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创新

2024-05-12

诗词教学创新(精选12篇)

诗词教学创新 篇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十课《诗四首》包括《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 情景交融。因此,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固有顺序逐首进行讲析, 总觉形式单调, 学生也常产生厌烦情绪。为此, 我反复琢磨了这几首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整合, 并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把《归园田居》和《登岳阳楼》组合到一起作比较赏析

我首先用这样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对《归园田居》的探究兴趣:“见到‘陶渊明’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生活。事实上,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辞官归隐, 真的过上了躬耕劳作的田园生活。《归园田居》就反映了他此时的心境。假如你是陶渊明, 请用第一人称描述一下自己一天的劳动生活。”小组交流几分钟后选派代表发言, 学生们说得很精彩, 也很生动, 这样就很自然地理解了全诗的主要内容。接着我适时点拨:“陶渊明回乡种田披星戴月, 苦中作乐, 原因就在于他喜欢这种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也就是作者自己坦言的‘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此时, 我很自然地写出板书:“陶渊明归隐农村尽享田园劳作之乐。”并告诉学生, 这是老师根据这首诗的主旨拟写的上联, 要大家再据《登岳阳楼》对出下联, 这样就很快过渡到下一首诗的学习。

接着我要求学生将《登岳阳楼》的内容改编成剧本形式, 剧本内容必须包括时间, 地点, 背景, 人物的外貌、神情、内心独白等。我的话音刚落, 各学习小组就忙了起来:查背景资料的, 译诗句的, 编台词的……很快, 他们就争着抢着到前边来展示, 从他们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就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完成了对整首诗的理解感悟。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作一比较, 并为“陶渊明归隐农村尽享田园劳作之乐”对出下联。学生们热情高涨, 纷纷给出下联, 如:“陈与义浪迹天涯不堪颠沛流离之苦”, “陈与义沦落岳阳饱受漂泊无依之难”。在快速背诵5分钟之后, 学生们又争先恐后地到前边板演默写, 其他同学则在练习本上完成了默写。

二、把《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组合到一起作比较赏析

我先用四个“不同”引发了讨论:“这两首诗同是以写景为主, 比较一下, 两首诗中的景物有何不同, 作者的内心情怀有何不同, 两首诗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两首诗中的名句有何不同?”然后指导学生仿照前边的格式, 男女生之间展开联语对抗赛, 最后由组长负责进行默写练习。

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巧妙地对教材进行整合, 沟通了教材与教材之间的联系,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感悟的纽带。正像特级教师王君所说:“这样的整合, 于教师而言, 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 是创造性地学。整合, 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 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2. 打破传统教学的课堂结构,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整堂课都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自导自演, 努力让学生于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 并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盎然趣味。

3. 从课堂容量上说, 一节课完成了四首古诗的比较赏析, 而且背诵默写也落到了实处。从教学形式上看, 编故事、改剧本、赏名句、对联语等不拘一格, 丰富多彩,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可谓是一节高效有趣的古诗赏析课。

总之, 这节课在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创新诗词教学方面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当然, 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比如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深度不够, 对同一作者相关作品的拓展也有欠缺, 为了进一步完善古典诗歌的教学, 这些将成为今后重点突破的问题。

诗词教学创新 篇2

葛云

舞钢市实验幼儿园河南平顶山462500

【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幼儿诵读古诗词,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然而儿童对古文化理解能力差,要想让他们喜欢和热爱诗词诵读,需要老师下一番功夫。我们从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TTCT)中得到启示,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几种古诗词诵读教学方式:

1、诗中掘疑;

2、诗词比读;3实景赏诗;

4、描摩诗境;

5、活用古诗;

6、品味审美。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目标 创新

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如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德育即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幼儿诵读古诗词,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目标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然而,幼儿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接触不多,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词、热爱古诗词,需要老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以下几种古诗词诵读教学方式。

1诗中掘疑

学起于思,恩源于疑。孩子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孩子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孩子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问“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孩子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孩子的思路,丰寓了诗的意境,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诗词比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孩子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优劣。我们把《别董大》、《赠汪伦》这二首诗教给孩子后,并让他们比较二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幼儿通过品味、理解和体会,师生一起找出《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老师带领孩子爬上鹁鸪山,在登高望远时候引导孩子切身体验,讨论中等登后所见事物的不同,体会“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孩子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

3实景赏诗

观察是思维的知觉。结合古典诗词教学恰当地开展一些走进大自然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带孩子坐在田埂上,看悠悠的远山和天空中飞翔的小鸟,体会一下,李白是怎样与山融为一体,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寻找知音与伴侣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同时缺少伴侣和朋友的孤独。学习“西江月”的时候,我提议家长在夏夜的晚上带孩子去看月亮,听鸟惊、蝉鸣、蛙噪这些校外夏夜特有的音响,以及夏天天气变化的突然和夜行乡间的轻松和有趣。分享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孩子的心畅游在浩瀚的苍穹,古人与我们竟是如此地接近!家乡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们教学古典诗词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画面,暗合的诗意,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4描摩诗境

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有幼儿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幼儿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老师带孩子去广场桃花园,在环境中引导幼儿在充分理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句子,在公园里享受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引导幼儿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孩子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让画面在幼儿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声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老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把学过的《江南好》,学一学、画一画,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5活用古诗

谈初中古诗词的创新教学 篇3

一、认真预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布置的预习是在老师指引下有针对性、适量的练习。如,先利用小黑板把生字词写出来做,要求学生把关于此诗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尽可能详细地找出来;让学生课前写一段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话,以便与诗词进行比较学习,明白诗词语言的精练,使学生在语言上有所收获,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最好的课前准备状态。

