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赏识走进课堂

2024-07-05

让赏识走进课堂(精选8篇)

让赏识走进课堂 篇1

让赏识走进课堂

吴联信

今天我觉得非常的荣幸,因为能有这样一个与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共同分享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交流,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有所收获。同时,也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谈到教学经验,回顾自己近15年来的教学历程,发现头脑中并没有储存下一条成文的“经验”。我真正开始解读学生,教学成绩明显的提高,是在我孩子出生以后。因为孩子,我看了一些育儿书籍,了解了“蒙氏教育”、“华德福教育”、“周弘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特别是周弘赏识教育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赏识教育”理念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促使我通过赏识孩子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与老师们交流和探讨一下。

一、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给予学生满足感。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物理教师,从小也生长在农村。清楚地知道农村大部分的家长素质偏低,很多学生在家庭中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责骂。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那都是家常便饭。学生很少获得过父母的肯定,获得成功的喜悦,导致学生总认为自己不行,因此对学习也缺乏信心。

对于物理是自然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设计出各种坡度的提问及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也让他们都有机会得到肯定。

我的做法如下:

1、课前我会用4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上节课最简单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有些成绩较弱的同学,回答不上来,我会提示,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给他们创造条件,也让他们体验成功,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也行。当然也有个别、特别是不认真的同学回答不上来,那就对他们进行一些他们心理完全能够接受的小惩罚,并且还得和他们开玩笑说:“真的不是吴老师故意的”。每次总是在笑声中结束处罚,被罚的学生很少连续被罚,因为他们虽然被罚,但是他们感受到的却是一份特别的关爱。这份爱的惩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

2、离下课前4分钟左右,我会设计一些与下节课有联系的、比较有意思的物理题目,故意在下课铃声响起来没有讲完就不讲,学生有时也会要求我继续讲下去,我会说:“这是我的时间,我做主。你们自己课后看一看下一章的内容,你们一定会解决的。”通过这种调胃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肯定他们一定能行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在2010届有二位学生,因为调胃口的作用,他们只用半学期就把全学期的物理自学了,并把物理教辅同时也完成。

3、让课堂掌声响起来。纵观名师的课堂上从不缺乏真诚而且热情的掌声与表扬声。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把课本的例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如果有学生分析正确了,同学要用热情的鼓掌给予肯定。掌声是我评价学生上课的吸收情况的依据。如果掌声很多,则说明这节课内容学生掌握较好;如果掌声比较少则说明这节课内容还要进行巩固。课堂里的掌声,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渴望,是奖给学生的一枚无价的勋章。在掌声里,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启,智慧得以启迪。掌声之中,飞动着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双手,更是孩子灵动的智慧。掌声,变课堂一潭死水为激情四射,变老师“独唱”为师生共鸣。每个老师都应该学会让掌声在课堂飞扬,因为学生需要我们热情地肯定,不断地激励,才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成长。

4、课堂内要做到“眼光六路,耳听八方”。我会在上课中设置一些比较明了的问题,如果我听到成绩较弱的同学在座位上小声地说出正确的答案,我首选他们来回答。我会一边真诚地肯定他的表现,一边热情地带动学生鼓掌激励他。这样能把成绩较弱的同学这一点点小小的亮点加倍放大,让他们有满足感和自豪感,让他们体验课堂的快乐,让他们知道课堂的快乐并非是优生的专利。

二、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我认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要搞好教学工作,首先得和学生搞好关系,首先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纳,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作业是我与学生交流情感的纽带。我每周安排4题有效的作业,而且是课本内最简单的作业。如有一点难度的作业我会及时的在课堂上提示,确保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杜绝大部分学生抄作业的现象,也可能让学生体验花最少的时间完成一份自认为优秀的作业,让他们对物理作业只有快乐没有恐惧。作业就是我与学生交流的一种介质,我会不定期的在学生作业纸上写上一些亲切的话语,如“吴老师相信你会把物理学好,不要让吴老师失望”;“怎么这段时间物理跟不上了?”;“对吴老师有什么要求,说说看”等等。让学生感到我一直在关爱着他们。学生会因为这份关爱,打开心扉,架起了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学生会因为这份关爱更加努力地学习物理。

