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育(精选12篇)
高中美育 篇1
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急需强化的领域。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 十分丰富,它深存于 课文的内 容与形式中,是整个教学中极为活跃的要素。它借助课文所呈现的不同形态的审美蕴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试 就如何强化语文学科的美育谈几点意见,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增强语文美育观念
一篇篇课文是社会生活的绚丽图画,它们都有自己的“美点”,教师若能体验其情境,把握感情基调,不失时机地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就可以通过物我融合,通过移情和认同,使审美的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 鸣。如教学《项 链》时,教师应解 放自己,不受教参限制,让学生把目光投向人物的命运,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体会玛蒂尔德的不幸,发现玛蒂尔德形象所蕴涵的美。她有过虚荣,但决不虚伪,尤其是面对那突如其来的横祸,她既不一走了之,也不出卖姿色,而是决定凭自己的劳动来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历经十年,牺牲了青春、美丽、高贵,试问能做出如 此巨大牺牲的人具有怎样的美德?难道不应让人同情、受人尊敬吗?这种真和善的美德难道不使某些娇生惯养的学生感动吗?学生从人物的经历中感悟人生,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一旦语文教学纳 入美育的 轨道,课堂就会 注入生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激 发。因而,语文学科必须增强美育观念。
二、丰富美育教学内容
新教材在选文上注重文化内涵、审美 情趣,有意识淡化过去反映阶级斗争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选文意识,注意对学生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此同时,新教材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
首先,新教材扩大了古代文学作品 的比例,这些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如文风铺张扬厉的《寡人之于国也》;集中表现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色彩的《逍遥游》;有展示隐者风范,风格淡远潇洒的《归园田居》等。高中生多读此类古代文学精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其次,现当代选文中保留了不少名 家名篇,还选入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比 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体现青年人激昂澎湃的进取精神,进而呼唤时代奋发精神的《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由此改变了过去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
再次,对外国文章或文学作品,新教材也 突破了过去选文只注重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地介绍世界最新科技成就和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如有体现底层人性光辉的优秀作品《品质》(高尔斯华绥),有平淡而悬念极具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等。外国文学园地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为学生视野的扩展、文化品位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改进语文美育手段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一般教室都配置了“两机一幕”,各校一般还设有多媒体教室,使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得以实现。
如在教学有较大时空跨度的《季氏将伐颛臾》时,开课即用多媒体展现一幅孔子画像并伴有配古乐的孔子生平的简介,画中人睿智儒雅,平易近人,学生自然生发敬仰之情。然后播放两遍录音范读,古色古香与天真烂漫相映成趣,第一遍是浑厚苍劲的男中音在古朴低缓的古筝曲伴奏下谆谆教诲着,第二遍是清脆悦耳的童声琅琅诵读着。学生端视夫子画像,聆听夫子教诲,焉能没有身临其境、如坐春风之感?那遥远的时空差异就会在无形中消失。另外,诗歌如以传统方式教学,教师往往要花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示范”的诵读准备,上课过程中又要就有关停顿、重音、词语、速度、节奏等诸 多问题向学生一一口头提出。而运用电化教学或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可以把诗文在画面上做标记,并在各种符号旁加注说明,配以相关的背景画面,再加上绘声绘色的配乐朗诵,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停顿、轻重、速 度、词语等朗诵技巧,也感受到了美的熏陶,真正领略诗情画意的美,使诗歌的审美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高中语文教学要以现代审美观念为先导,以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对象,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感 受美、理解美,形成现代 的审美能力。教师应不断抛弃陈旧狭隘的审美 观念,学习、接受新的美学理论,关注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民众情趣的巨大变化,而后根据新时期语文创造、创新教育特点,合理运用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语文美育,进而培养出具有现代审美能力的一代新人。
高中美育 篇2
富源县第二中学 方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肩负审美教育的使命,肯定了语文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而语文课程中特别是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总是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来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摇篮,学习文言文是传承文明、提升中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片面追求应试对策,只注重字、词和句式的分析,忽视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素养的整体功能,使文言文教学陷入僵死、低效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新教材中文言文占有较大比重,而且选文大都是经典篇目,教学中只有用新的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才能让文言文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使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让学生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采用恰当的方法,激活审美氛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 唤起审美共鸣
