事而变化无常, 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导致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3) 产生“成人感”或者“成人意识”。随着生理、心理的系列变化, 加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 使中学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视自己为大人, 自尊心日益增强, 希望能与大人们“平等”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爱争强好胜, 不甘落后, 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 若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时, 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老师、家长或周围同学提出的要求, 不像儿童那样顺从, 而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 而是力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

(4) 自我意识膨胀。在“成人感”的产生的同时,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膨胀。独立愿望与自尊感大大增强, 希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考虑个人问题的兴趣上升, 努力使自己在同龄伙伴中取得以欢迎的地位。过高的要求, 过多的指责以及不公正的批评, 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中学生对周围人给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 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不愿接受成人的影响, 他们要求自尊、自治、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当强的独立性。

2.2 中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特征

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巨变, 音乐心理发展作为一般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 也必然发生变化。它与一般心理发展有着某些共性, 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体, 情绪的发展处在极不稳定的进程中, 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这样, 使他们的音乐心理往往也带有过度、动荡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2.1 音乐认知发展方面

中学生从小学进入到中学, 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 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不容也更广泛了。加之大脑的发育基本成熟, 使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大大进步了。而与成年人相比, 他们认知水平还是不够的, 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 中学生的音乐认知是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2.2.2 音乐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他取决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 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肯定的态度, 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否定的态度.产生恨、不满意、不愉快等体验。 (5) 由于每个人的需要不同.所持有的态度不同, 体验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广, 他们有目的的思维、控制自己的能力、自觉的行动、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一阶段, 他们对音乐的分化性、选择性也更为突出。大多学生都喜欢节奏欢快, 能够带给他们快感的流行乐, 这些音乐能满足他们寻求刺激, 喜欢新鲜的心理, 而谋堂上的音乐却难以的到他们的共鸣。

2.2.3 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

个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 包括兴趣、动机、理想、品德、能力、气质、性格等, 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内部因素, 以及外界环境都会对个性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

中学生在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方面也有许多表现:

(1) 音乐兴趣的不稳定

(2) 音乐能力的差异性

(3) 自我意识的表现。

3. 贯彻音乐教学原则要以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为依据

中学音乐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 音乐教学质量就成了关键。音乐教师必须要严格贯彻教学原则。深入研究教学特点, 不能脱离开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下面我们将通过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来着手实施音乐教学。

3.1 情感体验原则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 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坚持体验性, 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 更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另外, 重视教学情感因素的作用, 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 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总趋势, 对于培养仝面发展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说明了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 (6)

3.1.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中学阶段是情绪和情感突变的时期, 中学生精力充沛, 富有朝气, 对生活充满热情,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喜欢寻求刺激, 讨厌一成不变。对中学生来说, 兴趣是学习中的主导动机, 没有兴趣的话, 他们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带给他们乐趣, 引发他们兴趣。因此, 音乐教学要结合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中学音乐教学多侧重于情节复杂, 含有哲理性的音乐内容,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要得当, 不可过少过易。加上中学生处在“变声期”, 出现了声音沙哑、高音上不去、嗓子容易疲劳的现象, 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并给予理解和帮助, 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阶段。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对必须要下工夫挖掘教材的深度, 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使单一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其深刻内涵, 用综合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表演、竞赛、律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上有演唱、有演奏、有表演、有讨论, 动静结合, 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3.1.2 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所谓情感体验关键是要亲身参与。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它与那些理论学科犬不相同, 不能光靠教师一味地理论知识灌输来让学生了解音乐内涵, 而必须要学生亲自去聆听, 用心去感受才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正是音乐认知发展的过程。如歌曲的艺术处理, 在学习曲谱、歌词的过程中, 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体验。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以及用何种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更为恰当等这些内容, 光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 必颁要学生亲身感受, 用耳朵聆听、用大脑联想。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和认识旋律的风格, 节奏的特点, 结构的形成及情绪的变化, 然后由学生提出个人对歌曲演唱速度、音量、音色等方面的设想。通过这样对音乐要素逐渐准确的把握过程, 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就会不断加深, 音乐形象在脑海中也会渐渐清晰。