二、教师要重视“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环节,学诗词要从读开始。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会诗词的韵味。强调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是应注意几点:一是要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对诗词朗读节奏,如从音和意上的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读思结合的方法,采用一读解决一问题的模式,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相信读的效果会好得多。如,一读诗词,读准音;二读诗词,读准节奏;三读诗词,弄明诗词意;四读诗词,体会情感等等,这样能使教学显得循序渐进、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也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教学诗词时,我读会时时进行学法的指导渗透,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掌握方法。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词时,我就会说说欣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的第一步是什么。当到某一相应环节时,我又会结合内容提方法。教另一首诗词时,也会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回忆方法,解决问题,尽量让学生活学活用。当每一次利用一首诗词完整地讲究方法时,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举一反三,自觉一到两首诗词,圈点批注,质疑,然后师生合作探究,进行互动的讨论。

五、诗词的语言精练,要在了解诗词意,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理解,发挥想象,培养学生动手画画,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让美去熏陶学生,同时学生也喜欢所画的画进行背诵,效果很好。

六、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样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学生赛得开心,背诵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果相当满意。

七、开阔视野,阅读积累。让学生到图书馆里去,借阅古诗类的书,拓展视野。

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及实践 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方法,品读背诵法,想象体会法,联系比较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 怎样让学生传承这一文化的精髓, 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吸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我在综合了近几年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和实践, 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 品读背诵法

诵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诗文的诵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以及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浅显而意蕴丰富的古诗词, 对于这样的作品, 学生通过诵读, 便能产生较强的主观体验, 教师只需加以适当的点拨。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 最精彩的两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教师不必逐句讲解, 学生在诵读中, 不仅能体会到工整漂亮的语言, 而且能沉浸在诗境中, 看到早春之清新而充满生机的美, 如烟的柳枝、若有若无的浅绿、缤纷的春花, 构成艳而不浓的水彩画, 动静相宜, 灵动而富有情趣。琅琅书声, 诗情画意,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 熟读成诵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认为, 品读背诵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诵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以免单调的重复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影响诵读的效果;二是要注重听读, 如听教师读, 或听诵读录音, 如果有吟诵的资料, 则可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古韵;三是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诵读的情境, 如深情讲述与作品有关的故事, 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借助乐曲和图片让学生沉浸于诗歌的意境中;四是应熟读成诵, 背诵应该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充分感悟诗情的基础上的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要避免机械式的记忆;五是诵读在教学中需与其他教学法结合使用, 这样才能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2. 想象体会法

“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典诗词共同的特点, 作品往往寥寥数语, 营造的意境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浓浓的情思也弥漫在字里行间。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具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是因为“诗歌符号就是‘隐喻词’, 其实就是意象符号”, 诗歌语言追求的是一种“不透明性”, “‘不透明性’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意象在意义和指向上的多重与含混”, “从意象‘价值’的显示而言, 意象的不同‘位移’并不影响整句诗的意义指向, 而正是由于造成各意象间呈现出一种难以定位的关系, 才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自由的观、感、解读的空间, 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以小令《天净沙·秋思》为例, “秋”这个意象, 其语词的意义结构如图1所示。

诗歌语言的这样一种特点, 给接受主体提供了无限解读的空间和可能性,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 “使其与作者一起共同完成审美创造实现艺术自由联想的无穷意味和无限延伸”。

对于一些意蕴丰富、抒情性较强、画面极富美感的作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诗境,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想象彼情彼景。例如, 苏教版八 (上) 语文课本中,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 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并把诗歌中呈现的意象和蕴含的情感融入到想象之景中, 用散文的笔调写出来。一位学生写道:

“又是深夜, 凄冷的风, 泠泠不断的秋雨, 我的不眠之夜啊, 为什么总是如此冷酷。昏黄如豆的烛光下, 你那熟悉的笔迹氤氲出些许的温馨, 遥远的笑容, 模糊, 却又似在眼前。你淡淡的泪痕, 我多想为你轻轻拭去;你的牵挂, 点缀了这个凄雨冷风之夜;你的思念, 越过了千里万里, 越过了无尽的黑暗, 温暖着我孤寂的心。想到你夜夜孤灯相伴, 我又何尝不怜惜万分呢?

而我, 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 无奈, 无奈!

雨仍淅淅沥沥地下着, 浑然不觉相思之人的心酸, 门前的小池又涨满了水, 一如我漫溢的情思。

依稀梦中, 窗边、镜前, 我们相视无语, 握着的手渐渐温热, 摇曳的烛光如花, 映照着你羞涩甜蜜的脸庞, 千言万语, 已无需说出, 万般风情, 弥漫在这幸福的夜。你细诉等待的惆怅, 我轻言千里之外的相思, 那一个个孤寂的日子、那个多雨的秋夜……”

我想, 学生通过丰富的我, 在情景再现中, 准确地体现了这首诗中“秋”、“夜雨”等意象所寄予的“物性意义”、“再现意义”、“表现意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思维被充分激活了, 情感体验被充分调动了, 他们获得了一种自由的观、感、解读的空间。同时, 接受主体在再创造的过程中, 真正进入了诗境、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3. 联系比较法