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因为,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将这条情感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老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才能唤起师生的审美共鸣。如教学《陈情表》一文,这篇散文以特有的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响了人们的心灵。文章亲情浓郁,往往令经历过人世沧桑的成年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而青春年少、末谙世事的学生就难以动容。如果我们能够以现实生活中的母子之情、祖孙之情等生活体验作为情感纽带,把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寻美访胜、采珠探宝,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还可以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灵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二、加强诵读 提升审美情操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
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联想,才能揣摩其内在意蕴,提高审美情操。诵读经典文言名篇是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诵读的过程,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般的默读是为了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但仅是粗读而已;教师的范读是为了激发学生赏读文言,但仅是辅助而已;唯有学生的诵读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有作用的。清人贺贻孙在《诗笺》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颂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诵读的重要。反复诵读不但有助于培养语感和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中文言文都是经过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精彩的人物传记,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等,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放声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所传达的情感,为解读文本的美打下基础。优美的文章,精彩的片断,还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以达到全方位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同时,诵读又
能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语言,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又如《滕王阁序》这样文辞优美的散文,让学生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读书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对祖国壮美的河山产生喜悦和热爱之情。
可见,加强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并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的能力。
三、展开想象 进入审美意境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切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像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读优美的文言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像。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像;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像。没有丰富的联想、想像能力,就不可能体验众多的美好的艺术形象。古朴典雅的文言文有着汉语最深邃的魅力,意境开阔深广,韵味无穷无尽,往往几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意境,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但它要通过想像去再现生活和画面。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我们不能“亲历其境”,但通过想像,也能“如临其境”,这就能感受到美了。“想像是感情炽烈时的产物,总是出现在
某种情境之中,常将自我融入其中,生出文章的意境美,陶情冶性”。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美育效果 篇3
温家宝总理去看望医院的钱学森先生时,曾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状况的糟糕。现阶段,我们国家的高中语文“美育”状况令人堪忧,我国的高考制度“成功”引领了语文教学。一切都以高考为目的,原本生动而丰满的文章,经老师们字词句的解析而搞得七零八落,学生们感叹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毫无享受可言。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被抹杀了,人格的完善得不到重视,美育消失了,导致学生的理想模糊,情商偏低,价值观念混乱,人格不够健全。
要促进高中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改变今天语文“美育”的这种境遇,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学涵养和审美能力。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美育”效果。
一、让老师的满堂灌变“主”为“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老师都要避免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要让出45分钟的2/3给学生自由发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一个活动自己不参与其中,就会觉得这个活动跟自己没有关系,便无法对它产生兴趣。试想课堂从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转变为大家的舞台,毫无疑问大家会对课堂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下,老师要给学生布置好表演的“舞台”,采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场景、音乐、画面,让同学们由单纯的看变为视听说三者相结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课堂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讨问题,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交流,又有利于更深刻地感悟。老师也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活动,使单纯的教学变得不再枯燥。
二、塑造老师新形象
老师不仅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更应该有一个好的形象。我们知道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偶像,军人、政治家、商人、明星……何不让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呢?提升老师的个人魅力,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生对老师不反感,那么对他言行举止也会认可。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衣着必须整洁得体、言谈举止表现得亲切、随和、慈祥而又充满激情。普通话准确流畅,抑扬顿挫,幽默风趣,让学生轻轻松松进入学习状态。老师们还要内外兼修,应该广泛涉猎中外古今,多思善思,增加文学积淀,从而在传授知识时,给学生留下知识渊博的形象。
三、老师跟学生做朋友
