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走进音乐课堂

2024-10-05

京剧走进音乐课堂(精选9篇)

京剧走进音乐课堂 篇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艺术教育在中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作为国学精粹的文化艺术, 京剧走进中学音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向学生普及中国传统戏剧文化,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本文主要阐述当前京剧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现状, 并提出相关建议, 仅供参考。

关键词:京剧,音乐课堂,中学教育

一、京剧的艺术熏陶价值

(一) 注重历史文化的凝聚。我国京剧更加注重故事的现实意义, 众多京剧名作都是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改编的, 例如《霸王别姬》《武家坡》《空城计》等, 有着很强的历史性、社会性, 题材也多为政治、历史和战争等事件。另外京剧表演可以通过演员的动作来展现更加艺术性的表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秋江》, 舞台上并没有任何的布景, 艄翁仅仅是做出了划桨的动作来给观众呈现出来江上中划船的场景, 这些表现实际上也丰富了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也充分显示着我国民族含蓄和内敛的民族性特点。学生在学习京剧的过程中可以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 也能够从中锻炼自身的表演才能, 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 注重表演的艺术性。在京剧的舞台上, 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以及一个圆场可能就代表着纵横潜力、千军万马。一般来说舞台中间无布景, 用一个布帘来象征“出将入相”, 最常见的道具是一桌二椅, 有着极为丰富的用途。例如在《春秋配》中, 小姐和相公隔着墙说话, 椅子可做墙;在《三娘教子》中, 椅子又是织布机;在《桑园寄子》中将儿子捆在树上, 自己站在椅子上, 可作树;有时候座椅也可以作为来表现演员身段的道具, 有时候也可以作为门的作用, 例如在《武家坡》《汾河湾》《六月雪》《女起解》中, 椅子稍歪预示着门开了。这些各种各样的作用也仅仅是一桌二椅来展现的, 学生在京剧戏曲表演中不仅能够锻炼手脑结合的能力, 还充分激发着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艺术表演思维。

(三) 注重吟唱与表演的结合。我国京剧不仅只有身体、眼神、肢体的动作表演, 其艺术价值还通过一个“吟唱”体系来表现, 所以歌唱者有丰富的表演能力和歌唱自由。一方面可以对旋律稍加修改润色和美化, 从而使得旋律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中国的唱腔并没有声部的概念, 反而选择了横向发展, 也就是使得旋律和音调更加灵活多变, 特别是在不同的场景、时间、地点和演员等不同时, 演员需要结合不同的场景和意境来展现出不同的旋律和调式, 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以虚为主的写意风格。此外, 我国京剧更加强调一个“韵”, 要求通过演员的表演首先呈现出一个行当的精髓, 随后才是自己对某一特定角色的塑造, 以《贵妃醉酒》为例, 同一处戏, 演员对醉酒后的杨贵妃的表现也千差万别, 但是都遵循了某一行当的独特表演形式,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不断地充实和丰富, 也构成了我国京剧以表演为中心的特点。京剧引入中学音乐课堂后,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也实现了音乐表演与京剧吟唱的深度融合。

二、实现京剧走进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 加大师资培训。京剧走进课堂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师资力量与师资培养直接影响着京剧走进课堂的效果。目前, 我国各地区中学京剧师资明显薄弱, 京剧教师比较短缺, 因此, 国家及各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应为京剧、地方戏等表演人才提供一定的招生名额, 从根本上解决京剧教师匮乏的现状;其次, 相关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京剧教师的培训力度, 至少使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能够掌握基本的京剧技能技巧, 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京剧演员到校兼职, 解决师资短缺、教师培训不足的问题。

(二)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了不断推进京剧进课堂的进程, 各地教育局及学校管理部门应多为学生提供演出表演机会, 设置相应奖励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京剧学习,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京剧的热情和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在组织京剧教学或者京剧表演的活动中,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们参与京剧演出的竞争意识, 同时给予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 也能够稳定京剧教师队伍, 促进音乐教师更加刻苦认真地钻研京剧教学。因此,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是是实现京剧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措施, 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学习京剧的积极性。