许多古典诗词的题材, 以及作品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都有类似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加大课堂容量, 拓宽学生视野, 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加强自己的主观感受, 此外, 联系比较能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特点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例如, 苏教版七 (上) 语文课本第一单元诵读欣赏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客路青山下,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我认为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蕴含的情感, 可以从“归雁”这个意象切入:“雁,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在文学作品中, 古人常以雁自喻, 抒写内心的思乡怀旧、羁旅孤苦之情, 以及相思哀怨的感伤, 成为道德伦常的载体。雁意象丰富的文化内蕴, 相沿承袭, 给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首诗歌前三联写景, “青山”、“绿水”、船、日等丰富的意象呈现出了平和美好的画面, 诗人的心境似乎是舒坦怡然的。然而, 字里行间无不传达出淡淡的惆怅。诗题中“次”一词意思是“留宿”, 明确交代了旅人身份, “客路”、“行舟”也含蓄地表现了此情此景为旅途所见。因此, 诗人虽然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 虽然尽情享受着这青山绿水间的情趣, 然而, 毕竟“身在异乡为异客”, 思乡之情不经意间被引发, 诗歌以归雁捎书, 表达了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 出现“雁”这个意象的诗歌很多, 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几首加以比较。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这首诗中同样有“归雁”的意象,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中同样有思乡的惆怅。然而两诗所蕴含的情感有不同之处, 对前者, 读者在诗歌描绘的如画美景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陶醉与舒畅中引发的淡淡的思乡的哀愁;而对后者, 读者感受到的是诗人身负使命的肃然, 塞外的景色壮丽却苍凉, 正如诗人此时的心境, “单车”、“孤烟”更加深了去国怀乡、人生失意的孤寂, 给人以飘零之感。而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中的意象又有其独特的内蕴,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此处的“雁”的意象则为忧思怀人。《鸟》专题中杜甫的《孤雁》一诗:“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其中“雁”的意象则寄予了诗人不为人理解的深深的孤寂之情。“因为雁向来是以群体活动而著称, 并引以为美谈, 惟其如此, ‘孤’才愈加带有悲剧色彩。儒家的传统伦理一贯推重群体纽带的维系作用, 离乡失群者也愈益在孤雁意象映衬下显得凄苦悲凉, 缺乏心理承受力。于是文人离乡背井时便借对孤雁的怜悯来抒写自己身如孤雁的凄楚心境和遭遇”。

我想, 在这样的联系比较中, 学生不仅能学会由意象而进入诗境, 体会诗情, 并感受到古诗词的含蓄而内蕴丰富的特点, 而且能很快提升自己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进一步拓展阅读视野。

我认为运用联系比较法, 最重要的是要找准切入点。联系比较的切入点可以是题材、意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者等等, 教师要根据作品特点来确定。

4. 结语

千篇一律、缺乏创意的课堂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更会破坏诗歌的美感, 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 让学生“读懂”作品, 引导学生从凝练美、意象美两方面来感知古典诗词的形象美和通过诵读来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主观感受。

参考文献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3]付春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雁意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2) .

[4]理查德.迈耶著.姚海林, 严文蕃等译校.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诗词教学创新 篇5

【内容提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重翻译分析、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音乐感强,形象思维丰富,感情色彩浓厚的特点,以致放松了对诗的意境教学,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艺术真谛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致使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殆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利用配乐歌唱,编谱乐调,情境感染,更改字词,变换文体,联想类比,编排情景剧,丹青描绘等多种方式,形象、生动、完美地展示了古诗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关键词】古诗词 意境 欣赏 体验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目标可以说突出了“欣赏”和“体验”,强调了“积累”和“运用”。但是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强调古诗词的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对诗歌意境的体验和欣赏。诗词的语言美、感觉美、意象美、意境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考试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为此,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效果颇佳。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因此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自主体会,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体会声情并茂地去读,毕竟老师的朗读代替不了学生的感悟,在学生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然后再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这样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配乐歌唱,再现古诗词节奏魅力,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古诗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用来演唱的。

《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特有的气息,它所具有的音乐气息是其它体裁文学无法比拟的,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因此声情并茂的诵读还不足以真正展现古诗词节奏魅力,而给古诗词的配乐演唱则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再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诗词欣赏真正成为文声并茂的整体。如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时,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轻轻哼唱,一边体味诗词的意境。另外还让学生自己为古诗词编调或者利用现有的乐调填古诗词,让现成曲谱与古诗词“联姻”。使学生在唱中背诵、积累古诗词,在唱中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领会古诗词穿越时空的魅力。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积累的速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为古诗词谱曲的过程就是理解诗意,体悟诗情,融入情感,进入情境,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为欣赏诗词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当然教学中邓丽君的《淡情幽幽》专辑、杨小林的《绿蓑衣》专辑、林红的《欲去又依依》、《中华少儿古诗歌曲集160首》等都可以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音乐手段实施的经典资源。

三、情景感染,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而古诗词的意境美是一种不可言明、只可意会的感觉,能让人的心灵在一瞬间穿越千百年时光与当年作者的心境重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阔······诗人笔下一个个平凡的汉字舞动起来,成为鲜活的画面,这是一种无言的感动。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为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人的情感,古诗词教学的应注重情景的创设,化抽象为形象。而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如在教《清平乐·明月别枝惊鹊》时,我先把一组配有音乐的图景展示给学生:皎洁的月光,广阔的田野,美丽的村庄,静静的树林,惊飞的鸟雀,千啭的蝉鸣,不绝的蛙叫。再让学生看图片描绘情境,此时学生思维像打开了的闸,尽情的叙写,描绘出一片田间丰收时的景象。更有甚者还想像到自己身临其境的 2 情境。接着我让学生为本图片配上一首诗词或写一段画外音,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清平乐·明月别枝惊鹊》,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体悟到了本文优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四、更换字词,深层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是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关键的诗词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而教学中有时让学生直接体味这些字词时学生的一下难以理解,而采取变换、更替字词的方法就会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层次的领悟其意境。如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把“怒号”改为“猛烈”,说“八月秋高风猛烈”,学生会觉得改成“猛烈”不好,因为“怒号”这个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又让我们听到了风的声音,更形象一些。还有,“怒号”这个词中的“怒”字用得特别精彩,它用拟人的方式写出了风大。如把“卷”字改为“刮”学生认为“刮”太一般化,什么风也可以说是“刮”、而“卷”字就写出了风是猛烈的。再教龚自珍《己亥杂诗》时把“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白日”改成“红日”让学生去体味。学生会想到白日则给人的是凄凉,惆怅之感,而红日给人的是朝气蓬勃的景象,这与本文意境不相符。

