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论文

2024-10-10

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论文(精选11篇)

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论文 篇1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非常注意把美学规律渗透其中。特别在诗词教学中, 更是抓住诗词的特点加以分析、赏评, 着重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创造美等几方面进行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朗读———感受情感美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具有自身的特征, 它是“用凝练而富有节奏的语言, 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高度集中而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从这一审美特征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反复吟诵, 使他们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融入美的艺术氛围中, 加强对诗词情感美的体会,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范读是导入的最佳方式, 先声夺人, 借助声音营造一种氛围。在讲课前, 我刻意熟读诗词, 尽可能背熟, 掌握较为准确的音乐节奏感, 注意停顿、突出重音;注意文意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在讲台上先范读一遍, 尽情渲染一番, 使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 把枯燥的视觉文字有声化,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沉浸到诗的美感中。如《石壕吏》, 范读时刻意突出节奏、旋律, 传达出作者对恶吏、战乱的痛恨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句句是情, 感人肺腑, 使学生受到感情美的浸染, 从而较快地进入诗的意境中。

二.赏析———体会形象美、意境美

朗读, 只是从诗词的形式入手, 要引发学生思索、联想、唤起学生心目中的视觉形象, 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体会形象美, 捕捉意境美。

(一) 交代背景、寻找诗源

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无不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上述两方面内容, 然后再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这样, 我们就能从诗词的字里行间跳出来, 站在历史的高度进一步寻找诗词感情的突破口, 这不仅使学生对诗词的基调有了基本掌握, 能读懂诗, 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讲读前先介绍这首诗作的创作背景, 1392年吴中大旱、饥民相食, 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 作者路过潼关, 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 愤而写下这首作品。学生了解了创作背景, 抓住作者感情的源头, 自然也就容易进入到作品的境界中了。

(二) 分析形象、捕捉意境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这种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等, 形象无不包含着作者的审美观点, 表现了作者的爱憎褒贬。而诗词的意境是通过形象描绘而表现出来的生活图境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分析领会, 把握这种艺术氛围,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受到艺术的陶冶。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这四句诗人以雄健的笔触描绘了荆门壮阔、奇伟的景色, 渲染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同学们不仅感觉到诗人描绘的雄奇景观, 结合背景还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整个画面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画, 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句的意境美。

三.勤笔———激发创造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 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 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 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 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王勃仿庚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同样, 对于文苑学步的中学生来说, 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一旦写出了诗作, 要细加评改, 给予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一些兴趣较浓、有进步的同学, 我还进行了个别辅导, 提供一些参考书, 鼓励他们多到郊外活动, 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诗情画意, 到生活中去发现哲理, 尽可能把他们的感觉、触觉磨得更敏锐些。

让学生在欣赏名作之余, 能产生自我创作的冲动, 并付诸实践, 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尽管面对的是一群稚嫩的中学生, 我也有信心以诗词之美去感染他们, 激发其创作热情, 点燃其创造的火花。

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论文 篇2

【中文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厚实语言文化素养,享受传统美德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注①古诗词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丰富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而审美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中学教材中的古诗词融语言美、音韵美、情景美、节奏美于一体的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诗歌的感情,然后是感知形象,接着再把握诗歌情感。审美心理的形象感知——体验情感——抒发创造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古诗词审美鉴赏的时候,要灵活贯通地把三者的关系处理好,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得到充分培养。首先要从剖题意、辨词语、补语法、调语序、分析时代背景、品味关键字词等进行感知阅读与审美理解;其次要在朗读吟诵中悟情,巧设疑问抓情感基调,明诗人之志知晓诗情以进行情感阅读与审美体验”注②最后要在学生阅读诗歌时使其沉浸于思考之中,进行审美创造。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材必不可少的题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促进学生了解中国古代

文学的精华,增进学生基本素养,有助于现代文的学习。本论文用分析法分析美育教育的现实价值,用解说法对美育教育的意义加以说明,用观察法解析美育和古诗词的内在联系,用调查法清楚现阶段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用实验法论证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必要性,等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本论文通过五部分内容论述,阐述了古诗词教学和美育教育的关系。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重点及研究方法;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论述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论述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论述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第五部分论述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英文摘要】Summary of “ancient poem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outstanding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Elected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of ancient poetry, are after refinement of famous masterpieces.Students read these works, helped to raise the level of modern Chinese, thick language culture, enjoy traditional virtues influence.The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also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ing ancient poems, consciously building in re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mprove their appreciation of quality and aesthetic appeal.” This requires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found in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Note①beautiful refined languag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lively and rich images, have a special aesthetic features.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education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the United States, the ability to create beauty and interest.Inclusive language in middle school textbooks of ancient poetry, rhyme and rhythm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n one with rich aesthetic elements.“Poetry is the natural expression of strong emotions.“Note②teachers first to arouse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feelings of the students read poetry, then there is’ image, then grasping the poetic emotion.Image perception experience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emotion-expressing creates three stages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Teachers in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of the time, to be flexible to handle three relations through, through scientific methods students aesthetic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and interest be fully.First to from profile tell to SB.a story,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ords, and supplement syntax, and adjusting word order, and analysis era background, and taste key words, for perception reading and aesthetic

understanding;second to in read chant in the understanding love, specially set questions caught emotion tone, Ming poet of records known poetic to for emotion reading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last to in students reading poetry Shi makes its immersion Yu thinking among, for aesthetic created.Ancient poems, is the essential theme of the Chinese textbooks for middle school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urse.Through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appreciation of ancient poems, promot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o improve students’ basic literacy, help modern literary studies.This paper analysis method for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valu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ith the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to explain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ternal conne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of ancient poetry, with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clearly pres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with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by necessit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so on.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make the article more convincing.This paper through a five-part Exposition, elabora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Introduction to the first part, mainly address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ubject selection;this topic focus of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this topic-related research.PartⅡaddresses the ancient poem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the third par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necessit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s;partⅣthe ancient poem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of;partⅤof aesthetic education to students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problems.【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美育教育