(三) 联合各方力量完善教学。京剧要想真正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单一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是不足够的, 只有充分联合学校管理部门、专业京剧剧团、京剧工作者等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不断完善京剧教学, 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应增加对京剧教学设施的投入, 京剧剧团及工作者应亲自深入中学音乐课堂, 以自身的表演经验向学生传授学习技巧, 激发他们对京剧学习的兴趣。此外, 在京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 音乐教师可以更好地完善京剧教学的内容、形式及目标。

综上所述, 京剧走进中学音乐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戏曲艺术修养, 有助于弘扬中国国学文化, 值得积极提倡。

参考文献

[1]张志剑.京剧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J].戏剧之家, 2014, (16) :38-39.

[2]王姗姗.京剧艺术走进中学音乐课堂[J].现代教育, 2015, (4) :19-20.

[3]李毅.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国粹[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5, (1) :22-23.

京剧走进音乐课堂 篇2

一导入:

【播放】视频李玉刚的《贵妃醉酒》思考两句歌词的特点 【提问】演唱方式和音色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这个环节,通过音响、画面把大家带入到有京剧学习特定的环境中,渲染了气氛,让师生立刻进入到京剧学习的环境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李玉刚演唱的这首作品采用了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流行唱法,一种是京剧的唱腔。在音色上采用的是男声和女声两种音色。这种一歌两唱的演出方式和京剧唱腔的魅力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感受一下京剧音乐的魅力。

走进京剧,欣赏京剧,感受京剧,应掌握一些京剧基础知识。阅读教材64页,学习京剧的知识(学生自学,回答问题,教师归纳)

二、欣赏与学习

唱腔篇—知识篇

1阅读课本64页了解基础知识京剧的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的唱腔 视频欣赏:1《海岛冰轮初转腾》和2《包龙图作打在开封府》 提问:请根据音乐体验①②唱段的情绪 ①是沉着稳重委婉流畅②是高亢刚劲活泼明快 通过PPT上两段谱子过门的对比让学生更能简单容易的做出判断 总结京剧的两大唱腔特点: 西皮眼起板落旋律起伏大节奏紧凑 二黄板起板落旋律平稳节奏舒缓

[设计意图:课本的基础知识讲解只能是学生有了对文字的客观理解,通过PPT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能直观更容易和简单的对西皮和二黄的特点做出判断] 唱腔篇—学唱篇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不同的旋律演唱让学生体会到润腔小嗓上口字的不同演唱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体会到京腔京韵](3)京剧的伴奏篇

a学生介绍京剧的伴奏,京剧的锣鼓点,京剧锣鼓经主要分为文场和武场。

b学生介绍京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京胡、二胡、月琴等伴奏乐器。

c欣赏《三岔口》锣鼓经片段。

【设计意图:京剧知识的介绍与学习这个环节,是从了解知识进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京剧的一招一式让每个学生感到京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在利用学生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要更多一点地学习京剧知识,这样京剧的课程才能上得更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

一 学习、表演锣鼓经

1、视频观看《慢长锤》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2、教师展示出大锣、小锣、板鼓、钹四件乐器,介绍用于京剧武场伴奏的这些乐器俗称“四击头”。

3、播放四件乐器的声音让他们找出相对应的文字称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通过看、听、模仿,感受京剧的伴奏乐器。]

4、给出练习节奏,请他们按由慢而快的节奏击打。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四击头伴奏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二、模仿、表演京剧动作

1、教师带领学生做旦角的兰花手势,云手,亮相

2、教师带领学生做生行的手势,亮相

3、配合锣鼓经做动作练习(手势,动作,亮相等)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进行表演。配合锣鼓经(口念)做动作,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三归纳与小结

把京剧文化延伸到中学音乐课堂 篇3

【关键词】京剧文化;音乐课堂;延伸

一、课堂中的困惑

从我牙牙学语开始,我的第一个开嗓音和每个人都是一样,那就是:啊!多么动听的音调啊,或许从那时的我就感觉自己是唱着中国的戏曲来到这个世界的。中国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很多艺术种类,宋词元曲,最后随着时间的不断变迁,京剧文化独树一帜,成为最具特色的一门艺术。

