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引入

2024-10-11

音乐课堂引入(共12篇)

音乐课堂引入 篇1

流行音乐, “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流行音乐的听众包括了各个文化阶层, 中学生也是其中一个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中学音乐教育界, 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并不一致。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 “流行音乐不能作为教育的内容”, 因此不能进课堂。

一、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课堂的可行性

对中学生抽样调查的数据表明, 90%以上的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 但他们喜欢流行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面对流行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强势冲击, 与其对这些现象无奈地袖手旁观, 倒不如我们主动地去认识它, 熟悉它, 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重视民族性、艺术性、教育性, 而流行音乐重视的主要是个体性、时代性、通俗性。它们属于不同的音乐类型, 但并不相互抵触。我们的音乐课堂是能够容纳各种音乐文化的课堂, 把那些优秀的、具有青春活力的作品引入课堂, “让学生既能接触现代的音乐风格, 又能辨别良莠, 提高鉴赏能力, 以疏代堵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方法和技巧

1. 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美学思想, 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 将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期存在。因此,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比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教师把词曲俱佳的优秀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可言的作品放在一起, 和学生共同探讨辨别美丑。

如我上的一节《如果爱》的音乐课, 我用表达不同类型的爱的歌曲, 逐步引申直至到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我从《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开始欣赏到《懂你》, 在适当时机让学生明白, 这几首歌曲以质朴的语言, 流畅委婉的旋律, 道出了天下儿女对父母亲人朴实的爱, 用生动的例子来教育学生, 让我们的学生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学会关爱父母, 体贴父母, 进而欣赏《爱的奉献》将爱的含义延伸到其他身边的人, 最后发展到《让世界充满爱》, 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真爱的教育, 让他们认识到母爱—情爱—博爱, 受到爱的洗礼、爱的熏陶、爱的升华, 让他们在爱的海洋里努力学好知识, 成长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音乐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生的基础音乐教育, 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欣赏音乐所具有的常识, 多让学生接触一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 以此来荡涤他们的心灵, 使他们的情感通过优秀的作品得到升华, 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

2.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利用流行音乐丰富的演唱形式和方法辅助教学

初一教材上的《唱脸谱》是一首具有京剧韵味的流行歌曲。但是由于同学们平时接触京剧太少, 即使通过录像等资料, 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 学生还是不爱唱。我转换了一下思维:现在有许多歌手都重新演绎一些老歌, 而且有些反响还不错, 何不发挥一下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呢?于是, 我选择了两首推荐给了学生, 先让他们听一听原唱, 再听重新演绎后的效果, 同学们觉得非常有意思。

3. 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形式, 启发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

对待流行音乐应客观地分析, 理性地对待, 否则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 其结果适得其反。既然它是时代产物, 就有被了解的权利和被接受的可能;既然它是流行的, 就必定吸收了当代优秀的音乐艺术营养, 有着特定的艺术价值取向, 所以才有广泛流行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形式, 启发学生理解音乐。

三、有尺度地把流行音乐引入中学课堂

但是流行音乐不能独占课堂, 虽然流行音乐的层次很广泛, 音乐样式和风格也比较多, 但是只有其中一部分流行音乐 (比如:布鲁斯、迪斯科等) 得到时间的考验和艺术的沉淀之后, 能够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 确立起它的一定地位。而大部分的流行音乐艺术性上是比较单薄的, 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传, 其艺术性得到了历史的升华和民间的广泛认同。由流行歌曲来唱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角是不应该的, 也是不长久的。因为它独占了课堂之后, 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继续发展。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 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 既不应该因噎废食而放弃流行音乐的介绍, 使课堂音乐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潭;更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 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低水平的层次上, 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教科书《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

[2]浅谈流行歌曲进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2004.5.

音乐课堂引入 篇2

摘要:在西方音乐长期占据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核心位置的传统模式下,本土音乐不断被碎片化、边缘化,这不仅无助于高校履行传承民族音乐艺术的本职责任,也无益于当前素质教育的战略发展。因此,新时期里,本土音乐引入高校音乐教学已成当务之急。这既需要改变传统课程设置,又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同时应更加深入生活,通过更加植根本土文化土壤提升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品质与成效。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学;路径探索

作为拥有五十六个民族和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不仅发展出了繁荣昌盛的多民族地方文化格局,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本土音乐文化体系。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高等院校以西方音乐为核心的音乐艺术教学形成固定模式,不仅造成高校音乐教学本土和外来音乐比例失衡,更使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甚至教师都对本土音乐文化知识甚少。显然,这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国家战略有所背离,亟待探索出本土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路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本土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迫切性

(一)传承和弘扬悠久的中华音乐艺术文化

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场所,高校本质职能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悠久的中华文化。然而多年来各级各类学院、院校以西方音乐为核心、主体的教学模式却让本土音乐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不仅日渐碎片化、边缘化发展,更在不少学校、院校中逐渐湮灭。曾有粗略统计显示,在进入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中,能够相对准确地回忆和歌唱自己本民族歌曲的学生比例不断减少。比如广西曾对约两千名少数民族学生展开调研,发现苗、侗、瑶、壮族学生能唱家乡歌的数量占被调查总量之比仅为30%、25%、5%、3%左右。显然,新生代大学生正在快速遗忘本土音乐艺术文化,这对高校履行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的本质使命显然十分不利。可见,加强高校音乐教学中本土音乐文化的引入已迫在眉睫,亟待高等教育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优化创新之路。

(二)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培养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历来在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支柱地位,亦被其他各国、各区域文化称颂为“歌舞故乡”、“音乐文化活化石”。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给予了中国各地本土音乐以持续不断的丰富与拓展,如同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艺术宝库,是对任何种类的音乐艺术教育形式都有巨大促进与支撑作用的活水之源。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的`新时期里,灿若繁星的本土音乐对丰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培养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具有无与伦比的推动力,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美育因素,也是实现高校艺术教育与时俱进、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的必由之路。

