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说天地:巴金《家》读后感

2024-06-25

走进小说天地:巴金《家》读后感(精选7篇)

走进小说天地:巴金《家》读后感 篇1

《家》是巴金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这部小说以高家长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为线索,展开了高公馆内以高老大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对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描写。

《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冬到19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觉新;屈服于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反抗意识。觉民;与琴结婚,敢于反抗封建专制制度。梅,喜欢觉新,但屈服封建专制制度,最后因伤心而病故。鸣凤,内心渴望爱情却又不敢表达出来,很无奈。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读了这部小说后,使我受益匪浅。我应该向觉慧学习,学习他那种坚持不懈,顽强不屈,勇于向往、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

走进小说天地:巴金《家》读后感 篇2

巴金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族, 巴金说他“从小就爱和下人们在一起, 我是在下人中间长大的”。这使他有可能以受压迫者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家。当他怀着愤怒去揭露他所熟悉的封建家族时, 他取得现实主义创作的重大成功。这就是193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家》。他的这部小说连同抗战时期完成的《春》《秋》组成《激流》三部曲, 是巴金的代表作品。

巴金在他的封建家族系列小说中, 对封建家族的罪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揭露和描写。

一、封建家长在封建家族中实行封建专制

在所谓的君、臣、父、子的等级关系中, 父子关系是一个核心, 而君臣关系则是放大了的父子关系。君权和父权是不可分割的专制制度的一个整体, 其他如宗法制度、婚姻制度, 财产继承制度等都是有它派生出来的。而封建礼教、伦理道德、封建迷信等都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招牌。《家》中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是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是高公馆的老主人, 在这个阴森恐怖的公馆里, 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话不多, 但每句话都是法律, 都斩钉截铁, 不容辩驳。他的意思都是无声的命令, 谁也不准说个“不”字。他虽然很少出场, 高公馆的所有罪恶几乎都与他有关。有的是他直接插手, 如觉民的婚事, 就是他下令与礼教会会长的侄孙女成亲。有的事, 他并不出面, 只吩咐一声便可了事, 他把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 就是由大太太转告一声:“今天老太爷吩咐说要送你到冯家去, 给冯老太爷做小。”还有的连吩咐也不必, 家人们会自然地按他的意思或扯着他的虎皮去做。如觉新的婚事, 就是觉新的父亲想抱孙子, 高老太爷想四世同堂, 而断送了觉新的前程。《春》《秋》中曾写到的觉新的娘舅周伯涛, 也是一具封建僵尸, 他在其封建家庭生活中也是罪恶悲剧的制造者, 是他亲手葬送了蕙和梅的幸福和生命。高老太爷、冯乐山这些人在表面上道貌岸然, 满口的“仁义道德”, 实则男盗女娼, 玩花旦, 讨小老婆。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封建主子的荒淫、腐朽、阴险、残酷的嘴脸。巴金怀着对封建卫道士的憎恨, 对家庭中各层次被迫害者的深切同情, 怀着“我控诉”的激情, 揭露了封建家族、封建伦理的罪恶。

二、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在封建家庭中受到迫害

在巴金的家庭系列小说中, 他着力描写了青年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婚姻恋爱, 通过一系列悲剧事件的描写, 愤怒控诉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深挖了这一制度的根源, 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制度对于年轻人的摧残。《家》中的丫头鸣凤之死, 最动人、最催人泪下。鸣凤不到十岁就失去爹娘, 被送进高公馆, 辛辛苦苦服侍主人多年。她暗恋三少爷觉慧, 但是, 当她品尝到一点点人性的快乐, 获得觉慧的爱情的时候, 高老太爷的一声“吩咐”, 就把她推下了万丈深渊, 断送了她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对这一小人物是饱含感情的, 细致入微的描写, 饱含着作者对下层劳动者由衷的赞美和同情, 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体现了巴金小说深刻的反封建性。

封建专制与封建礼教, 不仅扼杀“下人”的幸福, 即使是上流社会的男女青年的命运也难逃专制者的主宰。梅和觉新两位青年相互爱恋, 心心相印, 可是只因两人的母亲在牌桌上的一点纠纷, 就残忍地拆散了一对恋人, 梅小姐被母亲随便嫁给了一个她所不爱的人, 最后她的丈夫死去, 她也抑郁成疾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瑞珏是高家用“抓阄”的方法嫁给觉新的, 也难逃一死。此外, 还有那个从小被父亲摧残了身心的淑贞, 一双小脚, 一声声凄惨的悲啼, 无不是对封建家长制的血泪控诉。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 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 很快就患病, 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 默默地死去。作家通过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特别是选取了一个个软弱善良的女子的悲惨命运为例子, 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控诉吃人的封建专制制度, 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一切封建制度都是残害人性的, 而且那些受到迫害的青年男女得流着眼泪驯顺地走向专制者给他们挖好的坟墓, 如果稍有反抗, 便会被冠以大逆不道的帽子。