【英文关键词】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esthetic education 【目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6-712-14Abstract7-8

目录

9-121

2摘要

第一章 绪论1.2 本选题的研究重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3点及研究方法13-14要性任务14-181

41.3 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章 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必

2.1 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2.2 摆在面前的2.3 促进古诗词学习,重视美育教育

14-181515-162.3.1 培养审美感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2.3.2 培养审美鉴赏,欣赏古诗词的意境美2.3.3 培养审美内涵,体验古诗词情感美

18-2

316-18

3.1 美第三章 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的理论基础育及其特点特点18-1918-20

3.1.1 什么是美育

19-20

3.1.2 美育的3.2 审美教育在3.1.3 美育的作用

20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美因素2120-23

3.3 古诗词教育内容具有丰富的审

3.3.1 引领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感

21-22

3.3.3 引3.3.2 引领学生,品味作品的美感

22-2323-32领学生,享受作品的美感第四章 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4.1 引入诗美的境界,激发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及方法学生的审美感知23-24

23-2

54.1.1 从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向往

24-25

4.2 4.1.2 从朗读入手,唤醒学生的美感

25-29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词的意境美26-2725-26

4.2.1 启发想象,感悟古诗

4.2.2 把握形象,领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4.2.4 4.2.3 反复诵读,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

27-29炼字品字,感受古诗词的图画美29-30

4.3 创设教学美的形式29

4.3.2 将多媒体4.3.1 将音乐引入诗歌教学29-30引入诗歌教学30-32

4.4 引导学生运用、巩固所学的古诗词

4.4.2 开4.4.1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30-31展属对活动,运用古诗词诗词31-32

4.4.3 开展仿写活动,创作古32-34

参考文献

34-36

第五章 结论

致36

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渗透 篇3

关键词:幼师生 美育 渗透审美 教育

古诗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每个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都少不了名篇佳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中不同个体生命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我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古人的求学一般从学诗开始。不同时期的人们都通过对诗的学习来提升精神魅力,以实现礼义教化和人格培养的目的。现今的语文教育同样离不开诗歌。不管是单纯的背诵,还是字词的理解,意义的把握,以及将来专业的诗歌研究,处处都能看到诗歌的身影,诗歌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品味古诗词语言之美

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用词准确生动,教学中必须要求幼师生多吟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因此,对于幼师生未来就业引导幼儿吟诵作品时,能准确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领略语言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郦道元《三峡》一文时,教师应当就语言之美和内涵之丰富进行重点处理。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在教此类句子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大爱的情感体会。

二.领悟古诗词意境之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氛围。教师对学生意境美教学中,着重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激发自己思想和生活感情的融合,这样的培养和熏陶对以后引导幼儿欣赏幼儿作品的意境美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九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再现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然后用夕阳西下一句为背景,把前三句联结起来,强化了游子的愁情。最后一句点题,画龙点睛,突出了主人公难以言喻的沉重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一个深远的意境来,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这里,诗人运用色彩的巧妙组合,景点的精心安排,画面的强烈对比,萧瑟的秋景如在目前,诗人的悲苦心境也透纸而出。读出来是诗,脑海里出现的是画,读者心中则油然荡漾出诗画融合无间的回味悠长的意境美。

三.体验古诗词人情之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起到感染学生,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因为幼儿的内心是单纯的,作为幼儿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情美来感染幼儿建立健康的成长历程。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通过写她能织布,与小姑的友爱,离开焦家时的装束等,表现了她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等优美品德。这是中学语文课本中体现人情美的人物是很多的,像屈原、张衡、周瑜、等等都可能给学生以美的榜样,美的感染。

总之,利用教材进行美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功能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积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捕捉美的因素,美的意义,积极接受美的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以长久的、健康的、高尚的美育。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李戎.《美育概论》[M].齐鲁书社.

[4]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十二院校中文系.《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龙涛.古诗词教学“美”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S1期.

[7]单秀凤.高职院校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08.29.