3.2 参与活动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道理在音乐教学中也同样行的通。参与活动是学生发展各种音乐技能、学习音乐知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音乐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 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 并且总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 “以人为本”的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 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实践活动, 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传授音乐技能时, 就更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脑展开练习和实践活动。好玩好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生理心理特点, 根据这一重要特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的上课形式, 把“律动”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应选择一些节奏感强, 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歌曲, 这类歌曲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 做各种有规律的动作, 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解释、再现音乐, 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中学生的身体迅速生长, 而生长速度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暂时失去了平衡, 使他们动作协调性差, 显得比较笨拙, 加之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膨胀, 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对于课堂上的一些互动活动表现出不爱动、不屑动的样子, 实际上是一种羞怯心理在作祟。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现象进行思想工作, 拉近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 增强相互信任感。

音乐实践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开展课外音乐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 一方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他们得到情感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在课外音乐活动中, 学生运用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 各种训练使他们的音乐技能和音乐技巧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三由于长期置身于音乐的美的氛围中, 他们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因此, 只有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 才能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发展。

3.3 启发诱导原则

所谓启发诱导, 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音乐心理发展过程和音乐学科内在的规律性, 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7)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 但这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忽视,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引导作用, 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 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中学生处在青春期, 情绪的发展极不稳定, 许多心理特征交错出现。他们虽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对学习的目的性并不明确, 常是随心所至, 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很大。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明确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音乐学好了对其他科的进步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习主动了, 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质量, 才能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热烈的气氛。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 生理机能的健全, 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 音乐认知能力也日趋增强, 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乐益分析、概括。教师应多提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 刺激大脑思维, 指导学生把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启发性问题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 而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 精心组织的。

还有, 课堂环境中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把音乐教室精心布置一番, 可以通过挂图、摆设乐器、播放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

3.4 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不同, 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天赋的差异, 造成学生们的音乐能力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音乐能力的差异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单个个体来看, 其本身存在着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在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方面比较强, 但听觉记忆、想象联想能力却没有明显发展。而从不同个体来看, 不同的对象, 无论是在演唱、演奏能力方面, 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能力方面, 都有着明显差异。园材施教, 就是要考虑到各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及兴趣的差异,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状况, 然后摸清楚每个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专业技能和爱好兴趣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差异, 兼顾不同学生,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对好的学生要提高要求, 帮助他们提高音乐水平;对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辅导和鼓励, 耐心帮助,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课堂的局限性大, 不能照顾到每个同学, 所以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 让那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才艺, 对那些没有一定音乐专长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另外, 中学生都进入青春期后, 随着生理的剧变, 在心理上发生里微妙的变化, 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变得尴尬起来。针对这种心理变化, 教师可以采取台班分组进行教学, 排除女生羞怯的心理, 同时还可以解决男生唱歌时定调的问题。

综上所述, 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展开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从而促进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 1989.

[3]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台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8.

[4]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流行音乐与中学生 篇3

流行音乐追寻最鲜活的脚步,代表最现代的情感,永远的饱满和青春。作为最显时代活力,最具情感张力的当代中学生群体,怎能抗拒流行音乐的魅力?优雅、热情、野性、爽直,像清泉、像山洪、像天籁之声,或悲或欢,或怨或怜……流行音乐触摸着中学生们最丰富的精神世界。据抽样调查,一个班里,90%以上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伴随着中学生的成长,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其传播效果存在一种很复杂的、很特殊的“二律悖反”现象。而且同龄伙伴之间容易互相感染,父母有被之“反哺”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与流行音乐相伴长大

当代中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90年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渐丰富。从他们开始懂事起,便融入了目不暇接的开放的社会,那稚嫩的、好奇的眼睛,搜寻着每天都在诞生的新事物。当时正崛起的“流行音乐”也同样撞击着一颗颗童稚的心灵。“小虎队”就是他们的青春偶像,听“小虎队”唱歌,为之震惊——世上竟然有这么好听的歌,因而对他们产生了“巨爱”,每天难舍难分,其他歌都不听,甚至连春节联欢晚会都拒之不理。

二、梳理情绪的“黄金通道”

