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德

2024-09-21

以美育德(精选5篇)

以美育德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 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和知识信息的广泛化, 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那么, 在实践中应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开拓德育新空间呢?我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 将它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美”的文化氛围, 让孩子浸润于美的熏陶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 努力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爱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氛围, 让孩子沉浸在美的熏陶之中, 时时处处、方方面面地感受美和创造美。

第一, 美化校园环境。优美的环境能让人感受到亮丽、幽静而心旷神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净杂念、长智慧、出灵气, 深刻感染美的气息。学校在各个教室、楼道口, 装饰名诗名言等, 让我们的孩子与经典相伴, 时时聆听先哲圣贤的教诲;美术展厅中, 将一幅幅孩子优秀的书画作品展示出来, 创造较浓的文化气氛;上下课时悦耳的音乐铃声, 能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

第二, 优化校园人际关系。学校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尊重、热爱、欣赏、宽容每一个孩子,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 善待每一位孩子。教师鼓励孩子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 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 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 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 互相提高。同时重视孩子的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孩子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得到健康的成长。

二、塑造“至美”教师形象, 让孩子感受美

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 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孩子接触美的直接施行者。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要处处为人师表, 以美育人。

首先, 要关注教师的仪态美。教师应衣着整洁, 举止稳重, 姿态端庄, 使孩子体验到教师举止中丰富的内涵之美, 并从中受到熏陶,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 要关注教师的语言美。教师的语言要纯洁、健康、文明, 要热情诚恳, 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以美的享受, 促其形成纯洁、健康、文明的内心世界。最后, 教师要以美的人格感染孩子。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 让孩子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 受到感染和启示。

三、挖掘教材“美”的因素, 引导孩子发现美

语文课程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道德观点和理念、具体的道德关系和环境、生动的人物道德形象和品质。例如, 陶渊明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表现了他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刘禹锡的“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彰显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达了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这些道德榜样以美的形式展现在孩子眼前, 对孩子提出有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情操、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品德要求, 并将之内化为孩子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 从而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识别各种美, 培养美的情操和创造美的行为。

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中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的形式, 揭示了规律性, 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数学审美感知力, 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乐曲欣赏, 让孩子通过聆听音乐作品, 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 满足精神的愉悦和人格的提升;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导孩子欣赏、分析艺术作品, 陶冶孩子的情操, 让他们领略生活美、自然美, 从而唤起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体育教学中让孩子感受运动美、韵律美和形态美, 领悟到生命运动的内涵;在劳动技术教育中, 可以通过再现劳动场面、劳动成果的艺术品来感染和深化孩子对劳动美的体验。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

多彩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是提高孩子综合能力, 特别是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德育活动, 如“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 参观革命遗址, 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 讲革命故事, 让孩子继承烈士的遗志, 发奋学习, 报效祖国。“中秋节”学校开展征文、演讲活动, 引导孩子发奋学习, 感恩父母, 回报父母和社会。“重阳节”, 学校组织孩子到敬老院慰问活动, 树立尊老敬老的风尚。“春节”, 让孩子在节日中学会礼貌待人, 文明接物, 学会与人交往, 接受传统礼仪的洗礼。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时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培养孩子的爱心、孝心……

各中队利用晨会课, 介绍审美知识, 利用课间时间指导孩子阅读中外名著, 让阅读丰盈自己的人生;举行朗诵会、阅读交流会等, 扩大知识面, 培养他们的爱美情操。

少先队通过举办讲故事比赛、歌咏比赛、绘画比赛、家务劳动比赛、形象设计大赛, 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 形成技能技巧;学校组织孩子春游、秋游、爬山、植树、摄影、创作诗文、撰写游记……在活动中给孩子讲名胜古迹、科学知识、风情人土、神话传说、名人诗词、历史故事等, 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然, 加深美感享受, 提高审美、创美能力。

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让美无处不在, 要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渗透美, 让孩子在优美、舒心的环境和厚实的校园文化中, 春风化雨般地受到美的熏陶, 快乐地生活, 高尚地成长。

