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共12篇)
初中古诗词教学 篇1
摘要: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初中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紧密结合当下初中生的心智特点和新课标的规定, 分析了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据此阐述了破解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瓶颈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古诗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是困绕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 传统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时期初中生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如何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是值得研究者和执教者深思和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古诗词作为古人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反映和写照,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和奇葩,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历经千年经久不衰, 滋润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才, 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史上耀眼的风景线和不朽的坐标。
正是古诗词自身独具的文学艺术特征, 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篇章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学习目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并规定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因此, 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习和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是必要的。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都是传承千年的名篇佳作, 是古诗词的精华和代表, 这些诗词对于陶冶初中生的情操, 培养其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怀, 提升其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 激发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促进其自觉承传祖国灿烂历史文化遗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 通观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古诗词的题目比重依然占了较大比例, 并有加大的迹象。由此可见, 古诗词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 其特殊的意义正逐渐得到教育者的认同。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初中古诗词教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 这些为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法。同时, 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 归结起来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教授古诗词方法单一, “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为诸多教师教授古诗词的法宝, 往往停留在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 学生课后机械背诵记忆, 而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有规律, 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古诗词, 并且疏忽诵读教学和情境教学, 僵化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 也逐渐消解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违背了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为基调的宗旨, 进而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2.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及特定的文学氛围讲解太少, 甚至三言两语带过, 或只是局限对作者的自豪称谓的介绍, 从而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
3.古诗词的教学停留在字词的串讲和简单的支离破碎翻译, 缺少对古诗词的多层次、多视角的诠释和深入思考, 不注重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和鉴赏, 从而失去了古诗词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无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和想象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情感流露, 往往导致处于断章取义、浅尝辄止的尴尬境地, 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 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4.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 强求学生死记硬背, 偏向于古诗词的解题技巧和策略的教授, 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领略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是一个有效的载体,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有目共睹, 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亦不容忽视。因此, 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并切实创新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三、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拨打,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代表和结晶的古诗词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 对于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 当前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涵养以及心智特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当前初中生的特点, 基于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结合个人的从教经验和教训, 特提出如下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选择。
1.激发兴趣法, 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众所周知, 兴趣乃最好的老师, 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是解决古诗词教学的第一要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由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对于今人来说, 已然成为遥远的记忆和过往, 而伴随时代的变迁, 学生的思想观念也迅速更新, 当前的初中生更倾向于接受快餐文化和流行元素, 古诗词对于新时期的初中生而言已经产生了距离和隔阂。另外, 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心智特点来说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培养和调动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正是较为理想的阶段。因此, 该方法用之于古诗词教学切实可行。
在实际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借助于古诗词中的一些典故、趣闻、轶事、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现代的教学辅助手段等诸多方式来极大地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充分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若教学恰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吟诵领会法, 感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 决定了其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而吟诵领会是解读古诗词的一把钥匙,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包含朗读和背诵两层意思, 因古人创作古诗词时非常讲究声律美感, 古诗词就形式而言都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 故朗读起来往往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因此,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可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 如通过声音的高低、情感的悲喜、节奏的缓急或播放高水平的朗读录音或配乐朗读等诸多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其境地去感受和领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寄托, 让学生在享受听觉美感的氛围中自觉融入到诗词所描述的场景中, 在朗读中获取情感共鸣, 在朗读中得到审美愉悦。
其次, 在充分熟练朗读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古诗词, 以此更好地去巩固已学知识和艺术感知, 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 并让其审美感受得到升华。
3.情境引入法, 提高学生的品鉴能力。
情境可作情景、情形、景象、境地解, 情境引入法是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现、特定的音乐渲染衬托、恰如其分的语言引导、角色体验等方式, 努力营造古诗词所描述的具体场景, 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感受。