“流行音乐”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如果说哪首歌或曲子对他们触动最大,是很难说得清的。能有较大触动的,大部分是与当时特定情绪相偶合的。“流行音乐”能先入为主、无孔不入地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这也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有一个叫朱洁的学生认为:对我触动最大的歌曲是韩红的《天空》。这首歌讲述的是一个悲情真实的故事,而我又是一个很感性的女孩,每次听这首歌、唱这首歌,都有种要哭的感觉。我能体味到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也使我对人生、对以后的发展有更多的思考。我觉得唱歌有时候是一种自我发泄吧。我经常在心情好或心情坏的时候唱歌,如果说影响的话,可能对我的情绪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吧。李鹏认为《青春无悔》对他触动很大——“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流失的风、流失的梦、流失的年年岁岁”——让他感觉到青春的宝贵,应该很好地珍惜现在。

三、同龄人很容易互相感染

中学生中不懂“流行音乐”的人常被认为很“老土”,缺少智慧和品味。在这个年轻的群体中,有音乐特长是一件荣耀的事;在这个整天生活、学习、活动在一起的群体中,如不懂“流行音乐”,会被认为缺少了一个与这个群体沟通的资本,是很孤独的。年轻人之间的比拼和展示,使“流行音乐”得以弥漫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正如他们自己所说,“中学生活不能没有音乐”。

四、流行音乐的“文化效应”

近几年来类似于《超级女声》等平民选秀活动特别火爆,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不少中学生逃课去参加比赛,希望有机会圆自己的歌星梦……

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前呼后拥光彩照人、金钱地位名利双收等等。同学们在羡慕的同时也会感叹:“我要能那样多好啊!”现在机会来了,各种媒体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超级女声》等娱乐栏目,同学们当然不能错过良机,从海选到总决赛,就算没实力参加看着别人从平民变成公主也有替代性满足感。事实上,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了成功的真谛。学生们会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成功有捷径可寻,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中学音乐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4

再来看看高段的孩子:“请大家课后去搜查一下有关莫扎特的生平。”过了几日上音乐课,询问莫扎特的生平,只有极少数人举手,其余的都不吭声坐冷板凳。老师只好“点将“,点一个插一支蜡烛,再点再插,有几个凭着曾经课外书上看到过说上了那么一两句。询问原因,有的说家里没电脑;有的说没查过;还有的说忘了。老师只好唱独角戏,你说不上来只有我说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样子。

案例分析:针对此情况,我具体分析了原因:

其一、“年龄”的因素。

低段的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们童言无忌,想说就说,毫不掩饰,就像一张白纸任由老师描绘。而高段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开始特别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再轻易表白自己,生怕自己的表现会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

其二、“课程”的因素。

新课程带来了勃勃生机,沐浴在新课程中的孩子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精美课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而老课程在许多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原因。

其三、“思想意识”问题。

新课程,家长重视,孩子喜欢。而老课程,尤其是“小三门”,仍有很多家长和孩子把它视作“副课”看待。我就曾经在和一个六年级调皮男孩谈话时得知:他爸爸这样教育孩子——“音乐课是副课,无所谓,随便上上。”家长不重视不说,还如此灌输孩子。难怪,他的孩子上课经常不带书,还随便讲话。

其四、“教育方式”问题。

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性格培养 篇5

话题:兴趣爱好

音乐 摘 要: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育目的在于陶冶人情操,丰富人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娱乐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感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等。音乐教育具有独特、不可代替的多种教育功能。关键词:音乐教育;性格;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人格的发展,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培养日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益剧烈,要求人不但需要具有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健康的性格、顽强的意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格素养。“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不但有助于人的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而且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培养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意义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所具有的娱乐、审美和教育作用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心理的愉悦,获得审美享受,进而使人产生对人生、未来、永恒的感悟,音乐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使心灵受到陶冶和升华。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培养起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解忧愁为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凋节与宣泄。最终导致人的气质和性格发生改变,使人格中的性格得到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育目的在于陶冶人情操,丰富人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娱乐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感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等。音乐教育具有独特、不可代替的多种教育功能。