以美育德 篇2

摘 要:如何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全方位的“美”的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美”的教育,各方面的“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美美与共”全面发展的教育境界。大力打造“大美岳峰”的校园特色文化,发挥“以美育德”、“以美育人”的作用。关键词:校园文化;美境;美心;美声;美课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长期积淀已形成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全方位的“美”的教育,全面开展“美”的教育,各方面的“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美美与共”教育境界。近年来,我校致力打造“大美岳峰”的校园特色文化,发挥“以美育德,以美育人”的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一、美化环境,培养环境友好意识

学校校园窄小,校舍陈旧,环境不够理想。为了让学生每天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校园环境美化工作,搞好显性文化建设,突出校园文化特色。重新统筹规划校园宣传栏,布置了“大美岳峰”“美德之窗”“美誉专栏”“美育之窗”“艺术长廊”“家乡美”等栏目,大力营造美学和艺术氛围,宣传我校特色文化,让学生从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各教室、办公室以及校史室、荣誉室、图书馆等功能室,按其功能要求,悬挂相应的制度、书法标语或书法名人画像等,对师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加强校园绿化美化,特别是对两棵“唐荔”加强保护,重铺透气地板,设置文化石,宣传东岳历史及校史,培养学生爱校、爱家乡。适当对校园角落及一些显著位置摆放花草,点缀校园。

二、美好心灵,涵养学生健康身心

心灵是探究客观世界的内在动力,是辨析美丑的镜子,心理健康与否极大的影响着学生品德养成。我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每学年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健康教学计划,由专兼职教师上好课。每学年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课、团训活动或专题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全校学生热爱生活、团结友爱、乐观向上,面对挫折,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心理辅导室设置符合要求,购买沙盘作为心理辅导的辅助工作,提高了我校心理辅导水平。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及时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三、美声诵读,陶冶知礼守信情操

我校常年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引导师生博览群书、学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3月、9月组织“读书节”,组织师生参加各类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撰写读书心得,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积极参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和“阅读之星”的评选活动。

经典诵读活动在我校蔚然成风。学校设立图书馆、学生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乡村学校少年宫“经典诵读”活动分室等学生阅读场所,老师们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品悟经典。积极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现已编辑《诗韵飘香》一本、新童谣读本《童心飞扬》、《校园新风》两本,并将《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推进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每天课前3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有计划地安排诵读进程,使孩子们在经典诗文诵读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邃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继而熏陶修养人格,提高综合素养,丰厚学生精神底蕴。

四、美丽课堂,涵养学生真善美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说“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我们从语文学科古诗教学和经典诗文诵读、岳晨钟学社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入手,培养学生的五趣,即:欣赏景趣美──感受诗中美的景象;鉴赏意趣美──体会诗中意味,看山不是山;体验情趣美──体验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直接抒情;探求理趣美──理解哲理美的诗句;领会志趣美──感悟作者的志向美。进而延伸亲情美、友情美和爱情美,并扩展到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让学生接受不同美的感受和熏陶,使美育的渗透和小语的教学相得益彰。追求“教起来使人感到是愉快的艺术”(夸美纽斯)。愉快也就能感受到是一种美,愉快也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美妙实践,塑造有道德的人

持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我行善我快乐》栏目,还有“日行一善”“先锋课堂”“文明小博客”“洒扫应对”等主题活动的展示平台。先后组织了多样的实践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学雷锋精神,做美德少年”、“我的校园我的家”“大美岳峰”元旦艺术节等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德育实践收到了实效。

以美育德 篇3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

1、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内在联系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承载思想情感、寓教化于娱乐的作用,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声波经听觉器官的传递,有规律地刺激大脑的神经系统。而不同风格的音乐会使欣赏者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进而对人的情绪和思维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经常与优美的音乐接触,会让人在美的感受中不知觉地、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随着近年来世界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颁布实施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把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首定位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充分肯定了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等。近年来,德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相互融通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人们从不同视角阐述了音乐美育的德育意蕴,认为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对德育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丰富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实效,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实现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应在音乐教育中设计基于德育的音乐教学活动,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德育的手段,把德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目标与任务,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2、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

