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方法(精选12篇)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 篇1
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 学生每天都要被动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 但是这种听都是无意识的, 往往都是“听而不闻”。其中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没有主动去体验这些音乐。针对这种现状, 以学生平时最熟悉的活动场面作为切入点, 也许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于是, 在高一拓展型课《音乐与生活》中, 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 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 去感知、交流, 思考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我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试图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一、合作学习, 发展审美人格
资料收集工作需要分工去做, 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所以合作成为关键之一。在收集学校的铃声音乐、升旗仪式的图片时, 在和相关老师的交往中都需要必需的技巧和能力, 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情感投入, 如倾听的艺术、提问的艺术等等。
伴随着脆响的鞭炮声、喧闹的鼓点声、《春节序曲》的欢腾音乐声, 第二组的同学开始了他们组的精彩展示:组长张同学的旁白, 配上胡同学精心制作的课件, 挂灯笼的, 贴对联的, 看春节晚会的, 贴福字的……全组同学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充分体现了他们组的合作精神。有学生说:“虽然我没有太多的艺术细胞, 但在这样的课中, 我也有参与活动的能力和机会, 我喜欢这种形式。”
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 也许实践过程中的体验, 要比取得的显性研究成果来得更有意义。因为在活动时, 不存在好学生和差学生, 大家都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在活动中因为自己的一些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自卑感也逐渐消失了。所以当各组分别展示集体的成果时, 大家都无不为之震惊、兴奋、激动。由此, 我想到了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一幅醒目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假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条件, 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 他们回报给我们的震惊和欣喜往往是我们预期所想象不到的。这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使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之大。周同学带领第三组同学展示他们收集的不同手机铃声节奏 (以全组击掌形式) , 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色可以表达不同人的个性, 还有同学模拟鸟叫声、怪异的人声、海浪声、婴儿的哭声……各具特色的铃声模拟展示博得了在场其他组同学和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教师赞赏、表扬并感谢第三组同学的精彩展示后, 总结说:不同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声音, 也可以作为手机的铃声, 直截了当, 别出心裁, 但这些叫声可不是瞎叫的, 它富有音乐节奏的韵律感和美感。假如没有收集、研究的过程, 相信谁都不能轻易效仿……
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中, 由于追求的不再是教师授课的完美, 更看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在课内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学习伙伴, 不再是评委或裁判。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这种研究性学习中, 组内任务分工明确, 学生各司其职, 艺术活动也不再是少数艺术尖子、骨干学生的专利, 可以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
四、由这节课想到的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让学生获得学习艺术的方法和途径, 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长期受灌输式教学的影响, 一些学生不知不觉中被动学习的倾向十分明显, 不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或研究中去, 在旁边等着其他较活跃的同学或个别喜欢艺术的同学得出结论。针对这种现象, 帮助他们逐渐建立探索的自信心与勇气,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2.在学生自主探索期间, 作为教师的我总担心学生做不好或表现得不够完美而情不自禁地要“帮一把”, 但从课堂反馈来看, 有时好心的帮助, 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信学生, 学生反而会做得更好。在课改的今天, 也许这种“帮忙”替代的思想还会经常困扰我们, 但我要时刻提醒自己。
3.由于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有限, 在处理、归纳、提炼结论时, 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 这是在所难免的。作为老师, 我们能及时发现的话, 可以马上提醒他们, 让他们重新探讨;如果在展示阶段中才发现, 仍然要肯定他们探索研究中成功的方面, 而不应过分计较结果, 可以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要求他们对此作进一步的探究, 保护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与勇气。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 篇2
一、与生活相结合
初中音乐教材内收录了很多经典音乐曲目,但是这些乐曲和新时代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符合,很多中学生对音乐课本中的乐曲内容难以深入的理解,更加不能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我们必须要科学应用教材,尽量选择那些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有效调动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手拉手》这首歌时,我们将它和奥运会中的开幕式歌曲《我和你》联系起来,学生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这首歌较为熟悉,之后我们慢慢的引导学生了解历年奥运会的主题曲,如此一来不但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当代初中生喜爱流行歌曲的情况我们也应当合理应对,对当下的流行乐曲进行筛选,特别是要去除其中不适合中学生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我们的引导下,有选择性的欣赏流行歌曲。比如说很多中学生都喜欢周杰伦,他的很多歌曲中都蕴含了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我们能够从中选择一些如《听妈妈的话》、《蜗牛》等与学生共同讨论曲风特色、演唱方法等,学生们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借助于我们的引导也让他们改变了盲目追求流行歌曲的态度,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1]。
二、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比如说对音乐节奏的学习,要求学生进行节奏模仿。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够极大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也想要更准确的模仿教师的节奏来向其他同学“炫耀”自己的反应力,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节奏模仿还能够有效的将过去一些难点知识变得更加简单,若教师能够将乐曲内相对复杂的节奏选择出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则能够有效的减轻演唱难度。又例如画旋律线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乐谱下画,或者自己用手在空中画,听范唱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起动手画出旋律线。借助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体会到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动手操作,听课时也更加认真。