三、新生力量的叛逆和觉醒, 吹响封建制度灭亡的哀乐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孕育了一大批封建专制制度的叛逆者。高觉慧就是巴金笔下的封建家庭中最坚决的叛逆者。在家里, 他看透了高老太爷、冯乐山的荒淫无耻, 在精神和道德上, 他高于长辈, 所以, 他有反抗的勇气和力量。高老太爷病重, 陈姨太请人捉鬼, 唯有觉慧敢于把这些人拒之门外, 并把陈姨太、觉新痛痛快快地骂了一顿。觉慧对觉新的逆来顺受的作揖主义、向恶势力妥协等性格表示深恶痛绝, 他帮助觉民逃婚, 对下层仆人也怀有同情之心, 并且深深爱着丫头鸣凤, 他认为少爷和婢女是平等的, 是可以相信相爱的, 他认识到, 一代新人的力量一定会冲垮包含着种种罪恶的、腐朽的封建家庭的阻挠而走向新生。

小说中出现了另一位重要女性———琴, 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同校, 男女应平等, 积极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 虽然遭到母亲等人的强烈反对, 但她还是成功了, 她是时代的叛逆者, 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

觉民则是家庭的叛逆者, 是高家出门不肯坐轿子的人。他接受“五四”民主精神, 敢于反抗家庭, 反抗封建的束缚, 有正义感, 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 与琴相爱, 这在当时是相当大胆的, 用逃婚抗拒包办婚姻, 使祖父屈服, 为他解除婚约。最后, 得到个人的幸福, 不像觉新和梅那样成为悲剧, 表现了觉民的反抗精神。

巴金小说《家》阅读札记 篇3

关键词:巴金 小说 家 阅读札记

巴金在1931年4月的《激流》总序中说:

“我和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的来征服生活。”

“我有我底爱,有我底恨,有我底欢乐,也有我底受苦。但我并没有失去我底信仰,对于生活之信仰。我底生活并未终结,我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了一点含糊的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东西。”

“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年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札记:

1932年代序的标题说“呈现给一个人”,巴金是要将它呈现给他的哥哥,一个才只“活了三十多岁”,“到死还是一个青年”的“不必要的牺牲品”,他死在《家》发表的同时。

在通读小说的过程中会发现,作者的热情与希望、眼泪与忧伤都是为着青年的一代而倾注的,为着所有那些幸运的和不幸的、鲜活的和凋萎的年轻的生命!我想,活泼泼的不受束缚与禁锢的个性与青春是作者所要讴歌的,“可是你果然有过青春么?”这声泪俱下的悲愤,为着那众多悲剧命运中最悲惨的一个!那“用自己底手割断了生命”的“不愿意死”、“留恋着生活”的可怜的哥哥!

风雪之夜,觉民、觉慧从学校排演完戏剧后一路交谈着步行回家。两兄弟到家,结尾处,描写公馆“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踞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底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不能够望见。每个公馆都经历过了相当长久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每一个都有它自己底秘密。大门底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虽然经过了这些变换,可是它们底秘密依旧被保守着,不为外面的人知道。”

札记:

这怪兽的大口吞噬了多少青年的青春和生命!这黑洞是葬送青年幸福的深渊!这里面藏匿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丑陋与罪恶!公馆经历的年代有多久,那被禁锢在封建礼教的牢狱中的青年男女们的痛苦和不幸就有多久。年代的变迁,姓氏的更换,不幸的人何其多!主人的变迁,旧式大家族无非是继承延续着封建礼教吃人的历史!姓氏的改变,封建礼教的腐朽和罪惡未曾改变,代代上演!秘密被保守,不为外人知道,青春与生命的被摧残与扼杀,沦陷于深渊中的痛苦暗无天日,看不到希望!天哪!谁能救我?

姑母和表妹琴来做客。饭后,觉民告知琴他所在的外国语专门学校要招女学生,琴很兴奋。一家人吃饭时说到学校的时候,觉民说:“现在教育经费都被拉去充作军事费用掉了。各学校都是一样地穷。不过我们学校不同一点,因为我们底校长和外国教员订了约,不管上课不上课,总是照约付薪水,多上几天课倒反便宜些。…据说他和督军有点关系,所以拿钱要方便一点。”“这倒好,只要有书读,别的且不管它。”大哥(觉新)在旁边说。

札记:

觉新与觉民的一番话形成二人性格上鲜明的对比,切合二人身份。很显然,觉民读的是新式的学校,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比较积极活跃,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发展现状,他断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死书、死读书的呆子,他是受了新思潮影响的新式的青年。相较之下,觉新的眼界要狭窄闭塞的多,目光之在处只是一己之幸福,一门之兴衰,“只要…,别的且…”好一个“只要”、“且”,没有奋争的血气,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分安命。国无宁日,家何以安?“且不去管它”?有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觉民、觉慧、琴)三个年轻人热烈地谈论教育现状。觉慧苦闷于所处家庭的束缚,想到了和鸣凤之间的阻碍,想到鸣凤、琴两者境遇之不同。琴想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但又有担心,觉民觉慧坚决支持。

札记:

从谈话内容中,透出小说浓厚的五四时代背景,提到《新青年》上发表吴又陵《吃人的礼教》和林琴南的译著。

琴与母回家,下决心向母说明想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母为难。琴给倩如写信。

札记:

五四特点再现。琴用白话文写信,并注意使用新式标点。文中提到琴学白话文写信,认真读《新青年》。

“他(觉新)底两个兄弟底思想要比他底激进一些,而他只是一个胡适主义者,并且连胡适底《易卜生主义》一篇文章,他也觉得议论有点过火。他很赞成刘半农底作揖哲学,他又喜欢托尔斯泰底无抵抗主义。”“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对于他的确也有很大的用处,就是这东西才把《新青年》底理论和他底大家庭底现实环境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着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就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而在他和他底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这种生活方式当然是他底两个兄弟所不能了解的,因此便常常引起他们底责难,但他也坦然忍受了。他依旧继续地看新的书报,依旧继续地过旧的生活。”

札记:

这是开篇以来人物出场介绍中笔墨最多的一章。

觉新曾经对前程和爱情有着美好的幻梦,人所羡慕,但他在这个旧式大家庭中长房长孙的身份和他自身软弱的性格断送了一切。

五四运动的爆发,觉新的青年内心深处蕴藏的热情和他的现实处境,加之他天性的懦弱,造就了他的矛盾,他的双重性格。

母死,继母进门。毕业后,在父亲的一手包办下娶妻(爱情幻梦破灭)、工作(求学乃至出国之幻梦破灭)。父死,不得不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儿子出世,寄希望于儿子。

我想,对觉新而言,儿子无异于其生命的延续,幻梦得以实现的转移和寄托,就在青春和希望死灭后因为儿子这个载体而再生,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重来一次,可以修正自己不如意的生活之路。

只是,命运待觉新何其薄也,海臣死了!觉新的青春和理想死了两次。

如果說命运注定了人的一生,那还有性格决定命运,在冥冥的算数里人总有可以主动的一些东西握在掌心。如果说社会的时代的原因带给觉新生命的必然,但假使觉新的性格可以强悍一些的话,他的悲剧也不致这么惨。

梅死了。瑞珏死了。蕙死了。海臣死了。一个又一个,爱他的和他所深深爱着的亲人,眼睁睁地,就那样毁了,死了。

如果说封建礼教吞噬了他的所爱,那么在这个吃人的宴席上,觉新也违心地吞吃了几片肉。文中多次明明白白地说他做着傀儡,做着别人的宝贝,多次提到他“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

觉新的所有行为,面对命运时的反应,都体现了他的不争,他的听人摆布,屈于“命运”的安排。对其命运最具悲剧性的描写是他父亲因为定夺不下而用拈阄的方法来决定他的妻子的情节,觉新之可怜,至此无以复加。

文中多次写到觉新满足于妻儿带来的眼前的小小幸福,苟安地活着,暂时地忘掉了曾经的美好幻梦,居然能从中感受到安慰,旧家庭中生长出来的少爷,性格中烙着深深的旧时代的颓废印记,即使受了新思想的激荡,却终没有褪去阶级的特质。

“够了,不要再看了。”“琴姐,你觉得这有趣味吗?”(觉慧)

“我并不觉得有什么趣味。”(琴)

“你看了这,有什么感想吗?”(觉慧)

“没有什么感想。”(琴)

“这太平淡了,小时候看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

“真的你们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

“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够使人感动呢?”(觉民)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吗?”(觉慧)

“这与同情心有什么关系呢?五舅他们得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了赏钱。各人得了自己所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

“...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底快乐建筑在别人底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付了钱就可以把别人底身体拿来用花炮乱烧吗?这样看起来你底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呢!”(觉慧)

札记:

是了,觉民和琴是不排斥坐轿子的,而觉慧是从不坐轿子的,觉新还因此调侃他是人道主义者。较之觉民和琴,觉慧对于旧礼教旧习气的反对是更彻底的。觉慧说的是准确的。这个大家子里,老一辈的就不要说了,便是在有了一些觉醒与反抗意识的年轻的一代弟兄姐妹中,只有觉慧一个人的觉醒是彻底的,他的痛苦是最清晰的,他的爱憎是最鲜明的,而觉民和琴们底“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呢。”

军阀混战,高公馆时时面临炮弹爆炸的危险,高公馆人人面临死亡考验,当死亡阴影投向每个人心间,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琴“她疲倦了,她绝望了,她这时候才开始觉得她和梅,瑞珏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她实际上是和她们一样无力的。”“她在悲伤她底梦景底破灭。她在悲伤她自己。她费了若干的努力才造就了那一个美妙的梦景,她奋斗,她挣扎,她辛苦地追求,才得了一点小小的结果。然而在那恐怖之前这结果显得是多么脆弱呵。社会如今又从别一方面来压迫她了,只是在一刹那间,就可以毁坏了她十几年来所苦心惨淡地造成的一切。易卜生说的‘努力做一个人,到了这时候这种响亮的话语又有什么用处呢?她哭了,不单是为了恐怖,是为着发见了自己底真面目,在从前她还多少相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而且从别人那里也听到过这样的赞语。然而这时候她才发见出来自己是一个多么脆弱的女子了。”

札记:

琴的哭,是梦想破灭了。当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当终极的考验迫在眉睫,她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她失掉了自己“新女性”的优越感。