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创新教育方法是初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关键。在当代多元化的背景下,注重丰富授课方式,增加具有时代特征教学内容,弘扬民族音乐的个性魅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接受德育教育。

通常,音乐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可以逐渐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当前初中生所经常接触的音乐类型来看,这些音乐大多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健康的思想和生动美好的情怀。如深受中学生们喜爱的《长江之歌》《我爱北京天安门》《三峡情》等歌曲,要么表达的是对伟大祖国和民族文化的讴歌,要么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些满怀情思的优美旋律无疑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国家和民族、对秀美山河及广大人民的热爱。同时,很多初中生接触的音乐中都会涉及到民族乐器、古典诗词和地方音乐?这些音乐中包涵的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和社会知识,不但能帮助学生们了解历史、体悟人生,更能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其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总的来说,音乐的感染力,尤其是它对学生们稚嫩心灵的震撼力是不容忽视的,而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可以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媒介的重要原因。

二、初中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与价值的影响因素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很早就已经被人们所意识到了 通过音乐教育来提升初中生德育工作实效的做法在今天已不鲜见。但是,在这一做法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以音乐教育为载体的初中生德育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实施主体、受教育者、教育实效性和教育环境等方面。

1、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与价值缺乏重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确实较以往而言得到了更多的发挥,但总体来说仍然有很大的进步和上升的空间,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不少教师难以从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中跳脱出来。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重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课堂体验和课堂参与正视不足,音乐教学中涉及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它对音乐教学是否发挥出好的德育教育功能也不太在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德育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还是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无疑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音乐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也是发挥音乐教育德育功能与价值重要保障,部分教师对初中音乐教育的教育使命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他们将音乐教育视为单纯的审美教育而完全忽视其德育教育目标。这不但使德育教育在音乐课堂中失落,更让音乐审美教育本身缺少了原本应有的思想深度和感化力度。在这种错误理念的影响下,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功能大大弱化,初中音乐课的娱乐化特征、去德育化特征日渐显现。很多教师过分强调所谓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活动方式的选择上不够审慎、搭配上过于失衡,太过倾向于玩乐。这种形式的音乐课虽然因其轻松的特点而易于被学生接受,但却其实是对学生音乐教育机会的一种巨大浪费,学生们无论在音乐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没有得到科学、优质的引导。

2、初中生自身存在制约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因素

制约初中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发挥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在国内,初中生的音乐基础往往不够扎实,对音乐情感和美感的领悟能力较为有限。这无疑严重阻碍了他们对音乐教学的德育感悟。在某些地区至今还有一些音乐教师认为初中音乐教学的含义就是给学生们放音乐或教他们唱歌。学生们当然也非常适应这种不作为或者说简单作为的音乐数学模式,以至于当他们真正接受基础乐理和音乐赏析教育时反而会因为音乐知识本身不可避免的理论性而对音乐课产生乏味的印象。但事实上,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正是他们所需要却又奇缺的。在学生的音乐素养难以跟上现实需要、难以达到既定标准时,不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受到制约,音乐教学本身的成效也容易受到质疑。

3、音乐教育中发挥德育功能的教育实效性偏低

音乐教育发挥德育功能和价值的实效性,取决于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的物资保障、财力保障、师资保障、制度保障、信息保障等条件。合格的音乐师资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保障,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德育功能和价值取决于执教者的积极主动性和业务水平高低。音乐教师懂得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等,都能极大地提高德育功能和价值的教育实效性。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不同地区的音乐教师实力发展不平衡,很多学校由于受到音乐师资岗位编制不足、教育财政投入有限、缺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使音乐教育中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偏低。有待各级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从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德育实施主体的业务水平、音乐与德育教学内容整合、学校德育评价制度等方面为切入点,从经济上、制度上、师资专业发展上等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推动音乐教育中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切实增强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实效性。