五、变换文体,进行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而教学中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而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重要形式——改写或扩写文本。因此教学时我不是进行简单的翻译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优美的散文、剧本、现代诗等。通过对改变后的文章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对其进行再赏析。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让学生发挥想像描绘诗人送别武判官时的情境,学生想到了边塞大漠冬天早到,大雪纷飞的奇异风光,也描写了将士生活的艰苦,更体会到了好友离别时的惆怅。再如学习杜甫《春望》时,就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扩写,学生联想到安史之乱的情境和作者赤忱的爱国之情以第 一人称的形式把本文扩写成一篇故事完整的记叙文,逼真而又丰富地展现了作者的颠沛流离的悲苦和感时伤怀的心情。

扩写诗词还可以部分扩写,即抓住诗词中的经典句子,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内容来。比如抓住《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想象出花木兰在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表现其赴沙场杀敌的急切心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联类比照――联想和想像的另一重要方法。

古诗词鉴赏虽然重在诗歌本身,但不囿于一首,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在学生感悟“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就让学生根据情境联想与此意境相同的诗句,学生就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地流”,进一步体会到了诗的空旷意境和诗人惆怅的心情。

六、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表演情景剧,逼真再现古诗。如在教《石壕吏》时让学生先课外熟读文本改写成情境剧,然后把他拍成话剧。通过学生的深刻领会,精心策划,积极配合,深情表演,把夜深人静,老翁匆忙逃离,老妪悲伤哭诉,妇女胆怯躲藏,官吏凶狠及家中贫困的情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表演再现了诗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也跨越时空与诗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悟。

2、动手画画,生动描绘图景。

常言“诗如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另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画中描绘的是景,融入的是情,是感悟,也是创造。同时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方法,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灵活有趣地让学生学古诗词,品味古诗词,陶冶身心,提高素养。真正达到新课标中提出的积累与运用,欣赏与体验。如(1)开展诗词朗诵欣赏,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2)、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赏析名篇名句。(3)、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4)、分门别类编辑古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分门别类的收集一些古诗,并给它们编上醒目的小 标题。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古诗词教学就应着眼于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主要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创新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古诗词;改革;创新;情境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享受前人给我们创造的优越历史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将这些无形的财富不断地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小学语文古诗词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能够依靠这些文字深切地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所想、所见以及所经历的事。文人墨客通过古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着自己或者开心,或者忧愁、或者思乡、或者思人、或者赞美、或者抨击等等各种各样的感情以及心理状态。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一部分,在引导学生学会古诗词、理解大义的同时,还要感受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感受古代诗词歌赋的熏陶,感受他们用写诗作词来抒发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用来寻找知音之人,就如同现代人用歌表达情感是一样的。这次的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打破了以往的旧的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更加尊重学生、尊重人文教育,全面诠释“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概念,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应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生字生词,自己借助有效的手段,例如,新华字典,古代汉语字典等,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电脑、电话查询,自己尝试着去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含义,揣摩诗人内心的状态等,在课堂上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梳理。

二、激发想象力进行故事转换

古诗词与现代文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现代文言简意赅,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接近,而古诗词有的晦涩难懂,一词多义。在不明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以前老师在讲古诗词的时候,都是带领学生读通顺了,然后逐字解释,再机械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一首诗下来寥寥数语,既缺乏诗人创作的意境美,又使整首诗显得生硬,作为小学生更难以理解,同时就会给学生造成古诗词很难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单纯无杂念的想法和他们不受约束的特有的丰富想象力,老师稍做指引,就可以大刀阔斧,天马行空。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就做出情景假设,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求知欲望。在带领学生通读全诗之后,把较难理解的字或者词进行解释,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以及想象,对整首诗进行复述。以唐代诗人骆宾王的《鹅》为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基础的学生都能较容易地理解,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对鹅再熟悉不过了,在熟读之后,对生字生词进行解释,然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基于对鹅的印象进行修饰,弯弯的脖子、蜡黄的嘴、洁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再加上在水里游泳的场景,一首诗应景而生,学生把自己也加入到画面当中,贴近生活的同时感受到了动物的乐趣,又学好了古诗词。

三、编排话剧

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写景静态诗词,可以采用以上方法,但是不免有些枯燥,而对于有的古诗词在创作过程当中,可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发了某种感情,低年级的学生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很难理解。但是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情境,有了前因后果,进行补充,以简短的话剧、小品等形式编排出来,加之在编排过程中的乐趣来增强记忆。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老师可以编排两到三个场景,第一个是在乡时期,第二个是年轻时离乡,第三个是年老时回乡(主要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场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离开时的那些人变了样子,自己也变了样子,就连新出生的孩子都不认识,一种孤单单的落寞感油然而生,加之感慨时过境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从诗中的儿童的角度来看待文章,家里来了个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既好奇,又害怕,很多复杂的情绪,就会问:“你是谁啊,你找谁啊?”等等一系列的话,不同的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就依靠我们全体老师共同的努力,不埋没孩子们的天性,又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古诗又会有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学习在整个学生时代都占有很大比例,学习古诗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所有老师共同努力,小学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打好基础,努力地去发掘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向飞.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旬刊,2015(Z1).