二、本土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路径

(一)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保持本土和外来音乐的均衡教学

就目前高校音乐教学课程设置来看,西方音乐占比过重的情况十分突出,这就需要在引入本土音乐文化参与教学时,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保持本土和外来音乐的均衡教学。比如可以将西方音乐教程从压倒多数逐渐调整为4:1、3:2、1:1的均衡配置。另,可以根据不同区域民族文化艺术本土资源特点新增从理论到实践的各类音乐教学课程。比如在云南省昆明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与当地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相关的《音乐概述》、《音乐学概论》、《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演唱》、《民族音乐舞蹈》等就已成为该校音乐教学的核心课程,并已与传统的西方音乐教学不相伯仲,成为本土音乐文化引进高校音乐教学的良好示范。

(二)多种教学形式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除了适时修改音乐教学课程设置外,多种教学形式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是高校引入本土音乐文化参与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繁衍生息的生活劳作过程中,且歌且舞就是最为常见和普遍的形式。因此,音乐与舞蹈历来是从不分家的艺术伴生形式的典型代表。故,高校音乐教学引入本土音乐文化也可以充分采取歌舞相合的形式,以更加丰富多彩有艺术种类提升学生积极参与本土音乐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云南省怒江州,当地教育部门与州歌舞团联手,选取了白族、彝族、怒族、傈傈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音乐旋律、节奏和舞蹈动作,通过适当简化和现代化创新改编后,形成了八套既各具个性又有鲜明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集体舞蹈。这八套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蹈一经进入当地学校试推广,就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无论是作为课间操还是艺术课程教学,八套集体舞蹈都兼具了云南民族音乐教育和舞蹈艺术实践的多重作用,成为宣传推广云南本土音乐艺术文化极为得力的推动工具之一。包括大中小学校在内,各年龄层的学生都对这八套集体舞蹈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对学习和传承本土音乐艺术更为积极和主动。

(三)走生活化道路,延伸课堂教学的外延

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经由足够时间的积淀才能逐渐实现审美内化的教育目标,这是短短几十分钟课堂教学很难取得的效果。因此,走生活化道路,延伸课堂教学的外延必不可少。比如上面提到的昆明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编的若干本土音乐艺术教材就是师生们经过每年定期四周的外出艺术采风活动逐渐累积汇总而成。艺术源于生活,本土音乐文化同样深深根植于最广大基层人民群众中间,是非物质文化的代表,离不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本源。因此,对高校音乐教学来说,引入本土音乐文化更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从课堂的有限进入民间的无限,到更为广阔的乡土艺术环境之中,通过聆听、采集、模仿、创编等一系列优化创新过程,最终成为高校音乐教学的核心与支柱。

三、结语

将打击乐器引入音乐课堂初探 篇3

关键词:打击乐器;课堂;素质教育

一、音乐课堂引入打击乐器的意义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打击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身边的打击乐器进课堂是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选择适宜的打击乐器,并把它用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他们想象力丰富,情感充沛,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让他们整节课都一直跟着老师听、唱、读、说、跳、动还是不够的,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去,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的音乐活动中,身边的打击乐器又是最容易掌握的,它质朴、清新、有乡土味,就地取材,紧贴学生的生活,可以开展集体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可以发展学生演奏乐器的兴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乐器演奏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词汇,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让身边的打击乐器进入课堂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动手和谐性、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力的发挥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追求思想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让自制打击乐器进入学生学习的课堂,一直是笔者多年来的愿望。自制打击乐器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无论对教学整体还是对学生个体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

二、选择打击乐器的原则

器乐教学内容包括选择乐器和传授乐器演奏的正确姿势和方法两个方面。在选择乐器上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有统一音高的乐器,便于集体演奏;二是要价格便宜,经济实惠;三是要音质好、音色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四是技术要求不高,简单易学。

在学生身边的打击乐器有旋律型打击乐器和节奏型打击乐器两种。旋律型打击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水杯、碗、铝板琴(铝条制)、悬竹(竹制)。节奏型打击乐器主要有很多,如矿泉水瓶、纯净水桶、三角铁(废钢棒制)、碰铃(废车铃制)、沙锤(矿泉水瓶里装米)、小快板(竹板制)、汤匙文具盒、桌子、书本、笔等。

三、引入打击乐器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使用打击乐器可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教师可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并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乐器。我们可以发现,当某件乐器第一次作为教学工具摆放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这个玩意儿定会充满好奇,总按捺不住地想玩弄乐器以发出声音。我们不妨先不讲,让课堂“乱一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以保护学生对新鲜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在平时使用打击乐器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打击乐器有几种敲击的方法,能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它们像生活中的什么声音,每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这个阶段里,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引导身边的打击乐器进入课堂。

1.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笔者觉得把身边的打击乐器引进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如此,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去接触和了解打击乐,才能体会打击乐器带给我们生活的乐趣。学生在接触和了解打击乐的过程当中,首要的是培养他们对打击乐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呢?笔者觉得在日常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欣赏一些经典的打击乐作品,以此提高他们对学习打击乐的兴趣。

比如,笔者给学生介绍了黄婷老师最近在全省各地演出的家常用具打击乐《农家乐》,这是由高脚桶、竹杠、柴刀、锄头、浴桶、铜火炉、酒坛等20件农家用具组成的,经过敲敲打打,奏出了一曲美妙、和谐的《农家乐》,通过欣赏录像,让学生认识到最平常的家具也可以当作打击乐,让他们耳目一新。

