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日记新天地

2024-09-28

走进日记新天地(共5篇)

走进日记新天地 篇1

良好的创新环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因。没有这些环境就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因此, 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在创新环境的建设上下大气力,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

一、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任何学科的教学, 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 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营造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 多种多样。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 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内容, 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同时, 教师还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问题, 利用儿童亲自经历、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 我就在班中开了一个“小超市”, 在每件物品上标好价格, 一部分学生当营业员, 一部分当顾客, 进行了买卖活动。最后, 让学生交流各自在买卖过程中付款的情况。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 经过买卖双方的交易, 很自然地学习巩固了人民币的兑换, 使生活常识数学化。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 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 学生觉得学数学用得上, 是实实在在的知识, 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使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

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墨守成规的思维只能指导重复操作, 我们应引导学生摒弃那种依赖相同的程序解答各种问题的保守做法, 教育学生树立“敢为天下先”的雄心, 冲破创造发明不可攀登的思维定式,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历来, 我们的教与学都太习惯于“定式”和“正向思维”, 忽视“悬念”和“逆向思维”。这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新思想、新设计和对问题的质疑。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 教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 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听听他们的想法, 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才是新课程理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不断培养创新思维, 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 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往往不能吸引学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新奇、有趣的教学形式, 它将会给学生干涸的思维中注入泉水。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萌发以后, 老师所要做的就是稍加点拨和保持它的热情, 然后就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创造的喜悦与快乐吧。学起于思, 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 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 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 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 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指导下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已成为我国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武器。相信通过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 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 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氛围, 也一定能够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有了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的夙愿, 实现伟大的复兴。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创新与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汪大勇.发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N].光明日报, 2000-11-15.

走进秀洲农民画新天地 篇2

在富庶的鱼米之乡嘉兴秀洲,有一大群执著的追求艺术、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农民。他们获得了全国、省、市的无数大奖;他们多次出国展出,赢得老外朋友们的赞叹;他们还积极将艺术升级为产业,赋予创作成果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农民画,一个因秀洲农民而流光溢彩的名词。

从淳朴农民到绘画明星

5月26日,记者一行赶赴嘉兴秀洲,走近才华横溢的秀洲农民,走近声名远播的农民画。

在油车港镇盛泉村,我们见到了64岁的农民画家张金泉。听说我们的来意后,老人的脸上洋溢出喜色。他兴奋地带着我们走进了村北一座气派的蓝绿色二层西式小楼——这里是他的个人画室,也是他的家。

一楼60多平方米的客厅如同画廊:中间摆放着白底黑点的L型布艺沙发,天花板上镶嵌着中央空调,四周墙上整齐悬挂着大小不一的画作,旁边一个小屋同样挂满画作,二楼起居室也被画作包围,总共60幅。你无法想象,村庄里居然有这样诗意的地方。

张金泉带着我们楼上楼下地看,为我们讲解每幅画诞生的过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画里,几乎每幅都有着“水”的痕迹,这是一位经受了多少年江南水乡濡养的老人啊!我们问:您平时作画,去外地采风吗?张金泉的回答是:“从来不去,我只画我身边的田园风光和记忆中的民风民俗。光这些,就已经让我画不过来了。”

的确,他的画记录了太多的乡村风俗元素:除夕夜打糖糕的香甜味、榨油时飞溅的油花、缫丝时的水蒸气、造船时飞舞的木屑、庙会里熙攘人群的喧闹声……都从画里扑面而来。

让人意外的是,这位秀洲农民画家中最高产之一的作者,却曾是村里一位船工。采访中,张金泉指着自己的画作侃侃而谈,为我们讲述带着乡土味道的往事——水乡阡陌纵横的河道里,千船万橹悠然驶过,激起连绵不断的水花,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油菜田。

后来,因为公路的贯通,水运渐渐成了历史符号。老船工张金泉下船,开始回家做些农活。他在船上学得一手木工的本领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心灵手巧的他渐渐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木匠。张金泉接触农民画后,发现绘画与他钟爱的木工有着太多相通之处,于是一发不可收,开始了十几年的专业绘画创作。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周围的农民也加入了绘画创作的行列。