今年我所任课的八(2)班有一位有智障的女生,在七年级之前没有交过一份作业,我第一次布置的作业她也没有交,我并没有生气,我用一张科作业写上她的名字,并把我对他的期望写在纸上给她。自那以后每一次都交作业了,在第一次我物理单元测试中她考了15分,半期考她考了17分。配班的科任教师说,“你居然有办法让她按时交物理作业,还会考10几分,真有你的。”其实即使是智障的孩子她也会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爱,也会懂得用心去珍惜这份爱,从而认真的做好自己,那么正常的孩子就更容易被感化和激励了。

三、制定规则,明确师生权力与义务

我的第一节物理课,我并不急于介绍物理学科,讲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我是先明确学生和我的权力与义务。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些简单的基本规则。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定规则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我具体的做法是:

1、学生享受课间十分钟的权力。向学生保证不拖课,保证他们享受课间十分钟的权利。因为铃声一响,很多学生的心早已飞到窗外,根本听不进老师说的内容。课间本来就是学生自我放松的时间,老师不该剥夺。

2、老师布置有效作业的义务。明确我一周布置四题有效的作业,教辅跟着我的进度自行安排。作业是学习反馈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再学习,再思考,回忆知识的一次经历,但,初中学生,特别是当今的90后们,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放在自己的喜好上。如果此时布置大量繁琐机械的作业,对于自觉性较高的学生能认真完成,自觉性一般或者有待提高的学生便会产生厌烦心理,乱做或者不做。这就要求教师要布置有效作业。作业布置应做到:精心选择、突出兴趣。

3、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义务。作业没有及时交的同学要补交,最迟要在我上下一节物理课的前30分钟交到我的办公室。班上如果有人缺交作业,那么第一次缺交作业的同学只要把作业补交一遍,第二次作业若还有其他同学缺交,那么就要补交两遍作业,以此类推。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在2010届学生,二年内只有11次出现缺交作业现象。

4、考试优胜者享受的权力。学生在考试中,如果考到85分以上,则可以申请享受做一次学生实验课的教师的权利。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权力和义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在这就不一一细说了。

学生在使用规则过程中会有一些力不从心的现象,特别是从小习惯不好的学生。他们违反规则更多的不是有意违反规则,而是这些规则和自己的习惯有些冲突,而习惯是长时间形成的,要改变是很需要时间的,此时不要急躁,要时时提醒自己,我们制定规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成长。所以,我们制定规则之后,绝对不是一劳永逸了,我们要不断地把我们规则提到班级中检讨,讨论我们规则的本身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这样规则才会一步步内化成为学生的道德,执行中遇到的阻力就会越来越少。可以实现班级管理从教师、学校的“他律”,到学生自我管理的“自律”。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中成长。特别是从小习惯不好的学生,当他们犯错时,老师和同学用宽容之心接纳他,在他改正错误时及时肯定他,让他们内心倍感温暖,他们才会有信心慢慢地改掉不良习惯。只有改变好这些孩子,整个班级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

四、采取学生互助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成立十个互助小组。一个四十位同学的班级,我把他们分成10组,每一组由好生、中等生、后进生组成。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组长对我负责,组员对组长负责。组长有权力检查组员的物理作业及练习册,组长有权力和义务为组员解决物理问题。在学生实验中,由组长带领着组员成立实验小组并完成物理实验。这样组长会在帮助组员过程中不断得到复习,后进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得到锻练,也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肯定组长和组员的进步。组员因为每天的问题都能得到组长热情及时的解答,让他们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关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组长看到了组员在自己的帮助下进步了,让他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为组员服务。这样就形成了组长认真教,组员认真学的良性循环。

2、科代表的组成。每次物理作业的收集,由五位学生组成。分别由各组推选出一名物理成绩较弱的同学作为小组科代表,全班物理成绩最弱的为总科代表。作业必须要在小组科代表手上逗留半天才能交给总科表代。这样小组科代表、总科代表就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优秀学生的解题方法、思路。因此,每次考试后科代表都得进行更换。

那么,成为科代表的同学都是成绩较弱的同学,他们会不会有自卑感了?不会,我宣布科代表时会说:“不是你们差,是吴老师在提供其他同学的作业让你们分析,你们作业有不懂的地方有机方借鉴。”在笑声中结束了科代表的安排。2010届毕业的一位学生,原先在外校借读,九年级开学时才到我班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考了15分。后来,我安排他做了物理总科代表,在我的赏识中,他成了“物理专业户”,中考物理考了80分。不容易!