老师要从内心深处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朋友之间应该少一些急躁、严肃与斥责,应多一些微笑、关怀、耐心、鼓励。作为老师,我们和同学聚在一起。首先要和学生以平等的关系相处,用平等的人格对话,这样才能为学生接受。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倾注爱心,才能感动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人人平等,但是人人之中又有着性格、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先天性差异,老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的不同个性,区别对待,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健康地发展。
四、不再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
老师应该从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只是智力的表现,过分注重,将导致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康发展。坚持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成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修养、知识技能、生活态度、情感等的培养。
五、不可小觑的课外活动
学生们天天对着书本,都快成书呆子了,那么作为老师,有必要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老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观看电影,比如《阿甘正传》、《暖春》等,提升学生对电影作品审美能力与经验素材积累。
总结: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要牢固树立“高中语文教学不是为了高考,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观念。语文美育应该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成为具有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智商,最终达到提高情商和健康人格的目的。
高中体育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策略 篇4
一、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体育美
体育美作为人文体育或健康体育的重要内容, 很长时期以来很少有教师对其从理论上进行阐释、分析以及揭示这种文化现象的哲学意义, 这也间接地影响到体育的“美育”功能。体育教师了解体育美的感染性、社会性、创造性, 会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增强对体育运动的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体育教师在掌握基本美学理论的前提下, 结合课程内容阐述美学原理,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丰富多彩、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既有针对性又不失趣味性,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不断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热爱。
二、体育美的核心是和谐统一
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审视和体验体育运动的美, 以艺术化的教学, 情感施教,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 达到体育教学教与学、师与生、内容与形式、增强体质与掌握技能、认知与情感体验全面和谐的统一。和谐是“真”的统一。正确的技术动作能产生美感, 那么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技术动作, 才能表现出美来。许多学生在体育课中, 迫切希望能尽快掌握正确动作, 一旦没学会动作, 便十分着急, 要求教师尽量多做正确动作的示范与讲解, 甚至请教师单独辅导。一旦正确掌握技术动作后, 学生心情十分愉快, 练习劲头更大, 学习兴趣更浓。还有的学生在此基础上, 要求动作在幅度、力度、节奏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协调感、韵律感和自由感。不难看出, 学生的这些行为就是一种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学生已经能够对某个动作做出粗略的评价, 能较准确地判断动作是否正确、动作是否优美。这样学生既作为参加者, 又作为观赏者, 从而使表现体育美的能力和欣赏体育美的能力, 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获得同步增长和提高。
三、体育竞赛要淡化情感中的功利色彩
在教学中, 教育学生在欣赏体育运动或比赛时应保持适宜的审美心境。不要过分看重输赢, 淡化情感中的功利色彩, 做参与型的观众, 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地。如高高的跳台上, 跳水健儿飞跃而起, 腾空翱翔, 然后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转体, 最后似疾箭般地刺入碧波之中, 溅起一朵小小的水花。再如宏伟的体育馆内, 武术表演者将古色古香的攻防格斗动作融为动态的形象, 动静疾徐, 节奏鲜明, 显示了神形兼备的民族风格, 令人赞美不已。还有体操选手在鲜艳的地毯上腾跃, 时而凌空飞旋, 时而平衡凝定, 那曲线流畅的身材, 做出协调而轻柔的动作, 可谓美极。悦耳的乐曲和花样滑冰以及轻快的节奏, 雅丽的服装衬托出梦幻般的身影, 构成具有声、色、光、形的运动图案, 使人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
四、在体育欣赏中潜移默化美育
体育欣赏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育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人们艺术审美需要的满足。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兴趣和热爱向往之情。教师组织学生观赏体育表演或体育比赛, 如艺术体操比赛中运动员做揉动连绵的波浪动作、做轻盈高飘的转体动作、做稳健优美的平衡动作, 都能给学生以最强的美的感染。更有足球运动员紧张激烈的争夺, 熟练默契的配合, 能把学生带入神话般的梦幻境地;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上千姿百媚的舞姿;跳高运动员腾空飞跃横杆;帆船运动员搏击惊涛骇浪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运动画面足以使学生陶醉, 不仅能激励其对体育美的追求, 更能激发其创造美的志向。
五、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隐含丰富的美育资源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把富有专业内涵的体育动作, 通过美的肢体语言, 示范给学生, 传达教师的思想情感、知识品位、道德修养、聪明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境界, 可以说, 这种美是人本质力量的直接或理想的形象显现, 与人的精神品质息息相关。例如, 面部表情、举止、身段、体魄、仪表、动作神态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象表现的判断、欣赏和感知而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 并从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教师把各种形式的美的形象, 呈献在自己的学生面前, 深深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达到净化灵魂、提高境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美育目的。
高中美育 篇5
摘 要:审美教育是传递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利用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阶段,美育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灵情操的熏陶、人格素质的健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学,需要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呢?