新课改以后,很多音乐课本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把京剧普及到课本中,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程挑战。其实新课改以后,加入戏曲的教学,为的就是让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传承下去,真正想把课上好,一定首先要让学生们喜欢有关戏曲的点点滴滴,先从戏曲的历史,人物,服饰等,更多的把现代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于是我翻阅了大量有关戏曲方面的书籍,结合了视频图片,重新整理了一些思路,让戏曲课堂更加有趣味性,准备重新面对学生。

二、导入小舞台,将京剧文化引入中学音乐课堂

上课铃响了,我心里有点打鼓,利用几天的时间整理的东西,学生会接受吗?怀着这样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教室。一开始我什么都没说,只是请学生看了一段《智取威虎山》的视频,音乐一想起,学生们全神贯注的看着大屏幕,当欣赏完以后我设计了小舞台,把准备好的道具拿出来,请学生上台表演刚才的那段视频,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要求上台表演。

学生们表演完以后,看哪个组的学生能在这段旋律中准确的掌握动作要领,旋律的节奏,将获胜。表演完后我将其中的锣鼓点出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出来,很快学生们联想刚才的动作和音乐旋律,完整准确的唱了出来。京剧中的唱腔需要用假声唱法,一开始学生难于接受。其实,艺术是不分家的,都是用气息唱的,发声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发声的部位不一样而已。所以,在教导学生学习时,我采用了一些办法,比如,在教导学生学习某段唱腔时,我先让他们了解曲目、背景、含义以及相关的故事,和他们讲三国故事、讲曹操的故事等,了解了背景故事,一来学习兴趣提高了,二来也达到了真正的艺术修养的提高。于是我乘热打铁又进行了分组听辨戏曲剧种,出示三个以上的剧种和音乐旋律,京剧、豫剧、越剧等。并且设计了一些有关戏曲的问题,把行当的分类,服装等一一展示,学生们的兴致更高了,都说戏曲的服装太好看了,戏曲的行当太有趣了,一个比一个鲜明。看到学生们这样积极我可高兴了,便出示课题,进入到真正的学习戏曲中,给学生介绍京剧的唱腔。

三、介绍名家大师,升华中学音乐课堂

在介绍京剧的唱腔后,我立即加入欣赏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片段,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一台戏曲的表演上,从舞台布置,到演唱形式,及伴奏乐器上进行鲜明的对比。需要是多少汗水和心血,出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大师,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看到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学生们觉得震撼啊!

京剧走进音乐课堂 篇4

一、京剧的文化内涵

国家对于京剧的普及是很重视的, 因为它是我国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承载体,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漫长又坎坷的历史, 在经历了前后八百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之后, 终于延续到了现在, 目前为止, 在中国大地上还有三百多个剧种存在。中国京剧在数百年的形成过程中, 通过不断吸收民间之精华, 将说唱艺术进行组合, 逐步让“歌”“舞”“诗”“画”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京剧具有融合性, 它将各方剧中的艺术精华进行融合和汇集, 博采众长, 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方式, 最后终于形成了数百年以来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剧种。京剧的存在对小学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在小学阶段进行京剧的普及, 应该根据小学的思维逻辑水平, 将重点放到综合性问题上, 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 京剧是很抽象的。大多数小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爱唱歌, 京剧的演唱虽然与唱歌是截然不同的, 但我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指导, 小学生也能够将京剧唱好。比如著名歌唱家屠洪刚和郭兰英就是从小开始学习的, 他们都有很扎实的戏曲功底;另外, 戏曲演唱时需要演唱者穿上华丽的服饰, 站在华丽的舞台上面, 我相信这对小孩子的兴趣也是极大的一种吸引, 在演唱的同时又能够带给小学生美的享受;戏曲不仅仅局限于演唱, 还要求身体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通过练习动作也能够起到强身健体、保持身形的作用。另外, 学习京剧还可以接触到中国文化以外的知识, 比如京剧版的《巴黎圣母院》《王子复仇记》 就是讲述的文化知识, 这样在练习京剧的同时, 还能够接触到中外历史, 连接到中外民俗文化, 对小学生日后的阅历的培养、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增长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二、了解京剧的切入点

