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记走进课堂

2024-07-13

让日记走进课堂(精选11篇)

让日记走进课堂 篇1

走进阳光丛林

妈妈,我这十六个日日夜夜在阳光丛林过得很快乐,阳光丛林的每一株小草

和小花都与我作伴。妈妈,那儿的小花老师给我了许多知识。妈妈,你来听一听我学的知识和我的收获吧!

海边拾贝

那湛蓝的大海有着无数的小鱼在水里跳着狂欢的舞;黄昏时分有着成群结队的海鸥,它们像一个个画家,把大海当作画纸在上面画着它们自己的理想;这海像一面光明珵亮的大玻璃,映着天,天变蓝了。在沙滩上,有着顽皮的孩子放飞着自己的理想。在沙滩上,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这贝壳装着一篇美丽的文章,这美文是在贝壳的花纹上看出来的。妈妈,这是一篇赞美贝壳的文章。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贝壳是多么的顽强,多么的坚强啊!我也要学习贝壳,因为它顽强才可以活到现在呀!

贝壳,

你如此的顽强,

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我要向你学习,

你那顽强的精神。

在甜甜的葡萄中吮吸妈妈的爱

一个小狐狸饿了,它的妈妈给它去摘了葡萄,准备给小狐狸时,忽然狐狸妈妈高声着:“呜——危险!快逃呀!”小狐狸知道敌人要来了,夹着尾巴就跑了。这时,猎人的枪响了,狐狸妈妈冲到小狐狸身前挡了一枪,爱的葡萄撒了一地。三年以后小狐狸回到故乡,看见葡萄尝了尝,好甜呀!它想:哪儿来的葡萄呢?于是,他想起了三年前妈妈的话,他明白了。

母爱是大公无私的,是伟大的,胜过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爱。母爱柔情如水,母爱可以温暖冰凉的心,可以在无助的时候,为你消除烦恼,可以为你遮风挡雨,可以将重重困难解决掉。妈妈,我爱您!

母爱,

是爱的港湾。

它像一滴滴乳汁抚育着我们,

让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倾听春天的声音

雨,“叮叮咚咚”的打在顶上的波浪板上,“滴滴嗒嗒”的打在树林的叶子上,“叮叮咚咚”的打在铁皮的屋顶上。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感动—那是春雨撒在土地上,土地的孩子—麦苗争着要春雨。因为在它们的眼里,除了大地是自己的妈妈,还有春雨也是自己的妈妈。那每一滴雨,他们认为那就是一滴滴的乳汁呀!是母亲无私奉献的珍贵乳汁呀!每个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妈妈,对不起,我以前对您太凶了,在这次阳光丛林中,我体会到了做妈妈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再也不会对您凶了。

春雨,

你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

把青春献给了自己的孩子。

走在蓝色的大海边

蓝色的雾,蓝色的风,蓝色的潮声………

那海,像一面蓝色的镜子,映着天,天变蓝了;映着鸟,鸟变蓝了;映着金色的沙滩,沙滩也变蓝了。

真有趣啊,仰头看,天变成了一个倒过来的大海,那鸟,就是结群回游的鱼,那沙滩,就是一个大的花。

这海给了我不尽的兴趣,给了我永远张开遐思的羽翼,给了我永恒不泯的童心。

大海,

你真像一个蓝色的心。

你的心装了许多张快乐的笑脸。

妈妈,这阳光丛林让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妈妈,您能参与其中吗?下次能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吗?这十六个日日夜夜我真的很快乐,就要离开这快乐的阳光丛林了,我还真舍不得呀!

让日记走进课堂 篇2

一、数学日记是联系生活和数学的纽带

数学日记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通过写数学日记,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感”, 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 学好数学, 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生一篇篇的数学日记, 虽然有些还很稚嫩, 但我发现这些孩子已经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了.

例如:1月6日天气:晴

今天和小姨去商场买衣服. A商场打六折, B商场买30送200. 当然是去B商场了, 300元的商品才花100, 相当于三折.