4、教育环境对加强初中生德育的影响

教育环境是对教育效果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因素。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会或多或少地制约教育成效。教育环境因素分为显性教育环境和隐性教育环境,教育显性环境是对教育成效有直接明显的影响因素,如教育方针政策、教学硬件条件、教育管理水平、课程的设置、教材选用等;教育隐形环境就是对教育成效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如施教者的教育意识、校风、班风、教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教学氛围、校园氛围等。

从音乐教育外在的环境来看,学校音乐教育环境对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趋于弱化,其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错误的观念,音乐课程设置中开课率不足,音乐课程安排中音乐教学缺少德育观念,学校或家长忽视初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或支持力度不足,校园音乐文化的欠缺,没有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因素等。从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看,多元化全球化的音乐世界对初中生产生影响,优美动听的音乐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并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避免不健康音乐的泛滥制约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创新音乐教育模式提升初中生德育工作实效性

1、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融入音乐课的常规流程中。比如音乐课开始前,学生们进入教室就坐并和音乐教师相互问好,这一系列动作的展开需要有一定的仪式感,站、坐、行、声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意识和文明举止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感受,给他们音乐表演和抒发学习心得的机会、引导他们用音乐的方式大胆地展现自我,培养良好的心态。同时,教师们还应当要求台下旁听的同学认真欣赏、客观评论、细致借鉴,帮助他们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学会真诚、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懂得博采众长、为自己所用。

其次,要深入地发挥出歌曲教学的德育媒介功能。歌曲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成功的歌曲教学不但能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还能让他们在歌曲的情感中体悟人生百味,树立起更加正面、更加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出健康科学的审美趣味.,在初中生的歌曲教学中,要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形象为重点,并借用歌曲的编排、演唱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自然、国家、人民的热爱。同时,要善于发掘歌曲中的德育资源,有意识地展开以歌唱祖国、歌唱家乡为主题的歌曲的教学,并积极地进行相关讨论。比如在教授予家乡有关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自己家乡的特点和特色,表达出家乡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再说说家乡当前发展的不足,引导他们将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转化为家乡作贡献、负责任的动力

最后,还要将初中生的德育工作渗透到音乐赏析课中。音乐赏析是一种较深层次的音乐审美活动。它以视听为主要方式,以乐谱分析和资料阅读为重要辅助手段,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赏析内容,能充分调动起赏析者们的艺术想象力,从而达到感悟音乐精神、体会艺术真谛的目的。也正是因为音乐赏析能够与人的心灵发生深度的联结和互动作用,这使得它被视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实施的一个有机媒介。通过在赏析中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主题、风格、形式等方面的深度理解,学生们既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对美、善良、正义、积极人生的由衷向往,为德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音乐课外活动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

虽然音乐课堂是以美育德的主要平台,但音乐课外活动的德育功效同样不可忽视,二者相互影響、互为补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堂音乐教育的扩充性延展,也是一种更具趣味的变体。课外音乐活动因其实践性而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喜爱。课外音乐活动对学生德育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而这一点同样得益于其实践性。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国内各中学针对初中生的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是团队表演,像民族小乐队、合唱团、铜管乐队等的都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它们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演奏和演唱能力、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同时给他们以审美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升华。但是,若想要取得切实的德育教育成效,这些常见的课外团队表演活动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无论是演奏还是演唱,都应当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好的音乐作品旋律优美、情感饱满、主题积极健康,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升华情感、净化心灵。同时,好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德育资源。演出中,学生们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音乐中,更加能对音乐中的积极力量产生共鸣。此外,在团队表演的排练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守时守纪、相互帮助、彼此配合,让训练的过程同样成为他们提升德育水平的机会。