[2]林泰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例谈[J].读写算(教研版),2014(11).

诗词教学创新 篇7

关键词:传统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小学诗词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古诗词教学的需要, 尤其与情景教学的要求大相径庭, 利用信息计算机手段强化视听效果, 改善纯语言教学环境, 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性, 以音像的生动性、可感性强化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下面我就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利用电子计算机手段创设情境的方法和效果。

1.和谐的韵律营造氛围, 体验丰富的情感。 古诗词的抒情性极强, 例如:在欣赏杜甫的《春望》之前, 我精心挑选, 采用二胡协奏曲《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此曲描绘了月映清泉的优美景色, 以感叹诗词作者一生坎坷的命运为主题。 音乐的曲调低沉抑郁, 哀婉凄苦, 如泣如诉, 学生闭上眼睛, 静静感受, 乐曲入场句先声夺人, 扣人心弦, 一下子就揪住了每一个小朋友的心。 定下了这样的感情基调, 小朋友自然随乐曲进入特定的情感氛围, 为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悲苦命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范读结束时, 小朋友都能用苦字理解诗作内容, 赏析将至结束, 再次用背景音乐为学生配乐朗诵, 乐曲之音韵、情感与诗作之韵律情感完全妙合于一, 彼此不分, 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对诗中情感的体验借助音乐营造的氛围达到了饱和点[1]。 利用计算机录音设备进行教学是可使用的简单易行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它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 同时借助音乐的生动性、可感性, 给小朋友一种更直接的感受, 以其特有的感染力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 促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作所要表现的强烈情感。 当然, 配合范读的背景音乐须精心挑选, 其基调须与诗作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节奏、韵律与诗作不相吻合的背景音乐, 非但不能配合情境的设置, 反而会破坏小朋友对其总体情感的把握, 效果适得其反, 这是情境创设所必须坚决放弃的。

2.逼真画面增强直观, 感悟鲜明的诗词主题。 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 不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更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一般来讲, 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 最典型的事物, 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后, 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 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特征, 表现社会生活和更具普遍性的思想意义。 以诗词《春望》为例, 此诗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许能了解个大概, 但教学效果不佳, 印象也不深。 如果能借助计算机画面提供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真实可感的实物图像, 就能再现诗人作诗场景,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准确表达的机会, 也能有效地把人脑第一信号系统所反映的实物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直接联系起来, 将烦锁的精细分析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形象, 通过画面丰富的内容表达, 使学生借助画面驰骋于作品之中, 从而准确理解作品思想。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课前我准备好几幅能恰如其分地表现此诗主题的水粉画, 几幅画构图简单明了, 主体却鲜明突出, 陪衬背影若隐若现, 意蕴深远, 令人思索玩味, 色调明暗适度, 调配适当。 在设置了强烈的情感氛围后, 用视频转换台依次展示几幅画面, 画面形象逼真, 清晰可感, 既各自独立, 又互相联系, 有机统一, 诗词的内容尽在其中, 可谓“画中有诗, 诗中有话”, 而且画面形象将在小朋友的记忆中打上清晰的烙印, 经久难忘, 历久不衰[2]。

3.视听效果开启学生的想象, 领略诗词中的和谐意境。 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有丰富的思想感情, 深广的社会内容, 更特具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思的东西, 这就是诗词的意境, 是古诗词创作中通过想象和联想, 突破时空界限, 能最大限度地将诗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 令学生感受领悟, 玩味无穷却又难为言传的艺术境界。 对于这样一种深邃高妙的艺术境界, 面对还不能独自进行艺术感受、评判、鉴赏的小朋友, 如果靠单一的语言上的刺激, 或是纯粹的画面效应, 那么远不能理解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运用计算机教学手段, 音画同步进行, 更益于小朋友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吸引, 对和谐意境的感悟, 有时甚至会达到“1+1>2”的效果。 以理解李白的《望天门山》为例, 李白诗多浪漫激情, 自然奔放, 想象离奇, 情真意浓, 《望天门山 》这首写景诗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天门山夹江对峙, 佳木葱茏, 峰峦青翠, 长江水青绿澄澈, 波澜壮阔。 诗词中描绘了雄伟、秀丽的景色, 充满了无限美感, 充分表达了李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我借助计算机, 以昂扬激越的《大浪淘沙》为背景乐调, 画面则展示滚滚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浩荡气势及其所表现的巨大力量, 展示碧水青山、红日白帆互相映衬之绚丽画面, 展示天水相接处, 一片“孤帆”迎面扑来烘托出的广阔的江面, 长远的江流, 置身于如此极具感染力的情境之中, 由视听效果触发而产生的想象和再创造, 将使小朋友恍若身临其境, 反复朗诵, 细细品味, 用心揣摩, 我只需在必要时略作解说、点拨, 就能使小朋友茅塞顿开, 领悟李白倾泻于其中的情感和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 达到一种充分领略意境美的境界[3]。

随着现代社会对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现代化计算机教学手段较之传统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日益明显, 作为中小学教学的一个新课题, 电子信息手段运用及作用还有待在实践中细心研究、不断探索, 为语言诗词教学改革发挥真正的作用, 在语言诗词教学这块阵地上显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4]。

参考文献

[1]代利伟.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点滴[J].新课程 (小学版) , 2009 (04) .