小姨看中了一件大衣1200元, 对我说:你算算能返多少钱. 我算了算:1200里有4个300, 4再乘以200, 等于800哇! 返800元呢. 那这件大衣才400元啊. 真便宜. 我们拿着返券继续逛. 小姨为我选中了一件羽绒服800元, 打六折, 可是售货员说如果用返券, 只能按原价. 于是花掉了800. 把券都花完了. 这时候, 小姨又问:这次你算算, 用券买这两件, 优惠了多少啊? 在小姨的指导下, 我算出来了. 1200÷ (1200+800) 等于0.6. 原来是打六折啊. 哎呀, 不算不知道 ! 难怪大人常说:从南京到北京, 买的不如卖的精. 小姨笑着说:你呀, 还是好好学习吧. 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二、能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成长, 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例如:4月18日天气:阴

今天, 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 数学课上老师一道例题讲了好几遍, 可我们在做练习时还是有好多同学做错了, 不是老师讲得不好, 而是有些同学没专心听, 竟然把老师给气哭了, 其中也包括我! 老师! 现在我真想对您说:对不起看到今天您生气的样子, 我感到很难过! 因为是我们把您惹生气了. 老师! 不知道您现在还生气吗? 以前我们对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是您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数学游戏, 让我们在每节课上都有欢声笑语, 使我们对数学改变了看法;又是您认真地帮助我们复习, 使我们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每次上您的课, 我都感到很愉快. 现在您生气了, 我很担心您不再给我们讲课了. 老师! 请您原谅我们吧! 我写这篇日记时心里一直很害怕, 害怕失去您这么好的老师……老师!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我保证在以后的日子里勤奋刻苦地学习, 争取用最好的成绩来回报您辛勤的劳动和甜甜的微笑. 老师! 笑一笑吧! 再给我们讲个小笑话, 让我们一起快乐学习吧!

读过这篇日记我们可以看出这名同学对老师无限的爱对数学课的喜爱, 对数学课喜爱的原因, 对自己的责备, 对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知错就改的决心.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写在日记上, 和老师探究,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 同时也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例如: 4月30日天气:晴

今天中午, 我发现张浩抄吴子浩的数学作业, 我想了一会儿, 到底报告不报告老师呢? 如果报告了, 是为他好;如果不报告的话, 就害了他. 于是我就告诉了老师, 老师把他喊了出去, 他进来的时候一声也不响, 好像生我的气了. 这样的事, 到底该怎么办呢?

四、数学日记是激发探索创新的平台

课堂上进行反思的时候, 有点像挤牙膏似的, 老师提示一下, 学生就回答一点, 而且是这名学生一句, 那名学生一句, 回答得很不全面,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在写数学日记时, 学生会静下心来, 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 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记录,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例如:“奇妙的倒数”

开学的第一天, 拿到新课本, 我好开心啊, 我翻动着, 无意间, 一个内容吸引了我, 心想:倒数是倒着的数吗? 我怀着好奇心, 翻动着书页, 终于, 我翻到了那一页. 我一看书, 书上与我说的一样. 书上还说求一个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噢! 原来是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那么45就是54的倒数. 不行, 我得验证一下:4/5×5/4=1, 7/7×7/7= 1, 1/0×0 = …不, 1/0与0不行, 因为分母是0无意义. 我突然又想, 小数有没有倒数呢?带分数呢?0有没有倒数呢? 学习了倒数有什么用呢? 没想到这小小的一课竟有这么多的知识. 看来这一课蛮重要的!

五、数学日记是表达学生心声的芳草地

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拉近了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在日记中可以写对老师或同学的意见, 自己的心里话或自己内心的一些情感等这些面对面有时不好意思开口说的内容.

例如:9月19日星期一天气晴

老师! 我给您提个建议. 我是一个听力不太好的女孩, 在您讲课的时候, 您的声音总是那么温柔、那么轻. 我呢, 总是听不清, 为此我感到非常烦恼, 使我不想上课了, 作业的题也就错得多了, 成绩也慢慢下降了, 妈妈也骂我了! 老师! 我给您提的这个建议希望您能接受.

阅读了这名同学的日记后, 我马上采取措施, 把声音提高了, 并且把她的座位往前调了一下, 她也会心地笑了. 之后她的学习成绩也慢慢地提上来了.

让日记走进课堂 篇3

一、内容――源于儿童生活

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把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素材,让课程内容充满儿童文化,从中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唤起儿童的共鸣与向往,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和内在的生活世界,创造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学内容。

1.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世界

《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单元,教材编排的大部分内容背景是北方城乡过大年贴窗花、吃饺子的习俗。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北方过大年的有关习俗外,而且还应该联系近距离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回忆过年时候搓汤圆、做年糕、燃烟花、放鞭炮等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生活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起他们对生活、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