平常她应该是带着优秀的自我满足感的,应该是还处处怀有庆幸的心思,庆幸自己的命运不似梅等的无望,自己的母亲较之别家的那一点点开通,自己的境况与别家女子的不同。

看她之前一贯的优雅和从容,她的温和,有着这样仪态的女子是因她有着非常的自信,是将自身的幸福光芒洒播些去润泽别人,仿佛有了施恩的普度众生的自我满足。她在心理上觉得自己的强大与富有,所以在对待周围的人事时就异常大方。赵姨娘的委琐恣睢和薛宝钗的娴淑宽宏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琴之前都相信自己走的路与别的女子是不同的,自己有别于她们,是有希望的,有出路的,有新生活的。那种思想下的琴对于那些被命运套牢的旧女性是有着惋惜与同情的,对自己新生的可能是有着庆幸与想往的。

这使我想起电影《画魂》(巩俐、尔东升、达式常主演),潘玉良坐在革命人士潘赞化(那个拯救自己逃离火坑的恩人)的马车里驶走时回首看那些哭喊着追来的旧时女伴的情形。

无限的自由的可能,无限的新生的希望啊!

而今,较之真实的死亡与凌辱,这一切顷刻间灰飞烟灭!琴看到了自己的同样的无能与弱小,一切优越感都丧失了,她琴也不过是与其他姐妹们一样平庸的一个女子,逃不过命运的灭顶之劫。

“我们这一房也应该留一个种才是,父亲做了一世的好人,决不会连一个后人也没有的。”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他(觉新)稍歇又变了音调说:“民弟,三弟,你们快陪伴母亲她们到花园里去。那里还可以躲,而且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那里有湖水,你大嫂是知道怎样保护她自己底身子的。”他说到这里,他把眼光贪婪地在瑞珏底身上扫了一遍,不觉猛烈地战抖起来,眼里落下泪珠象雨点一般。”

札记:

觉新的思想里尚有着传宗接代的观念。如此危难的时刻,他首先有这样的念头,要为家族保存一脉血种以传宗接代,可以望见即使是那样时时令他觉得压抑与痛苦的家庭,他也是希望维系的。不同于觉慧的彻底决绝,觉新对于家族的不满意只不过是希望家族的统治者、一言堂的权威能温和一些不要那么过分的顽固就足够了。所以,这无疑是其性格的自然显露,他的旧家庭熏陶出来的长子的根性!

同时,觉新的对于女性的贞操的观念,他也自然地认为女子的为保全名节贞操选择投湖自尽是理所应当的。那女人是自己的妻子!

一切的思想都是承续了禁锢他的旧家庭的礼法。

“两种思想在他(觉慧)底脑里战斗着,或者更可以说是‘社会和鸣凤在战斗着。鸣凤比较更是孤立的,她还有整个的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做她底敌人。所以在他底脑里的战斗,鸣凤是决然地失败了。他是准备着到了某个时候便放弃她。”

札记:

在觉慧的头脑里,认为有着抉择,是投入社会的革命的浪潮中去,或是同了鸣凤去与整个的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做斗争,争取他们的个人幸福。他脑中的战斗,先就认定了与整个礼教和全个高家的家庭的斗争,他定是失败的,所以先就选择了放弃。此时的觉慧,没有足够勇气直面封建礼教和禁锢他的旧的家庭,他的革命的青年的心和斗志都还是不成熟的。同时,也因为这个大家庭中,他的斗争无异于单枪匹马与整个的封建旧秩序对决,他感觉到孤独和作为个体的力量的微小。他的首先准备放弃,是他没有足够的勇气为了鸣凤的解放、为了争取他们真正的自由爱情革那旧的势力的命。到这里,仿佛就可以预见鸣凤最终投湖自尽的命运的必然了。

我想,不可以轻率地说他们两者的爱是不公平的。鸣凤走投无路,她的希望山穷水尽,她没的选择,只有死。觉慧没有,他面临的不是绝路,他有退却的机会,有余地可以回旋,所以,他的爱不及鸣凤彻底,他的抗争不及鸣凤决绝。

觉慧对投入社会的革命生活中是抱着希望的,应该是因为他觉得有并肩作战的同志们,在这样的斗争中,他不是孤立的,不是单枪匹马的,他有着可以团结的力量,有着集体的归属感。

我想,此时在觉慧的思想里,他的斗争的意志还不是彻底的,觉得无能为力就想要放弃,选择绕道走。

其实,想一想,个人与家庭的决战也好,投入社会中去争取全个社会、全个时代的解放也好,两者之间并不该是分裂开来的,他们是联系着的。争取全个社会的解放,还不就是使这个社会的单个组成分子——旧的家庭组织——一个一个的得以彻底的改换面貌,使生活在其中的被压抑的青年男女们获得新生和自由么?革命的终极目的不就是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真正意义的自由和解放么?那么从另一角度说,只有与各个旧的家庭——那封建秩序的维护者——的斗争取得胜利,使旧家庭的秩序瓦解,使生活其中的受苦命的青年们的个性得以舒张,汇集起来,才能使整个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个体与社会是不矛盾的,二者不是对立着的,而觉慧的头脑中使得他们对立着了。