三、课后作业拓展
近年来,很多音乐教师也开始尝试着为学生提出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较为有趣的作业帮助其拓展,能够很好的调动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一方面是体验式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感悟与体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了一些经典抗战曲目之后可以设置如下作业:下课后几名学生一组合唱《游击队歌》,并共同讨论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又比如说让学生欣赏钢琴曲《保卫黄河》之后,把音乐文件拷贝给学生同时设置下面的作业:大家回家之后利用空余时间继续欣赏这首音乐,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借助于体验式课后作业,能够有效的丰富其音乐情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是合作式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比如说可以借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合作来完成作业。当我们在某一首乐曲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回到家中唱给父母听,或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分小组合唱比赛等。
四、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种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比如说我们在教学《大海啊故乡》这首乐曲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拉近音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借助于PPT课件来展开教学。对这首乐曲的主导节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海浪起伏的视频,要求他们观察海浪的形象,感受乐曲中海浪的节奏;随后根据这首歌主导节奏XXX.XX丨XXX—丨进行分析,借助于大附点与切分节奏的应用,将之前的强弱规律所打破,充分的体现出波涛起伏的海浪形象,让整个乐曲极具推动力。PPT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乐曲的意境与,同时还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给学生呈现出丰富的音乐素材以及图片,不单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拉近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
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首先,欣赏课堂教学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其次,内容安排上由小到大,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六、以题材、形式和“曲式、体裁”为主题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体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的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主题设计课型。如以“歌颂祖国”这一中心的欣赏课,就可将《红旗颂》《兴国山歌》《在灿烂的阳光下》等相同题材内容放在一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在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主题设计课型。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主题设计课型。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七、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讲述过多,这样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做高度的概括性讲述。
养学生“听”“唱、记”“想”“说”的欣赏能力
一、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欣赏能力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它对人的美育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音乐中蕴含的道德、哲理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每一段旋律传递到欣赏者心里,每聆听一次就会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对作品人物、意境的回忆与联想。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提问法听、对比法听和模拟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
1.用提问法听。在听前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欣赏《保卫黄河》,问:作品的词曲者是谁?有几种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作用?前奏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聆听。听一遍后学生回答:歌曲的情绪激昂、速度较快;力度变化是:强弱对比明显,听后感到一种震撼与不屈的抗争力量。采用提问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
2.用对比法听。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如欣赏《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法听,不仅使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3.用模拟法听。音乐欣赏要达到对作品意境美的“二度创造”,笔者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模仿演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将学生编成“小提琴组”“大提琴组”“铜管乐组”“打击乐组”等,然后让他们听着各自旋律的出现作相应的“演奏”,这样既集中了学生听的注意力,又提高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能力。
二、培养学生“唱、记”主题的欣赏能力
听前唱主题,记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进一步了解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如欣赏《新疆之春》,在听前一起唱书上的谱例,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接着,播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第一、第三部分音乐基本是主题音乐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人们打起手鼓,尽情舞蹈的欢乐场面。
三、培养学生“想象、联想” 的欣赏能力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索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欣赏音乐时,要通过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中联想和想象呢?首先,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其次,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再次,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
四、培养学生“说”的欣赏能力
解析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27-01
1 流行音乐的历史概况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中小学教育中基本是没有流行音乐的存在,因为那时教育者需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会因其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受到一些负面影响。