具体来说,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步骤:首先, 运用特定的音乐进行气氛渲染, 将学生引入诗词所描述的情形之中;其次, 通过深情的吟读, 也可播放标准的朗读录音或其他形式的朗读,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知诗词所展现的情境;然后借助于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如播放PPT、影像等来再现诗词所呈现的情境;之后, 通过对诗词的讲解, 将学生带入作者主观情思和富有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和氛围之中, 特别是关键字句要进行重点阐述, 可对特定的场景和形象予以生动的描绘, 让学生去感悟彼景彼情;然后,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身理解诗词后,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词中的角色, 也就是角色换位, 让学生设想为当事人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诗词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课堂教学结束后, 可布置学生对诗词进行改写创作的作业, 改写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 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也可锻炼其写作能力;最后, 让学生走进自然和现实生活, 可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的古诗词所描述的情境大胆联想和想象, 寻求情境的相似点, 进而达到拓展情境的目的。
在此教学过程中, 也是学生文学审美的过程, 需要学生用心用情去感悟、想象和联想, 是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感应和精神、情感的共鸣之旅。此方法符合初中的心理特点, 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让学生主动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恰当可大大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追寻作者思想情感的脉络轨迹, 将学生带入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高度统一的意境之中, 让学生如临其境, 达到移情冶性的初衷。因此, 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 否则容易陷入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却云里雾里的迷茫处境, 进而无法达到品鉴诗词的目标, 更无法使其获得审美愉悦, 也难以发挥诗词的教育和审美功能。
总之,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总结, 从而获取一种适合自身教学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之法。
初中古诗词教学 篇2
江苏阜宁县明达中学
薛学红
联系电话:*** 邮编:224400
引语: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殿堂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她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的误区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 审美心境 意境 意象
正文:
说到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人们往往对唐诗、宋词、元曲倍加赞赏。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并基本上要求背诵。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
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
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
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
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另外古典诗词都有严格的用韵规律,让学生把感情和气势融入到韵脚中,也能突出诗词的情境。如“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
在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进一步体会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
三、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就要靠教师创设情境了。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意象整合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月”,也许因为其圆且亮的美好,又也许其遥不可及的神秘,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无处可寄,只好寄予善解人意的“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子瞻中秋团圆之际,却无以见子由,于是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找出上阙的意象有“明月”、“雀”、“清风”、“蝉”、“稻花香”、“蛙声”,这一系列意象构成了夏夜幽美的景色:皎洁明月,微微清风,幽幽稻香,乌雀飞啼,蝉鸣高挂,蛙声一片,展示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和与淳朴农民的深厚友谊。
2、散文描述
诗词是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能起到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作用。而学生对诗词的展开和发挥,使凝练的美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美,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解读。笔者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心情。在听完学生的描述后再和学生一起欣赏梁大和在《苏东坡写作故事》一书中《千古绝唱“中秋词”》中的描述:“„„一轮明月挂在中天,把清冽的银光洒向大地,默默地为千家万户祝福团圆。他们一边频频举杯,一边谈天说地。突然,年方7岁的苏迨,往东坡怀里一滚,天真地问道:‘爸爸,这天上的明月,是几时就有的?’苏东坡还未来得及回答,已长得和父亲一样高的苏迈也忍不住插上一句:‘是阿,不知天上的仙宫里,今晚该是哪一年,月亮竟然这般亮、这般圆?’听了两个儿子颇有哲理的问话,苏东坡像喝了著名的碧香酒似的真有点醉意,恍惚中好像驾着长风,飞到天上„„”此时学生似乎也跟着苏轼上天入地,思念子由,望月抒怀„„
3、绘画入情
人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中国的许多古典诗词,尤其是写景类的,都具有这一特点。所以,针对写景或描绘性强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在绘画中体会作品的意境。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向学生展示意境相同的山水画或自己绘制的图画,这样,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学生揣摩诗中蕴涵的意境美。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鸭”、“古道”、“西风”、“瘦马”的荒凉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漂泊天涯的游子那种睹物思乡,愁肠欲断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如《送元二使安西》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还有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对饮。此情此景能体现王维当时内心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就为学生深层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
4、音乐烘托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让音乐走进作品,用音乐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使学生进入审美境界。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送元二使安西》恰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正是这节课最牵动人心的地方。这里我先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激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再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整个教室弥漫着音乐,学生情不自禁跟着唱,完全沉浸在歌声中,享受着诗歌给他们带来的美„„之后,学生对这首词印象很深,也背得很熟。
《春江花月夜》、《江河水》、《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教师也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带领学生进入具体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或者进行比较赏析,拿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总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作品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味诗词的无穷含义,并获得审美体验。
初中古诗词教学浅见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上,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古诗词方面,对提高教学效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鉴赏是一个人文熏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品赏优美诗句,还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语文知识。所以,针对当前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缺乏兴趣的现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有效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该首词时,在导入新课时可用电脑播放这首歌曲,营造一种愉悦、舒适的氛围。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被歌曲的旋律深深吸引,感受到音乐中体现出的情感,逐渐被带入到词的意境中,期待教师的讲解。此时教师可逐渐过渡到课本中古诗词的讲解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