十一

觉慧曾经在日记中悲叹过,“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天天在打牌,为的是讨别人欢喜,民哥本来是很爱我的,现在却天天到姑母家去教英文,连晚饭也不回家来吃。”

札记:

觉民的思想不似觉慧那么激烈,他的对于一切丑恶的憎恨也不似覺慧那么强烈,他似乎不怎么象觉慧那样深怀着改变旧世界创一个新世界的革命的心,他更全神贯注于他一己的现实的幸福(这一点当然在《家》其后的《春》、《秋》里有所突破),对于周遭的不幸,虽未麻木,却也淡然。觉新的前车之鉴使他常常心惊,他不想重蹈觉新的覆辙,他努力地想为自己营建出一个新生活,他为此去努力,甚而忽略了自己之外的很多事情,可是,鸣凤的死,觉慧的爱情被捏碎在祖父甚至这个罪恶的家的手掌里,加之横亘于心的大哥的一生的毁灭,他也要齿寒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幸福似乎也不那么坚实的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他的未来,也难料不断送在“家”的黑暗里。他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用呢?结局呢,也许与大哥没有两样。“他想到了自己底事情,他差不多要为自己底前途哭了,在他底眼前隐约地显现了将来的暗影。大哥底一生就是他底一个榜样。”三兄弟所选择的寻求人生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却一样地都要葬送在祖父——这个黑暗的、家族的、封建的、一切旧的腐朽的习俗和势力的代表符号——的手里。觉民不由得不心惊,不由得不感到悲哀和绝望。

十二

剑云:“我是一个卑不足道的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光明,那么多的爱,可是都不是为我而设的,我是一个被幸福遗弃了的人。”

札记:

呀!呀!又是一个!

巴金《家》读后感 篇4

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赃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家》读后感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杯具”——这是巴金在读完了小说《复活》之后的一声感慨,而我觉得这恰是觉新生命的写照。

整部小说以“五四”户外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过程。这个家庭拥有着华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门大家世代书香,其实在这层光鲜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爷为首的那些所谓的“卫道”“护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们不追随时代的发展趋势,固守旧制,压制一切反抗,竭力维护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这一类的旧话。有这样一个封建的大家庭,这对于期望新生活却身为长孙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的觉新来说无疑是道枷锁,将他的身体心灵牢牢禁锢着,在矛盾,挣扎,痛苦,懊悔中艰难过活。

书中这样写道:“‘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对他的确有很大用处,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我并不觉得矛盾”,因此,他坦然地以便读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边继续地过旧式的生活。

觉新自我也曾说过:“我的生命就这样完结了。我不反抗,正因我不愿意反抗,我自我做一个牺牲者……我跟你们一样都做过美妙的梦。但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期望没有一个实现过,我的愉悦早就被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别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

连他都认为自我是一个牺牲者了,又何来反抗一说》因此,在祖父母亲的安排下,他放下了青梅竹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个少女瑞钰;因此,他放下自我喜爱的化学,开始了上班生涯;因此,在他的妻难产而死时却不能见她最后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头来他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却是失去了两个他爱的女生。

他心里不是不痛,只是从来都没有在人前流过泪。他是令人惋惜的,正因他的身份——长房长子,让它失掉了反抗的资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对觉新,觉慧多次批评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正因觉慧能了解哥哥作为一个被牺牲者的无奈情绪,觉慧能毫不犹豫地选取逃离这个家庭,但觉新能够么?

属于那个时代阴霾下的青年,都拥着一颗劈开黑暗见日明的心。他们在反抗和斗争中,有的是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正因心中仍有梦,因此他就能忍住痛,只正因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着愉悦,因此,他能坚强地活下去,而不轻易轻贱性命。

觉新觉新,你最终还是,觉醒了吧。

巴金《家》读后感

最近正在看一篇长篇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虽然暂时只看完《家》这篇,发现巴金老爷爷对其中的人物刻画可谓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我铭记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爷爷不愧为伟大的作家。

现在正在读第二本,当我读完第一本《家》后,给我的感觉真可谓身临其境,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身边最亲的人死的死,走的走。虽然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却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许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他还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回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

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只有觉民和觉慧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其他人则全是旧社会,旧体制的拥护者,可见觉民、觉慧和这个大家庭的隔阂有多么深,所以觉慧除了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外,也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为主题贯穿始终,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巴金《家》读后感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

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

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巴金《家》读后感

读完巴金《家》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十分喜爱它。相信大家都知道并且都读过这本书,故事的内容就不需要介绍了。

看完这本书后,特别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后,我真的觉得书中的觉慧与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知道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那本书里,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这门亲事后来没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后来祖父死了,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建议。他最后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巴金是觉慧吗?高家的悲剧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悲剧;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悲剧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悲剧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剧。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经受了大量的心灵折磨以后,最后才演化成了小说《家》中觉慧的决心和眼泪。他比觉慧看到的更广,也更深。

巴金《家》读后感(通用) 篇5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巴金《家》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巴金《家》读后感1