自1994年10月26日,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一个关于通俗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座谈会。而在这次座谈会上,最后决断不准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当时是怕那些低俗的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人们曾一度抵触流行音乐。
然而,在人们的生活中流行音乐充盈个各个角落,学生们每天接触的流行音乐比课堂上所学的音乐还多。于是,新一轮课改决定流行音乐可以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但是对于引入流行音乐的种类和如何引入还在讨论之中。
2 关于流行音乐的特点以及概念的简介
什么是流行音乐?它实际上就是根据英语 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以及《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词另外一个名字—— “通俗音乐”。
其特点是通俗易懂,易于流传和轻快活泼。而且非常受到广大听众们的喜爱。但是流行音乐存在的时间很短,不同于那些经过精心创作和时间考验的传世经典,随着时代的改变,流行音乐也会与之相应的发生变化。纵观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从其兴起,到繁荣,然后到多元化的实现,给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上带来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
因为第一,流行音乐多以爱情为主题来唱诵。第二,流行音乐拥有多种风格且还具有娱乐性。第三,流行音乐的结构短小,十分容易学和演。第四,它的节奏鲜明,强烈,多与形体动作相结合。第五,歌唱的音色自然,吐字清晰,情感真挚。
3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让中学生课余的音乐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因为中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主流。中学生对那些具有政治性的歌曲和戏剧,有着一定的抵触性。而对于传递非主流意识的流行音乐,则更加喜爱。学生们更加喜欢因流行音乐给感官带来的刺激,并且流行音乐大多所表现的是以爱情和成长为主题而杯青少年们所接受。
同时,流行音乐旋律优美简单,不用刻意的追求技巧,很容易学习和接受。因此,流行音乐在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中占有了很大的一部分。
(2)是中学生一种心理减压的方式
因为青少年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叛逆时期,他们不听家长的意见,全凭个人喜好,但是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前方的道路也是充满迷茫。因此心中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会使其走上歧途。
因为学生在上了中学后,学业会相应的增加难度,学生因此产生的学习压力无法排解,而流行音乐又有多种风格,满足了中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从而能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和排出心中的不满。最终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如《隐形的翅膀》、《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等一些歌曲可以缓解学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的心境渐渐趋于平和。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年轻的战场》使学生对未来产生了憧憬,《从头再来》宣传的是一种坚强意志,《老男孩》歌颂的是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学生通过这些歌曲,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对社会,亲人,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真情,并且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帮助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进一步扩大了青少年的文化认知范围
流行音乐实际是一个复合体,具有不同的地方文化色彩。腾格尔的《天堂》这一首歌,描绘出了蒙古特有的景色,并且凭借很多装饰音以及那种舒缓的音调,唱出了蒙族独一无二的音乐特点。另外,我们可以从韩红演唱的《天路》中,寻找到藏族的音乐风格。而亚洲小天王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千里之外》、《菊花台》等等一系列的歌曲中,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情。
4 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的存在价值
只要这世界上存在的东西,就有其存在的价值,而对于流行音乐,我们也应该正视,它值得我们尊重。虽然我们不能拿它与高雅的音乐相比肩,但是其影响一点也不比高雅音乐低,这些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看到的。
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学生可以通过听流行音乐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并且成为了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面对这样的形式,教师应引导着学生,丰富学生内涵,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于流行音乐,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先对其进行一下简单的鉴别,然后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从中取其精华,用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5 与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对于不同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兴趣不同,对音乐的风格也有不同的喜爱,所以教师应为学生们引入不同风格的音乐,并给与相关的讲解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教一些有意义的流行音乐是很重要的。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审美水平的提高,还能使他们对课本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练习歌曲的同时,可以更加的有自信。那么,我们如何将课堂和流行音乐科学合理地相结合呢?下面就是我的建议。
(1)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时候,把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流行歌曲中根据其内容筛选出两类,一类是内容健康,一类是不健康、消极的。通过两者相比较,经过分析其各个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健康的审美方向。
(2)校园的音乐社团是推广学生学习健康的流行音乐的好地方。我们可以首先经过讨论,然后进一步一些选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作为重点进行宣传,这样有助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
(3)音乐教师,可以借鉴流行歌曲的演唱形式,然后将其引导到课堂上去,与音乐课本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升华教学内容。
6 拓展教材力求创新流行音乐与本土音乐结合
我们在向学生们引入流行音乐时,首先应该明白我们这样做不是秉着迎合大众,随大流的态度。我们在引入流行音乐时应为学生们负责,选择一些健康向上的音乐,并且还要考虑到适合学生年龄,在适当的时候为同学们引入,对音乐教学从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变革。
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了解和学习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是学生简历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音乐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为祖国的的繁荣昌盛担起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郑喜燕.中学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之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353,365.
[2]朱男.探索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3(10):107.