有的家长在初次听到将京剧引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来会觉得不可思议, 甚至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觉得这是一种无形加在学生身上的负担。但是我认为现在的课外辅导班已经是屡禁不止了, 京剧科目就是跟音体美科目差不多的科目, 根本就谈不上是负担或者累赘。对于小学生的京剧知识普及, 如果从初级阶段就直接进行传授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他们对于京剧知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这很容易使他们对于京剧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所以还是应该从侧面入手, 从艺术角度入手进行知识的强化, 这个时候就是显现小学音乐课堂上京剧知识传授的时刻了。我们可以先从故事情节入手, 向同学们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张春华的《小放牛》向孩子们展示了木桶和村姑在郊外相遇的情景, 从小孩儿入手的情节入手能够较好地引起共鸣, 让孩子觉得这好像就是从他们自己身上发生的;像这种距离的方式, 我认为应该尽量选择适合孩子的, 选择那些青春靓丽的、能够吸引小孩子兴趣的版本, 这样更方便教学工作的进行。另外, 在进行初步京剧的学习之后, 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供其进行发音练习, 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战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学唱了一段京剧, 去体验一把唱京剧的感觉, 才是最能够感受到京剧韵味的方式。学音乐课堂不应该只是进行流行音乐的教育, 或者是简单的音符记忆, 应该从多元化的方向出发, 以激发孩子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京剧意识的培养。京剧是抒发情感的媒介, 能够很好地抒发人物的情感, 刻画人物的性格, 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精神熏陶。

三、京剧学习注意的方面

1.规范性。

京剧不能是没有章法的乱教乱学一通, 而是应该按照规范的跟着京剧示范走, 现在的信息化社会, 已经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可以借助电脑、手机来找到资源进行下载, 随时随地地进行练习。

2.韵味性。

学习京剧应该注意学习到位, 要学习到京剧的韵味, 也就是发音及读音的方法, 在具体的学习时应该多学多练、多听, 只有实践的多了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要领。

3.注意嗓子的保护和练习。

嗓子是一个人发声所必需的, 如果你的嗓子条件不到位的话, 即使你的功力再深厚你也无计可施, 有的人只是小声唱的时候能够将行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但是在进行大声演唱的时候就变得嘶哑, 只要声音一大就会变得韵味全无, 这就说明是平时嗓子练得不够到位, 嗓音条件不够或者是换气不恰当。所以说进行京剧学习的时候也要同等重视嗓音的练习, 使自己的嗓子能够逐渐适应演唱的需求。

京剧应该引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 渗透到日常学习中, 教师应该多方位地让学生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通过京剧的学习, 使他们对我国的国粹加深了解, 而技能型教育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发声、怎样练声, 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京剧学习方法, 早日将我国的国粹发扬光大。

摘要:在课程标准音乐教育的理念下, 开展京剧式教育, 是对新型教育的促进, 也是对国粹的一种保护, 提高京剧研究力度, 从小学开始, 京剧进课堂, 延伸京剧教学, 实现国粹的持续化传递。

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篇5

一、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摆正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1. 教师要对流行音乐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一些教师对流行音乐有很多误解, 认为流行音乐多是靡靡之音, 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没有一点好处。这样的看法是不全面的。的确, 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的特点, 而且现在的流行音乐正向受众低龄化方向发展, 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听众, 尤其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 不外乎两点:一是流行音乐通俗易懂、节奏明快;二是流行音乐多涉及爱情等情感上的因素,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欣赏特点, 所以, 青少年学生对流行音乐比较热衷, 而对于课本上的歌曲和欣赏曲目就不是很喜欢, 甚至很厌烦。面对这样的形势, 教师要对流行音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做到不能偏激地全面否定流行音乐, 也不能全面肯定。