二、注重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言简意赅,是诗人逐字逐句经过推敲形成的作品。学习古诗词,需要对诗词反复诵读、揣摩,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领悟古诗词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虞美人》这首词时,有两句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诵读的过程中,可通过音调转换体会到作者内心中的凄苦之情。又如,在诵读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词中较经典的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可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一种慷慨情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美感
古诗词的一大特点是语言精炼。虽词句简短,却蕴含了作者内心丰富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咬文嚼字”,使其能够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对生活产生自己的感悟,不断提升自身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例如,在学习《关雎》《蒹葭》时,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通过描写美丽的画面,寄托了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这两首诗语言朗朗上口,诗歌中也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关雎》中出现了雎鸠、溪流、荇菜等植物与动物,《蒹葭》中出现了蒹葭、白露、水中沚等,给人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让人神往。通过品读诗歌,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积极作用。
四、实施意境渗透教学
我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当中包含大量的文学理念、文学典故及文学修养,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还是采用已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则很难培养起学生的文学素养,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所以,教师应意识到营造良好的教学意境的重要性,通过再现古诗词意境美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诗词意境,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其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比如,在学习《使至塞上》这首诗时,该诗讲述的是诗人王维在奉命去边疆途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出使塞上的旅程及旅程中看到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其中的名句,这两句也是语言美与意境美完美结合的体现。“圆、直”这两个词,将大漠的空阔、荒凉及黄河的苍茫与悲壮勾勒了出来,是线条美的典型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中想象这一画面,若时间允许,还可让学生边想边画。
五、采用情境演绎教学
初中生大多未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与文化素质,对古诗词历史文化的了解较欠缺。若教师直接切入主题,学生可能无法体会到古诗词中的意境与内涵。为此,教师可考虑采用情境演绎教学的方法,先帮助学生对古诗词作者或创作背景等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逐渐过渡到古诗词的主题,增加学生对古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对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领悟与共鸣。
例如,在学习《过故人庄》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诗中内容为剧本,在班上找几位学生现场演绎。人物构成有:两位故人,可创意性增加一至两位仆从。演绎内容:两位故人相遇、相聊甚欢的场面。为了演好扮演的角色,学生需私下去搜集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与文化背景,明确诗中的菊花、重阳、话桑麻等代表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较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友人间的热情与待客之道,对古诗词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学习古诗词,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与修辞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省略的内容,并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填补当中的空白。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有一句诗为“日照香炉生紫烟”。其中,香炉为香炉峰的缩写,省略了“峰”,若缺乏这一了解,则会误认为是太阳照着香炉,香炉生出紫烟,闹出笑话。又如《天净沙·秋思》这一首词,整首词的结构主要是名词结构,如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都是一些孤立的意象,需要读者联想与判断并用线将它们联系起来,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采用这样的方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拓展其思维。
总而言之,语文作为初中重要的科目,是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及想象力等能力的重要途径。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词在语文科目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美感、注重拓展学生思维、实施情境演绎教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内涵与主要思想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篇4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做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能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顺利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习语言,不仅仅在于学到了多少词汇和专业术语,而是学习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学习怎样运用学到的语言,遣词造句,如何运用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字语言。我国的诗歌语言,流传至今,是非常精炼的,它们都经过作者多次的语言锤炼,有很深的意境在内,是我们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良好素材。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不同的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在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上都各不相同,有的优美婉丽,有的雍容典雅,有的朴素自然。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涵了深厚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能起到直接的作用。
三、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这属于是机械记忆,而且学生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浥‘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认为应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具有深层意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另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如: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或者进行比较赏析,拿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作品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诗词的无穷含义,并获得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拾遗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审美 品位 吸收 ??作
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着“审美-品位-吸收-创作”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在欣赏的基础上继而品位古诗词,之后吸收古诗词中的文学养分,最后结合自身的情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以下就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介绍。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审美的体会
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无数专家千挑万选挑选出来的佳作,而且适合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其中那些措辞典雅、韵律优美的古诗词,是学生们进行审美的最好对象。对古诗词的审美可以从宏观上的整体美进行,也可以从字句中的细节美进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耐心品味,从而发现和鉴赏其中的美。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审美过程中,对作者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进行审美,发现它们单个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美感,但是串联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悲凉、凄婉的美感,再加上“夕阳西下”的照耀,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景物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模糊的画面,仿佛与西方印象派的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为学生塑造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在审美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初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了。我们结合审美体验的基础,采用语言塑造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进一步创造品位古诗词的意境。学生们根据这些条件,获得了逼真的感受,仿佛是身临其境一般。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品位过程中,首先我为学生运用感情色彩进行诗词的品读,尤其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随着天涯的“涯”字慢慢拉长变弱,学生们好像感受到那人骑着瘦马渐渐远去一样。之后我们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动画,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体会到作者那种意欲“断肠”的哀愁。