2.关注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关注的就是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大的转折点。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心里既充满新鲜与好奇、期盼与憧憬,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学习。“我上学了”这一单元,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通过“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同学新朋友”“校园铃声”这四个主题循序渐进地让儿童的心理得应有的储备,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充分利用新课程教材“充满儿童气息,充满生活气息”的优势,加上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这样的品德学习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中,等待开花和结果。

二、方式——贴近儿童生活

品德教育只有在一种和谐的、自然的、生活的、温情的、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触及儿童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才能真正内化为儿童自己的品德观念,外化为良好的品德行为。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克服“说教化、灌输化、简单化”的教学方式,从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形式的转变入手,让儿童在生活化、生命化的课堂里得以成长、得以舒展。

1.师生关系的转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成为孩子们伙伴、朋友,创造生活化的课堂,创造平等对话的课堂,让儿童“实话实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孩子们在欣赏了文中插图后,纷纷对城市的小区之整洁、广场之大、公园之美发出赞叹。我趁势引导:我们的小山村也很美,让我们夸夸自己的家乡吧!课堂上热闹开了――“绿色的小山坡很美丽。”“清清的小池塘很美丽。”“路边的野花很美丽。”……“可就是一堆堆的垃圾不美丽呀!”一个不同的声音说出了心里话。“对呀!垃圾就是不美丽。”孩子异口同声。“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丽?”我适时地提出了一个探究的主题。一番对话之后,在小小的心灵中已经埋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的种子,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德育的目标在师生的平等对话和互动互补中如期而至。

2.教学形式的转变

再也不必是“插秧式”的正襟危坐,再也不必拘泥于狭小的空间,我们已经把课堂融于游戏、扮演、竞赛、观察、探索、访问、实践等各种活动中,把道理寓于满足儿童好动的天性的感性方式中。让儿童的感官和心理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的时候,引领着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用自己的言语交流表达,在交流、沟通、行动中明理。

《欢度国庆》一课,我通过“看国旗”“画国旗”“做国旗”“夸国旗”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由衷地感受国旗的庄严美丽。

《春天来了》一课,通过“寻找春天”“播种春天” “我是春天的花”“我是春天的树”“我是春天的小百灵”等形式去感受春天、歌颂春天。

三、目的——引导儿童生活

品德培养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最终意义在于引导儿童的生活、发展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促进他们生活的不断充盈,德育的不断发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在不断完善自我中,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方面要注重做到几点:

1.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

如果你生活在一群孩子当中,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有爱“打小报告”的习惯,譬如做眼保健操的时候,他们居然会告诉你:

“老师,谁谁谁没做眼操”,让你忍俊不禁――“你自己也没做眼操,要做了,怎么还睁着眼睛?”再比如一位同学自己随意扔纸张,却振振有词地“报告”其它同学随意扔纸张。这就是儿童的特点,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以一种别人生活的模仿者、旁观者、评论者的状态生活的。应该适时地激发儿童的主体精神,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才能真正地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反思、调整、提高、创造和发展他自己的生活,实现由课堂教学的“价值世界”向儿童生活的“事实世界”过渡,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2.遵循儿童的品德行为规律

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时期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加上本身意志力的薄弱,常常导致道德行为的反复性,教师要把握规律,及时纠正、适时引导,才能发挥道德对生活的引领作用。

让阅读走进课堂 篇4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语文或者英语文科类的科目才有阅读,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发现数学课堂也越来越离不开阅读。数学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语言和工具,只不过这种语言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有所不同,它具有很强的严密性与逻辑性。那么既然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就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去理解它。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一类学生,他们的计算能力很强,可是一旦涉及到应用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有的学生连题目的意思都没有看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会有很多种,可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的要求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计算,应用题也越来越涉及到当今的一些热点,如果学生平时不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不关注这些,那么遇到相关题目就很难去把握题目的意思就会出现不知所云的现象。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要求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以识记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数学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只有在数学阅读之后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意识,它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数学学习的先导和深化。为了配合新教改,改进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我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二、当今中学的阅读现状

通过大量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非常少。平常上课只有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里大多数都是听教师,自己阅读的很少。而中学数学语言高度简练,术语多,逻辑性强,概括程度高,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刻化,因此,它的阅读就必须要反复推敲,仔细分析,才能弄清内容的含义,才能发现一些隐藏的有用信息,如果学生只是听老师单纯的讲解,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知识的浮现,时间长了也较容易遗忘,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才能对知识把握的比较好,才能更好的应用。其次,学生对数学的阅读没有一个科学的指导,在平时的作业与考试中会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是因为题目看错或没有看懂而失分,从这里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在审题上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训练,不善阅读,或对阅读不重视,造成学生对数学理解、数学感悟和数学发现能力低下。另一个调查问题也揭示了同样的问题:即数学问题不会做,去问老师,老师也没有直接讲,却反问题意,已知什么,所求什么,已知和所求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进一步将已知所求强调一下,就会有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可见学生审题根本不清。

三、阅读的策略

数学与语文一样,它的阅读同样不可忽视,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数学的阅读品质呢?