五、课堂引导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的过程,既要以肯定的态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营造一个健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的振奋状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单一的强制,而是引导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后的每一刻都应该面带笑容让学生倍感亲切,每字每句都要表现出对学生充满着期望,只有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被爱被信任。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爱的期望中产生的,而不是在批评中产生的。

2、用“节奏”吸引孩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可以设计成若干问题的形式。在设计问题时,语速应该稍微缓慢,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听清楚,并留有思考空间。对于教学过程中间歇性的停顿,能够充分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总之,要想方设法营造乐学情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一个导演,还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员,用合理的编导去引导学生,还要用自己丰富的表演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和你一起进入角色,尽情表演。

六、复习时注重方法 敢于创新

1、平时复习

平时复习要多讨论、多交流。因为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路,这样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首先,就从学生的收作业开始落实,让同学之间有机会看到其它同学作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其次,平时的小测在我的组织下由小组长进行批改,组长必须把本组的组员不理解的地方在课间进行辅导。这样既是对组长能力的一种肯定,也让程度差的学生感受到同学的关爱,拉近了好差生的心理距离。如果个别组员无法理解组长的讲解,由组长把组员名单上报到我这,我根据具体的情况依规则进行操作。当然在这里存在着个别智障的孩子,他们则由我进行特殊辅导,我成为他们的组长。进行哪部分的补差,我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主要是进行心理疏导,树立他们自信心。

2、期未复习

我把期未复习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系统复习。要求学生背下八、九年级两本物理课本的目录,利用目录回忆法把两本物理课本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及相关的物理公式熟记。这样通过八到十次课帮学生构建初中物理知识系统,指明各项知识在教材和课堂中的体现形式、在考试中的出题形式以及学习方法、答题技巧。学生通过背目录对物理知识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自己考好物理充满信心。第二阶段精选习题。一味地靠时间、做题海是不足取的。真正考出好成绩的同学,诀窍并不在于题海战术,而在于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做题。我要求各小组按章节出2题题目,做为期未章节复习的题库,当然这些题目可以是摘抄的也可以是自己编的,但是要求要有科学依据以及本组成员必须要会解此题。当然这些题目最后由我审核后才能进入题库。每次复习完章节内容后进行小测,小测的题目在学生提供的题库中选出。如果考题中有自己出的题目学生会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第三阶段规范解题。通过不同时期的物理中考试卷来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分析题目、如何答题。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如:填空题要注意单位;计算题要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相应的物理量;解题过程要有公式、必要的文字说明等。

经过了这两年的实践,在2010届毕业考生按实考数统计,洋口中学2010届九年级物理中考成绩是:平均分是81.54;及格率是90.77%;优秀率是:41.54%。

当然,要搞好教学,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总之,通过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赏识的魅力。因此我衷心希望每个教师都能够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赏识学生,让赏识走进课堂。这样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和感悟。由于个人经验颇浅,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同仁们的指导帮助下,取得更好成绩。