本文系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青年课题,课题名称:幼专院校古诗词教学美育渗透的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HYZC201510。

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论文 篇4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 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字句的优美动听到意境的深刻表现, 无不表现着“美”。这种美, 决定了古典诗歌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用这些优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 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 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现我就诗词教学中如何挖掘诗词的美, 如何尽量展示中华古典诗词的美, 从而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谈谈几点体会。

一、语言的音乐美

古典诗词的美, 首先表现在语言上。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诗人运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段描写音乐。诗中“如急雨”形容旋律的亢奋急促, 浊重沉响;“如私语”形容声音轻柔纤细, 委婉缠绵;“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 清脆明快;“莺语花底”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 悦耳动听, “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涩”形容乐曲流畅而缓慢低咽进而逐渐凝滞的变化过程。旋即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美境, 令人拍案叫绝。接着“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又把人带至千军万马激战沙场的壮烈场景。因此采用停顿、比较及重音等多种方法进行朗读, 读出长诗的节奏、情感和神韵, 使学生在闻其声的同时还能见其影。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感观, 而且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缘情拟声, 从而产生强烈的音乐美感。

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是真正的美, 产生于言词的准确, 明晰和动听。长诗的“闻、来、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的动词的应用是何等准确, 表现了诗人由悲伤到兴奋、由欣喜到迫切的心情。调弦—弹奏—收束的旋律变化是何等动听, 表现了琵琶女技艺之高超与娴熟。“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又是何等明晰, 表达了诗人于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同病相怜, 同声相应的内心世界, 流露在字里行间。这一切不仅引发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而且构成了语言的音乐美。

此外李白诗句浪漫豪放、慷慨激昂;杜甫的诗句严谨工整、沉郁顿挫;苏轼诗句恣逸雄浑;李清照诗句哀怨缠绵, 各有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 抑扬顿挫, 均表现了中华古典诗句的语言音乐美。

二、意境的形象美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审美范畴。所谓“意”, 是作者对生活的某种认识和见解:“境”, 就是对特定的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诗歌的意境, 就是寓思想于形象之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说是诗人的狂欢形象跃然纸上。诗里的喜极而泣 (一、二句) —欢喜若狂 (三、四句) —心花怒放 (五、六句) —归心似箭 (七、八句) , 展现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的平定消息时那种欣喜若狂的形象, 而这形象恰恰是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近景, 自鹭远景, 千秋雪远景, 万里船近景。上联用了四种颜色:黄对绿、白配蓝, 色彩鲜明;下联千秋雪显示出时间永恒, 万里船显示出空间广阔, 含意深远。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 其意境就显得美了。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红花衬绿叶, 色彩鲜明和谐;莺啼旗风与水村山郭动静映衬构成的画面, 令人赏心悦目。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作近体, 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 听之金声玉振, 观之明霞散绮, 讲之独茧抽丝。此诗之四关。使一关未过, 便非佳句矣。”所谓“诵要好”指的是节奏、旋律、意境和情趣;“观要好”是指结构、形式;“讲要好”即指诗的内容、立意及思想。上述两杜诗可谓四者皆备。

此外, 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绘的天姥山的奇特雄伟, 所展现的光明理想天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描绘的“江山如画”的雄伟景色, 所展现的长江天险的英姿, 其意境之美, 使人难以忘怀。

三、手法的艺术美

所谓手法艺术美, 就是作者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再现生活, 达到文情并茂、出神入化的境地, 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堪称传诵千古的咏雪诗。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送别以前的雪景 (一雪) , 饯别时候的雪景 (二雪) , 临别时候的雪景 (三雪) , 送别之后的雪景 (四雪) 。通过雪描绘了边塞的风光, 通过雪写出了军旅艰苦的生活, 通过雪抒发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 那清雅、那皎洁, 变肃杀北风而为和煦春风, 使人如见其状, 如临其境。全诗“雪”字贯穿始终, 气魄雄伟, 耐人寻味。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秦氏好女罗敷, 人见则喜:“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其中的行者、少年、耕者、犁者、使君等, 虽则年龄不同, 社会地位不同, 但皆以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形式美、自然美, 从少女罗敷身上表现出来的形体、容貌的美。而这种美又是通过反衬的手法 (或间琏描写的手法) 表现出来的。因此既显示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 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风格和情操的高尚美

曹操的《观沧海》, 寄情寓志, 境界高远广阔, 气势如虹, 吞吐宇宙, 展示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充分显示了一个古代政治家的雄伟抱负;《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表达了作者永远追求上进的雄心壮志, 读之无不感奋。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深刻表达了作者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

岳飞的《满江红》是长期以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每当人们读到它那激越悲壮的词句, 便会禁不住义愤填膺、热血沸腾。时光流逝, 历史演进, 都不曾减弱他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以激烈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同仇敌忾、重整河山、收复中原的决心, 通诵全词, 慷慨激昂, 字字如金石掷坦, 铿锵有声, 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溢于言表。

同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许多诗篇里同样表达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种爱国之情直到晚年仍不减,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兵河入梦来。”表达了作者日夜期盼收复中原, 连睡梦中的风雨都变成了战场上厮杀的声音。他写的《示儿诗》是作者用将尽的生命写下的绝笔。它凝聚着诗人毕生未能实现的心愿。他明知人死后万事皆空, 仍要求儿孙在家祭时勿忘将国事告知乃翁。耿耿忠心, 天地可鉴。正是他这一腔爱国的忧愤凝成不散的精魂, 激励了后代众多爱国之士为国捐躯。

文天祥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充分显示了诗人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及“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美德。尤其是《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既是诗人高尚情操的表露, 又是中华美德的概括, 可谓光照人间。气吞山河, 慷慨悲怆, 读之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令人肃然起敬。

古典诗词的美育作用 篇5

一、古典诗词是开启美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十分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编选古典诗词的时候,古诗词的收录数量是苏教版的2倍。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紧紧结合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材编选,明确古典诗词的学习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高中的古典诗词是上承初中古诗词能力的检测,下启高考古诗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古典诗词作品不仅数量极多而且质量也极高。不管是先秦诗歌、汉魏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元曲,都对中国的文化做出过突出贡献,经过时间的沉淀越发珍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古典艺术。在那些古典诗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领略到李白的洒脱奔放,还可以了解到屈原的愤怒和委屈。在那些古典诗词中,既能看到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又能看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律是别样的艺术,为学生的美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二、开展古典诗词美育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