另外,笔者还给学生带来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打击乐演奏大赛的几个得奖作品,并介绍了国内的经典作品,笔者又给学生介绍了国外的STOMP.OUT.LOUD组合,他们用一些日常用品作为乐器进行表演,如湿布、下水管道等进行打击乐,这些作品都让学生们赞不绝口。

2.找

在欣赏完各种各样的打击乐表演后,学生们都表现出对打击乐器的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就告诉学生打击乐器我们也可以自己发掘、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分节奏型和旋律型,笔者先引导学生去找较简单的节奏型打击乐器,由于学生对打击乐器兴趣浓厚,积极性较高,只用两三天的时间就找来了各种各样的节奏型打击乐,比如在矿泉水瓶里装少量米来当沙球,在矿泉水瓶里装些水来当水球,还有用笔分别敲打笔和塑料瓶,有的学生把家里的餐具都带来了,如筷子筒和陶瓷勺子等。

学生认识了节奏型打击乐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去找旋律型打击乐。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同桌合作找了些旋律型打击乐,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碗,还有杯子等。把大小不同的碗放在一起敲,便有了高低不同的音,竹筷敲击瓷碗发出的音色也非常清脆。在每个杯子里装不等量水,敲击起来自然就有不同的音高,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非常美妙。还有的学生用自己的笔套和零食袋口吹出了旋律,这是最方便的旋律型打击乐。

3.创

通过半个月的搜索和摸索身边的打击乐器后,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平常的打击乐器了,想找与众不同的打击乐器。这时笔者趁热打铁,给他们一周时间去创造有特色的打击乐器。学生非常努力,做得非常有意思,比如用啤酒瓶盖或塑料瓶盖做成的响板,虽然比较粗糙,但非常有创意;还有的把小石头做成了串铃,特别有意思,做得也很精致,声音非常清脆;还有用蚊香盒和小铃铛做成了串铃,形状比较漂亮。

让身边的打击乐器进入课堂,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们制作打击乐器,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更加灵活多变和适合学生心理的途径,来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演奏和合作演奏。

音乐课堂引入 篇4

人们对于“家乡观”这个字眼并不陌生, 然而, “家乡观”究竟是什么?怎样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体现出“家乡观”?一些音乐教师对此却很少去深究。

笔者在深入调研中发现:由于一些音乐教师自身缺乏应有的“家乡观”理念, 因而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 对新教材或是完全照搬书本上的东西去教, 或是浅尝辄止……导致了音乐课程有了不同程度的“缩水”, 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也难以顺利实现。

江西, 不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 还有着一大批优秀、丰富、翔实的本土音乐资源遍布全省各个地区, 如高亢辽阔的兴国山歌、优美古朴的赣剧和生动活泼的采茶戏等。我们音乐教师作为艺术的传播者, 有这个职责去传播家乡的音乐文化, 弘扬人间正气, 塑造美好心灵,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地努力, 并且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把“家乡观”引入音乐教育中, 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传承江西历史文化及其地方音乐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本土音乐, 应该对其本土的历史文化做一详细的探究。对于江西本土音乐的教育, 教师首先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家乡观”理念, 积极、主动收集、整理一些描述江西的地域地貌、人文风情等书籍, 认真读懂江西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 并努力传承这一文化, 因为这些历史文化与其本土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认识这一点尤为重要。其次, 在对江西的历史文化有一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再涉及与自己有关的专业, 广泛收集江西各个地方流传的经典音乐进行分类、梳理, 并加以学习、消化。在自身了解、掌握了江西本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乡土音乐”进课堂等形式, 使学生爱乡音, 重乡情, 不断激发学生对江西本土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培养学生深深热爱自己家乡音乐的情感, 达到有效增强学生维护、发扬自己家乡音乐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坚持以审美为核心, 旨在塑造美好心灵

音乐教师在备课时, 就应着力挖掘出江西的每一首本土音乐作品中的独特美, 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应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现这种美, 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 使学生为课堂上展示的本土音乐所吸引、所感染, 与之产生共鸣, 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 情感得到提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镜子, 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 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在鉴赏江西本土音乐的同时, 只有坚持以审美为核心, 才能培养学生正直的理想和信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即塑造出美好的心灵。

三、面向全体学生施教, 关注个性鼓励创新

在传授江西本土音乐的同时, 音乐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施教, 使每个学生作为一名江西人都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家乡音乐的独特韵味。然而,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音乐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并未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有的提问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以至于一堂课下来, 绝大多数学生对这堂课没有收获到一定的成效。这种教学法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对学生传授本土音乐时, 要重视每个学生的积极作用, 要深入了解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对其本土音乐的不同认识, 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使得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一定的施展。

四、倡导人人“爱江西、爱家乡”, 培养全面发展新人

首先, 音乐教师应当发挥学科优势, 引导学生在鉴赏江西本土音乐的过程中“求真、向善、尚美”。要因势利导, 教育他们“爱江西、爱家乡”, 为他们培养一种“家乡观”的理念。同时, 要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体验自己家乡的音乐, 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美的氛围中激发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音乐课堂引入 篇5

运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进行教学,对于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司,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一、运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促进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我运用多媒体的支画,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创业时间,然后介绍单簧管、大管两种乐器的特点,听单簧和大管吹奏的小兔和乌龟的音乐主题,单簧管用关于变化的音色吹奏出乌龟缓慢低沉的音乐形象;通过直观的动画使学生对单簧管和大管的音乐及形状有初步的了解,而两种不同的乐器,就可以表现小兔子和乌龟这两种不同的小动物来。

二、运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设计课堂情景,加强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领会。

又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声、色、形、动的特点,创设情景,通过片断的欣赏,用不同的`方式诱导、启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解决难点,并制作成单位的MTV让学生欣赏,看着有趣的画面,倾听乐曲,欣赏凭借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手段,使音乐与动画结合并以听觉辅以视觉形象,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它们的模样,常常地吸引了学生们,他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兔子与乌龟的样子,随着音乐表演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达到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