[2]邢建立.小学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几点意见[J].青年文学家, 2011 (10) .

[3]陈文强.试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J].成才之路, 2012 (18) .

诗词教学创新 篇8

一、结合课程设置优化, 为诗词鉴赏教学奠定有效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有效的改进与创新, 以此促进教学成效提升。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专门设置了读写课, 有效弥补学生在读写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这种教学模式的设置也为唐诗宋词鉴赏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首先, 在阅读计划安排中, 专门强调了唐诗宋词的内容, 让学生对这些方面内容具有较为丰富的积累, “唐诗宋词经常吟, 前进步伐不会停”, 多读一些对于教学活动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在读写活动配合栏目《每日一诗》栏目中, 每天都安排学生摘录一首唐诗宋词, 逐步积累, 提高学生对唐诗宋词的鉴赏能力, 为深入有效进行鉴赏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为诗词鉴赏教学增加生动程度

以多媒体设备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媒体, 具有演示方式生动形象、包含信息丰富等方面的明显优势, 可以为诗词鉴赏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首先, 笔者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赤壁赋》时,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苏轼在文章中所蕴含的逆境困苦中表达出来的乐观豁达的情怀, 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配乐朗诵,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熏陶下, 学生随着录音的节奏逐步走进了身临其境的境界, 有效营造了浓厚的教学氛围, 提升了教学效果。其次, 笔者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补充教学信息, 丰富诗词鉴赏教学过程, 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中, 为了让学生深刻掌握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笔者从向学生介绍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入手, 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简要播放了柳宗元在政坛起伏的经历, 从而对作者寄情山水、与自然融合表达傲世情怀的心境具有更加深切的感悟与理解, 让整个鉴赏教学的过程更加直观形象, 更加生动丰富, 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为诗词鉴赏教学提升互动成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讲解占据主要地位, 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难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缺乏力度,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 笔者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强化了教学改革, 注重对单向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以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切入点, 以学习小组为学习载体, 以探究思考题为线索, 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有效提升了诗词鉴赏教学成效。首先, 笔者将学生按照实力均衡的原则进行分组, 每一个小组不超过8人, 在小组里面确定牵头学生, 落实探究教学目标要求。其次, 以探究题为线索,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和学习, 笔者在其中发挥点拨引导作用, 促进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例如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内容时, 笔者专门为学生设计了探究题纲:1.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游于是乎始”的原因是什么?2.本文是怎样进行西山之游叙述的?3.两次满酌而醉在表现作用方面有何异同?4.寻找实例, 并阐述文中如何用比照映衬表现西山之景的?5.阐述文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 小组里面开展讨论, 遇到无法独自解决的难点, 教师进行思维点拨, 在学生学习结束之后, 还要组织学习讨论活动, 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最后, 笔者还将本节诗词鉴赏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梳理, 设计为当堂练习, 及时检测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 进行教学反思, 优化教学设计。

四、开展专题研究活动, 为诗词鉴赏教学巩固理解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中, 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诗词鉴赏教学时间, 无法全面提升学生对唐诗宋词学习掌握的深度,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拓展, 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增强古诗词底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蜀道难》之后, 为了加深对李白以及其作品的研究, 笔者在课后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了李白作品的专题研究, 从唐诗的文学地位、李白的政治抱负、豪迈性格以及曲折的生活经历等方面入手, 研究其文学作品, 深刻领悟其“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的特色, 加深了学生对李白作品的研究深度。

五、运用竞争方法手段, 为诗词鉴赏教学激发学习动力

为了提升唐诗宋词鉴赏教学的实效性,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引入竞争手法,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如朗诵竞赛、翻译理解竞赛、背诵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等, 以赛促学, 激发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另一方面, 在诗词鉴赏教学中, 进行分层要求, 将基本处于相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织起来, 统一要求, 开展学习竞赛互动, 促进教学有效深入开展。

诗词教学创新 篇9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设计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效结合,进而形成创新、开放式的教学思路。

1.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实现因材施教。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只需要掌握生字词,第二学段的学生应该在这一基础上理解诗词的含义,并掌握相关的古诗词常识、古诗词韵味以及诗词中的通假字等等。虽然这一标准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要求,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古诗词基础知识,并在不断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语文水平与认知能力。相对来讲,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其具备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体现出教学的综合性。教师可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为学生营造思考问题的情景模式,以此来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学习方式。

2.注重阅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提高小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式。古诗词教学应该运用古诗词节奏与韵律的特点来加强阅读训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体会古诗词。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创设古诗词中的情景。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视角,通过对诗句内容的讲解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并在阅读中体会这一情景美。此外,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节奏与古诗词的韵味,进而帮助学生真正走入意境。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想象古诗词中包含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对古诗词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路径

1.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师都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画面、音乐等方面的烘托,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讲,通过直观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将古诗词中的意境转化为画面,采用视觉上的冲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春晓》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态图或者相应的小视频,来为学生展示直观的信息,让其在这一环节中感悟古诗中蕴含的内容,并配以应景的音乐,便于学生的理解。

2.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在新课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加强对古诗词的运用,将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课时,诗人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两人之间的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心情,并让学生通过理解来对诗句进行运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来对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想起类似的知识,通过对比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诗词教学创新 篇10

一、何为古诗词吟唱

古典诗词的吟唱在我国古代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应运而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文化记载传播模式的发展,吟唱则变成了一种濒危的艺术。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中小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是较为重要的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素质的提高,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培养。而古典诗词吟唱在中小学的推广,能够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古典诗词吟唱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在体验诗词吟唱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理解表现诗词的语言意境,而且以音乐的形式将之变现出来,从而促进各个方面的提升。长此以往,便可在审美过程中调节身心健康,建构完美和谐人格。