第一次读巴金的《家》,百感交集。为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十分惋惜,万分无奈。

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人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三兄弟中虽然对觉民的描写不多,但我一直被他的勇敢,坚定所感动。他为了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理想,努力了很多,甚至不惜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叛徒”离家出走。他之所以可以如此勇敢、坚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很明确的的人生观。是清晰的人生观支持他、鼓励他与封建大家庭顽强的斗争下去。对比之下我觉得大哥觉新就是一个不太清楚自己目标的人,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在面对取舍的时候显得很是糊涂。他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最终留给自己的只是痛苦和悔恨。他放弃了与梅之间的真挚爱情,最终只能在梅的尸首前吐露心声。他放弃了瑞珏对他的信任,选择了封建腐朽的制度,最终让瑞珏凄凉的离去。是他的犹豫将本应属于她的幸福带走了。

体会之二就是:性格决定命运。三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完全不同的命运。就像人生一样只有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斗志,要有努力。就拿觉慧来说,从我个人眼光来看,他与鸣凤的悲剧收场与他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觉慧)在外面活动的时候的确忘记了鸣凤,但是回到沙漠一样的家里,他又不能不想到她。他是爱情事业都想要,哪一个也不想牺牲一点,又没有做好统筹兼顾的工作,最后只能是断送了爱情。而觉新软弱的性格更是鲜明的代表,他被封建大家族压得喘不过气,却没有反抗,而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妥协,最终换来的是自己一生的遗憾,一辈子的痛苦。

巴金《家》读后感2

最终读完了《家》的最终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

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活力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

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明白自我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我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梦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巴金《家》读后感3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所以,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完美的恋情,可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理解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理解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杯具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主角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进取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终,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巴金《家》读后感4

激流三部曲,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家》、《春》、《秋》,我读的,是其中一部《家》。它讲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个封建大家族高家的故事。高家有三位少爷,大哥高觉新,二哥高觉民,三弟高觉慧。

大哥觉新的性格与二哥三弟迥然不同。他虽然善良,却从骨子里透出怯懦。他视祖父的话为律法,却又对有新思想的青年充满同情,并给予帮助。他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他痛恨封建制度,但这该死的思想却早早的深深的在他的脑海里扎根,他虽然接受新思想的启蒙但却不敢过多的接触。他在祖父和弟弟们之间的夹缝之中生存,我喜欢他的善良,却讨厌他的怯懦,两种性格在他身上如同阴阳两极一般契合。最终,他的“不抵抗”主义却造成了他与妻子瑞钰,表妹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二哥觉民和三弟觉慧的性格倒是十分相似,但是相比于觉慧,觉民要成熟稳重得多。他们受到新思想的启蒙,勇于参加学生青年运动,热心创办刊物,宣传先进思想。

觉新的性子有些激进、叛逆,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爱情的悲剧让他彻底觉悟,离家出走,投身革命事业!

高家,是一个旧社会常见的封建大家族,它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井然有序,但是实际上它处处遍布着黑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两个有思想、有抱负、有理想的新青年出生在此,他们没有被封建旧制熏陶成行尸走肉,而是勇敢地冲出牢笼!

觉慧最终冲出了牢笼,他挣脱了束缚,成为了真正的勇敢者、革命者!

巴金先生以成熟尖锐的文笔狠狠地戳穿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与黑暗,揭露了在温馨和睦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与险恶。此外,他还描写了在新思想的推动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陈旧的封建势力虽然强势,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必然的发展道路相悖,陈旧的制度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如同生物,物竞天择!

巴金《家》读后感5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方家庭。

《家》写于1931年4月至1932年4月,是作者巴金积最初19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正如巴金所说的:“《家》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的那些人物都是我爱过或者恨过的,书中那些场面还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这时我已经无心再欣赏这美丽的风景,走到回家的路上,仔细回想捡钥匙的经过,心里不由得一片温暖。长篇小说《家》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进取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终,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经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活力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完美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活力,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欢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巴金《家》读后感6

家,是将无情岁月装点成温馨时光的心灵归宿;家,是把冻在心头的坚冰用温情融化的人生暖炉;家,是风中雪中远程归来的游子们心中坚定信念的来源之地。家这个字,无论何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都是诗般的美好,它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支撑着我们在漫漫人海中敢于开拓。但在那个年代,那个社会,家这个字对于青年来说却是一道真实可感的枷锁,它不停地压制着“她们”那颗鲜活跳动的心,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网,笼罩出一片阴影,令人窒息。

在巴金先生写的《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不是高家祖孙几代之间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反而是活跃在字里行间的那些俏丽的身影――那些个性鲜明的女孩们,梅,瑞钰,鸣凤的遭遇让我深深为生活在那个黑暗封建的时代的少女感到同情与惋惜。她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阶层,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但都逃不过封建思想对她们的残害与压迫。

梅,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就像绽放在白雪中的一朵清冷孤傲的梅花,不争不抢,但也从来没有能力与勇气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什么,她只是默默忍受着漫天飞扬的大雪,只能拖着早已被折磨的虚弱不堪身体计算着自己还能在无穷无尽的雪中熬多久。最后,她走了,她带着怨恨,离开了人世。而这场悲剧的一切,开端竟幼稚的可笑――她的母亲,在决定她终身幸福的前夕,与高家太太,即与梅情投意合,青梅竹马的高觉新的继母发生一次无谓的争执,两家太太抹不开面子,拆散了他们。这也是梅婚姻悲剧的开始,也是梅痛苦的根源。