3、将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

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校园音乐文化的德育功能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其实校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能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道德理念等方面对初中生们施以正面的引导。这种引导虽然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但其功效却是不容质疑的。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多在细微之处,细节既是它的提升空间,也是其展开的难点所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首先,要坚持课外音乐的播放。大多数中学都有校园广播站,但坚持运用广播站为学生们播放课外音乐的确很少。其实,校园广播是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辅助工具。一首美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让学生们增长音乐知识、消解学习中的压力与疲劳,更能让他们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环境之中。使他们认识美、了解美,由对美的向往中获得真与善的体悟,从而形成有利于德育教育展开的高尚情操和精神觉悟。

其次,要深入地利用好校园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在国内普通家庭中得到广泛的使用。男女老少,即便是还未成年的初中学生,很多人都能较为熟练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且由衷地喜爱这种信息交互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用校园网络加紧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间接服务初中生德育教育对学生们来说算是投其所好。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向学生们推荐优质的音乐作品,并提供这类作品的在线赏析和免费下载。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学生们在学校里的快乐时光、增加他们对学校的情感;二来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好的文化、积极的精神更深入地包围他们。

此外,学校应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音乐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受到当前课程设置的影响,初中生每周的音乐课时数有限。学校、班级可以因地制宜开辟与艺术有关的活动场所,开展具有艺术鲜明特色、吸引力强的音乐与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个性特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当地社会的德育资源,建立家园协作德育模式,并同所在地的社区、艺术团体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艺术与德育教育网络,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总結

以美育德 篇4

艺术在人的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礼乐相济”的辩证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教育学认为,“德、智、体、美”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其中,美育过程与德育过程具有密切而独特的内在联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论述凸显出了美育所具有的育德价值。

道德内化的一般过程遵循着知、情、意、行的脉络,一个人价值观的树立,往往是从情感的触动、共鸣开始的,是从喜欢什么或厌恶什么开始的,没有情感共鸣,就不会有态度认同,也不会有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都高度重视艺术情感陶冶在人的道德内化中的作用。比如:中国画中梅、兰、竹、菊对培养正直向上品格所具有的作用从古延续至今;油画和风琴是西方基督教不可缺少的元素;很多革命先烈和前辈在《国际歌》震撼人心的旋律激发下加入了革命的洪流;一曲《松花江上》曾经鼓舞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保家卫国的战场。

艺术教育所产生的感染力在学校育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情感激发作用,这个功能可以形象地被称为艺术教育的“载波”功能。载波,原本是无线电技术术语,指低频的声波等信号借助高频震荡的载体波发射传播。如果说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需要被传递的“低频波”,那么这个“低频波”加载到艺术教育这个“高频波”上之后,就能够被更有效地传递和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教育的“以美载德”功能,这是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特殊育德功能。比如,一首儿童歌曲《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教育了几代人“拾金不昧”的朴素品质,在人们内心深处扎下了道德的根基。这些充满童趣的歌谣往往胜过枯燥的说教。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因此,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深刻认识艺术育人的作用,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要善于积极发挥并运用艺术课程的育德功能。

二、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育德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艺术课程的育德价值认识不足,艺术课程地位偏低。不少学校仍然走应试教育的路子,集中精力抓“语数外”等“主课”,轻视艺术课。没有认真落实国家的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挪用、占用乃至取消艺术课课时的事情经常发生。艺术课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实际待遇也往往比“主课”教师差,艺术教师开展工作也很难。

二是当前艺术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育德内容,需要做更合理的安排,并加强课程内部育德方面的衔接,对于通过艺术课程如何育德的表述还可以更加明确和细致一些。

三是艺术教学实践中还存在“重艺轻德”现象。个别艺术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教唱歌的”、“教画画的”,或者把工作重点放在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上,满足于辅导个别学生的艺术课考试和竞赛,忽视学生整体艺术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四是对艺术教师培养、培训的过程存在“专业主义”倾向,艺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薄弱。在艺术教师的师范教育中,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对于艺术教师如何通过艺术课程育德的内容还比较欠缺;在艺术教师的继续教育中,缺乏如何通过艺术课程落实国家德育要求的内容模块;在工作岗位中缺少对其育德能力的培训和指导。