1.精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

人教版教材编选的古诗词是按照文学史发展顺序进行编选,根据纵向编选再进行横向拓展。例如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编选的古诗词全为宋朝的词,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这些词在风格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辛的豪放又有所差异,柳李的婉约又各不相同。教师在这一单元教学结束之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四位词人的创作特色和风格,全面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巧妙使用教材和灵活运用古诗词课文

人教版的古诗词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编选的。例如必修二第二单元编选的诗歌顺序是由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顺序,这一时间顺序也是诗歌不断改革发展的顺序。接下来的必修三第二单元编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四位诗人的作品,这四位诗人的作品连接必修二的诗歌,代表了诗歌的发展轨迹,展示了诗歌的发展过程。高中语文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

3.教师适当发挥主导作用

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真正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深刻内涵,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例如教师在讲解《诗经·氓》的时候,首先要介绍《诗经》,《诗经》的发展历史、内容分类、思想情感等,均要给学生进行讲解。诗经之中除了《氓》,还有哪些作品也是弃妇自诉婚姻悲剧,将此类作品整理出来,通过对作品的叙述让学生感受弃妇的悲哀和伤痛,通过文字去感受中华诗词中的语言魅力,从而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提升对于中国诗词的审美能力,实现古典诗词的美育教育作用。

(二)学校

1.努力营造良好的古典文化学习氛围

学校是适用于学生学习最好的环境,学生可以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接受广泛的文化知识,可以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阅读能力,可以举办关于古典诗词的朗诵比赛,也可以成立诗词社团,定期举行古典文化的推广活动。在校园内,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在课堂内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科技的进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方便,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革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式。学校可以加强校园设备建设,积极把现代技术引入课堂之上来丰富教师的古典诗词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朗诵音频,好的朗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领悟诗词中的涵义。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不仅有朗诵音频,还有歌唱版本。多样式的倾听会使学生对于作品的印象深刻,让学生可以有身临其境之感,领会优美的情境。

(三)学生

学生想要提高古诗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学生应该从积累、感受、领悟、拓展、创新五个方面来提高。

积累是基础。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学会积累古诗词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分类整理,归纳出一类诗词的特征,在进行鉴赏的时候运用共性提高鉴赏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学生要学会事先预习,在课前充分了解背景知识,相关的参考资料,积极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感受、领悟是关键。每一首古诗词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和艺术魅力。学生在提升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想象,深入作品的灵魂深处去领悟作品。学生自身所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比老师讲述的更有意义、更有效果。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所以拓展创新是古诗词学习的目的。学生要将自己所学习的古诗词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不仅能检测学生古诗词的学习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要积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增强创新能力。

当前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培育學生的美育能力,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穿插美育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中提升审美能力,更要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体味美,让美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上、课本之中。

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论文 篇6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而对美的感知是从外在形式开始的。因此, 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发现美、感知美。

1. 听读, 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停顿和押韵是古诗词语句的鲜明特点, 读来琅琅上口, 富有音乐性, 是“流动的音乐”。节奏是情感的表现, 是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押韵则起到了回环往复的作用, 使情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渲染。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听读教学, 通过听名家或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 观色, 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描写的意境往往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中国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 呈现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如“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 通过“青”和“绿”两种色彩相互映衬, 描画出一幅青山绿水、色彩明丽的早春图。又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从“青”山、“白”鹭、到“红”花、“碧”水、“青”笠、“绿”衣, 多种色彩因素, 在视觉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勾勒出一幅秀丽的江南山水画。

3. 看形, 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

中国古诗词具有固定的格式, 是“凝固的建筑”。不论是律诗还是绝句, 每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句式也整齐划一, 具有完全的形式美。诗词的句式变化只是在整体 (段落) 的对称中做了些灵活的改变, 这更酷似讲求对称美的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斗拱, 为建筑物增添了飞动灵快的美感。

4. 品词, 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优美华丽、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古代文人写作时斟字酌句倡导苦吟, 甚至要求自己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语) 的地步, 这使不少诗句达到了独步千古的境界。古诗词的语言将汉语表达力强, 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音乐、视频和语言进行渲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古诗词丰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独倚”、“斜晖”、“脉脉”、“悠悠”、“肠断”等词语, 赏析它们是如何体现少妇在望江楼上终日盼望良人归的凄凉心情的。

二、引导理解, 诠释内涵, 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诗贵含蓄”, 古诗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沈德潜曾说:“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可见古人写诗作词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 感性经验不足, 知识水平有限, 往往对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视而不见, 有时似懂非懂, 有时甚至不知所云, 这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反应, 也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了。因此,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 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 正确把握和理解整首诗或整首词的内蕴,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理解美的能力。

三、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人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必须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依次从古诗词的形式、意象、意境、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1. 感受形式美

古诗词十分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

句式灵活。古诗常见的有七言诗、五言诗、四言诗, 作者根据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需要和情感抒发需要, 灵活地选择适当的句式, 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充分、自由。