2. 摆正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全面的音乐教育, 不仅应该包含中国传统音乐、新音乐、欧洲古典音乐, 也应该包括流行歌曲与“新潮音乐”等现代音乐, 古今中外一切优秀音乐文化成果都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学习, 作为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给流行歌曲—个适当位置是不可取的, 但是把这个位置摆到不适当的高度也是不恰当的。所以, 教师要摆正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虽然流行音乐已经被纳入教育体系, 但是教师也要对流行音乐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把它当做极其重要或者唯一要教授的内容, 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二、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 流行音乐深受学生喜欢,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时候的学生身心都在快速地发展, 有一种独立的欲望和反抗世界的“叛逆”心理, 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思考“自我”, 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或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 希望用自我的语言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流行音乐正好满足了学生这种具有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所以, 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 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所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 也不能让教师过强的自我意识左右教学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更不能因为自己喜欢什么就强迫学生学什么, 而是要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教学实际, 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适合教学情况的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 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 并予以积极的引导。”《音乐课标解读》中也指出:“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 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培养具有音乐审美分辨能力的音乐听众。”由此可见, 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既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适合教学情况的发展, 关键是教师要摆正心态, 做好准备。

三、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具体措施

1. 教师要更新观念, 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一些音乐教师固定在自己所学的领域中, 不愿意出来, 也不愿意接受现代的一些东西, 固执地保持自己原有的音乐理念, 拒绝接受流行音乐, 认为流行音乐是靡靡之音, 难等大雅之堂。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 更新教学观念, 拓宽欣赏视野, 开阔胸襟, 多方面地吸收音乐知识, 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以便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同时, 教师在保证自己心态的同时, 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和教师相反的是, 学生全面认可流行音乐, 反而很不喜欢课本上的音乐。这样的观点也是不全面的, 要知道, 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重视民族性、艺术性、教育性, 而流行音乐重视的主要是个体性、时代性、通俗性, 各有千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演唱曲调优美、内容健康的流行音乐, 并且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 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2. 找到流行音乐与音乐教材的结合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让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并不是放弃传统音乐的教育, 而是将音乐与中学音乐教材相结合, 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旋律, 选取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让学生欣赏, 逐渐补充一些音乐知识, 使流行音乐成为课堂教育有益的、必要的补充。通过慢慢的进步, 拉近学生与传统音乐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走近传统音乐, 学会欣赏传统音乐,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全面了解,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加强音乐创造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到知识, 而且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本领。音乐教学也是如此。中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蕴涵着无穷的创新因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欣赏优秀歌曲、视听演奏等方式, 帮助学生尝试进行音乐创作教学, 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让流行音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 篇6

许多人一谈到流行音乐, 就会把它与不健康, 低俗划等号, 因为在他们心中流行音乐多是有关情啊、爱啊什么的内容象征, 不能堂而皇之的公开谈论。好像爱啊, 情啊就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任何人的一生中都能缺失她, 绕开她似的;讲到教学, 更是坚决反对, 一棒子打死。认为教流行音乐有害学生身心健康, 是误人子弟。这种思想教育观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单纯的品德教育, 真是天大的误解。幸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的价值明确定位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纠正了以往这种不正确的音乐课辅德观, 注重回到音乐自身的审美情感体验中来, 回归音乐的生活世界。

二、音乐课堂不应回避流行音乐

所谓“歌为心声”, 正是流行歌曲反映了各个时代广大人民, 尤其是年轻人的心声, 才会长盛不衰, 从而形成了音乐艺术天地之间不可或缺的广阔的地带:通俗音乐 (或者叫做流行音乐) 。因为流行音乐既不像“阳春白雪”一样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音乐高高在上, 高不可攀;也不像“下里巴人”一样的民间音乐因太平常朴素以致提不起人的兴趣而常常被人轻视、忽略甚至遗忘。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生存优势———代表生机勃勃, 生命力旺盛, 朝气蓬勃的广大年轻人, 而流传甚广。可以说, 通俗音乐之所以为大家所喜爱, 正是因为它旋律优美, 歌词贴近生活, 抒发大众情感, 并能与艺术音乐以及民间音乐之间互相渗透、互相结合, 才组成了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汇集了所有新生力量的校园, 又怎能回避、排斥、拒绝流行音乐呢?