三、吸收古诗词中的特殊写作技法
对于古诗词的写作技法来说,有排比、对偶、层叠、呼应、关联等诸多技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习吸收这些特殊的写作技法,为我所用。学生们在学习这些特殊写作技法的时候,应该以应用为标准。要超越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以赏析为止的界限,这样才能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例如,我们在《天净沙?秋思》的技法吸收过程中,为学生重点解读诗中以层叠景物描写衬托主旨思想的技法。并解读作者使用的多种层叠景物都具有哀婉凄凉的共性,这样以九种景物加上夕阳衬托出来的“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就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凄凉感了。
四、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进行古体诗词创作
我们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审美、品位之上,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吸收继而进行创作。对于古诗词的创作来说,要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元素投入进去,在韵律和文体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继承古诗词中高雅的品位与美感,发展古诗词的价值,让古诗词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例如我们就要求学生在对《天净沙?秋思》的审美、品位、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以《天净沙》曲牌为主题的古诗词创作。学生们根据《天净沙?秋思》的景物层叠渲染手法,结合自身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当代的《天净沙》作品。他们的作品或表现当代学生的美好校园生活,或反映自身的情感体现出了不同的个性。
就如学生刘某创作的《天净沙?开学》一曲,其具体内容为:“花红柳绿新春,暖风吹拂校门,课桌讲坛学子。开学时节,共把知识吸吮。”这一首《天净沙?开学》同样通过景物层叠,描写出了学子在新春开学的喜悦之情与吸吮知识的乐趣。这样的诗词创作教学使古诗词在今天学子的心中扎下了根,让古诗词在今日社会得以发展。我认为,让学生在继承古诗词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是我们中华儿女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的一种负责的态度,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希望更多语文教育同仁能够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是进行审美、品位的教学,也要适当的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教学,使我们的古诗词能够焕发更多的生机。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继承之上,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的教学会使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不断发扬光大,会使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会使我们的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品位得到全面的提升。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主观体验 教学模式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代表了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中学是接受母语教育、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求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或名句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自己的感悟,最终到达运用古诗词的层次。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浩如烟海,但对中学古诗词教学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普遍缺乏兴趣,部分学生感觉到很难体会老师所说的古诗词中的“美”。中考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极其明显,许多同学只是“诵读”。一些学生认为存在理解上的障碍,觉得背诵大量的古诗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很多学生除了用以应付考试外,不能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生主观体验教学的必要性
读者的主观体验和认识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环节,古诗词讲究语言的凝练、含蓄,追求“韵外之致”,“味中之味”,追求“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鉴赏要求读者的积极介入,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要求审美主体深入其中,并且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初中教师不仅仅要在古诗词课程中把作品的光彩呈现给学生,还要注重渗透鉴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把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拓展阅读视野,把学生的审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
“感悟”是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增强自己对作品的主观体验,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三、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主观体验,即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和诵读。
1、结合生活,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凝练、含蓄,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诗(词)人往往是以某种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欣赏者需要调动的是经过长期相关审美实践后形成的一种能够敏锐感知作品形式美和形象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有效的生活和阅读经验,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顺利进入审美过程,并产生较高的“阅读期待”。
在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其中“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给呈现了鲜明的村落美景。在教学,我让学生扣住“暗”和“明”两个字来体会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画面,并结合身边农村的见闻,写一段赏析文字。作为农村的孩子,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了诗词的意境和美,浓郁苍翠的树林重重叠叠,耀眼的野花点缀其中,而临近的村落就在这片浓郁中和炊烟中若隐若现,并写出了很棒的赏析文字。在解析学生理解时,我把诗词中两个重要的关键字,“明”和“暗”点出来,一明一暗,看似普通,却让人有意境鲜明、豁然开朗的感受,作为对孩子们自己结合生活理解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体验了诗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美,更感受到了家乡农村的真实美。
2、放声诵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诵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许多浅显而意蕴丰富的古诗词,古诗文的诵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于作品,通过诵读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的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能产生较强的主观体验,教师只需加以适当的点拨。
在语文教学中,我特意在每天的早读给学生安排了古诗词诵读时间,此外,还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并推荐了课外书籍,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古诗词。还在课堂之外,成功组织了古诗词诵读比赛,并决出名次予以奖励,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诵读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任教过程中,任重而道远,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加强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观体验。
参考文献:
[1]理查德·迈耶((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姚海林、严丈蕃等译校,2005年12月
[2]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戚业国《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
[3]黄萍《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4月(上)
[4]姜志岗《古代咏物诗中的物象与物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4月(上)
[5]彭晖《接受美学视点中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5月(上)
初中古诗词背诵教学浅析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教学过程开始大力强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广大语文教师也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学生分析诗词, 要求学生达到背诵的状态, 可是学生似乎看不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态度很淡漠, 也不愿意背诵, 因此古诗词的背诵也就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摆脱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呢?学生如何才能乐于背诵古诗词, 使古诗词成为提高学生修养的重要力量之一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简单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花样朗读, 激发兴趣, 唤醒心灵