章法严谨。古诗词十分讲究布局谋篇, 有的开篇点题, 此后势如破竹, 一泻千里, 如杜甫的《春望》;有的先描写渲染, 结尾再点题,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有的上片描写, 下片抒情,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2. 解读意象美

意即情意、情思;象指物象。意象即有意之象, 表意之象, 是指客观的外在物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意与象、主与客的有机统一体。学习古诗词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和把握诗词中的意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描写了三幅不同的画面,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在“藤”、“树”、“鸦”、“道”、“风”、“马”六种物象的前边, 加上饱含诗人感情色彩的“枯”、“老”、“昏”、“古”、“西”、“瘦”, 形成低沉、衰败、凄苦的意象群;同时又和第二句中安逸、温馨的意象相映衬, 形成巨大的反差;最后以“夕阳西下” (正是回家的时候, 暗示思念家乡之意) 这一饱含思归的意象进一步渲染, 使孤独漂泊、凄苦劳顿、思乡如渴的“断肠人”这一天涯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3. 欣赏意境美

“词以意境为最上” (王国维语) , 诗也如此。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美的欣赏, 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与景是营造意境的两大要素, 因此引导学生欣赏意境美也就要从情和景入手。

4. 品味思想美

“诗言志” (《尚书·尧典》) , 古诗词很少有纯粹写景或状物的, 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国家命运、社会责任等融入到作品中, 或直抒胸臆, 或托物言志, 或借古喻今, 或以小见大, 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对人生、社会的见解。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 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 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表现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 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仔细品味作品的思想美, 使学生从中受益, 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简析古诗词教学的美育问题 篇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册上, 自始至终闪耀着诗的光彩。从诗经、楚辞的滥觞, 到唐诗、宋词的辉煌, 从清诗的再度繁荣, 到现代白话新诗的崛起,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创造了无数光华灿烂的诗歌篇章, 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 形成了无比优秀的民族诗歌传统, 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诗歌作品, 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 深邃幽杳的意境, 精致优美的语言, 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中小学加强古诗词教育,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发展智力, 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 还有助于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 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的任务在于, 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造就的美变为每个人心灵的财富, 变为个人的审美素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尚的人, 而如果没有古诗词教学的终极目标意识, 缺乏人文关怀, 缺乏欣赏的观点, 就会令古诗词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谈不上什么欣赏, 体会不到古诗词的美味, 学生感受到的就只是肢解得支离破碎的毫无情趣的字、词、句的翻译。近年来, 有远见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追求简约”, 让语文回归“教阅读”、“教作文”与“教做人”统一的天然属性上, 古诗词教学不能是只注重字词理解的灌输式教学, 应力求发掘出古诗词内在的美的因子, 将其以灵活的形式应用于课堂, 让美学原理渗入和运用于古诗词教学课堂之中, 让古诗词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通过具体可感的教学活动在课堂呈现。笔者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几点体会, 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注重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其审美情趣

语文教育是一种美育, 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语文教育是要学生做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 有生命精神的人, 一个高尚的人, 也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有民族自豪感, 有生命感, 有诗意情愫的人。诵读古诗词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诗的道德教化功能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 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 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 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 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 受到美的教育, 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好的诗歌和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一样, 都能陶冶性情, 但诗的作用更为直接。其他文学样式, 或侧重故事, 或侧重趣味, 直接调节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诗。诗是抒情的, 直接诉诸情感, 又有节奏, 语短意长, 易于诵记, 使人百读不厌, 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 读《静女》、《蒹葭》等诗作, 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含情脉脉, 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 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 千年之后, 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读“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不禁胸怀开阔, 有湘江美景一览无遗之感。读“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 , 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 提高其审美意识

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词, 有助于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思维, 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 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唤起联想和想象, 发展想象力, 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 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诗词往往有意未尽而言已止, 耐人寻味, 悠远流长之美, 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不可言说之妙。这种美, 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亦可变无形于有形, 使古诗词之美充溢于课堂。

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课要上得有趣, 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坚持通过潜移默化的审美启导、示范和熏陶, 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想象把语言文字而幻化出完美的形象和接近教材旨意的能力。例如, 读张继的《枫桥夜泊》, 要从“月落乌啼、霜天钟声、江枫渔火”的字里行间体会出凄凉和孤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能想象出“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景象, 以而体会作者那种惊喜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 仔细玩味, 对古诗词的理解自然更深。读朱熹的《书湖阴先生壁》, 要求学生品读“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想象出诗人眼前的美景;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想象进行场面再现:“时光穿越到一千多年前, 我, 就是杨万里……来到西子湖畔……根据你所理解的诗意, 编写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的设计, 让学生透过想象, 充实的古诗词内容, 丰富了古诗词的外延, 大大提高的古诗词的审美化因素。古今中外, 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 据说, 拿破仑出征时, 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词, 他们多数人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的思想境界犹如天马行空, 富于创造性, 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 而发展形象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乌申斯基说, 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些, 莎士比亚戏剧中那瑰丽的艺术境界, 丰富多彩的人物, 自然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的结晶。

三、间接接触社会, 增强其审美能力

中小学生一般说来从六七岁到十七八岁, 正是人生的花季, 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从踏入校门开始, 逐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特别到了中学阶段, 他们开始关心社会, 渴望了解社会, 积累人生经验也需要得到启发和帮助。优秀的诗歌作品, 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 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 怎样面对生活, 怎样创造生活。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 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这类作品, 能够培养他们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诗经》就是一部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离骚》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向往;陶渊明诗中的率性自然, 李白诗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 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 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等, 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 体会古人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审美范本。