一、引导诵读,鉴赏整体美
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境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对于小说与戏剧要求参与到角色扮演,融入到时代背景之中,体会到小说与戏剧对人物塑造的刻画美、矛盾冲突的艺术美,对作品人物、情节、场景等产生共鸣,理解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于教材中的诗歌与散文,富有感情的范读和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让其充分体味其中的韵律美和语言美,通过评析揭开其内在意境美、精神内涵美的神秘面纱。可见有感情的朗读,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初中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无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的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一副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一种人文美。读《海燕》给人惊心动魄、激励斗志的愉悦;读《绿》给人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活力的愉悦;读《荷花淀》给人保家卫国、献身火热斗争生活的愉悦。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赏析,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感受。
三、言行揣摩,领会人格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没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情感。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热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也可以让他们联想到当代社会感动中国的人物,如杨利伟、方永刚、季羡林、郭明义、卓琳等,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和人格美。
四、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景。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五、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是核心。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论文格式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从而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并进一步扩展情思,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六、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教师把蕴藏在作品中的种种美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体验,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练习。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中的审美素材比比皆是,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美育的方法也很多,充分发挥语文教学阵地对美育的重要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发掘语文学科的美育点,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真正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要渗透美育 篇6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思想教育
一、明确美育的功效
鲁迅说:“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以科学地分析而被发现……美的享乐的根底,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审美的自由和功利二者的关系。所以,美育不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愉悦感受,而且能遵循新课标较好地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学习他们那种关于“美”的创造经验、“美”的特征和“美”的规律和方法等等,从而形成有利于读、听、写、说的能力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操的陶冶。
二、朗读中体现美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要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抓,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能欣赏到美文的神韵和风格,还能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美的体现、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风采,欣赏自然的美好风光。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感受文本美,要进行美读。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陶醉于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令人陶醉的情境之中。通过朗读指导,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读熏陶学生。比如,在执教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朗读时候,倾听名家范读,开篇一声“噫歔欷,危乎高哉!”就会将学生拉到高亢辽远、路途艰难的情境之中,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而朗读起来,与此同时再运用多媒体图像,就形成了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俱佳的艺术效果。这种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会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耳濡其情之感,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美的享受。
三、课外阅读美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可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内的阅读,而是要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学习,我们决不能忽视课外的阅读审美问题。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多鼓励、督促学生。用美的事物去浸润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不断而长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从而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增长见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的一些名著,让他们领略到在文学的海洋里享受着美妙无穷的快乐,更得到心情愉悦的甜美。
四、鉴赏中享受美
文学作品的学习关键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去欣赏美、感受美。比如,在学习《诗经·蒹葭》一首诗歌的时候,就领略它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还可以让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学生很快就能熟记成诵,并且深刻领会了诗歌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审美素材到处都是,美育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多。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标,认真去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发掘作品中的美育点,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美育渗透,结构,实验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美育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现实呼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又要重视美育渗透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欣赏与创作, 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文本结构美