在诗词教学中尤其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性, 教师要丰富“读”的形式, 不能使学生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形式, 只有朗读、泛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一起使用, 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这样才能够营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气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最终实现熟读成诵的目的。谈到这里, 要特别指出教师泛读的重要性。教师的泛读往往带有很深的思想感情, 能够为学生读出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泛读的时候能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那样, 能够自我陶醉其中, 才能使自己被感动, 最终使学生被感动。笔者不提倡多媒体泛读, 因为多媒体的泛读尽管十分专业, 十分完美, 可能会使学生感悟到其中的内在美, 可是正由于它太完美, 才不容易模仿, 使学生感到模仿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样会大大挫伤学生朗读的热情。朗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生活背景等内容, 要求学生独立揣摩诗词所营造的意境, 除此之外,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引导。比如, 朗读时要注意语速,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要略微拖长, 以实现朗朗上口的感觉, 培养学生感悟古诗词语言美的能力, 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律, 这样才不会在古诗词默写中, 写上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错误诗句。
二、走进意境, 展开想象, 陶醉心灵
我们已经知道诗词为我们塑造了一定的意象, 诗中所表现的含蓄之美也借助于意象来展现。意向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读者展现出生动的生活场景, 融合了诗人的审美情感, 营造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一点, 引导学生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背诵的状态。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要求学生罗列出诗句中的意象,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来体会, 同时教师用一种缓慢而深沉的语调为学生描述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 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旅途的辛劳。我国的特级教师毛荣富说过, 不能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因此, 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表达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有的时候,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诗词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来, 有的时候也可以要求学生试着将诗词用其他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学习《石壕吏》《花木兰》等诗词时, 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这时候, 学生在背诵诗句的时候就会同时联想起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提高了背诵的效率。
三、品味语言, 立足主旨, 放飞心灵
诗人所使用的语言一般十分简练, 即使是一个字, 也要反复琢磨。这样的诗人不在少数, 比如贾岛有“推敲”, 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用心体会诗句语言的巧妙, 有利于学生提高背诵的效果。再比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的用法,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见”用法的精妙, 等等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起分析诗句的精妙, 让学生一起感悟语言文化的丰富, 进而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诗词中的主题思想往往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只有让学生用心体会, 才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净化, 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求学生与古诗词中的主题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 共同回顾作者的心灵历程,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放飞。所以, 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简单停留在背诵的层面, 必须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东西, 与学生心灵融合在一起, 实现自身修养的提高。
四、背诵形式多样化, 鼓励创新, 快乐心灵
背诵形式如果单一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 如果将背诵的形式多样化, 学生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比如,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 为学生营造充满竞争, 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提高背诵的效率, 并要求学生一定要懂得及时复习, 提高背诵的效率。比如, 如果属于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的诗词, 教师提前要背诵熟练, 这样才能在分析诗词或者指导背诵的环节为学生做出表率作用;教师可以采取学生指名背诵、竞赛背诵、分组背诵以及全体学生一起背诵等多种形式;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开动脑筋, 探索创新性的背诵方法, 比如有的学生用流行歌曲的曲调帮助记忆诗词, 也有的学生采用联想法背诵, 都取得了不错的背诵效果。
如果学生张嘴就是名言佳句, 不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就是“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再也不是从前的流行歌词了, 那么学生的心灵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会不自觉地从内心升起一股积极向上的勇气, 那么古诗词的作用也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 成为净化学生心灵的重要力量。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加强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气质, 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加强古诗词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廖芳华.加强积累, 让心灵之花灿烂绽放[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3) .
[2]庄颖.找准切入点, 读懂诗情[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3) .
[3]白富念.波澜曲折的情节, 鞭辟入里的分析——探析赤壁之战的叙写艺术[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3) .
[4]崔平.高效文言文, 自学“五重奏”——浅谈初中生文言文自学能力的养成[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4) .
初中古诗词教学探微 篇8
一、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是否引人入胜, 直接影响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不少教师在导入古诗词教学时一般都会涉及到作者的有关情况, 如古诗词的作者的简历、创造古诗词的背景、古诗词的内容、古诗词的情感等等。如:“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古诗词是创作者的呕心沥血, 是他们独特人生体验的结晶。但是这些内容直接向学生介绍的话, 学生会感觉到很枯燥, 而且在课外资料丰富的今天, 学生也很容易地能够找到这些内容。在导入环节,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因此, 我认为教师在导入时创新形式很重要。比如, 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导入,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以前学过的咏月诗句以及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然后切入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 在我们教学古诗词时, 不能过多地延伸教学内容, 而忽视在有限课堂内的教学任务。
二、师生共探, 丰富想象
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要素之一。人们普遍认为: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来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 象其实是物的寄托物。古人在创作古诗词时, 他们为了追求情与景的交融 ( 也就是意与象的统一) , 往往苦思冥想。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 也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 不断地丰富古诗词的意象, 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是探究意象的最佳途径。教师只有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才能帮助学生在古诗词的意境里实现苦苦寻味, 有所感悟。比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某教师通过一些巧妙的提问实现了调动学生想象力。
师:同学们, 当你们在听我朗读时, 你们能否想象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1:当我听到“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这句时, 我眼前似乎出现了作者独自在月光下舞蹈的景象。
生2:当我听到“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句时, 我似乎想象到了作者一边手里举着酒杯, 一边仰头对着青天发问的情景。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句是出自哪首诗?