而瑞钰,高觉新后来的妻子,这个拥有亲和力的善良女子,她真心的对身边的人好,从不像其他太太一样苛责下人,宽厚待人,对待她爱的丈夫,更是将所有的少女情怀倾注于他。爱屋及乌,对待被勒令待着家里不准参加学生运动的高觉慧,她也用女性细腻的关怀顾及了他,让他来下棋,怕他一人待着心里烦闷。但顺从与善良没有给她带来好结局,高老太爷死去后,快要临盆的她被陈姨太一句“在家里生产,怕冲撞了,会有血祸”就被要求搬到城外偏僻潮湿的小屋去住,丈夫早已被环境压迫的无力反抗,她只能流着泪点头,最后难产死去也看不到丈夫最后一眼,因为“男人进了产房会走霉运”,觉新这次拼命反抗也无用了。

这两位女子都没有做错了什么,相反,她们用自己的天性与纯真为那个黑暗社会增添一丝不一样的光辉色彩,但她们错就错在不幸生在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她们的悲剧,不会是旧中国的个别现象,而是无数女子悲催命运的缩影。她们拥有富足的生活,但她们同时也被无数繁文缛节所约束,甚至她们连未来也不能自己决定。她们也拥有一定的学识,在新旧思想冲击的社会,她们也有渴望自由的思想,因为懂得,所以想要反抗,因为反抗无力,所以反而加剧了她们的痛苦。家带给她们的,既有短暂的温馨也有长久的悲剧人生。家的意义,早已失去了光彩。

巴金《家》观后感 篇6

在刚刚结束的新高一学习生活中通过学校建立的图书角观看了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看过之后,心里不知道有一种什么感觉,忽然对封建社会的封建家庭非常痛恨。

这个家中有三个儿子.大哥觉新是个典型的孝子,他求学中途回来给爷爷祝寿,当时,他有一个深爱着的人——梅。他们青梅竹马,我本以为他们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有另外一个女子也和觉新的生辰八字相配,所以,他爷爷做主用抽签的方法来替他决定了婚姻大事。也许是上苍捉弄人,抽中的偏偏是另一个女子,他为了满足爷爷的意愿,放弃了自己心爱的梅,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和那个女子结了婚。与此同时,他也舍弃了自己的学业。他是老师最器重的学生,老师惋惜的告诉他,只要他继续学下去,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但是,就因为他爷爷的一句话“你是这个家的长子,还是早点完婚,找个营生,打点这个家吧!”葬送了他的爱情、前途和幸福。

不仅如此,他还想让别人也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在爷爷又给二弟觉民订婚时,他竟然也去逼二弟完婚。

他很爱他的妻子,但却保护不了她,让她任人摆布,听

着她生第二个孩子时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去看她,当她因为难产而死时竟不能见她最后一面却只是默默流泪。我们能因为这些就憎恨他吗?不,不能,是那个家庭造就了他的顺从,他们虽然因为他受到了伤害,但他也同样受到了伤害,而且受到的伤害更深,他才是最大的牺牲者啊!

二弟觉民,虽然拥有较进步的思

想,但意志薄弱,可是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哥和三弟的帮助下,终于和自己心爱的人——琴,一个充满自信的新女性走到了一起,他可以算作《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人了。

三弟觉慧,思想进步,意志坚定,他最初与婢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她逼得投河自尽,这件事情成了觉慧心中永远的痛,同时也坚定了他反抗封建礼教、封建家庭、封建社会的信心,他离家出走,追求自己的生活,最终走向光明的前途。

巴金《家》简介 篇7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简介: 小说《家》的写作年代是1931年,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一方面,小说描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并将他们设臵为新旧两大阵营。一边是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他们专横颟顸,虚伪顽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而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

这一场景成为小说中人物关系的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人生道路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说中,道德风貌的高下被认为是区分两代人的最大标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代表着正义、良知,而老一代则代表着虚伪无耻和残忍邪恶,二者善恶分明。小说中总是立足于年轻人的叙述视角将这一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立足于“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制度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的价值立场。由这种立场出发,小说猛烈地抨击“巫师捉鬼”和“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对丧礼和婚礼繁琐的风俗也大加嘲讽,斥之为“滑稽”。“从情绪上来说,这部小说是一张控诉状,写出了旧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恶,如爱情的不自由、个性的压抑、礼教的残忍、长者的绝对权威和卫道者的无耻。”见罗成琰、阎真《儒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而配合着这种情绪,小说采用了一种相当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语言,书中人物常常以情感夸饰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诉……”来形容他们的心理状态,表达他们的个人心绪,从而使这种个人宣泄变成一种社会抗议行为。而所有其他复杂的人生情绪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种情感化色彩化的语言形态是在激进的反传统反专制的30年代文化心态下形成的,但同时它又成为这一种文化心态能够延续和发展的基本载体。”