二、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性格培养1.对自我的态度音乐感受是人的精神性享受的感觉,是主体在对象中直观自身,发现自我,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因此音乐教育事实上是主体通过音乐对象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体验和评价的过程。人们从他自己的欲望、兴趣等价值尺度出发把握音乐,享受其审美价值,在这种听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复杂。音乐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氛围,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逐渐形成关注内心感受,向往精神愉悦和情感追求,这样,学生逐步就容易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2.对学习的态度学习音乐需要有对自己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特别是音乐演奏技能的训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就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音乐活动在有意无意间培养了儿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意志力。音乐活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必然有助于对自然、社会、艺术的理解,这种理解在自由的、不受强制的音乐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性格的发展。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音乐的秩序向生活和学习秩序方面迁移和延伸,将会促使他们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个性方向发展。3.对劳动、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集体是冶炼学生性格的熔炉,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环境。音乐课采用集体形式,能体现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合作,它需要友爱互助、齐心协力、相互尊重。音乐游戏、器乐合奏、集体舞、合唱等都是群体艺术,也是音乐实践活动,其配合意识以及平等观念,对于每位参与者都必须具备的。这种集体化活动过程,不仅使他们领略了音乐艺术,提高了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和团队协作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进而就会把这些意识泛化到将来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理解他人的行动中。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了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优秀作品,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寓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使他们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中学生与流行音乐 篇6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教育是与美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美育工作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说,“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做好学校美育工作呢?在小学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抓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教育是主渠道,是做好美育工作的切入口。我们认为,小学艺术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本素质,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培训教育。但是,小学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艺术素质?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是小学艺术教育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的提出,我们在课题的实践和研究中,应该给予回答和解决。很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得于我们对小学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促进小学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假设

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是由艺术兴趣、艺术基础知识技能、初步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等基本要素构成,如果遵循小学艺术教育基本原则,抓好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并与艺术活动课和校内外艺术活动等途径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艺术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研究小学生艺术素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确定小学生艺术素质的评价标准。

2、探索提高小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确定了反映小学生艺术素质水平的基本构成因素

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艺术教育是培养“会什么”的技巧人,还是培养热爱艺术、欣赏艺术、表现艺术的审美人,从我们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重心应该是后者,如果要使全体学生都成为艺术特长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那也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教育为沉重的代价。小学艺术教育应该体现儿童艺术素质的基本内容。

1、艺术兴趣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直观性很强,因此儿童大多都能对艺术产生兴趣。就普通艺术教育而言,只有把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具有浓厚的艺术兴趣的基础上,前者才有价值和可能。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地,兴趣也是确保艺术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当学生离开学校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兴趣都能陪伴他的一生;而技能对那些不从事艺术职业的人来说却随时都有可能被丢掉。可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艺术素质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2、艺术知识

知识的积累是由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艺术知识则使人通过视觉、听觉等,更快地获得理性知识。小学生年龄小,虽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她们获取的艺术知识主要来自于学校,这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分解到小学艺术各学科教学中,体现各门类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特征。如果教师将这些知识寓教于乐,学生便能较好地掌握,为艺术欣赏和创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3、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的水平如只停留在对线条、造型、色彩、音律的直观感受上,只停留在“象不象”的感受上,那么,他们的艺术素质是不高的。能进行初步的艺术欣赏是儿童重要的艺术素质组成。艺术教育中,还要超越感知,要凭借情感和认识的力量,调动心理上的联想、想象、移情等活动,深入艺术对象的内部,达到一种新的体验和感受。

4、艺术创造能力

在当前提倡“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素质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我们把艺术创造作为儿童的基本艺术素质,艺术创造是以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对小学生来讲,艺术创造主要体现在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和摹仿的基本技能。

如美术活动课《水族箱的制作》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海底生物的丰富,了解到海洋生物的形是千姿百态的,有菱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梭形;海洋生物的色是五彩斑斓的,有蓝色、黄色、红色、还有透明的;海底鱼类的花纹是千变万化的,有由点状组成的、有由线状组成的、有由块状组成的等,这是孩子们对美术知识中基本形和色的认识,海底世界是孩子们兴趣浓厚的主题,特别是游动的形形色色的鱼类,种类丰富的海植物,以及水族箱这一特殊的手工装饰都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向往。

(二)确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规律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桥梁,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理论性,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与一般的课堂教学原则相比较,艺术教育活动的教学原则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认为,在艺术教育的课内和课外,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思想的启发性原则、形象的感染性原则、情感的体验性原则。