生3:这句话来自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师:那么, 谁知道李白的性格吗?
生3:浪漫、洒脱。
师:原来是这样, 苏轼也是洒脱之人, 而且他也喜欢李白写的诗, 这句词来自李白的诗。
生4:在听到“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时, 我似乎看到了作者依靠着窗户, 脸上惆怅无限。
生5:在听到“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时, 我似乎看到了作者一边饮酒, 一边踱步, 仰望月空, 思考人生的样子。
由物象出发作诗词是中国古诗词的特点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古诗词几乎都是由意象为主导, 描述的内容犹如一幅挂在眼前的图画, 体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物与神游的艺术境界。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物、画是分析意象的一个有效手段。比如,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 如果教者能够采用“点”式切入, 让学生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等物象, 那么这幅“游子思归图”便跃然在学生眼前了。这里在教学时, 千万不可肤浅, 草草了事。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体会苦、老、昏、瘦等词的表达效果。如果学生在欣赏时能人“憔悴”, 而终“无悔”, 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三、体会情感, 与作者共鸣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体味古诗词创作的意境, 与作者产生共鸣, 才能让学生情感和审美得到陶冶。
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 我们许多老师过多地强调“背”, 因为只要学生会背, 不写错别字, 学生在考试默写时就能得分, 却很少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情感。还有就是我们常常批评古人的教学方法简单, 只有“读”这种形式。古人在开始创作古诗词时, 就是要以唱或诵的形式出现的, 而不是以文字记载的形式固定下来, 只是到了后来, 人们才用文字记载, 去读、去唱、去诵。从这个角度认识古人以“读”教诗词的方法则是一种最有效、最能接近作者心灵的方法了。所以, 要与古诗词的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就要多读古诗词, 读出古人写诗词所见到的意象, 读出他们写诗词时的意境, 读懂他们写诗词时的情感。那是, 当学生蓦然回首, 他们自然就收获了古诗词。
我们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感悟。不少古诗词都是富于生活气息的, 很贴近人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时, 能够启发学生, 就很容易叩开学生的情感认知, 打动他们的心弦, 使学生情感与诗词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 教学《村居》时, 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作答, 来启发学生。诗人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诗中儿童散学早早回来做什么? 诗人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这种情感和你们对春天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另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再现古诗词中的场景。我们甚至可以在学习了古诗词后, 书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从而感悟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是我国伟大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 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作文语文教师, 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与教学中, 我们也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 自觉地从古诗词中汲取营养, 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时, 不仅要把握好古诗词的语言特征, 还要把握好创作者的情感以及创作的背景, 从而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热爱古诗词, 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的目的。
摘要: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 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但是由于多重原因, 初中古诗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文章围绕教学的多个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以期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教学效率,兴趣
参考文献
[1]马芸芸.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3, (7)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篇9
一、诵读全文, 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在最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了解到:学习古诗词可以通过诵读、积累古文字义、感悟古诗的感情和韵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古诗词年代都较为久远, 当时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 再加上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 想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就比较困难。对于初中生来说, 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 这个时期的学生, 既具备了小学生的记忆力优良的特点, 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特点, 多读多背。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背诵记忆, 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 死记硬背当然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大致了解, 就需要进行多次诵读, 诵读的次数越多, 就越容易理解古诗词的大意, 也可以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好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不仅对后续的背诵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翻译。当学生能够理解记忆的古诗词越多, 积累的知识就越多, 想要学好古诗词, 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 古诗词中还蕴含了节奏感, 古诗词中的平仄对仗和抑扬顿挫, 都是精华, 有的诗词缠绵悱恻, 有的诗词慷慨激昂, 有的诗词节奏明快, 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解题技能之外, 还应当带领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美感。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生机盎然的喜爱之情。话锋一转:“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正是因为看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 最后又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之情。初读时学生基本上是感知不到这种情感, 只有通过多次诵读, 加上作者的身世背景, 这个深层意思才能浮出水面。
二、拓展思维, 感知诗词意境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 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 使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认为背的越多越好。虽然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在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高了成绩, 但是也影响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 有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很痛苦, 不能理解意思, 还要死记硬背, 这更是难上加难。
在笔者看来, 古诗词中最精炼之处就是在于古人用简单的词语抒发复杂的情感, 专业术语就是“含蓄隽永”。比如: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时, 整首词主要是描述了一个深闺女子对于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 但是学生基本上只能看到女子清晨起来梳洗远眺的样子。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 抛出橄榄枝, 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女子在梳洗时要远眺, 再结合她的处境, 处于深闺之中的女子, 远眺, 不是思乡就是思念心爱之人。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然后教师再说出正确答案, 规范学生的语言组织。
三、结合生活鉴赏诗词
有少数教师非常认真地讲解了古诗词的意思, 但是因为只是从传授知识的途径来讲课, 所以学生只能对古诗词的大意有所了解,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艺术特点。在考试过程中, 碰到古诗词鉴赏的题目, 依旧是不会做, 不理解, 学习成绩不能提升。
古诗词虽然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但是古诗词却都是源于生活,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设身处地, 将自己置于诗词的环境中。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情感,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古诗词鉴赏中, 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不能理解的窘境。比如:在教授李白《将进酒》时, 先让学生诵读全文, 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 然后将李白写文章时的背景际遇告诉学生, 让学生主动融入到作者写作的环境之中, 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胸襟。