音乐课堂要引入发展性学生评价 篇6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发现学生对音乐课,由最开始的喜欢变成了现在的不喜欢,由最开始的争着上变成了现在的不爱上,音乐教育陷入了被动,走进了一个大家都不想走入的误区。通过观察和反思,我认识到是自身的教学理念出了问题——本来应该轻松愉快的音乐课,慢慢演变成了为了考试而教学的文化课。惊讶之余,我加强了教改理念的学习,将发展性学生评价引入到音乐课堂中。评价方式的转变,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双基”,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从而有效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一、倡导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多元化

一首歌、一支曲、一张理论测试的小卷子这些过多倚重课本知识、过多倚重量化的单一而老套的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所以,我在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加上特长评价,也就是在以往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特长展示(这个特长不等同于学校或是班级特长生的特长),让学生在完成既定内容后,自由展示自己其他方面的才艺,像平时上课不被发现的相声、小品、快板、舞蹈等才艺,依据其水平给予适当加分。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让他们坚信自身的价值,体会成功的喜悦。评价学生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要教师学得多、做得多,真正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就能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使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

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差异上,还表现在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动机兴趣、爱好特长等各个方面。而在班级器乐合奏时,教师为了保证比赛的要求与效果,规定所有的同学全部吹奏一首乐曲,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差异,结果水平较差的学生不仅完成目标的时间长,而且在处理、配合、演奏技巧等各方面总是落后于其他同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以至于不喜欢吹竖笛,不喜欢上器乐课。因此教师要学会接受学生的差异,承认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和轨迹都会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然后根据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教师只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注意根据差异进行教学,教学才能面向全体,

学生的音乐潜能才能得以开发。

三、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评价,片面强调和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长期由教师自己裁判,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自评变得无足轻重,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在教学中,将学生的评价融入其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而且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自己、学生之间的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并作为学期末学生成绩评定的一项参考。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表格来进行操作,以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

如何把音乐引入体育课堂 篇7

一、音乐在体育课堂中的作用

体育与音乐虽属两种不同的艺术, 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作用确有异曲同工之处。音乐以其特有的语言, 作用于人的心理, 引起主体联想, 激发感情。在体育与音乐之间进行学科交叉渗透, 使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 用音乐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不自觉地全身心投入, 在快乐的音乐中强身健体, 实现《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宗旨“健康第一”, 优化体育教学,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调动学生激情, 提高学习兴趣。

体育课堂上增加了音乐旋律,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如,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学生对于一些重复单一的技能动作练习感到枯燥无味, 因此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客观存在的因素, 而是没有将学生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刺激学生的听觉, 进行同样的教学内容练习, 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情绪高涨。

2.培养节奏感与韵律感, 协调身心发展。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乐之所以具有无穷的魅力, 是与节奏的千变万化分不开的。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种奇特的作用, 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动作技能, 感受了节奏、感受了动作。而且, 音乐又给了他们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 使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 积极的、活泼的、自由的想象, 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质等方面充分表现出个人的潜能, 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并且音乐可以使学生精神愉悦, 消除疲劳, 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3.促进能量释放, 提高生理机能。

音乐通过音效, 能够影响人的机能, 激发人体能量的释放, 使静态变为动态, 从而使人有一定的活动欲望。在做放松运动时感受到音乐, 大脑的活动性就会得到改变, 心率减慢, 血压下降, 心收缩力减弱, 肌肉的紧张程度得到缓解, 使机体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 并得到提高。从学生自己的感受来看, 就是精神尤其放松, 肌肉、心血管和呼吸肌无紧张和不舒服感, 而且动作技能掌握得既快又好。

二、体育课堂中的音乐运用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应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学习的各种身体练习中, 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快乐感、喜悦感, 以此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 自觉学习体育, 充分发展个性, 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多重目的。以音乐为主的体育教学法, 即把优美欢快、激昂热情, 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贯穿于整堂体育教学课中, 让学生在欢乐和充满激情的热烈气氛中开展体育活动。

1.课前。

课前几分钟虽不属于整堂课的结构部分, 但实验证明通过优美的音乐鉴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鼓舞学生热情投入, 具有良好效果。尤其是在夏季学期的下午的第一节课, 学生经常因为没有午休好, 精神不集中, 这时可用打击乐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

2.准备活动。

准备部分的基本任务在于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地将学生组织起来, 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振奋精神。做好准备活动, 使身体的器官系统、机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并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和智力的开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短暂的时间里音乐能起到收心热身、愉悦身心的作用, 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运动氛围。准备部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队列、队形、徒手操、活动性游戏等。在这些活动中, 配以具有优美旋律、节奏明快的《运动员进行曲》, 能渲染赛场意境, 又能激发学生争强好胜心。通过观察和测试发现:学生的步伐矫健、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节拍准确, 可极大地提高动作质量和练习效果。

3.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体育课堂的主体, 是教师讲、学生练的重要环节。要求大脑皮层处于最适宜的兴奋状态, 人体机能保持较高水平, 在此情况下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效果最佳。在这环节能巧妙地用音乐, 调节气氛, 对强身健体、增智促技起着良好的辅助作用。如果练习时间过长, 学生容易疲劳和厌倦, 觉得枯燥无味, 配上音乐, 情况就有了明显改善。如运用圆舞曲“嘭、嚓、嚓”的节奏就可以让学生较容易掌握跑步的节奏和呼吸的节奏;武术练习时配上《中国功夫》或《男儿当自强》等旋律雄浑的乐曲, 学生就会越练越起劲。在体操、球类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中, 配以优雅的乐曲, 如葫芦丝或古筝伴奏等等, 不仅能烘托练习气氛, 而且能使学生产生自由心理, 使精力更加集中, 练习充满信心。