(1)思想的启发性原则

艺术美具有永恒的魅力,是美的最完善、最理想的体现,它所负载的思想、观念、伦理、精神、情感都具有教育意义。“艺术是又高级又通俗的东西,能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大众。”这种“最高级的东西”正是我们教育、影响儿童的精髓。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应向儿童展现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启发他们对艺术内容的理解,加深他们对艺术内容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说,思想的启发性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和象征意义。如在小学美术课上,学习有关动物的画法,教师就出示徐悲鸿的《奔马》作品,借助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感受到那刚劲奔放的笔触,粗犷有力的线条,奋蹄欲飞的形态,勇往直前不可遏止的气势,同时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正是41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表达了作者抗日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在艺术教育中,我们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有“思想启发”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这种“思想”信息的增多,也能反映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2)形象的感染性原则

形象的感染性是艺术美的重要特点,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必须“寓教于乐”,通过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陶冶,得到享受,离开了美的形象也就无所谓艺术教育。为了使学生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我们就应运用艺术美的形象,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艺术美的规则和显现方式。如小学音乐中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就通过蒙族音乐的旋律、通过其音乐语言,调动学生的想象,使儿童感受到了草原、羊群、风暴、博斗等形象,使儿童感受到英雄小姐妹的乐观、勇敢、坚强的性格,进而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3)情感的体验性原则

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点,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在情感上产生兴趣、产生共鸣,不仅要悦耳悦目,悦心悦意,还要悦神悦情,使感知、感受、感动三者统一,使悦形、会心、畅神三者统一,因为“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

中学生音乐情感的生成与渗透 篇7

一、音乐情感生成的条件

音乐是实现审美体验的最佳载体。“音乐审美体验, 就是建立在主体对客体感性把握基础上的主客交融的一种内在状态, 其中包括感知、意志、情感、想象、回忆、直觉、理解等心理功能。”[1]中学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是实现并推动音乐情感生成的主要力量, 在生成的方式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体验式生成。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一般通过“角色表演法”进入情境, 产生“设身处地”的体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 体验是情感形成的方式与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就应注意唤起, 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体验, 来启发和诱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

二是过程式生成。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的全程参与, 通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全部展现与揭示, 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 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就音乐教材学习而言, 教师既要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 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 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材料充实到教学中, 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是互动式生成。新课程倡导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师生关系, 教师只有处于平等的“首席位置”, 师生才能在通向“美”的跑道上携手共进。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单项注入及生硬提问等方式, 提倡教学过程中多一些想象与思考, 多一些鼓励, 多一些愉悦。音乐课堂组织形式要引入运用合作、小组学习讨论等方式,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 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二、音乐情感渗透的渠道

一是运用情境渗透。和谐的课堂情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创造, 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变换学生的座位;音乐实践时, 教师也充当学生, 与学生一起参与;学生表演节目时, 教师坐到学生的座位上仔细聆听等等。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 因势利导使学生积极配合, 主动进行思考, 不断参与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课堂导入时我经常利用学生熟悉且可以理解的形象来创设课堂氛围, 有时是一幅图画, 有时是一首歌, 有时是一个故事, 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能融入到课堂主题中, 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采用欣赏渗透。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扩大音乐视野, 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 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例如, 中国的藏族风格、湖南民歌风格、德国的巴伐利亚风格、英国的爱尔兰风格、美国西部的乡村歌曲等民歌样式的形成就是历史和民族的写照和反应。[2]通过层层挖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 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与丰富。

三是通过作品渗透。赋予作品情感的过程不只是“二度创作”与表演的“专利”, 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更是情感渗透的有效手段。“鉴赏与创作是艺术审美生成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流向, 从某种意义来说, 鉴赏本身也是一种能动的创造。”[3]我们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去体验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挖掘音乐情感应当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织体、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进行深入地研讨。

三、音乐情感评价的手段

中学生音乐情感的生成与渗透离不开各种激励措施与评价手段的运用。情感生成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与主要内容, 必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采用各种手段与方法, 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 形成审美情感, 从而完善人格的发展。

一是坚持多元式评价。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 在情感目标达成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家庭、社会等许多环境因素的不同, 学生本身的情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师应重视这一差异, 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评价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是依靠学生自我评价。既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 了解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和艺术活动的满意程度, 也可以进行同学之间互评, 通过问卷调查, 每个同学都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艺术表现情况给予评价。只有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体验、交流与评价放在音乐教学的第一位,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 留出自由的空间,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才能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 并在自己的体验中获得创造的潜能。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作为音乐学科的恒久命题, 必须从中学生音乐情感生成与渗透的条件、渠道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加以把握, 进而拓展研究视野。