(一)重视数学教学课本的阅读

初中阶段的阅读是离不开课本的,课本是一切的基础。学生必须理解课本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学符号,每一个公式,图表的含义。通常我们教师都会让学生预习第二天的课,但很少有人会去认真的检验学生到底有没有完成预习的任务,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课本的生疏,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当碰到具体问题时也不能及时的从题目中得出已知的信息,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会出现厌学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在上课的过程中拿出一些时间安排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本,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阅读课本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对课本的概念,图形的理解,对一些定理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够熟练掌握。还有对例题的阅读,自己可以根据阅读的情况先自己解题,看能否用自己所自学到的知识解答出题目。如不能,可以通过课本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找出原因,找出在阅读上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怎样的改进。

(二)重视笔记

我们都知道学生通常都会有一本厚厚的语文与英语笔记,满满的写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但很少有学生主动去记有关数学的内容。大多数教师也不强迫学生去做这样的笔记。那么数学需不需要笔记呢?我认为是需要的笔记是对付遗忘的有力武器,是积累认知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一般数学笔记有两种形式:一是我们常见的对于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所做的记录,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积累知识,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而且方便以后的复习。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习题集,我们可以把平常我们碰到的难题,做错的题集中到一个本子上,这样在以后的复习中不仅有针对性,也节约了学生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重视数学读物

数学阅读不能局限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它也要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课外时间。一部好的课外读物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上许多数学家都曾在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些优秀数学书籍的重要影响,不仅从中得到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熏陶,而且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的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心得体会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同,那么对一些问题的感受也就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共同阅读,通过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分工动手操作、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他们勇于合作交流,为他们创作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平台。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加了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为以后的学习创作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三、数学阅读的意义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传统的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指导相结合,而有效地个别学习指导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强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将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形成一种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气,同时有利于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教师的视野及知识结构。

总之,阅读是思考、是理解、是收获、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共通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阅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给学生的阅读情况多做一些了解,多做一些指导,他们的阅读能力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与数学兴趣。

参考文献:

吴静 数学也需要阅读 冯国良 中学数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温晓亮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王道生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篇5

达玉才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堂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学习的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精选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数学中,教学要善于依据数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实”,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

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是2粒、3粒、4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是10粒,由于串法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有的还余几粒等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步的发展。

二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三、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应用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

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际活动。

让游戏走进音乐课堂 篇6

关键词:音乐课堂 音乐游戏

一、设计音乐游戏的方法

1.识谱游戏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识谱是学习音乐的难点。如何让枯燥的识谱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是每位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笔者发现,在游戏中教学识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如在“小音符找朋友”这个游戏中,笔者把写有音符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让他们围成圈,然后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只有准确唱出朋友头饰上的音符,两人才能结为好朋友。在这样的音乐游戏中,学生能轻松、准确地唱出同学头饰上的音符,从而更好地认识乐谱。

2.节奏游戏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训练学生的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如在《哈里??》的节奏训练中,笔者让学生模仿火车“咔嚓、咔嚓”、汽车“嘀、嘀、嘀”的节奏,划船时人们“嗨„„哟„„嗨”的吆喝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声音和动作联想到歌曲节奏,最后把这些声音、动作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有趣味性的节奏练习。这样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掌握整首歌曲的节奏。

3.听音游戏教学

小学低段学生不理解音高的概念,而练耳又是音乐课的重要内容,如果在练耳教学中,教师只是让学生枯燥地听音,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游戏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把音阶比喻成“小猪爬楼梯”,把跳跃音程比喻成“小兔子在蹦蹦跳跳”等。这些比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抽象的内容易于理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听音的记忆。

4.音乐记忆游戏教学

音乐记忆游戏教学是训练学生记忆和分辨节奏及旋律的能力。如在教学《粉刷匠》时,笔者先开展随意贴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节奏把1、3、5贴进音乐小屋,然后引导学生掌握53 53| 53 1|的旋律,最后让全班学生围成圆圈踏步走,由笔者弹奏《粉刷匠》的旋律,学生自己听辨记忆,当听到53 53| 53 1|的音乐时,学生就做靠拢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就能提高学生对节奏及旋律的把握,提升学生的记忆和分辨能力。