五是师资与教学硬件配置不足。不少学校难以按国家的要求设置艺术教师的岗位,有的学校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一些学校对开设艺术课不积极,对国家所要求的最低设施和材料都难以提供,这让艺术教师感到“有心无力”,不能获得学校的支持,工作积极性受挫。

六是艺术课程育德资源建设落后。艺术课程育德,需要通过大量的蕴含着德育元素的美育素材得以开展和落实。当前关于艺术教育的素材比较多,但对于蕴含德育元素的美育素材的开发和运用还不够系统和全面。艺术教师在通过艺术教学落实德育目标时,教师往往难以找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并且具有育德价值的艺术教学素材,缺乏足够和有效的教学资源支持。

七是对艺术课程育德的理论研究薄弱。艺术教育的研究多倾向于关注培养艺术“专才”方面,对如何通过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研究比较缺乏,从而艺术课程育德的实践缺少理论指导。

八是对艺术课程育德落实情况监督不到位。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底子还比较薄弱,督导部门的工作精力通常放在经费、办学条件等方面,对艺术课程是否有效发挥育德功能难以开展细致的督导检查。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发挥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育德功能

当前,我们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中小学艺术课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艺术课程不能与育德过程分割开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单纯教会学生唱歌或画画的技能更加重要。

艺术课程育德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艺术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育德功能,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三落四化”,即:“落细、落小、落实”,“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做到贴近师生,切实可行。

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德育功能,就要明确艺术课程育德所要遵循的目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中小学艺术课程育德的核心目标。对中小学生而言,“明大德”,即是为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准备,对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守公德”,即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对应“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严私德”,即做一名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学生,对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育德目标的设定要遵循学生发展阶段规律,适应青少年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按照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阶段,系统安排艺术课程育德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发挥中小学艺术课程育德功能的策略

一是学校和艺术教师要高度重视艺术课程的育德功能。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重要文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次指示,从新的高度来深刻理解和认识艺术课程育育德的重大意义。

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做出系统性的德育安排和设计。

三是重构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首先要加强艺术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明确全体艺术教师的首要职责是“立德树人”。在培养过程中要树立每位艺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有效提高艺术教师育德工作的能力。其次,在非艺术学科师范专业的课程中增加艺术教育内容。重点针对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专业学生,把相关艺术欣赏、基本艺术知识和技能等纳入师范生培养计划中,使普通师范生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教育实践基础。另外,在继续教育中增强学校干部和非艺术学科教师的艺术素养培养。在中小学干部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把艺术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列入必修模块。

四是在课堂教学和学校发展层面加强对艺术课程育德的指导。发挥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引导能力,在营造学校艺术氛围、建设校园文化、发展学校艺术特色等方面加强对基层学校的专业引领、指导和帮助。

五是完善体制,加强保障。表彰奖励一批在艺术课程育德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激发广大学校和艺术教师提高育德的自觉性和育德能力。

六是大力支持艺术课程育德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各种学习交流展示活动,如艺术育德微课大赛等。

七是大力支持并深化艺术课程育德的研究。在全国和各省市的各类相关研究项目中,加强对“艺术课程育德”研究项目的支持,鼓励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

八是加强督导,促进落实。结合相关工作,加强对艺术课程育德工作的督导检查,促进落实。检查学校是否落实与艺术课程有关的办学条件标准,是否“备齐备足”艺术课教学场所和所需材料,是否认真执行课程标准,是否“开齐开足”艺术课等。

以美育德 篇5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 长期积淀已形成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 带动学校全方位的“美”的教育, 全面开展“美”的教育, 各方面的“美”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形成“美美与共”教育境界。近年来, 我校致力打造“大美岳峰”的校园特色文化, 发挥“以美育德, 以美育人”的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一、美化环境, 培养环境友好意识