浅议中学音乐教学 篇4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 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 这首先是培养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鉴于学校音乐对实现这些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提倡把音乐置于学校课程的核心, 应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
通过音乐教学, 启迪学生智慧, 陶冶高尚情操和培育优良品格,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集体主义精神, 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为中学的音乐教师, 在几年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 要有良好的师德, 认真的教学态度, 这是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师德的教师, 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老师美好的形象, 学生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这样教师工作起来就比较顺利。
第二,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比如:音乐教师如果有一副好嗓子, 在实际教学中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所学歌曲, 那么课堂效果要比放录音好得多。教师若能唱出动听的歌曲, 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 音乐教师要注意一定的语言艺术性, 要有澎湃的激情。在教学中, 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 如何运用教学语言, 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能自如地表达自己音乐的理解, 能用准确的词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从大量的优秀音乐课上可以发现, 教师用语生动准确, 全身心地充满激情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 也都集中注意力与教师默契配合, 课堂气氛活泼而富有乐感, 这样的音乐课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
第四,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成功的音乐课与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紧密相连。作为音乐, 更是表演的艺术, 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作为表演的艺术, 音乐具有情感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特征,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音乐的演唱演奏技能, 同时努力提高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演唱演奏水平, 乃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 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 不但要备好书本上的知识, 同时还要注意备学生。教师如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怎样才能结合的更好, 教师在二者之间应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这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难题。如果不经过事先设计, 没有精心准备, 仓促上阵, 必然会出现许多漏洞, 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教师把课备好了, 把教材熟悉了, 才能把设计好的教学语言付诸于实施, 也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技能更好地表现出来。
此外, 教师要有庄重的仪表。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 既是美的传播者, 又是美的化身, 在课堂上, 教师如果能给人一种立体美的形象, 那将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仪表包括发型、服饰等, 有人说教师又不是歌唱演员, 何必那么讲究?但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课, 与演员面对观众表演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是讲台上, 一个是舞台上, 一个是教育几十个、上百个学生, 一个是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员和教师同样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任。试想, 假如教师的头发凌乱, 毫无光泽, 身着皱巴巴的衣服, 脚穿沾满泥巴的鞋子, 站时弓身, 行时无风。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师, 怎能荡起激情, 又怎能从音乐课中又怎能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中学音乐教学计划 篇5
在初中教育中,不仅仅是语数英史地生政的教学,还有音乐体育教学。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并发掘更好的教学方法。我觉得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应该在更多的方面帮助学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进步,这才是我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进步,我相信我是能够做好的。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完成好本学期的工作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三、教材分析
1、初一第二册,以唱歌为主,分五部分共9课。安排19课时,其中复习考试2课时,机动1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2、初二第四册,以欣赏为主,分四部分,共8课。安排20课时,其中机动2课时,复习考试2课时,实际授课16课时。
四、工作任务:
1、初一、二级音乐教材课堂教学,每周一节。
2、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五、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初一、二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4、课外第二课堂,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中学音乐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能力;高效课堂;探讨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它不仅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成为了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鉴于此,笔者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
一、扩充教学容量,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学习音乐,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要想让学生学好音乐,就必须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爱上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输音乐技巧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将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能够懂得生活,进而明白音乐学习并不是单调乏味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助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脱离枯燥的音乐课本,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如向学生讲述一些相关的音乐历史、音樂故事,或者开展演唱比赛等,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效的课堂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在中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知识横纵向的联想,使错综复杂的基础知识系统化、有序化
中学音乐乐理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将某个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加以理解,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便于自己日后的运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扩大知识的外延,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音乐体系。
(二)在构建乐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乐理知识应用于平时的唱歌消遣当中。如在学习有关大合唱中的“声部”知识时,很多学生问道:“《黄河大合唱》中分声部唱法的产生原理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知道的乐理知识展开相关的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在音乐学习的常规步骤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总是会教给学生唱什么、怎么唱、为什么唱、什么时候唱等几方面的知识与技法,然而要想让学在牢牢掌握并自如运用,教师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学生在开始之初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发现其中的“甜头”,实现自身的突破。因此,广大教师应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依赖于课本上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内容进行教学,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到音乐学习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兴趣,出现厌学情绪。而电脑、CD、VCD等多媒体设备集视、听、唱、赏于一体,通过让学生“听”“看”“悟”,能够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感官刺激,带给他们巨大的震撼力。例如,在教学《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时,由于歌曲的意境比较难以理解,部分学生无法对其产生情感共鸣。而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前奏响起时,画面便展现出草原那苍茫辽阔的美,还有如白云般的羊群,强悍奔跑的骏马,绿毯上星星点点的帐篷,这些景象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为明朗的草原气息所陶醉,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教学,能够真正实现 “视听同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开展音乐活动课,提高综合素质
音乐活动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不仅是音乐课的有效延伸,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途径。在活动课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应把活动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与学生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或者与部分学生共同演唱伴奏歌曲,甚至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自己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自己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伴奏。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乐趣、生机勃勃,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一节音乐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练习一首乐曲,然后分析出这首乐曲中每种乐器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说、演、画等多种方式对这一乐曲进行演绎,这一活动集文学、艺术于一身,便于学生理解乐曲中所蕴涵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当然,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音乐素质,为中学音乐教学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音乐研究,2002(01).