5.创作游戏教学

创作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逻辑性,并促使发挥创作能力,把机械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完歌曲《拍皮球》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除了围成大圆圈来表现歌曲之外,还可以怎么表现?”于是,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现歌曲,使用不同的玩法来拍皮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作才能。

二、设计音乐游戏的注意事项

1.音乐游戏教学要有音乐性

音乐游戏只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关注游戏,而要从中获得知识。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的一种手段,必须科学合理、灵活自如地设计音乐游戏。

2.音乐游戏教学要有目的性

在设计音乐游戏时,教师要明确游戏的目的和意义。如果一节课设计了太多质量不高的音乐游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效率,还会使音乐游戏教学显得画蛇添足。

3.音乐游戏教学要有过程性

只有形式没有内涵的音乐游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在设计音乐游戏活动时,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高度重视游戏的每一个环节,使游戏的全过程都具有教育价值。

4.音乐游戏教学要有创造性

让德育走进课堂 篇7

一、树立德育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所诠释的课程概念, 不再是学科教学的总和, 而是指学校教育中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活动。新课程从教学目标上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从教学内容上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学环节的渗透, 从教学形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从课程结构上强调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与互补。因此, 确立德育的学科地位,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必须树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德育课程观, 将德育改革融入新课程改革中, 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德育课程体系, 让德育走进课堂;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学科德育, 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发展学科德育, 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创新, 以课程建设确保德育实效性的落实。

二、在国家课程中落实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的实质是教书育人。这个原则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究其原因, 一是认识不到位, 缺乏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二是没有建立起操作性强的学科德育实践体系。20多年来, 我们始终把学科德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性举措, 努力建构学科德育的实践体系, 在国家课程中加以落实。

(一) 构建学科德育的目标体系

为了指导和帮助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致力于学科德育目标体系的研究和探索, 先后编写了各学段学科德育纲要, 提出了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从1996年开始, 我们在中小学开展“目标教学实验”, 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注意“三维目标”的落实 (知识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 ;2000年编写了初中各年级各学科的《学科德育教学指要》, 帮助教师把握教科书中的教育点,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三维目标”后, 我们又将其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课程内容, 注重新“三维目标”的设计, 在教学思想中体现, 在教学行为中落实。

(二) 构建学科德育的方法体系

我们在一般方法的层面上提出了“五个结合五个统一”的实施规律和“六要六不要”的实施原则, 强调依据学科特点选择实施方法。

1.“五个结合五个统一”的实施规律是:

指导思想的旗帜鲜明与方式方法的潜移默化相结合, 做到灌输与感染的统一;教育内容的方向性与教育目标的层次性相结合, 做到个性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统一;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学科特点的差异性相结合, 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做到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学科中的德育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改革相结合, 做到德、智、体、美诸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统一。

2.“六要六不要”的实施原则是:

—要自觉教书育人, 不要以智代德;二要紧扣教科书, 不要画蛇添足;三要融会贯通, 不要牵强附会;四要情理交融、以趣激学、以情励学、言传身教, 不要空洞说教;五要符合学生实际, 不要概念化、简单化、成人化;六要课内外结合、知行统一, 不要搞形式主义。

3. 依据学科特点, 选择实施方法。

文科和艺术学科以形象思维为主, 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形象性联系在—起, 要求教师抓住形象思维情境交融的特点,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产生情感体验, 从中受到教育。数、理、化、生物、自然等理科以逻辑思维为主, 其思想性是以抽象的方式蕴含在科学性之中的, 主要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基础, 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以知传知, 以情引情, 以行导行。

(三) 构建学科德育的管理体系

首先是建立区域性学科德育管理体制。在区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 教研、科研、行政和督导四位一体, 协调配合, 齐抓共管。学校内部校长全面负责, 主管教学校长牵头, 教务处组织实施, 德育处配合, 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具体落实。体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德育与智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结合, 既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其次是建立以教育督导为主体的学科德育评价机制。初步建立了包含学科德育在内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形成了政府对学校、教育局对校长、校长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四级评价机制。把学校实施学科德育纳入中小学督导评估, 作为衡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之一;把教师教书育人列入教学水平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 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依据之一;把学科德育列入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之一。