让赏识走进课堂 篇2

一赏识孩子, 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对于刚接触数学的孩子来说, 一味地强制灌输, 是不可取的。在课堂上,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恰当的表扬, 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班有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 上课经常开小差, 课后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应付“交差”, 但反应很敏捷, 对于我每次提出的数学问题, 都能回答得较快, 而且正确率较高。于是我便抓住这样的时机对他进行表扬。渐渐地, 这个孩子变了, 作业工整了,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此我对他进行了及时的表扬, 同学们也都为他送上热烈的掌声。他笑得更灿烂了, 还开心地说:“谢谢老师, 谢谢同学们!”以后的学习中, 他的自信心提高了, 他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 还慢慢地地改掉了以前的坏习惯, 数学成绩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二赏识孩子,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蕴藏无限潜能的宝藏, 潜能发挥出多少关键在于教学者能给他们创造出多少展示的机会。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学会欣赏孩子, 给予他们肯定。班里有个学生很聪明, 但数学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 更别说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一开始我就关注他, 发现该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于是决定让他担任所在小组的数学学习组长, 每天负责该组的数学作业收发。他没有想到我会对他委以重任, 一段时间后, 该生的数学作业变得工整起来, 也能按时完成, 课堂上认真地听讲, 而且积极回答问题。一次在班级数学学习总结上我对他给予了及时的表扬, 并鼓励他继续努力, 他不仅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其他学科也取得了很大进步。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给了他动力, 让他把潜在的学习潜能发挥了出来。

三赏识孩子, 因人而异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 教育过程变得越来越丰富。实施赏识鼓励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了解赏识对象的具体情况, 包括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环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等, 切记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如一些学生性格开朗, 适合公开表扬赏识;而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可采取谈话鼓励的形式。对于优秀的学生, 要注意褒贬结合, 鼓励他们发扬长处, 认识不足, 中肯的给予一些批评性的建议, 这样更能促进他们的进步。对于落后的孩子, 他们也有优点, 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有耐心和爱心, 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已证明, 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落后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注意补短扬长; (2) 鼓励建功立业; (3) 教师要当好导演; (4) 注重首次成功。赏识是不需要条件的, 持赏识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 要用平等、无私的平常心, 才能真正赏识我们面对的不同层次的学生。

四赏识孩子, 需要尊重和耐心

马斯洛指出, 尊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 那么人们就会产生自信心, 觉得自己是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成就的人, 否则就会引起自卑感、软弱感和无能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他们也有做人的尊严, 他们只有被教师尊重, 才可能懂得自尊, 并可能尊重他人。有些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育语言, 当学生有错批评教育时,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换一种方式, 如走近他, 敲敲桌子, 摸摸他的头, 或送去一个责备的目光, 他会心存感激, 也有内疚, 不伤孩子自尊的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中,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 或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不充分时, 教师切忌“一棒子”打死, 或置之不理, 而应给予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引导、悉心的呵护, 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 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孩子获得审美的体验, 发展自己的思维, 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让赏识走进课堂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识教育;语言艺术;创设;激励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作为一名工作二十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运用赏识教育,用欣赏的眼光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捕捉其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在赏识教育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愈浓厚,最终会让赏识教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支点,学生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高,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创设赏识教育的氛围

学生在课堂上因自卑、害怕、懒惰等诸多因素,表现为不敢发言,不能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在快乐中求知。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被赏识的氛围,以微笑服务学生,在教师的眼睛里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有待进步、有潜力的学生,并把这种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淡化成败优缺点,正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养成积极思考、自觉探究实践的良好习惯。对全体学生进行鼓励,也可对个体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赏识教育的甜头,从而树立自信心,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善于运用赏识激励的方法

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及实际情况,只要看到学生微小的进步,就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进行各种赏识激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欲望。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快速走下讲台,以轻盈的步伐走近学生,弯下腰,倾听学生的话语、思想与感悟,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还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伸出大拇指,表示称赞或鼓掌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但没信心,渴望得到教师的快速准确评价时,教师应报以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枚小小的印章、一束鲜艳的花朵、一个鼓励的手势,适时适度地进行激励表扬;当学生课堂提问受挫时,教师首先要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及时送去一个温暖的拥抱,温和地抚摸着学生的头,轻声给他说:“继续努力,下次你一定行。”此时无声胜有声,能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激起表现欲,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这样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乐园。

三、巧妙把握赏识艺术的语言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准确更要巧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随意夸大,还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注重情感投入,用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热情地给予褒奖,富有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赞赏,例如:“你读得很有感情,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就好了!”“你的想法与众不同,快和大家分享一下吧!”“我怎么都没想到,你表演得太精彩了!”“确实很有自己的见解呀!”“你是个爱动脑、会提问的好孩子!”“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赏识的语言让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和思想融通,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并使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且熊熊之火燃烧照亮全班,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竭力抬高作业评价的等级