高中物理教材 (文本) 中有多幅色彩纷呈、设置精美的彩图, 比如自由落体闪光照片、衍射照片、干涉图样、各种光谱图样等等。这些彩图摄制极为精致、科学、准确, 属摄影精品。教师在首堂物理课堂可将这些彩图介绍给学生, 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从而初步形成物理是美的印象。教材文本中还分布着大量的插图, 这些插图绘制精细、准确、排布合理, 既具有科学性, 又符合美学原则, 具有美学性。教学时教师可引领学生以图识文, 以文释图, 能通俗、形象、生动、直观, 令人赏心悦目。
二、物理实验美
物理学史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美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
1. 仪器外观美。
物理实验器材如天平、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制作精美, 造型独特, 各种透镜、面镜、三棱镜、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等外形美观, 犹如精品的艺术品,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仪器性能美。
螺旋测微器能准确测出头发丝的直径, 能让学生惊叹不已;电磁打点计时器能用来研究物体运动的精确情况;多用演示电表可以用来研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单摆的振动可以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等等。仪器的性能之美妙不可言。
3. 实验现象美。
凭借高中物理实验“白光的色散”可以让人们看到五彩缤纷的“彩虹”;凭借“透镜”人们可以在光屏上看到跳动的蜡烛火焰;凭借“液体的扩散”现象可以让人们看到原来泾渭分明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是怎样在交界处逐渐变得模糊, 最后混为一体的, 就是用两支夹紧的铅笔, 人们也能够看到普通的日光灯也不再是白色的了, 而变得绚丽多彩。如此奇妙的现象一定会让人百看不厌, 回味无穷。
教师在物理实验中, 应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联想, 张开想象的翅膀, 对有关仪器的外形、性能、实验现象给力进行有效的恰到好处的描述, 让学生领悟物理实验之美, 激发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在试验中自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三、课堂教学美
教育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物理教师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追寻课堂教学之美。
1. 教学过程美。
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开头、结尾、中间三个环节。有人曾将这三个环节比喻成“凤头、虎尾、猪肚”。就是强调物理课堂开头应像凤头一样美丽动人, 基本教学流程应像猪肚那样丰硕肥大, 结尾要像虎尾那样横扫如风。开头要好, 导读要精, 授课伊始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策略多样:或开头明义、单刀直入;或故事开头, 激发情趣;或实验开始, 启发思维。结尾要明快, 要结出个“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的余味, 讲到恰当处关闸截流, 一言九鼎、一字千金。教学过程要有涨落, 涨即掀起高潮, 落指潮落小憩。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收到绘画艺术的一波三折曲线美、音乐艺术的一唱三叹韵律美相同的艺术效果。
2. 教学语言美。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讲究艺术, 力求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语言要逻辑严密, 幽默风趣, 条理清楚, 干净利落,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有饱满的精神, 自然的表情, 传神的目光, 抑扬顿挫的演讲风度, 想方设法让学生劳逸结合,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产生美的感受, 在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时, 教师切忌讽刺、挖苦、呵斥学生, 应注意用爱心、恒心、耐心去感化差生。教师的课堂语言,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后, 他们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 也会注意语言流畅, 用词贴切, 言简意赅, 在平时学生同伴间交流时, 也会注意语言艺术, 力求风趣、幽默, 有起有伏, 在同伴之间进行交往时, 也会和睦相处, 注意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 使自己在同伴中有一个美好的形象。
四、物理规律的内在美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物理上的许多规律, 我们如果理解了它的实质, 弄清了它的内涵和外延, 就会发现它们很有意思, 有一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美。比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这些定律反映了物质世界的一种天性, 这是一种守恒美;牛顿定律充分反映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物质世界的相互制衡和联系;库仑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让人们想到神秘莫测的“场”的存在;动量守恒定律表面上反映了系统在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 总动量保持不变, 其实质反映了系统在合外力为零的情况下合质心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这又与牛顿定律是如此的吻合, 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激动不已。在学习物理规律时, 教师若能将其内在美渗透其中, 学生一定会愉悦地接受它、喜欢它、理解它、掌握它, 达到“功夫在诗外”的高效物理教学境界。
总之, 只要物理教师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渗透, 就会潜心挖掘物理之美, 就会发现物理教学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育资源。而一旦将美育渗透在物理教学的始终, 学生的审美素质就一定能得到高效提升, 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研究 篇8
一、古典诗词——高中语文美育极具潜质的切入点
(一)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求实施美育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推进,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标当中对古典诗词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 即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 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自从我国语文课本将古典诗词纳入教学范围之后, 其在教材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且在高考中古诗词鉴赏的考试范围和考试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想能够在考试当中在这一部分拿到相对的高分, 学生必须对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二) 古典诗词中的美是美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的古典诗词作品十分丰富, 且成就非常高, 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论是春秋时期的《诗经》、汉代的乐府还是唐诗宋词, 都对前代诗词具有一定的传承, 并在前代文章精华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发展, 经过千百年的反复锤炼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在我国的古典诗歌当中, 既能看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也能看到作者对梦想的追求, 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民族的兴衰感慨成为无数诗歌当中的主题, 另外诗歌所具有的深远意境和整齐的韵律也带给了读者别样的感受, 这些都为美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成为语文美育教学中绕不开的一部分。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的实施策略