总之, 要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简而言之, 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症下药, 不仅要细讲也要精讲;要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技能;禁止死记硬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 虽然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学生的重难点, 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的兴趣度一直不高, 在考试中得分率也普遍偏低。但是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我国学子应当努力去了解和学习古诗词,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体会、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桂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2, (1) :56-57.
[2]陶中平.读·品·拓——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1, (10) :61-62.
[3]张学勤.走进诗情画意: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J].科学导报, 2013, (14) :135-135.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议 篇1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 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探求思索。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 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十分迫切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 初中阶段不少于五十篇。
从教学实践出发, 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因素,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吸收, 并能掌握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古诗词的诵读
课堂诵读的形式, 除了通常的范读、跟读、齐读、轮读、重音朗读之外, 还可以进行定时背诵、小组背诵、背诵接力、小组评优等, 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这些方式方法,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诵读对象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的诵读应不拘于形式, 只要学生觉得所选择的诵读形式有助于理解与体会, 就是最好的诵读形式。在不拘一格的个性化诵读中, 学生可随时中断诵读, 品味作品的精彩之处。一般而言, 经过教师的讲述、提示, 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和认识, 对诗文的背景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此时进行诵读, 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个性化的诵读要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 如“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反复地读, 在读中进行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得多了, 自然成诵, 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在反复诵读中, 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 指导学生低声漫语吟读诗句, 仔细品读赏析诗中的意境, 在低声诵读中感悟, 在感悟诗情意境后再品读, 读出诗文的抑扬顿挫、回旋曲折之美, 悟出诗中所写景物的情趣。
二、情感意境的把握
1. 创设情景, 直观感受
教师通过CAI课件、挂图、书面文稿等形式展示有关资料, 学生通过欣赏、阅读这些资料, 获得初步的认识, 以便读通诗文, 读出诗句的内在情感。资料内容可以是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可以是诗中蕴含的画面, 也可以是与其相关的背景音乐。比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 就可以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形式获得直观的艺术感受。
2. 知人论世, 深入理解
孟子曰:“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而只有“知其人, 论其世”,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诗词学习, 必须让学生做到知人与知世, 否则就很难真正准确理解作品的含义。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字面上看, 这首诗无非是写三峡水流湍急、船行之快, 是一首山水诗, 但是如果这样理解, 此诗就不会成为千古绝唱了。这首诗还有更丰富的含义, 那就是表达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路过三峡, 遇赦而返时所作, 因为有不久之前逆水而上的艰辛, 所以在遇赦归来顺流而下时, 才会感到格外轻松喜悦。这种感情在诗里并没有直说, 而是以轻松的节奏流露出来, 如果不了解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和心境, 恐怕很难理解这首诗隐含的内容。
3. 品味诗句, 作发散性思考
例如教学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时, 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以作发散性思考:将“落花时节”与诗中的“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当是指春天;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是说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应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又可视为对国家命运的感叹。
三、鉴赏能力的提高
前面笔者已说过, 诗词的背诵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也是一个考验人的意志的过程。一时的冲动是背诵不了多少诗词的, 没有一定量的诗词积累, 很难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如何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呢?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虽然,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些活动,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开展起来的。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开展相关活动, 可以说没有这些活动, 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就很难提高。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交流学生彼此对诗词的感受。如何开展活动, 没有现成的模式, 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 所要采取的方式就不同。
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次数。现在进行的活动常是一些象征性的: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 就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活动;为纪念什么节日, 就找几个学生朗读一下诗歌。这样一个学期也不过一两次, 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应是灵活多样的, 可以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诗词, 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几首以前学过的诗, 可以在课前的两三分钟让几个组选出代表去背诵另外几组学生抽出的诗词……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 只有把学生发动起来, 教学活动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
四、多媒体助力诗词意境
古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在对古诗词的整体审美感受中, 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根据所学诗词的内容和特点, 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设置相应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以丰富他们对古诗词的形象感受, 从而准确把握好诗词的意境。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 深情吟诵悠远隽永的送别情;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 体现沙场征战、壮志凌云的豪情;《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 教师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帮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五、古诗词助力写作
古诗词经受时间的检验,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犹如一杯至醇至真的美酒, 古色古香而韵味无穷, 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皆光辉灿烂, 令人心醉神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悟、掌握古诗词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以致用, 把古诗词中的名句自然巧妙地引用到写作之中, 帮助学生汲取精华, 将古诗词的精神内涵有效地融入学生的思想情感表达中, 从而写出文质兼美、思想内涵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农训之.诗歌教学不可忽视两个重要环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中教研究) , 2004 (Z1) .