三、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发展学科德育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是“让德育走进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 我们紧紧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把建立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实施德育的课程化管理作为学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基本途径加以落实。德育课程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主渠道时间空间的保证性、受教群体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和方式方法的灵活性等优势来落实德育目标。20多年的学科德育研究和实践让我们深深感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课堂, 德育内容的有效落实在课程, 德育目标的有效实施在主体参与。因此, 从2002年起我们便着手研究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 探索适合学生参与的课程模式和管理方法。

(一) 完善德育课程基本框架

德育课程从功能上看具有培养良好行为、增强法律意识、塑造健全人格、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心理品质、陶冶道德情操、奠定做人基础之功能。它包括一切对学生品德发展有影响力的教育因素。从结构上分为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 从内容上我们把德育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系统, 其中显性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个子系统, 隐性课程包括环境氛围课程和体制性课程两个子系统。在学科课程中做到必修和选修课程相结合, 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初步形成以学科课程为重点、活动课程为延伸、隐性课程为依托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德育课程的运行机制, 确保课程的落实。根据德育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素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四个条件、五项标准、六个环节。即:具备“教程、教师、课时、环境”四个条件;实施“目标、重点、内容、反馈、评价”五项标准;落实“备课、授课、活动、反思、教研、评课”六个环节, 体现教学要求的一致性。

(二) 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

1992年, 我们编写了《法律常识》, 2002年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段《礼仪修养大家学》, 2005年编写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读本》, 2006年编写了《中小学生荣辱观教育读本》, 2008年编写了《学生奥运礼仪读本》, 2009年编写了《小学生综合实践教程》, 使地方德育课程日趋完善。2007年, 通过“项目带资金”长效机制的建立, 指导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以及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 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德育课程, 几年来, 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总投资50余万元, 开发课程包括心理健康、女子教育、安全自护、青春期健康、读书指导、艺术鉴赏、影视赏析、国学知识、民族宗教、习惯养成、生活指导等20余项;同时, 还将研究性学习与德育有机结合, 让学生自选课题, 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人物采访等形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百姓, 增强责任感。此外, 我们还注重制度建设, 先后出台了《天津市南开区学校德育课程基本框架》、《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制定了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课堂教学督查制度、德育学科教研制度、优秀课程评比制度、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德育综合评估制度等, 做到德育课程管理制度化。

(三) 建设课程环境, 探索课程模式

德育课程更加强调适合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环境建设。我们除了要求各学科课程要结合内容创设教育情境外, 还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德育课程环境。为了满足社会实践课的需要, 2002年即建立了具备知识教育、国防教育、农业劳动、家政服务、技能培养、军事训练等功能的南开区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05年根据新课程要求又先后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包括手工制作、动画制作、劳动实践等20个专业课在内的南开区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 (以上两个基地均为全国优秀素质教育基地) 为了满足影视教育课的需要, 天津市南开区自1983年在全国率先建立校园“爱子影院”后, 全区现有“爱子影院”39个, 学生不出校门便可观看爱国影片。此外, 我们还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市档案馆、广东会馆、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等10个基地确定为主题教育课堂, 通过教育情境建设让学生感悟教育内涵, 使教育目标得以落实。

让音乐走进课堂 篇8

一、音乐的实用功能

在遥远的古代社会,音乐就已经同人类的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例如,一些户外劳动者为了使其单调乏味的艰苦劳动变得轻松愉快而边劳动边歌唱,这些歌声不仅帮助人们减缓了疲劳程度和厌倦感,更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关于音乐功能的记载出现于15世纪的欧洲:工厂里的学徒们在各自的工作台上边劳动边歌唱。1640年,拉丁美洲巴拉圭的耶稣教徒也记录了当时使用背景音乐的情况:印第安人为克服对体力劳动的厌倦,就在耕地、伐木、建房等劳动中都伴以音乐。1876年,美国著名的乔·瓦纳梅卡商店老板意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于是在店中放置了一架风琴,在每天早晨开始营业的时候演奏员工所喜爱的歌曲。到20世纪初期,一部分经营者已经有意识地将音乐用于他们的工厂和办公场所。

关于音乐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的实验始于20世纪初。1921年,美国人凯多乌特女士以调查卡片的形式调查了音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背景音乐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的乔治·洛扎诺夫、德国的杰汉尼斯·舒尔兹、西班牙的阿尔弗索·塞西多等人开始了超级学习法的研究,证实了科学、合理的背景音乐能使人的记忆力提高2.17~2.5倍。

1994年8月在美国心理学学会第102次年会上,罗斯彻宣布了她的有关音乐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聆听音乐能加强空间推理能力所需要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并能建立新的神经桥,进而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维持时间很长,甚至永久。