关键词:音乐情感,生成,渗透,评价

参考文献

[1]霍长和:《论音乐审美体验的诗意表达》,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6) 166。

[2]马鑫明:《声乐艺术表演的心理历程及趋势》,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1) 102。

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的互通 篇8

【关键词】 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学;方式与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在现在的音乐教育中有一个问题,就是音乐教材比较陈旧,学生们基本上都对音乐课本上的那些经典的优秀作品不感兴趣,觉得现在的音乐教育颇为无聊,都会在上音乐课时带上自己的随身听,塞上耳机偷偷听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流行音乐,这说明了很多学生都不喜欢现在的音乐教育,我们的中学音乐教育也并没有起到应该有的效果。而根据这些问题,结合长久的音乐教学的经验,我们讨论一下中学音乐教学在流行音乐的影响下怎样进行。

1 如何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流行音乐的价值

中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狂热追捧,很大一部分是被商业包装的宣传和表演影响的,因为他们的情感发展水平到认知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所以造成了他们对于流行音乐是盲从的,很多时候都是流行什么就喜欢什么,追随什么。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娱乐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造成的后果就是他们对于社会需求的投其所好越来越严重,只要是为了市场的占有率,几乎是大众喜欢什么就制作什么,而对社会需求的引导也就越来越少。在这种现象越演越烈的时候,老师们就需要对比较缺少独立判断和认知的中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分析流行音乐的歌词,节拍,音乐的旋律,还有演唱者的发生和音色。就比如一些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给与的评价完全相反的歌手,他的歌曲也许收到了年轻人的极力追捧,但是年纪较大的听众却诟病颇深。那么他的歌曲在创作和演唱上有哪些优缺点,有些什么特色?都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探讨,而老师可以再讨论结果上综合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给学生们作出适当的评判。这样不仅可以把音乐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教授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们具有自己的看法见地,能更理性的看待流行音乐,不会再没有自己的立场只是跟随别人去欣赏音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是让学生把对音乐的喜欢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过程。

2 挖掘具有现实意义的流行音乐作品

在课堂上老师要引进怎样的流行音乐,就要从作品上考虑内容的时代性和创作的灵活性,在众多的流行音乐作品中挑选合适的作品,比如可以从地球环境这个方面出发,因为现代社会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兴起给整个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地质灾害频发的严重后果,而国家现在也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并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里提出了“尽最大努力减慢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整个社会的节能意识,尽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人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室人人都向往的生活,低碳生活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和一下的话题更加贴近。

在教学的课堂上可以播放一首作品就是《EARTHSONG》,这是歌手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歌曲.就是一首能让人们正视我们的行为正在被大肆被破坏的地球,并且呼吁大家要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作品的画面都是震撼人心的,被人为破坏的环境,被大肆屠戮的动物们,还有被战火摧毁的家园,都是能够让人产生很大触动的,而在最后的画面里,人们聚集在一起祈祷呼唤,然后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画面出现了,死者复活,万物重生,音乐完结。但是我们都知道,世界的环境危机还是要靠人类自己的觉醒,认识,需要不停地努力才会实现。这部音乐作品会让中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共鸣。

3 让学生形成包容并蓄的文化审美

中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从众并且比较单一的喜欢一种风格的流行音乐是他们的特点,而这种比较狭隘的审美造成了他们对于其他各种音乐类型的不感兴趣,不喜欢,不接受。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新潮的东西,对摇滚音乐比较痴迷,相反对传统抒情音乐就不感兴趣,并且不屑一顾,觉得这种音乐太过舒缓,不够刺激,对于这种学生就需要让他们多多接触更多类型的音乐来打破他们这种审美界限,要让他们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是有不同的魅力的。就算是流行音乐里也是有很多种风格的,就像有说唱,也有舞曲,还有摇滚等等,要挑选各种类型的音乐给学生欣赏,让他们了解这些音乐的特点和长处,从而打破学生的习惯性审美,让他们理解艺术是丰富和多样的。让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广的欣赏视角,在由此联系到传统音乐上,让他们认识到传统音乐也是值得学习和关注的,现在很多流行音乐也会加入很多古典元素,比如京剧比如一些民族乐器的加入,让学生们通过这些了解到中国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

总之,中学音乐教学已经和流行音乐密不可分了。如果忽视流行音乐的中学音乐教学是不切实际的陈旧教学,要正是流行音乐对于中学生的影响力,并且利用这种影响,发现传统和流行音乐的艺术共通性,在音乐的教学材料中适当的使用流行音乐,是在现今中学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与时俱进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郑易生.中国式消费:摆脱不可持续的尴尬[N].中国教育报,2014-9-21.