其核心是不仅关注评价结果,更是关注评价的过程。比如,有些同学写课堂作业时态度非常端正,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完成作业的效果和优秀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常规是得不到“优”,面对此类学生教师不能批评他书写不工整,而是批改他的课堂作业后给出一个“优-”,随后,请他在班级进行作业展示,有了这次经历后,学生自信心十足,书写课堂作业就更加努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课堂作业水平就能达到真正的“优”。

当然,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成绩和不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创造能力。教学实践得出赏识的艺术在于信任,赏识的教育伴有批评。

总之,赏识教育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课堂清新温暖;赏识教育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让课堂五彩斑斓;赏识教育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让课堂精彩纷呈。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学生,在赏识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创新,让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更多没有预约的精彩!学生的心灵就会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变得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优秀,彰显各自的无限魅力,持之以恒不断走向成功,描绘出属于自己绚烂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唐献玲,唐献红.浅析赏识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

让赏识走进课堂 篇4

李 亮 凤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生活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知识、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防工程建设数据处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悟生活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去引导学生学习,以便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源于生活。

1、联系实际生活,实现课前开放,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积极把数学的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生活实践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小数与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去超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如教学“一分能干什么”之前,让学生在课前体会一分能干些什么事情?测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数量;测量自己一分钟能走多少米;一分钟能阅读多少个字,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也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而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现实生活直接相关,这样的数学并不神秘抽象了,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准备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李老师今年(2008年)准备过第10个生日,而儿子明明过第13个生日,妈妈和儿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提出问题后,我并没有就此进行新课的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的认知的冲突时,逐一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

(2)现在妈妈的生日反而比儿子的少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生日跟什么有关系?

(4)妈妈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顺势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这样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新课导入艺术之处,就在于教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习惯思维出现了“短路”,引起认知冲突并没有立即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上来。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把生活中的“过生日”的话题,逐步引向探讨“年、月、日”的数学知识,成为数学研究对象。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愤”和“悱”的思维情境继而引导学生探讨,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真正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诱发“心求通而不达的”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全心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

3、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材内容。

要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气,使数学活动丰富而有趣味,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把学生感兴趣而教材中并未显示出来的,但对教学确有辅助作用的生活实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具体,更亲切,这样学生学习和热情会更高涨,学习就会入境、入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妈妈从家到学校接小明,而小明从学校放学回家,他们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走100米,而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20分钟他们相遇,小明家到学校多少米?当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行走情况,请同学们说一说。”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演示出来给大家看:

(1)运动地点:同地、异地;

(2)运动方向:相对、相背、同向;

(3)运动时间:同时、不同时;

(4)运动结果:相遇、相距等。

使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观察、生活实践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突破教材的局限,使相遇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情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魅力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许多生活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知识来解决。

1、到生活中去运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图画、文字的形式描绘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但实践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更能起到“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经历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应用,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体育中的数学”后,我们班搞了一个“比手力”比赛,让学生排出比赛场次和每个参赛的运动员要赛几次,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实用性;在教学“铺地砖”之后,利用学校新实验楼铺的地砖为教材,模拟算出楼道的地砖的块数,让家里有房子正在装修的同学,结合书本的知识,帮助父母解决新房子铺地砖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有用;学习了“搭配中的学问”,让同学们为自己的衣服、为妈妈的衣服作一个合理的搭配,也可以为妈妈搭配出一个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的菜谱来;学习了《利息和利率》后,引导学生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帮妈妈算一算存款利息有多少,到期后应得

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

2、到生活中去研究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睁开”好奇的眼睛,用一双数学“慧眼”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比和比例”时,总觉得这个知识学生学得比较吃力。我把数学课堂教学移到操场上,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我提出要量旗杆的高度,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同学们看着高高的旗杆,怎么爬上去呢?个个面露难色,这时,我拿出1米长的尺子,立在旗杆的旁边,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旗杆和尺子的影子清晰可见。我问:“尺子”和“影长”,“旗杆”和“影长”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马上就领悟到“旗杆和影长”之间的关系,学会了用正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同时找到了测量最佳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了数学,但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的数学,把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教师能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伴同行,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通讯地址: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邮编:525000