2.程泽.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现代交际,2010(02).
3.杨林.新课程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的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6).
4.周黎藜.新课程改革视阈下中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01).
5.成泽卿.试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内蒙古艺术,2008(01).
中学音乐教学思路探究 篇7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手段当中, 音乐教学至堪重要。《慧人慧语》中说“吼一吼, 精神抖;唱一唱, 烦恼忘”。音乐赋予了生命更多的意义, 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让世界变得充满阳光。音乐超越了时空, 让无数人的心灵进行了沟通, 它跨越了国界, 让无数人的斗志昂扬, 赶走了低落的情绪, 增强了人们的自信, 唤起了无数人的渴望。在音乐的影响之下, 很多平凡的头脑, 也产生过灵感的火花, 有了非凡的成就。在音乐教学当中, 通过高歌一曲, 或者通过欣赏音乐, 很多学生提高了音乐技能, 在音乐中陶冶了心情, 改善了心境,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增加了音乐修养, 对音乐的感知逐步增强, 进而提升了审美能力, 改善了心理素质, 达到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鉴赏音乐, 让学生懂得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音乐古已有之, 好的音乐让人涤荡心怀, 让人心潮澎湃, 那么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又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
1. 音乐是倾诉。
音乐是创造者的一种心境, 优秀的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能够促进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能够让人们得到无穷的力量, 从而对自己进行审视、改善, 从而认知自我、改变世界。
2. 提高智力。
音乐是灵魂的律动, 是反映现实的最绮丽的艺术, 是陶冶性情的宝器, 是提升智慧的金玉之声, 能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作为新一代的人, 我们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互动教学, 让学生尽情地自我展示
传统课堂重规沓矩, 学生昏昏沉沉, 一课结束, 有的学生如盲人执镜, 聋者听海, 不知所云。互动教学方式, 除旧布新, 以学生为主, 师生关系融洽, 使学生能尽情地自我展示, 教师加入其中, 巧妙引领, 适当点拨, 师生合作, 其乐融融, 无拘无束, 氛围和谐。学生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他们能够放开手脚, 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把潜质挖掘出来, 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1. 合作的价值。
合作是产生智慧的源泉, 这种互动教学, 就是一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当中的合作, 合作的价值, 不仅仅是掌握了学习的要领, 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提升了音乐素质, 升华了道德素养。
2. 尽情发挥。
如教唱《金孔雀轻轻跳》之时, 我把音乐课堂办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舞会, 学生可以尽情歌唱。有舞蹈才华的学生还带头翩翩起舞, 课堂气氛欢快喜悦, 高潮迭起。其中有几个学生大胆地对舞蹈动作进行了演绎, 获得满堂喝彩。学生们沉浸其中, 不仅仅学习了, 还进行了艺术的享受, 群情踊跃, 成就感颇浓。
3. 即兴创编。
学习是为了创造, 所谓才尽其用。一年级新教材中有《幸福拍手歌》的教学, 我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根据音乐配合动作, 不仅仅是手、脚, 也可以, 头、肩、腰、胯全部动员, 动作优美, 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向往, 传递了愉悦、健康、快乐、幸福等信息。而且, 时代感鲜明, 娱乐感强烈, 时代性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尽情地展现, 魅力无穷, 让观者回味无穷, 击节赞赏。
总之, 教学从实际出发, 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 遵从教学规律, 理解学生的心理,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进而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本文探讨音乐教学, 涉及审美教育、音乐鉴赏、互动教学几个几方面的问题, 旨在对教学开启一个新的思路, 宋人献曝, 分享同仁。
中学音乐教学浅探 篇8
一、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离开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 ,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让其亲身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便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激发。
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给学生营造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敢于发现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以前上欣赏课,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在学生还没听到音乐时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放弃思考与联想。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探究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创造性的活动中,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有一个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副为我独尊的模样,而要让学生觉得和教师是平等的。在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注意自己的语言, 依靠自己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所体会到的愉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四、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需要,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和创造性需要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利用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来个模仿秀,在模仿中提升自我。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为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增强自信心,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以此满足学生的成就性需要。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他们探究创新的过程,把被动的实践创作变为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探究创新。