4.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整节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基本部分最后一个教材内容的性质, 选择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 使学生的生理、心理从兴奋状态, 迅速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在这部分, 音乐能使学生较快的稳定情绪恢复身心。在课中, 一曲徐缓、舒畅的轻音乐让学生联想到蓝天、白云、绿草、溪流, 柔化成一缕轻烟, 淡淡清香弥散于音乐之中配以轻松自如的舞蹈、游戏将使课堂收缩有力, 达到受益匪浅、余兴常在的效果。

5.辅助训练。

体育的各项运动训练对学生来说是培养其在疲劳状态下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巧用音乐缓解学生的疲劳感有着显著的成效。如在耐力跑训练的过程中, 只有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极点”的痛苦, 才能达到耐力的提高。选用节奏明快, 催人振奋、鼓舞斗志的舞曲, 学生跟节拍跑, 要求学生跑动轻快协调、步调均匀, 仔细聆听音乐节拍, 富有节奏的呼吸, 合理控制跑速。背景音乐是根据体育课的基本结构、内容、任务, 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选用不同的乐曲, 配以教学中的“音乐程序导控”。多次实验表明, 音乐的选用、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首先音乐应是“纯粹的”, 不带歌词的优雅乐曲;“以心听音”, 音量适宜, 有主有次, 有张有弛。其次, 课前和准备部分可选择:舒缓、委婉、生动活泼具有诗一般意境的乐曲。体育教学与背景音乐的有机结合, 对加快人体植物神经机能惰性的克服, 消除疲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优美的学习和育人环境等具有显著作用, 使学生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达到入趣、入境、入情、入理, 有满足感、欢快感, 对下次课的期待感, 因而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艺术是无处不在的, 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中让音乐、体育和美育相辅相成, 使学生的情感接受艺术和体育的熏陶, 精神境界趋于高尚, 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有用人才的教育目标能否真正实现, 关键系于教师。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总结出一套良好的配乐体育教学体系。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力求使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含有新意, 从而促进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学习积极性。运用音乐调节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达到兴奋高潮的同时学会运动技术技能。

三、对配乐体育教学的建议

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由于体育教学中的项目繁多、技术复杂, 因此在利用音乐的功能来辅助教学时, 应考虑以下几点:

1.音乐应该选择纯粹伴奏的, 不要带歌词的优雅音乐, 不能用流行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那样就会喧宾夺主, 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2.由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 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适用于配乐教学, 有些项目本身就有很大的趣味性, 如果硬要配上音乐, 有可能就会弄巧成拙。因此, 背景音乐的设计要做到选曲恰当、音量适宜, 使体育课既生动活泼, 又有主有次、有张有弛。

3.音乐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作用于体育教学中, 它不是体育课的目的。因此, 音乐伴奏的时间要有限定, 不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要重点选择那些有实际意义的乐曲, 否则音乐就会失去其特有的效果。

音乐课堂引入 篇8

1. 流行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 也称“大众音乐”。由名称可知, 流行音乐是能够为大众所接受而传唱的, 并流行于一时甚至流传于后世的音乐。之所以流行音乐传唱域如此的广, 是因为流行音乐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 表现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 能够引起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的共鸣。

2. 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具有三个特点:娱乐性、通俗性、生活性。首先, 流行音乐不同于古典音乐, 追求高雅的艺术享受, 而是一种听觉上的消遣。其次, 对于古典音乐, 是拥有一定的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的人, 才可参与其中;流行音乐的通俗性体现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全民互动性强。最后, 流行音乐的生活性体现是取材于现实生活, 所以听众在听流行音乐时, 都会有一种熟悉感, 进而产生共鸣。

3. 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还没有正式形成, 而受“三观”支配的行为必然有欠妥的地方。如, 在流行音乐的选择上, 初中学生在欣赏流行音乐时, 很大程度上由他周围的同学、朋友所决定。只要他们的朋友、同学所喜欢的音乐, 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会喜欢。但是, 这个过程缺乏科学性, 因为初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没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 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 帮助初中学生提高欣赏流行音乐的能力是相当重要且必要的。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 传统的音乐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在教材的设置上, 音乐作品的收录主要是中外的经典作品, 基本是古典乐曲以及民族歌曲, 很少考虑到流行音乐。然而, 经典音乐的技术技巧要求甚高, 已经超出了中学生的接受范围。因此, 许多初中学生都对音乐课程兴趣缺乏, 学习兴趣低。

2.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仅仅依靠音乐教材进行教学。大多初中音乐教师, 主要针对中外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教学, 少有流行音乐的身影。因此, 学校的音乐发展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内容没有兴趣, 自然不会参与到课堂中, 音乐教学活动也难以顺利进行。

三、初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引入的有效策略

1. 在流行音乐的教材选取上, 合理选择

当然, 流行音乐中存在着一部分比较低俗的音乐, 不具备艺术性。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合理选择与音乐课程教育目标相呼应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如此, 便可让学生欣赏到内容充实, 节奏、旋律都比较优美的流行乐曲。如此, 学生自然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进行有效学习。

如, 在进行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二课《海滨音诗》的教学时, 除了要学习音乐教材上的《海姑娘》《大海啊故乡》等几首较为深奥的乐曲, 教师可适当引入一些关于海的主题的流行乐曲, 如, 张雨生的《大海》、任贤齐的《浪花一朵朵》等。通过对这些流行乐曲的学习, 在乐曲的引领下, 学生会对大海这一意象产生更多的认识, 也达到了顺利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