工作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课堂 篇5

让数学回归课堂

(226200)江苏省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

数学对智残儿童来说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科,即使是简单的数字、简约的图形、简单的加减乘除也是他们难于逾越的门槛。在数学面前常常表现为兴趣不足、前学后忘、边学边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提高智残儿童的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特教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按照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从这一理念中不难看出,数学教学必须面对现实生活,让现实生活与学习数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使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特教的数学教学更应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中回归生活。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的加减乘除、数的度量与计算均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是现实生活的抽象与概括。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智残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是什么?就是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取得的经验-----一张嘴巴用来吃饭,二只耳朵用来听声音,十个手指用来玩玩具等一些数的原型。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之上,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我们在具体实施数学教学时,首先要分析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然后在教学时,一是教师焕起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回忆,使他们从平日的生活情景中想到数学问题。二是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生活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在这特定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实践、观察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数学第七册《时、分、秒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正点钟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当分针不正好指向12点时,现在是几点钟呢?我们是从几点钟开始上课的?到几点钟下课?(这是生活中经常有人询问的问题,这就是生活情景的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只认识正点钟是不够的,就自然产生问题:分针指向每一个数字时是几点呢?数字之间的每一格有什么用呢?分与时是怎样的关系呢?等问题。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课桌面、书本的封面、小手帕、黑板、门、窗等等都是“正方形、长方形”概念的原型。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生活中的“原型”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对概念就更清楚、更容易掌握,这时候的学习也就变得格外的轻松、格外的愉快。如我在教数学第七册“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先利用“分簿本”“分食品”等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生活原型引入课堂,让学生说说平日我们分东西时是怎样分的?今天老师把手中的铅笔分给你们,看看这样分你们有意见吗?于是把手中的14支铅笔不平均地分给7个小朋友,问:这样分有意见吗?有什么意见?怎样分才好?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也懂得了平均分的意义。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我们教师必须根据智残儿童的生活背景,从其生活背景出发,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元的认识和简单计算”时,认识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他们平日接触到的大多是10元以下的币值,与50元、100元币值接触较少,所以在进行“简单计算”时,重组了教材,暂且以计算10元以下的币值为主,待这些计算熟练了,再进行更大币值的计算。在“认识元”时,首先让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较为紧密,学生很快说出有“1元”“2元”“5元”“10元”四种币值。然后让学生说说你见过“3元”“4元”“6元”“7元”等币值的人民币吗?学生马上发现了其中的数学问题,小脑袋里出现了问号,如果请你拿7元钱,该怎么拿?这时课堂又热闹了起来,他们开始了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有的说:“一元一元地拿,拿七个一元。”有的说:“拿3张2元,再拿1张1元”„„最后探索出共有这样几种方法:1+1+1+1+1+1+1=7 2+2+1+1+1=7 2+1+1+1+1+1=7 2+2+2+1=7 5+2=7 5+1+1=7 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元”的认识,又学会了简单的计算,当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数学学习方式,寓数学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产生了与数学的亲和力。如在教学“7的认识”时,组织学生开展套圈比赛,用铁丝圈去套地上的玩具动物。全班刚好有7个小朋友,分男、女两组,问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一共的几人?从而懂得了7可以分成3和4。接着再让每个学生拿7个圈,看谁套得最多?套好以后各人数一数你套中了几个?没有套中的有几个?合起来有几个?由于各个小朋友在活动中所发生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套得多,有的套的少,呈现了7 的各种不同组成情况。这个活动是小朋友十分喜爱的活动。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数数,知道了数的组成。在活动的最后对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移多补少、移少补多、等量代换等在现实生活到处可见。如我们到菜市场上去买菜,青菜每斤1.5元,买了1.8斤,要付多少钱?我们常常会这样心算的:每斤1.5元,2斤就是3元,每斤1.5元即每两为0.15元,2两就是0.3元,2斤去掉2两是1.8斤,3元去掉0.3元就是2.7元。这就是“多加要减”的数学方法在生活实例中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在教具体的数学方法时,不要只黑板上讲“多加要减”“多减要加”之类的计算方法,要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去感悟、去理解。