五、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音乐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总认为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热切地爱着学生,爱着生活,这样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音乐,生活处处皆教育。
摘要: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交流,才能上出一堂生动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
中学音乐教学有效导入方法探究 篇9
用卡拉0k形式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老师给学生范唱歌曲, 或者请课前准备好演唱的学生上台为大家演唱, 把学生带入愉快的情境。例如在上《京剧大师梅兰芳》课前, 我首先给学生范唱一段霸王别姬中的一个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学生带着新鲜而又好奇神情听我唱, 有的同学还不由自主的跟唱起来, 此时, 我感受到学生在慢慢地走进京剧音乐里。良好的范唱是音乐教师必不可少的杀手锏, 是媒体无法取代的, 一方面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告诉学生, 京剧其实并不陌生, 它就在我们身边;借此, 让学生回顾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有关京剧产生的背景及四大徽班、四大行当、四大名旦、四大基本功的内容, 从而唤起学生对京剧的记忆, 为学习下面内容做好准备。可见, 形象、直观的范唱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导入的方法。
二、形式各样的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利用学生对故事有特殊兴趣的心理特征, 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 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
可以通过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自己制作的“绘声绘影”了解故事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生动的表述和多媒体图片相结合展示该课的故事情节;可以通过学生以演讲或者朗诵自己制作的诗歌的形式开始。
如在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 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 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 叙事性很强, 所以一开场我就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 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具体形象的图片, 渲染故事情景: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 有的为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骄傲。悲催凝重的爱情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欲望, 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再如, 演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事先请三个学生准备好讲稿, 上课时采用分段演讲故事, 学生演说, 具有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 更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 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实质知识作好铺垫, 通过巧妙设疑,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造新知识的契机。例如:学生已掌握了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图示打V字拍, 四二拍就是打两个V字, 然而四二拍的歌曲又如何指挥呢?教师教会学生打四二拍的指挥图示, 进而学习四三拍的指挥图示。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四二拍、四三拍的动作要点, 从而较好的掌握有关指挥的知识。
四、抢答导入法
抢答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学习乐曲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有关乐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欣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 我首先设计了这样几个抢答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洗不清等题目在学生回答完这几个抢答题后, 思考老师今天所要教学的内容都以什么有关, 进而介绍有关黄河的知识黄河发源青藏高原经九曲十八湾浩浩荡荡流入大海它给我们留下许多诗篇, 乐曲比如今天我们欣赏的作品《黄河船夫曲》就是一部关于黄河的作品。同学欣赏结束后, 再请同学们谈谈感受, 其中一位同学这样说:黄河船夫曲表现的是黄河船夫与激浪险滩搏斗的情景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勇敢斗争的精神。进而指导学习乐曲在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上的特点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疑,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追根朔源的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 制造悬念就是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和生活经验以及对相关事物更精确的解释与陈述之间树立矛盾, 矛盾出现了, 悬念也就产生了。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给学生设下悬念, 能引起学生的强烈破疑愿望。如在教授《八音和鸣》一课时我先拿出一个“八音盒”并播放音乐。提问: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八音盒”生答。音乐中的唱名只有七个, 那么为什么会把音乐盒称为“八音盒?接着顺利的进入八音盒的来历及中国现代民族乐器分类的学习原来早在西周时期, 古代音乐家就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成八类, 即为“八音”, 现代是根据各种乐器的演奏形式, 发声方式来分类, 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
六、幽默导入法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我在教学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的区别一课时, 有一次在上课时我看到几个学生很随意地坐着, 马上脸一变, 严厉地对学生说“那几个没坐好的, 马上给我坐好, 不然给我出去。”而后我又笑着说:刚才像你们这么随便坐着, 翘二郎腿, 就是浪漫主义风格, 象我这样严厉地教训你们, 就属于古典主义风格.课堂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 整个课堂异常活跃。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 篇10
一、流行音乐对音乐课教学的负面影响
1.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标准