至于古诗词中的消极因素, 如“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之类, 正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对作品进行阐发、评价、质疑以及分析批判能力。

四、积累名言警句, 巩固其审美效果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学生学习语言重要的不在于掌握了多少词汇和名词术语, 而是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习遣词造句、成功的语法修辞范例, 以及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古诗词语言的艺术, 往往又是很精练的, 好的诗歌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 是运用语言的典范, 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 不同的诗歌作品, 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 或放纵恣肆, 或雍容典雅, 或朴素自然, 所有这些, 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渊薮。“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饮酒》之五) 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 蕴含了深杳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歌, 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3]李戎.美育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 1995.

[4]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之美育性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古诗词教育之美育性

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其修订版都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做了具体的规定:“1~2年级,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3~4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5~6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总和起来1~6年级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段) 。从以上内容来看, 古诗文教学作为母语文化的一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古诗是我国古代人民精神文化的产物, 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奇葩, 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情感、观念、智慧的产物, 反映了古代文化和社会面貌。

古诗文中蕴涵着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诗文的语句塑造了独特的意境美。教育工作者从小学阶段就要开始加强对小学生的古诗文教育, 不单单是古诗文的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诗文情感美、意境美的感受和审美需求。

2. 美育

究竟什么是“美育”?“美育”的内涵是什么?“美育”指的是一种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 是有别于理性教育的感性教育, 是对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觉的教育。德国古典美学家Friedrich von Schiller (席勒) 认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 有促进认识的教育, 有促进道德的教育, 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 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和谐。”席勒这句话强调了美育这种感性教育的价值。

古诗词以语言为媒介勾勒出独特的意境美, 每一首诗都在传达着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志向。因此, 古诗词中的美育重在培育学生透过有限的字数, 透过这短小的篇章感受诗文中独特的意境美和深厚的情感。

3. 美育的缺失

“美育”的缺失, 是现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 “美育”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的教育目标中更多地注重知识性的积累。同样, 在语文诗词教学中, 一直以来都是注重讲解传授, 重视字、词的解释和翻译, 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文字背后的意义的领悟和品味, 学生很难体会到我国优秀的古代诗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4. 古诗词之美育性

古诗词之美育性, 也就是古诗词所具有的美育功能。

(1) 从语言的角度来讲, 古诗词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优美和语感的培养方面。诗词格律, 讲的是古诗词中格律声韵的特点。古诗词在语言中往往具有押韵、对偶的特点, 句式整齐, 句末往往押韵合辙, 读来朗朗上口, 易记易背, 颇具感染力。

(2) 从情感的角度来讲, 古诗词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情感的体验和陶冶性情方面。古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中有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丰富的情感、智慧的精髓, 更有作者对事物美的发现和独特的理解。也就是说, 诗的世界就是诗人的生活世界、理念世界以及作者的心灵世界。诗歌是他们人生的浓缩, 是生活的结晶, 是情感宣泄的方式之一。正所谓“诗言志”, 是借助诗歌的形式, 抒发作者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 是深入挖掘内心情感的微妙感受, 并通过诗歌语言创造意境, 用精练的语言打动人心。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通读全文已经感觉到这是一篇描述景色的诗文。再进一步分析、感受, 又发现描写的是一幅秋景图, 分析出各个景色的特点。第一句中“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而“寒”既是对气温低的描写, 也写出了山上人烟稀少的光景;“斜”字则写出山路的蜿蜒曲折。第二句中“深”字表面上写人家的位置, 实际上衬托了山之高。第三句中“爱”字已经明明白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即喜爱, 爱的是枫林晚景, 爱的是山林风光;“停”字写出了作者停下来欣赏风景, 用行动来表达对景色的喜爱。第四句, 则是要在分析文句表面描写的景色来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 也是感悟情感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它写的是深秋的叶子, 层林尽染, 远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这句中表面是在写对比, 实则表达的是对秋天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对生命力的赞美。

(3) 从思维的角度来讲, 古诗词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拓展想象空间方面。古诗词是用简短的篇幅, 少量的文字, 经过语言的锤炼和内心情感的挖掘, 最终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呈现在世人面前。诗歌文字背后所营造的独特意境, 需要读者展开想象, 对作者所描述的每一个事物, 所表达的每一份情感进行细细揣摩。只有这样, 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真切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

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论文 篇9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我国的汉字、汉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 能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汉字是依象形会意为本源的, 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能够帮助学生感受汉字中的智慧含量, 感受汉字的严密体系及其形体美。

1. 激趣感受美。

汉字历经千年的演变, 她的字体形象而丰富,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特别是汉字有趣的构字规律, 可以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力, 使学习充满智慧与活力。比如教“聪”这个字时, 说“聪明”的“聪”是耳字旁, 除认真听, 还要用眼看、用口说、用心想, 这样就使人聪明起来了。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它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教学时, 老师可以以这样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构造, 感受汉字的组合之美。