学校校园窄小, 校舍陈旧, 环境不够理想。为了让学生每天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做好校园环境美化工作, 搞好显性文化建设,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重新统筹规划校园宣传栏, 布置了“大美岳峰”“美德之窗”“美誉专栏”“美育之窗”“艺术长廊”“家乡美”等栏目, 大力营造美学和艺术氛围, 宣传我校特色文化, 让学生从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各教室、办公室以及校史室、荣誉室、图书馆等功能室, 按其功能要求, 悬挂相应的制度、书法标语或书法名人画像等, 对师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加强校园绿化美化, 特别是对两棵“唐荔”加强保护, 重铺透气地板, 设置文化石, 宣传东岳历史及校史, 培养学生爱校、爱家乡。适当对校园角落及一些显著位置摆放花草, 点缀校园。

二、美好心灵, 涵养学生健康身心

心灵是探究客观世界的内在动力, 是辨析美丑的镜子, 心理健康与否极大的影响着学生品德养成。我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每学年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健康教学计划, 由专兼职教师上好课。每学年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课、团训活动或专题讲座等,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全校学生热爱生活、团结友爱、乐观向上, 面对挫折, 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心理辅导室设置符合要求, 购买沙盘作为心理辅导的辅助工作, 提高了我校心理辅导水平。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及时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三、美声诵读, 陶冶知礼守信情操

我校常年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 引导师生博览群书、学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3月、9月组织“读书节”, 组织师生参加各类主题阅读活动, 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撰写读书心得, 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积极参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和“阅读之星”的评选活动。

经典诵读活动在我校蔚然成风。学校设立图书馆、学生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乡村学校少年宫“经典诵读”活动分室等学生阅读场所, 老师们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品悟经典。积极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现已编辑《诗韵飘香》一本、新童谣读本《童心飞扬》、《校园新风》两本, 并将《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 推进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每天课前3分钟进行经典诵读, 有计划地安排诵读进程, 使孩子们在经典诗文诵读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邃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继而熏陶修养人格, 提高综合素养, 丰厚学生精神底蕴。

四、美丽课堂, 涵养学生真善美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说“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我们从语文学科古诗教学和经典诗文诵读、岳晨钟学社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入手, 培养学生的五趣, 即:欣赏景趣美──感受诗中美的景象;鉴赏意趣美──体会诗中意味, 看山不是山;体验情趣美──体验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直接抒情;探求理趣美──理解哲理美的诗句;领会志趣美──感悟作者的志向美。进而延伸亲情美、友情美和爱情美, 并扩展到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 让学生接受不同美的感受和熏陶, 使美育的渗透和小语的教学相得益彰。追求“教起来使人感到是愉快的艺术” (夸美纽斯) 。愉快也就能感受到是一种美, 愉快也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美妙实践, 塑造有道德的人

持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我行善我快乐》栏目, 还有“日行一善”“先锋课堂”“文明小博客”“洒扫应对”等主题活动的展示平台。先后组织了多样的实践活动, 开展诚信教育、“学雷锋精神, 做美德少年”、“我的校园我的家”“大美岳峰”元旦艺术节等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的德育实践收到了实效。

从显眼的电子显示屏到小小的“班级日志”本, 从芬芳的校园到校外的周边社区, 都见证着岳小“小雷锋”点点滴滴的行善足迹。为孩子们树立道德楷模形象, 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做善事、做好事、做好人, 分享行善助人的快乐。“洒扫应对”主题活动同样是岳峰中心小学日常德育工作的重点。每年评选出校园“美德少年”。评选结果诞生后, 组织校园“美德少年”参加“小小美德宣讲员”活动, 向全校同学介绍美德事迹、谈论美德心得、呼吁美德行为, 努力塑造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翁秋银.乡村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09) .

[2]李凤飞.给校长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1000个思路[M].红旗出版社, 2013 (04) .

【以美育德】推荐阅读:

上一篇:渠道防冻措施下一篇:烟草包装设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