采访末了,张金泉还热情地邀我们去他的画室里一试身手。他拿出一幅画着两只乌篷船的简笔画告诉我们,这是去年人民日报记者任涛前来采访时与他一起画的。

现在由秀洲区授牌的农民个人画室有4家,除张金泉之外,还有农民缪惠新、乡村医生钱胜荣、种田能手张卫东。

在张金泉的人生历程里,我们看到一位普通农民到画家的蜕变。当然,他不是个例,只是秀洲农民画群体的一个缩影。

从天下粮仓到艺术胜地

那么,秀洲农民画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秀洲区文化馆,前来拜访这里的“总教头”——已有25年农民画辅导经历、看着秀洲农民画从“婴儿”成长到今天青春勃发的“青年”、被誉为“农民画家的辛勤园丁”陈玉峰老师。

问起秀洲农民画如何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见证人之一的陈玉峰自然有话说:

“作为现代民间绘画的一种,农民画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它的诞生与大环境有关:陕西户县农民画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刚刚解放不久,上海金山农民画成名于‘文革’时期,而秀洲农民画则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茁壮成长。”

1983年,身为天下粮仓的嘉兴郊区变身成了秀洲区。当时秀洲区文化馆想参加一个全国画展,便组织来自各乡镇文化站和学校的9位20来岁的美术爱好者培训,陈玉峰也是其中一员。可是他们不知道画什么,就去当地农村里观摩农民画。不看不知道,一看开了窍。原来画农民画根本不需要太多专业技法,完全是随心所欲,画由心生。

回到秀洲,9人的创作激情火山般喷发,从小到大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没几天就变成了16幅色彩饱满、充满童趣的画作。没过多久,荣誉便雪片般飞来——张觉民的《南湖菱歌》获全国比赛一等奖,缪惠新的《乡情》获浙江省美术比赛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就这样,秀洲文化馆诞生了成为当地历史上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农民画培训班,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美术教育,树立了一直到现在依然坚持的创作理念:不教任何专业画法和基本功,只要喜欢画,只要能真实地表达思想和情感,怎么能体现个性就怎么画,越纯粹越好,越返璞归真越是好作品。

陈玉峰说:这个理念让改革开放大潮中富裕起来的秀洲农民勇敢地拿起了五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富足后的愉悦。27年来,培训班每年或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都会有主管官员前来助阵,这在中国其他农民画之乡中是坚持最好的,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画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队伍从最初9人扩展到今天1800多人,仅骨干就150多人,14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2009年9月底,第九次走出国门的60幅作品来到了德国,受到热烈追捧。“美观,写实,有生气,欢快。”德中协会主席鲍尔先生说。“这是平民化的艺术,生活给他们带来乐趣,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德国当地居民惊叹,这是一次“神奇的展览”,其中的23幅作品在展览开幕当天即被预订一空。

从乡间来,到世界去。“对于农民画,我们是‘走出去,请进来’。”秀洲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国华介绍说,这也成为秀洲农民画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

自1985年秀洲农民画被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品介绍到国外展出后,秀洲农民画作品多次在国外随团展出,迄今已在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加拿大等13个国家举办展览,3000多幅作品“飘香”海外,特别是在2004年至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中,秀洲农民画曾两次代表中国参加展览。2006年,在英国伦敦的“寻梦浙江”展览中,秀洲农民画再次以其鲜活的农家风味展现在秀洲农民笔下。2008年10月,秀洲洛东儿童画赴日本大阪展出,广受欢迎。

在“走出去”的同时,秀洲农民画切实做好“请进来”的诸多工作。区农民画陈列馆、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至今已接待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香港、上海、陕西等国内外宾客4.2万人次。

人口不到50万的秀洲区在从农业区向城镇化迈进的过程中,不仅创造出了今天以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化城市,还打造出一块地域特色如此鲜明的农民画品牌。

从零打碎敲到产业升级

采访中,我们还认识了被誉为“东方毕加索”、与张艺谋、成龙一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十位艺术家”之一的秀洲农民画领头人缪惠新。