二、音乐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音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有例可查的。如:1987年5月28日的《文汇报》就曾经报道了青岛市第36中学张国良老师的一节高中数学课——在轻音乐伴奏下的数学课。课的内容是“复数的三角形式”。上课铃声响了,教室里响起了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张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旧知识,阅读新课内容的有关章节,并回答有关问题,老师综合总结出重点和解题方法;后半节课是做练习,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青年圆舞曲》、《花儿与少年》等节奏轻快的乐曲,在这种音乐的伴奏下,有的学生能在20分钟里做完20多道练习题。张老师进行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心理自由”,即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和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及压力的情况下,获得心态的平和以及心理的松弛,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据此,张老师进行了半年的实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显示,学生们不再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了,反而数学课变成了他们最喜欢的课。两个班的平均成绩由原来的79.2分提高到了90分!

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美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武汉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的李爱玲老师的论文《让优美的旋律流入语文课堂——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探索和总结出了音乐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作用,如:(1)刨设情境,营造氛围;(2)催化体验,激发情感;(3)文乐交辉,品词品句;(4)余音悠长,拓展读写。……李老师认为: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天地,在音乐声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思维超越时空,飞进那美妙的艺术殿堂……李老师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坚持使用背景音乐,实验表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成绩也取得大幅度的提高。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声健老师带领他的实验队伍在长沙、娄底等地做了“助学音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相信音乐有助于学习。

2002年贵州省文科高考状元廖衍杨韬同学深有感慨地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我的体会是,听音乐看书或做作业有助于让我尽快进入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锻炼,让自己在有声音‘干扰的情形下依然能把精力集中到主要事件上,更何况音乐远非噪音。……应学会借助多彩的手段,如:音乐。让自己的感情得以宣泄,让自己更能适应这世界,投入创造性的生活……音乐不只属于艺术家,不只属于爱因斯坦一样的伟大奇人,它属于每个人。既然学习很辛苦,那就用音乐来为你冲淡紧张、不安、苦闷、沮丧和不适。……在学习中找到一种宁静感、温和感,摒除‘考试、‘读书、‘竞争中过分张溢的功利心和火药味。”

从这些实例中不难看出,音乐无论对于组织教学和个体学习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学的辅助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教学中使用音乐的理论依据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大脑两个半球都具有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左脑是语言脑,承担语言处理和逻辑思考的职能,负责推理、综合、概括等,也有人称之为数学脑;右脑为非语言脑,处理音乐信息和绘画,并把这些信息作为图像储存在脑内,也有人称之为音乐脑。两个半球的分工只具有相对意义,二者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更为重要。音乐直接作用于右脑半球,当人们在听音乐时,能使大脑分泌大量的“脑内吗啡肽”,这种物质能够促使左右大脑相互协作与沟通,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的学习效率。

而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主要还是“左脑教育”,忽视了对右脑的开发和利用,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左脑半球长期处于兴奋与超负荷状态,这种教育不仅会导致左脑半球的工作效率降低,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还有可能造成对左脑半球的伤害,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与思考。而音乐作为“右脑革命”者,它可以使学生的右脑半球兴奋起来,使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得到充分的配合和发挥,从而提高左脑半球的学习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心理学家们认为,音乐能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化学物质和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增多,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兴奋的作用,可以有效稳定个人情绪。在教学中使用音乐可以消除学生的烦躁心理、集中注意力、稳定情绪,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沉侵在对问题的思考之中,能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学习不感到厌烦。

四、音乐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作品的选择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音乐作品的选择依据是:

(1)能使学生获得心理松弛、稳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从而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据此,应该选择节奏柔和明快、节拍规整均匀、速度适中、旋律优美的作品。

(2)不同的教学环节选用不同的音乐作品。

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通常包括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做练习等基本环节,适时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背景音乐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复习旧课和讲解新课的环节中,可以选用旋律抒情、节奏缓和的音乐;而在做练习的环节则可以选用旋律轻盈、节奏轻快的音乐。当然,无论哪个教学环节,都需要经常更换曲目,有利于保持对大脑的一种新鲜刺激,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据研究者调查发现,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喜欢器乐作品多于声乐作品,喜欢熟悉的作品多于不熟悉的作品。

2对教师的要求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背景音乐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试想,一个本身对音乐一无所知、无动于衷的教师怎么可能会利用音乐为其教学服务呢?所以,应该首先加强教师的音乐修养,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学校可以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同时,这也给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一个任务——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应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在他们今后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音乐来提高各科教学活动的质量。