2. 选择与学生心理特征符合的流行音乐

初中阶段的学生皆在12~16岁之间, 正是好奇的年龄, 比较活泼, 求知欲强烈, 人生目标还没有正式确立, 需要长者的指导。针对这样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 可选择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符合的音乐, 抓住学生的听觉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 将他们带入音乐课堂中, 在音乐的熏陶中对他们进行教育。

音乐课堂引入 篇9

一、明确流行音乐引入目标,奠定音乐有效教学基础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唱某一首歌曲,而是为了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材,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从而奠定教学基础。例如,在《生命之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题曲——《survival》,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强化学生对前奏、间奏和尾奏等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应该按照教材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精心选取一些相同元素的流行音乐,更好地补充教材内容。例如,在《梨园金曲》课堂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相同元素的流行音乐精心补充,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如引入一些包含戏曲元素的流行音乐,《但愿人长久》《新贵妃醉酒》《折子戏》《刀马旦》等,引导学生同传统戏曲进行对照分析,这一做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而且引导学生更加深入认识了戏曲知识。

二、丰富流行音乐引入方式,营造音乐课堂良好氛围

1. 精心挑选流行音乐。

为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引入流行音乐,教师需要重点选择一些具有教学意义的流行音乐。初中音乐教师要积极转变从前对流行音乐的片面认识,挖掘出其中包含的具有教学意义的元素。以现代歌手张韶涵为例,选取其演唱的《隐形的翅膀》歌曲,不仅能够遵循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心理特征,而且歌词中蕴含着坚强、勇敢及实现自身梦想等正能量思想,引导学生为了实现自身梦想而不断付出,从而实现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并对学生产生一定教学意义的目的。所以,精心选取一些健康思想、传递正能量的流行歌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尤为必要。

2. 符合学生心理特征。

在流行音乐选择方面,必须尽量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音乐,从而引导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得学生从音乐中领悟到不同的人生哲理,切身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例如,可选择周华健《朋友》和何炅《栀子花开》这类歌曲,其曲调明亮、旋律轻快,其中包含着真诚的情感,歌词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学习和深刻体会这些歌曲,调动其对流行歌曲的兴趣,满足其心理需求。

3.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当前,多媒体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例如,在周杰伦《青花瓷》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播放《青花瓷》的MV,使得学生通过视觉接触、听觉系统来提高对这首歌曲的直观感受,切身感受其中传递出来的情感,领悟到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音律美,调动学生对《青花瓷》歌曲的喜爱。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初中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优化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渠道。

三、展开第二课堂音乐活动,提升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教师应该适当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歌唱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实效。教师可以基于各种教学主体,拟定音乐活动主题。例如,在《多彩音乐剧》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便以单元为活动主题,要求学生将音乐剧表现出来。音乐剧可网上搜集,也可以自己亲手制作,还能够基于音乐需求,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元素融合起来(例如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通过组织开展这一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更客观、更深刻地理解流行音乐,而且还能够提高和发挥学生表演能力和音乐能力,从而更有动力、更有信心学习音乐知识,继而提高自身音乐技能。另外,组织开展“流行歌曲比赛”活动、组建流行音乐兴趣小组(基于不同流行音乐,成立不同的小组,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流行音乐歌词竞猜活动等。大量实践证实,在不同音乐活动中,学生音乐水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更加客观的态度对待流行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学习更加深入了。

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且长期存在,怎样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点课题。作为初中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将优秀的、艺术性造诣高的、思想性的流行音乐引入到音乐教学中,渐渐提高学生鉴别和欣赏音乐的水平,理性思考和鉴别流行音乐,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丽芬.浅谈如何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J].当代教研论丛.2014.02(01):31

[2]戴娇红.浅谈初中音乐课堂上流行音乐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5.11(01):176

将打击乐器引入音乐课堂初探 篇10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打击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身边的打击乐器进课堂是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选择适宜的打击乐器, 并把它用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 他们想象力丰富, 情感充沛, 活泼好动, 注意力时间短, 让他们整节课都一直跟着老师听、唱、读、说、跳、动还是不够的, 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去, 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 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的音乐活动中, 身边的打击乐器又是最容易掌握的, 它质朴、清新、有乡土味, 就地取材, 紧贴学生的生活, 可以开展集体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可以发展学生演奏乐器的兴趣,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乐器演奏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词汇, 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让身边的打击乐器进入课堂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动手和谐性、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力的发挥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追求思想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让自制打击乐器进入学生学习的课堂, 一直是笔者多年来的愿望。自制打击乐器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 无论对教学整体还是对学生个体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

二、选择打击乐器的原则

器乐教学内容包括选择乐器和传授乐器演奏的正确姿势和方法两个方面。在选择乐器上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有统一音高的乐器, 便于集体演奏;二是要价格便宜, 经济实惠;三是要音质好、音色美,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四是技术要求不高, 简单易学。

在学生身边的打击乐器有旋律型打击乐器和节奏型打击乐器两种。旋律型打击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水杯、碗、铝板琴 (铝条制) 、悬竹 (竹制) 。节奏型打击乐器主要有很多, 如矿泉水瓶、纯净水桶、三角铁 (废钢棒制) 、碰铃 (废车铃制) 、沙锤 (矿泉水瓶里装米) 、小快板 (竹板制) 、汤匙文具盒、桌子、书本、笔等。

三、引入打击乐器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使用打击乐器可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 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教师可利用一个月的时间, 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 并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乐器。我们可以发现, 当某件乐器第一次作为教学工具摆放在学生面前时, 他们对这个玩意儿定会充满好奇, 总按捺不住地想玩弄乐器以发出声音。我们不妨先不讲, 让课堂“乱一乱”,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以保护学生对新鲜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在平时使用打击乐器时,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打击乐器有几种敲击的方法, 能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 它们像生活中的什么声音, 每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这个阶段里, 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引导身边的打击乐器进入课堂。