现行的教材内容, 有相当一部分作品, 特别是有些器乐曲, 冗长且没有特点, 离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相距甚远。学生为了理解他们要学习很多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 而这些, 尤其是关于外国十七、十八世纪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甚至宗教等等文化背景, 往往是任凭这些十五六岁孩子想破头脑也无法理解。加之音乐教师又不是历史老师, 无法也没充足时间为他们做更多更详细的解释, 他们怎能爱听?以本人从教十四年的经历来说, 现实音乐课堂状况很多时候常常是这样的:教师越是做详尽的分析讲解, 学生越是表现出决不爱听的状态来。有些胆大的学生干脆大声抗议说:“老师啊, 能不能讲些别的, 我们听得头都大了?听些近期的, 离我们生活不太远的, 当代流行的不行啊?”他们的话反映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 因此每每换来更多的支持声。教得久了, 听得多了, 我也暗暗反思, 难道真的就不能尝试一下吗?所谓有“需要才有市场, 存在即是合理的”。最近, 我一直在考虑如何在完成课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做个大胆的尝试, 让流行音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毕竟, 流行音乐也占有音乐艺术的三分之一。其中也有大量脍炙人口, 艺术价值相当高的作品。

三、反思

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篇7

一、流行音乐进课堂的措施。

1.正确认识青少年的 心理特征。音乐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 青少年处在智力和心理成长的特殊阶段, 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 喜欢玩,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对人生没有正确的思考, 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还不够。所以音乐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而不是一味地只看课本。由于学生对课本选的歌曲不感兴趣, 上课时也就没有积极性, 更没有兴趣, 导致最后成了老师一个人在独舞。

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结合时代特点, 教给学生一些新鲜的东西, 充分展示歌曲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如教爱国歌曲时, 除了教材选择的《苏牧放羊》外, 还可以添加流行歌曲, 例如,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高枫的《大中国》、孙楠的《红旗飘飘》、屠洪刚的《精忠报国》、彭丽媛的《我的祖国》等。

二、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 并被广大群众喜爱, 广泛传唱或欣赏, 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因此, 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大多数以歌曲形式出现, 因此“流行歌曲”往往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三、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 曲目繁多, 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但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 同样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外, 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 介绍给学生, 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审美品位的责任, 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 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 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 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 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 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流行音乐深受学生喜欢,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时候学生的身心在快速发展, 开始产生独立的欲望和反抗世界的“叛逆”心理, 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思考“自我”, 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 希望用自我语言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流行音乐正好满足学生这种具有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所以, 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所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不能以自己的好恶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也不能让教师过强的自我意识左右教学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更不能因为自己喜欢什么就强迫学生学什么, 而要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教学实际, 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符合音乐 课程标准 , 适合教学 发展。《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 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 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 并予以积极的引导。”《音乐课标解读》也指出:“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 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培养具有音乐审美分辨能力的音乐听众。”由此可见, 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既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又适合教学发展, 关键是教师要摆正心态, 做好准备。

五、找到流行音乐与音乐教材的结合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让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并不是放弃传统音乐教育, 而是将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材相结合, 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旋律, 选取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让学生欣赏, 逐渐补充一些音乐知识, 使流行音乐成为课堂教育有益的、必要的补充。通过慢慢的进步, 拉近学生与传统音乐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走近传统音乐, 学会欣赏传统音乐,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全面了解,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远远大于听、视二者之和, 多媒体技术是集视听于一体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 使学生在欣赏与审美中轻松学习, 既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 同时又补充时下流行的现代音乐。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 不断完善,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 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多媒体使用的“度”,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还能减缓教师的劳动强度, 弥补教师的技能缺陷,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中响起, 音乐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成为一个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 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 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开阔视野, 让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这样, 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丰富了课堂内容, 又提升了音乐审美情趣, 充实了学习音乐的信心, 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一起畅游音乐世界, 充分享受美妙的音乐带来的乐趣。