当今社会, 各种媒体高速发展, 这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但由于缺乏监管和监督, 大部分流行音乐水平极低, 内容极其低俗, 作品良莠不齐。而中学生正处于培养审美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学生对这些流行音乐对自己身心影响是利是弊很难把握和判断。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标准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一听低俗的网络歌曲就兴奋激动, 一听《梁祝》《黄河大合唱》就打瞌睡。长期下去, 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当不利, 更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标准。
2.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情感影响不稳定
对于情绪情感本来就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的中学生来说, 流行音乐有时会成为情绪情感极端化的催化剂。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遭受了挫折, 学习成绩老上不去, 同时还面临着家长、老师和班级环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他的情绪变化非常大。而恰恰这时, 很多学生喜欢利用流行音乐来排解心中的苦恼, 这时流行音乐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和极端化, 因为流行音乐中的很多消极的因素会造成学生的思想麻木, 从而产生情感的不稳定。
3. 追星行为, 不利于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 不少中学生放弃学业去看明星演唱会。中学生追星的原因除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外,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歌星们幸运地过着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前呼后拥、光彩照人、名利双收, 等等。而且这一切似乎不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 事实上, 每个人的成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但是流行音乐带来的这种文化现象容易让人误解成功的真谛。学生们会认为成功更多来自于运气, 成功有捷径可寻, 不必经历艰苦与漫长的奋斗。中学生处在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打基础的阶段, 这些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极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4. 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那些内容相对高雅的音乐作品来说, 如歌剧、舞剧, 这类作品由于艺术构成中的场景、画面、情节及歌词等种种因素, 给聆听者的想象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一方面给聆听者的想象指引了方向, 另一方面又圈定了想象的内容和范围。材料越具体、内容越直白的音乐, 对于受众的想象指向性就越明确, 规范性也就越大, 观众的想象空间就越小。对于中学生来说, 选择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都不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流行音乐大多配有歌词, 还有很多根据内容制成了音乐电视作品, 这些视听因素无疑能给欣赏者理解作品提供方便, 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 长期偏爱流行音乐、忽视其他音乐类型的欣赏, 不利于音乐领域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更不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流行音乐对音乐课教学的正面影响
1. 流行音乐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知
现如今有些学生不太会识谱, 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 但是他们却能较准确地唱不少流行歌曲, 节奏把握得也不错。有些流行歌, 音高和节奏都有相当大难度, 但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也能够在整体音乐感觉上把握它。流行音乐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让他们认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 使音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标准
欣赏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一个经验或体验积累的过程, 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听众会有意或无意地形成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或音乐内容之间的联结, 比如强音让人感觉力量大或距离近, 弱音让人感觉无助或遥远;欢快节奏与轻松活泼的情境相关;缓慢的速度与抒情、悲伤、沉思等情境关联, 还有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等。这些经验都有助于欣赏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高雅音乐,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标准。
3. 有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
为什么流行音乐可以帮助中学生调节情绪情感呢?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十分情绪化的音乐类型, 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这是流行音乐能够和中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的根本原因, 也是流行音乐有助于调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前提条件。流行音乐的题材贴近生活, 特别是有些校园民谣写的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事, 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大中国》, 等等。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亲切, 能够与他们的心灵相通, 可以释放他们的心情。流行音乐通俗易懂, 所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 它可以消除中学生的紧张疲劳。流行音乐朗朗上口, 中学生们喜欢用唱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对友谊的珍惜, 也有对生活的热爱, 也有伤心的表白。这样, 学生的情绪会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和缓解。
通过以上正负两面的分析, 我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把有利的方面发挥到最好, 把负面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这需要教育决策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来完成。教育决策者首先应当不回避这一问题, 在教材的制定上就涉及流行音乐的方面。把好的流行音乐编到教材里, 让好的流行音乐堂堂正正地登上课堂, 并在教学大纲里对流行音乐的教学做规范化的要求。而一线音乐教师更是实际的操作者和把关者, 音乐教师除了做好对流行音乐的引导外, 还要积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好的流行音乐。通过大家的努力,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帮助会越来越大, 越来越好!