二、让数学回归社会生活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很明确,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在工作中需要数学、在生产中需要数学、在生活中需要数学、在学习其他知识时也需要数学。所以现实生活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归宿点。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既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之后的快乐。

1、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象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可以用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用一串数字来表示“电话号码”一可表示某人某单位的电话,二可用这串数字拔打这个电话。再如“××新村58#605”是“门牌号码”,它只用简单的几个数字表示了某人某单位的住址,是“××新村五十八号楼六零伍室”语言的数学描述方法。再如车牌号码、产品型号等都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的例子。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解决生活中事例,如:我是一(3)班学号为5的学生,怎样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呢?有的学生用“135”来表示,有的用“1305”来表示。通过这些事例,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2、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数学,有的视而不见,有的仅是目光一扫而过,有的稍加留意,有的则比较敏锐。例如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能正确地说教室里有几扇门、有几扇窗子甚至于几块玻璃,有的则一问三不知,这就是数学眼光的差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这样的眼光。如:学习加减法应用题,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的事物编题,可根据教室里的人数编一道加法应用题或减法应用题。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3、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人民币应用题”时,先把学生带到商店,让学生选择自己所购东西,然后分别问学生你共用了多少钱?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是怎样计算的?又是如何付款的?付出多少找回多少?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篇6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对学生说:“小猴子的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又遵守纪律,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下面贴了一个盘子和两个大桃子。“小朋友看,小猴子多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拿走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那就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说出了“0”。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同时就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后反思 :学生是在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听童话故事,也非常喜欢讲童话故事。因此,有趣的数学故事就经常走进我的课堂。数学故事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深受故事的感动和启发。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几乎天天都接触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故事的魅力依然不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宝。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而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甚至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新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和练习的设计非常注重童趣,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让赏识走进课堂 篇7

语文教学生活化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语文与生活相结合为基本途径,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生活中处处都充满语文。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的营养,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教师应从生活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找语文,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活水”。同时,让学生参与生活,学以致用。如在教学《东方之珠》、《九寨沟》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讲解的口吻来复述;在教学《春联》后,春节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在学写建议后,对学校或老师工作不满意的地方写一份建议书,等等。这样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总之,只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其中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语文。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情趣盎然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强调面向生活,追求高效,即注重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我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的。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后,我留下了一项作业:平日里,你们有没有这样做呢?你们是怎么做的呢?可以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在学了这课后,学生感触很深,都认识到平时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太低,并纷纷保证以后一定也会向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学习,做一个时时刻刻遵守规定的人。又如学习了《春联》后,我让学生在春节期间收集春联,写春联,体会人们用春联表达的心愿。

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我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时效。

2. 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倡导学科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综合包括语文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语文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的综合;语文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语文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语文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其他技术、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电教媒体声色俱全,形象逼真,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如在教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我利用多媒体音响同步展示美丽的北大荒秋天的景象,再结合优美的词句,使学生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之中。学生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我正走进一幅优美的图画中,里面有红红的高粱,成片的大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运用图画法

画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它通过运用简洁、洗练的绘画语言,勾勒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化。适时采用此手段,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中迸发灵感,诱发学生新奇、独到、富有创意的想象。如教学苏教版上册习作3时,我先让学生在未完成的图画当中画上自己喜爱的几种小动物,天上、地上、水中的都可以画,画完之后再将整幅图涂上颜色。学生没有想到原本枯燥的作文课还能画图画,兴致都很高。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激活了思维,提高了作文课的兴趣。

(3)运用故事法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学生熟悉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课文续编小故事。这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参与热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观察及对语文的理解,编出情节各不相同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还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4)运用演唱法