何为“吟唱”?《现代汉语词典》将“吟”的动词形态释为“吟咏”,释“咏”为“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可见,“吟”是一种类似于歌唱的有调的“乐语”;“唱”,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依照乐律发出的声音。”“吟唱”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的读(或背)。诗词的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衍展,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由此可见,把“吟”与“唱”结合起来,与平常的朗诵与唱歌大有不同,这种变现方式更注重诗词的韵律以及个人情感表达随意性的发挥,是一种融文学、语言学与音乐为一体的艺术,这就很自然地把古诗词的教学融入音乐之中,以音乐所产生的乐趣和美感来加强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在音乐营造的独特氛围中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手段,从而使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诗词吟唱排演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对教师的要求

要把古典诗词吟唱作为课堂学习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模式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综合水平的一种考验。对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老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老师自身对古诗文的热爱,是老师自身的诗文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

因此,要使吟唱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学观念、吟唱水平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吟唱知识储备。吟唱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滋生了很多变化,不像唱歌一样有固定的曲谱和模式,这就更加考验语文教师的自身文学素养,而且要使诗词的格律与音乐的韵律相统一,从而达到和谐。

另外,古典诗词吟唱作为课堂学习的一部分,也是对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和创新。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种教学观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死板模式,使师生能够更好地互动起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理解到古典诗词所传达出的意境美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进而使学习目标的实现更为灵活化、多样化、趣味化。

(二)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要做到很好的吟唱古典诗词,首先要做的就是会读,明白诗人创作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了解诗词的基本内涵,进而理解诗人所要表现的意趣和深层哲理,学会将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融入诗词当中去,达到一种“人入诗境”的境界。其次要做的就是会诵,使学生初步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平仄、押韵等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逐步能够将从古典诗词中体味到的东西以诵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诗词的格律、平仄、押韵等与诵完美地结合起来,注重个人情感的发挥。最后要做的就是会唱,朗朗上口的旋律不仅可以增加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

古诗词吟唱需要注意要将古典诗词吟唱作为课堂的一部分,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应该是做到语文课的特色性,而不能使学生感觉到语文课成了学唱歌的音乐课。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他任何形式都是辅助形式,要做到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

三、如何在课堂排演诗词

要在课堂上排演诗词,首先应该让学生读懂诗词,理解其含义。随后可以教给学生吟唱这首诗词的曲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词的音律美。接着就可以凭借学生自身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调动各方面的能力,使“吟”和“唱”有机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形式完整的小节目。

四、古诗词吟唱的作用

吟唱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唱诗词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又符合现代少年儿童的审美兴趣。在合乐歌唱的过程中,不但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素养,还能使之体验并逐步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而言之,诗词吟唱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新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对诗词作品阅读和欣赏的兴趣。合作式的吟唱排演给学生枯燥的课堂生活增添了一丝亮色,缓解他们书本学习的压力,在减压的同时还使学生主动去了解诗词,学习诗词,激发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语文长处,比如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较高,在逻辑思维方面更为清晰,语音的朗读与情感上很出色等等之类,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路向更加明朗化,令他们学会取长补短,有的放矢。以诗词吟唱为代表的创新表演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需要的不仅是研究的进度,还有老师和学生对它的尝试与理解。

摘要:当今学校的语文教育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呆板僵化、陈旧落后。开拓创新性语文课堂日益重要,其中,古诗词吟唱作为一种特殊的诗词教学形式,更注重诗词的韵律以及个人情感表达随意性的发挥,是一种融文学、语言学与音乐为一体的艺术,对于开展语文教学的活力空间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吟唱,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蒋书丽.诗的朗读[J].书屋,2014(6).

[2]郝传利.吟唱经典诗文积淀民族文化底蕴[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

[3]朱文君.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青年教师戴建荣古诗“吟唱”教学法解读[J].黑龙江教育,2006(Z2).

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 篇11

一、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一般而言,古诗词有4个基本特质: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

意境一般是指通过诗词中的物象营造一种境界,寄托一种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只有28个字,却将10种物象巧妙地组合成了一幅凄美的图画,反映出天涯游子孤寂痛楚的情感。

无“情”不成诗,诗词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如陶渊明的《饮酒》就是借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

建筑美在古诗词中多指古诗词的结构、样式、表现手法等,如《诗经》的复沓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音韵指的是诗歌语音的音乐性,主要由平仄、押韵、节奏三个要素构成。和谐的音韵能够使诗歌产生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而这种音乐效果又能够令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强烈,形象刻画更鲜明,艺术感染力更强。

弄清楚了古诗词的基本特质,我们也就明白了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指向,即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和音韵美。

二、基于古诗词特质的教学对策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出一种诗的境界。”他强调的是经由“直觉”进入诗的境界(即“意境”),因此,“入境”是学习古诗词的核心。这种“入境”的丰盈感受,实际上是诗意在读者心灵深处的恣意绽放。因此,要领略诗意,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鉴于此,教师教学古诗词应遵循古诗词的特质,按照“诵读—入境—涵咏”的路径设计教学,从而达到有效鉴赏的目的。

(一)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教师必须加强诵读指导。

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4种。第一,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教学《将进酒》时,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以自己的肢体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使学生进入情境的同时,体会到了无穷的趣味。第二,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第三,添加词语的对比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情感,教师可以添加一些语气助词,让学生在比较诵读中更好地理解文意。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饮酒》时,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在句末加上语气助词“哪”,变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哪)”,读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慨。第四,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越来越少,而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就更少,吟诵的目的是再现情境,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多吟诵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二)入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但意境又具有整体性,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教师要注意作品的完整性。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入境”的教学方法。