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篇8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堂,流行音乐,应用方法

青少年是否可以接触流行音乐, 一直是大家争论和探讨的话题。有人认为, 流行音乐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宝库;也有人认为, 流行音乐是“洪水猛兽”, 会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我认为, 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都是不客观的。我们不能否认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不适合青少年, 但也要看到流行歌曲中不乏一些优秀作品, 对几代人的成长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影响。

下面结合实践, 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更新观念, 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随着当今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文化教育体制等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 多极发展”的格局, 音乐教育面临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遵循的教育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判标准都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面对丰富的音乐种类、多变的音乐风格, 如果音乐教育不思改变、不求创新, 只是沿用陈旧的教学观念, 则是不能顺应形势的。不仅教学观念需要改变, 音乐教师自身也要注重与时俱进, 开阔自己的眼界, 丰富自己的学识, 做一个与学生融洽相处的、合格的师长。

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有其独到之处, 有相当一部分流行歌曲艺术性较强、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贴近生活、容易抒发感情。应让学生在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地学唱、欣赏流行歌曲。

2.尊重学生兴趣, 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

教育家维恩在研究中发现青少年期是情绪、感情突变的时期, 他们能亲身感受到流行歌曲中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旋律变化及爵士节奏……他们更热衷于能够表达原始感情且歌词语言通俗的流行歌曲。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浓厚兴趣。音乐新课标提出:兴趣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所以, 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兴趣,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及时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有选择、有引导地拓展与延伸, 变“堵”为“疏”, 使“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学产生重要作用, 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有魅力的课堂。

3.精心挑选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的流行音乐 , 丰富教学内容。

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绝不是完全放弃教材内容, 单纯地迁就学生, 把音乐课变成听歌课。流行音乐作品作为补充、附加内容出现在课堂上, 可以另一种面貌呈现教学主题, 丰富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依据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具有教育价值、迎合中小学生心理特征这些标准选择。取其精华, 合理选用流行音乐纳入教学。

(1) 把优秀的音乐作品带入课堂, 丰富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流行音乐中有许多适合中学生演唱的歌曲, 如《蜗牛》、《有形的翅膀》、《相亲相爱》, 等等。一首好歌, 可以从思想品格和情操上对人的素质产生影响。

在教学歌曲《歌唱祖国》时, 我引入《五星红旗》、《大中国》等赞颂祖国的歌曲, 通过这些歌曲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旋律在赞美祖国这一情感中的不同表达方式。有时候利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从这些歌曲中, 他们可以得到积极体验。如歌曲《我相信》, 旋律富有激情, 适合青少年演唱。同学们能在歌曲中获得青春、自信的情感体验, 收获健康的心态。不少班级还把它作为班歌广泛传唱。歌曲《天之大》, 我是母亲节前在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的, 在歌曲中大家感受到母亲深沉的爱, 许多同学在母亲节对妈妈说:“妈妈, 我爱您!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我在音乐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感恩教育。

这些歌曲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还在同学们心间洒下种子,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2) 结合教材内容, 有目的地引入流行音乐,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些内容学生学习时觉得很没劲, 上课的时候, 常闹意见:“老土, 没劲! ”如果教师只是对学生说:“你们要喜爱民族的、经典的音乐, 它会拓宽你的视野, 让你有很大的收获……”学生听了一定会很烦躁, 甚至更不想上你的课。事实上, 教师应当换一种方式, 引起学生注意, 让他们愿意主动聆听作品。

我在教唱《牧歌》一课时, 尝试以通俗音乐《天堂》导入。歌曲悠扬的旋律、腾格尔动情的演唱及MV中草原的美景很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到了草原音乐风格, 再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图片, 介绍草原风土人情、音乐文化, 这样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 感受草原音乐文化的魅力。教唱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时, 学生提出要听韩磊、王力宏……我也很大方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一课他们上得很认真, 而且演唱效果出奇得好。在这方面, 我还做了许多尝试:在《京剧》一课中, 用王力宏演唱的《戏出东方》导入;《黄河的歌》这一单元导入时用《龙的传人》;在《军民团结一家亲》一课中, 欣赏玖月奇迹等明星演唱的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