这里所说的演唱即演一演,唱一唱,因为模仿能力强是儿童的一大特点,语文中恰当的动作、语言,让学生入境演一演,在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唱一唱是个好办法。如《三袋麦子》一文中的动作、语言较多,很适宜学生表演。我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与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了人物不同的特点,加深了理解,课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生活化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孩子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孩子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续编故事、扮演角色体验、亲历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体验语文带来的愉悦感,学会用美的眼光对待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重视教学过程。

教学不仅是为了教,更是为了学。一个好的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在教学中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1)重视过程,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亲自走进身边的生活,观察生活。如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燕子》等课文后,我让学生亲自观察它们的外形特点、活动或生长规律,记录观察日记等,亲历实践与阅读课文相结合,让学生迸发学习热情,张扬鲜明的个性。

(2)重视过程,就要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材料,如实验、表演、调查、绘画等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著名的戏剧家曹禺先生说:“学生参加游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有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三顾茅庐》一课就很适合课本剧表演,在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诚恳邀请诸葛亮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刘备、诸葛亮见面后的语言、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演一演,再上台演一演。通过表演,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角色体验过程中,其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等也得到了锻炼。

2.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自己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用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并创造条件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更有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与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校内组建新闻发布会、辩论赛、小小赛诗会等兴趣小组,并为学生创造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到课外、到生活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素养,如采访、欣赏自然风光、参观文物古迹、了解风俗民情等。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凸显学生的表达潜能与个性,使学生增加一份自信、一份成功感。

四、生活化的教学评价全面、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应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让赏识走进课堂 篇8

【关键词】小学 英语教学 赏识教育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语法概念的增多,特别是词汇量的增大,部分学生学习开始感到吃力,兴趣也漫漫减退,成绩也下降了。于是他们学习外语的屏障逐渐清晰,他们的“自我实现”愿望得不到满足。于是在英语学习方面,就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现象,此时,教师能够欣赏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优点,并能立足于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认识他们,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发挥个人在学习英语方面的天赋,重塑他们的自信,发掘他们的潜能,赏识他们,充分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欲望,则不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他总能在学习英语方面保持学习兴趣,发挥他在英语学习中的最大效能。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予以重视和赞扬的教育。赏识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对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在转化后进生问题上有其独到之处。赏识教育就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运用科学的理论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让“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我们应积极地偿试和探索。赏识教育法是现任南京婷婷聋童学校校长周弘提出的,他用赏识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聋的女儿,使之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这是个奇迹。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赏识教育有助于维护学生自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我们教师更多的帮助和安慰。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了不良的影响或失去了信心,而此时老师应与学生及时沟通,平息学生的惶恐心理,让学生感觉到他在老师的心里依旧充满希望。同时还可以举自己或名人在小时犯错的典型事例以教育,来缓解学生的心态,并鼓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说明我们老师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不能对教育进行一刀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发展,而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欣赏,并正确引导,使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由于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炼,给其勇气,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顽强地站起来,这一次次的尝试,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承受力,使学生能在失败中善于总结、分析,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

三、如何在英语课堂运用赏识教育

1、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赏识因人而异。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因此,教师的心理应该充满赏识阳光,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优点,甚至要将学生目前的缺点当成是未来的优点,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英语。但是,赏识教育必须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为前提。只有了解并且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与不同长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细微进步,才能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不断进取,向着更高,更远,更美好的目标努力。

2、赏识语言要讲求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把利刃。用得得当,会事半功倍;不得当,则会适得其反。起不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话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你老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作用。例: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你老师的评判。这时老师你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

赏识教育就在我们身边,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赞赏和关爱呢?其实做法既简单又巧妙:一个暗示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在不经意间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千万别吝啬你的赞美之辞,一定别忽视你的“举手之劳”,也许你的一点付出就能满足孩子们的自尊和需要。因为在学生的心里,老师的语言就是一片天,老师的赞美就是兴奋剂。

结语:在英语课堂中的赏识教育方法是多样化的。赏识的本质是爱。教师在使用赏识教育时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尺度,以期通过赏识教育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打造出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06

[2]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

上一篇:和微之四月一日作,和微之四月一日作白居易,和微之四月一日作的意思,和微之下一篇:心理班会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