1. 赏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笔者觉得把身边的打击乐器引进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如此,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去接触和了解打击乐, 才能体会打击乐器带给我们生活的乐趣。学生在接触和了解打击乐的过程当中, 首要的是培养他们对打击乐的兴趣,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呢?笔者觉得在日常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欣赏一些经典的打击乐作品, 以此提高他们对学习打击乐的兴趣。

比如, 笔者给学生介绍了黄婷老师最近在全省各地演出的家常用具打击乐《农家乐》, 这是由高脚桶、竹杠、柴刀、锄头、浴桶、铜火炉、酒坛等20件农家用具组成的, 经过敲敲打打, 奏出了一曲美妙、和谐的《农家乐》, 通过欣赏录像, 让学生认识到最平常的家具也可以当作打击乐, 让他们耳目一新。

另外, 笔者还给学生带来了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打击乐演奏大赛的几个得奖作品, 并介绍了国内的经典作品, 笔者又给学生介绍了国外的STOMP.OUT.LOUD组合, 他们用一些日常用品作为乐器进行表演, 如湿布、下水管道等进行打击乐, 这些作品都让学生们赞不绝口。

2. 找

在欣赏完各种各样的打击乐表演后, 学生们都表现出对打击乐器的浓厚的兴趣, 于是笔者就告诉学生打击乐器我们也可以自己发掘、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分节奏型和旋律型, 笔者先引导学生去找较简单的节奏型打击乐器, 由于学生对打击乐器兴趣浓厚, 积极性较高, 只用两三天的时间就找来了各种各样的节奏型打击乐, 比如在矿泉水瓶里装少量米来当沙球, 在矿泉水瓶里装些水来当水球, 还有用笔分别敲打笔和塑料瓶, 有的学生把家里的餐具都带来了, 如筷子筒和陶瓷勺子等。

学生认识了节奏型打击乐后, 笔者又引导学生去找旋律型打击乐。在笔者的提示下, 学生同桌合作找了些旋律型打击乐, 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碗, 还有杯子等。把大小不同的碗放在一起敲, 便有了高低不同的音, 竹筷敲击瓷碗发出的音色也非常清脆。在每个杯子里装不等量水, 敲击起来自然就有不同的音高, 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非常美妙。还有的学生用自己的笔套和零食袋口吹出了旋律, 这是最方便的旋律型打击乐。

3. 创

通过半个月的搜索和摸索身边的打击乐器后, 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平常的打击乐器了, 想找与众不同的打击乐器。这时笔者趁热打铁, 给他们一周时间去创造有特色的打击乐器。学生非常努力, 做得非常有意思, 比如用啤酒瓶盖或塑料瓶盖做成的响板, 虽然比较粗糙, 但非常有创意;还有的把小石头做成了串铃, 特别有意思, 做得也很精致, 声音非常清脆;还有用蚊香盒和小铃铛做成了串铃, 形状比较漂亮。

让身边的打击乐器进入课堂, 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们制作打击乐器, 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更加灵活多变和适合学生心理的途径, 来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 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演奏和合作演奏。

通过身边打击乐器进课堂的实践, 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从而改变了一直以来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形成的这样一种局面, 即老师教什么, 学生唱什么, 老师没有教则学生不会唱的尴尬局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使他们尽快养成一种认真、严谨的作风和学习态度, 并更好地培养了与他人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和意识, 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追求思想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 可谓是一举多得。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深入, 器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打击乐器逐渐开始走入音乐课堂。本文通过对打击乐器引进课堂的实际教学进行总结, 从音乐课堂引入打击乐器的意义、选择打击乐器的原则、引入打击乐器的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 以求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 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演奏和合作演奏。

音乐课堂引入 篇11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民间音乐是东方民族的文化瑰宝。享誉海内外的《一窝雀》的诞生地云南建水,其境内世代聚居的彝族、哈尼族儿女与艺术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彝族、哈尼族民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民间音乐风格委婉秀丽,尤其是当地民族对歌、舞艺术超乎寻常的爱好和依赖,使其艺术个性独具特色。如说话犹如唱歌,朴实、婉转动人的沙莜腔,优美动听的彝族海菜腔,富有民族特色哈尼族铓鼓舞和变化多端的彝族烟盒舞等等。特别是《一窝雀》《长街宴》《尼基点》《金鸟银鸟飞起来》《花腰新娘》等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风格,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彝族、哈尼族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我尝试着在平常的音乐课中把“云南红河的金典音乐和舞蹈”移植进入音乐课堂,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一、多媒体画面展示家乡美景

初中音乐中的乡土音乐教学内容都是自己所编写的,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下载、准备有关视频资料,给学生展现家乡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等,使学生对本地民歌、舞蹈产生喜爱,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比如在欣赏海菜腔《花腰新娘》这首歌曲时,只介绍教材上仅有的一点文字资料,还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石屏海菜腔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用课件来补充有关“海菜腔”的起源、发展、分类、曲调等方面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全面认识“海菜腔”这种艺术形式,播放一段海菜腔对歌的场面,带领学生走进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扬的会场,学生欣赏的同时,会被树木葱郁、山花烂漫的美景感染,陶醉其中,也感受到了家乡的魅力和美丽。这样,学生会为乡土音乐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也更加激发了他们演唱“海菜腔”的激情。接着学习《花腰新娘》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画面:石屏玉龙湖美丽的景色,这些情景正好与我编写的学校教材插图、歌词相吻合,学生在学唱“海菜腔”的同时,也领略了玉龙湖周围民族的生活习俗,这样把学生置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演唱的时候也就能做到情景交融。因此,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云南红河的大美风光,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歌声洋溢美好情感