[2]蒋德均.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J].教育评论, 2005 (1) .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11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1.导语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2.诵读激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示范,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诵读等形式,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
3.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举措。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词诵读比赛,爱国爱家乡诗词诵读比赛,咏月诗词竞赛,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4.想象激趣。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理解教学内容,并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1.变身诗人,感同身受。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處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变身诗人,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在创作这一组诗歌时的背景。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那“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呐喊,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学生即诗人,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纵情诵读,情意皆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读懂节奏,在平仄里享受那种原始的乐感,而是用心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感觉,仔细体会诗中内在的感情旋律,一边吟诵一边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是表现作者由皇帝沦落为阶下囚的痛苦和对故国的离愁,诵读时教师指引学生注重其音节、节奏的变化:“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通过直接感受句法、音节的错落,缓慢而深沉地朗读,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体味到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形象,从而为准确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3.熟知意象,感悟意境。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于中秋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而“残月”则更多的是别离的象征,李煜的“月如钩”,勾起的便是深深的离愁。类似的还有“柳”象征了送别,“落日”象征的思乡之情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整合相关意象的诗词句,创造出该意象的一个浓重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
4.巧用媒介,身临其境。古典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对古典诗歌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典诗歌形象的感受,从而准确把握好诗歌的意境。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深情吟诵悠远隽永的送别情;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沙场征战,壮志凌云。《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教师也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三、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写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同时因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古诗词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炎黄子孙,应当继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大厦。通过对古诗词的教学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当前,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推进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陷入提高成绩的怪圈中, 语文教学也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种教学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美感,古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词本身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导致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2)过分重视古诗词的讲解。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进行背诵记忆缺乏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古诗词中的内涵进行探讨和交流的机会。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感悟能力越来越差,学生自己不能对古诗词进行有效地体会与分析,不知道古诗词中存在的美,会认为古诗词是枯燥的、无趣的,学习就会更加被动,效果也会更加不理想。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使学生学会古诗词,首先是要对古诗词感兴趣,这样才能积极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 学习效果也才会更好。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学生们面对升学的压力,大多都被动地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古诗词学习是极为枯燥的事情,需要学生具有极大的忍耐力但是这往往是初中阶段学生无法达到的。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对策
(1)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源。 为了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古诗词教学的高效,应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些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意识以及动力。 例如,在学习《 行路难》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明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开元盛世,李白虽然满腔抱负、满腹才华,但是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赐金还山。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并自己设计出能够符合人物当时心境的对话,同时想象作者当时的神态、举止等。 通过学生的表演,李白 “ 停杯投箸 ”“ 拔剑四顾 ”的苦闷 、“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的呐喊以及“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都被学生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住李白当时的情感,在这种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有效地激发,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多媒体辅助古诗词教学。由于古诗词教学比较枯燥、难懂,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古诗词内容通过图片、 视频以及动画等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来, 实现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 明月几时有》 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漆黑寂静的夜里,一轮明月高高挂在空中。 月亮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能够给人以一定的艺术联想,古今很多文人利用月亮传递和寄托自己的情怀。 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明月的诗句,然后播放歌曲《 但愿人长久》 。学生一定能够凝神静听, 将学生带入学习的场景中, 进而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明确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3)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古诗词一般都是借用一定景物进行情感的抒发,给人们留有一定的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优美境界, 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美与艺术魅力。
三、结束语
【初中古诗词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古诗词教学浅见11-15
初中语文古诗词对写作教学的启示11-19
初中古诗教学三环节06-25
初中古典诗词教学07-26
初中古代诗词的教学05-13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论文06-24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08-31
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教育08-27
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论文05-17
初中语文中的诗词教学论文07-12