2. 品味汉字笔画美。

汉字是由笔画构成, 书写起落有致, 形态万千, 笔画美则字美。在教学时, 老师应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书写汉字的笔画变化特点, 然后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的这个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欣赏美的过程。在书写时, 老师要注意指导运笔方法, 一般在起笔、转折、提、钩时稍重, 稍慢;在行笔过程中用力均匀, 在写撇、提、钩的收笔时, 要稍轻、稍快。如, 在教弯钩这笔画时, 我以“手”字为例, 在田字格里范写前,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手”的第四笔, 即弯钩;接着, 我边范写边讲述弯钩的写法:落笔需顿一下, 然后运笔下行时, 笔画向右鼓起呈弧形, 像一抹月牙儿, 行至出钩处, 稍停, 随即提笔出钩。老师通过示范书写, 向学生展示,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笔画的美。

3. 赏析字形结构美。

字形结构对字的美观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字都有着不同的结构, 长短参差, 疏密均称, 左右避让。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 感知每个汉字独特的美学特征。如“森”字, 三个“木”各不相同, 各有变化, 彼此谦让, 彼此包容, 既平稳牢固, 又给人以层层叠叠、树多茂密的形象感。这样形象的字形能让学生产生欣赏地愉悦, 激发想象思维, 从而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 进而有了模仿书写的欲望, 达到书写美观的目的。其次, 写字是种视觉艺术, 练字先练眼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名师的字帖, 在观察中比较, 在比较中练习, 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从而提高书写能力。

二、科学指导, 培养良好的品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写好字, 对学生识字, 记忆字形, 理解字义, 掌握词汇,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认真工整地书写, 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写汉字, 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写字教学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炼、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 有重要的作用。

1. 创设美的氛围。

受魏书生讲学中强调的写字四字诀“松”、“静”、“匀”、“乐”所启发, 我将其改为“净”、“匀”、“松”三字诀。我强调, 在练字之前一定要把桌子收拾干净, 在练字结束后一定要把书写文具整理干净, 这是“净”字诀。我鼓励学生在练字之前做深呼吸, 促使呼吸均匀, 以此确保心情宁静。为了使孩子练字时能忘却“任务”, 我在学生练字时会选放节奏舒缓、情调雅致的中国传统民乐来作为伴奏。

2. 形成优美的姿势。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 不论在身体上、心理上都不健全, 因此更应教好学生的写字姿势, 执笔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呢?在每节写字课上, 老师都应强调写字姿势的重要, 并通过挂图和老师的演示,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 感受写字的姿势美;再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和图上的同学比姿势美, 跟同桌比姿势美, 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美的启发, 在对比中形成美的意识。

3. 培养做事严谨、认真的品质。

写字教学能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修养, 其育人功能无处不在。在学生每一次写作业时, 我们许多老师都在不停地提醒:“注意写字姿势!”“一尺一寸一拳……”“作业要端正整洁, 不能乱涂乱抹!”低年级的老师会对学生说:“写字不能心急, 要一笔一画, 认认真真地写, 字要写得端端正正, 清洁整齐。”这便是审美教育, 这便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我们老师只要责无旁贷地指导, 持之以恒, 潜移默化, 自然会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脚踏实地、办事认真、工作细致、观察周密的人。

4.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良好学习习惯。

练字者都知道:“一笔不慎, 整字皆败”。所以写字时, 写字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对每一个字的笔顺笔画都有个数, 而且还要静心、专心、全神贯注, 切忌烦心、粗心、心浮气躁, 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和心中杂念, 学生长期在这样的心态中练字, 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专心致志、凝神静气的品性。

5. 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力。

练字的过程耗时长、内容枯燥, 不是偏旁部首, 就是间架结构。因此, 有些学生灰心泄气时, 老师应采取很多种方法和方式鼓励他们、表扬他们, 使他们增强信心, 继续努力。

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篇10

1. 意境美。诗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述事物来展现一定的意境。我们教学古诗,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会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意境感受。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把自己带入情境之中,和作者心灵相融,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产生心灵的共鸣。如读《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后两句中,诗人用高声说话怕惊动天上仙人的丰富想象来烘托楼的高,山寺夜之静,读来让人生发一种飘飘欲仙的意境,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美感。通过这样联想诗的意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激发起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

2. 氛围美。看到赏心悦目的风景,读了优美的诗句,我们常冠之以诗情画意来形容,会情不自禁地产生美感。的确如此,一首好诗就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图,它通过环境氛围的渲染和描述,给人们展示一个充满情味和鲜美的世界。比如课本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仅用十个字,就把连绵不断的群山,波浪翻滚的黄河奔腾入海的气势映入我们的眼帘,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画了一个巨大的轮廓,读来使人油然而生一种美的情味。这种环境氛围借助景物的渲染,创造出一幅美丽的画卷,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的素质。