1.意象联想法。教师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反复揣摩体味,这是顺利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关键。

一位教师在执教《春望》时,从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在授课过程中,他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沦陷后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请用诗句回答。最后,这位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这3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 ”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在学生“入境”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朗读,同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上的品析会更深入、更深刻。

2.一线穿珠法。一线穿珠法是指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对古诗词的整体性鉴赏起着关键作用,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饮酒(其五)》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1: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的生活中有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

师:请同学们根据诗中的这些景物发挥想象,你会想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发挥想象,由“象”入“境”,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2:诗人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师:诗人说“此中有真意”的“此中”到底有何“真意”?从刚才所见的“诗意图”,你知道诗人心中有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心中有对和平安宁、官场清廉、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是在田园生活中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3:诗人心中的“无”(由“意”悟“美”)

师: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有如此丰富的“真意”,是因为他有所放弃,有许多个“无”,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精神世界有哪些“无”?请用“无”组词,用这个词语概括诗人心中的“无”。(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陶渊明的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向往的生活,面对眼前的美景,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精神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偏是“无我”,而在“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教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性格出发,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设计主问题,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该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直指作品核心,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

nlc202309090526

3.比较对照法。“青春语文”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武陵春》两首词时,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笔者取一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两首词,讨论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一个更忧愁?请紧扣关键句印证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忧愁,因为她都“肠断白萍洲”了。

生2:我觉得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忧愁。

生3:李清照最愁,因为《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可见她一定非常愁闷。

生4: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更忧愁,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呀等,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一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一整天,最后还是失望。

生5:李清照已经绝望了,《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

……

师:两位女子都忧愁,但愁的对象不同,愁的形式也不同,愁的深度更不同,甚至连表达的形式也不同。现在,请同学们朗诵课文,品味两首词在描绘“忧愁”所用的方法上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巧妙地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比较,对两首词的意境、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因此,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有利于整合资源,避免古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是品味的过程,即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整体反复的体味,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路径,涵咏则是学习古诗词的最终目的。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呢?其实,诵读品味、入境体味都是有效的做法,但在引导学生涵咏时,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几种策略。

1.诗画结合。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古诗词中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路径。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独自登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如钩冷月图”“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作者对愁的体验与感受,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词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几幅画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一片意境朦胧且浸染着哀愁的画面。

假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由词入画,那么对作者的情感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学习古诗词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进而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由诗到画、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评画面之美,此时教师再补充与诗词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诗意,从而达到与作者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学生在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之景如此凄清?然后再补充背景资料,学生就会明白,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使然,最后带着这种心境,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诗意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也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学习古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带着想象中的画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诗人之心走进古诗词。

2.适时链接。有的学生生活阅历浅,缺少对古诗词时代背景知识的认知,出现“知其意却难以体验其情”的现象,此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外链接支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

以学习《武陵春》为例,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学生能够说出包含了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但难以体会文中表达的心头之痛。此时,教师可以引入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的“猜书赌茶”的片段:“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个链接让学生领会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生活,对比往昔,学生就会明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蕴藏的苍凉和刻骨之痛。

3.激疑探究。学贵有疑,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涵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登岳阳楼》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围绕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最后集思广益。在这样的激疑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意,涵咏诗理。

4.拓展阅读。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似或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加深对主题思想和表达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比如,在教学《武陵春》时,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我们也可以拿它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依据古诗词的特质来教学古诗词,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意,有利于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也会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

(余志明,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语文教育学会理事会成员,泰州市、泰兴市教师职称评审专家组成员,崇尚唯美的大语文教育观,致力课堂教学改革,为市内外同行开设公开课和专题讲座20多次。)

(责编欧孔群)

诗词教学创新 篇12

一、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

事物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切终将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大量诵读诗词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呢?

在实践中首先是学校的力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把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各个学习角落。课间活动的音乐采取由诗词教学歌曲,并且于此同时也把诗词教学《三字经》作为我校文化墙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时刻都能看见,慢慢读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学生们已经可以记得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会主动一起查字典、问老师。不奢望学生读了就会,读了就懂,但每天读一次,每次收获一点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收获将会更大了。知识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

二、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

语感———语文教学之本。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更透彻一点。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只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而诗词教学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如《提李凝幽居》中的“推”改为“敲”,作者也是反复斟酌过的。而且诗词教学诗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重有轻,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也因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诗题,但是看了上句便立刻知道下句。

三、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词教学本身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是其它一般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诗词教学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诵读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诗词的更深一步理解。如:《江南》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学生每每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一定可以浮现诗词中所描绘的鱼儿成群的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四、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无疑的是,多读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一张接一张,其间探出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格外的美丽。多么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啊!在教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了美、欣赏到了美。

五、强化诗词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达欲望较强,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诗词、警句后,总是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而习作时恰当的引用诗句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色彩,画龙点睛。因此,诵读诗词教学能调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由于当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学生还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发现同为咏春的诗,既可以写花,也可以写树,写花写树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更激发了学生诗词教学积累的兴趣。诗词教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诗人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诗词教学并且联系实际,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诗词教学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着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因此,让学生诵读诗词,有助于组早学生高尚的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词教学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教学诵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像一日三餐一样缺少不了的习惯!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诗词教学的诵读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完全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诗词诵读教学,语感,积累,情趣,修养

参考文献

[1]邓明菁.感受诗词教学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2]钟淑凯.走进诗词教学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32期

上一篇:互动型教学与临床教学下一篇:动态无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