(一) 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受到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很多学生还无法真正地理解古典诗歌当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这时老师的引导便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的时候, 就要向学生们说明这几首诗的背景, 以及杜甫的生平, 当仕途不顺的杜甫来到三峡一带, 看到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此留下的古迹, 想起他们的事迹, 不由得赞颂了他们的学问和品行, 并通过他们的壮志未酬联想到自身的颠沛流离, 抒发了杜甫生不逢时的感慨和悲哀。当学生们了解到这些背景之后, 便可以更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这些古诗词的魅力, 从而加深他们对诗词美的感悟, 以及作者所描述的人生感悟对自身的影响, 从而形成真正的美的教育。
(二) 用现代技术丰富古典诗词美育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老师在传承以往语文教学当中精华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地引进现代教学技术来丰富古典诗词教学。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感受中, 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但很多老师无法很好地表现出诗词的精髓, 这时便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网络上搜索到专业朗读人员所诵读的诗词, 从而播放给学生们听, 尤其是带有配乐的诵读音频, 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们的感情, 为学生们创设出优美的意境, 帮助学生领悟诗词的主题, 把握诗词美的精髓。
(三) 用生动的教学活动丰富古典诗词美育教学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所以当有教学需要的时候, 老师们可以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来加强美育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例如, 经过长期的流传, 很多诗词被配上了美妙的音乐, 从而使诗词成为了歌曲, 较为成熟的有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音乐是一种生动的语言, 也是美的事物的一种, 所以将这些诗词配上配乐, 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对作品中美的理解。另外, 对于诗词当中的一些叙事诗, 学生们可以将其排成小话剧进行表演, 学生们在排练过程中可以反复揣摩诗中的故事, 加深他们对诗词中美的理解。
三、结语
通过高中古典诗词来进行美育研究是当前语文教学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师要重视诗词更要重视其中的美育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 老师可以通过自身对诗词的理解来引导学生, 还可以通过各种先进设备辅助教学, 另外也可以将各种活动加入日常教学当中,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 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美。
参考文献
[1]冯佩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9) .
[2]陈茵.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1 (04) .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9
一、批文入情, 培养审美情操
高中语文教材是美的文本, 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如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语言美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材中的自然景物经过了作家的审美处理, 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 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情语”。如在反复吟诵中领略“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壮美, “采菊东篱下”的恬美,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幽美。这些融入作家情感的大自然产生出不同格调的美,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自然美让人产生情感的愉悦, 社会生活之美则让人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杰出人物的情操美, 平凡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 对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人物形象美主要体现在人物的性格美。古今中外的小说家们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美的典型人物形象: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贾宝玉、林黛玉、阿Q、祥林嫂等。在教学中应认真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欣赏人物的外在美和心灵美。
二、创设审美氛围, 激发审美欲望
在教学中,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审美情境, 使教学内容情境化, 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 增强教材的艺术感染力,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
其次, 教师形象和人格完美结合的魅力, 也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工整漂亮的板书, 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教态, 幽默机智、抑扬顿挫的语言, 本身就蕴涵着无尽的美, 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使学生如沐春风, 受到美的熏陶。
三、指导美读, 诱发审美想象
“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 它是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 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 在朗读中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 使学生形成立体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 填补文章的空白, 进而获得审美体验。
四、加强写作, 培养审美创造力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中的美育教育 篇10
一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但地理教师除讲自然、讲美景外, 更要注意语言美, 教师上课时不仅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还要倾注感情, 用充满魅力的语言才能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用优美深情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讲山能让其感山之巍峨, 说水能令其能感水之浩渺, 叙馆庭院仿佛见之红墙璃瓦, 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更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美感。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 有许多内容还可充满情感吟诵诗词渲染意境,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庐山瀑布”时, 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如讲“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时, 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 形态万千, 有的像玉笋、翠屏、老人、斗鸡, 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 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丰富, 有的像瓜果、森林, 有的像飞禽、走兽, 还有的像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在诗情画意中, 学生深受感染, 自觉地投入到课文特有的美景中去。