不为人知的是,这位站在农民画高处的老人,曾有过的身份颇有点令人眼花缭乱——民办教师、诗人、文书、镇文教卫助理员、村党支部副书记、画家。

1983年,他也是秀洲第一个农民画培训班的9人之一。在那年的浙江省首届农民画大赛中,他的作品《乡情》、《七牛画》获大赛一、三等奖。次年,缪惠新就结束了他民办教师的生涯,成为当时的乡政府的文书。

做了文书,工作并不繁忙,他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画画。缪惠新喜欢画画,幼时读书正赶上文革,那是个对知识要求并不多的时代,他把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交给了画画,但只是临摹。或许命运之神还没有看到他,高中毕业之后,他曾三次报考美术类院校,都以失败告终。文书缪惠新自然十分珍惜画画的机会。1987年,他再次在省农民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他的画引起业界的注意。

也就在这一年的寒冬,缪惠新带着60多幅作品,惴惴不安地在北京中央美院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作品展出后,首都艺术界为之轰动。在此之后到1993年,缪惠新一边做着他的文书工作,一边做业余画家,之后又在北京办了3次画展。1995年他和他的画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法国办了个人画展。1997年,他应邀到美国办画展,也就在此时,他的身份从文书转变成了镇文教卫助理员。之后的数年,他都担任这个职务,日常工作轻松,只需要开一些办公会议,到现场做一些简单考察,领导给了他足够的自由,他拥有大量的创作时间,之后他又分别于1998年和2004年两次在美国举办个人画展。

1998年,他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各国媒体无数次地称之为“中国毕加索”,而他却只是一位业余画家,一直到今天。

缪惠新说,在秀洲农民画百花齐放的今天,如何提升农民画质量品位,把零打碎敲升级成一个产业,这是所有农民画作者都应该面对的问题。

可喜的是,迄今为止,秀洲农民画已有近3000多幅作品在海外展出。在得到国际认可的同时,农民画产业也初具规模。“创作一批农民画精品,培育一支农民画家队伍,建设一批农民画创作基地,办好一个农民画艺术节”,这是当地政府提出的农民画文化品牌经营策略的方向。

2001年,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建成,也成了嘉兴对外开放的一个艺术地标。

2008年秀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0年5月“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获得第十五届国家“群星奖”项目奖项。

一个文化品牌的经营需要有一批艺术人才支撑,而决定因素是政府的战略定位。事实上,当地政府也在探索产业,在做活品牌上做足文章。秀洲农民画已连续4年参加义乌文博会;秀洲农民画在网上开设了淘宝店。秀洲区不断尝试农民画衍生产品,农民画从画纸上飞到了帽子、雨伞、T恤衫上,飞到了时尚模特的旗袍、肚兜上。农民画还与央企合作,中信国安集团公司收购了530幅秀洲农民画;今年4月28日至7月28日,在北京通州——香河举办“赤脚走在田埂上——秀洲农民画作品展”。

张掖走进高中课改新天地 篇3

具体做法为:注重行政推动, 着力构建组织保障新机制。市上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普通高中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各县 (区) 党委、政府, 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攻坚克难, 新课程实验工作机制和各项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 各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得到持续改善;注重学习研讨, 树立课程实施新理念。深入开展各级培训, 促进教师队伍共同成长;注重教学创新, 积极构建“理念先进、方法科学、高效轻负、教学相长”的高效课堂。各高中探索出了一批课堂教学新模式。如张掖中学的“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民乐一中的“三案九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张掖二中的“五为主”教学模式, 天一中学提出课堂问题不过夜, 金觻中学的“导学练”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这些适应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逐步成熟与推广, 为全面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注重实践活动, 着力建设校本课程新体系。各高中积极建立校内外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军训、文艺演出、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如张掖二中开发了六大类四十多门校本课程, 高台一中以社团活动为形式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注重科研引领, 着力激发教育改革新动力。深化课题研究, 各普通高中先后申报立项市级课题121项, 省级课题95项, 丰富了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策略的理论与实践;注重规范管理, 着力实施综合素质新评价。组织高中课改样本校统一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和细则, 从6个维度20多个观察点对学生进行评价, 使评价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点滴进步, 激励学生不断成长。