3教学效果的检删音乐的课堂辅助效果还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控制决策的能力和实际调研的科学态度。如:

(1)播放音乐的音量大小要控制得当。音量太大,就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学习产生负面效应;音量太小,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选用曲目的风格与情绪不符合当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与备课时的预想有出入时,一定要及时调整或暂时停用,也就是要遵循“宁可不用,也不要滥用”的原则。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篇9

一、源于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教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提炼和抽象。小学生数学的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10

许多同事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抱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已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但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体会文章的意境等方面却总不见成效。而语文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不上去,学生的语言积累较贫乏,写作水平则很难提高。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提个建议,不妨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我在引导孩子们欣赏《桂林山水》一文时,曾做过试验:教师在朗读课文时,随堂播放轻柔、舒缓的乐曲,淙淙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一曲终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嚷道: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漓江的水流声!”

“老师,我仿佛看见了桂林那奇、秀、美的山!”

“老师,俺仿佛看见了江畔的红花、小草,还有那江中的竹筏小舟!”

“老师……”

“老师……”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一扫往日的沉闷局面,教学中难以让学生体会的语句美、意境美,竟轻松地解决了。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更注重了音乐的作用。如在《游子吟》这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古筝演奏的古典乐曲。伴随着教师有韵味地诵读,仿佛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曲末终了,教室里竟变得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在看孩子们,眼睛里竟含着晶莹的泪花。半响,孩子们才纷纷说道:“老师,我明白了,俺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老师,俺一定不会再让爸爸妈妈为俺操心了”

“老师,我长大后到外地上学,我一定天天望家里打电话,让妈妈放心!”

“老师……”

“老师……”

悠悠寸草之心,表露无遗。诗的含义,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全在这“铮铮”的琴声中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乐记》中说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充分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生活走进课堂 篇11

一、学习内容,放进生活

小学生的学习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形象、动感的课堂,喜欢和平时生活贴近的学习内容。但是,现行的课本中有一部分学习内容,距离学生的认识空间比较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有的甚至厌恶这部分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生活氛围,将学习内容放进学生耳闻能详的生活当中。让他们能感到课文的内容就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燕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见到,但是由于他们平时不留心观察,或是观察不仔细,对于燕子在美丽的春天从北方飞回来时的那种神态,遨游在大自然中的那种快乐……学生不能领悟与体验。课前,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准备了多幅春景图,以及燕子尽情遨游在桃红柳绿的春天里的动画,同时将动画配上燕子发出的清脆的啼鸣声。在播放动画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空中飞翔的燕子,在教室里自由地飞翔。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个个咧嘴笑着,屁股离开了板凳。学生一边尽情地表演着,一边还学着燕子发出清脆的叫声。可以看得出他们已沉醉在其中,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了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与春天产生碰击,所要学习的内容就不攻自破了。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再加上丰富的想象,把燕子在空中飞行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它们搬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通过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亲身表演,切身体会,从而和书本中的内容进行对比,既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解读了文本内容。让学生能真切地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到生活与学习的密切联系。

二、多种形式,走近生活

我们只有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相关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习的的权利交给学生,还要能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很好地学习知识。

1.情境对话,引向生活

小学生爱表现,不少学生爱和老师交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前,可以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话题与学生交流。可以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结合自己,谈谈自己的情感、心灵,也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引导学生把学习看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例如,在教学《孔融让梨》一课时,课前,我先和学生进行生活问题对话:“孩子们,你们当过家庭小主人吗?”“当过,当过。”“那你在做家庭主人时分发过吃的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这时,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自己当时的做法。之后,我逐步将学生通过对话引向课文的学习。有了之前的问题对话,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课堂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学生感悟的道理也比较深刻。

2.讨论争辩,认识生活

小学教材中不少内容都是来自生活实际,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只能初步读懂课文,而对于部分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还不太清楚。所以,在学习相关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我自学,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在讨论争辩时,不仅仅只有课文中的例子,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在学生的相互争辩中,既理解课文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美文熏陶,感悟生活

教材中,很多课文内容都很优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事情……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感悟生活。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圈出自己认为优美、重要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想法表达出来。要求提出之后,学生们埋头反复读着。在随后的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在脑中想象当时的画面,

学生从美的语言中,理解了文本的意图,也学会了运用知识的本领。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其他形式的活动,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生活之水成为学习的催化器。

上一篇: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支部关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下一篇:冬梅与雪花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