二教材中的自然美
地理教材内容十分丰富, 极富深韵, 它首先蕴涵了自然美。例如, 在地理教材中能体会到我国华山的险峻之美, 庐山的奇秀之美, 黄山的雄壮之美, 泰山的精巧之美, 能感受到长江从唐古拉山走来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气魄之美和青海湖的恬静、奇特之美。又如沙漠的海市蜃楼、峨眉山的金顶宝光、茫茫大漠, 浩渺烟波之旷, 原始丛林, 雨打芭蕉, 风起松涛, 幽林鸟语等, 这些自然美不仅展示着自然风光, 如果教师准备充分, 富有深情地讲解, 还会让很少踏入社会的学生产生向往之情,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觉美中培养一种爱国情感。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发掘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细细品味教材中的自然美。
三地理学科的图像美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像丰富。在地理图像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 又有示意图、统计图表;这些图像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 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 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或多媒体的演示图。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地图和图表中的地物、图例、注记、图形、色彩等协调统一之美,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图形轮廓的曲线美, 图例符号的简明美, 地物比例与分布的均衡美, 以及物体模型等。例如, 高二地理选修《旅游景观的欣赏》这节有黄果树瀑布图、黄山云海图、青海湖鸟岛图、北方园林中的建筑图等。从这些图中分别可看出, 黄果树瀑布好似万练倒悬, 气势磅礴;北方皇家园林错落有致, 色彩浓重, 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相辉映, 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这些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教育, 还可以教育学生认识自然、欣赏自然, 吸自然之灵气改造自然。这样的美教育人、美也改变人, 美也感人, 还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四与音乐的结合美
音乐和地理仿佛不相关, 但地理课配上音乐, 风光片配上音乐等, 美育则更为突出。如讲《文化景观与环境》中, 以黄土高原为例, 可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照着我的窑洞, 晒着我的胳膊……”笔者曾经就这样在讲课中富有情感地唱给学生们听, 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学中也有音乐之美, 学生们非常激动。这时, 教师适时提出歌词为什么写成“西北风、东南风”, 而不是“东北风、西南风”?为什么“照”的是“窑洞”而不是“竹楼”?这里的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借此引导学生分析“西北风、东南风”是因黄土高原所处位置受季风影响, “窑洞”是因黄土的直立性和气候干燥等影响。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形成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特有文化景观的原因, 以及相互的关系等, 这样的讲课方式效果极佳。又如, 在讲中国河流《长江》一节新课导入的时候, 教师可运用录音机或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 同时声情并茂地朗诵“你从雪山走来……挽起高山、挽起大海……”, 把学生带进美妙的情境中。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雪山大海指什么, 流经的地形区有哪些, 水系如何分布, 水能丰富与否, 为什么等。学生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 积极思考上述问题, 也获得了美感。像上述这样把音乐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还收到了良好的美育教学效果。
地理课很适合进行美育教育, 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素材, 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身边的实例多想几个方法去有机渗透美育成分, 就会把地理课上成人人爱听的, 能够提高学生美学兴趣的地理课。
关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分析 篇11
一、努力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想完成古典诗词的美育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和审美素养,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教师自身能够深入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审美内涵,才能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的审美分析,帮助他们培养独立的审美见解,完成教学目标。从这一点来说,教师在必须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储备丰富的诗词知识,努力提升自身对诗词的审美能力。
同时,因为古典诗词具有多重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他们对同一首诗词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这一点来说,语文教师在进行古典诗词的美育时,不能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理解,而是鼓励他们从作者、文本等多个角度来深入理解其中蕴藏的情感,从而准确理解诗词索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形成自身的独特见解。
为了满足上述古典诗词美育教学的要求,教师应该加强自主学习,努力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诗词修养。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养成,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教师本身的素养。反过来,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也是衡量教师古典诗词美育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
二、全面拓展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视野
古往今来,所有优秀的诗歌都会表达积极向上的美好感情,美好的情感也是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鉴赏时最重要的对象之一。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的美育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蕴藏的丰富情感进行审美表达,对诗词所构建的意境进行深入体验,感受其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就需要教师要全面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具体的措施如下:
第一,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俗话说诗言志,它充分说明,诗歌是作者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这种表达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审美特征。受到诗词创作特点的限制,作者在其中的情感表达往往非常含蓄,很少有之直抒胸臆的表达,大多都是托物言志,即便是某种道理的论述,也不是直接的灌输,这就使得它的表达充满了艺术魅力。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为例,这首词就是李煜借助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一江春水等客观事物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并不是直接流露出来的,而是借助“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愁思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的。通过这种意象,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述的愁绪,并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第二,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含蓄之美,挖掘出其中的深层含义。以陶渊明的《饮酒》为例,虽然从诗歌本身所描写的客观事物来说,通过篱笆、南山和飞鸟等意象,刻画出了庐山的宁静,但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实际上是那种“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心态。