今后, 张掖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并落实五项制度: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校本教研制度、课程资源共享制度。促进五大问题的解决:1.观念转变问题。切实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落后的教育观念, 牢固树立新的课改理念, 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支点。2.突破课程建设问题。为了实现每个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选择和在共同要求下的发展”, 各高中科学定位和落实教育目标, 努力做到开齐国家课程, 开好地方课程, 开活校本课程, 要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减少必修课程, 加强选修课程,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3.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一所好的学校, 必定有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一门好的课程, 必定需要能够实施课程的教师队伍。《张掖市教师梯次成长平台设置及管理办法 (试行) 》, 规范了教师逐级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 形成了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成长机制, 使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技术能力得到大幅提升。4.抓住课堂变革的根本问题。各高中积极建设师生共同发展的“新课堂”, 让创新思维在课堂中孕育,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机统一, 让高效课堂为优质课助力, 让优质课为成就名师奠基。5.明确评价改革的导向问题。评价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评价的功能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走进天意公司,走进微生物天地 篇4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由EM原露升级与转化而来的新太阳系列产品已于2015年年底面市,主要包括“光合菌肥”“百叶神”“土壤棒棒酵”“3C叶肥”“壤善灵”等产品。该系列产品对于改善土壤环境、作物防虫防病、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均有显著功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断有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到公司咨询与购买产品。

当记者问到经营天意公司这么多年有何心得体会时,董事长刘晓宇脱口而出:“‘在寂寞的岁月中执着地坚持着’是我最深的体会。”对于公司的发展方向,刘晓宇说,公司在不断地扩建,将以EM技术为基础,产品先从种养上展开,后面会陆续开发出保健品和家居上使用的除醛剂、除污剂等。

刘晓宇说,为有机农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改善土壤环境,生产出更多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是他最大的心愿。

(本刊记者 黄萌)

走进农家天地宽等 篇5

7月18日、19日,我到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柴湾镇)镇南社区驻村走访。虽然过去也经常下基层,但这一次的两天驻村走访感受尤为深刻。两天里,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与百姓促膝谈心,倾听着农民亲切朴实的话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松了身心,净化了心灵,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基层状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如何做好群众工作也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感觉真正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真正下到村里、走进农户、深入群众,就被老百姓那种淳朴和热情深深感染了。大家把我当成朋友,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国际形势,小到社情民意、家长里短,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亲身体会,收获大不一样。通过下基层驻村蹲点,我听到了办公室里听不到的声音,看到了办公室里看不到的情况。真心摆正位置、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既是夯实基层基础、做好群众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各级机关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思想境界的必然要求。

当然,随着形势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群众工作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也渐渐“失灵”。面对新的形势,不光要从外在形式上,更要从理念思路、方法手段、工作载体、体制机制的创新入手,着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当前,我认为至少突出三个方面。一要善于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可能通过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的办法来化解社会矛盾,真正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老百姓的赞誉越来越多。二要注重开辟党群工作的新平台,搭建全新的组织载体、物质载体、文化载体、沟通载体,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民意收集、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等机制,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效果。19日下午,我考察了如皋开发区政法综治中心、派出所、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等基层社会管理平台,这些平台在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群众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群众欢迎。三要进一步深化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三下乡、大接访、送温暖等,这些都是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但远不止于此,真正的群众路线应把群众的智慧吸收到工作实际中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手段,同时善待、善用、善管新型媒体,充分利用网络等多种手段来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群众工作的时代性和时效性。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副书记)

三措并举提升领导力——于顺华

“能力不足的危险”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四大危险”之一。作为党政部门的领导者,其领导能力若不足,则会导致执行低效、威信不高,有损党和政府形象;若决策失误或处理问题不当,则会给单位、地方甚至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若督导、激励不力,则会造成团队执行力层层衰减,决策得不到较好落实。由此可见,具备良好的领导素养、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是当好领导者的前提。领导者如何修炼和提升领导力?笔者认为,不妨从学习、决策和执行三方面入手。