中学生与流行音乐 篇9

新的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针对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喜欢流行音乐不喜欢教材音乐”作了很多努力,当前教材的呈现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相当一部分的音乐教学还是不尽人意。新的教材学习往往强加给学生,教学的过程“味同嚼蜡”,原因何在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走进教室的,那么他的脑海里到底贮藏了音乐方面的哪些东西(有时候,非音乐的东西一样重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脑海中的先前积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发现、关注、信任学生

1、做一个敏锐的发现者――调控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中,要真正实现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调控好课堂气氛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基础,只有调控好课堂气氛,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调整好课堂气氛,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更好的心理期待和心理情境,在课堂上更有利于建立与新的学习的联系,最终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做一个积极的关注者――调整课堂进程

学生在课堂中会根据自己的先前经验对问题和知识做出他们自己的解释,要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解读学习内容,需要调整好课堂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一个积极的关注者,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使课堂上生成的新内容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促使课堂更加和谐。

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教师时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进程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会认真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与理解,从而洞察他们的想法的由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设想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3、做一个平等的交流者――相信学生的潜能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仔细考虑对于将要学习的音乐,学生已懂得了多少、了解了多少,学生在哪个地方能自己听懂,什么地方学生自己不能听懂,哪些地方可以经过提示让学生听懂,学生头脑中不具备哪些音乐和经验,什么会阻碍学生的理解。

了解学生音乐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分析学生的答案来了解学生水平;也可以用作业的方式,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也可以从访谈学生的日常经验入手了解学生。仔细考虑影响学生理解问题的因素,深入体会学生的先前经验,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学习内容,这样才可能更好地组织讨论与研讨。

学生不是作为“乐盲”进教室的,他们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有自主学习认知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我们的学习教材,我们不要以为学生什么也不懂,全部内容需要老师一一讲解,其实学生的`头脑里有对音乐先入为主的解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在了解学生的音乐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对学生自己听听就能懂的东西,教师不必泛泛地讲;对学生能合作解决的东西,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对于学生聆听后仍旧不懂的东西,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二、精心“研听”教材

新课程中强调学生音乐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强调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生成新的音乐体验。正因为此,我们才应该更清晰地理解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教,避免“生吞活剥式”的教学。

1、精心“研听”教材,了解共同体验的基础

对于音乐学科的教材内容,我们提倡学生的聆听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我们希望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莫扎特,这些都是对的,但是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共同视域”,虽然不同的人解听同一篇作品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与感受,但是对于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总是有一个公认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精细地“研听”教材,首先要对教材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在此基础上明白“共同视域”所在,这样可以在课堂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更为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在个性解听的基础上能够了解这“共同视域”。

2、精心研听教材,提供合理支架

例如,胶州三中丁文红老师在欣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时,自选了朝鲜族民歌《阿里郎》,首先播放民歌版《阿里郎》让学生听赏,在对作品的曲调、民族风格有了初步感性认识后,紧接着播放“阿里郎组合”演唱的现代版《阿里郎》:同是一首歌,演唱方式、风格的不同,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演变,令学生耳目一新。通过对比聆听,不仅使学生对《阿里郎》这首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既有正面引导,又正视了学生的现时状态。

3、精心“研听”教材,真正关注学生

新课程中,我们特别强调课堂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其实,要想真正地做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就更应该认真地领悟教材。这样,“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教材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例如,教师在讲某个内容,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这个内容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学习,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了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音乐等方面上的训练。正因为教师对教材有了深入透彻的聆听,才会有精力真正去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试想,一个连教材中某首歌曲都弄不明白的教师,他的音乐必定浅薄无趣,即使他有丰富的音乐也一定是个极无责任心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被动,一定不能很好地组织调控课堂进程,又如何能够做到关注学生呢?因此,我认为,精心“研听”教材是实现真正关注学生的关键。

上一篇: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单词表下一篇:在打工的日子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