三、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练习
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的古典诗歌的审美练习时,除了要和学生保持平等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之外,还应该遵循他们审美情感的发展规律,以他们的心理特点为基础,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感。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上来说,他们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更容易理解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如果高中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的美育过程中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就可以让他们对诗词有更深刻的审美体验。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一系列意象,结合自己的想象,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艺术形式的转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古典诗词的美育教学时,除了要提高学生对诗词的认知能力,还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古典诗词美育教学的本质,通过提高自身素养、开拓学生眼界和加强审美练习等措施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培养出独立的审美人格。
生态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篇12
第一, 生态美育有利于匡正语文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以启发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
生态美学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把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它把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化为了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在此种视野之下, 自然不再是人类的对立面, 而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以往人们习惯运用实践美学的理论来解读语文教材, 强调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体地位, 把自然看作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如今生态美学给我们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突破了实践美学的狭隘。因此, 教师可以尝试从生态美育的视角让中学生意识到, 任何生命均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他们的存在价值都是同等的, 没有高下之分, 都是多姿多彩的生态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他们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第二, 生态美育有利于改善人与社会的关系, 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相融。
这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格重建。人与自然的疏离与对抗不仅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上, 而且深深浸润在人们的思想中。这也理所当然地积淀在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上, 导致学生心灵世界中自然缺失, 绿色退化、天性泯灭, 自然远离了我们生活的社会。而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共生”, 它既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指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所表现, 老子就主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说, 明智的人不应该奢侈浪费, 要杜绝极端和过度的行为, 不随意掠夺自然。
第三, 人类当前紧张、惶恐、浮躁、欲望膨胀的生活的现状, 迫切需要生态美育的指引。
通过生态美育的引领, 人类得以摆脱人心疏离防备的生活状态, 寻找到可以依托身心的精神家园。人类的生存危机, 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指导自身实践造成的, 这就导致了很多异化现象的出现: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 物质欲望的日益加剧, 致使道德沦丧、价值观崩溃。道德的沦丧、价值观的崩溃又反过来压抑、肢解、扭曲人性, 而这些被压抑、肢解和扭曲了的人性又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人类与自然生态相处的模式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而生态美是一种生命的和谐之美、创造之美。各种生命在自然这个整体系统中互惠共融。人与自然在生命上是平等的, 自然并非只为了人而美, 它本身就具有自我存在的价值, 包含着独立的审美品性。
生态美育可以帮助学生从价值观上消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 体悟到自然界各生物体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 它们共同构了成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从而进一步阻止人与自然的相互对抗和毁灭。如在讲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 就不能止于讲授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语法现象, 不能止于讲授孔子的大同理想, 还要进一步地从中挖掘出生态美学思想:孔子在与自己的众多弟子讨论政治理想时, 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宏大的人生理想, 但孔子最为满意的还是是曾点的理想———“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曾点为孔子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阳光明媚的暮春时节, 五、六个大人和六、七个小孩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 他们在沂水中尽情嬉戏, 在舞雩台上享受和煦的春风, 然后哼着轻快的小调回家……孔子之所以说“吾与点也”, 是因为曾点描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人和谐, 人的内心无比愉悦的和谐画面。曾点达到了一个生态审美的境界, 这是一个高于治理国家、高于政治理想的人生境界。孔子是他的知音, 他们均有很高的生态审美素养, 同为生态审美人, 他们已经实现了“诗意栖居”的生活目标。
第四, 生态美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中国文化方方面面都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如“天人合一”、“位育中和”、“生生为易”、“道法自然”、“万物负阴以抱阳, 充气以为和”、“知天之所为, 知人之所为者, 至矣”、“天地与我共生, 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中均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生存的生态智慧。如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上, 道家思想就给了我们相当深刻的启发。《道德经》说:“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常”就是懂得如何平衡、和谐的道理, “明”就是明白如何处于“常”态而不出现过失, 因此, “知和”与“知常”是密切相关的。
【高中美育】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美育10-17
高中美育教育09-17
高中生物的美育作用论文08-05
美育渗透下的高中语文12-20
美育教学07-17
网络美育05-27
美育06-14
美育设计07-26
音乐美育08-10
诗词美育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