看、听、访,勤于学习,提升学习力。“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真正的领导力源于学习。通过“看、听、访”三条途径,勤于更新知识,收集存储信息,把资源转化为资本,为决策打好基础。广开视听,多听专家报告,勤登录“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网站,聆听专家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透彻分析和精辟论断,拓展视野“寻策解渴”。以“三解三促”活动为契机,以总书记“三问于民”和温总理“面对面听民意”为榜样,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汲取群众的智慧,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思、议、策,善于谋划,提升决策力。“运筹于帷幄之中,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为完成组织使命和目标,通过科学预测、正确分析,果断、大胆、明智地采取有效举措的过程。领导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统揽全局、洞察未来,将决策前的调研、听取各方意见等纳入决策程序,通过“思、议、策”三个步骤,善于抓住发展良机,规避风险,趋利避害,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领导者要善于“踱方步”,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深思熟虑后,出准、出新、出高思路。学与思的有机结合方能转化为能力。善于“借外脑”,通过提问启发下属讨论交流,集中民智凝聚共识,做出正确抉择。“一着好棋,全盘皆活”。领导者要善于从可行的方法、思路中选出最佳路径,同时考虑到执行的力度、角度和难度,抢抓机遇果敢决断。若能考虑到选择合适的执行者和合适的激励机制,则标志着该领导者的决策已趋向成熟。

讲、干、创,勇于践行,提升执行力。“正确的战略决策+强大的执行力=创造奇迹”。好的战略决策需要强大的执行力,特别是高效的领导执行力作支撑。高效的领导执行力就是“狠抓落实”的能力,是实现下属个体执行力“1+1>2”的能力。领导者可以通过“讲、干、创”三大举措,提升领导执行力和团队执行力。领导者应该是“干部名嘴”,既能通过释疑解难、沟通协调赢得信任和支持,又能通过宣讲统一思想、鼓舞士气、激发团队执行动力。“干”字包括领导者制定制度、示范指导、用贤任能、督查指导等。在强化和提高领导执行力的过程中,领导者首先要通过制订制度规范,层层分解责任,加强落实过程监督,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优化决策思路。对一些新工作,应亲自抓试点,然后总结推广,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效益推动落实。“使人者,器之”。领导者要知人善任充分授权,不但“扶上马”还要跟进指导“送一程”,方能带出一批骨干。领导者既要善于创新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又要善于创新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创”字为先,无坚不摧。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海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为官者切莫“失意忘形”——汪维宏

“失意忘形”是一种自轻自贱,也可以说是自暴自弃的行为。得意之时,莫过喜;失意之时,莫过悲,这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不卑不亢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贫贱不能移”比“富贵不能淫”更难做到,能够受得了寂寞与平淡,才是真正的修养到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映了范仲淹先生对待得意和失意的淡然态度。所谓“失意忘形”,我以为是与“得意忘形”相对应的。对为官者来说,一旦产生失意,心态难以平衡,达到“失意忘形”的地步,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而言,还是对一个单位或社会而言,其危害往往大于“得意忘形”。这是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为官者手中都握有大大小小的公权力。

某省建设厅原厅长徐某应该算得上是“失意忘形”的典型代表了。徐某的父亲在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是党和人民把他从一个烈士的后代培养成一名党的干部。徐在担任某县县委书记、某市市长期间,也为当地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在失意之时,徐滑向了犯罪的深渊。徐担‘任市长期间,市里先后两易市委书记,徐均未能如愿改任市委书记,内心感到莫大失落,错误地认为组织上对他不信任甚至有负于他。在其后的市长、建设厅厅长任职期间,徐大肆受贿和生活腐败堕落,最终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正在监狱服刑承担“失意忘形”的苦果。这不正是“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的典型案例吗?其实,现实生活中不少为官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辛勤工作几十年,一直政绩口碑很好,却在临近退休时纷纷落马,被社会上称之为“五十八九现象”。“五十八九现象”,我以为是众多为官者心理失衡,贪恋权力、金钱和美色的集中体现。

上一篇:自然人的破产能力下一篇:小型砌块墙体裂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