我精选了各民族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彝族的《一窝雀》,哈尼族的《长街宴》,汉族的《去哪尼》等。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上,要紧密结合视频,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强烈地感受到云南红河民歌的独特风格和它所蕴含的美好情感,从心灵深处受到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课堂上不能单一教唱歌曲,要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像在《长街宴》这首歌曲中描绘的那样:“踏上哈尼梯田(乐作田个田),一级一级登天,拖来彩虹当桌,摆成长街宴(乐作宴个宴)”,让自己感受到大自然创造的梯田景色真是鬼斧神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段“彝族花灯”或“四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跟身边的“艺人”或会唱的同学去学一学,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也使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发展有了新的途径。除了课堂上让学生学唱歌曲,还要认识一些民歌歌唱家,如谭晶、李怀秀、李怀福、龚婷、高翎雁、杨丽霞等,以他们对民歌的热爱,来启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学习云南红河民歌、小调,这既是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也为传承、传播传统音乐文化做出的力所能及的贡献,更为开拓学生视野、丰富音乐素养打下了基础。

三、舞蹈憧憬美好未来

云南建水的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音乐课堂上,除了歌曲的学唱,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舞蹈动作,无疑,多媒体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了,如在教《一窝雀》时,让学生看《一窝雀》歌舞表演,让学生学会烟盒舞中最基本的舞步,并把学生分成男、女同学为一组,全班分成若干组,让他们拿着烟盒,载歌载舞,如此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学习哈尼族音乐舞蹈时、利用他们喜欢动的特性,教上几个动作,以男同学为主就可以在课堂上大显身手,极大地调动学生跳铓鼓舞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气氛和谐而热烈,情趣盎然。在学习《青菜心白菜心》时,可让彝族学生跳“响竿舞”,边唱边舞,学会舞蹈动作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了彝族人民的能歌善舞、勤劳朴实的特征,也体会到了彝族人民幸福的生活和对未来美好的祝愿。在教唱《说建水》时,学学汉族舞蹈最基本的扇子舞步,然后结合视频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让他们创编舞蹈动作,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极好地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音乐课堂引入 篇12

一、陶笛简介

陶笛是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器乐, 它的外部形状非常独特, 而且形状比较小, 便于携带;它的音色十分圆润而且干净, 音域非常广阔;它的用途十分多元, 既可以用来表现古典音乐, 也可以用来演奏现代音乐。陶笛对于中小学生音乐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表现在定音和定调方面。

二、具体策略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两大重要因素。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授陶笛课程时, 需要认真选择教学模式, 科学开展授课活动。

1.提高自身素质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陶笛教学的内容, 一方面给学生提出了挑战, 另一方面也给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要求。教师的理念和素质表现在方方面面, 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学生树立榜样或带来消极影响。音乐教师需要具备专业而扎实的基础, 在乐曲编排以及乐器配器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

音乐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陶笛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 而好的音乐作品需要创作者有丰富的情感经验和细腻的表达方式;需要演奏者深情地投入和细心地品读。教师只有在对曲子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了解之后, 才能更准确的演奏出作者希望表达的情感。而教师的演奏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教师素质的提高会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

2.了解学生需求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陶笛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是二声部歌曲的学习, 其二是二声部与歌唱的结合。对音准进行把握、细心聆听曲子的节奏, 可以快速提高演奏的水平。新鲜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接触陶笛之后, 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无论是指法还是气息, 都可以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学生可以演奏曲子之后, 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为持久的动力源泉。学生在寻找到自己中意和欣赏的曲子后, 主动积极地反复练习, 并且乐于将成果展示给同学和教师。

3.扩充教学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围绕教科书而展开, 仅仅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 很少关心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传统课堂上,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跟唱几遍, 然后鼓励同学一起唱的方式进行授课。此种模式长期持续造成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致不高、效率低下的状况。将陶笛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之后, 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予以分解, 将教学任务进行细化。例如, 将课堂分解成课前欣赏、细心聆听、独立练习、整体练习等几个部分, 在每一个环节均需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相互鼓励和相互带动。在量化管理的过程中, 减少学生走神的情形。小学阶段, 男生会进入变声期, 嗓音条件的变化很可能导致学生不适合演唱部分歌曲, 学生表现自我的热情和信心会受到限制。而陶笛教学可以避免学生因变声而不能学习的尴尬, 相反可以更好地激发男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满足学生的渴望。而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基础, 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发掘好曲子和寻找兴趣点的过程中, 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4.丰富教学形式

教育学理论研究表明, 教学方法的科学程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陶笛教学的过程更是受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 科学的方法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满足其求知欲。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教学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音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有个人独奏的形式, 也有团队合作的形式。小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 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 一个小组在表演的时候, 另一个小组可以配合打节奏;在表演结束之后, 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 纠正错误、提高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课堂形式, 教师可以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 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资源, 同一首曲子会有不同的演奏者进行演奏。教师可以通过多次播放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 鼓励学生将其进行对比, 找出优点和不足, 并进一步寻找适合自己的表演节奏和表演形式。

三、结语

陶笛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音乐器具, 它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灵魂。它的音色饱满而音域广阔, 因而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 均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在小学课堂上加入陶笛的学习内容, 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品位。在将陶笛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其一是提高自身素质, 其二是了解学生需求, 其三是扩充教学内容, 其四是丰富教学形式。

摘要:音乐课程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对器乐的学习, 与此同时, 器乐学习也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将器乐学习编入音乐教材, 在国际上是一种普遍而广泛的做法。将陶笛教学引进小学音乐课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围绕陶笛教学而展开, 对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解读。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陶笛教学,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菲凡.陶笛教学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北方音乐, 2015 (4) :118-118.121

上一篇:美育在教学中的再渗透下一篇:实践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