巴金感悟:“《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地对待这本27岁的年轻人写的小说.我自己很喜欢它,因为它着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故事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t0ngzh* zh6, ruler),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高老太爷直接管着他们。

觉新是长子长孙,为人厚道,但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老太爷的安排而与李瑞珏结婚。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因此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但觉民与琴久已相爱,在觉慧的鼓励下,觉民离家躲避。觉新则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了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高老太爷便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冯乐山,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既悲伤,又愤怒,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都是酒色之徒,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高老太爷在此打击下一病不起。高家又发生家产之争,以致全家不得安宁。老太爷在气愤中去世,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孩子的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孩子,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逆者。最后觉慧离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这个决定得到大哥觉民的支持。主要人物性格及特征:

1.觉新

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画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因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

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家长,有什么旨意、决定都要觉新向下传达,并责成他去贯彻执行,而觉民、觉慧对高老太爷的旨意和决定有什么不满和反抗的情绪,气首先发泄在觉新身上。另外,高老太爷得到下面的反馈信息后,如果认为贯彻得不利也要训斥觉新。觉新又是联系高家和张家、周家、冯家等大家族的纽带。在觉新看来,他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两大主义使他暂且过上了安静的生活,但他没有看到,他的两个弟弟也没有看到,他所作的牺牲,真正的换来了觉民和觉慧的幸福。

“持中贵和”是觉新一直坚持走的一条道路。觉新是《家》里面唯一“真实的人物”。他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人道,善良,忠厚,仁爱,性情温和,处事稳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尊敬长辈,疼爱妻儿,关爱弟妹,同情“下等人”。老一辈把他视为得力助手,“祖业的继承人”,喜欢他;少一辈把他看作可信的依托,敬爱他。而他呢,在两种势力的斗争中,尽量地让双方矛盾不被激化,采取了中立的做法。他虽然也接受了新的教育,然而封建传统思想在他思想中留下的深厚积淀使他无法割舍与旧家庭的情感。于是,觉新式的“两重人格”便油然而生。他最终无法跨越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属的家庭而获得一种健全的、进

取的、独立完善的现代人格,他最终只能成为封建家族的最后一位守墓人。

高觉新形象是巴金的独特创造和发现。这一形象有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典型形象。觉新性格已经超出了人物本身的意义,成为人类普遍性的悲剧。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

2.觉慧

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给了他们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觉慧便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讨厌别人说自己坐轿子,是因为他不想让别人把他当作有钱人的纨绔子弟。他大胆地跟鸣凤示爱,希望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渴望推翻这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主张青年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怒斥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

3.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通过这样的人物塑造,《家》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由于作者难以完全抛却与祖父的亲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色彩,比如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矛盾性和立体性。

4.觉民

觉民,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他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像觉慧一样,他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斗士,也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

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5.女性形象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温和贤惠,善解人意,待人谦和,柔情似水。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梅芬,高家的亲戚,具有林黛玉性格的女子。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有“灰姑娘”心态。她暗恋三少爷觉慧,对觉慧的爱情,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虽然觉慧也爱她,但不合理的制度不允许她们相爱。她幻想能继续给三少爷做奴婢,也是一种幸福。谁知,她根本没有爱的权利,连选择身份的权利也没有。两个老太爷竟决定了她的终身,这对鸣凤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她既然敢大胆地打破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以一个丫头身份去爱一个“少爷”,就足以说明她已具备叛逆性格。她不甘任人摆布,想求助别人摆脱厄运,一切求助,带来的结果是绝望。她本来挣扎着为一种新生活而努力,但却随着希望的破灭而破灭。她不甘受蹂躏、受糟蹋,勇敢地为爱情献身。她求新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她要用死回击这个旧制度的压迫;用死达到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境地,她挣扎的结果是被挣扎着的旧制度所扼杀。鸣凤的投湖,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剧,然而《家》中的悲剧又何止这一出,她只是用生命的全部做了最激烈的诠释。女子刚烈的贞洁犹如那投在湖面的皎洁月光,晃眼而长久。主仆之间的爱慕在那个背景下是决然不被允许的,所以鸣凤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控诉自己的不甘。

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

在高家,在卫道们的欺压逼迫下,出现了一群屈从者们,最典型的代表是觉新,他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但又不自觉地扮演了维护者角色,令人可怜。陈姨太是另一类型的屈从者,她同婉儿的命运一样,但婉儿心怀积愤,她却怡然自得,时常扮成高老太爷的衷心拥护者。陈姨太,有着扭曲的人生,人生的扭曲导致心灵的扭曲。她是高老太爷买来照顾他的生活的。在那样的制度下,陈姨太不得不依靠高老太爷而生存,甚至仗着高老太爷的势力做坏事。在宗法上,她极力怂恿觉新、觉民的悲剧婚姻,在礼教上,主张瑞珏离家,以免“血光之灾”,使得瑞珏身亡;在家训上,当老太爷教训儿子时,她给老太爷捶背,虽不便多说,但行动上是支持高老太爷的。其实,她是旧制度的牺牲者,也是维护者。

上一篇:工作中心下一篇:交警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