这些流行元素的加入, 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 从而喜欢上音乐课, 主动关注音乐, 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让“人文”走进音乐课堂 篇9

作家梁晓声在绍兴文理学院曾用了6堂课的时间讲“人文”两个字的涵义。为了解说“人文”, 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 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 刮着风, 不时飘着雨滴, 前边有一辆旅行车, 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 不断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滚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 加上雨滴, 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想超车, 但路很窄, 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 前面的车停了下来, 下来一位先生, 对他们的司机嘀咕了几句, 然后回到车上, 把车靠边, 让他们先过。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回答, 他说, “一路上, 我们的车始终在前边, 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 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 就这句话, 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梁晓声之所以惭愧, 是因为当下的国人所要提升的正是人文的素养, 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养成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黄金时期。下面就本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教材中挖掘人文因素

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史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 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的训练。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教材内容是丰富的、鲜活的,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 如《祖国像妈妈一样》《手拉手, 地球村》《劳动最光荣》等。还有一些教材, 具有不太明显的思想教育, 如《勤快人和懒惰人》《家家就是妈妈》《中国功夫》《大树妈妈》等歌曲, 这些歌曲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

教师还可以用优美的伴奏、抒情的范唱向学生介绍作品, 让小学生从歌曲中懂得做一个遵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的好学生;养成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进一步树立爱自己、爱他人、爱班级、爱学校、爱集体的思想。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 必须靠平时音乐课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 而人文的渗透点就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元素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读谱、唱词、欣赏和综合训练等, 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 寓人文教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 故事始终有着很强的“诱惑力”。将课本上的歌曲编成有趣的童话故事, 将学生引导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2)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培养了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整堂音乐课以游戏为重心, 学生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如“钻山洞”“找朋友”“大家一起拍皮球”等游戏, 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 而且还可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3) 结合教材做歌唱表演。这是小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最常见的音乐活动, 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歌唱表演是学生的最爱,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还能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 从而爱上音乐课。有歌唱表演的课堂, 气氛极为活跃, 学生在唱中动, 动中学, 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歌唱表演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在欣赏中感知人文内涵

新课标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欣赏教学不是简单的听歌曲, 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在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时, 歌曲中唱到“小喜鹊造新房, 小蜜蜂采蜜忙……小蝴蝶贪玩耍, 不爱劳动不学习……”我就问:“为什么同学们都不喜欢小蝴蝶?小喜鹊、小蜜蜂它们在做什么?你们为什么喜欢它们呀?”让孩子们讨论, 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欣赏歌曲《快乐宝贝》时, 同学们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现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欣赏完后, 我问:“你们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 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教室里一片唏嘘声,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我再将一些解放前像他们这么大的孩子受苦的图片, 通过多媒体放给他们看, 让他们有一个对比, 从而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才, 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 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四、在实践中形成人文品质

福楼拜曾经说过, 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 借声传情是音乐课的特殊手段。而在音乐课上渗透人文教育, 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 使学生的情操更加高尚。

一首好歌既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同时又是一篇进行人文品质教育的好教材。学唱前, 教师应用真挚的感情、通俗而又简练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歌词的内容, 使学生从歌词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唱《祖国, 祖国多美丽》这课的开始部分时, 我就伴随着多媒体课件中的“爱国主题”声像, 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诗歌般的歌词《祖国, 祖国多美丽》。学生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 在自己的思维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和画面来, 仿佛来到了祖国大花园。我随即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祖国, 祖国多美丽》, 那优美的旋律深入学生的心里, 进一步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深深的爱国情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达到了顶点,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循循善诱, 让人文之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让人文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开得更加灿烂!

摘要: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呼唤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因此, 我们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 本人通过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使其感受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其感受人文关怀;促进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 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上一篇:形貌测量下一篇:管理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