3. 修辞美。诗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凝华的美,而不同的内容又采用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使诗意锦上添花,读来顿生美感,美不胜收。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诗句用了夸张的手法把祖国山河描绘得气派雄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仔细揣摩,细心挖掘,加强学生对古诗内容和艺术手法进行品味,寻找美的因素,那么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 意匠美。意匠是指诗文、绘画等的构思设计。诗是语言的精华、是美的象征,谈起诗就会联想到它的结构形式以及艺术构思的奇妙之美。结构整齐之美自不必提,单就有不少诗用字之巧、选词之妙,在表达诗意中似乎违背常情,但却得到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意蕴。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这种看似无理却又妙趣横生的设计之美是颇为多见的。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既是无人,又出现人语,真是妙趣叠生,构思之巧给诗意增添了美的色彩。而在《题西林壁》中,作者在选词和构思上也颇为精巧。如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这里诗人观察庐山有横看,有侧看;有远看,有近看;有高看,也有低看。由于观察位置、距离、角度的不同,同一座庐山在诗人眼前竟呈现出各异的样子。类似的诗很多,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诗中体现的意匠美,会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优美,感悟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从而能够提高学生欣赏作品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5. 吟咏美。古诗的韵律严整,吟诵时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可谓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在教学时,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使学生获得声音艺术美的享受。不同内容的诗,运用不同的节奏、重音和语调去吟诵,可以激发学生不同的美感。如,朗读《春晓》《鹅》等诗可用欢快的语调;《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用婉转低沉的语气朗读来表达作者的失落又渴求理想的心情;《示儿》中“死去原知万事空,家祭无忘告乃翁。”可用悲壮深沉的语调来读等。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诗意多指导学生富于表情朗读,增强声音艺术感染力,培养学生美的情趣,让学习古诗成为艺术修养的课堂。

小说教学中的美育 篇11

在小说教学中实施美育, 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想唤醒学生对美的感悟, 就要深刻领悟作品, 从中发现美的因素, 以美的形式, 吸引学生理解和探究。学生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情绪, 对小说及老师的指导作出反应, 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指导点拨, 学生努力思考, 同学之间讨论交流, 就使教师、文本、学生处于立体的空间之中, 各方互通互动, 形成缤纷的审美教育主体空间。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指导学生多元解读的同时, 要尊重文本的独立性, 了解文本存在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 对文本作客观透彻的把握。

小说作品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开都与环境描写密切相关。在小说教学中实施美育, 要通过赏鉴小说作品中的环境, 感受小说的环境美。人物形象生活在小说描述的环境之中,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物性格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变化又与环境相映衬。优秀的小说作品总会让人感到环境与人物的交融和谐之美。比如《荷花淀》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尤其是水生嫂“月下编席”一段的环境描写既展现了美丽的夜景, 也映衬了水生嫂善良的心地, 带读者走进物美人美的纯净乡土。而对美好自然环境描写和对优美环境中生活的善良的人物描写的品析, 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家园的热爱, 对侵略践踏祖国河山的敌人的憎恨。再如《祝福》中描写的鲁镇社会环境———封建、落后、保守禁锢着人的心灵, 压抑着人性, 仔细分析, 能让学生理解祥林嫂的悲剧更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小说艺术美的标志, 要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 感知人物的性格美。教材中选入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小说, 这些小说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 而提及这些人物, 就能联想到这些人物的典型性格, 比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武松的嫉恶如仇, 祥林嫂的胆小怯懦,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保尔·柯察金的坚毅信念, 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葛朗台的自私狡诈……这些人物形象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也会带给学生愉悦的审美享受。小说教学中要注重对作品人物的语言、外貌、心理、动作描写的分析, 结合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 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蕴含的社会意义, 培养爱憎分明的审美情感。

小说教学中实施美育, 要注意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情节和结构是一部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性格的凸显都和故事情节不能分离。故事情节的发展离不开人物, 情节发展的紧张松弛也离不开文章结构, 而人物形象也会随着情节结构的发展完善变得愈加丰满。作家对小说情节独具匠心的安排, 只有引导学生细细体味, 才能获得美感。情节的跌宕起伏, 峰回路转, 高潮迭起, 更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带给学生精神的享受。比如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 通过对陈奂生上城的种种“特殊”经历, 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审美体验之中;莫泊桑的《项链》在情节和结构的设置上也颇具特色, 一串项链竟引发了种种的喜怒哀乐, 让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体会到感情的大起大落。出人意料的结尾, 更能把学生带入情感体验的巅峰, 让学生思考的同时, 感受强烈的审美体验。

品味小说语言, 感受小说语言美。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 文学也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的形象性正是通过语言表现的。通过语言, 可以自由地描绘生动的人生画面, 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小说环境。语言的优美、准确能够把人物复杂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来。《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中用精到细致的语言把祥林嫂、阿Q、孔乙己形象地展现出来。再有《荷花淀》中水生嫂的语言“你总是很积极的”, 既表达了水生嫂对丈夫投身抗日战斗无暇照顾家庭的娇嗔, 也默认和肯定了丈夫的积极, 对丈夫表示出一如既往的支持。一句话, 就能把水生嫂识大体、善良、贤惠的品格表现出来。在小说教学中进行美育, 就要细细品味这些生动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的敏感, 从语言表达的优美、含蓄、精致、准确之中, 得到美的感染和教育。

小说的意蕴也就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 或者说思想内容。意蕴的创设是作者凭借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环境描写等, 呈现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它是小说作品的灵魂, 也是其经久流传的根本原因。小说的意蕴多是理性的、有感染力的。教材中的优秀小说节选, 更是意蕴深刻、启迪性强的经典佳作。通过学习小说作品, 认真思考其中的意蕴, 更能让学生学会理性的选择与判断, 培养学生的理性观念, 从而学会发现美的真谛。

小说教学为实施语文美育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语文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入手,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及审美情感, 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语文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努力发掘小说中的审美因素, 使美育能够在小说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施展。

参考文献

[1].宋奇蕤《语文教学美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3].贾长汝《从审美的角度教〈祝福〉》,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上一篇:地下空间利用下一篇:有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