中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方法刍议 篇11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师生;互动
一、良好的教学开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
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千干巴巴,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人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二、学生的兴趣需要师生共同培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
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
这些作法不公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教学氛围需要师生共同营造
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
例如在音乐课上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或者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音乐课堂上激励学生上台表演唱,准备一些奖品鼓励大胆的学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采用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起齐奏、合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不是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记得有一次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热闹场面的一幅画;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又富有创意。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趋力。初中学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做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面对学生的如此多的音乐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激发其学习兴趣。
实践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科学的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用激趣求异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自主探究感悟音乐的内涵;另一方面,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多开展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的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提高探究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雳.新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的反思.《考试周刊》,2013(105)
中学音乐教学方式浅谈 篇12
一、音乐教学方式的问题的提出
以往的音乐教学围绕考试展开, 教学任务就是强调学生掌握音乐乐理知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以教材为中心, 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教师在课堂是主导, 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式学习, 没有自我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思维, 更缺乏探究精神。课堂教学不能达到知识、情感、学习过程的统一。现代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 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体现在组织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和帮助学生上, 注重教学生如何学。音乐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还要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升, 帮助他们陶冶情操, 提高“情商”, 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这就需要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音乐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 教学方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音乐教学质量。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够发挥教师的教学才能, 让课堂教学在45分钟内取得最大的收益。如果教学方式不合适, 教师即便教得辛苦, 花费很多精力, 学生的学习也收效甚微。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音乐对精神文明、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主旋律, 音乐教育独有的特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指出:“音乐教育的普及是一项关系中华民族文化素质提高,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而基本的战略性措施。”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音乐学科和探索音乐教学。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为青少年接受音乐教育提供条件。作为音乐教师, 要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优化音乐教学方式, 让学生热爱音乐, 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音乐教学方式的实施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教师在讲解音乐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同时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其中, 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发挥审美功能。学生在聆听音乐, 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中, 与音乐产生共鸣,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 所陶醉。通过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潜意识下受到思想的启迪, 提高了审美能力, 引发了学生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的提升,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完美的人格,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音乐, 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 学生从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引发情感, 从音乐的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深化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在自我体悟和欣赏中, 产生审美鉴赏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学习潜力。
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需要教师从以下方面做起:1.教师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 体现人文性。作品要符合中学生的欣赏水平、年龄和心理特点, 可以是经典的中外名曲、传统乐曲、流行音乐等。音乐的内容的理解需要作品由具体到抽象, 由有情节到无情节。这样, 学生才能从听音乐过渡到理解音乐。2.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从学生的反馈中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教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让过程性评价伴随学生成长, 给学生指出正确的方向。
(一) 兴趣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教师讲解和示范演唱, 学生模仿教师, 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是生硬的, 音乐的鲜活生命力被淹没, 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对单调的学习感到厌烦, 认为听教师讲课不如听几首流行歌曲。因此, 学生对音乐学习不重视, 积极性不高, 缺乏学习的兴趣, 导致教师的教很吃力,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教学内容都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认知规律出发, 在以兴趣为首的基础上,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同时强调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经验、科学认识紧密联系, 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 易于掌握。
多媒体兴趣教育。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呈现了形象逼真的画面, 融合了声音、图画、文字等功效, 给予了学生强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 使学生耳目一新, 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音乐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动静交替、视听结合, 引导学生静心地听赏与思考、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
结合生活的兴趣教育。“音乐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音乐来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艺术化诠释。音乐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着, 社会生活中有许多音乐资源是学生感兴趣的, 不仅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 还能点缀人们的生活。如影视歌曲、节日庆典的礼仪音乐、广播等, 学生会很自然地从身边的音乐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 激发对音乐的兴趣。
(二) 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
音乐体现了综合性的艺术特征, 涉及到很多的知识面。从孔子时代开始, 音乐就和历史、文学等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迁移教学, 适时引导, 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作品之中, 而是开阔知识的视野, 拓宽思维, 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且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又满足了人多方面的审美需求。比如音乐与舞蹈、美术、诗歌等艺术的结合, 发挥了互补的效果, 生动地表达了音乐情感和艺术。像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反映了唐朝的文化、艺术、政治等, 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够提高整体的文化素养,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又知音值与数学中的数量概念、节奏与自然现象、音乐风格与风俗习惯都与音乐有一定联系。文学诗歌中的平仄、节奏、韵律, 美术学科中的色彩等。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08-08
中学音乐教学法08-17
中学音乐教学管窥08-24
中学音乐教学模块09-17
搞好中学音乐教学09-17
中学音乐教学方式11-01
中学音乐教学的方法10-13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管窥05-27
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06-16
中学音乐教学路径论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